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發現范文
時間:2023-03-15 21:55: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活的發現,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世界上一直沒有一個偉大的‘生活發現’網站可以供我們參考,豆瓣一邊做一邊琢磨,希望可以成為一個這樣的網站?!睏畈f。
朝著這個目標,豆瓣有了自己的特點:工程師人數超過半數,他們不斷更新算法技術,解讀用戶每一次瀏覽痕跡背后的邏輯關系,最終高效地為用戶帶來最匹配的推薦結果。
這恰好是大數據時代最需要的質素,然而在當年,只有豆瓣在琢磨一個讓人覺得奇怪的算法邏輯——“你先告訴我你喜歡什么,然后我向你推薦你更喜歡、更需要什么”。
讀懂你
“許多口味最類似的人卻往往是陌路,如果能不一一結交,卻知道成千上萬人的口味,能從中間迅速找到最臭味相投的,口口相傳的魔力一定能放大百倍,對其中每一個人都多少會有幫助?!卑殡S這一愿望,豆瓣誕生了。
而豆瓣的核心能力是從技術引擎開始的。當時,豆瓣對“發現”的理解是“個性化算法推薦”,也就是“豆瓣猜你會喜歡”,這形成了楊勃對豆瓣最初的設想:通過精準強大的算法為用戶進行產品推薦。
但在這之前,還需要建立全面的興趣圖譜。
創辦豆瓣后的第三年,豆瓣開始加強“口口相傳的魔力”,推出了曾經叫做“友鄰廣播”的“豆瓣說”。接下來,豆瓣社區效應的表現越來越明顯,很多用戶開始在群組活動里談論生活的方方面面,這讓楊勃意識到,是時候將豆瓣社區單列出來,并分化出線上活動、豆瓣小站。
其中,豆瓣小組從上線至今已經有超過30萬個興趣小組被用戶創建,每個月吸引5500多萬人訪問,而話題更是延伸到娛樂、旅行、美容、購物、二手交易、租房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是興趣圖譜數據最大的來源所在,也讓豆瓣能從圖書、電影、音樂三大主題擴展到更多生活領域。
豆瓣也一直試著通過用戶行為分析,最終將產品延伸到多個簡單實用的生活服務組合中。不過,不是每一個產品都能存活下來。2006年,豆瓣推出“我去”——專注旅行分享的主題, 很快因不受歡迎而停掉。相反,生活類小站、社區中二手交易、團購、手機應用等信息,受到好評。推出新產品、發起用戶意見反饋、最終由用戶決定產品去留,是豆瓣的慣性做法,但除了直接反饋之外,他們更信奉數據量化分析,采取主動的方式去獲得真實聲音而非被動等用戶的“抗議”。
“豆瓣有這么一群用戶,他們更有特點,更愿意展示多維的興趣圖譜,所以我們的數據會更加豐富?!倍拱晔紫茖W家王守崑說,基于算法技術進行個性化推薦,豆瓣成立時國內還沒有太多人研究,做得早也成為一種優勢。
通過算法自動推薦給你的個性化內容,背后是不斷改進的算法程序,每天從豆瓣頁面的各個角落統計你的使用行為,比如點擊“收藏”、“感興趣”等內容,從而判斷并猜測你的喜好,然后把相匹配的內容推送在你進入豆瓣時的主頁面。
當然,那些越是專注在某一個領域的用戶,得到的推薦越精準。這也使得豆瓣在推動有共同愛好、價值觀的用戶集中在一起,形成一個個圈子,由此可以解釋,為什么不少連載故事會在這里產生更直接的粉絲效應。
豆瓣猜
最早成為豆瓣算法實驗的領域就是圖書、電影和音樂,因為楊勃認為,它們更適合、更易于做個性化推薦。“在做算法這個領域,有個共識就是有什么樣的數據就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我們在這方面的基礎會更好一些?!蓖跏貚嬚f。
不得不以豆瓣電臺為例,連楊勃自己都稱其為“豆瓣核心技術最完美的展現”。
打開豆瓣FM,一首歌放出來,可以直接跳過那些不喜歡的,也可以用點擊紅心的動作表示喜歡,或者直接丟進垃圾桶再也不聽。這是電臺更了解聽者喜好的簡單方式,通過與聽者的這種交互模式,使算法推薦的發揮越來越準確。
剛組建豆瓣音樂時只有幾個人,都是從原來的豆瓣大團隊拆分出來,其實并沒有新團隊的感覺,但面臨的挑戰又很大,因為當時產品技術各線幾乎都是單槍匹馬,想做的事情卻很多,有種重新創業的感覺。
通過分析5年間積累的用戶音樂偏好,音樂團隊設計出一套復雜的基礎算法:
用“用戶歌曲矩陣”的傳統方法,計算和每首歌近似的歌曲集合,并依次作為核心數據,然后為每個用戶維護一個線性的播放列表,每當用戶對一首歌曲給出正向反饋,系統會取出與這首歌相似的歌曲列表中的幾首,插入用戶當前的播放列表。反之,如果一個用戶點擊“跳過”或“垃圾桶”,系統會從這個列表中刪除那些與這首歌相關性高的歌曲。
反復測試中,他們也發現還需要補充一些策略。針對刪除同一個歌手的歌曲,或是連續點擊喜歡或跳過的用戶行為,進行特殊建模,根據當前時間推薦不同曲風的歌曲。另一方面,加強針對同類用戶對比的算法來提高效率。
基于這一切努力,豆瓣猜的終極目標是這樣的:每天你打開豆瓣,滿眼看到的都是各類你會感興趣的新東西。我們迫不及待地想和你一起讓這個畫面成為現實。而豆瓣電臺就是一個實驗,選擇了網絡收聽這種最簡單的模式,把復雜的邏輯和計算隱藏在后臺,采用個性化推薦技術作為核心的算法,呈現給用戶最易用的交互和體驗。
跟著用戶走
當用戶達到一定數量,內容更為生活化之后,楊勃發現依靠機器完成的算法推薦遠沒有用戶推薦的效果好,于是核心能力慢慢轉化為對用戶需求的分析和挖掘。
在這個過程中,對數據的挖掘與認識,不僅幫助豆瓣給用戶推送更精確的內容,更推動了一系列好產品的出現。正如豆瓣從不認為,是他們打造了豆瓣的氛圍和方向,而恰恰是用戶一步步帶著豆瓣成長成為今天的模樣。
半只腳踏入商業化的購書單功能,就是如此而來。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說,從推薦、發現的決策參考到達成購買,是一個完整決策行為的流程。豆瓣提供購書單的比價、購買鏈接功能,在楊勃看來,完全是順勢而為的事。
篇2
關鍵詞:認知方式 社會交際 集體活動 區域互動
幼兒的發展最有效的途徑,就是發現,現代幼兒教育呼喚發現教育,發現強調的是個體的親身經歷,強調的是對事物的直接感知、參與活動和生活積累,因為只有親歷親為,才能形成一定的經驗。在教育實踐中,我們以發現活動為載體,關注幼兒活動過程中的種種發現,充分發揮幼兒自我發展的能動作用,幫助幼兒獲得豐富的生活經驗。那么教師應該如何用好發現幫助幼兒積累經驗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讓幼兒在戶外自然情境中發現,掌握認知方式
大自然是最好的課堂,自然界中富有生機的花草樹木,豐富多樣的蟲魚鳥獸,變化無窮的風霜雨雪,這些自然現象和動植物世界都是幼兒發現自然、感知生命的最佳素材。我們利用幼兒園周圍的街道花園這一自然情境,讓幼兒認識植物的生長變化。小班的幼兒認識花草時,可以直接帶幼兒到草地上與花草交朋友。幼兒通過直觀的觀察后進行討論,從而開始關心起小草、小花的成長,他們會說:"小花為什么你是紅的、小草為什么變黃了......",有的幼兒甚至對小草說:"小草你為什么長得沒有小樹高?、小草你吃什么呀?"幼兒從對小草的關心和愛護中認識、觀察小草,形成了一種發現式的認知方式,更會激發幼兒的求知欲望。
二、讓幼兒在社會交往中發現,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帶幼兒走出幼兒園,融入社區,與成人接觸,以及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提供這樣的機會對幼兒來說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能力的培養。
如帶大班的幼兒去逛超市時,只允許他們帶10元錢,要求他們遇到什么問題不能找老師幫忙。幼兒遇到的難題當然很多,找不出自己購買的物品,買多少才不會超過10元錢,大家都想買同一物品而物品存貨不多時怎么辦等一些問題需要幼兒們自己解決,在解決這一系列問題時,也可能出現其他問題。幼兒在解決這些問題時,他們做事的能力也就不斷地提高了。
三、讓幼兒在集體活動中發現,學習共同生活
幼兒園一日生活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具有教育價值的,在實踐中,教師主動將幼兒的學習、發展與一日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比如:有關"自我保護"、"關愛"、"習慣養成"等方面的活動內容,除了集體活動以外,更多地將之滲透于幼兒的課間、散步、用餐等幼兒的日常生活之中,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習得相關經驗,盡情享受發現課程的樂趣。
進行探究性活動時,讓幼兒相互交流、討論、互助,共同分享經驗,這樣既拓寬了大家的知識面,更發揮了群體力量,讓幼兒獲得分享智慧的快樂。又如:活動中幼兒會因為伙伴不遵守游戲規則而發生很多議論;活動時伙伴弄壞了玩具時,幼兒會各有各的態度,責怪的,同情的都有,這時候我們便把幼兒的情緒引導成為一種集體共同的挫折,讓幼兒討論如何解決。鼓勵幼兒主動向他人表示友好,讓幼兒感受集體的力量,產生了共同生活的責任感,這樣他們懂得了理解他人的歡樂與痛苦,懂得了寬容,在班級里建立了一種平等、和諧的氣氛。
幼兒園是幼兒生活的小社會,在發現活動開展的每個主題中,幼兒與幼兒和幼兒與教師間,會產生廣泛的互動和合作。如外出活動前期小組計劃書的制訂、活動中期大組信息收集交流后的統計、活動后期的各類游戲及創作活動,都需要幼兒通過合作完成。幼兒在交流、商討、合作中自然地發現了同伴的友誼,發現了互助與競爭,發現了群體的力量與成功的快樂。這種社會交往意識、社會角色規范和社會合作行為,在幼兒親身合作的過程中時時地感受著,并不斷地發展著。
四、在讓幼兒區域互動中發現,學會思考問題
區域活動是集體教育的補充和調整,也是實施個別教育,促進幼兒個性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它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讓孩子在操作和探索中,認識周圍的生活環境和客觀事物。所以,我們適時將區域活動納入幼兒園課程體系,提出了"幼兒主題活動與區域活動互動"策略。各班級和年級組對"如何將區域活動與幼兒園的主題活動有機結合"進行深入研討,并設計了"幼兒主題活動與區域活動互動"記錄表。在每個主題活動開展時,教師根據主題內容創設相應區域,投放一定材料,讓孩子在集體活動后有機會進行個性化的學習,既鞏固已有的學習經驗,又讓幼兒切身發現了課程的自主性,也為教師進行個別指導提供了很好的機會,最終促進每個孩子快樂、均衡地發展。
篇3
小學時我覺得我的生活是無色的,遍布黑白,太陽是黑色的,天空是白色的,我的夜空沒有星星,生活的無滋無味,自卑的空氣到處都是,我又一次失敗了。
二零一零年我上六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前我瘋狂般的學習,換來的卻是一次落榜,我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傷害,再加上弟弟的金榜題名和父母疑問,我不知道該怎樣回答,我覺得生活特沒意思,可是卻無法逃避,只能郁郁寡歡。每天的自責,生活的意志消沉,失去了原來的我。然而老弟的一句話—你打不破獎狀零記錄的,激發了我潛在的斗志,要相信自己。
可能是覺得自己的腦子笨,學東西很慢,所以自己只能學習到半夜,一天,兩天,三天,四天——慢慢地七百二十天過去了,我信心滿滿的迎來了第一次戰斗。
每天的努力讓我找回了自我,找回了自信,找回了屬于我自己的生活,終于在學校舉辦的作文比賽中我得獎了,我站在全校同學的面前,心中吶喊著“我能行”。第一次嘗試到成功的喜悅,我證明了自己,我的破了獎狀零記錄,找回了自己的尊嚴。
經過七百二十天的努力,我的成績提了上來,我終于也有了自己的一片天。
堅持不懈的我成功了,看到了自己生活的顏色。
我生活的色彩:“草原遼闊,海闊天空,夜空泛亮,白云在蔚藍的天空飄蕩,海風把希望吹進了我的心里,黑夜的繁星變成了我的朋友。”
篇4
生活往往是瑣碎不堪的,有時甚至如一杯苦酒。但若把這苦酒飲盡,不難發現苦的背后也有甘甜的美。
一個黃昏,當我醉心于天空的搏大,突然有了一種強烈的沖動,想把它畫下。于是我找出畫板,一會兒便完成了構思:黃昏、窗臺、花瓶和窗簾是畫的主體。
當時正是暑假,我雄心勃勃地想把它當然一部作品??僧斖瓿闪说谝惶斓某醺?,我發現我錯了,生硬的線條,呆板的構圖,死灰般的顏色。天哪!當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被畫得像噩夢般可怕時,憤怒往往是難以抑制的,我開始踢畫板,摔橡皮,扔鉛筆,整個上午一直就對著那幅畫生悶氣。這時候,腦中總是閃過一個念頭:放棄吧!然則每當感受到日暮那種無法抑制的美時,我都會一次又一次逼著自己拿起筆,去面對那個殘缺不全的畫面。
就這樣,我堅持下來了,經過數次修改,整個畫面漸漸變得協調而富有層次感。到了假期的最后幾天,這幅畫終于完成了。我帶著創造者才有的喜悅端詳著自己的作品:黃昏疲倦的晚風把窗簾拂起。夕陽西下,那瓶中的花朵有的依然綻放,有的卻已凋謝,旁邊,是一本躺著的書,帶給這黃昏時刻幾分理性。我慶幸,在最艱難的作畫過程中,我沒有放棄。我再次體味到了畫的美。
生活何嘗不是如此?那些至善至美的甘甜,若不用堅強戰勝困難,怎會擁有?那些創造的喜悅,不經風霜,怎能感受?這幅畫帶給我的,不只是畫本身的快樂,同時也為我在難熬的痛苦之中,帶來了我成功的甘甜,這不也是平凡瑣碎的生活中,苦盡甘來的一份美麗嗎?
篇5
關鍵詞:生活化;初中;英語教學;方法
生活是知識產生的來源,英語知識同樣是產生于生活的。只不過,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英語知識的“背景”資源很匱乏,“應用背景”就更加匱乏。正是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我國的英語往往呈現“漢語化”,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中國式英語”。那么,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學習到有實效的英語知識呢?筆者認為就要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實現“生活化”教學。
一、要點分析
生活化教學目前備受人們關注,人們不想見到投入了極大人力物力之后培養出來的人才是“不接地氣”的人才。再有,英語也是一種語言。語言是人們之間進行感情交流和情感表達的重要工具,語言是來自于生活的,其最終目的也是用于生活的。只有保證語言的生活化,保證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鮮活度,語言才是活的,才是有無限魅力和使用價值的。目前初中英語教學普遍效果較差,學生對英語缺乏全面客觀的認識,認為學習英語的用處不大,或者學生經過長期努力的學習之后,通過一些偶然的情況,發現自己之前學習到的英語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較小,這些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到初中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也造成了初中英語教學效果滯后的現象。為此,我們應該針對這些情況,從英語這門語言的背景文化出發,加強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的生活化教學,使學生通過正確的學習和積累,能夠真正將英語這門語言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二、策略分享
1.創設生活情境
我們的初中英語教學最最缺乏的就是“生活”。他們所學習的英語比小學階段有所突破,但是他們還是沒有“生活準備”。模擬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在模擬生活化的英語教學情境中,學生通過活動能夠有機融入到英語的學習之中,能夠有效改變傳統教學中“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學生在活動中扮演自己感興趣的角色,進行充分的語言練習,自然而然的提升了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的能力。例如在七年級上冊《Unit7Shopping》教學中,英語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顧客和營業員,借助于日常生活中禮物等商品為載體,演習購買實物的全過程,學生在模擬的真實場景中進行互動,有效提升了語言交流和運用能力。
2.趣化教學活動
小學生喜歡玩兒,初中學生也同樣喜歡“玩兒”,人們總覺得初中學生比小學生“成熟”,其實,他們同樣喜歡在“玩中學”。事實上,由于初中學生身心發展還不完善,學生往往對游戲都比較感興趣,實踐表明:初中學生都比較樂于參與游戲的活動之中;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適時的設置游戲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學生為了搞清玩游戲的規則,都會全神貫注的聆聽教師的講解,鍛煉了學生的英語聽力能力,在游戲的具體操作中均需要英語的表達和說明,鍛煉了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對于一節英語課可以借助于游戲進行引入,能夠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例如:在七年級上冊《Unit1 Thisisme》Reading II教學中,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介紹自己和他人,英語教師運用游戲進行教學,將幾位班級干部的名字采用Mynameis...這個句型分別寫在幾張紙條上,讓每一個小組的第一排學生快速看完后回收起來,然后讓第一名學生采取“口傳”的方式,依次告訴后面的學生,這樣后面的學生要仔細認真聽前一名學生所說內容,才能保證最后一名學生匯報的結果是正確的;借此機會還可以進行Your name is.../Her name is.../His name is...等句式,這樣的游戲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掌握了教學要求中的句型,重點和難點也在無意中得意突破,所有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鍛煉和提升了英語聽說的能力。
3.給學生“英語生活”
生活環境對于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初中學段,學生各方面發展都非常迅速,“生活環境”同樣可以作為他們成長資源的主要來源。初中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營造出富有生活氣息的校園英語學習環境,善于培養學生進行西方英語式的思考方式。這就需要在日常學習和生活環境中積極營造出英語地道生活的氛圍,讓初中學生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中逐漸形成英語式的思維和習慣,從而最大程度地促進初中英語教學效果,提高初中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比如,八年級學生的教室門牌上應該用英語詞組“Grade Eight”來代替傳統的“八年級”標志,在學校圖書館或者學校醫務處等公共場所,可以貼出一些“Keep Quiet”或者是“No Smoking”等標志,在校園某些道路不平坦處或者路口容易發生沖撞的地方,可以貼上“Watchout”等標志,這樣,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隨處可見英語標志,這就在無形之中對學生的英文素養進行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4.創新作業形式
篇6
關鍵詞:休閑體育;價值認識;未來走向
中圖分類號:G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90(2010)03-0052-04
Abstract:The literature from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 on leisure, sports, leisure sports and the future of understanding the value of research. That: leisure and sports are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culture, life extension and balance needs of sports; Sports and Leisure is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 interaction; leisure activities, the nature of human development needs; human development and for the value of leisure sports Recognizing similarities. China′s future sports development will reflect the following trends: Sports Leisure will driv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the future of sports will achieve from the "From tools to toys," the changesFurther highlights the value of leisure sports; China′s leisure sports subjects and will be further refined, leisure sports professional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Key words: leisure sports; value of knowledge; future direction
在人類漫長的發展和進化過程中始終有休閑娛樂行為的存在,這種行為是上古人類的本能,同時也體現了人類的本性需求和自我調節。人類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地球的主宰者,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開始逐步追求充實的精神生活、追求建立良好的生活和生命質量。因此休閑運動成為人們消除疲勞排解壓力的主要手段,體育作為大眾休閑的主要方式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目前學界對于休閑體育和體育休閑的認識不盡相同,關于休閑體育的論述為:休閑體育是指人們在閑暇時間里懷著愉悅的心境,以一定的身體活動為手段并獲得某種心理體驗為目的的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他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自我價值的一種有效途徑[1]。關于體育休閑的論述為:體育休閑是人們在閑暇的時間內,以體育為途徑或載體,為達到娛樂、消遣、刺激和宣泄等多種目的,獲取直接的生理或者心理的滿足而進行的形式多樣、內容廣泛的休閑活動[2]。雖然二者的概念定義不同,但是其本質是殊途同歸的,那就是消除疲勞調節平衡同時獲得精神上的滋養。今天,工業經濟和信息化的迅猛發展在帶給人們諸多便利和益處外,也同時帶來的是人的物化與自由的喪失、生存環境的惡化、人類德行的泯滅。因此人類開始關注自身的發展和生活的質量以及健康問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對于休閑體育的重視也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
1 休閑與體育的哲學解讀
1.1 生命的延續和平衡需要體育運動
眾所周知哲學的根本是研究思維與存在、精神與物質關系的問題。哲學也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總結和概括。宇宙間的一切事物無不處于運動之中,運動是一切事物存在、發展的形式和條件,也是生命存在、發展的形式和條件。生命既是自然界物質運動長期發展的產物,又是自然界一種客觀的基本的物質運動形式。作為生命的物質基礎的蛋白質核酸生物大分子體系,也就是生命運動形式的物質承擔者。生命的自我更新、自我復制和自我調節過程也就是生命運動的過程,對于生命來說運動是絕對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命的存在和延續離不開運動[3]。恩格斯說“物體的相對靜止的可能性,暫時平衡狀態的可能性,是物質分化的根本條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條件”。 “在活的機體中我們看到一切最小的部分和較大的器官的繼續不斷運動,這種運動在正常的生活時期是以整個肌體的持續平衡為其結果,然而又經常處在運動之中,這是運動和平衡的活的統一。” 這說明我們說生命在于運動絕不是否定相對靜止,生命運動的形式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也進一步說明生物體的各種生理機能平衡和穩定狀態的出現是運動調解的結果,是通過不斷的矛盾斗爭中實現的,也是相對靜止平衡與運動的相對統一。人體也同樣是一個靜態體與動態體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體。說人體是一個靜態體是因為人體的生理結構包括肌肉、骨骼、內臟器官、皮膚和神經系統等等是相對的表現一定的靜態;說人體是一個動態體是因為人體的機能生理機制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人體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體育運動正是從動態的角度來研究人體和發展人體的。作為人體的自身運動――體育運動來說是人類特有的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的行為、活動之一。
遠古時代的先賢們在生產和生活的過程中創造了體育運動,作為人們認識體育運動的產生、發展的一般規律現象的哲學,它既是唯物的也是辯證的,說他是辯證唯物的是把體育運動看作是唯物的,是物質世界人類社會的一部分,同時它也是辯證的,即揭示體育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同時又是體育科學觀,即揭示體育運動和體育科學的普遍聯系的不斷發展,把體育各門科學的共同性質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揭示其發展的一般規律;近年來,科學家從人的生物、生理、心理、腦化學、文化學、人類學等多個學科和角度對體育和休閑活動進行研究。研究認為包括體育在內的游戲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的成分,體育和游戲除了具有長期的益處外還具有一些直接的生物學意義上的效果,合理的參與體育運動與休閑活動無論是對于人的個體性、群體性和社會活動都能夠使人的精神活動處于一種最佳的狀態,在緊張的生活和社會壓力中達到消除和排解疲勞的目的。美國學者曾以其國內的100萬中老年為研究對象,對其日常運動程度和死亡率的關系做過調查,方法是把45歲以上的人按年齡分為9個組,然后再按平時的運動程度分為四個組。得到的結果是:45-49歲年齡組內平時經常鍛煉的小組,年死亡率為0.23%,完全不運動組的死亡率為1.06%。再如65-69歲年齡組,完全不運動的小組一年內的死亡率為10.33%,平時有少量運動的小組死亡率為3.85%,每周堅持三至四次運動的小組死亡率為1.38%。由此證明,適量的運動可以減少死亡率,同時也說明了生命的延續與平衡需要運動。
1.2 體育與休閑是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體
從字義上來看“休”,對于“休”字我們今天會理解為休息,但從詞源學上看人倚木為休;“休”字的最早涵義是“美善”、“吉慶”、“福祿”的意思。古代典籍中有這樣的記載,在《詩•商頌•長發》中注釋“休”為吉慶?!昂翁熘荨?鄭玄箋:“休美也”?!伴e”的基本意思是范圍引申為道德法度,“閑”通假“嫻”。今天我們將休閑兩字連在一起,假如不脫離原來的詞源涵義,休閑應該指的是一種生存狀態。而在西方的英語國家里,表示休閑的單詞為leisure,《社會科學百科全書》對于leisure的定義,指出其來源于希臘文字的schooll,scholar的語源、字解說明了休閑在古希臘常泛指“學習活動”古希臘時代,一些貴族或自由民因其有奴隸代為勞動,因此有自由時間享受休閑活動,休閑在古希臘是一種學習活動且是自由狀態以及是具有精神啟蒙作用的積極意義[4]。英文中的“體育”一詞(physicalculture/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trainig)分別由“文化、教育、訓練”組成,說明了體育與文化、教育、培養的同宗同源性[5]。柏拉圖說,諸神憐憫生來就勞累的人們,因而賜予他們一系列的節日,并由酒神、詩神、太陽神相伴,由此他們的身心獲得滋養,變得高大而正直[6][5]。綜上所述,東西方文化中對于休閑與體育的描述是殊途同歸的,休閑和體育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密不可分的,休閑和體育在人類的發展和進化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也為文化、科學的誕生提供了條件。
休閑是人存在的組成部分,一般意義是指兩個方面:一是消除體力的疲勞;二是獲得精神上的滋養。真正的休閑價值是為滿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處于的文化創造、文化欣賞、文化構建的生存狀態或生命狀態[7]。在遠古時代我們的先祖們在創造用于生產和生活工具的同時也創造出了用于休閑的活動的器具,如:秋千、蹺蹺板等。人類漫長的發展與進化的過程中創造了體育運動與休閑,休閑與體育始終與人類的發展相依存,并且存在于個體、群體和社會活動中。蘇格拉底說“神賜予人類以兩種技術――音樂和體育――愛智與激情――由此達到和諧”。這是休閑體育的魅力,是體育的文化精髓[8]。柏拉圖說“用音樂照顧心靈,用體育照顧身體”。他認為體育并不是單純的體能訓練,音樂也不是樂技的練習。真正的作用在于陶冶身心、健全人格,達到能言善舉、能解音律、舉止嫻雅的境界[9]。亞里斯多德繼承了柏拉圖的思想認為,體育是一個優秀公民所必需的。心性、理智、美德依賴于健全而健康的身體。他把天性、習性、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個源泉,而所有這些都應使教育服務與休閑[5]。馬惠娣研究認為休閑是人類文化的基礎,體育是休閑的行為之一,他們都是文化的結晶,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和創造的來源。關于體育活動存在的理由,有研究認為,人有了超出生存所必需的能量之外的能量,所以必須要通過各種體育活動將它消耗掉,并轉化成其他能量。由此體育運動對人的調節作用顯現出來。運動和休閑也是人的平衡的辯證統一體,對于運動我們可以理解為兩層含義,一、肌體參加一定的體育活動;二、緊張的工作學習過程。對于前者,肌體經過體育活動后會產生疲勞,休閑即為相對的靜止和放松,由此來恢復身體的平衡。對于后者,人在從事緊張的工作和學習時同運動相比是相對靜止的,緊張的學習和工作后的適當運動也是對于靜止后的運動調節。因此,運動和休閑也同樣是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體。
2 休閑體育的社會文化學解讀
2.1 休閑活動是人類發展的本性需求
根據目前的人類起源理論,人類起源于非洲,由非洲南方的古猿演變而成。人類在漫長的發展、進化、遷移的過程中開始掌控地球,在人類的遷移和進化的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人種,進行長途跋涉到達亞洲的是黃種人,以后相繼告別非洲的和到達歐洲的是白人,還有部分散落在太平洋島國的紅種人。離開非洲的時序和原始的人種差異,造成今天人類的遺傳差異和人種差異。對于靈長類動物的研究表明,人類的先祖是一種活潑的動物,并具有暴力的傾向。然而“盡管黑猩猩是暴力的,但是他們群體中有強有力的控制平衡能力,這種控制力之一就是可以對暴力進行發泄的“游戲”、“競技”活動[10]。在上古時代就有人類關于用運動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宣泄剩余的精力的記載,從甲骨文、《山海經》、《詩經》、《禮記》、到現代的《帝京歲時紀勝》都記載了大量的與休閑運動相關的資料。其中《詩經,毛詩序》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踏之也”。遠古時代的人們為了生存,大部分的精力用在尋找和獵取食物上。但是當人們成功獵取食物后,生活中食物的所需得到滿足后,注意力開始轉移到了嬉戲和娛樂上面。這種轉移的意義有三方面,一方面宣泄剩余的精力,另一方面在嬉戲和娛樂的過程中也鍛煉了原始的生存本領和捕食技能,第三方面在娛樂和嬉戲的過程也成為教育和指導下一代的手段,并從中獲得愉悅。游戲作為休閑的一種是人類的本能。1955年,荷蘭學者約翰•赫伊津哈(John Huizingga)從哲學的視角對于人與游戲者進行探討,發現游戲對于文化的本質和意義對于現代文明有著重要的價值,游戲不僅是人類文化的開端,也是生活文化的中心,而不是可有可無的邊緣內容。他指出,人只有在游戲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創造力,游戲是一個陽光燦爛的世界[11]。縱觀今天的體育項目,最早起源于游戲的項目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如:高爾夫、籃球、網球等等。正像德國學者席勒曾經說過的那樣:“只有人是完全意義上的人,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是他完全是人”。人類學的研究認為,除非以忍受磨難為代價來換取利益,否則沒有人會愿意痛苦的進行身體活動,所以說休閑與享樂是人類的本性是有著社會文化根源和生物學基礎的。
2.2 人類對于休閑體育的發展和價值認識具有相似性
2.2.1 西方休閑體育的價值認識
勞作與休閑是人類存在的組成部分,勞動創造了人類,也創造了休閑,沒有勞作就沒有休閑,沒有休閑人類就不會有高級的勞作形式[12]。目前西方學者研究認為,古希臘的希伯萊文化是西方休閑思想的學術淵源和文化淵源,是西方人所固有價值觀的原動力。《圣經》中就這樣記載著(上帝說)“你們要休閑,才能感悟到我是神(Have Leisure and Know That Iam God)”。亞里士多德說“游嬉,在人生中的作用實際上都同勤勞相關聯。人們從事工作在緊張的勞作后,就需要休閑與娛樂,所以在我們的城邦中,游戲和娛樂應規定在適當的季節和時間舉行,作為藥劑,用以消除大家的疲勞”。瑞典哲學家皮普爾的觀點認為“休閑是一種精神的態度,它意味著人所保持的平和、寧靜的狀態;休閑是一種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個創造過程中”的機會和能力;休閑是上帝賜予人的恩賜。 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這樣認為,“休閑才是一切事物環繞的中心,并把休閑譽為哲學、藝術和科學誕生的條件之一”,亞里士多德認為休閑給人們放松的心情,并提供了精神放松的途徑,工作與休閑之間應保持平衡的狀態。他的思想已經成為西方傳統認識的一部分。因此希臘人對于聯系文明和進步的休閑非常感興趣,從而產生了游泳、投擲、賽跑、角力等游戲和體育競技運動。就目前來看,在世界各個國家里人們的休閑方式雖然不盡相同,但其本質和價值的認識是相同的,那就是為了放松身心和消除工作生活中的疲勞(見表1)。
在西方的有這樣一個故事也許能夠說明西方人的休閑哲理:在一個晴朗的下午,一位到海邊度假的富翁遇到了一位正在睡覺的漁夫。于是富翁走上前去問漁夫“這么好的天氣里正好下海捕魚,你為什么在此睡覺啊?”漁夫說“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每天捕十公斤魚,平時撒網五次。今天天氣非常好我只撒網兩次就完成了任務,所以就沒事睡覺了”。于是富翁又說“那你為什么不借機多捕幾次呢?那樣不是可以捕更多的魚?!睗O夫回答說“那樣又有什么用呢?”富翁說“那樣的話你可以在將來買一艘大船”?!澳怯謺鯓?”漁夫回答道。富翁接著說“那樣你可以辦一個魚類加工廠,雇傭更多的人,你可以做一個大老板將來就不用捕魚了”?!澳鞘裁茨?”漁夫反問道。富翁說“你可以坐在沙灘上睡睡覺,曬曬太陽”。漁夫說“我現在不就是在曬太陽嗎”?這個故事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西方人的休閑價值觀念。也說明了人類對休閑活動的追求和自我調節能力。正像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那樣“休閑可以使我們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可以保持內心的安寧”。
2.2.2 中國古人的休閑價值認識
中國古人對于休閑的理解與休閑作為外來詞匯的含義是基本一致的,即將休閑理解為人的生活態度或人生的哲學之道。中國古代的儒、道、釋家思想都認為休閑是一種生活的方式同時也是一種人生境界。儒家思想中主張“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并體現在“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在這六藝之中,樂、射、御都包含了體育的教育形式和內容。在儒家的休閑哲學中核心概念是“仁”孔子曰“仁者愛人”就儒家的人生哲學而言“仁”體現的是一種“忠恕之道”,而“忠恕之道”在具體的層次上體現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等具體道德綱目和待人接物之道。儒家思想中非常強調道德與幸福之間的聯系,對于儒家來說君子僅僅道德高尚和肩負道義還不夠,還要有人文素養,所謂人文素養是從休閑方面來說的,也就是說作為“文質彬彬、而后君子”,君子不僅要為社會做貢獻,還要通過人文修養和各種“技藝”來展示自己的才華和人格美??鬃釉诮逃袑w育的內容也是十分注重的“勇而無禮,則亂《論語•泰伯》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意思是說射者不但以中皮為善,亦兼取禮樂客節。這是因為周衰禮廢,射者不講理,孔子抑之云。群體生活為個體的自我完善與自我實現提供條件,個人必須在社會中實現休閑是儒家強調的基本觀點。道家的觀點與儒家不同道家認為休閑完全是一種個體自適的行為,道家強調休閑的個體性和生命感受的獨特性,強調“清靜無為”從而達“道”;道家強調“靜觀玄覽”;而釋家的休閑理念根植在一種透視主義。所謂透視主義,是將宇宙終極實在視之為一個過程,否認有絕對不變的本體。因此,一切對于價值與意義的理解,都僅僅是從某一個角度給予的解釋。釋家講究“清靜心性”,傾力于善,勸誡六大皆空并攜佑眾生。綜上所述,無論是儒家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道家的“靜觀玄覽”;釋家的“清靜心性”,都是一種極高的休閑境界。其本質都在于培育人的理性和道德,目的在于陶冶身心,也在強調人類本性的回歸。中西方對于休閑的價值理念認識看似不盡相同,但是實乃殊途同歸的東西方兩大文化脈絡,這兩大文化脈絡對于休閑的本質認識是相同的那就是休閑是人類的本性需求,筆者認為休閑是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與生俱來的產物,也是人類文化發展的開端。那么休閑體育的產生和興起是伴隨著人類新的生活需求不斷產生和發展的產物。體育作為休閑的一種形式,當它進入生活中帶給人們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命的質量,擴充了生活的容量和內涵;另一方面,使體育更加凸顯強身健體的生物學意義和價值,同時體現了更加鮮明地時代特征也融入了更加深刻的人文內涵。
3 我國體育休閑的未來發展趨勢
3.1 體育休閑將帶動體育產業的迅速發展
當運動休閑作為游戲和娛樂方式成為中國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我國有了類似英超、德甲、環法自行車賽、達喀爾拉力賽、NBA、拳王爭霸賽……形成職業競技市場,人們才能充分享受運動競技帶來的幸福和快樂,形成良性的休閑氛圍。目前為止,我國的法定公休假日已經達到135天,這將為人們的旅游、健身、娛樂體育休閑等提供實踐上的保障。與此同時我國居民的經濟收入能力也在逐年上升。生活水平的提高為休閑消費創造了空間,以長三角地區為例,2007年長三角16個城市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逼近2萬元,達到19719元,增長14.4%。江蘇8城市平均可支配收入18099元,增長15.9%。浙江7城市平均可支配收入21014元,增長12.9%;上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到23623元,增長14.3%。2009年我國城鎮居民收入是17175,比2008年漲了8.8%。北京地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2月底,工行北京地區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5037.25億元,成為國內第一家突破5000億的一級分行。這說明一個北京人在工行的存款就有幾萬元。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后人們的消費能力也逐年增強,也同樣預示著我國居民的體育休閑消費比例也會逐年上升。擁有富足物質生活后人們對健康問題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不關注健康就不能享受生活,健康和生命將是生活事業的前提條件。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增進健康和釋放壓力的手段――休閑體育運動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參加和投入到體育運動的人數增多也預示著帶動更多的體育用品的需求與消費。這必將帶動體育用品行業和體育產業的發展,運動休閑方向將是未來體育產業發展的方向。
3.2 未來的體育將實現從“從工具到玩具”的轉變,休閑體育的價值進一步凸顯
我國學者成思危認為,大約一萬年前,當人類進入農耕時代,只有10%的時間用于休閑;當工匠和手工業者出現時,則剩下了17%的時間用于休閑;到了蒸汽機時代,由于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休閑的時間比例增加到23%;到了20世紀90年代,電子化的動力機器提高了每一項工作的速度,使人們將生活中41%的時間用于追求娛樂休閑。國際上通常用恩格爾系數來作為人們生活水準的參照,數據顯示,1978年我國的城市恩格爾系數為57.5%,農村恩格爾系數為67.7%;截止至2002年我國的恩格爾系數已經下降到37.9%,農村的恩格爾系數已經下降到47.7%,這說明我國居民用于休閑娛樂的消費開始持續增長,這也預示著我國居民將會有更多的消費會投入到用于體育休閑上。2008年奧運會后我國的體育發展開始由專業競技向職業競技方向邁進,同時我國也開始吹響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進軍號角。體育彰顯綜合國力的“工具”角色中又增添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和精神需要的“玩具”,成為休閑娛樂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這一階段休閑體育的價值進一步凸現,將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中的一部分。正所謂當生活中有了休閑,當休閑中有了體育生活質量就會提升。
3.3 我國的休閑體育學科建設將進一步完善,休閑體育專業人才逐年增多
隨著我國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國內消費市場總體空間進一步擴大,我國正向消費型國家過渡。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消費市場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對于健康的重視日益明顯,對于體育和身體鍛煉以及運動休閑方面的投資比例逐漸加大,休閑體育作為社會發展和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逐漸成為社會的一種需求。對于這一龐大群體的指導與培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如何結合休閑體育發展的趨勢,培養休閑體育專業人才是我國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務,在國外關于休閑體育與休閑娛樂專業的設立已經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對于我國來講才剛剛起步。在《2006年度經教育部備案或審批同意設置的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名單》中,休閑體育專業首次出現,成為廣州體育學院和武漢體育學院的試點目錄外專業,2007年開始正式招生。2008年開始上海體育學院、沈陽體育學院、首都體育學院的休閑體育專業開始招生。截至目前為止全國已經有七所體育院校開設休閑體育專業并招生,其項目主要既包括籃球、排球、乒乓球、足球等常規項目,也包括戶外運動、高爾夫、臺球、瑜伽、攀巖、滑雪、民間體育、時尚體育、體育游戲等熱點項目。未來幾年中國特色的休閑體育學科專業的建設將進一步完善,圍繞著培養目標定位、專業課程和方向設置、師資等問題的科學規劃將進一步實施,我國培養的優秀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將服務于社會。
參考文獻:
[1] 袁建國,等.休閑體育促進體育用品業發展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10):12-13.
[2] 陳玉忠.論休閑體育與體育休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1):26.
[3] 黃捷榮.體育哲學[M]沈陽:沈陽出版社,1988:27.
[4] 王國祥,等.20世紀的社會進步與人類的休閑體育需求[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6):24-25.
[5] 馬惠娣.休閑與體育的文化淵源及現代意義[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1):1-4.
[6] Josf pieper.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e[M].Random House,Inc,20.
[7] 馬惠娣.休閑:人類美麗的精神家園[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76.
[8] S.E.佛羅斯特.西方教育的歷史和哲學基礎[M].吳元訓,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53-86.
[9] 柏拉圖.理想國(第三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0]盧元鎮.競技:人類進步的表征與希望[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5):369-370.
篇7
那是在一個炎熱而涼爽的夏天……
我和妹妹正在池塘邊玩耍。突然,一條紅色的小魚跳了出來,一個優美的海豚式的跳水動作,帶著的水珠就像一個頑皮的小孩一樣落在了荷葉上,打一個滾,翻一個身,再跳起來,一個完美無缺的跳水動作就這樣誕生了。
我想,荷葉一定被水珠打濕了,荷葉又沒有毛巾,很容易感冒,而且它又不能吃藥。我把它曬干,算是給它一個日光浴的機會吧。于是,我連拽代拖地把荷葉拽出了池塘。用手摸一摸荷葉,嗯,毛茸茸的,質感還不錯。再仔細瞧瞧,咦?怎么是干的呢?我不相信,又把荷葉放進塘里泡了一會兒澡,拿起來一看,還是干的。是不是荷葉太熱了,熱了就渴;渴了就想喝水,就把水珠吞下去了吧?一定是這樣的。我倒想看一看荷葉沒有嘴巴怎么喝水。于是,我也不管荷葉感不感冒,又讓它泡了一會兒澡。這次,我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懷著激動的心情看著,心還不時“砰砰”的亂跳,生怕錯過了水珠被荷葉吃掉的情景。可是,事與愿違,水珠沒有被荷葉吃掉,而是像彈珠一樣“彈”進水里了。
“為什么荷葉不沾水呢?”我帶著疑問走進書房,翻開了《十萬個為什么》。一查,哦,原來是荷葉表面有一層納米由納米級組成的納米薄膜。納米薄膜鋪在荷葉表面上,使荷葉變得光滑,猶如給荷葉穿上了一件防水外套。
從這件事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要獲得更多的知識,光靠問是不行的,還要多查閱書籍。
我的發現
篇8
[關鍵詞] 高中歷史;現實生活;方法
很多科學研究表明,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學生的平均智商不斷提升,然而社會調查卻發現,學生的學習效果比起以往并沒有很大的改觀。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課堂教學的內容與學生深處的現實生活相去較遠,教師執教過程中沒能做到將學生的生活經驗當做可以利用的資源,甚至有些時候還將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思考當做自身教學的絆腳石,在課堂上費力加以糾正。這樣的情況,在以“已過去”為基礎的高中國歷史課堂上尤為突出。但一旦社會,學生走出學校面對的問題都來源于現實生活,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反倒成為了“雞肋”。為了扭轉這樣的情況,不少教育工作者正在為高中歷史教學融入現實生活做著不懈的努力。以下,本文將以高中歷史融入現實生活的意義為切入點,提出具體的教學方法。
一、 高中歷史融入現實生活的意義
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對外交流的加強,我國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加大,同時對于人才的要求從原來的技術過硬提升到現在的思維活躍,勇于創新,而歷史學科的真正目的在于通過過往的經驗教訓使學生認識到社會的發展規律和熟練國際交流。換句話說,高中歷史學習的真正目的是在現實生活中的借鑒和應用,因此,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賦予歷史在新的社會下的鮮活意義和生命價值,讓學生擁有的生活經驗真正成為學習歷史的必備工具,使學生在課堂上的歷史學習成果源于生活,指導生活,是當今高中歷史課堂教育的必由之路。高中歷史融入現實生活的意義,具體而言,有以下幾點:
1、將高中歷史融入現實生活才能實現歷史教育的真正目的
現今,新課程標準對歷史學科的教學功能和教學目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歷史教學應當能使學生認識到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了解中國的歷史發展軌跡、當今面對的問題和將來應走的道路,對人類社會的起源、發展過程有初步的系統了解,增強自身的歷史榮辱感和使命感。在新的社會背景下,歷史教育必須做到使學生看到現實生活的真正面目,使他們認識到人類在追求自身發展和社會進步時要付出的艱辛,使他們對將來進入社會后的生活和要付出的努力做好心理準備。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歷史的課堂上學到真正對他們的生存發展有用的知識,才能充分實現高中歷史教育的功能,達到高中歷史教育的真正目的。[1]
2、將高中歷史融入現實生活才能賦予歷史教學生命
社會調查表明,學生對自己能在生活真真切切感知到的和對自己處理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有幫助的知識,有更大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在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照著書本講述學生聽說或沒聽說過的年號和歷史事件,就事論事,遠離現實,而后要求學生背誦。這樣的教學很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打消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降低學生對歷史甚至整個文科類學科的興趣,使整個歷史教學過程變得死氣沉沉。然而,歷史是以人類社會的發生、發展過程為其學習的主要內容,講述人類的過去,反映由遠及近,循序漸進的客觀事實的學科,其本質要求其教學是有生命的,這就注定了高中歷史教學必須與高速發展的社會相結合,融入多元化、快節奏的現實生活。[2]
二、高中歷史融入現實生活的具體方法
1、創設符合學生現實生活經驗的具體情境
符合現實生活經驗的具體情境,在任何課堂上都能極大地鼓舞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高中歷史課堂上,適當的情境將抽象、枯燥的歷史事件及歷史事物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眼前,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領悟達到傳統教學中達不到的新的高度。
2、代入學生的情感體驗
現實生活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照顧自己照顧家人層面的生存技能,還包括精神層面的情感體驗,而這些情感體驗,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學生的處事方式和獨立人格,已經進入青春期的高中學生更是如此。與此同時,歷史學科獨特的魅力在于所介紹的內容,都來自于真實發生過,有些現在還留有痕跡的事件或曾生存過的不可磨滅的人物,在這樣的情況下,高中歷史教師在課堂上采取講故事和互動學習的方式,加強學生與歷史人物之間的感情交流和思想碰撞,使得學生獲得歷史智慧,對人生產生深入思考完全可行。這樣將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情感體驗代入歷史教學,是使得高中歷史融入現實生活的有效方法。
素質教育體系的蓬勃發展,對于高中歷史教師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高中歷史課堂的新形勢,是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歷史,在課堂上體驗生活,用課堂上培養出的慧眼去觀察生活,觀察自己,真正感受到教育的意義與價值,做學習的主人,做生活的強者。
參考文獻:
[1]《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教學的探索與思考》程昱《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9.12
篇9
關鍵詞: 初中英語教學 生活 情境
《英語課程標準》強調:注重創設和諧學習情境,幫助學生在接近真實的語言學習環境中認知體驗和感受英語,能有效活化思維感知,深化認知體驗。從現實生活中探尋有效的教學策略方法,引導學生多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從生活中發現英語運用價值,能更好地激發他們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力,能切實增強學習認知體驗,提高語言表達綜合運用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運用,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更能夠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知識底蘊和文化內涵。
1.用課本小品活化學習內容,深化理解
英語課程教學倡導創造情境教學的環境和氛圍,引導學生在輕松、自由、和諧的學習環境中主動學習探知,以深化認知感悟。現在較流行的課文劇表演就是通過小品的形式呈現學習內容,讓學生在具有情境和趣味化的學習中增強對課文的理解。
活化課程學習內容,應在抓住課程學習內容要點的基礎上,給學生主動表達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滿懷深情地參與課程學習。教師可根據課程學習內容,為學生創設與此相關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唱主角,真正通過小品形式體現學習內容,讓學生的思維想象更豐富。課本小品的運用,一方面要找準學生的語言學習興奮點和興趣點,讓學生能夠自覺主動表演,另一方面要倡導多元化的形式,讓學生在表演過程中發現生活中更多富有人性的美。
課本小品的運用,讓學生形成深刻的感知印象,不斷增強認知感悟。如在《牛津初中英語》(Fun with English)9A Unit 4 TV programmes的Reading“The TV programmes on Saturday”中,不妨建議學生圍繞自己喜歡的影視演員,通過“模擬秀”,展示其中的一段精彩表演。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活學活用,在更好地了解“TV programmes are very important in our life.”的基礎上,讓學生對閱讀學習內容有更深刻的感知。小品形式的運用,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英語源于生活,與現實生活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
2.以情景再現豐富交流過程,增強體驗
為學生創設和諧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主動表達交流過程中認真交流,不僅有助于激活他們的思維感知,更能夠使學生在豐富的情境交流中深化感悟體驗。情境再現,對課程學習內容起到活化引導作用,讓學生能夠在相互互動交流中不斷積累文化知識,提高表達運用技能。
情景再現運用能夠為學生英語學習提供更廣闊的認知平臺和機會,讓學生獲取更豐富的知識技能。在教學中,可根據課程學習內容創設與此相似的學習情境,一方面,要體現學習的主旨內容,讓學生置身學習情境,大膽表達和主動交流,形成有效的學習認知策略和方法,另一方面,鼓勵學生拓寬思維感知,讓學生能夠帶著豐富的思維想象實踐體驗和運用,不斷升華課程學習內容,更能夠讓學生理解記憶。
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學生感知課程內容,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深厚的思維感知。如在《牛津初中英語》9A Unit 3 Teenage problems的Reading“What should I do?”教學中,不妨將閱讀學習創設成“I want to say my secret with teacher and classmates”的情境,讓學生通過說悄悄話的形式表達交流。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深化對“I meet some problems in my grow up.”的理解感知。這樣不僅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和運用閱讀學習內容,還能讓學生在具有生活體驗的認知感悟過程中發現課程的開放性和生活化,利于學生理解感知。
3.用實踐活動升華學習運用,提高技能
實踐活動運用是幫助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有效途徑。圍繞活動的開展,注重從學生的認知體驗中創設互動學習情境,不僅能夠讓學生深化理解體驗,更能夠讓學生在具有真實性和生活化的表達交流中不斷積累語言知識。
實踐活動的運用,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將課程知識由理解識記轉化為表達運用,起到綜合評價的作用,更有利于教師依據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優化教學策略。教師可運用學習園地、學校畫廊等校本資源展示學生的英語學習成果,讓學生帶著激情參與學習;也可運用手抄畫報的形式幫助學生搜集相關的語言知識素材,如在Unit 2 School life的Reading“School lives”中,可建議學生搜集世界各地有趣的學校生活,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資源綜合運用策略。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多運用激勵評價的方式鼓勵學生,讓學生在總結反思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總而言之,注重英語課程的生活性和開放化教學,讓學生在真實學習情境中主動探究學習,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發現英語的精妙之處,更能夠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輕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氛圍,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參與。這樣的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運用,能讓學生更好地體驗英語的交流互動和交際運用,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7,第2版.
[2]代為民.讓英語走進生活[J].新華教育導刊,2010(08).
[3]沈歡歡.如何培養學生英語在生活中的運用[J].語數外學習(英語教育),2012(12).
篇10
關鍵詞: 河南省 學校體育 課外體育活動 發展現狀 對策
課外體育活動是學校體育的一個重要部分,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課外體育不像體育教學課程那樣納入教學計劃之中,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自發性和隨意性,屬于潛在教育課程,它對于學生的信念、價值、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方面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然而,目前我省學校課外活動普遍存在重視不夠,疏于管理,內容陳舊,封閉自守的現象,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約著新形勢下學校體育功能的發揮和發展,充分發揮課外體育活動的作用和功能,對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鍛煉觀念,激發鍛煉熱情,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習慣,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的廣泛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課外活動的內涵
1.1課外體育活動的概念。
課外體育活動是指學生在體育課以外所進行的各種體育活動,既包括學生在校內外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參加的體育活動,又包括學生自發參與的一切校內外體育活動。它對于進一步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健康水平,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和習慣具有重要的作用[1]。
1.2課外體育活動的目的和意義。
當今,增強體質,發展個性,培養能力,促進身心健康是學校體育的最終目標,這是新時期學校體育教育的最終努力方向。然而,就最終目標的本質而言,它只是在抽象的基礎上概念化了的一種理論歸納,必須加以具體化后才能有實際操作價值。增強體質、發展個性、促進身心健康是一個長期的個性塑造過程,它需要持久地努力和不間斷地鍛煉才能夠保持和提高。課外體育活動為學生形成這種持續性和不間斷性提供了可能。學校體育教學由于受到學時、運動項目、運動方式等的限制,很難滿足學生興趣和個性化的需求,而課外體育活動則彌補了體育課的不足。這似乎證明了課外體育活動是體育課的自然延伸和體育教學的第二課堂。但是,課外體育活動相對于體育教學來說,它又能自成體系,顯示出相對的獨立性。所以,課外體育活動并不是體育課教學的簡單延續,也并非純粹是體育教學的第二課堂,而是對體育課內涵的補充和外延的升華。它不在乎學生身體素質的好壞,運動技能的高低,而是使學生通過積極參與,獲得對體育運動深刻內涵的理解和認識,從而培養自身良好的體育意識,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吃苦耐勞、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梢姡n外體育活動的目的和意義具有廣泛的延續性和終身性[2]。同時,課外體育活動又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
1.2.1課外體育活動能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
人的生長發展雖然受許多因素的影響,但與青少年時期正確地進行體育鍛煉也有密切的關系。研究表明,青少年學生經常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可以使身體的結構和機能都得到正常的發展,從而防止甚至矯正身體的畸形發展。更加重要的是:參加課外體育活動還能夠增強大腦皮層神經過程的強度、平衡性和靈活性??傊?,經常參加課外體育活動,不但能夠提高運動分析器的工作能力,從而使機體能夠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而且能夠全面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健康水平。
1.2.2課外體育活動能促進青少年優良個性的形成
課外體育活動是一種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付出相當多的體力、精力和時間的艱苦活動,有時還有一定的危險性,沒有不怕困難和無所畏懼等優良的個性品質,是很難完成的。因此,學生經常參加各種課外體育活動,對于培養他們具有堅忍頑強的意志,勇敢果斷的精神,靈敏機智的品質,以及熱愛集體、團結協作的品德,等等,都具有直接的效能。許多研究指出,課外體育活動可以使人的個性在短時間內得到表現和發展。如在嚴密組織的集體性對抗項目中,學生能培養勇敢進取、互相合作的道德品質;在完成艱難甚至驚險的肌肉技術動作時,學生能鍛煉吃苦耐勞、頑強果斷等心理品質;在種種激烈、緊張的訓練和比賽中,學生能學會調動自身潛力,控制自己的情緒、意志,克服消極心理現象的方法。所有這些,對于學生優良個性的形成,都具有積極意義。
1.2.3課外體育活動有利于終身體育思想的形成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身體健康狀況,保持健康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日益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對健康較為關注,繼而產生了終身體育的思想。為適應終身體育思想,全面提高國民身體素質,我國正在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要使每個人都有終身體育思想,并終身參與體育鍛煉,課外體育活動可以說大有作為。其一,學生時代,是個體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重要時期,通過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個體方面可以獲得基本的健身知識,掌握一些基本的體育技能,這些都有利于激發個體對課外體育活動的興趣,為個體終身體育奠定堅實的基礎。其二,課外體育活動中充滿競爭和樂趣,通過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個體不僅身體得到發展,而且能體會成功的喜悅,心情舒暢,促進身體健康。其三,課外體育活動有利于個體掌握某項或多項體育技能,為日后終身開展鍛煉提供活動方式和手段[3]。
2.河南省學校課外體育活動的發展現狀
2.1重視不夠,措施不力,實效不強。
一些研究表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校中小學生健康及體質狀況令人擔憂,說明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在開展課外體育鍛煉方面存在著重視不夠、措施不力、實效不強的狀況。其中最典型的是,我國城鄉學生的耐力水平呈普遍下降趨勢。“耐力素質水平的提高或下降往往意味著人體健康水平和體質狀況提高或下降”。各項研究在研究學生耐力水平下降的原因時都明確指出:學生缺乏體育鍛煉。有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按要求開展課外體育鍛煉的中小學只占總數的68%。其中,既能堅持開展早操、課間操和眼保健操,又能開展課外體育鍛煉和班級體育活動,并對課外體育鍛煉和班級體育活動有明確要求的學校僅占約50%[4]。這種現狀說明,學校體育工作中,只重體育課,而輕課外體育鍛煉;課外體育鍛煉中,只重早操、課間操,而輕豐富多彩的課外體育鍛煉和班級體育活動。對課外體育活動的重視不夠是措施不力、實效不強的主要原因,由于措施不力、實效不強,因此學生缺乏體育鍛煉。
2.2內容陳舊,形式單一,缺乏創新。
課外體育活動內容的安排與設置,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特點。一般來說,城市中小學比農村中小學好,高等院校比普通中小學好。但是普遍存在內容陳舊化、形式單一化的問題。有的學校辦了幾十年,課外體育活動內容總是整齊劃一、場面看似宏大的早操、課間操和參與人數十分有限的籃球運動,而且早操、課間操中學生基本上是被動參與,他們在學校的規定和考核的壓力下不得已而為之。何淑娟等人通過對全國68所普通高校16768名大學生的調查研究發現,當前我國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太少,每校平均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僅占學生總數的15.4%[5]。這提醒我們,在學生課外活動內容的篩選和組織形式的創新上,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如果我們無視學生主體需求,故步自封,墨守成規,不思改革和創新,后果將是十分嚴重的。
2.3缺乏引導,疏于管理。
學校課外體育活動正常有序地進行,與規范有效的管理是分不開的。目前,學校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與管理主要由體育組具體部署實施,局限于那些規定了的和有計劃的課外體育活動,如早操、課間操和運動會等。很多學校在這些常規的課外體育活動管理中表現出太大的隨意性,甚至流于形式,使得這些活動的教育實效大打折扣,而那些不在學校規劃之列,占據絕大部分時間,并且參與面廣,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意識的課外體育活動幾乎沒有管理、引導可言,老師不插手,管理不沾邊,學生的自主活動處于一種極度的盲目開發狀態。不少學生由于受運動技能水平的限制,認為技不如人,或受場地器材所限,干脆放棄了這些自主性很強而且是他們十分喜愛的課外體育活動,而能堅持這種課外體育活動的學生,由于缺乏基本的管理和科學的指導,其活動也始終處于一種無序、低效狀態。
2.4多重因素,限制發展。
盡管我國的教育方針把體育擺在重要的地位,但是體育的重要性始終未能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傳統文化中的“讀書做官”等社會等級觀念、價值觀念、倫理觀念是形成“重智輕體”現象的直接原因,它制約著人們的思想觀念,是造成學校教育中偏重智育、忽視體育現象的社會根源[6]。另外,體育教師是學校體育工作的最直接組織者和指導者,一般來說,體育教師的組織工作能力較強,他們工作熱情高,學校領導支持,學校體育的各項工作就一定能夠做好。但是目前大多數體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不是很高。一方面,學校領導對體育工作重視不夠,體育教師的工作得不到應有的承認。同工不同酬等因素對體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有較大的影響。另一方面,體育教師的工作責任性不強,缺乏一定的奉獻精神,工作不主動,不愿花較多的精力和時間組織課外體育活動,造成體育活動的組織缺乏活力。
3.河南省課外體育活動的發展對策
3.1明確目的性。
有人認為課外體育活動是學生的自由活動,由學生自己完成,學校只要提供場地和器材就足夠了。其實,課外體育活動是學校體育課程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它必須貫徹教育方針和培養目標的要求,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發展個性特點。組織每一項活動都應有明確、具體的教學目的、要求和計劃,避免為活動而活動的傾向,防止學生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的隨意性,避免學生課外體育活動中的“放手”行為。
3.2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在課外體育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性,讓他們把活動作為自己的事,做活動的主人。如果活動的進行完全由老師發號施令,就會使學生陷入被動,妨礙學生獨立自主性的發揮。因此,在活動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精神,啟發引導學生積極開動腦筋,獨立思考,參加討論,決定活動計劃和步驟,研究解決活動中的各種問題,注意培養獨立工作能力。
3.3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課外體育活動感興趣,他們才會高高興興地參與到活動中。因此,課外體育活動應該豐富多彩。老師可以根據學生們所喜歡的體育項目多組織一些競賽,激發學生們對課外體育活動的興趣,使學生們能夠在課外體育活動中找到一項自己所喜歡的體育項目,能夠喜歡體育活動,能夠自覺地參與到課外體育活動中去,養成熱愛體育鍛煉的習慣。
3.4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開展課外活動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地、各校的有利條件,開展有特色的活動。例如:城市學校可以利用學校周邊的體育場館、廣場等場所開展課外體育活動,農村學校則可以利用自然環境,如鄉間公路、高山、河流、坪地等開展課外體育活動。有些設備條件比較好,師資力量比較強的學??梢蚤_展各種專項體育活動,如籃球、足球、排球、武術、游泳、健美操等,吸引更多的學生參加這些活動,形成各自的特色。
3.5加強組織領導。
課外體育活動是學校體育工作中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實現學校體育目標的重要手段[7]。因此,學校領導要切實加強對課外體育活動的領導,把課外體育活動列入學校學期教學工作計劃,由校長或教導主任分管,教務處具體組織和指導學校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使學校課外體育活動真正落到實處,健康有序地發展。
參考文獻:
[1]蘇慶永,張麗君.課外體育活動現狀調查與分析[J].鞍山科技大學學報,2003,26,(3):233-234.
[2]龍亞軍.課外體育活動現狀及其對策[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4,26,(3):125-126.
[3]馮炳.淺談課外體育活動[J].黃石教育學院學報,2004,21,(3):102-105.
[4]曲宗湖,揚方軒.課外體育新視野[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45-48.
[5]何淑娟.大學體育現狀與需要的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1997,14,(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