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方法之討論法范文
時間:2024-04-01 11:31: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學方法之討論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學習過程要循序漸近,由淺入深
中職生的學習基礎比較薄弱,自控能力不強,社會知識比較缺乏,經濟法本身理論性較強,如果一開始就給學生講解很深的理論,學生就會產生懼怕的心理,所以老師在選材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在開始的時候盡量選擇一些簡單的理論知識和習題,讓學生學習,等待學生入門之后,再適當地延伸。
(二)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指讓學生在掌握一定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案例進行分析和研討,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實際的問題情境、仿真的經驗,使法律以鮮活的面孔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有機會設身處地地面對案例情境中所引發出來的問題進行思考與學習。案例教學法的出發點是激發學生個體探究動機,教師精心選擇案例,創設情境,便于學生理解教材內容,掌握知識,比如在講“經濟法律關系構成要素”中,用王某把錢借給李某,這一現實生活中簡單案例,提出誰是法律關系主體,誰是客體,誰是內容,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一種新鮮感和強烈的求知欲,讓他們積極去探索,積極思考,通過研究、分析獲得一些見解后,組織學生討論,從而理解什么是經濟法律關系的三要素,即主體、客體、內容。案例的運用激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思考的欲望,主動地尋找答案,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對于案例教學法的課堂組織,一是案例的呈現。以恰當的方式呈現案例能促使學生進入案例情景中深刻感悟案情,激起對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對問題深入探究的欲望。例如,可以讓學生扮演角色,以小品表演案例或現身說法等方式展現案例;也可以采用視頻、圖片或漫畫的形式來呈現案例,也可以用文字敘述案情。展現案例的同時要提出思考題,調動學生積極參與;二是案例的討論??梢圆扇》纸M或全班討論的形式進行,在討論中,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既要發揮教師的作用,控制學生討論的范圍和時間,又要讓自己成為學生的伙伴,認真傾聽他們的想法并適時給予點撥,這種點撥指導的關鍵在方法的指導和思維的啟迪。
運用案例教學法要注意用案例理論聯系實際,增強案例的實用性。經濟法案例來源于現實生活中的鮮活案件,具有較強的時代感和現實性,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增強觀察生活、聯系實際的能力,通過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地案例,避免了枯燥地陳述,同時對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形成主動學習態度有很大的好處,達到開放式教學效果。
(三)組織模擬法庭
模擬法庭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為學生提供一種真實、系統和全面的技能訓練,使枯燥、無生氣的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起來。與傳統的法學教育方式相比,它有如下特點:1.學生和教師的角色和地位發生轉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起輔助作用。在模擬法庭訓練課上,學生是中心,他們處于律師、法官、檢察官或當事人的地位,他們必須設身處地地考慮扮演的角色的利益,從不同的角度參與同一案件的審理,并全力以赴地為自己爭取最有利的結果,因而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姿態是積極主動的,對學習進程的推動起著決定性作用。而教師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則是較次要的和輔的,他們只是素材的提供者而已,并在必要時提供適當的指導和評價。2.具有一定的綜合實踐性,教學過程中不僅涉及法律知識技能,還能培養學生語言能力,表演技能和心理素質。模擬法庭就是讓學生模擬法院審理案件的情景進行處理案例,由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如法官、書記員、原告、被告、律師等。由于學生身臨其境,效果較好,學生通過辯論、思考,能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事務所咨詢式教學方法
事務所咨詢式教學方法是一種實踐教學法,是指可以參照律師事務所的咨詢模式,由學生定期在事務所輪流值班,接待有關人員咨詢,或當場處理有關經濟法方面的糾紛、爭議。
篇2
關鍵詞:高職院校;實踐教學;方法;理論教學
一、課堂理論教學方法
在課堂理論教學階段,學生所采用的學習資料主要為教材,課堂教學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為了提高其教學質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探索其理論教學方法時,必須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實施雙向交流,使學生能夠主動且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逐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下面就趣味教學法與比較教學法進行詳細的闡述。
1.趣味教學法
所謂趣味教學法就是指通過生動的語言或者豐富的畫面以及相關的實例,來進行知識的講解,這種方法可使知識的講解更為簡單和通俗易懂,更加具有感染力與說服力。下面文章就以計算機程序設計類理論課的教學為例,就這種方法進行具體闡述。
(1)趣味環節的設計。學生在初次接觸這些程序設計類課程的時候,面對程序語言中大量的語法規則、符號以及變量等,可能會覺得很枯燥與抽象,對知識很難掌握,甚至還會產生一種畏懼的心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趣味教學法時,教師首先應該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為學生創設一種愉快和輕松的學習環境,從以往學生被動學轉變為學生主動學。
(2)學習趣味的激發。在教學過程中每一次講解新語言語法規則之前,可事先利用多媒體軟件來向學生演示相關的程序,接著再進行講解,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好奇心。
(3)學習興趣的誘導。在講解重難點內容時,教師應該一環接一環地來提出問題,在進行計算機選擇結構程序講解的時候,教師可誘發學生思考以下問題,如,關于計算機選擇結構程序的定義或者計算機選擇結構程序的設計等,通過學生自主來解決問題,增強其自信心,同時在該環節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問,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活躍其課堂氣氛。
(4)學習情趣的擴展。在課堂教學活動結束以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來選擇相應的課外閱讀資料,利用自己所學理論來指導其閱讀。
2.比較教學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用這種方法,能夠更好地抓住課程的難點與重點,便于學生對要領知識的掌握,增強其學習效率。其做
法為:
(1)使用比較法,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將概念引出,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
(2)通過橫向比較工作原理、編程方式以及應用場合等各方面的內容,突出該課程的特點,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該堂課的內容。
二、實踐教學方法
按照高職院校各項專業的培養目標以及專業課教學任務,教師帶領學生到實際工作部門進行參觀、訪問,在這一過程中進行課本知識的講解,這種在實踐過程中,結合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的教學方法就叫做實踐教學,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主要包括三個階段,即準備階段、實踐教學實施階段與總結階段。
1.準備階段
(1)確定目的。在采用這種教學方法時,由于不同課程的教學要求、任務以及不同專業所制訂的培養目標均有所不同,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全面了解不同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掌握學生學習特點,從這些情況出發,明確每次實踐教學的目標。
(2)精心選點。為了使實踐教學效果達到預期的效果,在有限時間內使學生能夠了解到更多的內容。在教學之前,應該進行廣泛的社會調查以及了解,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或者單位來實施實踐教學。
2.實踐教學實施階段
待所有準備工作做完后,按照課程的實際教學目的以及課程內容的具體需求,組織學生到單位進行實踐教學。其內容主要包括:(1)讓學生能夠了解企業的基本情況;(2)了解企業的工作環境、任務流程以及專業技術等;(3)了解企業工作簡況與管理部門的具體職責,尤其是企業計劃工作的程序以及內容;(4)讓企業部門經理到學校進行專題報告,同時開展相應的座談會,使學生能夠更進一步地認識和了解企業的發展狀況。
3.總結階段
在實踐教學方法結束以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同時還應讓學生通過書面的形式將實踐教學總結寫成報告,從而強化其實踐教學效果,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以及掌握。
參考文獻:
[1]孫琪,王萌.高職院校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方法的探討[J].內江科技,2010.
[2]馬紅.“商品學”理論課程實踐化教學方法初探[J].職業,2010.
篇3
【關鍵詞】高職;探究式學習;理論性課程;職業素質;教學方式;課程改革;建筑結構
高職教育現今迅猛發展,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教育對培養模式、教學方式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探索中。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化進程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熟練、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需求量越來越大?!绊椖恳龑А⑷蝿镇寗?、學做合一”的課程改革受到了企業和師生的廣泛認同。其中理論性課程也應適應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深入改革。
1.高職理論性課程特點分析
1.1功能分析
(1)基礎功能。理論性課程往往是專業課的基礎知識,能夠培養學生掌握專業課程所需理論知識。區別于工人工作中摸索的經驗型總結學習,系統的理論性課程的學習對學生掌握最新操作技能、并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起著必不可少的橋梁作用。
(2)服務功能。理論性課程為專業課程服務,為專業課以及工作崗位中專業知識應用時起必要的理論知識服務。
1.2特征分析
(1)課時少、容量大。
高職教育區別于本科教育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與研究,更加重視應用及動手操作能力,對理論性課程課時分配一再壓縮。內容上理論性課程容量接近本科教育,以形成系統性,培養創新能力。
(2)精理論、重應用。
雖然容量接近本科教育,但是高職教育理論性課程重點放在應用環節。即對理論知識基礎采取精煉的原則,“必須、夠用”,講清概念、強化應用。
(3)基礎弱、跨度大。
高職學生入學成績偏低、文化基礎較差,學習理論性課程基礎薄弱,大容量、少課時的特點帶來課堂教學知識點跨度大,知識點密集,無法面面俱到,形成寬而廣、粗而淺的知識結構,給學生學習帶來難度。
2.高職學生學情分析
2.1學習能力分析
分析中小學教學模式可以發現,中小學教育重視的是數理邏輯智力和語言智力的發展,輕視甚至忽視其它諸如空間智力、音樂智力、運動智力、交往智力、內省智力等?,F在的高職學生,絕大多數都是學業成績尤其是理科成績不甚理想的學生,即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薄弱。而相比較而言,這部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具有相對優勢。
2.2學習現狀
理論性課程側重于邏輯推理能力,學生學習難度大。技能應用課程則較好的應用了形象思維能力,因此學生在實訓、實踐環節學習效果要比理論性課程好。
2.3學情調查
根據高職高專大學生學情系列調查表明:學生學習目的比較明確,希望通過高den該教育來提高自身素質,為將來的就業奠定基礎,肩負社會責任。但對于課程的學習態度和興趣則動力不足,自主約束、主動學習能力較弱。這制約了學習中創新能力的發展與畢業后自我學習、繼續探索的職業創新能力的發展。因此應引導學生培養創新精神。
3.探究式學習
目前,理論課程以傳統的授予式教學為主,授受式學習是指教師主導,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下的消極性學習。這種個教學方式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而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不僅使教育失去活力,而且使學生對知識失去了求知欲。探究式學習是指學生主導,圍繞一定的問題、文本或材料, 在教師的幫助或支持下, 自主建構答案、意義、理解或信息的活動過程。在探究式學習中, 學習不再是知識的傳輸過程而是知識的建構過程。知識建構是建構主體圍繞著自身需要的實現而自主完成的, 不是通過授受和意義解讀完成的, 學習成為需要意志的、有自主意圖的、自覺自主建構的積極實踐。
“知識的起源, 在動機上是個人的好奇所發生的驅動力, 經由感官的觀察與實驗, 并配合腦神經的推理, 經過一步步的歸納或演繹而得到知識。”探究式學習方式,正有助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將好奇心轉化為持之以恒的探究行動,并以此學習熱情,來克服學習中的障礙,成為戰勝困難的精神支柱。
當學生有了自主探究意識, 就會以主人翁的態度將自己積極融于學習活動, 并在活動中通過有步驟、有計劃的行動去努力實現預定的探究學習目標,成為探究學習活動的自覺參與者。這種自主探究的意識,最終會引導學生在學習、工作中不斷學習、探索,形成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4.探究式教學方式引入理論性課程
理論性課程一直以來其重要性地位能夠得到認可,但是在學習中往往是被認為枯燥的、難懂的,學習難度很大。在“必須、夠用”的指導思想下進行理論課程的“工學結合”課程改革,除了要對理論知識以工作需要為目標進行內容整合,還應將理論知識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引入探究式教學方式,融合實訓、實踐環節,開發、應用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課程教學效果。
引入探究式教學方法,重點在于課堂教學的設計。
4.1合理設計教學內容,激發探究學習熱情
理論性課程內容進行“工學結合”工作導向性整合后,還是沒有脫離傳統教學方式,學習以理論知識、理論系統為脈絡,根據系統學習需要進行分塊,學習過程不能體現應用,學做分離,學生學習抽象理論知識難度大,學習興趣低,學習效果自然不好。到專業課或工作崗位需要應用時,根本無法調用相關理論知識,甚至常常不記得自己學過相關內容,或者不知道該到書上那一章節查找。
引入探究式教學方法,教師應針對工作應用,模擬工作情境設計教學環節,根據工作內容為主線來劃分理論知識的學習模塊,分析學生學習情況、學習能力。直接設計出理論知識所服務的工程應用,構建典型應用環節,而理論知識的學習,也由學生為主進行思考與探究。知識的學習全部為學生自己的結果,經過實踐實戰過的學習,其記憶效果要遠遠好于單純耳聽眼看。
4.2合理定位師生在教學中的地位
改變授予式教學方式教師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當理論知識的需求任務非常明確后,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學習,所有理論知識的理解、分析、應用,都由學生(學生團隊)獨立(團隊合作)完成,用實踐得來的經驗是最難忘的,能夠牢固掌握知識,并且能夠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培養職業素質。
在此過程中,教師不為主體地位,但是不等于教師全程在旁觀看。教師的定位是仔細觀察,深入了解學生的探索過程,在必要的環節進行指導和指正。失敗和教訓固然難忘,但在整門課程學習中,學生不能有效得出正確結論的次數過多,將會挫傷學習的熱情和探索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自主探索的理論知識程度,并且應在關鍵點上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用勝利的果實吸引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探索。例如教師可以設計幾個環節的問題,以問題的思索來避免學生的思路與學習內容過于偏離,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范圍。
4.3合理評價學生的探究結果,引入多樣化評價方式
在評價環節中,由于學生進行了探索的過程,其過程本身就是一次有益的學習。因此不應僅僅以結果作為評價學習成效的唯一途徑。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研究勞動,鼓勵全體學生,激勵繼續探究的熱情,并且,根據探究的過程進行分析每一環節的對錯,而不是得出一個最終的結論,學生可以在此得到自己哪里做的很好,哪里做的需要修正,不知不覺中收獲到了哪怕是細節勝利的喜悅,弱化失敗的打擊及對失敗的恐懼,逐漸形成探究意識。
4.4引導學生對探究結果進行反思,深化探究過程記憶,形成探究意識
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是經不起考驗的。在進行探究式教學后,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整理探究學習過程,總結經驗,并將所學理論知識的應用擴大化,可以觸類旁通,解決一種類型的工作問題。
篇4
關鍵詞:思政課;問題邏輯;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475(2016)04-0043-02
郭湛在《主體性哲學――人的存在及其意義》一書中認為,“人的主體性是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質的規定性,是在與客體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的人的自覺、自主、能動和創造的特性。”[1] (P.30)是人之所以為人、人能夠得到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作為大學教育的組成部分,在培養大學生主體性的過程中有著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性,就必須開展“問題邏輯”教學。馬克思曾經指出:“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2] (P.203)思政課的“問題邏輯”教學,就是遵循和發揚馬克思關于問題的這一思想,從備課開始,直到課后的檢測,都以問題貫穿始終。正如克拉克所說,“這種方法強調圍繞問題組織課程,而不是呈現一些毫不相關的知識,課程與學校的真實情景相脫節。”[3] (P.10-11)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圍繞如何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能力,增強思政課本身的吸引力、啟發學生敢問善問的思維能力、培養和形成大學生的創造力,對思政課的“問題邏輯”教學方法做些探討。
一、圍繞自主自覺性的培養和形成,力求問題設置 “生活化”、問題解答“理論化”
皮亞杰認知建構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同化”的思想,即主體在感受到刺激時,會本能地把它們納入頭腦中原有的圖式之內,使其成為自身的一部分。大學生經歷了中小學教育,耳濡目染了周邊環境尤其是家庭環境的一些熏陶,對自身學習、生活及社會現象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觀點,思想深處有一定的“圖式”、有著一定的自主自覺性。問題邏輯教學就是以問題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以問題啟發學生敢問善思、以問題培養和形成學生的自主自覺性。
在思政課的問題邏輯教學實踐中,可以多設置貼近大學生生活實際、貼近大學生思想實際、貼近理論實際、貼近社會思潮實際的問題,既起到激發學生興趣、充分調動大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營造濃厚課堂氛圍的作用,又要讓這些問題深入到學生的思想和靈魂深處,融入學生的生活實際,幫助學生形成學習知識、思考問題的自主自覺性。如果思政課教學脫離學生實際,就不能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就不能培養學生的自主自覺性,教學就失去了針對性和實效性。這是思政課“問題邏輯”教學方法首先要把握的一個原則。
與此同時,思政課教學要從生活化的問題中,提煉出理論化的成果,幫助學生形成真理性的認識,鞏固學生的認知,強化學生的情感。馬克思曾經說過:“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盵4] (P.11)在問題邏輯教學的過程中,“理論化”解答問題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以徹底的理論說服群眾的過程。在教學互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廣泛聽取、吸納學生解答的基礎上,既充分肯定學生解答中所有的合理部分,又要對其有失偏頗、甚至偏激的內容予以糾正,充分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相關原理,邏輯嚴謹、證據充分、言語生動有趣地為學生做好解答,讓學生在信服的同時,增強學習、思考、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自主自覺性,積極人生的自主自覺性。
二、基于促進大學生主體的能動性,力求問題設置“知識化”、問題解答“思辨化”
米切爾?蘭德曼在《哲學人類學》一書中指出:“自然把尚未完成的人放到世界之中;它沒有對人作出最后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給他留下了未確定性?!盵5] (P.228)這種未確定性使人總是具有一種超越自身現實存在的永恒努力和沖動,這是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自然根基。
王天恩曾撰文指出:“問題是已知信息在人腦中構成的指向未知信息的疑問。這種疑問具有希圖得到答案的性質?!盵6]問題所蘊含的這種從已知求未知、從疑問中尋找答案的過程,實質上也是人的能動性得以較好發揮的過程。思政課的四門課程,從宏觀到微觀、從現象到規律、從理論到實踐,包含著人類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豐富而深刻的真理性知識。在思政課“問題邏輯”教學的過程中,問題設置要注重“知識化”。在鉆研、吃透教材中的理論體系,全面、深刻掌握大學生所關心、所困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的問題的基礎上,內涵豐富、問題表征鮮明地設置知識性非常強的問題,既吸引大學生的學習和參與興趣,又提綱挈領、綱舉目張、以點帶面地傳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方面的知識,最重要的是啟迪和激發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能動地進入思政課的學習。離開了“知識化”的問題,就離開了知識的傳授,就離開了課程教學和學科學習。所以,設置“知識化”的問題,是“問題邏輯”教學的基礎性工作。
與此同時,問題解答要注重“思辨化”。培養辯證的思維方式,形成科學的觀察世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是思政課教學的基本目標,這也是培養大學生主體性所不可或缺的內容。在解答問題中,問題的答案正確與否并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通過解答問題,向學生演示問題的解答,引導和啟發大學生形成辯證的思維方式,科學的思維方式。比如,可以引導學生形成多方面、多角度、辯證而全面看待事物的方法,引導學生形成用“底線”思維看待事物的方法,引導學生形成兩點論和重點論看待事物的方法。通過思辨、思維方法的培養和形成,幫助學生養成辯證客觀、科學全面看待問題、處理事務的良好習慣,增強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增強解決問題方法的靈活性,使其在社會人生的實踐中,遇到問題能客觀看待、冷靜思考、科學處理,使能動性成為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如果問題設置只注重知識性,就趨同于傳授性傳統教學,只有提高問題的思辨性,才能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動性。
三、旨在激發大學生的創造性,力求設置問題“情景化”、解答問題“過程化”
奧地利醫生奧延布利加在發明叩診法的過程中,當他因不能及時診斷病人的胸腹部疾病感到非常著急時,幼年時自家客店的小伙計用小棒敲打酒桶、通過耳朵認真聽來辨別桶里還有多少酒的情景給了他非常重要的啟發。實踐反復證明,特定的情景往往助推著各種創造、在創造發明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為激發、培養和鍛煉大學生的創造性,在思政課“問題邏輯”的教學中,可以借鑒和參考特定情景再看創造發明過程中的作用,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方面,貼近大學生思維實際、心理實際,貼近社會發展規律的實際,盡可能多地設置“情景化”的問題。既設置好必要的氛圍和環境,也準備好問題形成的各種鋪墊,并加上必要的懸念、疑問等,繃緊大學生思維這根弦,緊張大學生的心理,使其精神、思想高度集中,在其心靈中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成為大學生潛意識的一部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不能空談。即使是思政課教學,也要擔負起這個職能。而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教學方法,就是設置“情景化”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創造性思維,培養創新方法。
在對這些問題的解答中,重點不在于結果如何,關鍵在于展示創造的真實過程,包括在這一過程中心理焦灼的煎熬、精神苦悶的搏斗、思想猶豫困惑的克服、以及邏輯思路的反復變化等。通過這個過程和這些演示,使大學生明白,創造性的工作也許可以成功、也許會失敗,結果也許非常美好、也許不能如人所愿,但不管怎么樣,作為主體性很強的人,其創造性就在這些實實在在的心靈上的“煎熬”、思想上的“困獸猶斗”等過程中得以培養和形成。既增強大學生面對困苦情景時必備的斗志、勇氣、信心和毅力等非智力因素,也啟發和引導他們追求和形成思維瞬間爆發的“頭腦風暴”式思維習慣,幫助大學生開發創造性、形成和完善人的主體性。比如,可以結合當前社會的現狀,設置應急處置方面的情景,展示應急處置的整個真實過程,既貫穿了思政課的相關理論和實踐內容,又貼近社會現實,對于社會實踐中弘揚和培養人的創造性具有現實的啟迪意義。
綜上所述,在思政課“問題邏輯”教學實踐中,可以從設置問題和解答問題中多做探索和嘗試,以增強思政課的實際效果,促進大學生自主自覺性、能動性、創新性等主體性的弘揚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湛.主體性哲學―人的存在及其意義[M].昆明:云 南人民出版社,2002.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英]斯賓塞著,胡毅譯.教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1961.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篇5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ao Xingzhi's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which is the teaching methodology takes "practicing" thoughts as the core; combined with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from the selec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teaching contents to reconstruct classroom order and establish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students, build evaluation system combined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actice.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key reform point is to give the basic freedoms to the students, only liberate students' body and mind, make students laboring and working in the practice, students' creativity will be trained up,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bility will be greatly improved.
關鍵詞: 教學做合一;陶行知;素質;能力;實踐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teaching,learning and practicing;Tao Xingzhi;quality;ability;practice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9-0220-03
0 引言
如何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這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一直在不斷研究和探索的一個問題,過去我們在提高教學方法的改革上做出了很多的研究和實踐。但有時候我們發現就算老師講的再好,學生還是不愿意學,因此我們又在學生如何學上做了不少的研究和探索。但是,很多學生畢業的時候卻說大學期間沒有學到什么東西,包括一些上課很認真的學生也是如此。這個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們在教學中仍未擺脫傳統教育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為本位,脫離生活實際的窠臼。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忽視了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把學生當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老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老師怎樣教,學生便怎樣學,學生很難有聯系生活動手操作的實踐機會。
1 教學的真諦是做――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建構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學做合一”是對生活現象的說明,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其含義就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庇终f:“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來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言是實學?!辈⑻貏e指出一切教學都集中在“做”,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由此可見,“教學做合一”實際上體現了這樣兩方面的含義:首先,陶行知把“做”放在了教學的中心環節,“做”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教和學都必須體現在學生的“做”上,否則就不是真教學。
1.1 以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選擇教學內容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它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職業教育”。以職業活動工作過程分析為基礎,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以項目、任務為導向,以促進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為目標,是高職課程模式的特色所在。與普通教育不同,高職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當以過程性知識為主。在推銷學的課程內容的設計上,以推銷工作流程為基礎,設計教學內容。在日常推銷工作中,尋找顧客――接近顧客――推銷洽談――處理異議――達成交易是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在這個工作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都有各類商品被推銷。
1.2 按工作過程體系重建課程的內容結構 傳統的“三段式”課程模式,是按照從基礎理論到應用再到實踐的順序對課程內容進行排序的。在這種模式中,實踐只是理論的延伸和應用,從而被置于理論的附屬地位。這顯然與高職教育特點不相符。高職課程內容應按工作過程體系整合與重構知識序列。德國職教專家勞耐爾教授指出,工作過程是“在企業里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卑凑展ぷ鬟^程來序化知識,即以工作過程為參照系,整合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將理論知識整合到工作過程中去,產生全新的工作過程知識,從而凸顯課程的職業教育特色。
在《推銷學》每個教學任務中首先都會給出學生六個學習情境,每個情境都設計為一個實際的銷售場景和三種顧客不同的反應及常見的錯誤應對方法。然后請學生分組來討論自己碰到這樣的情境會如何應對,上臺來表演情境及應對方法。最后再由老師來點評實際操作中要注意的問題及技巧,以及為什么要這要做。這樣就能讓學生在做中學,老師在做中教。
2 做的前提是發揚民主――重構課堂秩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2.1 重構課堂秩序,學生從聽眾變為演員 在教學過程中要確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就需要重構課堂秩序,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由聽眾變為演員,老師由講師變為評委。在《推銷學》的教學過程中一次90分鐘的課程是這樣來組織教學的:一個班分為12個組,3-5人一組。前10分鐘由老師提出問題,給出模擬情景,然后各小組的組長抽簽,每個組抽到哪個模擬情景,就討論和準備哪個模擬情景,一般同一個模擬情景由2個組的同學討論。接下來的20分鐘是分組討論時間,學生談論并解決抽到的模擬情景中的問題,并準備上臺表演模擬情景。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會根據學生討論中碰到的問題給予提示。剩下的60分鐘是學生分組上臺表演及老師和其他同學根據表演情況進行提問和點評階段。
學生在實際做的過程中來學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明顯提高,老師在實際做的過程中來教,教的內容正是學生想馬上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所以教的效果也明顯提升。為了保證每位同學都積極上臺表演或演講,推銷學的課堂作業改為每位同學上臺表演或演講三次,通過這種方法提高學生的參與面,使平時不太愛發言的同學也積極參與進來,從而得到訓練。在推銷學的課程教學中有一半的課程教學都是這樣來安排的,學生的出勤率明顯提高,以往一些不愛聽課的“差生”,也都積極上臺表演,而且在做的過程中這些“差生”表現出的綜合素質并不必其他學生差,有的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靈活性非常強。
2.2 引導學生自己創設問題情景,進行創造性的學習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曾經說:“學習,尤其是創造性的學習,精神上往往得到愉快。”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僅為老師提供了寶貴的反饋,為教學提高更加切實的問題情境,而且是對學生更高層次的能力培養,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本方法。
在推銷學的課堂教學中除了給出現實的模擬情景讓學生來討論并表演這種做法以外,還采取了學生自己創設模擬情景的方法。比如“模擬招聘與自我推銷”這個專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行業按組成立模擬公司,搜集了解該行業的情況,設計招聘廣告,并現場來宣講。每位同學要準備好簡歷和1分鐘自我介紹;然后根據各企業的招聘情況來現場應聘。各企業根據自己的招聘需求來提問,應聘的學生進行答辯;招聘企業和觀眾進行有針對性的點評,一個企業招聘結束后再由老師進行總的點評。這種教學形式看起來好像是簡單的招聘與應聘,實際上是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一個非常好的鍛煉。
3 做的方法是勞力上勞心――校內外實踐相結合構建評價體系
3.1 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相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課堂模擬以外,要想使學生獲得“真知識”就離不開實踐。除了校外的兼職和頂崗實習外,針對本門課程的教學,我們設計了一次“創意市場實戰經營大賽”。這次大賽是讓市場營銷專業的所有學生按3-5人一組組成模擬公司,通過調研然后聯系企業采購商品,并在學校競拍攤位來進行實戰銷售,并將真實的采購和銷售過程撰寫成案例在課堂演示并表演。其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在實際動手做的過程中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經驗、再把經驗提煉成知識與大家一起分享。
本次大賽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準備階段:老師帶學生實地考察進貨渠道,觀察市場和學習銷售技巧;并根據校園市場的需求調查情況,擬定初步的進貨方案。第二階段是進貨和競拍場地:學生根據第一階段搜集的資料和預期的銷售情況,實地去采購校園一周銷售的貨物或者跟合作企業來開展校園促銷活動;然后老師把學校提供的不同銷售攤位編號,由學生來競拍攤位。學生每天繳納的攤位租金作為本次創意市場大賽的獎金。第三階段是實戰階段:學生在校園內實地銷售,每個組一個攤位,來銷售所進的貨物。配合銷售學生要設計好現場銷售的POP廣告,及展臺布置,利用所學的推銷學和相關課程的知識在一周銷售的時間內來達到銷售和盈利的目標。老師在整個銷售過程中針對學生所碰到的問題進行指導。第四階段是總結階段:學生要總結銷售情況,將整個活動過程,根據老師的要求制作成課堂演示的PPT,并將其中一個典型的銷售案例制作成情景劇本。第五階段是分享與提高階段:在課堂上分組來講解PPT并由全組同學來表演情景案例。觀眾可以提問,最后由老師點評。這樣全班同學在總結和分享過程中又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學生所獲得是“思想與行為結合所產生的真知識”。
篇6
一、講解法
講解法是由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有系統地講述的一種教學方法。其特點是以教師為主導,利用口頭語言作為傳遞知識的基本工具,學生是知識信息的接受者。
講解法的基本要求:
(1)科學性。講解的內容要準確無誤,即講概念要清楚,把握好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闡述命題證明、推理要合乎邏輯,思路和方法要明確、清晰。
(2)系統性。講解要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重點突出,注意學生理解問題的認識規律,使講授內容系統化。
(3)啟發性。講授中要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思維活動。運用講解法不等于“滿堂灌”、注入式。教師的講解要善于提出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疑問,使學生與教師積極配合,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4)藝術性。講解的語言要清晰、洗煉、準確、生動,盡量做到深入淺出,通俗而不失嚴謹。講解語言音量適當,抑揚頓挫,富有情趣,快慢適當。
(5)情感性。講授課容易讓學生產生枯燥無味之感,因此,情感因素的注入和喧染是提高講授效果的最佳方法。
講解法的優點:能夠保持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教學時間和進度便于教師控制,并且所授內容能保持流暢與連貫;便于重點內容的分析、難點的突破,易于幫助學生抓住問題的關鍵,節約教學時間。
講解法的缺點:教學中學生參與少,容易造成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不利于能力的培養;不易照顧學生中思維反應快與慢的兩端,只能面向中等學生。
二、談話法
談話法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設計好的若干問題,用談話的方式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索,從而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談話法的主要特點是師生之間不像講授法那樣,教師講,學生聽,信息單項交流,而是信息的雙向交流。在談話中,師生之間都可以獲得反饋信息,根據這些反饋信息可以及時地調整和改善教與學的活動。這種教學過程,既可以使學生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又能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且,在經常問答的過程中還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芰Α?/P>
談話法的基本要求:對學生而言,要積極思維,主動參與;勇于發現,積極應答。對教師的要求有下面幾點。
(1)精心設計“問題系統”,對提問的對象及學生可能會怎樣回答等要做到心中有數。教師在備課時應擬出提問的提綱、對談話所需的時間、給學生能順利地回答創造哪些條件等,都要做好準備。
(2)提出的問題,要難易適度。對某些有困難的學生,要善于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逐步引導。提出的問題要明確,應是學生所能理解的。
(3)要善于引導探討、啟發發現。對所提出的談話內容,要具有啟發性,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層層深入,逐步地獲得結論。
(4)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在談話中要面向全體學生提出問題,并給他們一定的思考時間,使全體學生都處于積極思維的參與狀態。要照顧優生和差生,鼓勵學生大膽回答問題。
(5)及時小結。談話中要對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及時小結,使學生明確是非,提高認識。
談話法的優點:突出課堂教學中師生的雙邊活動,有利于信息反饋;課堂氣氛活躍,有利于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有利于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談話法的缺點:教學組織比較困難,教學時間不易控制。
三、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將教材內容用實物或教具演示出來,或做示范性實驗來說明或印證所授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數學教學中,演示法主要用于概念(或部分命題)教學。
演示法大體可分為四種:①圖片、圖畫、掛圖的演示;②教具、實物模型的演示;③幻燈、錄音、錄像、教學電影的演示;④實驗演示。運用演示法教學,對教師有如下具體的要求。
(1)演示要突出主題內容,盡量排除在演示過程中對學習內容產生干擾的無關因素。
(2)在演示時要與教師的講解和談話相結合,通過教師語言的啟發,使學生不是停留在事物的外部表象上,而要使學生的認識上升到理性階段,形成概念。
(3)教具的演示要適時、適當和適度。演示的目的在于幫助理解概念、掌握知識,但最終要逐步離開教具,上升為理性認識。因此,教學中演示教具要恰到好處,過多地依賴教具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演示法的優點:可以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對概念本質的理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演示法的缺點:實用范圍受教學內容、教學設施所限。
四、討論法
討論法是學生根據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在集體中,相互交流個人的看法,相互啟發、相互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
討論法的主要特點是:信息交流既不同于講解法的單向交流,也不同于談話法的雙向交流,而是討論集體成員之間的多向信息交流。學生的發言可以及時獲得反饋信息,調節自己的觀點,課堂氣氛活躍。
討論法的基本要求:
(1)討論前師生都要做好充分準備。教師要向學生提出討論的課題,指出注意事項,布置一些閱讀的參考資料,每個學生都應按要求做好討論發言準備。
(2)討論題需簡要明確,有具體的目標,問題深淺適當。
(3)討論中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
(4)每個問題討論結束時,教師要作小結。
討論法的教學程序:
(1)學生自學。教師指定自學內容,提出學習目標、并指出重、難點。
(2)自行講解。教師把要討論的內容,按概念、命題、例題、習題等分成若干單元,把學生分成小組或全班一起進行討論,討論時可選出主講人,以主講人講述為主,其余成員補充為輔。
(3)相互討論。在教師啟發下,對主講的結果正確與否?有無不同解法等進行討論。
(4)單元結論。在相互討論之后,教師歸納出正確結論,進行單元小結。
(5)全課總結。待所設計的每個單元都討論結束后,教師對全課內容進行總結,布置相應的練習、作業。
討論法的優點:討論活動是以學生自己的活動為中心,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十分有益的;討論前需要學生自學并準備發言提綱,這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討論中的發言固然要圍繞討論的中心,但又可以不受教材的限制,因而有利于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造精神。
篇7
關鍵詞: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寓教于樂;獎懲法
孔子把德行教育作為教學內容的根本??鬃幼鳛槭フ呦葞煟瑐ゴ蟮慕逃?,善于運用世界觀、教育理念指導教育實踐,結合實際運用教學方法。
一、孔子的道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保ā独锶实谒摹罚┛鬃右浴暗馈睘槿松母灸繕恕?鬃釉凇断缔o傳》中指出:“精氣為物,游魂為變”,說明了整個世界、生命的起源??鬃诱J為太極生陰陽,陰陽生五行,陰陽五行生萬物。五行體現于人則是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所以,做到仁、義、禮、智、信就是符合“道”。
孔子的世界觀決定了其教育的基本內容。孔子學說是以“仁”為核心的,這是由孔子的世界觀決定的?!叭省笔恰暗馈焙汀暗隆钡谋憩F。“游于藝”就是通過六藝來達道?!墩撜Z》開篇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指出學習的目的是改正自己的行為,也就是行“仁”,并提高人的內在修養,以此達道。所以,孔子的世界觀決定了孔子的人生追求,也使道德成為教化的主要內容。
孔子的世界觀決定了其教育方法。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洞髮W》把儒家教學概括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現方法就是使心專一,《三字經》中概括為“教之道,貴以?!?。傳統的教學注重內求,給學生一段詩文,先不講意思,讓學生不斷地讀,則其意自現??鬃拥膶W生都學《詩》,《詩》越讀,意思越出來,出的不是詩文的意思,而是本心的真知和能力,這種教學方法與以太極為本體的世界觀相一致。孔子在教學中一系列具體教學方法的運用,也都有其特定的理論依據,比如因材施教、啟發誘導等。
二、孔子的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由不同層次的方法構成的,有方法論層次上的教育方法,如因材施教法,也有具體方法。
(一)因材施教法。
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們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既然不同學生的特點不同,那么在教學中就應采用不同的教育。孔子擅長運用因材施教法?!墩撜Z》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子路問孔子:“聽了就去干嗎?”孔子答:“不能!”冉有問孔子:“聽了就去干嗎?”孔子答:“干吧!”華西問孔子:“為什么同一個問題回答不一樣呢?”孔子說:“子路好勇過人,我要約束他;冉有很萎縮,我要鼓勵他。”冉有平時做事退縮,所以孔子鼓勵他放開手腳去做;而子路卻膽大敢為,所以孔子對他多加管束。這種因材施教法,契機契理,所以孔子的學生出現了七十二賢。
(二)身教法。
儒家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身教法尤其重要?!白釉唬骸诵校赜形規熝桑簱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告訴我們,孔子以道德修養為重,所以能身體力行,不斷地完善自己??鬃诱J為:“……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顏淵第十二》),這句話的意思是:身居高位的主政人的品質如風,在下者之品質如草。風加在草上,草必然會隨風而倒,由此可見統治者在道德教化中的重要作用。大舜見人捕魚,年輕體壯的人捕于深潭厚澤這些好的地方,而年老體弱的人捕于激流淺灘,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大舜與年老體弱的人為伍捕魚,在捕魚的過程中,見漁者相爭而不言,漁者相讓則贊揚之,一年之后,則人們相讓深潭厚澤矣。在這里,大舜就是通過榜樣的作用來教育大家。對榜樣的模仿本身就是一種道德行為?!凹究底訂栒诳鬃樱鬃訉υ唬骸?,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第十二》)這句話指出了為政者在道德教化中的作用?!白釉唬骸疄檎缘?,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保ā稙檎诙罚┻@句話指出為政者當以德行為本,不斷完善自己,為百姓做出好榜樣。這種發揮官員在道德教化中的作用的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堯舜禹時代實行的禪讓制,說明當時的領導者是以天下為公,所以能夠不謀私利,為百姓選出德才出眾的接班人。道德教育是做人的教育,教師都做不到,怎么會希望學生去做呢?要想使大家都去做,必須理論本身是正確的,然后還要有一個優化的環境,即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還是學校,能使有道德的人有好的結果,才能引導大家成為道德人。
(三)啟發誘導。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第七》)。意思是說,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不去開導,不到他努力想說而說不出來不去引發。告訴他一個角落是如此,它不能隨之聯想到另外三個角落也是如此,就不再多說了。啟發的理由有二:其一,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其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秾W記》指出:“時觀而勿語,存其心也?!奔磸娬{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先觀察而不要事先告訴學生什么,以便讓他們用心思考??鬃釉诮虒W過程中經常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秾W而第一》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蔽闹蟹从吵鲎迂晫ω毟坏目捶ㄒ延凶约旱莫毜揭娊?,孔子則提出更積極的“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這促使子貢立即聯想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見子貢已經獲得了啟發,體認到做人要不斷地完善自己。教師教學生,最重要的是啟發誘導。引導學生而不是牽著學生走;鼓勵學生,而不是壓抑學生;啟發學生思考、探究,而不是代替學生作結論。教師如果能這樣教學,就能使學生產生“和易以思”的效果,師生關系就會融洽,學生感到學習有趣而容易,又能進行獨立思考,發展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智慧、素質。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四)寓教于樂。
古羅馬詩人、文藝理論家賀拉斯在《詩藝》中提出的有關詩的作用的一個重要觀點,即詩應帶給人樂趣和益處,也應對讀者有所勸諭、有所幫助。詩人如果想做到寓教于樂,要加強自身的人格修養和心靈凈化,同時應嚴肅對待藝術創作,遵循特定規范,既順應讀者習慣,又左右讀者的心靈和審美情感,引導讀者趨善避惡。在孔子的學生都學《詩》《為政第二》篇:“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薄对姟啡倨珵檎媲榱饕缰?,學得這個真字,言行思想無不率真,便是由《詩》入道。這樣,內容上是大道的表達,再配上和諧的音樂,使學生在生潑的藝術教育中提升人格。寓教于樂同時也揭示了藝術的本質特征:藝術中所包含的普遍性的真、善、美必須通過明晰的個性化,轉化為個體感性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藝術作品必須是形式與內容的美的融合、統一。
(五)討論法。
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偽以獲取知識的方法。其優點在于能更好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在學習中一個人獨自冥思苦想,不與友人討論,容易學識淺薄,見聞不廣,可見討論法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鬃釉诮虒W過程中經常運用討論法?!栋速诙分杏涊d:“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唬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边@一則故事通過師生的對話,各自都有所感悟,這就是討論法的妙用。討論法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圍繞同一個問題展開討論,迫使學生不得不學會基于事實、概念和原理的推理來維護自己的意見,同時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國外流行的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教學方法大都是通過小組或班級討論進行的。培養集思廣益的技能。在當今社會中,許多問題不是靠一個人的智慧所能解決的。這就要求學生能傾聽別人的意見,能對別人的意見做出評價,并能通過集思廣益形成自己的觀點。學習這些技能的最適當的途徑就是通過自由的沒有壓力的討論。培養口頭表達能力。討論為學生提供了練習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的極好機會。它需要學生用清晰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論點,在很多場合還必須即興發揮。討論法有助于高水平認知能力的形成。此外討論法還有助于轉變個人的態度。
(六)獎懲法。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人們: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在“獎懲法”中,“獎懲”就是一個矛盾,“獎懲法”能把“獎懲”矛盾進行有機統一、相互作用和轉換變化,人們受之影響,從而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力量。從這一點來講,“獎懲法”是一個最根本力量。獎勵是一門藝術,適當的獎勵可使學生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從而增強其學習動機。孔子善于運用表揚法?!队阂驳诹酚涊d:“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所以孔子很看重他,并經常表揚顏回。這樣做不僅激勵顏回不斷完善自身,而且也會帶動別人向顏回學習。表揚的手段有很多,不僅有口頭上的稱贊,也包含著其他形式?!蔼剳头ā笔侨藗冊趯W習、工作和生活中產生力量的一個最根本力量。人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總是受到各種各樣的“獎懲”矛盾影響,這些“獎懲”矛盾有“優劣”、“成敗”、“好壞”、“虧贏”、“貧富”和“美丑”等,人們通過心理感受、情緒反映或大腦思維,從而支配自己做出各種行為活動,由此產生各種行為活動力量。在此,我們要看到“獎懲”在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是非常普通、非常實在又非常根本的一個矛盾,其中反映出來的影響或關系等就是“獎懲法”的具體體現,所以說,“獎懲法”是人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產生力量的一個最根本力量。超級秘書網: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6年版。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1991年版
篇8
關鍵詞: 中學歷史 討論法教學 優點 實踐
隨著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將日益側重對學生能力的考查。僅從應考的角度看,加強能力訓練和培養是必要和緊迫的。鑒于目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偏重于教學知識量,沒有發揮學生主動性與創造性等問題,筆者在前人研究實踐的基礎上,對中學歷史教學改革提出設想:把以講授法為主的方法逐步過渡到引導、討論法。
一、討論法教學的優點
1.以學生活動為主,可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課前準備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科書,查閱參考書,可使他們養成從小讀書的習慣,培養查找、搜集文獻資料的能力,學會獲得知識遠比教給學生知識重要,而且能使學生從被動地回答問題發展為主動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人的思維發展中至關重要,“思維從疑問開始”。李政道博士認為:“學習怎樣提出問題和思考問題,應在學習答案的前面?!豹毩⑻岢鰡栴}的能力能通過這種課型慢慢培養出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因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思維活動會加快,松散的知識通過學生加工成為系統并建構成思維方式。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會大大增強,并從中品嘗到學習的樂趣,不斷積極探求進而推動學習進一步深入發展。這種能力不僅在學校教育階段需要,而且從長遠看,對一個人的一生發展作用甚大。
2.課上師生間群體性的、自由的交談討論,可促進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發展。尋求交流,既是學生的本能,又是現代生活的必然要求。更重要的是,通過與他人思想上交流與合作,個體思維才能合成一個連貫的整體,幫助學生擺脫心理的“自我中心狀態”,而且從別人那里獲得豐富的信息,經常改變思維角度,增強思維的靈活性。課堂的自由交流,能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得到全面訓練。
3.這種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積極的個性心理特征。探究問題需要學生經過動手搜集整理和動腦冥思苦想,腦力和體力高度緊張,這就要求學生有堅強的自信心、耐心和恒心。這種個性心理特征對一個人的影響是一輩子的。這種積極的個性心理即非智力因素可以通過長期訓練形成。因此,盡早對學生進行培養訓練是必需的。
4.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能大大強化學習效果。根據學習心理學原則,學生自愿參與的學習過程,會進展迅速且學習內容保持率高。在課前準備和討論過程中,大腦中已有的儲存信息,在定向思維不停的刺激下被激活了,沉睡多時的知識被喚醒了,而且以學生活動為主,方法靈活多變,使其人腦皮層始終處于興奮狀態,不易疲勞,學習效果好。如果學生每堂課都能在理解中學習,記憶將不再是問題,也不再成為負擔,反過來又為能力培養提供源泉。
5.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發現學生幼稚、可笑甚至錯誤的看法,正是教師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進行思想教育的良好契機,使課堂不但成為能力培養,而且是切實進行德育教育的場所。有時學生積累的課外知識或突發奇想也會啟發教師,使教學更趨完美。
可見,討論法不但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能對學生智力、思想品德、個性心理特征的培養和形成發揮很大作用。
二、討論法教學的實踐
我校這幾年的教改實踐充分證明了啟發討論式教學方法是卓有成效且大有可為的。我曾經對學生做了學年初和學年末的問卷調查:入學時90%以上的學生希望老師課上講生動的歷史故事:經過一年的啟發討論教學,到學年末,有70%以上的學生選擇“師生討論問題”的課型。短短時間內,學生的學習方法由被動接受灌輸到主動討論學習,發生了質的變化,學習興趣有了較大提高。
我們要設計一些帶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放手讓學生思考,鼓勵其創新思維,課上常會出現令人驚喜的情況。比如在講“隋朝開鑿大運河”時,我一改過去的講法,出示《中國水系圖》,讓學生觀察出中國水系的特點:東部河流多東西流向沒有南北流向――需要開鑿一條南北的河。然后提問:“開鑿大運河怎樣最省力?”學生回答“選擇經過測量的大河之閃的最短距離”之后,我繼續啟發道:“還有沒有更好的法子?”在全班學生思路不通的情況下,由一個學習較差而且是十分頑皮的借讀生打開了其他同學的思路,認為“溝通近于南北流向的天然河流,會大大節省勞力”。再如比較“都江堰與鄭國渠哪項對秦國利益可能更大?”的問題,許多學生都從水利工程的功能考慮。這時我啟發學生換個角度,看戰國示意圖,一個學生意識到鄭國渠位于秦國都城一帶,地處關中,具有重要意義,從而解決了問題。類似的教學實例在課堂上幾乎隨處可見。像這樣的學生,我們不能低估他們的智力潛能。如果不能被教師發現并引導發展,就是一件遺憾的事情。
篇9
關鍵詞:討論法 步驟 注意事項 辯證關系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3-0065-01
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都要講究方法,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其中討論教學法是語文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重要的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討論法是指教師為實現既定的教學任務,組織和指導學生就教學中的某一問題相互啟發、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以求得正確認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適當地運用這種方法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創新精神,有利于促進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 討論教學法的具體實施步驟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有意義的主題或帶有爭論性的問題,上課前布置給學生預習準備。要求學生閱讀教科書有關部分,并利用電腦上網或到圖書館利用各種資料作好上課前的知識準備。教師在認真鉆研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也要準備一份計劃,設計如何開始討論、討論的方法、預計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可能提出的問題、希望學生回答到什么程度。在上課時,先將班級學生分為8―10個小組,每組3―5人。各組成員就討論的主題或問題,互相交流意見及分享。在此之前教師可作簡短的發言,引導學生了解討論的性質、內容和步驟;也可由學生提出問題,讓其他學生發表見解,教師隨時補充。學生討論時,教師要啟發誘導,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討論完畢后,各組選一位代表提出該小組討論結果,教師從中發現疑難或者有意義的見解,闡明自己的看法。對某些仍有爭議的地方,允許保留意見,而不強迫學生接受。最后予以全面總結,簡要概括出問題的答案,并對各組所進行之討論情形評估其優缺點。
2 運用討論式教學法應當注意的問題
一要學會“放”。教師不能一味的講,要放手讓學生學。課堂上要誘導學生主動參與,發揮主觀能動性。這就要求教師要轉變觀念,改進方法,從講的模式中跳出。二要精心準備。在實施討論教學之前,應該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采用積極的手段培養學生的膽量,消除學生心理障礙??梢圆捎靡韵乱恍┖唵蔚姆椒ㄗ鰷蕚洌险n多鼓勵學生說話;收集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在上課時聊;設計簡單的話題,用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以后逐漸提高難度和深度。三要精心設計討論問題。討論教學通過老師與學生的平等式的交流、探討來達到提高學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的目的。要實現這樣的目的,就需要老師精心設計討論的問題,否則就不是成功的討論。
3 正確處理好“放”與“收”的辯證關系
所謂“放”,也就是解放,即解放學生的頭腦,解放學生的嘴巴,讓他們敢想、敢說,其實質是讓學生獨立思考。只有“放”,學生才能自己去動腦,去思考,因此也才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和想法。這樣,在討論時,也才有多向的信息交流活動,學生在聽取不同發言時,可進行比較,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從而收到學生群體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效果。所以,“放”是討論的基礎。那么,怎樣“放”呢?要最大可能的“放”。以讓學生最大程度上展開思維和交流,這就要求教師要把討論問題的難度控制在最近發展區的水準上,即學生可以達到又不易達到的程度。教師還要努力為學生提供猜測、探索和聯想的廣泛可能性,要鼓勵他們積極動腦、大膽發言,而不應該暗示或明示思考的方向和解決的方法。
篇10
一、講述法
這是最基本的教學方法,所謂口傳心授。沒有口傳,何來心授,這是每個教師都應該具備有的教學能力。恰恰是有些美術教師比較缺乏講授的能力,只有依靠美術的專業擅長來進行彌補,這無疑是美中不足之處。如果美術教師專業水平高,而且教姿教態優美,語言幽默風趣,那學生在上課時,不僅能感受到課本中美術的審美愉悅,還感受到教師身上所散發的人格魅力。其實,教師的用語是一門藝術,語言表達的順暢與否直接影響課堂學生的聽課質量,出色的講述可以大大地幫助學生學習知識,領略各種美術風格的匠心獨具之處,同時,好的講述方法也可以幫助教師組織教學、推進教學,引領學生走進美術的大千世界里。但是,實際教學中,對美術教師有著更高的講述要求,特別是技能教學中更要做到“精講多練”,課堂講述時間寶貴,須簡明扼要,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己動手實踐。
二、討論法
這里我們要介紹的討論法,并不是單純的學生之間的討論,而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平等的思想交流活動。這個互動環節在很多初中美術課堂上都被老師們忽視,覺得上課就是應該講授知識,但是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討論的重要性。教師通過討論法,可以將各種各樣的問題拋給學生自己去思考,在師生間展開的討論中,教師既能發現學生思想的獨特性,還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學生,和學生成為學習上的朋友,生活上的知己。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該把問題設計得巧妙些,所提問題要有啟發性和刺激性。在課堂上,教師提出的問題首先是要基于學生的好奇心和知識結構水平上提出的,不能提出過于刁難的問題,這樣會挫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而且語言表達要清晰,要讓學生知道你究竟問什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課堂上進行獨立的思路,知識火花的碰撞。學生回答問題時,課堂氣氛才能熱烈活躍起來,為教師進行下一步的講授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在以往的教學經驗當中,討論的最高境界就是沒有感覺討論時而已經發生了討論,就像我們日常生活中,大家圍繞共同關心的問題展開閑聊的方式一樣。當然,課堂的討論是為了推進學習活動,如果教師在美術課堂上發現討論的主題偏離學習,就要加以引導,或者及時轉移話題。
三、談話法
談話法是通過同學生互相交談來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包括啟發式談話法、提問式談話法和指導式談話法。這種方法有利于啟迪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和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信息的積極反鎖。但談話法的缺點是意見容易分散,不易控制,運用不好還容易使所傳授知識支離破碎。
四、合作實踐法
這是美術學習最個人化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在新課改下推廣最深的教學方法之一。教師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研究伙伴,在學生進行藝術實踐最需要幫助的時刻,教師可以發揮其指導作用。這在教育心理學上用“最近發展區”和“教師時刻”來描述。同時我們能夠看到一起合作學習的同學,往往也能夠相互啟發和點撥,教師或者同學的幫助在合作學習過程中都起到“教學支架”的作用。合作實踐法運用得好,就能有效地促進初中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同學們的合作精神。
五、演示示范法
演示是為了形象地傳達信息,示范是為了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有所遵循的法則,這都是美術教學最古老的教學方法,無論何時何地的教師,利用當場示范和演示都是最吸引學生目光的。但是隨著新的教學環境和條件出現,有些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設備,把實際操作演示過程事先錄制好,然后在課堂上重復播放,這樣看起來是萬無一失的教學方式,但是卻失去了現場教學的感受,學生不能更直觀的感覺到繪畫或者雕刻等藝術作品的美。所以,美術技能的演示和示范要盡可能地做到教師現場教學。
六、參觀法
參觀法是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擴大視野,使教學同實際生活相聯系并從中受到實際教育的一種方法。由美術教師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去觀察社會,觀察生活,觀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即我們常說的戶外寫生練習。學生一旦走出教室,感覺的豐富、思維的活躍,是任何課內教學活動所無法替代的,這也是美術教學中強化學生感性認知的獨特方法之一。還可以參觀書畫攝影展覽、作業觀摩展覽、還有歷史文物、名勝古跡、建筑物體、自然風景、動物花卉等。這是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熱愛生活教育的一種較好的教學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