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范文

時間:2023-03-22 01:59: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代女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古代女子

篇1

所謂的古代女子禮節,是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意思是說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聽從家長的教誨,不要胡亂地反駁長輩的訓導,因為長輩們的社會見識豐富,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出嫁之后要禮從夫君,與丈夫一同持家執業、孝敬長輩、教育幼??;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堅持好自己的本份,想辦法扶養小孩長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這里的并不是表面上的跟從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質的從事之本質。

所謂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說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言語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女性可以參加的現代體育項目多種多樣,可是在古代,允許女子參加的體育活動都有哪些呢?史料記載中的古代女子運動也很豐富多彩,有蹴鞠、投壺、蕩秋千、相撲等。

蹴鞠可能是古代女子從事的最激烈的體育運動。早在漢代就有了女子蹴鞠,唐代時女子蹴鞠更加盛行,宮廷女子也熱衷于此,教坊司還專門設有蹴鞠內人。唐人曾作有《內人踢球賦》敘述當時女子踢起球來,“雷聲婉轉,進退有據”,可謂技巧高超。到了宋代,從皇宮貴族到平民百姓無不熱愛這項體育運動,因此女子蹴鞠更是興盛,宮廷還建立了專門的女子蹴鞠隊,宋末馬端臨《文獻通考》中記載,女隊員們“衣四色,繡羅寬衫,系錦帶,踢繡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到了明清時期,女子開始盛行裹足,限制了女子參與球類運動,因此踢毽子成了女子運動的新寵。

投壺原是古代士大夫宴飲時做的一種投擲游戲。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宴請賓客時的禮儀之一就是請客人射箭。那時,成年男子不會射箭被視為恥辱,主人請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辭的。后來,有的客人確實不會射箭,就用以箭擲入酒壺代替。秦漢以后,這種游戲在士大夫階層中盛行不衰,每逢宴飲,必有“雅歌投壺”的節目助興,其規則也逐漸豐富和完備。宋代司馬光曾著有《投壺新格》一書,詳細記載了壺具的尺寸、投矢的名目和計分方法。投壺在貴族女子中也廣為流行,《鏡花緣》中百美游園時,就曾玩兒過投壺游戲。宋代以后,投壺逐漸衰落下去,僅斷續地在士大夫中進行。

蕩秋千是古代女子重要的運動娛樂方式。傳說秋千是由春秋時北方的山戎所創,最初僅是一根繩子,雙手抓繩而蕩。后來,秋千傳入中原,逐漸演化成用兩根繩索懸掛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蕩秋千是寒食節時的習俗,《天寶遺事》中說“宮中至寒食節,筑秋千嬉笑為樂,帝常呼為半仙之戲”。蕩秋千時,女子衣袂飄飄于半空之中,就像乘風飛舞的仙子,給人一種空靈瀟灑的淋漓之美,因此秋千佳人也成為文人詩詞中常見的美好意象。宋代蘇軾的《蝶戀花》:“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崩钋逭盏摹饵c絳唇》中也描寫:“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笨梢娛幥锴芘韵矏鄣某潭取?/p>

相撲古稱角觚,與摔跤類似。古代的女子相撲最遲在三國時期就已經有了。晉人虞溥在《江表傳》中描寫了東吳皇帝孫皓,命令宮女頭戴貴重的首飾和假發髻作相撲表演以取樂的情形。到了宋代,女子相撲成為民間藝人謀生的手段。當時著名的女子相撲手有賽關索、囂三娘、黑四姐等。由于相撲時須,僅著一短褲,因此引起了司馬光等士大夫的不滿。司馬光在《論上元會婦女相撲狀》中說:“今月十八日,圣駕御宣德門,召諸色藝人,令各進技藝,賜與銀絹,內有女人相撲,亦被賞賚?!彼J為“今上有天子之尊,下有萬民之眾,后妃侍傍,命婦縱觀而使婦人裸戲于前,殆非所以隆禮法示四方也”。因此要求皇帝頒發法令“嚴加禁約,今后婦人不得于街市以此聚眾為戲”。此后,女子相撲式微,逐步消失了。(金平)

篇3

“比腳”是選美的重頭戲

在古代中國男人的眼中,一個女人身體上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既不是她的臉蛋,也不是今天我們所說的三圍,而是一雙蓮足,也就是小腳。看過《水滸傳》的人都知道一個人氣很高的女性角色,潘金蓮?!叭缃鹕彙?,就是古代一個女人最美的地方。大家應該記得西門慶俯身拾筷的時候,趁機摸了摸潘金蓮的腳這件事吧?這一點,不就透露出古代男子對女性的蓮足情有獨鐘的審美特點嗎?

所以,古人的選美,首先就是比腳。而比腳選美又有很多的稱謂,比如說“賽足會”、“曬足會”、“蓮足會”等。這種選美比賽出現在明代正德年間,而又以山西和直隸兩地最盛。當時每逢佳節廟會,集市之上仕女云集。這些女性或圍坐于空場,或坐于車中,蓋著蓋頭,不能讓人看到臉。但是她們在這時候會把自己的秀足露出來,當然,她們都穿著鞋襪。而由男性在一番品腳論足后,依次定出狀元、榜眼、探花。那些名列前茅的女性,會因此遠近聞名。而那些待字閨中者,也會因一個好名次而使自己身價倍增,非常容易物色個好人家。

選美女還要多方面“測評”

當然,一雙蓮足是選美中的重頭戲不假,不過古人的審美標準卻不是這么簡單的??傮w而言,除了要有一雙蓮足,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評測。

烏發蟬鬢:“烏”就是說要有一頭烏黑的長發,“蟬鬢”則是指面頰兩旁近耳頭的薄如蟬翼的頭發?!盀酢边@個詞早在《左氏春秋》中便已出現,至于“蟬鬢”一詞,則出現在三國時代的魏國,是魏國王宮中一名叫莫瓊樹的宮女所梳的發型。顯而易見,發質是古代男性對女性審美的一項標準。

云髻霧鬟:“鬟”,就是環髻的意思,髻則是指束在頭頂的那個結。云髻霧鬟,就是說女性梳出的發髻要狀如云霧。可見,發式也是古代男子對女性審美很在意的一個方面。

娥眉青黛:“娥眉”這個詞被用來專指女性的眉毛?!扒圜於鹈肌北闶钦f把眉毛剃掉,然后用青黑色的顏料來繪畫眉毛。這種化妝手法,在西周時期就流行開來。這聽上去有些“毀容”的味道,但是也說明了眉黛素來是女性的一項審美指標。

明眸流盼:“明眸”就是又大又明亮的眼睛?!傲髋巍笔橇鬓D目光觀看之意。一雙美麗的大眼睛,大眼睛里秋波蕩,這當然會被列為美女的一條標準。

朱唇皓齒:顧名思義,朱唇便是紅唇,皓齒便是雪白的牙齒。紅唇彰顯牙齒的潔白,雪白的牙齒又襯托櫻口朱唇,正是相得益彰。

玉指素臂:古人對女性的手指與手臂非常重視。作為美女,則手指必須纖細而柔軟,手臂則必須白皙,而且還要圓潤而充滿彈性,此謂之“素臂”。其實就像現代人喜歡美女一樣,“美臂美人”是古代的一種審美傾向。

細腰雪膚:細腰便是腰肢纖細,走起路來好似拂風的楊柳。雪膚則是肌膚雪白。細腰雪膚,這一點和現代人的審美倒是極為相似。

紅妝粉飾:紅妝指女子盛妝,粉飾便是在臉上涂抹白粉,也就是說會化妝也是評定一個女性美不美的標準。

篇4

主要原因是因為中國古代因為長期處于農業社會,中國古代婦女在社會生產中處于從屬地位,因此她們的地位就不如男性。而且后世的理學家們提出的三綱五常,三從四德更是成為禁錮婦女思想的枷鎖。

封建父權家長制度和封建道德規范使男女關系成為主從與尊卑關系,古代男性可以納妾,卻要求婦女們從一而終。因而這些女人們的婚姻都毫無保障,而中國古代的婦女們從出生時就被教育要有女德,要為夫生兒育女,為夫家傳宗接代。這一觀點直到民國時期,才在大城市中有所改觀。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一、紅袖。本指女子紅色的衣袖,代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的 《對酒吟》:“今夜還先醉,應煩紅袖扶?!?/p>

二、紅裙。本指女子穿的裙,也指女子。如,唐代韓愈的 《醉贈張書》:“不解文字飲,唯能醉紅裙?!?/p>

三、紅粉。本指女子化妝用的胭脂和白粉,也代指美女。如,唐代李商隱的 《馬嵬》:“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白成灰?!?/p>

四、粉黛。本指女子抹臉用的白粉和畫眉用的青黑色顏料,喻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的 《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p>

五、蛾眉。本指女子細長而彎曲的眉毛,借為美女的代稱。如,唐代高適的 《塞下曲》:“蕩子從軍事征戰,蛾眉蟬娟守空閨?!?/p>

六、紅顏。本指女子美麗的容顏,也代指美女。如,清代吳偉業的 《圓圓曲》:“痛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p>

七、裙釵。因女子著裙插釵,因此也稱女子為“裙釵”。如,清代曹雪芹的 《紅樓夢》:“何我堂堂須眉,誠不若彼裙釵哉?”

八、巾幗。 本指女子的頭巾和發飾, 后成為女子的代稱。 如, 清代湘靈子的 《軒亭冤?賞花》:“新世界,舊乾坤,巾幗英雄叫九閽?!?/p>

“空手套白狼”本是褒獎之詞

在我國古代,白狼被視為一種祥瑞的動物,它的出現往往被和圣人或者改朝換代聯系在一起。 《帝王世紀》 記載:“湯得天下,有神獐、白狼銜鉤入殿朝?!泵献诱f五百年必有圣人出,因此當商朝取代夏朝的時候,祥瑞的白狼就出現了,預示著商朝將替換夏朝統治天下。唐朝的 《藝文類聚》 中說:“白狼,王者仁德明哲則見。”意思是說白狼只會出現在國君具備仁德的時代。據 《國語?周語》 記載,周穆王征伐犬戎,得到了四頭白狼、四頭白鹿,非常高興地凱旋了?!翱帐痔装桌恰币惨虼顺蔀橐痪浒勚Z,褒獎那些能夠空手把象征祥瑞的白狼套住的有道國君和勇士。但演變至今,這一俗語變成了貶義詞,比喻不做任何投資到處行騙的騙子所用的欺騙手段。

達摩克利斯之劍

達摩克利斯之劍被用來比喻隨時可能發生的某種危險,這個典故出自希臘歷史傳說。達摩克利斯是公元前4世紀敘拉古王狄奧尼西奧斯的寵臣,他經常對狄奧尼西奧斯說:“你多幸運啊,擁有人們想要的一切,你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有一天,狄奧尼西奧斯聽膩了這樣的話,就對達摩克利斯說:“你真的認為我比別人幸福嗎?那么我愿意跟你換換位置。”于是,達摩克利斯穿上了王袍,戴上金制的王冠,坐在宴會廳里,桌上擺滿了美味佳肴、鮮花、美酒……一切應有盡有,達摩克利斯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可當他舉起酒杯時,突然發現頭頂上方倒懸著一把沉甸甸的長劍,劍柄只用一根馬鬃系著,似乎馬上就要掉到自己頭上了。達摩克利斯嚇得立刻就要離席而逃。這時,狄奧尼西奧斯走過來對他說:“怎么了,朋友?你怕那把隨時可能掉下來的劍嗎?它一直懸在我的頭上,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掉下來。如果你想坐在這里,就必須面對這樣的風險,風險永遠是與權力同在的。無盡的幸福和安樂,不過是表象而已?!睆拇?,達摩克利斯遠離王宮,非常珍惜自己的生活。

“蘋果”標志的來歷

篇6

關鍵詞:古代女子教育;女子教育教材;特點分析

從古代女子教育讀物的發展過程來看,漢代是女教讀物的發軔時期。唐宋以期,層出不窮、形式各異的女教讀物大致都是在劉向與班昭所著二書劃定的范圍內,對女教未能提出新的更有創造性的見解。唐宋時期,尤其是“宋代后期理學的登臺,使女教讀物進入第二次期,進行了多方面內容的更新,導致了女教、女性倫理道德、婦女生活等一系列的顯著變化?!盵1]與社會發展時期相對應,明清時期又出現女子教育讀物的新變化。此時期可看做女子教育教材的第三個發展時期,涌現出一大批女教專著,但是從基本范疇、理論框架,都沒有突破性進展,僅僅是對前人著作和言論的繼承,將“三從四德”的道理反復推衍。

一、歷代女子教育教材發展概況

早在先秦時期,社會上就已浮現女子讀物的雛形,并非專門的女學書籍,只是存在于教育、教化、教條的典籍之中。如《禮記內則》要求“婦事父母,如事舅姑”、“男不言內,女不言外”、“七歲,男女不同席,不共食”等,提出了女子居家的儀行閨范。此時期可看做古代女子教育讀物的萌芽期,因此相關條約規則相對較少。

中國女子教育教材真正出現的歷史時期為漢代?!爸袊咏逃飞系谝徊繈D女專史,也是中國古代女子社會教育教材,是‘女子教育的第一位圣人’――劉向所著的《列女傳》。而由第一位女性‘女子教育圣人’班昭所著的《女誡》,是漢代與《列女傳》齊名的女子教育課本,更是討論女子教育問題的范本?!盵2]自此之后,一股編寫女子教育讀物的狂潮席卷而來。

二、中國古代女子教育教材特點分析

通觀中國古代女子教育教材,經過整理分析,可以總結出它們具有的一些特色。其中不乏自女教讀物出現伊始至清末便具有的一些“從一而終”的傳統,又存在部分時期、部分教材所獨有的“個性”特征。

1.倫理至上,規范明確

中國傳統社會為男權社會,以家庭宗族為宗旨,倫理至上講求“男尊女卑”,對女子要求更為嚴格,依“三從四德”、“無才便是德”、“失節事大”等評判“好女娘”。女子出嫁前于家中事父母、事兄弟,出家后事舅姑、事夫君、相夫教子,孝為先。不僅提出這些在當時社會的一些重要觀點,還為給一條理論作出明確地規定,使婦人有規范依據。

班昭《女誡》載:“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文,故曰夫者天也?!薄叭粍t舅姑之心奈何?固莫尚于曲從矣。”[3]宋氏姐妹《女論語》述“女子在堂,敬重爹娘”“夫若出外,借問途程,黃昏未返,瞻望相尋,停燈溫飯,等候敲門,莫學懶婦,未晚先眠。夫如有病,終日勞心,多方問藥,遍處求神,百般醫療,愿得長生,莫學愚婦,全不憂心。”[4]不論是對待父母兄弟,還是侍奉公婆丈夫都有明確規范,女子被限定在這些框架中。

2.形式多樣,種類繁多

中國古代女教讀物浩如煙海,十分繁雜。經過整理認為可按不同依據劃分。

按體例來劃分有傳記類和理論類。傳記類主要以收錄古代婦女賢良淑德的善行和丑態惡行為主旨。如劉向《列女傳》、明代解縉《古今列女傳》、清朝錢保塘《女英傳》等。理論類主要闡發作者的女子教育理論并指出女子何以立身、何以言語、何以行動。如班昭《女誡》、宋氏姐妹《女論語》、仁孝文皇后《內訓》。

按收錄方式可分為單行本和叢書類。我國古代女教讀物除《列女傳》、《女誡》、《女論語》等單行本外,還出現諸多叢書類,以清代為盛。這些叢書或直接將幾部經典女教讀物收錄整理合一,或不全收錄只選擇其中精要處,有所刪減,在文章前后加以點評略述。如清代陳宏謀的《教女遺規》,就收錄了《女誡》、《女論語》、《閨范》等十一種女教讀物。

3.唐宋為界,注重普及

漢代為我國古代女子教育教材的發軔期,劉向與班昭開撰寫女教讀物風氣之先河。當時是正值漢室危機,外戚專權。他說:“外家日盛,其漸必危劉氏。吾幸得同姓末屬,累世蒙漢厚恩,身為宗室遺老,歷事三主,上以我先帝舊臣,每進見常加優禮,吾而不言,孰當言者?”[5]為改造后宮紊亂所撰《列女傳》。班昭著《女誡》也主要針對皇室貴族女子,未能涉及平民婦人。之后一直至唐代,女子教育教材才逐漸增多,從宮廷貴族走向民間百姓。

4.女子自撰,言傳身教

中國古代出現最早的女子教育教材為西漢劉向編纂的《列女傳》,之后未曾間斷地涌現出無數女教讀物由男子著作。然而,即使于男權社會,不少女子也著書立說,編纂女子教材。首位女子教育大家東漢班昭撰《女誡》,共七篇(合序為八),班昭經過自身經歷的回顧,以自己為榜樣,總結自己為婦人的經驗,令天下女子效法。其篇目為“卑弱第一”、“夫婦第二”、“敬順第三”、“婦行第四”、“專心第五”、“曲從第六”、“叔妹第七”,《卑弱》篇是貫穿全書的主旨,女人天生卑弱,因而需遵循“三從四德”。

后世又常有女子著述立說,言傳身教。唐代長孫皇后著《女則要錄》,宋若昭姐妹著《女論語》,武則天撰《孝女傳》、《古今內范》;明代仁孝文皇后主持編寫《內訓》,章圣太后作《女訓》,慈圣太后撰《女鑒》,王相之母劉氏以身作則,著《女范捷錄》。女子自撰,言傳身教,以警惕女子何以立身,影響頗深。

中國古代存在女子教育,只是它與男子教育不同,以家庭教育的方式出現。女子教育教材也隨著女子教育而產生,形式多樣、規范明確、倫理至上,從西漢女教讀物正式發行后,從未間斷。這些教材有歷史沿革、承接傳統的特點,又迎合時代、融合創新。

參考文獻:

[1]閻廣芬.中國女子與女子教育[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6:90.

[2]熊賢君.中國女子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33.

[3]選自張福清編注《女誡,婦女的枷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篇7

古代女子在畫眉前,要先把原來的眉毛剃去。但她們剃眉后并不是馬上畫眉,而是先要在臉上敷上妝粉。 因為畫的眉與原來的眉相比,位置到形狀都發生了變化。而那時所畫的眉多是柳葉眉、其形狀類似山,而春天的山是最美麗、最可愛又是最吸引人的,猶其吸引那些會欣賞女人的男人,故此那時的文人墨客便以春山來形容女子的眉了。

不過男子的眉還是眉,只不過分粗眉、細眉。而女子的眉在文人的筆下又作出很多文章,最惹人憐的是這一句:春山愁鎖淚偷彈。宋代詞人阮閱在《眼兒眉》中寫道:“盈盈秋水,淡淡春山”來比喻女子的眼如秋水般清澈明亮,眉似春山一樣的秀美漂亮。把山水比做眉眼,把眉眼比做山水,可見眉眼是多么的重要。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內容簡介:

繁華喧囂的現代化大都市,生活著一個美麗聰穎的白領麗人張曉(劉詩詩 飾)。某天,她和男友爭吵發生事故,而這一變故竟讓他的靈魂穿越了數百年來到清朝,身份也變成了一名滿族貴族少女——馬爾泰?若曦。時為康熙四十三年,正是天下已定,舉世太平的時節。

然而繁榮的表象下暗潮涌動,殺機四伏,康熙大帝一生運籌帷幄,如今面臨著最重要也是最兇險的抉擇,皇位的繼承。四阿哥胤禛深沉內斂,城府頗深;十四阿哥胤禎重情重義、且野心勃勃;八阿哥胤禩溫潤如玉、然身不由己。若曦和一眾柔情女兒卷入其中,見證了九子奪嫡的歷史時刻。

2、《雙世寵妃》

內容簡介:

一股來自玄靈大陸的神奇引力,改變了東岳國曲府二小姐。為了大王爺自殺未遂的二小姐曲檀兒從此性情大變,時而溫柔內斂,時而野蠻豪放。

擁有“雙重性格”的曲檀兒不得不奉圣命嫁給八皇子墨連城,但因其曾與大王爺墨奕懷曖昧不清,故遭到八王爺墨連城的懷疑,從此陷入了東岳國的權利斗爭中。

然而機智豪放的個性讓曲小檀逐漸取得八王爺的信任,兩人從猜忌懷疑變成傾慕彼此,但溫柔內斂的另一面個性卻始終念著與大王爺的舊情,欲幫助大王爺謀得皇位。

3、《萌妻食神》

內容簡介:

男主夏淳于原是靖安侯世子,受裕王所托,潛入黑風寨成為臥底,目的是要幫裕王找出黑風寨與太子秘密勾結的證據。

但與黑風寨大當家白崇業相處中,兄弟情日益建立,面臨情義與家國的兩難抉擇;現代都市女性葉佳瑤意外通過神奇隕石穿越回懷宋成為知府葉秉懷的女兒葉瑾萱,但卻被擄掠上黑風寨,被白崇業當作試探夏淳于的工具,送入夏淳于的洞房。

篇9

【關鍵詞】《說文解字》;女部字;女性文化

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有條理、有體系的字書,全書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字體包括東漢時通行的隸書和一部分篆書(即今天所謂古文字),包涵了豐富的歷史信息,是研究先秦、秦漢歷史的寶貴文獻資料。本文擬從書中女部字入手,結合歷史文獻、考古學及民俗學資料,對中國古代女性文化的幾個方面進行簡要分析。

《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中女部字共258個,是全書中字數最多的部類之一,這從側面展示了女性文化的重要性。女部字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姓氏、字號、婚姻、家庭、親屬稱謂、美貌、德行以及為數不少的貶義詞。由于女性文化內容十分龐雜,分析難以面面俱到,本文只選取幾個重要方面加以研究,以窺古代女性文化之一斑。

一、母系氏族社會的遺存

母系氏族社會產生于舊石器時代晚期,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和中期達到鼎盛。這一時期,女性因在生產勞動中起著更大的作用而成為整個社會的中心,社會地位較高,財產也是按母系繼承。《說文解字》成書于東漢時期,但收錄了不少上古時期流傳下來的漢字(以小篆為主,附存古文、籀文,可與甲骨文、金文相互參證,如象形的水、子、首等字),此外語言文字本身具有保守性和穩定性,因而我們從中還是可以看見一些母系社會的遺跡。最明顯的就是“姓”字和一些古老的姓氏、名字。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說文》)孕育下一代是女性光榮的天職,女性要為此付出無數艱辛甚至是生命。“女”和“生”合在一起,正是表現了先人們對背負這一重大使命的女性的感激和崇敬。然而“姓”字所蘊含的深意遠不止此。實際上,“姓”字反映了人類社會早期的社會形態——母系氏族社會以母系為中心、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繼承母親財產地位的歷史事實。在這種情況下,來自母親的“姓”說明了一個人的來歷,標明了他的族屬。

與此相對應,女族字中有一系列的姓氏用字。母系氏族社會中, “姓”最基本的功能是區別不同的氏族,而氏族以母系血緣為中心,女性有著較高的地位,故上古時姓氏大多從女,如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兩個姓氏姬和姜。姬是黃帝的姓,“黃帝居姬水,以為姓”(《說文》),姜則是神農的姓,“神農居姜水,以為姓”(《說文》)。此外還有贏,“少昊氏之姓也”(《說文》),姚,“虞舜居姚虛,因以為姓”(《說文》),妘,“祝融之后姓也”(《說文》)等十幾個姓氏用字。

“威,姑也。從女從戌?!薄肮?,夫母也。從女古聲。”(《說文》)雖然“威”、“姑”到現在仍是漢字中的常用字,但其含義卻與古時大相徑庭?!墩f文》中的姑即現在所說的婆婆。至于“姑”后來怎樣被“婆”所取代,而“姑”現在所通行的“父之姐妹”的含義又是何時出現,其復雜的演變過程已難以推測。有學者認為這種現象是族外婚的產物。兩個氏族之間世代互相通婚,妻子的父親和妻子的丈夫同屬一個氏族,父親的姐妹同時也是丈夫的母親,這樣“父之姐妹”和“夫母”的意義就能重合。①這種婚姻現在仍然存在,是近親結婚的一種。但是原始社會中這樣的婚姻是否真的普遍存在,“姑”字的產生和演變是否真是如此,現在還缺乏足夠的證據。至于“威”字,它的含義就更讓人難以理解了。徐鍇從陰陽五行的角度解釋說:“土盛于戌,土陰之主也,故從戌?!钡珡淖中蝸矸治?,威由戌和女兩部分組成。在古文字里,戌是一個常見的構字部件,形體是一種武器的象形,意味著戰爭、軍事權力等。武器為什么和女性并列在一起呢?這與女性較少參與軍事活動的一貫形象并不相符。實際上,這正是折射了母系社會中女性或女神高高在上的權威。

二、父權社會的印跡——男尊女卑

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后,男性由于在社會分工、體力方面的優勢很快取代了女性在社會中的主導地位,女性日益成為被奴役的對象。掌握了社會權力的男性開始詆毀女性,把女性愚昧化。失去了光環的女性不得不離開原先叱咤風云的社會舞臺,被圈禁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成為傳宗接代的工具?!墩f文解字》成書的東漢,正是封建社會定型、儒家價值觀一統天下的時代,男尊女卑的觀念已成正統,故從書中女族字中可以看出對女性的歧視。

“婦,服也。從女持帚灑掃也。”(《說文》)這個字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婦女的典型形象。帚是一種灑掃工具,女子持帚,表示從事家務勞動。這正是社會對女性的一種定位?!澳兄魍?,女主內”。然而,書中對“婦”字的定義不止于主持家務,更重要的是“服也”,即服從。是否懂得服從成為整個社會對女性的評價標準。封建社會提倡女子應遵從“三從四德”,“三從”即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再嫁從子。女性終其一生,只能服從別人,毫無自利,實在是一種悲哀。

在婚姻中,女性只能依附于男性,毫無主動權,這一點可以從很多與婚姻有關的女族字中表現出來。首先,“媒”、“妁”二字?!懊?,謀也,謀合二姓?!薄板?,酌也,斟酌二姓也?!弊怨乓詠?,婚姻大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橐龅闹埸c在于兩個家族之間的利益權衡,女性作為當事人,其自主意志卻被忽略。其次,婚”、“娶”、“姻”、“嫁”幾字?!盎?,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保ā墩f文》)古代婚俗,婚禮應該在傍晚的黃昏時分舉行。古人普遍認為娶妻以此為期,是要取其“陽往而陰來”之意。???男為陽,女為陰,這是古代一種普遍認識,從中也可看出男(陽)為主宰,女(陰)為輔佐,陽統陰的深層含義。再來看“嫁”、“娶”二字?!凹?,女適人也。從女家聲?!边@就從形聲字聲符示源的理論揭示了“嫁”和“家”同源。《白虎通·嫁娶》:“嫁者,家也。婦人外成,以出適人為家?!币簿褪钦f,對女子來說,出嫁以后的家才是真正的家,揭示了女子對夫家的人身依附關系。“娶,娶婦也。”(《說文》)先秦典籍中,“娶”與“取”常常并用。如《詩經·伐柯》:“娶妻何如?”《左傳》:“子反欲取夏姬?!薄叭 弊肿蟀氩渴恰岸钡南笮?,右半部是“手”的象形,以手執耳,其含義與戰爭有關,古代戰爭中割下敵人的左耳來計功,又稱“馘”。割取左耳計功是“取”的原始含義,后來引申為捕獲、奪取等含義?!叭 弊峙c娶妻相聯系,即把女子當做獵物捕獲的意味。另外,有不少學者把“娶”字當做搶掠婚存在的證據。關于這個觀點,學術界目前尚有爭論,不能肯定存在搶婚,故本文不采納此種說法。

綜上所述,女性在婚姻中毫無自,然而女性在家庭中受到的歧視更加明顯,下面就從家庭地位方面來分析?!捌?,婦與夫齊者也?!保ā墩f文》)表面上看妻子與丈夫是平等的。但實際上這個平等只是相對于妾而言的。桂馥在《說文義證》中引用蔡邕《月令問答》:“妻者,齊也。惟一適人稱妻,其余皆妾,位最在下,是以不得言妻也?!币鉃槟腥丝梢杂斜姸嗥捩?,只有妻的名分能與夫“看齊”,并不是真正的夫妻平等。②與妻子地位較相似、地位較高的已婚女性稱呼還有妃、媲、嬪和嬬?!皨纾跻?。一曰下妻也?!迸c妻相對而言地位低下的女性有:妾,婢,奴?!墩f文》中“妾”字不在女部,但提到婚姻家庭就不應該將它忽略?!版?,有辠女子,給事之得接於君者。妾,不娉也。”《爾雅·釋親》:“妾,接也”;《爾雅·釋詁》:“接,續也”。男人納妾是不行聘禮的,妾在古人觀念中不過是妻的續補,一補妻的生育之缺,二補妻的色相之衰。③妾的地位比妻低很多。不過妾還算半個女主人,奴婢的處境更加悲慘?!版?,女之卑者也?!薄芭?,婢,皆古之辠(罪)人也。從女從又?!保ā墩f文》)徐鉉注:“又,手也。持事者也?!敝档米⒁獾氖?,現代意義上的奴并不專指女性,當然也有一些專指男仆的詞匯,但奴字的使用十分廣泛,泛指一切奴仆,也就是說奴字的含義擴大了,其中原因耐人尋味??梢哉J為是女性受到歧視的側面證據。

最后來分析《說文解字·女部》中存在的大量貶義詞。這一類的字數量很多,集中表現了對婦女的歧視、污蔑和丑化。表示嫉妒的,如“妎,妒也”,“妒,婦妒夫也”,“媢,夫妒婦也”;表示不順從、妨害的,如“妨,害也”,“妄,亂也”,“婼,不順也”;表示貪婪的,如“婪,貪也”,表示言多、誹謗的,如“姍,誹也”,表示的,如“婬,私逸也”,“姘,除也。漢律:‘齊人予妻婢姦曰姘’”;“奸,犯婬也”,“姦,私也”。這些貶義字的含義并不只針對女性,字形卻全部從女,很明顯是對女性的歧視。尤其是“婬”、“姦”這一類詞語,男權社會中,女性只是這種事件的受害者,卻成了被譴責的對象。從中可以看出封建社會里把女性看做禍水的思想,反映了掌握社會權力的男性對女性深深的防范之心。不過這一類字中有些字隨著歷史的發展改變了偏旁,不再屬于女部字了。如“媮”變為“偷”,“嬾”變為“懶”,“媿”變為“愧”,把原來針對女性的貶義詞義擴展到所有人的共性,這是漢字發展變化中的一種進步趨勢。

《說文》中女族字數量龐大,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本文只是從較淺顯處入手,關于女性文化做了一些探討。從一些時代較久遠的古文字中,可以看到崇拜女神、尊重女性的母系氏族社會殘留的遺跡。女族字更突出、更明顯地表現出的則是父權社會中廣大女性所受到的歧視與壓迫,這種歧視表現在社會地位、家庭生活、思想觀念等多個方面。女族字是封建社會婦女觀的一次集中體現。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女性地位由盛而衰的發展變化趨勢。

注釋:

①王雪燕,道爾吉,從《說文》女部字看上古婚姻制度的變遷[J],漢字文化,2006年(1),34-37.

②朱寶安,《說文·女部》字所反映的女性社會地位的演變[J],《殷都學刊》2004年(3),103-105

③韓永利, 女部字與華夏女性歷史滄桑[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1),7-9

【參考文獻】

[1](漢)許慎.說文解字[M].(宋)徐鉉校,王宏源新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2](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004重?。?

[4王雪燕,道爾吉.從《說文》女部字看上古婚姻制度的變遷[J].漢字文化,2006(1):34-37.

[5]周士璋.從漢字看古代對女性的歧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99-101.

篇10

因此,這個“樓”字讓我們看到古代女人的地位和作用。

我們可以想象,在蠻野荒蕪之中,野獸出沒,蛇蝎亂竄,無時不在威脅人類的生命安全。所以,被智慧逐漸武裝起來的人類,開始將“房屋”搭建在高高的樹木之上,既少了濕氣,又避開了危險,這對人類的繁衍是十分必要的。而守護樹屋的往往是女人,只有女人才能擔當起這個神圣的職責。首先是嬰兒可以在樹屋里安然睡眠或者玩耍,然后是女人在樹屋下面編織或者處理男人的狩獵成果,讓男人有一個戀戀不忘的“家”。但男人永遠不屬于樹屋,他們只是生命的過客,撒下種子和食物。他們生來就是闖蕩江湖的;他們的肌體在陽光的映照下,漫射著古銅色的光芒;他們的眼睛里噴射著野獸般的險惡,因為他們面對的就是野獸。

無論是石器,還是木制品,都在一場場殊死搏斗中染紅了血的記憶,而那些稀罕難得的金屬武器,永遠只屬于酋長或首領。

女人統領的世界,永遠充滿生命的氣息和溫馨;沒有女人的奉獻與維系,這個充滿血腥的世界就會一片茫然,看不到生命的曙光。

我們還可以繼續想象。一棵或幾棵參天大樹上,搭建著兩層或兩層以上的樹屋,里面住著一個以女人為主角的部落。建筑在樹上的房屋,充分地利用了天然的樹枝,組合出或高或低的不同房間。那些用藤籮或樹枝搭成的懸梯,成了房間與房間之間的通道。男人們吃飽喝足之后,要么跟孩子嬉戲一番,要么回到暫時屬于自己的房間,看星星,望月亮,思維得到更好的發展。

人類漸行漸遠,逐河流而居,遠離森林,因地理條件的限制,譬如樹木稀少,樹屋也必然越來越少,而人口的繁衍卻越來越多,那些曾經看星星望月亮的男人們,開始琢磨能不能將有巢氏“構木為巢”的樹屋搬到山谷或平原地帶。于是,他們學會了砍伐樹木、運輸樹木,然后學會用這些樹木搭建“樓房”,再然后將“樓房”交給自己親愛的女人掌管。大概從這個時候開始,男人逐漸由原來的附屬地位上升到主導地位,社會也開始由母系向父系過渡。今天我們仍然能夠看到少數民族的吊腳樓,它們便是古代樹屋的遺存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