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代運營服務方案范文
時間:2024-03-14 17:09: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媒體代運營服務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2012年CCBN展會上,深圳市同洲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打造全業務平臺,發展多業務終端”為主題精彩亮相,在推出以智能機頂盒、智能一體電視機為代表的多業務終端系列新品的同時,全面展出了支持三網融合的全業務平臺方案、創新人機交互技術以及豐富、新穎的增值業務。
其中,以N9008C合家歡機頂盒、N9201增強型高清機頂盒為代表的機頂盒新品以及搭載安卓智能操作系統的4G智能一體電視機新品,融合了多領域技術,可在支持傳統視音頻業務基礎上,實現網絡接入并支持語音及數據業務的運營。而同洲電子與其子公司深圳市龍視傳媒有限公司共同展出的云媒體SDP平臺解決方案,則讓參觀者對創新的人機交互技術以及豐富的增值業務有了切身了解。 此外,同洲公司還在本次展會期間成功舉辦了“三網融合技術創新論壇”。
長虹:大力推廣“智能3D·創新融合”產品及方案
在CCBN展會上,長虹公司以“智能3D·創新融合”為主題,展示了智能終端系列產品、增強型高清雙向機頂盒產品、雙向網改解決方案及直播星系統服務方案。
其中,長虹智能終端產品主要功能包括:支持DVB-C的數字電視以及錄制,支持多屏互動;支持基于DLNA協議支持內容分享;支持本地多媒體播放及3D 視頻;支持IPC監控以及錄制、部分支持HTML5,瀏覽器訪問互聯網,支持Web視頻及各種智能應用。
雙向網改EPON+EOC及DCOSIS產品主要包含如下幾個產品類別:OLT產品方面的EM3000的低密度產品系列;在ONU產品方面,標準的4FE接口的ONU產品,以及滿足FTTH方案的4FE接口+2個VOIP接口+1個CATV接口的產品;在EOC方案中則主要展出了低頻的HomePlugAV方案和高頻的MOCA方案。
永新視博:推出手機飛視棒
在CCBN展會中,永新視博以一款靈活好用并可暢享數字電視多屏互動的新產品吸引住了觀眾的眼球。這款以手機為娛樂中心的產品,以通過云端架構的“多屏互動”方案,可實現手機、PAD、電腦和電視之間的互聯互通和云端共享,讓普通電視變身為智能電視。
誠毅:全業務運營支撐解決方案精彩亮相
針對全國各地省網整合基本結束的市場新形勢,誠毅軟件為省級網絡運營商提供了全新的全業務運營支撐解決方案——下一代BOSS nine*,全新升級的綠色服務支持體系,以及專為移動多媒體運營商提供“CMMB前端系統IP網多業務承載解決方案”。
浪潮:打造端到端云電視解決方案
在CCBN展會上,浪潮以“智在云端 創想世界大不同”為參展主題,攜浪潮領先的智能云電視整體解決方案精彩亮相。該方案采用自主創新的開放智能機頂盒軟件平臺,可實現與國內多數主流廣電運營商的無縫對接,同時支持國際領先標準技術的應用開發服務與多屏互動。該方案除可支持高清視頻點播、時移電視和互聯網電視等基礎服務外,還開拓了電視支付、互動游戲、應用商城、多屏互動和視頻通信等三網融合新業務,形成了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絡(NGB)整體解決方案。此外,在浪潮媒體云的的支撐下,云計算架構還為該方案提供了持續不斷的服務及業務擴展能力。
算通:服務創新 互動體驗 三網共贏
在CCBN展會上,算通科技展示了數字電視6大軟件產品:CTI-CAS 4.0、VOD、SVC、PUSH VOD、廣告業務播出系統及節目導航系統。其中,高安全條件接收系統CTI-CAS 4.0 與高安全解擾芯片相結合,可以有效地杜絕非法共享,可支持多種付費方式、發送廣播信息、機卡配對、智能卡漫游控制、區域準禁播、子母卡控制、強制跳轉、成熟率控制、時段控制、指紋顯示、卡批號控制、雙向交互、數字電視短信預付費、多級CA系統控制和管理、空中升級和密鑰更新、預加密等多種功能;集標準化、開放式、易擴展、部署靈活等特點于一體的交互電視解決方案,集合了節目收錄、轉碼、節目管理、內容保護、網頁制作、視頻點播和計費統計的流水線功能特點,可為運營商高效、快速、經濟、靈活地部署營利性點播業務提供堅實的后盾保障;SVC可伸縮編碼技術、HEVC高效率編碼技術及三屏合一點播方案,可實現多屏多終端同時點播,并全面兼容互聯網電視、PC、Android、Iphone/Ipad等終端。
NDS: 技術提升內容價值
在CCBN展會上,NDS公司展示了多種為中國市場提供的高品質、適合本地的解決方案,以滿足中國市場對互聯網電視、網絡整合及三網融合等方面的需求。主要包括下一代數字家庭網絡、多屏收視、互聯網電視、云媒體平臺解決方案等。其中,采用增強型用戶界面——SnowflakeTM的安全多平臺解決方案,不但可將內容傳輸到多種設備,還可將互聯網電視的內容交付到家庭多種移動設備中,使運營商在不同設備上為用戶提供無與倫比的收視體驗,同時保持用戶界面的一致性和簡單易用。
ST: 助推中國電視數字化
意法半導體展示了新一代家庭網絡平臺——STiH416及一系列可支持更多網絡娛樂功能的機頂盒新芯片。其中,STiH416具備極強的數字娛樂體驗的支持能力,可支持電視廣播和Over The Top、多屏幕多媒體串流、3D游戲和3D電視、社交視頻電話,以及其他家電與傳感器連接的家庭自動化應用。主推的芯片包括:STiH207解碼器。可用于IP機頂盒、單向機頂盒和個人數字錄像機機頂盒;STiH237。集成一個DVB-S2解調器,適用于單向衛星機頂盒;STiH239集成了兩個DVB-S2解調器,適用于衛星個人錄像機和雙模高清畫中畫機頂盒;STiH273/STiH223。集成了DVB-T和DVB-C annex A/B/C解調器;STiH207解碼器。支持1080p60解碼、雙高清畫中畫和3DTV MVC。其中,STiH207、STiH237、STiH239和STiH273采用27 x 27mm BGA封裝。
Broadcom:全力推進高清市場發展
Broadcom(博通)公司在CCNB期間宣布,推出新的40nm高清有線電視機頂盒單芯片系統解決方案——BCM7581和BCM7582,以滿足全球對入門級高清機頂盒平臺日益增長的需求。其性能主要包括:具有浮點單元的高性能CPU和2D GPU支持所有流行的中間件和用戶界面解決方案;1GHz DVB-C高頻頭采用了先進的RF接收器技術,以支持全球各地各種不同的有線電視系統;采用獨特的FastRTV快速頻道轉換技術,以縮短頻道轉換時間,提高客戶滿意度;支持所有高級音頻格式及Broadcom自動音量技術;全面集成的以太網端口支持互動式有線電視業務;支持高清顯示器的HDMI 1.4a和分量輸出及先進的付費電視安全功能。
MOTO:多屏時代解決方案
為了滿足用戶在任何時間、任意地點及任一設備上完成對于移動信息、家庭管理、網絡服務的需求,摩托羅拉公司推出了兩款全新產品及解決方案,其中4HOME Connected Home Gateway平臺能讓智能家居生活變得更加簡單。用戶只需要進行簡單的連接,它就會自動將所有的家庭遙控設備與家庭網絡進行連接;而基于云計算的Medios服務管理軟件則可讓服務商能夠為用戶提供真正的融合體驗,包括在住宅內外都能實現電視屏幕和配套設備、或直播及點播電視內容並與其他終端的互聯互通。
杜比:眾多高清內容提供商支持杜比數字+
杜比實驗室在CCNB期間宣布,包括上海文廣互動、天華世紀傳媒、華誠、多可視和優點互動在內的多家國內領先的高清內容提供商均已或計劃支持杜比數字+,讓有線電視運營商能夠有豐富的環繞聲內容資源來提供優質音頻節目。
Marvell:展示前瞻平臺家庭多媒體創新應用
首次亮相CCBN展會的Marvell公司展示了其基于新一代前瞻平臺的家庭多媒體創新應用。包括智能電視、新一代機頂盒的多種方案,三屏融合演示及基于Web的開發應用,并展示了其ARMADA 1500芯片。這款芯片主頻高達1.2GHz ,且擁有雙核CPU,不但可支持多種輸入方式,還可支持數字電視、藍光、機頂盒及數字媒體適配器應用中的所有連接?;谠撔酒梢蚤_發出IPTV機頂盒、嵌入式機頂盒、互聯網機頂盒或OTT TV,其超強的計算性能,可為用戶帶來耳目一新的應用體驗。此外,Marvell中國區銷售副總裁梁宜先生表示,非常開看好安卓4.0系統在智能電視市場的應用前景。
高通創銳訊:推出全新時分多址(TDMA)軟件
高通創銳訊公司在CCBN展會期間宣布,為同軸電纜以太網(EoC)應用推出優化的最新時分多址(TDMA)軟件,同時推出高通創銳訊第一款入門級EoC解決方案 –QCA6411。其中,優化的TDMA軟件為基于HomePlug AV/IEEE1901的EoC解決方案而開發,提供了一系列新功能,包括對運營商而言至關重要的端到端網絡管理和帶寬分配功能等;而QCA6411芯片則可為有線雙向機頂盒提供基于EoC的回傳解決方案。最重要的是,這兩款產品均是為基于HomePlug AV/IEEE 1901的EoC技術而提供。
湯姆遜遜視頻網絡:展示多款視頻產品及解決方案
在CCBN展會上,湯姆遜視頻網絡展示了其新內容上載平臺、多頻電視和OTT交付解決方案以及整套IP視頻前端設備等多款產品及解決方案。其中,ViBE內容上載平臺,具有前所未有的1RU機箱、8個高清頻道配置以及業界領先的性能; ViBE VS7000視頻系統是一套針對Web電視、機頂盒服務交付、傳統IPTV和IP有線交付等融合應用的全新“全格式轉換”轉碼平臺;而通過ViBE EM4000多通道高清編碼器、標清ViBE EM2000和EM1000以及新款Amethyst III IP交換機等組件作為緊密集成的系統,則可為廣播公司提供一個高效、全IP前端架構。
ARRIS:加大中國區拓展力度
在CCBN展會上,ARRIS重點展示了以下產品及方案:廣告解決方案;ServAssure方案套件;端到端的三網融合服務投放平臺;革新性的互動演示系統;未來家庭寬帶系統的展臺設計理念及專為有線和電信市場打造的可擴展的、多功能的視頻解決方案。全面覆蓋三網融合結構中的所有產品線:從BigBand的產品BMR,到ARRIS的發送平臺,再到CMTS、光站放大器,其中可實現網絡實時監控的管理平臺軟件產品可在簡化網絡管理的基礎上,大大降低運營商的運營成本。此外,為了更好支持中國市場的發展,ARRIS在擴大北京辦公室規模的同時,用于支持三網融合產品演示的實驗室也于近日正式開幕。截至目前,ARRIS 在中國已經有6個辦公地點:深圳的研發中心及位于上海,北京,南京,廣州和香港的銷售辦事處。
大洋:隆重參展CCBN2012
大洋精心打造的“浩瀚”云媒資、NovelWorks新媒體工廠等產品在CCBN期間閃耀登場,此外大洋同臺展示D3 Net 3.0新一代高清新聞制作網、D3-Edit高清非編、“睿逸”播出系統、Dauric演播室圖文包裝系統等新品。
第三屆CCBN創意設計大賽圓滿落幕
2012年3月22日,由CCBN組委會主辦的第三屆“CCBN創意設計大賽”頒獎活動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一號館門口隆重舉行。多家廣電研究機構及制作單位的領導出席了頒獎儀式。浪潮等多個企業獲得殊榮。
思亞諾:與行業暢談車載CMMB未來發展
CCBN期間, 思亞諾公司亞洲商務拓展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王渭先生發表精彩演講,介紹了車載移動數字電視的市場概況及定義、現階段面臨的技術挑戰等,并介紹了思亞諾公司為汽車市場提供的CMMB接收芯片——SMS1180。該芯片為滿足汽車市場的要求提供最優化的解決方案,具有低成本、高性能的特點,是目前汽車 OEM 廠商采用最多的CMMB 芯片。
晶晨:為智能云終端提供可靠之芯
晶晨公司宣布推出一款新一代超性價比的AML8726-MX芯片。這是一顆面向平板電腦,OTT/IP機頂盒的“AAA”云終端芯片(Arm Dual Cortex-A9,安卓4.0 ICS以及AML Meson eXtra),集成了強大的多核CPU和多核GPU、2D/3D圖像子系統、視頻解碼引擎及完備的外設接口,是一顆具有極大性價比的多媒體云端片上系統芯片。
華為:CCBN展示媒體云解決方案
2012年CCBN展會上,華為展出了面向廣電的媒體云解決方案,覆蓋媒體內容制作、消費和傳播的全生命周期。媒體云解決方案包括針對電視臺的新媒體內容中心解決方案,以及針對廣電網絡的媒體匯聚平臺和高效分發網絡SmartCDN和Cache。該方案能夠幫助運營商進行內容經營和管道經營,將廣泛的內容匯聚到廣電網絡中,經過全媒體生命周期的各項加工處理,增強內容資產附加值和廣告潛在價值。同時,華為媒體云解決方案還能夠通過CDN高效低成本進行內容分發、通過Cache技術節省網間流量并提高用戶體驗,還能夠通過感知用戶的特性對管道進行商業增值,幫助運營商高效、智能化地經營管道。
思科:Videoscape平臺亮相
在2012年CCBN展會期間,思科以“融通云端 視聯天下”(Enabling Cloud-based Video Experiences)為主題,向業界展示了云、網絡和客戶端無縫整合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其中重點介紹了基于 Videoscape平臺的多款產品與解決方案以及“云視頻”應用與服務。Videoscape平臺由思科精心設計而成,為遷移到全IP視頻基礎設施提供了一條出色的途徑,可將云、網絡和客戶端組件無縫整合在一起,支持視頻傳輸與錄制、暫停視頻播放和恢復播放等功能。在思科Videoscape平臺架構下推出的多款全新產品,可以為消費者帶來出色的“云視頻”體驗。
uWand:展出面向智能電視的全新遙控技術
飛利浦旗下專注于遙控技術領域的uWand公司亮相2012年CCBN,并在本次展會上展出了uWand遙控技術,該技術是一項具備3D功能的直接定點遙控技術,通過與電視進行整合,用戶可以更為精確地定位電視屏幕上的物體,以便選擇節目并執行指令。用戶通過uWand可直接與多種設備進行互動(只需定位并點擊), 如電視機、機頂盒、DVD機、個人電腦、硬盤錄像機、數碼相框及游戲操縱板。在全球各地,uWand既可作為獨立遙控器也可嵌入其他遙控器。
Nagravision:重點推廣DLK以及面向OTT的技術方案
在2012年CCBN展會上,Nagravision公司展示了其NAGRA Media Access DLK條件接收系統,該系統專門為那些在廣播環境中以較低ARPU提供低價值內容的服務提供商所設計。它能夠提供適當水平的安全級別,但減去了智能卡的成本以及相應的物流成本。同時,其還推出了面向OTT(互聯網電視)的內容安全解決方案,該方案能夠基于軟件提供非常安全的內容保護和內容傳輸,支持運營商的多屏播放的訴求。此外,該公司還了新推出的智能廣告系統。
篇2
從1928年到2008年,摩托羅拉也從一個坐標走到了另一個坐標。當全業務運營成為熱門詞匯,當4G變得觸手可及,摩托羅拉正以其引以為傲的創新基因和市場領先的技術,持續譜寫自己的輝煌篇章。
“媒體移動特性”打造隨身媒體時代
如今,消費者對內容的需求正以令人驚訝的速度迅猛增長。他們渴望以更靈活的方式獲得更豐富、更多樣化的內容。針對這些趨勢和變化,摩托羅拉提出了媒體移動特性這一創新戰略。消費者可以以更加順暢、個性、互動和多樣的方式,隨時隨地通過任意設備訪問所有內容。通過“寬帶無處不在”、“網絡優化”和“內容到用戶”三個領域所涵蓋的產品、技術和解決方案,摩托羅拉能幫助運營商推出更多的創收應用,為消費者帶來豐富的媒體體驗。
寬帶技術上的突破,是實現“媒體移動特性”戰略的關鍵。作為行業領導者,摩托羅拉的寬帶網絡技術和解決方案全面支持3G,能夠很好地滿足不同運營商差異化的需求。此外,摩托羅拉還在中國建立了各種實驗室,包括現場試驗,并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同時,摩托羅拉還根據自己對市場未來發展的理解推出面向4G的LTE和WiMAX解決方案。2008年9月, 摩托羅拉亮相WiMAX World 2008,其針對 “媒體移動特性” 戰略推出的提供4G服務的應用和解決方案令業界耳目一新。目前,摩托羅拉已經與全球19個國家的運營商簽署了24個商用WiMAX系統合同。通過綜合摩托羅拉的全部專長,包括OFDM、芯片組、傳輸技術、終端設備、IP核心網、視頻解決方案、應用和服務等方面,摩托羅拉LTE生態系統能夠實現真正的媒體移動特性,為運營商提供無縫、靈活的LTE演進之路。2008年11月,摩托羅拉在美國演示了業內首次700MHz 頻段LTE空中下載會話。這是摩托羅拉為實現2009年將LTE解決方案推向市場這一目標所取得的又一重要進展。
隨著各種應用的增加,除了新建網絡來滿足日益增長的帶寬需求,網絡優化已經成為運營商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關鍵。無論是在移動寬帶服務領域,還是在有線寬帶服務領域,摩托羅拉都擁有完善的網絡傳輸和視頻壓縮技術方面的專業技能,能滿足不同運營商對網絡優化的需求。今年6月,廣東聯通大規模采用摩托羅拉的網絡智能規劃解決方案(IDGP)優化其現有網絡。通過IDGP獨有的針對網絡性能指標的解決方案,廣東聯通能夠及時發現和解決網絡問題,從而大大改善現有的網絡質量,并有效降低運營成本。
在移動設備、調制解調器、機頂盒這些優勢產品方面,摩托羅拉在中國也取得了積極的進展。2008年2月, 摩托羅拉收購了大華數字,以增強其數字有線機頂盒產品。3月,摩托羅拉參加了第十六屆中國國際廣播電視信息網絡展覽會(CCBN 2008),并在展會上提出了“寬帶無處不在”和“視頻隨你所想”的創新概念。此次展會上,摩托羅拉還在中國正式推出綜合性的電視點播解決方案,其中包括TSX1000視頻點播管理系統及經市場驗證的B-1視頻服務器。目前,這些解決方案正被廣泛應用于包括南京有線電視在內的多個視頻點播服務系統,并為即將全面推出的時移電視服務提供支持。
在今年的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上,摩托羅拉被評為最佳運營商合作伙伴。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摩托羅拉作為網絡設備的領軍廠商,全力配合重組后各個電信運營商業務轉型所做出的不懈努力。21年來,摩托羅拉與中國運營商風雨同路,并同其一起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今年上半年,摩托羅拉與中國移動簽訂了總值4.31億美元的GSM網絡擴容合同,幫助中國移動拓展網絡覆蓋范圍,建設高水平的GSM網絡。
植根中國以創新制勝未來
回顧過去不難發現,摩托羅拉80年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創新的歷史。從1983年第一部商用移動電話、汽車收音機和半導體技術、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使用的通信傳輸技術,到后來的BP機、手機等,一直到現在的移動通信技術都是摩托羅拉發明的。目前,摩托羅拉擁有兩萬多項專利,換句話說,80年來摩托羅拉平均每天都有一個專利發明。
自1987年起,摩托羅拉就致力把世界一流的技術帶到中國,為中國經濟和通信產業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到今年年初,摩托羅拉在中國研發方面的累計投資達10億美元。中國研究院更是完成了從“全球本地化”到“本地全球化”的轉換,在全球生產研發的價值鏈中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
不久前,摩托羅拉剛剛在北京成立了“中國創新方案演示中心”,向國內企業及通信產業介紹其新產品、技術和解決方案。會上,摩托羅拉中國研究院院長莊靖先生表示,摩托羅拉一直積極倡導并身體力行地進行環境保護,致力于開發環保的創新產品。例如,近一兩年來,隨著節能減排的推進,運營商在采購時越來越重視產品的節能減耗。摩托羅拉新一代的功率放大器可以在實現跨載波、跨扇區共享的同時,按照基站負荷的高低自動地開關功放器件,從而達到降低功耗的目的,真正實現節能環保。
篇3
(3號館3503)
重點關注 在本屆CCBN展會,華為將展出包括數字電視、交互電視、全IP頭端、系列化終端、網絡、芯片等在內的全套解決方案和產品。交互電視方面主要展出域管理方案,華為獨有的“域運營引擎”可以幫助廣電運營商實現“不同客戶提供不同EPG導航界面、不同營銷方式、不同維護模式”;網絡方面,將主要展示華為新―代大容量lOG綜合光接入平臺一MA5680T(業界第一款lOG交換超大容量光接入平臺),該平臺具有容量大、支持多業務、高可靠、易維護、GEPON共平臺混插等特點;同時,華為還將展出新―代多業務控制網關ME60和新研發的93、53等系列交換機。此外,華為還將展出20余款機頂盒產品以及最新研發的CMMB手機、芯片方案、編碼器等產品。
日電電子(中國)有限公司
(2號館2403)
重點關注 NEC電子將全面展示以數字高清為理念的家庭多媒體系統及便攜式移動多媒體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四大類產品:基于EMMA3SL/HD平臺的高清機頂盒方案;基于EMMA2TL平臺的高清電視模數一體機方案,適用于中國、歐洲、北美、日本等全球市場;基于EMMA3PF平臺的高清藍光BD播放機方案,支持新一代藍光Blu-ra)Disc標準系統,世界首顆單芯片上集成前端伺服與后端音視頻解碼等電路;MP201便攜式移動多媒體芯片支持多種音視頻格式,可低功耗、高性能地實現最新便攜式移動多媒體功能。
深圳市茁壯網絡技術有限公司
(8號館A8203)
重點關注 深圳茁壯網絡將攜其增值應用業務支撐平臺iPanel 3.0亮相CCBN,該解決方案目前已成功運行于杭州華數等多個有線網絡。iPanel 3.0成熟、穩定、功能強大,將應用與終端軟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uI管理、頻道管理、節目管理、用戶管理等功能皆可實現,從而滿足運營商的不同需求。iPanel3.0以其開放性、先進性、商用性,讓運營商在設備及系統選型方面更自由,方便各CP/SP廠商業務的順利對接,吸引更多的節目生產商、頻道集成商、新媒體公司等,進行增值業務的開發。
數碼視訊
(1號館18121)
重點關注 數碼視訊在2009年推出了功能強大的中間件系統,該系統具有先進的設計理念、完善的系統架構,解決了機頂盒軟/硬件差異導致的異構問題,使機頂盒在業務兼容性方面取得革命性提高。該系統體積小,占用資源少,應用靈活,能夠在所有主流品牌機頂盒上運行;在雙向互動業務的應用上尤其具有強大優勢,能夠有效縮短業務的開發、集成和上市周期;能支持網頁瀏覽、廣告、電視彩信、在線股市、視頻點播、收視統計、互動游戲等多種增值業務。
Conax(康納斯)
(2號館2303)
重點關注 Conax以其先進的芯片綁定技術,為運營商和內容提供商的高端內容提供強大的安全保護。芯片綁定技術確保特定的內容僅提供給支持芯片綁定的客戶端設備。Conax CAS7,以及Conax綁定技術的結合應用為運營商的內容分發提供最高級別的安全性,以抵御非法內容分銷。如今在亞洲,已有98%的Conax用戶受到其綁定技術的保護,抵御非法卡共享(一個合法的智能卡被非付費用戶使用以獲取收看授權實現非法觀看節目)。
杭州國芯
(8A館A8401)
重點關注 杭州國芯將重點展出以下產品,支持中國自主知識產權標準的直播衛星ABS-S接收機頂盒整機解決方案“GXll21+GX3001”;支持“DTMB+AVS”雙國標地面接收機頂盒獨家套片整機解決方案“GXI 501+GX3101”;支持中國有線數字電視標準,滿足有線平移基本型市場所有功能,具有業內最高性價比套片解決方案”GX1001+XG3001”;支持CMMB標準的移動數字電視接收芯片GXl302,集成CMMB、USB、CA模塊,為USB Dongle廠商提供高性價比的優秀解決方案;提供全球首款全集成衛星接收單芯片GX6101 H,集成了RF、QPSK、MPEG2、SDRAM等模塊;支持H.264、MPEGl/2/4、AVS、RH等多種信源標準的標清和高清解碼產品。
中國華錄集團
(7號館7009)
重點關注 華錄集團將整合內容制作、網絡增值服務平臺、應用系統和終端設備,以高清、互動、新媒體和網絡融合為特色,面向數字家庭、數字汽車、數字個人和廣電、交通行業運營商,提供從內容服務到應用系統和終端設備在內的多個整體系統解決方案。具體包括,基于DTMB的城市公交移動電視及綜合管理系統、城域樓宇廣告系統;基于雙向有線網絡的高清互動新媒體網絡系統、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移動多媒體廣播CMMB接收終端;“村村通”工程衛星電視接收機;家庭高清數字院線系統等。
北京同方吉兆科技有限公司
(8號館8101)
重點關注 同方吉兆將展出芯片、發射機、cA系統、前端設備、數字電視機頂盒等產品。具體包括,液冷一柜多機發射機;數字1KWCMMB發射機;2u、ARM監控平臺的數字電視激勵器,新開發的NDK模塊的數字電視激勵器,滿足精密偏置功能的模擬電視激勵器,滿足調頻同步網的數字調頻激勵器等;高清及標清無線機頂盒,高清及標清DVB-C機頂盒。
凌云光子技術集團
(2號館2602)
重點關注 CCBN展會期間,凌云天博將向業界展示國際領先的LTRAN平臺,基于LTRAN平臺的廣電干線傳輸技術(1200公里數字傳輸,200公里大跨距)、城域網FTTx技術以及EPON技術。LTRAN平臺包括:強大的網絡管理平臺:-10~+10dBm輸入的LOA3000光放大器(采用ACC和APe技術);-15~+3dBm輸入的LOA3000前置光放大器;基于15N+3dBm輸入的TBH2000具有光AGC控制的室內光接收機;基于7~+3dBm輸入的TBF1000具有光AGC控制的適合FTTx技術應用的野外光接收機;自主研發和納入統一網管平臺的LRA1000拉曼放大器;隔離度達到80dB的TBS1102射頻開關;業界唯一基于射頻檢測的TBS2202光開關;Overlay技術;基于線性轉移技術的LETl550nm外調制光發射機。
成都金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B館B163)
重點關注 成都金亞公司將展出率先研制的有線電視機頂盒子母機方案,該方案具有如下功能特點:通過主終端機頂盒與副終端間的信息交換實現主機對副機的控制;授權過程時間限制由運營商設置,有效杜絕多家用戶共用子母機;運營商還可任意設置子機的收看時間。另外一個重點展出的產品是金亞數字電視條件接收系統V1.0,該系統能夠支持多達500個產品、百萬級用戶群體,具有高度安全性、穩定性特點。能夠支持多種加擾器和多個數字電視用戶管理系統,并完成了和國內多家廠商的同密測試和認證。
雷科通技術(杭州)有限公司
篇4
10億小時背后的巨大變革
據統計,我國網民數量已增至4.2億,其中,移動互聯網應用最為廣泛的群體接近3億。4.2億網民每天的上網時間總和超過10億小時,這一人群基數孕育著一個近乎天文數字的市場總量。在巨大的市場潛力驅動下,數字內容產業、電子商務呈現爆炸式增長,其中增長最為迅猛的就是由網上出版物、手機報刊、電子書等新終端組成的“移動閱讀”,這種現象也被稱之為“媒體移動化”趨勢。之所以出現這種趨勢,與消費者閱讀習慣的改變有著緊密的聯系。這種變化的最大特征即是網上閱讀、手機閱讀的時間日漸增加,隨之而來的則是傳統的紙質書、雜志和報刊的閱讀時間相應下降。此外,閱讀內容呈現的碎片化特點也日漸顯現。
期刊領域如何準確把握用戶的改變?如何才能針對當今用戶閱讀需求和習慣進行有效迎合?答案是:只有通過終端多元化、內容載體多元化、渠道多元化三大應對措施,相互配合、相互輔助才能豐富且滿足當今用戶的閱讀需求。
那么,怎樣打造這樣一個面向多渠道、多終端呈現、融合多種媒體形態的數字一體化內容采編和信息服務平臺呢?基于多年來在期刊字體、內容、版式制作,以及期刊內容生產數字化、全媒體、新媒體運營等領域的經驗與研究,方正認為,這一平臺建設應該包括三方面的內涵:一是數字內容協同創作平臺建設,這是基礎;二是全媒體內容管理及數字內容動態出版平臺建設,這是核心;三是布局數字內容發行運營服務平臺,這是關鍵。同時出版商還可以通過與內容運營商和電信運營商、終端廠商等多方合作,建立適應數字化戰略新的運營及營銷方式。
數字出版平臺不僅是技術型平臺,更重要的是這一平臺的建立還將涉及內容全媒體采集加工、內容協同編輯的數字內容協同創作生產平臺、全媒體內容管理平臺、同步出版紙書、互聯網、手機、閱讀器的數字內容動態出版平臺以及數字內容發行運營平臺等多個運營平臺,這將是推動整個期刊領域步入信息化、數字化的一個重要支撐。
推動期刊領域邁向信息服務提供商
當數字化出版平臺改變期刊領域的同時,期刊領域的所有產業也都將受惠于這一數字技術與平臺――如2010年方正推出的期刊跨媒體出版解決方案,就能夠幫助期刊領域利用數字化技術,以個性化的內容和服務吸引用戶,為其提供獨特的品牌體驗,在消費者所能接觸的任何傳播平臺上進行傳播,滿足讀者的多元化需求。
方正期刊跨媒體出版解決方案的核心是以刊社現有紙刊出版流程實現數字化、規范化的流程再造為基礎,通過采編流程管理實現稿件從寫稿、編稿、定稿、審稿、配圖、校稿、校對、簽發、組版等稿件編輯、加工、審核及版面制作的全過程生產數字化管理,配合新一代方正飛翔期刊排版軟件真正實現采、編、排、發流程的無縫銜接,最終通過全媒體媒資管理平臺實現內容的數字化管理,再與新一代動態引擎結合,得以快速生成基于互動網刊、手機期刊、移動閱讀格式等多種新媒體應用數字期刊產品,實現與紙刊的同步出版。
如圖,這套期刊跨媒體出版解決方案包括三大部分:首先是建立一個完善的、面向未來的、全流程、全媒體內容生產平臺,以同時實現紙質期刊、電子期刊的快速制作。這一平臺最大特點就是能夠通過方正文采四溢期刊采編系統、方正飛翔期刊交互式排版軟件、方正飛閱多媒體期刊制作軟件以及方正新媒體動態出版引擎等內容制作的基礎軟件與工具,完成各種內容加工的高質高效,以支持內容的一次制作加工、多種形式。
其次,是以方正智匯全媒體內容管理系統為基礎,打造一個以期刊社的核心資產管理為中心的全媒體媒資管理系統,以實現存儲于媒資管理系統中所有信息的規范化、數字化、標準化,幫助期刊社實現面向未來的多種應用,實現數字期刊的自動化制作、按需出版,以及在新媒體應用平臺上的多渠道應用。
最后,是一個數字內容新媒體應用平臺,該平臺將以方正刊社網站系統、網刊系統、移動出版平臺、基于文房手持閱讀器移動閱讀平臺為核心,為期刊社提供多種新傳播媒介,為刊社與讀者形成很好的溝通及交流方式,讓信息內容最直接、最快速地傳遞到讀者面前,并把讀者對內容的評論及時反饋到編輯部。
如果以方正期刊跨媒體出版解決方案為案例來看期刊領域的變化,那么不難發現,期刊跨媒體所發生的變化,不僅僅改變了傳統出版及其運營模式,更多的是需要借助數字化技術,創造新的核心價值――提供內容的集成,讓期刊領域向“專業的信息服務提供商”轉型。
當然,期刊跨媒體出版也為期刊帶來了諸多價值。如生產環節的數字化可以極大地減少編輯部的重復勞動,提高工作效率;編輯在關注稿件內容的同時,告別傳統“告別筆和紙”的工作方式;通過規范整個出版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實現期刊生產的規范化、網絡化、無紙化、現代化,形成全新的期刊內容資源采集、編輯、生產、、互動運營等全新模式。
三大未來科技與產業鏈融合之捷徑
除了數字化出版平臺,還有三大技術或將影響整個期刊領域的發展,即云計算、三網融合、3G技術。
首先是云計算。作為一種集資源加工、數字內容生產、數字內容分享分銷、電子商務為一體的綜合性開放式云出版服務平臺的產生,其生產平臺托管服務將會成為越來越多的出版商的選擇;而隨著出版業集團化搭建統一數字出版平臺,云計算驅動私有云服務也將成為為各書、報、刊提供數字內容產品加工生成工具及運營服務的平臺。
二是三網融合。隨著三網融合的傳播渠道不斷延伸,過去十年的技術平臺主要基于互聯網,而三網融合帶動了基于移動互聯網(電信網)、有線電視網融合的新業務模式出現。再加上第三個3G技術在拓展終端的應用,都會大大影響出版變革技術的發展趨勢,然而更重要的是商業模式的變革。
篇5
關鍵詞下一代網絡軟交換存在問題
Abstract:Itdescribesthestateofsoftswitchtechnologyintheworld,servicesprovidedbyNGNbasedonsoftswitch,relatedorganizationsonsoftswitchstudyandproblemsonitsdevelopment.
Keywords:NGNSoftswitchProblem
1國際軟交換技術的發展狀況
下一代網絡(NGN)是一個建立在IP技術基礎上的新型公共電信網絡,它將話音、數據、視頻等多種業務集于一體。建設下一代網絡是電信競爭的需要。隨著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電信市場的逐步開放,電信業的一個最重要的發展趨勢就是業務運營和網絡運營的分離,由網絡運營商提供可靠、高效的基礎承載平臺,由業務提供商提供各種應用,他們與設備制造商三足鼎立,共同推動了電信業的繁榮和進步。
軟交換技術是下一代網絡的核心技術,軟交換思想吸取了IP、ATM、IN和TDM等眾家之長,形成分層、全開放的體系架構,作為下一代網絡的發展方向,軟交換不但實現了網絡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實現了業務的融合。
目前,歐洲電信運營商對于軟交換(下一代網絡)的發展和應用大體上采用比較務實和謹慎的態度,運營商都是根據自身網絡的實際情況和業務的發展來采取對策。德國電信聚焦海外市場,積極開拓國際IP網的話音業務,并在新技術投入使用之前,注重新技術和新設備的試驗和評估。2001年開始在國際網絡進行軟交換的試驗,放置了一臺軟交換機和4個媒體網關開展IP網絡提供語音業務、呼叫中心業務和VPN業務的試驗,其軟交換的標準采用SIP-T協議。英國電信則逐步地在長途網和本地網實現分組話音,本地網有5個節點開展了軟交換實驗,部分已經商用,并且試驗規模在逐步擴展。在提供話音質量的保證方面,英國電信已在其承載網絡內全面采用ATM技術。比利時電信認為2004年以后引入NGN比較適當,但目前需注意跟蹤技術和設備的發展,比利時電信的技術部門在NGN方面重點研究未來分組話音網絡的體系架構和需求、開展NGN技術培訓、建立NGN實驗室,為開展現場試驗進行技術準備。一些北美電信運營商也正在積極開展有利于軟交換提供話音業務的試驗,有些運營商已經開始提供商用業務。
2002年3月,中國電信下一代網絡(NGN)試驗項目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4城市啟動。中國電信與北電網絡、愛立信、西門子、中興通訊、上海貝爾5廠家簽訂了下一代網絡試驗工程設備合同。合同涉及金額近1億元人民幣。根據中國電信與北電網絡簽署的合同,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4城市部署北電網絡的SUCCESSIoN下一代網絡解決方案。NGN網絡全國試驗網項目涉及的技術面、提供的業務量、網絡覆蓋的廣度、深度均在全球首屈一指。
在設備制造商方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北電網絡,其NGN產品為SUCCESSIoN(繼往開來)解決方案,于1999年在BT-SPAIN首次正式商用,迄今為止,在全球超過24個國家的40多個網絡中得到試驗或商用。其商用客戶中包括VErIzoN、SPrINT、中國電信、香港寬頻(HKBN)、新世界電信(NEWWorLDTEL)及鐵通等。
SUCCESSIoN的應用類型包括了長途及匯接(C4)業務、本地接入(C5)及多媒體業務、無線匯接及3G核心網業務以及有線電視多網合一業務。目前幾種解決方案已經在實際網絡中運用。其中,VErIzoN的軟交換本地匯接網絡包含2個軟交換節點及70多個媒體網關,每個節點每天處理超過1100萬次呼叫。SPrINT作為全美第一個實現TDM端局以軟交換替換的運營商,其第一期工程(350萬線)全部采用北電的SUCCESSIoN方案。香港寬頻應用SUCCESSIoN本地IAD接入方案,在短短的17個月時間內,已擁有16萬用戶,是全球最大的基于以太網IAD接入的NGN網絡,目前運營穩定良好。在最近的市場調研報告中,北電網絡列全球軟交換市場份額第一,也是全球VoIP和VoATM媒體網關市場份額第一。
2NGN提供的業務
軟交換技術的引入除了對現有PSTN話音業務實現全面的繼承以外,還在基于SIP的寬帶多媒體業務、PSTN與因特網業務結合衍生的業務、用戶個性化業務以及業務創新方面有著PSTN和因特網等單一網絡無法比擬的優勢。傳統PSTN由于終端智能和帶寬的限制,無法實現多種靈活的業務邏輯和多媒體業務。由于業務邏輯控制和網絡智能在PSTN內每個交換機上呈分散式節點式分布,并且由于用戶數據由各自歸屬的交換機管理,導致某些業務(如廣域CENTrEx)難以開展。PSTN的終端種類非常單一且沒有智能,業務的智能完全由交換機實現,因此一直以來難以實現用戶對業務的個性化定制,而且由于終端智能的限制存在使用不便和各種電話補充業務難以推廣的問題。引入NGN則在業務實現的簡單性和靈活性上有了本質改變。NGN的業務邏輯控制和網絡智能在軟交換和應用服務器等少量網元上集中部署,因此可以方便地在全網實現業務部署和業務升級,NGN對廣域CENTrEx的實現就非常容易。由于NGN引入了對等性控制協議(SIP),使得終端的智能大大提高,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豐富多彩的SIP智能終端。終端智能的提高及媒體承載能力的加強(如支持話音、視頻等)使得用戶對業務的個性化定制成為可能并且已經商用。如NGN的“呼叫屏蔽”這一特性,用戶可以對不同來話進行篩選性的監控,可以在不同時間對不同來話實施不同的應答策略,應答的方式也不僅僅局限于接聽、轉發、掛斷等傳統方式,而是包括了話音應答、問候音播放、語音信箱轉接、電子郵件轉接、網頁推送等多種不同的應答方式。這種靈活性在傳統PSTN上是無法實現的。
此外,NGN能夠實現許多PSTN所無法實現的業務特性,一號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PSTN通過IN方式也可以實現一號通業務,然而NGN基于SIP協議可以輕松實現IN方式的一號通所無法實現的能力。如NGN的一號通業務可以實現用戶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設定對來話的振鈴終端和振鈴順序,而這些策略可以依據來話者的不同和時間段的不同而變化。比如對自己的家人和同事可以實施兩種完全不同的振鈴策略,自己上班和下班時的振鈴策略也可以完全不同。這就給了用戶最大的自由和靈活性,保證可以有一種方式能聯系到他,給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方便。這種業務特性是PSTN所無法實現的。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如WEB800、點擊傳真等。
NGN不但在業務實現的簡易性和靈活性上有獨到之處,并且能實現許多PSTN無法實現的業務,而且具有業務的惟一性。NGN的業務能力主要包括:
A)全面繼承PSTN傳統話音業務(包括基本話音業務、電話補充業務、CENTrEx業務、ISDNPRI補充業務、IN類業務等);
B)基于SIP的寬帶多媒體業務;
C)PSTN與因特網相結合的業務(即PINT業務,如點擊撥號、點擊傳真、WEB800、ICW等);
D)用戶可定制的個性化業務。3從事軟交換研究的國際組織
NGN是目前運營商和設備廠商都在討論的熱點技術,也是國外許多標準化組織和論壇(包括ITU-T的第11和16工作組,IETF的IPTELEPHoNY工作組、信令傳輸工作組(SIGTrAN)、媒體網關控制工作組(MEGACo),ETSI的TIPHoN,國際軟交換協會(ISC),3GPP,3GPP2,MPLS論壇,ATM論壇,DVB,DSL論壇,PARLAY等)的研究工作重點。我國網絡與交換標準研究組和IP研究組于2000年開始制定NGN網絡的相關標準。
其中,ISC成立于1999年5月,目前有近150個成員,是運營商和設備供應商交流需求和動態的場合。國際上大多數知名的電信設備制造商,如阿爾卡特、朗訊、北方電訊、CISCo、西門子、富士通、諾基亞、愛立信等,另外有一些電信運營商如美國的LEVEL3、QWEST、AT&T、日本的NTT等均為該協會成員。
軟交換論壇包含5個工作組,負責網絡架構、協議制定等技術工作。
業務應用工作組負責業務功能制定、協調以及API標準的應用。
網絡結構工作組負責軟交換網絡功能架構的制定。
設備控制工作組負責軟交換間以及軟交換與其他網絡設備間控制協議的制定和補充、增強,如MGCP、MGC和設備的兼容性等。
網絡管理工作組負責網絡管理的結構和協議制定。
SIP工作組負責SIP協議在軟交換網絡中的應用和增強。
此外,ITU-T和IETF在相關協議的標準化方面已經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如H.248協議、BICC協議、SIP協議和SIGTrAN系列協議等。
4存在的問題
目前雖然不少廠家推出了軟交換的解決方案,各運營商也在積極進行相關的試驗,但新技術的應用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完善。從目前廠家所提供的解決方案來看,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A)國際上尚無大型網絡的組網和運營經驗。傳統電信網經過長期的運營積累,在網絡組織方面已經具有相當成熟的經驗;而基于軟交換的NGN網絡組織目前國內外尚無成熟的經驗,是采用基于軟交換的全平面結構,還是采用分區域選路結構等,在技術和實踐方面都有待進一步的探索。
B)協議尚未做到兼容性,標準還在發展之中。不同廠家的軟交換在技術標準的選用及協議的兼容性方面還難以做到相互兼容。BICC協議、SIP-T協議和H.248協議也在發展之中,協議的選項需要運營商根據業務的需要來進一步確定。
C)API沒有成熟的產品。基于開放的業務平臺,采用標準的API接口為網絡運營商提供新業務開創了未來美好的前景,但是相應的產品仍在探索和研發之中。
D)業務開發問題。標準、開放的API接口能夠快速、靈活地提供豐富的業務,這是軟交換體系的一個優勢所在,但目前廠家能夠提供的業務多集中為基本語音業務及補充業務、IN類業務、PINT業務、多媒體終端之間的同步瀏覽、統一消息、多媒體會議等,究竟什么業務才是運營商手中的殺手業務,才能真正帶來收益,是目前運營商和設備商在共同苦思冥想的問題,目前并未出現使人眼前為之一亮的業務。
E)網絡安全和網絡Qos問題。目前業界還沒有一個非常完善的方法來解決網絡安全性的問題,只能通過要求TG、軟交換等網絡設備應具備一定的反入侵能力以增強系統的安全性,用戶賬號、密碼等用戶數據的安全則只能采用加密的方式解決。在網絡Qos方面,IETF組織已經提出了多種服務模型和機制來滿足Qos的需求,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綜合業務模型(INTSErV)、區分業務模型(DIFFSErV)、MPLS技術、流量工程等,具體這些方案如何組合使用、可行性如何,效果如何,有待研究。
篇6
關鍵詞:PSTN;PES;IMS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2)33-8098-03
從目前網絡發展現狀來看,基于傳統交換的固定語音網發展緩慢不前,固定語音業務不斷下滑,但是傳統PSTN用戶在網絡中仍然大量的存在,如何能夠通過優化網絡結構,從而解決固定語音網目前運營所面臨的設備和人力成本高的現狀,是運營商PSTN網絡發展值得思考的問題。對運營商而言,采用合理的技術手段來完成固定網絡的演進,同時兼顧未來網絡融合的發展需求,關注固定語音網絡演進后的業務實現、功能架構以及網絡發展問題,探索PSTN端局退網和網絡演進的合理路線,是運營商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
1 固定網絡現狀
目前從全球范圍內來看,固網業務運營方面這幾年一直面臨業務收入下跌的壓力,對國內運營商來說,一方面,由于有著龐大陳舊的PSTN網絡,很多傳統的PSTN設備容量較小,集成度不高,占地面積大,功耗大,且設備混雜,數量很多,占用機房也較多,運營商需要運維人員付出大量的精力來維護和支持整個網絡的日常運行,而且大量固定語音網PSTN端局交換機達到服務年限,國際上一些設備廠家逐步停止對設備的后續支持且不再提供維保,設備升級和維護困難,而且目前固網只有少量端局采用軟交換設備,端局主要以TDM設備為主,部分設備老舊且有退網需求,運營商面臨著需要為原有TDM用戶繼續提供服務的壓力;另一方面,光進銅退和寬帶提速步伐加大,寬帶接入網的覆蓋范圍擴大,尤其城市新建小區、商務樓宇,及行政村實現寬帶網絡覆蓋,高帶寬也在影響著傳統的PSTN網絡的窄帶業務??梢钥闯觯壳斑\營商固定網絡現在主要面臨著寬帶和窄帶電話業務及各種多媒體應用的用戶業務需求,如何滿足各種需要,是網絡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
2 技術演進方式
雖然移動通信業務發展了很多年,業務發展的非常迅速,但是傳統的固網用戶數及其業務量仍然很大,在未來的網絡中仍然會大量的存在,由于PSTN在現有電信網絡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各大標準組織都在對PSTN網絡的演進做著大量的研究制定工作。
在IMS標準化進程中,國際標準化組織各有分工,沿著各自不同的路線對IMS標準進行研究和推動。2006年9月,3GPP、3GPP2、TISPAN等組織共同討論了各個標準組織對IMS的需求和現狀,取得了需要一個統一的IMS(Common IMS)的共識。之后將Common IMS將3GPP2/TISPAN的IMS研究成果集中到3GPP的標準中,基于統一的Core IMS,同時包容所有相關的接入方式,固定接入、移動接入、Cable接入、無線寬帶接入等。雖然IMS最早主要針對移動通信而提出的,但目前在網絡融合的驅動下,已經將IMS擴展到固定通信領域,建立固定移動統一的控制,從標準進展來看,基于移動網絡的IMS結構對于固定接入方式和固定業務已經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從目前來看,PSTN業務的仿真和模擬是業界的關注熱點,對其研究的主要有兩大標準組織TISPAN和ITU-T FGNGN,其中EISI TISPAN在研究NGN構架時,將IMS的概念引入到固網NGN構架中去,并很大程度上繼承了3GPP的研究成果,除此之外,對PSTN的演進也做了標準定義,在其NGN構架中定義了基于IMS的PES方案(PSTN/ISDN Emulation Subsystem,PSTN/ISDN仿真子系統),實際上PES的大部分功能實體與IMS的功能實體基本一致,只有接入網關控制功能(AGCF)例外,它使用媒體網關控制協議來控制接入媒體網關,其中業務部分主要參考3GPP,架構和協議部分主要參考TISPAN。而ITU的FGNGN主要對基于軟交換的PSTN演進方案進行了研究,對于基于IMS的方案它也基本認可TISPAN提出的方案,FGNGN對于PES的體系架構的研究工作主要側重于軟交換為主,主要考慮到目前已經有較具規模的固網軟交換網絡為前提的,它由于基于軟交換,因此單從固網本身來說,其技術還是比較成熟的。
基于標準組織對于PSTN業務的考慮, PES業務的實現主要有兩種方式: CS-Based PES方式和IMS-Based PES方式。這兩種方式的主要來自兩大標準組織,分別是前面提到的TISPAN和FGNGN,其中TISPAN提出了基于IMS的方案,即采用IMS作為PES仿真系統的核心結構,利用統一的IMS核心網網絡來提供業務;FGNGN提出了基于呼叫控制的方案,也就是使用軟交換作為PES仿真系統的核心網架構,PES業務實現上需要除支持傳統POTS終端的接入,還需要為原有PSTN用戶提供完全相同的業務體驗,因此,PSTN網絡的演進,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方式來考慮。
3 存在問題和部署策略建議
PSTN網絡的發展演進過程中,也面臨的不同的問題,結合不同問題的考慮,有不同的發展建議:
1)現網業務繼承性考慮
IMS在接入固網用戶的同時,需要考慮到繼承原有用戶的業務,保證用戶原有的一致性的體驗,這部分業務可能包括基本語音業務、補充業務以及智能網業務等的考慮。
運營商轉型的大趨勢下,面臨著用戶全業務的用戶需求,對于運營商來說,全業務運營商,特別是固網運營商而言,網絡演進主要是基于現有的PSTN網絡來進行的,雖然軟交換技術的出現促進了PSTN網絡的發展演進,但是從用戶的角度來說,軟交換并沒有真正滿足運營商對于業務創新的要求,而IMS正是解決該問題的關鍵所在。
對于運營商來說,有以下兩種演進的方式可以考慮:
第一種是基于CS域的PES解決方案
目前來看,運營商主要考慮和面臨的是PSTN的退網問題,前面也介紹了現在傳統運營商PSTN網絡所面臨的問題,對于運營商來說,希望能夠以更加合理的方式來完成PSTN網絡的演進,固網運營商在最近幾年中一直都在面臨和承受著固網業務收入下跌的壓力,而且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幾乎所有固網運營商都面臨著該問題,那么如何尋找并增加收入,能夠以較低的運營成本來充分利用現有的網絡資源,希望盡量少或者不影響用戶業務體驗的情況下,完成對用戶透明的網絡更新,成為運營商關注的首要問題。
第二種是基于IMS域的PES解決方案
由于單純的語音業務不會有收入上的增長,運營商的收入依賴于新業務的引入,對于IMS解決方案來看,其主要優勢是不需要短期內有大規模的PSTN替換,運營商只需要部署一個IMS核心網,就可以開展傳統的PSTN業務,同時也可以開展多媒體業務等新業務,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實現固定和移動融合的同時,可以跨越軟交換的演進,減少設備的投資浪費,直接使得用戶從PSTN到IMS演進,實現業務的平滑過渡和業務的收入增長。
基于IMS的解決方案考慮到IP領域的會話控制、業務提供、移動性管理、 QoS、固定移動融合等關鍵問題,是一種在IP網絡上運行的多媒體通信的可管可控的解決方案,IMS是網絡演進的方向,目前基于IMS架構的固定移動融合網絡架構是業界認可的最佳解決方案。
因此,考慮到聯通現網固網軟交換并不是很多,而且考慮到固網和移動融合趨勢,在技術方案的選擇上,基于IMS的PES方案是一種優選的方案。
2)松緊耦合處理
關于松緊耦合,在TISPAN規范ETSI TS 183 043 “IMS - based PSTN/ISDN Emulation”中,僅在附錄中進行了定義,并沒有推薦或強制要求采用何種方式。對于松緊耦合的情況,該場景的在POTS用戶需要拍插簧等操作是發生,若整個PES的業務過程中無需終端參與操作,則沒有松緊耦合場景的區分。在用戶進行呼叫轉接、呼叫保持、呼叫等待、三方通話等業務時才有松緊耦合的區分。
松耦合情況下:AGCF能力相對強一些,它分析用戶的拍插簧行為,變成標準的SIP信令流程,從而能夠決定是否收集按鍵號、如將一方保持,hold一方,呼叫另一方。
緊耦合情況下:該情況對PES服務器的要求較高,PES服務器被認為擁有服務的全部控制權,AGCF直接將用戶的拍叉事件上報給PES服務器,由PES服務器來處理該拍叉事件。
關于松緊耦合的考慮,由于緊耦合將模擬網絡和用戶的功能引入到基于IP的SIP網絡中,可能面臨AGCF和AS之間的互通問題,但對AGCF的要求較高;而松耦合方式將涉及終端拍叉事件的情況映射為統一的PSS業務流程,使得PES AS真正與接入側業務激活方式無關。因此,在不同方式的選擇上,建議優先考慮采用松耦合的方式。
3)業務部署考慮
在實際的部署過程中,需要結合不同省份的不同的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分階段的進行部署,結合運營商的實際情況,考慮分三個階段來進行:
第一階段部署初期,依據市場需求,根據公司IMS技術體制,以固網為切入點,結合TDM端局退網和光進銅退,統一規劃,選取有代表性的省分進行IMS試商用部署,實現原有固網業務及面向企業和個人的融合ICT業務。這個時期,IMS與固定語音網(包括TDM網和軟交換網)和2/3G網絡是并存關系。
對于能夠利用IMS技術實現的業務需求,原則上可以不再擴容固定軟交換設備;本階段固網軟交換與IMS是并存和互通的關系,在沒有業務需求的前提下,原則上不對現有軟交換升級到IMS。
① 對于有退網需求的TDM端局,采用IMS AGCF/AGW或SIP GW方式進行替換,實現對原有PSTN業務的繼承,SDC中部分用戶數據割接到IMS HSS;結合光進銅退進展,對于新建小區、商務樓宇,根據實際業務需求,采用PON+IMS、SIP IAD或MSAN等方式接入IMS網絡。
② 對于新增用戶的實際業務需求,主要以PON+IMS、SIP IAD等方式將用戶接入IMS網絡,以提供各種寬帶多媒體業務為主。
該階段以固網應用為主,重點部署的業務有兩類,一類是對原有窄帶業務的繼承,一類是面向個人的多媒體電話業務和面向企業的融合ICT業務。
① 為PSTN網改用戶、PON+IMS、SIP IAD、MSAN等接入的用戶提供PES業務,實現對原有窄帶語音及補充業務的繼承。
② 對于使用SIP Phone和PC軟終端的寬帶接入用戶提供包括多媒體電話、即時消息、呈現、共享等業務;
③ 為企業客戶提供融合的ICT業務,包括多媒體電話、統一Centrex、多媒體會議、一號通、即時消息等。
第二階段部署中期,在移動網分組域疊加IMS網絡以提供面向個人的業務,同時根據第一階段的情況,開始IMS在固網的規模部署,大力發展基于IMS的集團客戶業務。
第三階段部署后期,隨著LTE的部署,固定和移動核心網開始向IMS演進,基于IMS實現固定移動網絡的融合。
4 結束語
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給用戶帶來也良好的業務體驗,基于IMS核心網的新一代網絡架構是網絡演進的一個趨勢,在PSTN網絡演進發展中,基于IMS的網絡演進策略在PSTN替換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能夠優化網絡,完成固定和移動良好融合的同時,降低維護成本。從技術層面上來看,傳統的固定網絡運營商的PSTN網絡可以完成到IMS的演進,窄帶語音業務最終將被IMS提供的多媒體業務替代,固定語音網可根據網絡結構和業務開展情況因地制宜地向IMS發展,使得全業務運營商的現有網絡能夠向著一個固定移動融合的網絡發展演進,在完成網絡演進的過程中,如何充分挖掘這些PSTN用戶的潛力,給運營商帶來更多收入是我們后續要考慮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ETSI TS 183 043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ternet converged Services and Protocols for Advanced Networking?。═ISPAN); IMS-based PSTN/ISDN Emulation; Stage 3 specification[S].2009.
[2] 屠嘉順,楊維,高毅.固網軟交換向IMS演進方案[J].中興通訊技術,2007(1).
[3] 周怡.下一代網絡中的PSTN/ISDN仿真系統[J].電信網技術,2006(4).
篇7
協作聯絡中心特點
事實上,Avaya之所以推出該解決方案,是認準了下一代聯絡中心的發展方向:未來聯絡中心的核心是客戶體驗,而實現客戶體驗持續優化的途徑則是協作。確實,今天已經到了聯絡中心發生明顯變化的時刻,變化的原因在于訪問聯絡中心的手段變得越來越豐富。社交網站的流行,智能終端、視頻、虛擬交互等的應用,新的技術如二維碼技術的應用等越來越廣,正逐漸被聯絡中心所用。為此,“協作”可以作為代表下一代聯絡中心的關鍵詞。Avaya首先要引領這一變化,同時也為了更好地適應客戶的需求,因此推出了協作聯絡中心的概念和解決方案。
Avaya中國區技術總監陳蔚解釋說:“Avaya協作聯絡中心的定義包含了五個方面,首先是以創造非凡客戶體驗為核心的,第二它是一個集成多渠道、多媒體的新一代聯系中心,第三是具有高可靠性的通信架構,第四是建立聯絡中心與企業運營的一體化的協作體系,最后一點,具有開放性體系架構,能支持聯絡中心的業務多元化和第三方創新應用的集成。”
增強客戶體驗互動管理
目前,客戶互動方式及可用終端越來越多,對低質量服務容忍度越來越低,Avaya客戶體驗互動管理系列解決方案可幫助企業改進每次互動、每個觸點的客戶體驗,并合理平衡增加收入及削減成本的目標。據悉,Avaya客戶體驗互動管理系列解決方案基于Avaya Aura架構。這一架構是Avaya技術的核心,它是一種靈活的集中式架構,可幫助企業以較低的成本提供簡化的管理,支持多辦公地點和多服務,例如支持本地、遠程和居家客服代表。而該方案的創新則在于對移動手機應用、Web視頻、社會化媒體和微博的支持與集成等協作方向。
篇8
【關鍵詞】軟交換技術下一代網絡 LTE 網絡技術 交換技術 開放協議
中圖分類號:F224文獻標識碼: A
一.引言
傳統的PSTN網絡是建立在TDM之上的,網絡提供給客戶的各項功能都需要交換機的支持,業務處理和管理控制都是通過交換機來實現。如果需要增加新業務,既要修訂標準又要改造交換機,導致新增業務需要較長時間。為實現新業務需求,需要在網絡中建立公共業務平臺,將業務提供和呼叫連接分開,由智能網(IN)完成業務提供,而由交換機完成呼叫連接。采用此種模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業務處理能力,同時也縮短了業務提供時間。業務分離,承載出現多樣化,為確保承載連接和呼叫控制進一步分離,就需要導入軟交換技術,通過軟交換技術在媒體層、傳送層、業務層和控制層的作用,將業務和控制分類,實現最終目的。
二. 軟交換技術概述。
1.軟交換的概念。
軟交換又稱為呼叫AGENT、呼叫服務器或媒體網關控制。其最基本的特點和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把呼叫控制功能從媒體網關中分離出來,通過服務器或網元上的軟件實現基本呼叫控制功能,包括呼叫選路、管理控制、連接控制(建立會話、拆除會話)、信令互通(如從7號信令到IP信令)等。這種分離為控制、交換和軟件可編程功能建立分離的平面,使業務提供者可以自由地將傳輸業務與控制協議結合起來,實現業務轉移。這一分離同時意味著呼叫控制和媒體網關之間的開放和標準化,為網絡走向開放和可編程創造了條件和基礎。
2.軟交換技術的發展。
軟交換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國。當時在企業網絡環境下,用戶采用基于以太網的電話,通過一套基于PC服務器的呼叫控制軟件(CallManager、CallServer),實現PBX功能(IPPBX)。對于這樣一套設備,系統不需單獨鋪設網絡,而只通過與局域網共享就可實現管理與維護的統一,綜合成本遠低于傳統的PBX。由于企業網環境對設備的可靠性、計費和管理要求不高,主要用于滿足通信需求,設備門檻低,許多設備商都可提供此類解決方案,因此IP PBX應用獲得了巨大成功。受到IP PBX成功的啟發,為了提高網絡綜合運營效益,網絡的發展更加趨于合理、開放,更好的服務于用戶。業界提出了這樣一種思想:將傳統的交換設備部件化,分為呼叫控制與媒體處理,二者之間采用標準協議(MGCP、H248)且主要使用純軟件進行處理,于是,SoftSwitch(軟交換)技術應運而生。
三.下一代網絡LTE概述。
1.LTE概念。
LTE是3GPP在2005年啟動的新一代無線系統研究項目。LTE采用了基于OFDM技術的空中接口設計,目標是構建出高速率、低時延、分組優化的無線接入系統,提供更高的數據速率和頻譜利用率。整個系統由核心網絡(EPC)、無線網絡(E-UTRAN)和用戶設備(UE)3部分組成,(見下圖一)。其中EPC負責核心網部分;E-UTRAN(LTE)負責接入網部分,由eNodeB節點組成;UE指用戶終端設備。系統支持FDD和TDD兩種雙工方式,并對傳統UMTS網絡架構進行了優化,其中LTE僅包含eNodeB,不再有RNC;EPC也做了較大的簡化。這使得整個系統呈現扁平化特性。系統的扁平化設計使得接口也得到簡化。其中eNodeB與EPC通過S1接口連接;eNodeB之間通過X2接口連接;eNodeB與UE 通過Uu接口連接。
(圖一,LTE系統網絡架構圖)
2. LTE技術的發展。
LTE項目是近兩年來3GPP框架內為了應對WiMAX等通信技術的挑戰于2005年年底緊急啟動的規模龐大的新技術研發項目。作為3G向后的演進,LTE得到了各大通信企業、高校和通信研究機構的廣泛關注與參與。它采用OFDM和MIMO作為無線網絡演進的唯一標準,大大改進并增強了3G的空中接入技術。數據傳輸能力方面,在20MHz頻譜帶寬下能夠提供下行100Mbit/s與上行50Mbit/s的峰值速率,同時,改善了小區邊緣用戶的性能,提高小區容量和降低系統延遲。與3G甚至HSPA相比,LTE在高數據速率、分組傳送、延遲降低、廣域覆蓋和向下兼容等方面都更具技術優勢。
四.軟交換技術在下一代網絡LTE中的應用。
下一代網絡NGN是業務驅動的網絡,通過業務與呼叫控制分離以及呼叫控制與承載業務分離實現相對獨立的業務體系,使業務真正獨立于網絡,靈活有效地實現業務的提供。用戶可以自行配置和定義自己的業務特征,不必關心承載業務的網絡形式以及終端類型,使業務和應用的提供有較大的靈活性,從而滿足用戶不斷發展、更新業務的需求。也使得網絡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競爭力。同時,下一代網絡是基于統一協議的分組式網絡?,F有的通信網絡,無論是電信網、計算機網還是有線電視網,都不可能單獨作為信息基礎設施,但近幾年IP的發展使人們開始認識到:各種網絡都將最終匯合到統一的IP網絡,即三網融合。各種以IP為基礎的業務能在不同的網上實現互通,IP協議成為各個通信網都能夠接受的通信協議,從技術上為NGN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軟交換是下一代網絡的控制功能實體,為下一代網絡提供具有實時性要求的業務呼叫控制和連接控制功能,是下一代網絡呼叫與控制的核心。軟交換技術,是NGN體系結構中的關鍵技術,其核心思想是硬件軟件化,通過軟件來實現原來交換機的控制、接續和業務處理等功能,各實體間通過標準化協議進行連接和通信,便于在NGN中更快地實現各類復雜的協議,更方便地提供業務。軟交換設備是多種邏輯功能實體的集合,提供綜合業務的呼叫控制、連接以及部分業務功能,是NGN中語音/數據/視頻業務呼叫、控制、業務提供的核心設備。
基于SRVCC 網絡技術,LTE 核心網絡的MME 與現網軟交換MSC Server 之間要建立基于IP 的信令接口Sv 接口。該接口在用戶從LTE 無線網絡向GSM/WCDMA 漫游時由用戶終端觸發PS 到CS的語音業務切換。 終端用戶在原LTE 網絡下的承載可能除了有基于GBR(Guaranteed Bit Rate)的語音承載外,還可能同時有非GBR 的數據承載, 在網絡和終端具備條件的情形下也要進行相應的處理。在目標網絡GSM 或WCDMA 支持和終端手機支持的情況下,SRVCC 的切換同時可能伴隨PS 到PS的切換。 PS 到PS 的切換要涉及到網絡的S3/S4 接口或Gn 接口; 同時進行PS 到PS 的切換可使得在LTE 網絡如Web 瀏覽的數據業務在目標網絡中保持連續。
基于3GPP 網絡技術規范和GSMA 運營商企業聯盟IR.92 技術規范,IMS MMTel 是2G/3G 移動網絡進一步演進并在LTE 時代提供多媒體語音業務的關鍵網絡技術;IMSMMTel 是保證運營商在下一代網絡業務運營中處于主導地位的關鍵。運營商在現網的網絡建設中應積極推進和部署IMS 的網絡建設。運營商在現網的網絡建設中,在網絡IP 化建設的基礎上,基于移動網絡的設備演進能力,積極的推進網絡軟交換系統與IMS 系統的設備功能融合,例如進行MGCF 與MSCServer 的功能融合,IM-MGw 與軟交換MGw 融合, 推進SIP-I 技術的網絡部署;從而簡化IMS 與現網組網的復雜度,加快IMS 的網絡應用步伐。 在LTE 網絡部署的同時,在IMS MMTel 成熟的區域部署SRVCC 的網絡應用解決LTE 覆蓋不連續問題。 分析和準備CSFB 的網絡技術應用。在現網的網絡建設中,在現有的軟交換系統中部署SGs 網絡互通接口,以確保用戶語音業務的應用。
五. 軟交換技術的過度策略。
軟交換又稱為呼叫AGENT、呼叫服務器或媒體網關控制。其最基本的特點和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把呼叫控制功能從媒體網關中分離出來,通過服務器或網元上的軟件實現基本呼叫控制功能,包括呼叫選路、管理控制、連接控制(建立會話、拆除會話)、信令互通(如從7號信令到IP信令)等。這種分離為控制、交換和軟件可編程功能建立分離的平面,使業務提供者可以自由地將傳輸業務與控制協議結合起來,實現業務轉移。這一分離同時意味著呼叫控制和媒體網關之間的開放和標準化,為網絡走向開放和可編程創造了條件和基礎。下一代網絡(NGN)是一個建立在IP技術基礎上的新型公共電信網絡,它將話音、數據、視頻等多種業務集于一體。建設下一代網絡是電信競爭的需要。隨著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電信市場的逐步開放,電信業的一個最重要的發展趨勢就是業務運營和網絡運營的分離,由網絡運營商提供可靠、高效的基礎承載平臺,由業務提供商提供各種應用,他們與設備制造商三足鼎立,共同推動了電信業的繁榮和進步。軟交換技術是下一代網絡的核心技術,軟交換思想吸取了IP、ATM、IN和TDM等眾家之長,形成分層、全開放的體系架構,作為下一代網絡的發展方向,軟交換不但實現了網絡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實現了業務的融合。
從網絡角度看,通過軟交換機結合媒體網關和信令網關,跨接和互連電路交換網與分組化網,盡管兩個網仍基本獨立,但業務層已實現基本融合,可統一提供管理和加快擴展部署業務。當數據業務逐漸成為網絡的主流業務時,可以考慮將電路交換網上的電話業務逐漸轉移到分組化網上來,最終形成一個統一的融合網。這種網絡演進思路的基點在于網絡和業務的融合,不在于節點的融合,它允許不同的網按照各自最佳的方向獨立演進,不受限于節點結構,是最適合于像中國電信這樣的傳統運營商的網絡演進策略。據國外統計數字估計,在8年內一個不投資在軟交換的運營商的利潤將比投資在軟交換上的運營商少50%。當然,軟交換技術還在發展和完善過程之中,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作為網絡技術的發展方向已經獲得業界的認同。軟交換的切入點將隨網絡運營商的側重點不同而有所差異。通常是從長途局和匯接局開始,再進入端局和接入,然后擴展到多媒體應用和3G網絡。當然,不同的運營策略將有不同的切入點優先次序,但最終都是提供一個完整的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完成從電路交換網向分組化網的過渡。軟交換不僅適合于新興的電信運營商,也同樣適合于傳統的老牌電信運營商,都可以完成從電路交換網向分組化網的過渡。
六.結束語
軟交換技術縮短了業務提供的時間,有利于高效服務。在下一代網絡LTE中,利用軟交換技術的特點,便于打造高質量服務,利用復雜的技術,解決通信難題,有利于移動通信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巍Zhou Wei 軟交換技術應用價值分析[期刊論文] 《郵電設計技術》 -2007年10期
[2]熊蔚 高勝保 軟交換技術應用與管理探討 [期刊論文] 《電信技術》 -2007年3期
[3]岑建雄 軟交換技術應用淺談 [期刊論文] 《科海故事博覽·科教創新》 -2009年5期
篇9
網絡條件的改善促進了互聯網業務的快速發展,在互聯網浪潮的沖擊下,媒體形態不斷革新,各類智能終端的爆發式普及,讓互聯網視頻對原有IPTV業務體系和業務形態形成挑戰。現網運營商IPTV和OTT視頻系統需盡快進行升級,才滿足對新形勢下的用戶體驗需求,構建更有競爭力和生命力的IP視頻服務能力。
傳統IP視頻系統主要滿足于對原有TV視頻內容和業務的服務運營,對于新的智能終端多屏的播放、控制、互動,以及對4K超高清視頻播放、增值業務服務和大數據分析等需求,不能完善支持,限制了業務的進一步發展。
中興通訊“Eyewill”系列視頻系統在全球運營商市場規模深耕多年,基于對行業發展及用戶需要的深入理解,結合對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研究,加上綜合安全的應用,在現網版本基礎上升級完成新一代的“Eyewill 2.0”平臺,并已在部分先進運營商成功商用。
新一代“Eyewill 2.0”視頻解決方案在支持傳統的IPTV&OTT功能的基礎上,重點針對用戶體驗、系統服務能力、運營/運維智能化和系統安全等方面進行了專項的升級和完善。通過平臺提供的EPG5.0系統、自適應碼率系統(支持4K,H.265編碼)、大數據分析平臺、增值業務支撐/統一支付系統、智能運維系統和主動安全等技術,讓新一代“Eyewill 2.0”平臺為全球運營商的視頻類業務發展提供穩定和高效的技術支撐。
4K全業務服務
用戶對于視頻清晰度的追求永無止境,隨著網速帶寬提升,4K需求越來越強烈,近兩年4K電視價格的不斷下滑,讓銷量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已達到一定普及率。
中興通訊4K超高清視頻解決方案,全面支持H.265,提供高效傳輸4K視頻流的端到端保障,并充分考慮節約運營商的建設改造成本。針對4K高帶寬、高存儲特性,優化CDN調度及服務機制,提供超大存儲、超高性能CDN硬件,有效服務4K視頻業務。針對現網系統也可升級支持,在現網已成功商用。
端到端優化
和視頻業務體驗相關的因素較多,包括內容豐富度、界面觀感、清晰度和操作易用性等?!癊yewill2.0”解決方案總結多年現網運營經驗,針對用戶最關心的幾個方面實施優化,提供靈活定制化服務。優化運營流程,提升用戶體驗,并結合大數據的深度挖掘和效果評估反饋,形成一個體驗提升良性循環。
內容是視頻服務的核心競爭力,中興Eyewill2.0平臺可提供多CP的引入機制和渠道管理,快速進行外部接口和擴展,保證內容快速引入。
“Eyewill2.0”的EPG5.0提供時尚、易用的界面和多屏定制化功能,滿足各類用戶多種終端需求。針對家庭內部的不同用戶,可配置個性化的頁面,并通過人臉識別或語音控制快速切換登錄,為不同用戶推薦不同類型內容。
“Eyewill2.0”可針對運營商現網平臺和網絡能力,提供有針對性的多屏互動互通服務。基于社交服務分享及多終端消費使用習慣,滿足各種終端在不同使用場景下的快速切換,提升用戶的觀看體驗和停留時間。并可與熱門社交軟件(如微信等)提供好友圈的信息推送和分享以及影片視頻贈購服務,提升用戶群互動性和使用黏性。
大數據分析
現網IPTV&OTT視頻業務發展很快,但是對于用戶潛在的個性化需求無法發現和響應,缺乏更有效的精準營銷手段,系統運維數據滯后,缺少實時全方位監控系統的手段和途徑。而實際現網多個網元可采集海量數據,迫切需要構建一個全面的大數據運營分析系統,實時進行處理和分析,提升運營、運維效率。
“Eyewill2.0”大數據分析系統可收集各網元數據,實現多域數據整合,構建統一的數據中心,進行跨系統分析,通過數據挖掘發現用戶最大價值,為業務運營、運維提供有效支撐。
模塊化平臺云化
“Eyewill2.0”解決方案中,針對可集中部署的管理平臺、EPG和內容中心等可基于ZXVE虛擬平臺進行云化,各??燔浖蚕硖摂M化平臺的服務能力、存儲能力等。
CDN融合演進
隨著互聯網業務的快速發展,網絡負擔和經營壓力也不斷加大,越來越多電信運營商考慮建設融合CDN,通過承載網絡疊加CDN的方式提升網絡和流量價值。
篇10
ス丶詞:下一代網絡;軟交換;IP多媒體子系統; IP承載網
0 引言
下一代網絡(Next Generation Network,NGN)是電信業提出的駕馭IP網絡和業務的技術體系。從2004年形成架構至今不斷發展和演進,其主體架構是構建基于統一的IP承載網絡,能夠進行連接認證和業務認證,能夠保證服務質量,提供話音網絡的演進,提供PSTN仿真業務、多媒體業務(IP Multimedia Service, IMS)和其他流媒體業務。近幾年來,話音業務低值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傳統運營商開始全面進行轉型,并更加關注下一代網絡的技術和業務進展。電話網的技術轉型,在加快軟交換引入步伐的同時,加大了網絡智能化的改造力度。然而,隨著多媒體業務需求和多網融合技術的不斷發展, IMS技術受到業界的普遍關注,而提供各種業務的IP承載網絡的不斷完善和演進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本文概要介紹了下一代網絡在交換領域業務網絡的技術進展和IP承載網絡的發展。
1 NGN標準化進展
NGN的標準系列是Y2000,Y.NGNR1Scope[1](NGN R1范圍)是對Y.2000系列建議的補充文件, 該文件主要提供NGN第一階段(R1)的范圍,包括R1的環境、R1業務,業務描述以及應用例子等。
建議草案Y.NGNR1Reqts[2](NGN版本1的需求)主要規定NGN第一階段業務和能力的高層需求,能力需求幾乎涉及到了網絡的各個方面,包括:傳送連接、通信模式、媒體資源管理、信源編碼、互連互通互操作、尋路、服務質量、計費統計、編號命名和編址、識別認證和授權、安全、移動性管理、開放業務環境等能力相關的需求。
Y.NGNR2Reqts是在2006年7月同意立項的新的建議草案,重點研究NGN Release 2的業務和網絡能力。在先前的GSI會議上,主要明確了把組管理、個人信息管理、消息處理、組播、Presence、位置管理、Push、設備管理、會話處理、基于Web的應用支持、內容處理、數據同步、內容管理等能力作為業務引擎。除支持NGN R1特性外,NGN R2還支持以下特性:高級多媒體業務、互連、基于多業務方案的附加的要求/能力、家庭網絡、商業用戶(企業、SOHO)支持、全移動性(真正的FMC)、高級QoS、業務傳遞平臺、自動配置、用戶數據(身份、單點登入SSO)、在線計費能力、高級管理能力、現有組件(例如NACF、RACF) 的功能加強等。本次會議主要增加了定義,業務特性中補充了家庭網絡, 完善了高級多媒體業務的具體內容等, 目前,該草案還處于起步階段。
在NGN業務方案和應用模型中,SG13目前重點討論融合業務方案的通用模板和業務分類,以及建議草案:Y.wsconv,基于Web業務的NGN融合業務方案;Y.NGNRTCONV,基于IMS的實時會話型語音業務;Y.NGNCTMP,用于多網絡提供商環境的支持融合終端的NGN能力;Y.idservreqts,基于ID(標識符)的業務要求;Y.NGNOPENENV,NGN開放業務環境;Y.ngnmcastsf ,NGN組播業務框架;Y.ngnmcast,帶有基于MPLS QoS支持的NGN組播業務能力;Y.cwbs,NGN 集中Web瀏覽業務方案;Y.ngnaccount,NGN計費要求以及新建議草案,NGN環境中的數據庫能力和要求。我國中興通信設備公司(ZTE)新啟動了一個新的建議草案Y.cmr――用于多媒體業務振鈴業務(CMR)的 FMC 業務方案。
服務質量(QoS)是在分組交換網絡上支持實時應用所需考慮的最重要因素。由于分組交換網絡固有的無連接的特征, 使得IP網絡中端對端的QoS保證是一項艱難的工作,因此,QoS已成為當今網絡技術研究、標準化工作的一個極為活躍課題。目前在QoS領域 重點討論了以下幾個草案建議:Y.123.QoS、Y.mpm、Y.enet、 Y.2111(Y.racf)、Y.flowreq、Y.RestPriority和Y.RACFMPLS。提交全會通過了Y.2211,基于以太網的IP接入網QoS要求體系架構(原Y.123.QoS)、Y.2172,IP網絡恢復優先級等級(原Y.RestPriority)。
表1列出了SG13有關QoS的新的建議計劃。
2 軟交換
軟交換技術是近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呼叫控制技術,它以軟交換設備為呼叫控制的核心,具有分層的體系架構、基于分組傳輸、能夠提供多種接入方式等特點。在這種體系架構中業務與控制、接入與承載彼此分離,各個網元設備之間采用標準的協議進行通信,支持標準的業務開發接口實現獨立于網絡的業務開發模式,并能為用戶提供語音、數據和多媒體等各種業務。實踐證明軟交換體系在技術上已經成熟,經濟分析可行,軟交換技術正在逐步取代電路交換技術。
軟交換系統由多種設備組成,主要包括軟交換設備、中繼網關、信令網關、接入網關、媒體服務器、應用服務器等網絡側設備以及IAD、SIP終端等終端側設備。主要應用集中在利用軟交換提供長途匯接和本地用戶接入業務,以及為企業用戶提供綜合通信解決方案。 軟交換技術已經成為運營商實現綜合業務經營、向不同業務領域滲透的重要技術手段。目前軟交換已經在電話網的長途和匯接層面開始引入,已經承載了30%的話務量,質量穩定可靠,節省了投資和運用成本,是PSTN演進的有效技術手段。
我國成功地啟動了國際基于軟交換的NGN系列標準的研究,已經制定了基于軟交換的下一代網絡國際標準系列,形成了多個國際標準草案,樹立了我國在NGN領域的學術地位,引領了國際標準的制訂。軟交換作為PSTN演進的方式和NGN的業務子系統之一已經成為ITU的NGN系列標準。在2006年7月28日結束的國際電聯 SG13全會上,由中國電信主導的“PSTN/ISDN仿真體系架構”和“基于呼叫服務器的PSTN/ISDN仿真的實現”兩項標準作為國際電聯 NGN Release 1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ITUT SG13全會上順利通過。Y.PIEA(Y.2031)即PSTN/ISDN Emulation Architecture,Y.PIEA對基于軟交換和基于IMS的兩種PSTN仿真架構、接口等方面的內容進行研究。這標志著中國電信在國際NGN標準化過程中已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提升了中國在國際標準化舞臺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是中國企業自主技術在國際標準舞臺上取得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此次在國際電聯獲得通過“PSTN/ISDN仿真體系架構”和“基于呼叫服務器的PSTN/ISDN仿真的實現”的兩項標準是根據中國制定的軟交換相關行業標準[3]和中國電信網絡實施的經驗而提出的,得到了信產部電信研究院和國內設備制造商的大力支持,同時也得到了國際上許多運營商和設備制造商的響應,把中國基于軟交換的相關標準和技術研究成果轉化為國際標準推向國際舞臺,并由中國電信主導了軟交換國際標準的研究,填補了國際電聯在軟交換領域研究的空白, 也為固網運營商進行網絡轉型提供了重要的技術依據。根據目前ITU-T 研究的NGN 的體系架構,已經明確PSTN/ISDN 仿真作為三個業務子系統之一。目前實現PSTN/ISDN 仿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IMS實現PSTN/ISDN 仿真,一種是用軟交換來實現PSTN/ISDN 仿真。但是由于IMS實現PSTN/ISDN 仿真的演進方式還不成熟,而軟交換已經比較成熟,目前運營商面臨的網絡演進問題可通過軟交換的方式來解決。
電話網是中國電信的最大網絡之一,而網絡演進是一個長期過程,因此電路交換向NGN演進的過程中應注重網絡的銜接性、業務的連續性以及網絡運營管理的穩妥性。實踐證明軟交換已經具備替代電路交換設備的能力,靈活提供業務的能力也已經得到驗證,同時軟交換符合電路交換向分組交換轉型的總體發展趨勢,電話網向下一代網絡演進過程中,軟交換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階段。在話音網絡引入軟交換技術,承載網絡的服務質量,不同廠家業務平臺的互通和業務應用薄弱是關鍵的因素,這三大技術問題已經在實踐中逐步解決。
采用軟交換技術實現電話網的演進,將提升電話網的業務能力,降低成本,符合網絡的未來發展趨勢。軟交換的引入使基于電路交換的網絡轉型為基于分組的網絡,關鍵點在于其業務的提供是有序的,是可控制和可管理的,不同于一般的基于IP的業務。而且在其業務的種類上增加了基于IP的增值業務,使傳統話音業務又有了擴展。
3 IMS
IMS標準由3GPP、ITUT和ETSI TISPAN三大組織協作制定。其整體框架基本一致、且相互引用,但側重點各有不同:3GPP側重從移動網角度定義IMS系統,ETSI和ITUT則側重于從整體NGN網絡的角度研究IMS,將IMS作為NGN有機組成部分之一,并定義了IMS與NGN其他子系統之間的標準接口。其中:
1)3GPP定義的IMS子系統的概念是[4]:IP多媒體子系統由可在分組域提供包括語音、視頻、文本、聊天等在內的IP多媒體業務的核心網功能實體構成,這些功能實體包括CSCF、MGCF、MRF等。
2)ETSI TISPAN在NGN整體架構中定義了核心IMS(coreIMS)的概念[5],并援引了3GPP的IMS定義:下一代網絡中的IMS,也可稱為核心IMS(CoreIMS),是3GPP定義的IMS的子集,僅包括會話控制功能,而業務層的應用服務器功能(Application Servers,AS)、傳輸/媒體層的相關功能如MRFP(Multimedia Resource Function Processor function)、IMMGW(IP Multimedia Gateway Functions)則不屬于核心IMS。
3)ITUT FGNGN對IMS的概念定義如下[6]:IMS是支持基于SIP的業務的核心網絡功能實體的集合。IMS支持用戶和終端設備從特定位置向網絡的注冊,并作為注冊過程的一部分,同時支持授權和其他安全管理措施。IMS采用基于SIP的控制機制。IMS支持的業務包括多媒體會話型業務以及部分非會話型的業務如呈現業務或消息交互業務。
綜合上述概念定義,可認為IMS本質上提供了基于IP承載的、對實時會話業務進行控制的能力;且按照涵蓋范圍的不同,可分為核心IMS(CoreIMS)和IMS(或IMS網絡)。其中,核心IMS主要包括控制層的P/I/SCSCF和HSS等功能實體,提供基于SIP的實時會話控制功能;IMS(或IMS網絡)涵蓋應用層的AS功能實體、控制層的CSCF和HSS功能實體和IMS終端。核心IMS是IMS網絡的一部分,IMS網絡是下一代網絡的組成部分,IMS網絡與NGN網絡其他功能實體(如承載層的NASS/RACS子系統等)協作配合,并定義了標準化的、靈活開放的接口。
3GPP定義了R5、R6、R7等階段性IMS標準。R5階段主要定義了IMS的基本框架及3G接入的能力;R6版本定義詳細定義了接口和功能,及WLAN接入的能力,已于2004年12月份凍結;R7版本對移動部分作了進一步的優化,并引用TISPAN R1標準支持xDSL接入,定義了接入方式無關的策略控制和計費架構,考慮了VCC能力等,目前該版本尚未完成。
TISPAN定義了R1、R2、R3等階段性IMS標準。R1版本引用了3GPP IMS R5標準,并擴展支持xDSL等固定接入方式,重點研究NGN架構下的IMS、PSTN仿真子系統、PSTN模擬子系統、NASS/RACS接入子系統等,目前該版本已經完成;R2版本將新增FTTP接入、WiMAX接入、FMC等其他業務需求研究,目前尚在進展中;R3版本將新增移動性管理能力,尚未開展具體研究。
IMS在業務能力上能夠提供基于會話的多媒體會議、一號通、號碼攜帶、Centrex、一鍵通(PoC)、呈現、組管理、即時消息等業務。在融合和組合的業務中IMS可以提供CSI(移動電路域與IMS域協作業務),如視頻共享、固網移動語音無縫切換、混合Centrex、游戲(成員間通信業務,如即時通信、多方通話等)、Web搜索與點擊撥號相結合、語音視頻通信與IPTV相結合等。
IMS面臨許多挑戰,其結構的復雜性目前有許多專家開始質疑。其業務定位有待進一步研究明確。特別是基于SIP的固網多媒體數據業務需求、基于SIP的固網移動融合業務需求尚不明朗。IMS面臨P2P技術和業務模式和控制模式的挑戰。IMS面臨非會話型業務的挑戰。IMS技術和標準本身尚在完善之中。特別是固網移動融合技術標準尚在進行中,多種接口協議的標準和設備仍在擴展完善中。IMS設備產品尚在不斷完善中,尚未經規模商用驗證。特別是在規模組網、接入、漫游、性能、可靠性、多廠家互通、終端定制、計費管理等方面缺乏規模商用驗證。這些問題需要積極研究和試驗。
4 IP承載網絡
基于IP/MPLS技術建設多業務融合承載網絡已經被通信界認同,通過建設一個相對獨立于已存互聯網的精品網絡,為商業客戶和企業客戶提供有質量保證的業務,已被大家普遍認同。國外主流運營商也采用了同樣的雙網運營的技術路線。英國電信BT、AT&T、韓國電信等世界跨國一流運營商都先后提出了基于IP/MPLS技術的多業務融合承載網絡的建設規劃。基于IP/MPLS技術的大容量多業務融合承載網采用了優化的拓撲結構和路由組織、快速路由收斂、快速重路由、MPLS二層和三層VPN、QoS(服務質量)、組播、NTP(網絡時間協議)、網絡管理和安全等先進設計理念和技術,成功實現了電信級IP網絡的可擴展性、可用性、融合業務承載能力,以及可管理性和安全性,可同時承載大客戶互聯網業務、二層(包括偽專線和虛擬局域網VPLS)和三層VPN業務、QoS業務、組播業務(如IPTV)等高附加值業務。
目前在城域網層面主要提供寬帶撥號接入業務,Internet專線接入業務和VPN業務。由于現網主要由2/3層交換機組成,導致網絡結構不清晰(2/3層混用);此外由于網絡范圍覆蓋廣,造成了設備的級聯數偏多,直接影響業務性能?,F網設備對MPLS、組播、QoS等支持能力都較差,甚至不支持,所以網絡對新業務的支撐能力不足。
在城域網層面,運營商積極進行城域網的優化和改造, IP城域網優化改造以業務為導向,充分滿足語音、視頻、數據業務的發展需要,使網絡具有VPN等多種的業務能力,同時使網絡層次更加清晰化,通過二三層網絡分離,構建層次清晰的三層路由網絡(城域骨干網)和二層接入網絡(寬帶接入網),采用城域骨干網的大容量、少節點和寬帶接入網的廣覆蓋的原則,減少IP 城域網的物理和邏輯級聯級數,進行網絡質量差異化能力的部署,通過在IP 城域網部署區分服務機制,為不同用戶和不同業務提供不同QoS 等級的差異化服務;在控制管理方面進行管理控制集中化,用寬帶接入服務器和業務路由器構建清晰的業務接入控制層,實現集中的業務提供和控制。
在下一代網絡架構的研究中,電信運營商正在積極尋求能夠駕馭IP網絡的解決方案,使得運營商能夠控制和管理基于IP的網絡并具有業務管理的能力,并讓網絡的體系具備融合的能力,在業務層面具有靈活擴展和組合的能力,在用戶接入層面能夠進行接入控制、標識和管理。這樣一種體系架構是NGN的內涵所在。 NGN中的NASS和RACF就是想使接入管理和控制成為可能。NASS不僅完成接入的連接認證和用戶配置管理,而且能夠進行用戶的位置管理; 而RACF則在業務控制功能實體和傳送功能實體之間,根據用戶信息、SLA、運營商網絡策略、業務優先級、接入和核心網絡的資源可用性等因素完成QoS傳送資源協商和預留功能。
未來IP承載網絡的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網絡架構方面向融合多業務承載的方向發展,運營商優化改造其互聯網,以便承載多重播放業務。高等級客戶的需求演變為高帶寬,網絡能力將向高可靠性、高擴展性、高QoS、低延時和線速轉發方向提升。
2)網絡對用戶和業務要求具有用戶唯一性識別和業務感知能力。
3)網絡支持大規模商業組播能力;在超級核心節點開始逐步引入路由器矩陣技術,以降低整體網絡架構的復雜度;在核心路由器設備上,40@GPOS接口開始進入試商用階段;城域網中10GE端口將會取代10GPOS接口而成為主流接口形態;業務路由器向綜合性、大容量和高性能方向發展,未來將支持高性能的深度包檢測能力。
4)電信營運商開始積極面對P2P流量對帶寬的占用,對互聯網中的流量進行引導,并積極探索電信級的IP承載網架構,逐步引入全網端到端資源管理和控制平臺。
5)電信級以太網新技術獲得了很大發展,拓展了營運商針對客商的業務范疇。
5 結語
下一代網絡是一個長期的目標網絡,需要逐步完善和實施?;ヂ摼W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對傳統電信帶來了挑戰和機遇,電信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演進為運營商的轉型在技術方面提供了保證,網絡能力的不斷提升和演進將為業務的發展和市場的需求提供基礎。運營商也從追求規模擴張轉變為注重投資質量的效益;從追求高新技術轉變為注重性價比高的成熟適用技術。
參考文獻:
[1] ITUT Recommendation, Y.2000SerSup 1 -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 Service aspects: Service capabilities and service architecture: NGN release 1 scope[S]. ITUT, 2006.
[2] ITUT Recommendation, Y.2201 -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 Service aspects: Service capabilities and service architecture: NGN release 1 requirements[S]. ITUT, 2007
.
[3] 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通信行業標準 軟交換設備總體技術要求(征求意見稿)[S], 2006
.
[4]3GPP TS 23.228 V8.1.0 - 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MS), stage 2, version 8[S],2007
.
[5]ETSI TS 183 021 V1.1.1 NGN Release 1- Endorsement of 3GPP TS 29.162 Interworking between IP Multimedia (IM) Core Network (CN) subsystem and IP networks[S],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