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栽培新技術范文

時間:2024-05-21 17:30: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業栽培新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業栽培新技術

篇1

[關鍵詞] 小麥;高產;栽培技術

一、良種準備

科技興農,良種先行。良種是獲取增產的內因,是農業科技的載體,具有高產、穩產、優質、低耗的作用。

1.選用良種的原則

一是要選用與當地氣候、栽培等條件相適應的品種:二是要選用與生產發展、市場需求相適應的品種。選用時應積極聽取小麥生產專家以及市場分析專家的推薦指導意見,降低生產的盲目性。

2.種子的處理

經過一定時間儲藏、加工以后的種子,發芽率、水分指標等是否符合要求,要進一步測試鑒定,同時注意播種前的曬種、選種等其他準備工作,確保種子質量。

二、整地準備

整地是小麥生產的基本環節,施底肥與整地結合進行。

1.增施有機肥,平衡施肥,增強地力

肥沃的土壤是小麥優質高產的基本保障,要保證小麥在獲得高產的基礎上,品質達到優質強筋小麥標準,對土壤肥力的要求比較高。整地時,一是要求畝施優質有機肥3000kg以上,農家肥缺乏時,實行小麥、玉米秸桿還田是十分有效的措施。二是測土配方,科學施肥。中高肥力地塊,一般基肥畝施尿素10~15kg,磷酸二銨20kg,磷酸鉀15~20kg,硫酸鋅1~2kg等。

2.深耕細耙、精細整地

整地能夠創造一個良好的土壤環境,是保證全苗和培育壯苗的基本措施。整地的標準是:一平、二勻、三松。一平是土地平整,深耕25cm以上,耕前粗平,耕后復平,避免出現墑溝伏脊等,做到澆水時畦內“寸水棵棵到”;二勻是墑情均勻,肥力均勻;三松是要松緊適度,沒有明暗坷垃,要細耙,做到上松下實,無漏耕漏耙,無架空暗壟等。

三、運用精播技術,建立最佳群體結構

不同播種期、播種量、播種深度等不僅能調控小麥的群體結構,還會影響小麥的生育進程、產量和品質。

1.適時播種

在影響小麥形成壯苗的諸因素中,溫度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播種期早晚是能否形成壯苗的關鍵,必須適期播種。若播期過早,麥苗易涉長,冬前群體發展難以控制;土壤養分早期消耗過度,易形成先旺后弱的“老弱苗”:易受病蟲害、凍害等。播期過晚的缺點是:①溫度低,出苗慢,出苗率低,苗齡小,冬前營養生長量不夠而形不成壯苗:②根系不發達,分蘗少,體內有機養分積累少,抗逆性差;③發育延遲,穗分化開始晚,穗頭??;④成熟延遲,種子形成和灌漿過程處在較高溫度條件下,千粒重降低,顯著減產,影響品質。不同地區條件不同,播期有所不同。一般的小麥在10月5—10日播種,到12月10日,日平均氣溫下降到0℃進入越冬期,冬前大于0℃,積溫600~650℃,能滿足小麥形成壯苗的要求。

2.適量播種

播量的多少,要因地因條件因品種制宜。中產田因地力不是太好,適當增加播量,可較多地依靠主莖穗爭取高產。高產田若播量過大,易引起群體過大,通風透光不好,個體生長弱,易倒伏,若適當降低播量,群體不會過大,個體促壯,抗倒,穗大,產量較高。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體結構的關鍵,不同的品種要掌握一定的播種量。

3.播種深度

播深一般以3~4cm為宜,深淺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齊,苗壯。播種過淺,易落干,缺苗斷壟,易受凍害;過深出苗率低,出苗時間長,苗弱,分蘗晚,分蘗少,次生根少,難以形成適宜的群體結構。

四、配套田間管理技術

實現小麥優質高產,種好是基礎,管理是關鍵,在提高種植基礎前提下,應根據小麥不同生育階段的特點,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

1.抓好冬前冬季麥田管理

冬前冬季小麥的生育特點可概括為:三長一完成,即長葉、長根、長蘗、完成春化階段發育。這個時期管理的任務是:促苗齊,苗勻,苗足,培育壯苗,實現合理群體,為麥苗安全越冬和春季生育良好打好基礎。主要管理措施是:

(1)及早查苗,補種補栽

小麥出苗后,及時查苗補苗,采用于缺苗處澆底水或浸種催芽的方法。小麥3~4葉期進一步疏密補稀,將疙瘩苗疏開,栽苗后普澆一水,確保早發趕齊。

(2)合理施用冬前肥水

合理施用冬前肥水是進一步培育壯苗、建立合理群體結構的關鍵措施。冬前肥水的施用要根據地力、苗情、墑情、氣候條件等來決定。

①澆冬水。澆冬水的作用:一是可以改善土壤水分狀況,滿足小麥越冬期間及返青期的需水;二是可以平抑地溫;三是可以沉實土壤,可冬水春用,延遲春灌,利于地溫回升,麥苗返青早:四是可以減輕病蟲害等。

為充分發揮冬水的作用,澆冬水要掌握好以下幾個環節:一是把握好澆水時間。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澆水,這個時候日平均氣溫通常在3~5℃之間,夜凍晝消。澆水過晚,水滲不下,遇到寒流時地面易結冰,麥苗窒息會死亡;二是澆冬水后,一定要在墑情適宜時及時劃鋤,破除板結,保持墑情。

②追冬肥。俗話說:施肥“年外不如年里”、“冬追金,春追銀”,深刻的說明了追冬肥的增產作用。冬前追肥基本上冬施春用。

追冬肥一般結合澆水進行,一是冬肥不應過量,對土壤肥力高、群體量大、壯苗、旺苗,應少施或不施冬肥,以免倒伏或貪青:二是不需澆冬水的麥田一般可不施冬肥:三是底肥中未施足磷肥的地塊,要注意氮磷配合施用。

(3)深耘斷根,鎮壓劃鋤

深耘10cm以上,可以斷老根,噴新根,深扎根,對小麥根系有促控作用,對于群體過大的麥田能明顯地控制群體的發展。對于過旺、群體過大的麥田,可以在立冬前后采用鎮壓措施。鎮壓在午后進行,以免早晨有霜凍壓傷麥苗。劃鋤是一項重要的管理措施,可以滅草、松土、彌補裂縫、防早保墑、減輕或防止凍害等。

2.加強春季麥田管理

主要管理措施是:

(1)返青、起身期主攻旱返青,穩健生長

肥水管理:對群體適宜的高產麥田,小麥(下轉第202頁)返青起身期可以不施肥水,以控制麥苗過旺生長。對個別群體不足的麥田,在起身前后適當施肥澆水。

適當化控、除草:3月上、中旬小麥起身期,對群體偏大、有倒伏危險的麥田,每畝采用20%壯豐安乳油40mL+75%巨星干燥懸浮劑1g兌水30kg均勻噴霧,起到化控防倒、化學除草的目的。

(2)重施拔節肥水

具體的追肥時間應根據墑情和苗情而定,一般群體適宜的高產田,宜在拔節初期至中期,對于群體偏大的麥田,宜在拔節中、后期追肥水。

(3)澆透孕穗水

孕穗期是小麥一生中需水臨界期,此期一定要保證有充足的水分,減少小花退化,提高結實率,增加穗粒數。

3.注重后期管理

后期管理的主要任務目標是:防早衰,防倒伏,促進粒重,改善品質,提高產量。主要措施是:

(1)澆好灌漿水

抽穗灌漿期是小麥需水最多的時期。小麥在揚花后10~15d及時澆灌漿水,以保證生理用水,同時可改善田間小氣候,減輕干熱風,延緩葉片和根系衰老,增加粒重,提高蛋白質、面筋含量。

(2)葉面追肥

小麥揚花后灌漿期間,選擇晴天下午4點以后,葉面噴施2%尿素+0.3%磷酸二氫鉀,間隔7~10d連噴2遍,不但能增產,還可提高蛋白質含量,延長面團穩定時間。

五、適時收獲,防雜保純

篇2

聚焦農業園區建設壽光蔬菜已跨入“園區”時代

莘縣食用菌產業化生產情況

新城細毛山藥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日光溫室無公害黃瓜生產技術規程

綠色食品絲瓜生產技術規程

日光溫室無公害辣(甜)椒生產技術規程

日光溫室無公害茄子生產技術規程

綠色食品洋蔥生產技術規程

綠色食品大蔥生產技術規程

綠色食品大蒜生產技術規程

日光溫室無公害菜豆生產技術規程

陳集山藥生產技術規程

日光溫室蔬菜秸稈直填槽式栽培技術規程

有機蔬菜的品種選擇及栽培技術

西芹及其新品種介紹

黃秋葵的優良品種介紹

無公害蔬菜生產中推薦使用及禁用農藥

健全體系完善制度全面加強蔬菜質量安全檢測監管

高山延季番茄越夏新品種

適應現代化都市農業發展的要求全面提升蔬菜產業的優勢

夏秋蔬菜管理要點

日光溫室絲瓜秋冬茬栽培技術

日光溫室黃瓜秋冬茬栽培技術

大棚西葫蘆秋延遲栽培技術

厚皮甜瓜秋延遲栽培技術

優良地方品種——兗州朱砂紅茄子

葉用萵苣制種高產栽培技術

夏秋甜椒大棚栽培技術

日光溫室菜豆越夏茬栽培技術

蔬菜新品介紹

日光溫室秋冬茬番茄栽培

夏豇豆高產栽培技術

秋延遲馬鈴薯栽培技術

花椰菜秋延遲栽培技術

大棚萵筍秋延遲高產無公害栽培技術

簡易大棚西芹秋延遲高產栽培技術

蔬菜節水灌溉技術

青島市農科院蔬菜研究所育成系列新品種

關于蒼山縣凱華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的調查報告

夏秋季節蔬菜育苗技術要點

夏末秋初蔬菜栽培管理技術關鍵

日光溫室無公害菜豆生產技術規程

無公害洋蔥生產技術規程

越冬茬茄子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棚室辣椒無公害栽培技術

壽光青花菜的越冬茬栽培技術

日光溫室越冬茬番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日光溫室蔬菜多茬栽培新技術

櫻桃番茄優質高效栽培技術

楓葉2號厚皮甜瓜日光溫室栽培技術

“淄研”系列西葫蘆新品種及大棚秋延遲高產栽培技術

淄博市綠色西葫蘆生產技術規程

棚室水果型黃瓜栽培新技術

日光溫室苦瓜冬春豐產栽培技術

日光溫室絲瓜越冬茬密植高產栽培技術

淄博市綠色桔梗生產技術規程

淄博市有機青蘿卜的栽培技術操作規程

立足城陽優勢,大力發展出口創匯蔬菜生產

有機蔬菜基地建設與生產技術

秋冬溫室電熱溫床育苗設置方法與注意事項

冬春蔬菜育壯苗技術

濰坊市寒亭區拱圓大棚西瓜早熟栽培技術

早春小拱棚西葫蘆無公害栽培技術

西瓜新品種德優3號及其栽培技術

佛手瓜的栽培與管理技術

大棚瓜菜寒害的防治

無公害韭菜規范化栽培技術

如何防治冬春保護地番茄落花現象

芽球菊苣無士栽培技術

番茄、茄子、辣椒再生栽培技術

棚室蔬菜生產“四預防”

香椿溫室密植囤栽技術要點

日光溫室甘藍與瓜果豆類蔬菜套種技術

拱圓大棚早春西瓜——越夏甜椒高效栽培模式

篇3

關鍵詞:玉米種植;新技術推廣;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69

莒縣寨里河鎮地處丘陵地區,土地以緩坡嶺地為主,主要是砂壤土,常年種植玉米1000hm2左右。近年來,在玉米栽培術上不斷加大研究,尤其是丘陵地玉米的栽培技術推廣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當地農民已經通過生產實踐,廣泛應用這些新技術,并享受到新技術帶來的豐碩成果。

1 多種渠道推廣玉米種植技術

莒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農業是國民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玉米作為莒縣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2.3萬hm2以上。因此,政府對于玉米栽培技術的推廣一直非常重視。通過扶持農機企業、農村濟合作組織,對玉米種植大戶進行補貼等形式,大力推廣玉米標準化生產技術。特別是以寨里河鎮為代表的丘陵地玉米的高產栽培技術,已在莒縣大地開花結果。具體推廣模式有:

農機企業對玉米栽培技術的推廣。農機企業進行玉米栽培術推廣具有的優勢在于,由于其是農業生產技術的試驗的專業部門,了解農民的需求,把握農業市場的變化,因此在引導農民進入經濟市場上,擁有資金和專業技術,很容易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不過在農機企業推廣玉米種植技術的方式上存在一定的逐利目的,有的企業很難從農民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還有一部分企業雖然享受了國家補貼的扶持,但是采用了不當的競爭手段,沒有將政策落實到位,也沒有給予農民選擇權,這些現象需要在工作實際中加以杜絕[1]。

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對玉米栽培技術的推廣。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在政府、企業、經濟市場的緊密聯系下,通過農民自主選擇的方式,為群眾進行公益性推廣活動。這種推廣途徑的優勢在于能夠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但缺點是存在規模較小,經濟力量薄弱等問題。尤其是在新技術推廣過程中,由于他們的能力所限,在技術推廣上還有一定的局限性。

玉米種植大戶對玉米栽培技術推廣。寨里河鎮注重發揮玉米種植大戶的作用,在搞好對玉米種植大戶培育的同時,還引導區域內的玉米種植大戶使用新型生產機械,采用標準化玉米生產技術,試用新型玉米種植設備,再將試用效果和經驗推廣到其他農戶中去,通過大戶的示范帶頭作用,加強玉米新技術的推廣。

寨里河鎮為了強化丘陵地玉米栽培技術的推廣工作,還加大宣傳培訓的力度,采用專題講座、示范田參觀指導、印發技術資料、邀請農業專家現場傳授玉米新技術等方式,增加農民對玉米栽培技術的了解,促進玉米生產新技術的推廣。

寨里河鎮積極爭取縣政府的扶持,不斷加大丘陵地玉米栽培技術的研發力度,通過村村建立示范片、示范戶,及時為農戶生產中遇到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加快了技術傳播和推廣。

2 玉米新技術推廣內容

寨里河鎮的丘陵旱田較多,因此,地膜覆蓋玉米栽培技術較受到農民歡迎。地膜能夠保護土壤中的水資源不流失,對土壤的生態環境優化的效果好,為玉米的茁壯成長奠定了好的基礎。同時,采用地膜覆蓋玉米栽培技術可以增加肥料在玉米苗株的吸收效率,提高玉米產量 [2]。

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農業技術。作為玉米新技術生產的保護措施,為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有效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經濟效益。寨里河鎮依托機械化手段,實施免耕少耕、秸稈殘茬覆蓋、合理深松、化學除草滅蟲等保護性耕作技術,有效減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了土壤結構,提高了土壤肥力,為丘陵地玉米生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

選用抗逆性強的玉米良種。針對寨里河鎮丘陵砂壤土的特點,經過多年的玉米品種栽培試驗,最后篩選出適合當地栽培的品種有:丹玉86、金海5號、金海7號等。丹玉86由遼寧省丹東農業科學院育成,具有抗旱、抗粗縮病,抗銹病、抗倒伏、適應范圍廣、米質好等優點;金海5號由山東省萊州市金海作物研究所有限公司育成,具有耐旱、中抗大、小葉斑病,抗彎孢菌葉斑病、青枯病,高抗玉米黑粉病、矮花葉病等優點;金海7號由山東省萊州市金海作物研究所有限公司育成,具有抗大斑病,高抗小斑病、感彎孢菌葉斑病等優點。以上3品種平均產量都在7500kg/hm2以上。

增施有機肥、平衡施肥。由于丘陵砂壤地一般肥力較低,因此,要獲得較高的產量,必須保證充足的養分供應。一般每667m2施有機肥2000kg左右?;适┯昧宽氁缘囟óa、以地和產定肥,氮、磷、鉀合理搭配。一般產量7500~9000kg/hm2地塊,每667m2施純氮(N)15kg、純磷(P2O5)8kg、純鉀(K2O)3kg和適量鋅、硼等微肥。在用法上60%氮肥及全部有機肥、磷肥、鉀肥、微肥隨旋耕施入,或有機肥隨旋耕施入,60%氮肥及全部磷肥、鉀肥、微肥隨播種施入。40%氮肥抽雄期追施。

3 結語

丘陵地玉米栽培新技術的推廣,促進了玉米質量和產量的提高。莒縣寨里河鎮在這項技術推廣上進行了大量的試驗,運用正確的途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黃瓜霜霉病 發病條件 綜合防治

1、病原菌

1.1黃瓜霜霉病病原菌屬鞭毛菌古巴假霜霉真菌【1】。俗稱“跑馬干”,“干葉子”,是黃瓜生產中最常見的一種病害,一旦發生,防治不及時,病情發展快,且造成嚴重減產,甚至絕產。

2、黃瓜霜霉病的為害癥狀 黃瓜霜霉病主要為害黃瓜葉片,苗期、成株期均可發病。

2.1苗期為害癥狀 幼苗期發病子葉上初生褪綠黃斑,擴大后變褐色,干枯、下垂,潮濕時正反兩面長出紫黑色霉層【2】。

2.2成株期為害癥狀 成株期發病從下部葉片開始,葉緣或頁背面初出現水浸狀病斑,病斑擴大后因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黃褐色病斑,濕度大時病斑背面出現灰黑色霉層。后期病斑破裂或連片,引起整個葉片枯死,只留下頂部幾片嫩葉【3】。重發生時葉片布滿病斑,互相連片,致使葉緣卷曲干枯,易破碎,植株早拉秧,嚴重影響黃瓜產量甚至毀田絕收。

3、發病規律

3.1黃瓜霜霉病病原菌在北方主要在冬季溫室內為害越冬,南方可常年發生,借氣流和農事操作傳播,從葉片氣孔或傷口侵入【4】。發病條件與濕度、溫度、品種、田間管理等相關密切。生長溫度15~30℃,孢子囊萌發適溫15~22℃,氣溫15~22℃,葉面有水滴即可發病。溫度20~26℃,相對濕度85%以上適宜病菌生長。氣溫15~20℃,相對濕度高于83%時病菌即大量產孢,濕度越高產孢越多【5】。葉面結露是游動孢子萌發和游動孢子侵入的必要條件。相對濕度低于60%時不產生孢子。平均溫度高于30℃或低于10℃不利于病害發生。保護地內溫度調節不好,晝夜溫差大,放風不及時,濕度大,結露多或天氣忽晴忽陰、連陰、多雨、寡照,利于病害蔓延。一般晚熟品種比早熟品種抗病。此外,密度大,澆水多,缺肥或氮、磷、鉀配比不當均有利發生。

4、黃瓜霜霉病的綜合防治

4.1農業防治措施

4.1.1選用抗病品種和耐病品種 比如當地推廣的中荷系列、馳譽系列等密刺型黃瓜品種都比較抗霜霉病。

4.1.2苗期管理 培育無病壯苗,增施有機底肥,注意氮磷鉀肥的合理搭配。

4.1.3節水栽培 保護地采用高壟地膜覆蓋配合滴灌或管灌節水栽培技術。

4.1.4調溫控濕 在日光溫室中,通過調節溫濕度來控制霜霉病。早上防風1h排濕,然后密閉溫室提高氣溫至30~32℃,下午防風,濕度降到66~70%,溫度降到20~25℃【6】??傊飪纫皶r通風排濕,減少葉面結露,禁止大水漫灌,澆水選擇晴天上午進行。

4.1.5高溫悶棚 根據黃瓜霜霉病的發生條件,在黃瓜生長季節可適當調控溫室的溫度,以此來抑制霜霉病的發生,減輕其為害。具體做法是:晴天澆水后將棚室密閉,使棚溫上升到42℃時計時,溫度計放置棚室中部與作物高度持平,每10分鐘記錄一次,42℃持續2小時再緩慢通風降溫【7】。此措施有一定的危險性,一定要謹慎應用。

4.1.6增強透光度 經常擦拭棚膜增加透光度;去掉田間下部老葉子,增加透光。

4.2化學防治措施

4.2.1在中心病株出現時立即用20%百菌清速克靈復合型煙霧劑防治,每畝每次用250克,隔7天熏1次,視病情熏4~5次。

4.2.2黃瓜霜霉病的藥劑防治適期是葉片背面出現水浸狀,可用72%杜邦克露600~800倍液;72.2%普力克水劑600~10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交替噴霧。每5~7天噴1次,連噴2~3次。

參考文獻:

【1】鄭建秋主編《現代蔬菜病蟲鑒別與防治手冊》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242頁“迷你黃瓜霜霉病”。

【2】高英主編《無公害蔬菜栽培新技術》延邊人民出版社出版,189頁“黃瓜霜霉病”

【3】韓世棟、周桂芳主編《溫室大棚蔬菜新法栽培技術指南》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143頁“黃瓜主要病害”

【4】鄭建秋主編《現代蔬菜病蟲鑒別與防治手冊》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242頁“迷你黃瓜霜霉病”。

【5】鄭建秋主編《現代蔬菜病蟲鑒別與防治手冊》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242頁“迷你黃瓜霜霉病”。

【6】高英主編《無公害蔬菜栽培新技術》延邊人民出版社出版,189頁“黃瓜霜霉病”。

篇5

鳳陽縣大王府蔬菜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11月,由時全等4名大學生“村官”領建。大學生思想活、懂技術、會跑市場,大學生與合作社的結合既發揮了人才優勢,又帶動了農民致富。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合作社現有社員231戶,擁有蔬菜500余畝,興建大棚1000余座,年產值達400萬元,其中現代農業示范園20畝、標準化穴盤育苗中心,一座以及蔬菜配送設備苦干套件,目前合作社股金已達31.5萬元。

大王府蔬菜專業合作社主導產業是大朋蔬菜,其主要產品有西(甜)瓜、番茄、彩色辣椒與水果黃瓜等“新特奇”蔬菜,其銷售半徑覆蓋合肥、南京、蚌埠等7個市縣。2009年6月,該社多種品牌蔬菜被農業部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

大王府蔬菜專業合作社兼有蔬菜專業合作兼有資金互助功能。合作社以“合作共贏、互惠互利”為宗旨,為社員在資金支持、市場培育以及技術培訓等方面為社員提供優良的服務。五年來,合作社統一銷售各類蔬菜達7000噸,實現利潤20萬元;累計提供互助資金30筆,實現利潤3.0萬元;統一購買農業生產資料20批次,實現營業收入35.2萬元。在社員資金需求較大時,合作社還為社員提供擔保,向金融部門貸款,有效緩解了社員生產經營資金短缺問題。

合作社還與省農科院、縣農委等單位合作,定期召開技術培訓班,邀請蔬菜專家授課并走到田間地頭為菜農現場解決技術難題。到目前為止,合作社已舉辦各類培訓班60次,受訓人員超過3000人次。合作社還把社員送出去,到山東壽光、安徽和縣、合肥等蔬菜基地參觀學習、增長見識,以提高其種植水平。合作社本著“五統一”原則,對社員進行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統一蔬菜栽培新技術和品種,統一進行病蟲害防治。

2009年12月,李源潮同志視察大王府村,對大學生在農村創業領辦合作社行動給予高度評價,并要求各級黨委、政府關心和支持大學生創業,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

在大學生“村官”的引領下,合作社拓展思路、大膽創新,與合肥振國有機蔬菜有限公司洽談興建蔬菜檢測及包裝車間投資、與總鋪鎮返鄉創業農民工洽談蔬菜保鮮庫建設、與本村民營企業家洽談開辦農家樂餐館……大學生“村官”們忙的不可開交。一旦這些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提高合作社應對市場和對社員綜合服務能力、為村民們提供新的更大的就業平臺和對周邊村民致富的帶動能力。

大學生“村官”們誓言:下一步,合作社將進一步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發展壯大基地規模,并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蔬菜生產,把鳳陽建成全省知名的蔬菜基地。在蔬菜產業規?;耐瑫r,進一步向經營方面輻射,開辦大棚廠、銷售農資、開辟對外有償技術服務、蔬菜產品加工、產品保鮮等業務,把合作社做成一個集資金、生產互助的航母,讓參與在其中的每一個社員都能獲得更多的收益。

目前,合作社還帶領村民發展大棚蔬菜產業,興建日光溫室11座,三聯棟大棚一座,全焊接式雙膜大棚4座,并已成功推廣蔬菜新品種50余種、蔬菜栽培新技術20項,選育優質西瓜新品種1種和高抗西紅柿品種1種。

值得一提的是,大學生“村官”隊伍中的佼佼者,大王府蔬菜專業合作社主要領辦人時全原本是放棄已經考取的公務員資格毅然考入鳳陽縣大學生“村官”隊伍的外鄉人。兩年后,在一部分大學生“村官”耐不住農村的艱苦,通過各種途徑回到城市的時候,時全卻動員未婚妻來到大王府完婚,并讓她成為大王府蔬菜專業合作社的一員。正是這種獻身“三農”的決心和毅力,使得時全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獲得國家、省、市、縣等各級各類榮譽無數。然而,面對榮譽,時全扎根農村的信心和決定更足了。

篇6

----------- 葡萄種植大戶的主要事跡

在**現代農業示范園里,**是葡萄種植大戶。一只只塑料大棚下掛著一串串即將成熟的葡萄,如此規模,稱得上全市第一。

7月16日,烈日炎炎,我們在葡萄園采訪了市***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他性格直爽,辦事干凈利落,開門見山地說:我辦了三家公司,***農業有限公司是其中一家,我種葡萄賺錢并不是最重要,主要是摸索葡萄種植經驗,引導農民發展效益農業,盡快讓失地農民走上致富路。

選擇優良品種

葡萄品種很多,品種好,效益好,品種差,錢難賺。近年來,***葡萄生產發展很快,絕大多數都是新種植戶,沒經驗。在這種情況下,唐偉寶決定種葡萄,通過自己種,從中選出優良品種,然后推解葡萄種植戶。在他的葡萄園里,有騰稔、豐收一號、甬優一號、白雞心、維多利亞、紅地球等18個品種,每個品種都建立“檔案”,好的進行推廣,差的及時淘汰。粉紅亞都密,維多利亞等,品質優,外觀美,抗病力強,上市早,“人無我有”價值高。金亞、黑天娥等,酸性,甜度不足,口感不好,市場銷路不暢。明年,公司將5只優良品種作為當家品種。同時,將好品種推解給葡萄種植戶,對產量低,經濟效益差的告訴農戶換種。

摸索栽培技術

***對葡萄栽培技術十分講究,在實踐中摸索經驗,然后熱心指導他人。他總結出栽培管理三方面先進做法,改變傳統整枝修剪法,修剪分為冬季和夏季,掌握四個原則,根據修剪的目的進行;根據各個品種的生物學特性不同進行;根據樹勢的強弱進行;根據枝質、棚架進行。改變傳統施肥方法。以往傳統的施肥方法,在生長期不注意肥料比例配備,以氮肥為主,其結果是:新梢旺長,果實養分積果受阻,發育差,果形小。他公司根據葡萄需肥特點及共需求進行,效果十分明顯。改變農藥使用方法。以往人們使用農藥以噴務桶為主,噴來不均衡,進度緩慢。他公司以預防為主,加強綜合防治,配合藥劑防治,采用大池藥劑調配,用機泵噴灑,既省工時又提高效果。**將自己的栽培新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葡萄種植戶。他說:自己葡萄種植再好,社會價值也不大,帶動大家種,共同提高經濟效益,這是我種葡萄的心愿。

推出“論株”采摘

篇7

年,力爭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穩定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萬畝,實現糧食總產萬噸,力爭達到萬噸,完成優質水稻萬,優質專用玉米生產萬畝;種植油料作物萬畝,其中油菜萬畝,實現油料總產達到萬噸,完成優質油菜生產萬畝。

二、重點工作

(一)建立萬畝糧食作物規范化高產示范片

建立唐巴路(東北——通濟)、成南路(倉山)兩個糧食作物規范化高產栽培示范區,完成水稻、玉米、小麥、油菜規范化栽培技術示范各10000畝。

(二)開展糧食作物高產創建活動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保護基本農田,提高耕地質量,突出主要農作物和優勢產區,依靠科技,主攻單產,提高品質,節本增效。通過創建,樹立典型,示范展示,輻射帶動,全面提升糧油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通過創建活動,示范區水稻畝產要達到600公斤以上、玉米畝產要達到600公斤以上、小麥畝產要達到400公斤以上,油菜畝產要達到200公斤以上。其中核心示范片水稻畝產達到700公斤以上、玉米畝產達到700公斤以上、小麥畝產要達到500公斤以上,油菜畝產要達到220公斤以上。高產攻關田水稻畝產達到800公斤以上、玉米畝產達到800公斤以上。輻射帶動全縣單個作物單產較前三年平均水平提高5%以上。

(三)搞好糧油作物新技術示范和和推廣

1、大力推廣水稻旱育秧。旱育秧技術推廣面積達到34萬畝。鄉鎮各建立旱育秧中心示范片500畝。

2、加大水稻強化栽培技術示范。5個鄉鎮建立水稻強化栽培新技術示范各200畝,重點搞好兩個中心示范片,示范面積達1000畝,全縣共示范和推廣水稻強化栽培3萬畝。

3、大力發展早玉米。完成早玉米面積達到40萬畝,建立早玉米示范片1000畝,建立早玉米核心示范片300畝,在全縣其余鄉鎮各建立早玉米示范片200畝。

4、實施玉米地膜覆蓋栽培20萬畝,旱地新三熟“麥玉豆”30萬畝,免耕栽培技術20萬畝,秸稈還田技術10萬畝,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四)發展糧生產大戶

要通過集中外出務工人員和缺勞戶的土地到種植能手中支,通過糧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和獎勵等政策。發展種植糧食作物2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50戶,發展種植糧食作物5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2戶。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認真貫徹落實糧油產業政策

1、實施國家小麥良種推廣補貼、玉米良種推廣補貼、水稻良種推廣補貼、國家油菜良種推廣補貼。

2、實施“增糧增收三百工程”玉米增產增收工程1萬畝。

3、實施了糧食豐產科技工程7.5萬畝,其中水稻豐產科技工程2.5萬畝,玉米豐產科技工程2.5萬畝,小麥科技豐產2.5萬畝。

(二)加強糧油作物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試驗

1、引進小麥新品種10個,完成新品種比較試驗1個,完成主要推廣品種覆蓋栽培與露栽培對比試驗5個。建立10個新品種展示,展示面積10畝。

2、引進玉米新品種10個,完成新品種比較試驗1個,完成主要推廣品種地膜覆蓋栽培、秸桿覆蓋栽培與露栽培對比試驗5個,完成主推品種密度試驗2個。建立20個新品種展示,展示面積20畝。

3、引進水稻新品種10個,完成新品種比較試驗1個。建立10個新品種展示,展示面積10畝。

4、引進紅苕新品種3個,完成新品種比較試驗1個。建立3個新品種展示,展示面積50畝。其中引進紫皮紫心、桔紅皮桔紅心品種各1個,各種植10畝以上。

5、引進油菜新品種10個,完成新品種比較試驗1個。建立10個新品種展示,展示面積10畝。

(三)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全縣完成糧油作物測土配方施肥130萬畝,其中施用配方肥80萬畝。水稻測土配方肥推廣20萬畝,完成玉米測土配方肥推廣30萬畝,完成小麥測土配方肥推廣20萬畝,完成油菜測土配方肥推廣10萬畝。

(四)加強糧油作物病蟲綜合防治

及時準確地搞好農業有害生物的預測預報,根據有害生物發生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防治方案,并組織防治。全縣病蟲統防統治面積達到30%以上。確保糧油作物不因病蟲草害的發生而造成糧油作物產量損失。

(五)加強技術培訓

縣上以開展大、小春糧油作物生產技術培訓為重點,結合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搞好糧油生產技術培訓;各鄉鎮要利用各種培訓工具加強糧油作物生產技術培訓。確保每種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培訓到農戶。

篇8

關鍵詞 黑木耳;袋料;產量;效益

中圖分類號 S646.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6-0072-01

為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研究人員于2012年秋季在浙江省仙居縣下各鎮塘頭村開展了不同袋料黑木耳栽培試驗,獲得了成功,增產增收效果顯著?,F將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原料

供試菌株“109”由江蘇省高郵市食用菌研究所提供;玉米芯(玉米果穗去籽粒后的穗軸)、油菜桿、玉米稈、木屑;制菌棒;供試田前作為單季雜交水稻。

1.2 試驗設計

試驗按照袋料的不同設4個處理,即玉米芯60 kg+制菌棒80段(A)、油菜桿65 kg+制菌棒98段(B)、玉米稈50 kg+制菌棒70段(C),以木屑90 kg+制菌棒60段為對照(CK)。各處理隨機抽取60段菌棒,排放到試驗小區。其中,玉米芯、油菜桿用粉碎機粉碎,而玉米稈韌性較強,用粉碎機不能粉碎,采用人工切碎[1-3]。不設重復,采用隨機排列,小區面積6 m2(4.0 m×1.5 m)。各小區之間以操作溝隔開。排耳前將畦床整成龜背狀,寬120 cm,操作溝寬、深分別為30、15 cm。畦中央用鐵絲搭成支架,畦床用5%石灰水消毒,然后鋪上干草以利于保濕和防止泥沙污染耳棒。排耳時,菌袋均勻排布,間距3~5 cm“人”字型斜靠在支架上[4-5]。

1.3 試驗過程

于2012年9月3日將原材料粉碎,9月4日用裝袋機裝袋做菌棒,統一配方比例:原材料79%、麩皮20%、石膏1%,加入專用微量元素2.5 g充分拌勻后制棒。9月5日常壓滅菌,開始用旺火使溫度在4~5 h內迅速上升到100 ℃,當菌袋內料溫達到100 ℃時,保持溫度14 h后,自然冷卻至30 ℃時開始接種,然后培養發菌。11月30日將發好菌的菌棒移到大田擺放,統一常規管理。2013年3月11日開始采收至4月25日采收結束,各小區分別采摘稱重記錄產量、價格、產值及效益。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袋料栽培鮮耳產量比較

由表1可知,處理A黑木耳產量最高,平均每段采鮮耳1.400 kg,折合產量140.0 t/hm2,較CK增產45.8 t/hm2,增幅達48.62%;處理B平均每段采鮮耳0.941 kg,折合產量94.1 t/hm2,與CK產量相差不大。

由于玉米稈切得不夠均勻,袋料裝袋不緊實,可能戳破薄膜袋,致使接種的菌棒發菌不充分,排到大田后被雜菌污染,嚴重腐爛,導致處理C沒有產量。

2.2 不同袋料栽培鮮耳經濟效益比較

由表2可知,處理A平均每段成本2.325元,每段產值8.400元,每段凈效益6.075元,折合凈收入60.75萬元/hm2;處理B平均每段成本2.156元,每段產值5.646元,每段凈效益3.490元,折合凈收入34.90萬元/hm2;CK平均每段成本2.300元,每段產值5.652元,每段凈效益3.352元,折合凈收入33.52萬元/hm2。

處理A成本略高于CK,但由于玉米芯營養成分含量高,其富含纖維素、淀粉、蛋白質、脂肪等營養成分,作袋料栽培黑木耳,表現出出耳早、耳肉厚、品質好、產量高的特點。其經濟效益明顯高于CK,折合產值比CK高27.48萬元/hm2,效益比CK高27.23萬元/hm2,增幅81.24%。處理B成本略低于CK,產量、產值與CK基本持平,折合產值比CK略低600元/hm2,效益比CK略高1.38萬元/hm2,增收4.12%。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當地玉米芯、油菜桿可以代替木屑作黑木耳栽培原料,都有不同程度的增收效果,尤其是玉米芯作原料,增產增收效果顯著。仙居縣旱地資源豐富,油菜、玉米種植面積大,全縣年油菜和玉米種植面積均逾4 000 hm2,玉米芯、油菜桿資源豐富,用來栽培黑木耳等食用菌既可以減少樹木采伐量,使森林資源得到保護,又可以使農作物秸稈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該試驗實施過程中玉米稈因不易粉碎,制袋接菌后發霉腐爛而沒有得到試驗數據,建議再次開展玉米稈作袋料栽培黑木耳、草菇菌等試驗,并對粉碎方法做進一步研究,以使玉米稈能獲得最佳利用。

4 參考文獻

[1] 高國明,陳欽宏,俞愛英.農作制度創新模式單季稻——黑木耳高效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0(3):162-163.

[2] 陳家明,余穩穩,吳暉,等.玉米芯的營養成分分析[J].現代食品科技,2012,28(8):1073-1075.

[3] 王留民.袋料黑木耳高效栽培技術研究[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09.

篇9

1、糧食豐產科技工程。2007年我局承擔了安徽省科技攻關重點項目——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安徽省沿江江南雙季稻綜合高產技術集成與研究”項目。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整合多方資源,經過多方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經省專家組現場測產驗收統計,核心示范區早稻均產452.4公斤,晚稻均產505.3公斤,全年平均畝產957.7公斤,比前三年平均畝增109.7公斤,合計畝增收172.69元;示范區全年平均畝產882.9公斤,比前三年平均畝增34.9公斤,合計畝增收51.52元。超高產田塊兩季合計畝產達1245.1公斤,創造了望江水稻單產新記錄,該項目累計增收2400萬元,得到了各級領導和專家的肯定,同時也引起了中央、省、市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特別是4月11日,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播》頭條以《科技到田頭春耕不誤時》為題做了報道,極大地帶動了周遍農戶種植水稻的熱情。

2、棉花“千株千斤”超高產栽培試驗示范項目。為了穩定我縣棉花總產,提高單產,讓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我局把棉花“千株千斤”超高產栽培試驗示范項目列為縣級科技攻關重點項目,經過廣大農技人員的努力摸索,試驗效果十分顯著。全縣共安排19戶,示范面積37.3畝,長嶺鎮汪德才戶最高產量達到554.2公斤,平均產量396.4公斤,比全縣平均產量增產143.4公斤,每畝增加純收入500元以上,高的可達800元以上。市科技局局長方爭鳴偕同市種植業管理局局長余華明等一行對我縣棉花超高產栽培技術進行專題調研并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前往參觀學習的群眾達1200人次,2008年已與鄉鎮農技站登記預約的農戶已達324戶。

3、超級稻試驗示范推廣項目。在市局和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我縣全面推廣了以兩優0293為代表的二代超級稻,全縣超級稻種植面積達28萬畝,占總面積的80%以上;平均增產13%以上,累計增收1200萬元。建立了“三代超級稻”P88S/747百畝示范區。為確保試驗示范達到如期目標,我局多次組織省、市、縣水稻專家,深入農戶,傳授水稻高產栽培新技術,成效顯著。經省農委專家組現場實收,P88S/747百畝示范片平均單產達到788.6公斤,比對照畝增產163.6公斤,增長26%;最高畝產813.5公斤,創我縣單季稻畝產新高。

4、科技特派員基層創業行動試點工作。為貫徹落實科技興縣和人才強縣戰略,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我局精心挑選,科學安排,雙向選擇確定了10名水稻、棉花、養殖等方面的技術人員,派往全縣十個單位生產第一線。目前已初見成效,如高士鎮農技站吳海波同志與豐樂種業聯系在高士鎮毛安村建立了41戶50畝雜交無籽西瓜制種工作,每畝純收入達2400元以上;網箱養鱔協會在劉志同志的技術指導下,網箱養鱔產業不斷發展,協會被國家科協評為國家科普示范基地,我縣已成為安徽省“網箱養鱔”第一大縣,養殖技術全國領先,全縣插網箱15萬只,400萬公斤,年產值超過1.5億元。在童來保同志的技術指導下,稻鴨共生示范面積不斷擴大,示范效果進一步顯現;在胡江苗同志的指導下,南山禽業在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積極帶動周邊農戶發展青年鴨,全年發展養殖戶300多戶,養殖青年鴨120萬只,養殖戶戶均獲利3萬元。其他幾名科技特派員在自己的崗位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5、稻鴨共生技術推廣項目。該項目被列入2007年度安徽省重點科研計劃項目,主要是通過稻鴨共生,相互促進生長,達到促進水稻增產,促進生態平衡,降低農業成本,實現農民增收的目的。今年,示范基地建設面積擴大到1.12萬畝,投放22萬只良種鴨。據調查測產統計,水稻每畝節本增收近170元。

6、科技創新試點鄉鎮工作全面開展。2007年,我局積極指導、配合華陽鎮實施科技創新試點鄉鎮工作,在棉花與油菜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合成圩農業綜合開發、大棚蔬菜基地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7、推進新產業“黑魚集約化養殖”試驗工作,培育我縣水產養殖新的增長點。今年試驗示范面積達38畝,成魚達38萬斤,產值達240萬元,市場前景良好。

8、實施“特種水生蔬菜刺苦草的種質馴化和產業化開發”等野生水生蔬菜綜合開發項目?!巴廖r子”人工繁殖及產業化開發項目在安農大參與下取得重大突破,已實現人工種植,經省農大專家初步測產,畝產可達500斤,每畝產值可達5000元,進一步試驗示范,此項技術可在我縣沿湖低洼圩田全面推廣,真正實現避災農業、高效農業、特色農業。

9、以培育新型農民為重點,開展科技培訓和宣傳工作。為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我局本著“便捷、易行、實用”的原則,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入戶,為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一是與省農科院、安農大、市棉科所等高等院校的有關專家近20人建立了合作關系,為科技入戶和科技培訓提供了人才保障。二是進村入戶開展新型農民新技術流動培訓班30(場)次。累計培養“專業農民”3000余人次。三是開展富余勞動力的職業技能(轉崗)培訓300人次,使每人掌握一門外出務工技能或特種養殖技術,年均增收1000元。同時,我們還制定了《2007年度科普宣傳工作方案》、《07年度科技法制宣傳工作方案》,并按方案要求,利用電視、報紙、網絡、發放資料等多種途徑深入開展科普宣傳工作。今年,發放科普資料2萬份,科技實用技術光盤70余盤;通過科技信息網轉發科技法規、科技政策10余條,科普知識、農業實用技術近100條。在省、市科技部門的支持下,我縣農業科技工作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但與全市兄弟縣一樣存在以下問題:

1、縣級科技力量比較薄弱,創新能力不強,難以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2、縣域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隊伍不穩定。

3、農業科技經費投入不足,基層科技工作環境不夠優化。

篇10

(1.兵團第三師四十九團農業技術推廣站,新疆圖木舒克843809;2.兵團第三師四十九團農業科)

摘要:采用包蛋麥種植技術,可使小麥生育期提前,能有效保證后茬復播作物正常成熟。本文從播種、施肥、化控、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介紹了包蛋麥高產栽培技術。

關鍵詞 :包蛋麥;栽培技術

包蛋麥滴灌栽培技術是一項小麥栽培新技術,種植包蛋麥不但有利于棉糧倒茬,還可以協調冬、春小麥播種期,緩和機具、勞力和用水的矛盾,延長麥收時間[1]。2013年,四十九團種植包蛋麥400hm2,其中最高實收產量達449.2kg/667m2。本文總結了包蛋麥的高產栽培技術,以期為廣大糧農提供技術指導。

1播前準備

1.1選用優良品種

選用豐產性、抗逆性好,高產潛力大的優良小麥品種,如新冬22號。

1.2精細整地

棉花收獲后及時秸稈還田,灌水后深翻,犁地深度28~30cm。耕地后用聯合整地機整地,直耙1遍,對角耙2遍,達到土地平整、疏松細碎、墑情適宜、上虛下實的標準。

1.3施足底肥

結合秋整地,基施尿素10kg/667m2,磷酸二銨25kg/667m2。

2播種

2.1種子處理

選用精選良種,要求純度≥99%,凈度≥99%,發芽率≥85%。播種前曬種3~5d。

2.2適期播種

棉花11月初采摘完畢,要求11月20號左右開始播種包蛋麥,11月30日播種結束。一般播種量28kg/667m2,播種深度3.2~3.6cm。播種期每推遲2d,播種量應增加0.5kg/667m2,播后要鎮壓確實。

3田間管理

3.1合理滴水

包蛋麥一般滴水6~7次,13~15d滴水1次,全生育期滴水300~350m3/667m2。一般于3月25日左右滴出苗水,滴水量不宜過高;拔節期、孕穗期、開花期和灌漿期各滴水1~2次。

3.2科學施肥

包蛋麥采用隨水滴肥的方式,水水滴肥,一般追肥6~7次,全生育期滴施尿素42~49kg/667m2。小麥拔節期和孕穗期是需肥關鍵時期,一般滴施尿素10~12kg/667m2。

3.3化控

滴灌小麥水肥充足,生長較旺盛,在控制水肥的同時應采取化控措施。可于包蛋麥苗期噴施矮壯素200g/667m2。

3.4化學除草

小麥分蘗期至拔節前,選用20%二甲四氯水劑150~200mL/667m2,兌水40~50kg地表噴霧,可防除大部分一年生闊葉雜草。

3.5病蟲害防治

包蛋麥病蟲害以農業防治和生物防治為主,可通過選用抗病品種、輪作倒茬、深耕曬垈和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等措施進行防治。

包蛋麥病害主要有銹病。一般年份不需進行防治,當田間病情指數達到20%~30%時,可在發病初期用25%粉銹寧乳油50g/667m2,兌水30kg噴霧防治,發病嚴重的地塊,可于揚花后期再防治1次。

包蛋麥常見蟲害主要有蚜蟲、皮薊馬、潛葉蠅等。潛葉蠅蟲情指數達10%以上時,選用北農愛福?。ò⒕S霉素)10mg/667m2,兌水30kg噴施防治;蚜蟲和皮薊馬百穗蟲口達到500頭以上時,可用滅蚜威100~120mL/667m2等,兌水30~40kg噴霧防治。

4及時收獲

在蠟熟中后期收獲,小麥籽粒產量高、品質好。機械收割應在蠟熟后期,即籽粒變硬、莖穗干枯時收獲。落粒性強、口松的品種收獲期應適當提前。

5小結

四十九團小麥收獲后一般還要復播1茬玉米。包蛋麥一般在第2年3月24日出苗,拔節期4月19日,孕穗期5月1日,抽穗期5月12日,開花期5月19日,灌漿期5月26日,完熟期6月30日,全生育期213d左右,比常規小麥成熟期提前7d左右,從而可有效保證復播玉米的播種期,為復播玉米高產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