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范文

時間:2023-04-11 14:08: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

篇1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家中十分貧苦,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通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能直接帶領千軍萬馬爭奪王位,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對于這種情況,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不畏風浪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寧靜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成為一個偉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煉了朱元璋,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種本領:果斷、讓朱元璋能在危險的情況下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冷靜、能讓他有準確的策略。這三樣寶物、合起來,能讓你在戰場上完美地指揮出應敵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備果斷、冷靜和堅持會讓你在困境中發現機會。在這三個本領前,相信無論怎樣的困難都回迎刃而解,最后將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還教會了我自信,他曾經說過“我相信我是對的”。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只有一把才能打開那扇勝利之門。當你引領大軍作戰,當百萬生靈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當你只有一次嘗試的機會,沒有多少人能不緊張,而在戰爭中,只有一個時機是最適合的,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卻在關鍵時刻毫不緊張,他相信了自己的決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篇2

關鍵詞: “霞光讀書工程” 閱讀教學 濡養品質 學會做人

一、困惑中的思考

隨著網絡的日漸普及,讀書已經越來越快地被人們遺忘。我國傳統語文教學認為,博覽、誦讀、精思和背誦是學生接受豐富的文化滋養、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最好方法。而現在的語文教學完全使學生變成了字、詞、句的奴隸,連最起碼的讀書寫文章都成了一種任務,更遑論要培養學生的品質了。在這種體制和心理下,學生的閱讀不能引發他們對社會、人生嚴肅而又深刻的思考,他們感受不到閱讀帶來的精神愉悅和心靈震撼。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他們不喜歡閱讀,更不熱愛閱讀。他們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豐富的網絡,可網絡里的作品良莠不分,即使我們成年人都有上當的可能,何況是純潔而無辨別能力的孩子。所以引導學生閱讀,教會學生閱讀,對語文教育乃至整個教育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

其實,許多工作在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和教科研工作者從來沒有停止關注這個問題。他們帶著憂患意識關注學生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的缺失和低下,并期待通過大量閱讀來實現學生理解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升。這是一個長期的工程,教師在實踐這個過程中需要面對的是家長苛刻的目光、考試和升學的壓力、嚴峻的教育形勢。如何把閱讀與快速提高能力結合起來是擺在所有語文教師與教科研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難題。

針對這個問題,1996年,龍口市研究了語文“大量讀寫,雙軌運行”實驗,雙軌是指課內軌——深化“和諧高效,思維對話”型課堂研究,課外軌——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兩軌并行,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這個課題取得的成果很快在煙臺市推廣。在成果推廣的過程中,我們棲霞市教研室積極響應,并開始推廣課內軌的語文“課堂‘4+1’動態組合模式”和著手構建課外軌的“霞光讀書工程”。

二、踐行中的快樂

棲霞市教研室孫厚超主任是一位既有著較高理論水平同時又有著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的教研員,棲霞市語文教師在孫主任的帶領下開始了“霞光讀書之旅”。孫主任首先召開了各學校大教研組長的會議,一方面要求廣發宣傳讀書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求嚴格制訂讀書計劃,開展讀書實踐活動。孫主任的會議就如一劑強心針注入我們所有與會人員的心里,我們所有人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都期待通過這次讀書工程給學生來一個大變身。

就如久旱的土地遇到了甘霖,就如苦悶的心靈得到了傾訴,我帶著十二萬分的熱情來迎接這個讀書工程的到來。我期待看到學生在書海中徜徉,在經典中漫步,在閱讀中汲取營養。我是堅定地相信,這個工程是一個“以生為本”的工程,是一個讓整個教育受益的工程,是一個讓社會也終將受益的工程。

可是,理想總是與現實有差距。我是學校教研組的負責人,在熱情洋溢地布置這項任務時,我明顯感到部分老師的抵觸情緒:他們顧慮讀書占用時間太多會引起其他學科的不滿;他們顧慮學生閱讀時間太長,影響語文的成績;他們顧慮農村家長對這個認識不夠,不會給予支持;他們甚至顧慮讀書收效的緩慢會引起家長的不滿。

一項改革要進行,總是要遇到許多反對的人,聽到許多反對的聲音,但是這并不代表改革一定是錯的。還好,大部分老師是贊成和支持的。就這樣,背負著許多家長、學生甚至是老師的質疑,我們帶領學生踏上了霞光讀書之旅。

教師讀專業書、理論書,與學生同讀一本書;學生既利用早讀時間誦讀,又專門拿出課閱讀,周末假日讀書也成為作業的一種;教師與學生都做讀書筆記,都寫閱讀隨筆或是讀后感之類的文章。學校每月進行一次征文活動,師生的優秀習作學校會裝訂成冊放入專門開辟的“第六類”圖書專欄,供全校師生借閱,成為學校的一筆永久性資源。

語文老師不僅要帶領學生閱讀,與學生一起閱讀,還要切實開展好閱讀指導課、閱讀辯論課、閱讀展示課等,并適時組織一些誦讀比賽和演講比賽,開展“書香少年”、“書香班級”的評選??傊熒度肓宿Z轟烈烈的讀書活動中。讀書有計劃,有組織,有檢查,有成果展現的方式。

僅僅是短暫的一個多月,僅僅一個月的國學誦讀和讀書體驗就讓我在學生身上發現了可喜的變化。

謝明航在日記里說:媽媽叫我到山上一起挖薺菜,我不想去,想待在家里看電視。但想到《弟子規》里“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還是去吧……挖完薺菜,雖然很累,但我心里很高興。這比在家玩電腦有意思多了……

曲英超說:起床后,媽媽要給我疊被子,我連忙搶過來,自己疊;做完作業,媽媽要給我收拾書包,我連忙自己收拾……也許我不能成為魯濱遜那樣的人,但是我要從現在開始鍛煉自己的自立能力!

喬艷麗說:魯濱孫遇到那樣的困境還能一個人堅強地活下來,甚至制作了面包,蓄養了家畜,而現在我們豐衣足食,有許多中學生卻因為一件小事就放棄自己的生命。真是太不應該了!我們應該珍惜生命!

……

初一的學生,語言仍然稚嫩,但字里行間透露出的健康向上的思想讓人感到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