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故事范文
時間:2023-03-18 15:47: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清明節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墒牵钊巳チ藥滋?,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墒牵敃x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薄白阆隆笔枪湃讼录墝ι霞壔蛲呏g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篇2
故鄉的早春,寒意料峭,沒幾天,就刮起了大風,那大風像肆虐的野馬,在空曠的原野上馳騁,它無情的撕扯你的衣袖,不停地在耳邊狂吼,不住地掀起頭發,不斷地踐踏你的意志,讓你心緒不寧。
除了刮大風,天氣預報說,近幾日天氣陰,有小雨。是啊,過幾天就到清明節了,每年的清明時節為什么上天也那么準時有雨呢 上天也懂得人的哀思嗎,那紛紛飄落的細雨,就是思念亡故之人的淚滴嗎?
小時候,在故鄉,一過清明節,我們就和母親去野地里挖野菜,那種野菜叫“青麻菜”,“婆婆丁”。我喜歡沒有風的日子,去挖野菜。野地里棕褐色的土壤,長出嫩綠的小草和嫩嫩的野菜。那里的土壤松軟,濕潤,散發一種泥土的清香,用腳踩上去,軟綿綿的。母親,沒上學的妹妹,還有鄰居的伙伴,挖著長出紫色小芽的“青麻菜”“婆婆丁”,那時,我們沐浴著美美的溫暖的陽光,在野地里忙碌,無憂無慮的,很興奮。
母親是個勤勞,善良,節儉的人,她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女人,她和別人的母親一樣,一天到晚,給我們做飯,洗衣服,操持家務,辛勞的很。雖然那時家里很窮,但,只要我們兄弟姊妹,無論哪個有出息,能上學她都鼓勵,寧可自己受累,養豬,養雞,給人家看孩子,也要賺錢讓我們讀書。母親身體很好,她從不輕易吃藥,有點頭疼腦熱的,感冒傷風,喝一點姜湯,驅驅寒,挺一挺就過去了。
母親身材有些發胖,經常穿著肥大的衣褲,臉上常掛著慈祥的微笑。她很喜歡看古書,她沒讀過幾天書,卻認識不少字,母親記性好,她讀書的字,有些是自己慢慢學的,有些是跟父親學的,因為父親讀過私塾。像《西游記》,《水滸轉》,《三國演義》都讀過,雖然有的字不認識,但能讀懂大概意思,有時也喜歡聽京劇,什么“鍘美案”,什么“十五貫”,“楊門女將”等。
如果不讀書,將來就不會有出息,母親常常教誨我們。我剛上小學一年級時,我的學校離家里很遠,要穿過一片稻田,走過一段涵洞,我自己感覺上學不如在家玩,每天要早起晚歸,很辛苦,有一天,不知什么原因,我沒有上學,我逃課了。母親發現我沒去上學,她很生氣,臉上怒容滿面,她抄起一根黑色的燒火棍,就攆我去上學,我邊不情愿地走著,時不時撅著嘴回頭看她,她手里舉著棍子,示意我快走,不然就揍我。我每一次回頭,她都揚起黑黑的燒火棍,但沒有打下來,她一直把我攆到那個涵洞一樣的小橋,看著我低頭走過小橋,弱小的身體,在稻田的土埂上變成一個晃動的黑點。從那以后,不知是懼怕母親,還是自己醒悟,從不曾逃學。
母親擔心我會在外面受欺負,記憶中,她曾因為我,收拾過欺負我的孩子。
每一次放學,第一個奔進屋里,就是看看母親在不在,要是不在,就到鄰居家去找。有一次,我感覺很餓,放學進家,母親不在屋里,我去鍋里找吃的,一掀開鍋蓋,看見紅紅的高粱米飯,心中不免厭煩起來,為什么總吃高粱米呢?又澀又硬的,用勺子挖出一匙子放到嘴里,沒有一點味道。但是,母親吃飯時,她總是吃高粱米,有白面的大米,都讓著我們,如今,我們也為人父母了,體驗到這就是母愛了,她從來都是,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受一點委屈。
有一次學校組織郊游,需要幾塊錢,但是家里沒有,可當時的我確實很想去,孩子的心就是玩的心,去不成心里就難受,看著別的同學都報名交錢,自己心里很著急。母親沒說什么,她收拾一下出去了,不久她轉回來,她手里捏著一疊錢,有十幾塊錢,但我發現,她手腕上磨得發亮的銀鐲子卻不見了,她把郊游的幾塊錢放到我手上時,我的眼睛,漸漸潮濕起來,但我扭過身,怕被她看見,我在忍著,不會讓眼淚流下來,心中卻像壓著一塊石頭,沉沉的。
那銀鐲子是她結婚時姥姥送的,在母親的手腕上戴了幾十年了,卻因為我的一次郊游,輕易地當掉了,現在想起,心中很不是滋味。
在以后的日子,我也漸漸長大,后來考上一所學校,有助學金,再也不用家里負擔學費了,等畢業上班,我把第一個月的工資抽出幾張大票交到母親手里時,母親的眼睛笑成了一條縫了。
母親難得的高興,讓我的心有一絲稍稍的安慰,母親喜歡看到錢,卻舍不得花錢,她從不忘記,從貧窮里走過的日子。
不知哪一天,我看見母親的頭發漸漸花白起來,歲月的刻刀,無情地在她臉上刻起了皺紋,因為勞碌和生活的壓力,卻落下時常不自覺地嘆氣的毛病。
篇3
1、白話譯文: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2、《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3、《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凄冷,歷來廣為傳誦。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詩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頂點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韻邈然,耐人尋味。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1、古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是希望除病消災。
2、古人在清明節的時候會把風箏放上天空,然后再把風箏的牽線剪段,讓清明時節的春風把風箏送去天涯海角。古人之所以會這么做,是希望能除病消災,也能夠自己帶來好的運氣。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通過班會,讓學生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有更具體、詳細的了解。通過講故事知道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努力學習,擔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
二、活動目標:
通過活動能認清自己的不足,學會好好學習、熱愛生活、愛父母、愛同學、愛老師、愛班級、愛社會。
三、活動準備:師:有關資料 生:鮮花
活動過程:
(一)、了解清明節
1、清明節由來,清明節習俗,清明節食品,清明節紀念方式及國外清明節。
2、讓學生知道清明節的日期;清明節的別名;隨著網絡發展,清明節有了不同的紀念方式;我們家鄉清明節的食品和習俗。
(二)、學會去愛
1、故事 《劉邦祭祖》
漢高祖劉邦在功成名就后想到誰?如果是你,你是怎么想的?
漢高祖劉邦在功成名就后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祖宗。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只有愛父母的人,才會愛同學、愛老師、愛班級、愛社會。
2、錄像片段:
(1)看片段
(2)談體會:
3、詩朗誦《站在烈士紀念碑前》
篇6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里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跡,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據我所知,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汕迕鞴澾€有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又被稱為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如果按照舊的清明習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篇7
20xx幼兒園大班清明節活動方案范文1活動一"親子其樂融融做清明粿"
活動前言:年年艾葉綠,年年粿泛香。清明粿是在清明前后制作的一種食物,它的皮是一種叫艾葉的植物做成的,據說是用來祭奠先人的。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這種叫清明粿的食物。與家人一起做清明粿增進親子感情,同時也讓幼兒了解清明節不同的風俗習慣,激發幼兒對清明節的認識與感悟,學會感恩。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清明節的意義、由來及風俗習慣。
2.嘗試制作清明粿,體驗制作清明粿帶來的樂趣。
活動地點:園內各班級
活動時間:4月2日早上9點30分
活動準備:豆沙餡、清明粿的面等。
參加人員:全體大班段師生及部分家長
活動二"清明節祭掃烈士陵園"
活動前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又是一年清明節,為紀念這個有著深遠意義的日子。幼兒園定于4月3日下午組織大班幼兒前往萬象山烈士陵園進行掃墓活動。
一、活動時間:20XX年4月3日下午2:00-----4:30
集中出發時間:20XX年4月3日下午2:30在草地上集中準時出發。
二、活動地點:萬象山烈士陵園
三、活動對象:大班段全體幼兒
四、活動路線:隊伍順序:大(1)、大(2)、大(3)、大(4)行走路線:幼兒園后門出發------過永輝新村A------過中東路(永輝熟食店)-------永輝新村B(麥香雞店)-------解放街(山水賓館)-----景文百貨(紅綠燈)------國際大酒店-----區鎮府-----萬象山
五、人員安排:
(一)總指揮:楊蘇芬園長
(二)副總指揮:李水愛園長
(三)班級組織人員:大一班黃妙紅王麗周玲洪麗珍大二洪瑰吳瑜瑜陳莎莎葉秀英大三柴麗麗邱筱妍呂建香大四李珍楊劉靜朱晶晶吳慧紅
(四)攔路口、護路:季麗勇、上官樂平、陳麗芳
注:每個十字路口都由專人負責;十字路口有:中東路口、景文百貨紅綠燈、四牌樓紅綠燈、括蒼路口
(五)拍照:陳麗芳
(六)保?。荷瞎贅菲?攜帶好急救用品)
(七)主持人:柴麗麗
六、活動目的:
1.讓幼兒理解掃墓的意義,培養幼兒尊重烈士的情感。
2.教育幼兒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七、活動準備工作
(一)各班教師通過社會調查、圖書查詢,讓幼兒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
(二)幼兒自己動手扎一朵小白花,把對烈士的崇敬之情凝聚在花上。
(三)大花圈一個
(四)面包機一臺,磁帶(哀樂)
(五)全體幼兒必須穿好適合步行的鞋子
八、注意事項:
1.牢固樹立安全第一意識,全體師幼要注意交通安全、公共安全等。
2.班主任和各負責人員在出發前、行走過程中都要清點人數,保證做到不缺一個人。
3.遇到突發事件,要冷靜沉著,第一時間報告領導,聽從領導指揮。
5.各班要加強安全教育、紀律和環保教育。
6.隊伍前進時,班主任排在隊伍的前面和后面,生活老師在中間。
7.各班教師要做好幼兒的思想教育工作,全體師幼在整個活動過程要保持莊嚴肅穆的表情。
8.師幼統一穿園服,請一名幼兒拿幼兒園園旗排在隊伍的最前面出發。
9.活動結束后將幼兒安全的帶下山,在萬象山腳等待家長,必須等所有幼兒都接走后教師才能離開。
九、活動程序:
1.幼兒手拿自制小白花整隊進入陵園。
2.宣布祭掃烈士墓活動正式開始。
尊敬的領導、老師、小朋友們:大家好!
為了緬懷革命先烈,對小朋友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讓大家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大班段組織這次"祭掃烈士墓"活動。參加這次活動的有:幼兒園的楊園長、李園長及全園部分老師、阿姨和小朋友們。下面,我宣布:清明節祭掃烈士墓活動,現在開始。
3.請園長講話。
4.我們一起為革命先烈們默哀,安息吧!
5.向革命烈士敬獻花圈。(一位教師和兩名幼兒)
6.瞻仰周麗平紀念銅像,獻花。
20xx幼兒園大班清明節活動方案范文2【活動目的】
1、了解清明節的來歷,知道清明節的日子及習俗,樂于參與清明節的活動。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與人之間的親屬關系,懷念先祖、尊重長輩等。
3、敬仰懷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活動準備】
課前與家長聯系好參與本活動,電腦課件,實物:各種圖案的彩蛋、每幼兒一個熟雞蛋,彩筆、帖紙、橡皮泥、剪刀、膠水等。
【活動過程】
1、用古詩導入活動內容: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
小朋友你們知道幾月幾日清明節嗎?(4月4日清明節)
2、教師講述清明節的由來。
3、課件:邊放課件教師邊講述,讓幼兒了解老革命烈士的先進光榮事跡。
4、出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課件同時播放樹立紀念碑的錄音,教師講述:為了讓后人永遠記住、永遠懷念這些革命英雄,并在20XX年3月30日在天安門廣場樹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
現代英雄:抗洪救災、搶險救火、保衛國家生命財產等等許多現代英雄也獻出了生命。
5、觀看課件:老師帶孩子們掃墓的畫面。
6、放哀樂、人民英雄紀念碑畫面,請家長與幼兒起立,向英雄們行禮、默哀,表示懷念。
7、與幼兒交談:清明節有那些習俗?
運動習俗:踏青、蕩秋千、打馬球、放風箏、蹴鞠、插柳等。
飲食習俗:吃冷食、吃雞蛋等。
8、出示彩蛋請幼兒觀察與自己帶來的雞蛋有什么不同?用什么制作的?
9、放彩蛋圖片引起幼兒的好奇心及制作興趣。
10、幼兒與家長共同制作彩蛋(方法形式不限,畫畫、涂色、剪紙粘貼、橡皮泥制作小動物等)。
11、幼兒到臺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完整的語言講述自己的作品。
12、玩雞蛋:請幼兒發揮想象力用雞蛋作出多種玩法(滾、轉、拋、立、碰雞蛋等),幼兒比賽看誰的玩法多。
【結束部分】
請幼兒把彩蛋給其他班的小朋友欣賞并與朋友們一起玩,在音樂伴奏下走出活動室。
【設計思路】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來到,萬物凋零的寒冬就過去了,風和日麗的春天真正地開始了。在清明節期間,組織幼兒系列教育活動,目的是讓幼兒通過向革命烈士致敬默哀或掃墓等活動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貴品質,樹立繼承先烈遺志、認真學習、長大建設祖國的理想;通過吃雞蛋、畫雞蛋、玩雞蛋、踏青春游、蕩秋千、放風箏活動,了解傳統風俗,鍛煉身體,充分感受春景的美好。
20xx幼兒園大班清明節活動方案范文3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來到,萬物凋零的寒冬就過去了,風和日麗的春天真正地開始了。在清明期間,組織幼兒系列教育活動,目的是讓幼兒通過向革命烈士致敬默哀或掃墓等活動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貴品質,樹立繼承先烈遺志、認真學習、長大建設祖國的理想;通過吃雞蛋、畫雞蛋、玩雞蛋、踏青春游、蕩秋千、放風箏活動,了解傳統風俗,鍛煉身體,充分感受春景的美好。
活動目的
1、了解清明節的來歷,知道清明節的日子及習俗,樂于參與清明節的活
2、使幼兒了解清明節的來歷;感受清明節與其它節日在氣氛上有何不同。
3、通過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教育幼兒學習古人舍己為人、不爭功名的精神。
4、讓幼兒理解掃墓的意義,通過聽英雄的演講培養幼兒尊重烈士的情感,教育幼兒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活動準備:請幼兒注意清明節這一天看看家人是怎樣過節的。
三、活動過程:
1、請幼兒說一說:自己家是怎樣過清明節的?家中是否長輩(如姑姑等)來自己家,去給已經故去的親人掃墓等民間習俗。
2、講介之推的故事——即清明節的來歷。
3、討論:
(1)你們是怎樣過清明節的?(提示:你吃過雞蛋嗎?是否同爸爸媽媽到過烈士陵園,又做了些什么?你在電視上看到過祭掃烈士嗎?……)
4、讓幼兒知道: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給烈士掃墓的日子。
教師:每年4月4日、5日或6日是清明節,它是我國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一個,又是傳統的掃墓日子,為了紀念革命先烈和死去的親人,人們往往在這一天掃墓。請幼兒觀看有關清明節習俗的圖片。
教師講解:掃墓為什么要選擇清明呢?
原因之一,清明時節氣候轉暖,雨水增多,草木蔓生,陵園墓地不免要荒蕪,需要整理;
之二,清明前后,山青水秀,桃紅柳綠,人們借此大好春光,出去郊游;
之三,為懷念古人介之推,而現在已將清明節掃墓作為緬懷革命先烈的主要活動了。
今天,老師還請來了一位曾經參加過革命戰斗的英雄來為小朋友講一講他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戰斗故事。
5、請革命軍人講革命戰斗故事。
6、聽軍人講完后請幼兒講一講第一次參加這樣活動的感受。使幼兒深刻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培養幼兒尊重烈士的情感,教育幼兒更加熱愛我們的祖。
7、教師播放清明節習俗的一些圖片,以加深幼兒對清明節的認識。
蕩秋千: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放風箏: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
篇8
清明節之所以叫做“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
春秋時期,晉文公為了迫介子推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在清明節這天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后來清明節就有了寒食節這個稱呼。
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故事發生地中國山西將寒食節定為清明前一天,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并為全國所接受。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贊許,是千年如一的。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中元節又叫“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時代,其歷史應淵源于佛教,起源于佛教中“目連救母”的故事,中元節由佛教盂蘭盆會發展而來。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按陽歷來說,清明節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二、祭拜對象不同
中元節:從古至今中元節祭拜對象,從祭田、祭祖發展到超渡“無主孤鬼”。所以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稱為“鬼月”,需要祭奠,“七月半”也就演變成“送鬼節”。佛教徒每都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道教也在這一天舉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燒冥紙,讓無主孤魂飽吃一頓。
篇10
清明節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稓v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鼻迕饕坏剑瑲鉁厣?,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但是清明節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關于清明節起源,清明節傳說,戴柳插柳等故事。
"“清明”一詞也是 有 來源 的:冬天悄然遠去,春意岸然百花爭艷,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扒迕鳌币辉~在貼切不過。在古人的觀念里,108是代表完滿、吉祥、久遠、高深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義。清明的得名,不僅緣于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凈,也緣于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于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關于清明,也有著它的傳說: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繼位,設毒計謀害太子,大太子被逼自殺。二太子重耳流亡出走。對他忠心耿耿的其人中有個叫介子推的。有一次,重耳餓暈了。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了一塊肉,烤熟了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叫差人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親去請。來到介子推家時,大門緊閉。他已經躲進了綿山。便讓人上綿山搜索,卻沒有找到。晉文公下令燒山。大火熄滅后,上山一看,他抱著一棵燒焦的柳樹死了。晉文公一陣痛哭。
葬他時發現柳樹樹洞里好象有什么。掏出一看,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節。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此后,清明節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