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文化內涵范文

時間:2024-04-03 18:19: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漢字文化內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漢字文化內涵

篇1

【案例片段】教師手拿詞卡“楊柳”請學生認讀。

師:第三聲讀得滿,真好!這個詞和“松柏”有一樣的特點,都包含著兩種事物,誰來說說?

生:這個詞語里有楊樹和柳樹兩種樹。

師:說得對。在很多文章里楊柳就是指“柳樹”,不過我們要知道這個詞里除了有柳樹還有楊樹呢。

師:(出示圖片)這就是楊樹,它很容易生長,給一點水分,有一些陽光,它就會努力向上?!皸睢钡哪咀峙愿嬖V我們――

生:它是一種樹。

師:咱們一起來寫右邊部分。(書空)口訣:橫折折鉤,撇,撇。二折對著橫頭寫,兩撇等距下樓梯。映出下圖

師:“楊”字的右邊部分,在古時候是這么寫的。聰明的小朋友一看就知道了,上面是一輪太陽,下面是太陽發出的萬丈光芒,所以“楊”的右邊部分與太陽有關,是日出的意思。漸漸地“楊”字發展成繁體字“”(映示繁體字)到了今天,“楊”字寫起來就更加簡便了。所以“楊”這個字就告訴我們,這種樹,喜愛陽光,努力向上。

師:誰來介紹介紹“柳樹”?

生:柳條長長,春天發出柳芽,喜愛長在池塘邊。

師:對呀,柳樹姑娘,辮子長長。(出示柳樹圖)柳樹姑娘最喜歡生長在池塘、小河這些潮濕的地方。(點紅右邊的“卯”),同學們看右邊的字“卯”,讀mǎo,它指的是早晨5時到7時,規定古代官署開始辦公,要求官員點名、簽到,即“點卯”。你看,“柳”字右邊的豎撇和懸針豎多像柳樹長長軟軟的枝條?。。c紅豎撇和懸針豎)在古代啊,人們就把喜歡潮濕,枝條柔軟的柳樹比喻成女孩子。來,咱們女孩子讀讀。(生讀)

【案例分析】在這節情趣盎然的識字課上,教師帶領著學生去領悟漢字內涵,通過“觀字明義,明義記形”,突破難點,授之以漁,讓同學們步入了一個神奇的漢字王國,感受著漢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

我們知道,漢字六書中的象形、指事造出了基本字,這些基本字一般是獨體字。而運用會意法和形聲法造出了合體字,合體字又都是由基本字組成的,基本字大多充任合體字的偏旁。所以,教學會意或形聲字時,通過先分解其組合的部件,了解其各自的基本含義和功能作用,而后再“合二而一”或者“合三而一”地弄清組合后的整體含義或意義功能,這樣就能透徹地了解其字義,概言之,也就是“觀字明義,明義記形”。這種漢字析解方法既教學生識字,又授以識字之法,并能引起濃厚的學習興趣,避免機械識記。

案例中詞語“楊柳”中的“柳”字形是學生識記的難點,特別是右半部分的“撇”和“懸針豎”學生容易寫錯。教師將字理解析和圖片展示相結合進行教學。學生基本都見過柳樹,教師請他們來介紹,學生都能講出來柳條長長,春天發出柳芽,喜愛在池塘邊生長等等。針對書寫難點,教師在評價時,就可以抓住柳枝長來進行評價。繼而結合字理進行分析,你看,“柳”字右邊的豎撇和懸針豎真像柳樹長長軟軟的枝條啊?!蓖怀銎埠蛻裔権Q,解決難點,再講解在古代,人們就把喜歡潮濕,枝條柔軟的柳樹比喻成女孩子。

而“楊”的教學則分析“木字旁”代表“楊”是一種樹,而后展示“楊”字右邊部分的古今演變過程,讓學生知道“楊”的右邊部分與陽光有關,“楊”這個字就告訴我們,這種樹,喜愛陽光,努力向上。古人呢,就把喜陽且生命力頑強的“楊樹”比喻成男孩子。

經過這樣的析形索義,學生已經明白了為什么會把楊和柳放在一起,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從課堂情況和課后我與學生的交流來看,同學們對這樣的字理解析還是覺得很有意思的,在此基礎上也能讀得更好,記得更牢。

篇2

關鍵詞:九 龍 文化含義

在中國五千年的文化中,“九”是一個極限數字,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數字的終結,也是一個吉祥的數字,神圣的數字。

九是陽數中的極數,超過九的數都只不過是零的增加,再大的數其尾數也大不過“九”?!饵S帝內經?素問》說:“天地之主數始于一,終于九焉?!薄吨芤住芬嘣疲骸澳岁栔畼O,物之廣,數之多也?!惫糯云鏀禐殛枺紨禐殛?,奇數象征天,偶數象征地,因此,“九”可以象征為天,天分九層,就是“九天”,傳說中玉皇大帝的生日(天誕日)是正月初九,即陽數之首的正月和陽數之極的九日……另外,九又與“久”諧音,所以自古為人們所喜愛。

歷代皇帝愛“九”,他們穿九龍袍,造九龍壁,想使其天下永久,“九五之尊”喻帝王也由此而來,以至于“九”成為帝王專用的數字。如天安門城樓以九五之數為建筑格局,紫禁城的房屋有990余間,皇家園林的大門有“九路釘”,還有九龍柱,九龍壁等,都與“九”相關。舉世聞名的故宮簡直成了九的王國。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度都是九丈九尺;故宮內各宮、殿與大、小城門上金黃色的門釘,也都是橫九排、豎九排,一共九九八十一顆;臺階的級數也是九或九的倍數;故宮內宮殿房屋總數為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九和“久”諧音,可以象征著皇權永久之意。

古代的官制、禮儀、生活等各方面都能看出人們對九的喜愛。自虞、舜之時就設置了“九官”,周代有了“九卿”,唐代的“九品”,雖然名稱有一些變化,但這種“九卿”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周代對九種官職的授受儀式稱做是“九儀”,后來天子接待外來的賓客亦按照其名位等級分為九種不同的禮儀。這種以“九”為限的禮儀制度亦體現在其它的方方面面,比如古人在祭祀時見面行禮有九種形式,稱為“九拜”,即“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親友見面時的禮節又“九頓首”,還有賦稅中也有“九貢”、“九賦”等。

另外,“九”文化還體現于民俗中,九因為是吉數,又與“久”音諧,是老百姓公認的吉祥數字,自古至今皆然。其中最讓人容易想到的就是“九九”重陽節?!兑捉洝分幸躁栘碁榫?,將“九”字視為陽之極,所以兩九相重就是“重九”,九月初九,日月逢九,兩陽并重,故名曰“重陽”。“九”是陽數,九月九日是兩個陽數重疊。因而以“重陽”為名。此時,正值仲秋季節,金秋送爽,丹桂飄香,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的詩詞佳作。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又稱為“老人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在古代的神話活動中,也有很多關于“九”的故事,最出名的就是“九天玄女”的故事了。袁珂編著的《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中就收有“九頭鳥、九頭蛇、九頭獸、九耳犬、九色鳥、九尾鳥、九尾狐、九尾蛇、九穗禾”等條目。

不僅如此,“九”的倍數也受到古人的青睞,如:二十七、八十一、三十六,一百零八等。這些數字在中國的古籍中也是數見不鮮的。如《莊子?外物》“七十二鉆而無遺?!薄都t樓夢》中黛玉《葬花詞》:“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此外民間還有“三十六計”、三百六十行”,《西游記》中孫悟空七十二變;唐僧師徒四人經過八十一難,方取得真經;《水滸傳》成功的塑造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漢,《紅樓夢》中也塑造了一零八位巾幗;我國的一些名剎古寺中都有撞鐘一百六十八下的習慣……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這些數字在特定的文化氛圍中存在,便有了它們獨特的文化意義,成為了人們內心某種思維的象征。也因此和“九”一起成為吉祥的數字。他們都是九的四、八、十二倍,加上這幾個數字本身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們也就具有了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為什么古時人們會那樣崇尚“九”與“九”的倍數呢?首先我們從字形上來看:“九”看上去象蟲形,“仰韶文化陶文有蜥蜴圖形,其身形婉轉走勢與甲骨文九字神似,而以‘十’畫額,亦與九字共同,抽象其大段,正是甲骨文九字”。(1)同時,又有人認為:“九”是類似龍的一種動物,即“虬龍”,龍從字形上看,“比較起來看只是比甲骨文、金文的九頭上多了一物。古人有‘有角曰龍,無角曰虬’之說”,(2)所以在古時九是一種動物,而且如果九具有了角就可以升天成為龍,就具有靈性、神性。在漢民族中,人們心中對龍的崇拜是有目共睹的,龍與九的關系也很密切,例如:為夏禹治水的是條九頭龍;《易經》中的《乾卦》以“九”專寫龍的各種活動;明李東陽《懷麓堂集》有龍生九子而志趣各異的描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九和龍也可以是帝王的象征,古時稱帝王就是“九五之尊”,九五就是指帝位。帝王也喜歡用“九”來象征自己的權勢和地位的崇高和永久,這一點前文已有所論及。

其次,對“九”的喜愛也和九是最大的陽數相關。《黃帝內經?秦問?三部九侯論》中說:“天地之至數,始于一,終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認為“九”是最高數,超過九,就要進一位,又回到“一”了。清代語文學家汪中也說:“一奇二偶,一二可為數。二加一則為三,故三者,數之成也。積而對十,則復歸為一,十不可為數,故九者,數之終也。”正因為九是“數之終”,是最大的陽數(其余分別是7、5、3、1)從古到今人們就用“九”表示“多”的意思。例如,“九死一生”中的“九”并不是說真的死九次,而是指經歷了很多磨難;“九曲黃河”并不是說黃河就只有九道彎,而是指有很多彎的意思;“九合諸侯”不是說齊桓公和諸侯會合只有九次,而是多次會合;“九牛一毛”中的“九”也不是說有九頭牛,而是表示牛數量之多。還有“三跪九叩”、“三公九卿”(泛指群臣)、“十拿九穩”、“九九歸一”、“十病九痛”等等。另外“九”從“多”又引申出“高”、“深”等意義。例如:“九宵云外”、“九泉之下”中的“九”等。當然“九”的倍數也可以表示“多”的意思,例如:“女大十八變”、“十八層地獄”、“三十六計”、“七十二變”、“九九八十一難”、“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等中的數詞也都表示“多”。我國也有許多諸如九龍江、九龍潭、九曲、十八彎、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一類的以“九”及其倍數命名的景點,這些都從不同極端體現出“九”為極度之象征。

綜上所述,“九”從字形上與“龍”字有著密切的聯系,對龍的圖騰也必然會使人們對“九”產生一種崇拜,再加上陰陽家將“九”作為最大的陽數,它又和“久”諧音,使人們賦予了它更多的意義,于是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就形成一種獨特的“九文化”。

注釋:

①國光紅.關于伏羲氏的幾個古文字――釋九、龍、辛、祟.殷都學刊,2000.1.

②范克春.神秘的文化符號“九”.漢語學習,1996.4.

參考文獻:

[1]李平.中國文化概論[M].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

[2]金良年.中國神秘文化百科知識[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

[3]何九盈等.中國漢字文化大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4]張德鑫.“三十六、七十二、一八”闡釋[J].漢語學習,1994.4.

[5]國光紅.關于伏羲氏的幾個古文字――釋九、龍、辛、祟[J].殷都學刊,2000.1.

篇3

摘要:本文主要對兩種語言的數字文化內涵進行了初步探索。漢、維兩個民族由于、文化背景、歷史傳統的不同,對于喜愛使用的數字,有著各自不同的、深刻的文化體驗,并且這些數字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已深深地固定在了語言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了解這一點,可以加深我們對于語言和文化之間關系的認識,幫助我們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理解語言、學習語言文化,對于我們學習第二語言大有裨益。

關鍵詞:數字;文化內涵;特點

數字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每一個民族,每一種語言,都有自己的數字文化,且各具特色。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數字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不同的民族、國家或地區都有自己習慣使用的數字,或稱之為偏愛和厭惡的數字。這些數字蘊含著該民族的文化習俗,體現出獨特的數字文化。

一、數字的產生與運用

“數字是人類思維發展到一定階段,為適應社會生產活動的需要,在符號的幫助下產生的?!保ㄌK金智《數的靈物崇拜》)從一個國家文化認同的角度來看,數字的用法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數字本身意義上的用法,數字體現純粹的數量;另一種是數字意義之外的用法,體現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特點。在古代,由于人們認識的局限性,產生了“數的靈物崇拜”,數字變成了充滿神秘的東西。各民族在這方面的經歷大致相同。然而,由于各個民族的文化根源和底蘊不同,對數字的崇拜也不相同,所以數字文化在漢民族和維吾爾族文化中均占有一定的地位,需要我們對數字文化進行對比分析探究。

二、語數字文化內涵

作為一種語言重要組成部分的數字,蘊涵著非常深厚的文化信息。由于文化背景、思維方式、民族心理等因素的不同,漢民族與維吾爾族對數字的喜好和選擇,是不一樣的。

(一)漢語數字文化內涵

漢語數字在漢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蘊涵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

1.數字六

數字“六”象征著吉祥如意、幸福安康。中國秦代就已經崇尚“六”這個數字。自秦以后,許多事物都用“六”這數字來概括,如六部儒家經典稱為“六經”或“六藝”,諸子中最著名的陰陽、儒、墨、名、法、道德總稱“六家”,周代兵書現存六卷稱“六韜”,也稱“六略”,漢代有“六言詩”。周代行政區分“六鄉”,官制設有“六府”,漢代官職有“六曹”,隋唐政制設“六部”,朝廷的軍隊稱“六軍”或“六師”,皇后的寢宮稱“六宮”,古代把親屬關系歸納為“六親”等等。古歷以天干與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六十年為一周期,稱“六十甲子”;天地四方合稱“六合”或“六幽”,連婦女懷孕也稱“六甲”(六甲指天干地支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據說這六天婦女容易懷孕)。后來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人們把它與“順利”聯系在一起了,由此民間就有“六六大順”的吉語,希望自己的生活、事業一帆風順。因此現在的年輕人結婚,多選擇帶“6”的日子,像“6日”“16日”“26日”,象征著萬事如意,一切順利。如果陰歷和陽歷都是含有“6”的日子,比如說陽歷是6月6日,陰歷是五月十六日,那就大吉大利了。

2.數字八

(1)數字“八”是一個雙偶數,是一個頗具個性的文化標志,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八仙過海”是中國古代影響深遠、久經傳送的神話故事。它是贊美各行各業的優秀分子、成功人士施展本領、各顯神通、創造事業的輝煌。漢語中帶“八”的成語比比皆是,如形容待人接物面面俱到有“八面玲瓏”;形容處事有方是“四平八穩”;形容各方面條件具備得相當好,辦事成功的概率非常高有“八面來風”等。

(2)2008年北京奧運會,國際奧委會將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時間定在2008年8月8日,北京奧組委又定為當天的晚8時,這雖是無意中的巧合,但對于百年奧運第一次舉辦的中國而言,是一個可遇不可求的吉祥時刻。

①按照中國的福禍數字學,‘8’是個最為吉祥的數字。‘8’在發音上與‘發’相近,意味著發財致富。祝福國家與人民興旺、發達。

②2008年8月8日晚8時(即當天的20時),2008、08、08、20的數字和分別是10、8、8、2,這四組和是28,28的數字和是10,最終和是10,寓意十全十美。農歷的數字和則是9,九是陽數中的最大數,天長地久、九九歸一,臺灣統一。

如果若將時間具體定在8點8分8秒,國人會更歡,“2008-88888”。把8分8秒用起來才叫好事做到底。而要將這么多‘8’集在一天內,100年才會有一次,作為中國第一次舉辦奧運就碰到此吉日良辰喜時,“2008-88888”,意思是“2008年8月8日8時8分8秒”,含義是“年年發月月發日日發時時發分分發秒秒發”,另外這組共9位的數字寓意中國人的好日子“天長地久”,加上中間的“-”共10位則是祝北京奧運會開得“十全十美”。

3.數字“九”

(1)過去人們常說天地之數,始于一,終于九。數字“一”為基數之首,萬物之源。數字“九”是個位數中最高的單數,是陽數,象征著極高、極深、極廣、極冷等事物的極限,因而“九”就有了特別的文化含義,受人們的喜愛,推崇。凡數指其極者,皆得稱之為“九”。因此,九為數之極,由此引出“無限”之說,繼而演化出“神圣”之意,于是中國古代帝王為了表示自己神圣的權力為于賜神賦,便竭力把自己同“九”聯系在一起。皇宮殿宇的建筑也與“九”有關,天分九層,冬天分九節;天誕日為正月初九,天子祭天一年九次;北京北海附近有九龍壁,故宮的房間有9999間,天安門城樓面闊九間,門上的銅釘有9行,每行有9顆;甚至版圖也分9州,以形容疆土之遼闊無垠等等,這些都與數字“九”有著密切的聯系。

(2)在漢語成語中也常出現數字九,這也反映了漢民族喜愛使用“九”的習慣,例如:九霄云外,比喻極高極遠的地方;九五之尊,指的是帝王尊貴的地位;九合一匡,形容有卓越的治國才能等。

4.數字“十”

數字“十”在漢語里有“完整”“圓滿”“吉祥”的象征意義,被認為是最完美的數字。

“十”為偶數之最,自古以來人們就習慣于以“十”為一個周期,而百、千、萬乃至無窮這些數字均與十有關,因而“十”就被賦予了神秘的色彩,用它代表“天”,有了“極致”的含義。

當今社會上推舉十種完美突出的人或事物,如“十大新聞”、“十大名牌”、“十大杰出青年”、“體育十佳”、“十佳金曲”等,都正好是十個。一些帶有數字十的成語,如十發十中,射十次皆中的,形容善射;十全十美,指十分完美,毫無欠缺。這些都體現沿用了“十”的“完整”“圓滿”“吉祥”的文化內涵。

(二)維吾爾語數字文化內涵

數字在維吾爾語中部分的反映著維吾爾族人民的文化傳統和宗教觀。體現著維吾爾族獨特的數字文化。在這千千萬萬的數字當中,維吾爾人民特別喜愛使用數字(七)、(九)、(四十)這幾個數字,這些簡單的數字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1.數字(七)

(七)是維吾爾族人民經常使用的一個數字,自古以來就被廣大維吾爾族人民所喜愛。

(1)由于受伊斯蘭教《古蘭經》的影響(七)有了“神圣”的文化色彩。因為《古蘭經》對維吾爾文化影響深刻,而它的第一章又是教徒們日常誦念次數最多的一章,而這一章正好有七節經文組成,故有“常念七節”之稱。另外,在去世十多年之后,公元644年,奧斯曼作了哈里發,他命令人將《古蘭經》字片編成一本,恰好也抄了七部,分送各地。而且根據伊斯蘭教義學家的解釋,穆斯林向往的天堂位于七重天上,《古蘭經》中描寫的火獄也為七層。這些都給數字(七)蒙上了神秘的面紗,因而在伊斯蘭教的建筑中也會經常出現“七”這個數字,如有的清真寺的臺階是七級,禮拜寺的窗戶是七扇,房屋大梁為七根,穆斯林們每隔七天要去清真寺舉行一次集體禮拜,古爾邦節和肉孜節的念詞要連念七遍,人死后第七天要做一次祭事。

(2)數字“七”既然和伊斯蘭教密不可分的,那它自然就有了“保平安”的文化內涵。人死后第7天要辦乃孜爾祭奠。維吾爾薩滿在進行皮熱行巫時,要誦經念咒7遍,用神器在患者身上接觸7次,從7個家庭收集7種顏色的布條,掛在有7個枝杈的果樹枝上做成神幡。薩滿會圍繞神幡轉7個圈,在7個馕上插7支火燭,從頭到腳在患者身上轉7次,邊轉邊念咒。在維吾爾族戲劇作品《薩木薩克大叔的歡樂》中,左熱汗為了治好薩木薩克大叔的病,跑了七條湖、七眼泉、七條渠,提了七碗水,在七路口拿了七撮土放進七碗水中,用了七種樹枝燒開了七碗水,并請來毛拉給丈夫念經祈禱。

維吾爾語中有很多諺語里也含有數字(七),..(不愿去磨坊,結果去了七次)

在這些諺語里的“七”已不僅僅是指代“七”,而是已經引申出了“多”的文化內涵。

從這些現象中我們不難發現“七”已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數字,維吾爾族人民喜愛“七”、崇尚“七”的習俗與他們古老的傳統和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些數字寄托了維吾爾人民祈求平安吉祥的美好感情,這種數字文化也已經潛移默化地融入到了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2.數字“九”

維吾爾族人民將“九”視為天數,認為它是自然數中最大的數,把它當成自然數的限制,對它倍加推崇。

(1)對“九”的尊崇起源于古代維吾爾人對薩滿教的崇拜。古代維吾爾薩滿信仰里,“9”代表著“三界”、“四行”、“兩個先祖神靈”的集合體。那時的維吾爾人民認為“世界是由九元素構成的”,所以他們把“九”看成是上天賜予的數字。

(2)數字(九)有著吉祥、幸福、富足的文化內涵。主要表現在民間習俗上。如,根據伊斯蘭教的規定,每年伊斯蘭歷的九月要封齋。在提親時,南方準備的見面禮中通常要有九個馕(也可以是五個或者七個)。在哈密地區,維吾爾族民間有“過九九”的婚禮儀式。即“求婚九次”、“婚后第九日新郎去拜見女方父母”、“男方的彩禮要有九套衣服、九只羊、九斤油、九升米、九桌水果等”這樣的講究,希望婚后的日子美好、幸福。在婚禮等慶典上的祝福中也包含有數字“九”,例如:

(祝你們幸福美滿)

(3)在維吾爾諺語或謎語中也常出現數字(九),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維吾爾族崇尚“九”的習慣,例如:

(應有盡有,一應俱全)

此外,一些地名中也包含著數字“九”。例如

(喀什一佛教遺址)

(巴楚縣古城址)

3.數字(四十)

在維吾爾族人民的傳統觀念中,數字(四十)有著神圣的地位,與維吾爾族的傳統習俗有著密切的關系。

(1)數字“四十”有著“圓滿、完美”的文化象征內涵,維吾爾族人民也十分喜愛使用數字“四十”。維吾爾民間普遍存在著崇奉“四十”的習俗。在“過滿月”時,在請來的客人中要有四十個未滿七歲的孩子,主人要準備四十個小馕發給來做客的小朋友,小孩子們拿上馕后要和媽媽來到搖床錢向嬰兒說祝詞。還有人去世后家人要服喪40天,這40天里不許娛樂,不剃須發,滿40天要舉行四十日祭,即四十日納孜爾。在這些民俗中,“四十”早已突破了數字的限制,而是象征著維吾爾族人民心中的“完美和圓滿”。

(2)數字“四十”還體現了“美麗、美好”的象征意義。到過新疆的人都知道,維吾爾族小姑娘的辮子多,辮子長,兩只眼睛真漂亮。維吾爾族小姑娘的美,和她們的辮子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維吾爾族女孩常把她們的頭發梳成四十根小辮?!八氖痹谶@里展示了維吾爾族人民獨特的審美觀以及對數字“四十”的喜愛。

這些體現出了維吾爾族人民十分喜愛使用數字“四十”,自古以來就受人們的喜愛和推崇。

三、語數字文化體現出的特點

從漢民族和維吾爾民族的數字文化中可以看出由于文化背景、、歷史傳統的不同,數字文化各有特點。從維吾爾語的數字文化中可以看到宗教文化演變發展留下的痕跡。正因為有了宗教、神話、迷信等的影響,維吾爾族崇尚、喜愛數字“七”、“九”“四十”才尤為明顯。由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知:

(一)語數字文化內涵所體現的不同點

1.漢語中有吉利數字的說法,而維吾爾語中沒有這一說法。漢民族很多時候崇尚、喜歡使用雙數,如數字“六”表示“吉祥如意、順利”,“十”表示圓滿之意。漢民族在選擇婚期時,要選擇雙數?;閼c時,裝飾物、“喜字”、洞房的擺設、賀禮也都是如此。選擇慶典吉日也常取逢雙的日子。而這一切正是人們趨吉避兇的心理反應。維吾爾族則多以單數為吉祥數,這是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因為維吾爾族人民認為真主只有一個,為了表達對真主的虔誠,他們偏愛、崇尚單數。單數和維吾爾人民的生活可以說是密不可分的。

2.數字“七”因為諧音是“去”,這對于漢民族來說在多數時候被認為是一個不吉利的數字。然而有些時候也不排斥“七”,如有些漢族同志在選擇樓層時往往喜歡選擇七樓,有“七上八下”這一說法,一些想要高升做官的人想方設法買七樓。而對于維吾爾族來說“七”則是一個備受尊敬和崇拜的數字。數字“七”在維吾爾族人民眼中是一個非常吉祥的數字,極富伊斯蘭教文化色彩。

(二)語數字文化內涵所體現的相同點

對于數字“九”的推崇,兩個民族有其相同的一面,都視它為尊貴數、吉祥數。有學者認為,突厥語言中“九”這個數字所蘊含的“吉祥”、“幸福”、“數之極限”等文化附加含義起源于古代,有可能源于華夏族的文化觀念,亦或是不同民族的相同心理使然?,F在,漢語數字九諧音“久”,常常表示的是長久的文化含義。在維吾爾語里數字九有著吉祥、幸福、富足的文化內涵。

結語

數字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文化現象或數字的語義內涵,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外國都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深人研究的課題,因為它涉及面廣,文化內涵很深,民族差異甚大,而且隨著時代的前進不斷發展、充實、更新,在文化交際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漢、維兩個民族由于、文化背景、歷史傳統的不同,對于喜愛使用的數字,有著各自不同的、深刻的文化體驗,并且這些數字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已深深地固定在了語言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了解這一點,可以加深我們對于語言和文化之間關系的認識,幫助我們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理解語言、學習語言文化,對于我們學習第二語言大有裨益。(作者單位:新疆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樓望皓.中國新疆民俗[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8.

[2]楊德峰.漢語與文化交際[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3).

[3]曹紅.維吾爾族生活方式[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4]阿不力米提?優努斯、莊淑萍.維吾爾語數字的文化含義[J].語言與翻譯,2005,(2).

[5]王小平、候漢敏.維吾爾族民俗文化[M].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06.

[6]陳子涵、馬靜.語種吉利數字的分析對比[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06(6).

[7]王珍.從維吾爾語諺語看其文化內涵[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2004(2).

[8]華錦木.維吾爾諺語中的數字文化[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

[9]閆麗萍.語言數字禁忌文化差異[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1(10).

篇4

關鍵詞: 漢英數字習語 文化內涵 翻譯策略

一、引言

習語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數字習語更深刻地反映了語言與文化,折射出豐富的文化內涵。數字是基本的計數符號,卻被廣泛地運用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反映不同的民族色彩和社會文化,深刻地理解并把握數字習語成為語言學習的重要內容,尤其在數字信息化的今天,對英漢語言中數字及數字習語的文化內涵不夠了解會造成誤會,甚至導致跨文化交際失敗??梢?,我們有必要對漢英數字習語的文化內涵進行對比分析,并研究相應的翻譯策略,這一方面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幫助他們提升語言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促進學生探求中英數字習語的文化根源,幫助他們掌握相關背景知識,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漢英數字習語的文化內涵

數字作為基本的計數符號,反映客觀物質世界的數和量。習語是某一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由于不同語言所蘊涵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及對數字的感知不同,數字習語所反映的社會文化內涵也不同,而數字習語又有其結構固定、語義完整的特點,因此,很有必要學習和了解漢英數字習語的文化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事物皆由陰和陽兩方面構成,雙數代表著吉祥。中國人喜歡雙數,追求好事成雙,在文學作品中追求對偶,反映出漢民族對于偶數的推崇。所以漢語中的數字習語中帶雙數的多有美好之意,如“兩全其美”、“四平八穩”、“六六大順”、“十全十美”等。在英美文化中,“二”不是吉數,曾被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視為劣根邪惡之源。如“two-time”(腳踏兩條船),“two-by-four”(不健康雜志),“Two of a trade never agree.”(同行是冤家。)等等。同樣的還有“six”,在英語中也不大受歡迎,人們視其為兇數或野獸。如“at sixes and sevens”(亂七八糟),“six penny”(不值錢),“knock sb. for six”,(給人以毀滅性打擊,)等等。

與漢語不同的是,英語推崇奇數,比如“one in a thousand”(千里挑一),“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感謝,十分感激),這里的“一”表示更深的程度。而“三”在英語中是個非常好的數字,這和英美人信奉基督教有關,基督教文化中的the trinity(三位一體)賦予了“三”神秘的文化內涵,西方人認為世界由大地、海洋、天空三部分組成,大自然包括動物、植物、礦物三種物質,人體有肉體、心靈、精神三重性,因此,“三”在英語里是個幸運數字。例如:“The third time is the claim.”(第三次準靈。)“Number three is always fortunate.”(第三號一定運氣好。)同樣,由于受宗教的影響,“七”在英語里是個神圣而吉祥的數字。根據《圣經》的描述,上帝用六天創造了世界,第七天為休息日,被定為圣日;耶穌勸告人們原諒別人要有七七四十九次之多;主禱文分為七個部分。因而西方人講究七種美德(seven virtues),七大精神財富(the seven gifts of the spirits)。與英語不同的是,“七”在漢語中是人們所忌諱的數字。究其原因,一方面與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偶數的心理有關,另一方面與中國祭奠死者的傳統有關,因此人們在送禮時忌七樣,飯桌上的菜也不能是七盤,在挑選良辰吉日時也不選帶七的日子。在數字習語中,“七”常用來表示不佳或無序的狀態,如“亂七八糟”、“七嘴八舌”、“七零八落”等。英語中的“nine”有“多、深”的意思,如“nine times out of ten”(十有八九),“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一針及時省九針。)“on cloud nine”(非常高興)。而“九”在中國人眼里是最富神奇色彩的數字。中國人對”九”的喜好源于對天的崇拜?!端匚摹氛f:“天地之數,始于一,終于九?!薄熬拧本褪亲畲蟮年枖?,因此古人認為,天有九重,地有九州,比如:“九天攬月”、“九霄云外”和“九州方圓”等?!熬拧边€代表龍,因此古代的皇帝為“九五之尊”。另外,“九”代表極限,比如“三九嚴寒”和“數九隆冬”。

三、漢英數字習語的翻譯策略研究

漢英數字習語之間種種差異的存在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而正是這些差異揭示了語言之間的不對稱關系,這不僅提醒我們在翻譯時不能望文生義,而且告訴我們翻譯時的重點和難點,即如何處理這樣的不對稱關系。關于如何處理這種不對稱的關系,很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論或見解,如嚴復的“信、達、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奈達的“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等等??梢钥闯?,做好翻譯的中心在于譯文要忠實準確地反映原文的意義,保持原作的風格,也就是說,翻譯數字習語的時候不僅要忠實地傳達原文的字面意義,而且要準確地闡述其文化內涵,保存其風格,使讀者獲得與原文如出一轍或大致相同的感受。

1.替換法

有的漢語數字習語與英語數字習語在意義和用法上基本一致,所反映的文化內涵也相近,翻譯時我們不妨用同義的習語替換,這樣的譯文既能表達原文的原意,又能讓讀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a.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雙雕。

b.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and three boys no boy.

c. A fall into the pit,a gain in your wit.

篇5

一、人力資源培訓和企業文化的內涵

1、人力資源培訓的內涵。人力資源培訓是指在企業管理范圍內建立一個比較系統的培訓機構,主要是為社會創造財富,起到推動整個經濟向前發展的作用,它是人們體力勞動和智力勞動成果的總和。其中包括評估體系和管理體系,具有一定實用特性。在培訓員工過程中采取工作技能和員工素質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培訓,企業不同培訓的內容和理念也有很大差別,所以我們要根據企業的需求設立各種培訓的方式來適應企業整體的發展變化。

2、企業文化的內涵。企業文化簡單來說就是企業的組成人員共同擁有的價值和信念體系,企業成員的行為方式與這一體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精神財富,是社會存在的完美體現。企業文化是生產經營的結晶,它是全體員工所認同的價值觀和經營理念,是推動企業發展的重要意識形態,它蘊含著豐富的內容,憑借企業的價值和行為規范作為載體,滲透在企業管理中的各種文化領域,為企業的內部員工樹立了行為準則和榜樣。

二、機電企業人力資源培訓現狀

1、機電企業人力資源培訓目的。培訓具有針對性和組織性,通過對企業人力資源培訓的投資,進而達到企業價值快速增長的目的。絕大部分的機電企業對員工進行培訓后,使他們獲得了足夠的知識與技能來應付企業的發展,幫助他們可以和公司更好的融會貫通,同時還要擺正他們的學習心態,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價值觀,逐漸實現機電企業的快速發展和轉變。企業的主要培訓項目就是機電企業文化培訓、管理培訓和藝術技能的培訓,更加重要的是員工的學習心態、價值觀等內容的塑造,最終將員工塑造成具有獨特競爭力,具有特殊觀念和知識理念的人。

2、人力資源管理的組織方面。非公機電企業受到自身發展規模的阻礙,只能以直線職能型的組織結構為主導,不僅形成了企業信息傳遞的載體,也構成了員工分工協作的良好氛圍。人力資源管理的目標差異性意味著企業針對不同部門進行的管理方式是不同的,各個部門各司其職依然是不變的理念。因此,針對他們的人事管理就建立在了目標管理的基礎之上,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人力資源管理目標差異性的現象。而對于人力資源措施的差異性又有不同的解釋和說法。管理措施可以理解為,應該運用怎樣的手段和方法對企業內部人員進行管理,從而達到預期的目標。因為各個崗位的職能不同,所以在管理方面也會有所不同,針對各個企業管轄的范圍來滿足他們的需求,建立起適合員工的管理制度。

3、機電企業人力資源培訓內容。第一,企業文化培訓主要是公司的發展情況與現代企業發展狀況相結合,與企業文化的實際情況離不開。通過學員自身的優點和缺陷安排專業性強的文化知識,提高學員的責任意識和文化素養,進而使學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態度;第二,就是對產品的基礎培訓。了解目前市場發展的需求后,新的產品也不斷問世,所以注重對新產品的了解也是關鍵,足以確保學員能夠充分掌握對所有產品的了解,為企業的銷售做貢獻,也可以適應市場需求的發展變化,不斷為企業創造新的銷售記錄,提高公司實際利潤;第三,對市場營銷的基礎性知識的了解與市場培訓時間的長短兩者相結合,從而達到提高業務人員的銷售技能和對產品的基本認知的目的,促進企業業績的提升。也能有效地促進人員工作的積極性,高層管理者更應該以身作則。

4、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方面。與其他企業相同,非公機電企業依然將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作為重要的制度。其中最為關鍵的是激勵機制的建立。不僅是為了完善企業的制度體系,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員工的自信心,為企業創下更好的業績。

三、機電企業人力資源培訓中存在的不足

1、人力資源培訓中對企業文化不重視。企業的文化體現著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就是說文化是決定競爭力的關鍵。但是,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大部分機電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企業文化上依然存在許多問題。例如,企業內部缺少制度規則、缺乏完整的激勵機制、員工工作過于懶散并且缺乏遠見。所以企業必須擁有優秀的企業文化,以企業文化作為中心,積極提倡改革創新精神。要想將正確的價值觀整合成特殊的經營模式,做到有明確的發展方向、具備高素質的管理層,建設社會主義文化,企業就一定要具備一定的經濟規模。

2、人力資源缺乏企業文化戰略思考。機電企業中的培訓往往是被動的,沒有根據企業的發展趨勢、規模、發展模式和前景來開展,也沒有對員工進行針對性的培養,沒有整體的規劃,沒有長期的戰略目標。

3、缺乏科學規范的培訓評估體制。在企業培訓中,一定要有相應的效果評估政策,不然培訓只會是一種形式。按照目前我國的情況來看,大量企業在員工培訓的質量與成效上沒有形成切合實際的質量評估。難以做到與企業的各項制度有效地對接,未能形成企業管理人員參與培訓的壓力和動力,以至于導致了當前的培訓評估無法做到科學有效。

四、解決企業人力資源培訓中相關問題的措施

1、提升企業員工對相關企業文化的了解程度。當前的時展下,培訓已經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必然選擇,知識已經越來越成為國家的軟實力,是國家發展的重要資源。如今的企業已不再是單一的組織形式,大量企業投入對員工進行徹底的企業文化的灌輸,注重研發新產品來推動營銷。新時代的背景下,公司企業轉變原來的理念,提升員工對相關企業文化的了解程度,才可以更好地適應企業的變化發展。

篇6

[關鍵詞]企業文化資本;價值觀及心智模式;企業家創新精神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2)26-0027-02

隨著文化越來越深的嵌入于經濟發展和企業的管理活動之中,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把文化作為了市場競爭與企業發展的核心力量。作為核心力量的企業文化為企業創造著源源不斷的財富,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把文化作為了一種資本來經營,如:杰克?韋爾奇認為,企業文化是GE(通用)不可替代的一種資本;清華大學教授張德先生認為,企業文化是第四資本。

1 企業文化資本概述

對企業文化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而將文化作為資本來考察,則始于20世紀末。由孔德提出,經過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等拓展的文化資本理論認為,資本可以表現為: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之后許多學者從社會學的角度將文化資本擴展在:教育、藝術、婚姻、社會變遷等方面。1999年澳大利亞經濟學教授戴維?思羅斯比明確地將“文化資本”引入經濟管理范疇,指出在經濟管理學范疇中“文化資本”是以財富的形式具體表現出來的文化價值積累。

資本的本質就是實現價值的增值,而資源猶如資本的氧氣,沒有資源就無法實現資本的積累。同樣,企業的資源是企業發展生存的基石,只有當企業的資源充當著企業發展所需的各種養料時,企業的資源將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決定著企業技術、組織效率乃至產品市場競爭優勢的生產和延續,這種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就是實現增值的企業文化資本。企業文化資本不是簡單的等同于企業文化,只有那些能夠為企業未來帶來收益的企業文化,才能被稱之為企業文化資本,才能成為企業的“心臟”。企業文化增值過程就是企業文化資本價值形成過程,即通過企業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來影響員工,通過企業文化的傳播來影響消費者、社會公眾從而提高企業經營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實現利潤上升。

2 企業文化資本的構成要素分析

按照現代企業文化資本學者樂國林觀點認為企業文化資本包括:價值觀和心智模式、企業家創新精神、社會責任、組織公民觀及信任文化等。

(1)價值觀和心智模式。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而心智模式則是指深植人們心中關于自己、別人、組織及周圍世界每個層面的假設和形象。無論對企業組織還是企業的員工,價值觀和心智模式都是組織或個體的行為、態度的深層心理結構,價值觀和心智模式是深嵌在一起的行動者的“心靈基因”。企業的價值觀和心智模式是企業的靈魂,對內可以提高員工的凝聚力,對外可以提升企業品牌的認知度和影響力。

(2)企業家創新精神。企業家的創新精神,是指他們的意識、思維活動和心理狀態通常保持一種非凡的活力。創新是超越、是敢為人先、是標新立異而不是錦上添花。創新精神是企業家生命之源泉。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可以為企業注入新鮮的血液,通過創新和創造使企業形成新的生產優勢、新穎的技術、殷實的生產能力和獨特的產品等,成為企業發展源源不斷的動力和催化劑,為消費者和企業帶來利益的同時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

(3)社會責任。當代社會企業社會責任對于企業健康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升已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和企業家所認同,并在許多的企業中得到行動貫徹,企業的市場開拓、品牌價值的建立都得益于不遺余力的企業社會責任行動。歐盟的觀點認為,企業應自覺主動地將對社會和環境的思考與認識貫穿于自身的事業之中,落實到與利害關系者的關系調整中,企業應該認識到只有采取負責任的行為,企業的商業才可持續發展。

(4)組織公民觀。組織公民觀是指自覺自愿的表現出來的、非直接或明顯的不被證實的報酬所認可的、能夠從整體上提高組織效能的個體行為。良好的組織公民行為如同一方良劑不僅可以緩解團隊內部沖突,還可以創造一個有吸引力的工作環境,增強組織吸引和保留優秀人才的能力。

(5)信任文化。在組織管理中,信任作為一種文化主要是以共同價值觀為前提,通過可信的領導,有效的溝通與共同的學習分享來達成共同目標,從而形成一種非強迫的融洽的氛圍。如果顧客對企業產生深度的信任,那么企業的交易成本將減少到最小,從而提高利潤;如果組織之間存在信任關系,更易擴大交易范圍,增加交易的頻率。

3 企業文化資本的經濟價值分析

資本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實現價值的增值,那么企業文化作為文化的特殊形態是通過什么方式給企業帶來增值的呢?企業文化資本的構造揭示經濟價值的增值主要體現在:利潤的增加、成本的下降、品牌的增值。

首先,價值觀和心智模式是企業經濟收益的根本源泉。價值觀和心智模式作為文化資本的核心要素,主導著企業的發展、繁榮和衰落。企業文化是企業價值觀的內在反應,因此構建優秀和諧的企業文化,就能夠在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的基礎上給企業帶來穩定的經營收入。價值觀和心智模式如何給企業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呢?主要體現在企業的文化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可以培育良好的團隊精神,而良好的團隊精神,有利于形成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凝聚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在和諧融洽的企業內部環境中上到領導下至員工都會盡自己的能力做的更好進而為企業塑造良好的形象,從而贏得社會的認可,在提升企業影響力的同時最終為企業帶來無法估量的經濟收入。百年老店同仁堂憑著“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同修仁德,濟世養生”的企業文化為其不斷的積累財富,2011年睿富全球排行榜顯示“同仁堂”品牌價值約68.82億元,同仁堂更是憑著企業文化獲得百年放心老店的美譽。

其次,企業家創新精神是經濟收益的主導力量。隨著經濟學的研究重點從有形資源開始轉向無形資源,越來越多研究者認可企業家精神對于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企業家精神實質是創新為核心的文化資本積累。正如德魯克所說,“創新就是創造一種資源,創造一種新的市場”。企業家是企業的靈魂人物,企業家的創新精神會帶領企業開拓新的市場、開發新的技術、創造新的產品并最終成為市場的引領者。由此可見企業家的創新精神是企業創新的方向標,而企業的創新才能吸引消費者、擴大市場份額從而使大量的資金流入企業,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的利潤。眾所周知蘋果公司在喬布斯的帶領下從昔日的巨人變成市場的寵兒,蘋果成功的秘訣在于:喬布斯創新的精神。根據美國專利局的數據,蘋果的313項專利與喬布斯有關。喬布斯的創新為蘋果帶來大量的財富,可以說是喬布斯成就了蘋果,也改變了世界。

此外,社會責任為企業帶來社會性的經濟收益。

企業履行其作為社會公民的義務成為企業獲得機會,提高銷售額和市場份額,達到商業目標的文化能力。重視道德、社會和環境責任的企業有迅速增長的資本獲取途徑,而如果不重視這些社會責任,企業很可能得不到這些資本的注入。中國社會從社會責任戰略與承諾、可持續資源使用、企業慈善等方面評價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中國遠洋因自主研發碳排放計算器,成為國內首家為全球客戶提供碳排放計算并幫助他們選擇更環保航線的公司而蟬聯《財富》2012年中國社會責任榜,提高了中國遠洋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伊利理解并詮釋社會責任的真諦,多年來在社會公益、和諧發展上全情投入,以發展的眼光依照“健康、責任、可持續發展”三大標準,最大化地忠實地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而穩坐中國乳業的全能冠軍。

再次,組織公民觀為企業帶來內部性的經濟收益。企業組織公民觀的結構與水平將對公司的工作效能和企業的經營績效產生影響力,一般認為,企業公民觀的“生產性”作用包括:增進員工合作和管理效能,提高組織績效;節約組織的稀缺資源;使組織在多變的環境下變得更具有適應力;使員工對組織忠誠。良好地企業組織觀可以提高企業的效率,員工是企業的“細胞”,他們的忠誠代表了企業的士氣,降低了企業管理成本,提升了企業的實力和競爭力,最終為企業節省下一筆不菲的資金。

最后,信任的文化也為企業帶來隱性的經濟收益。在企業管理中,信任的程度和組織中的信任度影響組織的結構和組織的運轉,因為有了值得信賴的行為,交易成本就降低了。信任在企業組織內外部的“生產效用”包括:能夠增長員工承擔風險的能力;能夠降低成本和增加效率;能夠增減生產力。張維迎通過中國跨省的信任實證調查證明:“信任對企業的績效有明顯的影響,正如很多的研究所揭示的,信任對企業的規模、企業的規模的分布、企業的效益、外資引進等因素具有影響?!币虼肆己玫男湃斡兄谄髽I效益的提升。海爾就秉承“真誠到永遠”的服務理念,得到廣大消費者的信任才得以走向世界的。

綜上所述,企業只有建立完善的企業文化資本要素,把企業文化資本融入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并促進文化資本在企業中發揮良好的作用,才能使企業持續健康的成長,獲取持久的競爭優勢,并為企業帶來源源不斷的經濟價值上的增值。

參考文獻:

篇7

相對于其他藝術品,紫砂壺一直以造型多變,千姿萬態而聞名于世,這一方面是由于紫砂材質的可塑性,另一方面則要歸咎于紫砂陶手所一直奉行的傳統,學習、繼承、開拓、創新。這幾乎成為了每一個陶手孜孜以求的人生軌跡。從"指螺紋隱起可按"的供春壺再到曼生十八式的出現,一代代紫砂業者不斷的創新,才真正翻開了紫砂具有人文氣質的篇章。為何那些作品能夠被傳誦千古,成為一代經典?而成為經典的要素又是什么?答案其實很簡單,這些作品除了形態史無前例,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這件“追極”的造型別致,古樸大方的形態帶有天然的傳統紫砂的語言,但并非仿古,大圓礎鈕,鈕上塑太極紋案,故名“追極”。此壺從線面的工藝處理有蘊含著現代造型藝術的影子,可以說是以現代的工藝技法詮釋出古典文化內涵的美,從藝術的原創性和人文性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一個突破。

從歷史上的紫砂大家來看,紫砂壺從原創性和人文性都有著共同的起伏,每一件經典作品都有著它獨有的原創性和人文性,有著那個時代的時代氣息。隨著時代的變遷,對于紫砂設計的觀念也在不斷變化。以經典的“石瓢”壺為例,“石瓢”最早稱為“石銚”,“銚”在《辭?!分嗅尀椤暗踝?,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銚”從金屬器皿變為陶器,最早見于北宋大學士蘇軾《試院煎茶》詩:“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坡把金屬“銚”改為石“銚”,這與當時的茶道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在宋朝初期,飲茶方法依舊遵循唐朝時期的古法,多為烹茶或煮茶,而之后隨著時代的發展,宋朝茶肆文化盛行,茶肆成為了一種公共娛樂場所,甚至出現了專業的從業人員,《水滸》第十八回:“宋江便道‘茶博士,將兩杯茶來。其中的“茶博士”便是指的此類人員,飲茶大眾化導致了飲茶方式的改革,原本貴族式的金屬茶具自然衍變成平民化低成本并且容易批量生產的陶器,久而久之便造成了茶壺名稱的變化。由此可見,壺式造型的原創性,其實是與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息息相關的。

再比如仿古壺,原本制作這把壺的本意是仿造古形,但因為諧音的關系,后人仿制做這種壺形就成了仿古代壺型的意思了,可以說正是因為這種文化上的錯誤,成就了仿古這一造型經典的流傳。

篇8

一、蒲白“實”文化品牌的確立背景

陜西陜煤蒲白礦業有限公司(簡稱蒲白礦業公司)是陜煤化集團下屬的國有大型煤炭企業,歷經57年的艱苦創業和做大做強,自2012年以來已經連續四年實現了煤炭產量突破千萬噸,安全生產“零”目標,礦井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生產成本持續下降,干部職工隊伍素質顯著提升。在當前我國經濟進入“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新常態,煤炭市場呈現“需求增速放緩期、產能過剩和庫存消化期、環境制約強化期、結構調整攻堅期”的“四期并存”發展階段,作為一個地處關中渭北老區黑腰帶上的老牌煤企,在面對煤炭市場形勢異常嚴峻、經營壓力持續增大、生產接續十分緊張、地質條件較為復雜的不利形勢,蒲白礦業公司黨政經過積極走訪調研和深入討論思考,最終確立了“實”字企業文化為旗幟,引領企業在安全生產、經營管理、轉型升級、戰略規劃及黨的建設等方面樹立“實”的理念、發揚“實”的作風、踐行“實”的品質,最終取得“實”的成績。

二、蒲白“實”文化品牌的基本內涵

“實”文化品牌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以“講實話、干實事、求實效”為基本內容,以企業價值觀培育為核心,以增強核心競爭力、提升企業管理水平、提高員工整體素質、建塑優秀企業文化品牌、構建和諧富美蒲白為目標,以基礎文化建設為保障,分項文化建設為抓手,通過全面加強、持續創新精神、制度、物質形態三項基礎文化建設和黨建質量、質量標準化、安全、廉潔、班組、和諧六項分項文化建設為主要內容的“3+6”特色文化體系的構建實施,重點通過突出模式推進、管理重心、文化落地、特色亮點、典型帶動、經驗提升等六個方法路徑做實企業文化,爭取實現安全基礎更加牢固、核心競爭力逐步增強、企業管理水平顯著提高、員工整體素質持續提升、文化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物質和精神文明創建水平逐年上臺階六個建設目標,體現作風扎實、工作務實、惠民求實的文化效應,為全面打造千萬噸安全節能環保型現代煤炭企業這個共同的目標愿景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和不竭的精神動力。

三、蒲白“實”文化品牌的豐富實踐

篇9

【關鍵詞】識字課堂;多元識字;滲透字理漢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承載中華文化的重要工具。郭沫若先生曾說:“識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比松斆髯R字始,漢字教學與人的發展關系之重大,由此可見一斑。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學生只有認識了一定數量的字,才可以順利地閱讀書報,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目前,識字理念眾說紛紜,識字方法百家爭鳴。 20世紀50年代以后,我國就出現了30多種識字教學經驗。在這些實驗中,“集中識字”、“分散識字”、“注音識字”,還有“韻語識字” “字理識字”“多媒體電腦輔助識字”等,都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教學特色。漢字之所以能承載中國的文化,關鍵在于它形象而又寓于理性的建構體系。經過對各種識字方法的比較、實踐,我認為在識字教學中以字理為本,多元識字,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漢字的樂趣,領略漢字的文化內涵,是提高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效率的一條簡捷而有效的途徑。

1把握漢字特點,挖掘漢字文化,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起源于象形文字,不但具有繪畫的意象美,還具有獨特的意境美。每個漢字都有它的故事,細細品來,趣味無窮。在識字教學中,我們應注意挖掘漢字本身攜帶的知識、趣聞、故事、歷史、文化,促使學生對知識本身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漢字,發現真理、探索規律的人文精神。

我們的教學就應該發掘漢字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字和中華文化的熱愛之情,形成較高的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要切實提高小學生的識字效率,就必須“進一步研究小學識字教學的規律,包括學生的漢字學習的認知規律和漢字本身的規律”。 仔細品味漢字,它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橫、豎、撇、捺的奇妙組合,上下左右的巧妙搭配,部件部首的精妙賦義,均不是僵硬的符號,更不是無源之水,而是美麗和富有深邃內涵魅力的生命結晶。漢字的學習過程應是學生認識世界、感悟文化、豐富情感、提高素養的過程。

如人教版第一冊第二課《口耳目》安排了象形字的教學。我們就可以運用字理圖,漢字的演變規律。

把漢字的演變過程清楚鮮明地呈現在孩子們面前,引導學生在觀察中感悟從形象逼真的圖畫到簡潔而形似的古文字,再到端正而神似的楷書字,他們定豁然開朗:噢,原來漢字是這么來的!孩子們發現了三者的相似之處,就很快會記住了這幾個字。字理圖繼續展示“門、人、鼠、網、石、魚”的演變過程,讓學生通過觀察,猜猜是什么字?當發現圖演變成字的規律后,他們猜的興趣很高。在孩子們的眼里,漢字已不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幅幅圖畫,祖國漢字深厚的文化內涵自然地融入學生的心里。

有些漢字身上還有有趣的故事,我們如果適當運用在教學中,不但能加深學生的理解記憶,還能培養他們的識字興趣。如我們常吃的“醋”字就有一段故事,傳說在古代的中興國,有個叫杜康的人發明了酒,他兒子黑塔也跟杜康學會了釀酒技術。后來,他們覺得釀酒后把酒糟扔掉可惜,就存放起來,在缸里浸泡。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時,一開缸,一股從來沒有聞到過的香氣撲鼻而來。在濃郁的香味誘惑下,黑塔嘗了一口,酸甜兼備,味道很美,便儲藏著作為“調味漿”。這種調味漿叫什么名字呢 ?黑塔就把二十一日加酉字來命名這種酸水叫“醋”。據說,直到今天,釀醋的期限還是二十一天呢。一個故事闡述著“醋”的字形,學生從中了解了書中沒有的釀醋知識,學生的好奇心得到滿足,識字的興趣不言而喻。

可見,在識字教學中,適時引入相關漢字的文化知識,會使學生在識字中發現漢字文化內涵,更加熱愛祖國的文化;引導孩子進行“字理”分析,讓孩子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孩子們便能掌握獨立識字的方法,形成識字技能,大大提高識字的效率。

2進行多元識字,滲透漢字字理

在識字教學中,我們不僅注意挖掘漢字本身攜帶的知識、趣聞、故事、歷史、文化,促使學生的學習動機由外在轉向內在,培養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逐漸形成熱愛積累漢字的習慣,而且還要教會學生利用字理進行識字的方法。

篇10

論文關鍵詞:漢字;文化內涵;漢字教學

一、漢字文化意識缺失的現象及原因

1.漢字教學目標單一、教學過程單調。長期以來,人們僅僅把漢字作為讀寫的工具,而忽視了漢字中所蘊涵的文化意識。中國傳統的語文教育就是識字教育,背誦識記為古代蒙學識字的主要方法。今天的漢字教學注重字形的識記,尤其是機械式的識記方法也是從傳統漢字教學中繼承下來的。我們一直把漢字的教學目的確定為讓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漢字。這樣的漢字教學目的,致使漢字教學長期以來處于教學目標比較單一、教學過程單調的狀態。長期反復緊張的記憶狀態,使學生產生記憶疲勞,失去了學習漢字的興趣。盡管現在的漢字教學在識記漢字時往往利用游戲、兒歌等有較強趣味性的形式,但其實質仍然是對字形的機械識記。

2.漢字教學關注眼前利益,忽視學生長遠發展。識字數量和速度的過分追求,使教師在教學時把注意力放在了漢字的讀音、字形和意義的識記上,而很少有深層的意義理解。這種做法,在學生剛學習漢字時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隨著識字量的增加,容易導致音近字和義近字的混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做法忽視了漢字本身所蘊含的文化意蘊,使漢字教學課成了純粹的訓練課,使學生的精神世界得不到應有的滋養,也將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丟到了一邊,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3.對漢字教學的評價刻板單一。教學評價在整個教學系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學系統的良性發展需要一個合理的教學評價。傳統的漢字教學評價標準為“四會”,只要學生會讀、會寫、會認、會用就是掌握了漢字,至于漢字本身所蘊涵的文化意蘊以及在不同情境的運用等都不是學生漢字掌握情況的評價標準。而對一種漢字教學方法優劣的評價,也僅僅是這種教學方法在一定時間里讓學生掌握漢字的數量是多少,速度如何。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漢字學習情況的檢查,也簡單地采用默寫形式、聽寫形式,只要學生能順利地默寫或者聽寫出來,就說明學生已經掌握了漢字??荚囍袧h字的檢驗也往往是看拼音寫漢字的形式,注重對學生漢字音形義的測驗。這種檢驗方法只能看出學生對漢字讀音、字形的掌握,而對漢字的意義,即使有相關的測驗,也僅僅局限于漢字的表面意義。

4.機械、落后的漢字教學法。在目前的漢字教學中,傳統識字教學法還隨處可見。教師不能依據漢字蘊涵的文化知識進行教學,多數小學老師在教授生字時淡形義、講形不顧義,重筆畫結構分析、輕形義重讀音,違背了漢字的構字規律,使得錯辨字形、誤識字義所導致的認讀和書寫錯誤屢見不鮮,在遇到同音字時往往會因混淆而胡亂組詞造句,造成別字、白字的出現,同音錯別字、形近錯別字層出不窮。雖然有些教師在講解漢字時,試圖通過做游戲、編兒歌的形式讓學生輕松地掌握漢字,但是無論是做游戲還是編兒歌,在本質上都是一種機械識記的方法,變的只是具體形式,而本質內容卻沒有改變。

5.語文教師缺少一定的漢字文化品位。一個合格的語文教師,不但要具有靈活多變的講課技巧,還需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漢字教學就需要教師具有豐富的文化意識和扎實的漢字文化知識。但是在現實里,很多教師缺乏漢字文化意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無法糾正學生對漢字的誤解。比如“思”字,現在看是由“田”和“心”組成,好像說“心田”是進行思想的,有人由此斷定中國人早先不知思維的器官是大腦。這是因為他沒看“思”的最早字形?!八肌钡淖钤缱中蜗旅媸恰靶摹?,上面是“囟”,“囟”是象形字,像頭蓋骨的匯合處。由此可知,“思”不是指“心田”,而是指頭和心的相通。如果教師不具備相關的漢字文化知識,不知道“思”字的真正內涵,是無法糾正學生的錯誤理解的。

二、漢字文化意識缺失現象解決對策

1.制訂多方位的漢字教學評價體系。漢字教學評價體系的單一使得漢字教學距離漢字文化蘊涵越來越遠,制訂多方位的漢字教學評價體系迫在眉睫。變關注教學的眼前利益為關注學生的長遠發展,將學生對漢字文化意蘊的理解納入漢字教學的評價中,在對學生漢字掌握情況進行檢驗時,不僅測試學生掌握漢字的數量和速度,還適當地安排對漢字文化內涵的測驗,加強漢字人文性的教學,使學生在語文素養方面有一個長遠的發展。

2.漢字教學中嵌入文化故事,提高學生對漢字文化作用的認識。析形解義、因義記形,建立音形義的牢固聯系。在漢字教學中,可以適當引入一些與所學漢字有關的文化故事,讓學生深刻體會中國文化的深邃與廣博。比如講解“天”字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傳說,使學生懂得“天”是對自然現象的歸納,日月、星辰、風雨及雷電都歸“天”。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和趣味性,還可以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與記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學生津津有昧地昕故事的過程中,不但認識了事物,觀察了字形,更了解了字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