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風俗范文
時間:2023-03-24 04:14: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清明節風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㈠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㈡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㈢ 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㈣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篇2
2、清明果。清明果,是用艾葉和糯米制作而成的一種米果,外表呈青色。清明節吃清明果,就如端午節吃粽子一樣,是延續的一種習俗。
3、踏青。清明時節,也正是春暖花開,大地復蘇的時候。各種花開草綠,到郊外田野騎車、賞花,欣賞美麗的春*。
4、插柳。清明節剛好是楊柳發芽的時期,孩童喜歡折下柳條互相打鬧,或者編織成一個圈帶在頭上,也可以把柳條帶回家插在門前。這就叫插柳。
5、放風箏。清明時節,微風習習。草地上放風箏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娛樂活動??粗L箏隨風飄揚在藍色的天空中,心情也格外明朗。
篇3
“清明時節雨紛紛”,雖然清明節相對比較“清冷”,一些年輕人不容易想起來,它作為中國最重要傳統節日之一,卻一直被作為民族文化傳承。毫無疑問,只要有條件,清明節應當去掃墓,表達一下對先人的懷念。但是,作為一個傳統節日,我們應當知道,清明節的內涵是豐厚的,它絕不簡單等于掃墓節。
首先應當了解關于清明節的歷史。據傳,清明節源于古代帝王的“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成為民族固定風俗。從唐朝開始,祭拜掃墓的日子被定在寒食節。而寒食節,是紀念春秋時被火焚于綿山的介子推而設。介子推“不言祿”,“舍身赴義”,成為中國傳統大丈夫精神的淵源。今天的年輕人或許多數都知道屈原,可有幾個知道介子推,能背出幾句關于清明節的詩文呢?
傳統清明節的習俗,不僅僅只有祭掃,而是非常豐富的。除了寒食節的“禁火”,還有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清明上河圖》就生動描繪了這一時節的都市繁榮景象。今天,我們當然不必沿襲所有的舊風俗,比如寒食“禁火”之類,但許多風俗是可以考慮恢復的。今年開封就搞了“清明文化節”,事實上,清明前后,春回大地,還適合插柳、植樹,綠化環境、修復生態。
篇4
其中,4月3日(星期六),4月4日(星期日)照常公休。4月5日(星期一,農歷清明當日)為法定節假日。
清明節來源:
清明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清明節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痘茨献?middot;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課件下載[***]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后。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后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
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課件下載[***]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篇5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一般是在 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到了春秋時代,晉國公重耳逃亡在外,在饑寒交迫之時,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做了國君(即晉文公),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的隨從,唯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
晉文公無奈只好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帶母親出來,誰知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于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便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禁火吃冷食。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蕩秋千,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斗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中國有25個民族過清明節,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
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各地的不同,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浙江南部各地采摘田野里的棉菜(又稱鼠曲草),中草藥書上稱“佛耳草”,有止咳化痰的作用,拌以糯米粉搗柔,餡以糖豆沙或白蘿卜絲與春筍,制成清明果蒸熟,其色青碧,吃起來格外有味。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在我印象中,清明節的到來就意味著能品償那青綠飄香的清明果了。在一些地方,于清明頭一夜,把雞鴨卵煎熟,染成藍黃雜色,在卵殼上加以雕鏤成畫,作為冷食禮品贈送。據說吃畫卵,在隋唐時盛行全國。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面,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制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清明節的英文標準譯名:Tomb-sweeping Day或者Pure Brightness。從2008年開始,我國將清明節認定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
篇6
吃青團的原因主要是為了奠先人,祭祀之用。每年的陽歷4月5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清明節的流行風俗之一就是吃青團。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于國中”的法規,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一、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
清明前后,正是采摘清明草的最好季節。人們在這個時候,以吃清明果的方式來祭奠先人。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節充饑,不必舉火為炊?,F在,青團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流傳百余年,仍舊一只老面孔。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吃青團流行地區:浙江省、福建省小部分地區、江西、安徽部分地區。
青團的來歷傳說一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并未善罷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后,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么東西給陳太平吃時,走出門,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只只米團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
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后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
傳說二
關于清明節吃青?的習俗,《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浙江省臺州地區椒江市故事卷》里記載著這樣一個傳說。
從前有個年輕人,名叫金蘭。父親亡故,靠母親在家紡紗織布度日。金蘭從小驕橫懶惰,還要打罵母親。但朝廷命令,田地拋荒要被處死,所以他只好硬著頭皮去自家祖田干活。
金蘭在野地里無意中看到母羊給小羊喂奶的情景,幡然醒悟,決心要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母親提著竹籃來送飯時,他主動迎上前去。母親誤以為自己送飯遲了,又要遭兒子打罵,一時想不開,投進水塘自盡。金蘭立刻跳進水塘,但只摸到一塊木板。他將木板拿回家中供奉在堂前。據說牌位就是這樣來的。
為了紀念母親,他將母親放飯籃的地方長出的野草綿青采回來,做成苦餅。故事還說,這一天是小伙子清醒明理的日子,所以就把這一天叫做清明。并且每年清明日都帶著苦餅到水塘附近的路邊祭拜。后世稱之為上墳。
因為糕餅一類的食物古時也叫“?”,所以后人就把金蘭用“青”做的這種餅叫青?。后來清明上墳吃青?變成了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為什么要過清明節首先,清明節是緬懷已逝生命,激發現有生命,紀念自己身邊的,自己親近的已逝的親人,感謝先人賜予我們生命的一個節日。如何通過我們現有的生命延續過去的生命,用過去的生命激發今天的生命呢。緬懷的意義不單純是對親人的思念,更該成為一種民族的風俗,成為一個種族的繁衍儀式。我們對自己親人每年一次的掃墓就是一個典禮,是敬祖報本觀念的延續。有專家曾提議,應該把這個典禮擴大開來,就是在每年的清明節對那些為國捐軀,為中華民族付出生命的人進行祭奠。每年的清明節在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前舉行祭奠先烈的儀式。從先烈到先賢,先賢不僅是拋頭顱、灑熱血的人,我們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杰出人物,都是值得我們紀念的。家鄉的賢人是家鄉歷史的靈魂,也是家鄉山川的靈魂,他們在家鄉都留下了足跡,大家可以到他們的故居、墓園、紀念碑去祭奠,這將是最貼近百姓的鄉土教育。
其次,清明節還是“生機的節日”,迎接大自然的生機,擴大大自然的生機。大自然到了清明節的時候是生機勃發的。植樹就是古人擴大自然的生機,古代有“插柳留春”的習俗;踏青則是珍惜自然的生機,到自然中去,擁抱大自然、親近大自然,蹴鞠、蕩秋千、拔河等等,以此來迎接大自然生機的到來。
篇7
清明節植樹的起源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為什么要植樹呢?這是因為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植物成活率高,成長快,所以俗語說“清明前后點瓜種豆”。
植樹的民俗源于喪葬習俗。早在西周時期,封建統治者便開始在墳頭栽種樹木,不過那時的植樹只是統治者顯示地位的一種標志。而平民百姓是不準立墳和植樹的,因此,墳頭植樹尚不普及。到了春秋時期,民間才開始仿照統治者的行為在墳頭植樹,而此時的植樹也只是作為祖墳的一種標志而存在的。
據《禮記》中所述,孔夫子就曾在云游之前,為了將來能夠確切辨認祖墳,就在其父母的墳頭種植了松柏。但這時的植樹與清明節尚無關聯,而真正將清明與植樹兩者結合到一起的,則要歸功于漢高祖劉邦了。
相傳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因多年在外征戰,無暇回故鄉,直到他做了皇帝之后才回鄉祭祖,但卻一時找不到父母的墳墓。后在群僚的幫助下才在亂草叢中找到一塊破舊的墓碑,于是便命人修墳立碑,并植以松柏以做標志。
恰巧這天正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劉邦便根據儒士的建議,將清明定為祭祖節。此后每逢清明,他都要榮歸故里,舉行盛大的祭祖、植樹活動。后來此習流傳民間,人們便將清明祭祖與植樹結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民俗。
到了唐代,清明踏青與清明插柳的民俗十分盛行。所謂插柳,原指人們身上插戴柳枝的一種行為,但在田野踏青和墳塋祭祖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會將柳枝往墳頭或地上一插,柳便成活,無意中也起到了植樹的作用。
清明節的由來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 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 煙節”。 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 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清明節傳統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蕩秋千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篇8
1、清明節在我國,有的民俗是要看地區的,不同的地方風俗不同,所以禁忌就不同。清明節在大多數地區是沒有此禁忌的。
2、同時,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風俗習慣。雖然清明掃墓祭祖早已在許多人心中打上了烙印,但我國的一些少數民族,會在其他的一些民族節日中,進行類似的活動。
3、如小年、除夕夜、正月十五、七月十二、七月十五等日子都是一些民族的傳統祭祀日。所以,清明節一般是可以洗頭的,若是家鄉有禁忌不能洗的話,建議還是不要洗。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里,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篇10
[關鍵詞]清明;風俗;山東;民歌
山東地處黃河下游,有著豐富多彩的風俗活動,這與當地人民的生活等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一年中幾乎月月有節,從而出現了豐富的季節性活動,清明節是我國農歷24節氣的第5個節氣,經過冬天冰雪的洗禮,此時萬物已經很干凈清明了,有著祭祖掃墓的傳統,此環節,人們會攜帶酒食果品等,再將紙錢焚碎,叩頭祭拜等,山東清明節風俗頗多,并在基礎上衍生出了很多的民歌,對于地域文化的發展具備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我們將對其進行一一解讀。
一、打秋千民歌
結合相關研究看來,作為一種民間體育活動,這一風俗起源于春秋時期,又有研究認為其起源于漢武帝時期。每逢三月,山東各地的村村夼夼便會搭起秋千架,民俗活動進行的如火如荼,此地的青年女子非常喜愛打秋千游戲,由于這一民俗活動的影響,使得山地到處可以聽到反映打秋千的民歌,特別是魯東、魯中等地較為盛行。其以單獨演唱式的獨唱民歌,基于各地的差別,使得其曲調各有不同,但其在歌詞方面卻是大同小異。
比如山東地區廣為流傳的惠民縣的《打秋千》,歌詞中:清明(那)三月三(呀,哎哎嗨呦)清明……描花的手腕就把(那個)絨(哎)繩攥……,短短幾段詞,栩栩如生地描繪了青年姑娘打秋千的神態,意境深邃,引人入勝。山東打秋千民歌善用大跳音程,其旋律跳躍歡快,活潑熱烈。從結構方面來看,其歌詞只有三句,為四個樂句構成的分節式單樂段結構,是a+b+c+c0,且在中間加入兩小節襯句借以烘托情緒,增強了節日的氣氛,從調式方面看,其以微調式、五聲宮較為常見。
二、放風箏民歌
綜合看來,放風箏這一活動由來已久,五代時期就有人在紙鳶上系竹哨,繼而乘風引紙為戲,形成風箏,每到清明前后,山東各地都會很盛行放風箏,且舉辦了“東首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后,更是為此地的風箏發展帶來了良好的契機,八仙慶壽、仙鶴童子、金魚等樣式層出不窮,千姿百態,這一風俗廣為流傳,的并且在山東民歌中得到了有效體現,多以愛情故事、神話傳說的形式出現,增添了抒情風趣氣氛,是一種民間女聲集體演唱的歌曲,一般分為兩種類型的曲式,其一是短小簡煉的多段詞分節式結構,冉型結構是三句加二小節襯句,一般都是四句,如《放風箏》里:三月喲寒食是清明(呦嗬)姐妹十人……總體來看,屬于a+a+b+襯+b結構。此外,還有臨清、唐邑、益都等地的a+b+c+襯+c的結構等。其調式多屬五聲微調式,結構短小,流暢歡樂,曲調淳樸自熱;其二是表現力強、容量大,旋律委婉和結構龐大的放風箏民歌,像蒼山的《大踏青》、德州的《十美圖放風箏》等,有領有合,有說有唱,唱出了清明佳節的生機與放風箏的喜悅的心情。
作為一首帶變宮的六聲E徽調式民歌,山東境內臨沂的民歌《大放風箏》風采獨特,引人入勝,究其曲式分析來看,基本是由三個樂句多次重復變化而成,這種組合形勢下,顯然成為了一種說唱音樂常用的一條龍結構。引子+A+B+B,+尾聲五部分組成,這種結構下,每句后面都帶有間奏,恰似紅花綠葉相襯,促使其唱腔緊密銜接,珠連壁合,結合對了閃板、拖腔多次重復的運用,使得整首歌在表演的時候,又說有唱,有領有合,真正意義上將清明佳節妙齡閨秀外出放風箏、春游的心情唱了出來,使得聽眾能體會到那種歡快愉悅。
三、趕廟會民歌
基于這種活動一般在寺內進行的緣故,稱之為“廟會”或“廟市”,是一種市集形式,每年春節,山東人都有趕廟會的習俗,趕廟會的節日一般在三月三、四月八,在其意義方面,可具體分為以下幾方面,首先體現為一些善男信女到寺廟燒香拜佛,抑或是急性還愿,希望自己將來行好運等等;其次是這一場所可以用來進行娛樂游戲和民間物資交流。因為當地的廟宇一般都距離村莊很近,這使得附近的人們可以扶老攜幼來進行游玩,使得此地熙熙攘攘、擦肩接踵,人流量大,變得極其熱鬧。這一時期,結合此情況創作出的民歌較為獨特,如山東較流行這些民歌的地方有淄博、高密、平度等,其中當屬《趕牛山》這首浴博民歌最為流行,結合筆者的分析來看,牛山位于山東淄河東岸,歌詞中提到山的西北角有一溫泉,綠草茸茸,溪流縈繞,此歌中的牛山林木蔥蘢,景色迷人,位于山東淄河東岸,每年三月三日在此舉辦廟會,這首歌對姊妹二人在趕廟會途中的所見所感進行了描述,具備了原民歌的特點,是典型的民間四句頭加襯句的結構,為變徽六聲C微調式。句四小節,后來在演唱中襯句發展為六小節,旋律輕盈活躍,淋漓盡致地刻劃出了姑娘們趕廟會的情景。
春天象征著開始和未來,正如同春天一樣,山東清明風俗民歌飽含生機,表現出了明媚秀麗,深入了人們的生活,對歷代年輕姑娘們的生活、習俗、愛好等眾多方面,結合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反映,衣著服飾獨特,神采飛揚,不愧為山東民歌中的瑰寶之一,影響深遠,歷久彌香。
四、走親戚民歌
我國歷來是“禮儀之邦”,族內族外親戚往來的習俗淵源流長,至今仍有保持,如走娘家、外終家等等,結合筆者的研究分析得出,山東有在清明三月三有外甥女到姨家走親戚的習慣,由此也衍生出了一些反映此習俗的民歌,較流行的有魯東魯南地區,有的地方叫《探親戚》,有的叫《看親戚》等等,在內容方面則大致相同,“聽說走親戚,心里喜盈盈……”,生動地表現出天真活潑的青年姑娘形象,曲調宛轉柔情,具有敘事性。調式多是帶變宮的以“re”為支柱音的微調式。綜合看來,這種民歌一般有兩種類型的結構,一種結構是由四樂句構成,第四句是第二樂句的發展,且第三句是第一樂句的變化重復,最后則是由“唯呀哎咳喲”小襯句結束;一種是由一個襯句、五個樂句構成,再重復第四句結束。
清明節既是一個傳統的節日,又成為了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在眾多節日中別具特色,社會意義及影響深遠。祭掃祖墳、祭拜祖先是其重節日內容,當然也少不了外出踏青這一必備活動,山東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上會吃煮雞蛋,結合起蕩秋千,放風箏等娛樂活動,使得這一節日更具娛樂性和趣味性,從而衍生出了很多用清明這一題材來表現歌曲內容的民歌,成為了傳統節氣及民俗活動方面的寶貴研究資料,構成了山東獨特的文化藝術表現形式,源遠流長,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