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習俗范文

時間:2023-03-27 21:58: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重陽節習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重陽節習俗

篇1

廣東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市重陽節放紙鳶,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廣西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湖北武昌縣于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四川南溪縣讀書人舊時于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跡,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河南開封自1983年起,每年舉行一次中國開封花會。清豐縣兒童于重陽節放紙鳶為戲。

河北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系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

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占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于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山東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陽節吃辣蘿卜湯,有諺語道:“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娘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陜西西鄉縣重陽節,親友以、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陜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后,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重陽節,江蘇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于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面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上海豫園于重陽節辦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

浙江紹興重陽節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廬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古代江浙一帶,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篇2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游的一種時尚。2021年重陽節的各地習俗有哪些你知道嗎?共同閱讀2021年重陽節的各地習俗,請您閱讀!

重陽節的各地習俗【江西省】婺源縣九月九日,篁嶺舉辦曬秋節。婺源篁嶺古村還保留較好的“曬秋”生產生活現象,秋季有大量新鮮蔬菜瓜果需要曬干貯藏,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景象。

【河北省】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系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占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于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山東省】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陽節吃辣蘿卜湯,有諺語道:“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娘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陜西省】西鄉縣重陽節,親友以、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蘇省】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于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面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上海市】上海豫園于重陽節辦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

【浙江省】紹興府重陽節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廬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安徽省】銅陵縣以九日重陽為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為戲,據說可以驅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縣于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長汀縣農家采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為毛豆節。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

【廣東省】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市重陽節放紙鳶,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廣西省】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舊時南溪縣讀書人于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跡,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2010年中國民協授予南陽市西峽縣為“中國重陽文化之鄉”,并在西峽建立了全國唯一的“中國重陽文化研究中心”,每年農歷九月九日這里都會舉辦“中國·西峽重陽文化節”。

重陽節的起源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p>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登高的意義登高是重陽重要的活動。重陽節又有“登高節”之稱。登高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山、登塔。

重陽登高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游玩觀景的記載。南朝時,梁人吳均在《續齊諧記》中記載一個神異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游學,費長房要他在重陽這天讓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飲酒,才可免禍?;妇罢辙k了,才逃脫災禍。這個故事,生動地反映出重陽時人們的避邪除災心理。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并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庇涊d顯示隋代的風俗與后世很相似。

到了明清時期,北京地區登高的風俗很盛行,《燕京歲時記》云:“京師謂重陽為九月九。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提壺攜楹,出都登高。南則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北則薊門煙樹、清凈化域等處,遠則西山八處。賦詩飲酒,烤肉分糕,詢一時之快樂也?!辈徽撐娜税傩?,都喜歡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貴戚富家則帶上幕帳、烤具、車馬、樂器,登高臺、土坡,架起幕帳、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戲奏樂,聽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陽于北海東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藍布圍障,防止閑人偷看。在玉淵潭釣魚臺等處,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宮御花園里也有登高之山。

重陽為秋節,節后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游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游“踏青”之說法相對應。

關于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說法一:明《五雜咀》認為,重陽源于古代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災禍?;蛟S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古代認為“九為老陽,陽極必變”,九月九日,月、日均為老陽之數,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長壽的活動,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稱九為“宜于長久”之數。

篇3

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又被稱為重九。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民間很多的子女們會在重陽節的這天回家看望父母,或陪父母去登高。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重陽節的來歷及習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重陽節的來歷及習俗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笨梢姰敃r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酒,云令人長壽?!毕鄠髯源藭r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道士追求長生,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飲宴?!彼宥殴白⒃疲骸熬旁戮湃昭鐣?,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鼻箝L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詩《與楊府山涂村眾老人宴會代祝詞》:“ 重九江村午宴開,奉觴祝壽醅。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变仈⒘死先斯澭鐣?、飲酒、祝健等活動場景。

重陽節的習俗

重陽節有很多的習俗,因為重陽節所屬秋天,所以有一部分地方的村落還保留了曬秋的習俗,而且因為鄉村秋天風景秀麗,還有不少人會去鄉村賞秋,重陽節最為出門的活動當為登高遠眺的活動了,有利于身心健康,還有吃糕,賞菊,喝酒,佩戴茱萸。

重陽時節正處于秋天,氣候溫度都非常好,所以這個時節出門登山也是極好的選擇。

重陽節的意思《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這一天是個吉利日子,應該舉行活動來慶賀,由此逐漸演變成了節日。

“重陽”名稱最早見于春秋戰國時期。屈原在《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边@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期,據曹王《九日與鐘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魏晉時期,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寫道:“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醒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睆倪@里就可以看出,那時候在重陽節,人們就要賞菊、飲酒了。到唐朝,重陽節成為了正式節日,并且普及開來,無論王公貴族,還是民間百姓,都會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到了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慶祝,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到了清代,這種風俗依舊盛行。

九九重陽節的節日作用重陽節作用一

每逢佳節倍思親,起初,重陽節的作用應該是用來思念遠方的家人和逝去的親友的,游子在外漂泊數年,心中的傷感無法寄托,便衍生出重陽節來道出自己的心聲,以表達孤獨寂寥之感。

重陽節作用二

過重陽節要喝茱萸酒,并且還要登高,這寄托了人們渴望長壽的心愿,人們希望可以通過積極鍛煉自己的體魄而使自己老去的速度慢一些。

重陽節作用三

篇4

相傳東漢時期,汝河出了個瘟魔,為害一方百姓。有個名叫恒景的青年,下決心為民除魔,于是遍訪高山名士,終于拜了一位仙長為師,苦煉降妖本領。有一天仙長對恒景說:“你技藝已成,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來,你這就回家去為民除害吧?!背蹙旁绯?,恒景回到家鄉,照仙長的吩咐將鄉親們領到附近山上,并把仙長贈予的茱萸葉和酒分給眾人。中午時分,瘟魔沖出汝河,被茱萸和的香氣攝住。恒景手執降妖劍,幾個回合就殺死了瘟魔。從此,九月初九登高辟邪的習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了下來。

在《易經》中,九是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稱重陽。據史料記載,魏晉時期就有了重陽日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明代,更有了登高并且食重陽糕的風俗。不過民俗常因地區與時令的不同而具有多元性的意義。重陽節時有出游登高、插茱萸、放風箏、賞菊、飲酒、吃重陽糕等習俗。

古代中國以農立國。到了重陽前后,秋收完畢,歡慶豐收。家家戶戶總要做些米糕、面餅、豆子饃之類饋贈親朋好友。在重陽節的前兩天,人們紛紛用面粉蒸糕,糕上插著彩色的小旗,點綴著石榴子、栗子黃、銀杏、松子仁等果實,或者做些獅子蠻王之狀,置于糕上,名為“獅蠻栗糕”,這都是南宋時期臨安(今杭州)的風俗,這些栗糕,恰是登高時攜帶的佳點。北方的重陽糕,以發面花果蒸糕最為著名(又名發糕)。發面蒸糕是將面粉發酵后扣入小碗中,每個碗底放上各種花果,如紅棗、果仁、蜜餞、青紅絲等上籠蒸熟后將面糕倒出,正好各種花果均在面糕上面,呈饅頭狀發面的重陽糕,松甜軟糯,十分味美。

在我國有些地方至今還留存著這樣的風俗。到了重陽時節,已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送重陽糕。一般是兩個大的,九個小的。取其“二九”相逢之意。北方農村流傳的“中秋剛剛過,又為重陽忙,巧巧蒸花糕,只為女想娘”的民謠,正是反映了這個風俗民情。

民間將九月也叫“菊月”或“菊節”。故賞菊、喝酒是重陽不可或缺的活動。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我國釀制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據《酉京雜記》載:“舒時,并采莖葉,雜以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之,故謂酒?!痹娙藗儗魄橛兴姡H多贊譽,晉代陶淵明有詩曰:“往燕無遺影,來雁有余聲。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頹齡。”《荊楚歲時記》亦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茸,飲酒,可使人長壽?!?/p>

吃糍粑是我國西南地區重陽佳節的又一食俗。糍粑分為軟甜、硬咸兩種。軟糍粑的做法是將洗凈的糯米下到開水鍋里,一沸即撈,上籠蒸熟再放臼里搗爛,揉搓成團即可。食用時把芝麻炒熟,搗成細末。把糍粑團搓成條,揪成小塊,拌上芝麻、白糖等。其味香甜適口。硬糍粑又稱油糍粑,做法是糯米蒸熟后不搗爛,放在案上搓成團,搟開后放些食鹽和花椒粉做成“餡芯”,再卷條切片,放入油鍋中炸制而成。其色紅黃美觀,咸麻香脆,回味無窮。

重陽佳節正值九月,秋菊飄香,螃蟹膏黃味美,肉質細嫩,正是食蟹的大好季節。古人有詩云:“不到廬山辜負目,不食螃蟹辜負腹?!彼未娙嗣穲虺加性娰澬罚骸伴浊耙褗Z螃蟹味,當日莼羹枉對人?!彼詴r至今日,陽澄湖的大閘蟹仍然聞名中外。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啖蟹、品蟹、詠蟹、畫蟹,為后人留下許多軼聞雅事,為人們啖蟹平添幾分韻味。

篇5

重陽節為什么要放風箏

風箏又名紙鳶、鷂子。自古相傳,重陽時有放風箏的習俗。那么重陽節為什么要放風箏呢?

據史料中記載與古詩的描述,北方人放風箏多集中在清明時節,而南方人則多集中在農歷九月初九重陽之時,福州也因此一直保留著重陽時一定要登高放風箏的民俗活動。為何南北方差異如此之大?為什么南方人多在重陽時放風箏?這是因為放風箏因其對氣候風力的要求,本身就帶著強烈的節令性有關。

由于北方在清明節前三個月內,風向最穩,一旦清明過后,季候風襲來,黃沙漫漫,因此人們以清明為分界線,習慣在那時放風箏,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種習俗。與之相反,因氣候的關系,農歷九月,南方季風漸強,時節秋高氣爽,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南方人則養成重陽節時放風箏的習慣。

據《漳州府志》記載:“九月登高,童子作紙鳶放于野,方言謂之‘放公叉’。”《廈門志》中也有記載“重陽,登高放風箏”一說。

重陽節放風箏寓意

傳說,重陽時放風箏是為了“放晦氣”,風箏飛得越高越遠,則晦氣也隨之高飛遠離,更有甚者,還要專門將線燒斷,讓風箏消失于云天之外。廣東《鶴山縣志》載:“于秋初放紙鷂,是日(九月九日)以火斷其線,任其隨風而去,謂之‘流鷂’,以除疾病云。”

可是與之相對,另有一種解釋則說重陽放風箏是“放吉祥”、“放福氣”,風箏飛得越好,則福氣越濃,放風箏者不僅不能弄斷絲線,還要千方百計保護之,因為若是絲線斷了,則“吉祥”、“福氣”也隨之飄向遠方。兩種解釋針鋒相對,讓人莫衷一是,不禁莞爾。

雖說“九九重陽放風箏”的習俗與氣候節令有關。但是經過漫長的歲月與傳說的渲染,放風箏,不僅僅成了娛樂的項目,也成了重陽節必做的一件事。相傳這源于漢代桓景與費長房的故事。農歷九月初九,桓景向費長房求取除邪祛瘟的藥,迷路山林,后經鴿子引路,才找到費。后人為紀念此事,以紙糊鴿子,登高時隨帶上山發放,有祈福去除晦氣之意。

放風箏要注意的事項都在“風箏線”上。有的地方風箏斷線是好事,意味著把晦氣放走了,有的地方像潮汕地區,風箏斷了線,千萬別撿,小心把別人的“衰運”撿回家。

在潮汕農村,有不少人信命運,認為每逢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是“轉運日”。因而此日有些人攜帶自己的風箏登高放飛,意謂“衰運”盡去,“好運”將來。人人都想方設法讓自己的風箏順利高飛并任其飄流,以償心愿。不過有不少風箏在中途放飛時斷線,故潮諺曰:“九月九,風箏斷線滿天走”。對斷線飛來的風箏,人們忌撿,怕撿到別人的“衰運”。

在福州,撿斷線風箏到底晦不晦氣,沒有一個準確說法,但是福州人重陽登高放風箏,最忌諱的就是“風箏斷線”,連提到這幾個字都是不被允許的。“斷線風箏”不吉利。意味著有不好的事會發生。過去人們嫁女兒,剛過門或還沒進門,女婿就死了或毀婚,就叫“斷線”,可見對風箏線斷了這件事,人們很忌諱。

篇6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之一,而重陽節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是孝敬老人,登高,賞菊的絕佳的日子,對于中國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2021重陽節有哪些傳統習俗_重陽節的注意事項,歡迎參閱。

2021重陽節有哪些傳統習俗曬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游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征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鳶亦現在的風箏。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登高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于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岳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對應?!暗巧狡砀!钡牧曀自诖呵飸饑鴷r期已流行。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登高所到之處大抵分為登高山、登高樓、抑或是登高臺。高風俗其由來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辭青”;其四是源于附會上一個荒謬傳說“桓景登山避災”。

登山祈福

遠古時古人對山岳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習俗。《禮記·祭法》記載:“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文獻記載古人對山既敬畏又充滿崇拜,“登山祈?!钡牧曀自缭诖呵飸饑鴷r期已流行開來。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游玩觀景之記載。

按照天地日月運行規律,農歷九月九日重陽這一天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于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間爭相趨之的重要民俗事象。

登高“辭青”的說法則源于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后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對應。

重陽節登高避災之神話傳說始于東漢,傳說當時河南有個叫桓景的術士認為這一天里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盡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妇霸诰旁戮湃盏歉咭员転牡幕闹嚬适?,見于南朝梁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代替茱萸),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祭祖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古時重陽祭祖的傳統習俗在嶺南一帶仍盛行,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無論是祭祖活動還是登高遠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強人們文化認同感,加強家族和社會的凝聚力。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節。賞菊習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象征長壽。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辭青

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清明節)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如果說上巳節是人們度過漫長冬季后出室暢游的節日,那么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游,所以民間有清明節“踏青”,重陽節“辭青”的風俗。

享宴求壽

重陽節的求壽之俗,有現存文獻記載的最早見于漢代。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酒,云令人長壽。《荊楚歲時記》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飲宴?!彼宥殴白⒃疲骸熬旁戮湃昭鐣粗鹩诤未?,然自駐至宋未改?!痹诩捞旒雷娴幕A上加入了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重陽時節的大型飲宴活動,其實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祭祀宴飲發展而來。

佩茱萸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于吳越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濕、逐風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茱萸香味濃,具有明目、醒腦、祛火、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插茱萸等古俗則是民間登山驅風邪的行為,插茱萸和簪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重陽節清氣上揚,濁氣下沉,人們用天然藥物茱萸等調整體魄健康,使其適應自然氣候變化。

重陽節的注意事項登山注意事項一、心臟病患者登山最好有人陪

登山能強身健體、防治疾病。但有心臟病、肺部疾病的老年人卻不太適合這種高強度的運動?!凹幢闶禽p微心臟病、高血壓的老年人,登山時最好有人陪同?!濒吣洗髮W附屬第一醫院骨關節科主治醫師羅斯敏建議老年人登山帶上急性救心丸、硝酸甘油等急救藥及創可貼等外傷用藥,以備不時之需。

登山注意事項二、骨性關節炎患者最好別登山

上山時人的膝蓋需來回地屈伸,陡峭不平的山路會對膝關節的磨損較大。許多老年人登山后便出現膝蓋疼痛現象。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王于領教授說,從醫學的角度來說,他不主張骨性關節炎患者登山。其次,老年人登山前如有明顯的頭痛、頭暈、頭脹、注意力不集中等腦血管疾病發病癥狀也最好不登山。

登山注意事項三、多點熱身運動少點爭強好勝

很多老年人人老心不老,在登山過程中看到年輕小伙走得比自己快,喜歡跟人較勁。但由于身體器官都在走下坡路,長時間運動只會讓老年人更加疲乏。王于領教授建議,老年人登山可以有個緩沖的過程,比如拉伸一下筋骨、做點熱身運動等。登山時,要沉著,速度要慢,以防腰腿扭傷;下山不要走得太快,以免膝關節受傷或肌肉拉傷。在登山時不要有太強的求勝心,一旦出現任何意外要立刻停下來休息。平時不常運動的老年人,連續登山時間不宜超過一個小時。另外,登山路徑也應選擇較為平緩、坡度偏小的地方,例如白云山(600332,股吧)等。登山前,老年人可前往就近醫院咨詢康復科醫生做些輔治療。

登山注意事項四、正確補水方式不是大口喝水

重陽節,很多市民喜歡在晚上結伴登山。老年人在人群中比較容易被絆倒。因此,太過擁擠的夜晚并不適合老年人。王于領教授建議,老年人可在早上人較少時出門。糖尿病患者,登山前還需注意吃飽飯,以免出現血糖引起的暈厥。老年人登山不妨帶上巧克力、糖果、溫水等,防止饑餓。另外,補水也很重要,登山會因出汗流失水分,老年人在喝水時也要注意不要大口喝水,最好每次喝上幾小口,保證吸收也不會增加負擔。(記者劉琛)

重陽節其他禁忌忌行。男女交合必以時,才能達到陰陽調和。否則,陰陽不調,不利于后代的繁衍,還會生出許多禍患?!爸鼐?是陽數之巔峰,過后則轉為陰數,所以禁忌一切冒失的行為,小心慎行,也在禁忌之列。

忌煮飯。過去傳說”重陽不蒸粑,老虎要咬媽“。重陽節是老人節,過節這天要讓老母休息,不能因做飯而勞累。當時沒能把這個道理講清楚,就拿這個俗語來嚇唬人。

忌回娘家。在重陽節這天,忌諱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回娘家,否則會給婆婆帶來災難。有謂: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

篇7

山西重陽節吃什么傳統食品

山西過重陽在飲食上很有特色,這天要吃水餃、莜面蒸餃和重陽糕。這里重點說重陽糕,山西人稱之為花糕發糕菊糕,吃重陽糕的風俗在宋代已經十分普遍,明清沿襲。

山西是面食之鄉,重陽糕是山西面食糕點傳統品種之一,用棗泥、銀杏、松子、杏等為餡,每鋪一層面夾層餡,共九層,象征九重天;也有的在糕點上做兩只小羊,寓意重陽。

至今山西仍然重視糕的諧音,每逢重陽,各家各戶都會吃糕,孩子們放學或下班回來,媽媽都會端上來一盤糕,喊你吃糕嘍。如果顧不上吃,她們就會很不高興,非得逼你吃,哪怕是一口。

山有的重陽風俗

穿紅

太原民間俗信九為不吉利的數字,民間廣泛流傳有人逢九,必多災的說法,故太原人普遍在逢九之年穿紅衣、系紅腰帶,以避災禍,而重陽節恰逢重九之日,這種崇尚紅色的避災風習仍在山西流傳。

舉行廟會

重陽時節,萬榮縣要在稷王山舉行傳統廟會,趕會的人們都以登高為樂。鄉寧縣在重陽節這一天全縣學校停課,由教師帶領學生登山郊游,許多家長也乘興參加,一同攀登巒峰,一起觀賞秋景。

宴師

舊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學董牽頭,組織村民殺一只羊做飯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時商討本村下一年的教書事宜,或繼續留聘,或另請高明。今天學校教師多為公職人員,不少農村仍然習慣在這一天宴請老師。

婦女休息

農歷九月九日,農村婦女習慣休息一天,不干農活。嫁出去的閨女,習慣回娘家過節。

重陽節為何也叫女兒節

干寶《搜神記》云:淮南全椒縣有一丁氏,嫁給同縣姓謝家,由于謝家是大富戶,她婆婆卻兇惡殘暴,虐待丁氏,強迫她干繁重的家務,經常遭到痛罵和毒打。

丁氏最終忍受不住,在重陽節懸梁自盡。死后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說:做人家媳婦每天辛苦勞動不得休息,重陽節請婆家不要讓她們再操勞。

篇8

99重陽節時間20xx年重陽節為20xx年10月28日,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秴问洗呵铩分小都厩锛o》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重陽節發展歷史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節”名稱見于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后,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并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南宋宮廷“于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游樂一番。

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

清代,明代的風俗依舊盛行。

貴州重陽節的習俗1、打糯米粑粑

黔東北的土家族較為重視重陽節,重陽節時要打糯米粑粑,磨豆腐,祭“家虎”,不少地方還流傳著“重陽不打粑,老虎要咬媽;重陽不推豆腐,老虎要咬屁股”的民諺呢。

另外,貴州一些地方有將米花、黃豆、茶葉、炒米等一鍋煮,做成“豆茶”的習俗,聽說種類頗多,如清豆茶、紅豆茶、白豆茶等。

2、投料下藥釀酒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酒的傳統習俗。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由于酒的緣故,重陽又成了祭祀酒業神的酒神節。

在貴州仁懷縣茅臺鎮,每年重陽,開始投料下藥釀酒,傳說是因九九重陽,陽氣旺盛才釀得出好酒。每當烤出初酒時,老板在貼“杜康先師之神位”的地方點香燭,擺供品祈禱釀酒順利(見《中國民俗采英錄》)。

3、祭水

篇9

重陽節主題活動策劃方案【學?!?/p>

一、指導思想

重陽節期間組織開展敬老愛老志愿者服務活動,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大力培養我校學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風尚。

二、活動時間

20xx年x月x日。

三、活動內容

1、組織志愿者到xx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幫助敬老院打掃衛生,陪老人談心聊天。

2、組織志愿者探望慰問我校部分退休教師。

四、活動安排

1、到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

時間:上午8點30分。

參加人員:30名學生志愿者(帶備清潔工具)。

集中地點:學校教學樓中廳。

2、慰問退休教師。

時間:上午8點30分。

參加人員:6名學生志愿者。

集中地點:學校教學樓中廳。

五、活動要求

1、統一認識,高度重視,精心安排,認真組織。

2、活動過程要注意安全。

3、要收集好各類資料并以新聞稿的形式及時上報校團委,校團委將通過校園廣播、校報等形式進行宣傳,以加強宣傳,擴大影響力。

4、活動結束后,以簡報、總結等形式向相關上級部門匯報活動的開展情況。

重陽節主題活動策劃方案【學?!?/p>

“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炎黃子孫,應繼承、弘揚傳統。為引導孩子們敬老、親老、愛老、助老,樹立良好美德觀念,增強同學們的社會責任感,我班在重陽節之際,針對全班同學,開展尊老,敬老重陽節活動。

一、活動目的

1、讓孩子解重陽節的風俗及民族文化含義。

2、培養孩子敬老,愛老的良好品質,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

二、活動時間

20xx年x月x日。

三、活動準備

1、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同學和家長一起準備一個尊老的故事:古代的、名人的、身邊的。

3、同學和家長一起準備一句國學里關敬老,孝道的名句。(最好能理解并背誦下來)

4、同學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寫一句“尊老承諾”。

四、活動過程

1、重陽節的時間。

2、重陽節的來歷。

3、重陽節的習俗。

4、重陽節的詩句。

5、重陽節尊老。

6、尊老的名句交流。

7、尊老的故事:古代、名人、身邊。

8、我們可以這樣做。

9、尊老承諾。

10、在節日里為老人送上一份禮物(重心意)。

重陽節主題活動策劃方案【學校】

(1)三分鐘小故事演講

利用晨讀課的時間進行“三分鐘小故事演講”。請學生講述自己親身感受或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父母、長輩真心付出、無私關愛子女,以及作為子女真誠回報、感恩于行的感人故事。

(2)開展“爺爺、奶奶的重陽節,我做主”的活動。

要求小學生開動腦筋,為爺爺(奶奶)設計一個有新意的過節方案,向長輩們送上節日深深的祝福。建議少先隊員可以為爺爺、奶奶準備一根拐杖,方便他們平時的出行;可以陪爺爺、奶奶鍛煉身體,大家一起來運動;也可以陪爺爺、奶奶聊天,陪老人們說說話,談談心,還可以幫助爺爺、奶奶做點家務事,減輕爺爺、奶奶的辛勞等。

(3)小小真心話

利用課外活動的時間,每位同學準備一張漂亮的賀卡,將自己想要對父母、長輩說的祝福語或最想表達的感謝語寫到紙上并帶回家送給自己的父母長輩;

(4)孝歌我會唱

組織學生學唱一首以孝敬父母和長輩為主題的歌曲,曲目自選。

通過上面開展的活動,可以讓小學生更加尊老愛老,促進他們和長輩之間的情感交流,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重陽節主題活動策劃方案【學?!?/p>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重陽節的來歷、習俗;

2.通過調查、訪問、總結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組織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促進個性的發展。

3.在重陽節活動中培養學生敬重老人、關心老人的良好品質,懂得“孝敬長輩,尊老敬老”是每個人應該遵守的道德規范,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20xx年10月23日(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又稱敬老節。前段時間,我們就圍繞“九九重陽節·濃濃敬老情”這個主題,進行了調查活動,今天,我們就以生動的形式來對成果進行匯報吧!

本次活動共分為6個組,分別是重陽溯源組、重陽美食組、重陽習俗組、重陽詩文組、重陽敬老組、重陽調查組。(幻燈出示)

請各組認真準備,首先有請第一組——重陽溯源組。大家歡迎!

二、自主活動,成果展示

(一)重陽溯源組

1、小組長引入小組活動: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我們是重陽溯源組。我們收集到了有關重陽的由來和一個相關的神話故事。

2、組員1介紹重陽節的由來1:

首先請組員1來為大家介紹吧,大家歡迎!

10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陽節。專家介紹說,九九重陽節源于西漢,今稱“敬老節”“老人節”,是一個非常溫馨的傳統節日。農歷九月九日為重陽節,亦稱“重九節”。古人認為,九為“陽數”,象征吉祥、幸福、光明。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雙九,故曰“重九”;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稱、“重陽”,所以這一天為重陽日。

3、組員2介紹重陽節的由來2:

那大家知道九月初九是什么時候被定為重陽節的嗎?接下來有請組員2來給大家介紹。

重陽節正式成為節日,是在西漢時期。在漢代劉歆的《西京雜記》中已有記載。文中提到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害后,她有個名叫賈佩蘭的侍女也被驅逐出宮。賈佩蘭與人閑談時,說到在宮中每逢九月九日,就要佩插茱萸、飲酒,以辟邪延壽??梢姡r歷九月九日在漢代就成為節日了。

4、組員3介紹重陽來歷的神話故事:

關于重陽節的來歷,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聽嗎?下面請組員3來為大家介紹吧,大家歡迎!

在民間,關于九九重陽的來歷還有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呢。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南有個叫恒景的人,拜方士費長房為師,修煉了幾年后,有一天,費長房突然發現恒景臉色難看,就對恒景說:“九月九__家有災禍,想避開災禍,你必須做一個紅布袋,用紅布袋裝上茱萸,扎在手臂上,帶著全家人一起登上高山向東面遠望。到山上,務必喝點酒,這樣災難就會過去。”、恒景照辦了,在九月九日這一天,恒景帶上全家登上了附近的高山,第二天,恒景一家回到家中,發現所飼養的雞、犬、牛、羊不知何故都死去了,全家因遵循了費長房的告誡,外出登高才逃過一劫。從此,九月九日登高避邪的風俗便傳開了。傳說終歸是傳說,其實,秋天到野外登高爬山、游玩賞花本身就是一項對身心很有益的娛樂活動。

謝謝大家,我們組的介紹完了。

(二)重陽習俗組

1、小組長引入小組活動: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我們是重陽習俗組。在重陽節這天,我國民間有很多活動,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酒等。下面就請我們的組員為大家一一介紹。大家歡迎!

2、組員1介紹重陽習俗之一:登高(幻燈片出示)。

重陽登高,是節日主要習俗。歷代以來,漢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結隊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干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災之意。、"登高"受人重視,特別是受老年人重視的另一個原因,是"高"有高壽的意思,因此人們認為登高可以長壽。

3、組員2介紹重陽習俗之三:品酒賞菊(幻燈片出示)。

,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征。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古時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九月九日這天,采下初開的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準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后一齊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從醫學角度看,酒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之妙。時逢佳節,清秋氣爽,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除登高插茱萸外,親友們三五相邀,同飲菊酒,共賞黃花,確實別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詩人們,賞菊飲酒,吟詩唱酬,給后世留下不少佳句。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寫的《過故人莊》就是寫了朋友邀請他品酒賞菊的情景。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吧!

4、組員3、4分別介紹重陽習俗之二:插茱萸(幻燈片出示)。

大家好!聽了前面錢肖毅同學的介紹,大家都知道了重陽節要插茱萸的習俗,那我就給大家來介紹一下茱萸的功效吧!

重陽節身插茱萸、飲酒,其實和端午節懸艾葉、飲雄黃酒的習俗差不多。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時節。說茱萸可以辟邪,這也反映了古人預防疾病的科學思想。除了防蟲,它還有散寒止痛、止嘔止瀉的功效,可用于頭痛、疝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等。可見,茱萸的功效可不小啊!所以,古人不但喜歡將帶果實的枝葉采下來插在頭上,還喜歡單獨將果實做成香囊隨身佩戴。

大家好!聽了我們組的介紹,同學們一定會想這種植物究竟長什么樣呢?請看大屏幕。(幻燈片出示茱萸圖片)

因為據了解,茱萸分為兩種:吳茱萸和山茱萸。兩種都是中藥,不過前者有芳香的氣味,而且可以驅蟲。古人重陽節插的就是吳茱萸。不過,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盛行,到了宋元以后,就開始少見了。專家認為,大概是因為重陽節俗的重心發生潛移,重陽在早期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所以代表“延壽客”的`最終蓋過了“辟邪翁”――茱萸。因此,現代人知道茱萸的已經很少了。這也是我們調查之后,覺得非常遺憾的一件事。

篇10

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統節日素來與傳統文化相輔相成,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有哪些習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重陽節的節日介紹農歷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游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準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重陽節的起源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古人的習俗登(dēng)高(gāo)

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飲(yǐn)菊(ju)花(huā)酒(jiǔ)

養生成分,重陽佳節飲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佩(pei)茱(zhū)萸(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