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生物范文
時間:2023-03-19 02:57: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八年級上冊生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們的事業就是學習再學習,努力積累更多的知識,因為有了知識,社會就會有長足的進步,人類的未來幸福就在于此。學好每一門學科就是對未來道路的鋪墊。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梳理歸納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目前己知的動物大約有150萬種,這些動物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脊椎動物,它們的體內有脊柱;
另一類是無脊椎動物,它們的體內沒有脊柱。
2、生物的多樣性:1、種類的多樣性;
2、生活環境的多樣性;3、運動方式的多樣性。
3、魚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兩個特點是至關重要的:(1)能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御敵害;
(2)能在水中呼吸。
4、魚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結構:流線形(梭子形)身體;
身體表面分泌粘液。
5、魚在游泳時,靠軀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擺動產生前進的動力,靠背鰭、胸鰭、腹鰭、臀鰭來保持平衡,靠尾鰭保持前進的方向。
6、在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有時用模型來做實驗,即模仿實驗對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叫做模擬實驗。
7、各種鰭在運動中起到輔助協調的作用。
8、鰓是魚的呼吸器官。
9、鰓中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因此鰓是鮮紅色的。
10、鰓絲又多又細,是為了擴大與水接觸的面積,有利于充分進行氣體交換。
鰓不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氧,魚離開水后,鰓絲相互覆蓋,減小了與空氣接觸面積,不能從空氣中得到足夠的氧氣,因此缺氧而死。
11、魚鰓對水中呼吸至關重要的特點:鰓絲鮮紅,含豐富毛細血管;
鰓絲又多又細。
12、水從魚口流入,從鰓蓋后緣流出。
13、流出魚鰓的水中,氧氣減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氣體交換:水中O2——鰓絲的毛細血管中,鰓絲中Co2—水中
15、魚的主要特征:體表常常有鱗,用鰓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16、有口無,食物從口進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這些動物稱為腔腸動物。
17、身體柔軟靠貝殼來保護身體的動物,稱為軟體動物。
18、體表長有質地較硬的甲的動物,叫做甲殼動物。
甲殼動物用鰓呼吸。
19、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甲殼動物都是無脊椎動物。
20、水中各種生物都是水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形成緊密而復雜的聯系,同時又都受水域環境的影響,其種類的變化和數量的消長都會影響到人類的生活。
21、與水域環境相比,陸地環境要復雜得多。
(1)比較干燥;(2)晝夜溫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氣態的氧;(5)陸地環境復雜多變。
22、陸地生活的動物對環境的適應: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
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軀體和運動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躍、奔跑、攀援等多種運動方式,以便覓食和避敵;3、一般具有能在空氣中呼吸的、位于身體內部的各種呼吸器官,比如氣管和肺;4、普遍具有發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能夠對多變的環境及時做出反應。
23、環節動物不是軟體動物,環節動物是無脊椎動物。
24、身體由許多彼此相似的環狀體節構成的動物稱為環節動物。
25、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質的濕潤的土壤中,因為蚯蚓是冷血動物,溫度變化不大,適合蚯蚓生活。
第二部分
26、身體分節可以使蚯蚓的軀體運動靈活。
27、蚯蚓靠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剛毛的支撐和固定運動。
28、蚯蚓沒有專門的呼吸系統,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終保持濕潤的體壁來完成。
蚯蚓的體壁密布毛細血管,空氣中的氧氣先溶解在體表黏液里,然后滲進體壁,再進入體壁的毛細血管中。體內的二氧化碳也經體壁的毛細血管由體表排出。
29、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體溫,只能生活在溫度變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層。
30、恒溫動物比不恒溫動物較高等,更能適應環境,有利于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
31、兔的體溫恒定,不僅靠體表的毛,還需發達的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共同協調。
32、兔的后肢較長,前肢較短,后肢肌肉發達,適于跳躍。
33、門齒——切斷食物犬齒——撕裂食物臼齒——磨碎食物
34、兔的心臟和肺的結構及部位與人體的相似,這說明了人與兔的分類很接近,同屬哺乳動。
35、食性:植食性(如兔)、肉食性(如狼)、雜食性(如人)
36、盲腸主要用于消化纖維,草食性動物盲腸發達。
37、兔的牙齒分化為門齒和臼齒,門齒適于切斷植物纖維,臼齒適于磨碎食物。
兔的消化道上有發達的盲腸,這些都是與它們吃植物的生活習性相適應的。
38、兔有發達的大腦及遍布全身的神經,有發達的四肢,使它們能夠靈敏地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迅速作出相應的反應。
39、哺乳動物是等的動物,是脊椎動物,種類很多,地球上大約有4000多種,除極個別種類外,都具有體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心臟四腔,用肺呼吸,體溫恒定,屬恒溫動物,牙齒有門齒、犬齒、臼齒的分化)
40、世界上的鳥有9000多種。
41、鳥的外形呈流線形,減少飛行時空氣的阻力。
42、鳥的羽毛分正羽和絨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軸,翼呈扇形,可增大與空氣接觸的面積,便于扇動空氣而飛行。
43、鳥的胸肌發達,附于龍骨突,利于扇動空氣而飛行。
44、鳥的骨骼中空,輕而堅固,胸骨突出,有龍骨突的結構,便于發達的胸肌附于胸骨(龍骨突),減輕重量,利行。
45、鳥類消化特點:1、食量大,消化能力強,滿足飛行時能量的消化;
2、糞便不貯存,減輕體重,利行;3、直腸短,排便頻繁。
46、鳥的心臟發達,工作能力強,血液輸送氧氣的能力強,有利行。
47、鳥的身體里有發達的氣囊(不是呼吸器官),輔助肺進行呼吸,滿足飛行時氧氣的需要。
48、鳥的全身都是為飛行而設計。
49、恒溫動物:哺乳動物、鳥類。
第三部分
50、鳥類的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具有迅速飛翔的能力,身體內有氣囊輔助肺呼吸,體溫高而恒定。
51、昆蟲是種類最多的一類動物,已知的種類超過100萬種(占動物種類的4/5),昆蟲有三對足,能爬行;
有的昆蟲的足特化成跳躍足,能跳躍;大多數昆蟲都有翅,能飛行。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惟一會飛的動物。
52、昆蟲的翅與鳥翼結構不同,但就適行來看都有這些共同點:都有利行的扇形結構,這些結構的運行都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引起的,都可以在空氣中產生向上的升力和前進的動力,相對身體來說,都有輕、面積大的特點,利于扇動空氣而飛行。
53、翅對昆蟲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義:有利于取食,逃避敵害,擴大活動和分布范圍,有利于尋偶,尋找適宜的產卵場所。
55、昆蟲在分類上屬于節肢動物,節肢動物除昆蟲外,還有蜘蛛、蜈蚣、蝦、蟹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身體由很多體節構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
56、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經過變態發育,此后營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皮膚輔助呼吸,這樣的動物叫做兩棲動物。
57、動物的行為依賴于一定的身體結構。
58、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是由骨骼和肌肉(骨、骨骼肌(運動肌肉)、骨與骨之間的連接(如關節))組成的。
59、運動系統由骨、骨骼肌和骨連接(如關節)組成。
60、人有206塊骨顱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動)
軀干骨(半活動)
四肢骨(能活動)能活動的骨連結(關節)
61、人有26塊脊椎骨(半活動骨連結)
62、關節結構:關節頭、關節囊、關節腔(有滑液,使關節活動靈活)、關節窩、關節軟骨(緩沖作用)。
63、關節在運動中起支點作用,是骨繞著轉動的點。
64、人體主要的關節:上肢:肩關節;下肢:髖關節肘關節膝關節腕關節踝關節指關節趾關節
65、所有脊椎動物都有關節。
66、運動時,肘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容易受傷。
67、如何在運動中保護關節:一、運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運動;
二、運動強度應適當;三、佩戴護腕和護膝。
68、骨骼肌(是器官)中間較粗的部分叫肌腹,兩端較細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69、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縮的特性。
70、為什么骨骼肌能牽動骨:當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骨繞關節活動,于是軀體就會產生運動。
第四部分
71、與骨相連的肌肉總是由兩組肌肉相互配合活動的。
72、人全身有六百多塊骨骼肌,雙臂自然下垂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都舒張。
73、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
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
74、當然,運動并不是僅靠運動系統來完成的,它需要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它需要能量的供應,因此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系統的配合。
75、一句話概括骨、關節、肌肉在運動中的作用:骨骼肌收縮,牽動骨繞著關節活動,于是軀體就產生運動。
76、有很多行為是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二者結合的結果,如鳥的遷徙。
77、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學習行為使動物更能適應多變的環境,更好地生存。
78、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越能適應復雜環境。
同樣,環境越復雜,要學習的行為越多。
79、先天性行為有很大局限性,如果一種生物只有先天性行為而沒有學習行為,就會被自然淘汰。
80、對一個人來說,技能的訓練和知識的學習是與大腦的發育階段相適應的,一旦錯過學習的關鍵時期就很難彌補。
81、社會行為的特征:1、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
2、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3、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
82、群體中根據個體大小、力量強弱、健康狀況和兇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級制度。
83、“首領”優先享有食物和配偶,優先選擇筑巢場地,其他成員會對它做出表示順從的姿態,對它的攻擊不敢還擊,也負責指揮整個社群的行動。
84、動物的動作、聲音和氣味等都可以起傳遞信息的作用。
85、社會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靠群體的力量往往更易獲得食物和戰勝天敵的侵襲,能有效保證物種的繁衍,使群體更好地適應環境,維持個體和種族的生活。
86、在自然界,生物之間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言,獸有獸語)。
正是由于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間的聯系錯綜復雜,“牽一發而動全身”,生物與環境才成為統一的整體。
87、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
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在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就叫生態平衡。
88、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
2、動物可以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3、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4、生物防治。
89、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來防治病蟲害。
除以蟲治蟲外,還有以鳥治蟲、以菌治蟲等。92、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90、現在科學家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動物)做“生產車間”,生產人類所需的某些物質,這就是生物反應器。
第五部分
91、生物反應器的好處:可以節省建設廠房和購買儀器設備的費用,可以減少復雜的生產程序和環境污染。
92、科學家通過對生物的認真觀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創造各種儀器設備,這就是仿生。
93、一個細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稱為菌落。
94、細菌的菌落比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細菌菌落大幾倍到幾十倍。
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狀,有時還能呈現紅、褐、綠、黑等不同的顏色。
95、從菌落的形態、大小和顏色,可以大致區分細菌和真菌,以及它們的不同種類。
96、菌落常用來作為菌種鑒定的重要依據。
97、培養細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制含有營養物質的營養基。
②培養基進行高溫滅菌冷卻。③將少量細菌或真菌放在培養基上(此過程叫接種)。④培養皿放在保持恒定溫度的培養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內溫暖的地方)進行培養。
98、細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廣泛分布的生物。
99、細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條件。
如需要水分、適宜的溫度、一定的生存空間,還有有機物。
100、經過嚴格高溫霉菌的環境不可能有細菌和真菌。
101、乳酸菌只有在無氧的條件下才能把有機物分解成乳酸。
102、所有的細菌都是單細胞生物。
103、有些細菌互相連接成團或長鏈,但每個細菌也是獨立的生活的。
第六部分
104、營養方式分為自養和異養,細菌和真菌的營養方式都為異養,異養又分為腐生和寄生。
110、酵母菌為單細胞真菌。霉菌、食用菌、大型真菌為多細胞真菌。
105、真菌的細胞中都沒有葉綠體,進行孢子生殖。
106、酵母菌為出芽生殖。
107、青霉:孢子青綠色,排列呈掃帚狀。
營養方式為異養。
108、曲霉:孢子有多種顏色,排列呈放射狀。
營養方式為異養。
109、引起食物發霉的真菌為霉菌。
110、比較真菌與細菌
相同點:細胞中沒有葉綠體,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異養)。
篇2
一、單選題:(共25個小題,每題2分,共50分)1下列動物不是腔腸動物的是 ( )A、珊瑚蟲 B、水螅 C、???D、渦蟲2蛔蟲是寄生生活,那么它的什么器官和此相適應,比較發達的是 ( )A、運動器官 B、感覺器官 C、生殖器官 D、消化器官3 蝗蟲適于陸地生活,其形態結構特點有 ( )①用氣管呼吸 ② 胸部有三對足兩對翅 ③ 有外骨骼防止水分蒸發 ④ 視覺發達有一對復眼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4 河蚌能形成珍珠的結構是 ( ?。〢、貝殼 B、外套膜 C、珍珠層 D、斧足5 下列幾種常見的魚屬于海洋魚的是 ( )A鯉魚 B草魚 C鰱魚 D帶魚6 我國淡水魚中,被稱為“四大家魚”的是 ( )A.草魚、鯉魚、鯽魚、青魚 B.鳙魚、鰱魚、草魚、青魚C鰱魚、草魚、鯽魚、青魚 D.草魚、青魚、鯉魚、鳙魚7魚的呼吸器官是: ( ) A.鼻孔; B.鰓; C.口; D.鰾。8下列哪種環境中,霉菌最容易生長 ( )A.干燥的皮鞋上; B.煮沸但密封的牛肉汁; C.潮濕的糧食堆; D.潮濕的沙土地。9 保護青蛙的意義在于 ( )A、青蛙肉味鮮美,營養價值高 B、青蛙能大量捕食農業害蟲C、青蛙皮膚具有斑紋,適于觀賞 D、青蛙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10. 爬行動物在進化上比兩棲動物高等的主要特點 ( )A、用肺呼吸 B、能在地上爬行 C、卵生 D、體內受精11 被稱為“活化石”的爬行動物是 ( )A、蜥蜴 B、揚子鱷 C、馬門溪龍 D、蛇12 家鴿是同學們熟悉的一種鳥,它適行的外形特點是: ( )A.扁圓形; B.流線型; C.長柱形; D.扇形;13哺乳動物一般具有發達的皮毛,其作用是 ( )A.偽裝 B.保護 C.防御 D.保溫14下列動物的犬齒發達的是 ( ) A家兔 B家豬 C牛 D虎15下列動物屬于胎生哺乳的是 ( )A鯉魚 B娃娃魚 C雞 D 豬16對動物“嘗試與錯誤”的行為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嘗試與錯誤”是常見的動物學習行為 B. “嘗試與錯誤”是動物的后天性行為C. “嘗試與錯誤”是動物的先天性行為 D. 動物越高等,“嘗試與錯誤”的次數就越少17動物具有“學習行為”,有利于 ( )A、尋找食物 B、找到配偶 C、逃避敵害 D、適應復雜的環境18大雁南飛屬于動物的: ( )A、覓食行為 B、防御行為 C、遷徙行為 D、生殖行為19下列動物中,學習能力的是: ( )A、蚯蚓 B、大山雀 C、黑猩猩 D、牛20麻雀曾被列為主要的害鳥,在我國開展過“剿滅麻雀”的運動,現在,有關專家發出了要保護麻雀的呼吁,原因是 ( ) A、通過“剿滅麻雀”的運動,麻雀數量急劇減少,瀕于滅絕B、因為麻雀數量減少,其它鳥也減少了C、麻雀是很多害蟲的天敵D、農作物產量增加,能夠提供足夠的食物21罐頭食品在很長時間內不會腐敗變質的原因是: ( )A.密封很嚴,細菌沒有機會進入B.密封很嚴,細菌無法呼吸而死亡C.封蓋前高溫滅菌,封蓋后罐內沒有細菌D.高溫、密封影響了罐內細菌的繁殖22細菌的繁殖方式主要是 ( ) A.分裂生殖 B.孢子生殖 C.出芽生殖 D.有性生殖 23在生態系統中,細菌和真菌作為 ( )A、生產者 B、消費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有可能 24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的相同之處是 ( )A.兩者都有果實 B.兩者都有種子 C.兩者都有花 D.兩者都沒有真正的根25鯨不屬于魚類的主要原因是 ( )A.鯨不是通過卵生,而是通過胎生來繁殖后代 B.鯨的體表光滑,沒有鱗片C.鯨沒有鰭輔助游泳 D.鯨沒有鰓蓋和鰓絲二、填空題:(本題20個空,每空1分,共20分)26、蚯蚓:運動靠體壁發達的_________與__________配合完成;呼吸依靠____________來完成。 27、大多數的魚的體型呈 型,體表覆蓋 ,并且能分泌粘液,有利于減少魚在水中運動時遇到的阻力。28、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征:幼體生活在_______中,用_______呼吸;成體大多生活在陸地上,也可在水中生活,用__________呼吸,兼用 呼吸。29、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 和所占的 總是維持在 的狀態,這種現象叫 。 30細菌真菌生存的基本條件是 、 ,還有有機物。31、生物多樣性包括 、 、 。32、魚適于水中生活的兩大特點是 ; 。三、識圖分析題(本題共2個小題,每空1分,共20分)33、二戰時期,有一只信鴿為了把情報送到總部,在雙腳被炸彈炸掉的情況下,忍痛飛了回去,但在完成任務后不久就死去了,人們把它的身體做成模型以紀念它。其實,信鴿很早就有“軍中不會說話的特殊兵種”的美稱。請根據以上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信鴿的身體呈 ,這種體型可以減少飛行的 。前肢變成 。(2)信鴿的翅膀展開呈 ,在飛行過程中起主要作用是 (填 “正羽”或“絨羽”(3)觀察信鴿的骨骼,可以發現 很突出,長骨 (填“中空”或“實心”)(4)信鴿 的肌肉比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肉發達,體溫 。(5)圖中所指結構的名稱:a是 ,b是,c是。(6)鳥的呼吸器官是 ,但是鳥的呼吸方式很特別,原因是它還具有發達的 ,可以輔助呼吸。
34根據右圖回答:(1)圖中①是 ,④是 。(2)圖中⑤是 。它的作用是減少運動時①和④接觸面的 。(3)圖中③是 ,內有少量的滑液,起著 作用。四、實驗探究(35題每小題2分,36題每空2分,共10分)35、實驗人員想了解一下新孵化的鳥類是怎樣獲得對它們母親的情感的。他們選擇了六只剛孵化的小鴨。小鴨①、②、③剛孵化出來就被地移走了,使得它們沒有見到自己的母親.小鴨④、⑤、⑥還和它們的母親在一起。實驗人員給小鴨①、②、③展示了一個氣球,同時放母鴨叫的錄音,經過若干天后,實驗人員發現小鴨①、②、③模仿母鴨的行為并時刻跟隨在氣球左右。請選擇: (1).小鴨①、②、③的行為發展過程可以用下列哪個術語描述: ( )A 先天行為 B條件反射 C 本能D學習行為(2).小鴨④、⑤、⑥被稱為: ( )A 實驗模型 B 對照組C 實驗組D 一個變量(3).如果不是把小鴨①、②、③放在氣球周圍并放母鴨叫的錄音,而是將它們放在一只貓的周圍并放母鴨叫的錄音,則小鴨①、②、③可能會怎樣 ( )A 它們可能嚇唬其他鴨子 B 它們將失去繁殖能力C 它們將會發出類似貓的聲音 D 它們將會認為貓是它們的母親36甲乙丙三瓶牛奶分別加入乳酸菌后,甲乙兩瓶封閉,丙瓶敞開。甲瓶加熱至100攝氏度后再冷卻,然后均在室溫下放置,可以變成酸奶的是 ,最不容易酸敗的是 。
一單選題:1 D 2 C 3 C 4 B 5 D 6 B 7 B 8 C 9 B 10 D 11 B 12 B 13 D 14 D 15 D 16 C 17 D 18 C 19 C 20 C21 C 22 A 23 C 24 B 25 A二、填空題:26. 肌肉 剛毛 濕潤的體壁 27. 流線型、鱗片 28. 水 鰓 肺 皮膚29. .數量,比例,相對穩定,生態平衡 30. 水分;適宜的溫度 31. 種類多樣性 基因多樣性 生態系統多樣性32.一是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御敵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三、識圖分析題33(1)流線型,空氣的阻力,翼(2)扇形,正羽(3)胸骨,中空(4),胸部,高而恒定(5)氣管, 氣囊, 肺,(6)肺, 氣囊
篇3
一、選擇題(本題包括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注:下列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請將正確答案的序號按要求涂在答題卡上
1.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適于生長的環境條件是:
A.陰暗干燥的B.陰暗潮濕的
C.向陽潮濕的D.向陽干燥的
2.水稻與蘆葦都是生活在水中的植物,它們適應水中生活的共同特點是:
A.根發達,通氣組織不發達B.根不發達,通氣組織發達
C.根和通氣組織都發達D.根和通氣組織都不發達
3.下列哪項不是軟體動物所具有的特征?
A.一般體外具有堅硬的貝殼B.身體都比較柔軟
C.多數身體腹面有塊狀肌肉足D.它們都生活在水中
4.在下列動物類群中,屬于由水生向陸生過渡的類群是:
A.兩棲類B.魚類C.甲殼類D.爬行類
5.下列關于家鴿與青蛙生殖與發育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生殖方式都是卵生B.受精方式都是體外受精
C.它們都要親代孵卵D.它們都有育雛過程
6.下列關于病毒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病毒不屬于生物B.病毒能夠獨立生活
C.病毒對人類有害D.病毒的形態多種多樣
7.酵母菌、霉菌屬于:
A.動物B.植物C.真菌D.細菌
8.利用野生水稻與栽培水稻進行雜交,培育出高產的優質水稻,這說明野生生物是:
A.發展經濟作物的原材料B.保持草原植被的重要種類
C.改良現有植物品種的種源D.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
9.下列哪種行為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A.開墾草原B.植樹造林C.過度捕撈D.圍墾濕地
10.生命起源的第二階段形成的物質有:
A.二氧化碳與氫氣B.水蒸氣與氧氣
C.氨基酸與甲烷D.蛋白質與核酸
11.人類進化中關鍵的一個階段是:
A.南方古猿B.能人C.直立人D.智人
12.按照達爾文的觀點,生物進化的動力是:
A.生物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B.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普遍存在
C.生物都在進行著生存斗爭D.適應環境的生物生存下來
13.由原始生命進化而來的原始藻類和原始單細胞動物的關鍵區別是:
A.營養方式不同B.生活環境不同
C.細胞大小不同D.進化順序不同
14.我們常常會看到一對菜粉蝶在花叢中追逐飛舞,這是為了:
A.覓食生存B.給植物傳粉C.尋找棲息地D.交尾,繁殖后代
15.骨、關節、骨骼肌在運動中的作用分別是:
A.杠桿、支點、動力B.杠桿、連接、動力
C.保護、支點、動力D.動力、支點、杠桿
16.在下列幾種動物的行為中,屬于貯食行為的是:
A.烏賊釋放墨汁B.老鼠將食物放入洞里
C.蜘蛛編織蛛網D.清晨公雞打鳴報曉
17.下列現象屬于先天性行為的是:
A.鈴聲響,狗分泌唾液B.鸚鵡模仿人的聲音學說話
C.猴子經過訓練會打籃球D.家鴿在繁殖期間孵卵育雛
18.下列不能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的是:
A.一片森林B.一塊草地C.一群鴨子D.一個池塘
19.根據生態學原理要使能量流經食物鏈的總消耗量最少,人類應采取哪種食物結構?
A.以禽類、蛋類為主食B.以谷類和植物蛋白為主食
C.以淡水養殖的魚蝦為主食D.以家畜等動物的肉類為主食
20.下列哪一種情況下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強?
A.減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數量B.使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數量相等
C.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較少D.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繁多
21.草地上、樹樁上有時會長出蘑菇,主要是因為草地和樹樁可以為蘑菇生長提供:
A.二氧化碳B.無機鹽C.有機物D.氧氣
22.下列哪一種措施對于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非常有益的?
A.引入害蟲天敵B.大量施用化肥
C.清除田間雜草D.使用農藥滅蟲
23.人類的下列活動,對生物圈產生有利影響的是:
A.“三北”防護林工程B.圍湖造田工程
C.興建小型造紙廠D.使用一次性筷子
24.酸牛奶不僅口感好,而且營養價值高,這主要是牛奶中加入了:
A.酵母菌B.乳酸菌C.醋酸桿菌D.棒狀桿菌
25.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總趨勢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由低等到高等B.由簡單到復雜
C.由水生到陸生D.由體積小到體積大
第Ⅱ卷(綜合題50分)
二、綜合題(本題包括6小題,每空1分,共50分)
注:請按要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
26.(8分)下面為某病毒的示意圖,按要求回答問題:
(1)圖中②是由構成的。
(2)圖中①是,含有決定病毒性狀的。
(3)病毒的結構,沒有結構,只能
寄生在其他生物的里。
(4)病毒靠自己遺傳物質中的制造出新病毒。
27.(9分)下圖是米勒設計的實驗裝置,請按要求回答:
(1)米勒實驗裝置中A內模擬了的成分,
它與現在大氣相比主要是不含。
(2)實驗中,進行火花放電是模擬了,
這主要是為該實驗提供。
(3)加熱產生沸水是為了獲得,下部連
通的冷凝管讓反應的產物和水蒸氣冷凝形成液體,
又流回底部的燒瓶,這模擬了過程。
(4)B裝置模擬了,實驗后可檢測到其
中含有等有機小分子物質。
(5)米勒的實驗說明在原始地球條件下,原始大氣
中的無機物形成是完全可能的。
28.(8分)下圖為形態結構、生活習性互不相同的幾種動物,請分析回答:
(1)在分類學上,上述5種動物所屬共同單位是。
(2)圖中屬于無脊椎動物的是,生殖方式為胎生的是。(填字母)
(3)B屬于魚類,是因為它具有兩個適應水中生活的結構和。
(4)C和D的發育過程的共同特點是。A和D運動方式的共同特點是。A的身體內有發達的,起到輔助呼吸的作用。
29.(8分)將若干只家蠅按一定的雌雄比例分成A、B兩組。A組家蠅用一定濃度的DDT處理,
B組家蠅不使用DDT。喂養一段時間后,觀察并比較,發現A組家蠅的后代比B組家蠅的后代抗藥性強。(實驗證明,家蠅中原來就存在具有抗藥性的個體)
(1)A組家蠅抗藥能力強的原因:由于A組使用DDT處理,使的家蠅被淘汰,
家蠅存活下來,并將這種有利的變異遺傳給后代。
(2)家蠅群體中個體的抗藥性存在著,這說明生物變異的方向一般是的。
(3)該實驗中的變量是,對照組,實驗組是。
(4)A組家蠅抗藥性的增強,是由于家蠅與DDT之間的斗爭,通過自然選擇實現的。
30.(10分)下圖是某一草原生態系統中的食物網,請按要求回答問題:
(1)從圖中可以看出,鷹與狐之間屬于關系,
鷹與鼠之間屬于關系。
(2)從整體上看,在該生態系統中,數量最多的生物
是,它處于食物鏈的第營養級。
(3)兔、鼠屬于第營養級,圖中第四營養級
的生物有。
(4)如果大量捕殺狐,則鷹在一段時間內的數量變化
是先后,這表明生態系統具有
一定的能力。
(5)寫出圖中的一條食物鏈:。
31.(7分)下圖是某一湖泊的能量金字塔,共有3級,上一個等級與下一個等級的體積相比大約只有1/10至1/5。這說明能量在逐級流動的過程中傳遞效率大約為10%-20%。
請你看圖分析后,回答問題:
(1)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是沿著從一個營養級
流向下一個營養級的。
(2)圖中的初級消費者是第營養級的生物,次級
消費者是第營養級的生物。
(3)圖中生產者是水中的,它們能夠通過
光合作用把無機物合成,并放出。
(4)沒有傳給下一個營養級的約80%~90%的量,一部分
在呼吸作用中以的形式散失掉;一部分則
用于動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生殖。
一、選擇題(本題包括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01.B02.B03.D04.A05.A06.D07.C08.C09.B10.D11.C12.C13.A
14.D15.A16.B17.D18.C19.B20.D21.C22.A23.A24.B25.D
二、綜合題(本題包括6小題,每空1分,共50分)
26.(1)蛋白質外殼
(2)遺傳物質(核酸)基因
(3)簡單細胞活細胞
(4)遺傳信息
27.(1)原始大氣氧氣
(2)閃電能量
(3)水蒸氣降雨
(4)原始海洋氨基酸
(5)有機物(有機小分子)
28.(1)界
(2)DE
(3)鰓鰭
(4)變態發育飛行氣囊
29.(1)無抗藥性抗藥性強
(2)差異不定向
(3)DDTB組A組
(4)生存
30.(1)競爭捕食
(2)草一
(3)二鷹
(4)增加減少自我(動)調節
(5)草兔狐(其他也可以)
31.(1)食物鏈
(2)二三
篇4
又是一個新學期的開始,這個學期我擔任初二1-3三個班的生物教學任務,為順利完成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成績,我根據初二年級生物學科的特點,特制訂計劃如下
一、教學目標
通過本學期的學習,學生將在以下幾方面得到發展:
知識目標:1)認識動物的主要類群及其對環境的適應性特征。
2)知道動物的行為大多是通過運動來完成的,了解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與人類的關系,它們的 行為有密切的聯系
3)獲得關于細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與人類的關系的知識。
4)通過活動體驗生物的分類是根據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來進行的。
能力目標:
1)增強動手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
2)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如進行“飼養和觀察蚯蚓”、“調查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實踐性較強的活動。
3)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更好地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
認識科學通過技術轉化為人們改進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手段,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物質文明的進步,又具有實踐價值。科學技術在促進人類進步的同時,往往帶來人們預想不到的負面影響,因此,其實踐價值就相當于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具有兩面性。此外,盡管社會在走向科技化,科技也在社會化,但是,科學始終不是萬能的,人類社會面臨的所有問題,并非都能依*科學來解決。
二、學情分析
通過初一的學習,多數學生對生物這門課比較有興趣,其中也存在著問題:班中成績差別懸殊,存在兩極分化現象,有的班級后進生比較多。針對以上問題,我要對學生加以鼓勵和引導,爭取再上一個新臺階,以期待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做好學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們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發展進步。
三、教材分析
本學期中學習的第五單元,是整個初中二年級生物所要掌握的一個重要單元。其中涉及的內容廣,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多。
第一章至第三章內容,主要涉及動物的分類,讓學生區別那些是水中生活的動物·陸地上生活的動物·空中飛行的動物,以及這些動物的運動和行為。其中重點在第三章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這一章節強調了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重點闡述了動物與人類生活得關系。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講解了在生物圈中扮演了分解者的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通過這兩個章節的學習,使學生對我們生存的環境更加熟悉,同時也更加了解在我們生存的環境中很多渺小的東西往往在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第六單元認識生物的多樣性,是中學生必備的生物學基礎知識,是其行為的基礎之一,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是其認識和行動的必然結果。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應當理解每種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并且應當身體力行。因此,第六單元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在本冊教材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既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總結、回顧和發展,是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行為,同時,為學生的持續發展,由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四、教材重點、難點
重點:1、各種動物的適應性特征
2、細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與人類的關系
3、生物多樣性的內涵
難點:1、運動的結構基礎和形成機制
2、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3、根據生物特征進行分類
五、教學措施
1、認真鉆研教村和新課程標準。
2、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
3、優化教學方法,運用好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4、認真組織好各次探究活動,注重學法指導。
5、認真做好培優輔差工作,面向全體學生。
6、加強訓練,達到及時鞏固的目的。
7、成立好合作學習小組,并加強合作學習指導。
六:教學進度與重大活動安排
周次日期工作要點
第1周9.3-9.7分析上期期末質量監測試卷,查漏補缺。
第2周9.10-9.14生活的動物
第3周9.17-9.21陸地生活的動物
第4周9.24-9.28空中飛行的動物
第5周10.1-10.7國慶長假
第6周10.8-10.12動物的運動
第7周10.15-10.19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第8周10.22-10.26社會行為
第9周10.29-11.2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第10周11.5-11.9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新|課|標|第|一|網
第11周11.12-11.16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第12周11.19-11.23細菌
第13周11.26-11.30真菌
第14周12.3-12.7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第15周12.10-12.14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第16周12.17-12.21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
第17周12.24-12.28從種到界
第18周12.31-1.4認識生物的多樣性
篇5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材;生物詞匯;高詞頻;課程標準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5)13-0155-03
Abstract:The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plays the role of subgrade in biology study in the future. Teaching material,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ource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based on course. The author obtain four copies of electronic Uyghur's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ical teaching materials' content by scanning and neatening. Then use statistical software statistics the words and its frequency in four copie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fter that, get the biological vocabularies from them by manual statistics, choose the biological vocabularies with high frequency, refer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 published in 2011, analysis the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xtbooks in line with the degree of knowledge points through the word frequency of professional vocabulary,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yghur language, giving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four copies in Uyghur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materials.
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materials; Biological vocabularies; High frequency; Curriculum standard
生物學科是初中階段重要的課程,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它要求學生既要掌握基礎的生物學知識,又要領悟生物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教材中的專業詞匯及應用狀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現有教材是否符合教育部課程標準要求。
筆者通過對紙質版的維吾爾文初中生物四冊教材進行掃描和整理,得到電子版維吾爾文初中生物四冊教材的文本,使用統計軟件統計得到維吾爾文初中生物四冊教材中的詞匯和詞頻,參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詞書編纂辦公室審定的生物詞典,經過手工處理從中提取出生物詞匯,對提取出的生物詞匯進行詞頻統計,從中選取高詞頻的生物詞匯,參照國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分析現有教材中的專業詞匯是否符合教育部課程標準規定的初中階段重要知識點,然后結合維吾爾語言的特點,對現有教材提出了改進建議。
1 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的生物詞匯是指維吾爾文初中生物四冊教材中出現的生物學領域的專業詞匯,是筆者參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詞書編纂辦公室審定的生物小詞典(該生物詞典中包含中學教學的生物專業詞匯),從獲得的維吾爾文初中生物四冊教材中的所有詞匯中篩選得到的。
本研究中的詞頻是維吾爾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的詞匯、生物詞匯在教材中出現的次數,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生物詞匯詞頻的高低反映著其在教材中的重要性,并且,其重要程度與它在教材中出現的次數成正比。因而,本研究通過選取維吾爾文初中生物四冊教材中高詞頻的生物詞匯進行統計,分析與之對應的教材中的知識點,與教育部的課程標準要求進行了比較,從而推斷出現有教材內容與課程標準的符合程度。
2 國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課程標準
在課程內容方面,國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課程要求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物與環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動物的運動和行為;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生物的多樣性;生物技術;健康地生活等方面的知識。每部分具體內容如下:
科學探究部分要求學生掌握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過程;生物體的結構層次部分要求學生理解和掌握有關細胞的知識,初步學習用顯微鏡觀察動植物細胞的方法和技能;生物與環境部分要求學生掌握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生態系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生物圈等概念和知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這部分要求學生掌握植物生存需要的條件,綠色開花植物的生命周期,植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糧食作物,蔬菜,瓜果,花卉等知識;生物圈中的人這部分要求學生掌握人體的器官,組織,結構,系統,各大系統之間的聯系以及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動物的運動和行為部分要求學生理解和掌握動物的運動形式,動物的行為,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等知識;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部分要求學生掌握人的生殖發育,動物的生殖發育,植物的生殖,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等方面的知識;生物的多樣性部分要求學生掌握生物的分類,生命的起源和進化等知識;生物技術部分要求學生掌握微生物及其分類,發酵技術,現代生物技術等知識;健康地生活部分要求學生掌握有關青春期生理和保健,傳染病和免疫,醫學常識等知識。
3 維吾爾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生物詞匯的詞頻統計與分析
本研究的語料來源于維吾爾文初中生物的四冊教材。筆者首先對紙質版維吾爾文初中生物的四冊教材掃描和整理,得到電子版初中生物四冊教材的文本。由于OCR文字識別軟件不完備等原因,使得獲取的電子版教材文本中存在錯誤和缺失現象(掃描后的語句不完整,字母有遺漏、錯寫等),因而,需要對語料中的錯誤和缺失的信息進行手工處理。處理完成后,再使用統計軟件統計四冊電子版教材中所有的詞匯及其詞頻,由于維吾爾文中存在詞綴和時態等問題,還需要對同一詞的不同時態、不同詞干的表達方式進行合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詞匯及其詞頻的統計和匯總,最終得到了教材中所有詞匯以及生物詞匯和詞頻的統計結果。對于復合生物詞匯,其詞頻是對已有的電子版維吾爾文初中生物四冊教材的文本語料進行手工統計得到的。統計時是將生物詞匯的詞干作為標準來進行的。
3.1 生物詞匯統計
本研究中,筆者通過對維吾爾文初中生物四冊教材中的詞匯總量和生物詞匯數量進行統計,得到生物詞匯在所有詞匯中所占的比例,統計結果如下:
從以上統計結果可以看出,維吾爾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生物詞匯數量約占詞匯總量的15.1%,其中七年級上冊中生物詞匯數量的比例在15.5%左右,七年級下冊中生物詞匯數量的比例在15.6%左右,八年級上冊中生物詞匯數量的比例在15.8%左右,八年級下冊中生物詞匯數量的比例在13.3%左右。從比例分布上來看,維吾爾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詞匯相對較為均勻地分布在四冊教材中。
3.2 高詞頻生物詞匯對應的知識點分析
筆者對維吾爾語初中生物四冊教材中的詞匯進行了各種校對、篩選處理,得到維吾爾語初中生物四冊教材中的4000多個生物詞匯,對所有的生物詞匯進行分析比較耗時且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因而筆者從四冊教材的生物詞匯中分別選取了詞頻最高的20個生物詞匯,共80個高詞頻的生物詞匯作為樣本,分析得到教材中與之相對應的知識點。
以下是選取的樣本生物詞匯和頻次:
由以上高詞頻生物詞匯分析得到維吾爾文初中生物四冊教材中的關鍵知識點如下:
參照國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對課程內容的要求,由以上知識點分布圖可以看出:
1)七年級上冊教材所有生物詞匯中詞頻最高的是細胞,對應的生物學科知識點主要是生物圈、生物、環境、生物的種類、生物體、細胞、綠色植物、綠色植物的組成部分以及綠色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環境(水、空氣、光)等,對應課程標準中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物與環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這三部分內容。
2)七年級下冊教材生物詞匯中詞頻最高的是血,對應的生物學科知識點主要是人體器官、人類生存需要的環境(水、空氣)、疾病等,對應課程標準中生物圈中的人這部分內容。
3)八年級上冊教材生物詞匯中詞頻最高的是動物,對應的生物學科知識點主要是生物的幾大分類(人、動物、植物、細菌、真菌),對應課程標準中動物的運動和行為、生物的多樣性、生物技術這三部分內容。
4)八年級下冊教材生物詞匯中詞頻最高的是疾病,對應的生物學科知識點主要是人與動植物的繁殖、繁育以及人體健康(疾病,傳染?。?,此外還包含基因、染色體等,對應課程標準中生物的生殖發育和遺傳、健康地生活這兩部分內容。
從總體來看,四冊教材中的高詞頻生物詞匯中都包含水、環境和人,充分說明了水這個概念在整個初中教材中的重要性,符合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水是萬物之源,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離不開水這一概念的要求;生物的生存需要賴以生存的環境;人的生存發展離不開萬物。
由知識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維吾爾文初中生物教材存在不完善之處:(1)七年級上冊教材中的細胞這部分內容屬于微觀層面的知識。對于剛接觸生物知識的七年級學生來講,難以理解和接受。(2)七年級下冊的主要內容是人體器官,八年級上冊跳轉到生物的幾大分類等,到八年級下冊又跳轉回來,學習人體疾病和人體健康方面的知識,使得這兩部分關聯性較強的知識點沒有很好地銜接。
4 結論及改進建議
4.1 結論
通過對維吾爾文初中生物四冊教材中的生物詞匯進行詞頻統計,從中選取部分高詞頻生物詞匯進行分析,得到教材中與之對應的知識點,參照國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對課程內容的要求,筆者得出如下結論:
1)維吾爾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詞匯相對比較均勻地分布在四冊教材中,每個學期需要學習的生物詞匯總量基本相同,有利于知識的分步掌握。
2)參照國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對課程內容的要求,根據維吾爾文初中生物四冊教材中選取的高詞頻生物詞匯分析得到的知識點分布圖可以看出,維吾爾文初中生物四冊教材基本涵蓋了課程標準中包含的課程內容。
3)從維吾爾文初中生物四冊教材內容的編排順序來看,教材內容基本遵循學生的認知理解水平。
4.2 改進建議
通過對維吾爾文初中生物四冊教材中的生物詞匯進行統計分析,參照國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課程標準,結合維吾爾文語言學的特點以及維吾爾族學生生活、學習的環境,筆者針對維吾爾文初中生物教材給出如下改進建議:
1) 從學生的認知理解能力方面考慮,七年級上冊教材中的細胞這部分微觀層面的知識,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建議向后續學期調整。
2)從維吾爾族學生的生活、學習環境方面考慮,在教材內容設置上,應該增加一些維吾爾族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動植物等作為示例,便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從每一冊教材內容的銜接方面考慮,應該將七年級下冊中人體器官這部分內容調整至八年級上冊,使其與八年級下冊中人體健康方面的知識很好的銜接在一起;將八年級上冊中生物的幾大分類(動物、植物、細菌、真菌)調整至七年級下冊,使其能夠與七年級上冊中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這部分的內容銜接起來。這樣調整以后,方便學生將知識點關聯起來學習。
5 結語
本文通過對維吾爾文初中生物四冊教材中的生物詞匯進行統計,并從中選取部分高詞頻的生物詞匯進行分析,通過統計結果證明了現有的維吾爾文初中生物教材的內容圍繞著教育部的課程標準進行,體現了課程標準中對知識點的學習要求;綜合考慮維吾爾族學生生活學習的自然環境以及初中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認知理解能力,參照國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課程標準,針對維吾爾文初中生物四冊教材,提出了改進建議。希望能夠通過對教材的改進和完善,提高維吾爾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進而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新疆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維吾爾語初中生物教材,2011.6.
[2] 吐爾根?依布拉音,袁保社.新疆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處理研究與應用[J].中文信息學報,2011(11).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http:///link?url=-zWJlwUESJW0Fr34Ln7qnje62gyfFY4RPTQNlfIzUhqHWXal2BVAo3ry-b9ts6krHOzvOHDC-SKhdBR_TB_uAAYnEsklHghcoZmRmg5POca.
[4] 生物小詞典[M].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5] 現代維吾爾語統計軟件系統.新疆師范大學網絡信息安全與輿情分析重點實驗室.
[6] 汪京芳.學好初中生物的策略[J].生物技術世界,2013(11).
[7] 吳麗瑩.淺析初中生物教學下的新課標教學理念[J].中國校外教育,2014(4).
[8] 陳堅,范新新.從初中生物課程標準(2011版)看概念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3(7).
[9] 王金剛,崔鴻,李娟.義務教育初中生物教材科學探究的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5月.
[10] 艾孜爾古麗,李曉,玉素甫?艾白都拉.中小學維吾爾語文教材用詞數據分析方法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4(3).
[11] 謝元花.語料庫與詞匯研究[J].外語教學,2002(5).
[12] 李鏜.中小學語文文本字詞分布統計及應用價值[J].語言文字應用,2000(3).
[13] 常紅.現代維吾爾語基本詞匯研究概述[J].語言與翻譯,2013(3).
[14] 宋矗馬德元.現代維吾爾語詞匯構成途徑新探[D].新疆大學,2006.2.
[15] 郭銳.詞頻與詞的功能的相關性[J].語文研究,2001(3).
篇6
初中生物可以滲入醫學常識的內容很多,各冊書都有。比如七年級上冊講了病毒的結構、種類、同人類的關系等,可以很自然地和醫學常識結合在一起。七年級下冊講了人的幾大系統,幾乎每一章都同醫學知識有著相當緊密的聯系。八年級上冊中的“細菌與真菌”,八年級下冊中“生物的遺傳與變異”等等,都無一例外地涉及醫學知識。
二、生物和醫學的有機融合
在初中生物的教學內容中,可以同醫學常識進行關聯的內容非常多。比如七年級中“血液”的一部分內容,這部分內容如果能夠和醫學常識進行綜合,學生會非常容易理解并接受。第一,我們從導入的過程來看,課本中的初始部分用醫學常識問題導入會非常方便:“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發生意外事故,有許多人是由于失血過多而死亡,若是能夠對其及時地輸血,失血者就有很大的可能恢復到健康狀態,血液對于人體來說非常重要?!钡诙?,在正文的講解環節中,資料分析一部分內容也是展示醫學知識的良好平臺,從檢驗科報告單這一角度講解血液的組成成分與功能。三種不同血細胞的講解更能讓學生涉及眾多的醫學常識。白細胞擁有防御保護功能,其數量不在正常范圍就可能發生炎癥。另外,紅細胞具有輸送O2與一部分CO2的作用,紅細胞減少會造成貧血的情況發生;血小板的作用是止血、凝血,血小板數量降低會導致異常出血,數量升高會形成血栓。從這節課來看,自始至終都可以有醫學常識滲入,在課堂中合理滲入相關醫學常識,教學效果會更為理想。
三、生物課滲入醫學常識的作用
1.可以極大地提升學生生物學習的自覺性
所有人都對自身健康非常關注,從這一角度來說,在初中生物課堂里滲入醫學常識,能極大地提升學生生物學習的自覺性,減少教師強迫其學習的煩惱,變“讓學生知道”為“讓學生想知道”,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可以極大地提升生物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內容同學習生活實際貼近了,學生也就會更為關心,積極性自然會得到提高。對于初中生來講,平常的感冒誰都得過,知道疾病的痛苦,想要身體健康,想多了解醫學常識是極為普通的心理。
這樣,生物課程就會自然而然地變成學生掌握健康保健知識的一個渠道,從而提升學生的積極性。
3.可以讓學生輕松地掌握知識
醫學知識對于生物教學來說,所起到的是橋梁紐帶的作用,一些枯燥乏味的專業術語概念,可以通過醫學常識,讓學生更加輕松地了解掌握。那么我們為什么不用好這個橋梁紐帶,將學生更自然地引入到教學當中去呢?
篇7
論文摘要: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是“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以此彌補教材中的某些缺憾,以及教材對現實世界反映的滯后性,同時培養學生 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下面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學教材為例談一些認識。
1 利用教材內容的相似性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歸納
八年級上冊第一章“各種環境中的動物”圍繞的是同一個主題即動物的結構、功能與其所處的環境相適應,無論生活在水中的生物還是在陸地的生物,抑或在空中的生物,盡管種類繁多,結構差異很大,但都是適應其存在的環境,具有相似的一面。為此,可以將這一章的內容按環境的不同分配到每一個學習小組,讓他們搜集生活在某一個環境中的動物的相關資料,然后進行分析歸納,得出各種不同環境中的生物具有不同的特征,而不同的特征適應不同的環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交流,通過抽象思維,推出動物適應環境生存、不適應環境就淘汰的結論。如果時間有限,相關的資料可以由教師收集,然后以書面的形式或網頁的形式出現,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最后教師組織各個小組進行交流,學生可以用小課題結題匯報的形式進行互動,也可以以小報的形式互相交流,甚至可以多媒體形式呈現。內容和形式可以多樣,目的是發揮不同學生的特長,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八年級下冊的“生物生殖和發育”一章也可用此法組織教學。這樣組織教學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好處:①在小組的基礎上組織教學活動,有利于學生間的分工協作,共同提高。②有利于學生在面對大量的資料時能夠去偽存真,去粗存精,提高學生搜集信息,梳理信息并進行歸納總結的能力。③在小組匯報中無論是口頭語言,還是書面語言,或者多媒體操作,都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多媒體操作能力。當然,這樣組織教學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有不小的難度:教師如何組織才能有條不紊;學校有沒有條件讓學生去自由搜索;學生如何分工才能很好地調動其積極性和責任意識,通力將事情做好。這些都需要教師去進行探索實踐。
2 利用教學內容的差異性引導學生進行對比辨析
教材中的內容有許多章節涉及到人的生理方面,如七年級下冊中就糞便的形成和尿液的形成過程,分別安排了消化和泌尿兩個不同系統的學習內容。這兩個生理活動對每一個學生來說再熟悉不過,但形成原理并不清楚。筆者曾經在課堂問過這樣的問題“大便和小便是不是同一個生理功能的兩種不同的產物?”學生常分成兩派激烈爭論 ,由此可見學生對這部分的內容并不十分清楚,教師可以利用學生認識的差異性,將這兩部分內容放在一起組織教學,讓學生從產生的途徑和形成的過程進行對比分析,進行小課題研究。這樣做不需要教師按部就班地去講述系統的結構組成,各個器官的功能等方面,將內容下放給學生后,學生對兩部分內容進行仔細分析對比,就能比較系統地回答上述問題,而對于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內容,教師只需在某些關鍵之處稍加指點即可,如小腸和腎臟的結構特點,尿液形成的主要過程等。同時,還可以引導發現在這兩個生理過程中所涉及的其他問題,如營養物質的運輸和分解利用,氧氣的來源等,從而使消化、循環、呼吸、泌尿等系統串在一起讓學生作進一步的研究探索,這樣做既可以幫助學生厘清相關生理過程,突出重點,還可以使學生產生求知的欲望,懷有比較濃厚的興趣去學習探求人與動物的生理過程,同時可以教育學生在學習生物學知識時,如果只根據自己的直覺去判斷客觀存在的生理規律 ,是很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得出違背科學規律的結論。
3 利用累積資料引導學生進行統計推理
教材中有不少內容需要師生共同去收集、調查,在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組織教學的內容,如七年級下冊中“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一節內容。如果想讓學生有切身體會的話,用本地區的事實說話是最好不過的。教師可以做個有心人,讓學生收集本地區每年的雨水,測定每一次降雨的pH值,保存記錄的同時,就讓學生對每年降雨的酸堿度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就可以得出本地區大氣污染的情況。在此基礎上做模擬酸雨對生物影響_的探究實驗,對學生的影響一定會更深刻。如果再讓他們來制定保護環境的計劃就不會無從下手,或空洞無物了。
八年級下冊中關于遺傳方面的內容是不容易讓學生理解的,如第三節“基因的顯性和隱性”中對一對等位基因的遺傳圖解以及對性狀控制的解釋,是通過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來完成的,如果能結合自己,如人的單、雙眼皮,有無耳垂,卷舌不卷舌等相對性狀的調查情況分析,可以更貼近生活,有利于學生掌握抽象知識。如果教師將學生的調查記錄累積起來的話 ,大樣本的記錄更能說明問題,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初步了解生物學的研究方法之一——統計法,并且明白生物學的研究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4 摸索有效的探究實驗課題,引導學生探究生物學奧秘
教材中的探究性實驗有許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探究性實驗都能獲得好的效果。因此,教材編寫者并不要求教師將所有的探究性實驗都付諸實施,而是選做。
篇8
1.對教材活動內容的重新調整
1.1以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為例,按照教學進度,“探究酒精對水蚤心率的影響”的教學是在學期末的時候進行,那時天氣寒冷,池塘里基本撈不到水蚤,在花鳥市場也不易購買到,因此這個探究性實驗幾乎很少有學校安排學生操作。而9月份天氣溫暖,正是水蚤大量繁殖、活動的時候,因此,筆者開學初就安排學生捕撈,進行探究性實驗。學生探究欲望濃,參與度高、思維活躍,實驗效果好,保證了探究性實驗的正常開展,產生了對生物學的興趣,提高了探究能力。
1.2“人的性別決定”這節內容,紙片游戲“生男生女的奧秘”存在紙片剪裁花費時間、不簡便、紙片不易混合、演示實驗時視覺效果不顯著等問題,可將此活動改成乒乓球游戲。(1)在一個紙袋上標明“母親”,在另一個紙帶上標明“父親”。(2)把兩個黃色乒乓球放到標有“母親”的紙袋中,每個黃色小球代表一個X染色體。(3)在標有“父親”的紙袋中放入一個黃色乒乓球和一個白色乒乓球。白球代表Y染色體。(4)從每個紙袋中隨機抽取一個球(不要用眼睛看)。如果拿出的是兩個黃球,表示孩子是女的;如果一個黃球和一個白球,則表示孩子是男的。記錄得到的“后代”的性別。(5)把小球按原樣放回紙袋,再重復步驟(4)九次。
2.組織栽培和飼養活動
七年級上冊教材主要是植物學有關知識,生物學課程標準提出的活動建議是栽培一種常見植物,觀察從種子到成熟植株的生長發育及開花結果的整個過程。秋冬季節,正是栽培小麥的季節,因此給學生分發小麥種子,安排學生栽培并觀察小麥的一生。通過這個活動,學生自覺地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活動中,如種子的結構,種子萌發需要的環境條件,植物生長需要的營養物質,植物的開花與傳粉,等等。除了用種子繁殖種植小麥外,也可以營養生殖,例如用馬鈴薯的塊莖進行繁殖、種植大蒜、生姜等都能觀察到植物生長發育的整個過程。在活動中,學生會自發產生探究欲望和各種疑問,極大地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培養持之以恒的精神和珍愛生命、熱愛自然的情感。七年級下學期是春夏季節,正是飼養家蠶的時間段,教師給學生分發蠶卵,讓學生在飼養過程中了解昆蟲發育的過程,培養學生熱愛動物、珍愛生命、敬畏自然的情感。
八年級上冊主要是動物學方面的知識,其中教學“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這部分內容時,部分學生有飼養春蠶的經歷,鑒于秋蠶不易獲得,為了讓更多的學生觀察到更豐富的生命世界,可讓學生捕捉果蠅,并飼養和觀察果蠅的生殖和發育過程。果蠅這種材料具有容易捕捉、生命周期短的優點。在25℃左右,從受精卵到成蟲大概10天左右,但由于果蠅個體小,會飛,學生在飼養和觀察過程中會遇到飼養容器不易清潔、較難觀察到受精卵和羽化過程的問題。而另一種材料黃粉蟲又名面包蟲,具有個體大易觀察、易飼養、易清潔、成蟲不飛的優點,但其生命周期較長,從受精卵到成蟲需要三四個月的時間,如果直接從花鳥市場買回幼蟲,學生就可在1個月左右觀察到幼蟲、蛹、成蟲的發育過程。通過這個活動,在飼養過程中,學生直觀地觀察和了解昆蟲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生殖和發育過程及遺傳性狀等知識,在飼養中發現、在飼養中收獲。
3.以科技創新大賽為平臺,開發探究性活動
科技創新大賽是一項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大賽,有全國賽和各個省、市賽。借助這個平臺,教師可通過講座和課堂宣傳這項比賽,挑選對生物學興趣濃厚,喜歡做實驗和探究的學生進行定期培訓,輔導參賽學生開展探究性活動,例如:挑選主題、設計方案、實驗探究,并指導學生撰寫科技小論文,在這些活動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能得到快速提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及時抓住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和他們提出的具有挑戰性的或有價值的問題,鼓勵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思考和研究,并嘗試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為國家培養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和科學探究能力的后備力量。
篇9
一、模型展示導入法
生物模型可以變抽象為直觀,更容易讓學生感興趣,也更容易把學生帶入教師想要的良好學習狀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19章第1節人的生殖和發育一課時,把事先準備好的“男、女生殖系統模型”在開始上課時展示給學生看。這時學生面對自己非常熟悉卻又不是那么了解的身體器官的內容會產生很大的興趣,會很有欲望去了解。班上一些大膽、勇于探索的同學開始發問,教師趁著他們的熱度激勵他們,并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問題面前去探討。這樣,課堂氣氛驟然活躍起來,每個同學都積極參與到觀察和質疑的學習活動中,為本節課知識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實物展示導入法
新課程對教學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課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更加強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強調深入到學生的認知世界,強調學生學習的生活性,通過參與學習過程,獲得深刻的生活體驗。教學必須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發生聯系,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疑問中引入課題。實物演示教學是解決新課程教學中生活性、實踐性、基礎性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實物教具比語言更有說明力和真切感。運用實物演示教學,有助于學生第一信號系統和第二信號系統協同活動,化抽象為具體,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經驗,直觀鮮明地揭示客觀事物的關系,可以使他們獲得較深的感受。教師在課前,除備教材、備教法外,還必須注重備教具。教具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制作,也可以搜集對課堂教學有用的物品。對實物教具除了積累、收集之外,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進行篩選、組合,根據教學環節的設計,分析哪種教具在什么時候運用,怎么樣運用。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輕輕松松地解決教學難點,取得了一箭雙雕的效果。在教學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22章第2節植物的主要類群一課時,在上課前除了布置學生按課本活動要求準備好相關的材料外,我自己也準備好各類植物實物。上課時把各種實物展示在學生面前,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從它們的生活環境、主要特征等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會發現它們的異同。學生這時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如:①藻類植物為什么會生活在水中?②苔蘚植物為什么要生活在陰濕的地方?③苔蘚植物為什么那么矮?。竣茉孱愔参?、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不開花是怎樣繁殖后代的?⑤為什么種子植物能夠生活在干旱的地方?⑤它們的結構特征是怎樣的等等。在學生非??释肋@些知識的時刻進行新課學習,大家可想而知課堂效果肯定是OK了。
三、圖片展示導入法
圖片是通過視覺手段來傳達信息的體裁,無論是在傳統媒體――報紙,還是新興媒介――網絡我們都可以看見圖片的身影。在如今的這個信息大爆炸時代,圖片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它不再是點綴的工具,而是把消息直接、及時傳送到讀者面前的重要手段。圖片不但有傳遞信息的作用,而且還有教育啟迪作用。好圖片能夠引發人們深度思考,帶給我們心靈啟迪,讓我們考慮其中蘊含的問題。教學中用對、用好了圖片,能夠給教學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23章第1節生態系統概述一節的學習,我就采用了圖片進行新課導入。上課伊始把一幅生態系統圖片(圖1)和一幅一間教室圖片(圖2)呈現給學生觀察,教師引導他們認真觀察比較兩幅圖片,善于從每一個細節比較思考。仔細、善于思考的學生很快會發現:圖1中有生物和非生物,圖2只有非生物。這時教師因勢利導導入新課進行生態系統的組成和概念的學習,學生會從兩者的不同中去進行進一步的探究學習,自然會很快達到高漲的學習狀態。教學的重、難點也得到了突破。同樣,第24章第一節人口增長與計劃生育的課堂導入,可以用一幅由密密麻麻的人頭組成的中國地圖導入。學生一看很快就會領悟到中國的人口增長過快,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必須實行計劃生育。有這開頭一幕的導入,學生思維自然會圍繞這一情景進行活動,從而提出一系列問題。在問題主線的牽制下進行閱讀探討學習,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四、演示實驗導入法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我們在平時教學中要關注實驗,真正認識到實驗的教學功能,充分創造讓實驗“開口說話”的機會。用實驗導入,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親眼看到所發生的一切、所產生的現象,可以誘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如:學習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15章第2節動物運動的形成第2課時,根據課文內容,事先準備三根魚骨,一瓶稀鹽酸、一盞酒精燈、一把鑷子、一支試管。課上,我這樣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先做個實驗。嘩!學生的注意力一下被集中起。于是我就把事先準備好的其中一根魚骨放入試管并倒入稀鹽酸,很快魚骨表面覆蓋一層氣泡,魚骨也慢慢變小變透明。學生紛紛問為什么會這樣,因此,對本課就產生了興趣。教學實踐表明,通過實驗創設教學情景的教學,其效果要比單純的教師講授要更有吸引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實驗導入新課不愧是一種“催化劑”。
五、閱讀小資料導入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睂W生對學習主題產生興趣,就會產生探索知識的迫切愿望,并積極主動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學習。“興趣”能激發人的積極情感,它鼓勵人們克服重重困難,竭盡全力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生物學教材里穿插了一些小資料,生物學的課堂教學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小資料導入課堂。例: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20章第6節遺傳病和人類健康一課的導入,我是這樣導入:課始我用PPT出示小資料“科學家的悲劇――達爾文、摩爾根遺恨終生的婚姻”讓學生閱讀。讀完后,同學們會問:為什么他們的小孩都不正常呢?問題出現了,同學們都積極猜想。教師及時導入新課,讓他們帶著問題進行新課的探究學習。有了明確的問題目標,課堂效率肯定不一般了。
六、學生展示課前調查材料導入法
課前調查是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的初步探索,是聯系課堂與生活之間的紐帶。在學生充分的課前體驗,感知生活之后,讓學生帶著收獲和問題進入課堂,喚醒學生的生活積累,為學生的課上活動、體驗做好準備。課堂導入活動中教師為學生提供個性展示交流的平臺,鼓勵學生把搜集到的材料進行展示、交流,以內化情感,拓展延伸。此時我們的課堂便成為了激情碰撞的舞臺,師生便成為了真誠對話的伙伴??傊瑢W生展示課前調查材料能夠起到很好的引領、導向、促進作用。上課開始時讓每一小組的組長上臺展示他們的調查結果,還沒等到展示結束學生就已經開始沸騰了,他們有的提出問題、有的相互交流,在課前體驗的引領、導向作用下,新課導入一下就水到渠成了。
七、播放聲音視頻導入法
篇10
一、以問題為線索,讓概念探究得以引入
[案例一]“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教學片段(蘇科版八年級上冊)
師甲:
展示資料:一株向日葵一個夏季要吸收200~300公斤水;小麥結出1公斤果實要消耗300~400公斤水。
師:植物一生中吸收的大量水分,除了供生命活動的需要之外,還在生物圈的水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板書:第一節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師乙:
展示資料:一株玉米從出苗到結果實,一生中需吸收約200公斤水,保留在整株植物體內及生理過程用水量共約2公斤,玉米實際利用的水占吸收水分的百分之幾?
生:玉米實際利用的水占吸收水分的10%。
師:植物一生中吸收的水分,除了少量供生命活動的需要之外,大部分到哪里去了?
生:(猜測)到大氣中去了。
師:大氣中的水會不會又到植物體內呢?
生:形成雨降落到地面,而后又被植物利用。
師:看來,綠色植物吸收的大部分水進入了大氣中,參與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環。(板書:第一節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師:那么植物體內的水分是怎么進入到大氣中的呢?
……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樂之”,才能使之“樂思”。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我們善于挖掘教學內容本身內在的樂趣因素,學會巧設疑問,引導質疑,用疑問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就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如果按照傳統教法,教師應該先展示概念,然后用實驗來驗證,不要設置對照組,采取了演繹的教學方式。顯然,這樣的教學難以“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深度參與概念學習的愿望會大打折扣。在案例一中,教學伊始教師便展示了實驗對照,形成了強烈的感性認識,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憤悱”狀態中,而探究性問題的提出,更是明確了思維的方向,更是讓思維馳騁在概念學習的疆域內。這種概念的引入從來不留痕跡,從來不生拉硬拽,完全像是陶醉在美妙的交響曲中,緩緩進入概念學習的殿堂。在沒有強迫、處于自由學習的狀態中,學生接納概念的程度就會高一些。
二、以實驗為抓手,讓概念探究得以真實
[案例二]“人體的運動”教學片段(蘇科版八年級下冊)
在該節內容里,蘇科版教材安排了“觀察人體的骨骼組成”、“觀察長骨的結構”、“觀察關節”、“觀察人體主要骨骼肌”等觀察活動?;诮滩膬热萏攸c和學生需要,教師在對“觀察長骨的結構”進行二次開發時,一是拓展了實驗內容,用一根長骨橫向兩端固定后,不斷增加砝碼的數量,讓學生體驗到骨很堅固,具有一定的抗壓力;二是增設了“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探究活動,選擇魚骨作為實驗材料,要求學生設計兩組對照(用稀鹽酸浸泡后的魚骨和不做處理的魚骨對照、用燃燒后的魚骨和不做處理的魚骨對照),最后在師生共同交流中得出結論。
認知彈性理論認為,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學習是一種“高級學習”,它要求學習者具有更高的思維深度、力度和容量。盧梭曾說過:“問題不在于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樣去發現真理。”“發現”的過程就是概念性知識不斷積累、完善的過程。在案例中,通過對實驗資源的篩選整合、拓展延伸以及內涵挖掘,知識的建構就呈現了良好的認知規律:在生活經驗和實驗事實的基礎上體驗到骨的堅固,那骨為什么如此堅固?其原因在于骨的成分特性和骨結構。由此,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關于骨的概念逐步得以完善、穩固。事實上,基于實驗的概念探究,改變了現象、事實與概念分離的教學弊端,同時也改善了學生被動記憶孤立的事實性知識的教學現象,它使學生主動運用實驗事實去理解可遷移的重要概念及其相關概念,同時又超越具體事實的學習幫助學生的理解力達到抽象的、概念性的層次。學生在深入理解重要概念的探究過程中,其思維向綜合水平發展,并能習得更高階的生物學概念,促進了學生的認知呈螺旋式上升、發展。
三、以交流為紐帶,讓概念探究得以深入
[案例三]“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教學片段(蘇科版八年級上冊)
演示實驗:葉的蒸騰作用(容器改用量筒)。
觀察現象:保留葉片的一組實驗中量筒內液面降低,塑料袋上有水滴。
師:水滴怎么來的?
生:量筒內的水形成的。
師:量筒內的水怎么“跑”到了塑料袋壁上?
生:通過莖里的管道。
師:植物的莖內有輸送水分的導管,量筒內的水應該通過導管輸送的。那么,水怎么會在塑料袋壁上?
生:肯定是經過葉片冒出來的。
師:仔細觀察,你看到葉片上有水滴流出嗎?
生:沒有??赡苁撬魵庖夯纬傻摹?/p>
師:也就是說輸送的水是液態的,從葉片散發出來的水是氣態的。
(生表示肯定。)
師:植物體內的水分以氣體形式散發到體外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