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的本質范文
時間:2023-04-12 10:43: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意識的本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意向性:它的基本結構
意向性理論是胡塞爾現象學的核心理論。胡塞爾說:“意向性表現了意識的基本性質,
全部現象學問題……都與之密切相關。”②意向性一詞源于拉丁文Intendere,意思是“指向”。胡塞爾把意向性定義為“作為‘對某物的意識’的心理過程的特性”③。或者,“意向的心理過程就是對某物的意識” ④。
從一般的自然態度來看,在意識中,我們意向著意識之外的實在的對象。但是不難發現,在許多時候我們意向的對象不真的存在,比如說是虛構的或者幻想的,而我們的意識卻仍然是可能的,意識的意向性仍然存在。這便意味著意識當它和實在沒有關系時仍然是自身完整的、自足的,因此,意識能夠擁有純粹的意向性和純粹的活動,意識的本質是意識的純粹的內在固有的性質,這種本質和實在或由關在所決定的經驗無關。
胡塞爾在《邏輯研究》中提出了對意識本質結構的初步設想。首先,他認為意識具有“性質”(quality)和“材料”(matter)兩個方面:“每個心理行為(act)有兩個方面:性質,它把行為刻劃為比如說表象或判斷;材料,它授予行為對一個對象的確定的指向,比如說,它使這個表象只顯示這一個對象而不是別的。”⑤可以看出,胡塞爾把“性質”看做是行為中決定這個行為是什么種類的行為的那種內在規定性,而把“材料”看作是行為中確定哪一個是被意向的對象的那種要素。其次,胡塞爾區分了意識的“實在的(real)和意性的(intentional)內容” ⑥。意識行為的實在內容指的是發生在意識的內在時間中的實際的過程方面,這是一種屬于并且只屬于“這一個”行為的特殊事實。意識行為的意向性內容則是一種普遍性的“意向性本質” ⑦,或者“經驗的觀念本質” ⑧。這是許多不同行為都同樣可以具有的抽象或觀念的方面,即行為的意義。
這種設想在《觀念:純粹現象學的一般導論》中進一步發展為更為清晰而成熟的思想。胡塞爾采用了新的術語,noesis和noema*,來描述意識的現象學內容,noesis是意識行為的“實在的”方面,是行為的時間性的成份,并且它只包含“那些自身具有意向性特性的心理過程的要素”⑨。而不包含那些自身不具有意向性的要素,如“感覺內容”或“質料”,雖然,感覺質料也是行為的實在的成份。noesis具有兩個方面:(1)意識行為的規定性。這個規定性決定一個行為成為一個什么種類的行為(知覺的或想象的或判斷的等等);(2)“給予含義” (Sense-giving)的特性。這個規定性決定了一個行為成為一個什么種類的行為(知覺的或想象的或判斷的等等);(2)“給予含義”(Sense-giving)的特性。這種特性決定了一個行為的內容,也就是意向的內容。不難看出,noesis的第一方面屬于《邏輯研究》中所說的“性質”方面,第二方面屬于“材料”方面,而noesis 相當于所謂的“實在的內容”,因此,它的第一方面是意向行為的實在的性質,而第二方面則是實在的材料。和noesis相反,noema是意識行為中和noesis相關的非實在的意向性內容,或者說,是noesis的抽象性的相關物。和noesis的結構相對應,noema也有兩個方面:(1)意向行為規定性的抽象內容。這是行為的方式即noesis的第一方面的相關物;(2)意向行為的“含義”(noematic sense),這是noesis第二方面的相關物。含義是胡塞爾最關心的問題,因為“含義是noema的根本成份”⑩ 。含義是一種普遍性的內容,它不以具體行為類型的變化為轉移,假設有一組指向同一個對象的行為,這些行為分別是知覺的、記憶的、判斷的等等,這些不同的行為可以擁有同樣的讎。我們同樣可以看出,noema相當于《邏輯研究》中的“意向性內容”,noema的第一方面便是意向行為的非實在的或意向性的“性質”,第二方面則是非實在的或意向性的“材料”。
很顯然,noesis是意向行為的意向作用本身,也就是發生著的“我思”,是自我的“注意的投射”⑾。由于它是“指向著”的,因此它便“授予”意向行為以含義。而noema是它的相關物,是意向行為的非實在或觀念的內容,這種內容不是自身發生著的,而是被包含著的。簡單地說來,noesis和noema就是意向行為中的“意識本身和意識的相關物”⑿ 。我們決不能把noesis和noema看做是各自獨立的東西,相反,它們是一個行為中互相依存的兩個方面,不具有noema的noesis是不可能的,noesis本身必然包含一個noema。胡塞爾指出:“每一個意向性的心理過程顯然是noetic,它本身便飲食了含義這種東西(13)。他還說:“決不可能存在著一個noetic要素而沒有一個noematic要素專屬于它?!埃?4)(noetic和noematic是noesis和noema的形容詞)胡塞爾為什么需要設立一個noema?這至少有兩個原因:(1)如果noesis不上有noema,那么noesis的實在性就不是一種現實性,這樣的心理行為便沒有反思形式,就不可能向意識顯現,它對于我們的意識便將只是作為虛無而悄然逝去;(2)noema不僅是noesis的反思形式,而且是它的構造工具,也就是說,它通過noema構造了意向行為的客觀性內容,這樣一個意向行為便不僅具有它本身的主觀性方面而且同時具有屬于它的客觀性方面,于是,意識的純粹完滿性、自足性便是可能的。因此,胡塞爾常常把讎稱作“客觀性含義”(objective sense)。
Noema,對象,知覺表象
Noema顯然是意向性問題的關鍵,對它的理解必須擺脫心理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影響。
Noema既然是意向行為的客觀性內容,那么,它是不是意向行為的對象呢?這是一個非常關鍵而又容易引起誤解的問題。胡塞爾的老師布倫塔諾認為意向性的本質在于“每一個心理現象都被刻劃為中世紀學者稱作意向性的非實在的對象(15)。掃布倫塔諾的看法,心理活動的所指和真實對象毫不相干,心理的對象自身被飲食在心理活動之中。這樣的話,我們便無法判定我們看見的這一棵樹到底是真實的還是幻覺的。胡塞爾通過建立noema的理論克服了這樣的困難。在胡塞爾看來,每個意向行為都有著指向,但并不意味著必然有一個對象,本質地連系于每個意向行為的東西不是對象而正是noema。胡塞爾指出:“被給予意識的東西本質上是同持的,不管所顯現的東西是否存在,也許是幻象,或許是全然地荒謬。我想到朱比特就象想到俾斯麥,想到巴比倫塔就象想到科隆大教堂?!保?6)可見,對象和意識本質無關,意識的純粹本質在于它有著一種“指向”,有一種內容或含義也就是noema。不難看出意向行為中的“‘內容’和‘對象’之間的區別(17),正是通過noema,“意識才連系于作為它的對象的某物”(18)。胡塞爾將其總結為一個命題:“每個noema都有一個‘內容’即它的‘含義’,并且通過它而連系于它的對象?!埃?9)當然,一個noema也有可能成為一個對象,但這是在另一種情況中出現的,只有當我們對一個意內行為彩取現象學態度,進行現象學反思行為的對象,也就是說,原先行為中的含義可以在對這個行為的反思行為中轉化為對象,所以,我們是通過一個反思行為,一種新的noema或新的含義去認知原先行為的noema或含義。胡塞爾稱之為“含義的第二級水平:對一個含義的含義”(20)。為什么一個行為不能把它自身的含義當做對象?胡塞爾指出,在這個行為中,自我的注意力正“忙于”關注意向的對象,通過含義去把握那個對象,這時我們便無法意向這個行為的含義自身。胡塞爾說:“如果我們進行一個行為并在這個行為中活動,像事實所發生的那樣。我們自然而然地指向這個行為的對象而不指向它的意義。比如說,我們給出一陳述,我們判斷的是這個陳述所關涉的事物,而不是這個陳述的意義,不是邏輯意義上的判斷本身。后者只在思維的反思行為中才變成對象性的東西?!保?1)
現在我們討論另一個容易引起誤解的問題。胡塞爾在解釋noema時說:“比如說,知覺擁有它的noema,就其最基本水平而言,就是它的知覺的含義,也就是被知覺的東西的本身(the perceived as such)。與此相似,回憶擁它的被記憶的東西的本身(the remembered as such)……判斷擁有被判斷的東西的本身(the judged as such),喜愛擁有被喜愛的東西的本身(the pleasant as such),等等?!保?2)造成誤解的地方就在于胡塞爾把noema解釋為“被知覺的東西的本身”,這就容易使人把noema理解為通過感官而知覺到的東西,成為類似經驗表象的東西。然而根據胡塞爾的真正思想看來,同一棵樹,我們可以知覺它,可以回憶它,還可以判斷它,因此,這種“()as such”的結構不一定需要一個表象,這個結構中()里面的內容可以隨行為種類變化而變化,但這個結構中的意向內容即含義則是同一的,可見,含義是超越具體行為種類的,也就超越了具體行為情況,超越了表象,并且含義作為一種主體間的意義,我們能把它告訴別人,別人也“能把握它即使他不是一個知覺者”(23)。于是,即使在知覺行為中,noema的含義也不是被感知的。胡塞爾明確地指出“一個知覺是個含義‘的’知覺,這和說知覺是對這幢房子的知覺是不同的,這上知覺‘擁有’含義,但這個含義是不被知覺的?!@個知覺依據它的含義而被刻代劃為一個內容是文藝復興式的建筑,其正面是石頭的圓柱等等的知覺,假如我閉上眼睛并相應地回憶這幢房子,那么這個回憶便是擁有同樣含義的回憶?!保?4)由此看來,noema顯然是一種純粹的東西,是意識純粹本質的關鍵方面,因此,決不能把它和任何非純粹的東西,如實在的對象或經驗表象混為一談,因為當時意識采取現象學態度時,全部不純粹的東西便被“懸擱”了。
Noesis, noema和感覺材料的三重關系
我們已經注意到,當一個意向行為作為一個知覺行為時,便涉及感覺材料的問題,感材料便成為意訓的第三個成份。在胡塞爾看來,noesis和感覺材料都是知覺行為的“實在的”部分,但這二者之間卻有著區別。Noesis是意向活動的本身,是一個指向的作用,它本身具有意向性,因而它是屬于意識的純粹本質的。感覺材料則是意識的不純粹部分,它“本身不具有意中性”(25)。也就是說,“它本身不是一個對某物的意識”(26),于是,“它本身不具有含義”(27)。所以,感覺材料和意識本質無關,意識離開感覺材料仍然能夠完整地存在。只有在知覺行為中,意識才牽涉到感覺材料。胡塞爾把noesis當做是“無材料的形式”而把感覺材料當做“無形式的材料”(28)。當知覺行為發生時,noesis給予材料以形式,于是“材料便被‘賦予生命’“(animated)(29)。就這樣,noesis把感覺材料“帶進了意向性經驗并使它具有了意向性的特性”(30)。Noesis和感覺材料相結合而產生了顯現給意識的東西。
Noesis給感覺材料以生命是為了讓感覺材料來“描畫”(adumbrate)noema中的含義。胡塞爾舉例說:“一棵樹的顏色……也就是實在的樹的顏色……這種顏色不屬于知覺的心理過程,不是一個真實內在部分,不過我們也能夠在具體的心理過程的材料要素中找到‘某種類似顏色的東西’,稱作‘感覺材料的顏色’,而noematic顏色或‘對象性的’顏色便是被感覺材料的顏色所‘描畫’的?!保?1)而noematic顏色對于許多不同的知覺來說,它可以是“同一的而且就本身而言是不變的顏色”,因此,它可以“被連續的多種多樣的感覺的顏色所描畫(32)。據此可見,感覺材料,比如作為感覺材料的顏色,是我們經驗著(experencing)的即自然發生著的事實,但它不是我們意識著的即自覺持把握著的事實。只要被noesis所激發的、被客觀化了的感覺材料才是向我們顯現的東西(the appearings),比如說,顯現的顏色(the appearing of the color)。另外,和前面二者不同,noematic顏色不是心理過程中實在的部分,既不為我們所經驗也不是顯現的顏色,而是一個知覺行為中的純粹的抽象的意向性內容或含義,也即是noesis激發、構造感覺材料的純粹的依據。這種純粹的含義不是一種“描畫”(adumbrations),而是“被描畫的東西”(what is adumbrated)(33)。因此我們可以進一步理解為什么胡塞爾把知覺的noema稱作“被知覺的東西的本身”,并以此區別于“被知覺的東西”。(the percerived)很顯然,“被知覺的東西的本身”的那個本身作為純粹的含義雖然在知覺中起著關鍵的作用,然而它本身并不被知覺著,它本身并不以種種具體的知覺的存在為轉移,它是自身同一而不變。
含義的結構:內容和X
由前面的討論可以看出,noema在意向行為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noema中的含義則是noema的最基本和最根本的部分,因此,含義實際上便是意向性的關鍵,或者說,含義在根本上決定了意向性的本質特征——“對某物的意識”。那么,含義決定“對某物的意識”是如何可能的?并且,這個“某物”在關于它的一系列意識中如何具有明確性?于是,我們面臨著一個含義的結構的問題。
對某物的意識或者行為中對一個對象的意向性關系有二個層次:存在著一個對象被意向性關系有二個層次:存在著一個對象被意向著;同時,這個對象是被如此這般地意向著,或者說,被意向成為如此如此的情況。于是,含義便具有兩種功能因而具有兩個部分:(1)和意向性關系第一層次相適應的是“可確定的x”,(determinable x)簡稱x,這上部分決定了哪一個對象是被意向著的;(2)和意向性關系的第二層次相適應的是“屬性”,即是“謂項”(predicates),這個部分決定了對象被意向成什么樣。X本身是一個“空的x”(empty x),它指示著意向行為的那個“某物”或者“對象”本身,這個x被設想為“和全部謂項分離開來的純粹的x”(34)。而“謂項”則是這個對象在特定行為中所呈現的種種確定性,如粗糙的、堅硬的、彩色的等等性質。不過,這只是理論上的區分,在實際情況中這兩個部分是不能獨立出現的,因為,“謂項”總是“‘某物’的謂項,這個‘某物’……是中心的統一點(point—of—unity),……是謂項的‘負荷者’(bearer)”(35)。于是,x和“謂項”綜合在一起,就像實際上所發生的那樣,便是noema中完整的含義,也就是“處于確定性的方式之中的對象”(36)。這便是含義的一般形式。在這個形式中,x是“可能的謂項的確定的主項(subiect)“(37)。而謂項則是它的種種確定性質或屬性。比如說,有一個意向行為的含義表達為:一棵樹在花園里開著花。那么“一棵樹”便是主項,便是被充滿的x,而“在花園里開著花”則是謂項。
胡塞爾對含義結構的分析使他能夠克服意識問題中的一些困難。比如說,假如我們認為每個意向行為的對象只不過是隨著這個行為所帶來的具體內容,那么,我們的意識之流便不具有任何統一性,我們便走向極端的相對主義,我們便不能認識任何一個確定的對象,因為每一個對象都轉瞬即逝,并且永不再來。又假如我們認為對同一個對象的各種認識都是原則上同一的,那么我們便走向極端的機械主義。而胡塞爾的理論卻合適地解決了幾個不同的意向行為擁有不同的意義而又擁有同一個對象的問題,他認為,關于同一個對象的意義是統一的卻不是同一的,不同行為的不同含義能夠指向同一個對象,“對象……一再地‘不同地被給予’,它卻可以是‘同樣的’”(38)。含義是“可變化的而‘對象’……卻恰恰是同一的對象”(39)。比如說,同一棵樹,我們可以觀看它的正面,還可以去看它的反面,又如“‘等邊三角形’如‘等角三角形’的觀念在內容上并不相同,然而它們都……指向同一對象(40)。不難發現胡塞爾為什么強調需要一個x來保證意向行為的明確性,這個x作為noema中的“絕對存在”的對應關系。于是,含義的結構可以描述為,以判斷為例:存在著對象x,這種x是如此這般。其它行為的含義結構如果能夠表述的話,也將呈現為這個形式。
在這里,我閃遇到一個有趣的問題。由于胡塞爾認為意向性關系的明確性只為含義所決定,于是,有的人對此提出反對意見。比如說,有人認為“美洲的發現者”是哥倫布,但事實上不是哥倫布而是埃雷克遜(41)。可見,只為含義所決定的意向性關系很能容易產生錯誤的所指。我認為這種批評意見是對胡塞爾的誤解,因為胡塞爾對含義的討論是在意向的一般本質的這種水平上進行的,他并沒有把含義作為命題的邏輯成份來討論,因此,不涉及“真值”問題,或者說,是超越了真值問題的,也就是說,真值問題只是作為意向關系的特殊具體情況而被超越了,胡塞爾的含義理論只在意向關系的一般本質的水平上有效。-同時可以看出,胡塞爾的含義理論是一個本質論的問題,而不是認識論問題或邏輯問題,胡塞爾的確認為他的理論不是對一般意義上的邏輯的研究,而是對“純粹邏輯”或“超越的邏輯”的研究。顯然,胡塞爾的理論和麥農(A·Meinong)、弗萊格(G·Frege)的理論是不同的(有些人以為他們是基本類似的)。弗萊格認為一個句子當不具有真值時仍然具有意義,這表面看起來和胡塞爾有一點相似,但弗萊格不是從意向的一般本質上考慮這個問題,而是把那種不具真值的意義當做是句子中邏輯有效的成份,這便成為一個語言的邏輯問題,便必然為后來的決義理論證明為錯誤的。正如羅素所指出的,在邏輯問題中,邏輯學并不比動物學更多地承認獨角獸的存在,因為邏輯學和動物學一樣都是研究真實的世界。而胡塞爾的研究對象卻是意識全部可能性的純粹本質,因而這種理論的合理性不以任何具體情況為轉移。這也是胡塞爾認為現象學是一種嚴格科學的理由。
含義和意義
雖然胡塞爾沒有對語言的邏輯問題作為細致的研究,但他卻很關心語言在意識問題中的重要地位。D·W·Smith和R·Mclntyre根據胡塞爾的論述,提出兩條著名的原則:(1)每個語言的意義卻是被表達了的含義;(2)每個含義原則上都可能表達為語言的意義(42)。這兩條原則在我看來是基本上可接受的(如果根據胡塞爾明顯的論述的話),雖然第二條原則仍有令人疑惑的地方。
在胡塞爾看來,對一個對象的知覺含義、回憶含義等等可以和對這個對象的思維含義是同樣的,也就是說,可以表達為語言的意義。他指出,各種行為的含義“都可以通過‘語言的意義’來表達,……表達自身有可能適用于各種‘含義’”(43)。他還更明確地說:“noema不是別的,只是適用于全部行為的整個領域的一般觀念的意義?!埃?4)因此,含義和意義實際上是同等的東西,至于為什么分別采用不同的詞匯,胡塞爾解釋說:“意義(Bedentung)……只連系于語言的領域,即表達的領域?!蛯τ谒幸庀蛐袨閬碚f,我們仍繼續討論‘含義’(Sinn)——一般說來這個詞是和‘意義’等價使用的。為了加以區分,我們更愿意把意義這個詞在原有要領上使用……把含義這個詞更廣泛地使用?!埃?5)胡塞爾顯然把語言看作是意義的最根本的形式。在這一點上,胡塞爾和分析哲學家是可以相通的,當然,胡塞爾始終最關心的是純粹邏輯問題而使他沒有轉向普通的語言邏輯研究。
雖然胡塞爾通常認為含義都可以表達為語言的意義,但他卻又認為語言并不足以表達出全部的含義。他說道:“當一個新的概念形成了,我們總能發現一個原先沒有成為現實的意義變成現實的了,……存在著無數僅僅是可能的意義,它們從未被表達,并且由于人類認識能力的界限而永遠不可能被表達?!埃?6)胡塞爾對此沒有詳加說明,只是打了一個比方:就像數目一樣,總存在著無數的沒有枚舉到的數目。對此我們有理由懷有疑惑(也許胡塞爾也有著疑惑?),(那些不可能被表達的意義是不是僅僅源于一個數量的原因(就像胡塞爾的比方所指示的)?還是可能源于一個性質的原因?我們甚至可注意到許多我們所能共同獲得的意義并非是通過語言表達的,而是通過另外一些非私人的或者說是客觀的別的種類的形式(藝術?技術工具?)而獲得的。這顯然是一個需要研究的問題。
本文結語
以上我們簡要地討論了胡塞爾關于意識本質的結構分析。當然,胡塞爾對意識本質的研究并不限于結構的分析,他還另外從一種發生學的角度研究了意訓的本質。從發生學角度看來,對意識本質的結構分析仍然不是最深層的研究,因為這些意識的結構仍然是預先被給予的,而作為這些結構的存在根據或前提的意識本初狀態必須是無條件、無前提的,沒有任何結構區分的。這便導入了所謂“時間”的問題。這個問題不是本文想討論的內容,故不多言。
意識本質的結構分析和發生學研究實際上各自涉及意識本質的不同方面或層次。這兩種研究似乎暗示了胡塞爾現象學的兩種趨向:發生學研究可能趨向一種本體哲學,而結構分析則可能和分析哲學發生某些聯系,這很可能是許多分析哲學家對胡塞爾現象學發生興趣的原因。我傾向于認為胡塞爾現象學和分析哲學不是對立的而是互補的,如果說分析哲學提供了關于世界的邏輯構象,胡塞爾則企圖為意識尋找作為純粹根據的純粹邏輯。
注釋:
①②③④⑨⑩⑾⑿⒀⒁⒄⒅19 22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3 44 45
Husserl: Ideas: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a pure phenomenology. Transl. By F·Kersten.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82. §32, p.61;§146,p.349;§84,p.200;§88, p.213;§85,p.203;§131,p.35;57,p.132;§88 p.213;§93,p.226;§129,p.309-311;§129,p.309-311;§129,p.309-311;§88,p.214;§85,p.203;§36,p.75;§86,p.208;§85,p.204;§97,p.238;§85,p.205;§97,p.237;§97,p.237;§97,p.237-238;§131,p.313-314;§131,p.313-314;§131,p.313-314;§131,p.313-314,§131,p.314;§131,p.314;§124,p.305;§124,p.294。
5 6 7 8 16 21 23 40 46 Husserl: Logical lnvestigations. Transl. By J·N·Findlay. Humamities press New York. 1970,Ⅴ,§20, p.588;Ⅴ,§16,p.576;Ⅴ,§16,p.578;Ⅴ,§16,p.577;Ⅴ,§11,p.559;Ⅰ,§34,p.332;Ⅰ,§14,p.290;Ⅴ,§20,p.588;Ⅰ,§35,p.333。
12 14 Husserl: phenomenology and the Foundations of the Sciences. Transl. By Ted E·Klein and William E·pohl·The Hague·Martinus Nijhoff 1980. §15,p.72;§16, p.76。
15 Brentano: Psychologle Vom Empirisches Standpunkt·Vol 1·Book 2·Chap 1。
20 24 Husserl: Noema und Sinn (manuscript) p·108.轉引自D·FФIlesdal, ‘Husserl’s notion of noema’ in ‘Husserl, Intentionality, and Cogintive Science H·L·Dreyfus ed, p.4。
篇2
關于翻譯本質,古今中外有許多的論述和研究。許多學者指出翻譯是一種文化活動,在實現文本信息的對等基礎上,兼顧文化再現。而以美國的尤金.奈達、英國的紐馬克等語言學理論的譯論家則認為翻譯的本質是科學,因為語言學的發展揭示了翻譯理論研究和實踐的規律。2007年,莫娜?貝克教授演講中提出的“翻譯的本質是重述”引發了學者們關于翻譯本質以及翻譯理論與實踐的思考,因而筆者認為有必要探求“翻譯的本質是重述”這一命題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二.翻譯本質的探求
關于翻譯的本質,歸結起來主要有兩點:一是關于翻譯是一種怎樣的活動;二是關于翻譯是一種什么性質的活動(王克非, 1997:47)。這兩點囊括了翻譯的定義、概念和分類。翻譯到底是文化活動還是科學,到目前也未有統一的說法。
上世紀五十年代,《翻譯通訊》的主編董秋斯指出:“早有人說過翻譯是一種科學,就是說從一種文字譯成另一種文字,在過程中有一定的規律可以遵循”(王克非,1997:47)。
有人主張翻譯是一種具有藝術性的文化活動,因為翻譯主要是分析語言和對照文本,還涉及到不同語言所負載的文化。王克非教授將翻譯重新定義:“翻譯是譯者將一種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意思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述出來的文化活動”(王克非, 1997:49)。
紐馬克認為“翻譯既是科學,又是藝術。說翻譯是科學,是因為有些東西只有一種譯法,必須學會……說翻譯是藝術,是因為有些東西能有各種不同的譯法…”(王宗炎, 1982:16)。
三.“重述論”與經典翻譯理論的聯系
貝克教授在其新書《翻譯與沖突――敘事性闡釋》(2006)中,把敘事作為本體論條件,舉例說明所有翻譯理論,本質上都是敘事(趙文靜,2009:34)。在應邀接受翻譯理論家Andrew Chesterman教授的采訪中,貝克用中性詞“重述”來描述翻譯。盡管翻譯本質上是“重述”或者“再創造”,“再敘事”絕非“隨意敘事”,仍需要遵循相應的原則。
(一)“重述”與“忠實”原則
無論翻譯理論、研究、實踐經歷了多大的發展和進步,翻譯的科學標準之一仍然是盡可能追求忠實原作。18世紀末,愛丁堡大學歷史教授泰特勒提出了評判翻譯的三大標準,“譯文應完全重現原作的思想內容;譯文的風格和筆調應與原文相同;譯文應與原作一樣流暢”(Tytler,1790)。泰特勒翻譯三原則從內容、風格和語言表達三個方面來評判譯文的好壞。
原文:我不由想起孔子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叫做“四十而不惑”。意思就是人到成熟之年,有更加開闊的眼界和更為豁達的心胸。(資料來源:總理在2010年達沃斯論壇特別致辭)
分析:使用具有中國特色的語言開展外交能為外交語言增色,同時增強說服力,但理解這些語言要表達的信息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蘊,在翻譯時不僅要傳達原語信息,更要再現語言背后的文化。
參考譯文:I cannot help thinking about a philosophic proverb “When one becomes 40, he’ll no longer suffer from perplexity”, said by Confucius, which signifies that when one reaches maturity in age, he will have a broader vision and be more open-minded.
(二)“重述”與“功能對等理論”
西方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認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的信息”(郭建中,2000:67)?!肮δ軐Φ取奔茨繕苏Z與源語在功能上“對等”或“相同”。在訪談中,貝克教授提到“我認為不應該拋棄對等概念,否則很難進行原文和譯文的對比”(趙文靜, 2009:36)。
原文:輕輕的我走了;譯文: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原文:正如我輕輕的來;譯文: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原文:我輕輕的招手;譯文: Quietly I wave good-bye。
原文:作別西天的云彩;譯文: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 (資料來源:原版英語網)
(三)“重述”與“功能目的論”
“功能目的論”認為譯者翻譯過程中的參照物應該是譯文在譯語環境中所預期達到的交際功能。也就是說,翻譯方法和策略必須由譯文預期目的或功能決定(陳小慰, 2006:16)?!肮δ苣康恼摗辈⑽础拔┕δ苷摗保瑫r還應該強調“忠實”,即“功能+忠實”。
原文:此次參加法蘭克福書展的中國出版物豐富多彩、琳瑯滿目、包羅萬象,涵蓋歷史、文化……(資料來源:《外交口譯》(2011,P191)
分析:中文里四字成語并列結構很常見,能夠起到強調和加強語氣的作用,而英文強調簡潔。該例子中“豐富多彩、琳瑯滿目、包羅萬象”這三個同義詞可直譯為“a vast/wide range of”,簡潔明了,也能表達原文的意思。
譯文:The Chinese publishers have brought to the Frankfurt Book Fair a full range of delicately designed books introducing the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四.“翻譯的本質是重述”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
傳統翻譯標準使多數人認為譯員在翻譯過程中能客觀地轉述客戶的話語。同時客戶對譯者抱有很高的期望,認為譯員能完全按照他們的意愿來翻譯。但譯者不是單純的翻譯機器,在重述原文時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觀和中立。同時譯者的素質(對兩種語言文化的熟練)、動機、所處環境、翻譯觀、文化觀,甚至年齡、性格等,都有可能影響到他的翻譯(王克非, 1997:49)。
(一)譯者如何優化“重述”
“翻譯的本質是重述”讓人們重視譯員的主觀能動性。由于譯員在重述原文信息時會受其主觀能動性的影響,在翻譯實踐中多少會“強化或削弱原作敘述的某些方面”(Baker, 2006:105)。
“翻譯的本質是重述”要求譯者除了忠實客戶、忠實原文,還需要對自己譯文負責。盡管譯員翻譯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其文本和話語可能會被他人用作不道德的目的,甚至被斷章取義地利用。若出現這樣的情況,譯員并不能完全免于責任,因此在翻譯時譯員至少要能遇見自己的譯本或話語的用途和可能產生的影響。
(二)重述對譯者的新要求
傳統翻譯標準要求譯者在翻譯時要盡量做到“信、達、雅”,使原文與譯文間意思連貫、邏輯正確、語法正確、風格恰當等。筆者認為“翻譯的本質是重述”對譯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靈活地、忠實地再現原文的思想內容、形式、文化,而且還要求譯員譯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譯文。
由于翻譯內容的多樣性,譯員在“重述”原文時應考慮到客戶、讀者和社會的需要,譯出滿足社會文化發展需要的譯文。翻譯活動本身就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不同時代的譯作是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翻譯理論與實踐的多樣化會反作用于人類社會,因而筆者認為譯文是否符合時展需要可作為衡量翻譯質量和翻譯價值的標尺。最好的譯文不一定是語意完全忠實原文的譯文,而應該是符合社會階層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譯文。
五.結語
篇3
【關鍵詞】廣告 本質 營銷 傳播
營銷,是個人和集體通過創造,提供出售,并同別人交換產品和價值,以獲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種社會和管理過程。傳播,是社會信息的傳遞與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作為營銷工具的一種,同時也作為一種重要的信息傳播現象,廣告同時屬于營銷和傳播兩個范疇。因此,對廣告本質的認識,也相應存在著兩個傳統,即傳播本質論和營銷本質論。本文即結合上述兩種傳統的產生與發展,對廣告的本質進行初步的分析。
一、對廣告本質認識的流變
對廣告本質的認識,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整個20世紀上半期,在該時期營銷本質論占據統治地位;第二階段為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傳播本質論”出現,對廣告本質的認識分化為兩個流派;第三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至今,兩種觀點從對立走向合流,人們對廣告本質的認識有了質的提高。
1.第一階段:“營銷本質論”的主導時代
十九世紀末,社會大生產的發展帶動了產能的提高。市場競爭的加劇,使賣方市場的格局開始松動,在競爭壓力下,制造商們開始意識到用廣告來推銷商品的必要性。1904年,美國廣告人約翰·肯尼迪提出了其著名觀點“廣告是印在紙上的推銷術”??夏岬箱N售主義的廣告觀對后世影響巨大,在整個20世紀前半期,廣告研究的中心問題幾乎都是圍繞著銷售力展開的。持該種觀點的學者傾向于從營銷的角度認識廣告現象,其對廣告有代表性的定義如美國《現代經濟詞典》對廣告概念的描述:“廣告是為了達到增加銷售額這一最終目的而向私人消費者、廠商或政府提供有關特定商品、勞務或機會等消息的一種方法?!?/p>
20世紀40年代,廣告大師羅斯·瑞夫斯提出著名的“USP”理論(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中文譯為“獨特銷售主張”或“獨特銷售說辭”)。該理論認為每一則廣告必須向消費者說一個主張,給予消費者一個是競爭產品做不到、不具有或沒有宣傳過的獨特利益承諾,以打動消費者并促進銷售??梢?USP理論以廣告的促銷作用為立足點,將“營銷本質論”推向頂峰。
2.第二階段:兩種本質論的分化與對立時代
20世紀下半期,廣播、電視等媒體形式出現并走向普及,大眾傳播事業高度發展,媒介信息的過剩開始限制廣告的效果,對廣告而言,消費者的注意力開始成為稀缺資源。以威廉·伯恩巴克為代表的廣告人,開始從傳播的角度積極探尋廣告的溝通方法和傳播效果,較早地將廣告研究引向了傳播層面;而以大衛·奧格威的品牌形象論為代表的廣告理論,也逐漸將研究視野從產品本身移開,開始關注以品牌形象為主要內容的信息傳播行為。
更重要的是,20世紀50年代前后,經施拉姆等學者多年的努力,傳播學作為社會科學的一個新學科逐漸崛起,開始建立起完善的學科體系和鞏固的學術地位,其影響逐漸滲透至市場領域。更多的人開始從傳播的角度理解和研究廣告,他們將廣告的本質界定為一種信息傳播行為。持此種觀點的學者傾向于從傳播的角度認識廣告行為,代表性的定義如《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對廣告的解釋:“廣告是傳播信息的一種方式,其目的在于推銷商品、勞務,影響輿論,推進一種事業或引起刊登廣告者所希望的其他反應。廣告信息通過各種宣傳工具,其中包括報紙、雜志、電視、無線電廣播、張貼廣告及直接郵送等,傳遞給它所想要吸引的觀眾或聽眾?!?/p>
這意味著對廣告本質的認識的出現了第二種傳統,而關于廣告本質的認識自此走向分化。廣告與傳播的結合,將定量研究等實證的研究方法引入廣告學,使廣告的理論研究更加嚴謹、科學,它帶來了廣告學研究的又一次飛躍。至今,在我國目前的學科體系中,廣告學仍作為傳播學下屬的分支學科存在,足見傳播本質論對廣告研究的影響之深遠。
3.第三階段:整合營銷傳播理論誕生,對廣告本質的兩種認識逐漸合流
20世紀末期,市場環境進一步發生變化,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產品的功能、質量呈現出較強的同質化趨勢,不同品牌產品的可替代性增強,僅憑借產品本身的差異直接說服消費者的難度加大,而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開始更多地依賴各種與品牌相關的信息傳播。于是,企業各種營銷目的的實現,開始更多地依賴各種傳播活動。1993年,美國西北大學學者丹·舒爾茨教授提出整合營銷傳播理論,該理論認為“整合營銷傳播是發展和實施針對現有和潛在客戶的各種勸說性溝通計劃的長期過程?!F有或潛在客戶與產品或服務之間發生的一切有關品牌或公司的接觸,都可能是將來信息的傳播渠道?!边@大大拓展了企業傳播活動的范疇。舒爾茨在其著作中還提出了“營銷即傳播,傳播即營銷”這一著名命題,生動地概括了現代營銷的發展趨勢,也開啟了學界對營銷與傳播的重新認識。自此,企業營銷和傳播行為的功能逐漸相互滲透,營銷與傳播之間的界限趨向模糊,而對廣告本質認識的兩種分歧,也隨之出現合流的趨勢。
二、對兩種廣告本質觀的辨析
盡管對廣告本質認識的兩種觀點正逐漸走向整合,但是,“營銷”和“傳播”仍是廣告的兩種根本屬性,正確把握廣告的本質,仍需理清這兩種屬性的關系。
第一,傳播效果低下的廣告很難取得良好的促銷效果,而缺乏銷售力的廣告,其傳播效果也沒有意義,兩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所以無論是“營銷本質論”還是“傳播本質論”,都只是從一個側面回答了關于廣告本質的問題,故無所謂對錯。所以,對其中一方觀點的認同,并不應該意味著對另一方的否認與排斥,在廣告實踐的過程中,應注意從營銷和傳播兩個角度審視廣告活動,使企業廣告兼具銷售力和傳播力。
第二,營銷本質論強調的是廣告的長期效果,而傳播本質論強調的是廣告的短期效果,兩種傳統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廣告公司更多地關注廣告的傳播效果,從消費者信息接觸的細節思考問題。在當今廣告行業,應高度強調對廣告營銷本質的認識,鼓勵創作具有較強實效性的廣告;相比之下,廣告主更關注廣告的營銷效果,希望廣告起到立竿見影的促銷效果,很多廣告主用銷售額等營銷指標來衡量廣告效果,而忽視收視率、毛評點等更為直觀的傳播指標,這常常會導致廣告主與廣告公司之間的矛盾與分歧。所以,在廣告實踐中廣告主和廣告公司都應從營銷和傳播兩個角度審視廣告問題,以利于企業廣告活動的順利開展。
總之,隨著企業營銷傳播觀念的進步,企業營銷與傳播行為之間的界限日趨模糊,企業的營銷傳播行為正逐漸相互滲透,形成有機的整體。廣告也應當和其它營銷傳播工具一起,得到更全面的認識與利用。隨著整合營銷傳播觀念的發展,業界和學界對廣告的認識必也將更加完整,更加深刻。
參考文獻:
[1]菲利普.科特勒[美].營銷管理——分析、計劃、執行和控制(第九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9.
篇4
[關鍵詞]“以人為本”;素質教育;模式
隨著經濟的轉型,市場體制正不斷得到完善,人作為經濟社會生活的主體參與市場活動。人的主體地位上升不可避免地會注重人的素質提升,唯有主體素質越高,對自身主體地位的認識越充分。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深化對市場濟條件下的本性認識,使最廣大人民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和動力,把關心人、尊重人、解放人、發展人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既然經濟建設都要堅持以人為本中心的發展觀,高度重視人的全面發展,那么,作為上層建筑的教育必然要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把“以人為本”作為新形勢下教育的核心價值,探索“以人為本”的教育著眼于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耙匀藶楸尽笔撬刭|教育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以人為本“素質教育的特點
1.主體性。素質教育的主體性體現在學生主體上,即學生是教育的承擔者和體現者。因此,在素質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必須嚴格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素質教育活動本身是人的本性的體現,是以人為對象的活動,是為了人的活動,是自我認識、自我塑造、自我改造、自我創造的活動。
2.核心性。素質教育乃至所有教育改革的根本之處,就是要遵循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論的思想,將大學生放在實踐主體――人的位置,充分發揮其能動性和創造性的潛能。人是素質教育的受動者,也是素質教育的改造者和主動者,是客體對象和主體能動性的統一體。因此素質教育對于確立人的主體地位,培養人的主體創造性,充分發揮人的本質力量將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3.整體性。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平等的學習機會,都有發展和提高的機會,而不是只照顧少數學生。它的目的是最終要使全民素質得以提高,這一特點是與我們的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相輔相成和相互
滲透。
二、構建高?!耙匀藶楸尽钡乃刭|教育新模式
1.堅持“以人為本”凸顯素質教育的目標性。從總體上,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服從這一根本目標,實施“以人為本”,就要以教育對象主體性的充分發揮為中心,培養他們自立、自強的獨立意識和創造意識,使其產生對主動完善提高自身修養的內驅力和精神需求。這種內驅力,源于他們尋找真理的強烈興趣和不懈追求,源于他們對社會、國家乃至人類的高度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主體的責任感越強,責任范圍和責任限度越大,其自身主動完善提高自身修養的范圍就越廣?!耙匀藶楸尽钡乃枷?不僅重視了對教育進行社會歷史使命和責任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教育,而且為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另外,實施“以人為本”的思想也是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不同于任何的素質教育。它積極來展示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把造就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作為基本目標,并從這一目標出發始終把教育對象作為主體,一切措施都必須為教育主體著想,必須為受教育者主動接受。
2.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創新素質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強化素質教育中的雙主體理念,運用情感感化的方法,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變單向灌輸為雙向交流。多年來,我們的素質教育工作多半采用主客體的單向灌輸的辦法。即教育主體將教育信息居高臨下地傳遞給教育客體學生,不大注重學生的需要和感受,極大地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大學生主體意識越來越強的今天,顯然是對教育客體的抑制。因此,素質教育工作者必須樹立教師學生“雙主體”理念,要多了解學生意見,多傾聽學生呼聲,以平等的身份與他們交流、溝通,要注意運用情感感化的方法,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動員他們主動參與,從而激發學生自覺接受教育的積極性,重視學生的責任意識和道德自律的養成。實現從說教式、灌輸式的教育向啟發式、引導式、激發創造式的教育轉變,把教育內容內化為學生的內在需求,變以往學生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需要。
3.把“以人為本”貫穿在素質教育的實際工作之中。理解和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一切從實際出發去開展工作,就是要維護學生的切身利益,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寬容學生的個性張揚,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鼓勵學生的探索創新。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必須堅持學生利益第一,學生發展第一,學生成長第一,學生成才第一,學生安全第一,學生健康第一,把保障和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這是理解和尊重學生的實際行動,更是以學生為本進行教育工作的具體體現。尊重,是教育者對教育對象施教的基本原則。把“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貫穿于學生素質教育工作之中,必須做到尊重學生,尊重并維護學生的人格與尊嚴,滿足其被認可、受尊重的心理需求,這是由人的本質特征決定的。教育者不僅對先進學生要尊重,對后進學生更要尊重,尤其是對“問題學生”要給予特別的關注和尊重。教育工作者即使是無意間侵犯了學生的合法權益,也會給學生留下不好甚至是惡劣的印象??梢哉f,不懂得尊重學生就是不懂得思想政治工作,還必須樹立管理就是服務的觀念,做到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使管理更加人性化、更有人情味。唯其如此,才能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篇5
一、必須是在保護文化生態、尊故融新理念指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1.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是保護文化生態理念指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物多樣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綜合體。它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組成部分或稱之為三個層次。生態系統是生物與其所生存環境構成的綜合體。所有物種都是各種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每一物種都在維持著其所在的生態系統,同時又依賴著這一生態系統以延續其生存。生態系統的類型很多,但是所有生態系統都保持著各自的生態過程。不論是對一個小的生態系統而言或是全球范圍來看,這些生態過程對于所有的生物的存在、進化和持續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因此,生物多樣性也可以說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物種、各個物種所擁有的基因和由各種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態系統,以及它們的生態過程的多樣性與復雜性的概括。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以后,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保護和弘揚文化的多樣性。2001年,它通過了《文化多樣性宣言》。在《文化多樣性宣言》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里,文化的多樣性都被比喻成生物的多樣性。因為人類的文化創造和遺存,就好像人類的基因,包含了過去世代累積的信息和發展的可能性。文化如同一種生態環境,在這種生態環境中繁衍、生長了不同的民間文化之樹和民間文化果實,民藝也正是這種生態環境的產物,但是,如果僅僅局限于對文化產品的研究顯然是冷落了傳統文化的底蘊和內在生命力。如果文化生態環境受到了破壞,文化也就會凋零、失落或者畸形發展,即使新文化也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這正是文化的生態性。我們所關注的“文化生態”不僅是那些以保護環境為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或這些作品所反映的與大自然的關系,或是描述一種文化現象,而是從自然生態與人的關系、文化與人的關系入手,去關注那些已經或正在被社會丟棄的人類文明,那些與自然、與人類和諧相處的文化生態,并側重于以手工文化和民藝為重點內容。文化生態,包括有形的文化資產與無形的文化資源,涵蓋著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文化與民眾生活方式之間關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審美境界等相關的文化存在。
2.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是尊故融新理念指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保持其活態性?;顟B性怎么才能保持呢?只有靠傳承。傳承有兩個要點:一是繼承,二是發展。而繼承和發展的前提就是“尊故融新”。文化是靠積累與傳承而存在、發展的。同一文化中的故與新一般不是二元對立的關系,而是近似于生物進化中遺傳與變異的關系。故,如同父母;新,如同子女。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故與新之間雖有揚棄和變異,但二者的關系不是后者否定前者,而是一脈相承、相依為命、相生相融的關系,新以故為基礎、故以新為方向不斷發展。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出現了一些不恰當的態度和做法。例如:或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過時的、落后的東西,沒有現實價值,對之持否定的態度,不予保護;或囿于二元對立的習慣思維,否定或無視傳統,割斷歷史一味搞“創新”,使非物質文化活動成為無根的“插花”;或不把關注點放在保護核心價值、延續文化生命上,而是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裝飾、幌子、“做文章”的題目,甚至是賣點,追求眼前的“形象”、“政績”和經濟利益,結果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畸變。凡此種種,分析原因,根子在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故與新的關系缺乏正確深刻的認識,繼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真正和足夠的尊重。
“尊故”,與“破舊”相反,它要求對待傳統充分肯定其價值,持尊重態度,但也不是盲目崇古,不是將過去的東西全盤照搬。它的關注點是蘊含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基因――即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由特定民族精神(心理)積淀而成的核心價值觀。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命根子,我們保護的就是這個命根子。只要找準這個命根子,充分地尊重它,有效地保護它,并忠實地把它傳承下去,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能保持活態。
二、必須是在活態保護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文化遺產?;顟B文化遺產的保護決不是放在博物館保存,而是要保存其固有的生命活力,通過保護促進傳承,在傳承中得到保護。例如昆曲的保護,不能認為保存了劇本、服裝、道具等有形的形態或者是對老藝人的唱腔、唱段進行了錄像就是保護了昆曲,這樣的保護是“標本”式的保護,無法和老藝人的口傳心授、耳提面命對昆曲的傳承相提并論。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特點決定它只有依靠活態的傳承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保護。在這個意義上,傳承人的保護就顯得猶為重要。目前有的學者提出了“無形文化有形化”的觀點,希望通過多媒體等科技手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想這只能是輔助手段而不能代替活態傳承。
活態保護不僅僅是傳承人的保護,還要包括傳承環境的保護。有專家提出“活魚要在水中看”,那么水環境的保護就顯得更為重要和關鍵。這是一個比保護傳承人更難的命題。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傳統文化所賴以生長和存活的農耕文化及其相關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已急劇變遷,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了存活的土壤,一味的復原顯然不現實,怎樣讓優秀的文化遺產適應變化了的時代和環境并保存其精神實質,怎樣有意識地創造優良的傳承環境和真實而非虛構的文化空間,為遺產的傳承營建良好的文化氛圍,是一件需要精心思考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
三、必須是具有美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美感是指在審美活動中,客觀存在的美在審美主體身上所引起的愉悅感受和欣賞、評價等心理活動與心理過程,又稱審美感受。廣義的美感又指審美意識,即審美對象在人們頭腦中的能動反映,它包括審美趣味、審美能力、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審美感受等審美意識活動各個方面和各種表現形態。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感具有直覺性。當人們接觸到美的事物時,往往無需經過認真的思考、邏輯的推理或理論的論證,就能一下子直接感受到事物的美。古琴音樂具有深沉蘊藉、瀟灑飄逸的風格特點和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最擅長用“虛”、“遠”來制造一種空靈的美感,追求含蓄的、內在的神韻和意境,它既有豐富的內涵,又有表面上看極簡約、自由、散漫的外在形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感具有情感性。人們在審美活動中,總是伴隨著好惡愛憎,充滿了情感色彩,審美中更是如此。一個特定民族(社群)的非物質文化,又總是凝鑄著她的民族精神,體現著民族的性格,因而與那里的民眾有著深深的情感紐結,密不可分。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感具有共同性。審美活動中盡管存在著個體的、時代的、民族的、階級的差異,但我們不能把這種差異絕對化。事實上,即使是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階級的審美主體,對同一審美對象往往仍能找到一些相近或相似的審美感受,這便是審美活動中的共同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感還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和階級性的特點。審美活動,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它必然要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習俗等因素的制約與影響,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習俗也發生相應的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到審美實踐中,就表現為美感的時代性。美感的民族特點同樣是非常明顯的。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同一民族成員受到這些相同條件的影響,必然在審美活動中表現出某些共同的因素來,而這些因素對于其他民族來說,就構成了鮮明的民族特色。階級差異同樣會在審美活動中表現出來。
四、必須是具有核心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傳承價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體系的核心價值、價值準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傳承價值主要表現在:
從根源上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集團或個人的創造,面向該集團并世代流傳,它反映了這個團體的期望,是代表這個團體文化和社會個性的恰當的表達形式”。由此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反映了民眾集體生活,并長期得以流傳的人類文化活動及其成果,因而具有不容忽視的歷史文化價值。尤其重要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民間的、口傳的、野史的、活態的歷史文化價值,可以彌補官方歷史之類正史典籍的不足、遺漏或諱飾,有助于人們更真實、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認識已逝的歷史及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深深蘊藏著所屬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質,這些在長期的生產勞動、生活實踐中積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傳沉積下來的民族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是包括了民族的價值觀念、心理結構、氣質情感等在內的群體意識、群體精神,是民族的靈魂、民族文化的本質和核心。因此在當今全球一體化的潛在威脅下,確保民族特性、民族精神的代代相傳,就是每一個民族無法回避的重要任務,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文化傳遞和保存的生動有效的手段、工具和載體,能夠很好地將民族精神等文化信息傳遞到每一個人、每一代人這些活生生的載體上,從而造就一個有獨特文化個性和崇高民族精神的偉大民族。
五、必須是能為促進和諧社會建設服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篇6
1、草本植物指莖內的木質部不發達,含木質化細胞少,支持力弱的植物。草本植物體形一般都很矮小,壽命較短,莖干軟弱,多數在生長季節終了時地上部分或整株植物體死亡。根據完成整個生活史的年限長短,分為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
2、草本是一類植物的總稱,但并非植物科學分類中的一個單元。與草本植物相對應的概念是木本植物,人們通常將草本植物稱作“草”,而將木本植物稱為“樹”。但是偶爾也有例外,比如竹,就屬于草本植物,但人們經常將其看做是一種樹。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剛過去的2015是一個版權年。
版權登記量創新高,國產電影票房不斷攀升,音樂網站停止試聽,網絡小說蜂擁上熒屏……但同時影視版權糾紛屢見不鮮?!侗逼綗o戰事》、《虎媽貓爸》、《平凡的世界》、《霸王別姬》,還有入選2015十大案件的瓊瑤訴于正侵犯著作權案以及《羋月傳》的編劇糾紛……掀起一陣接一陣的口水與訴訟大戰。除了出于炒作的目的外,這些被戲稱為影視版權“碰瓷”的亂象,跟收視率造假一樣,已經成為影響影視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攔路虎”。
業界一個普遍的、比較直觀的結論是,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是商品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對知識產品資源進行最佳市場配置的制度。由此看來,這些案件的是非曲折背后,與其說是一個版權法律判斷的問題,不如說更多體現了一個版權市場及其利益分配的問題。 版權不是黃金,卻是點金術
隨著越來越多的包括網絡文學在內的原創作品被改編為影視劇、動漫或游戲等,版權產業鏈條上各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的大多數糾紛表現為著作權/署名的名分之爭。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生效判決認定于正的《宮鎖連城》侵犯瓊瑤的《梅花烙》的改編權和攝制權,實質上就是確認于正非法將瓊瑤的作品剽竊至自己的名下?!读d月傳》糾紛尚無最終結論,但編劇的工作是蔣勝男或王小平單獨干的,還是蔣勝男與王小平一起干的,則決定了劇本著作權的歸屬,甚至影響原著小說是否存在的判斷。
這在表面上是個有關“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在深層次上卻是當下知識產權熱中“利益爭奪”的問題。因為這些糾紛的處理結果直接關乎到原創作品或者改編作品的版權歸屬,進而與該作品的整個版權產業鏈中所產生的巨大利益的話語權或者控制權掛鉤,并最終決定那些已經發生的以及將要發生的產業衍生利益的分配與歸屬。
“產權”這個詞匯本身就彰顯了知識產權的經濟性。知識產權的起源和發展,始終滲透著市場的理念、原則和規則。從功能上來說,歸屬的私權在于維護知識產權的圓滿狀態和權利人的壟斷地位;而流轉的私權則意在創生與實現知識產權人的私權利益。概而言之,一切授權都要通過版權人,無版權方則無權益。正如《羋月傳》原著作者、編劇蔣勝男微博“控訴導演方及總編劇王小平否認其原著權及改編劇本工作”,就被對方解讀為是“企圖將《羋月傳》所有衍生品權益全面予以侵奪”。版權盡管不是黃金,卻是點金術。美國的電影版權產業是其綜合國力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迪斯尼公司生產的卡通片所獲利潤的70%以上來自衍生產品,而傳聞《羋月傳》導演鄭曉龍和王小平所在的公司對該電視劇及其周邊開發的產業鏈的毛利潤達四五億之多。不難理解,對于版權這只會生金蛋的雞而言,產業鏈上的相關利益主體都不可能沒有想法的。
這就是市場、私權文化,也是知識產品價值創生與實現之中無可回避的途徑,更是版權產業、文化市場賴以生存、發展與壯大的基礎。信任、團結的價值觀,本來應是版權產業各利益主體之間協作的粘合劑。從小說作者、編劇、導演的加持與合作,到外部資本與營運團隊的介入,各方以合同為基礎,發揮各自優勢與特長,都為電視劇熱播、各方身價提升、后續產業開發作出了貢獻。除非出于炒作,本不應當鬧到如此地步的。
當然,就算是基于平等協商而自愿達成的合同,也難免不出現爭執,而一旦出現爭執,糾紛各方又經常是各執一詞,均覺委屈。毋庸置言,法律規定適用及版權運營與文人創作完全不是一回事,各自需要仰仗著不同的專業能力。英國馬克斯?H?布瓦索指出:“個人理性起作用,是以獲得與交易有關的信息為先決條件的?!卑鏅喾梢幎◤碗s難懂,版權產業模式日新月異,大量新生事物并未被深入認識,潛在的機關與風險越來越多。 不要到了法庭才想起請律師
很多人通常在這樣一種經濟環境中描繪和探討知識產權利益平衡:整個社會中知識產權利益各方的信息都是完全的,彼此知根知底。其實“信息的不完全性”和相應發生的“信息成本”的存在會制約市場機制運行,嚴重影響到知識產權利益平衡的狀態和經濟效率。除了炒作之外,影視版權糾紛暴露其中版權專業服務的缺位。
近些年影視劇的開發大多如同《羋月傳》的模式,制片人或導演親自上陣尋求作品,直接與作者簡單協商就將版權合同定下。這樣的模式對于原著作者而言更是難見專業服務的保駕護航。專業的事情交給專家,市場需要經驗豐富、立場公正、能夠保護雙方權益的專業的中介服務,最典型的如知識產權律師、版權人等。作品的創造者和使用者可能沒有足夠的能力判斷知識產品的價值大小,難以確定使得各方都滿意的交換價格與交易條件,難以正確擬定或者理解相關的合同條款。
舉個例子,在《羋月傳》糾紛中,“總編劇”、“原創編劇”與“編劇”3種稱呼是啥關系?“委托創作”與“版權改編”的法律區分及其產業意義何在?在呼吁影視行業尊重創作者利益的同時,利益相關主體也最好都能在訂立合同之前就延請專業人士幫自己解釋與構設版權關系,不要到了法庭上才想起請個律師,這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與煩惱。這也是對合作者與社會公眾的一種負責的態度。
知識產權中介服務貫穿于創造、傳播、管理、保護和利用的整個過程,專業性很強,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大眾消費品,卻是實現知識產權利益平衡的重要力量。它通過自身所提供的知識產權相關服務,將創造者、傳播者、利用者和管理者有機地聯系起來,消減從單純的影視改編到全方位的產業開發等各環節之間的信息不完全性并減少交易成本,只要需求者愿意為此付出一定的費用。同時,行業組織的力量在預防糾紛、解決糾紛中也是特別重要的,它有著必要的專業能力、集體力量與共享資源。要全力營造出一個有利于影視版權行業組織發展的寬松環境,加強行業自律,完善糾紛調解機制。
盡管自由競爭強調市場本身的作用,但如果交易雙方對所要交易的對象擁有的信息在量和質上失衡,信息優勢的一方有可能憑借信息獲利,將引發簽約前的逆向選擇導致劣質品驅逐優質品的風險,如同蔣勝男此時所認定的找錯了合作伙伴;或者簽約后的道德風險導致一方當事人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行動,如同《羋月傳》片方在海報、電視劇中等單方面將王小平署名為(總)編劇,而蔣勝男則違反約定在電視劇播出前出版、發行小說《羋月傳》。
我們暫時不知道蔣勝男聲稱的“個別在業界掌握強勢地位的人和企業仍然企圖憑借此等行業優勢地位,以顯失公平的合同,以及欺詐、脅迫等方式,非法剝奪年輕原創作者的合法權益”的主張是否有道理,不過完善影視版權流轉中信息披露制度是重要的。在不涉及商業機密的條件下,當事人將各自的信息以一定的形式適當地向對方適度披露,盡量消除各方在版權交易中各自的信息弱勢,同時配套信息保密規定,明確信息接受方對信息供給方披露的信息所承擔的保密責任及其后果,減少相關信息披露導致的風險。
值得指出的是,盡管隨著時代的發展,版權產業的發展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影視產業中版權價值也日益放大,但除了知識產權這種“知本”的話語權之外,資本的話語權仍然是不容忽視的。在“知本”與資本的糾結中,創作人與資本人的話語權威不斷搖擺。一方的地位優勢越明顯,其話語權威就越大?,F有知識產權產業發展并非只有知識意志的高揚,相反常常是資本意志的體現。從蔣勝男所言“導演方及總編劇……以劇本15%的尾款為要挾”的控訴來看,《羋月傳》編劇之爭所產生的背后原因也跟作者與片方之間的話語權的力量博弈相關。在“知本”與資本的交易中,“知本”由于其市場的不確定性和團隊合作的需求而常常處于弱勢地位,資本卻因其市場的驅動力而居強勢地位。版權利益主體的各自選擇此時已經是由經濟實力來決定的,而并非藉由公平和正義的法律理念。 利益平衡是私權精神和社會公德的要求
無論是從傳統還是現實制度上看,現代意義的市場理念在中國社會缺乏堅實的根基和足夠良好的發展環境。以追逐利益為重心的功利主義或許正是造成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成為利益追逐者的有力工具。版權訴訟可以解決版權歸屬或署名的問題,卻難于充分解決影視版權產業各相關利益主體的利益分配問題。
影視劇產、供、銷、衍生品開發等產業鏈需要多種專業人士、機構以及資金的介入與密切協作,不是哪一個人或者哪一個機構可以獨立完成的。如果傳聞中《羋月傳》電視劇及其衍生毛利潤達到四五億是確定的話,這筆利潤不可能只來自蔣勝男、王小平或者鄭曉龍等某一個人,也不可能固定不變―知識產權的特點是用的越多價值越大。影視版權市場激烈競爭的同時,其健康發展仍離不開合作共贏的理念與行動。利益平衡是私權精神和社會公德的要求。只有同時解決好影視產業鏈各環節的分工,合作中的版權保護與利益分配這兩個問題,影視版權糾紛才能夠最終得到有效的消減,版權的價值也就隨著衍生開發利用的不斷擴展而不斷增長。
抄襲剽竊,影視從業人員需忌諱。就知識產權制度本身來講,它以鼓勵競爭、創造和發展為宗旨,因此對目前所謂影視行業的版權糾紛亂象并不需要過分緊張。由于版權對于產業利益的擴張極為重要,在從影視劇生產大國向生產強國的邁進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不好情形,是社會必須承擔的階段性代價。但對于公平、透明、共贏的市場需求共識必然會推動各方有效、專業、全面的介入。
篇8
醫學人文本質精神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1、專業學習上,踏實謙虛,厚積薄發;
2、與人溝通上,清晰準確;
篇9
免疫:是人體的一種生理功能,人體依靠這種功能識別“自己”和“非己”成分,從而破壞和排斥進入人體的抗原物質,或人體本身所產生的損傷細胞和腫瘤細胞等,以維持人體的健康。抵抗或防止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感染或其它所不希望的生物侵入的狀態。
免疫涉及特異性成分和非特異性成分。非特異性成分不需要事先暴露,可以立刻響應,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種病原體的入侵。特異性免疫是在主體的壽命期內發展起來的,是專門針對某個病原體的免疫。
機體的免疫能力可大致分為特異性免疫與非特異性免疫兩種,兩者是密切聯系的。非特異性免疫是生物在種系發展過程中不斷與病原微生物斗爭中形成的,并可遺傳給后代的一種免疫功能。它是與人體的組織結構和生理機能密切相關的。特異性免疫是機體在后天受內外環境因素的刺激而獲得的免疫功能,它能識別再次接觸的相同抗原,并作出相應的反應,它需要在高度分化的組織和細胞的參與下才能完成。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建筑行業更是異軍突起地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建筑行業競爭日趨激烈,施工企業要想樹立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就必須提升自身的成本管理控制水平,進而保證項目經濟效益得到有效提升。文章對項目成本控制管理中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索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
施工企業;項目成本;成本管理;成本控制;建筑行業
施工企業項目成本管理控制是施工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重要內容,對提升企業整體管理水平和經濟收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保證企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1施工企業項目成本管理的基本概念
施工企業項目成本管理是管理人員從工程質量和工程合同要求出發,從規定的成本費用標準出發,預估、控制、調節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各項成本費用。做好項目過程中的范圍控制、成本控制、進度控制、質量控制、風險控制,處理好干系人的期望,協調好其利益,才能最終保證項目的成功,為客戶或項目發起人以及項目實施團隊所在組織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通過系統的工程量計算和實時的項目監督,對實際所發生的費用進行科學管理,這對施工企業項目管理的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是企業管理資金、提高項目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施工企業在實施項目成本管理的過程中應當遵循如下原則:首先,應當遵循目標管理原則。企業進行任何一項管理控制都需要用到的方法和手段就是目標管理,項目的成本管理控制也是如此。目標管理包括設定和分析項目經濟目標、制定和執行目標、修正和評價目標的執行結果;其次,成本最低化原則。通過運用各種成本管理手段降低項目成本是企業項目成本管理的本質,在執行成本最低化原則的過程中,應當盡可能合理地運用降低成本或使成本最低化的多種方法和手段;最后,全面成本控制原則。施工企業項目工程施工具有流動性強、工期長、分布廣的特點,所以應當分別進行項目的核算,和其他行業不同的是需要進行全面的成本管理控制,而全面的成本控制則是指管理控制滿足全過程、全員工、全企業要求;最后,責、權、利相結合原則。施工企業應當建立科學的項目管理制度,各部門和各班組的項目任務由項目經理進行落實,并對其相應的權利、責任、利益分配等配套管理體制進行落實。
2施工企業項目成本管理控制中存在的問題
2.1缺乏先進的項目成本管理控制理念當前很多施工企業還沒有建立科學、先進的項目成本管理控制理念,具體表現為:首先,施工企業通常將施工過程中的成本控制作為重點,對其他環節的成本支出管控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進而產生了忽視銷售和供應過程中的成本控制問題;其次,很多施工企業將降低成本作為項目成本管理的主要目的,節約費用和降低消耗是其使用的手段。但是在降低成本的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相應的限制和條件,在突破某些限制和條件的狀況下,很可能降低工程質量和企業效益,所以當前施工企業的項目成本控制具有消極管理的特點,很可能會對企業發展經營產生負面影響;最后,具體項目是施工企業項目成本管理的范圍,施工單位和直接生產人員的管理責任應該被充分認識到,在成本管理的范圍內納入供應商、設計單位等供應鏈的各個部分。
2.2施工企業成本計劃和成本預測管理不到位雖然項目成本管理控制已經在部分施工企業實施,但是受到各種因素限制其效果仍然有限。很多管理環節工作沒有落實到位,預期的成本管理控制目標很難實現,主要表現為:首先,項目成本預測之后,根據相關規范要求,施工企業應當在先完成投標預算的情況下,才能夠進入項目投標報價的階段。然而實際中,很多施工企業卻違反了這一規定,在企業各部門和各個項目中沒有分解項目成本,明確的成本目標并沒有形成,存在項目成本預測滯后的問題;其次,缺乏科學的成本計算基礎。當前,具體的成本計劃編制活動并沒有得到施工技術人員的有效參與,僅將經濟效益考慮進成本計劃的編制中,對于技術上的可行性卻沒有充分考慮;最后,計劃成本控制水平不高,缺乏有效的實施跟蹤。實際中施工企業需對比完成工作量所消耗的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進而對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是否吻合進行考察,對成本偏差進行了解和處理。但是當前能夠做到這一點的施工企業還相對較少,進而造成整體上施工企業項目成本控制仍存在較多問題。
2.3未建立強烈的風險意識,缺乏有效的合同管理當前,我國多數施工企業采用目標成本法和標準成本法進行成本控制,但是實際中很多不確定因素會對這兩種方法造成影響,同時由于多數企業還未形成強烈的認識,所以還未充分認識到管理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因素,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成本管理的效果。例如施工企業往往存在材料合同、勞動合同、工程合同簽訂不及時和執行不到位的問題。一些企業還沒有建立強烈的工程索賠意識和反索賠意識,這樣都會對施工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和項目成本控制造成影響。
2.4獎懲機制不合理很多工程項目在施工過程中,往往由項目經理掌握成本控制的主動權。但是當前并沒有充分落實成本管理模式中項目經理的權、責,項目經理、現場管理人員、施工人員的經濟利益與工程項目最終實現經濟效益水平的直接聯系并不顯著,合理的獎懲機制不健全。因而,項目經理很難全力以赴地進行機械、材料、人工等有關成本費用的控制,這樣就會出現工作責任和工作職責不對應的問題,進而對成本控制的成果造成影響。
3施工企業項目成本管理控制方法
3.1完善成本控制管理體制,樹立成本管理意識施工企業在開展項目成本控制的過程中應當貫徹“全企業、全員工、全過程”原則,并且對企業員工和管理人員的成本意識進行強化。施工企業在建立項目成本管理培訓體系的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自身需求和實際情況,通過對全體成員的項目控制成本的意識和技能的提升,為實現有效控制項目成本提供保障。3.2提升預算編制水平和成本投入的控制水平隨著建筑行業競爭日益激烈,施工企業要建立自身核心競爭的優勢,就應當對成本預算進行合理編制,并且對項目成本投入進行科學安排。為了提升項目成本控制水平,首先應當保證成本預算編制的合理性。在項目建設之前,施工企業應當對合同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并在充分了解施工圖紙的基礎上對施工現場進行仔細考察,進而將工程量科學準確地計算出來。同時還應當從施工進度來計劃安排施工內容,并從合同規定的結算方式從發,科學地進行工程項目成本的預算和決算,進而確保能夠有效控制施工過程中每個環節的成本。
3.3強化勞動組織管理,將人工費用開支控制在合理水平控制和管理人工費是項目成本控制的重要內容,很多施工企業在實際的項目成本控制中都存在超定額預算,所以控制管理活動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人工費的合理控制。實際應用當中可以通過如下措施控制人工費用:首先,對施工人員數量進行控制,應當將多技能人員作為首選,并有效預防窩工怠工現象的發生,最終達到提升生產效率的目的;其次,在計算定額用工量時應當充分考慮勞動定額,并在確定科學比例的基礎上向班組承包;最后,應當強化班組的整體管理能力和生產工人的技術水平,通過對施工活動的合理組織減少無效勞動,進而達到控制人工費目的。
3.4依據施工定額指標控制材料消耗施工項目成本中約有60%~70%是材料費用,是項目成本控制的重點內容。在項目管控過程中進行材料成本控制,應當從材料的采購、運輸、使用三個環節實現。具體應當做到:根據科學合理的招標方法確定材料采購商,并在反復商議和論證后確定材料價格。同時還應當對材料采購時間進行科學的設定,預防因材料價格上漲而增加材料成本。為了節省運輸費用,應盡量縮短運輸距離并且選擇合理的運輸工具,避免出現二次運輸。在材料使用環節應當充分貫徹限額領料制度,并且從工程進度出發對材料用量進行預測,通過施工材料的合理使用達到降低材料成本的目的。
3.5控制機械裝備費用施工企業應當在充分考慮工程實際情況和企業生產能力的基礎上,對施工機械設備的使用費進行合理控制。實際運用當中應科學結合自購機械和租賃機械這兩種方式,實現施工機械的合理選擇。在具體施工中應當對現有機械設備進行充分利用,通過提升機械設備的使用效率,降低施工機械費用的投入。并且還應當強化對施工機械的管理和維護,減少不合理的費用產生,最終達到降低整體施工機械成本的目的。
3.6提升合同管理水平和索賠意識隨著市場競爭激烈程度的增加,索賠已經成為施工合同實施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它對于提升企業施工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具體施工管理中施工企業應當強化合同管理,在慎重簽訂合同、嚴格執行合同、提升合同索賠意識的基礎上,保證自身能夠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的利益最大化。施工企業應當對索賠管理進行強化,并且對反索賠進行科學合理的規避,進而將反索賠造成的成本費用控制在最低。
4結語
通過以上內容可知,施工企業項目成本管理控制對于企業工程效益和企業經營效益的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基于此,施工企業應當對具體項目成本管理控制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和企業特點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進而有效提升企業的施工成本管理控制水平,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保障。本文對施工企業項目成本管理過程中的問題和解決措施進行了分析,但仍存在一定局限,希望行業人員能夠加強重視,通過先進的成本管理控制理念和手段不斷提升施工企業項目成本管控水平。
參考文獻
[1]李松春,馮江峰.淺析建筑工程施工企業項目成本管理與控制[J].科技致富向導,2011,(8).
[2]徐紅梅.淺談施工企業項目成本管理與控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36).
[3]李朝暉,孟智峰.探析公路工程施工企業項目成本管理與控制[J].科技致富向導,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