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廢物施救方法范文

時間:2024-04-16 17:23: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療廢物施救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醫療廢物施救方法

篇1

【關鍵詞】高職學生;心肺復蘇術;培訓; 普及

【中圖分類號】R712【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007-8231(2011)05-01

30-02近年來,在一些科技發達的國家,急診醫學發展迅速,現場心肺復蘇的搶救已經標準化、規范化,并已從醫務人員的專業領域發展為社會各界的共同責任。在我國,由于心肺復蘇術的普及率很低,在有意外傷害和急性病癥發生時,往往因事故現場缺少懂得急救的人員,致使傷病員得不到及時、正確的現場救護,因而延誤了寶貴的搶救時間,增加了傷病員的痛苦,甚至造成可以避免的傷殘或死亡。

鑒于上述狀況,亟需大力開展群眾性的心肺復蘇訓練,在群眾中普及現場急救知識與技術,組織醫療專業人員與群眾救護相結合的急救網絡。本文試圖分析引起心臟驟停的原因,闡述掌握心肺復蘇術的意義,就如何加強對心肺復蘇術知識的培訓及普及,淺談個人的看法。

1可能引發心臟驟停的原因

1.1特殊工種使意外發生的風險增大。

工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動力和能源的需求日趨增加,有高空作業的電工,礦產業的生產,井下作業等,高危產業使觸電、中毒等事故發生而引發心臟驟停的可能性增大。

1.2生活水平提高引發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增多。

隨著我國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愈來愈多的高血壓、冠心病、腦中風等心腦血管病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給家庭帶來不幸。據國家衛生部門統計,我國目前的心腦血管病的總數至少有2.3億,其中心肌梗死的患者至少有200萬!發病死亡率高達45%。

1.3外出觀光旅游使發生意外的機率增加。

政府的決策,

使工作之外的休息娛樂時間更為充裕,從國內至國外,國內各城市之外,城鎮之間的觀光旅游及走親訪友是家常便飯,這是消除工作壓力,放松身心的最佳選擇。但是涌動的人群,污染的空氣,作息時間的不規律,旅途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如意…..都可能會引發我們語言上的過激和行為上的沖動,從而導致潛在疾病的發生,甚至于危及生命的安全。

1.4生存環境受到人為地破壞。

由于規劃的不夠完善,相關職能部門權力的監督力度欠缺,導致對資源的過度開采,本應淘汰的工藝卻因短期或局部的利益而重復生產,造成廢水廢氣廢物的排放,造成環境污染。 從石油到殺蟲劑再到污水,中國的沿海水域遭到各種污染,而且來越來越嚴重,讓中國的水污染排名前列!生存環境的惡化,生物添加劑的盲目泛濫使用,食品質量難以得到保證,學生專用的牛奶也不能幸免,食物中毒事件屢有發生!這也同樣會導致引發心臟驟停狀況。

1.5缺少日常的活動及必要的體育鍛煉。

城市的發展讓點與點之間的距離變得更加遙遠,讓我們望而卻步,不得不收起腳步,換之以輪胎和軌道而現代人的身份,不再是行人而是乘客。除去朝九晚五的上班時間,還有無休止的出差和加班,再擠不出更多的時間去進行體育鍛煉了。處于亞健康狀態的身體,隨時隨地隨處可能發生意外。結伴而來的肥胖癥、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心腦血管等疾病,使心臟驟停突然死亡的事故時有發生。

以上種種,雖然令人猝不及防,無法預料,但只要在現場對病患者及時實施正確的心肺復蘇術,我們仍然會贏得50%以上的生機。

2實施心肺復蘇術的意義

2.1贏得寶貴時間。

引起心搏驟停的原因甚多,以冠心病猝死為例,其中70%死于醫院外。冠心病猝死的40%死于發病15分鐘內,30%死于發病后15分鐘至2小時。歸結醫院外死亡率高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1)病人本身耽誤了時間(如不了解醫學急救常識)。

2)周圍的人(包括家屬)不懂急救方法。

3)在呼叫救護車、等待救護人員到達過程中耽擱了時間。

4)病人或周圍的人作了錯誤的急救處理。

可見,如果能冷靜面對,在第一時間內對病人實施正確的心肺復蘇術,就能為我們挽救生命贏得寶貴時間。

2.2占得搶救先機。

心肺復蘇術――國際代稱CPR,既是專業的急救醫學,也是現代救護的核心內容,是最重要的急救知識技能,它是在生命垂危時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急救措施。在日常生活中,健康人由于心臟驟停(如觸電、溺水、中毒、高空作業、交通事故、旅游意外、心臟疾病、心肌梗塞、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所造成的心臟驟停)而發生意外時,我們第一要做的是:使病人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正確的救護。心肺復蘇,就針對驟停的心跳和呼吸采取的“救命技術”,學習并掌握了心肺復蘇術,即是掌握了基礎生命支持技術,使病患者能有機會獲得有序而不是盲目的救護,提高了救護的效率!如果每一位公民(成人)都掌握了心肺復蘇技術,那么每一位公民在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都可能得到旁觀者有效的救護。這對于個人、家庭、社會來說,它的意義和效益都是不可低估的!

2.3為后續的冶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一旦出現意外,當有旁觀者急救并啟動110呼救時,我們可以確保醫務人員及時趕到急救現場。但在許多社區中,110收到報告和到達的時間大概需要7-8分鐘或更久,這就意味著患者發病后初期的生存機會決定于旁觀者的行為 。如果我們剛好是受過培訓的旁觀者,迅速及時地給予救助,就為后續的搶救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急救的意義無容置疑。

如何充分應用挖掘學院的實訓資源,使更多的在校學生和社區群眾了解并掌握心肺腦復蘇術,當意外情況出現時,能挺身而出,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對心臟驟停的病患者實施正確的心肺腦復蘇術,讓我們的教育更具有社會價值。

3如何加強對心肺復蘇術培訓和普及的措施

筆者有以下設想:

3.1提高認識心肺復蘇術的重要意義。

進入21世紀后,我們更是需要加強急救培訓。急救指能夠讓旁觀者(或者是受害者自己)在最少的或沒有醫療裝備條件下采取的評估和干預的方法。每個人都應該并且都能夠學會急救措施。在心搏、呼吸突然停止后,循環中止,腦細胞對缺氧十分敏感。為使病人得救、避免腦細胞死亡,以便心搏、呼吸恢復后,意識也能恢復,故必須在心跳停止后立即進行有效的心肺復蘇,復蘇越早,存活率越高,大量的的實踐表明,在4分鐘內復蘇者可能有50%的人被救活; 10分鐘以上開始復蘇者,存活可能性更為減少。在這種狀況下時間就是生命,刻不容緩!

當出現心臟驟停生命受到威脅時,心肺復蘇術是唯一實用的有效方法!它主要是徒手操作,不會因為尋找器械而浪費許多寶貴時間。因此只要我們掌握了這一救命的技術,就可以迅速搶救生命,這也應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讓受過心肺腦復蘇術培訓的我們,不僅擁有關愛之心,還具有救護之力!全力搶救患者的生命,盡量挽救家庭的幸福,充分體現知識的力量,技能的價值。通過校園廣播、版報、宣傳小冊、知識講座、課堂教學等方式,盡量讓每一個學生都了解掌握心肺復蘇術的意義,并能自覺地學習和掌握心肺復蘇技術!

3.2增加課內培訓。

目前,電類專業都設有《電工技術基礎》課程以及相關的電工技能綜合實訓,或者是電工基本操作實訓,在對學生進行專業實訓的時候,我們都注重對學生進行心肺腦復蘇術的訓練,并對每一個同學進行單獨的考核,確保每一個同學都能正確地掌握這一救命的技術,它占實訓成績的20%。但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如果學生不選擇參加課外的電工上崗證的培訓學習,那就沒有機會接觸到心肺復蘇術這一課程內容的學習。對于非電專業的班級,一般不設《電工技術基礎》課程,沒有機會接觸這部份內容的。建議擴展更多相關專業班級,公從學習心肺復蘇術,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和掌握“救命技術”,以搶救生命于萬一。

3.3擬定為選修課中的必修課程。

但無論如何,也無法在課內的教學安排中,覆蓋每一個專業和班級。但是我們可以將此課程的重要內容,設為相關專業選修課程中的必選內容,讓每一個學生都來學習心肺復蘇術的知識,并通過學習和考核獲得相應的學分。我們曾到美國半島學院考察學習,他們開設的選修課程《First Aid》(《第一救援》),就有心肺復蘇術內容的培訓和實操訓練。建議由學院的教師和社會專業人員共同承擔這門課程的講授。騁請相關從事公安消防工作、醫務工作等專業人員,就火災逃生、意外呼救、醫學常識等作講座式教學,他們的工作經驗豐富,并積累了大量的素材,使所講授的內容更鮮活更生動更實際!充分地開拓和利用社會資源。努力打造學院和社會資源就此內容共同實施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實現學院和社會雙贏。

3.4與學院的相關部門聯合開發實訓資源。

校園的保衛職能部門、學生管理部門的冶保協會等,都有不少的學生干部參與管理和服務工作,他們分別承擔著冶保委員、義務消防員、護院員等具體的實際工作,這就意味著一旦發生意外,在緊急情況出現時,他們就會首當其沖,挺身而出,作出積極的應對?!澳サ恫徽`砍柴時”,這就要要求在平常時期加強對他們的培訓,有條件的情況下模擬現場,讓學生練習在火災、交通意外、溺水、觸電等情況下,心臟驟停時如何進行心臟復蘇術,積極搶救生命。了解地震來臨,如何逃生?海嘯情況下的自救與互救等常識。同時要求有志于為同學服務的學生,都必須要學習并掌握心肺復蘇技術,這無疑也擴大了學生的受訓范圍。與相關部門聯合,擴充教學人員和增加實訓設備,籌建專門“逃生急救實驗室”,通過音像資料、圖片宣傳、投影錄相、模擬教具等,讓學生干部定期、分批地接受學習和培訓,使受訓的范圍擴大。如能與教學部門達成共識,給受訓的學生干部相應的學分進行鼓勵,就更利于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5為社區服務。

充分利用我們的教學資源,服務于社會和社區,回報國家對教育事業的投入與支持。讓學院相關教師和受過培訓的學生定期到社區,對社區群眾進行義務宣傳和培訓,使更多的群眾了解和學習心肺復蘇術的意義和作用,并掌握這一救命技術。美國半島學院是華盛頓洲天使港的社區學院,是一個向社區群眾提供教育和學習的重要場所,據了解,他們社區相關的消防義務工作者,每兩年都必須參加《First Aid》(《第一救援》)的培訓與學習,以此防止因長期不用致使技術的下滑。

意外的發生使我們無法預知,但是我們可以預先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加強心肺復蘇術的學習和培訓有著非常重要社會意義。我們希望、呼吁更多的人們學會高質量的心肺復蘇術,形成醫療專業人員與群眾救護相結合的急救網絡,讓更多的突發病患者及時得到周圍群眾高質量的施救,體現掌握心肺復蘇術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