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習俗范文

時間:2023-04-08 04:27: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元宵習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元宵習俗

篇1

元宵節,這是一個好日子!一個熱鬧的日子!一個令人難忘的日子!一個令人陶醉的日子!一個令人歡樂的日子!讓我們一起來談論談論吧!

先來說說元宵節的習俗吧!有哪些呢?有吃元宵、送花燈、猜燈謎、踩高蹺、耍龍燈……好多好多好玩的游戲呢。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猜燈謎了!知道為什么嗎?因為猜燈謎不僅有趣,還可以培養語言能力呢?你們呢?喜歡哪一個呢?

那么,元宵節有哪些詩句呢?歐陽修的元夕、崔液的上元夜、李商隱的詩曰、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還有李白的……有空一起去欣賞欣賞一下這么多古人寫下的這些好詩好詞吧!

怎么樣?你們是不是也和我一樣喜歡這個熱鬧的元宵節呀?

一年級:靳淼

篇2

元宵節習俗400字作文范文一說起元宵節,這風俗可真不少。下面我就跟大家說說元宵節的習俗。

踩高蹺、舞獅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采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游戲。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射,開始于南宋。

元宵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最后希望大家元宵節快樂。

元宵節習俗400字作文范文二元宵節是我國傳統佳節,也是過年的最后一天,正月十五鬧花燈,每到這一天,人們都會以吃元宵、逛花市、賞花燈、觀禮花、猜燈謎,舞龍舞獅,來寄托對春天最美好的祝福。

我們一家剛吃完團圓飯,爸就說帶我去看花燈,我非常的高興。傍晚,一輪明月已早早的升上了天空。幾顆星星頑皮的向我眨眼睛。銀白色的月兒隨我一起逛花燈。我們一家隨著熱鬧的人群來到花市。我認識的“小魚兒”被爸爸頂在脖子上,她手里拿著熒光棒,頭上帶著紅牛角,穿著紅色的外套。臉上帶著開心的笑容。

街道上,到處都張燈結彩,各式各樣的電子花燈,簡直叫人目不暇接,隨著一陣陣鑼鼓喧聲,兩條蛟龍,在人群中間交叉飛舞。

這時,幾聲巨響,美麗的禮花接二連三地在空中開放,有的像,有的像六月的雪,有的像滿天的星辰,還有的像七彩的花朵。

夜深了,賞花燈的人們臉上都洋溢著滿足,幸福,愜意的神情離開了。

元宵節習俗400字作文范文三“年小月半大”,正月十五得像大年三十一樣的重視,一家人不僅要團聚再吃頓年夜飯,夜晚還特別熱鬧,有集會玩龍燈、舞獅、旱船、猜燈謎、放焰火等各項社團活動。

北方的正月十五同樣也過的熱鬧非凡,把正月十四當作大年三十再吃頓年飯,然后再繼續過三天的年(十五為小初一,十六為小初二,十七為小初三)。直到正月十八,人們才開始投入到正常的生產工作中去。

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合家團聚吃元宵。“元宵”這種食品名稱,據說出現于宋末元初,是因為人們習慣在上元節之夜吃它的緣故。

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圓一樣團圓,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稱“湯圓”“圓子”“水圓”“湯丸”“浮圓子”“乳糖圓子”,生意人美其名為“元寶”,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習俗400字作文范文四

我家住在寶雞市,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都是非常熱鬧的。

這天,人們都要鬧元宵,整個小鎮一片歡騰,大家興高采烈,氣氛熱鬧極了。

元宵節的風俗是晚上全家人圍在桌旁吃元宵,因為元宵表示團團圓圓,吃完元宵大家就應該“鬧元宵”。

大家都歡天喜地地來到各自所在的院壩,開始放煙花。我和佳佳妹妹也拿出所有的煙花,妹妹興致勃勃地點燃一個煙花的引線,頓時,五顏六色的火花迸出來,像一個翩翩起舞的金孔雀!五彩繽紛,漂亮極了。“別得意,看我的‘金鳳凰’!”我說完,立刻點燃了引線。“啾--”隨著一聲刺耳的響聲,一只只金黃的東西飛快地沖上了天,“嘣”的一聲爆炸了。接著,許多小金點撒滿了天空,發出“嘣嘣”的爆炸聲,突然,這些到處亂飛的小東西聚集在了一起,像一只金鳳凰。

篇3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觀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鉆燈腳生卵葩”(就是鉆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

中國的情人節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在臺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里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歐陽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里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鐘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顒油猓€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有一些鮮為人知已經失傳的民間活動,這里列舉二三。

祭門、祭戶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支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里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于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里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篇4

在閩西連城縣羅坊,元宵節有一種叫做“走古事”的大型民間祭祀活動。

“走古事”是當地村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而開展的一項民間活動,但實際上是一場具有娛樂性質的盛大狂歡,被稱為“山村狂歡節”。以村民房族為單元,每年設置7個古事棚,每個棚內有兩名男童裝扮成文臣武尉,由66名男青年輪流扛抬著,先后在旱地和淹臍的河中競賽奔走,場面激情熱鬧。

最為精彩的是,古事在當地的云龍河中競跑,人們全身濕透,還情緒激昂地奔跑在深淺不一的河道上,據說即使天寒地凍也一樣要在河里跑,腳下的浪花濺起了云龍河兩岸觀眾的喝彩。

連城縣是中國客家縣份之一,客家民俗文化底蘊深厚,民間活動以內容多和精致而聞名海內外,有游大龍、走古事、游花燈、燒炮、犁春牛、游大粽、祭公太等。連城民俗活動原汁原味,被譽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

建元宵節習俗:燈會和燈猜。

舊日福建,大體說來,從正月初九起,燈市便開始熱鬧起來,正月十三日后幾乎可見各居家門前都掛出花燈。

元宵節給新嫁女送燈,是舊日福建的習俗,各地送的燈品式樣不盡相同,但目的一樣:為了“添丁”。福州一帶已嫁女未生男者,娘家多于正月初以觀音送子燈送之,是謂送丁;嫁后已生男者,娘家可送各式的燈,謂“添丁仔”。閩南各地給新嫁女送的是一對白芙蓉燈,給嫁后已生男者則送一紅一白的。燈內點有蠟燭,弄不好會把燈燒了。花燈失火,通常被視為喜事,叫“出丁”.白燈失火視為生男吉兆,紅燈失火視為生女吉兆。那當然是人們一種愿望的表達。

閩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燈節中還有一叫“穿燈腳”的習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進門的新娘子和當年生男孩的小媳婦,必須穿紅著綠,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歲大的老婦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說吉利語,從大祖詞堂的燈棚下走過,一展風采。其所以這樣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鄉親介紹新媳婦。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婦也過燈腳,在于告慰祖宗。

燈節期間各地都熱鬧非常,有幾個地方特別熱鬧,如福州的南后街,泉州的西門街,都是買燈、送燈、看燈最集中的地方。燈的種類甚多:走馬燈、關刀燈、蓮花燈、兔子燈、骰子燈、錢鼓燈、薄餅燈,應有盡有。

舊日福州南后街,有一種桔燈(與“吉丁”近音),用紙糊成.形如巨大桔子,形狀簡樸大方,民眾多愛觀賞。另外還有一種真的桔子燈,用較大的鮮桔皮制成。做法是在近蒂處切平,取出桔肉,留下空殼,再用小鐵絲札一燭托,放入空心桔中,插上小蠟燭,將蠟燭點亮。桔燈燭光透過紅紅的桔皮,通明絢爛,成為一件具有實物美感的藝術品。曾有人寫詩贊道:“何人剖桔空中點,勝看蓮花大盞燈。”

燈節期間,有些地方疊燈為山,人稱“燈山”或“鰲山”。這鰲山開頭只是一些有錢的富貴人家所張設,任人觀賞,后來更多設在寺廟、神祠或鬧市路口,讓更多人看熱鬧。鰲山中除了干姿百態的大小花燈之外,多還擺設一些名貴的手工藝品、古董等加以點綴裝飾,構成“鱉山勝景”,甚為壯觀。

燈節中的舞龍燈,是福建元宵節中最受歡迎的節目,龍燈長數1O尺,有頭有尾。龍身有九節或十一節,以長帛彩繪鱗甲披蓋其上,各節燃蠟燭,前導一燈球,由十數人手執舞弄,屈曲盤旋,隨燈球而上下,前后敲鑼打鼓以壯聲勢。龍燈于元宵夜在街頭巡回,誰家有放鞭炮以示歡迎者,即進入該家庭院舞弄,讓人們觀賞,舞畢主人以薄禮相送以示答謝。這種舞龍燈,福州人稱為“舞太平龍燈”。舞龍燈的龍燈,由各地寺廟札制,節后收入廟中.來年重加修飾后再用。

燈節中還有一種燈猜頗受歡迎。燈猜也叫“猜燈謎”或“出燈猜”。謎語之題材,大體說來有幾大類,一是古書中的語句,二是人物、地點、詞牌、劇目等,三是動植物、器具、諺語、成語、術語等,四是字,五是不屬于上述的其他內容。各條謎語的謎面多注明屬于什么格,以提示和啟發猜謎者。

建元宵節習俗:撈油鍋

一口大鐵鍋,鍋中放入2.5公斤花生油,下面燃著柴火,油燒沸后,將一簸箕農家做的白色米米反放入油鍋。10多分鐘后,白色的米米反漸漸炸成了深棕色。米米反炸熟后,有兩位五六十歲的村民雙手伸入滾燙的油鍋里將米米反撈起,并分發給觀眾,觀眾當場把米米反吃掉后,證實米米反已炸熟。而“撈油鍋”表演者的雙手卻未有任何傷害。

建元宵節習俗:赤腳“上刀山”

當日一大早,寂靜的小山城沸騰了起來。

在縣體育場中央,早早豎立一直徑20多公分、高約8米的杉木柱,36把長35公分的鋼刀磨得閃閃發光,分別插在木柱兩側。在歡快的嗩吶、鑼鼓、鞭炮聲中,今年已61歲的蘭如柱老人光著手腳,開始“上刀山”。圍觀群眾屏氣凝神,看著老人一步步踩著刀刃往上爬,最后老人成功登頂,圍觀群眾不禁大聲喝彩。

接著中湍村3名普通村民一一脫掉鞋襪,用同樣的方法上到柱頂。讓人驚奇的是4人下來后手腳絲毫無損,而那鋼刀卻鋒利無比,看一眼就使人毛骨悚然。

農閑田里擺著兩張八仙桌,桌上放著一塊用紅布包著的長近2米、寬1米的松木板,板上每隔兩厘米釘一枚8.3厘米長的鐵釘,共釘2300多枚,鋒利的鐵釘尖頭向上露出2厘米左右,這就是錐床。隨著一聲聲吆喝,蘭如柱老人脫去鞋襪,邁著小步緩緩走過錐床。之后他先后抬起左右腳,顯示腳底未受任何傷害。據說,這項絕活已失傳上百年,今年在文化節上才重現江湖。

元宵節民間絕活村的介紹:

閩西自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始置汀州府以來,成為客家民系形成、發展、壯大的歷史舞臺,客家文化積淀豐厚,民間文化傳承久遠,民間“絕活”層出不窮。而中湍村,則是一個以民間絕活著稱的山村。

中湍村,是一個距離縣城30余公里,人口逾千,以蘭姓為主,歷來以民間絕活著稱,充滿神奇色彩的小山村。

每年農歷十月十五是該村的醮會日,舉行一次民俗表演,有“上刀山”、“下火海”、“撈油鍋”等節目。而今年的客家文化節,他們更是將這些絕活,帶到縣城,讓人大開眼界,其中六旬老人蘭如柱表演的過錐床失傳近百年后首度重現“江湖”。

“以前都在村里演,現在面對這么多人,一點都不害怕!”蘭如柱,今年61歲,是中湍村一普通村民。在文化節上,參與了“上刀山”、“下火海”、“撈油鍋”等四項絕活的表演,自然成了眾人觀注的焦點。

篇5

福建元宵節習俗:羅坊“走古事”

在閩西連城縣羅坊,元宵節有一種叫做“走古事”的大型民間祭祀活動。

“走古事”是當地村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而開展的一項民間活動,但實際上是一場具有娛樂性質的盛大狂歡,被稱為“山村狂歡節”。以村民房族為單元,每年設置7個古事棚,每個棚內有兩名男童裝扮成文臣武尉,由66名男青年輪流扛抬著,先后在旱地和淹臍的河中競賽奔走,場面激情熱鬧。

最為精彩的是,古事在當地的云龍河中競跑,人們全身濕透,還情緒激昂地奔跑在深淺不一的河道上,據說即使天寒地凍也一樣要在河里跑,腳下的浪花濺起了云龍河兩岸觀眾的喝彩。

連城縣是中國客家縣份之一,客家民俗文化底蘊深厚,民間活動以內容多和精致而聞名海內外,有游大龍、走古事、游花燈、燒炮、犁春牛、游大粽、祭公太等。連城民俗活動原汁原味,被譽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

建元宵節習俗:燈會和燈猜。

舊日福建,大體說來,從正月初九起,燈市便開始熱鬧起來,正月十三日后幾乎可見各居家門前都掛出花燈。

元宵節給新嫁女送燈,是舊日福建的習俗,各地送的燈品式樣不盡相同,但目的一樣:為了“添丁”。福州一帶已嫁女未生男者,娘家多于正月初以觀音送子燈送之,是謂送丁;嫁后已生男者,娘家可送各式的燈,謂“添丁仔”。閩南各地給新嫁女送的是一對白芙蓉燈,給嫁后已生男者則送一紅一白的。燈內點有蠟燭,弄不好會把燈燒了?;羰Щ?,通常被視為喜事,叫“出丁”.白燈失火視為生男吉兆,紅燈失火視為生女吉兆。那當然是人們一種愿望的表達。

閩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燈節中還有一叫“穿燈腳”的習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進門的新娘子和當年生男孩的小媳婦,必須穿紅著綠,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歲大的老婦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說吉利語,從大祖詞堂的燈棚下走過,一展風采。其所以這樣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鄉親介紹新媳婦。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婦也過燈腳,在于告慰祖宗。

燈節期間各地都熱鬧非常,有幾個地方特別熱鬧,如福州的南后街,泉州的西門街,都是買燈、送燈、看燈最集中的地方。燈的種類甚多:走馬燈、關刀燈、蓮花燈、兔子燈、骰子燈、錢鼓燈、薄餅燈,應有盡有。

舊日福州南后街,有一種桔燈(與“吉丁”近音),用紙糊成.形如巨大桔子,形狀簡樸大方,民眾多愛觀賞。另外還有一種真的桔子燈,用較大的鮮桔皮制成。做法是在近蒂處切平,取出桔肉,留下空殼,再用小鐵絲札一燭托,放入空心桔中,插上小蠟燭,將蠟燭點亮。桔燈燭光透過紅紅的桔皮,通明絢爛,成為一件具有實物美感的藝術品。曾有人寫詩贊道:“何人剖桔空中點,勝看蓮花大盞燈。”

燈節期間,有些地方疊燈為山,人稱“燈山”或“鰲山”。這鰲山開頭只是一些有錢的富貴人家所張設,任人觀賞,后來更多設在寺廟、神祠或鬧市路口,讓更多人看熱鬧。鰲山中除了干姿百態的大小花燈之外,多還擺設一些名貴的手工藝品、古董等加以點綴裝飾,構成“鱉山勝景”,甚為壯觀。

燈節中的舞龍燈,是福建元宵節中最受歡迎的節目,龍燈長數1O尺,有頭有尾。龍身有九節或十一節,以長帛彩繪鱗甲披蓋其上,各節燃蠟燭,前導一燈球,由十數人手執舞弄,屈曲盤旋,隨燈球而上下,前后敲鑼打鼓以壯聲勢。龍燈于元宵夜在街頭巡回,誰家有放鞭炮以示歡迎者,即進入該家庭院舞弄,讓人們觀賞,舞畢主人以薄禮相送以示答謝。這種舞龍燈,福州人稱為“舞太平龍燈”。舞龍燈的龍燈,由各地寺廟札制,節后收入廟中.來年重加修飾后再用。

燈節中還有一種燈猜頗受歡迎。燈猜也叫“猜燈謎”或“出燈猜”。謎語之題材,大體說來有幾大類,一是古書中的語句,二是人物、地點、詞牌、劇目等,三是動植物、器具、諺語、成語、術語等,四是字,五是不屬于上述的其他內容。各條謎語的謎面多注明屬于什么格,以提示和啟發猜謎者。

建元宵節習俗:撈油鍋

一口大鐵鍋,鍋中放入2.5公斤花生油,下面燃著柴火,油燒沸后,將一簸箕農家做的白色米米反放入油鍋。10多分鐘后,白色的米米反漸漸炸成了深棕色。米米反炸熟后,有兩位五六十歲的村民雙手伸入滾燙的油鍋里將米米反撈起,并分發給觀眾,觀眾當場把米米反吃掉后,證實米米反已炸熟。而“撈油鍋”表演者的雙手卻未有任何傷害。

建元宵節習俗:赤腳“上刀山”

當日一大早,寂靜的小山城沸騰了起來。

在縣體育場中央,早早豎立一直徑20多公分、高約8米的杉木柱,36把長35公分的鋼刀磨得閃閃發光,分別插在木柱兩側。在歡快的嗩吶、鑼鼓、鞭炮聲中,今年已61歲的蘭如柱老人光著手腳,開始“上刀山”。圍觀群眾屏氣凝神,看著老人一步步踩著刀刃往上爬,最后老人成功登頂,圍觀群眾不禁大聲喝彩。

接著中湍村3名普通村民一一脫掉鞋襪,用同樣的方法上到柱頂。讓人驚奇的是4人下來后手腳絲毫無損,而那鋼刀卻鋒利無比,看一眼就使人毛骨悚然。

農閑田里擺著兩張八仙桌,桌上放著一塊用紅布包著的長近2米、寬1米的松木板,板上每隔兩厘米釘一枚8.3厘米長的鐵釘,共釘2300多枚,鋒利的鐵釘尖頭向上露出2厘米左右,這就是錐床。隨著一聲聲吆喝,蘭如柱老人脫去鞋襪,邁著小步緩緩走過錐床。之后他先后抬起左右腳,顯示腳底未受任何傷害。據說,這項絕活已失傳上百年,今年在文化節上才重現江湖。

元宵節民間絕活村的介紹:

閩西自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始置汀州府以來,成為客家民系形成、發展、壯大的歷史舞臺,客家文化積淀豐厚,民間文化傳承久遠,民間“絕活”層出不窮。而中湍村,則是一個以民間絕活著稱的山村。

中湍村,是一個距離縣城30余公里,人口逾千,以蘭姓為主,歷來以民間絕活著稱,充滿神奇色彩的小山村。

每年農歷十月十五是該村的醮會日,舉行一次民俗表演,有“上刀山”、“下火海”、“撈油鍋”等節目。而今年的客家文化節,他們更是將這些絕活,帶到縣城,讓人大開眼界,其中六旬老人蘭如柱表演的過錐床失傳近百年后首度重現“江湖”。

“以前都在村里演,現在面對這么多人,一點都不害怕!”蘭如柱,今年61歲,是中湍村一普通村民。在文化節上,參與了“上刀山”、“下火海”、“撈油鍋”等四項絕活的表演,自然成了眾人觀注的焦點。

篇6

中國人最講團圓,“元”與圓諧音,“元”又為初始或第一之意,“宵”即夜晚。所以,正月十五之夜,就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夜,便稱“元宵節”。

你知道元宵節都有哪些習俗嗎?

元宵節的傳統習俗,你知道幾個?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也有團圓美滿之意。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元宵依餡論,分有餡和無餡兩種,有餡元宵又有咸、甜、葷、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機制和竹匾水滾等諸種;按粉制區別,則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鬧花燈

鬧花燈始于西漢,興盛于隋唐。隋唐以后,歷代燈火之風盛行,并沿襲傳于后世。正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兔子燈當屬孩子們最喜歡的花燈。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后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后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舞獅子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在古人的心目中,龍具有呼風喚雨、消災除疫的功能,而我國自古即以農業立國,風調雨順對于生產生活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所以古人極力希望得到龍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元宵節舞龍燈的習俗。

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

鬧花燈

花燈起源自漢武帝于農歷正月十五日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一神,由于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此為元宵節點燈的開端。在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后,由于道教神仙術與佛教燃燈禮佛的虔誠互相結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鄉燈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形成一個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

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

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可以說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逐鼠

逐鼠是一項元宵節期間的傳統民俗活動,始于魏晉時期。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里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傳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并占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于記載。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游,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

元宵節的詩詞和習俗

十五夜觀燈

唐代: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缸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

唐代: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夜燈

唐代: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生查子·元夕

宋代: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鷓鴣天·元夕有所夢

宋代:姜夔

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

夢中未比丹青見,暗里忽驚山鳥啼。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

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解語花·上元

宋代:周邦彥

風消絳蠟,露浥紅蓮,燈市光相射。桂華流瓦。纖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纖腰一把。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門如晝,嬉笑游冶。鈿車羅帕。相逢處,自有暗塵隨馬。年光是也。唯只見、舊情衰謝。清漏移,飛蓋歸來,從舞休歌罷。

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

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

把謎語寫在紙條上,

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舞獅子

舞獅子,又稱“太平樂”。

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當獅頭,

一人充當獅身和后腳,另一人引獅,

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

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

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

篇7

The Festival of Lanterns takes place at the end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Celebration, on 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first moon. Lanterns have been part of Chinese life for centuries so its not surprising to see a festival of lanterns.

People usually hang lanterns in the gardens, outside the houses, and on the boats. These lanterns are signposts to guide guests and spirits of ancestors to the Lunar celebration. After a sumptuous fifteen-day feast, these lanterns light the way for the spirits back to the world beyond.

Silk, paper and plastic lanterns vary in shape and size and are usually multi-colored. Some are in the shapes of butterflies, birds, flowers, and boats. Other are shaped like dragon, fruit and animal symbols of that year. The most popular type of lantern is the horse-racing one, in which figures or animals rotate around the vertical axis of the lantern.

The special food for the Lantern Festival is Yuen Sin or Tong Yuen. These are round dumplings made with sticky rice flour. They can be filled and served as a sweet snack or made plain and cooked in a soup with vegetables, meat and dried shrimp. The round shape of the dumpling is a symbol of wholeness, completeness and unity.

The Lantern Festival is an occasion for families to get together and for everyone--young, old, rich and poor to have fun.

2、譯文

元宵節是在農歷新年的第十五天,在農歷新年慶祝結束時舉行的。燈籠已經成為中國生活的一部分,所以看元宵節并不奇怪。

人們通常在花園里、房子外面、船上懸掛燈籠。這些燈籠指示客人和祖先的新年慶?;顒印T谑逄斓氖⒀缰?,這些燈籠照亮了通往世界的道路。

絲綢、紙和塑料燈籠的形狀和大小各不相同,通常是多色的。有些是蝴蝶、鳥、花和船的形狀。其他形狀像龍,水果和動物象征的那一年。歡迎的燈籠是賽馬,其中人物或動物圍繞著燈籠的縱軸旋轉。

元宵節的特色菜是苑苑或塘苑。這些是用糯米粉做的圓形餃子。它們可以做甜點心,也可以做普通菜,在蔬菜、肉和蝦米湯中烹制。餃子的圓形象征著整體性、完整性和統一性。

篇8

【關鍵詞】校園文化;高職院校;研究

高職院校屬于全國高等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是由原來的老牌中專院校,技工院校等升格而來的。與普通大學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形成的校園文化相比,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起步玩,歷史短。校園文化的建設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好的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優美的環境,良好的校風學風,全體師生共同努力的凝聚力等因素形成的。更是一所學校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的體現,影響著學生文化素質的高低,加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培訓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都具有深遠的影響。筆者經過實地走訪和查詢文獻,對蘇北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有一定的研究:

一、蘇北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上主要存在的問題

1、對自己校園文化的建設和傳承缺乏明確的目標校園文化蘊含學校的歷史文化,建校背景,辦學經歷,還包含了學校的各種辦學理念和思路。筆者經過調查發現很少有高職院校會跟學生專門宣傳自己學校歷史,比如?;?,校歌,校訓,校史等。絕大部分學生不能正確解釋學校的校訓和?;?。對于學校的歷史沿革以及今后的發展目標基本上是一片空白。2、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著注重校園設施建設、忽略文化氛圍建設的現象最近幾年蘇北大多數高職院校,大力投資建設文化館,休閑亭,各種跟招牌專業相關景觀建筑物?;A設施建設比重過大,平時除了接待外面的領導參觀,還會在新生開學的時候組織學生去參觀一下。除此之外,平時很少有專門圍繞此類建筑物的相關活動。良好的校園文化其實不僅僅是出錢建幾個文化館,多種幾棵樹等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創造友善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校園拒絕吸煙,拒絕不文明用語等都很重要。一般而言,高職院校的學生相比于本科院校的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圖書館的利用率到快要考試才會高些,部分學生不太喜歡學習,學習氛圍不濃。特別最近幾年全國普遍的高考學生數量減少,學校領導大多數精力都放在招生上面,對于招進來的學生關注度有點減少,特別是對營造校園學習氛圍和學習風氣的關注不夠。3、校園文化的主體責任感不強高職院校的學生是從各個不同的高中考入的,他們處于不同的層次,他們缺乏統一的人文精神和對學校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他們在校園文化上呈現出很大的無序性。在被走訪的對象中,有52%的師生不了解自己學校的校園文化,46%的學生表示,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領導的事,不需要自己參與建設。80%的學生表示畢業后基本上不會再回到母校??梢?,高職院校的師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責任感不是很強,還處在相當被動的地位。4、只關注針對學生的校園文化,忽視全體教職工要全員參與蘇北的許多高職院校只是強調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參與校園文化舉辦的活動中來,把它看作教育教學活動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以及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的影響和效果,而沒有全局觀念,沒有考慮到全體教職工,包括校領導都要全員參與進來。以致忽視了教職工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熱情,忽視了教職工對校園文化的認同感,使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系統性和長遠目光,削弱了校園文化建設在高職院校完成其培養目標過程中的作用。

二、蘇北高職院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

1、建設校園制度文化,倡導創新發展科學有效的制度體系可以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實踐證明,以校史學習、宣傳為平臺,可以營造民主平等、科學有效的大學制度文化。在有序的環境下可以塑造積極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建設校園制度文化要做好三點:一是創新學校制度體系。要確保制度的科學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保證校園文化建設有序高效地進行。二是創新制度保障體系。要加強制度機制的約束,以制度規范人的行為,為機構監督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創新制度文化平臺。要有機結合制度機制的政策導向和價值導向,在注重效率的同時更注重平等,創建平等競爭、協調發展的制度文化平臺。2、創新校園文化活動形式,提高學生文化活動參與積極性高職院校可以不定期多舉辦一些校園文化活動,有部分學校有專門的校園文化節,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不僅可以擴展學生的文化視野.提升審美品位,還能提升其精神境界,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數精力旺盛,樂觀主動,經常開展一些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將為校園文化建設注入新鮮元素。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以學生社團為紐帶,社團是大學生參與學?;顒拥闹匾脚_,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學生處可以將自己學校的校園文化跟社團活動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參與社團活動時候,感受到學校的校園文化。還可以開展一些校園文化的競賽活動,主題班會活動等等,讓盡可能多的同學參與其中。二是以技能大賽為平臺,學??梢缘礁鱾€班級選拔參賽選手,加入技能大賽團隊,平時參與訓練,擴大技能大賽的影響力,可以提高全校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全員參與也有利于團隊合作,促進和加深同學們之間的感情。三是舉行網絡文化活動,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日益深入到我每個人的生活中。特別是對于現在的高職院校學生,更是網絡新一代,學校可以通過微信、微博,公眾號等等,將開展校園文化的活動通過網絡出去.如學校組織“最美大學生”,“最文明的宿舍”,“最喜歡的校園一景”等等,跟校園文化相關的內容上傳網絡活動頁面,通過學生評選,點贊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校園文化活動中來。

參考文獻:

[1]樊人競.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與策略研究[J].職教文化,2016:31-34.

篇9

關鍵詞:信息化環境;高校教師;信息素養;培養探索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9166(2011)017(C)-0178-02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高等學校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在信息時代,信息化的進程將關系到高校未來的發展。近幾年來,我國高校信息化建設突飛猛進、工作成績顯著,在基礎設施建設、信息系統建設和資源庫開發與整合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以教育信息化校園環境為平臺、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戰略舉措正在被高校重視及實施。

作為高校教育發展的核心無疑是教育質量,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必須緊緊圍繞教育質量這個核心。教師始終處于學校質量文化這個生態系統的核心區域,在高校信息化環境中,廣大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將直接影響著高校教育質量的好壞,因此,應該充分重視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和提高。

一、教師信息素養的含義

信息素養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原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首次提出信息素養這一概念,認為信息素養是人們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資源使問題得到解決的技術和技能。澳大利亞學者Bruce提出信息素養包括信息技術理念、信息源理念、信息過程理念、信息控制理念、知識建構理念、知識延展理念和智慧的理念等。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筆者查閱了許多專家對教師信息素養的研究及提出的思想,綜合各方面的研究,認為華東師范大學謝安邦教授的概括更全面準確。謝安邦教授認為,教師的信息素養包括:①對信息、信息化、信息社會的特點有正確的理解;有強烈的信息意識及獲取所需信息的欲望,對信息有較強的敏感度;關心教育信息化進程,積極投入計算機等信息技術的學習和教育信息化相關工作。②認識到獲取信息對教育與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為學習或教育教學工作等問題的解決,能確認自己的信息需求,并靈活地通過多種渠道較迅速地獲取有效信息。③能準確、快速地從不同角度解讀信息和批判性地評價信息;能將信息應用于批判性思考。④能有效地吸收、存儲、快速提取和信息;能較好地管理自己搜集到的或自己生成的信息。⑤能對相關信息進行有效整合,創造性地使用信息解決問題;能用盡可能好的方式表達、呈現(或存儲)自己生成的新信息。⑥能將以上一整套信息技術更好地運用于自己的繼續學習和交流。⑦能夠遵守信息道德,懂得維護信息安全。

二、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現狀及培養探索

信息素養是高校教師整體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應用需要全體教師的積極參與,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目前來看,我國高校教師的信息素養還普遍處于較低水平,應用信息技術仍處于初級階段,甚至將信息技術簡單理解為使用信息工具,遠遠未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教學效能。因此,必須培養和提高廣大高校教師的信息素養,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在多年的實踐探索基礎上,筆者就如何提升教師信息素養問題進行認真研究總結,綜合性的提出以下幾點思路和措施:

1、領導重視,組織培養方案。在提升廣大教師的信息素養、培養其信息應用能力方面要取得實質性的進展,首先必須學校領導重視,要在學校領導的思想里真正認識到廣大教師的信息素養提高將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改革起到關鍵作用,將決定著高校培養人才的質量和水平,那么,培養和提升高校教師的信息化素養這一系統工程才能真正開展起來,并形成制度化。

其次,要建立科學的教師信息素養組織培養方案。安排信息管理部門組織專業人員制定教師信息素養組織培養方案,要把方案的制定當做研究課題來搞,可借鑒國內外其他高校的成功方法,結合本校自身的實際情況和需要。制定出的方案要經過相關信息組織的審核,經學校批準才能實施,走擬稿―評審―通過的嚴格程序,在方案的實施過程中,要定期組織效果評價和方案再修改之路,做到方案制定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2、加強宣傳和學習,切實轉變教師觀念。在校園內加強對信息化和信息技術的宣傳,利用各種宣傳工具實質性的展式信息技術功能,多種形式的開展信息技能應用交流,特別是信息技能應用于教育教學、科研和學習新知識方面的交流。通過宣傳和學習,進一步切實轉變教師的觀念和態度,讓他們深刻認識到,面對新興的信息技術,教師如果沒有與日俱增的教育理念和信息技能,教師的教育教學進程將不能得到質的突破,這不是簡單的使用信息設備和技術的問題,而是直接影響到教師自身的教育教學方法與培養人才的適應與否的重大問題。

3、完善軟硬件設施建設,建設本校自己的信息技能培訓網站。教師的信息技能的應用和提升是伴隨著信息技術的新發展和學院信息設施的全面建設發展。

4、科學合理的組織高校教師培訓

信息化技能培訓,是提升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徑。高校要實現信息化,必須實現高校教師的信息化,只有高校教師的信息素養得到全面提高,普遍適應高校校園信息化要求,高等教育信息化工作才能全面提升,富有成效。經過實踐探索,筆者認為,高校的信息化人才培訓工作,應具有針對性,不能簡單的一刀切,根據高校實際情況,科學合理的組織不同層次的信息化培訓。一是針對學校領導、中層干部和院系領導的培訓,內容以現代的辦學理念、先進的治校思想、信息環境下學校核心文化、以及改造傳統行政管理、教育管理,掌握信息化服務、網絡化管理技能和信息化常識為主,目的是提高信息技術環境下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素養和領導、管理、應用能力。二是高校信息化建設及技術支持隊伍的培訓,主要培訓內容是校園信息化軟硬件建設技術、現代教育教學輔助技術、網絡安全、網絡管理、應急響應、系統軟件部署與運維、系統分析與設計、最新前沿技術為主,目的是加大技術保障力。三是專職教師組成的執教團隊培訓,高等教育信息化在實質上起核心作用的是教師。

5、利用校外優質資源,實現遠程學習信息技術。有許多高?;虿糠质∈械慕逃鞴懿块T建立了信息資源庫和信息技術培訓平臺,其他高校應積極與他們進行聯系和合作,讓本校教師可以利用這些信息資源庫和信息技術培訓平臺,通過遠程學習方式,獲取信息技術知識,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素養。遠程學習具有極大的靈活性,教師可以根據自己時間、精力制定學習計劃,安排學習進程。教師們還可實現很好的合作,擴大學習交流的地域范圍,最大限度的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拉近不同層次高校中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有效提高其信息素養。

6、建立切實可行的信息技能考評和激勵機制。在貫徹執行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基礎上,高校還要建立和完善教師的培養和培訓制度,制定科學可行的考核標準和激勵政策,將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和培訓盡可能與新教師的上崗、職稱評審和職務聘任結合起來。學校各級領導應帶頭參加培訓學習,起到表率作用,并制定支持和激勵措施,大力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公開課、示范課的評比,支持學科教師參與信息技術相關活動等。

總之,提升高校教師信息素養,增強和發展高校教師的綜合素質,是高校高等教育全面實施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是高校信息化校園環境下進行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積極探索和實踐培養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措施和方法,全面提升高校教師的信息意識和信息應用技能,刻不容緩。

作者單位:云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作者簡介:陳航(1968― ),男,云南開遠人,云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教育技術中心主任,講師,云南大學軟件學院在職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校信息化建設、教育技術、網絡安全。

參考文獻:

[1]周丙鋒.北京市屬高校教育技術培訓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現代教育技術,2010,(9).

[2]段寶霞.培養和提高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2006,(12).

[3]卜忠飛,韋凱.數字化校園環境下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的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09,(11).

篇10

元宵節開始的朝代元宵節始于20xx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20xx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元宵節的習俗在民間過元宵的習俗有很多種,不同的民族過元宵的方式也會有所不一,以下是不同民族人們過元宵節的方式。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蓽?、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

2、觀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3、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4、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顒油?,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5、放焰火

元宵節最為喜人的活動。元宵節夜在廣場都要進行放煙火活動,到時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麗的煙火,煙火越來變得越美,越來越大,科技含量越來越高,顏色越來越美越來越艷麗。

少數民族地區元宵節的習俗偷菜節

流行于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的偷菜節也是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菜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所偷的菜僅限白菜,數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偷菜不怕被發現,被偷的人家并不責怪。大家把偷來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據說誰吃得最多,誰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