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傳統文化范文
時間:2024-03-18 18:01: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被遺忘的傳統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1世紀了,或許一些觀念老去,迎來了一股時尚潮流,但這股時尚潮流卻明顯在惡搞中國歷史傳統文化!相信各位讀者多數有QQ,QQ是一種很好的網絡工具,它能讓天下之人成為無話不談,代替電話的工具。但在QQ上,出現了以下文字:
“(^o^)/~。”
“e”
………………。
許許多多的奇怪字體,這分明是在侮辱我國傳統文化,但有人卻把它當做成潮流!可恨的是,一個小孩念叨
“床前明月光,李白打開窗,看見X光,全家死光光?!?/p>
真是貽笑大方,現在的小孩子都學會埋沒我國歷代偉大詩人的巨作,真是笑掉牙了。
篇2
自古皆貴中華,中國文化歷史悠長,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在我們身邊,并且被我們完好的傳承下來。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三議論文傳統文化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三議論文傳統文化1靜悄悄的新年像極了一個普通的周末。
昔日的年畫、鞭炮和祭祖活動了無影蹤,中國人最傳統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漸被一次年夜飯、一臺春晚和幾條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靜的新年只是中國傳統文化流失的一個表現。當韓國的端午祭申遺成功,當我們內蒙古族的馬頭琴成為蒙古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影戲成了印度尼西亞的“傳統”,當埃及和韓國在爭奪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權時,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當在情人節的玫瑰和圣誕節的鈴聲中覺醒。我們應當重新回顧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那昔日的輝煌為什么如此輕易的被我們遺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華的文化有深厚的歷史背景,那是幾千年來的沉淀和積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風都有著其最獨特的傳說和文化背景,每一個節目都有上古的史載和存在流傳的價值。西方簡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國文化的橫深和縱深是不容許被遺忘和取代的。在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時代背景之下,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有責任深思中國傳統文化得以保存并流傳的方法。在某種意義上,那是中華民族得以穩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個以禮治國的民族得以豐富和充實的出路。
雖然那瑰寶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著,但我們還是看到關注的目光正移向它們。
舉世矚目的奧運會開幕式便是的例證,在那次盛會上,我們看到了千人擊缶的恢宏場面,我們聽到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古誦,我們被昆曲的悠揚感動,我們被活字印刷術的精妙而懾服。張藝謀傾盡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文化悠遠的東方古國,也向每一個中華兒女訴說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珍貴。
當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把民俗民風申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我們又可以聽到喜慶的鞭炮聲和飛舞的秧歌彩帶時,當在傳統節日里我們都有機會去重溫過去的習俗時,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不再是個讓人永遠擔憂的問題,中華兒女終會將每一個傳說每一處風俗留給后人,手手相承。
我們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那靜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廟會的歡慶,有了昔日的味道。
高三議論文傳統文化2如今相對開放的國際環境,使得各種地域文化交匯融合,過各種洋節日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這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漸漸地不被重視?,F今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肩負著的使命。
中國的傳統和文明需要傳承。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存和發展的產物?,F在的中國人,未來的中國人,若是無法了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發展,輕視這些傳統和文明,那么這樣的中國人也就失去了屬于自己的特色。
中國的傳統節日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品性的緊密聯系,也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容被西化。中秋節寄托了游子對家的思念;端午節展現了耕作的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喜悅;清明節表達了親人對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則體現了人民向往和平快樂生活的樸素愿望。這些節日背后所存在的意義,是任何一個洋節日無法替代的。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保護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端午從原來沒有節假日變成了休假一天,電視媒體也日益加大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提高人們的了解和重視程度。
在這個受到外來文化強烈沖擊的21世紀,我們太多地關注于西方萬圣節的南瓜;情人節的玫瑰;圣誕節的白胡子老人。從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餅,對于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這都是一種本土文化的丟失,沒有了這些文化和傳統,我們也將丟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處于現今社會的我們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國的傳統和特色往往不適合擁有古老歷史的中國。就像君主立憲制不適用于中國;刀叉無法成為中國人吃飯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說話方式無法改變中國人的婉轉一樣,洋節日也不應該成為中國人的節日。
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長期積淀和凝聚之后又經后人總結和實踐而成的,從種種節日風俗里,后世的人們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先民生活的歷史文化圖景。當承載著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再受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被遺忘,中國“文明古國”的盛譽也將不復存在。
我們需要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與弘揚,從自身做起,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
高三議論文傳統文化3傳統文化如同民族的靈魂,蘊含著不屈的希望與力量;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原動力,給人們勇攀高峰的斗志與毅力;傳統文化仿佛是一座溝通世界的橋梁,傳遞給世界溫暖與色彩。因此,我想說:讓我們共同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吧!
最近名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國”的調查結果已經揭曉。中國以擁有眾多的優秀傳統文化位居第二名,這個好消息令大家歡欣不已。但當我們靜下心來與擁有眾多備受歡迎的現代文化的美國作比較時,我們的優勢在于我們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然而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被很多外國朋友欣賞的時候,我們自身是否足夠重視它呢?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傳承傳統文化,這難道不是我們民族的悲哀嗎?
現實情況值得社會擔憂。如今很多國人特別是青少年朋友,他們對外來文化有高度的認同。于是我們不再對“哈韓”、“哈日”感到大驚小怪,不再對好萊塢影片感到陌生。其實,感受、學習外國文化的精華并沒有錯。但過分的關注與模仿必將導致對傳統文化的漠視。可以說,外來文化已經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沖擊。這種現狀值得我們關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懂得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例如作家馮驥才實地考察并用所寫文章表達了呼吁人們保護傳統文化的迫切心聲。他說:“民間藝術是民族情感與精神的載體之一,普查與記錄是為了見證與記載一種歷史精神。”是啊。倘若我們失去了珍貴的傳統文化,我們的內心會不會時常感受到一種不能訴說的苦衷呢?更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綢繆。為了引導人們重視傳統文化,國家設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守護傳統文化的決心不言而喻。是的,我們不想再看到自己的傳統節日被別的國家搶先申請注冊的事情重演。為此,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讓它在世界的舞臺上展現耀眼的光彩。
高三議論文傳統文化4“很有feeling!”“好歡型啊!”目前,像這樣將英文直接嵌入漢語,似乎已成為國人的一種習慣,而漢英夾雜再遇上網絡,就形成更為荒誕的語言風格。因此,我們應該凈化漢語,重視漢語發展,傳承中華文化。
語言不僅僅是交流工具,更是一個民族思維方式的載體,語言的純潔性事關一國的凝聚力及軟實力。我們最初是太想與國際接軌了,可過多地接“英語”的軌,卻并未搭上真正的“國際”班車,就像“邯鄲學步”的壽陵子,非但沒有學好,還忘了自己的本真。
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命脈,是民族獨立的象征。國亡了,可以復;文化消失了,這個民族就很難在世上立足。猶太民族在歷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難,卻依然生生不息,就是因為他們一直捍衛著自己的文化。而文明古國古巴比倫的消失,吉普賽民族的消亡,關鍵原因就是民族文化的喪失。
漢語表達英語化,漢字書寫錯字連篇,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漢語的沒落,已經嚴重影響了國學的傳承。假如有一天,我們再不能感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遼闊;假如有一天,我們再無法欣賞“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雄渾;假如有一天,我們再不能理解“仁義禮智信”——那就叫做“數典忘祖”!
因此,重視漢語發展,傳承中華文化,勢在必行。
值得慶幸的是,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這些,開始嘗試改變:“漢字聽寫”“高考加大語文權重”“學校開設國學課”,一時之間,在弘揚傳統文化的旗幟下,“國學熱”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復興的希望。
但“熱”這個詞讓我又有些隱憂。因為“熱”就意味“一時”,意味“潮流”,意味“盲從”,而復興傳統文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辦幾所國學院、讀幾本經典書籍就能做到的。中小學中,引導學生“讀經”成為時尚,30所學校引進臺灣國學教材,卻都未考慮是否適用。作為教育者,我們不能在“老路”上翻撿“寶貝”,到別人家借家具用,應該放出眼光運用智慧,尋求一條適合我們自己的國學發展之路。
有人曾說,文化是國家發展的根系,根深才能葉茂。為這棵樹施肥澆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讓我們動腦、用心,幫助人們重溫經典,擁抱中華傳統文化。
高三議論文傳統文化5中華,是一條金光閃閃的巨龍,她孕育了所有的炎黃子孫,而經歷過千百年時間的洗禮后,又傳承給炎黃子孫許多精神上的文化!
愛國詩人陸游說“位卑未敢望憂國”。是啊,從古至今,有許多人,他們熱愛祖國,為祖國而奮斗。岳飛是一名抗金英雄,正是由他帶領的岳家軍,使金軍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而詩人文天祥面對元軍寧死不屈,以身殉國,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他的偉大精神將永垂不朽!
孝悌友愛,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孝順父母,尊敬長輩,更是一件首要的事。例如東漢時期的孝子黃香,他幫助父親料理家事,還在寒冷的夜晚用體溫溫暖父親冰冷的床。而黃香的孝行讓我在感動之余多了幾分敬佩。
當然,孝悌友愛很重要,尊師重教卻也不可缺少,老師教給我們知識,也幫我們養成使我們終身受益的好習慣。他很敬重他的老師徐特立,不僅請徐老吃飯,還送給徐老在當時很珍貴的呢子大衣和暖水瓶,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講誠信,上學后,老師也要求我們誠實守信,不欺騙他人。一個人,如果沒有誠信,甚至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由此可見,誠信是多么重要!
“中國信義媽媽”李雪英,她打工7年為兒子還債75萬!有人說她傻,兒子欠的債務,母親沒必要承擔。她卻堅定地說:“怎么可以欠人家的債呢?咱一定要還!“李雪英四處找工作,一干就是7年,她最終還清了欠款。她的事跡一經傳出,便感動和影響了無數人!
“外甥有理打得舅”講得是包公的故事,他便是明禮守法的典范,他斷案時務求公正,不畏強權,不徇私情,包拯的從舅仗勢霸占田產,不僅被包拯沒收了田產,還被包拯打了一頓。所以,我們要積極學習他剛正不阿,執法嚴明的精神!
我們每個人也都應該勤學勵志,歷史學家司馬光少時好學,他做了一個“警枕”,只要晚上讀書枕在“警枕”上一睡著,他就會馬上驚醒。還有西漢時的匡衡,鑿壁借光只為了讀書,那么微弱的燈光卻使匡衡讀得津津有味,我們現在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難道不應該好好學習嗎?
篇3
【關鍵詞】多耶;傳承與保護;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6-0164-01
隨著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在為當代文化發展創造條件的同時,也使傳統文化的生存和發展出現了困境,如何保護好傳統文化是一項非常緊迫和重要的任務?!岸嘁报D―它一直是侗族傳承民族文化的載體,并隱藏著侗族文化的基因。由此可見,保護好多耶舞文化就等同于對侗族文化的保護。筆者力圖為侗族多耶舞的傳承與保護提出可行性的方法和措施,促使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不斷推進。
一、侗族多耶舞傳承與保護的途徑
(一)政府主導、政策保障,加大經費力度。政府在各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保護工作中居于領導地位,是組織者和管理者,必須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各級政府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和支持,必須認真貫徹執行傳統文化保護的工作方針、原則和各項戰略部署,使本地區保護工作得以扎實、有序地向前推進。相關部門要建立起完善的保障機制,頒布相關政策法規,并結合社會和公眾的監督。在發展多耶舞傳承的同時結合當地發展文化旅游、民俗節慶活動等開展生產性保護,政府要加大經濟的投入,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發展。
(二)建立侗族傳統舞蹈生態文化藝術館。在各民族,現代生活提高了當地人的經濟收入和收入水平,拓展了他們對外界的視野,與傳統生活漸行漸遠,侗族傳統歌舞文化面臨著被遺忘的危險。因此,當地相關部門應建立藝術文化館,培養文化藝術人才,拓展藝術道路。
(三)培養多耶舞文化繼承人并保護傳承人,調動積極性。在傳統文化中,是否得以傳承,傳承人是核心。保護好傳承人是保護好傳統文化的重要保證。各級政府和文化行政部門拿出一定數量的經費來補貼這些傳統文化傳承人,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和吸引傳承人,并通過組織開展藝術活動,進一步提升民間藝術家的榮譽稱號、社地位及認同感。
(四)在學校里開展侗族多耶舞文化課程。在傳承形式中,教育傳承是最有力度的。應將侗族多耶舞文化引入當地學校音樂教育的正式課程中,通過對課堂的教育,讓更多侗民從小就接觸本民族多耶舞的文化。學校教育作為傳承多耶舞文化的藝術轉化中介,讓更多優秀作品和專業的傳承人重新回歸到民間,將侗族文化不斷延伸。
二、侗族多耶舞傳承與保護的意義
“多耶”是中國侗族的傳統民間歌舞形式之一,盛行于侗族地區從祭祀到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多耶舞是侗族人最喜歡的歌舞,透過它的歌舞形式我們可以看到深厚的侗族文化積淀。因此,保護好多耶舞文化傳承,具有以下幾點意義:
(一)加強了對多耶舞文化的重視,弘揚了侗族文化。通過對多耶舞文化的研究,了解到多耶舞對侗族文化的重要性,通過各種措施,挽救了多耶舞傳統文化的流失,保護了侗族文化。在多耶舞傳承與保護的過程中,凝聚了侗民們重新對本民族文化的重視與喜愛,增強了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激勵了當地人對本民族文化遺產的認識和重視,弘揚了侗族文化。
(二)推動當代多耶舞文化發展的同時,有力地保留了多耶舞傳統文化。在傳承與保護的話題中,怎樣在有力發展傳統文化的同時,更有效地保護好傳統文化,是每一位學者都關心的問題?,F代文化的進入,既創造了條件,也使傳統文化出現了困境。在現代化進程中保護好本土文化,倡導文化多樣性,增強了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歸宿感,促進文化資源和文化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互動,并通過各種渠道,推動原生態文化的發展,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原生態文化的價值。
(三)加大了對多耶舞民俗活動的文化價值宣傳。近年來,各個民族都設立有代表當地民族風情的旅游點,侗族也不例外,多耶舞在民俗節慶和商業活動中是最常見的,通過對原生態舞蹈文化的展現,多耶舞吸引了各地、各國的旅游者,宣傳了侗族文化價值,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三、結語
傳統文化的保護,是一個民族生存的根本。盡管侗族多耶舞文化備受關注,但到目前為止,多耶舞的傳承還是有很多的問題,值得我們更加去重視。
參考文獻:
[1]黃小明.侗族歌舞“多耶”的文化變遷[D].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4.
[2]徐建波.侗鄉“多耶”的起源、傳承、及現展[D].體育文化導刊,2005.
[3]袁善來.“多耶”與侗族文化[J].文藝評論,2015.
[4]師冠楠.從歌舞“多耶”看侗族民間文化及審美心理[J].大宗文藝,2013.
[5]格桑吾珠.淺談侗族舞蹈的傳承與發展[J].藝術研究,2015.
[6]莫光輝.少數民族傳統節慶開發與區域產業聯動機制建構――以廣西三江侗族多耶節為例[J].廣西民族研究,2012.
篇4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教育孩子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更是各位家長的事。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是家長給孩子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孩子性格的養成,做人原則的形成,都是靠家庭教育而完成的。家庭教育是家風的基礎,家風靠家庭教育來培育。
家庭是園圃,孩子是苗,家長就是這個園圃的園丁。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熏陶下,才能出類拔萃??梢?,家風的重要。好的家風,能培育出積極、健康的孩子;不好的家風,只能把孩子帶入歧途,形成不良的人生觀。
重視家風,注重家庭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華夏子孫世世代代傳承的優良傳統。曾幾何時,家風家教,被疏遠,被遺忘,然而,帶給我們的教訓也是慘痛的,社會上人的道德淪喪,人情淡漠,是非難辨,美丑不分。我們要像拯救民族文化遺產一樣去梳理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去拯救我們的家風家教。我們要激活華夏民族優良傳統,重新審視優秀民族文化資源,喚醒沉睡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有人曾探討,四大文明古國為何只有中華民族一直屹立于世界東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注重家庭美德教育”。
重視人倫教育,培養情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突出特點,也是華夏文明對人類文明最突出的貢獻之一。
漢字“孝”的形義,不僅是“子”要繼承“老”,而且是“老”傳傳給“子”。中華文化的人倫教育和情感文化的培育都是通過家庭代代相傳。
走進新時代,國家不斷加強對公民道德方面尤其是道德倫理方面的教育。不僅注重公民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而且還注重“個人品德”培養,加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教育。
現代心理學已經證實,兒童的早期記憶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因此“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有一定道理的。兒童的生活環境主要是家庭,好的家庭環境是孩子成長不可或缺的優良沃土,好的家庭教育為孩子成長提供必不可少的優良養份,好的家風又為孩子成長注入高尚的精神滋養。青少年高尚人格的形成,個人倫理道德的養成,都需從每個家庭的人倫教育入手,家庭美德教育入手,從家風家教入手,從每個兒童的早期教育入手。
注重家庭教育,喚醒家風家教,是時展的需要,是提升全民道德水準需要;加強人文倫理教育,推動社會進步的善舉,是增進人們友誼和情感的需要。
注重家庭教育,喚醒家風家教,是公民道德教育從細微處抓起的具體舉措和實際行動,是家庭美德、個人倫理道德教育的好載體,是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好方式。
我們要拯救民族文化,重新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喚醒家風家教,激活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傳統美德的基因。讓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再放異彩,一個注重禮儀,注重個人美德的新型人文社會將呈現在人們面前。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讓我們從每一個家庭入手,從家庭教育入手,從個人美德培養入手,從家風家教入手,摒棄舊的“三綱五?!敝械脑闫沙煞?,呼吁建立新型的親子愛、夫妻情、師生義、同事情。
呼喚家風家教,愿家風家教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那樣,走進人們心里,走進千家萬戶。
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被這“潤物細無聲”的家風滋潤,滋養,成長,成人,成才!
篇5
也許稚嫩的他們現在并不能復興日漸沒落的傳統手工藝,但他們的行動,卻讓人們看到了新生代敢于嘗試的沖勁,勇于展現的自信。
不必在意結果,他們走出象牙塔為傳統工藝而踐行,本身就值得贊許。
4月中旬,中國美術學院(以下簡稱國美)的學生們進行了一次展賣。這樣的活動在國美時??梢?,但今次似乎有所不同,因為展賣品之中多了不少傳統手工藝的影子。黃行也參加了這次活動,雖然和往屆一樣的“生意清淡”,但黃行并不覺得失落,因為借這次展賣,他對傳統手工藝和民族傳統文化的再設計,有了更深的認識……
中華手工:你喜歡展賣這種活動嗎?對你而言有什么意義?
黃行:挺喜歡的,不管賣不賣得出去都是一種體驗。要知道自己設計出的東西和手工藝作品到底如何,就是得面向市場才更能體現出價值。反過來說,市場的反饋也是我們現在很需要的,甚至會決定我們以后的設計方向。
中華手工:除了展賣之外,你們還有沒有其他社會實踐類的活動?
黃行:我們每年都有下鄉,去年去湖州考察當地的民間竹編工藝,還以此為元素做了很多設計。我個人更喜歡這一類工藝實踐,在這個過程中能發現很多被遺忘的手工藝,這些都是中國千百年傳承下來,很有生命力的國寶。可惜的是,現在設計行業人人都在講創新,很多人都已經把它們無視了。
中華手工:你們現在做的設計是哪一類型的?你對設計有什么樣的看法?
黃行:什么類型都可以,看你自己喜歡做什么了。我個人比較偏好傳統的東西,我們最近很多畢業設計就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元素的。中國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對當代設計而言其實是非常重要的東西,最近我也一直在收集。希望以后中國的設計業界能多關注這一類民間工藝,它們才是中國的原創設計的根基。
4月初的時候,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和中國美術學院校團委在中國美院象山校區主辦了一場“西湖綢傘設計大賽”展示秀。在這次秀上,令人驚艷的不僅僅是那些精美復古的綢傘,RUN WAY模特社嬌艷如花的美女模特們更讓人印象深刻……這背后,是社長郭珈汐和團員們遠超平日的努力,以及她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對于傳統文化的推廣,她們不遺余力。
中華手工:RUN WAY模特社現在是個什么樣的規模呢?宗旨是什么?
郭珈汐:現在社團成員一共120多人,“以美為宗,學以致用”是我們的宗旨。我們一直努力把社團做成一個好的平臺,讓更多有自信、愛展示的學生通過這個平臺接觸到更多自己需要的東西?,F在我們社里很多模特都已經簽了公司或者做了兼職。
中華手工:之前做過哪些比較有影響力的活動呢?
郭珈汐:2011年12月主辦了RUN WAY fashion show,2012年與藝心協會合作舉辦心妝面具秀,還有西泠印社首次服裝會“印尚西泠”的禮儀小姐與換衣義工。校內大大小小的演出活動也有很多,包括給美院服裝系與攝影系做過多次模特和演員,最近舉辦的這場西湖綢傘秀也是一個。
中華手工:你們的活動很多都與傳統手工藝有關,你們很喜歡嗎?
郭珈汐:可能由于在美院的緣故,我們社里很多人都喜歡傳統文化和藝術,接下來有一場秀就是關于傳統服飾的。這些傳統的東西很美,也許在很多人眼里它們過時了。其實不然,你看現在西方的服裝設計師都跑來中國找靈感,把旗袍、漢服等傳統服飾,刺繡、云錦、緙絲這些傳統工藝融入到現代的服裝設計里,又變成一種新的潮流。
篇6
關鍵詞:傳統文化 現代設計 個性化 民族化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2-0050-01
一、現代設計要符合時代潮流
現代設計隨著時展不斷變化。20世紀初期,西方社會科技的快速發展,也是現代設計隨著新生事物的出現溶入了許多新的內容。如飛機、汽車的、電話等新發現的不斷推陳出新,對現代藝術與設計的新探索和思想上的解放,更起到了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這是科學技術對藝術與設計的推動力,也是對人類思想解放的反作用。那時,社會的大動蕩、大分化、大改組,直接促進了新藝術風格和新設計方法的產生。出現了許多如:荷蘭的風格派、俄羅斯的構成派、意大利的未來派……對于現代藝術與設計的發展,功不可沒;斯堪的維亞的阿爾托(Alvar Aalto)設計、美國的流線型設計……推波助瀾,使現代設計運動朝著藝術與科技緊密結合的方向前進;瑞士的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更是以他的《走向新建筑》,把現代主義設計運動推向了極至。
在商業文化的驅使下,美國的藝術家和設計師,無所不為,建筑設計、產品設計、包裝設計和平面設計,小到香煙包裝,大到航天器內艙,設計的內容極為廣泛,而且都取得了驚人的商業效益。雷蒙•羅維算是美國第一代著名設計師,自他們之后,商業文化便與現代設計結下了不解之緣?,F代主義、后現代主義,以及形形的藝術與設計流派,無不打上商業文化的烙印。
二、傳統文化對現代設計的影響
傳統文化對現代設計的影響,事實上處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以中國畫為例,中國畫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國畫中確實蘊涵了中華五千年的文化、人生觀、哲學觀,無論寫實,還是寫意都使得代代有英才,但這些作為藝術作品,好像有許多珍貴的文化思想只是深藏博物館里一樣,廣大人民沒有很好接觸到這些藝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就是沒有把國畫藝術在商業方面很好的利用、這還是傳統文化和商業方面的結合問題,學國畫就是畫國畫這種思維不能作為我們現代學藝術人的思想了,我們更多的要考慮到怎么使得他發揚光大。這些實際狀況令我們擔憂,因為國人在現代設計中有一部份已經完全拋棄了傳統文化,不僅僅是淡化了傳統文化。
相反,日本人卻是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比如一休的故事漫車及動畫片)將日本漫畫在我國漫畫發展萌芽時期的這個空隙發展起來了,而且迅速的占領了我國漫畫市場,使得我們的國產漫畫一下子被遺忘在角落里,中國漫畫市場也基本被日本漫畫所占領,漫畫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就很大了,還沒有算漫畫的產業連,這些不僅是我們在藝術文化方面的損失,更是經濟的損失。日本原來的繪畫藝術相對中國是落后的,能在空白的基礎上發展到這種程度,他們的漫畫表現手法還是值得我們去研究學習的,他們的漫畫手法可以應用到我們現代設計的很多方面,如建筑設計手繪效果圖的表現,工業產品效果圖的表現,當然我們國畫的技法更是值得我們做設計的人來潛心研究,使之被應用到現代設計的效果圖表達中。有些作品又把傳統文化的東西與現代設計的新生事物結合起來,我們不得不說日本在后來的漫畫開發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反觀我們的國畫藝術,其潛力是相當具有開發價值的。事實上,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結合把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有機的結合會創造出更好的效果。
三、自我設計傾向現代設計的未來趨勢是提供和產生創造潛力
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有著緊密的關系?,F代設計對傳統文化應該汲取精華,然后溶入個性化和民族化。
第一,個性化。個性化的設計追求,一是體現在視覺效果的“個性”上。二是體現在“個性”化的需求上。
第二,民族化。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有不一樣的民族思維模式,不同的民族文化會帶來審美、語言溝通上的差異。美國企業文化研究專家指出:“一個強大的文化幾乎是美國企業持續成功的驅動力?!钡拇_,美國許多企業的崛起和成功,都根基于民族文化。所以獨物的民族特色的設計也是推陳出新的設計思想源泉。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有許多我們值得吸引的精華。曾經有位日本友人很尖銳地評價說;中國沒有設計。盡管說得有些片面,但這也是給眾多設計師敲的一個警鐘,設計師必須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必須有民族的特色。
設計文化的范疇越來越大,對于新的設計元素,我們要很好的把握。而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中被很好的應用,不得不說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們既能從傳統文化中找到設計靈感,甚至衍生出新的設計元素,這樣就使得我們的傳統文化在新時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更使得我們的傳統文化得到了好的傳承,也使得設計者的設計思維更加活躍。這些來自傳統文化對現代設計的應用及影響,及對人們設計思維的影響,作為現代的設計者,如何的理解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如何應用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中,這些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F在的設計中也有不少很好的事例,他們把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應用的很好。這些事例需要我們設計者去用心思考,理解其中的必然的和偶然的關聯,從而建立自己的思維、自己的觀點,積累自己的經驗。
篇7
【關鍵詞】藝術設計;傳統藝術;文字圖案;文化創新
在藝術活動的設計中,沒有什么元素是能夠做到穩定不變的,每一種藝術元素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社會的發展而產生變化。在設計活動中忽視了對傳統藝術的表現,將會讓設計成果顯得格格不入。同時,在對傳統藝術進行借鑒與運用的時候,又需要做到創新發展,即是將傳統與創新進行結合,它們二者應當是設計活動兩個進行方面,是共生,共存。傳統是前人的經驗總結所結的果,創新是設計師自身的個人經歷與這樣的經驗之果碰撞之后所產生的火花,二者為新生事物的產生而服務,而結合。在本文中,筆者分別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繪畫、篆刻、書法以及建筑裝飾四個帶有鮮明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傳統藝術在平面設計活動的體現出發,來進行闡述與探究:
一、繪畫元素的表現
在中國的傳統繪畫藝術中,水墨畫是其主要的表現類型之一。所以,在對藝術美學進行表現的時候,中國文化往往會使用現墨來進行表現,這是藝術語言的表現形式,也是創作活動的藝術特征體現,這也是我國繪畫藝術其民族性的獨特所在。水墨畫的創作需要使用毛筆、硯臺以及宣紙這些工具。同時,具有豐富筆墨變化的趣味特征,也是東方人獨特的審美追求。在畫家韓美林的作品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不管是何種類型的藝術品,都需要對中國的傳統民族藝術進行表現,同時,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地對西方美學進行表現,以此來實現現代藝術設計活動地進一步開展。在這個設計與創造過程,將中國傳統水墨繪畫中所需的寫實、寫意、工筆、抽象等創作方式進行結合,促使整個作品的內在意蘊能夠得以體現。比如,在為2008年北京申奧所設計的會徽來說,這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借鑒所實現的現代創造活動,其通過對“盤長”這一技術,將中國傳統繪畫特征進行表現,進而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表現,這些繪畫表現組成了中國元素(中國結),它的寓意在于表現中國人民的友好以及對世界和平的渴望,就會徽的結構特征來說,它仿若一個打太極拳的人,帶著動感的動作,幾筆簡單的線條,顯得和諧且富有中國的傳統文化底蘊。
二、書法元素的表現
書法藝術作為中國傳統藝術中最為得到外國人的認可的藝術表現,這主要是因為,中國書法,不僅僅是一種交流信息時所使用的工具,其本身具備著中國幾千年文化歷史發展的痕跡。從漢字的結構來看,可以看出它作為一種象形文字,其在字形上不斷地追求著對字義的直接表現。因此,漢字具有強烈的個性特征。在對漢字進行創新表現的時候,書法活動的重要性也就得以表現出來了。在書法活動中,,借助于對字的筆畫與結構,可以讓同一個漢字有著不同的藝術表現,進而實現對個人、對民族精神的特殊化表現,做到視覺效果的加強。靳埭強在對他的書法作品進行設計的時候,就十分注重于對傳統書法的表現,進而在現代設計活動中將其著重地進行突出。具體來說,靳埭強會使用帶有濃淺特征的墨跡來完成對漢字的創作,當淡墨與濃墨富有特色的在留有空白的底色之中得以體現的時候,中國傳統的書法藝術顯得是格外動人。由此可以說,這是作者對傳統藝術的借鑒,亦是現代平面設計活動的新型表現形式。
三、篆刻元素的表現
就視覺效果來說,中國傳統的篆刻藝術是一門形象語言的表現,它的外部特征是其所要表達的文化底蘊,因此,篆刻元素有著較為鮮明的傳統特色,可以說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現。在現代,篆刻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指的即是印章,這是已經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所在,可以是印章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在篆刻藝術中,印章的色彩、材質。造型以及結構在經過多樣化的歲月發展之后,已經有著較為成熟的表現形式,所以,現代平面設計活動通過對篆刻的借鑒,將其傳統元素信息運用能夠實現現代平面設計的進一步創新發展,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新的結合表現。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會徽標準中的印章藝術在平面設計活動中有著極為突出的表現,在這整個結構中,印章文化作為其體現的重要形式,文字的符號、鮮紅的顏色以及書法的結構體現都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體現,也是對北京奧運會的人文精神表達。就其結構來說,北京奧運會的會徽選擇了漢代的竹簡文字最為表現享受,讓整個會徽的底蘊顯得是濃重而深厚。同時,在對整個會徽的結構比例進行設計的時候,它的布局完美,結構統一進而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普遍稱贊。再者,印章本身的特性是對誠信的追求,而這又與奧運精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了。雖然,這個標志只是簡單地使用了寥寥幾筆,但是,它的洗練、準確是有目共睹的,它巧妙地做到了以小見大,將中國舉辦奧運會所追求的人文精神深刻而強烈地機械了表達,這是平面設計的創新發展,也是篆刻元素的完美表現。
四、建筑裝飾元素的表現
因為,我國有著廣闊的地域,數量眾多的民族,因此,我國的建筑裝飾文化受到地域與民族文化的影響較為明顯,久而久之,中國的建筑裝飾藝術也就獨立地發展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無論是原始時代的洞窟建筑巖畫,還是封建時期的磚瓦建筑特征,它們都帶有強烈的東方特色,正因如此,它不僅僅得到了東方民族對其的認可,也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不小的影響。在對傳統的裝飾元素進行運用的時候,現代藝術家做的不再是簡單地借用,而是對完整性與創新性的結合運用,將傳統的圖形進行解剖,就其的文化內涵與組成形式進行探究,再將這些內容與現代的設計活動進行結合。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中,對于吉祥圖案的偏愛是極為明顯的,所以,在裝飾元素中對其這些傳統元素的借鑒是十分有價值的。其具體內容,可以是:方勝、如意紋、祥云紋、回紋、水紋等。這些裝飾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且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比如,在靳埭強為自己公司所設計的標志就是對中國傳統圖形的充分的利用。即:借助于對方式這一元素進行運用,將吉祥如意這一的文化底蘊進行表現。同時,方勝也是對美好意愿的表達,將其用框架結構進行表達,使得整個設計的整體性得以保障。再者,這也是對現代平面設計原理的運用,是對現代設計理論與傳統藝術的有效結合。靳埭強先生的設計意圖由此可見,設計公司的設計活動,一方面,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借鑒與表現,實現傳統文化的新時展;另一方面,設計活動的開展也要遵守現代設計準則,將二者緊密結合,緊跟時展的潮流,讓現代的審美趨向得以在傳統藝術中得以體現,這是靳埭強現實獨具匠心的設計結晶,也是方勝元素,甚至是傳統文化的豐富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經典標志。
【參考文獻】
[1]徐鳳蘭,張永順.現代標志設計中被遺忘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元素[J].大眾文藝,2014,(6):66.
篇8
關鍵詞: 美學創造;美學表述;追尋;傳統
中圖分類號:
I10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21101(2016)06005903
Abstract: Alice Walker is an important American black female writer. As an apologist and spokesman for black women, Walker takes it as her own responsibility to promote and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She explores and sorts out the aesthetic creation of black women in their daily lives, such as quilt-sewing, gardening, oral literature and so on. She also integrates the neglected aesthetic expressions to form an aesthetic tradition. In the process of black females’ pursuing the aesthetic expression, Walker shows that black women try to create beauty with their industry, wisdom and extraordinary creativity even under multiple oppression. Walker expresses her great compliments to black women. In the meantime, Walker finds the secret of black females’ creative spirit and creative tradition. The creativity is the precious heritage from their ancestors. The black ancestors give her the potential to inherit the heritage and the power to pass it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Walker tries to construct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black women through the folk art form of subverting the mainstream literature discourse.
Key words: aesthetic creation; aesthetic expression; pursue; tradition
艾麗絲?沃克《尋找我們母親的花園:婦女主義散文》一文是最早號召女權主義者用新眼光看待她們母親生活經歷的文章之一,在黑人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中影響極為深遠。
沃克對黑人婦女在日常生活中的美學創造進行了挖掘和整理?!拔挚说淖髌芬约懊缹W思想的一個中心就是,要將蘊涵在日常生活實踐和人們的斗爭實踐中被遺忘、被忽視的美學表述重新縫合起來,成為一種美學表述傳統。這種潛藏的美學傳統,恰恰是黑人女性文學傳統中獨特的、也最具有表現力的東西”[4]。
沃克是最早將這些零星的黑人女性表述傳統系統地總結并聯系起來的
人。正如巴巴巴拉?克里斯蒂所說,沃克的作品是“從被忘卻的日常使用中拯救出來的一點一滴,她把表面上看上去破爛的邊邊角角拾掇起來,將其整理變成實用,又異常美麗的作品”[2]180。艾麗絲?沃克對黑人女性主義傳統,尤其是黑人女性美學表述進行了探尋。在文中,沃克把黑人女性稱作“創造者”和“藝術家”,她將黑人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美學創造拼湊組合在一起,向我們展現了黑人女性的智慧和非凡的創造力。
黑人女性主義批評家對黑人女性的日常生活,如縫被子、園藝等的關注,與黑人女性的歷史經歷有關。在種族主義和性別主義的雙重壓迫下,黑人婦女的生存狀態,尤其是其精神世界是分裂、破碎、不完整的。由于種族主義,她們不僅被貶低了人格,還失去了與祖先歷史的聯系,以致無從確認自己的文化身份;由于性別主義,特別是種族內部的男權思想,她們還要背負男人強加的重擔,以致失去最起碼的做人尊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黑人女性被剝奪了接受教育的權利。對于大部分黑人女性,尤其是黑人女隸來說,進行書面的文學創造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她們將創造力傾注于日常生活中。黑人女性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留下了屬于她們自己獨特的記憶與傳統,這些記憶與傳統體現在歌唱、縫被子、飲食、雕塑、講故事、園藝等一系列的日常生活的片段中。黑人女性主義批評家在分析黑人女性文學傳統時,也在對黑人女性的傳統進行挖掘和梳理。
一、日常生活中的美學創造
在《尋找我們母親的花園》一文開頭,沃克引述了黑人男性作家讓?圖默(Jean Toomer)的評論。圖默認為20世紀20年代的南方黑人婦女顯示出“強烈、深沉、無意識的靈性,就連她們自己也沒有意識到她們所擁有的財富”[3]233。但是她們被現實生活壓得無法喘息,她們是生育孩子的機器,她們要服侍丈夫、維持家計。在圖默看來,這些女人是被艱難的生活捆住的“騾子”。那么,這些黑人女性是如何保持創造力的生機與活力的呢?正如沃克所說,“當我們應該既往高看,也往低處看時,我們一直只是往高處看”[3]239。那些所謂處于生活低處的東西,實際上就是蘊藏在黑人日常生活中的美學表述。
(一)縫被子
沃克在她的很多作品中,如《外婆的日用家當》、《紫色》、《姐妹的選擇》,包括在《尋找我們母親的花園》中,都無一例外地提到了縫被子這一極具黑人女性創造力的活動。沃克賦予“被子”這一意象以很多的寓意和愿望,她希望黑人女性之間能夠建立姐妹般的情誼,她希望將黑人女性特有的文化傳統傳承并發揚下去,她希望黑人女性去爭取真正意義上的人格獨立和完整以及精神上的健康和解放。
在“尋找我們母親的花園”一文中,沃克提到了這樣一段歷史,“在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斯?索尼亞研究所,掛著一幅世上獨一無二的被子。在具有奇異想象力、富有靈感卻簡單可辨認的圖案中,描繪了耶酥在十字架上被釘死的故事。這床被子被視為是稀世珍品、無價之寶。雖然它所依照的圖案是不為人知的,而且是由不值錢的碎布一點一點縫合起來的,然而它顯然是由一個具有豐富想象力和深厚精神情感的人所創作的。在這床被子下,我看到了一個小字條,上面寫著:“一百年以前,一個阿拉巴馬的無名黑人女性……這位黑人婦女只不過是眾多黑人婦女中的一員,她與其他黑人婦女一樣用她所能找到的僅有的材料,憑借她的社會地位所允許她使用的工具,用零散的碎布片拼縫成一件在今天的人們看來無價的珍品”[3]239。這條被子也是黑人婦女縫被子傳統的一個有力的證明。
縫被子是黑人女性富有創造力的活動。她們通過縫被子來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有時也用來補貼家用。這些被子是用黑人女性的智慧所編織的,它們不僅溫暖了家人,也留給世人無數件美麗的遺產。沃克還在文中描寫了她母親縫被子的故事,“我們穿的所有的衣服都是她做的,甚至還有我的兄弟們的褲子。我們用過的所有毛巾和床單都是她做的。夏天她做罐頭蔬菜和水果。冬天的晚上她縫足夠多的被子蓋在我們大家的身上”[3]238。沃克的母親勤勞、善良、有智慧,她用自己的雙手努力地去創造生活、改善生活。母親身體力行地告訴她,盡管環境艱苦,只要堅持、努力,一樣可以創造美、創造美好的生活。沃克從她勤勞的母親和與她母親一樣的普通黑人婦女身上,找到了黑人女性創造精神的秘密和創造力的傳統。
(二) 園藝
沃克在文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述母親的花園。母親不僅要照顧一家人的起居生活,還要下地干農活,她幾乎沒有一點空閑的、屬于自己的時間。但她憑借著驚人的毅力和創造力,奇跡般地使原本貧瘠的土地開出了大量美麗的花朵。她用花朵裝飾了破舊的房屋,使雜亂不堪的地方變得生機勃勃。母親的花園受到了很多人的稱贊,甚至很多陌生人也來一睹母親花園的風采。沃克說,“我發現只有當母親為花而勞作時她才容光煥發,亮麗到幾乎不被看見的程度――除了作為創造者:手和眼晴。她在忙于她的靈魂必須做的工作。按照她個人對于美的理解,把宇宙整理進她的意象中”[3]241。這無疑給沃克極大地震撼,她發現母親在創造時有著不同平常的神采,她的母親再也不是一臺干活的“機器”,而是一個充滿活力和生機的人,是一個有著強大創造力的人,是一個能夠用智慧和勤勞創造美的人。盡管她的母親受到多方面的阻礙和壓迫,但成為一個“藝術家”仍然是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種創造力是母親留給她的珍貴遺產。母親給了她去繼承這種遺產的可能性,也給了她巨大的精神力量去繼承它們并繼而發展它們。
所謂“尋找我們母親的花園”,不單單指的是實實在在的花園,還指的是精神花園和心靈家園,是后代黑人女性汲取養分的花園,是后代黑人女性精神和心靈能夠得以慰藉的家園。這是黑人女性前輩留下的精神遺產和傳統,是激發創造力的地方。沃克認識到激發她創作才智的是母親,因此,她認為每一位美國黑人婦女藝術家都應該去尋找并繼承她們母親和祖母的這種創造精神:“我從母親那里找到了滋養黑人婦女那被迫沉默和壓抑、但是又有沖動的創造精神的秘密,這樣的創造精神被黑人婦女繼承下來,到今天又在荒野的地方爆發出來”[3]238-239。沃克一方面揭示了黑人女性文學的創造性工作是在無法想象的條件下進行的這一事實;另一方面,她對于黑人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美學創造進行了不遺余力的贊揚。
二、口述文學
“在非洲生活中,女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勞動中,她們和男性并肩勞作,共同奮斗;在家庭中,黑人女性同樣有著重要的地位。她們通過養育子女、將非洲文化以講故事的形式傳遞給后代,從而將整個社區聯系起來。在這種生活當中,黑人女性形成了一套自我表述的傳統。這種傳統,既與非洲傳統文化中的口述文化有著天然的血緣關系,又是在黑人女性的現實生活經驗中產生的”[4]。這種傳統即是黑人女性的一種口頭傳統。黑人女性主義批評家認為,繼承和運用口頭傳統是黑人女性創作的特點。黑人女性這種特有的口述文學的形式,和她們的經歷是分不開的。黑人女性作為社會最底層的人,沒有進行書面文學創作的權利。很多黑人女性主義批評家對黑人女性口述傳統進行分析,展現了她們對黑人女性寫作的文化身份的探究。黑人女性作家將口述文本運用在文學創作中有著悠久的歷史,著名的黑人女性作家佐拉?赫斯頓是使用口述文本的先驅,另一位作家托尼?莫里森也成功地將口述文本運用在文學創作中,她們都對后代的黑人女性作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沃克也是一位努力將口述文本運用在文學創作中的作家。她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去喚醒人們對黑人女性經驗的重視,對文化身份的追尋。因為口頭文化,可以說集中地體現了黑人的智慧,是黑人民俗文化的精髓,是黑人最珍貴的財富。沃克的母親經常給她講故事,這些故事看似普通的話家常,其實都是母親自己生活的經歷和對生活的感悟。作為一名普通的黑人女性,沃克的母親像其他眾多黑人女性一樣,將這種寶貴的財富通過講故事形式傳遞給下一代。后來沃克逐漸意識到,多年以來,她寫的故事,其實都是她母親的故事。沃克在多年來聽母親故事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母親的影響,她把母親的故事融入到自己的文學創作中。甚至沃克自己也沒有發覺她吸收的不光是故事本身,還有母親的精神和母親講故事的方式。沃克記錄的是母親的故事,但這更像是在記錄一種傳統、一段歷史,而這段傳統和歷史本應該就是人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她通過將口頭形式轉化為書面的文學結構,證明了另一種美學表述和美學體驗的存在。
三、結語
美國著名黑人文論家休斯敦?貝克(Houston Baker)對沃克給予高度評價:“通過現象學地恢復她母親的民間花園,把它展現為文化的詩學意象,沃克開啟了美國黑人婦女鑄造光輝的意識領域,為她自己找到了持久的精神遺產[1]52”。沃克在追尋和發掘黑人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美學創造的過程中,逐漸找回了黑人女性被遺忘、被忽視的美學表述。她把黑人女性稱作“創造者”和“藝術家”,她從像她母親一樣的黑人女性前輩的身上,發現了黑人女性的創造力傳統和精神力量。沃克本身繼承了黑人女性的這種寶貴遺產,同時她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去喚醒人們對黑人女性經驗的重視和對黑人女性文化身份的追尋。參考文獻:
[1]Houston A. Baker Jr. Workings of the Spirit: The Poetics of Afro-American Women’s Writing[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2]Christian, Barbara. Black Women Novelists:The Development of a Tradition,1892-1976 [M].California: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80.
篇9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時代的發展給設計注入了新的血液,信息化的進程加速了設計的發展,西方的現代設計理念和理性的哲學思想深刻的影響了中國的設計文化。中國的現代室內設計在與國際化接軌的同時逐漸的喪失了自身的傳統文化,清一色的幾何形體傳達出的只有理性,而缺少文化的內涵。因此,很有必要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美學及設計理念融入到設計中。本文旨在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文化元素的分析,以及對中國傳統室內設計的解讀,展現中國傳統元素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表達及其所引發的思考,從而進一步的理解中國傳統元素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傳統文化;傳統元素;室內設計
在室內設計領域,二十一世紀初,以瑞典、挪威為代表的北歐簡約風格和極簡主義風行全球,正當人們競相模仿并滿足于這種視覺感受的同時,大家突然發現,代表著本民族文化和傳統的東西在不斷的消亡和被遺忘。于是,慢慢的,新的復古形式的設計風格開始出現并逐漸被大眾所認知和接納。這些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室內設計以科學技術為依托、文化藝術為內涵,它的發展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一些傳統的文化元素植根于人們的意識中,不可回避地再次顯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1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及其所延展出來的文化元素(符號)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有了自己的傳統文化思想,在其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儒、道兩家逐漸成為主流,加上由印度傳播而來的佛教文化,形成了中國特有的三教并存的文化格局,它們在相互斗爭、相互融合中推動著中國文化的繁榮和發展。而無論歷史上的工藝美術作品還是當代的設計作品,無不受其影響。
1.1 儒家之中庸之道、天人合一
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的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重視“天人和一”的哲學理念,講求忠、孝、仁、義的道德品質,隨著歷史的發展,它逐漸成為中國的主流文化思想,以至在漢武帝時期出現了“罷逐百家,獨尊儒術”的景象。這些儒家的文化倫理都成為中國設計師所恪守的設計哲學,并構成了中國傳統設計最基本的哲學內涵。代表儒家文化的圖案以“二十四孝圖”、“五翎圖”最具代表性,此外還有一些抽象的紋樣,如“冰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梅花紋”――梅花香自苦寒來等,它們用隱寓的形式教導人們學習生活,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中庸仁德的品行美德。
1.2 道家之玄虛飄逸、陰陽合和
老子之道本性在自然,即自然而然,如“無為而治”,又萬物協調,相互克制,陰陽合和,“八卦太極”圖案和“五行”之說正是道家思想的完美詮釋,意為天地萬物總是相生相克,互為矛盾又相互補足。老子的“道”又呈虛空無名之狀,他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學思想,認為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源于道。道家文化圖案中的“五福捧壽”、“松鶴長春”、“雙鳳朝陽”、“龍鳳呈祥”都體現出了這樣的一種哲學理念,展現出一種開闊、簡淡、謙和、寧靜、疏朗的文化品味。
1.3 佛教之禪宗沉寂
禪宗是由于佛教文化東漸,在中國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個中國佛教宗派。它提倡通過個體的直覺體驗和沉思冥想的思維方式,從而在感性中通過悟境而達到精神上的一種超脫與自由。在禪宗看來,規定性越小,想象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勝多,只有簡到極點,才能留出最大限度的空間去供人們揣摩與思考?!跋轺搿?、“十相自在”、“華蓋”、“雙色如意云紋”、“穿云飛龍”等圖案都傳達出一種靜思超脫而達到的升騰與超凡。
2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傳統室內設計中的運用
在界面中,墻壁大都采用建筑材料的原色,木料一般繪上漆并繪上丹青彩畫來裝飾。梁柱的上半邊多用青綠色調,下半部則以紅色為主,這些彩畫內容多以傳統的圖案和元素為主,如清代表現在梁、枋上的造型與彩繪按建筑類別和等級,分為和璽、旋子、蘇式三大類,和璽彩畫為最高級的,僅用于宮殿、廟壇的主殿、堂、門,圖案以龍為主,有“二龍戲珠”、“青地藻頭升龍”、“綠地藻頭降龍”、“盒子坐龍”等,此外還有“軟綠草”、“五色草”、“硬青地靈芝”等等;旋子彩畫僅次于和璽,用于官衙、廟宇主殿和宮殿、壇廟的次要殿堂,圖案以西番蓮、牡丹、行龍、夔龍為主,紋樣以卷渦紋、錦紋為主。蘇式彩畫一般用于住宅、園林,元素多用聯珠、“萬”字、回紋、“?!?、“壽”和歷史人物故事、山水風景等。天花多用藻井天棚,一般建在屋頂的中心部位,口徑較大,層次很多,結構復雜,如同花罩傘蓋一般。
在構件上,較為多見的有雀替、隔扇和柱子。雀替,又稱為插角或托木,有龍、鳳、仙鶴、花鳥、花籃、金蟾等各種形式,雕法則有圓雕、浮雕、透雕。位于梁柱或垂花與壽梁交角上的近三角形木雕構件。雀替從力學上的構件,逐漸發展成美學的構件,就像一對翅膀在柱的上部向兩邊伸出,一種生動的形式隨著柱間框格而改變,輪廓由直線轉變為柔和的曲線,由方形變成有趣而更為豐富、更自由的多邊形。甚至出現龍、鳳、鱉魚、仙鶴、花鳥、花籃、金蟾等各種形式的雀替。格扇,是一般所指中間鑲嵌通花格子門,由一個門扇框組成,直的稱邊梃,橫的稱抹頭,常見于神龕的兩側。整體分為三部分:安裝透光的通花格子稱格眼或花心;下半部實心木格稱裙板;花心與裙板之間稱環板。上部分的格眼和花心基本用“冰紋”、“人字紋”、“梅花紋”、“回紋”等紋樣裝飾,這些傳統而簡潔的裝飾紋樣飽含著深刻的寓意和哲理。柱子,常雕有各種動物紋樣,顏色一般用朱紅色。
家具主要是明清家具樣式,這類家具造型簡練、以線為主,采用卯榫結構,在跨度較大的局部之間,鑲以牙板、牙條、圈口、券口、矮老、霸王棖、羅鍋棖、卡子花等等,裝飾手法有雕、鏤、嵌、描,用材也很廣泛,琺瑯、螺甸、竹、牙、玉、石等,少堆砌,不曲意雕琢,是根據整體要求,在局部位置作小面積的透雕或鑲嵌,用材廣,有紫檀、花梨、雞翅木、鐵力木、紅木、烏木、楠木等,木材紋理,自然優美。
上述的這種傳統的設計形式一般被稱為“古典主義”或“明清風格”,這一風格形式于明清時期形成系統的定式,經過不斷的發展變化,延續至今。到現在仍被一部分人推崇和使用。
3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的運用
篇10
關鍵詞 少數民族地區 成語文化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Idioms Culture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in Minority Areas Classroom Teaching
――Mongolia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Classroom Teaching as an example
MA Zhongfeng
(Inner Mongolia Xinghe Furui School, Wulanchabu, Inner Mongolia 013650)
Abstract Idiom is not only a word, it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which are rich in Chinese culture, idiom culture can learn more in-depth and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culture, but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minority area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specially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cluded in the idiom of the few who is from teaching seriously, which largely affects the pace of the students accepted Han culture, exploring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classroom culture has to import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Key words minority areas; idioms culture; teaching
漢語是溝通交流的工具,更是社會文化的載體,體現了豐富的民族特征和地方文化思維。這一點可以從漢語成語中找到無數理據。但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課堂教學中成語文化卻多被忽略,長期以來,在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課堂教學中很少有教育者把系統的漢文化,特別是包含在成語中的漢文化知識講授給學生,這導致本地區學生對我國的傳統文化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下就成語文化及其教學方法進行分析。
1 成語文化概說
文化隱喻是一個國家或者民族文化中的一種特別的或是很有特色的風俗習慣、現象或是活動,而這種特別的風俗、現象或是活動正是它的絕大多數民眾認為是十分重要的并使得他們和其他民族區別開來的特征。①漢語作為一種承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語言,其文化隱喻義十分豐富,而成語則體現了重要的詞匯文化。
1.1 成語中包含的生死隱喻
成語中常常體現出生死聚散的觀念,以“東、西”二字為例解釋,在古代東、西是以太陽作為參考點,太陽升起的地方為東,《白虎通?五行》中有“東方者,動方也,萬物始動生也?!币馑季褪菛|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陽光給大地帶來生機,帶來溫暖,所以中華民族對東方懷有虔誠的敬意。認為東方代表生機、代表生命,東風吹拂大地,大地才可能從冰雪中解凍,生命才會有生機,所以東風也常比作春風,因而有了“東風化雨”、“東風人面”、“東風入律”等成語,喻意良好的開端、生命的開始或者良好的熏陶或教育。
與“東”相對的是“西”,許慎釋為“西,鳥在巢上也,象形,日在西方而鳥棲,故因以為東西之西?!币馑际俏鞣绞翘柭渖降姆较?,進而引申為人死或者事物衰敗,接近死亡。因而有了“駕鶴西游”、“日薄西山”、“一命歸西”、“撒手西游”等成語,喻意人或事物衰敗沒落。
1.2 成語中包含的飲食文化
傳統中國人“早晨起來有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飲食的重要性在中國有深刻的政治源頭。我國最早的政治學論著《尚書?洪范》就確立了“食為政首”的觀點。其它古書中也有:“食色性也。”“民以食為天?!薄帮嬍衬信酥笥嫜伞钡日撌???梢娫谥袊鴤鹘y文化中飲食文化是比較重要的,這在成語中也不乏實例,如“吃里扒外”、“敬酒不吃吃罰酒”、“甜言蜜語”、“口蜜腹劍”、“味同嚼蠟”、“五味俱全”、“索然寡味”、“千辛萬苦”等都是與飲食有關的成語或是通過飲食來比喻其它什么事情。
1.3 成語中的尊卑文化
成語不但體現了上述兩類文化,而且還體現了漢民族的尊卑文化。在古代社會中,男、南、天、日屬陽,女、北、地、月屬陰。由于古代重男輕女思想的存在,所以視陽為尊,視陰為卑。所以在方位上就出現了南方為尊位,北方為卑位。成語中便有“南面之術”、“南面稱王”、“南面之尊”、“北面稱臣”等來體現尊卑文化。體現著尊卑文化的成語有許多,如“犯上作亂”、“下里巴人”、“諂上抑下”、“上行下效”、“欺上瞞下”等成語,都是上尊下卑文化思想的體現。
成語在漢民族的文化中,遠不止以上所述幾類文化義,它蘊含的文化包括了漢民族的思想習慣、社會習俗、風土人情等,這些成語文化是漢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受到每位教師、學生的高度重視。
2 成語文化的教學策略分析
2.1 課堂導入策略
課堂講授是傳統文化最主要的學習方式之一,但是由于課堂上老師有很多教學問題,從教者認為成語中反映出的文化在教學中沒有那么重要或是認為這些文化學生可以自行理解,所以在上課時他們不想“浪費”時間談文化方面的問題;還有一些老師認為大家都是中國人,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應該了解,因而成語中的許多漢文化知識就在課堂上被忽略。多數學生因而不能全面準確地理解漢文化知識,本該是小學掌握的文化常識,卻拖到中學才領悟,這無疑阻礙了學生學習了解知識的步伐。因此,重視成語文化,加強課堂導入顯得特別重要而急迫。
2.2 教材導入策略
教材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材料,教材內容直接影響到學習者掌握的知識類型,現階段中小學教材中,多數以詩歌、古文、名勝介紹等形式來導入文化,然而這些教材中多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典型的、凝固的文化形式,而中國文化還有流動著的,時時反映漢民族生活形態的文化形式。通過幾種典型的文化樣式很難反映漢文化的全貌。這樣包蘊在詞匯中,特別是包含在成語中的文化知識、文化思維就顯得格外重要。因此,在現有教材中加大文化導入,注重詞匯文化,特別是成語文化的編排導入是教材編排中應予以重視的問題。
2.3 從附屬到并重――在思維上改變文化教學的從屬地位
傳統的語文教學法,一直把文化教學附屬于聽、說、讀、寫等語言教學,這是教學思維的問題,所以要改變文化教學的現狀,使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相輔相承,共同發展,首先要從思維上改變以往重語言輕文化的思維。只有把詞匯教學與文化教學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二者有機結合起來,相互促進,才能實現漢文化在課堂教學傳播中的效率最大化。
2.4 開設相關的文化課
現階段,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課堂,很少開設專門的文化類課程,更無相關的文化學習渠道,這就導致了本地學生對文化一知半解。開設相關的文化課程能夠促進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生對漢文化的了解,添補課堂文化教學之不足,也能激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如:在學習“雞鳴狗盜”一詞時,若能結合相關的文化典故課,讓學生了解這一成語的由來,這樣理解這一詞匯就會更加容易,體會也就更深。
成語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教學中不只是語言技能的訓練,更是學習文化的平臺,不能只講語言而忽略語言中包含的文化,只有語言與文化并重進行教學,中國傳統文化才可能不會被遺忘,所以應該加緊進行課堂文化教學的設計,把文化作為一個硬性的教學點,這樣一來才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培養出一批批懂知識,通文化的高素質人才。
注釋
① 張靜, 樊葳葳. 文化隱喻研究現狀及概念初探[J].外語教育,2003(00): 33.
參考文獻
[1] 楊琳.漢語詞匯與華夏文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
[2] 張德鑫.方位詞的文化考察[J].世界漢語教學,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