種子萌發范文

時間:2023-03-22 07:04: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種子萌發,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種子萌發

篇1

200

150

100][胚乳][萌發種子][221.3][205.9][205.3][204.2][177.7][172.7][161.7][118.1][174.9][183.8][198.7]

例1 將玉米種子置于25℃、黑暗、水分適宜的條件下萌發,每天定時取相同數量的萌發種子,一半直接烘干稱重,另一半切取胚乳烘干稱重,計算每粒的平均干重,結果如圖所示,若只考慮種子萌發所需的營養物質來源于胚乳,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萌發過程中胚乳組織中的淀粉被水解成 ,通過 作用為種子萌發提供能量。

(2)萌發過程中在 小時之間種子的呼吸速率最大,在該時間段內每粒種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為 mg。

(3)萌發過程中胚乳的部分營養物質轉化成幼苗的組成物質,其最大轉化速率 mg?粒-1?d-1。

(4)若保持實驗條件不變,120小時后萌發種子的干重變化趨勢是 ,原因是 。

解析 本題以種子萌發為載體,考察了種子萌發過程中有機物的水解,有機物之間的相互轉化,植物細胞呼吸速率的測定,考查識圖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1)淀粉的基本組成單位是葡萄糖,葡萄糖通過氧化分解為生命活動的供能;(2)呼吸速率最大時段消耗有機物最多,種子的干重下降速度最大。無需計算各時段的數據進行比較,只需瞧一瞧曲線形狀的變化趨勢。種子呼吸速率最大的時段就是“萌發種子”干重變化曲線下降幅度最大時的時段,故在72-96小時種子呼吸消耗的有機物最多,為204.2-177.7=26.5 mg?粒-1?d-1;(3)子葉從胚乳中吸收營養物質,一部分轉化為幼苗的組成物質,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因此,某時段內,胚乳的部分營養物質轉化成幼苗組成物質的轉化量=胚乳干重的減少量-此時種子干重的減少量(呼吸消耗量)。胚乳的部分營養物質轉化成幼苗組成物質之轉化率最大的時段,就是兩條曲線所成夾角最大時對應的時段,故96-120小時為(118.1-91.1)-(177.7-172.7)=22mg,最大轉化速率為22mg;(4)萌發種子干重的增加依賴于光合作用超過呼吸作用,需要一定時間、一定強度的光照。而題意保持實驗條件不變(玉米種子至于25℃、黑暗、水分適宜的條件下萌發),由于沒有光照,萌發種子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但是有呼吸作用,隨種子有機物的消耗,種子呼吸速率逐漸減慢,干重變化趨勢越來越小。

答案 (1)葡萄糖,呼吸 (2)72-96 26.5 (3)22 (4)下降 幼苗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例2 某油料植物的種子中脂肪含盤為種子千重的70%。為探究該植物種子萌發過程中于重及脂肪含最的變化,某研究小組將種子置于溫度、水分(蒸餾水)、通氣等條件適宜的黑暗環境中培養,定期檢測萌發種子(含幼苗)的脂肪含公和干重。結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漸減少,到第11d時減少了90%,干重變化如圖所示。

[時間/d][2 4 6 8 10][44

42

40

38

36][100粒種子干重/%][O]

回答下列問題:

(1)為了觀察胚乳中的脂肪,常用 染液對種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 脂肪顆粒.

(2)實驗過程中,導致萌發種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 (填“C”、“N”或“O”)。

(3)實驗第11d后,如果要使萌發種子(含幼苗)的千重增加,必須提供的條件是 和 。

解析 以種子萌發為背景,考查種子萌發過程中物質的變化,實驗生物組織中化合物的檢測、有機物的相互轉化、光合作用影響因素等相關知識重點,考查了植物代謝的基本知識。

(1)欲觀察胚乳中的脂肪,可將種子中的胚乳切片,用蘇丹III(或蘇丹IV)染液進行染色,放在顯微鏡下即可觀察到橘黃(或紅)色的脂肪顆粒。

(2)前文中提到,種子萌發開始階段,細胞呼吸旺盛,干重一般減少,而由該題圖可看出,種子的干重先增加后減少,在6-8d時最大。又從題干中可獲知該油料植物的種子中脂肪占干重的70%。在種子萌發的過程中,脂肪含量逐漸減少,而前面一段時間干重卻逐漸增加,可能的原因有脂肪轉化為糖類、水參與種子中物質代謝以及成為結合水等。由于脂肪與糖類相比,其碳氫比例高,當脂肪轉化為糖類時,O元素增加,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也是O。

(3)實驗第11d時,脂肪減少了90%,種子干重的增加不再來源于脂肪的轉化,那就只能來源于光合作用。由于種子處于黑暗環境,并且提供的是蒸餾水,因而欲完成光合作用必須提供的條件是光照和所需的礦質元素離子。

答案 (1)蘇丹III(或蘇丹IV) 橘黃色(或紅色)(2)O (3)光照 所需的礦質元素離子

練習答案

1. 番茄種子播種在苗床上,在適宜的條件下,第6天子葉展開,第9天幼葉出現。研究人員從種子到幼苗形成期間每天測定其干重,并繪制成曲線。下面四個曲線圖中,正確的是( )

[3 6 9][天數][O][干重(mg/株)] [3 6 9][天數][O][干重(mg/株)] [3 6 9][天數][O][干重(mg/株)] [3 6 9][天數][O][干重(mg/株)] [A B C D]

2. 下列有關豌豆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萌發初期,種子的有機物總重量增加

B.及時排澇,能防止根細胞受酒精毒害

C.進入夜間,葉肉細胞內ATP合成停止

D.葉片黃化,葉綠體對紅光的吸收增多

[胚乳][糊粉層][淀粉][蛋白酶][葡萄糖][α-淀粉酶][β-淀粉酶][(活化)][β-淀粉酶(鈍化)][胚][GA]3. 大麥種子萌發時,胚產生的赤霉素(GA)轉運到糊粉層后,誘導相關酶的合成進而調節相關的代謝過程,促進種子萌發。如下圖所示,請回答:

(1)種子萌發時,胚乳中葡萄糖的含量先增加后減少。葡萄糖先增加的原因是 ;后減少的原因是葡萄糖轉運至胚后,一方面用于 的消耗,另一方面是用于 ,從而構建新的細胞。

(2)[β]-淀粉酶在由鈍化到活化過程中,其組成的氨基酸數目將 ,理由是 。

(3)為研究淀粉酶的來源,研究者為萌發的種子提供14C標記的氨基酸,結果發現[α]-淀粉酶有放射性,而[β]-淀粉酶都沒有放射性。這表明 。

(4)若要驗證糊粉層是合成[α]-淀粉酶的場所,可選取 的去胚大麥種子,用 處理,檢測是否產生[α]-淀粉酶。

練習答案

篇2

1、種子已經死亡,不具備萌發的條件。

2、種子處于休眠期,此時盡管條件適宜都不會萌發,要想辦法打破休眠狀態。

3、條件不適宜,適宜的溫度,適量的水分,充足的氧氣,此外部分種子發芽需要光照,有的種子發芽卻需要黑暗條件。前面三條缺一條不可,對于一些特別的種子,光照也是影響條件。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關鍵詞]種子大小 萌發 幼苗定居

[中圖分類號]Q914.86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12-273-1

在植物整個生活史中,種子萌發和成苗階段一直倍受關注,因為與生長相比,這一階段是植物整個生活史中最脆弱、最易遭受不利環境影響的時期[1]。研究結果表明種子的萌發和幼苗定居與種子大小和環境條件密切相關,而且很多結果顯示大種子發芽潛力大,發芽快,幼苗重量大,抵御不利環境能力強[2],但也有少數研究結果顯示幼苗生長策略使植物產生不同的生存適合度,在不利環境下或經過長期的幼苗生長后幼苗的適應性與種子大小無關或呈負相關關系[3]。

1種子大小與種子萌發的關系

國內外研究者關于種子大小對種子萌發影響的研究主要進行了種子發芽時間,發芽率,種子活力及幼苗生長等方面的研究。多數研究結果報道發芽率、發芽時間和種子活力與種子大小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幼苗大小與種子大小呈正相關關系[4]。大種子萌發能夠長出長的胚根,能從較深的土層下萌發;碳的獲得和水的吸收與幼苗大小成正比例,大種子和小種子的幼苗獲取碳和水的優勢取決于是獨立生長還是競爭;在田間試驗結果顯示,在干旱和干擾情況下,幼苗早期的生長大種子幼苗比小種子幼苗有優勢[5]。

2種子大小與幼苗定居的關系

很多研究者在研究種子大小與幼苗定居的關系中,采用環境中存在的各種不利條件如埋深,礦物質營養缺乏,去葉,覆蓋及干旱等作為處理因子。大的日本栗種子在較深的覆蓋物下出苗率大于小種子的出苗率,中等大小的種子出苗最快,小種子出苗最慢[6]。一般,大種子比小種子萌發快,而且大種子能夠在相對干旱的條件下發芽,幼苗適宜在光照強度高的條件下生長,小種子適宜在相對濕潤的環境下萌發,如遮蔭,可以降低干旱致死的危險[2]。

但并不是所有的結果都支持不利環境下大種子幼苗比小種子幼苗有優勢。Leishman 和Westoby(1994)發現大種子和小種子幼苗在不同遮蔭和干旱條件下情況下存活率是沒有差異的[3]。幼苗通過最佳生長策略設法達到更大的生存適合度,植物對幼苗莖的資源投入是為了構建和維持植物的生長,也可以通過調節幼苗高度和生物量分配的調節作為一種適應環境的策略。種子大小與幼苗定居關系包括3個機理:幼苗大小效應;代謝效應;儲能效應。

在種子萌發和幼苗定居方面大種子相對小種子來說并不是一直占優勢,盡管質量和內含物方面都優于小種子,即使在發育的早期占優勢,但消耗掉子葉能量后,后期的幼苗生長可能會減小這種差距,因為后期的營養來源于植株體外。

參考文獻

[1]Angevine MW and Chabot BF.Seed germination syndromes in higher plants.In:Solbrig 0 et al.(Eds.)Topics in plant population biolog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1979,188-206.

[2]宗文杰,劉坤,卜海燕等.高寒草甸51種菊科植物種子大小變異及其對種子萌發的影響研究.蘭州大學學報,2006,42(5):52-55.

[3]Leishman,M.R.,Westoby,M.1994.The role of large seed size in shaded conditions: experimental evidence. Seiwa, K.,2000. Effects of seed size and emergence time on tree seedling establishment:importance of developmental constraints.Oecologia,123:208-215.

[4]柯文山,鐘章成,席紅安等.四川大頭茶地理種群種子大小變異及對萌發、幼苗特征的影響.生態學報,2000,20(4):697-701.

篇4

關鍵詞: 種子萌發 問題情景 知識串 高中生物復習教學

普通高中新課程教材的編寫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把完整的知識體系分散到各章節中,如果不及時總結和強化,掌握的知識就會零碎而不系統,就容易遺忘,更談不上掌握并正確應用。因此高考復習教學中要處理好以下三個方面:處理好新課程高考與教材的關系;處理好主干知識與知識體系的關系;處理好知識與能力的關系,從而重視引導學生獨立建構知識網絡,讓學生全面掌握比較系統的知識結構,便于掌握并正確應用。利用問題情景,既可激發學生復習興趣,又可改變死記硬背的現狀,從而使學生形成“知識串”,掌握完整的知識體系,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有效地提高高三生物復習的質量。下面以“種子萌發”為問題情景,引導學生高考復習構建生物“知識串”,供大家參考。

種子植物由種子開始萌發到幼苗形成階段的生長過程是種子在適宜的條件下,從休眠的靜止狀態轉變為活躍狀態并開始胚的生長,到幼苗形成。此生長過程與水分代謝、溫度和酶、呼吸作用、細胞分裂分化、光合作用等知識密切相關。

一、水分的吸收

1.種子從外界吸收足夠的水分后,原來干燥、堅硬的種皮逐漸變軟,水分繼續源源不斷地向胚乳和胚細胞滲入,整個種子因吸水呈現膨脹,最終將種皮撐破。

2.吸水方式:開始主要為吸脹作用吸水,以后因根細胞已形成大液泡,成為成熟的植物細胞,并主要從土壤中由滲透作用吸取水分。

3.種子吸水后自由水含量上升,蛋白質分解,結合水含量下降,但是隨著形成幼苗光合作用的出現和加強,新的有機物不斷積累,加上原來蛋白質水解產生的氨基酸不斷運輸到新的組織,進而重新合成新的蛋白質,這樣結合水不會下降太多,也就是說從開始進行光合作用,植物的鮮重和干重都在增加,如此自由水、結合水的比例完全可能穩定下來。

二、溫度和酶

溫度的高低主要與酶的活動有關。種子萌發時內部發生的一系列生物化學變化,都是由酶在控制著。溫度低時,酶的反應慢或停止;溫度太高,酶又會被破壞,因此種子萌發時必須有一個最適的溫度,只有適宜的溫度,酶的活性才正常。多數種子萌發時所需的最低溫度為0~5℃,最高不超過35~40℃,而最適的為25~30℃。

三、物質貯存、運輸和利用

1.種子萌發時的養料,是在種子形成時就已貯藏在胚乳或子葉內。原來在胚細胞里存在的各種酶物質,吸水后,在一定的溫度條件下,加強活動,將貯存在胚乳或子葉里的淀粉、蛋白質、脂肪等難溶性大分子化合物,水解成簡單的葡萄糖、氨基酸等可溶性物質,運往胚根、胚芽、胚軸等部分,供細胞吸收利用。

2.可溶性物質的吸收和運輸主要是通過細胞之間的主動運輸實現的。

四、呼吸作用

種子萌發的活動所需要的能量,是通過一部分有機物質的氧化而產生的,所以種子在萌發時,呼吸特別旺盛。

1.種子在萌發的初期主要進行無氧呼吸。

2.吸水后的種皮加強了對氧的滲透性,在水分吸入的同時,氧氣也隨之進入種子,便以有氧呼吸為主。通過充足氧氣的供應,貯藏的有機物逐步氧化分解,最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出能量。因此,種子萌發時能量的供應過程是一個需氧的過程,如果氧氣供應不足,正常的呼吸作用就會受到影響,種子也不能正常萌發,所以播種時如果播得過深或土壤積水,就會造成種子缺氧而影響萌發。

五、細胞分裂、分化及光合作用

1.種子的胚細胞同化了養料,增加到細胞里,細胞的體積有了增大。經過細胞分裂,增加了細胞的數量。

2.從細胞分化來看:胚細胞分化為胚根、胚芽、胚軸等。

3.胚軸細胞的相應生長和伸長,把胚芽等一起推出土面后,胚芽發展為新植株的莖葉系統,幼葉展開后轉為綠色,開始進行光合作用不斷積累有機物,使植物的鮮重和干重都增加。

六、例題分析

例題1:認識種子萌發過程中水分吸收變化規律,如圖是種子萌發過程中水分吸收變化規律曲線,據圖完成下列填空。

種子萌發過程中水分吸收變化曲線

(1)種子萌發過程中的水分吸收可分為三個階段。第I階段是吸脹期,種子迅速吸水。第Ⅱ階段是吸水停滯期。第Ⅲ階段是重新迅速吸水期,主要通過?搖 ?搖吸收水分。對于死亡或休眠的種子,吸水作用只停留在第?搖 ?搖階段。

(2)由于水分吸收,種子的鮮重在第Ⅰ階段、第Ⅲ階段迅速上升的過程,請分析說明這兩個生理過程的原因:?搖 ?搖?搖 ?搖。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種子萌發過程中吸水的方式。

解析:種子萌發過程中水分吸收的第Ⅰ階段吸脹期的吸水方式是依靠細胞中的親水性物質吸脹吸水;第Ⅲ階段胚根發育突破種皮后形成根,因根細胞已形成大液泡,成為成熟的植物細胞,吸水方式為滲透吸水,能從土壤中吸取水分。

對于死亡或休眠的種子,其細胞死亡或處于休眠,因細胞中含有親水性物質,第Ⅰ階段吸脹期仍能進行,此時吸水作用只停留在第Ⅱ階段。

答案:(1)滲透作用 Ⅱ

(2)第一次是種子細胞通過吸脹作用吸水,使種子的鮮重增加;

第二次是根長出后主要通過滲透作用吸水,使種子的鮮重增加。

例題2:將玉米種子置于25℃、黑暗、水分適宜的條件下萌發,每天定時取相同數量的萌發種子,一半直接烘干稱重,另一半切取胚乳烘干稱重,計算每粒的平均干重,結果如圖所示。若只考慮種子萌發所需的營養物質來源于胚乳,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萌發過程中胚乳組織中的淀粉被水解成?搖 ?搖,再通過?搖 ?搖為種子萌發提供能量。

(2)萌發過程中在?搖 ?搖小時之間種子的呼吸速率最大,在該時間段內每粒種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為?搖 ?搖mg。

(3)萌發過程中胚乳的部分營養物質轉化成幼苗的組成物質,其最大轉化速率為?搖 ?搖mg·粒·d。

(4)若保持實驗條件不變,120小時后萌發種子的干重變化趨勢是?搖 ?搖,原因是?搖 ?搖。

命題意圖:本題以種子萌發為載體,考查的知識點是種子萌發過程中的物質(干重)變化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考查了考生識圖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解析:(1)淀粉是多糖,其基本組成單位是葡萄糖,葡萄糖通過氧化分解為生命活動的提供能量。

(2)在72~96小時種子呼吸消耗的有機物最多為204.2-177.7=26.5mg粒d。

(3)子葉從胚乳中吸收營養物質,部分轉化為幼苗的組成物質,部分用于呼吸作用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因此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機物量=胚乳減少的干重量-轉化成幼苗的組成物質;96~120小時為27-5=22mg,最大轉化速率為22mg。

(4)保持實驗條件不變(25℃、黑暗、水分適宜的條件),隨種子有機物的消耗,當長出幼葉后又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干重變化趨勢越來越小。

答案:(1)葡萄糖 呼吸

(2)72~96 26.5

(3)22

(4)下降 幼苗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參考文獻:

[1]蔣建軍.種子萌發過程中的三個代謝問題.教學月刊,2007.

篇5

關鍵詞:朱砂根種子;種子萌發;光照;溫度

1前言

朱砂根(Ardisia crenata Sim)為紫金牛科(Myrsinaceae)朱砂根屬常綠矮小灌木,高1.5米。朱砂根屬有400多種,我國產68種。主要分布于我國甘肅東南部、陜西秦嶺南坡以及沿長江流域以南地區。為亞熱帶植物,日本南部也有分布。朱砂根喜溫暖濕潤蔭蔽環境;不耐強光暴曬和干旱,寒冷,要求土壤肥沃,深厚而疏松,濕潤而透氣良好,腐殖質豐富。自然生長于海拔800-1500米的常綠闊葉林,或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下;有時也生于濕潤灌叢中,在暖熱地區,可上升到海拔2500米或更高的冷杉稀疏林下。[9]

朱砂根的根狀匍匐莖斷面紅色,因而得名,四季常青,花期6月,傘形花序,花白色或淡紅色,核果圓球形,如豌豆大小,開始淡綠色,成熟時鮮紅色,艷紅晶瑩,圓潤光潔可愛,經久不落,觀賞期長,甚美觀,固為園林中林下觀賞佳品。多有移植盆栽,置于室內幾上,案頭欣賞。植樹于庭院窗下蔭蔽處,庭蔭樹下,或者南墻根下,更是林下地坡,柵架下坐凳旁,吸水石上或噴水池邊蔭處點綴的好材料。另有白色或黃色種,一般均能作藥用。根及全株入藥,味苦性涼。有清熱降火,消腫解毒、活血去瘀、祛痰止咳等功效。主治扁桃體炎、牙痛、跌打損傷、關節風痛、婦女白帶、經痛諸病,外用可治毒蛇咬傷[3]。

目前朱砂根仍處于野生狀態,不過近年來由于其有良好的觀果效果,同時又是良好的中藥材,朱砂根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對于朱砂根生活周期中關鍵階段的種子萌發特性的認識,是朱砂根生物學特性研究中的重要問題。為保護和合理開發朱砂根野生植物資源,本文從生理生態學的角度,初步探討了溫度、光照等環境因素對朱砂根種子萌發的影響,并綜合目前朱砂根已有研究結果,以期為朱砂根的引種栽培及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2 材料與方法

2.1 實驗時間 、地點

本實驗于2011年3月7日在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實驗室內進行。

2.2 實驗材料

成熟的朱砂根種子于2011年2月采于哀牢山自然保護區,核果采回自然風干后袋裝置于冰箱內低溫保存備用。

2.3 種子大小和重量的測定

用電子分析天平隨機稱取100粒×3組種子重量,并求得平均值為其平均重量(±標準誤差)。

2.4 試驗設計和方法

2.4.1 種子抑制物實驗。把種子剝去外種皮去胚芽后置于清水中進行研磨,磨細后混合泡種子的清水在30℃的電熱恒溫水箱中進行溶解,在消過毒的4個培養皿中分別配比濃度胚乳100%,胚乳75%,胚乳50%,再設一個清水對照,分別放入40粒白菜種子,置于20℃恒溫箱中進行培養;同理,在消過毒的4個培養皿中分別配比100%種皮,75%種皮,50%的種皮,也設置一個清水對照,分別放入40粒白菜種子,也置于20℃恒溫箱中進行培養。每天記錄白菜種子發芽情況。

2.4.2 種子吸水性測定。取朱砂根種子(19粒)放于燒杯中,在電子分析天平稱其重量(其中種子重5.05克,燒杯和水重11克),每隔2-12小時撈起稱其種子重量,記錄,計算吸水重量。

2.4.3 種子預備實驗。種子清洗后用0.1%KMNO4消毒10分鐘,研究不同濃度的赤霉素對朱砂根種子萌發的影響時,采用100ppm,500ppm,1000ppm三個濃度梯度進行測試(浸泡12個小時后用蒸餾水沖洗種于以蛭石為基質的培養皿),各處理均設三個重復,每個重復放置朱砂根種子20粒。同時每個濃度梯度各設一個清水對照。然后放于20℃恒溫箱中培養,每天澆水和記錄(澆水以潤濕蛭石即可,傾斜以不滲出水為宜)。由實驗的統計數據知100ppm的發芽率和發芽勢都最好(見附圖7 8)此實驗是進行下一步實驗的基礎。

2.4.4 溫度和光照的設置。選用蛭石作為基質的培養皿進行萌發培養。研究不同溫度對朱砂根種子萌發的影響時,采用15℃、20℃、25℃、30℃四個溫度梯度進行測試,各處理均設三個重復,每個重復放置朱砂根種子20粒。研究不同光照對朱砂根種子萌發的影響時(固定用20℃的溫度),采用光照和黑暗(用報紙包扎)兩種處理,各處理均設三個重復,每個重復放置朱砂根種子20粒。

2.4.5 試驗觀測和管理。萌發前可每2天觀測一次,開始萌發后需每天定時進行觀測,統計種子的萌發數量,適時向培養皿內加水,加水量滲透蛭石傾斜以不滲出水即可。種子萌發以胚根突出種皮1-2mm為標志,種子開始萌發后每24h觀測1次,并將已萌發的幼苗移走,或者根據具體實驗要求在不同時間內觀測其萌發差異程度,萌發結果以百分率表示。

3 結果與分析

3.1 種子大小和重量

朱砂根種子為核果,球形,直徑約6毫米,有黑色的斑點。果期10-12月。鮮紅色,具腺點;宿存萼片平展,與果梗通常呈紫紅色,種子重量是探究物種生殖投人策略的重要指標,經測定,朱砂根種子的千粒重為 183.4g ± 。

3.2種子抑制物實驗

無論是胚乳還是種皮,它們的研磨物培養白菜種子均有很高的發芽率。(圖1 2).胚乳的發芽率最高為87.5%,而種皮的高達97.5%。說明朱砂根的種子本身沒有抑制物來阻礙它的萌發。

3.4 溫度對種子萌發的影響

溫度對朱砂根種子萌發的速度、發芽勢和發芽率均有顯著的影響(圖4 圖5)朱砂根種子萌發的最適宜溫度為20℃。在20℃時,無論種子的發芽勢(圖4 )還是最終的發芽率 (圖5)都達到最高值;種子5天后開始萌發,25天時發芽率達最高值(70%)。由表1可以看出,以20℃為界,隨溫度的升高或降低發芽率均有明顯下降。在15℃時,種子第24天才開始萌發,萌發率只有5%;在30℃時,種子4天就開始萌發了,但最終發芽率也僅為6.5%。

3.5光照對種子萌發的影響

光對某些種子的萌發是必不可少的。但從表2可以看出,在20℃恒溫條件下,光照和黑暗情況下種子的發芽率分別為70%和61.5%。(圖 6)光照與黑暗相比較,差異并不顯著。這表明光照對朱砂根種子萌發有一定的影響,朱砂根能利用黑暗下的弱光條件進萌發。

4 討論

種子萌發受自身因素的影響,比如說堅硬的種皮,種子的化學抑制性物質等都對種子的萌發有影響。同時種子萌發需要適宜的水、氧氣、溫度和光照[4]等外部條件,但不同種子萌發所需環境條件不同。不同的環境因子有各自的作用,且彼此聯系,綜合影響種子的生命活動。因生境和種類的不同,影響種子萌發的主要因子也有差異,本實驗結果表明,影響朱砂根種子萌發的主導因子之一是溫度,光對朱砂根種子的萌發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不同植物種類的種子萌發所需溫度條件也不同。種子在萌發過程中進行著活躍的代謝反應,因此,在一定溫度范圍內,隨溫度升高萌發進程加快,但過高的溫度會使一些生理活性物質(如:酶)變性而影響萌發。朱砂根萌發的適宜溫度為20℃,溫度升高降低對種子的萌發都有相應的抑制作用。

由于各方面因素,本實驗只采用了15℃、 20℃、25℃、30℃三個溫度梯度,其結果相對局限。如果可以再多做幾個溫度梯度,相信結果會更具可比性,對于朱砂根種 來說,其最適宜的條件預期結果應為20℃~25℃的溫度范圍。同時需要說明的是朱砂根種子的萌發受儲藏時間長短的影響。

綜上所述,在進行朱砂根種子萌發和育苗時,一定要有適宜的水、氧氣、溫度和光照;控制好適宜的溫度和光照是朱砂根種子萌發及育苗關鍵技術。在朱砂根播種繁殖時,我們應該采取淺播或不覆土的方式來促進種子的萌發。

5 結論

朱砂根種子是吸水性不強的種子,種子本身并沒有抑制物來抑制其萌發,但光對種子的萌發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光下培養的種子萌發率比在黑暗條件下培養的發芽率提高了8.5個百分點,在光照下萌發的最適溫度為20℃,4~5d開始萌發,2~3周萌發完全,發芽率70%,溫度的升高或降低均會降低種子發芽率。

參考文獻

[1] 鄭光華主編. 種子生理研究.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4: 39-41.

[2] 關文靈.觀果化瘀朱砂根[J ].植物雜志,2002,(06):18.

[3] 江紀武,靳朝東.藥用植物辭典[M ]. 天津: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 479.

[4] 黃振英.光照、溫度和鹽分對梭梭種子萌發的影響[J]. 植物生理學報, 2001, 27(3): 275-280.

[5] 宋松泉,程紅焱,龍春林,等. 種子生物學研究指南.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5.

[6] 周蘭英,雷寶盛,向倩,等.不同溫度和浸種時間對朱砂根發芽的影響(J).種子科技,2009(1).

[7] 張光飛, 蘇文華等. 光照和溫度對滇丁香種子萌發的影響[J]. 亞熱帶植物科學, 2003.

[8]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種子植物名錄(下冊)[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

篇6

關鍵詞:獼猴桃種子;赤霉素;影響

近年來,中國獼猴桃產業迅速發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獼猴桃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市場對獼猴桃實生苗的需求量急增。但是獼猴桃種子小,受休眠特性限制,種子萌發慢,要求萌發環境條件高,利用普通方法萌發慢,發芽勢弱,不利于快速培育健壯苗木。傳統上是用沙藏層積的方法來打破休眠,但這種處理耗時長,發芽率比較低。

利用赤霉素能打破休眠的特性,處理獼猴桃種子則耗時短,發芽率高。Lawes(1980)證實,無論經過砂藏或未經砂藏的種子,在恒溫21℃及變溫條件下,用赤霉素處理24h都能順利萌發。張潔用赤霉素處理獼猴桃種子,18d后獲得96%發芽率,而對照發芽率為12%。為了實現快速培育實生苗,證實赤霉素對獼猴桃萌發特性的影響,期望找出赤霉素打破獼猴桃種子休眠的最適宜濃度,為產業快速發展提供服務。

1 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以野生獼猴桃種子為試材,以75%的赤霉素(酸)結晶粉進行種子處理,用酒精溶化結晶粉。

1.2方法

1.2.1溶液配制。先將75%結晶狀赤霉素1g溶于25ml酒精或飲用白酒中,反復攪拌,充分溶解,再倒入5kg清水內,攪勻后即得到0.02%的赤霉素溶液。以此方法再分別配制出0.04%、0.06%、0.08%、0.1%的赤霉素溶液,放于5℃以下的陰涼地方備用。由于赤霉素水溶液在50'E以上時容易分解失效,在干燥狀態下不易分解,故所配制的水溶液不可久存,應隨用隨配,以防失效。同時浸時的水溫應控制在50℃以下,選擇陰涼的地方進行。

1.2.2溫水浸泡。將干藏的種子放入40~50℃溫水中浸泡20~30min(時間不可過長),其間不斷攪拌,除去漂浮的種子,然后將種子撈出,濾干水。

1.2.3赤霉素處理。把剛浸泡過的種子分別放入清水和不同濃度的赤霉素溶液中浸泡,水溫控制在50℃以下,時長48h,其間每隔3~5h用木棍攪拌1次,以便種子充分吸水。最后將種子撈出,濾凈水。

1.2.4沙藏催芽。將處理過的種子分別混入濕沙進行保溫保濕催芽,每個處理種子數量在1000粒以上,混合的砂粒和種子按50:1放在塑料袋內,每日觀察水分和溫度,并進行翻動,保證袋內水分均勻,溫度一致,氧氣充足,水分保持在砂子手握成團,觸之能散為宜,溫度控制在8~23℃之間,溫差15℃,每日進行變溫處理,當種子有20%露白時,開始記載發芽數,隨機從試樣中取出100粒種子記載發芽數,數完放回試樣,保持試樣有足夠的種子。

1.2.5發芽率調查處理共有6個。清水、0.02%、0.04%、0.06%、0.08%、0.1%的赤霉素溶液處理分別編號為①、②、③、④、⑤、⑥,重復2次;于播種后19、20、21、22、23、24、25d調查種子發芽率,計算發芽勢。

2 結果與分析

用赤霉素處理獼猴桃種子,可明顯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發芽勢,縮短種子萌發的時間,比對照早2~4d,不同濃度處理的發芽勢和發芽率隨著濃度的增大有增效作用,處理之間有差異但不明顯(表1)。

對試驗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得出,不使用赤霉素處理種子的處理(ck)從播種后第19天開始直到第25天完全發芽為止,發芽率明顯低于所有用赤霉素處理種子的發芽率,并隨著時間向后推移,這種差異逐漸縮小,但始終低于用赤霉素處理種子的發芽率,表明赤霉素可以有效打破獼猴桃種子的休眠,明顯提高種子的發芽勢和發芽率。以播種后第20天作為發芽勢,第24天為發芽率,用赤霉素處理種子的發芽勢在57.8%~75.3%之間,而對照為41.8%,發芽率為94.3%~99.0%,對照為92.0%。

篇7

方法一:

裝置編號為甲、乙兩支試管。各注入半試管清水,每支試管塞入松緊適度的3個脫脂棉球,分別位于水中、水面、水上,每個棉球上放置3粒同種植物的種子,1粒胚是完整且是活的、1粒切除了胚、1粒經過烘烤。然后分別將甲、乙兩試管放在溫暖(室溫20度左右)和寒冷的環境里。

方法二:

將方法一中1支試管內的裝置分解到3支試管A、B、C中去,然后分兩組,分別放置在溫暖和寒冷的地方。

篇8

紅松種子是長期休眠(生理后熟)的種子,催芽處理時間很長。目前生產單位采用混沙隔年埋藏處理方法,在檢驗上,生產單位只靠經驗觀察外部形態的變化,很少用內部物質的轉化來確定種子處理方法。本文的目的是:通過對紅松種子內部各種物質的轉化量測定和紅松種子不同處理時期的內部物質變化,為生產單位在確定紅松種子催芽方法方面,提供一些依據。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

紅松種子在2008年11月4日采集于雙鴨山林業局,用TTC法測定種子的生活為95%,利用二次烘干稱重測出含水量為10.89%,千粒重為523.5克,絕干重為466.49克。

2、方法

用0.5%高錳酸鉀溶液消毒,浸泡三十分鐘,用60%濕度的河沙層積埋藏,室溫16℃~20℃,分三個階段測定,即采集后做為休眠期,儲藏130天做為處理期,胚根伸出種皮為萌發期。

(1)呼吸強度的測定——草酸滴定法

利用Ba(OH)2溶液吸收呼吸過程中釋放的CO2,然后用草酸溶液滴定對照和樣品,所消耗草酸溶液之差,計算出呼吸過程釋放的CO2的量。

(2)紅松種子抑制物質的測定

利用具有酸性、堿性的物質溶于不同PH緩沖溶液中的原理,應用液相分配的方法,將抑制物分離出來,用80%甲醇提取,用乙醚分離。用白菜種子作生物鑒定。在27℃溫箱中,24小時觀察發芽率,48小時后測定根的長度。

(3)過氧化物酶的測定

聯苯胺在過氧化物酶的催化下能被過氧化氫氧化生成藍色產物,在一定時間和適當酶濃度范圍內,光密度的增長速度與反應速度成正比關系,也與酶制備物的活性成正比關系,從而來度量過氧化物酶的活性。用甲苯和1%聯苯胺試劑,0.2MPH4.7硝酸溶液、酶的粗提液的混合液,用分光光度計,選擇580mu波長,每15秒記錄一次光點位置,持續3分鐘。

二、結果和分析

1、呼吸強度

隨著處理時間的延長,呼吸強度逐漸增強,由于種子內部貯存了大量的淀粉、脂肪。淀粉、脂肪吸水降解,釋放能量,使種子內部水解酶、過氧化物酶的活性增強。根據巴斯德效應的反饋機理,這些特殊的酶對呼吸起著催化作用,使呼吸量逐漸增大。從呼吸強度變化曲線看出,萌發達到最大。

2、抑制物質的提取和鑒定

隨著處理期的延長,抑制物質減少,發芽率增高,胚根增長加快。由于種子長期在濕度為60%條件下貯藏,抑制物質部分滲到水分當中,浸出物的多少與時間成正比例關系,從而減少抑制物質。在萌發時,種皮當中還有少量的抑制物,王文章等人研究證明不僅在種皮里有抑制物質,胚乳及胚部位均有,依色譜分析的結果表現抑制區的作用減弱。

3、過氧化物酶活性

隨著處理時間的延長,過氧化物的活性逐漸增強,經過三個不同時期的消光度變化曲線可以明顯看出,過氧化酶反應速度不同,萌發時期反應速度上升快,休眠時期反應速度平緩。尤其是同功過氧化物酶數量與后熟程度(可以發芽率為代表)之間的這種正相關,兩次表現三者在代謝上的可能相關。

三、討論

根據以上各項結果匯總如下:

(一)種子內部的物質轉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即氧化、還原、分解、合成反應同時交替進行。

(二)呼吸作用是物質代謝的中心,不僅進行著物質的氧化和分解,并且通過中間產物進行物質的合成和轉化作用。隨著種子吸水,呼吸作用加強,ATP迅速形成,ATP水解釋放能量供給種子生理過程的需要。巴斯德效應,充分證明呼吸作用中的各種生化反應,是即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的系統。通過復雜的控制機理使細胞成為一個完整的代謝整體。

(三)可以看出,隨著過氧化物酶活性增強,抑制物質活性減弱,當底物濃度固定時,酶活性抑制隨抑制劑的濃度增加而增加,郭維明等人研究發現:紅松種子存在著某些抑制其過氧化物酶總活性的內源物質,認為過氧化物酶通常具有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過氧化物酶對植物組織內吲哚乙酸水平起主要的調節作用,而高濃度的吲哚乙酸抑制伸長生長。休眠種子轉入萌發的過程中,過氧化物酶活性的提高可能使過量的吲哚乙酸被破壞,起到了調節保持組織吲哚乙酸的適宜含量的生理作用,另一方面過氧化物酶的活性又可能受到一些因子的調節。

(四)種子在經過層積處理后,胚生長并且干重增加,而胚乳干重下降,一般脂類物質轉變成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分解為糖等可溶性化合物被吸收。

(五)脂肪酸的變化由少—多—少的過程,脂肪降解產物可以被重新利用,或者再形成脂質或者構成膜,其中一部分轉化為已糖,最后生成蔗糖,能生成占優勢的蔗糖可為子葉迅速吸收胚乳的蔗糖,使胚的干重增加,胚乳的干重減少。

(六)在發芽的頭幾天中,脂肪大部分轉化為蔗糖,然后被生長的胚用于呼吸。

四、建議

篇9

關鍵詞:油菜;種子;活力;低溫發芽;田間成苗

中圖分類號:S634.303.6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3)09-0056-03

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我國主要的油料作物,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隨著科技進步以及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油菜栽培方式逐漸向大田免耕直播方式轉變。然而,晚直播冬油菜很容易受到低溫影響,導致種子活力下降,幼苗生長羸弱,影響后期植株的生長發育,從而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因此,了解低溫逆境下油菜種子的發芽情況以及幼苗素質對于選育優良的油菜品種和實際的田間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低溫發芽測定是一種種子活力測定的有效方法,因為喜溫作物對低溫比較敏感,這種方法一般適用于喜溫作物,如水稻、玉米、棉花和蔬菜種子等[5]。通過測定低溫條件下種子的發芽情況,可以區分不同活力的種子批,為生產應用提供依據。

本研究以浙江省3個主栽油菜品種為試驗材料,研究低溫脅迫對油菜種子發芽和幼苗的影響,并采用低溫模擬田間成苗的方法測定不同油菜品種的耐寒能力,為油菜種子的用種安全提供保障,可為今后油菜生產和育種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本試驗選用3個油菜品種浙油18、高油605和浙油50,每個品種分為芽率高的新種子和芽率低的陳種子兩個樣本,由浙江農科種業有限公司提供。

1.2 方法

1.2.1 低溫發芽試驗 油菜種子經0.5%次氯酸鈉溶液消毒5 min,用清水徹底洗凈。將種子置于墊有三層濕潤濾紙的培養皿(直徑9 cm)中,15~10℃變溫條件發芽,高溫12 h,低溫12 h,高溫時段有光照,光通量為250 μmol/(m2·s)。每重復100粒種子,每處理3個重復。每天記錄發芽種子數,分別于發芽第5天和第7天統計發芽勢和發芽率。發芽結束后,測定幼苗鮮重,并參照Zhang等(2007)[9]的方法計算發芽指數(GI):

GI=∑(Gt/ Dt)

式中:Gt為第t天的發芽種子數,Dt為發芽日數。

1.2.2 低溫模擬田間成苗試驗 將油菜種子置于裝有濕潤土壤(含水量60%~70%)的發芽盒(15 cm×20 cm)中,15℃恒溫發芽。每重復100粒種子,每處理4個重復。20天后統計成苗率。

1.3 統計分析

所得數據用SAS 8.0進行統計分析。多重比較采用LSD法,α=0.05。百分率數據在分析前進行反正弦轉換,y=arcsin [sqrt (x/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低溫對不同油菜品種新、陳種子發芽勢的影響

圖1顯示,在低溫條件下,高油605和浙油50的新種子發芽勢均顯著高于陳種子,浙油18的新、陳種子發芽勢之間無顯著差異。其中,高油605新種和浙油50新、陳種的發芽勢均達到90%以上,浙油50新種的發芽勢最高,為97%。高油605陳種的發芽勢最低,為60%,與高油605新種的發芽勢相差33個百分點。

2.2 低溫對不同油菜品種新、陳種子發芽率的影響

圖2所示,低溫條件下,高油605陳種的發芽率顯著低于其它品種,僅為88%。其余品種新、陳種的發芽率無顯著差異,且均高于90%。浙油50新種的發芽率最高,為97%,其陳種的發芽率次之,為96%。

圖2 低溫對不同油菜品種新、陳種子發芽率的影響

2.3 低溫對不同油菜品種新、陳種子發芽指數的影響

低溫條件下,高油605和浙油50的新種發芽指數均顯著高于陳種,浙油18新、陳種的發芽指數無顯著差異。其中,浙油50新種的發芽指數最高,為32.76;其次為高油605新種,為25.99。高油605陳種的發芽指數最低,僅為17.72,與其新種相差31.8%(圖3)。

圖3 低溫對不同油菜品種新、陳種子發芽指數的影響

2.4 低溫對不同油菜品種新、陳種子苗鮮重的影響

低溫條件下,油菜種子發芽7天后,3個品種的新、陳種的苗鮮重均存在顯著差異。高油605和浙油50新種的苗鮮重顯著高于其陳種,但浙油18陳種的苗鮮重顯著高于新種。浙油50新種的苗鮮重最高,其次為浙油18陳種。高油605陳種的苗鮮重最低(圖4)。

圖4 低溫對不同油菜品種新、陳種子幼苗鮮重的影響

2.5 不同油菜品種新、陳種子低溫模擬田間成苗情況

在低溫15℃恒溫條件下,3個品種新、陳種之間的田間成苗率均無顯著差異。浙油18新種的田間成苗率最低,為65%,顯著低于高油605新、陳種和浙油50新種;高油605新、陳種和浙油50新種的田間成苗率相對較高(圖5)。

圖5 不同油菜品種新、陳種子低溫模擬 田間成苗情況

3 結論與討論

溫度是影響植物產量、生長發育和地理分布的重要環境因子。低溫脅迫是植物經常遇到的一種逆境。一些熱帶和亞熱帶植物,如番茄、黃瓜、水稻、棉花和玉米等溫度稍低于其最適生長溫度,就會發生低溫傷害[8]。低溫脅迫主要是通過抑制種子萌發、光合作用、結實率等而降低植物產量[7]。在低溫脅迫下,甜瓜、玉米和番茄種子的發芽均受到顯著影響,發芽率降低,幼苗生長緩慢[2~4]。程春明等(2003)[1]采用低溫逆境發芽試驗測定了40份春大豆、40份秋大豆基因型的種子活力,結果表明這種方法是檢測大豆種子活力的有效方法。因此,在一定的低溫環境中,不同活力的種子批會表現出發芽差異,據此可以判斷種子的活力。

本試驗選用的浙油18、高油605和浙油50均屬于中熟甘藍型半冬性油菜,是浙江省種植面積較大的3個油菜品種。試驗結果表明,在低溫15~10℃變溫條件下,浙油50新、陳種均表現出較高的發芽勢、發芽率和發芽指數,尤其是浙油50新種,其發芽勢和發芽率均達到97%,表現出極高的種子活力。高油605新種和陳種之間的發芽勢、發芽率和發芽指數存在顯著差異,表明高油605品種不耐貯藏,種子活力下降較快。浙油18和浙油50兩個品種新、陳種間差異不明顯。此外,本試驗還采用了低溫模擬田間成苗方法,進一步檢測了3個油菜品種新、陳種子活力的差異,結果與低溫發芽試驗一致。綜上所述,浙油50品種最耐低溫,適宜晚直播。

參 考 文 獻:

[1] 程春明,王瑞珍,吳問勝. 大豆種子活力基因型差異的研究[J]. 江西農業學報,2003,15(1):8-12.

[2] 杜堯東,段世萍,陳新光,等. 低溫對番茄種子萌發的影響[J]. 中國農業氣象,2010,31(4):541-545.

[3] 和紅云,薛 琳,田麗萍,等. 低溫脅迫對甜瓜種子發芽及幼苗生長發育的影響[J]. 安徽農業科學,2008,36(8):3103-3105.

[4] 李素玲,吳國定,劉海潮,等. 低溫脅迫對玉米種子發芽率的影響[J]. 山西農業科學,2000,28(2):16-18.

[5] 顏啟傳,胡偉民,宋文堅. 種子活力測定的原理和方法[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6] 顏啟傳. 種子學[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7] Allen D J, Ort D R. Impacts of chilling temperatures on photosynthesis in warm-climate plants[J]. Trends in Plant Science,2001,6(1):36-42.

篇10

關鍵詞:種子萌發 校外探究活動 指導設計

一、探究設計

1.設計思想

本次以種子萌發為課題的活動,實則是一次以實驗性探究式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故在設計時,以生活即探究、研究性學習為指導理念,將生活中的普通事物、普通現象、用普通的方法來探究這普通后面的科學真諦。即以“觀生活中的現象、用生活中的材料、探生活中的科學”為思路,讓學生處在開放的現實和真實的生活環境中,通過親身體驗問題解決的自覺學習,在教師指導下,以個人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實驗性探究,主動的獲取與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2.內容分析

本課題的探究活動,是在校外教育這一特殊的、開放的環境下得以實施。它不同于小學《自然》、初中《科學》等學科可參照固定的教學大綱、按課時計劃,在固定課時內實施的教學。所以,基本上是無“本”可細用。筆者結合國內外相關科學活動資料與信息,借鑒來并利用孩子們生活中能容易接觸到的實驗材料,創設適合本地區少年兒童開展校外生物科學活動案例,做到有“例”可活用。

3.學員分析

學員年齡跨度大,他們會在知識結構、實踐能力上會有所差異。但通過實踐和觀察,孩子們都是憑著自己興趣、愛好報名學習。愛好興趣驅動下,使他們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覺、主動地關注有關生物學方面的現象、媒體等。個別學員還會在自家的陽臺上、花園中進行植物的栽種實踐活動,所以對于本課題的實踐(實驗)能力差距不是特別顯著。另外通過分組實驗、小組合作、借鑒“導生制”的方法,在共同完成整個探究過程的前提下,根據不同水平的孩子設置不同的觀察、探究任務,達到不同的探究目的。

二、探究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生活中常見的種子;理解種子萌發的內外在條件;學會用生活中的材料進行探究實驗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逐級遞進法,即通過驗證實驗、初步的探究實驗、較完整的探究實驗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借鑒“導生制”,即通過大學員帶小學員,實踐能力強的學員帶能力弱的學員,通過合作學習的方法,完成相應的探究目的;通過比較實驗法,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探究實踐中,培養孩子會用身邊的素材、學身邊的科學的情趣和情感;在實驗觀察中,敢于依據事實提出自己的見解,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分組實驗中,培養孩子的合作交流分享意識。

三、重點難點

1.探究重點

根據指導,完成“外在條件變化對種子萌發的影響”驗證性實驗;根據實驗結果,解釋“種子不會迷路”的原因;進行“不同刺激物對不同種子萌發的影響”探究性實驗設計和實踐。

2.探究難點

由于需要學生用變量1種子、變量2粘貼劑設計完整的探究方案,并進行定量分析、撰寫初步的探究報告,故“不同刺激物對不同種子萌發的影響”探究性實驗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四、探究條件

1.材料準備:種子(蠶豆、綠豆、芹菜、菠菜、香菜、芝麻、小白菜、西紅柿等植物種子)、醬菜瓶若干、鞋盒1個、小花盆及花盆托各1個、盆栽土、剪刀、透明膠帶、硬卡紙、標簽紙、回形針、自來水。

2.刺激物質:普通膠水、502膠水、百得膠等。

3.環境條件:室溫(除冬季之外)。

4.實驗場所:實驗室、陽臺等。

5.探究時間:本次探究活動時間跨度為3周,其中學生在少年宮集中,就這一課題展開前期實驗、討論、評價累積為90分鐘。

五、探究指導及實踐過程

生物學實驗,從學生實踐角度一般分為驗證性實驗、探究性實驗,前者是學生對知識有了一定了解和認識,或提出了某種假說,為驗證這種認識或假說是否正確而進行的一種實驗;后者則注重學生通過實驗設計和實踐來回答一個感興趣的可能是未知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本探究課題以種子為研究對象,通過驗證性實驗向探究性實驗由淺入深的遞進過程,加之分階段的評價而鞏固知識、改進操作、優化方案從而達到探究效果。

1.問題引入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接觸到種子,常見的種子有哪些?了解種子的作用嗎?見過種子萌發嗎?種子萌發需要哪些條件……通過一系列問題,既起到復習學生已有的關于種子的知識,又對學生經常容易混淆的種子與果實、發芽的都是種子等概念進行糾偏。并進一步引出種子萌發的除需要內在條件,如健康的、具有活性、打破休眠期等,外在條件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小組討論、師生間的問答互動,學生們對種子萌發外界促進和抑制條件有了一定了解,接下來就是通過實踐分析來驗證和探究。

2.驗證性實驗――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

實驗設計:(1)在5個醬菜瓶中分別放置棉絮,在棉絮和瓶子間隙中插入少許小白菜種子;將3個瓶子放在窗臺附近,A澆適量水、B不澆水、C水淹沒種子;將1個瓶子放置在鞋盒中再放置在窗臺附近,D澆適量水;將1個瓶子放入冰箱,E澆適量水。1周后觀察實驗結果。(2)準備2個帶蓋的玻璃瓶;將2個小胡桃大小的棉絮浸濕后,分別沾滿20粒小白菜種子;想辦法將棉絮懸掛于瓶蓋上;2個醬菜瓶中A事先加入少許的水、B加入等量的液體膠水;將懸有小白菜種子的瓶蓋,蓋到瓶子上,棉絮不能觸及液面。將瓶子放置在窗臺邊,連續觀察1周,并記錄萌況。

通過上述兩個實驗的實踐,在實時觀察和記錄的過程中,驗證了種子萌發的外界有利因素(必須條件)是空氣、水分、溫度。陽光并不是萌發的決定因素。同時也明晰了,種子的萌發還可能受到外界不利刺激物的抑制,本實驗中普通膠水便是作為不利因素設計的,在它的刺激影響下,小白菜種子的萌發率低,胚根、新葉伸展不明顯。在這個環節,教師除了要對學生的實驗記錄、結果、方法進行點評、定量分析的指導之外,還應對實驗設計的某些條件需要進一步的探討分析,如光線作為影響因素,它的作用究竟表現在哪里,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到后續探究內容。

3.初步探究性實驗――“種子會迷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