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島的詩范文

時間:2023-03-29 17:21: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北島的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并不算是一個詩歌愛好者,讀這本《給孩子的詩》,更多的是因為好奇。這本小小的書,到底選擇了怎樣的詩歌,才能吸引到孩子們的目光?回想孩童時,我對詩歌的印象總是模糊的,沒有小說的前因后果,沒有散文的輕松明快,就是簡單的字詞和上口的韻律;離開校園后,詩歌更是在我的生活中難以尋覓蹤跡,直到,我充滿好奇地翻開這本原是給孩子的詩——

將書中的101首詩通讀一遍,竟然對很多首詩歌都覺得熟悉,讀起來朗朗上口,甚至能脫口而出下一句。一本書讀下來,頓時覺得酣暢淋漓,甚至有著再讀一次的沖動,原來讀詩竟是這樣的神奇!

讀一首好詩,感受的是文字和旋律的美好。再沒有一種文體能夠像詩歌這樣,將文字和旋律完美融合在一起,無論是默默閱覽,還是輕聲吟誦,又或是大聲朗讀,都將文字和旋律的美好展現得淋漓盡致。即使受眾是不解其意的孩童,或是焦躁繁忙的成年人,都會自然地讓人覺得舒暢和愉悅。詩人能夠賦予文字生命,描繪雨燕是"它使雷電枯竭,它在晴空播種,它若觸著地面,便會粉身碎骨",描繪老虎是"你金色輝煌,火似地照亮黑色的林莽,什么樣超凡的手和眼睛,敢塑造你這可怕的勻稱",文字肆意組成了一幅畫、一首歌,帶給讀者的是震撼的美。

讀一首好詩,暢游的是想象的空間。詩歌要表現的內涵是那么的多,但它愿意使用的字卻是那么的少;但每個字與每個字之間,都是一片廣闊的天地;每一行與每一行之間,都是一個無邊的宇宙,輕易就引人走進一片神奇的天地。跟隨詩人的腳步,我們學會聆聽萬事萬物,"星星們高掛空中,千萬年一動不動,彼此在遙遙相望,滿懷著愛的傷痛";跟隨詩人的筆觸,我們探索神奇的世界,"聽,一顆星星落地作響!你別赤腳在這草地上散步,我的花園到處是星星的碎片".正如詩中所說的,"一顆沙里看出一個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無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剎那里收藏",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不一樣,透過詩歌,我們直面自己的內心,傾聽內心的聲音,在想象的世界自由地翱翔。

讀一首好詩,發現的是生活的美好。生活的浮躁,遮住了我們發現美的眼睛,但詩人們卻用自己的筆,擔當起世人的眼睛,發現那些身邊被忽略的美景。他們既對著自然訴說情話,"當我還在你的面紗胖游戲,像花兒依傍在你身旁,傾聽你每一聲心跳,它將我溫柔顫抖的心環繞",又發現城市中的風景,"來自不同地方的水果,各有各敘說自己的故事,櫥窗有最新的構圖,革命孩子和新款鞋子押上韻";他們既歌頌秋日的平靜,"少有這樣的天氣,沒有風,殘留的葉子,點綴著枝頭,為樹干編織,金黃的袖口",也歌頌寒冬的寂靜,"隆冬像暗夜一樣,將穗狀的雪串掛在樹上".他們歌頌太陽、天空、河流,他們歌頌稻束、花朵、樹木,他們歌頌山、歌頌海,歌頌一切美好的事物,用自己的筆、自己的詩,喚起人們心中的美好。

讀一首好詩,銘記的是內心的希望。詩中往往帶著不同的情緒,有歡樂"告訴我,歡樂是什么顏色?像白鴿的羽翅?鸚鵡的紅嘴?歡樂是什么聲音?像一聲蘆笛?還是從稷稷的松聲到潺潺的流水?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溫情的手?可看見的,如亮著愛憐的眼光?會不會使心靈微微地顫抖,而且靜靜地流淚,如同悲傷?",也有悲傷"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全書的最后一首詩,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年少時不識哀愁,時隔多年再次讀到這首詩,竟然覺得鼻子發酸。多么簡單而美好的愿望,但又有幾個人能夠拋卻浮華,實現這樣的夢想?美麗的愿望和詩人的結局更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詩人用自己的生命,發出了最后的吶喊。歸根結底,詩人是一群熱愛生活的生靈,不論愛與恨,無關求生或赴死,他們都熱烈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用詩句擁抱生活——他們在哀愁中尋找快樂,"親愛的朋友,我們就要分手,一同來歌唱吧,在你出發的時候";他們在失望中依然樂觀,"你不喜歡的每一天不是你的:你僅僅度過了它";他們在孤獨中等待希望,"在溫馴的孤獨里,我等待,霞光突然地,閃亮";他們在悲傷中保持寧靜,"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里須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心兒永遠向往著;現在卻常是憂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他們在黑暗中仍關愛著別人,"當你用隱喻釋放自己的時候想想別人,那些喪失說話權利的人。當你想到那些遙遠的人們,想想你自己,然后說‘我希望自己是黑暗中的蠟燭’。"生活永遠是硬幣的兩面,我們無法拒絕,但只要心中依然有著對生活、對生命的熱線,就可以坦然接受,甚至敞開心扉,說上一句"你好,哀愁".

曾經以為,詩歌并不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之中。但現在我相信,詩就像種在我們身體里的情緒,從小到大,一生都未曾遠離。如果我們不再讀詩,說明世間的浮華與煩躁,已經侵蝕了我們的內心。

篇2

雪鴻

跨媒體傳播人,著名美食家、專欄作家,12年資歷資深食評人,尚廚房美食藝術沙龍創辦者。

北京這個城市,雖然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甚至是更早的時候,但是人們提起這個城市的時候,往往特指的是這個城市明清兩代的幾百年。這段歷史是距離今天最近的一段,也是人們對北京印象最為清晰的一段,更是北京最為鮮亮的階段。八百年的國都經歷,在北京這個城市的骨子里沉淀下了貴族的氣質。在北京,即便是一介草民,談論起天下事,口中也會風云四海生。北京的官府菜,就是這種氣質的承載。物料并非一定要稀貴,但必得嚴挑細選;烹制的方法不一定要富于機巧,可絕對要因材施烹,辨性用法。

有天就有地。如果把高高在上的官府菜喻為天,那么尋常百姓的吃食便是地。北京的居家味道,散落在百姓的一日三餐、午后的茶歇,還有月上之后的宵夜。相比于官府菜的有板有眼,這份味道更多體現出的是北京隨意的一面,以率性灑脫為本,化繁為簡為要。從草原上遷徙來的大汗臣民,到伴駕北上的文武群臣與江南百姓,再到隨龍入關的八旗子弟,乃至如今國際化下從各地以及各國來到北京的人們,北京,一直在移民的手中被一磚一瓦地建造并改造著。正是這個原因,北京非但并不排外,反而具有了內陸城市少有的開放性和包容性。這種開放性和包容性,不僅造就了北京的小吃,也讓北京這個城市所兼容的地方風味足以讓人坐地一日吃遍四市五區廿三省及兩個特別行政區。而這卻不過是已經翻過去的一頁昨天而已。隨著逐漸成為世界目光的焦點,今天的北京,將這種開放和包容擴張到了全球的概念。可以說聯合國會議上有多少個席位,北京就有多少種味道,甚至還要更多。北京的味道,已經無法單純用地域和民族來定義,這個城市向人們呈現出的,是世界的味道。

篇3

新教師被指導心得體會

新教師隊伍的擴大,對新教師崗位快速適應的需求也顯現了迫切性的需要。對于剛參加工作的新教師而言,在思想上、教學上、業務上以及家園聯系等方面,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好這些,對新教師的個人成長將產生障礙,只有處理好了新教師在初級階段的成長問題,才能使新教師快速、有效地成長起來。

新教師剛走上工作崗位,年輕有活力,工作熱情高,敢闖敢做,富于創造性。學校引導得法,就能縮短入門過關的時間,很快進入下一層次,甚至成為骨干教師。然而,這些初任教師在做好教學常規、處理課堂紀律、評價學生、處理與家長的關系等方面往往暴露出問題。

每一位新教師的成長、進步和成熟,都離不開其指導老師和同行們的熱心幫助。培養與指導新教師,是每一個多年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的責任。我也同樣要肩負起培養和指導青年教師的重任。在指導和培養新教師方面,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的。

一、做新教師的知心朋友

做新教師的知心朋友,是有效地實施培養和指導新教師的前提。只有感情上產生共鳴,才能在具體指導上產生良好的效果。我很關心新老師的實際教學工作,把她們的困難當作自己的困難,適時地提出一些教學設想、教學安排,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的過程,教學過程各個環節的特點。在平時的接觸中,我成為她們可信賴的人,這樣就能使培養和指導工作在和諧的環境中進行,被指導教師才會樂于提出一切在教學中她們所遇到的問題來共同探討,從而獲得進步。

二、有針對性進行指導

在具體的培養和指導過程中,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是十分必要的。每一個新教師在教學中都有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不能用統一的方法、統一的評價來對待。首先,我肯定新老師教學中的優點,多加鼓勵,增強其教學自信心,使其對教學中的優點能在今后教學中發揚光大。然后,再指出教學中的不足。我發現,如果一個青年教師教學中的不足,不可能立即要求其改正,我們可分幾次指出其缺點,一次僅指出其一二個不足并要求其改正,效果很好。新教師的進步是要有一個過程的,不能要求過急,我們要記住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在指導新老師過程中,針對她們在語言表達上的優勢和教材分析的不足,我幫助她認真分析教材,仔細研究教參,并提供優秀教師的教案、說案讓她們參考,漸漸地她就能注意到,教學中怎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注意到教學中揭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這就表明,她們的教材分析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

三、把培養和指導滲透到教研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去

我在具體指導過程,十分注重抓好教研活動的各個環節。教研活動處處都體現“指導”,而不必刻意去“指導”。應把“顯性指導”和“隱性指導”結合起來,讓“指導”“潤物細無聲”。這樣做的效果會更加持久,更加鞏固。

(一)定期分析教材。通過分析教材結構、重難點以及知識點的內在聯系,提出具體的教學方案。

(二)上好示范課,用自己的示范課去體現自己的教學特點和教學思想。示范課結束后,我先介紹自己是如何設計這節課的,為什么要這樣設計,然后傾聽其他教師的分析與評論。

(三)開展聽評課活動。針對她們在教學中出現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指導,同時也發揮了教研組集體指導的優勢。

四、多鼓勵促成長

(一)、鼓勵她們多學習

一學期以來,她們通過參加培訓、上網學習、閱讀有關雜志等各種方式獲取課改信息,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使自己跟上課改的步伐,才能以全新的理念理解自己的教育實踐。

(二)、鼓勵她們多聽課

我們學校開放周,有個最輕松的聽課傳統和環境。只要是公開課,不論是什么科目的是誰的,都可以去聽?!庇谑牵齻兙投嗔撕芏嘞蚶蠋煂W習的機會。我要求她們每次聽課后都應該向開課教師學習至少一個地方。這是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一種途徑。在學習的過程中,她們受益匪淺。

(三)、鼓勵她們動筆

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不僅要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平時還應注意反思、積累,多寫些東西,朝科研型發展。一學期來,她們堅持寫教學反思,通過這樣長期地認真實踐、及時總結,她們的寫作能力、教學水平都在不斷地進步。

(四)鼓勵她們多開公開課

每一次的公開課都可以當作自己能力提升的重要階梯,與老師們交流的重要平臺。開課過程中,她們能自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認真分析教材,有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逐步學會用教材,走出教材。

另外,為提高新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促進新教師專業快速成長,10月25日至28日,我們對新教師的常態課進行了跟蹤指導。

篇4

原文:

《紹興以后時享二十五首》朝代:未知    作者:未知

于皇欽宗,道備德宏。

允恭允備,克類克膽。

篇5

我wǒ可kě憐lián的de堂tán賴dì真zhēn是shì冤yuān,作zuò為wéi哥括ジ紼e的de我wǒ,決jué定dìn萊chèn著zhe這zhè個括機jī會huì拔bá刀dāo相xiān樂zhù。于yú是shì我wǒ前qián去qù跟括n奶nǎi奶ni解jiě釋shì:“奶nǎi奶ni你nǐout了le,‘爸bà比bǐ’是shì別bié的de地dì方fn饋爸bà爸b弧的de意yì思si,而ér不bú是shì您nín說shuō的de粗cū話huà……”沒méi等děn牢wǒ說shuō完wán,奶nǎi奶ni隨suí手shǒu拿ná起qǐ身shēn邊biān的de掃sào把bǎ向xiàn牢wǒ打dǎ來lái,并bìn纜mà道dào:“你nǐ這zhè個括壞huài小xiǎo子zi,竟jìn欄舀括n說shuō我wǒ嘔’ǒu吐tù,看kàn我wǒ怎zěn么me收shōu拾shi你nǐ?!币粂í看kàn這zhè陣zhèn勢shì,沒méi等děn郎sào把bǎ打dǎ下xià來lái,我wǒ就jiù已yǐ經jīn老xiàn撈tián里li的de泥ní鰍qiū快kuài速sù閃shǎn到dào奶nǎi奶ni身shēn后hòu。幸xìn籃hǎo爸bà爸b患jí時shí出chū現xiàn,我wǒ才cái躲duǒ過uò這zhè一yì劫jié。爸bà爸b幌xiàn濫nǎi奶ni解jiě釋shì:“媽mā,各括ǜ靂括ǖdì方fn藍dōu有yǒu方fān姥yán,孩hái子zi們men只zhǐ是shì好hào奇qí學xué習xí了le別bié的de地dì方fn賴de方fān姥yán,這zhè說shuō明mín浪tā們men學xué習xí積jī極jí性xìn欄擗括o,您nín就jiù不bú要yào批pī評pín浪tā們men了le?!蹦蘮ǎi奶ni聽tīn勞wán爸bà爸b壞de話huà,頓dùn時shí臉liǎn紅hón榔qǐ來lái,對duì我wǒ說shuō:“我wǒ的de好hǎo孫sūn子zi,對duì不bù起qǐ!都dōu怪uài奶nǎi奶ni文wén化huà少shǎo,不bù了liǎo解jiě外wài面miàn的de語yǔ言yán,以yǐ后hòu你nǐ要yào多duō教jiāo教jiāo奶nǎi奶ni這zhè些xiē‘好hǎo笑xiào’的de語yǔ言yán?!?/p>

哈hā哈h唬你nǐ看kàn,我wǒ的de奶nǎi奶ni可kě愛’ài吧b唬

點評

篇6

北京奧運會將在明年8月8日舉行,到時來自五洲四海的外國朋友,都會聚集在北京,這是世界各國朋友對中國的信任。我們作為東道主,中國一定辦好這一屆奧運會,讓全世界人民更加熱愛中國。

現在,離北京奧運會的舉行只有一年三個月,時間已經很緊促了,我們要抓緊時間,把要做的事情做好。

比如景點建設。北京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都,有很多很多名勝古跡,到時有很多外國朋友去參觀,現在,我一定要把景點建設好。去年,我去北京旅游時,看到故宮三大殿正在大修,看到頤和園里的萬壽山佛香閣正在大修,看到天壇的回音壁也正在大修……這說明中國人非常重視奧運會,時刻歡迎世界朋友的到來。

比如環保衛生。北京是中國的心臟,地方很大,注意保護環境衛生就顯得很重要。北京現在很重視這個問題,但還有很多不足。去年我去北京旅游時,看到環境衛生有死角,有的景區地面上有許多垃圾,街道上由于車多,灰塵滾滾,看到這個情況,作為一個來自南方的小學生,心里也很不是滋味。我希望北京人和來北京旅游的中國人養成好習慣,不要亂丟垃圾,要隨手把垃圾丟進垃圾桶。開車不要亂踩油門,避免廢氣污染天空。我相信北京人一定會保護自己的家園,以嶄新的面貌,迎接2008奧運會。

2008北京奧運會將是一個充滿無窮魅力的體育盛會。祝北京奧運會舉辦成功!

篇7

關鍵詞:傳統道德;顛覆;底線道德;建設

近年來,有關社會道德的負面話題此起彼伏,甚難將息。諸如車禍撞人能拿刀把被撞人捅死、18路人圍觀小女孩反復被車碾壓不予施救、好心救人反被誣、醫院看病錢不夠又把裝上的斷指生生給卸下等駭人聽聞、令人血脈賁張的熱點“怪事”,不斷挑戰著我們的心理極限,一再證明著中華五千年來業已成為精神財富的“仁厚、正義、慈善、古道熱腸”等傳統道德正遭到前所未有的顛覆和踐踏,也再次驗證了當代道德建設的缺位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的“致命傷”。因此,建設性地修復被玷污、被弱化以致被消解的傳統道德,堅守住道德底線,逐步構建適合當前時代特點的社會道德和價值體系,顯得尤為迫切。

一、顛覆:傳統道德危機四起

中華民族作為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仁義民族”,在幾千年的漫長歷史發展中,積淀了十分豐厚的道德資源,仁、義、禮、智、信、忠、孝等傳統道德最為深入人心,歷久彌新,在中國民間社會中有著深遠的歷史基礎和深厚的群眾基礎。然而,“道德”作為政治上層建筑的一部分,歷來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恩格斯指出:“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觀念?!庇绕涫窃谏鐣D型、體制轉軌、利益轉換、階層轉化的新時期,傳統道德所賴以存在的舊有經濟基礎、社會基礎和階級基礎均發生了動搖,并屢屢侵犯和解構著曾經神圣不可侵犯的傳統道德本身。而近年來社會道德領域發生的一些焦點事件,正是這一現象的集中反映。

(一)袖手圍觀,正義古風成幻影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已進入各種社會矛盾高發、頻發期。對社會上頻頻發生的社會惡性事件,社會公眾懷有怎樣的價值判斷,表現出怎樣的道德行為,考量著社會的整體文明程度。近年來頻頻見諸媒體的歹徒圍毆沒人伸出援手、公交車上目睹盜賊行竊無人制止以及10?13廣東佛山女童“小悅悅”事件等眾多冷酷的事實,說明社會公眾的道德心已受到了冷漠、麻木的大面積“圍攻”,“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傳統美德正被逼入一個死胡同。無獨有偶,也是在10月13日當天發生的“西湖女俠”――烏拉圭人瑪麗亞勇救落水女的行為,不僅讓圍觀者皮袍下的“小”無所遁形,也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并不新鮮的道德命題:我們該如何喚起人們心中的“道德律”?我們該如何拯救已成稀缺品的正義?

(二)良知沙化,古道熱腸很受傷

孟子認為,人生而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孟子?公孫丑》),此“四心”者,也即人最起碼的道德良知。應該說,具有這“四心”的人在歷史上不乏其人,在當今社會也大有人在,并得到社會主義道德的大力弘揚。然而,一個令我們無法否認的事實是,市場經濟的大潮在送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時,也同時裹挾了人們對道德的固有判斷,社會良知已呈現明顯的沙化傾向和趨勢。不久前發生的安徽女攙扶老人反被誣、以及“小悅悅”事件中陳賢妹的救人動機受質疑等事件,使“遇人危難事該不該救”這一曾經不是問題的問題反而成了問題,并引發了一場范圍深廣的社會大討論。不論當事人出于怎樣的動機,但事件“不該有的續集”卻“咬”傷了更多淳樸的善心,使古道熱腸助人為樂的熱情受到稀釋,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三)傷天害理,職業操守成奇珍

一直以來,職業道德與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良德并稱為社會道德大廈的四大基本骨架。在人們有關社會職業的傳統道德信仰中,“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童叟無欺,公平交易”、“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等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近年來,近乎全景的社會廣角鏡卻為我們照出了一樁樁的社會丑惡,假冒偽劣和坑蒙拐騙這些一直為人所不齒的歷史沉渣似已無所不在,無所不能,見利忘義思想也妖風日熾,占領了日益增廣的社會空間。如商業領域不勝枚舉的“蘇丹紅”、“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彩色饅頭”、光明“112”特大制售偽劣產品案、“山西陳醋”等事件,醫療領域的“吃回扣”成風、過度醫療現象,教育領域的“綠領巾”事件、甘肅11?16特大校車事故,以及建設領域的“豆腐渣工程”、慈善領域的“郭美美事件”、司法領域的“串聯,警匪一家”和學術領域的扎堆造假,等等,無數“惡人犯罪,社會埋單”的大量事實,不僅不斷吞噬著關于職業操守的社會良知,“凈土何在,良心何存”也已成了新時期人們對社會職業普遍的道德拷問。

(四)價值錯位,是非美丑難辨真

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對這些最基本的道德命題,社會價值觀從未像今天這樣亂象叢生。我國市場經濟的迅速推進,促進了社會階層的分化組合和價值體認的解構重組,這既使新社會道德體系的構建應接不暇,力有不逮,也令舊有的社會道德與拜金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等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橫行了幾百年的強大“推土機”不期而遇,并力量懸殊地敗下陣來。如此情勢下,“有錢即有理”、“有利即有理”大行其道,竟成了社會某些領域占主流的價值判斷和道德邏輯。如“寧可在寶馬里哭泣,也不要在自行車后笑”、“范跑跑”事件,等等,無不極大地壓迫著人們的道德承受力,傳統的是非觀、善惡觀、美丑觀已受到前所未有的消解和顛覆。而社會大量的冷酷現實是,因“義”而失“利”,為“利”得舍“義”;換言之,放棄良知和公理,你將盆滿缽滿,名利雙收,否則將兩手空空,一無所有。因此,在一些看似得逞并頻頻歡慶“勝利”的功利主義價值觀面前,是為心中的“真善美”而堅守,還是為眼前的“權錢利”而“失身”,似已成為市場經濟大潮中左右人們行為選擇的一個最為兩難的道德困境。

二、建設:有效遏制刻不容緩

在歡慶市場經濟帶來先進發展觀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為傳統道德的“全線告急”而扼腕慨嘆。在此情況下,底線道德作為一種任何社會條件下都普遍提倡的道德規則得以進入人們的視線。“‘底線’是一種比喻,它是相對于道德的層次性而言的,指的是善的最低層次。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客觀上存在著多層次性,其中既有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高尚道德,又有公私兼顧、利人利己的一般道德,也有損公肥私、損人利己的不道德。一定的社會對其所有成員規定著這么一個行為界限,這個界限把人們的行為分為道德與不道德。在這個界限內的行為屬道德的行為,越過這個界限的行為則是不道德的行為;而這個界限本身即臨界點的道德,就是底線道德。”“‘底線道德’是作為社會成員必須履行的基本道德義務,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和角色活動中應當遵循的起碼的道德行為準則和規范。任何人,無論懷抱什么樣的人生理想、追求什么樣的價值目標,都必須履行自己的基本義務,盡自己的本份。”可見,在新的道德體系尚未完全建立之時,我們唯有固守社會的道德底線,并堵上已然崩壞的“缺口”,方能拯救陷于危困中的傳統道德。因此,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道德體系,底線道德建設應當是壓倒一切的中心課題。

(一)重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并內化為全社會的道德信仰

康德認為,對于道德法則的敬重是惟一同時又無可置疑的動力。筆者認為,康德所說的“對道德法則的敬重”,從某種程度上講也就是道德信仰。道德信仰就是對道德理想及其價值依據的篤信和奉行。而每個人的道德信仰來自于他長期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道德信仰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堅定性。它是人們在面對貧困、艱難甚至死亡時所表現出的堅信真理和最高德行的信念,以及所表現出的發自內心、勇往直前的追求精神。失去信仰的支撐,道德就成為無源之水,只能是一種外在于人的社會對象,不可能上升為人自覺的追求。而信仰支持和保證著道德,就會使得道德有了真正動力。因此,在底線道德建設中,我們應重點培養社會公眾強烈而恒久的道德信仰,通過宣傳、教育、引導等多種途徑,并將愛國守法、明禮誠信、敬業愛崗、尊老愛幼、扶危濟困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植”入對人們道德信仰的教化和塑造之中,以道德信仰來引領全社會的道德實踐。

(二)編制類似于《公民道德實施綱要》的《底線道德規則》,明確底線的界限

《公民道德實施綱要》的頒布實施,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目標、要求、任務、措施指明了路徑,規范了全社會的道德建設,是新時期公民道德建設的綱領性文件。針對當前底線道德屢受沖擊的現狀,迫切需要國家從宏觀層面制定能夠約束并指導人們社會道德實踐的《底線道德規則》,對底線道德的基本內涵、主要領域和界限、具體要求、實施舉措等進行明確規定,為全社會堅守底線道德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路線圖”。

(三)加大行業底線道德建設,并建立有效的約束機制

行業底線道德,如商業誠信、行醫尚德、學術崇真等,是社會底線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鼓勵并推動各行業結合實際,將職業底線道德建設作為本行業興業創富的首要前提,并建立剛性的獎懲激勵機制,堅決做到讓恪守底線者得利,讓踩踏底線者付出代價,逐步形成以德立業、以德養業、以德興業、澤被社會、惠及百姓的良好行業風氣,讓假冒偽劣害人、傷天害理坑人的惡性事件逐漸無處可遁,銷聲匿跡。

(四)納入地方政府規章,實現對底線道德惡性事件的區域治理

針對近年來發生的底線道德惡性事件,尤其是底線道德屢受沖擊的“重災區”,各地要結合底線道德領域的突出現象,制定出臺相應的政府規章,加快建立底線道德惡性事件的問責制度,加大打擊力度,嚴懲當事人,并與相關行業和部門一道,共同構建條塊結合,塊抓條保的底線道德“保護網”和“防火墻”。

(五)實行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力求從源頭上治理

任何一種道德最終能否為社會所接受,最終能否轉化為社會成員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實踐,關鍵固然在于它能否反映社會道德關系的本質、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必然性,但這種道德究竟能夠在多大范圍、在何種程度上為人們所信奉和遵行,歸根到底則取決于道德教育的成效如何。因此,要取得底線道德建設的實效,務須實施底線道德教育“進課堂”戰略,堅持“源頭治理,堵疏結合”的方針,在大、中、小學教育及各類職業教育中開設底線道德教育課程,并強化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上好人生道德教育起點課,為社會輸送大批知識先進、能力出眾、道德過硬的“合格產品”。同時,還要開展廣泛而深入的社會教育,以補偏救弊,實現對日益扭曲的社會底線道德的矯正。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陳桂蓉.著眼道德生活的基礎領地――略論底線道德[J].福建論壇(文史哲版),2000(5).

3.(德)康德著;韓水法譯.實踐理性批判[M].商務印書館,1999.

4.魏長領.論道德信仰及其功能[J].道德與文明,2003(6).

5.劉苑.漫議道德信仰[J].道德與文明,2004(2).

6.任建東.道德信仰論[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篇8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師徒制;朋輩輔導;合作學習;項目導向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0-0183-02

一、引言

協作學徒制(Collaborative Apprenticeship,CA)是E.Glazer等[1]提出的一種以學校教學為本位基于情境的全新的教師專業發展的模式。該模式通過引入、發展、熟練和精通四個階段不同方式的訓練讓一個教師能夠在專業知識和技能上獲得較快速和較大幅度的成長。朋輩引領的分組學習(Peer-led Team Learning,PLTL)是D.Gosser等[2]提出的一種應用于理工專業本科的一體化教學方法,簡單來說就是,在課程中表現優秀的學生將被聘任為朋輩組長(peer-leaders),進行相應培訓,進而領導一個學習小組(6~10人)開展課程學習。不論是CA還是PLTL均符合Vygotsky的社會構建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理論[3],但CA和PLTL的作用對象和目的均不相同,CA針對教師,是一種通過資深教師和新教師之間互動協作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模式;PLTL針對的是本科理工科專業學生,是一種通過學生分組教學,組內互動而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技能的課程教學方法。

本文在綜合CA和PLTL的基礎上,結合高等職業教學實際,提出了一種項目導向的朋輩引導協作師徒制(Project based Peer-led Collaborative Apprenticeship,PPCA)高職教學模式。

二、教學設計

在本節中,我們將以某職業技術學院軟件外包專業為例,通過教學角色和教學階段兩個方面對PPCA進行具體闡述。

(一)教學角色

在PPCA中有四個主體,分別論述。

1.引領型教師。引領型教師作為整個團隊的核心,是PPCA項目實施的關鍵主體,引領型教師一般應為資深教師,同時應有相稱的企業生產第一線經驗,有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并擁有較為豐富的教學科研資源和企業資源。

2.學習型教師。學習型教師作為整個團隊的主干,是PPCA項目實施的重要主體之一,引領型教師一般應為新進教師,有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但沒有或者只有較少的教學經驗和企業生產第一線經驗。

3.帶領型學生。帶領型學生(學習小組組長)作為學生團隊的領導者,是PPCA項目實施的另一個重要主體,學習小組組長一般應通過初期磨合,從學生中挑選學習進度較快、溝通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

4.跟隨型學生。跟隨型學生作為學習小組的主干部分,是PPCA項目實施的主要對象。

(二)教學階段

與CA相類似,PPCA也分為四個階段,我們分別稱其為構建期、磨合期、發展期和檢驗期。本節將以某職業技術學院軟件外包專業(6個學期)為例,展示PPCA四個教學階段的主要任務。

在該學院的軟件外包專業,PPCA的構建期進行專業基礎課教學,占用第1學期,在此期間主要任務是組建教師團隊和考察學生資質;磨合期進行專業平臺課程教學,占用第2學期,在此期間主要任務是磨合教師團隊和組建、訓練學生團隊,使其適應PPCA教學方式;發展期進行專業課教學,占用3-4學期,在此期間主要任務是以師徒團隊形式參與真實研發、生產項目和參加各類學科技能競賽;檢驗期占用5~6學期,在此期間,學生脫離課堂進入企業頂崗實習,主要任務是讓學生的知能向真實工作情境遷移,同時獲取企業對于學生的反饋。下面我們將4類教學角色在這4個教學階段中的主要任務一一列出。

1.引領型教師。構建:根據個人意愿,參選引領型教師(由教學督導委員會擇優評選;公布課程體系和項目,招聘考察團隊中的學習型教師;磨合:向學習型教師展示依據課程構建虛擬教學項目的方法,同時向學習型教師展示開展基于項目的課程教學方法;指導團隊中學習型教師參與實際項目;指導團隊中的學習型教師依據學生學習特點和進度組建學習小組。發展:向團隊中的學習型教師分配教學和科研任務并定期指導和評價;指導團隊中的學習型教師獨立申請并完成科研課題或者承接企業橫向課題的研究。檢驗:推薦學生進入相關企業定崗實習;從學習型教師處獲取企業對學生的反饋,并據此對課程和教學進行完善和改進。

2.學習型教師。構建:根據個人意愿雙向選擇,加入某個引領型教師的PPCA團隊;在教學過程中考察學生,挑選儲備帶領型學生。磨合:通過教授一門或者兩門課程,學習如何構建教學項目;通過參與引領型教師的實際科研項目和生產項目,鍛煉科研和教學技能;根據學生學習特點和學習進度,構建課程學習小組;督促指導帶領型學生提前教學進度完成課程項目。發展:獨立構建課程教學項目,開展基于項目的課程教學;獨立完成引領型教師分配的科研項目和生產項目中分解出來的任務;嘗試獨立申請科研課題或者承接橫向課題;帶領學生學習小組參與科研項目、生產項目和各類競賽。檢驗:跟蹤進入相關企業進行頂崗實習的學生并獲取企業反饋;獨立完成科研課題或者橫向課題.。

3.帶領型學生。構建:根據個人意愿,參選某個PPCA團隊的帶領型學生(由學習型教師推薦,引領型教師考察挑選)。磨合: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提前完成課程項目;嘗試為小組中其他學生提供指導和幫助,學習并參與教學輔助工作;嘗試參與教師的實際項目和各類競賽。發展:進入相關企業頂崗實習,完成企業生產研發任務;擔任頂崗實習學生組長,為組內其他學生提供指導和幫助,并負責與教師聯系。檢驗:跟蹤進入相關企業進行頂崗實習的學生并獲取企業反饋。

4.跟隨型學生。構建:根據個人意愿,加入某個PPCA團隊(由學習型教師考察挑選)。磨合:根據教學要求,在教師和帶領型學生的指導和幫助下完成課程項目。發展:根據教學要求,能夠脫離教師,在帶領型學生的指導和幫助下完成課程項目。檢驗:進入相關企業頂崗實習,完成企業生產研發任務。

三、結論

本文在綜合CA和PLTL的基礎上,結合高等職業教學實際,提出了一種項目導向的朋輩引導協作師徒制高職教學模式(PPCA)。PPCA以項目本位及朋輩自導性學習的方式,促進學生、教師的自我成長,這種成長不僅包括實施主體內在與外在的成長,還表現在課程教學、專業及學校層面的共同成長。相較CA或者PLTL的做法及措施,PPCA顯然是一種較為全面的適用于高職的整體教學模式。下一步,我們首先將針對PPCA進行實證性質的研究,在實施PPCA的基礎上開展進一步的實驗,對PPCA對教學的效應和影響進行更加細致和深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Glazer,E.M.,Hannafin.M.J.The collaborative apprenticeship model:Situat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ithin school settings[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2(2006).

[2]Gosser,D.K.,Roth,V. The Workshop Chemistry Project:Peer-led Team Learning[J].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75,185.

[3]Vygotsky,L. S.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篇9

關鍵詞:張愛玲,《金鎖記》,戲劇化,《怨女》,平淡自然

中圖分類號:I20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2

《金鎖記》曾經讓張愛玲飽受盛譽,無數學者將它視為“經典”,夏志清先生甚至將它奉為 “中國自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①,然而張愛玲卻將這樣一部作品重新改寫,從中可以想見張愛玲對自己作品的重新審視和思考,值得玩味的是傅雷曾化名迅雨發表《論張愛玲的文章》,其中雖然給予了《金鎖記》很高的評價但同時也指出“外表的美永遠比內在的美容易發見”②認為張愛玲過于重視小說的表達技巧,忽略了對人物性格的塑造,心理的把握,“華彩勝于骨干”。對于如此評價年輕氣盛的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中也給予了尖銳的回擊。然而當我們縱觀張愛玲小說時卻不難發現,張愛玲的小說的確是一步步由“傳奇”敘事轉向書寫平凡人生。

從《金鎖記》到《怨女》的改編,可以看到作者對戲劇化傾向的拋棄。威廉?阿契爾認為“一個劇本,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總是命運或環境的一次急連發展的激變,而一個戲劇場面,又是明顯地推進著整個根本事件向前發展的那個總的激變內部的一次激變。我們稱戲劇是一種激變的藝術,就像小說是一種漸變的藝術一樣。正是這種發展進程的緩慢性,使一部典型的小說有別于一個典型的劇本?!?③《金鎖記》中緊湊的情節,矛盾沖突,人物尖銳性格在《怨女》中都開始變得和緩。似乎人物走下了充滿戲劇沖突的舞臺,走進了生活,在詭異的“月光”下被映照的妖魔化的面孔在“日光”的下顯出了她真實的面目――蒼白扭曲卻痛苦無奈。

一、對人物形象的重塑

張愛玲在《金鎖記》中多用“突轉”與“驟變”的方式處理人物與事件關系,側重對一個個沖突片段的截取,人物性格也更加的決絕和極端。關節人物的行動推動情節走向。而《怨女》中無論是人物性格的塑造還是情節的鋪陳和發展都是循序漸進,有頭有尾的。在對關鍵人物的性格和人物關系的改寫中自然可以體味到戲劇化傾向的淡化。

1、親子關系的改寫

曹七巧這一人物可以說是《金鎖記》的靈魂,她由于金錢原因被自己的哥哥出賣,也由于金錢的原因拒絕愛的可能。這樣的行為似乎只能用瘋狂來形容,無法用理智來解釋。童世舫順著“一級一級的階梯”在“沒有光的所在”看到的正是這樣的一個“瘋子”。誠如張愛玲自己所說“極端病態與極端覺悟的人究竟不多”。

七巧也只能是一個特例,《怨女》中的銀娣并不是一個被金錢欲望摧殘的變態的人。她不過是一個被命運作弄和擺布的普通人,張愛玲在塑造這個人物的時候不得不將曹七巧的女兒長安這一人物刪除。正如夏志清先生所說:“七巧和女兒長安之間的緊張關系以及沖突,最能顯出《金鎖記》的悲劇力量”。④李貞元認為,從小說的角度講,“《怨女》刪掉女主角女兒的悲劇,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那樣可能顯得女主角過于刻薄殘忍了,使人產生近乎渲染的故事感”⑤同時從戲劇性的角度思考,這一改編也大大削弱了小說的戲劇張力。

作者在刪除這一情節線索的同時也修正了作品中的母子關系,《金鎖記》里曹七巧將無法釋放的轉嫁到自己兒子的身上,打探兒子與兒媳之間的私密事件,并以此為“利器”對兒媳展開攻擊,導致其最終的悲劇結局。而《怨女》中銀娣對兒媳的厭惡卻主要是因為“她”長的太丑給銀娣丟了面子。新媳婦怯生生的在樓梯口剝蓮子的身影和三十年前銀娣的身影合二為一。痛苦以這樣的方式得到發泄,扭曲的心理重歸平衡。

2、情愛關系的改寫

除了母子關系的改寫,七巧和銀娣的不同更體現在對愛情的態度上,七巧最大的特點是欲望得不到紓解。由于渴望情愛而不得,轉向對金錢的瘋狂追求。她對季澤的渴望更多的是身體的,的。一個健康的身體的誘惑。當姜季澤重新回頭來找七巧的時候,她審慎的,睿智的可怕,從蛛絲馬跡中立刻發現了破綻戳穿了季澤的陰謀,這樣的決絕。而《怨女》中銀娣曾經在刮著西北風的冬夜為三爺唱過“十二月花名”。這一改寫讓人物之間的關系有裸的欲回歸到情上。

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中曾經說過:“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乏人性。”“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雹迯垚哿釋Α督疰i記》人物形象的改寫印證了自己的審美取向。相對于七巧的狠絕,銀娣無疑是更復雜的,更生活化的。

二、小說結構的改變

《金鎖記》一開篇便寫到三十年前的月亮,這輪月游離于文本本身,具備了道具化的特質,并且超越景物本身融入了作品的敘事內涵。這輪月帶著濃厚的傳奇和神秘色彩。小說的結尾處又寫到這輪月。這樣一種首尾呼應的套子式結構,延伸了小說的整體意蘊,將時間凝固于月的流轉之中。張愛玲早期的小說中這樣一種結構非常常見,在《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中都可以看到,而張愛玲中后期的作品中卻不再看到這種結構。《怨女》也放棄了這一結構,月亮的出現也并不像《金鎖記》中的那樣具有獨特的象征意義。正是這樣一種結構的舍棄,改變了小說的整體基調。傳奇性削減,生活化加強。

小說本身的內部結構也發生了變化,《金鎖記》前后兩部分以鏡子里的變化為分界,前半部分主要講述在姜家被人歧視壓抑和不斷抗爭的故事;后半部分敘述分家后曹七巧與兒女生活的故事,前半部分張愛玲選取七巧的一天卻展現了她在姜家的地位,情節發展相當緊湊,無法贅述的背景部分則通過兩個丫鬟之口說出,在情節結構安排上獨具匠心,特別具有舞臺化的表演特色。后半部分中,張愛玲重點描寫了七巧掙脫了家庭的束縛后卻用金錢的枷鎖鎖住自己,禁錮親人?!对古穭t按時間的線索發展情節,從銀娣未過門寫起,寫她嫁入姚家后經歷的一系列事件,包括在《金鎖記》中從丫鬟們口中透露出的失竊事件,都在《怨女》中被嵌入情節線索中詳細寫出。

小說內部結構的變化自然導致小說的敘事節奏的改變,蘇珊?朗格曾說過,“恰恰是戲劇行為的節奏才使戲劇成為‘一首戲劇詩’而沒有成為對現實生活的摹仿,沒有成為對現實生活的‘假裝’。”⑦這樣的戲劇節奏理論同樣可以移植到小說創作之中,《金鎖記》顯然并不是對現實生活的再現或單純模仿,而是通過對人物生命中主要事件的截取,拼接達到對小說整體節奏的把握。于青也曾經說過“讀傳奇如觀戲劇”⑧,同時蘇珊 ?朗格又創造性的將這樣一種戲劇節奏與悲喜劇結合,他認為 “個體生命在走向死亡的旅途中具有一系列不可逆轉的階段,即生長、成熟、衰落。這就是悲劇節奏”⑨?!督疰i記》中正是將主角的一生通過片段化的形式展現出來,每一次必然會出現一個特定“側面”的放大。而動作是戲劇情節發展的內在動力,又是描畫人物的基本手段,并能引發戲劇矛盾沖突,而精彩的戲劇動作能使得臺下的觀眾們久久回味。在《金鎖記》中正是人物的一次又一次的“動作”讓整部小說精彩紛呈,讓讀者欲罷不能。

《怨女》則按照時間的軌跡,展現銀娣的人生際遇,小說的敘事節奏很自然地舒緩下來,不再側重表現激烈的矛盾沖突,人物的命運和抗爭不再驚天動地。人似乎是隨著命運的潮汐被送往未知的彼岸。無奈辛酸取代殘忍憤恨,蒼涼蓋過了悲壯。

三、生活場景的擴展

相較于《金鎖記》,《怨女》中的表現場景和視野都得到了拓展,開篇就用了大量的筆墨描寫各種風俗,媒婆說媒,對街相看,三寸金蓮,瞎子算命,三朝回門,“圓光”這些風俗人情的描寫將充滿戲劇化沖突的《金鎖記》改寫成了充滿人情氣息的“世情”小說。特別是“圓光”一節的加入,從一個側面展現了當時人們的普遍觀念和狀態的同時也將真正的黑手寫出,偷竊者竟是自家的少爺,而非連傭人都瞧不起的出身低微的二少奶奶,所謂三人成虎,更不要說眾人的偏見。正是一次次這樣的事件的發生,讓銀娣認清了自己的身份,位置?!督疰i記》在表現曹七巧是如何由麻油店的少女變成被金錢桎梏的瘋婦時則使用了大段留白的手法,她出場時就已經是一種變化后的形象,像她嫂子所說的姑娘和從前大不一樣了,而丫鬟們口中議論的失竊事件帶給七巧的痛苦和壓力也像一個引子,暗示了她在這樣一個家庭中的被欺壓的狀態。風俗禮俗的加入使得《怨女》中的人物回歸現實,在充滿風俗化的場景中展開情節。

與此同時,《怨女》的書寫視野也得到了拓展當被困于家庭的“七巧”被放置在更為廣闊的空間里,矛盾自然被稀釋了。那方曾是七巧打探兒子兒媳私密生活的煙炕,成了母子倆敘說分家后家族其他成員命運變化的“小天地”正是在這樣的對話里,外部世界的變化,時代的發展,革命的發生,其他各色人物命運的變換都被納入其中,透過對話展現出來,雖然瑣碎凌亂卻生活味十足。

作者放棄對小說戲劇化的追求轉向對凡俗生活的刻畫描寫自然是與作者的人生經歷,情感經歷,審美趨向的變化脫不開關系的。

張愛玲與母親黃逸梵之間的關系,一直充滿了微妙的糾葛。在張愛玲文學成就最輝煌的時候她曾說“那些瑣屑的難堪,一點點的毀了我的愛”⑩,而在逝世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對照記》中,她卻寫到“遺傳就是這樣神秘飄忽──我就是這些不相干的地方像她,她的長處一點都沒有,氣死人?!盉11對待母親的態度有明顯的變化,這種情感的變化自然地投影到她的作品之中,母親形象的漸變,母子關系的重構,自然導致戲劇化矛盾的弱化。同時個人情感經歷和體驗的豐富,也使得作品中對愛情的描寫有所轉變,張愛玲早期小說中的愛情很難與美好純潔一類詞語聯系在一起,但在《十八春》中卻把世鈞與曼楨的愛情寫得如此凄美?!对古分幸矊⒉芷咔蓪緷傻母膶懗傻酶鼮榍弁褶D,層次感加深。同時張愛玲曾經潛心研究《紅樓夢》,這種審美格調也已經潛移默化的深入到了作品之中,《金鎖記》中的人物,語言,環境,飾物的描寫處處可以看到《紅樓夢》的影子,而《怨女》中這種淺層的相似性內化為對平實人生,世情百態的熱情書寫。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怨女》沿用了《金鎖記》的故事梗概,但是后者并非前者的簡單重復,從人物的重塑,外部結構和內部結構的改寫,以及生活場景的拓展三個方面都可以看到張愛玲對戲劇化的拋棄,對凡俗人生的摹寫。這種對自我作品的重寫正是作者對自身的反思,對自我的超越。

注解

①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 香港友聯出版社事業有限公司 1979 年版

② 迅雨(傅雷) 論張愛玲的小說 萬象 第3卷第11期,1944年5月

③ 威廉?阿契爾,劇作法,吳鈞燮、聶文祀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第34頁

④ 夏志清,張愛玲的短篇小說,再讀張愛玲 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版 第367、367頁

⑤ 李元貞,張愛玲的《金鎖記》與《怨女》 文學論評 牧童出版社1979年版

⑥ 張愛玲 自己的文章,流言 陳子善主編,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

⑦ 蘇珊?朗格 情感與形式 .劉人基、傅志強、周發祥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⑧ 于青,尋找張愛玲 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5年

⑨ 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劉人基、傅志強、周發祥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⑩ 張愛玲,童言無忌,張愛玲散文集,伊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8頁

篇10

在一個夢境般的黃昏微型貨車碾過兩歲女孩小悅悅的身體。女孩的手無助地向上抬了幾下。過往的人們或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受難的同類。在那段緩慢流逝的十幾分鐘里,她孤單無助地躺在血泊中。女孩受難圖片出現在香港各大報紙的頭版,那醒目的標題刺痛了我的神經――《冷漠國人任由女孩受難》。在這個時刻,我知道“國人”指的是誰,因而更加感到羞愧。為什么會不斷出現這些令人疼痛和羞愧的場景?

用道德滑坡來解釋問題最為簡單,也最為無用――這實際上是將結果當作原因,等于什么都沒說。道德者,道一德也:道是社會的運行規則,德(得)則是社會運行規則在倫理學層面的體現。如果社會運行規則出了問題,那么,大多數人的道德就不可能沒有缺陷。離開了保障個體尊嚴的體制,人對人的忽略和傷害就在所難免。最近出現的許多事件都傷害了被忽略的底層個體――他們是人,卻被自己的同類所忽略、輕視、傷害,這說明我們的社會出現了實質性的裂痕。

在我看來,這裂痕恰恰源于當下制度設計的內在矛盾:1978年以后,中國開始全面引入市場經濟體系,但卻沒有全面引入相應的游戲規則(尤其是政治層面的制度設計),因此,經濟基礎和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存在“制度性時差”。市場經濟以個體為本位,與之相應的社會體系必須承認人的平等、尊嚴、自由,保證他們廣泛參與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權利。也就是說,變革應該全方位地展開'否則,社會裂痕就會逐漸顯露出來,造就包括道德滑坡在內的各種社會危機。

在西方建設市場經濟的早期階段,此類裂痕就出現過一經濟上已經走向市場化,政治和社會層面上的集權體系(如王權)卻未被及時消除。于是,有權者趁機圈錢圈地圈人,“羊吃人”、奴隸貿易等人間悲劇長期困擾著西方人。這并非市場化之罪,而是由于特權階層的肆意妄為。要消除它,就必須消除特權。消除特權和倡導平等,是16世紀到20世紀西方世界總的進化軌跡。譬如,18世紀發生的法國大革命就是以摧毀特權階層為目標的。但革命只是手段,真正保障人人平等的只能是體制。直到20世紀中后期,隨著民主化和法制化的逐步完善,平等和自由原則在階級、性別、種族維度開始獲得全面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