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危機管理范文
時間:2024-03-18 18:00: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財務危機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財務危機,是指企業由于營銷、決策或不可抗拒等因素的影響,而使經營循環和財務循環無法正常持續進行或陷于停滯的狀態。
企業的財務危機實質上是一種漸進式的積累過程,是企業財務狀況的一種表現形態。企業的違約、無償付能力、虧損等可視為財務危機的一種前期表現,破產只是企業財務危機歷程中最為極端的表現結果;短期表現為無力支付到期債務或費用,長期表現為企業創造現金流能力的持續下降,是企業財務關系惡化的集中體現。
二、財務危機產生的原因
財務危機的形成是企業內外部環境發生變遷的結果。外部環境包括經濟環境、法律環境、金融環境等;內部環境
包括企業戰略、經營風險、財務風險、制度缺陷等方面的原因。盡管導致企業財務危機的原因很多,但結局一定相同,那就是資金周轉難以維系企業繼續生存。
1.外部原因
由于經濟形勢的變化、市場的變動、經濟政策的調整等宏觀環境變化對所有企業財務活動都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作用甚至產生嚴重的影響。主要通過經濟周期的交替轉變、市場環境的動蕩、通貨膨脹、經濟產業政策的調整、被其他企業或主體拖累導致企業財務危機的產生。
2.內部原因
由于外部原因是企業本身無法控制的,所以,企業內部因素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1)企業戰略失誤導致企業財務危機的產生
制定一個良好的企業戰略是戰略成功的前提,有效的戰略實施才是戰略目標順利實現的保證,一旦戰略制定失誤,在實施中又不能及時完善和糾正,其結果只有失敗。當事前缺乏謹慎評估,事業發展期又缺乏嚴謹的財務控制,財務危機便會接踵而來。巨人集團、韓國大宇集團、科利華等明星企業都曾因為不當的多元化戰略、跨國經營戰略、并購擴張戰略陷入重重財務危機,最終由于資金瀕臨枯竭危急整個企業的生存。
(2)經營風險導致企業財務危機的產生
①供應和生產組織管理不當對財務危機的影響。企業生產經營許多方面具有不確定性,這些因素會給企業帶來經營風險,最終可能引發財務危機。從生產供應看,由于原材料價格變動,運輸路線改變,新材料、新設備的出現等因素而帶來的供應方面的風險會引發財務危機;從生產組織管理方面看,由于產品生產方向不對,生產質量不合格,新產品、新技術開發實驗不成功,生產計劃、組織不合理等因素,都會帶來生產方面的風險,從而誘發財務危機。
②營銷錯誤導致的財務危機。在我國,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市場營銷頗受青睞,不少企業依靠成功的營銷手段取得巨大成功。但是,也有不少企業營銷管理不錯,卻忽視了財務管理,結果,良好的營銷并沒有使企業獲得成功,糟糕的財務管理卻使得企業陷入危機的深淵。秦池酒的案例可以說明這個問題:不顧企業財務實力,盲目開拓市場的后果導致資金鏈的中斷。
(3)財務管理不當導致企業財務危機的產生
①財務杠桿的過度運用。由于財務危機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到期債務不能償還,因此,企業財務危機發生與財務杠桿的利用程度直接相關。負債經營運用的好,可以促進企業迅速發展壯大,運用不好,也給企業帶來風險,發生損失。過度運用財務杠桿將會導致不能按期還本付息以及財務杠桿的負效應。
盲目舉債,過度運用財務杠桿,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或內部安排不當,就很容易導致財務危機。因此,保持合理的財務結構,是企業防范財務危機的重要手段。不同的財務結構,對處于不同的經營時期,不同的經營類型企業,有完全不同的支持作用。財務結構與企業經營的類型與規劃發生錯位,尤其是用了短期資金去操作長期項目,外借內投,短借長投,便犯了財務上的大忌,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的不確定性,與債務到期日之間的矛盾,必然引起企業的財務風險。
②賒銷政策的問題?!班嵃傥摹笔〉囊粋€重要原因就是公司的賒銷政策。1997年為加快企業發展,管理層采取了放寬信用標準,大肆向批發商和零售商提供賒銷服務。放寬信用標準是以提高壞賬損失率為代價的,公司到2000年尚有4億元的應收賬款難以收回,陷入了大量的追款和還款官司中。大量的資金被客戶占用,使得其只能依靠銀行信用增加貸款來維持賒銷業務,這使得鄭百文的負債水平水漲船高,1999年資產負債率更是高達199%,嚴重資不抵債。
(4)制度缺陷導致企業財務危機的產生。
三、財務危機管理
財務危機管理有兩大基本職能,即事前的預防職能和事后的處理職能。
1.財務危機管理的事前的預防
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一是通過加強企業內控制度的建設來提高自身適應外部環境變化、抵御風險、防范財務危機的能力;二是經常做分析、診斷,加強危機預警,及時發現財務危機的征兆,以便及時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企業內控制度預防財務危機的發生
完善的內部控制,對于防范財務危機的發生有著重要的意義。
(2)建立健全財務預警體系預防財務危機的發生
財務危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有一個較長的潛伏期,因此,有必要建立財務預警系統,在財務危機的萌芽狀態預先發出危機警報,使管理層及時采取有效對策,改善管理,防止企業陷入破產境地。
財務危機預警通常是依據財務數據構建一個模型,以這種模型來完成對財務危機的預測和報警。
2.財務危機管理的事后的處理
(1)財務危機處理預案是指企業為防止財務危機全面爆發和減少危機帶來的損失,事先制定的危機應對和處理方案。
(2)財務危機溝通是化解風險、爭取機會的過程,是財務危機處理的關鍵。財務危機溝通主要通過媒體與對話、談判協商、組織協調等具體方式,梳理、調節、緩和或化解以財務關系為主要內容的各種關系,以達到化解
危機、轉危為安的目的。
四、財務危機的應對策略
1.債轉股
債轉股是挽救企業財務危機的重要手段之一。國家通過組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在依法處置原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基礎上,對部分企業的銀行貸款,以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作為投資主體,實行債權轉為股權,從而把原來銀行與企業間的債權債務關系轉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持股與被持股的關系,將原有的還本付息轉變為按股分紅的現象。
債轉股意味著國有企業資本金增加,負債減少,企業的債務利息負擔減輕,財務費用及資產負債率降低,資本結構優化,這是企業扭虧為盈的一個重要物質基礎。從而使債務企業經營者獲得再次創業的機會。全國涉及金額最大的債轉股項目——茂名石化公司114.2億元債轉股后,迅速扭轉經營的不利局面,資產負債率從79.2%大幅降至38.5%,而其旗下的茂名乙烯企業更是一舉扭虧為盈,實現效益3.6億元。
2.企業出售
企業出售是挽救危機企業的重要形式和措施之一。企業通過市場價格機制,把企業現有部分子公司、部門、生產線、固定資產等出售給其他企業,獲得生產經營所需資金,已緩解財務危機。
近期國內房地產市場不景氣,一些大型房地產集團通過降價出售部分項目(樓盤或土地),獲得資金為過冬積累儲備的做法值得我們加以借鑒。
3.盤活債權
加快應收賬款的回收速度,改善公司流動資產結構,是盤活債權的關鍵。國外運用已久的應收賬款和應收賬款證券化值得我們借鑒。
(1)應收賬款
企業以應收賬款的債權作為抵押向金融機構獲得借款,籌集資金。金融機構按擔保應收賬款70%-90%的比例向企業發放貸款,并收取一定的手續費及利息。通過抵押方式融資,企業并未轉讓應收賬款的風險,仍要承擔或有負債責任,但對急需短期資金的企業來說無疑雪中送炭。
(2)應收賬款證券化
將應收賬款轉化為金融市場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證券。由企業將應收賬款直接出售給專門從事資產證券化的特設機構,該機構將所買的應收賬款匯入其“資產池”,并根據應收賬款的期限、業務來源等進行重新整合和包裝,提升應收賬款的信用級別;以經過信用增級后的應收賬款為基礎,向國內外證券市場發行資產支持證abs,從而使企業達到融資目的。
4.舍車保帥
“舍車保帥”的實質就是顧全大局,一些公司正是利用這種做法是公司重新獲得生機。例如2002年美國世通公司的總裁伯納特.埃貝斯被迫辭職,在破產保護之后,公司又獲得了發展的契機。
篇2
關鍵詞:財務危機;管理控制;防范策略
中圖分類號:F2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3-0150-02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當財務風險積累到一定程度,企業對財務風險失去控制時,常常會出現企業財務危機,影響企業經濟的發展,甚至導致一些企業破產。本文針對財務危機管理內容和基本征兆進行全面分析,探討科學合理的財務危機管理與防范措施,能夠減緩或避免財務危機給企業帶來的嚴重危害,有效保障企業的健康快速地發展。
一、財務危機管理的內涵特征
財務危機,是指由于企業經營不善或財務管理混合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企業的財務出現風險,這種風險積累到一定的程度造成企業財務無法正常運行的狀況。財務危機管理就是對財務危機進行監測、控制、化解的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的總稱,是指企業在財務管理過程中運用危機監督、危機預控、危機決策和危機處理等手段,從而避免和減少財務危機事件的發生的過程。財務危機管理能有效地減少財務危機的發生,降低財務危機的危害。
財務危機管理的主要職能包括對財務危機進行事前防御和事后處理。事前防御職能是通過強化企業財務內部控制體系,不斷地提高企業適應內外經營環境和化解財務危機的綜合抵御能力,定期對財務現象進行全面分析,完善財務危機預警體系,減少和避免財務危機的發生。事后處理職能是企業在財務危機發生后,針對發生的財務危機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與處理,通過協調企業各方面業務關系,控制企業現金流量安全,緩解企業財務危機帶來的危害,采取化解與控制財務危機的策略。企業財務危機大多是由意外事件引起的風險和緊急狀況,這就決定了企業財務危機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不確定性。財務危機的突發性決定了企業財務危機管理的不確定性。財務危機作為一種經濟現象,受多種意外和突發性因素的影響,使企業經營者難以監測與控制,這就導致了企業財務危機管理對象、財務危機預測、財務危機控制和財務危機處理計劃都具有不確定性。
2.應急性。財務危機的緊迫性決定了企業財務危機管理的應急性。應急性管理是指在財務危機爆發過程中進行的危機管理,通常在財務危機爆發前,企業財務處于緊急狀態中,由于處理危機時間緊迫,必須及時采取應對措施,盡量在財務危機爆發之前,進一步控制事態的發展,盡可能避免產生重大危害,使財務危機最小化。
3.預防性。財務危機的危險性決定了企業財務危機管理的預防性。預防性是財務危機管理的重要特征,是指在財務危機發生前,企業采取一系列預防措施防止危機發生,從而減少或避免財務危機產生的危害。當企業財務危機爆發后,企業管理者往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減少或避免損失,因此避免危機發生是財務危機管理的最有效途徑。
二、財務危機管理的內容
1.協調的債務和資金結構。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財務管理就是要不斷優化和調整債務和資產結構,使二者協調發展,實現現金流量的配置平衡。因此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只要把握好資金與負債整體結構協調,控制好現金流量平衡,就可以避免發生財務危機。
2.合理的現金流量規劃。合理的現金流量規劃是制約財務危機發生的關鍵因素。企業的戰略目標就是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這需要大量的現金流量為前提。因此企業的經營和規劃必須以合理的現金流量規劃為依據,實現現金流量的匹配。
3.準確預測和動態監測。企業財務危機的發生具有可預測性,企業需要以存量為基礎采用多種統計方法對財務比率指標進行橫向比較和長期跟蹤,進而對企業財務危機做出正確的判斷。同時企業要采用先進的風險監測系統,以現金流量為基礎,對財務危機進行動態實時監測,及時了解企業財務危機的承受能力。
4.完善的應急預案。完善的財務危機應急預案,是企業內部管理體系成熟的重要標志。企業需要建立合理有效、易于運行的財務危機應急方案,對于財務危機處理的目標與原則以及采取的策略等事項進行合理設計,這樣能夠有效地處理財務危機,避免企業出現混亂的局面。
三、企業財務危機的危害性
1.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轉。企業財務危機會占用企業的流動資金,造成企業資金周轉不靈,導致企業的經濟效益不高,影響了企業的再生產能力,使企業生產經營無法正常進行。
2.制約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企業財務危機會出現壞賬、死賬等企業虧損現象,這直接導致了企業無法積累發展資金,影響了企業生產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使企業的發展停滯不前。
3.導致企業生產秩序的混亂。企業出現財務危機,作為企業管理者的工作重心必將發生轉變,從而忽視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對企業的生產經營也不能及時決策,從而造成了企業生產秩序的混亂,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生產活動。
4.挫傷企業員工的生產積極性。企業財務危機導致企業經濟效益下滑,企業無法進行正常的生產活動,企業員工的工資福利待遇無法保證,甚至收入銳減,這直接導致員工的生產積極性不高。
5.降低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企業財務危機造成的經濟效益下滑,生產秩序混亂,流動資金不足等問題,降低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
四、企業財務危機的基本征兆
1.財務結構不合理。財務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企業的籌資結構不合理、投資結構不合理、生產結構不合理和支出結構不合理等幾個方面。這些不合理的財務狀況,導致了企業的盈利下降,競爭力降低。因此,可以根據這些情況,分析和發現其規律性的東西,就可以發現財務危機的先期征兆。
2.企業信譽不斷降低。企業信譽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對企業的發展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一個有著良好信譽的企業無論是在項目的獲得、資金的支持還是產品的銷售等方面都比較順利,而當企業的信譽降低時,企業財務危機的發生也就不可避免。因此,企業信譽下降是企業財務危機發生的又一先兆。
3.經濟效益不斷下降。經濟效益是衡量一個企業成敗的標準,企業經營活動的最終目標是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企業如果出現了經濟效益下降,銷售情況滯后,就會導致生產成本不斷增加,企業的獲利空間不斷減少,企業的資金周轉不靈,必然會使企業難以維持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不斷出現虧損現象,從而出現財務危機。
4.相關的企業趨于倒閉。企業之間往往存在著生產經營以及債權債務方面的關系,因此企業與相關企業有著密切的聯系。相關企業的生產經營和財務活動情況,能及時提醒企業對財務狀況做出準確的判斷。當關聯的企業出現財務危機的征兆時,企業要果斷做出決策,防止由于趨于倒閉的相關企業,影響自己企業產生財務危機。
五、企業財務危機管理與防范對策
1.關注外部經營環境,及時調整經營戰略。任何企業的發展都不是真空的,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下發展的。作為企業必須堅持穩健發展原則,時刻關注企業的外部發展環境,及時了解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在研究分析企業外部發展環境的基礎上,對企業的經營策略、財務管理等方面不斷做出戰略性地調整,緊跟時展,不斷研發新產品。從而增強企業的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減少和避免企業財務危機的發生。
2.優化資金管理,提高資金運營效率。企業資金是企業的發展的根本,缺乏資金的企業是無法生存和發展的。因此,作為企業,要把控制資金當作首要任務,不斷提高企業的資金管理能力,優化資金管理的規章制度,提高企業的資金變現能力,優化企業資金的利用效率。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企業資金的充足,保障企業的發展。
在資金管理方面要不斷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不斷優化資金管理,對資金的運營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和預測,合理安排和使用企業的經營資金,并進行有效地監督,從而避免資金的盲目使用和浪費現象的發生,提高資金利用率和資金運營效率。
3.提高企業的效益,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企業的經濟效益直接影響到企業發展,作為企業只有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增強經濟效益,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從而有效預防企業財務危機的發生。企業通過不斷改善生產設備和生產技術工藝等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產品的質量和銷量,不斷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4.拓寬融資渠道,降低經營成本。發行股票、發行債券、銀行借款、融資租賃、商業信用等都是企業的籌資方式。在當前資本市場不斷發展的情況下,企業也要不斷拓寬自己的籌資方式,充分利用資本市場,根據企業的自身狀況,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選擇合適的籌資方式,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5.健全財務管理制度,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健全的企業財務管理制度能夠使企業內部權責分明,各負其責。健全的企業財務管理制度不但能提高企業財務管理的運營效率和管理水平,而且有利于提高和調動企業各部門參與財務管理的工作積極性,不斷對企業的財務管理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從而提高財務管理水平。
6.提高風險意識,建立預警體系。預防企業財務風險需要不斷提高企業員工的風險意識。企業管理者具有財務風險意識才能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財務人員具有財務風險意識,才能提高財務管理水平,企業員工具有財務風險意識,才能不斷提高財務管理的參與度,從而對財務管理實現有效的監督。此外,在提高員工風險意識的基礎上,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風險防范預警系統,及時預測財務風險,制定規避風險的策略。
六、結束語
總之,在當前企業競爭不斷加劇的情況下,企業的發展壯大需要不斷規避可能出現的財務危機。因此,正確認識財務危機,分析財務危機發生的規律,制定科學合理的財務管理和防范措施,是企業健康發展的客觀需要。
參考文獻:
篇3
(一)對財務危機的預警反饋進行實時跟蹤與分析
為了發揮預警機制的時效性,企業應該注重對財務管理部門的設置,專門成立一個機構或崗位進行財務預警的監控與分析工作。同時按期對企業經濟財務風險進行預警監控并分析、反饋存在的問題,對核心指標進行每日實時跟蹤與記錄,并依據企業在各個經營階段的財務報表、資產負債表等報表及時給出合理、有效的判斷,保證預警機制的時效性與及時性。
(二)使用健全、合理與科學的財務危機預警指標
企業經濟管理中的財務危機預警機制對風險的判斷標準與運作機制主要是依據財務指標對企業財務風險高低的評估,所以財務指標對構建健全、完善的財務危機預警機制有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財務危機預警機制的指標必須能反映出企業的資產償還能力、市場盈虧情況、產品銷售額、運營狀況和未來升值空間等狀況,全面、合理和科學地表示出企業的財務狀況。根據企業的實際財務狀況,有針對性地使用預警指標,能夠使預警機制的判斷標準更加精確、對風險的評估更加可靠。
(三)構建企業財務危機預警機制的內部監控體系
要使企業財務危機的預警機制充分發揮應有的預警、監控和跟蹤作用,就要對預警機制內部的運作進行實時、有效的監督以提高預警機制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企業要對預警機制的指標、運行、監管和反饋等各個環節進行嚴格的監控與把關,設置一系列的監控措施,成立監控專案小組和部門,對各個環節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反饋并給予預防的措施。比如企業成立把管理會計作為基礎的內部監管制度和專門的應對小組,對企業資產的流向、使用情況和企業財務成本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全天候的監督與跟蹤。除此之外企業還應對財務人員的工作進度、工作產出和做事態度進行監督,避免財務人員監守自盜。另外企業還應明確財務人員的工作職責和內容,成立責任明確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將責任明確分配到每個財務人員的工作上,使財務人員互相監督。
(四)全面了解財務危機預警機制的影響因素
對財務危機預警機制的影響因素要有全面的了解和認識,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有效的方法去完善和優化預警機制。因此在構建企業財務危機的預警機制前對企業財務可能會面臨的風險進行分析、研究與探討,從外部環境如客戶、競爭對手、國際形勢等方面入手,具體分析不同的環境對預警機制構建的影響。再從內部環境如企業經營環節、組織架構等方面探究企業規避風險的措施。綜合分析不同環境對預警機制的構建能夠使預警機制更符合企業財務特點,從而提高預警質量。
二、結語
篇4
管理記分法由美國學者仁翰·阿吉蒂所創。嚴格來講,它是一種定性方法,但是結合上市公司自身的各種信息披露后,也可以實現定量與定性的結合。使用管理記分法進行財務危機預警研究,主要分為以下五步:使用構造樣本,列出與公司財務危機有關的多個因素;量化賦值這些因素對構造樣本公司財務危機的影響程度;構建構造樣本的“管理記分法”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確定衡量財務危機程度的標準值;計算各家測試樣本公司的得分值,然后標準值比較,測試模型的預測效果。
本文依據上市公司自身披露的各種信息資料,使用管理記分法,獲取了公司陷入財務危機前存在的各種內部和外部風險因素,通過量化賦值,構建了Y記分模型,測試樣本驗證檢測取得了較為理想的預測效果,并為今后研究進行了趨勢分析。
二、研究樣本及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我國滬、深兩市2002~2010年間因“最近兩年連續虧損(包括追溯調整)”而首次被*ST的A股上市公司167家(原有*ST公司256家,剔除了金融類公司1家、上市不足3年就被*ST的公司9家,以及不能有效獲取信息的公司79家)。其中,120家公司用于構建“管理記分法”財務危機預警模型,47家公司用于檢驗模型的效用。研究期間為危機前三年,即(t-3)年,數據取自“國泰安數據庫”,建立的“管理記分法”財務危機預警模型以下簡稱“Y記分模型”。
三、實證研究
(一)財務危機引發因素歸集 以構造樣本的120家公司危機前3年的年報為依據,結合其特別處理公告和其他相關會計資料,采用歸納法總結出可能導致這些公司陷入財務危機的5項內部風險因素(以下簡稱“內因S”)和3項外部風險因素(以下簡稱“外因Q”),詳見表1。
表1中,將“新投資產業或產品或子公司需要大量資金;或新領域經驗不足,管理、經營費用高,但無利潤或基本無效”作為公司經濟管理中存在的首要問題的公司有2家,次要問題的有5家,總共有10家公司認為該因素會影響公司的經濟狀況。在歸納過程中,發現以下幾個問題:
(1)上市公司披露的經營過程中的問題,一般不超過5項,而且問題普遍且集中,如市場因素中的“資源不足;產品部件或原料能源成本過高或價格波動”問題被120家公司中的59家披露,約占到1/2。
(2)上市公司披露的問題中,外因和內因出現的總頻數均為139次,各占總頻數278的50%。說明上市公司均重視會引起公司財務狀況變化的內、外因素。
(3)內因中,經營管理因素和資金因素占52.52%,表明這是財務危機公司在危機爆發前,內部存在的最突出的問題。即上市公司還是普遍認為經營管理方面存在問題,以及經營資金不足會嚴重影響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管理因素,多數涉及到公司資產結構和資本結構的合理調整,以及產業的優化;資金因素顯示公司多受現金凈流的影響,公司資金緊張導致短期償債能力虛弱。
(4)外因中,市場因素占64.03%。這是財務危機公司在危機爆發前,面臨的最嚴重的外界影響。無序的、不完全的市場競爭,產品成本上升,國內外宏觀環境的變化都對公司的財務狀況產生了不可測的影響。
(二)財務危機影響度量化賦值 表1中,具體內容(第2列)中有一項原因出現,則對應的定性因素(第1列)設為1,否則設為0,從而到得表2。
(三)Y記分模型構建 具體如下:
(1)基本模型框架。Y記分模型的因變量取值為0或1,賦值是權數的加權平均。設計的模型為:
Y=0.5S+0.5Q(1)
其中:
Y為加權平均得分;
S是上市公司陷入財務危機的內因的加權平均得分,權數0.5=139 /(139+139),即內因中的所有風險因素出現的頻數在全部因素出現的總頻數中占的比重;
Q是上市公司陷入財務危機的外因的加權平均得分,權數0.5=139/(139+139),即外因中的所有風險因素出現的頻數在全部因素出現的總頻數中占的比重。
(2)內因權重的確定。S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ai為對第i項內因進行加權的權數,Si為第i項內因的取值。
ai值的大小反映了第i項內因對財務危機形成的影響程度。ai值越大,說明第i項內因對財務危機形成的影響大。表3中,百分比反映了各項內因對公司陷入財務危機的影響程度,各項百分比就是對該項內因進行加權的權數ai。
根據表3,可以得出內因的加權平均得分S的公式:
S=0.1727S1+0.2446S2+0.1222S3+0.1799S4+0.2806S5(3)
(3)外因權重確定。Q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bt為對第t項外因進行加權的權數,Qt為第t項外因的取值。同樣方式確定各項bt值。
根據表4,可以得出外因的加權平均得分Q的公式:
Q=0.6403Q1+0.2590Q2+0.1007Q3 (5)
(4)構建Y記分模型。由公式1,得到:
Y=0.5(0. 1727S1+0. 2446S2+0. 1222S3+0. 1799S4+0. 2806S5)+0.5(0.6403Q1+0.2590Q2+0.1007Q3)(6)
即,Y記分模型為:
Y=0.0864S1+0.1223S2+0.0612S3+0.0900S4+0.1403S5+0.3201Q1
+0.1295Q2+0.0504Q3(7)
其中:
Si為第i項內因的取值,危機公司存在i項內因時取值為1,否則為0,i=1,2,…,5;
Qt為第t項外因的取值,危機公司存在t項內因時取值為1,否則為0,t=1,2,3。
(四)標準值確定 根據歸納的各項風險因素,可以確定各家構造樣本財務危機公司的Si和Qt值,再根據公式7,可以得出各家公司的Y值。例如,ST昆百大(000560)的Y值為:
Y=0.0864×1+0.1223×1+0.0612×0+0.0900×0+0.1403×0
+0.3201×0+0.1295×0+0.0504×0=0.2087
120家公司的Y值見表5。
將構造樣本中120家財務危機公司的Y值劃分為6個區間。根據表5計算出的Y值,各區間分布的財務危機公司數見表6。表中,“公司數”這一行表示在某一區間分布的財務危機公司數,“累計數”這一行表示在某一區間的上限以下區間分布的財務危機公司數,“百分比”這一行表示累計數的百分比。
有關學者的研究發現,選擇不同的Y臨界值,決策人員出現第Ⅰ類錯誤的概率不同。Y臨界值越大,犯第Ⅰ類錯誤的概率越大,但犯第Ⅱ類錯誤的概率越??;Y臨界值越小,犯第Ⅰ類錯誤的概率越小,但犯第Ⅱ類錯誤的概率越大。對一般決策者來說,由于犯第Ⅰ類錯誤的代價要高于第Ⅱ類錯誤,因此在建立模型時,應該主要考慮控制第Ⅰ類錯誤發生的概率。
由此,若將Y臨界值確定為0.2,可以將犯第Ⅰ類錯誤的概率控制在7.50%以下,即回代預測準確率為92.50%。根據一般分析慣例,這樣的錯誤概率是大部分決策人員可以接受的。因此,將Y臨界判別值確定為0.2,確立的Y記分預測分析判斷方法為:
(五)Y記分模型預測效果測試 測試樣本中47家財務危機公司的Y值區間如表8所示。
可以看出,在以0.2為分割點的情況下,測試樣本中47家財務危機公司有42家的Y值大于0.2,占總數的89.36%,即測試樣本的驗證預測準確率為89.36%。
四、研究結論
通過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幾條結論:
一是內因和外因均會導致財務危機,即不僅公司內部財務方面和非財務方面的原因是公司財務危機的“導火索”,而且公司外部的多項因素也會影響公司的財務狀況,而且這些因素多是公司的不可控因素。要在財務危機預警方面取得進一步成果,必須結合公司外的各項因素進行研究。
二是財務危機形成的內因中,經濟管理因素和資金因素是其中兩項最重要的因素。這說明企業想要避免財務危機的發生,必須有充足的可自由支配的資金,重視短期償債能力,搞好主導產品或產業,加強、完善內部經營管理。
三是財務危機形成的外因中,市場因素,尤其是市場競爭激烈、資源不足、產品部件或原料能源成本過高或價格波動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這說明企業想要避免財務危機的發生,必須壓縮生產成本、提高自身產品的競爭力,以備不測之需。
四是Y記分模型對構造樣本的回代預測準確率和對測試樣本的驗證預測準確率分別為92.50%、89.36%,模型預測效果較好,資本市場各方利益相關者可適當參考使用。需要說明的是,模型以0.2為分割點,決策人員犯Ⅰ類錯誤的概率降低,可以將Y記分模型與各種統計模型(如多元邏輯回歸模型、BP人工神經網絡模型等)結合使用。
篇5
關鍵詞:治績治理結構 財務危機研究綜述
作者簡介:
李豫湘(1963-),男,湖南安化人,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胡新良(1981-),女,湖南望城人,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一、財務危機的界定及相關研究
(一)財務危機的界定財務危機的范疇界定包括定性和定量兩方面。定性方面,Altman(1990)綜合描述了財務危機的四種情形。即經營失敗、無償付能力、違約和破產。而在定量方面,國內外學者則看法不一致。國外大多學者將企業根據破產法提出破產申請的行為確定企業進入財務危機的標志(Airman,1968;Aziz andLawson,1989)。另外有部分國外學者如Beave(1966)將破產、拖欠優先股鼓勵和拖欠債務界定為財務危機。國內學者則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于1998年頒布的“關于上市公司狀況異常期間的股票特別處理方式的通知”對“因財務狀況異常而被特別處理的公司”(簡稱sT)視為財務危機公司(陳靜,1999;吳世農,2001等)。
(二)財務危機的相關研究國內外學者早期對財務危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財務指標對財務危機預警的研究,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來分析企業財務風險,如FitzPatrick(1932)所設計的單變量破產預警模型,Altman(1968)通過多元線性差別方法建立的z模型、Altman(1977)提出的能更準確預測企業財務失敗的新模型――ZETA模型、Ohlson(1980)的多元邏輯回歸方法分析、我國學者周首華和楊濟華(1996)提出的F分數模型、楊淑娥等(2003)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出的Y分數預測模型,以及近年興起的人工神經網絡模型和基于災害、混沌理論的預測模型等。早期研究都試圖從財務報表眾多的數字中篩選出關鍵性的因素,用以了解關預警企業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從而避免財務損失。然而基于財務指標建立的預測模型,盡管預測準確性不斷提高,但缺乏對企業陷入財務危機原因的系統分析,其缺點在于:大多數研究只是在完成財務指標與財務狀況優劣的邏輯驗證,并沒有從理論上深入剖析企業陷入財務危機的深層次原因;財務報表數據具有事后性,不能及時反映企業的運營狀況;財務報表數據可能被管理者通過盈余管理加以粉飾,必然會影響財務指標的預測能力?;谝陨先c,要使財務危機預警系統順利進行,防范財務危機的發生,除設置財務危機預警指標系統外,還需要更加深人地理順公司治理結構,運用公司治理來完善財務預警機制。
二、公司治理結構影響財務危機的理論分析
(一)股東大會在股份公司的組織機構中,由股東組成的股東大會被公司法賦予公司最高機構的地位,股東治理作用的發揮也主要是通過年度股東大會或股東特別會議來加以體現。在這些會議上,股東對公司的經營決策、投資計劃、債務發行、兼并等重大決策進行表決。同時,股東也參與董事會和監事會的選舉,并有權檢查和審批董事會和監事會做出的年度報告、紅利政策和下年度的預算等。股東通過持有上市公司股票成為公司的資產所有者,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對公司的活動施加影響,即“用手投票”和“用腳投票”。用手投票是指股東通過股東大會對公司的活動產生影響;“用腳投票”是指股東將資金轉向其他投資項目而拋售所持股票,通過資本市場對公司的活動間接作用。在現實中持有較大比例股份的大股東和以基金、保險公司、銀行、其他法人等為代表的機構股東較多地采用“用手投票”的方式。因為其具有較大的表決權,能通過在董事會中獲取席位對企業的重大經營策略進行監督,促使企業向良好趨勢發展,以獲取更多的收益。因此,股東可能從公司的長遠利益出發,對公司價值產生積極的影響。當然股東也可能會出現“用腳投票’’的方式對企業的活動施加影響。當這些股東持股比例不夠大,所獲得的表決權對企業的經營決策沒有足夠大的影響力,而投資到另外的項目可獲得更大收益時,股東將可能選擇“用腳投票”。所以,適當的股權集中可以維持主要股東持股的長期穩定性,促使這類股東通過股東大會的事前治理減少分散股東“用腳投票”的行為,減少由于公司控制權的爭奪而導致公司價值的下跌,避免公司陷入危機,并通過對經理層的監督減少其“短期尋租”行為。但是大股東和機構投資者對公司的價值也有負面影響。大股東可能為了其控制權私人收益而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機構投資者的分散投資影響了對于公司經營的關注程度,并且其“短視行為”的存在意味機構投資者不是關注公司的長期成長,而是以追求短期差價為目標。
(二)董事會董事會由股東大會選出的董事組成,是公司治理結構的核心。在公司的治理與管理主體中,董事會一般被描述為公司股東與日常經營組織經理人員之間的聯結,這一特殊地位決定了其對公司經營發展的決定性作用。董事會將一部分經營決策權與控制權授予經理人,但保持對經營行為的最終控制權。而董事會的這種最終控制權的正確行使又受到諸如董事會構成、董事持股情況、董事會本身的激勵與約束機制等因素的影響。首先,董事會構成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董事會的內部制衡與執行效率。公司董事按其從業狀況,可以分為內部董事和外部董事。內部董事一般是指持有公司一定比例股份或直接由股東派出的董事,外部董事一般是指不持股或持股比例很低或非股東派出的、不是公司的現任或前任職工或有其他咨詢雇傭關系、不收受董事薪酬外的其他直接或間接報酬、與公司管理層無經濟和親屬關系的來自公司外部的董事。外部董事在公司治理中主要有監督與戰略管理的作用,董事會構成中包含一定比例的外部董事,是一種對董事會自身的約束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董事會根據公司的主要受益人即委托人的利益行事及提高其執行效率。其次,董事會成員持股合理與否,將對董事會正確行使最終控制權產生影響。其一,董事是否持股,將影響其執行效率,進而影響經理層的執行效率,其結果是影響企業的經營效率與業績。如果董事持股,則其執行高效率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因為其效率高低將影響其持股帶來的收益多少;如果董事沒有持股,而又沒有其他與其執行效率相掛鉤的獎罰措施,則其執行低效率可能性就非常大。其二,董事是否持股,將影響其執行結果的方向。如果董事持股,可能為了自身利益,導致其執行結果偏離了公司主要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預期,對企業的發展將產生不良影響;如果董事沒有持股,則會遵循其職責行事,執行結果也不會偏離公司主要利益相關者的預期。最后,董事會本身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健全與否,也將對董事會最終控制權的正確行使產生影響。股東與董事之間是一種委托關系,對董事的行為需要一定的激勵和約束措施,才能促使其合理地、或是盡可能地以維護委托人利益為出發點來行使其權力,并承擔相應的義務,促進公司沿好的方向發展。由于董事會擁有對重大事件的最終控制權,如果對董事會
沒有完善的激勵與約束措施,又由于“理性人”假設,企業的發展方向與經營活動可能一開始就偏向了董事會自身利益,而偏離了股東的根本利益,甚至會損害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三)經理層經理層是公司的經營者,由董事會聘用并對董事會負責,組織實施董事會的各項決議、經營計劃和投資決策等;經理層直接執行企業的各項經營活動,對企業的經營業績直接發生作用。經理人員所擁有的特殊地位,使其成為信息的接受中心和過濾中心,比任何人都了解企業,這就產生了經理層與董事會、監事會、員工等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委托理論關于經理層“自利人”的假設以及“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存在,使得經理人員在自身利益與公司利益不一致時,能夠最大限度的維護自身利益而損害公司利益,使公司陷入困境。而現代管家理論認為,人既有可能成為自利的人,也有可能成為無私的優秀管理者,公司經營者作為理性的人,在受托經營管理公司的過程中,不僅有追求物質滿足的動機,也有追求榮譽與成就的動機,出于對自身尊嚴、信仰以及內在工作滿足的追求,會像善良的管家一樣勤勉地為公司工作,成為公司的優秀管理者。由此可見,經理層對公司陷入財務危機將產生直接而又重要的影響,其影響是正面性還是負面性,又取決于多種內、外部因素。
三、公司治理結構與財務危機研究的進展
公司治理結構和財務危機的關系理論始于組織理論文獻。在經濟衰退階段,組織機構經常利用權利集中來實現產出的最大化,從而完成機能的轉換(Staw,1981)。
(一)公司內部經營管理作為影響公司財務危機的內部可控因素,公司的內部經營管理在近年來得到了廣泛的研究。Panayiotis等人(1996)將管理的有效性作為財務危機的重要解釋變量,得出無效管理與財務危機公司被并購的概率正相關的結論。Whitaker(1999)的研究指出,許多公司陷入財務危機更多的是源于其薄弱的管理而非經濟上的困難。Routledge和Gadenne(2000)引入自愿管理(VoluntaryAdministration)作為清算的替代,考察了在自愿管理下機構重組的公司是否有別于清算公司,運用Logistic回歸模型得出的顯著變量在不同的分析中是有所差異的,分析的結果對政策的制定者關于自愿管理的效率方面有一定的意義。Lemmon和Lins(2003)研究亞洲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公司治理,論證了公司管理的微小疏漏可能導致公司陷入嚴重的財務危機。
(二)董事會結構董事會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之一,如果董事會能夠有效進行決策并監督管理層的經營行為,股東的權益得到有效的保護,公司的價值將充分放大,進而減少陷入財務危機的可能性。關于董事長和總經理兩職是否分離,理論界存在著激烈爭論。理論認為兩職應該分離,以維護董事會監督的獨立性和有效性;而現代管理理論認為二職合一會使公司更加穩定并使經營呈現可持續性,由此會導致公司績效的提升。在實證研究方面,關于二職合一與財務危機關系也存在著截然不同的結論。Gary和Anne(1999)考察了銀行業的董事會結構對財務危機的影響,并通過實證檢驗得出了當CEO和董事會主席為同一人時,公司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要小的結論,這一結論與國內學者李春安等(2003)的結論一致,但與Jensen(1993)認為董事會主席和CEO不應為同一人,這樣使其難以區分個人利益和股東利益以及ZhenWang,LiLiu和ChaoChen(2002)的研究結論發生了沖突。董事會的構成及外部董事的作用研究者一致認為,董事會構成中包含一定比例的外部董事將對企業陷入財務危機產生影響。Fathi和Jean-PierreGueyie(2001)以加拿大公司為樣本,對公司治理特征與財務危機狀態的關系進行了檢驗,得出了董事會組成與財務危機有關的結論,外部董事的所有權和董事地位對發生財務危機的概率有一定的影響。Elloumi和Gueyie(2001)研究了1994年到1998年間92家加拿大公司發現,除財務指標以外,企業董事會的構成與結構可以解釋企業的財務危機。國內學者李春安等(2003)以臺灣地區1994年至1999年118家公司為樣本,發現外部董事席次比率很低或高于某一程度之后,繼續增加外部董事席次能有效降低公司陷入財務危機的概率。在董事持股比例方面,國內外的研究表明其對財務危機有一定的影響。Zhen Wang。Li Liu和Chao Chen(2002)研究發現,公司用來反映公司治理機制的一些主要變量,對公司陷和財務危機的概率有影響,但沒有杠桿程度等控制變量的影響大。而在公司治理變量中,董事持股比例和總經理持股比例對公司財務危機的概率有顯著影響。江向才、林均(2006)以財務危機公司的公司治理機制及其影響為探討重點,研究顯示,董監事持股、控制股東擔任董事監察人、專業經理人擔任董事席位數、董事會規模這幾項指標可作為投資人投資公司的參考以及財務危機公司是否能轉危為安的判斷依據。
篇6
關鍵詞:金融危機 中小企業 財務管理
一、金融危機下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現狀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正在全球發展蔓延,日益影響著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現狀。金融危機下,融資難、擔保難仍然是中小企業發展的面臨的最糟糕的現實情況。負債過多,融資成本高,風險大,造成中小企業信用等級低,資信相對較差;國家還沒有專設中小企業管理扶持機構; 大多數中小企業是非國有企業,很多金融機構受傳統觀念和行政干預的影響,以及缺乏專門為中小企業貸款服務的金融中介機構和貸款擔保機構,使得銀行對其貸款不夠熱心。從而導致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資金不足、應急能力較差的問題,嚴重影響了中小企業的發展。中小企業規模較小,貸款投資所占的比例比大企業多得多,所面臨的風險也更大,所以通常以追求利潤為目標,希望盡快收回投資,因此缺乏投資意識,對行業、市場的具體情況和總體走向不了解,對投資計劃缺乏科學的財務預測、決策、預算和分析,投資方向把握不準,導致投資失誤,或好高騖遠地打著多元化經營的旗號,盲目投資,以至于陷入破產的邊緣。
二、當前經濟環境下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中的主要問題
在此次經濟危機下,由于我國大多數中小企業生產存在經營規模小、資本和技術力量薄弱等固有頑疾,加上傳統體制和外部宏觀經濟的影響,在財務管理方面存在著與自身發展和市場經濟均不適應的情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目前,我國的中小企業中有很大一部分屬于個體和私營企業,這些企業典型的管理模式是家族化,企業財務管理混亂,財務監控不嚴,會計信息失真,沒有或無法建立內部審計部門,即使有,也很難保證內部審計的獨立性。
(二)中小企業的管理人員長期以來在思想上受到舊的財務制度的制約,觀念滯后,頭腦中沒有建立起貨幣時間價值觀念、風險收益均衡觀念、邊際成本與機會成本觀念,因此,在制定財務目標時,沒有確立起成本控制與資源優化配置的思想,具體在財務管理的實踐中則表現為籌資時不權衡資本成本和資本結構,投資時不測算風險,不考慮現金凈流量等不科學的做法,導致企業決策失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
(三)資金運營機制缺失 中小企業現金管理效率低下,資金閑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業認為現金越多越好,造成現金閑置,喪失增值機會;有的因資金使用缺少計劃安排,過量購置不動產,造成資金流動性差,陷人財務困境。應收賬款周轉緩慢,壞賬比例高。因為沒有嚴格的信用標準、信用條件和收賬政策,無科學合理的信用調查和評價力法及有效的收賬方法,造成應收賬款不能兌現或形成壞賬,資金周轉失靈。中小企業存貨控制薄弱,造成資金呆滯。
(四)我國中小企業雖然初步建立了較為獨立、多種渠道的融資體系,但融資渠道不暢,融資難,擔保難仍然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最突出的問題。雖然深圳中小企業板塊的建立為中小企業直接融資帶來了一線曙光,但其前景如何還需要時間來考驗。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開放,大量外資銀行的進入也為中小企業融資帶來了希望,相比之下,國外銀行更看重那些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更愿意與其結成戰略性的合作伙伴。
(五)投資盲目,缺乏性 由于中小企業投資所需資金短缺,在投資過程中追求短期目標,很少考慮擴展自身規模,致使其在投資過程中存在較大的盲目性,有些企業管理者甚至在做投資決策時,沒有做項目評估,只憑個人經驗和想象做決策,投資方向難以把握,資金浪費較大。
三、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策略的建議
我國中小企業在財務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是由宏觀經濟環境和自身雙重因素造成的,所以,為了更好的解決問題,除了政策出臺扶持政策、適應市場,優化價值鏈和供應鏈外,企業自身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小企業應確立財務管理的核心地位
絕大多數中小企業是家族式的管理組織形式,會計機構中的崗位設置容易產生交叉重疊現象。有些中小企業管理者基于自身的原因,沒有將財務管理納入企業管理的有效機制中,甚至將家庭財務管理和企業財務管理混為一談,使財務管理失去了它在企業管理中應有的地位和作用,從而造成中小企業處于虧損狀態。某些中小企業在成長前期,業務跑得很快,一方面是生產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是企業知名度和市場地位不斷提高??上С3J呛镁安婚L,在企業經歷了一段快速成長后,普遍感到力不從心,出現了財務開支困難、債務償還能力不足、經營活力下降、效益滑坡等問題,最后使企業成長受困,經營停頓,直至崩潰。財務管理所能解決的資金、成本、資產債務結構、現金流量、財務風險控制等方面問題。財務是公司業務成長的重要戰略支持,缺乏穩健財務的支持,公司的發展注定不會長久,因此,中小企業必須確立財務管理在公司經營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二)小企業要加強營運資金管理
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是保持充足的現金,充足的現金不僅可以幫助企業應付危機,同時也是企業長久發展重要保障。以財務部門為主體,加強對賒銷和預購業務的控制,制定相應應收賬。預付貨款控制制度,對應收賬款應加強動態跟蹤,嚴格應收賬款賬齡的管理,加大催收應收賬款的力度及時收回應收賬款,減少風險,從而提高企業資金使用率。同時加強成本控制,科學、經濟、合理地進行采購,對存貨嚴格控制,提高資金周轉速度第三,加強應收賬款的賬齡分析。
(三)優化財務結構
在金融危機環境下,中小企業應當根據經營環境的變化,不斷通過存量調整和變量調整(增量或減量)的手段確保財務結構的動態優化,確定合理的負債比例,負債過多,容易造成資金周轉困難;負債過少,會限制企業的長期發展。應當恰當地選擇資本結構,重視資產負債表上的風險和收益分配,增加對外部風險的抵抗能力,合理定位企業的發展目標。同時,企業在資金運用上要維持一定的付現能力,以保證日常資金周轉需要。企業財務結構管理的重點是對資本、負債、資產和投資等進行結構性調整,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使負債水平始終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不能超過自身的承受能力。一旦超過臨界點,加大負債比率會成為財務危機的前兆。
參考文獻:
[1]許翔.試論集團財務管理[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 2011(01)
[2]童鴻燕,高煥生.淺論加強中小企業財務管理[J].北方經貿. 2011(07)
篇7
關鍵詞:金融危機;中小企業;財務風險
中圖分類號:F25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6)09-0039-02
近年來,中小企業正在高速的發展中,其地位也正在不斷的增強。但是,中小企業由于生產規模較小,發展資金也不夠充足,融資渠道非常少,所以當金融危機出現就會面臨比較危機的狀況,甚至會面臨倒閉的風險,所以對其進行財務風險防范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金融危機下中小企業財務風險成因分析
1.企業管理人員缺少財務風險防范意識。市場經濟體制不斷的健全過程中,隨之而來的就會有更多的財務風險。但在很多的中小型企業中,有一些管理人員沒有對市場經濟下的發展進行深刻的了解,認為只要正常經營管理,不出現財務的失誤就不會出現風險。還有一些管理人員沒有意識到財務風險是可以通過有效的管理規避的,所以在風險快要降臨的時候也沒有用有效的管理手段進行防范,導致企業出現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2.財務管理辦法缺少科學性。由于中小企業的企業規模的限制,所以很多企業的組織部門都不夠健全。在這種情況之下,進行財務管理的時候,很多管理者沒有遵循科學化管理這一原則,甚至很多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出現了主觀決策和經驗決策,沒有根據市場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所以就很容易出現決策風險,如項目投入不能收回成本,收益過低等,這些風險容易讓企業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產生惡劣的影響[1]。
3.企業內部的調控體系不健全。很多中小型企業都沒有建立一個非常健全的財務管理制度,所以就造成企業在進行財務管理的時候會出現很多的問題,資金在管理使用的時候分配方式不夠明確,并且容易出現管理方式混亂、資金管理力度不強等問題,從而讓企業內部在進行資金調控的時候出現漏洞,不能夠合理的調控企業資金,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之下,企業就不能對即將面臨的財務風險進行有效的分析,更不能有效地規避風險,甚至會讓中小企業陷入更深的危機當中。
4.企業資本結構不夠合理。企業的資本結構主要是指企業全部資金中負債資金和權益資金的比例關系。中小型企業的企業資本結構一般的負債資金都比較高,所以導致財務風險來臨時更會加重負債比例。當負債比例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會出現很多嚴重的財務問題,中小型企業就可能無法在預定時間內還清負債資金。逾期之后的高額利息也會加重企業的經濟負擔。
5.中小企業的資金的流動性較差。在中小型企業中,由于其流動資金過少,很多資本都存在于存貨產品當中,在很多企業還會出現存貨周轉率差和存貨積壓等狀況,再對貨品進行保管的時候就增加了很多保管費,加重了企業的資金負擔,同時讓企業的流動資金更加緊缺。當出現金融危機的時候,中小型企業就沒有很多的流動資金進行企業的正常周轉,增加了企業的財務風險。
6.企業融資過程艱難。首先,在中小型企業進行融資的時候就十分困難,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期限一般都是一年的短期貸款。如果企業進行長期的企業規劃需要進行融資的時候,金融機構不會提供長期的貸款,所以由于資金的不足,很多中小型企業根本無法進行長期規劃,所以讓其不能夠長期持續的發展下去。其次,由于國家近幾年的宏觀調控,差額準備金制度讓很多的金融機構實行信貸收緊的政策。所以在融資的時候,很多中小型企業貸款的時候不符合貸款的條件,所以會出現比較嚴重的財務風險。另外,近年來的借貸成本持續增高,很多企業在進行對外融資的時候,銀行信貸不能夠對其進行很有利的資金支持,而其他比較小型的金融機構的利息非常高,使很多企業的經濟負擔嚴重加重,財務風險的幾率也就大大增加。
二、金融危機下中小企業財務風險防范措施
1.擴張調整企業規模。在中國如今的市場經濟之下,企業想要謀求更好的發展,就要進行一定的調整和擴張。但是,現今的市場經濟中還存在著許多不確定的發展因素,所以在進行調整和擴張的過程中一定要秉承謹慎的原則,在開展企業項目的時候也要對市場發展趨勢進行詳細的分析論證,不能夠武斷地進行決策,要謹慎地進行項目的開展。當企業的負債比例達到了50%以上的時候,就要先對企業的負債比例進行一定的調整,直到企業的負債比例達到了比較正常的范圍時,才可以用適合企業發展的方式進行調整和擴張。另外,如果金融危機危及到中小型企業經濟發展的時候,就可以采取戰略收縮的方式對企業內部進行一定的調整,讓其制作工藝和制作技術達到更高的標準,讓企業的產品對市場進行一定的積極影響。中小企業的首要目標是生存,其次才是要更好的發展,所以在面對風險的時候就要將收益不高、影響企業發展的項目進行撤除,大力發展收益更高、影響力更大的項目,從而達到企業規模擴張的目的;同時,還可能獲得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雙贏。
2.有效地轉移和規避財務風險。雖然中小型企業在進行運營的時候會出現很多的風險,但是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企業可以指定有效的管理辦法,讓企業有效的規避財務風險。首先,管理者應該對財務管理方面更加重視,指定健全的財務管理制度,把握住市場發展的脈搏。其次,還應該加強對財務管理部門的建設,吸納更多的財務管理人才為企業所用。在進行日常財務管理的同時,還應該制定好財務風險防范措施。如果企業真的面臨了金融危機和財務風險的時候,企業就可以執行之前所制定的防范措施,還可以通過風險轉移和多元化經營等方式進行有效的風險規避。在這些方法中,多元化經營是規避和轉移風險中最主要的方式。
3.企業加強資金的回收管理。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之下,很多中小型企業都無法對這種狀況進行合理的應對,所以讓中小型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更加惡劣,讓企業無法再正常運轉。所以,在企業日常運營的時候,就應該在企業內部建立應收賬款責任制,對合同和訂單管理進行深度的強化,讓企業的應收賬款回款率得到提高,這種做法可以有效的規避財務風險,也可以讓企業更好地應對金融危機[2]。
4.加強企業的現金流管理。當金融危機發生之后,不僅僅是企業內部會出現一定的財務危機,整個市場也會出現混亂的局面。很多大型企業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都受到了很多的財務危機,甚至面臨倒閉。中小型企業想要在這種情況之下生存下來就更要有管理方面的優勢,才有可能在這種情況下生存下來。所以,在資金流的管理上,企業應該進行充分的重視,對企業內部的資金流量和流向進行嚴格的監控,也要對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進行優化和升級,還要對企業內部的資金周轉效率進行有效的提高,這樣的資金管理辦法會讓企業在危機出現時有足夠的資金進行正常運轉,從而讓企業能夠對財務風險進行嚴格的控制。
5.企業進行合理的籌資方式。由于政策上對于中小型企業的發展不利,金融機構和信貸機構都不能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所以,中小型企業應該開辟更新的道路進行融資。很多中小型企業在融資的時候使用了民間融資和自我融資的方式。民間融資的方式會更加利于企業的發展,由于這種方式在融資的過程中沒有像金融機構那樣繁重的利息負擔,所以在發展的空間也就更大,得到的收益也就更多。自我融資的方式就是向很多的投資商進行資金的求助,例如很多的企業創業人就通過自己的口才和企業的發展戰略贏得了投資商的資金投入,讓企業的運行有了更堅實的資金基礎。
6.企業減少成本的投入。中小型企業在發展的時候具有成本低廉的發展優勢,但是在面對金融危機的時候,這一點優勢就不能成為其發展的優勢之一了。所以,企業想要在這種情況下尋找發展的生機,就要減少浪費的狀況,使用減少人力資源或者物力資源的方式來盡可能的降低成本的投入。例如,進行裁員的形式減少資金的投入,辭去很多的效率低下和閑職人員,或者進行休假、輪崗、減薪等方式對企業財務危機進行緩解。
7.企業要加強創新的腳步。在信息時代的企業,應該采用更加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在技術上也應該使用更加先進和科學的方法。目前,中國雖然出口的產品數量和種類都非常多,但是出口的一般都是價格比較低廉、缺少核心技術的產品。當金融危機出現的時候,這些企業就會受到很大的經濟影響,所以想要提高中小型企業的技術和管理,就要有創新的理念和舉措,在技術水平上進行不斷的推動,提高產品的質量,不再利用低成本低價格作為出口的標簽,在風險來臨的時候能夠不受到影響,依然保持安全平穩的發展狀態。
三、結語
中小企業在進行發展的時候是十分艱難的,在正常的運營過程中想要有效的規避財務風險、有效地應對金融危機,就要加強企業內部的建設、加強企業的財務管理力度,制定更合理的措施應對風險,使用多種方法讓企業在生存的基礎上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建軍,袁榮.淺論金融危機環境下中小企業財務風險防范[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9(3).
篇8
(一)資金使用效益不高,財務管理職能薄弱。長期存在的行政制度造成事業單位的預算不規格、不全面,不能反映本單位財務收支的情況,費用支出無計劃、無控制,不能完全市場化。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部門不重視資金使用前的預測和使用過程中的控制,只追求賬面平衡,缺乏對資金使用效率的考核制度,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職能弱化,資金使用效率較低。(二)固定資產管理不規范。事業單位對于固定資產存在重使用輕管理現象,資產閑置,流失嚴重,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賬實不符。有些單位在購置固定資產時不記錄,而是列入經費支出,這樣記賬,單位的固定資產不能準確的落實在賬面上,因為缺乏監督,導致賬面與實際不相符。二是賬務處理不規范。一些事業單位自行采購固定資產,購入的固定資產價格高、質量差,采購人員,私設小金庫,造成國有資產流失。三是管理不善。事業單位對固定資產不進行定期盤點,對損壞的固定資產無人追究,造成有賬無物、有物無賬現象。(三)缺乏健全的內部制約機制。一是內部制約制度不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和監督審核程序形同虛設,沒有內部控制和監督。二是崗位設置不合理,兼崗現象嚴重,工作職責交叉,缺乏監督。三是財會人員缺乏職業操守,財務人員按照領導的意圖辦事,違規操作。四是資金使用,支出審批和報銷程序不規范,缺乏監督機制,事業單位財務實行會計集中核算,單位財務管理職能減弱,造成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分離。(四)財務人員素質不高,不能勝任工作需要。事業單位的特殊性導致內部財務人員素質不高、業務能力低,缺乏職業道德,影響了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有些單位的財務管理人員不懂財務政策,只聽從于領導指令,法制觀念淡薄,不能堅持原則,助長了違犯財經法紀行為的產生,導致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無法適應現代管理的需要,影響了事業單位的公共服務職能及社會服務能力。
二、加強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財務管理人員的職業教育,培養財會創新人才。財務人員不僅要具有財會理論基礎,還要有良好的現代網絡技術基礎,面對知識更新,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人員能夠分析和制定科學的財務管理策略,不斷吸取新知識創設優良的理財環境。財務管理人員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財經紀律,職業道德規范,有良好的業務水平,是實施財務創新工程的基本要求。財務管理人員的素質包括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財會人員要具有現財觀念,要有競爭意識和時間價值觀念。事業單位要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加強財務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創造機會讓財務管理者學習進修,接受財務知識培訓,更新知識,增加其歸屬感,使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相結合。(二)實現網絡化財務管理。在事業單位內部,盡量加大網絡化硬件投資,引進先進的網絡化財務管理體系,讓財務人員從數字運算中解脫出來,把時間和精力用在財務分析上,以適應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財務人員要真實準確反映事業單位的財務收支狀況,通過分析,把形成這些指標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體現出來,為領導者制定工作目標作出正確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并在網絡環境中,通過網絡與銀行建立關系,利用銀行服務資源,提升資金的運作水平,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三)健全事業單位財務預算體系。事業單位的財務預算能力是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健全的財務預算體系,直接關系到事業單位的資金使用效率,與國家、人民的利益緊密聯系,是加強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有效途徑,建立健全財務預算體系,有益于推動事業單位財務工作的發展,保障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保證財務管理工作的科學有序的開展。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必須詳細嚴謹地分析、評價每一項預算執行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執行情況,探索解決的措施,從預測決策到執行監督,劃分責任制,做到權責明確。具體的財務管理工作,要堅持預算編制、執行評價并重的原則,科學合理地編制部門預算,細化收支項目,落實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措施。(四)加強事業單位的財務內部控制。為了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的科學、合理和有序進行,為了更有效的確保財務管理工作的穩步發展,必須實施內部控制。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的發展,事業單位要及時完善自身的財務內部控制,防止與社會脫節,保障事業單位的正常運作,使財務管理工作適應社會的發展以及市場的變化的需要,積極的結合自身的實踐特點,探索出適合自身財務管理工作的內部控制制度,才能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要完善固定資產的入庫驗收、保管使用、交接處置等制度,杜絕隨意報廢和變相低價銷售;要嚴格財產清查制度對固定資產定期盤點,發現的問題要及時查明原因,依據不同情況進行處理解決,以保證財產的安全完整;要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登記制度,對資產及時入賬,做到賬賬相符,賬物相符。(五)強化事業單位的基礎財務管理。事業單位的基礎財務管理,是整個財務管理的中心環節,只有強化基礎財務管理,才能確保后續工作的順利,提高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的質量。規范日常的財務管理工作,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是一項復雜嚴謹的系統工程,包括眾多的項目和數據,數據出現差錯,會直接造成信息失真,影響后續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為此,日常財務管理工作要以規范為原則,原始數據要齊全,報表要有序;從源頭上加強所有資金的收支管理,支出要使用財政部門統一監制的收費票據,收入要及時足額的繳存財政專戶,嚴禁擅自開戶、截留和挪用;依法做好預算執行。有預算外收入任務的部門,依法應收盡收,強化征收措施,確保完成任務。部門預算批復傳達以后,嚴禁擅自調整下屬單位的預算,因特殊情況需要調整的,必須按規定程序報批調整手續。
篇9
【關鍵字】房地產開發企業;財務風險;對策研究
房地產開發企業是非常典型的資金密集型企業,并且具有高投入、高回報、規模經濟性強的特點。而我國大多數房地產開發企業規模小,資源分散,企業整體開發能力低,與其資源密集型的行業特點極不相適應。[1]不少房地產企業資產負債率在70%以上,有的高達90%,企業承受著巨大的財務風險。加上目前受國內宏觀政策調控影響,國際經濟變動的影響,金融政策的影響,都已成為很多房地產企業求生存、求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在房地產開發經營過程中有效控制財務風險,防范投資風險,以爭取房地產投資的可靠、可行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房地產開發企業財務風險危機管理的來源分析
1、企業外部成因
國家宏觀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對廣大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影響是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直接影響和制約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目前,我國經濟制度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影響之大,這類危機主要是指價格管制、貿易限制、外匯管制、購買力、財政、貨幣政策改變等所帶來的企業危機。
2、企業內部成因
房地產開發企業內部財務管理機制與財務管理水平的高低,己經成為企業最重要的內部危機成因,對企業生存和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房地產開發企業財務管理人員素質問題
財務管理人員的素質指他們所要具備的的資金合理配置的能力、收支積極平衡的能力、成本效益運算的能力、分析收益風險的能力、資金物資結合管理的能力、各方利益協調的能力等。
(2)房地產開發企業決策失誤問題
房地產開發項目由于投資大,時間長、變現能力差,因此,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因時間、認識、信息掌握程度、人際關系以及決策者個人因素的影響,常常會做出帶有缺陷的低質量決策,從而導致決策失誤,直接可能導致企業的財務風險、企業虧損,甚至破產。
(3)房地產開發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問題
大部分虧損的房地產開發企業,財務管理內部都存在著紀律松弛、管理混亂、浪費嚴重、無法可依、有法不依等等問題。這是財務管理制度落后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直接后果,從而導致成本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的約束力極弱。
(4)房地產開發企業管理運行機制不良問題
管理機制包括企業的規章制度和管理制度,規章制度不健全,或者房地產開發企業沒有建立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創新和監督機制、風險機制和穩妥運行機制,造成企業管理的混亂和無序。
二、房地產開發企業財務風險危機管理的對策研究
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財務風險在不同的理財環境和理財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資本循環運動過程就是財務風險的轉移和積聚過程。房地產開發企業中一般以貨幣形態為起點和終點的,其資本循環運動過程為:資本運動在籌資、投放、產出、分配4個節點上停留,因此,我們把它劃分為以下4種風險類別:①籌資風險②投資風險③經營風險④收益分配風險。根據以上財務風險,對房地產開發企業財務風險危機管理的對策分析如下:
(1)建立風險預警體系
財務風險是房地產開發企業面對市場競爭的必然產物,因此,建立和完善財務預警系統尤其必要。
①編制現金流量預算,建立短期財務預警系統。房地產開發企業現金流量預算的編制,是財務管理工作別重要一環,準確的現金流量預算,可以為企業提供預警信號,使經營者能夠及早采取措施。因此企業應該將各具體目標加以匯總,并將預期未來收益、現金流量、財務狀況及投資計劃等,以數量化形式加以表達,建立滾動式現金流量預算。
②確立長期財務分析指標體系,建立財務預警模型。財務危機預警系統是以企業信息化為基礎,對企業在經營管理活動中的潛在風險進行實時監控的系統。它貫穿于房地產開發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全過程,及早地發現企業財務危機信號,通過尋找財務危機的原因,提出防范和解決危機的有效措施,為企業經營決策和有效配置資源提供可靠保障。[2]
(2)加強資金管理,提高理財機制
要保證房地產開發經營活動的正常進行,企業必須擁有滿足開發活動所需要的資金,因此,籌集資金理所當然成為開發企業財務管理的首要任務。
①注重現金的管理,制定合理的現金使用計劃,保持現金收支平衡,并保證企業日益經營對現金的需要。加強投資項目的風險分析和可行性研究,確保所投資金的安全、高效,避免項目投資的盲目性。
②要加強建筑材料的管理。一是把好建筑材料采購關,在保證開發產品質量的前提下,采購到價廉物美的建筑材料;二要要搞好建筑材料的驗收及各種在用建材的管理。一方面要做好入庫材料的驗收和登記工作,杜絕不合格材料進入工地;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囤積在工地的各種建材的管理,采取各種措施盡量減少因管理不善及某些存放露天的材料(沙、石磚瓦等)被盜而造成的損失。
③要加強應收賬款的管理,盡快收回賒銷賬款,減少企業壞賬損失風險,并且要盤活存量資金,逐步降低商品房空置率,減少資金占用量,加速資金的周轉,提高資金利用率,使開發企業盡快步入資金良性循環的軌道。
(3)加強成本管理,降低消耗提高效益
成本管理也是房地產開發企業財務管理的核心工作,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工作的好壞,不僅影響企業自身的利益,而且直接影響著以成本為定價基礎的房地產商品的價格。
①確定開發成本項目和成本開發范圍,不得擅自擴大開支范圍,提高開支標準,準確地計算開發產品成本。
②建立二級成本核算管理體系,實行成本責任制。開發企業應遵循統一領導, 分級管理的原則,在財務部門下設立二級成本核算單位,如向材料部門、工程部門、經營部門等部門委派成本核算員,負責做好各部門的成本核算工作,協助各部門完成財務部門下達的各項成本計劃指示。同時明確規定各核算單位的經濟責任,實行利益與效益掛鉤。
③實行全過程的成本管理,努力實現成本管理目標。不僅要搞好事中成本管理,而且更要注重事前和事后成本管理,即對擬建項目的成本預測和成本計劃的制定;對投建項目在執行成本計劃中實行監督和控制,檢驗計劃的科學性、合理性, 發現偏差,及時修正,保證成本計劃的有利實施。
(4)建章立制,規范財務行為
房地產開發企業管理重在財務,財務管理重在制度。為使企業財務管理迅速改變現有狀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并嚴格按章操作是強化內部管理的最根本的前提。因此,一方面,要求企業財務管理人員根據開發企業經營活動及其財務管理的特點,結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積極探索從
征地=>動遷=>工程建設=>商品房營銷=>物業管理,整個開發經營全過程的財管理制度,形成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的企業內部管理機制。另一方面,要求財務管理部門應適當借鑒其他企業的先進經驗及國外同行的管理經驗,以加快我國房地產開發企業財務管理制度建設的步伐。
注釋:
[1]朱玉. 房地產企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房地產業, 2003(2):64.
[2]盛光明 周會. 房地產企業財務風險研究.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 2005(8):48-49.
參考文獻:
[1]朱玉. 房地產企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房地產業, 2003(2):64.
[2]李勝強. 淺論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危機管理. 茂名學院學報, 2005(2):61-63.
[3]盛光明 周會. 房地產企業財務風險研究.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 2005(8):48-49
篇10
一、行為財務理論的提出與發展
行為財務理論是在對"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簡稱EMH)的質疑和挑戰中提出來的。EMH是標準財務理論的基礎性假設。EMH宣稱金融資產的價格全面反映所有可獲得的相關信息,并給出了三種形式的市場有效性:弱型有效、半強型有效和強型有效。EMH提出之后,得到了眾多學者的響應和大量實證數據的支持,并在經濟、金融、財務等領域的研究中得到了迅速的推廣。但進入八十年代以后,大量股票市場異?,F象,如"小公司效應"(Banz,1982)、"星期一效應"(French,1980;Gibbons和Hess,1981)、"反向投資策略"(Fama和French,1992)等的出現,表明市場可能并非有效。而且,大量的心理學和行為學的證據顯示,投資者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并非都是理性的,投資者的實際決策往往會系統性的偏離標準財務理論所設定的最優決策模式,而且這種偏離對金融資產價格的影響不能因統計平均而消除。諸如此類的現象和非理是EMH所不能解釋的。
事實上,現代財務理論要解決兩個問題:(1)通過最優決策模型解釋什么是最優決策;(2)通過描述性決策模型探討投資者的實際決策過程。標準財務理論很好地解決了第一個問題。但在第二個問題上,標準財務理論與實際情況有很大的差別。誠如上所述,投資者的實際決策并不一定是最優決策。為更好地解釋和預測財務主體的實際決策過程(而不是最優決策模型)以及金融市場的實際運行狀況,財務學研究者們發展了一個新的研究范式,即行為財務(behavioralfinance)。
行為財務研究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紀初心理學研究中的行為主義流派。1951年和1969年,Burrel分別發表了《投資研究實驗方法的可能性》和《科學的投資分析:科學還是幻想》,將行為方法和定量投資模型結合起來。1972年,Slovic發表的《人類判斷的心理學研究對投資決策的意義》開啟了行為財務研究的先河。而這時,以EMH為基礎的標準財務理論已被人們所廣泛接受,因此,行為財務未能引起太多的關注。1979年,Kahneman和Tvensky提出了著名的期望理論,為行為財務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到1985年,Thaler發表了《股票市場過度反應了嗎?》一文,學者們逐漸開始重視和研究行為財務這一新的領域,取得了一些新的進展,包括Delong、Shleifer、Summers和Waldmann(1990)提出的噪聲交易理論模型DSSW模型,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1997)提出的BSV模型,Daniel、Hirsheifer和Subramanyam(1998)提出的DHS模型,Hong和Stein(1999)提出的HS模型,羊群效應模型(herdbehavioralmodel)等。而且,對行為財務理論的實證檢驗也隨之展開:Herskey和Schoemaker(1980)用實驗心理學方法驗證了期望理論中個體在面對收益和損失時態度是不同的;Shefrin和Statman(1985)發現在股票市場上投資者???鑰魎鴯善貝嬖誚锨康南?坌睦恚?詞瞧?梅縵盞模?謨??媲扒饗蚧乇芊縵眨?敢飩顯緶舫齬善幣運?ɡ??;Lakonishok和Vermaelen(1990)、Ilenberry(1995)指出市場對由股份回購所傳遞的信息反映不足等。我國學者也開展了對行為財務理論的經驗研究:孫培源和施東暉(2002)通過對中國股市的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和回歸分析,驗證了在不同的收益和損失狀況下,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是不同的。①
行為財務的興起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期望理論的提出;二是行為經濟學的發展,并逐漸溶入主流經濟學。
二、行為財務理論的內容
(一)行為財務的理論基礎
1、期望理論(prospecttheory)。1979年,Kahneman和Tvensky(以下簡稱KT)《期望理論:風險下的決策分析》,給出了解釋人們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行為的模型,不同于傳統的預期效用理論,KT稱之為期望理論。通過實驗調查,KT把違反傳統預期效用理論的部分歸納為三種效果:確定效果(certaintyeffect)、反射效果(reflectioneffect)、分離效果(isolationeffect)。此外,KT也提出理論模型來解釋個人在面對不確定性時是如何決策的。他們定義了兩種函數來描述人的選擇行為:一種是價值函數V(x),替代了預期效用理論中的效用函數;另一種是決策權重函數π(p),用決策權重替代了預期效用函數中的概率。然后,KT通過模型的設計和推導,給出了期望理論的幾個要點:(1)個人在不確定性條件下的決策是以相對于某個參考點的利得或損失為依據,而不是傳統理論所認為得期末的財富或消費,即以結果和開始設想的差距為基礎,而不是結果本身;(2)價值函數或個人的效用函數是S型的。在面對損失時是凸函數,面對利得時是凹函數,這表明投資者每增加一單位的損失,其失去的效用低于前一單位損失所降低的效用;每增加一個單位的利得,其增加的效用也低于前一單位利得所增加的效用;(3)價值函數中,損失的斜率比利得的斜率陡。即損失一個單位帶來的效用降低要大于獲取一個單位利得所帶來得效用增加,也就是說個人是厭惡損失的;(4)個人對極端但概率很低的事件會過度重視,卻容易忽略例行發生的事,KT把這稱為"小數法則偏差"。隨后,KT繼續他們的研究工作:1980年,KT提出了期望理論中"參考點"的概念;1992年,KT針對概率轉換的問題,提出了累積期望理論(cumulativeprospecttheory)。此外,Thaler(1985)、Lopes(1987)、Shefrin(1988,2000)等也在KT的基礎上,對期望理論進行了補充和發展。
2、心理學。行為財務學的發展與在財務理論中引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是分不開的。心理學家們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證明,個人在面臨不確定條件時會表現出如下心理特征:(1)損失回避(lossaversion)。個人對利得和風險的態度是不一樣的,損失帶來的影響是同樣大小的利得的2.5倍;(2)心理賬戶(mentalaccounting)。所謂心理賬戶,是指每個人皆根據自身的參考點來訂出一個決策的方案。例如,不同的股票,在買進時有不同的價格,投資者面對這種現象,會根據自身的心理賬戶做出適合自身的決策;(3)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心理學家們發現人們對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都表現出過分自信。例如,對一項關于司機對于駕駛能力的自我判斷的調查顯示,有65%到80%的司機都認為自己的能力是"超過平均水平"(aboveaverage)的;(4)傾向于確認偏差(pronetoconfirmationbias)。人們往往只是重視條件概率(即所直觀到現象),而忽視了先驗概率(以往存在的知識)。例如,如果你在電視中看到壞人中30%面貌丑陋,那么以后你看到這類面孔的人一定會認之為壞人。這個實驗說明,在人們的認知過程中,夸大了按"常識"得到的條件概率,也就是夸大";典型"的作用。
(二)行為資本資產定價理論和行為投資組合理論
標準財務理論的基礎是和馬科維茨的投資組合理論與夏普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相聯系的,二者皆以投資者理性為前提。行為財務學認為,部分投資者因非理性或非標準偏好的驅使會做出非理性的行為,而且具有標準偏好的理性投資者無法全部抵消非理性投資者的資產需求?;诖?,HershShefrin和MeirStatman(1994)提出了行為資本資產定價理論(behavioralcapitalassetpricingtheory,簡稱BCAPT),對傳統的CAPM進行了調整。BCAPT指出金融市場上除了嚴格按照傳統的CAPM進行資產組合的信息交易者外,還有一部分投資者并不按傳統的CAPM行事,他們信息不充分,會犯各種認知偏差錯誤。金融市場上資產的價格由這兩類投資者共同決定:當前者在市場上起主導作用時,市場是有效的;當后者在市場上起主導作用時,市場是無效的。BCAPT還指出,傳統的資本預算中的貼現率是按以CAPM為基礎計算出來的,這個貼現率是以市場有效和管理者理性為前提的。但事實并非如此,按行為財務的觀點,應以BCAPT為基礎來重新計算貼現率。
HershShefrin和MeirStatman(2000)以Lopes(1987)和KT的期望理論為基礎,發展出行為投資組合理論(behavioralportfoliotheory,簡稱BPT)。他們利用單一心理賬戶(singlementalaccount,BPT-SA)和多個心理賬戶(multiplementalaccount,BPT-MA)來推導BPT。BPT-SA投資者關注各資產間的相關系數,他們會將投資組合整和在同一個心理賬戶里,而BPT-MA投資者將投資組合分散到多個心理賬戶,忽視資產間的相關系數。BPT認為投資者的投資組合是一種基于對不同資產風險程度的識別和投資目的所形成的金字塔狀的投資組合,位于金字塔各層的投資與投資者特定的期望相聯系。而且,HershShefrin和MeirStatman發展了一個兩層的投資組合模型,每一層代表不同的風險偏好:底層代表避免貧窮和破產,規避風險;高層代表為了暴富,追逐風險。
(三)行為財務理論模型
1、DSSW模型。解釋了噪聲交易者對金融資產定價的影響及噪聲交易者為什么能賺取更高的預期收益。噪聲即市場中虛假或誤判的信息。模型認為,市場中存在理性套利者和噪音交易者兩類交易者,后者的行為具有隨機性和不可預測性,由此產生的風險降低了理性套利者進行套利的積極性。這樣金融資產的價格明顯偏離基本價值。而且噪聲會扭曲資產價格,但他們也可因承擔自己創造的風險而賺取比理性投資高的回報。
2、BSV模型。解釋了金融資產的價格如何偏離EMH。模型認為,投資者在決策時存在兩種心理偏差:選擇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由于收益變化是隨機的,上述兩種偏差使投資者會作出兩種錯誤的判斷:判斷1和判斷2。根據判斷1,投資者認為收益變化是一種暫時現象,未能及時調整自身對未來收益的預期,即反應不足;根據判斷2,投資者認為近期股票價格的同方向變化反應公司收益的變化是趨勢性的,并對這一趨勢外推,導致過度反應。
3、DHS模型。解釋了股票回報的短期連續性和長期的反轉。模型認為,市場中的投資者分無信息和有信息兩類,前者不存在判斷偏差,后者表現出過度自信和自我偏愛兩種判斷偏差。過度自信導致投資者夸大對股票價值判斷的私人信息的準確性;自我偏愛導致對私人信息的反應過度和公共信息的反應不足。因此,股票價格短期內會保持連續性,但從長期來看,當投資者的私人信息與公共信息不一致時,股票價格會因前期的過度反應而回調。
4、HS模型。解釋了反應不足和過度反應。與BSV模型和DHS模型不同的是,HS模型把市場中的投資者分為消息觀察者和動量交易者兩類。在對股票價格預測時,消息觀察者完全不依賴當前或過去的價格,而是根據其獲得的關于股票未來價值的信息;動量交易者則把他們的預測建立在一個對過去歷史價格的簡單函數上。同時模型假設私人信息在消息觀察者中是逐步擴散的。HS模型認為最初消息觀察者對私人信息反應不足,動量交易者試圖利用這一點進行套利,但結果恰恰導致股價的過度反應。
5、羊群效應模型。解釋了投資者在市場中的群體行為及其后果。模型把投資者的群體行為歸因為效用最大化的驅使以及"群體壓力"等情緒的影響,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兩種模型。在序列型模型中,投資者通過典型的貝葉斯過程從市場噪聲和其他個體的決策中依次獲取信息,投資者一次只做一個決策,即決策的序列性。在非序列模型中,假設兩個投資者之間的仿效傾向是固定相同的,傾向較弱時,市場總體表現為收益服從高斯分布,傾向較強時則表現為市場崩潰,這與傳統的零點對稱、單一型態的厚尾分布不一致。
三、行為財務理論的啟示
在KT之前,經濟學和心理學在研究個人決策行為上有著極大的區別:經濟學認為外在的激勵形成人們的行為,而心理學認為內在的激勵才是決定人們行為的因素。通過KT以及后來一大批學者的努力,將心理學的研究視角和經濟科學結合起來,不再單純地僅用外界因素來解釋人們復雜的決策行為,而是考慮他們決策時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從而發展成了行為經濟學。行為財務是利用行為經濟學的分析框架,通過對行為主體在金融市場上真實行為的觀察,探索行為主體在決策過程中的心理因素和行為特征,并以此來解釋和預測其在金融市場中的真實行為。從行為財務理論的發展中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
1、財務學是一門研究財務主體選擇的科學。而一直以來,財務主體的選擇過程都被視為一個"黑箱",行為財務則試圖揭開這一"黑箱"。此外,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差異已被證實是影響財務主體決策的因素之一,在財務國際化的腳步越來越快的情況下,對人們的行為進行本土化研究就成了一個很重要的課題。行為財務注重從投資者的心理特征、資本市場的條件、政府行為等來分析財務問題,以更好地解釋和預測財務主體的實際行為。因此,行為財務應成為我們研究公司財務理論和實踐一個新的范式,這方面,已經有很多學者做出了努力。
2、行為財務理論的提出與發展得益于心理學、社會學等的研究成果,因此在研究中理所當然地要充分吸收這些學科的有關知識,來豐富和完善行為財務的理論體系。同時,應避免斷章取義地從一些投資者的行為片段去組合對投資者行為的假設,雖然可能得出令人感興趣的結論,但合理性卻不能保證(Shefrin,2000)。
3、盡管行為財務是在對標準財務理論的質疑中提出來的,但不能將兩者簡單的對立起來。從行為財務的發展過程中可看到,它是在標準財務的基礎上通過引入心理變量,對傳統的理論模型加以調整。而且,行為財務尚不能對金融市場中的各種現象做出普遍的解釋,再加上心理因素的不可度量性,因此,在研究和應用行為財務理論時,正確的態度是把兩者相結合,BPT,BCAPT就是很好的例子。
參考文獻:
1、HershShefrin,MeirStatman:《BehavioralCapitalAssetPricingTheory》,載《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Volume29,Issue3,Sep.1994
2、HershShefrin,MeirStatman:《BehavioralPortfolioTheory》,載《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Volume35,NO2,June2000
3、DanielKahneman,AmosTversky:《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UnderRisk》,載《Econometric》,NO2,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