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習俗范文
時間:2023-04-12 08:25: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秋節習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秋節習俗作文范文一客家人過中秋吃月餅、賞月等習俗與全國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图胰朔Q八月節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圓月升起時,客家的人們早早便在庭院、樓臺,或屋前的禾坪對著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柚子等果品,準備“敬月光”活動。
拜過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賞月、吃東西。賞月是大人們的事,小孩子一般不會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賞月,而是在皎潔的月色下追逐嬉戲,此時是他們的天堂。而吃東西則是有些講究的。家長往往先讓大家吃這些祭過月神的祭品。在華夏祭祀文化中,有這樣的傳統,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會把祭品分吃掉,這樣整個祭祀禮儀結束。我們分吃過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賜福,一方面履行了傳統的祭祀文化。梅縣人的說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氣的,吃了會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餅這個傳統的、帶有普遍意義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食品,品種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義的。“像剖柚子叫‘殺柚’,帶有驅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說剝柚子皮是‘剝鬼皮’,寄寓了驅邪消災的愿望。”
客家地區的月餅,除普通月餅外,有“五仁月餅”,還有一種用糯米粉加糖壓制成大小不一的圓形糕。雖社會經濟不斷進步,但客家人始終繼承傳統飲食文化又在發展民間飲食文化,而中原遺風始終不變。
中秋節習俗作文范文二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很是熱鬧。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后,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于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后,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托夢,說是只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不管這傳說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國是龍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節舞火龍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值得珍視的。如今大坑區的舞火龍活動規模頗大,除總教練、教練、總指揮及指揮外,安全組等等。輪番舞龍者達三萬多人。
篇2
天津中秋節習俗中秋之夜,玉盤高掛,月光如銀。各家在院中擺下桌案,上供月光神碼,供品有石榴、西瓜、蘋果、月餅等物,香燭黃表、千張元寶等一應俱全。家中婦女按長幼之序依次對月叩拜,民俗謂之“拜月”。拜月儀式結束,焚化神碼黃表,大家即可分食供品,賞月暢談。在這個神圣的儀式中,男人是不可參加的,因為傳說中月神是女性,掌管人間婦女懷孕生子等諸事,月亮盈虧周期28天,和婦女月經周期相近。因此,已婚、未婚女子及婚后不孕的女子都將向月神拜祝,這些禱告內容是婦女們的私密話,男人們如果在場會極不方便。所以留下民俗禁忌“男不拜月”之說。
中秋之夕,天津還有“螃蟹爬月”的習俗,上世紀50年代后,漸不為人們所知。買回幾只肥蟹,養在盆中,中秋月圓之時,用制錢(老錢)包裹浸油紙捻,綁在螃蟹背上,點燃后放到院中,任其四處爬行,以卜來年財運走向。若螃蟹向屋內爬行,則預示來年財源廣進,如向院外爬行則預示來年無財。家里的孩子們早就安排好了,一人一棵秫秸桿兒,有向外爬的,一律用秫秸擋住,讓它向屋里爬。院子里人聲鼎沸,歡呼跳躍,地面上燈光閃閃,八方游動。被逼著爬進屋里的螃蟹,被人捉住,除去燈捻,丟入鍋內,片刻之間,端上桌來,成為“節日狂歡”的人們的桌上佳肴。說是祈求財運,其實是烘托節日氣氛的一場游戲。不過自打海河里的螃蟹越來越少以后,這個歡快喜慶的習俗也和螃蟹一起消失了。
在花好月圓之夜猜燈謎也是天津中秋特色之一。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游戲。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射,開始于南宋。
天津中秋節食俗烙月餅
天津人以往每家每戶都有月餅模子,家庭主婦自制月餅叫做“家常烙”。天津有悠久的民俗文化和飲食文化。天津的月餅品種多,不僅有津味系列,還有改良后的廣東風味月餅。幾十年前,在天津月餅主要有三類,分別是用模子做出的“提漿”、表皮酥脆的“白皮兒”和粘滿芝麻的“麻餅”,月餅餡有百果、五仁、豆沙和棗泥,最有名的月餅廠家有“祥德齋”和“桂順齋”。
在制作工藝上,全國只有天津采用的是木雕工藝月餅模子,“文蘭齋”刻制的模子以質量好、圖案精美著稱。那時候的月餅,即便放到除夕夜,月餅表皮都不會變干變硬,被老百姓稱為“團圓餅”。老天津人家里都有一個做月餅的模子,圖案上也有講究,有“福祿壽喜”、“月圓中秋”等字樣,有的印有梅、蘭、竹、菊或朱雀、白虎、青龍、玄武等圖案。在制作方法上,老天津人家里都有一個“家常烙”,做法與做蒸餅相似,但用餅鐺烙制,這個習俗如今在靜??h部分村落依然存在。
吃螃蟹
篇3
中秋節從2011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XX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由來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節”。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短茣?middot;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優良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古人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自漢至唐,騷人墨客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又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系,在我國封建社會,開科取士,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舉行。勝景與激情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中秋節逐漸成為我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傳說
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干涸,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余的太陽。
后羿立下汗馬功勞,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鉆、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 輕而易舉的騙過了后羿。
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氣得后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每天都到月亮前觀望著愛妻。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篇4
尋烏:抬故事喜慶豐收
“抬故事”是尋烏縣中秋節的傳統民俗活動,一般是由8歲以下的小孩化裝成戲曲或者神話中的人物,站在特制的故事棚木架上表演,常見的節目有《唐僧取經》《白蛇傳》《八仙過海》等。故事棚多為方形木架,用彩布裝飾起來,由青壯年輪流抬著巡村表演,借此來表達人們慶祝豐收的喜悅心情。
宜春:儺(nuó)舞祭月
儺舞被稱為中國古代舞蹈的活化石,每逢中秋佳節,宜春都會以跳儺舞的形式來慶祝。表演者頭戴面具,身著五顏六色的古代服裝,有的拿著各種兵器,有的撐著帝王出行時的華蓋,手舞足蹈,表達驅邪(xié)祈(qí)福的愿望。儺舞面具由樟木雕刻而成,有的笑容可掬,有的怒目圓睜,有的雄壯威武,形狀各異,造型奇特。
婺(wù)源:龍燈越長越興旺
在婺源,每逢中秋節,有“擺龍燈”的傳統習俗?!皵[龍燈”也叫“迎龍燈”,用收割后的干稻草綁接成龍的形狀,在稻草上插滿香。到了晚上月明之時,村民用棍子插入稻草中并點燃上面的香,高舉著來回游走于各村莊之間,形成了一條火龍,“擺龍燈”因此而得名。
吉安:燒塔被視為好運象征
“燒塔燒塔,越燒越發。”“塔火燒得旺,來年豬牛壯?!薄诩玻瑹匀皇侵星锛压澅夭豢缮俚幕顒又?。中秋節一大早,人們便來到村子的開闊場地上,用瓦片層層堆積,壘(lěi)成一個寶塔,晚上,全村男女老少齊聚塔前,燃放鞭炮,再把帶來的柴火扔進寶塔點燃,隨著火勢上躥,寶塔通紅,猶如火龍騰飛一般。人們一邊賞月,一邊吃月餅,祈愿生活就像寶塔中的烈焰(yàn)一樣紅紅火火。
你知道嗎?外國人也過中秋節呢。雖然他們的中秋節習俗和咱們的不大一樣,但都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越南:聽阿貴,打花燈
越南的孩子們都在中秋節晚上聽阿貴的傳說。阿貴相當于越南版的嫦娥。相傳一個叫阿貴的小男孩得到仙樹后,用污水澆樹,結果仙樹騰空飛上月宮,阿貴手拉著樹根,也被帶往了月宮。晚上,孩子們提著鯉魚燈出游玩耍,寄托著長大“跳龍門”的美好寓意。
坦桑尼亞:月圓節
每當公歷九月的月圓之夜,是坦桑尼亞的“月圓節”,各家各戶的大門都輕輕地打開,人們靜悄悄地走出家門,來到空曠(kuàng)處,圍成一個個圓圈,默默地坐下。直到皎潔的月亮高懸中天,人們才打破沉默,開始熱烈地交談,并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歡度一年一度的節日。
篇5
福建中秋節吃什么
吃番薯芋頭
在福建晉江,中秋節這天,家家戶戶要烹蒸一鍋番薯芋頭,供全家人食用。據民間傳說,土地公和土地婆在探討世間事物時,土地公主張天下人人豐衣足食。
土地婆卻說:如果天下人人豐衣足食,將來女要出嫁,誰來替她抬轎子?土地婆主張天下富的富上天,窮的窮寸鐵。
土地公認為這樣做太過份,民以食為天,就賜給窮人番薯芋頭抵半年糧。人們感謝土地公的恩德,逢年過節都要用番薯芋頭祭祀他。
鯉魚餅
鯉魚餅是福建的特色傳統美食,一般在中秋節的時候老人會制作鯉魚餅掛在孩子脖子上,希望吃了鯉魚餅之后可以有鯉魚跳龍門的寓意。
鯉魚餅分為兩種,一種是圓形的,一種是鯉魚形狀的,是用專門的磨具制作出來的,孩子們在中秋節的時候掛著鯉魚餅滿街跑,特別有過節的氣氛。
禮餅
在福建過中秋,一定會吃禮餅。禮餅也是圓形的,皮比月餅薄,個頭比月餅大,重油重糖,但是吃起來卻是油潤不油膩,香甜不齁鼻,是非常具有福建口味的傳統食物。
福建人喜歡把這種禮餅切開,分成若干份,然后全家人圍著一起賞月,品茶,吃禮餅,享受著中秋節帶來的歡樂。
福建中秋的限定習俗
拜月請月姑
浦城縣女子穿行南浦橋,吃求長壽。建寧中秋夜俗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中秋,兒女多于拜月時請月姑。
方法是以竹筐作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臨,竹筐會自己搖動,以其搖動的次數來卜吉兇。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控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
這個習俗是來自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韃子訊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水上賞月
福建人還喜于水上賞月。泉州人于此夕蕩舟筍江。廈門也有駕舟于鷺江中流賞月之俗。福州閩江更是中秋觀燈賞月的泛舟之處。
萬壽橋下,水上居民常集中在一起賞月、盤詩。明代曹學佺《泛舟江上觀塔燈》詩云:浮邱塔夜放花燈,江上看時倍幾層。
篇6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大家對于中秋節了解多嗎?相關知識你都知道哪些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1中秋節各地的風俗習慣介紹”,歡迎閱讀與借鑒!
中秋節的習俗和來歷介紹中秋節,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它不同于元宵節的大型燈會,而主要是在家庭、兒童中進行。南方民間還有燃燈習俗,燃的是寶塔形狀的寶塔燈。清代蘇州村民在曠野用瓦疊成七級寶塔,中間供地藏王,四周燃燈,稱為“塔燈”。廣州兒童燃“番塔燈”,用碎瓦搭成;還有柚皮燈,用紅柚皮雕刻各種人物花草,中間安放一個琉璃盞,紅光四射。另外一種是素馨茉莉燈,這種燈香氣四溢。在安徽、江西、湖南等地都有砌寶塔燈的習俗。江西清江,中秋多鏤瓜作燈,其形似月。兒童堆砌瓦礫作浮屠(佛塔)狀,中置薪柴,點燃后,“四面玲瓏,如火樹”。湖南寧鄉兒童堆寶塔,中間焚燒,“以紅透為吉兆”。這些燃燒塔燈或鬧寶塔的民俗,都有著求取生活平安的意義。
明清時期人們同樣賞月,但似乎注入更多月神的神性意義和現實社會的倫理意義。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秋天該收獲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祭祀月亮時的時令果品,既是對月亮的獻祭,更是對勞動果實的享用。
明清時期,祭月、拜月成為全國通行的習俗。清代俗諺有:“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供神前。”清代有特制的祭月月餅,這種月餅較其他月餅為“圓而且大”,“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兔之形?!碧刂圃嘛炓话阍诩涝轮缶陀杉胰朔窒恚灿械牧舻匠υ賮硐碛?。在明代,北京人八月十五日祭月的方式是,在市場上買一種特制的“月光紙”,上面繪有月光菩薩像,月光菩薩端坐在蓮花座上,旁邊有玉兔持杵在臼中搗藥。這種月光菩薩像小的三寸,大的一丈多長,畫像金碧輝煌,非常精致。當時,家家設月光菩薩神位,供圓形的果、餅與西瓜,西瓜要切成蓮花狀。晚上,在月出之方,向月供祭、叩拜,叩拜之后,將月光紙焚化,一家人共享撤下來的供品。
明清以后,北京中秋節新添了一個節令物件——彩兔,清人昵稱玉兔為“兔兒爺”。人們用黃沙土做玉兔,裝飾以五彩顏色。兔兒爺的制作工藝精美,造型千奇百狀、滑稽有趣,京城人“齊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兔兒爺給市井生活增添了許多情趣。20世紀初,民間索性將祭月稱為“供兔兒爺”。名稱的變化,包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高懸的明月,在近代百姓那里已俗化為可觸摸甚至可以把玩的物件。雖然人們依舊供奉它,但它已失去神圣的品性,成為一種世俗觀念的表達。
中秋節各地的風俗習慣福建中秋節的習俗
福建浦上杭縣的女子在拜月時要請月姑:在月光下,擺好香案,上面放著月餅、芋頭、水果、花生、茶酒等物。然后拿出一個紗笠,外面披上衣服,中間橫穿一根木棍,代表月姑的雙手。請月姑時,兩個女孩子抬著紗笠站在香案前,唱起“月姑歌”:“月亮姑,月亮娘,請你下來逛一場。請一姑,請二娘,請三姑話就長,請四姑花就開,請五姑上夫臺,請六姑姑就到,請七姑姑就來。一來就來。勿使在河邊企呆呆,勿使在深山詐酒醉,勿使在路邊詐頑睡,就地備有青茶共綠酒,亦有月餅共芋頭,亦有竹篙你曬布,亦有簸箕你篩米,亦有長麻你來撕,亦有短麻你來搓,長麻長衫袖,短麻短衫衣。”據說,月姑請下來時。
紗笠會自動搖擺,抬者會感到有重量。此時,人們就向月姑詢問愛情、婚姻、兒女等,月姑用點頭的方式回答,直到深夜為止。最后,還要唱起“送月姑歌”:“一更深,二更深,腳底無鞋涼到心,十月清江沒點水,鵝爬鴨叫送你上天云?!闭堅鹿脮r,不準男人在場觀看。
江蘇中秋節的習俗
在一些地方盛行中秋夜燒塔的活動。用碎瓦片砌成的高一米左右的塔,頂端留一個供投放燃料用的塔口。中秋夜時,點燃谷殼、木或竹等燃料,等火旺時潑松香粉,火焰會突的爆開,場面極為壯觀。
江蘇無錫縣中秋夜要燒香斗。香斗四周糊著繪有月宮景色的紗絹,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族旗。
江西中秋節的習俗
江西吉安縣,中秋節傍晚,每個村都要用稻草將瓦罐燒紅,然后放些醋,便會有香味溢滿夜空;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到八月十七日,一直要懸掛通草燈。
安徽中秋節的習俗
安徽婺源地區,中秋節時,兒童用磚瓦堆起中空寶塔,然后掛上帳慢、匾額等裝飾品,并在塔前放一桌子,上面放置各種器具用來敬“塔神”。晚上,在寶塔內點亮燈燭。
四川中秋節的習俗
四川,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殺鴨子,打耙,吃麻餅、蜜餅等。一些地方還把點亮的橘燈懸掛在門口。有的兒童會沿街舞動插滿香的橘子,稱為“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要祭土地神,表演雜劇等,俗稱“看會”。
一些地方還形成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如香港地區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門刊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奸IF湖的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山東中秋節的習俗
在山東一些地方流行“中秋唱月”,用來祈求五谷豐登。當中秋明月升起之時,孩子們端著月餅,或在街上,或在村頭唱,“唱月餅,賽月餅,來年更盼好年景”,以此寄托對來年的美好愿望。
廣西中秋節的習俗
廣西一些地方,每逢中秋之夜時,有“歌舞鬧月”的風俗。在銀色的月光下,青年男女在吹響悠揚的蘆笙、跳起歡快的民族舞蹈的同時,尋找自己的意中人。
貴州中秋節的習俗
貴州一些地方,中秋有“對歌賞月”的習俗。傳說貴州某地一位老人有三個聰慧美麗的女兒,為應對眾多的求親者,便與他們約定在中秋之夜賞月時對歌訂婚。從此,每到中秋時青年男女都要相互對歌,互訴衷腸。
中秋節有哪些傳統習俗1、觀潮: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2、燃燈: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豎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于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
3、猜謎: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4、吃月餅: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5、燒塔:南方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
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
祭月、賞月、拜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樣盛行“拜月”風俗。
篇7
臺灣中秋節過法臺灣中秋節的習俗:祭月
月光紙與兔兒爺。一般認為中秋節的起源,是來自古代帝王在八月十五祭月的習俗。在民間,后來也漸漸有了這種風氣。在明清時代,祭月的供品中,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必須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一種叫“月光紙”的東西,上面繪有月光照耀菩薩,下面繪有月亮宮殿,有一兔人站立在那里搗藥。祭月后即將月光紙焚燒。
臺灣中秋節的習俗:兔兒爺
清朝流傳一句話:“男不拜月”。所以拜月就成了婦女的專利,家中的主婦忙著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沒事干。中秋節前幾天,街市上都會賣一種專供兒童祭月用的“兔兒爺”。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以泥土塑造成兔首人身,坐著的姿勢如人狀。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成兒童中秋節的玩具。制作也日趨精致,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批戰袍的、也有扮成商販,或是剃頭師父、縫鞋、賣餛飩茶湯的等各種造型。
臺灣中秋節的習俗:祭拜土地公
臺灣農民有在中秋節,祭拜土地公的習俗,感謝土地公保佑其豐富的秋收。除了祭祀土地公,農民還得在田間插設“土地公拐杖”。土地公拐杖是以竹子夾上土地公金,插在田間。另外在臺灣南部,也有于中秋節祭拜樹王公的習慣。
臺灣中秋節的習俗:祭拜太陰星君、太陰娘娘
太陰星君和太陰娘娘都是中國的月亮之神,其地位有如西洋神話的黛安娜。既然中秋祭月,自然少不了祭拜月神了。以苗栗頭份的太陽宮為例,每年中秋為太陰娘娘祝壽的活動包括奏表祭拜,念經祝壽,舉行月光晚會,頌血盆經等等
祈求嫁得如意郎君: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繪遇到一個如意郎君。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項習俗。
祈求孩子:婚后尚未生育的婦女,在中秋節晚上,到人家菜園里偷摘一顆瓜抱回家去,據說這樣明年就可生個胖娃娃。
臺灣中秋節食俗吃鴨子
高雄縣飼養水鴨的風氣很盛。中秋節前后正是水鴨公初長最嫩的時候,美濃地區的客家人往往于中秋節宰食水鴨公加菜,成為當地中秋的特色。臺南地區則有在中秋節吃麻薯的習俗。
烤肉
跟祭祖先一樣,臺灣人過中秋節也不能少了烤肉。每到中秋節的傍晚,家家戶戶就會拿出已經腌好的肉在自家的陽臺或者庭院里開烤。中秋節當天,公園里到處都是來燒烤的人。臺灣人認為烤肉活動的時間比較長,能大大促進親友間的情感交流。
吃芋
吃芋是中秋節閩臺民眾的傳統習俗。人們對芋頭有著特殊感情,并且擬人化地把芋頭分為芋母、芋子、芋孫,作為一種親情的象征。于是,家家戶戶購芋頭,做芋餅、煮芋飯、蒸芋粿、烹芋湯、搗芋泥、炸芋棗……簡直可以拼成一桌芋頭全席,近乎到了沒有芋頭不成節的地步。
臺灣中秋節好去處1.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英文:National Palace Museum),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
2.日月潭
日月潭位于臺灣阿里山以北、能高山之南的南投縣魚池鄉水社村,舊稱水沙連、龍湖、水社大湖、珠潭、雙潭,亦名水里社。它以光華島為界,北半湖形狀如圓日,南半湖形狀如彎月。20xx年,日月潭入選世界紀錄協會“臺灣最大的天然淡水湖”,在清朝時即被選為臺灣景之一,有“海外別一洞天”之稱。
篇8
最新中秋節主題班會選集
活動目的:
1、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同時鍛煉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書籍、報刊、網絡、他人經驗等)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學習中秋節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活動過程
【活動導入】
1、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你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2、那么中秋節的由來、習俗你們知道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端午節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題:“走進中秋”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活動一】端午說由來
(一)中秋節簡介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活動二】中秋話習俗
1、中秋佳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 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并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2、月餅欣賞
(多媒體課件:月餅)
3、主持人小結。
【活動三】中秋討論會
討論:對于現在的高價月餅現象怎么看?
3、主持人小結:
【活動四】談感受,激感
1、今年中秋節與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過的?
(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品嘗月餅。
最新中秋節主題班會選集
一、活動目的:
1、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通過中秋節讓學生初步理解中國傳統節日中所蘊涵的文化內核,真正了解節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幫助青少年增強科學節日文化理念,弘揚創新節日文化。
2、介紹中秋節的來歷,了解中國各地過中秋的風俗。
3、增強學生愛父母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讓節日真正給我們帶來快樂與幸福。
二、活動時間:20××年9月
三、活動準備:蘇軾的《水調歌頭》ok帶、中秋燈謎、圖畫、月餅
四、活動地點:八(1)班教室
五、活動過程:
老師導入: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從去年開始,國家把這個節日定為法定節日,休息一天。從而可以看出,中國逐漸對傳統文化和民俗越來越重視。今天我們一起來走進中秋佳節,一起來感受中秋佳節。
一 、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
1、 中秋節的由來
(1)老師:同學們,每當天氣晴朗的夜晚,天空上有什么?月亮像什么?(有月亮。月亮像玉盤、像圓餅。)
(2)、出示圓形月餅,讓學生比較。
老師:月亮在最圓的時候是什么日子?(每個月的十五日左右。)
(3)、說中秋節的由來。
老師:誰知道中秋節的來歷?
(4)、小結:同學們都說得很好,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時候月亮圓滿,象征團圓,所以也叫團圓節。它起源于魏晉時期,在唐朝初年成為我們國家固定的節日,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傳統節日。中秋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剛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每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是秋報的遺俗。
2、中秋節的傳說與民間故事
(1)老師引:中秋節在我們中國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節。“月圓人團圓”,那是一個溫馨和諧、及富詩情畫意的節日。中秋節最有名的傳說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
老師:有誰能來講講有關中秋節的傳說,中秋節的起源及一些民間故事?
生:嫦娥奔月(后羿射日):
(2)指名講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3)引導隊員講述不同版本的傳說,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等。
老師(小結):看來中秋節是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
3、隊員介紹中秋節的習俗
老師引:好,聽了我給你們講的故事,你們一定意猶未盡吧?,F在我們請嫦娥姑娘來給我們介紹中秋節有趣的傳統習俗。(《拜月娘》、《拜土地公》)
二、中秋詩詞佳句知多少
老師:有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團圓節這份思念當然會更密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期,詩人就會用詩詞來表達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1)、出示圖片1
老師問: 我們來看這幅畫,隊員們腦中有沒有最佳的詩句來配這幅畫中的情景。
——(李白的《靜夜思》)
(2)、老師:中國畫詩書畫印融為一體,這幅中國畫書畫印都有,惟獨缺詩,我們給它題首詩,使它變得更完整。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選自李白《月下獨酌》)(你們知道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句話出自誰人之口嗎?
(3)對了,幾百年前丙辰中秋的一個夜晚,正是大文豪東坡先生寫下了著名的中秋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就出自這首詞。老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首絕妙好詞。
(4)有感情朗讀:蘇軾的《水調歌頭》,劉禹錫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5)學唱蘇軾的《水調歌頭》
我國的詩人大多是憂國憂民的,又大多是命運坎坷的,他們經常流浪在外,客居他鄉,思鄉成了他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有了許多以思念故鄉為題材的詩作,你還知道哪些呢?
(6)指名背誦《泊船瓜洲》、《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三、 中秋佳節話月餅
1、品嘗月餅,感受月餅的香甜。
老師:隊員們每年是怎樣過中秋的呢?(隊員講出各種賀中秋的民俗活動)
(1) 引出——吃月餅、送月餅
月餅的外形——圓,象征團圓,表達合家團圓。
餅中有餡,表面有花紋,花紋主要有月亮、桂樹、玉兔等在圓中表達美好的愿望?,F代的花紋設計更是各異,別致。(欣賞月餅圖片若干張)
老師:展示月餅事物,并簡單介紹圓形設計的格式。(對稱、均衡)
(2) 動動手,設計一個別致、精美的月餅圖案。(背景播放輕快的音樂)
(3)隊員作品欣賞。由隊員自己講解自己的設計意圖。
2、舉辦月餅宴
老師:中秋節,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吃月餅?往年你和誰一起吃月餅?(吃月餅表示團圓;和家里人一起吃;還和好朋友一起吃。)
師:你吃的月餅是買的呢,還是別人送的?誰送的?
老師:為什么要送月餅?(過團圓節,送月餅表示和家人團圓。)咱們中隊也是一個大家庭,我們都是這個家庭的成員,你們愿不愿意和全體隊員一起過這個中秋節?(板書課題)
① 送月餅:
② 吃月餅(大家一起吃月餅,體驗班級大家庭的溫暖和團圓)
四、中秋燈謎
1、老師:在許多地方八月十五這天會有燈會,其中一項就是猜燈謎。得月樓前先得月。猜一字(棚)
2、重逢。猜一字(觀)
3、舉杯詢包拯。打一句宋詞(把酒問青天)
4、十五的月亮。打一成語(正大光明)
五、游戲:“月”字組詞接龍。
要求:以“月”字開頭組詞,以“中秋節”收尾。
優勝:組詞過程短者獲勝。
六、老師總結
同學們了解了那么多關于中秋節的知識,又為過今年的中秋節出了那么多好主意,雖然大家采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來慶祝這個傳統佳節,但每個人心中有個共同的最美好、最傳統的愿望,那就是:花常開!月常圓!人常在!老師感到好開心!看來,我們某某中隊是一個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節的月亮一樣圓圓整整!
結束語:(播放蘇軾的《水調歌頭》)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美好的時光帶給了我們無限的快樂,也留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思。感謝每個學生的參與,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美好。
最新中秋節主題班會選集
教學要求:
1、了解中秋節的有關知識。
2、介紹有關中秋節的傳奇故事。
教學過程:
一、齊讀班會的主題,交流對主題的理解:
(中秋節是月亮最圓的時候,是團圓的日子,我們心里也會喜洋洋、甜滋滋的)
二、中秋知識競猜:
1、中秋節是中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我們能正確說出是哪三個節日嗎?
(春節、端午節、中秋節)
小學生中秋節主題班會教學設計小學生中秋節主題班會教學設計2、中秋節是中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它有許多習俗,我們知道些什么習俗都可以說出來哦,看誰說的多?
(拜月娘、賞月、吃毛豆芋艿、吃月餅等等)
三、故事引趣:
1、師引:
中秋節在我們中國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節。“月圓人團圓”,那是一個溫馨和諧、及富詩情畫意的節日。中秋節最有名的傳說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現在就讓老師來給你們介紹一下: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余的太陽。后羿立下蓋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鉆、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氣得后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2、學生扮演嫦娥姑娘來介紹其他中秋節的習俗
好,聽了老師給你們講的故事,你們一定意猶未盡吧。現在我們請嫦娥姑娘來給我們介紹中秋節有趣的傳統習俗。
拜月娘
拜土地公
3、繼續介紹關于中秋節的神話故事
好,聽了嫦娥姑娘的給我們的介紹,老師覺得中秋節真是個非常有意義的傳統節日啊。它還有許多傳說故事呢。(看時間待定)
月中玉兔
吳剛伐掛樹
4、介紹中秋節的水果
四、聯系班級實際,討論中秋節的活動方案
1、討論:很快就是中秋節了,我們有什么想法嗎?大家想過沒有,中秋節怎么過?
2、同學之間交流
我們二(3)班的特點之一就是,我們班有幾個寄宿生,他們的爸爸媽媽不在桃山,俗話說“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節日,我們該對他們做點什么?讓他們感受到我們全班每一個同學都愛他們。他們的親人不在自己的身邊,可是我們同學都在他們身邊,我們就是他們的親人。
4、同學交流
篇9
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祭月,歷史久遠,是古代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那我們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21中秋節為什么叫中秋節_中秋節的主要習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1中秋節為什么叫中秋節“中秋”一詞,最早于《周禮》:所謂中秋,是因為八月居孟仲季三秋之中,而十五夕恰為月中,所以八月十五被稱為中秋,或稱“八月半”。
從字意上說,陰歷的春夏秋冬,也是以三個月為一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是秋季,七月叫孟秋,八月叫仲秋,九月叫季秋。八月正好是在秋季的當中間,八月十五又正好是仲秋的中間心里,所以叫中秋,又因為這天子的月亮是又亮、又圓、又滿,有圓滿的意思,所以又把中秋節叫團圓節。
原本,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抖Y記》上說:“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在酷熱的夏天過后,天朗氣清,萬里無云的秋夜天空,正足突顯出月皎潔的光華。因此,每到秋天,天子總要到國都西郊的月壇去祭月。上古祭月的禮儀,很可能就是中秋節的起源。
中秋節正式成為歲時節日,應起于唐朝,唐書太宗紀,以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以后就成為年中節日,至宋代更為普遍,常在中秋舉行歡宴的活動,到了元末明初更具有創新的意義。
中秋有二種算法,一是依據四季算,因四季之中,七、八、九為秋,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稱中秋;另一種算法則依據節氣,按照二十四節氣,一季共六個節氣,秋季的六節氣分別是立秋、處暑、百露、秋分、寒露、霜降,而秋分則是秋季之中;而秋天正是人人辛苦耕耘之后的五谷豐收、團聚慶祝的季節,因此,家家拜祀土地神,答謝神的保佑,于是出現一系列儀式和風尚活動,此外加上我國古代即有拜月習俗,因此由祭月、拜月逐步演化出賞月之風。
中秋節原分為三部份:八月十四日為“迎接”,八月十五日為“正節”,八月十六日則叫“余節”。如今,大家都在八月十五日“正節”吃月餅、過中秋。
關于中秋節的來歷1、“嫦娥奔月”的傳說
嫦娥奔月后,后羿日夜思念,便讓侍女在月光下擺上供桌,上面放著嫦娥最愛吃的各種水果。鄰里鄉親也在自家院內擺上供桌和水果,祝福美麗善良的嫦娥。
從此以后,年年如此,代代相傳。每到八月十五這一天,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到月下供奉嫦娥。由于這天時值中秋,所以,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中秋節。
2、起源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動
在傳統的農耕社會里,春播、夏收、秋獲、冬藏是主要的勞作活動。土地收成的情況,對于以此為生的人們來說至關重要。因此,人們對于土地還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每到春天播種之時,都會祭祀土地神,祈求土地神賜予五谷豐登,這種活動被稱為“春祈”。
到了秋季,正是收獲的季節,也要祭祀土地神,拜謝神的庇護,稱為“秋報”。八月十五是秋季收獲的季節,各家都要拜土地神。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3、與古代的祭月風俗有關
春分祭日,秋分則祭月,自古以來,秋分就是傳統的“祭月節”。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現在的中秋節就是由傳統的祭月節演化而來。
有確切的史料表明,最初的“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于這一天在農歷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后來就將“祭月節”調至每年的八月十五,這就有了中秋節。
中秋節的主要習俗一賞月(玩月):文人月下吟詩對詩,賞月,喝酒,聊天。民間月下踏歌,月下歌舞、月下。
二蕩秋千,喝酒,月下男男或女女結伴出走,又叫“踏月(采月,濱江采月)”在月下踏歌吳地有走月亮、走三橋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過至少三座橋。
三賞桂:桂樹下賞月,吟詩,喝酒。
四拜月:婦女拜月。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中秋佳節詩句1、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2、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3、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4、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蘇軾《念奴嬌·中秋》
5、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辛棄疾《木蘭花慢·中秋飲酒將旦客...》
6、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李嶠《中秋月二首·其二》
7、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篇10
1、月餅一般在中秋節的時候吃。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后來才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歷八月十六日。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2、月餅(拼音:yuè bǐng),又稱月團、小餅、豐收餅、團圓餅等,是中秋節的時節食品。月餅最初是用來拜祭月神的供品。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發展至今,中秋節吃月餅和賞月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月餅象征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