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的成就范文

時間:2024-03-28 17:40: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天文學的成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突出,主要是因為農業發展的需要。

農業生產與季節、天象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中國古代的天文歷法知識,就是在農業生產的實踐中不斷積累起來、又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的。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又分成24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 這種由太陽運動而確立的24節氣反映了一年四季的變化,與農牧業生產密切相關,因此又叫農歷。 在漢初的《淮南子-天文訓》中首次出現了完整的24節氣名稱,與現今通行的名稱一致。節氣產生于中國古代,它反映了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 反映了農時季節,在農村家喻戶曉。隨著中國古歷外傳,華僑足跡所到之處,節氣也廣為流傳。節氣是根據太陽在星空間視運動的視位置來決定的。節氣也叫二十四節氣,是相間排列的十二個中氣和十二個節氣的統稱。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開普勒,科學發現,哥白尼革命,影響

約翰尼斯?開普勒(1571-1630)是德國近代時期杰出的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也是近代自然科學的開創者之一。繼承哥白尼的日心體系,創立了行星運動三定律,使之成為指導天體力學的基本定律。開普勒是繼哥白尼之后第一個站出來捍衛太陽中心說,并在天文學方面有突破性成就的人物,被后世的科學史家稱為"天上的立法者"。

一、"天上的立法者"

開普勒是一個狂熱的數學愛好者,對自然界數的和諧的神秘感受,始終支配著他對天空奧秘的探索活動,這正是哥白尼體系令人贊嘆的數學和諧和美,是他直覺到它就是真實的宇宙圖景。哥白尼體系執著的堅持希臘古典的正圓運動觀念,因此不得不繼續沿用本輪--均輪組合法,以獲得與觀測現象的相符。惟有開普勒徹底拋棄了正圓運動的概念,才確立了太陽系的概念。

(一)開普勒的科學發現

開普勒以一個科學家應有的嚴謹的態度,毫不猶豫的拋棄了原有方案中偏心圓運動軌跡和圓周勻速運動的設想,重新尋找行星運行軌道圖形和速度分布的規律性。經過多年的努力,他找到了行星運行的軌道圖形:橢圓型,并發現行星在軌道上并不是做一成不變的勻速運動,而是在做有規律的變速運動。

1543年,哥白尼的日心說拉開了近代科學的研究序幕。他建立了"太陽中心說",雖然他的日心說在觀點上新奇,但是卻在方法上十分的保守。要使哥白尼日心說得到重視,這一切還是由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來發現,他提出了哥白尼革命能站得住腳的證據,回答了"行星運動的軌道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問題,并且探求了行星運動的規律,還從數學方法的角度上嚴格證明了觀察與數學一致。

(二)開普勒的天文學研究

人們常常以為用科學發現的內在邏輯就足以說明科學的變化,開普勒的例子卻并非如此。在那個時代,不論是地心說還是日心說,都認為行星作勻速圓周運動。但開普勒發現,對火星的軌道來說,按照哥白尼、托勒密和第谷提供的三種不同方法,都不能推算出同第谷的觀測相吻合的結果,于是他放棄了火星作勻速圓周運動的觀念,并試圖用別的幾何圖形來解釋,在第谷觀測材料的基礎上,開普勒繼續尋找他的宇宙秩序。

1609年,開普勒發表《以對火星運動的評論表達的新天文學或天空物理學》,闡述了他對火星運動規律的發現,即開普勒第一定律:火星劃出一個以太陽為焦點的橢圓,認為每個行星都在一個橢圓形的軌道上繞太陽運轉,而太陽位于這個橢圓軌道的一個焦點上。即:行星的軌道是橢圓的。行星運動第二定律認為行星運行離太陽越近則運行就越快,行星的速度以這樣的方式變化:行星與太陽之間的連線在等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1618年,開普勒又出版了《哥白尼天文學概論》,將他已經發現的火星運動兩大規律推廣到了太陽系的所有行星,而且同時公布了他所發現的第三定律:行星公轉周期的平方與它同太陽距離的立方成正比。這就是所謂的"周期定律"或"和諧定律"。開普勒定律對行星繞太陽運動做了一個基本完整、正確的描述,解決了天文學的一個基本問題。

二、開普勒在哥白尼學說的基礎上前行

哥白尼的新天文學的發展得到普遍認可,并成為現在天文學的樣式,歸功于另外一位偉大的近代天文學家,那就是開普勒。許多科學家們喜歡把哥白尼和開普勒放到一起來討論,事實上,開普勒的科學成就比哥白尼的科學成就更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哥白尼革命對天文學的發展

哥白尼的"日心說"發表之前,"地心說"在中世紀的歐洲一直居于統治地位。在天文學方面,哥白尼的主要貢獻在于他試圖革新舊有托勒密體系諸多繁雜與牽強的解釋,而從本質上追求地球三重運動的和諧性,以及幾何上的完滿一致性。哥白尼的書對伽利略和開普勒的工作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序幕。哥白尼的日心宇宙體系既然是時代的產物,它就不能不受到時代的限制。哥白尼所指的宇宙是局限在一個小的范圍內的,具體來說,他的宇宙結構就是今天我們所熟知的太陽系,即以太陽為中心的天體系統。

(二)開普勒對天文學的發展

開普勒三大定律的成功在于條件:就是哥白尼的日心說體系,因為開普勒是一個堅定的哥白尼主義者,這樣才能一開始就跟著哥白尼日心說體系的方向走,并且比哥白尼走的更遠。開普勒把哥白尼式的革命運用到哥白尼的數學體系中,改進了日心說體系。開普勒開始很欣賞哥白尼的日心說,后來他發現這不符合實際情況,開普勒在明確了哥白尼失敗的方面后得到結論:各行星圍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并不是正圓,而是橢圓。太陽真正成了導引六大行星晝夜不舍運動的力量源泉,而在哥白尼體系中,太陽并未處在任何一個行星的軌道中心。以橢圓代替正圓是宇宙學史上劃時代的事件。于是創立了開普勒三定律。

(三)開普勒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論特點

開普勒是一個深受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影響的數學家。他堅信上帝是按照完美的數學原則來創造世界的,他用數學的和諧性來探索宇宙體系。開普勒研究天文學并不具備優越的條件,他不僅缺乏相應的觀察設備,而且眼睛的視力也不好,但他卻具有豐富的想象和概括能力。開普勒尊重科學事實,敢于創新和探索,他認為科學進步需要創新,創新是科學的生命,而創新必須建立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這種尊重科學事實,敢于創新的精神在開普勒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也是他成功的關鍵。他提出自己的理論,用三定律來完善和發展哥白尼的日心說,推動了天文學向前發展的步伐。

三、開普勒定律在天文學中的意義

開普勒的行星三定律對于推動整個科學領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天文學成就和方法論特點給了我們很重要的意義。

(一)要以科學事實為依據,敢于放棄舊科學的束縛

開普勒對哥白尼體系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許多天文學家對天體運動的觀念提過不同的見解,而對天體遵循完美的均勻圓周運動這個觀念還沒有人懷疑。但是開普勒卻否定了它。他結合哥白尼的日心說再加上他的數學知識,得出三大定律??茖W發展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一成不變的,它作為一種知識和社會現象發展過程肯定會受很多因素的影響??茖W的舊觀念也是束縛科學發展的一大因素,科學工作者首先要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敢于摒棄舊觀念。

(二)要有為科學奉獻的精神,敢于正確面對科學失敗

科學研究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創造性勞動,開普勒向人們證明了日心說的正確性,證明行星世界是一個勻稱的系統。這個體系的中心天體的太陽,太陽位于每個行星軌道的焦點之一,行星公轉周期決定于各個行星與太陽的距離,與質量無關。而在哥白尼體系中,太陽雖然居于宇宙"中心",卻并不扮演這個角色,因為沒有一個行星的軌道中心是同太陽相重合的。

四、結論

開普勒行星運動三大定律的發現,直接把哥白尼的日心說推向了定量化與精確化的階段,證明了行星運行的軌道到底是什么樣子的。使整個太陽系成為一個嚴格按照確定規律運行的力學體系。開普勒堅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在哥白尼的理論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觀測結果,利用第谷對火星精確的觀測和周期的確定,加上自己的數學知識,最后提出了日心說體系,在當時逐漸被人們接受,代替了錯誤的地心說體系。這為后來宇宙天體的發現和觀測奠定了有利的基礎。

參考文獻:

[ 1] 吳國盛. 科學的歷程第二版[ M] .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2002

[ 2] 徐建科, 鄧聯合. 論哥白尼開普勒對宇宙和諧之探求.燕山大學學報.2008

[ 3] 楊耀坤. 論開普勒在自然科學方法論史上的地位. 湖北: 湖北科范學院學報.1986

篇3

天文學真的很重要。在漫長的古代,從有文字記載開始就一直在研究天文,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制訂歷法和確定四季的變化,就是要確定一年有多少天、季節是如何更替的。這有啥研究的?最冷的時候就是冬天,小樹小草發芽時春天就來了,到熱得受不了時絕對是夏天,再涼快時就是秋天到了……即使沒有現在這么精確的日歷,大約算一下也差不了太多,能有啥了不得的?如果你們真這么想就大錯特錯了,精確的歷法是極其重要的,最基本的一條就是要確定播種的時間。

最早的人類和動物們一樣,常常不知道下一頓飽飯什么時候到來。從有人學會種莊稼開始,這個問題才一定程度地得到了解決。總結一段時期的播種收獲規律后,最有經驗的那個人就成為大家的指揮員,負責告訴大家什么時候做什么農事。但氣溫、雨水這些事情總是有變化的,僅僅靠經驗,一次失誤就可能造成一群族人餓死甚至一個部族的覆滅。時間越準確,農作物的收獲就越有保障。于是,通過天文研究,年月日和二十四節氣的確定就發揮了巨大作用。

當然農耕只是天文研究的服務對象之一,牧、漁、獵和躲避自然災害等等方面也都迫切地需要天文學作出指導。既然如此,祖沖之這些科學家們研究天文也就罷了,還那么醉心于數學、執著地精確計算圓周率做什么呢?

圓周率是指平面上圓的周長與直徑之比,也就是周長除以直徑的值。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常數,圓周率最早用于解決有關圓的計算問題。比如制作車輪的時候,可以事先根據車輪大小計算出所需的木料(最早的車輪是木頭做的)――這個時候的圓周率不用那么精確就足夠使用了。但在天文學的研究和計算中,圓周率成為一個無法忽視卻又難以確定的重要參數,它的精確度直接決定研究成果的準確性。對圓周率的依賴程度,決定了好多天文學家同時也必須深入研究數學――祖沖之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圓周率不是祖沖之發現的,祖沖之的貢獻是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七位(這個紀錄一千多年后才被一位阿拉伯數學家打破)。這一成就受到中外科學界的極大認可:1964年,為了紀念祖沖之對中國和世界科學文化作出的偉大貢獻,中國紫金山天文臺將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祖沖之星”;1967年,也是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古代科學家,國際天文學家聯合會把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祖沖之環形山”。

在中國古代,最早提出并確定圓周率的是兩本書籍:《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兩本書中都提出了徑一周三的古率,也就是說,它們把圓的周長確定為直徑的三倍,確定圓周率為3?!吨荀滤憬洝反蠹s成書于商末周初,是中國最古老的天文學和數學著作。唐朝初年把它確定為國立最高學府(國子監)的教材之一。它在數學上的主要成就是介紹了勾股定理及其在測量上的應用以及怎樣引用到天文計算?!毒耪滤阈g》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數學專著,系統總結了戰國、秦、漢時期的數學成就。它的貢獻是最先闡述了分數和負數的運算。

前面這兩本書的作者都已無法考證,真正有名有姓、比較準確地算出圓周率的第一個人是東漢的張衡(就是那個發明渾天儀和地動儀的天文學家)。張衡推算出的圓周率值為3.162,雖然以我們現代人看來,他在小數點后第二位就搞錯了,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其實已經是極其難得的了。

直到魏晉時期的著名數學家劉徽,才計算出我們現在可以將就使用的圓周率數值3.14。而祖沖之給出了極為驚人的答案:圓周率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分數是355/113或22/7??纯船F在的圓周率值3.141592653589……讓舉世震驚一點都不奇怪??!再想想那個時候沒有計算器更沒有電腦,甚至連算盤和阿拉伯數字都沒有,計算起來是多么艱難啊!能做到這事兒的人,絕對既有學問又有毅力。

據說祖沖之很小的時候就喜歡聽爺爺給他講科學家的故事,他尤其喜歡東漢的張衡,立志要成為一名天文學家。要成為天文學家必須學好數學,因此他求家人給他找了數學老師。一天晚上,祖沖之躺在床上想白天老師說的“圓周是直徑的三倍”似乎不對。第二天一早,他就拿了一段媽媽做鞋子的繩子,跑到村頭的路旁,等待過往的車輛。直到來了一輛馬車,祖沖之請求駕車的老人停車,用繩子量了車輪的直徑和周L,他發現車輪的直徑不到周長的三分之一。這個發現讓他十分興奮,因此更加不斷地努力學習數學,長大后又研究了劉徽的“割圓術”,終于在圓周率的計算上得到了巨大的突破。

他之所以能有如此驚人的成就,與他有理想、有志氣、勤學習、善思考這些優秀品質是分不開的。

篇4

1、特倫斯.迪金森等編著的《夜觀星空(天文觀測實踐指南)》,針對天好者,從宇宙結構講起,詳細介紹了夜空中著名的恒星、行星、星團、星系以及彗星、流星和極光等,并介紹了各種觀測方法,既包括目視觀測,也包括使用雙筒望遠鏡和天文望遠鏡觀測;

2、馬星垣等編著的《美麗星空》,書中豐富精美的天體圖片、精確、翔實的星圖以及內容充實的星座數據和天體資料,使《美麗星空》既可作為一部星空愛好者的認星入門讀物,又是業余天文家觀星必備的觀星手冊;

3、由多位師范院校地理系教師編著的《簡明天文學教程》,介紹了天文基礎知識,包括天球、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行星、恒星、星系,以及宇宙學、天體起源與演化、地外文明等內容,反映了天文學的最新成就,使讀者認識地球在宇宙中的環境,同時有助于人們樹立正確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這張星象圖何以到了敦煌石窟中現在仍是一個謎。1959年,劍橋大學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曾推斷此圖可能是五代后晉(公元936~947年)年間繪制的,他在《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一書中提道:“我們幾乎可以肯定,這是一切文明古國中流傳下來的星圖中最古老的一種?!敝蟮?0多年里,許多人都沿用了這種說法。

關于星象圖年代的推斷,以前完全根據古文的書寫方式和圖中提到的歷史人物,從沒有人研究星象圖的科學內容,也許該圖的粗糙外貌給專家們留下了不可能包含任何精確科學信息的印象。最近的研究表明,學者們都被表象欺騙了,其實這張星象圖的內容非常重要。法國天文學家讓-馬克?博奈-比多(Jean-Marc Bonnet-Bidaud)、弗朗索瓦絲-普熱得瑞(Franoise Pradede)和國際敦煌項目部通力合作,發現1339個星星的位置誤差不超過1.5°~4°

在此之前的2月10日,倫敦的國際敦煌項目成功召開了有關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研討會,重點介紹了中國人的觀星方式,以敦煌星相圖為例,讓-馬克?博奈-比多深入分析了中國和西方的天文學傳統的差異。在比多看來,這張圖清楚明晰地描述了星空的樣子,對我們當前理解星空提供了重要的歷史依據。中國的天文學曾經領先世界,中國的星座名稱與西方不同,對古代中國人來說,星象是人間生活的投影,解讀星象需要神秘的知識,只有少數幾個人才擁有這種能力。

該星象圖的年代也被歷史學家們重新鑒定,認為該星圖比李約瑟的估計還要早300年,一個重要的根據是圖上文字對“民”字的避諱。大英圖書館國際敦煌項目部主任魏泓博士說,看過這張圖的中國學者已經提出,這似是為了避諱皇帝名字。因此,這幅圖的年代應定在唐太宗李世民駕崩之后,睿宗李旦登基之前,即公元649―684年之間,因為文中避諱了“民”,卻尚沒有避諱“旦”。

魏泓博士說,圖中文字出現“臣淳風言”的字樣,顯示原圖應是648~664年間擔當御用星象師的李淳風制作。因為只用其名,不用其姓像是自稱,若出自他人之筆的話,出于尊重應用整個姓名才對。她說卷末畫出的手持弓箭的電神所穿的服飾,尤其是帽子的戴法也像是唐代早期繪制的。不過,她認為這幅圖是復制本,理由是有一兩個星星的位置畫錯了地方,另外,圖上看不到任何初繪這樣一張圖所需的坐標方格,而且使用的紙又很薄,可以用于描摹。

篇6

中國歷史上的發明家排名前十

1.魯班

魯班字依智,人稱公輸盤、班輸,尊稱公輸子的春請求時期魯國人,在2400多年間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造和發明均集中在其一人身上,并先后制作出墨斗、多種木工師傅的手工工具、農業機具、鎖鑰、傘等作品的中國土木建筑鼻祖。

2.蔡倫

蔡倫字敬仲,是于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的東漢宦官,在位尊九卿兼任尚方令后開始總結人們以往的造紙工藝,改進造紙術,并最終制成蔡侯紙,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后世將蔡倫奉為造紙鼻祖。

3.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是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也是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隆中的中國古代杰出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和文學家,除了創作過出師表、誡子書的散文代表作,還先后發明出木牛流馬、孔明燈、諸葛連弩,是中國傳統文化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4.馬鈞

馬鈞字德衡,是出身貧寒的家境,有著口吃的毛病的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并且在魏國擔任官職時,先后還原指南車、改進織綾機、發明龍骨水車、制作輪轉式發石機、制作水轉百戲圖,改制諸葛連弩的發明家。

5.僧一行

僧一行這個唐朝著名的圣人,本名為張遂,是有著大慧禪師謚號,博覽經史,并通曉陰陽、五行之學的唐朝著名天文學家和釋學家,最主要的成就就在于編制大衍歷,并在制造天文儀器、管澤天響、主持天文大地測量等方面做出過重大貢獻。

6.畢升

畢升是在杭州書廝中專事手工印刷的北宋發明家,是于北宋仁宗慶歷年間汲取前人的經驗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膠泥活字、木活字排版的發明家,而這個傳奇人物的事跡也僅見于沈括的《夢溪筆談》。

7.張衡

張衡是舉孝廉出身,先后出任太史令、侍中等職位的東漢時期杰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文學家和地理學家,也是先后創作出靈憲、渾儀圖注、歸田賦、二京賦等作品,并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對天文學、地震學和機械技術有著杰出貢獻的漢賦四大家之一。

8.蘇頌

蘇頌字子容,是出身閩南望族的北宋中期著名官員、天文學家和藥物學家,是于1042年登進士第,入朝后長期廣涉古籍,留心醫學,對算法、地志、山經、本草等學術無所不通,并主持制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了近代鐘表擒縱器的先河。

9.杜詩

杜詩字君公,是于光武帝時期入朝,成為侍御史,于建武七年擔任南陽太守時創造了水利古風器、水力傳動機械等設施,主持修治陂池,廣開田池的東漢著名官員、水力學家和發明家,并因使得郡內因此富庶起來而被后人冠以杜母的美稱。

10.黃道婆

篇7

然而,人們提及孔子對于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影響時,常常認定孔子奠定的儒學是排斥科學技術的。假如這就是孔子與中國傳統科技的全部關聯,那么,不僅孔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最偉大的人物需要修正,因為很難想象對于傳統文化中舉世公認的輝煌成果毫無正面作用的人,能稱得上是這一文化的偉人;而且也很難從邏輯上解釋這樣一個問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科學技術成就和這一文化的主流思想即孔子開創的儒學是完全相對立的。

由此可見,儒學絕不可能是完全排斥科學技術的。

至于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對于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究竟是起積極的影響還是消極的影響,這是一個科學史界、哲學史界反復爭論、迄今尚無定論的問題。

孔子開創的儒家對中國傳統科學技術有著正面作用,但也無可否認,儒家確有輕視科學技術的傾向。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一向關注于人事而忽略了自然,這一點不利于科學的發展,但其以理性反對迷信則大大有利于科學的發展。

儒家對科技的鄙視和推動則表現在“仁知統一”上。所謂“仁知統一”,即道德行為(仁)和理性認識(知)的結合。

對于仁知的統一,孔子是這樣論證的:一方面,知從屬于仁(“知者利仁”《論語?里仁》);另一方面,知是仁的必要條件(“未知,焉得仁”《論語?公冶長》)。仁知由如此的互為前提而貫通為兩者完美結合的“中庸”這一“至德”。但是,這“知”卻不是指認識自然事物及其規律,而是明確地把“知”的任務規定為認識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因而,在仁知統一的支配下,由于倫理理性居于知識理性之上,科學技術成為雕蟲小技,處于遭貶抑的地位。然而,我們并不能就此認為“仁知統一”對科學技術只具有排斥的作用。因為,如果某些學科的認識(知)對象同時具有道德(仁)的屬性,即這些學科本身是仁知統一的體現,那么在孔子奠定的仁知統一的支配下,這些學科就會得到重視,獲得較大的發展。

這些學科在中國古代就是醫學、農學、天文學、數學。

醫學――儒家之所以看重醫學,和孔子開創的仁知統一傳統緊密相關。因為醫學是以治病救人為宗旨的科學,而這與孔子提倡的儒家愛人之仁德相吻合,于是醫學就成了科學技術(知)和倫理道德(仁)合一的科學,行醫就成了仁知統一的化身。中國古代有“醫儒同道”的說法,宋代著名大儒范仲淹自謂“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把良相和良醫視為儒生的進退之道。

農學――農學在中國古代也是科學技術(知)和倫理道德(仁)合一的學科。這是因為在小農經濟基礎為主體的古代中國,農業的繁榮和實現孔孟儒家所憧憬的“德政”、“仁政”戚戚相關。子貢問怎樣為政治國,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論語?顏淵》)把農業和仁政相聯系的“重農”思想,隨著儒學獨尊就成了以后兩千年的主流。由于農業是有著道德內涵的,因而這一農學(有關農業的科學),自然就是仁知統一的科學。

天文學――在中國古代科技中,最為官方重視的便是天文學。由于古代中國君臣等級與天地日月相伴,自然界的天體有了倫理的屬性,因而天文學也就成了有關“天”的科學知識和綱常倫理相合的學科??鬃泳幮薜牧浿弧洞呵铩份d有我國最早的有關彗星的可靠記錄:“魯文公十八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边@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哈雷彗星記錄。同時《春秋》書中記有春夏秋冬的四季概念。這說明孔子所說的“知天命”確有研究天文知識的科學成分。更能說明這一點的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曾子對主張天圓地方的“蓋天說”提出了批駁,認為圓形的天穹是無法吻合方形的大地的。這表明曾子也曾對古代的宇宙理論有過一定研究。

篇8

反映中國古代“天人和諧”的思想觀,展示古代科學家們在醫學、天文學、物理學、算學等方面的探索和成就。

針灸銅人

針灸銅人是北宋初期名醫王惟一主持監制的,將穴位和經絡走向鑄于銅人上,主要用于輔助針灸教學與研究,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體模型。針灸銅人的發明,反映了我國古代高超的金屬鑄造工藝和當時生命科學的發展水平。

簡儀

一種測量天體經緯度的儀器,由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對唐宋渾儀加以簡化而成。簡儀包括相互獨立的赤道裝置和地平裝置,可以分別測量天體的赤道坐標和地平坐標。觀眾不僅能夠了解簡儀的構造,還能學習利用簡儀來觀測星空、測量天體坐標的方法。

候風地動儀

該復原模型由青銅制成,內部為懸垂擺結構,外壁有八龍,指向八個方位,地震發生時龍頭里銅丸掉落,代表相應方向上有地震發生。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臺測定地震方位的科學儀器,由漢代天文學家張衡所發明,據史料記載,當時曾經成功測報過一次來自隴西方向的地震。

公道杯

古代的一種盛酒器皿。當杯子過滿時,杯中的酒會由于虹吸作用而全部從杯底漏出,直至一滴不剩。而杯子未滿時,則不會發生虹吸作用,杯中酒可以保存下來。

龍洗

刻有龍紋的盛水盥洗器皿。盆沿左右各有一只環形提手,稱為“洗耳”。當盆內注入一定量清水,觀眾用潮濕的雙手來回摩擦“洗耳”時,由于銅盆產生共振會嗡嗡作響,水也會開始震蕩,隨之濺起層層浪花。

益智游戲

展臺上設置有古代中國人留下的七巧板、華容道和九連環三項古老的游戲。在這里,觀眾可以挑戰一下自己的智力與耐力。

華夏科技與世界文明的交流

展示了中西方科技文明的交流與碰撞,中華民族古代的輝煌成就給世界文明帶來的影響,以及世界文明對華夏文明的促進作用。

火藥武器模型

展示了“突火槍”、“一窩蜂”、“火龍出水”、“神火飛鴉”四種中國古代的火藥武器模型。

雕版印刷的工藝流程

雕版印刷是將雕刻在木板上的文字、圖畫轉印在紙張上的印刷技術。這項技術具有效率高、印刷量大的優越性,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發展及文明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

指南針與航海技術

早在北宋末期,中國就已在航海中使用指南針。元代指南針的應用更為廣泛、精確;人們把指南針上許多針位點連結起來,以標明航線,稱之為針路,使指南針的應用技術進一步提高,成為當時必備的航海工具。

體驗空間

通過對拓片、木板水印、造紙等傳統手工藝的表演展示,讓觀眾了解傳統手工藝的制作方法,感受華夏民族非凡的創造力。

木板水印

一種復制工藝,集繪畫、雕刻和印刷為一體。根據水墨滲透原理顯示筆觸墨韻,既可用以創作體現自身特點的藝術作品,也可逼真地復制各類中國字畫,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之一。

篇9

相當長一段時期,儒學被誤解為科學(指自然科學)的對立面,至少與科學無關。其實這是一個誤解。中國古代曾有過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科學技術,正如英國著名的中國科技史家李約瑟所言,古代的中國人在科學技術的許多重要方面“走在那些創造出著名的‘希臘奇跡’的傳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擁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財富的阿拉伯人并駕齊驅,并在公元三世紀到十三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中國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曾經“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在十五世紀之前更是如此”[]。曾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的中國古代科技是在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中萌芽并發展起來的,儒家文化對于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不可能不起著重要的作用。假如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是一種與相科技對立的文化,那么在這樣的背景下,又怎么可能會有高度發展的科技?反言之,在一個科技高度發展的社會中,與科技相對立的文化又如何能夠成為主流文化?

一.

關于“儒家”,《漢書•藝文志》作了較為全面的概述和界定:“儒家者流,……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從這段總括性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原創儒家有三個主要的特點,這就是:求道、為學、致用。

首先,儒家重視求道,“于道最為高”。從《論語》中可以看出,孔子一生致力于求道。《論語•學而》說:“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薄墩撜Z•衛靈公》說:“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論語•里仁》說:“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憋@然,求道是孔子一生的追求??鬃拥摹暗馈保饕v的是為人處世之道。孔子說:“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保ā墩撜Z•憲問》)又說:“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論語•公冶長》)但最重要的是“忠恕之道”,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

孔子之道,為思孟學派以及后來的《易傳》所發揮,從而形成了儒家的“天人合一”之道?!吨杏埂吩唬骸拔ㄌ煜轮琳\,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并且認為,“仲尼祖述堯舜,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保ā睹献?#8226;盡心上》)《易傳》曰:“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周易•乾•文言》)并且明確提出天道、地道與人道統一的“三才之道”(《周易•系辭下傳》)。

正因為儒家講的“道”是人道與天道的統一,是“天人合一”之道,所以,儒家又重視“天”,重視研究天地自然,從而形成了儒家的自然觀,主要包括:思孟學派的陰陽五行自然觀、荀子的氣論自然觀和《易傳》的陰陽八卦自然觀,充分表明儒學融合自然之道。雖然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看,儒家的這些自然觀并不能算作是科學,但是在中國古代,陰陽五行自然觀、氣論自然觀以及陰陽八卦自然觀一直是古代科技的思想基礎,是中國古代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儒家重視為學,“游文于六經之中”??鬃幼鳛榻逃遥笞约汉蛯W生有廣博的知識。《論語•雍也》說:“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笨鬃又v“博學”,主張“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論語•述而》),具有知識論傾向;不僅要求學習社會文化,學習倫理道德方面的知識,而且也包括學習自然方面的知識,從而使學生成為“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的君子。這里的“游于藝”,就是學習“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的“數”實際上包括了古代的數學知識。而且,孔子還要求學生“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思孟學派和荀子的著作以及《易傳》等也廣泛涉獵自然知識。

正因為儒家重學,也重視自然知識,包容科技,先秦儒家自孔子開始就十分重視對于古代科技著作的研究。他們所整理、研究以及撰寫的著作中,《夏小正》、《禹貢》、《月令》等都是當時重要的科技著作,《詩經》、《堯典》、《周禮》等也都包含了豐富的科技知識。先秦儒家把科技知識包容于儒學之中,而這些科技著作以及科技知識事實上成為后世儒家學習和研究科技的知識基礎。

再次,儒家重致用??鬃又厝说馈⒅貙W問,最后又落實到致用上。在為政方面,孔子講“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論語•為政》),講道德教化;同時也講“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講利民。這一思想后來被孟子發展成為“仁政”。孟子認為,施行仁政,首先要“制民之產”。他說:“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保ā睹献?#8226;梁惠王上》)因而要發展農業生產,要“不違農時”;“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孟子•梁惠王上》)。在儒家看來,講“仁政”,就要發展農業生產,當然也就離不開發展農業科技。

儒家講民本,最終又要落實到發展農業,發展農業科技;與發展農業相關,又要研究天文學、地理學以及數學等等。這表明儒家本身具有發展科技的內在要求,儒家文化與科技密切相關。在中國古代科技體系中,農業科技以及與之相關的實用科學發展較快,其原因概在于此。

二.

原創儒家具有的求道、為學、致用的特點,使得儒學融合科學于一體。而且,后世儒家在發展儒學的過程中,大體上繼承了這個重要的傳統,只是在各個時期,儒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從儒學發展史看,歷代都有儒家學者研究自然、研究科技,對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做出直接的貢獻。

漢代儒家確立了儒家的經學傳統,較多地發揮儒家為學包括研究科技知識的特點。漢代經學家在整理和研究儒家經典時,把包含有古代科技知識的儒家著作也確立為經典。按照中國古代數學、天文學、地理學、醫藥學和農學五大學科的分類,《周易》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數學知識,《詩經》、《尚書•堯典》、《大戴禮記•夏小正》、《禮記•月令》以及《春秋》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天文學的知識,《尚書•禹貢》、《周禮•夏官司馬•職方》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地理學知識,《周易》、《禮記•月令》等著作中包含了與醫學有關的知識,《詩經》、《大戴禮記•夏小正》、《禮記•月令》等著作中包含有農學知識。尤其是,漢代經學家還把春秋時期的技術著作《考工記》補入《周禮》,列為儒家經典。漢代儒家在整理和研究儒家經典的過程中,對其中的科技知識進行注釋和發揮,實際上也是一種科學研究。

漢代儒學包容科學,不僅表現為漢儒所確立的儒家經典中包含古代科技著作和科技知識,而且,漢代有不少儒家直接參與科學研究,甚至成為那個時代的科學家。漢代儒家普遍對天文歷法感興趣,并有所研究,這不僅有其政治方面的原因,也與儒家講“天人合一”有著密切的關系。李約瑟說:“天文和歷法一直是‘正統’的儒家之學?!盵]筆者以為,至少在漢代可以這么說。在漢代儒家中,對天文學頗有研究的,至少有揚雄、桓譚、劉歆、賈逵等。揚雄對天文學很有興趣,主張渾天說,并提出“難蓋天八事”?;缸T對天文學也頗有研究,在宇宙結構問題上,反對蓋天說,主張渾天說。揚雄和桓譚對于渾天說取代蓋天說的地位起到重要的作用。后來的儒家學者劉歆修《三統歷》,被認為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部完整的天文學著作”,“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歷的雛形”。[]賈逵在天文學上頗有造詣,他所參與修訂的東漢四分歷比以往各家歷法有顯著的進步。

宋學確立了儒家的道學傳統,較多地發揮了儒家求道包括求自然之道的特點。宋學家在當時中國古代科技發展至高峰的背景下,大都深入學習和研究當時的科技。邵雍、張載、二程以及朱熹都對自然現象有過研究。

朱熹的“理”一開始就具有科學的內涵,它既是形而上的“太極”,又是具體事物包括自然事物的規律,因而也包括了自然規律在內;所以,朱熹理學既是心性之學,又是自然學。這正是對原創儒學“天人合一”的發展。此外,朱熹對于儒家“格物致知”的詮釋,使之包含了格自然之物的內涵,賦予了科學的意義。朱熹說:“天地中間,上是天,下是地,中間有許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獸,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個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謂格物,便是要就這形而下之器,窮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保ā吨熳诱Z類》卷六十二)“上而無極、太極,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蟲之微,亦各有理。一書不讀,則闕了一書道理;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須著逐一件與他理會過?!保ā吨熳诱Z類》卷十五)可見,在朱熹廣泛的格物中,也包括格自然之物。朱熹非常強調研究自然現象,把握自然之理。他說:“雖草木亦有理存焉。一草一木,豈不可以格。如麻、麥、稻、粱,甚時種,甚時收,地之肥,地之蹺,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保ā吨熳诱Z類》卷十八)“歷象之學自是一家,若欲窮理,亦不可以不講。”(《朱文公文集》卷六十《答曾無疑》)“小道不是異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如農圃、醫卜、百工之類,卻有道理在?!保ā吨熳诱Z類》卷四十九)更為重要的是,朱熹還運用“理”的概念直接研究自然、研究科學,在天文學領域取得重要的成就。他提出了以“氣”為起點的宇宙演化學說,提出了地以“氣”懸空于宇宙之中的宇宙結構學說以及天有九重和天體運行軌道的思想,在中國天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

明清之際,西方科學傳入中國。明清時期尤其是明清之際的儒家,較多地發揮了儒家經世致用的傳統。他們或者以“格物致知”的名義融合科學、研究科學,或者打著“西學中源”的旗號學習西方科學,會通中西。清代的儒學即使在最后轉變成為專注于考據訓詁的經學,也依然以特殊的方式研究科學。當時的儒家對于西方科學雖有不同態度,但總體上持積極吸納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古代科技的近代化。

明清之際的儒家學者黃宗羲撰寫了不少科學著作,其中天文學、數學類著作“有《授時歷故》一卷,《大統歷推法》一卷,《授時歷法假如》一卷,《西歷假如》、《回歷假如》各一卷外,尚有《氣運算法》、《勾股圖說》、《開方命算》、《測圓要義》諸書共若干卷”[];地學類著作有《今水經》、《四明山志》、《臺宕紀游》、《匡廬游錄》等;還有《律呂新義》及其它科學著作。清初儒家學者李光地對天文歷算有特殊的愛好,與當時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梅文鼎交往甚密。在與梅文鼎的交往過程中,李光地對天文學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其天文歷法類著作主要有:《歷象要義》、《歷象合要》、《歷象本要》等,主編《御定星歷考原》、《御定月令輯要》等;還有論文《記太初歷》、《記四分歷》、《記渾儀》、《算法》、《歷法》、《西歷》等。清代考據學大師戴震“凡天文、歷算、推步之法,測望之方,宮室衣服之制,鳥獸、蟲魚、草木之名狀,音和、聲限古今之殊,山川、疆域、州鎮、郡縣相沿改革之由,少廣旁要之率,鐘實、管律之術,靡不悉心討索。”[]并且撰寫了大量的科技著作,其中有天文歷法類著作:《原象》、《續天文略》、《迎日推策記》、《九道八行說》、《周禮太史正歲年解》、《周髀北極璿璣四游解》、《記夏小正星象》、《歷問》、《古歷考》等;數學類著作:《勾股割圜記》、《策算》等;地學類著作:《水地記》、《直隸河渠書》、《汾州府志》等;技術類著作:《蠃旋車記》、《自轉車記》、《釋車》、《考工記圖》等。清代著名的漢學家焦循是與汪萊、李銳齊名的重要數學家。[]《疇人傳》“續編”說:“尚之(李銳)在嘉慶間,與汪君孝嬰(汪萊)、焦君里堂(焦循)齊名,時人目為談天三友。”[]焦循的數學著作有:《加減乘除釋》、《天元一釋》、《釋弧》、《釋輪》、《釋橢》、《開方通釋》等。此外,焦循還有《禹貢鄭注釋》、《毛詩地理釋》、《毛詩鳥獸草木蟲魚釋》、《李翁醫記》等科學類著作。

縱觀儒學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出,歷代都有儒家學者研究自然、研究科技,并撰寫科技著作,把科學與儒學融合在一起。

三.

儒學融合科學,然而在儒學體系中,科學只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并不占據主導地位。雖然儒家也需要研究天地自然,但是,這種研究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儒家最終把握“形而上之道”的手段。對于儒家來說,科學既不是可有可無,也不是最為重要。儒家既不反對科學,也不將科學擺在首要的位置上。尤其是當科學與儒學發生矛盾時,當需要對科學與儒學的重要性作出比較和權衡時,科學往往處在次于儒學的地位。

正因為如此,儒家對于科學的態度往往會受到今天推崇科學的人們的誤解。甚至李約瑟也認為,“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儒家反對對自然進行科學的探索,并反對對技術作科學的解釋和推廣?!盵]并以孔子反對樊遲學稼加以說明。其實,孔子反對“樊遲學稼”是否可以用來證明儒家反對科技,則需要作進一步的分析。

據《論語•子路》記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闭垖W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然而,孔子反對樊遲學稼,只是因為在孔子看來,義的價值要高于利,道德的價值要高于實際的技能;只是就義與利、道德與實際技能相比較而言的;并不是不要利,不要實際技能,而是不要只講利,只講技能。因此,孔子反對樊遲學稼并不存在反對科技、鄙視科技的問題。

從古代科技尤其是古代農業科技的發展看,孔子反對樊遲學稼實際上并沒有產生多少負面的影響。北魏時期的重要農學家賈思勰撰重要的農學著作《齊民要術》,其中說道:“樊遲請學稼,孔子答曰:‘吾不如老農?!粍t圣賢之智,猶有所未達,而況于凡庸者乎?”[]按照賈思勰的理解,孔子因自以為在農業生產上不如老農,所以才無法教授樊遲學稼;而且,連孔子都不如老農,那么凡庸者就更是如此,所以應當學習農業科技。唐代重要的農學家陸龜蒙著《耒耜經》,其在“序”中說:“孔子謂:‘吾不如老農’,信也。因書為《耒耜經》以備遺忘,且無愧于食?!盵]陸龜蒙認為,孔子說自己不如老農,這是實話,所以應當要研究農學。宋代重要的農學家陳旉著《農書》,有洪興祖作“后序”,其中引陳旉所說:“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仁ブ?,吾志也;樊遲之學,吾事也;是或一道也?!盵]顯然,孔子反對樊遲學稼實際上并沒有成為古代農學家研究農業科技的障礙。無論對農學家們的解釋作如何評價,無論他們的解釋在今天的一些人看來是多么的“不符合”邏輯,但至少可以肯定,他們沒有把孔子反對樊遲學稼與他們研究農業科技對立起來,也就是說,孔子反對樊遲學稼實際上并沒有對古代農業科技的發展帶來多大的負面影響。

朱熹也曾說過:“格物之論,伊川意雖謂眼前無非是物,然其格之也亦須有緩急先后之序,豈遽以為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間而忽然懸悟也哉!且如今為此學而不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間,此是何學問!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飯也?!保ā吨煳墓募肪砣拧洞痍慅R仲》)如果僅從字面上理解,這段文字只是講研究自然當在“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通世故”之后,不可“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間”,并沒有反對研究自然之意。但是,他用“炊沙而欲其成飯”之詞,似有輕視科學之嫌。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據當今學者陳來先生所著《朱子書信編年考證》,朱熹的此段文字寫成于“丙戌冬”(1166年,朱熹36歲),[]當為朱熹早期言論,在他后來的著述中,類似的言論幾乎不復出現。

朱熹于47歲(1177年)寫成的《論語集注》對孔子所言“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進行注釋時說:“游者,適情之謂。藝,則禮樂之文,射、御、書、數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闕者也?!保ā墩撜Z集注•述而》)后據周謨“己亥(1179年,朱熹49歲)以后所聞”,朱熹曾經在比較“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四者的輕重時說:“‘游于藝’一句,比上三句稍輕,然不可大段輕說。如上蔡云‘有之不害為小人,無之不害為君子’,則是太輕了。古人于禮、樂、射、御、書、數等事,皆至理之所寓。游乎此,則心無所放,而日用之間本末具舉,而內外交相養矣?!保ā吨熳诱Z類》卷三十四)從朱熹此時對于程門弟子謝良佐的批評可以看出,朱熹認為儒家的“六藝”“皆至理之所寓”,絕不是可有可無。

另據陳淳“庚戌(1190年,朱熹60歲)、己未(1199年,朱熹69歲)所聞”,朱熹晚年明確指出:“小道不是異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如農圃、醫卜、百工之類,卻有道理在。只一向上面求道理,便不通了?!保ā吨熳诱Z類》卷四十九)可見,朱熹晚年對于學習農圃醫卜之類的“小道”明確持肯定態度。

從朱熹對待研究自然、學習“六藝”的態度變化可以看出,朱熹同樣也是重視“小道”、重視“六藝”的,根本沒有反對、鄙視之意,只是有先后、緩急之別而已。

由此可見,儒家視科技為“小道”,這只是與儒家形而上之“大道”相比較而言的,只是大小的“小”。與此相類似,有關“喪志”、“雕蟲小技”之類的說法,也都只是表明儒家視道德更重于科技。應當說,儒家并不反對學習科技知識,而只是反對輕視道德一味地沉迷于科技之中。

至于“奇技巧”的說法,應屬另外一類?!捌婕记伞钡恼f法出自《禮記•王制》。其中說:“作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薄渡袝?#8226;泰誓》也有“作奇技巧以悅婦人”的說法。其實,這里的“奇技”、“奇器”或“奇技巧”是有所指的,主要是指無益于國計民生的、蠱惑人心或只是取悅于人的技法,并不是指所有的科技。當然,不排除有些科技的東西被歷史上的某些儒家學者視作“奇技巧”,但是,同樣也有一些儒家學者反對把科技視作“奇技巧”。明清之際,重要的儒家學者李光地明確反對把西方人的科技視作“奇技巧”。他說:“西洋人不可謂之奇技巧,蓋皆有用之物,如儀器、佩觽、自鳴鐘之類。《易經》自庖犧沒,神農作;神農沒,堯舜作,張大其詞,卻說及作舟車、耒耜、杵臼、弧矢之類,可見工之利用極大?!吨芄佟芬槐尽犊脊び洝罚f車?!盵]因此,籠統地說儒家視科技為“奇技巧”是不符合事實的。

所謂儒家“重道輕藝”之說,如果就比較和權衡“道”與“技藝”孰重孰輕而言,儒家的確如此;但如果以此認為儒家輕視“技藝”,顯然是一種誤解。與這種誤解相類似,儒家還被說成是“重義輕利”。其實儒家講“重義輕利”是有特定含義的。孔子講“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講“因民之所利而利之”,顯然,儒家并不是不講“利”,而是要在義與利發生沖突時“重義輕利”。同樣,孔子講“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漢代的揚雄講“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技”[];朱熹講科技“亦是道理”;充分表明儒家并不輕視“技藝”,而是包容著“技藝”。因此,無論是“重義輕利”,還是“重道輕藝”,其中的“輕”都并非指輕視之“輕”,更多的是在對二者進行比較權衡時的輕重之“輕”,是相對而言的。

從總體上看,儒家講求道、為學、致用都要求研究自然,都離不開學習和研究科技、運用科技,因此,儒學融科學于一體,具有科學的內涵;與此同時,研究自然、學習和研究科技只是儒家把握“形而上之道”的一種手段,只是相對次要的方面;所以,在儒學中,科技只是“小道”,必須服從于儒家的“大道”。正因為儒學具有科學的內涵,包含有研究自然、學習和研究科技的要求,儒家自一開始就把研究自然、學習和研究科技當作建立和發展儒學體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無論是先秦儒家還是漢代經學家、宋學家,乃至明清之際的儒家,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曾在一定程度上以不同方式研究過古代科技。這一切都表明儒家與古代科技并非對立。

參考文獻:

[1]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總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3.

[2]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四卷)天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2.

[3]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三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430.

[4]樂愛國.朱熹:一位被遺忘的天文學家[J].東南學術.2002,(6).

[5]全祖望.鮚埼亭集(卷十一)梨洲先生神道碑文[M].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洪榜.戴震文集•戴先生行狀[M].北京:中華書局,1980.

[7]錢寶琮.中國數學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1964.286.

[8]阮元.疇人傳(卷五十)李銳[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5.

[9]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科學思想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8.

[10]賈思勰.齊民要術•序[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75年.

[11]陸龜蒙.甫里集(卷十九)耒耜經[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2]陳旉.農書•洪興祖后序[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3]陳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8.

篇10

關鍵詞:自然界;辯正自然觀;自然科學;辯正本性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3-0228-02

收稿日期:2013-08-19

作者簡介:黃柳(1992-),女,安徽六安人,本科生,從事理論研究。

一、運用整體論的思維方式來研究自然觀的整體特性

恩格斯在《導言》中集中解決的問題是自然界的辯正本性,創立了辯正自然觀,辯正自然觀的整體性就表明了自然界的辯正本性。也就是說,恩格斯在提出辯正自然觀時,首要的是運用整體論的思維方式從整體上考察辯正自然觀的整體特性。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任何事物的整體性都標志著事物的根本特性、基本特性或主要特性的,抓住了事物的根本特性,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質或實質。這對于辯正自然觀的考察也不例外,從整體論上思考就會抓住辯正自然觀的根本特性。

從整體論的思維方式出發,一方面要考察自然界,另一方面要考察辯證法。而要揭示自然界的辯正本性,最終歸結為實現自然界與辯證法的結合。也就是說如果把自然界與辯證法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就有可能揭示出自然界的辯正過程和辯正發展。在此之前自然界與辯證法是分離的,取代辯證法地位的是形而上學,不管是近代的形而上學自然觀,還是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自然哲學,最后都導致在自然界對辯證法的否定。這樣恩格斯要確立辯正自然觀,從方法論上看就是要實現自然界與辯證法的結合和統一。

二、以自然科學作為中介來達到自然界與辯證法的統一

要實現自然界與辯證法的結合和統一,恩格斯運用了以自然科學為中介的方法,這就是選取了一個中介因素——自然科學,它既跟自然界發生聯系,又跟辯證法發生聯系?;蛘哒f自然科學之所以能成為中介,是由于自然科學與自然界的關系以及自然科學與哲學的關系所決定。如果說自然科學尚在哲學的母體之中,哲學與自然界是直接發生關系,那么當自然科學獨立后并從哲學中分化出來,就產生了自然科學與自然界的關系,同時也產生了自然科學與哲學的關系。但是由于自然科學存在于這兩種關系中而形成兩個層次關系,即自然界與自然科學是一種層次關系,自然科學與哲學又是一種層次關系。而且哲學位于自然科學層次之上,自然科學處于自然界層次之上,于是哲學、自然科學、自然界三者之間形成以自然科學為中間層次的關系,哲學就通過自然科學這一中介與自然界發生關系。這樣,自然界與辯證法的關系,實際上是自然界與哲學的一種關系,并且要通過自然科學與自然界的關系來解決。換句話說,辯正自然觀的確立要通過自然科學對哲學的作用來解決,而這種作用就是作為中介的自然科學的運用。

自然科學的中介作用是由自然科學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界,但它不是研究整體自然界,而是研究自然界各個不同領域,它所獲得的成果是對自然界各個不同領域特殊規律的認識。辯正自然觀是研究整個自然界的,研究自然界的一般規律。這樣無論從研究對象和研究成果來看,哲學與自然科學的關系都可以歸結為一般與特殊的關系。而自然界中實際存在的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而自然界中實際存在的是一般與特殊的統一,或一般與個別的統一,并且直接存在的形式是具體的、個別的所以說一般與特殊或一般與個別的統一,實際統一于特殊或個別之中。這樣自然科學對哲學的中介作用,就表現為如何從特殊上升為一般,通過特殊的自然科學規律來論證辯正自然觀的普遍規律、揭示自然界本身的辯證法。自然科學作為中介,把自然界與辯證法統一起來來揭示出自然界的辯正本性。

三、自然界的辯正本性及其論證

既然以自然科學為中介,把自然界與辯證法統一起來揭示出自然界的辯正本性,那自然界的辯正本性到底是什么呢?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自然界的辯正本性就是“普遍聯系”和“永恒運動”。自然界是不是存在普遍聯系和永恒運動呢?這就要使自然界與普遍聯系和永恒運動統一起來。恩格斯就是運用自然科學的成果來論證自然界的辯正本性,揭示出自然界的各種物質存在的物體之間的普遍聯系和永恒運動。

(一)天文學成就中反映出自然界的辯正本性

1755年,康德發表的《宇宙發展史概論》中就提出了天體形成的星云假說。指出太陽系及一切恒星都是由原始星云在引力和斥力的作用下逐漸凝聚而產生的。原始星云的細小物質微粒在引力作用下相互轉動著的扁的云狀物中較大的團塊就凝聚成行星。恩格斯從康德的星云假說中看出:“關于第一次推動的問題別取消了;地球和整個太陽系表現為某種在時間的進程中逐漸生成的東西?!盵1]“是從哥白尼以來天文學取得的最大進步。認為自然界在時間上沒有任何歷史的那種觀念,第一次被動搖了?!盵2]但是當時大多數自然科學家仍受形而上學觀念的影響,康德的著作并沒有引起注意,對自然科學和哲學也沒有產生直接影響。

直到1976年,法國天文學家、數學家和物理學家拉普拉斯出版了《宇宙系統論》,提出了灼熱星云假說,并從數學上作了論證。認為高溫旋轉的星云由于熱量輻射到宇宙空間而逐漸冷卻收縮,星云越來越成為一個圓盤的星云塊,生成一圈又一圈氣體環,由于相互吸引形成團塊,最后形成行星,星云的中心部分形成太陽。直到這時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說才引起人們的重視,并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間占統治地位。以后天文學家獲得的一些材料表明假說還不夠完善,但是生成和發展的思想卻由此在天文學中得到了公認。

(二)地質學成就中反映出自然界的辯正本性

1830—1833年英國地質學家漸變論者賴爾的《地質學原理——參照現在起作用的各種原因來解釋地球表面過去發生的變化的嘗試》一書指出,通過風、雨、河流、海浪、潮汐、火山、地震等因素說明歷史上所發生的各種變化,認為地球的歷史在時間上是連續的,現狀是以前變遷的結果。變化的原因是由一系列微小的、緩慢的變化積累起來的,而不像災變論者居維葉所說的那樣是全球性的災變造成的。賴爾的地質學成就說明:“不僅整個地球,而且地球今天的表面以及生活在其上的植物和動物,也都有時間上的歷史。”[1] 對此,恩格斯指出,盡管賴爾的觀點也有缺陷,但賴爾卻是“第一次把理性帶進地質學中,因為他以為地球緩慢的變化這樣一種漸進作用,代替了由造物主的一時興發所引起的突然革命?!盵1]

(三)物理學成就中反映出自然界的辯正本性

19世紀三四十年代,物理學的最高成就就是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的發現。恩格斯指出還有英國的焦耳和格羅夫也在這個期間提出。它表明“一切所謂物理力,即機械力、熱、光、電、磁,甚至所謂化學力,在一定的條件下都可以相互轉化,而不發生任何力的損耗”[1],自然界物質運動的“相互聯系和轉化已經被證明”,“運動著的物質的永遠循環是最終的結論”[1]。對于這一定律的哲學意義,恩格斯指出:“如果說,新的發現、偉大的運動基本規律,十年前還僅僅概括為能量守恒定律,僅僅概括為運動不生不滅這種表述,就是說,僅僅從量的方面概括它,那么,這種狹隘的、消極的表述日益被那種關于能的轉化的積極的表述所代替,在這里過程的質的內容第一次獲得了自己的權利,對世外造物主的最后記憶也消除了?!盵2] 現在“自然界中的一切運動都可以歸結為一種形式向另一種形式不斷轉化的過程”[3],而且“轉化過程是一個偉大的基本過程,對自然的全部認識都綜合于對這個過程的認識中”[2]。

因此,通過這些自然科學成就所揭示出來的自然界的辯證法的整體特性是自然界的一切東西都產生、消逝、運動、變化、發展、聯系、轉化、統一之中,進一步概括升華就會得出自然界的普遍聯系——永恒運動的辯證法特性。表明“整個自然界是作為至少在基本上已解釋清楚和了解清楚的種種過程的體系而展現在我們面前”。

恩格斯通過自然科學及其成就實現了自然界與辯證法的結合、統一,揭示了自然界的辯正本性:普遍聯系——永恒運動,并對辯正自然觀的“基本點”給出了完整表述:“一切僵硬的東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東西消散了,一切被當作永久存在的特殊東西變成了轉瞬即逝的東西,整個自然界被證明是在永恒的流動和循環中運動著?!盵1] 恩格斯這一表述是就其辯正自然觀的“基本點”說的,這里的“基本點”實際指的是中心、核心,即辯正自然觀的中心、核心是永恒運動。從辯正自然觀的整體性質是關于自然界的普遍聯系和永恒運動的見解中可以看出,辯正自然觀的基本點所強調的只是辯正自然觀關于自然界的辯正本性的一個方面——永恒運動。之所以要突出這一點,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恩格斯是針對形而上學自然觀“這個總觀點的中心是自然界絕對不變這樣一個見解”說的,辯正自然觀和形而上學自然觀截然相反,中心是自然界的永恒運動。第二,普遍聯系也是自然界的一個整體特性、辯正本性,但是自然界的這兩個辯正本性——普遍聯系和永恒運動從邏輯關系看,普遍聯系應該是邏輯在先的,所以僅僅承認普遍聯系還不能最終使辯正自然觀與形而上學自然觀區別開來,還必須在承認普遍聯系的前提下,承認這些普遍聯系的東西之間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永恒運動。第三,自然界的永恒運動不僅僅以普遍聯系為前提,而且它本身就包含著普遍聯系,永恒的運動表現為各種運動形式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轉化,這本身就是一種相互依賴、普遍聯系的顯現。

參考文獻:

[1]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