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區的特征范文

時間:2024-03-07 17:52: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市社區的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城市社區的特征

篇1

關鍵詞西安高新區居民構成特征商業設施規劃社區商業設施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xian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residents of the commercial facilities planning for of influence point,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igh-tech business facilities in xian research combined with residents demand survey discusses xian high-tech zone present business facilities, and combined with xian high-tech zone development trend and, together with the community divided, puts forward the hierarchy of the commercial facilities xian high-tech zone division, PeiJian type and size distribution.

Keywords: xian high-tech zone formation residents commercial facilities planning community business facilities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高新技術開發區是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在各項輝煌成績的背后也存在著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問題,如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建設需要完善。對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類城市特定區域而言,公共設施規劃理論相對缺乏,從其他國家及地區的經驗來看,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提升園區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對于高新區的發展是意義重大的。

西安高新區是國務院1991年3月首批批準建立的國家級高新區,它的建立極大推動了當地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在輝煌成績的背后,也出現了園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的問題,西安高新區特殊的居民構成使其在公共服務設施配建上也有不同的策略,本文旨在從居民構成特征入手,重點剖析這些特征對西安高新區商業設施的影響,并提出相應規劃策略。

二、西安高新區商業設施建設現狀簡析

西安市高新區總規劃面積為80平方公里,包括35平方公里建成區、35平方公里二次創業拓展區和10平方公里代管區。其中,商業用地僅占建成區面積的0.67%,且布置較零散,規模偏小,未形成有區域影響力且特色分明的商業中心區。從層級劃分上看,西安高新區內商業設施分為園區―社區兩個層級,目前輻射范圍較大的商業設施主要有金鷹、世紀金花等高級購物中心,其輻射范圍已經超出了西安市,面向更大區域的人群,而適合高新區居民進行商業娛樂活動的場所略顯缺乏。

社區級商業設施的配建與社區的規模關聯緊密,大型住區內配建商業中心,服務完善,規模較小的住區,商業設施配建比較簡單,只有一些小型的超市滿足居民的日常需求,且多沿城市支路布置,服務于周邊居民,社區商業體系不完善。

總之,西安高新區商業設施主要存在的問題一是缺乏一個高層級的商業中心,二是社區商業體系不完善。

三、 西安高新區居民構成特征對商業設施建設影響

西安高新區居民的構成特征對于這個區域的商業設施配建有重要的影響,本節主要分析西安高新區居民年齡特征、職業特征、文化特征、收入特征對商業設施建設影響。

作者通過對西安高新區統計資料以及建成區內高科花園、中華世紀城等多個居住社區的抽樣調查發現,這里的居民具有年青化,文化程度高,收入水平高、主要以公司職員、專業技術人員等作為職業的特征。

年齡特征對于商業設施的建設主要體現在消費觀對于商業類型的影響上,不同的年齡階段具有不同的消費觀念,青年人追求時尚,嘗試新的生活,力圖表現個性,在以青年人為主要構成特征的高新區內,從園區級到社區級商業設施規劃上,特色化都要作為重要因素。

職業特征對于商業設施的影響從居民的生活習慣上體現,高新區內的居民以腦力勞動者為主,腦力勞動者思想常處于高度緊張狀態,“拼命工作、拼命娛樂”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在緊張的工作之余,他們需要很多途徑來緩解這種壓力,咖啡廳、酒吧、KTV等商業設施是他們的優先選擇。

收入水平對于商業設施的配建影響體現在購買力對商,居民收入水平首先影響著商業業態的類型,在人均收入1000美元以下時,百貨商店是主要類型,收入水平提升,超級市場、便利店、倉儲式商店和購物中心就會產生。

在居住分異眾多調查中發現,收入較低社區的居民更強調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商業配套,中等收入居民除此之外,更愿意其中的中、高檔休閑設施,如專業經營、集聚消費和較高環境要求的商業文娛休閑設施。高收入社區居民的消費觀念、消費方式和出行方式以及社會交往活動有著很明顯的特點,在社區中更會包含更加廣泛的交往內容,比如閱讀、商務、會談等社交活動,會所里的閱讀、商務、會談是中青年之間的主要方式。在以中高收入為主的西安高新區應充分體現這些特征。

四、西安高新區商業設施規劃策略

1. 打造園區級商業中心

以高新區一期用地構建城市級商業中心,結合一期用地重要的交通區位條件,現實發展條件,現狀用地條件,周邊人群構成條件,優化其城市定位,用以完善高新區的商業層級結構,形成高品質的商業中心。

規劃金融商務區,大型企業集酒店服務區、國際精品區、餐飲娛樂區四個區域,對于業態的設置充分考慮人群特征的需求,辦公區域的設置考慮銀行、保險、證券、企業等的辦公需求。酒店類考慮商務往來、會議會務、大企業高管居住等需求、購物餐飲類考慮高新區內企業中高層、白領、商旅人群的需求。

整合現有資源,策劃具有體現高新區居民特征的商業項目:(1)文化藝術城項目,規劃藝術沙龍、展覽館、超市、國際書城、五星影城、藝術茶室等商業業態。(2)私人會所,規劃保齡球館、網球館、羽毛球館、乒乓球館、洗浴會所、減肥會館、瑜伽館、跆拳道館等商業業態。(3)美食不夜天項目,規劃高檔西餐廳、全球小吃一條街、中檔西餐廳、普通西餐店、陜西名吃店、中國各地名吃店、中檔中餐廳、普通中餐店、中檔中餐廳、高檔中餐廳、快餐店等商業業態。

2.構建完善的社區級商業設施體系

首先對西安高新區進行社區劃分,大型社區人口規模大體3萬―5萬人,用地規模60―120公頃。中型社區人口規模大體為1-3萬人,用地規模為15―60公頃。小型社區人口規??刂圃?萬人以下,用地規模在15公頃以下,并考慮居民構成差異性進行調整。

表 1 西安高新區社區劃分一覽表

社區序號 人口規模 用地規模 社區構成 社區居民特征

A 6萬 151.34 新建產業配套社區 年輕、收入高、文化水平較高

B 3萬 79.22 杰座公寓、楓葉新都市、高科新花園等 收入水平高、文化水平高

C 13萬 393.11 新建產業配套住區 年輕化、收入高、文化水平較高

D 3萬 64.7 八號府邸、楓林意樹等 收入高、文化水平較高

E 4萬 87.23 楓葉新家園、高科花園、楓景觀天下等 年輕化、收入高、文化水平較高

F 5萬 148.63 紫薇龍騰、含光佳苑、雙威溫馨花園、云頂園等 收入高、文化水平較高

G 5萬 132.39 楓林綠洲、大唐世家、羅曼公社等 收入高、文化水平較高

H 5萬 132.90 唐元新苑、明德門小區、唐元假日新城等 收入高、文化水平較高

I 5萬 143.37 高科尚都、繽紛南郡 收入高、文化水平較高

J 6.5萬 221.26 紫薇田園都市、田園國際公寓、西安逸翠園 收入高、文化水平較高

K 5萬 158.50 新建產業配套社區 年輕、收入高、文化水平高

L 2萬 52.26 新建產業配套社區 年輕、收入高、文化水平高

M 1萬 24.69 新建產業配套社區 年輕、收入高、文化水平高

N 3.5萬 92.97 新建產業配套社區 年輕、收入高、文化水平高

O 4萬 108.36 新建產業配套社區 年輕、收入高、文化水平高

P 3.5萬 74.40 新建產業配套社區 年輕、收入高、文化水平高

Q 2―2.2萬 42.65 新建產業配套社區 年輕、收入高、文化水平高

圖 1西安高新區社區劃分示意圖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在對西安高新區社區劃分的基礎上,構建社區商業體系,結合上文各社區的居民特征,確定西安高新區社區商業設施的配建類型及規模。

表 2西安高新區社區商業配置項目表

類別 功能 業態名稱 設施內容

建筑面積(m²/千人)

必備性 商業服務 菜市場 農副產品交易

25

小餐館 各類特色家常菜

20

洗浴美容 洗浴、桑拿、美發、美容

35

超市 日常用品經營

60

銀行 銀行業務服務

5

指導性 商業服務 生鮮超市

蔬菜、瓜果、肉類食品

20

家居用品

家具、家電、衛浴

20

地產中介 房產投資、理財

6

服裝店

6

診所

醫療衛生保健 4

藥店 3

日用百貨店 日用百貨零售 40

文化娛樂(ktv、茶室) 休閑、休憩 30

便利店(24h) 日常用品經營 40

洗衣店 6

早點供應 20

物資回收 廢品回收 26

其他 各類特色小型商業 1-20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相關資料整理

社區商業設施采取三種布局模式,第一,鄰里商業組團式布局模式,布置在交通便利的區域,作為集購物、餐飲、服務業為一體的生活空間,此類布局主要從高新區原有商業設施基礎上擴大規模,豐富業態。第二,沿底商進行布局,利用住宅的底層開發商業,使商業與社區環境配套,服務社區居民生活。第三,社區購物中心模式,布置于人流集中,交通便利的地段,形成為當地居民服務的商業塊狀布局,集購物、服務、休閑、娛樂于一體,能滿足居民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五、結語

對于西安高新區而言,為居住生活在其中的居民配建高質量的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對于高新區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商業設施是構成完善的公共設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居民的構成特征則是對西安高新區進行商業設施規劃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本文從西安高新區居民構成特征對商業設施配建的影響著眼,結合相關理論提出了西安高新區商業設施規劃的策略,以此希望對西安高新區的健康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參考文獻:

[1]王彥輝:走向新社區―城市居住社區整體營造理論與方法[J] .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張大維等 城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標準與實施單元研究[J] 城市規劃學刊,2006

[3]李薇,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建設研究[J].北京社會科學,2010

篇2

關鍵詞:城市;社區體育;生態社區體育;建設

中圖分類號:G8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90(2007)06-0038-04

Abstract:

The city community spor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established "the person, the community, the sports, the natur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ecology community sports new idea. This article in discusses the city ecology community sports concept under the frame, proposed the city ecology community sports construction should consider the material sports environment, the non- material sports environment and the inhabitant sports behavior and so on three aspects mutual functions and affect such viewpoint, in view of our country city community sports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 proposed the city ecology community sports construction difference and the traditional community sports three property, namely "society property,, the region and the paragenesis", elaborated the city ecology community sports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ontent, and proposed the city ecology community sports construction pattern and the different type city ecology community sports construction concrete measure.

Key words: city; community sports; ecology community sports; construction

隨著全球性的環境污染、資源短缺、人口激增、自然生態惡化等現象的出現,一些學者開始用生態體育可持續的觀點來重新認識、思考和解決城市社區體育建設問題。他們分別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城市社區體育建設作了大量深入和詳細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促進城市社區體育建設的思想,對城市社區體育建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1-3]。迄今關于對城市生態社區體育建設的研究尚未見報道,城市生態社區體育建設是城市社區體育建設中,愈來愈重要的一個戰略性問題。城市社區體育生態建設研究在我國較為滯后,這就使得有必要對城市生態社區體育的建設進行研究,通過對城市生態社區體育建設的研究來了解如何實現城市社區體育的生態化。

1 城市生態社區體育的內涵

城市生態社區體育是指生態健康的社區,是一個能促使居民身心健康,提供居民優質生活,保護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和體育文化不斷進步的這樣一個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處的社區。城市生態社區體育不僅要求社區中人的體育意識和思維方式的改變,更強調人、生物和環境的共同行動或活動。從理論上講,城市生態社區體育意味著生態城市中以社區中人的體育生活選擇與體育生活生態過程為主導,以社區體育中人―生物―環境這一生態鏈網為物質基礎,以社區體育中人的生態倫理、情感、思維、行為意識、知識的形、質、象、式、景、態相融合的新型體育社區。根據這一內涵,考慮到各種因素的獨立作用和內在聯系性,我們認為, 體育物質環境、體育非物質環境和居民的體育活動,構成了城市生態社區體育作為一個開放式生態系統的整體。從人與環境的關系角度而言體育物質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體育因素的總體。對于城市生態社區體育而言, 體育物質環境因素也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即社區體育所處地域的地理、氣候等自然環境條件和社區地域所處的城市人工環境條件。社區體育的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人工環境則是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建造起來的是人類文明和進步的具體表現; 體育非物質環境主要是指人類在長期的生產活動和體育活動中形成和產生的體育法律制度、體育文化傳統和體育科學技術等非物質的意識形態等。這些體育非物質的意識形態,構成了人類社會體育的秩序,規范了人的體育行為,陶治了人的性情,提高了人類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城市社區體育中的各種活動即居民體育活動。居民體育活動與體育環境的關系,可歸納為“適應、認識、改造、恢復、保護和共生”這樣一個過程。居民在社區體育中進行多種多樣的體育活動。這些活動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它們一起對社區體育的整體質量及可持續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此可見,在城市生態社區體育中, 體育物質環境決定了居民的體育生活方式,決定了居民體育生活的質量,同時決定了居民體育生活的未來。而相對應的體育制度、管理和居民的參與,則是城市社區體育能良好健康運行的基本保障。城市居民的各種體育活動、生態體育意識等,則是實施城市生態社區體育建設的主觀決定因素。

城市社區體育主要指在城市中以社區為單位,以社區居民為主要對象,社區自然環境和體育設施為基礎,就地就近開展的區域性群眾體育活動[3]。城市社區體育是由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形成的一種社會體育生活共同體。它是聚集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的體育群體和體育組織,根據一套體育行業規則和制度結合而成的體育活動群體,是一個地域群體體育活動的共同體。這一概念反映了城市社區的地域性和社群性的特征。而城市生態社區體育作為城市生態體育的基本功能單元之一,是以體育的生態功能為主旨,體現了城市社區體育中各種組成因素和社區體育本身與其外部環境的相互聯系、相互依賴和互協調,這里稱之為共生性。因此,城市生態社區體育具有地域性、社群性、共生性三大特征。它是由體育物質環境、體育非物質環境和居民體育活動共同構成的一個開放式生態系統的整體:第一,它是一個尊重社區體育的自然環境,具有良好自然生態的場所。城市生態社區體育必須體現地域的特點,充分適應和利用周圍的環境并與之相協調,使體育活動場地具有可持續性。第二,它是一個合理的、有效利用體育資源的聚落。它要求盡量利用可再生能源,減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提高體育資源的利用率。第三,它是一個為居民提供優質體育生活的場所,要充分體現對人的關懷和對體育生活方式的尊重,同時也表示居民的健身活活、體育人口和體育文化生活達到了良好的水平。第四,社區體育中的各種組成要素構成一個開放的健康運轉的生態系統,并與外部環境有能量、物質的交流和循環,而這種交流和循環處于一個動態的平衡之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體育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舊城區的社區體育環境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化人體育活動的要求,而原來阻隔城市之間的農村區域逐漸城市化,并將各城市聯通成呈網絡型的城市群,城市化所帶來的問題日顯突出,在社區體育的演變上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歷史悠久的老城市面臨城市版圖不斷擴大所帶來的郊區城市化的問題,同時一些新興城市面臨現代化與傳統村鎮在經濟體制、社會文化上的沖突與融合的問題;(2)居住的郊區化推動了大量的在原來郊區農用地上開發新的房地產樓盤,小則幾十公頃,大則幾百公頃的社區,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全新的城市社區體育;(3)由于城市經濟和居民體育活動的發展,很多城市傳統的舊的街區或社區面臨著更新和重建,而一些舊城區的工業地塊也因為功能置換而出現新的社區體育建設。因此,本文在研究建設城市生態社區體育的過程中,按照社區體育的特征(地域性、社群性和共生性)去劃分,將其分為以下三種類型:第一,邊緣社區體育建設,是指城市邊緣村落在城市化過程中變成的新的城市社區體育的建設;第二,.新建社區體育建設,是指房地產成片開發新建起來的生態社區體育建設;3.舊城社區體育建設,是指在城市社區體育中形成時間較長的街道所構成的生態社區體育建設。這三種最常見的城市社區體育建設, 從地域性、社群性和共生性三方面考慮,各有不同的生態特征,見表1。

2 城市生態社區體育建設的內涵、基本模式和措施

2.1 城市生態社區體育建設的內涵

城市生態社區體育建設的目標是強化社區體育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基地的作用,加強社區體育的自我組織及自我調控能力,合理高效地利用物質能源與信息,提高生活質量的環境水準,充分適應社會體育再發展的需要,最終從自然生態和社會心理兩方面,去創造一種能充分融合技術和自然的人類體育生活最優環境的人類居住地。

2.1.1 社群性、地域性和共生性的特征

社群性和地域性是傳統城市社區體育的主要特征。對于城市生態社區體育,我們加上了“共生性”作為城市生態社區體育與傳統城市社區體育的主要區別。這種共生性,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城市社區體育范圍內各種要素的共生,二是城市社區體育本身與其外部環境的共生。城市社區體育范圍內的各種要素,包括了物質體育環境、非物質體育環境和居民體育活動,這三者之間的良性作用及相互聯系,在城市生態社區體育建設中能促進人與體育、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協調健康發展。在城市生態社區體育的建設中,必須將這三者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充分認識到三者的聯系,不可忽視任何一個方面。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第一,對城市社區體育場地的熟知,是城市生態社區體育建設的前提。平常我們所說的尊重自然環境,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自然條件和氣候的作用,用最少的消耗和對環境最小的影響去創造舒適的城市社區體育人工健身環境,實際上是城市生態社區體育建設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物質體育環境是城市社區體育賴以生存的根本保障,否則會阻礙甚至破壞城市社區體育的進步和發展。物質體育環境的變化,促使城市社區體育不斷地重新認識人和自然的關系,從而制定相適應的體育制度和產生相適應的體育文化。城市社區的建設與自然相結合,是實現城市生態社區體育的基本前提。第二,物質人工環境的建設,是構建城市生態社區體育的關鍵所在。城市社區體育的物質人工環境的建設決定了社區居民的體育活動景觀。建立人與體育、自然和諧相處、人與人和諧共處,安全、舒適和高品質的健身生活區,是城市生態社區體育追求的目標。如何達到這樣的目標,首先取決于我們將建設什么樣的物質人工環境。城市社區體育的物質人工環境,主要包括體育場地、體育場館和基礎體育設施等,適當技術的應用,能使人工環境的生態更加高效和環保。城市生態社區體育的物質人工環境建設要求做到:充分尊重體育場地的自然和文化特性;因地制宜,適應氣候;按生命的程式去設計和安排各種人工景觀;滿足人的需求而不是機動車的要求;社區體育的物質應少一點輸入輸出,多一點循環利用,強調其自給自足性;盡量使用清潔能源,減少能耗和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提高體育資源的利用效率;使社區體育的運作對區內和區外的體育環境影響減到最少。第三,城市社區體育的非物質體育環境是建設生態社區體育的重要內容。非物質體育環境更多地依賴長時間的培育,而非短期的建設,運行良好的非物質體育環境對于一個生態健康的城市社區而言是更高層次的追求,其形成意味著城市生態社區體育的良性發展。城市社區體育非物質體育環境也是一個有機的系統,最大程度地體現了社區體育建設的作用,而各構成要素則是這個有機系統的組成物,相互之間存在錯綜復雜的關系,非物質體育環境所涉及的項目比物質體育環境更廣泛,包括了經濟、社會、文化和精神境界等有形或無形的內容。第四,居民的體育活動和體育生態意識是城市生態社區體育能否實施的決定因素。城市社區居民的體育活動導致物質自然環境的改變,為政治、法律制度及相適應的意識形態的產生提供了思想的源泉,也為科學和技術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廣泛的途徑。社區居民的體育生態意識,是行為的規范、行動的指南,對體育環境的影響最終起決定性的作用。社區體育與其外部環境的關系,既是個體與整體的關系,同時又是互相影響、互相聯系、共生共榮的一體關系。首先,城市生態社區體育作為一個開放的健康運轉的體育生態系統,它與其外部環境進行著能量、物質的交流和循環。兩者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共同處于一個動態的平衡之中。其次,城市社區體育范圍內的生態健康是以不影響社區體育范圍外的生態健康為前提的。體育生態學認為, 是體育--環境--人三者之間構成的一個生態系統,支撐體育發展的主要的是體育環境因素。體育的生存和發展,不應以破壞和犧牲其它自然環境的生存和發展為代價。城市生態社區體育系統是城市生態復雜巨系統的一個子系統,社區體育的生態健康不能以犧牲其區外的環境、損害區外的生態健康為代價。這體現了生態整體性的思想。因此,在城市生態社區體育的建設中,整體性的觀念是至關重要的。

2.1.2 自然體育―利用層次,社會體育―功能層次,體育文化―意識層次

我們可以把城市生態社區體育的建設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可以理解為自然體育―利用層次,該層次是社區居民健身活動的自發層次,是城市社區體育生態活動不斷開拓和競爭平衡的過程,最終達到地盡其能、物盡其用。隨著城市社區體育活動的加劇,城市社區與自然環境的時、空矛盾日益突出,引起人們對改善城市社區體育關系、增強社會體育整體功能的強烈愿望,這就是第二層次,即社會體育―功能層次。第三層次,即體育文化―意識層次,旨在研究人的體育生態意識,變外在控制為內在調節,變自發為自覺的行為。因此,城市生態社區體育的建設必須從第一層次發展到第二、第三層次上,將社會體育學、體育經濟學、體育生態學、體育環境學、體育地理學、體育行為學、體育心理學等學科的知識結合進城市生態社區體育的建設中,變過去單純的物質性的建設方式為社會體育需求、體育經濟與自然體育融合的綜合性建設方式。

2.1.3 個人、家庭(組織)、地方政府三種作用主體

個人在社區體育中的作用,往往需要通過家庭或組織的形式具體地反映和表現出來。社區體育的社群性決定了當每個人要在社區體育建設中發揮作用時,首先應代表某一部分人的利益,其意見和建議才可能得到重視,才能在社區體育建設的范圍內得以有效的實施。而通過家庭或組織,則可以將具體的個人的建議和意愿,給予充分的表達和體現,并且以某利益團體的身份反映出來。地方政府對社區體育建設的作用,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充分尊重社區居民的公眾參與和自治的意識,對個人和組織的行為進行規范指導和監督實施。應該說,為了使三種主體充分協調地發揮其作用,提倡公眾參與和居民自治是最有效的方式。

2.2 城市生態社區體育建設的基本模式

城市生態社區體育的建設,不管是邊緣社區、新建社區或舊城社區,首先要明確問題和目標,對社區體育的現狀條件,包括體育物質環境、體育非物質環境和居民體育健身活動等內容,進行測評分析并進行預測,然后設計出不同的規劃去滿足未來的條件,將所作的不同的方案進行比較和評估,最后選擇其中之一進行深化至可操作層面,然后付諸實施。在實施過程中要進行跟綜的監測和評估,不斷給予調控。

2.3 城市生態社區體育建設的措施

具體來說,對于不同的城市社區體育類型,可以提出城市生態社區體育建設的有針對性的措施和建議,見表2。

3 結束語

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一項新要求,首次寫入大會報告,表明中國更加重視生態環境保護、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決心。城市社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確立了“人、社區、體育、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社區體育新理念,城市生態社區體育的建設,為城市生態社區體育發展的科學化、網絡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全民健身計劃的正常運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城市生態社區體育的建設,使生態體育面向每一個市民,從而促進了城市生態社區體育服務體系發展的進程,增強國民體質,使人類實現體育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 李豐降,宋杰.基于WSR思想的城市社區體育空間建設研究[J].體育科學,2006,26(6):43-46.

[2] 宋杰,孫慶祝.城市社區體育健身環境評價體系的構建[J].中國體育科技,2005,(4):99-102.

[3] 鄧躍寧,李峰.社區體育生態化服務體系及其建設[J].武漢體育大學學報,2005,39(7):12-13.

篇3

關鍵詞: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地域傳統文化

地域傳統文化是體現空間范圍的一種文化類型,主要表現在語言、飲食、婚喪禮俗、民風民俗、節慶、信仰與民居等方面。是地域范圍內的民眾在一定的時期中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文化。地域傳統文化以其鮮明的地域性與強大的影響力,成為眾多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它在聯系居民溝通、社區參與與提升社區居民的共同價值觀等方面起著重要的積極作用。但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地域間人口流動加劇,浙江紹興作為千年古城,其地域傳統文化建設的步伐已經明顯跟不上時展的速度,目前正面臨著地域傳統文化認識弱化,居民參與度低,傳統文化建設乏力等多方面的問題,因此,如何將地域傳統文化融于社區文化建設之中,是城市社區文化建設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一、地域傳統文化與社區文化建設

(一)地域傳統文化是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先生指出:“社區建設是建設一個守望相助、尊老護幼、知禮立德的高尚精神文明的過程,也將是社區居民共同營造一個和睦成風、安居樂業、其樂融融的美好生活環境的過程?!币虼耍瑥谋举|上來講,社區建設實質上是一種文化建設。社區文化建設是社區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核心內容。社區文化建設的最終目的是要形成共同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主要通過社區居民不同的文化載體來呈現,而不同的社區體現出不同的時代特點、地域特征與傳統特色。浙江省紹興城市社區文化建設應根據社區居民的自身特點,選擇居民們自己喜聞樂見的文化類型,構建本社區的特色文化。因此,社區文化的建設與發展應因地制宜地體現本土特征。而能體現本土文化特征的來源恰恰是地域傳統文化。地域傳統文化是一種根基文化與傳承文化,是地域范圍內的人們通過世世代代沉淀下來的文化精髓。紹興作為千年文化古城,其獨有的水文化、橋文化、酒文化、名人文化等等都體現出了紹興人民的獨特的氣質與秉性。而這些沉淀下來的經典文化是社區文化建設之根。因此,社區文化建設離不開“地域傳統文化”。在紹興城市社區文化建設過程中融于地域傳統文化,培植社區居民的共同價值觀,是社區文化建設的必然。

(二)地域傳統文化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

1.規范社區居民的行為方式,影響社區居民的價值觀念。地域傳統文化作為一種具有空間特征的文化類型,不僅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同時具有約束性與繼承性。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成員的行為起到影響與調節的作用。紹興地域文化中的典型文化特色如鑒湖文化、名人文化、紡織文化、黃酒文化及民俗文化等,這些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精神與行為規范,在一定程度上約束著紹興人的日常生活行為,統一著紹興人的價值理念,規范著紹興人的傳統秉性。這種傳統文化作為持久性的特征,對構建和諧、民主、向上的社區起到重要的引領指導作用。2.熏陶社區居民的思想,調節居民的精神生活。紹興歷史悠久,地域傳統文化內容非常廣泛。被稱為“沒有圍墻的博物館”。同時還擁有“江南風情看紹興、江南古城看紹興、江南文化看紹興”的美譽。這是紹興文化的根脈所在,也是紹興文化的魅力之源。在紹興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中,應大力挖掘以魯迅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越都為代表的古越文化,以黃酒為代表的物產文化,以越劇為代表的戲曲文化,以蘭亭為代表的書法文化,以烏篷船為代表的民俗文化,來打響紹興城市社區文化的品牌建設。這些地域傳統文化內容涉及到學識、品德、技能、文化、精神多個方面,這些良好的文化教育資源在社區文化中有意或無意的滲透,對社區居民起到很好的榜樣、教育作用。3.激發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增強社區居民的凝聚力。紹興地區擁有十分豐富的文化資源,從大禹治水、蘭亭序、造酒工藝、紡織工藝到書法節、黃酒節、大禹祭祀節等等,每一個節日與事件的背后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紹興民俗烏篷船、打花鼓、唱大戲、猜謎語等等都是紹興地域各種傳統文化傳遞、表演的重要載體與舞臺,社區通過多種形式活動的開展,不僅能提高社區居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與熱情,還能很好地提升社區居民的審美觀與鑒賞力。久而久之,社區居民的凝聚力與歸屬感也會培養起來。

二、紹興城市社區地域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紹興城市社區建設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特別是社區文化建設方面,已經有了一定量的積累,但在社區文化建設的內涵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筆者通過查閱資料、走訪、問卷調查,實地了解了紹興城市社區地域傳統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地域文化認識弱化。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與城鎮化進程速度的加劇,現代思維觀念與傳統文化矛盾相互交織在一起,人們對地域傳統文化中的觀念、節日、民俗等諸多內容出現遺忘與淡漠的現象。在課題組的實際調查中關于紹興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時,其中不了解的占27%,不太了解的占38%,一般了解的27.75%,了解的占7.25%;當問到您是通過哪些途徑了解紹興地域傳統文化時,通過學習了解的占23.5%;聽別人講述了解的占38.2%;通過網絡媒體了解的占30.75%;通過相關活動了解的占15.72%。從實地調查的總體情況來分析,紹興城市社區居民對地域傳統文化的了解與認識不盡人意。從調查的統計數據來看,老年人對傳統文化了解的整體情況比中青年人要好,而在參與問卷調查與訪談過程中最不了解的是中小學生。這說明紹興民眾對地域傳統文化的認知越來越模糊,越來越淡化。2.地域傳統文化參與度低。對紹興地域傳統文化參與程度的考查,筆者主要通過問卷調查與活動開展實地走訪兩個方面來了解。在城市居民參與娛樂文化活動的問卷調查中,選擇跳廣場舞的占32.5%,選擇看電視娛樂節目的占58.73%,選擇其他活動的占8.77%。這說明紹興城市社區居民的精神生活內容單一,質量有待提高。在問到你參加過的紹興地域傳統文化的活動時,選擇參加過越劇、紹劇、蓮花落的占2.82%,參加過大禹祭祀活動的占1.83%,選擇參加過蘭亭書法節的占3.2%,參加過黃酒節的占2.1%。這些最能凝聚居民的地方代表性文化活動本應該成為民眾聯絡情感、增加凝聚力的橋梁與平臺,但每年舉行的這些活動實際發揮的作用并不大,居民偶爾參與,很多都是迫于任務與形式,實際主動參與的少之又少。3.地域傳統文化建設缺乏長期有效性。地域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從實際調查與訪談來看,紹興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從整體上缺乏長期性的規劃,而實際開展的文化活動也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從政府層面來看,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仍不夠完善,特別是文化建設人才的嚴重缺乏,地域傳統文化建設后繼無人,文化斷層情況嚴重;從社區層面來看,實際有效的文化建設活動開展不多,現有文化活動的開展無法吸引更多的居民參與;從居民方面來看,文化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究其原因,在于地域傳統文化建設缺乏長遠性的規劃,相應的文化建設配套建設跟不上,文化建設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立竿見影,自然地域傳統文化建設的效果就不盡人意。

三、紹興地域文化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地域傳統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復雜而長期的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聯合行動,如何使得具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紹興能夠煥發新的生機,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進行有效結合,需要政府主導、社區策劃、民眾參與等多方式、多手段進行,這也必將成為社區文化建設重點關注的問題。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民眾地域文化的認知。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充分挖掘地域傳統資源,首先,要意識到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必須要加大社區文化建設的宣傳力度,使得領導干部與社區居民意識到: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特別是建立在以社區居民為基礎的地域傳統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地域傳統文化是培養社區居民共同歸屬感的源頭與起點,地域傳統文化是社區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社區居民相互交流與促進情感的紐帶。其次,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大力宣傳紹興地域傳統文化,讓民眾意識到地域傳統文化在城市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第三,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的文藝活動、文藝宣傳畫冊、地域傳統文化專業人士宣講等多種方式,并讓這些形式活動的開展成為一種常態,深入到社區居民生活之中。這種形式循環反復,久而久之,社區民眾的地域傳統文化的意識就會逐漸地形成。2.提高社區居民的參與度。提高社區居民的參與度,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社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社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要有自己的特色。文藝演出、娛樂健身、讀書看報、休閑交流的場所的設計要符合社區居民的喜好與地方特色。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社區文化人才結構,特別是充分挖掘地域傳統文化專長人才,建立兼職與專職相結合的社區人才隊伍。有條件的與地方高校聯系,建立校企合作,盡可能地挖掘文化人才。最后,要定期不定期地開展文化活動,文化活動的形式要多樣,內容盡量豐富,同時要充分挖掘地域傳統文化,將民眾們熟悉的、喜聞樂見的文化采用多樣的形式進行傳遞與表達。只有在思想上重視,設施上過硬,形式上多樣,內容上豐富的社區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提高社區居民參與的熱度與激情。通過多手段、多樣式,讓地域傳統文化扎根于民眾,不斷豐富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3.建立長效機制,將地域文化建設融于社區文化建設之中。社區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需要從政府制度支持、文化設施硬件完善、社區實際操作完善等多方面進行配合。首先,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相關社區文化建設的制度,并能定期投入文化建設資金,保證文化活動的正常開展。其次,以制度的形式規定社區文化活動的開展作為一種常態。在社區文化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以社區居民共同熟悉的傳統文化為起點,培育與發展社區居民的共同歸屬感。這是建立社區文化發展長效機制的重中之重。要以社區居民的需求為導向,豐富社區居民文化生活的多樣性。社區居民年齡、性別、身份、職業不同,對文化的需求也不盡相同。以社區居民共享為基礎,拓寬社區居民的參與度。拓寬社區居民的參與度,必須建立在共享與喜好的基礎之上。為此,社區可以充分挖掘社區的顯性資源與隱形資源。顯性資源主要包括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等,有些資源帶有明顯的地域特征,能夠很好地激發社區居民的歸屬感。社區的隱形資源是指社區居民職業、身份不同,他們自身所隱含的文化資源也不盡相同,將這些資源充分挖掘,與居民共同分享,以提高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李茂松 單位:紹興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唐濛等.浙江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2]馬仲良.社區文化與教育[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1

篇4

關鍵詞:社區經濟

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戰略的深入發展,社會轉型和經濟轉型過程中出現許多新的變化,“單位”的社會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城市社區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而社區經濟方面的問題也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在此情況下,深入研究社區經濟發展現狀,對加快我國社區建設,充分發揮社區作用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社區經濟的基本內涵與特征

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隨著社區建設工作的逐步推行,社區經濟才慢慢從城市社會福利性的區服務中分離出來,它是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前后才開始出現的一個具有特定內涵的新概念,所以,對社區經濟的研究,目前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然而,社區經濟作為一種客觀的經濟活動早就存在,人們幾乎每天都在接觸它。對于社區經濟的認識,人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概括起來,目前國內大致有三種觀點:一是認為社區經濟就是街居經濟。因為,既然城市社區建設的基本單位是街道和居委會,那么,社區經濟也就是街居經濟。二是認為社區經濟是指區域內所有經濟活動的組合,凡是街道地區范圍內的經濟,都可以說是社區經濟。三是把社區經濟作廣義上的理解,認為社區經濟是社區各種經濟因素及其活動的總稱,包括社區經濟管理系統(如工商、稅務、金融、物價等)、社區經濟部門(如區、街和居委會經濟組織、工商業、各種服務行業等)、社區經濟活動的項目以及社區經濟的活動。

以上三種觀點主要是從經濟學角度、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界定社區經濟的。它不僅拋棄了社會學中有關“社區”、“社區建設”的特定內涵,而且也割裂了社區經濟與社區建設的密切關系,所以它們都存在不足之處。第一種觀點只對社區經濟中的“社區”作空間屬性上的理解,而沒有把社區經濟的內涵表述完整。因為社區經濟不只是包括街居經濟,還包括其他成分;第二種觀點則把社區經濟的外延給擴大了,有無所不包之勢;第三種觀點更是窮盡經濟之涵蓋因素,把社區經濟的范圍擴大到了極致。由于這幾種偏重于經濟學意義上的界定都缺乏“社區建設”所擁有的社會學內涵,導致在解釋社區經濟時顯得十分乏力。

那么,如何從社會學的角度,或者從社會學和經濟學相結合的角度來理解社區經濟的內涵呢?本文認為,要界定社區經濟,必須先了解“社區建設”的內涵。因為社區經濟是社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區建設的經濟基礎,社區經濟正是針對社區建設的發展而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吧鐓^建設”在社會學上具有特定的內涵,它主要“是指基層社區在政府的幫助和指導下,依靠社區自身的力量,利用社區資源,強化社區功能,解決社會問題,提高社區成員的生活質量,促進社區經濟、政治、文化、環境、治安、務等各項事業與整個社會協調發展的過程?!币虼?,要完整、準確地理解社區經濟的概念,就必須從要完整、準確地理解社區經濟的概念,就必須從社會學角度來把握社區經濟的幾個基本特征。

1.地域性。社區經濟首先必須是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和社區界定范圍之內。社區即地域性社會,地域性是社區經濟的首要特征,超出了特定區域范圍的經濟活動就不能成為社區經濟。社區經濟的地域性不僅是指其經濟主體分布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而且其勞動力構成也具有一定的社區地域性特征,社區居民必須是社區經濟的基本勞動力和主要技術的構成主體。

2.社會性。社會性是社區經濟諸特征中最為突出的體現。社區雖然首先是指一種地域性社會,但除了具有地域性特征外,它還帶有感情、特殊主義和集體主義取向。所以,社區經濟不能像其他經濟類型那樣,一味地只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視社區經濟的社會性。尤其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社區經濟不僅要講究經濟效益,而且更要講究社會效益,這種社會效益是廣泛而巨大的。如文化方面的有償服務,不僅可以增強社區建設的后勁,而且可以促進社區居民文化生活的普遍改善和基本素質的不斷提高。

3.服務性。社區經濟是為了社區建設而興辦的,其宗旨是為社區居民的生活和全面發展服務。所以,并非在社區內的一切經濟都是屬于社區經濟的范疇,這正是社區經濟區別于其他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社區經濟的服務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其構成來看,社區經濟一般多以商業、生活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為主。二是從其性質來看,社區經濟的性質就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社區居民,其發展方針是“圍繞服務辦經濟,辦好經濟促服務”。近幾年來,我國許多城市社區本著“為民、便民、利民”的宗旨和因地制宜、拾遺補缺的方針,積極發展綜合服務事業,這已構成社區經濟的主要方面,成為社區經濟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4.多樣性。社區經濟的多樣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經濟內容的多樣性。社區經濟的內容豐富多彩,包括房地產、旅游、商業、餐飲、醫療保險、建筑安裝、文化教育等產業。二是經濟成分多樣性。社區經濟除了集體經濟這個主導經濟成分以外,還包括私營、個體、合資等多種經濟成分。凡是立足于社區、服務于社區的一切經濟成分都可看作是社區經濟的一部分。三是經營方式的多樣性。社區經濟一般規模不大,但經營方式靈活多樣。它可以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作用,隨時調整經營方式,適應市場競爭,以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我國社區經濟的發展現狀

在我國,社區經濟目前正處于實踐摸索和理論探討的階段。在實踐中我們已經取得了很多經驗,理論方面也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畢竟起步比較晚。因此,在其發展過程中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面臨著不容回避的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有:

1.資本不充足

(1)社區的縱向聯系傳統化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在對社區街居實行襁褓般的束縛的同時,又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在這種體制下,社區缺乏積累社會資本的條件和動機。在計劃經濟轉軌時期,產權制度改革后,社區內的企業成為獨立的法人組織,社區居委會成為自治組織,互動合作關系。但目前有的地方的社區組織,無論思想和行為上都沒有擺脫傳統體制的影響,滯后于形勢發展,習慣于依賴政府,過著“等、靠、要”的日子。面對重要戰略機遇期,有些社區組織不是緊抓機遇,而是“瘸子打圍坐著喊”,不行動,依賴政府獲得“首長項目”以便取得財政保證。

(2)社區的橫向關聯程度低

城市社區經濟發展,要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節約交易成本,獲得最大化利潤。而從目前城市社區經濟的現狀看,長期以來傾向于和政府之間的縱向、封閉、傳統的聯系,而忽視跨社區和產業之間的交往與聯系,產生了經濟效益低的問題。

(3)社區資金短缺

我國城市化建設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了相當的水平。但對城市社區來說,資金短缺問題還是比較嚴重的。一方面,政府財力有限,獎金投向社區的數量畢竟太少。另一方面,社區自有財力較弱,城區財政僅能維持一般工資支出,是“吃飯”的財政,險些之外,無力擔當投資發展經濟的(下轉109頁)

(上接107頁)任務,不能成為國有資金投向對象。一個地方的發展,不能光靠政府拔款,主要要靠自身的實力來支撐發展。我國城市社區經濟恰恰是在自有財力上短缺。

2.結構不合理

長期以來由于缺乏建設、管理社區的經驗和對客觀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以至于我們在著力發展社區經濟時出現戰略決策的失誤,戰略重點的失衡,產生了許多結構性的新的問題。如,以往在城市經濟發展的戰略方針中,把發展重工業放在不恰當的位置,許多城市忽視輕工業,與此相適應,勢必重視積累而輕視消費。重視經濟增長速度而輕視經濟效益,重視生產用品而輕視生活用品。受這種發展戰略的影響,我們原先的一些社區經濟的結構自然地有著“畸重畸輕”的痕跡。許多城市社區超越自身條件的許可范圍而貪大而求全,忽視固有的優勢而追求自成體系,忽視長期發展戰略而追求短期效益,以至生產結構上比較失調。資源得不到合理開發和利用,生產潛能得不到充分發揮,消費結構上供不應求,居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技術結構上不能及時更新換代向高層次發展、經濟增長和經濟效益極不相稱,體現不出經濟發展的戰略要求。

3.管理不完善

我國城市經濟管理體制基本上是沿襲蘇聯縱向的集權式管理機制,雖然也有幾次變革,但主要是在調整條條塊塊的管理權限上做文章,沒有跳出以行政部門和行政方法管理企業的圈子,仍然是矛盾重重,根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城市社區經濟的管理也不外乎如此,其主要弊端是:

(1)條塊分割嚴重

按行政系統、行政區域管理社區經濟,最突出的矛盾是條塊分割。在一個城市內,社區工業企業有的按行政隸屬關系劃分,有的按行業關系劃分,自成體系,條塊分割,很難對其進行統籌規劃,綜合管理,造成生產與存儲、生產與銷售的脫節,影響了商品的流通,阻礙了條塊之間的經濟活動。特別是改革過程中城市社區所有制的改革取向更弱,無論是“大集體”、“小集體”,還是國有小企業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合作經濟沒有得到充分發展。而且其產權管理政府仍沒有“松手”,過渡性質較為明顯。

篇5

【關鍵詞】城市社區;體育;特征

社區體育是社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指在社區范圍內以自然環境和體育設施為物質基礎,以全體社區成員為主要對象,為滿足社區成員體育需求、增進社區成員身心健康而開展的區域性群眾體育活動。當前,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社區體育建設水平穩步提高,社區體育已在城市社區的建設和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因此,認清社區體育的動力特征,有助于我們把握社區體育服務的提供方式和消費方式;正確認識社區體育的服務特征,可以使社區體育服務更具有目的性和針對性。

一、城市社區體育的動力特征

(一)改革推動力

1. 社會轉型給社區體育帶來的影響。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社會已經從高度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從半封閉的社會向開放的社會轉變;從鄉村社會向城鎮社會轉變;從同質單一性向異質多樣化的轉變;從倫理社會向法制社會轉變的社會轉型期 。這種社會轉型實質是從傳統的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過渡,在整個社會轉型的背景下,社區體育的發展必將受到影響,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在生活習慣、余暇目標方面都存在差異。

2. 改革開放給人們帶來的余暇時間增多。1997年國家統計局、衛生部、民政部等6單位對29個省市的71個城市約1.5萬人進行了調查,與1990年相比,中國人生活時間的分配有如下趨勢,(1)工作時間不斷減少:1990年我國城市職工平均每日工作7小時19分鐘,1997年為5小時37分鐘。(2)家務勞動時間不斷減少:1990年女性職工平均每日家務勞動4小時23分鐘,男性職工2小時10分鐘。1997年女性工作時間為3小時3分鐘,男性為1小時43分鐘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社區體育將向更普及化、更組織化、更高水平方向發展。在今后的10年中,城市職工的余暇時間將從每周的19小時增長到30小時,人們在社區生活的時間將大大延長,人們的體育活動主要在社區生活時間內開展。

3. 社區體育的法制、法規建設不斷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對社區體育工作都有專門的說明。1993 年12 月4 日,國家體委實施了《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制度》。1997 年4 月國家體委、國家教委、民政部、建設部和文化部聯合頒發了《關于加強城市社區體育工作的意見》,在社區體育的主要職責與任務、組織管理與體制、場地設施建設與作用、經費來源等方面,對市、區人民政府和五個部委分別提出了要求。

(二)政府調控力

1. 建立政府授權的社區體育發展模式。政府授權是西方發達國家所采用的典型社區發展模式。聯合國的文件規定,社區發展有兩個必要的條件:一是政府支持,二是人民參與。政府授權與聯合國關于社區發展是中央政府和地方人民雙邊合作的定義是一致的,反映了社區發展政府授權的模式特征。社區體育建設離不開社區建設的整體布局和規劃,因此也同樣具有政府授權模式特征。社區體育建設政府授權模式除了行政上的領導、政策上的優惠外,它本身也從財政拿出相當可觀的啟動資金建設社區體育配套設施,這對調動社區組織、社區成員參與社區體育建設的積極性是非常有效的 。

2. 制定適應我國實際需要的社區體育政策。社區體育政策是政府根據社區體育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對一定時期社區體育結構變化趨勢的預測,以國家或地方體育發展規劃為目標,所制定的有關社區體育結構和社區體育組織調整的政策措施的總稱。社區體育政策是社區體育管理的一種重要方式,一個國家或地方的社區體育發展有賴于制定科學的社區體育政策。制定社區體育政策應先對本地區社區體育發展的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再結合本地區體育資源的優勢,經過科學分析后,確立主導性社區體育方式,通過主導性社區體育帶動整個社區體育結構、內容、方式和方法的轉變。

(三)文化推動力

體育文化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它從健康身體、娛樂身心出發,與德育、智育一道成為提高人的素質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文化容易被大眾承認和接受,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生活,為改善和充實大眾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如中華武術、氣功、圍棋、中國式摔跤、馬球、賽馬、龍舟、舞獅、健身操等,以及現在仍然在各個民族中廣為流傳并深受各民族喜愛的體育文化娛樂和健身活動等,都是社區體育文化中的豐富內容。這些活動的開展,有利于推動社區體育進一步的發展。黨的十五大已經為我們發展跨世紀的體育文化做出了綱領性的規定,那就是要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體育文化,并使它成為我們“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我們應該更加注重從國家和民族的需要出發解決民族化、大眾化的問題,豐富我們民族自我實現和超越自我的感受。中國人的體育文化的發展目標應該選擇“更普及、更大眾、更民族”。

二、城市社區體育的服務特征

(一)人性化服務

“以人為本”的觀念逐漸為人們所認識,人的價值和自我完善意識不斷增強,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要求社區體育的發展必須以人性化為核心。顯然,僅是社區體育的普及已不能滿足當代居民的體育要求,只有層次化有針對性地展開體育活動才能體現現代化的社區體育模式。根據居民不同的要求可以把居民按以下幾種類別劃分:(1) 根據年齡把居民分為小、中、老三個群體,不同年齡展開相應的體育活動,如中年人熱衷于休閑、娛樂、時尚方面的運動,老年人喜歡健身性的運動。(2)體育鍛煉群體和弱勢群體。對于體育活動中的弱勢群體,本著福利原則,動員他們參與社區體育活動,享受體育運動帶給他們的樂趣,為他們提供真正的體育入口。(3)本地人群和流動人群。對于流動人群,以尊重他們不同文化背景、傳統習慣為前提,動員他們積極參與體育活動,使得他們對社區有強烈的歸屬感。

(二)信息化服務

步入小康社會,信息化服務是關鍵,可以幫助居民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宣傳健身知識、活動信息、政策法規、先進案例等。建立信息化服務體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1)擁有全面的社區體育服務網絡。一方面便于居民的學習和查詢相關知識,形成信息資源共享,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網絡吸收其它社區的先進案例和經驗來展開體育活動。(2)完善的反饋信息處理體系。處理好反饋信息可以準確而有針對性地進行社區體育建設。

(三)生態化服務

生態城市與生態社區的規劃與建設,強調以生態為背景,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和城市發展規律,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從生態城市與社區建設的理論和實踐來看,社區體育也是其重要的建設內容,強調以促進健康、高效、文明、舒適、可持續的人居環境而發展。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1) 物質層面L建設適應不同人群,具有社區自然特色的體育設施體系,使得健身環境得到進一步的完善。(2)組織管理層面:根據當地的地域特點、風俗文化、傳統習慣和不同人群的需要,融入自然,開展一些生態體育活動,如郊游、踏青、登山、野外活動、遠足、自行車、探險等。使得居民的休閑方式也開始從內斂式、封閉式向發散式、開放式轉化,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生態和諧。(3)體育價值層面:普及全民健身的公眾生態意識,倡導生態價值與健康發展理念。

(四)多元化服務

社區體育共有六大要素,即社區體育組織、社區成員、場地設施和經費、管理者和組織者、社區體育活動。所謂多元化,是指要從多個方面為社區體育服務:(1)制度化:社區體育服務是一個整體性的服務工作,包括設施、指導、組織和信息。因此,社區體育服務制度化發展涉及到諸多方面的內容和關系,迫切需要加強制度化建設:一方面使社區體育服務的社會規范系統化、條理化和正規化;另一方面,使社區體育的規范內在化,為社區居民所接受和認同。(2)規范化:社區體育服務的政策、制度和措施要規范化,即政府和組織指定的社區體育工作方案及實施辦法要科學化、法制化,并具有穩定性和連續性。社區公共體育設施要規范化,即社區公建體育設施的選址條件、占地面積、功能和設備要求均應規范化使用,不得挪為它用。社區體育指導員配備和培訓要規范化,即根據實際工作量和指導對象的數量,確定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和配備比例及上崗前培訓要求。(3)指標化:社區體育服務發展指標是測量社區體育服務發展水平的重要方法,通過社區體育服務指標體系有利于社區體育服務狀況與發展進行評估,發現社區居民的體育要求,社區體育服務指標包括社區體育組織、設施和活動指標。(4)現代化:社區組織管理要體現現代化,具體表現在組織管理機構對場地設施的使用及對內部的人、財、物管理方法要科學化,考核和監督要符合規范化要求。信息現代化,社區居民可利用社區體育服務的網絡平臺達到信息共享,相互交流。指導方法現代化,首先要有現代化健康觀,掌握多鐘鍛煉方法和理論,對不同的對象制定出不同的運動處方。

三、結語

我國綜合實力的增強離不開國民素質的增強,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離不開國民身體素質的提高,國民身體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社區體育。因此,關注社區體育的發展就是對大眾健康的最大關心。我們在了解了城市社區體育的特征的基礎上,建立發展社區體育的有效機制,以促進城市社區體育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慶青. 社區體育發展的動力機制探討[J] .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3).

[2 ]宋杰. 對城市社區健身環境評價基本理論問題的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10).

[3]申存生. 小康社會城市社區體育服務的定位思考[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4).

篇6

內容摘要

    本文將通過對城市社區舊有的組織管理體制、現在政治體制改革下重新建立的新的社區組織管理體制的分析,來說明城市社區管理的問題及如何實現城市社區管理的民主化,并說明政府應采取的相應措施。

前   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進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舊有的一些社會組織、管理體制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了。社區問題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從80年代中期開始,社區的概念重新在我國城市的社會生活中被得到運用。

“社區”一詞譯自英文的Community,其原意為“人群共同體”,20年代傳入中國時和“社會”一詞混用,特指一種以地域特征聯系起來的初級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人們具有同樣的文化特質,守望相助,形成一些基本的社會關系。它是社會學中常用的概念。本文中所討論的城市社區是由社會學的概念發展而來,是指聚集在城市范圍內的社會群體和組織按照一定的規范和制度結合而成的社會實體。社會學家認為社區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的構成要素:①具有一定數量的、以一定社會關系聯結起來的、參與共同社會生活的人群;②有一定界限的地域,其界限一般來說是比較明確的;③有一套相對完善的生活設施;④有一套相互配合的生活制度和管理機構;⑤生活在其中的社會成員在情感和心理上具有一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由此,可以看出社區具有的地域性特質,它還包含著一定的社會和文化的含義。城市社區是一種不簡單地等同于行政區劃的概念,它超脫了行政轄區的范圍。在如今的社會生活中,我們越來越多地用到社區這個概念。

我國社區管理的現狀

篇7

[關鍵詞]社區衛生服務;人力資源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2)04 — 0123 — 02

人力資源是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關鍵所在。社區衛生服務靠衛生人力資源來完成和實現一切社區衛生目標。如果社區衛生服務的人力資源被充分利用,將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城市社區衛生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有效解決社區居民健康問題的關鍵因素之一。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人力資源管理就是通過對社區衛生人力資源進行規劃、培訓、使用和管理,實現社區衛生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使衛生機構和個人均獲得最大的收益,它直接決定了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水平〔1〕。

一、多方面開發城市社區衛生人力資源

1.引導退休醫生進社區

分流公立醫院的醫生進入社區。政府介入,制定一定的標準將要退休的醫生分流進入社區,實行雙薪制(即原單位待遇不變,進入社區后由下政府額外補貼另外部分薪金);同時要求所屬醫院與轉進社區之間不能有利益關聯,醫生根據疾病治療的最佳技術分流病人。醫生自身待遇不再與醫療業務量直接掛鉤,不再面向市場,按照政府的要求行醫。使政府監管、社會監督與實行醫生自律完美結合。當然對分流進入社區的退休醫生有著嚴格的要求:年齡需滿50歲,學歷本科以上,職稱副高以上,并且在原醫院考核必須合格。

2.醫學院校加強對全科醫生的培養

在政府的指導協調下,社區和教育主管部門一同協助,科學合理的培養醫學生開展社區活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后備力量或者說是接班人主要是醫學院校的大學生,要培養全科醫生務必使醫學院校學生了解和掌握全科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服務模式,開設全科醫學必修課和選修課就變得尤為重要了。培養的同時還需要對醫學畢業生進行引導,使其進入社區工作,這樣在提高了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的學歷結構的同時,還能使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的年齡比例更加協調,也大大提高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準入標準。現在不少醫學院校熱衷于辦研究性大學,我認為更為迫切和必要的是為農村和社區多培養能夠真正解決實際問題的全科醫生,就要解放思想,大膽改革,在醫科大學設立全科醫療系,有針對性地制定培養規劃和培養方案,加強全科醫學教育,培養全科醫生,為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高素質人才儲備提供途徑。

二、提升社區衛生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制定相應的培訓制度

社區衛生服務醫務人員普遍素質不高,知識結構老化,學歷與職稱層次較低也是其普遍特征。大多數社區全科醫生沒有經過全科醫師的規范化培訓,全科醫學知識不系統,不夠全面,導致整體素質不能滿足社區衛生服務的需要。如何改變目前這種狀況?可以從兩方面加以干涉:一方面針對剛畢業的大學生,建立畢業后全科醫學培訓培養體系,另一方面針對在職人員,開設繼續教育。

在職培訓和繼續教育是改善社區衛生人力資源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提升社區衛生服務供給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需加強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的培訓,使其更加明確社區衛生服務的主要職責和重要意義,從而激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職工的工作責任感和使命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建立職工培訓學習教育制度,規范培訓模式,建立、健全相應的獎懲制度。同時對社區衛生人員的衛生專業知識的及時更新、補充和擴展也非常重要。合理安排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衛生技術人員的培訓次數、培訓方式,將理論培訓與實際操作結合,全面提高社區衛生人員的綜合素質。在培訓教育之前衛生服務人員的知識技能首先應該被考核,應優先考慮知識結構老化、技能較差的衛生服務人員,要根據哪方面欠缺,進行相應的補充,哪方面急用,先對應的對哪個方面進行先行補充原則。對于已經取得資格的全科醫師,積極開展繼續教育,內容以學習全科醫學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為主,使其在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技術水平的同時理加適應全科醫學的發展,從而全面提高了社區衛生人員的整體素質。

三、嚴格社區衛生人力資源準入標準,激活現有社區人力資源

目前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經常出現學歷不高、職稱偏低、技能水平差等現象,主要是由于進入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準入標準不夠嚴格。大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人員都是從醫院轉崗而來,不論學歷,不論職稱,不論業務素質和能力、知識技能水平等如何都可以進入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導致衛生服務機構水平參差不齊,造成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的情況。只有實行嚴格的準入標準,與時俱進激活現有社區人力資源,以上現象才會得以緩解甚至解決。

1.社區衛生人力資源的聘用和考核相輔相成

聘用與考核是城市社區衛生部門獲取合格員工、保障城市社區衛生組織活力和長期績效的重要途徑。也是激活現有社區衛生人力資源重要手段之一〔2〕。

篇8

關鍵詞:社區商業;供給系統;目標導向;作用趨勢

中圖分類號:F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5)05-0042-07

一、引言

社區商業,即以居住區及周邊居民為主要對象,以便民、利民為主旨目標,提供滿足日常生活消費的商品和服務的屬地型商業。從商業體系來看,城市社區商業區別于城市中心商業、區域中心商業,其輻射消費半徑有限,卻是城市商業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關系居民的生活品質及城市經濟的協同發展。從商業形態來看,城市社區商業有別于城市中心商業、區域中心商業,其特定的業態組合及供應模式呈現穩固、持久的發展趨勢。從功能作用來看,城市社區商業差別于城市中心商業、區域中心商業,其滿足社區居民基本生活商品消費,同時滿足社區居民休閑、娛樂、文化服務消費,而且提供社區居民交往平臺,滿足現代城市社區居民的綜合需求。

面對社區居民日益增長、愈加復雜的消費需求,2005年以來,國家部委頒發系列相關文件指導社區商業工作,推動社區商業發展①。2013年課題組對北京市朝陽區社區商業供應狀況進行了典型調查,對社區商業需求滿意度進行了全面調查:區分不同類型的社區商業,了解其存在形式;區分不同業態的社區商業,勘察其分布狀況;區分不同運行方式的社區商業,辨析其差異化運營特征。在回顧社區商業發展歷程,探究社區商業發展規律過程中,發現城市社區商業快速發展階段存在著共性問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無論老舊社區、新建小區、拆遷小區,還是商務社區、特殊社區,居民總體對社區商業供給滿意度為69.6分(百分制),其中對便利店、美容美發店等業態供給滿意度相對較高;對再生資源回收、早餐店、餐飲店、便民維修等業態供給滿意度相對較低,如圖1所示。

訪談調查結果表明,社區居民普遍認為,日常生活必需要的,社區商業提供不了,不能滿足我們的要求;日常生活不必需要的,社區商業供應充足、且常改門面、頻繁裝修。居民對早餐店與餐飲店的衛生情況尤其擔憂,對餐飲、再生資源回收、便民維修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噪聲擾民問題非常煩憂[1]。由此而言,城市社區商業的消費需求由關注供給數量轉變為關注供給質量,但是城市社區商業的有效供給不足,供給模式與需求模式錯位,供求失衡現象需要深入研究。

二、研究文獻回顧

(一)國內研究

國內資料顯示,社區商業近期研究內容主要涉及社區商業范疇界定、社區商業發展歷史、社區商業發展模式、社區商業發展趨勢、社區商業文化、社區商業建設評價標準等,典型文獻如表1所示。

概括表1內容,國內學者研究社區商業的視角:一是從政府管理和社會監督的角度,闡釋社區商業發展動因、作用以及發展對策,論證社區商業網點布局,提出社區商業評價體系[2-3];二是從社區商業供應的角度,闡明我國城市社區商業的組織形式、運行方式、典型問題[4-5];三是從社區消費者的角度,對我國城市社區商業發展現狀進行實證研究[6];四是從現代資訊技術的角度,闡述社區商業虛擬空間運營形式[7-8]。然而,國內學者對于社區商業的研究尚有不足:基礎問題研究較多,深層問題研究較少;實證研究較多,理論研究較少;國際經驗借鑒的研究較多,貼近實際的國內經驗借鑒的研究較少;單一視角(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的研究文獻較多,綜合視角的研究文獻較少,尤其以城市商業體系視角研究社區商業有效供給的相關文獻更少。

(二)國外研究

國外資料顯示,社區商業近期研究內容主要涉及社區商業的社會責任與人文精神;社區商業企業合作伙伴關系;社區商業與社區環境嵌入與融合;社區商業金融投資;網絡智能平臺下社區商業盈利模式等,典型文獻如表2所示。

根據表2內容,國外學者研究社區商業的焦點相對集中,即社區商業的存在狀態和存在形式,兩個“契合度”能夠表明社區商業成熟與穩定的發展程度――社區商業與社區環境之間的契合[9-11];社區商業企業之間的契合[12-13]。然而,國外學者對于社區商業存在形式的研究并不充分,經典研究文獻較少:沒有以區域經濟理論分析社區經濟發展階段、探索社區商業的存在形式、辨析社區商業的存在特點;也沒有以商業生態位理論探究社區商業的存在環境;還沒有以產業鏈理論研究社區商業整體存在價值,更沒有以有效供給理論研究社區商業的存在效用。

三、我國城市社區商業有效供給的缺憾

(一)城市社區商業供給角色的轉換

我國城市社區商業運行方式及供給角色的轉換與我國改革開放進程、城市經濟發展速度、產業結構調整布局、消費需求動態變化直接關聯,其過程分為四個關鍵時期:行政派發期、雙軌并行期、低端徘徊期、品牌聚合期。

20世紀80年代以前,計劃經濟時代,我國社區商業承擔配給、派發社區居民稀缺產品的責任,社區商業設施是國家計劃配置的國有公共設施,社區商業管理由行政機構――街道居民委員會組織實施。這一階段我國城市社區商業呈現行政派發運行特點,在城市商業體系中充當政府職能部門派出機構的供給角色。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起始,有計劃的市場經濟時代,配發供給形式的社區商業逐漸解體,原有的社區商業設施以承包、轉讓等形式進入市場,社區商業由轉型后的商業組織或個人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這一階段我國城市社區商業呈現計劃路徑和市場途徑并軌運行特點,在城市商業體系中充當拾遺、補缺、補充的供給角色。

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擴大,轉型的市場經濟時代,城市改造致使社區商業設施騰退城區、遷移郊區,城市社區商業規劃空置;大量個體、外資、合資合作企業全面滲透社區商業,國有社區商業逐漸退出市場;社區商業管理缺失,住宅改建和私搭亂建的簡易商業網點充斥社區,且由于無序競爭,店面經常易主、業態頻繁替換,行業整體效率低下。這一階段我國城市社區商業呈現良莠不齊、低端復制運行特點,在城市商業體系中充當散、小、雜、亂的供給角色。

21世紀初期,改革開放深化,經濟結構調整時代,城市社區商業的功能逐漸清晰,政府著手對城市社區商業進行引領和指導:借鑒國外社區商業成熟經驗,進行社區商業示范建設;區分社區經濟類型,科學規劃社區商業網點,重點投入社區商業設施;引進社區商業龍頭企業,開展社區商業品牌試點工程;借助現代咨詢技術,設置社區電子商務平臺。這一階段我國城市社區商業呈現品牌優化、智能進化運行特點,在城市商業體系中擔當社區生活用品和社區生活服務的供給角色。

(二)城市社區商業供給存續的問題

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延伸,產業結構調整正在繼續,社區商業處于動態經濟環境,面對日漸成熟的社區消費,其供給角色轉換過程積淀的問題仍然存在。

1. 定位不準確。我國城市商業體系緣由城市中心商業、區域中心商業、社區商業所構成,三足鼎立支撐城市商品流通快速、平穩運行。社區商業在城市商業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是城市拉動內需、提升消費的基本力量,其供給對象和服務內容幾乎涵蓋城市居民所有日常生活所需,其產業規模、業態范圍、經濟效益、社會影響是城市其他商業形式無法比擬的[14]。

伴隨我國經濟體制轉型,社區商業在城市商業體系中持續被邊緣化,沒有與其他商業形式相互結合、錯位發展,形成有效供給。在竭力彰顯城市中心商業和區域中心商業繁華時尚的同時,忽視了城市社區商業的相應位置、弱化了社區商業功能;忽略了社區商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用,致使社區商業成為城市商業體系最薄弱的部分。城市社區商業總體規劃缺失、設施配置不足,引領督導不利、業態結構失衡的問題比較突出,由此出現“散、小、雜、亂”發展局面,不能實現有效供給。

2. 產業鏈接不清晰。邁克爾?波特1985年在其《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了價值鏈概念,“每一個企業都是在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集合體,所有這些活動可以用一個價值鏈來表明?!彼^產業鏈,即企業滿足用戶需求而實現價值所形成的鏈條,每個企業居于市場一隅,處于產業鏈當中的一個環節,要想獲取或維持競爭優勢,不僅取決于企業內部價值鏈關系,還取決于產業價值鏈關系。

伴隨我國城市社區商業供給角色變換,社區商業供給主體一直處于松散狀態,業態層級較低、營業缺乏動力、盈利模式近似、市場無序競爭,既不能憑借企業內部價值關系的締結創造收益,更不能通過產業價值關系的鏈接生成利益,致使社區商業價值創造力不足,產業整體活動成本較高、效益較低,無法實現良性發展。由此社區商業供給數量不穩、供應業態、品種選擇不大,不能形成有效供給。

3. 外部不經濟。經濟外部性是指一些產品的生產與消費會給不直接參與這種活動的企業或個人帶來有益或有害的影響②,其中有益的影響即“外部經濟”;有害的影響即“外部不經濟”。社區商業依托社區經濟,貼近民眾生活,其經營過程對社區環境及居民生活產生直接的影響作用,其利益驅使的外部不經濟活動能夠侵蝕民生環境、損失民眾利益[15-16]。

伴隨我國城市商業體系調整,城市社區商業初具規模,逐漸滲透于社區居民生活,卻沒有融入社區經濟環境:一方面散亂、低效的運營過程消耗大量社區資源;另一方面提供的商品和服務不規范、品質無保證。環境污染、噪聲擾民、食品安全、交通擁堵、社會治安等問題致使社區民眾對社區商業的安全性心存疑慮,對社區商業的便利性懷有失望。社區商業外部不經濟的盈利模式招致社區經濟成本上升,擴大社區資源耗費,同時導致社區公眾生活成本提升,增加基本商品耗費,由此表明社區商業不能達到有效供給。

四、我國城市社區商業有效供給系統

改變社區商業有效供給不足,根本在于確立社區商業在城市商業體系中的位置,建立社區商業資源配置系統,完善社區商業供給機制,調整社區商業的供給結構,創新社區商業的供給方式。

(一)社區商業定位

社區商業占據城市商業體系的重要位置,與中心商業、區域商業并駕齊驅,貫通經濟命脈、繁榮經濟發展。同時,社區商業占據城市商業體系的關鍵位置,具有其他商業模式不可替代的作用[17-18]:其供給內容(商品和服務)貼近居民日常生活,是民眾基本生活質量的保障;其供給方式聯結社區居民消費模式,是社區資源合理使用、社區生態環境均衡發展的基礎;其供給效果傳遞政府對、體現國家惠民政策,是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底線”。

(二)社區商業有效供給系統的構建

社區商業功能定位所致,其供給系統包括純公共商品和服務供給、準公共商品和服務供給、普通商品和服務供給、非營利商品和服務供給;其供給者主要是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公共企事業機構、個人、非營利性組織等;其供給業態主要是便利店、餐飲(早餐)、菜市場(站)、再生資源回收、家政維修、美容美發、洗染、音像圖書閱覽、娛樂健身等;其供給方式主要是街坊式店鋪(夫妻店)、樓宇底商店鋪、社區商業街、社區鄰里中心、微型便民服務點(站)等;其供給對象包括老舊社區、新興社區、商務社區、特殊社區、高端社區等屬地居民。城市社區商業有效供給的形成,需要區分商品和服務供給類型、辨析供給對象、選擇供給模式,明確供給主體、供給業態、供給方式,以此建立社區商業供給系統,如圖2所示。

其中“純公共商品和服務”,如餐飲(早餐)、再生資源回收等,涉及屬地居民的食品衛生安全和生活環境質量,采用威權為主的,由政府部門和公共企事業機構供給社區民眾,由便利店、鄰里中心統籌運營,資本投入源自稅收,聚點規劃布局,保證供給品種和數量,保障供給質量和安全。

其中“準公共商品和服務”,如社區菜市場(站)等,需求面寬、需求量大,同樣涉及食品安全問題,采用混合為主的供應模式,由政府、個人、企業、非營利組織供給,由街坊式店鋪、樓宇底商店鋪、微型便民服務點(站)實施運營,資本投入需要政府補貼,散點規劃布局,滿足社區民眾,尤其關注新建社區、特殊社區需求品種、品質、價格。

其中“普通商品和服務”,如家政服務、美容美發、洗染等,采用市場為主的供應模式,由企業自愿投標供給,自主選擇運營形式,自籌資本投入,散點規劃布局,滿足社區居民,尤其關注商務社區、高檔社區需求品種、品質、價格。

其中“非營利性商品和服務”,如醫療保健、幼兒教育、環境維護等,采用自覺為主的供應模式,由非營利性組織或個人志愿供給,資本源自無償捐助,政府相關部門協助運營,聚點規劃布局,保證社區商業供給公平、公開、公正。

(三)社區商業有效供給系統的調節

城市社區商業供給系統需要隨時、隨地、隨機調節,其供給模式應該符合市場環境動態規律,符合消費需求變化規律,符合產業發展盈利規律。為此,政府需要助力社區商業供給系統:堅持“分區、分行、分業、分類”調節宗旨③,避免“全放、全收”調節行為,關注民眾生活的預期,科學規劃商業網點,統籌布局商業設施,規范供給質量,監督供應效果,及時了解社區商業供求態勢,對純公共商品和服務供給、準公共商品和服務供給予以組織保障和資本保障。同時,市場需要助力社區商業供給系統:明確社區商業是具有一定經濟體量的產業系統,通過市場調節機制自由配置供給資源,激勵供應商探索社區商業的運營方式,創新社區商業的業態形式,爭取社區民眾信任和依賴,對普通商品和服務供給、部分非營利商品和服務供給引入市場競爭法則,優勝劣汰[19-20]。

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的雙重作用促使社區商業供給系統有效運轉,實現城市社區商業的供需平衡。

五、研究結論與問題探討

我國城市社區商業貼近民眾生活本質,關系社會穩定發展,在城市商業體系中不僅占據重要位置,而且占據關鍵位置,與城市中心商業、城市區域商業并行,媒介商品流通,滿足消費需求。然而,我國城市社區商業發展歷程比較曲折,供給角色不斷轉換、定位模糊;產業價值關系沒有鏈接,不能生成規模效益;散亂運營、外部不經濟等問題,導致社區商業有效供給不足,引發社區民眾的意見,引起居民對社區商業失望、失落,甚至出現抵觸、對峙行為。

我國城市社區商業需要提升供給效率,區分商品和服務類型,由不同的供給主導者選擇不同的供給模式,針對城市化進程中老舊社區、新興社區、商務社區、特殊社區、高檔社區對商品和服務品種、品質、價格等方面的需求差別,啟動不同的商業業態和運營方式,建立社區商業有效供給系統。為此,需要進一步分析社區商業有效供給的作用,確定社區商業有效供給的目標,探索社區商業有效供給的趨勢。

(一)社區商業有效供給作用――區域經濟發展

社區商業具有完備式供給特征,其供給系統效率是評價區域經濟水平的重要方面,是衡量區域經濟質量的關鍵標準。在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社區商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一是繁榮市場、促進生產、提升消費,其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區域特色經濟發展的源泉;二是凈化區域人文環境,和諧區域人際關系,引導區域消費取向,奠定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三是激發區域新興產業興起,培育區域產業集群,推動區域產業升級,成就區域競爭的優勢;四是借助商品流通中間位置,打破區域經濟固有的生產結構,突破區域行政隸屬界限,通過媒介商品交換,活躍區域市場,形成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21-22]。

(二)社區商業有效供給目標――生態環境協調

社區商業具有分享式供給特征,其供給系統最終融入社區生態循環,消除污水、煙塵、噪聲等造成的環境污染,促進社區資源適度開發、合理利用。社區商業與社區生態環境協調與否:一是考量社區商業企業之間在營業項目、業態形式、運營方式、盈利模式等方面的契合度,企業之間共生、共存、共贏關系能夠聚集供給資源、形成競爭合力、營造消費氛圍、應對連帶需求,社區生態環境可協調運行。二是考量社區商業與社區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社會環境的契合度,企業與環境之間共生、共存、共贏關系能夠拓展社區商業功能、擴大社區商業的輻射區域。倘若社區商業嵌入社區交通樞紐和社區人文景觀,與社區環境融為一體;倘若社區商業順應民意,堅持綠色低碳供應,成為社區居民物質消費、情感消費的牽制性依賴,社區生態環境可協調發展[23-24]。

(三)社區商業有效供給趨勢――產業鏈優化

社區商業具有集約式供給特征,其供給系統促成產業升級,不斷調整自身的存在方式和盈利模式,依托區域經濟,協調社區環境,進入現代產業序列:一是明確社區商業產業化方向,擴展投融資渠道,實現專業化分工,以運營形式持續創新、業態結構趨于合理,提升社區商業價值創造力;二是轉換社區商業組織形式,成就品牌連鎖企業,形成個性化發展態勢,以品牌效應提升社區商業競爭力;三是完善社區商業營業設施,開發社區居民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社區商品和服務的網上交易,以現代咨詢技術手段和方式提升社區商業營業效率;四是培養社區商業專業人才,促使地產開發商和商業運營商身份剝離,以商品流通專業能力提升社區商業盈利水平[25-26]。

注釋:

①商務部《關于加快我國社區商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商改發(2005)223號;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社區服務工作的意見》。國發(2006)14號;商務部《社區商業設施設置與功能要求》(SB-TI0455-2008)2008國務院《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6》國發2011;國務院《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2012;商務部《關于2013年促進社區商業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商辦建函【2013】851號。

②201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明確提出2015年五大任務之一,即是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③分區、分行、分業、分類,即區分社區商業的區域背景、區分社區商業的運營方式、區分社區商業的業態形式、區分社區商業供應模式分別進行調節。

參考文獻:

[1]王瑞豐,韋恒.社區商業發展研究――以北京市朝陽區為例[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13,(5):96-103.

[2]曹正進.大力發展首都社區商業的動因探析[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2011,(3):22-25.

[3]張海霞.城鄉統籌與社區商業網點布局[J].商業研究,2011,(6):141-144.

[4]周志強.社區商業發展問題探析[J].中國經貿導刊,2010,(15):88.

[5]高娟.基于位置服務社區商業營銷模式探討[J].中國商貿,2013,(9):191-192.

[6]呂一林,田林.基于居民滿意度的社區商業發展實證研究[J].商業時代,2010,(3):23-25.

[7]胡海,吳越.虛擬社區的消費者參與效用與網絡購買意向[J].江海學刊,2012,(6):218-222.

[8]韓松,蔡劍.基于社交網站商業模式服務集成的價值創造研究[J].管理評論,2013,(7):20-27.

[9]Buescher,Michael H,Catherine K ,Sullivan P,Zheng,Y. Community-Business Matching: A New Model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J].Business Matching,1999,(1):1-13.

[10]Berezin D L.Business Involvement in the Community: Everyone Wins[J].National Civic Review,2011,(2):58-61.

[11]Kruse J. Make your Business Part of your Community [J].Corridor Business Journal,2014,(24):13-16.

[12]Paul T,Nelson P,Helen H. Beyond Philanthropy: Community Enterprise as a Basis for Corporate Citizenship[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5,(4):327-344.

[13]Louise L.Business Community Partnerships: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Partnership [J].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ffective Board Performance,2011,(1):29-40.

[14]豐志勇,何俊.我國城市社區商業的現狀、定位和發展模式[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8,(8):47-51.

[15]呂靖華.和諧社區消費環境的瓶頸及其構建策略[J].商業研究,2008,(1):192-173.

[16]于顯洋,彭定萍.社區商業服務與化解社區矛盾關系之研究――社會管理面臨新問題[J].蘭州學刊,2012,(12):150-154.

[17]袁裕輝.基于產業鏈視角的社會網絡服務社區商業模式研究[J].商業研究,2014,(3):16-21.

[18]宋則,王水平.流通領域公共產品的界定及供給方式[J].中國流通經濟,2012,(12):24-29.

[19]張勇強.基于交易成本視角下的社區商業定位研究[J].中國商貿,2011,(10):236-238.

[20]朱頌梅.中國城市社區商業的發展趨勢及對社區的整合作用[J].商業時代,2013,(29):40-42.

[21]Johnstone H,Lionais D. Depleted Communities and Community Business Entre Preneurship: Revaluing Space through Place [J].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2004,(3):217-233.

[22]Kobeissi,Nada. Impact of the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 on New Business Start-Up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Local Market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9,(4):489-513.

[23]Melé,D. The Firm as a Community of Persons: A Pillar of Humanistic Business Ethos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2,(1):89-101.

[24]Baddache F,Nicolai I. Follow the Leader: how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luences Strategy and Practice in the Business Community [J].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2013,(6):26-35.

[25]Chanal V,Caron F,Marie L. The Difficulties Involved in Developing Business Models Open to Innovation Communities: the Case of a Crowd Sourcing Platform[J]. Management,2010,(4):318-340.

[26]Peter S,Gerard M E. Situating Community Enterprise: A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J].2011,(5-6):317-330.

篇9

關鍵詞:宜居性;城市公共空間;社區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4)02-0052-01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城市的發展步入快車道,城市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與此同時,城市科學研究百花齊放,成果累累。伍學進的專著《城市社區公共空間宜居性研究》(科學出版社)緊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轉型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城市宜居性這一重大理論、現實問題,從新城市主義理論的視角,探討了城市社區公共空間宜居性規律,并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性策略。

首先,提出了社區宜居性是城市本質特征之一的觀點。書中指出,城市因為人類住區安全、產品交換等最基本的宜居性需求而產生,城市也因為宜居性需求范圍的逐漸擴大、需求的層次升級換代而發展。宜居性供給與宜居性需求之間的矛盾,是始終伴隨城市與城市化的一對最基本而又最深刻的矛盾。社區是城市的細胞,社區的宜居性是城市的本質特征之一。我國城市社區公共空間規劃、建設、管理的非宜居性,已經成為阻礙城市可持續發展、影響市民幸福感的主要問題。因此,合理規劃、建設和科學管理城市社區綠地、街道、廣場等公共空間資源,是當今及未來我國城市硬件建設與發展的重要抓手。

第二,提出了城市宜居性內涵的升華是西方城市科學發展基本規律之一的觀點。作者認為,從霍華德、蓋迪斯等近代人本主義的宜居性理念,到柯布西耶、佩里、萊特等現代功能理性主義的宜居性思想,是城市宜居性內涵的第一次升華。20世紀90年代以來,城市環境問題――尤其是社區街道、綠地、廣場等公共空間宜居性問題,逐漸上升為城市發展的主要矛盾,新城市主義應運而生,導致了城市宜居性內涵的又一次升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文化的進步,城市宜居性內涵還會不斷地升華。城市宜居性內涵的每一次升華,都強有力地推動城市和城市科學的大發展,是西方城市科學發展的基本規律之一。

第三,提出了社區綠地的規劃與建設是宜居社區基本前提的觀點。書中指出,城市綠地建設已經由過去的點綴性工作上升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內容,針對我國城市綠地規劃定位模糊,重綜合公園和專類公園綠地、輕社區綠地,重綠地美化亮化效果、輕綠地生態效益,重整體性評價指標、輕宜居性指標等問題,作者提出了我國城市綠地宜居性規劃與建設七個方面的策略:一是合理定位綠地與城市宜居性的關系;二是綠地工程與其他工程“四同時”;三是尊重科學,按規律進行綠地的建設與管理;四是調整綠地指標,突出社區綠地的比重;五是以“綠徑+綴塊”的網絡布局作為主要組合方式;六是具有“可達性+開放性+復合性”是綠地規劃建設的必要特征;七是在自然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兼顧規模。

第四,提出了“街道三論”并提出新型窄街道、小街區系統是宜居社區首要條件的觀點。作者指出,街道原本屬于人本化的城市公共空間,汽車的出現導致街道與宜居逐漸背道而馳,直至新城市主義重新認識到街道與宜居的密切相關。書中系統闡述了街道的宜居性理論,即“街道三論”:街道中心論、街道多樣性論和街道行為論。提出了創造街道活力、形成宜居性街道的五點策略:一是從寬街道、大街區向宜居性窄街道、小街區的回歸;二是構建宜居性窄街道、小街區系統的法律保障;三是規劃具有復合功能社區街道;四是保持社區新、老建筑的融合;五是保持社區適度高密度的人口和適度高容積率的建筑。

篇10

【關鍵詞】城市社區;歸屬感;社會工作

滕尼斯認為,人與人之間共同的文化意識和親密無間的關系是“社區”的精髓。社區成員的歸屬感是社區的靈魂,沒有居民的認同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區。城市社區是居民生活與休憩的主要場所,居住在人際關系和睦且具有歸屬感的社區中無疑是所有居民是向往與渴望的。和諧社區建設也越來越注重對社區歸屬感的培育。培育社區歸屬感是社區工作者的使命。那么,在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中,社區工作者應該如何看待社區歸屬感培育這項工作呢?以何種理論為依據?若以此視角來看待,又將采用何種方法達到培育社區歸屬感的目標呢?

一、社區的概念

(一)滕尼斯的“社區”構想

在中國古代漢語中,并不存在“社區”這一詞匯?!吧鐓^”最早是由德國社會思想家F.滕尼斯在其代表作《共同體與社會》中提出的。20世紀20年代,“社區”成為美國社會學的主要概念。美國的社會學家把滕尼斯德語的“社區”:Gemeinschaft,譯為英文的community。在英文中,community一詞具有“社區”和“共同體”的雙重涵義。20世紀30年代,將英文的community譯為“社區”, “社區”逐漸成為中國社會學的通用語。

在滕尼斯看來,“社區”與“社會”分別是傳統和現代的人們共同生活的兩種理想結構類型。社區(共同體)是擁有共同價值觀、同質性較強的人口基于自然意愿,以傳統的血緣、地緣、文化等自然連接紐帶而聯結成的社會形式,在這種社會形式中,人際關系是親密無間和互相信任的,人們守望相助、服從權威、遵循共同的風俗習慣。滕尼斯把社區的外延主要限于傳統的鄉村社區。而“社會”的概念則不同于“社區”,社會是由價值取向多元化、異質性特征鮮明的人們基于理性意志,以勞動分工和法理性的契約為社會機制聯結而成的社會形式。在“社會”這一共同生活的形式里,契約關系和次級關系是人際交往的主導形式,表現多為自私自利、缺乏感情交流與關懷。

在滕尼斯的眼中,“社區”的涵義十分廣泛,不僅包含著地域共同體、血緣共同體,還包括著精神共同體。人與人之間共同的文化意識和親密無間的關系是“社區”的精髓?!吧鐓^”與“社會”最大的區別在于人們對共同體的歸屬感。

(二)我國學者對“社區”概念的解讀

我國社會學者對“社區”的理解與滕尼斯“社區”概念的構想是不完全一致的。這種偏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國社會學界把社區界定為地域性社會,地域因素成為構成“社區”的基本要素之一;二是對因由地域而衍生出來的鄰里關系的強烈追求。這兩種思想在當前的學術著作與學術討論中司空見慣。僅以《社區工作》一書為例,其對社區的定義為:所謂社區,是指一定數量居民組成的、具有內在互動關系和文化維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體;地域、人口、組織結構和文化是社區構成的基本要素。地域是社區的自然地理位置與人文地理的空間載體。而文化則是社區范圍內具有特質的精神紐帶。可將之理解為,“社區”之于居民而言,是一種充滿磁性聯結的“場域”。地域是居民共同生活最基本的“場所”,“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和對社區的歸屬感”即是“場域”中的磁性聯結。

滕尼斯對“社區”的勾勒以及我國學者對“社區”概念的解讀都深深地影響著我國的社區建設工作。社區建設對“社區”地域性的限定和鄰里關系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阻斷了社區居民注意力和時間的向外分流,加強了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居民交往的強關系,有利于增強社區內居民的歸屬感。但社區工作者發現,幾乎所有的社區中都存在著一些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而無法融入當地主流社區文化生活的個體(且不在少數),在社區中孤立無援,情感壓抑,轉為尋找新的社會交往渠道。這是社區工作者無法忽視的,需要我們不斷反思。

二、城市化對“社區”的影響

除社區概念研究上的歷史淵源外,中國城市社區現狀的形成更深深受到城市化進程的影響。19世紀以來,西方學者就開始關注城市化對城市社區的影響,并形成了不同的觀點。我們的社區工作者在工作中自覺不自覺地充當著這些理論研究的踐行者。

(一)社區消失論

古典社會學家滕尼斯、迪爾凱姆、齊美爾和韋伯等人認為,在前工業社會,普遍存在小規模的、同質性較強的人群,思想和行為趨于一致,容易認同某種價值觀和行為規范。但城市化降低了這種同質性,緊密的首屬關系遭到破壞,認同感削弱,最終使社區失去了存在的基礎。美國學者沃斯認為,城市的本質是異質性,城市化使得首屬群體發生分離,社會用理性的和非人情化的程序和制度來替代原先由首屬群體提供的支持和控制,使得社會規范混亂、脆弱并產生社會“失范”的狀況。他們認為,城市化引起的城市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革將會動搖甚至摧毀城市社區的存在基礎。這種觀點被稱為“社區消失論”?!?】

持有“社區消失論”觀點的社區工作者對社區歸屬感培育工作的整體態度是悲觀的。他們認同城市化對城市社區具有根本性的破壞:既然社區沒有了存在基礎,那么社區歸屬感的培育工作也就無從談起。由此,在面對社區培育工作中遇到的困境時,大多沒有開拓性,不愿嘗試新路徑,采用保守的方法解決表面化問題,忽視居民的情感需求,無法完成社區歸屬感培育工作的使命。

(二)社區發現論和社區轉變論

60年代以來,在對社區消失論進行批評的基礎上,產生了社區發現論和社區轉變論。主要代表人物有甘斯、費謝爾、斯塔賽等。甘斯發現,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中都存在著具有內聚性和認同感的“都市村莊”,城市中許多組織間和鄰里間的互動是一種“準首屬關系”。薩脫斯等人認為,當代城市中確實存在著具有地域范圍的社區。城市化引起的大規模社會變遷既沒有造成城市社區的衰敗,更不會使城市社區趨于消失。城市社區往往可以通過住戶緩沖大規模力量的影響,成為提供相互幫助和居民進入外部世界的安全基地?!?】

傾向于認同此類觀點的社區工作者,相信具有地域范圍的“社區”在城市化沖擊下仍然存在,并可以通過倡導城市社區居民的互助和親密交往來培育對社區的歸屬感,改善社區的社會交往環境。在工作中,他們重視社區地域范圍內的鄰里關系和歸屬感的培育,但其工作卻因為種種原因面臨著重重困境,需要新的理論指導。

(三)社區解放論

70年代,由費舍爾、費爾曼和雷頓提出來的。費舍爾指出,非鄰近居住區的居民,通過興趣愛好、共同價值觀等特定點會組成一種群體關系,形成他們的社會網絡。費爾曼和雷頓認為僅考慮鄰里關系,會忽略掉人們在居住區之外的社會親密關系。他們提出應打破對鄰里關系的強調,重新思考社區的概念,社區居民要從地域或場所的限制中解放出來,擴大人際交往范圍,建立超出初級關系的群體關系。并用社會網絡作為描述和研究這種城市社區人際交往的分析工具?!?】

社區解放論為在工作中面臨困境的社區工作者指引了一個新方向。它對分析和消解社區工作者面臨的困境具有重要啟發:構成社區的最重要因素也許并不是一群人共同居住的地域,人們的親密關系和共同歸屬感才是社區的精髓和實質?!?】社區工作者需要重新對“社區”的概念進行解讀,對原有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進行質疑,對社區居民歸屬感的需求和滿足路徑進行探索。

社區工作者應意識到,以上理論所表述的現象在一定的社會情境下都是客觀存在的,在工作中要理性和全面的看待。

三、社區歸屬感培育工作面臨的困境

以上理論對分析和消解社區工作者面臨的困境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但我國城市社區歸屬感的培育工作還面臨著特殊的困境。對此進行探索,能進一步幫助社區工作者認識和理解其工作環境、工作對象,從而選擇適當的工作策略開展工作。

(一)過渡型社區

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產生了大量的“過渡型社區” 【5】?!斑^渡型社區”是我國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一種常見的新型社區形態。從居住主體來看,“過渡型社區”中長期居住著一部分失地農民(主要是失地老人)和大量的流動人口(主要是年輕的外來務工者)。在過渡型社區中,失地農民進行著身份、生產方式、生活習慣等各方面的轉換。其社區重建有一個逐步過渡的過程,社區文化和歸屬感的培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失地農民市民化進度緩慢的同時,過渡型社區中還面臨著另一居住主體的問題。流動人口的涌入和長期居住,使得“過渡型社區”事實上已經成為由失地農民和流動人口共享的居住地。這是一個數量龐大的集體,雖然個體的代謝和流動很大,但具有整體相對穩定性的特征。失地農民恒居于此卻面臨轉型之痛,流動人口客居于此也備受生存壓力,雙方又不得不長久生活在一起。失地農民市民化和流動人口的社區融入并行成為社區歸屬感培育的兩大核心問題,而在這兩大問題上延伸出的第三大問題即失地農民和流動人口的整合問題更是對“過渡型社區”的社區歸屬感培育形成全新的挑戰。

(二)社會保障制度薄弱

無論是失地農民,還是流動人口,不論是由于人的情感需求還是基于懷舊和浪漫主義的理想,都對鄉土社會中溫情脈脈的人際關系仍懷有深厚的感情,對基于工具理性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機械互動感到悲觀和厭倦,在城市社區生活與休憩中尤其渴求心靈的放松與安放。但面對大規模、高密度和異質性強的過渡型社區環境,人們的交往互動中的安全感逐漸喪失,只能選擇適應各種社會認同的“模板”行為,甚至選擇逃避,逐漸封閉自己。社會需要對個人這種安全感的剝奪和隱藏的巨大風險給予積極回應。但當前社會保障發揮作用的范圍十分有限,甚至無視一些弱勢群體的根本需求。這種推脫社會責任的行為不僅會增大社區居民的異質性程度,而且將直接加深弱勢群體對自身遭到不公平對待的認同,從而在心理上、行為上排斥、敵對社區交往,社區歸屬感培育所面臨的困境的廣度和深度都將繼續蔓延。只有及時完善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社區居民在交往互動時才能卸掉心理防御與隱憂,將人際關系看成一種健康的、真正為滿足個人的情感需求的交往形式,真正把居住的社區作為自己的心靈歸屬,社區的歸屬感認同感才會真正水到渠成。

過渡型社區只是我國城市社區的一種類型,但它在社區歸屬感培育工作方面對社區工作者是最具挑戰性的,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在過渡型社區中,群體的異質性強整合難度大也只是社區歸屬感培育的表面難題,真正的根源還是在于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需要社區工作者加以重視。

四、社區歸屬感培育工作的路徑探析

滿足居民的情感需要,培育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無論面臨何種困境,社區工作者都十分清楚自己的這一使命。那么,社區工作者將如何具體開展這一工作呢?文章認為,秉持社區工作的基本價值,以居民的需求為出發點,以多元化的視角看待全部社區居民和處理社區事務,以地區發展模式和社會策劃模式為主要工作方法來回應居民的現實需求,積極探索更多地社區交往途徑,是社區工作者做好社區歸屬感培育工作的可行策略。

(一)社區工作的基本價值

工作者需秉持其基本價值理念,尊重人與生俱來的尊嚴和價值,尊重人的生命權、生存權和發展權;為社區居民服務;向社會不公平挑戰,維護社會正義,擴展機會和資源來實現社會正義;助人自助,幫助社區居民學會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

(二)多元化的視角

社區工作者需要采取多元化的視角來看待和處理社區事務,需要承認在社區中不同群體的差異性,并促進這些群體的并存。承認社區中的不同群體擁有不同的資源,具有不同的影響力,并通過發現、挖掘、整合和管理資源,解決社區問題,滿足社區需求,可以協助其拓展其社會交往渠道如創建網絡虛擬社區論壇,表達情感和參與社區事務。積極組織協調,創造出一個可以使不同利益的群體能夠公平競爭的社區環境。鼓勵在不損害他人權益的前提下,居民的一切行為都可以容忍;漸進性地改變有關的制度和政策,以保障社區中弱勢群體的權益。

(三)社會策劃模式和地區發展模式相結合的工作方法

社區工作者可以將社會策劃模式同地區發展模式結合起來,理性的和有計劃的幫助居民解決社區面臨的實質性問題,幫助社區建立長久的制度和組織,達到實現社區關系的根本性改變,增強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使居民愿意參與社區事務。促進社區居民對參與價值的肯定,提升社區居民的參與意愿,提高其參與能力,拓展期參與途徑。在此過程中,社區社會工作者協助居民表達對社區問題的不滿,鼓勵并協助他們組織起來,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和人際關系;協調社區內各個團體和居民個人之間的關系,促進合作;培訓并努力提高居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技巧,培養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熱情,共建互助精神。

結 語

社區工作者在社區歸屬感的培育工作中不停地面對著各種挑戰,以居民需求為出發點,以多元化的視角看待全部社區居民和處理社區事務,采取各種方式來回應居民的現實需求,是社區工作者探尋社區歸屬感培育的路徑之一,這需要經過實踐的考驗。社區工作者應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社區概念的解讀,不斷學習相關理論知識,不斷尋求新的路徑滿足社區居民需求,培育社區的歸屬感。

【參考文獻】

[1][2]程玉申,周敏.國外有關城市社區的研究評述[J].社會學研究,1998(04).

[3]夏建中.現代西方城市社區研究的主要理論與方法[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2).

[4]胡鴻保,姜振華.從“社區”的語詞歷程看一個社會學概念內涵的演化[J].學術論壇,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