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風俗范文

時間:2023-04-03 15:52: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清明節的風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清明節的風俗

篇1

㈠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㈡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㈢ 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㈣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篇2

關鍵詞:上巳;寒食;清明;民俗

清明是我國傳統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據《歷書》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鼻迕鞴?,作為我國傳統節日,似乎一直與祭祀、掃墓、踏青、游春等風俗相關,那么,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是如何演化成以今天的清明節呢?在漫長的歷史演化過程中,有兩個節日前后相繼,起了至為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上巳節和寒食節。清明節風俗的形成過程,就是對上巳與寒食節日風俗有條件的繼承與剝離的過程。

在古代中國,人們將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互搭配,用組合天干地支的方式紀時?!八取笔鞘刂М斨械囊晃?,“上巳”就是農歷三月里的第一個巳日。上巳節,是中國非常古老而且重要的的節日,出現于周初,春秋時期已非常流行。《周禮·春官·女巫》:“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鄙纤裙澋墓澣栈顒印逶?,是極為正式和重要的祭祀儀式。沐浴的目的,是除了清除身體上的污垢,還有洗濯驅除體內的邪氣,以消除災禍。這就是加入“香薰草藥”沐浴的原因?!墩撜Z》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一段,寫的就是上巳到水邊祓除的情形??梢?,上巳節水邊沐浴不僅僅是一種嚴肅的儀式,還包含了游樂的因素。而且,水邊游樂的比重在不斷增加。

到了魏朝,上巳節基本固定在農歷三月初三,并增加了曲水流觴、郊外游春成為的活動。到了唐代,上巳節已成為全國三大節日之一。據吳自牧《夢梁錄》載,皇帝在這天要在曲江池宴會群臣,共行祓禊之禮。只不過節日的內容除了修禊這個傳統儀式外,主要是春游踏青、臨水宴飲了。宋代以后,上巳節逐漸衰落,許多風俗活動因人民興趣缺失隨之消失,而節日風俗中有關祭祀和游樂的部分,則為寒食節所繼承。

迄今為止,有關寒食的最早記載,出現于劉向的《別錄》:“寒食蹴鞠,黃帝所造,本兵勢也?;蛟破鹩趹饑?。案鞠與球同,古人蹋蹴以為戲?!眲⑾驓v經西漢宣帝、元帝、成帝三朝,活動于西漢中后期,因此,寒食節出現的具體時間雖不可確考,但最遲在西漢時期已有寒食節了。據《荊楚歲時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所以,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又由于它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即清明節前一二日,又稱“百五節”。

關于寒食禁煙的起源,有一種特別流行的說法,即為紀念春秋時晉國割股啖君、抱柳而死的介子推。寒食節源自紀念介子推的說法,到了戰國,已經深入人心;漢代以后,介子推的故事更開始進入詩文,并與寒食節聯系起來。如唐代詩人盧象做過一首名為《寒食》的詩:“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跡古無鄰?;昶巧胶託?,風雷御宇神。光煙榆柳滅,怨曲龍蛇新??蓢@文公霸,平生負此臣?!痹娙艘浴逗场窞轭},而內容為嘆惜介子推的遭遇,“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是更明確指出了寒食與介子推之間的淵源關系。

而事實上,寒食大概起源于先秦時期關于用火的禁令,與介子推毫無關系?;鹗巧畋匦杵?,又容易引發災難,因此,統治者對于用火這件事,管理是相當嚴格的,寒食也由此產生。將寒食的起源推演至介子推的事跡,只是人們善意的附會和美好的想象罷了。不過,這也間接證明了寒食節冷食與禁火習俗的長期流傳。而且,漢代以后,又漸漸形成了寒食節掃墓的習俗。這大約就是對上巳節祭祀儀式的兼并。在上巳節人們要在水邊洗濯污垢,祭祀祖先,那么,所謂的兼并是如何發生的呢?這與寒食節的時間有很大關系。

寒食的習俗形成之初,禁火的時間長達一月,并且在民間延續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到了三國,曹操頒布過一條《明罰令》,對寒食的時間進行了約定。自此之后,寒食的風俗仍然頑強存在,只不過時間已由冬季改為春季?!岸梁笠话儆形迦铡?,正是農歷三月中旬,此時的寒食節與三月上旬的上巳節,相距不遠。

在寒食節越來越受人們重視的情況下,寒食節祭祖掃墓也就順理成章了。到了唐代,鑒于這種風氣的盛行,朝廷干脆以政命令的形式將此習俗確定下來。至此,寒食節掃墓的風俗獲得官方肯定,完全確定下來,沿襲不衰。隨著掃墓的風俗流行開來的,還有相當多的其他習俗,譬如插柳。柳樹生命力強,容易成活,因此古人多在長亭邊種植柳樹。送別親友時,往往折柳相贈,取“柳”音同“留”,以示挽留之意。此外,受佛教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觀音就是以柳枝沾水普度眾生的,于是,柳有了辟邪的功用。正如北魏賈思勰在他的《齊民要術》里說的那樣:“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p>

寒食節風行的同時,上巳節卻漸失光彩,慢慢湮滅。但是在后世的發展中,寒食節逐漸增加了游樂項目,這與上巳節郊外游春的傳統分不開的。除了到郊外游春踏青,人們也樂于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樂趣,如秋千、蹴鞠等等。而且,游樂項目的地點已經不局限于河岸水邊這樣比較狹窄的范圍了。

理解了上巳與寒食的關系,那么從寒食節到清明節的嬗變就不言自明了。一開始,清明只是一個節氣,不是民俗節日。但是,寒食就在清明前一二日,從時間上講,極為接近。因此,寒食與清明極易混淆?;煜?,寒食節的風俗習慣,如祭祀、掃墓、插柳、踏青等,移至清明,茁壯發展,而清明也由一個節氣,轉變為一個節日。

寒食與清明的這種混淆,在唐代已初露端倪。元稹有《清明詩》云:“常年寒食好風輕,觸處相隨取次行。今日清明漢江上,一身騎馬縣官迎。”這時已經把清明與寒食劃了等號。到了宋代,兩者的關系可從梅堯臣《一百五日歌》一詩推斷:“山民歲時事莽鹵,猶知拜掃一百五。平明士女出城闉,黃土岡前列樽俎。蒻苞粉餌蒸野蔬,富家烹羊貧薦魚。日暮肩輿踏風雨,江鄉人家無犢車。插花飲酒山邊市,醉后歌聲動鄰里。南人聞歌笑相語,北人聞歌淚滿襟?!蹦纤螀亲阅猎谄洹秹袅讳洝分幸灿涊d了當時寒食和清明的盛況:“車馬往來繁盛,填塞都門。宴于郊者,則就名園芳圃,奇花異木之處;宴于湖者,則彩舟畫舫,款款撐駕,隨處行樂。此日又有龍舟可觀,都人不論貧富,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雖東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殊酒貪歡,不覺日晚。紅霞映水,月掛柳梢,歌韻清圓,樂聲燎亮,此時尚猶未絕。男跨雕鞍,女乘花轎,次第入城。又使童仆挑著木魚、龍船、花籃、鬧竿等物歸家,以饋親朋鄰里。杭城風俗,侈靡相尚,大抵如此?!庇纱丝梢?,到了宋朝,寒食節已完全嬗變為清明節。清明節成為祭祀先祖、悼念死者的祭日和給予生者狂歡機會的盛大節日。

如上所述,清明風俗的形成,是對上巳和寒食的風俗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它經過歷朝各地人民有條件的揚棄,統治者的認可,最終定型為今日的風俗。在揚棄的過程中,舊有的風俗消失,新的風俗出現,也是很正常的現象。比如,上巳節臨水飲宴的傳統,出現于魏晉時期,一度非常流行,詩文中也多有描寫;而宋朝以后,又漸漸消亡,直至淡出人們的生活。

參考文獻:

[1] 楊天宇.論清明節的源流與嬗變.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9

[2] 萬婷婷.宋詞中的寒食、清明民俗初探.語文學刊,2011

[3] 劉暢.生者的狂歡—從宋代寒食、清明習俗看當時社會之現世心態.中國社會歷史評論,2009

[4] 張曉杰.山西沁水縣城東地區清明節習俗.藝術研究,2011

篇3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節一般在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和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

清明節的風俗,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

這就是清明節的起源和習俗

五年級:真誠璃茉丶

篇4

中國是一個講究吃的國度,除了平常豐富的菜系之外,傳統節日也有特殊的吃食,人們通過準備這些美食,讓過節變得更加有意義,那么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2022年清明節要吃青團子的原因,歡迎參閱。

清明節為什么要吃青團子這是一種節日的特有食物,既可以和家人一起吃,也適合用來祭祖,是很受歡迎的供品,在南方地區比較流行。家家戶戶通常會在節日的前幾天就開始制作,以糯米為原料,有圓圓形狀的,也有餃子形狀的,咸甜口味兼備,甜的以豆沙餡為主,咸的可以用炒熟的青菜做內陷,講究的人們還會用模具壓花,成品后很美觀,再用艾葉包裹起來,味道特別香。

吃青團子有什么寓意清明節與寒食節有關,源于周代的禁火舊制。在此期間不能生火,只能提前準備好冷食,青團就是其中一種實用的食物,易于保存不會短時間內壞掉。它的外觀大部分是圓形的,象征一家團圓,也代表著希望和生命,古時候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用它祭祀完祖先,意味著告別過去,過上全新的日子。

清明節的風俗習慣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蕩秋千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清明節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蹴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扎結起來,打球者頭戴幞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段鼋蛑尽酚涍|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于端午、重九擊球?!督鹗贰ざY志》也記金人于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

清明節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

清明節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清明植樹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植樹的習俗,發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最古老的傳說,是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后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再晚點的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更晚點的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清明節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肚逋ǘY》云:“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并相傳至今。

清明節插柳

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專家介紹說,清明插柳習俗,其來源普遍存在三種說法。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據說,插柳的風俗,是為了清明與柳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绷鴹l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清明節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清明節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中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清明節蠶花會

篇5

一、清明節的來源

關于清明的傳說主要有兩種說法:其一,寒食與清明節。寒食節在農歷三月初三,寒食就是吃冷食。其二,介子推與清明節,清明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在清明節之前有寒食節,寒食節是祭祀鬼神的節日,它們原本是由于時間上比較接近,在民間將二者合而為一,于是就出現了清明有寒食、掃墓的風俗。這個節日起源于中國,后來傳入越南。

二、清明節習俗

(一)時間的確定

清明是一年24個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在立春之后45天到來。清明一般在農歷的三月份,最遲在農歷四月初。清明,意味著氣清光明,是一年之中非常美好的時光。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越南的清明節(寒食節)為農歷三月初三。

(二)清明節期間的祭祀儀式

1.節日習俗

從活動方面來看,同中國一樣,越南人也借清明之際祭祖、掃墓和踏青。按照習俗,掃墓時,人們一般攜帶酒食果品、香、紙錢、鮮花、鐵鍬等物品到墓地,清除墳墓上的雜草,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焚香燒紙,獻上鮮花,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有很多地方還有掃墓時燃放爆竹的習俗。由于拜祭祖先的民俗活動在春節時期已經舉行過,因此在這一天人們并不一定要去掃墓, 而多數情況是外出踏青,感受新一年的開始。清明節正是春暖花開之際,春回大地,天氣轉暖,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此時正是踏青的好時節。因此,清明踏青和祭祖一樣成為節日習俗。

在中國古代特別是唐宋時期清明節是一個大節,節日期間的習俗內容豐富。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緬懷祖先和親人的祭拜思念之情,又有踏青游玩快樂生活的理念,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2.中越清明節祭祀方式的差異

清明節祭祖這種風俗源于寒食節,寒食節主要以祭祀為主,祭祖源于對祖先的崇拜,這種風俗被歷代傳承延續下來。但是,中越祖先祭拜的方式卻不同。在中國清明祭祖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家里或者祠堂祭祀祖先;另一種是上墳掃墓。祭祖掃墓不僅僅表現在對于親人的懷念和敬仰上,還可以拉近家庭、宗族內的血緣關系,加強團結,使得家族內部更加和諧。

祭祖是越南民間信仰文化中重要的一種形式。祭祖的固定時間為祖先忌日、節日( 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新稻節、灶君節等)及每月的朔望之日等。在越南,祭祀祖先分家祭和族祭。族祭一般在宗族的祠堂里舉行,家祭則在家中舉行。祭祀祖先的供品必須清潔,并需專門操辦,其他人不能隨便接觸。祭品準備好后必須先供祖先,供完后家人方可享用。祭品可繁可簡,往往根據主人家境和祭祀場合而定,常包括檳榔、酒、水果、香、清水等。當遇到突發事件需祭祀祖先而來不及準備供品時,只需一杯清水及一炷香即可。而復雜的供品則往往包括糯米飯、茶、糕點、水果等。

3.清明節中越食俗的差異

中越兩國清明節的飲食不同,但這些食俗都有著共同的紀念意義。清明節從來源而論都是為了紀念介子推,而當代人更是寄托了人們對祖先的懷念,對烈士的敬仰,節日期間還能加深人們溫馨的親情和真摯的友情。

越南的寒食節一方面是要銘記中國古人介子推的忠義之心,另一方面又是越南人祭祀祖先的機會。不過越南人寒食節不禁煙,不吃冷食,也不需要頭一天把各種食品做好。越南人寒食節會吃元宵和湯圓,越南人認為三月是元宵和湯圓的季節。越南的元宵和湯圓都是用糯米面做成的,但味道和吃法卻不一樣,同中國的元宵和湯圓也有所區別。越南元宵是以冰糖為餡,個兒比中國的元宵要小。元宵下到開水中幾經沉浮,煮熟以后撈起來擺在小碟子里。越南的湯圓是以綠豆為餡的,綠豆煮熟,去皮,搗碎,然后作為餡包在湯圓里。湯圓在開水中煮熟后,盛進已倒好糖水的碗里,畢恭畢敬地供奉在神位和祖先牌位前,待他們嘗過了自己方可食用。出于對神靈和祖先的尊敬,過去越南人三月初三之前是不吃元宵和湯圓的。每個季節都有每個季節上供的食品,在沒有上供前,自己不能先吃?,F在,城市里過寒食節的人越來越少了,但三月份吃元宵和湯圓的習俗仍然在延續。

在中國,一般會做“子推饃”,“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里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豬、羊等動物,現在面花的內容更加豐富了,有些地方還會捏一些水果或蔬菜的造型。人們會用杜梨樹枝或細線將各種小面花串起來,吊在窯洞頂上或掛到窗框旁邊,讓孩子們慢慢享用。風干的面花,能保存到第二年的清明節?!白油起x”和面花除了自己食用,還用來饋贈親友。母親要給當年出嫁的女兒送,稱為“送寒食”。在江南水鄉,清明時節會吃“青團子”,糯米粉拌艾葉汁,制成青色團子,豆沙餡;也吃“松花糍團”,即用糯米飯舂溶,包芝麻餡,搓成團,外裹松樹花粉。青團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麥草汁舂合而成,餡料則多為棗泥或豆沙。放入蒸籠之前,先以新蘆葉墊底,蒸熱后色澤翠綠可愛,又帶有蘆葉的清香,是很受歡迎的清明節食品。廣西壯族清明節吃烏黑糯米飯。各地的自然地理條件不同,物產不同,決定了清明節的食俗也會有所不同。

篇6

清明節植樹的起源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為什么要植樹呢?這是因為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植物成活率高,成長快,所以俗語說“清明前后點瓜種豆”。

植樹的民俗源于喪葬習俗。早在西周時期,封建統治者便開始在墳頭栽種樹木,不過那時的植樹只是統治者顯示地位的一種標志。而平民百姓是不準立墳和植樹的,因此,墳頭植樹尚不普及。到了春秋時期,民間才開始仿照統治者的行為在墳頭植樹,而此時的植樹也只是作為祖墳的一種標志而存在的。

據《禮記》中所述,孔夫子就曾在云游之前,為了將來能夠確切辨認祖墳,就在其父母的墳頭種植了松柏。但這時的植樹與清明節尚無關聯,而真正將清明與植樹兩者結合到一起的,則要歸功于漢高祖劉邦了。

相傳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因多年在外征戰,無暇回故鄉,直到他做了皇帝之后才回鄉祭祖,但卻一時找不到父母的墳墓。后在群僚的幫助下才在亂草叢中找到一塊破舊的墓碑,于是便命人修墳立碑,并植以松柏以做標志。

恰巧這天正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劉邦便根據儒士的建議,將清明定為祭祖節。此后每逢清明,他都要榮歸故里,舉行盛大的祭祖、植樹活動。后來此習流傳民間,人們便將清明祭祖與植樹結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民俗。

到了唐代,清明踏青與清明插柳的民俗十分盛行。所謂插柳,原指人們身上插戴柳枝的一種行為,但在田野踏青和墳塋祭祖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會將柳枝往墳頭或地上一插,柳便成活,無意中也起到了植樹的作用。

清明節的由來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 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 煙節”。 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 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清明節傳統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蕩秋千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篇7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痘茨献?middot;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梢娺@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copyright xzhufu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祝?!?/p>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痘茨献?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梢娺@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xzhufu.com

篇8

又是一年清明節,又叫掃墳節,也就是我們祭奠死去的親人,去給他們上墳的日子。

今天我起得很早,因為我要去鄉下給爺爺上墳,爺爺的墳墓在我們隔壁的一個縣城,坐車大概要一個來小時,一路搖晃著不知不覺就到了,一下車,哇!人真多呀!縣城的,鄉下的今天都聚到了一起。我們先到街上買了些小紙作就上山了,都說清明時節雨紛紛,今年的清明節可不一樣哦,陽光明媚的,大老遠就能看見山上的祖墳,我們先到了老爺爺的墳上,按照我們這里的風俗,先要除掉墳墓旁邊的雜草,然后再進行祭祖儀式,由于今年政府規定不能在山上點香燒紙,以免引起火災,所以我們只是象征性的在墳上壓了些紙錢,在墳墓旁邊圍上了我們親手采摘的映山紅。

掃完了老爺爺的墳墓,我們又得掃爺爺的墳墓去,翻過了一座山就到了,爺爺是生病去世的,所以挺年輕的,到了爺爺的墳墓上,奶奶就想起了爺爺的許多往事,嚎啕大哭起來,受她的影響,大家不免都有些傷感的情緒,同樣我們也是把爺爺的墳墓清理了一下,壓上了香紙,就下山了。

一天的掃墓活動就這樣結束了,雖然爬山有些難,但是我還是跟著隊伍順利的完成了這次活動。我喜歡清明節這一天。

2、清明節的來歷:

篇9

清明掃墓的由來清明節祭祀掃墓的習俗和喪葬禮俗的演變有著重要的關系。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即只打墓坑,不筑墳丘,所以也就沒有辦法進行掃墓祭祀,也就沒有相關的記載。后來“墓而且墳”,即埋葬之后在筑起墳丘,使祭祖掃墓的習俗有了依托。到了秦漢時代,掃墓祭祖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于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地區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清明節紀念祖先有多種形式: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鮮花等。由于火化遺體越來越普遍,其結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漸取代掃墓的習俗。

不論以何種形式紀念,清明節最基本的儀式是到墳前、骨灰放置處或靈位前追念祖先。為了使紀念祖先的儀式更有意義,我們應讓年輕一代的家庭成員了解先人過去的奮斗歷史。

清明節掃墓常識——清明掃墓禁忌一、掃墓時不得嘻笑怒罵、相互打鬧

因為墓地是先人陰靈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大聲喧嘩、嘻笑怒罵,污言穢語,亂跑亂碰,隨處小便,這樣做不單只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對附近的靈體構成滋擾。更不能踐踏別家墳墓或對墓穴設計評頭品足,會被視之為褻瀆,遇到不好的氣場,那便惹到一身麻煩回家。

二、多加了解當地風俗習慣

中華民族傳承已久,各地都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民風,因此要多向老輩人咨詢了解一些本地的風俗,雖然有些事情可能看起來有些怪異,但我們要知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既然存在了很久,就一定有其道理。我們可以在借鑒或遵照實施的同時,將這些風俗習慣牢記并傳承下去。

辭別時,首先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燭點完后可離開。離開時要決然離開,不能一步三回頭,以免將不吉帶回身上或引回家中。拜祭回家后,必要時可以進行凈身儀式,可除去因時運勢較低時,拜祭所招惹回來的氣場入宅。

清明節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并稱為中國三大著名“鬼節”,忌諱自然不少,其他忌諱主要有:忌諱探視朋友親人;忌諱選擇清明時期結婚;忌諱搬家入宅;忌諱喜慶類宴請;禁止修建房屋(只適宜修墳、包墳等);忌諱去別人祭掃比較多的山旅游;忌諱說不吉利的話,特別是對亡者不敬的話;忌諱晚上活動不謹慎等。盡信書不如無書,但人有一絲敬畏、多一些顧忌是有益的。

清明節掃墓常識——清明掃墓的通常程序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干凈。

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序很關鍵,一是寄托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為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

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后人,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此后圍坐聚餐飲酒;也可放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相關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

即: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別……清明掃墓的時間清明掃墓盡量提前一些,過去有民諺“早清明,晚十一”,清明祭奠先人越早越好,可以在清明前一周兩周都可以進行,不要全趕到清明節這一天,另外最好選在上午七點至下午三點前掃墓,這是這一天陽氣升旺的時間,是我們祭奠先人的最好時間。因為下午三點后陽氣已逐漸消退,陰氣逐漸增長,若是運氣不好的人、身體弱的人在這個時間段,很容易會招惹陰靈纏身給你帶來傷害。

篇10

清明節掃墓注意事項一、并不是所有民族都在清明節當日祭祖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一套風俗習慣。雖然清明掃墓祭祖早已在許多人心中打上了烙印,但我國的一些少數民族會在其他的一些民族節日中進行類似的活動。如小年、除夕夜、正月十五、七月十二、七月十五等日子都是一些民族的傳統祭祀日。

二、常規順序不可反

掃墓祭祀是有個先后順序的,許多年紀大的老人都會相當注意這點。一般都是先把墓園或墓地打掃干凈然后才是祭祀。由于祭祀是相當講究風水和禮節的,所以先后順序盡可能不要出現差錯。先后順序如下: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送別。

三、何時拜山最佳

最佳的拜山時間為寅時,也就是5-7點。不過由于墓地大多離居住地較遠,甚至不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城市,通常都不會這么早,不過最好是在下午三點前完成掃墓拜祭。

四、懷孕婦女不宜祭拜

通常來說懷孕婦女是要避開清明掃墓活動的,除了強調風俗外,其實長途奔波對婦女和胎兒來說都是不宜的。相信家中如若有上了年紀的長輩多數都會阻止孕婦清明拜祭的。

五、悼念逝者應買白色

我國古代把當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白色是最適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如百合,綠葉,康乃馨等,會更漂亮。不過黃色有長壽菊之稱,比較適合看望病人,而不是拜祭已逝者。

六、掃墓前須禁食

當你動身開始掃墓,就最好不要吃食物或只吃食素。另外強調衣著整齊,以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

七、掃墓時不可嘻笑怒罵

因為墓地是故人的安居之所,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大聲喧嘩、嘻笑怒罵,污言穢語。這樣做不單只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對附近的靈體構成滋擾,更不能踐踏別家墳墓或對墓穴設計評頭品足,會被視之為褻瀆可在先人

八、墓地照相

在墓地最好不要照相,無論是掃墓者自身合影,還是掃墓者與墓地合影。更忌諱照相時將其他墳墓拍進鏡頭。

九、忌諱探視朋友親人

清明節當日最好不要去探視親朋好友。因為清明節是祭奠的特殊時候,此時去探視親朋好友實在是讓人難堪,或者說是相當不吉利的。

十、 清明節著裝的講究

清明節拜祭時忌穿到大紅大紫的衣服,應穿上素色的服飾。另外,不要佩戴紅色的配飾(本命年者除外)。

十一、清明節拜祭輩分的講究

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余此類推。拜祭完畢后,祭品讓祖先祝福過,眾人可食取祭品。

十二、丈夫去世妻子不能去掃墓

個別地區個別民族有一說法:丈夫去世前3年,妻子都不能去掃墓。當然如果家里的長輩沒有這些避忌或者當地沒有這些風俗的話,也就無關此禁忌了。

十三、外人最好不要陪同掃墓

非自家人最好不要陪同前去掃墓拜祭,比如女朋友陪男朋友,下屬陪上司等。

十四、清明節前忌買鞋

由于鞋與邪同音,故而通常不能在此時買鞋。

十五、家中有人清明節生日應適當禁忌

如若家中有人正好是清明節過生日,應盡量避開。比如陽歷生日恰巧清明節,盡量過農歷生日,反之亦然。如果實在避不開,則當日不要接受鮮花,生日蛋糕也不可當天吃。

清明上墳祭祀的由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與其他節氣不同的是,清明還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相傳,先秦已有設壇祭墓的習俗,后來逐漸演化為墳前祭拜。“寒食墓祭”大約在南北朝時形成習俗。據《舊唐書·玄宗紀》記載:“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相沿,積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鑒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開元二十年下詔:“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為國家禮俗確定下來,也清明節掃墓原因。

中國人講究慎終追遠,與此觀念相適應的有關祭祀活動曾多得不勝枚舉。隨著歷史的推移,這類活動現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時節的掃墓,傳承至今依舊不衰,因而被專家視為生命力量最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清明祭祀的方式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項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見的做法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

掃墓時首先整修墳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這種行為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亡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后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輕忽的一項祭奠內容。

《清通禮》把修整墳墓解釋為“掃墓”名稱的來由:“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

過去由于寒食禁火的影響,紙錢不焚燒,而是掛在墓地的小樹上、竹竿上,或用石塊、坷垃壓在墳墓邊。宋莊季?!峨u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于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謂之掰錢。”這樣,凡是祭掃過的墳墓就有紙幡飄飄,構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觀。沒有紙錢者,一般就是缺少后嗣的孤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