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著淚活著范文

時間:2023-03-18 19:33: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含著淚活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這樣一個在日本非法滯留的上海男人奮斗15年的故事,正在日本的銀幕上進行公映。因為日本觀眾的熱忱,原本只在東京上映的計劃延僻至千葉、橫濱、廣島、島根、新瀉、九州,目前么映時間已經排到了4月份。

3年前,這部紀錄片曾經在日本最大的民喜電視臺富士電視臺播出,獲得20%的高收視率;3年后,一位在網上看到《含淚活著》并深受感動的日本畢業生,抱著“不能讓這部精彩的作品銷聲匿跡”的信念,促成了這部紀錄片以電影的形式重新公映。

有人從中看到深沉的父愛,有人感動于其中男人的責任,也有人通過這部片子重新思考究竟該怎么活。這部片子打動了一批經濟低迷日寸期郁悶茫然的日本觀眾,甚至顛覆了日本人對非法滯留即中國“黑戶”的負面印象,在某種程度上彌合了中日兩國人民間的隔閡。

實際上,日本人原本對反映華人的紀錄片并無特別興趣,究竟是怎樣的原因獨獨讓張麗玲拍攝的紀錄片獲得日本人的不斷關注和持續反響?

一個“黑戶”堅持的理想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合淚活著》的內容,那就是一個中年男人為了理想的15年的異國奮斗。聽起來簡單的故事,實際上充斥了理想和現實間的拉鋸戰。

1989年,35歲的上海男人丁尚彪以留學生的身份抵達日本。這個中年漢子懷揣著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理想:打工、掙錢、供女兒出國讀書,改變底層生活的家庭命運。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為了這個目標,他的異國奮斗史足足持續了15年。 丁尚彪與女兒短暫重逢后的分離。

正是應了該片導演張麗玲的話:“現實生活往往比電視劇精彩太多?!碑悋畹臍埧岷托了岬膽虼a在老丁身上――上演。

很多人幾乎是“含淚看著”這部《含淚活著》,看老丁如何應對現實生活中的死角:因為日本吸引外國留學生振興地方經濟的政策缺陷,老丁不得不從北海道小鎮輾轉東京開始了他的“黑戶”生涯;他每天打三份工,都是重體力勞動,以支持女兒赴美留學;為了不因非法滯留被遣送回國,他幾乎是過著倉皇躲避的半地下生活;一家三口,分處中國、日本、美國三地,老丁與女兒分別8年后才能在日本短暫相聚,跟妻子分別13年后才有了72小時的瞬間團圓……

好在,比起光陰的無情,結局真的非常美好?!昂趹簟贝蚬ど暮?,老丁的夙愿得以實現,女兒在美國完成醫科學業,成了一名醫生,而老丁也終于跟妻女在美國團圓。 回國機艙中的丁尚彪飽含淚水。

用黃金的人生和家庭的完整來換取下一代人的求學成就,值得嗎?有人問。

在跟老丁同一年留學日本的張麗玲看來,憨傻認真又勇敢地實踐自己的理想,恰恰是老丁作為一個普通人最偉大的地方:“每個人都會說自己有理想,但一碰到挫折就會懷疑和動搖,可老丁幾乎是身體力行地告訴人們,他如何為自己的理想付出一生的努力,哪怕沒有結果。”

紀錄片的結尾,機艙中的老丁在成田機場上空,滿含淚水俯瞰他曾經奮斗15年的土地,雙手合并,心懷感恩。畫面中出現了這樣的解說詞:“對于坎坷的命運,不為之感嘆;對于非情的歲月,不為之怨恨;對于自己的人生,無怨無悔??缭搅藭r代,跨越了國界,縱然含著淚,仍要活下去?!?/p>

我們到底為什么活著?該怎樣活著?張麗玲說:“上山下鄉是土插隊,出國留學便是洋插隊,如果認為自己的人生怎么這么慘,未免太悲觀,但換一種思維,設想能有幸進入這個時代體驗如此的人生,感覺就會不一樣?!?/p>

正是老丁的這種生活態度,觸動了觀眾的心弦。張麗玲的一個朋友在電影院看完片子后,打電話告訴她,他邊看電影邊哭,哭了半天才想起來為什么哭成那樣,“他說一半是為自己哭的,他對生活總是這不滿那不滿,但看到老丁就是跟自己在同一片天地呼吸的人,他感到自己其實應該更快樂”。

這個片子讓很多日本男人哭了。毫不起眼的老丁,一個在日本失去了基本自由權利的黑戶,憑著自己的堅持,成了日本觀眾眼中的英雄。找到工作、賺了錢、實現了女兒求學成功的理想,這一切仿佛是給經濟低迷時期迷茫的日本人打了一針振奮劑,成了一批日本人苦悶情緒的出口。

一系列影像記錄的人群

老丁的意義不僅僅是勵志,他是一批改革開放后最早出國人群的生存寫照。

張麗玲拍攝的也不僅僅是老丁,老丁只是她接觸并拍攝的300多人的旅日華人大軍中的一員,是她在10年間跟蹤拍攝的66個華人家庭之一。 丁尚彪夫婦分別13年后在東京重逢。

因為老丁的故事格外醒目,拍攝時間又達10年之久,從而成為張麗玲的系列紀錄片《我們的留學生活――日本的日子》的封山之作。

1989年踏上日本土地的張麗玲,作為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出國留學生的一分子,在異國土地上見證著自己和同胞們的艱辛打拼。張麗玲說:“那個時代是作為普通人第一次有機會到國外去,每個人抱著不同的目的和個人的小理想,但他們付出的努力和勇氣真的是很震撼,因為實在是太可歌可泣了。”

對她而言,拍攝下來這批人,就等于拍下了她自己和記錄下了他們那―代人的生活狀態。那批人以留學的名義出國,他們的奮斗、生存和喜怒,他們在另外一個土地上怎么活,如何克服困難,成了張麗玲在感同身受中的拍攝主題。

從未拍過紀錄片、在日本的本職工作也并非紀錄片導演的張麗玲克服著“從零起步”的困難,利用業余時間對她所認識的也愿意接受拍攝的留學生們進行追拍:沒有設備,便用薪水買來了一部小型的索尼攝像機;沒有贊助,愣是四處借錢也要拍攝;沒有支持,卻偏偏靠著一股勁打動了日本富士電視臺一位紀錄片方面的大腕橫山隆睛,獲得了他的專業協助。

就這樣,在《我們的留學生活》中,《小留學生》記錄了9歲小留學生張素的飄洋過海,《初來乍到》刻畫了苦中作樂的年輕大學生群像,《我的太陽》讓40多歲還刻苦求學一心報國的李仲生浮出水面,《合淚活著》則展現了丁尚彪為了改變家庭命運的含辛茹苦……在張麗玲細膩的鏡頭中,普通人的悲歡離合讓這個群體變得立體起來,普通人的執著堅守也讓這個群體變得生動起來,用張麗玲的話說,“是這批人第一個沖出去,用自己的軀體搭建中外溝通理解的橋梁”。

譬如老丁,作為黑戶也坦然接受拍攝,就在于,“他希望為這群人說話,甘愿冒著各種風險一直接受我們的跟蹤”。

事實上,鏡頭中的老丁也的確顛覆了日本人對“黑戶”的壞印象,某種程度上縫合了日本人對在日華人的誤解和隔閡:在日本,那些因各種原因非法滯留的華人,被人們習慣于用“犯罪”和“犯過錯”的眼光來對待,而老丁告訴人們,像他這樣的非法居留,其中也有日本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像他這樣哪怕背負著“黑戶”身份,也并不妨礙他仍然純良、努力地生活著,這種生活態度甚至讓人忽視了他的“黑”身份。

這種對誤解的顛覆,實際上完成了張麗玲在記錄歷史之外的別樣意義,用紀錄片的方式,達成了中日兩國人民間的一種深度溝通。

一種敘事完成的溝通

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張麗玲的紀錄片可以喚起日本民間的興趣和引發一系列反響?

事實上,當張麗玲第一次拿著她的《我們的留學生活》的構思方案找到日本富士電視臺的橫山隆晴談合作時,有豐富紀錄片經驗的橫山隆睛一點都不為這個題材所動,甚至還提出了強硬的拒絕理由,“我對你要拍的中國留學生不感興趣,你是我見到的第二個中國人。第一個中國人是我在早稻田大學時見到的,他經常出現在我身邊,自我感覺良好,好像比誰都優越,我煩他,沒跟他說過多少話”。

就是這樣一個最初不被日本紀錄片專業人士看好,似乎也不是日本民間感興趣的題材,在富士電視臺首次試水播出《小留學生》時,一舉獲得了20%的收視率。接下來,《我的太陽》的播出讓張麗玲的紀錄片維持了穩定的粉絲,三年前《合淚活著》的播映則出現了打動日本的。

張麗玲有自己的技巧,選擇《小留學生》試水在于,“小孩是無國界的,沒有任何顏色的,如果人們能從小孩身上感受到觸動,他們才會更關心其他的反映華人的作品”。

為了能讓習慣了日語發音、無字幕節目的日本觀眾,適應中文發音輔以日文字幕的紀錄片,她采用了一種能被日本人接受的放慢速度講故事的敘事方式,拍攝的紀錄片往往畫面美麗而緩慢,充滿女性的溫婉,在她看來,唯有這樣,才能讓日本人靜下心來看一部中國人拍攝的紀錄片。

究竟《含淚活著》和“留學生活”系列靠什么核心價值觀打動了日本人的內心?

《含淚活著》的參與拍攝者張煥琦說,實際上日常生活中的日本人,最關心的就是身邊那點事兒:公司、家庭、生活、理想,普通日本人對“理想”這個詞又有著超出尋常的感情,上一代日本人對于理想、目標看得特別重,甚至輕易不敢說出口。而當這一代日本人堅持理想和放棄理想中搖擺茫然時,看到一個活在日本的中國人如何用自己的卑微力量實現自己的目標,自然能觸動他們的敏感內心。

以日本本土為大背景、表現的是理想和現實沖突時的個體命運,這就讓這部反映在日華人的紀錄片具有了普遍意義,而電影公映時間恰逢日本經濟蕭條、人心受挫之際,這就讓《合淚活著》尤其具有勵志和尋找自我的價值。張麗玲說:“舞臺是日本嘛,跟他們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奮斗著的華人,在面臨考驗和抉擇時的狀態和堅持自己理想的態度,能讓他們從中看到自己。”

用具普遍意義的價值觀抓住日本人曾經擁有而又淡化的信念,也難怪很多日本人在《含淚活著》的官網中如此留言:“這個紀錄片中有許多我們日本人已忘卻或失去的美德?!薄叭松緫@樣,咬緊牙關,含淚前行,這些是為了歡笑準備,如此世代相傳?!薄吧罡袚碛心繕四軌蚴谷俗兊脠詮??!?/p>

篇2

一、社會功能意圖的確立

在《含淚活著》的正片開始前,有一段對該系列片的介紹,特別是小留學生的一段話“友誼第一”把該系列片的社會功能意圖明確地指出了:作為一位由華裔日籍新聞人員拍攝的反映在日留學人員生活的紀錄片,其目的是要促進兩國的友誼。在正片中,《含淚活著》用前后照應的手法,從主人公丁尚彪滿懷希望赴日留學作為開始,以他最終依依惜別日本作為結束,構成了一個環狀結構,框定了《含淚活著》的基本語境。這前后照應的內容對應的地點是丁尚彪初到日本時就讀的位于北海道偏遠地區的日語學校。《含淚活著》有意淡化了因這所日語學校本身的定位和中國留學生期待值之間的差異,所引起的“北海道大逃亡”事件。而主要通過采訪當地的行政人員對當初事件的回憶所流露出的無奈之情,以及丁尚彪離開日本前,對此地的重訪所流露出來的依依惜別之情,表現出對這一事件的感性的和解態度。更主要的是,通過片中美麗的風景和物是人非的景象,以及主人公丁尚彪對往事的追憶和歲月滄桑的感悟,將情感指向于對日本文化的體認。以感性化的方式為此地曾經引起的不愉快的事件作了彌合。并且通過該片最后,丁尚彪對日本人堅韌拼搏精神的贊揚,尤其是該片以他自己作為留日人員的身份,身體力行地實踐了日本人的這種精神,從而將這種堅韌拼搏的精神作為中日兩國人民共同的精神價值確定了下來。因此,《含淚活著》就以這種前后照應手法所構成的環狀結構,將堅韌拼搏確定為中日兩國人民共同的精神基礎。

在這環狀結構的內部,主要通過丁尚彪在日努力打工,為女兒籌集留學費用的過程,以及丁尚彪一家人長期分離的生活狀態和重聚分離的場景,將這種堅韌拼搏的精神和目標與家庭情感關聯起來:努力拼搏是為了家庭的未來,家庭的親情是支撐主人公努力拼搏的動力?!逗瑴I活著》不僅通過主人公丁尚彪之口,表達了他明確的主觀意圖,而且通過反復出現的,在丁尚彪狹小居室墻壁上粘貼的女兒的照片以及在上海的家中懸掛的全家福照片,將這種主觀意圖形象化、強化。不僅如此,《含淚活著》在此基礎上,還試圖導向一個更深的意圖,即人的生命價值之所在。在《含淚活著》的正片開頭,就通過一組數據介紹了日本連續八年自殺人數超過三萬人,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的五倍的情況,并在結尾處,又說道,看過本片后,國內的觀眾對此有何感觸呢?提示觀眾對此一問題進行反思?!逗瑴I活著》在開始介紹日本自殺狀況時,配合畫面上忙碌而勞累的日本人的生活狀態,播放了舒緩優美的英文歌曲“wonderful world”,并且在片中不時出現櫻花隨風飄揚的美麗畫面,清晰地將珍惜生命的意圖傳遞出來,并且將“獻給所有含淚活著的人們”作為該片的題記。由此可見,《含淚活著》是將堅韌拼搏的精神作為中日兩國人民共同的精神基礎確定下來,以家庭情感作為其目標和情感載體,并將這種締結為一體的精神和情感提升到人之生命價值之所在的高度。這樣,從廣度上來看,《含淚活著》通過堅韌拼搏的精神尋找文化溝通的基礎,通過家庭親情的表現,以感性化的敘事方式達到感動觀眾的目的。從深度上,在堅韌拼搏和家庭親情所共同構成的動情的基礎上,通過對生命價值的體認,達到對人之自身生命價值之意義的確認,從而編織了一條以普遍人性作為溝通中日兩國人民情感和價值觀念的紐帶。

但是,《含淚活著》的這種社會功能的立意和煞費苦心的組合方式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接受效應。從該片在觀眾中產生的反響來看,感動、流淚,尤其是對父愛的深厚、家庭的親情贊美占據了絕大的部分,而幾乎沒有觸及該片在促進中日兩國文化交流和生命價值體驗方面的觀看感受和評論。這說明,《含淚活著》的接受效應偏離了它的社會功能意圖。這是因為《含淚活著》在組織真實素材時,采用了煽情的敘事方式,圍繞家庭的分離、重逢來組織素材,從而給觀眾造成的印象就集中在父愛如山、家庭親情方面,與它環狀結構指向的溝通中日兩國人民情感的意圖并不協調,相反,還無形中遮蔽和弱化了它本身意欲達到的社會功能的意圖。

二、煽情為主的敘事方式

就紀錄片本身的定位而言,應當是通過直接拍攝真人真事,以非虛構的方式,用敘事報道的手法,將真實環境、真實事件里發生的真人、真事呈現出來。這種盡量客觀化的性質,要求文本具備“零度”的呈現方式,盡量避免先入為主的前見,在觀看的過程中,通過觀眾與文本問的直接交往,自然地生發出觀看的體驗。而煽情則主要集中在“煽”字上,使接受主體的感情激動起來。它強調的是外力的蠱惑,而非接受主體內在情感的自發。而要達到煽情的目的,就必須對真實的素材進行人為的取合。這樣,就必然放棄或弱化其他不具備煽情效果的內容,而強化具有煽情效果的內容。

就《含淚活著》而言,正如其中文標題所示,該片有兩個關鍵詞:含淚、活著。含淚意味著隱忍的態度,而活著意味著持續不斷的生命活動狀態。其指向就是以隱忍節制的方式,透過生活的表象,揭示深層的生命活動的價值。這實際上與《含淚活著》的社會功能的意圖是相符的,即通過主人公一家在艱苦環境中,以堅韌的態度,努力拼搏的故事,來找尋到中日兩國人民所共有的精神基礎,通過家庭親情將之締結為對人的生命價值的體認。但是,《含淚活著》卻將焦點定于“淚”上,弱化了本應著重展現的丁尚彪一家艱苦隱忍的生活,而將一家三人的重逢、分離作為主要的內 容,通過屏幕上人物的眼淚來刺激觀眾的淚腺,以煽情的方式進行敘事。

《含淚活著》全片總長不足11O分鐘,由于其環狀結構,前后以丁尚彪為主的踏足日本和離開日本的內容,各15分鐘左右,就占去約30分鐘的內容。這樣,影片中間的近70分鐘的時間就全部留給了一家人重逢、離別的內容,即便中間有三方各自生活的展現,但是通過旁白的闡釋和人物受訪的談話都指向重逢和離別的內容。比如,在《含淚活著》開始約一刻鐘處,在結束丁尚彪踏足日本前因后果的介紹后,通過對他的采訪,就已知道他打工的目的是為了供女兒出國留學。而接下來,通過該紀錄片主創人員對上海丁尚彪的妻子和女兒的探訪,以播放丁尚彪在日本工作和生活的錄像和播放他為女兒點播歌曲的形式,實現了丁尚彪的在場,實際上構成了重逢的場景。并且,通過母女泣不成聲的畫面和《牽手》歌曲的適時播放,達到了較強烈的煽情效果。此后,通過丁尚彪分別與女兒和妻子在日本的短暫相聚為主要內容來進行敘事。其中上海母女的生活都指向女兒出國留學的目標,而丁尚彪在日本的工作和生活也指向對女兒到來的期待。在結束了第一段事實上的父女重逢以后,丁尚彪和妻子各自在東京和上海的生活又都指向他與妻的重逢和妻子與女兒的重逢。當丁尚彪與妻子的重逢結束后,影片環狀結構內的內容也就基本結束了。這樣,《含淚活著》的主體內容就是一家三口三次的重逢、離別,而這三次重逢、離別最著重表現的就是相見時的歡顏和離別時的哭泣。由于后兩次重逢、離別的地點是相同的,因此《含淚活著》在表現這段內容的時候,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機位進行取景拍攝。這樣,哭的場面被反復強化,因此,煽情的效果也就最為明顯。這從觀眾的普遍反映也可看出,讓他們感動到淚流滿面的場景基本都集中在此。

篇3

時間一筆帶過幾句話概括的小說

人們不做夢故事沒英雄

我只是活著

明天我會不會很討厭我

請說平凡不是平庸

偉大若有初衷都出自渺小的理由

所以前進吧

世界沒有光你就是太陽

走吧我們一起去那個地方去受傷

我我只活這一場最滾燙的心臟

憑什么不給我遠方

去那個地方以英雄的夢想

像驕傲的國王

要以命對命又怎樣去闖

請看灰暗中有輝煌

含著淚的眺望窮孩子高貴的信仰

所以前進吧

世界沒有光你就是太陽

走吧我們一起去那個地方去受傷

我我只活這一場不能白活一場

憑什么要我先投降

要去的地方

是英雄的故鄉像史詩般絕唱

篇4

她,嬌艷欲滴,嫵媚可愛,是一朵花

此刻

他正停留在她的身上

輕吻著她

含著淚的她明白

他遲早都會離開

甚至不再記得她

可為了跟他在一起

哪怕是一秒

她也無怨無悔

她也明白

這一刻不會持續太久

此刻過后

他同樣會停留在另一個她的身上

去吻另一張嘴

可是她愛他

為了他

即便是付出生命

那也是值得、快樂的

也許

這是除了愛他以外對他最好的報答吧

報答他曾經出現在她的生命里

讓她真正體會到了愛一個人的滋味

讓她明白了為心愛的人而活著的快樂

果真

他走了

他的唇緊貼著另一個她的唇

他們都在享受這熱烈的吻

她的心碎了

可她不會爭論、也不會埋怨什么

因為結局她早已知曉

所以她只是在遠處為他祝福

為她祈禱

永遠永遠......

可她連這個小小的愿望都實現不了

因為她的生命在凋零

她的青春在流逝

當最后一片青春花瓣也悄然落下時

她已沒有了遺憾

單純的她連一滴淚都沒有落下

只希望

他能像她愛他一樣去愛她

只希望蝶兒也能戀著花

并且永遠都只戀她這一朵花

可希望永遠都只是希望

它不等同于現實

不是嗎?

所以

帶著對他的愛

走了很遠很遠

她把這份愛隨同自己

深深的埋藏在了地下

篇5

那時多少億年前的事情了。我和我的小學同學在一起,玩耍,嬉戲。算了,越想只會讓我越被困在這個籃子里。把他們忘記了吧。

這是我最后一次回憶起我的往事。

可憐的天堂啊,這里顯得那么寂靜。我感覺到十分放松。太陽哥哥就在我的身旁,他和天堂的雪白挺匹配的。怪不得以前我們都說太陽是天堂的犧牲品呢。

看看身旁,雪白的云彩突然消失了,善良的天使在和我招手,好像要分別了。那些同學都回到了我的身旁,在和我說話。

“秋景敘!我們在在這里!快過來??!”

我抱住自己的腦袋,把聲音系統封死,徹底不再聽他們的話。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剛才不是還在天堂嗎?怎么回事?

我錯了,我真的錯了。那不是我最后一次回憶,而是第一次回憶。接下來的,將會是第二次,第三次,或者第一百次。

往下看看,那些同學們都回到了人間,而且幸福的生活著。人類的世界是那么黑暗,簡直不能和雪白的天堂相比??墒?,每人的天堂畢竟是沒有意思的。沒有人和我說話,也沒有人和我玩耍,整天要做的,就是仰望宇宙,自言自語。難道,我真的錯了?

[那是21314年,整整過了一萬年,我還是在天堂里呆著。但不知為什么?其他人沒有上來。]

我覺醒了。為什么我會認為他們是對的呢?唉,想想當初的想法,真屬愚蠢。其實,他們都忘記了一點。命運,是不可以改變的。真的想改變,必須靠自己的勞動獲得改變的機會。而他們,愚蠢的認為天上掉餡餅了。不不不!他們都掉到地獄里去了,而且被打下了十八層。

后來,我又結識了許多新的朋友。漸漸的,我不再會回憶他們。我在這里快樂而又幸福的生活著。

篇6

母親拉我起來,臉色似乎有些難看。我在懵懂之間已經被拉到了門外。母親讓我看天。兩個火球!兩團火焰!

我猛然回頭。“媽——”,我撕心裂肺的喊了一聲。母親卻木然,她眼中散落著無神的目光,隨后她命令我打開空調,開到制冷,我們倆呆呆地坐在房間里。

早晨送的早報報道,由于“無法解釋的原因”,使太陽發生分裂,從而產生兩個太陽,地球將因此被炙烤,預計24小時內將從宇宙消失。

我的眼淚很快流了下來。我不明白,為什么這種事情都攤在我頭上。我為我感到悲哀,也為母親,也為整個人類。從來沒有死亡的概念的我,霎然間懂得了一切,況且,這又何止是死,這是滅亡??!

我無法再安穩地呆在家中。我默默地告別母親,離開家。我要用最后的24小時不到的時間里,去貢獻所有的一切。我又能貢獻什么?我先打開我家金絲雀的籠門,讓它自由飛走。我又沿途拾起所有的垃圾,一一放在垃圾箱中。

不知不覺,我已走到太空航天站了,只見這里人聲鼎沸,人們都掙扎著逃離家園。盡管工作人員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訴這些人,飛機已爆滿,無法再多載一個人,但瘋狂的人們用盡渾身的解數,用盡所有的工具,推翻鐵柵欄,要上航天飛機。

工作人員瞬間聚集,用機槍掃射人群。但我從未見過人如此不怕“死”過?。]有用,人反而越來越多。

我猛然狂笑起來。為人類一部分的,為一部分人性。

可恥!可悲!可鄙!我折身而返。我懂得我需要貢獻的是真正的人性。我每經過一家,便詢問他們我能做什么。盡管,沒多久了。一個老人問我能否幫他制作一根拐杖,說想看看最后的世界。我從路邊一棵已被人砍倒的樹上截了一段硬枝,用我最好的雕刻本領制作著,盡管,沒多久了。

一個小朋友問我能否再與他玩一次過家家的游戲,因為他的小朋友們都逃走了。我含著熱淚,與他,也與我自己重溫了一段溫馨的時光。

……

不知不覺又折到了家門口。此刻又發現,門口的老鞋匠沒有走,依然在補他的鞋。不緊不慢,從從容容。“他們能穿上你的鞋嗎?”“這是他們唯一托付我的東西。你為什么不逃?沒錢坐飛機?”我望著他,又望了望天,慘慘地而又自豪的說:“因為我是人。”他抬起頭來,我竟然發現他的眼里也包含著淚水。

我回到家,母親遞給我一個小冰柜:“去給那些逃不走的人吃。我來做。”

我撲進了母親懷里。我照辦了。

……

23點59分59秒。我安安靜靜地坐在門前的地上,依然流著淚,但微笑著看著天,享受著最后一刻。坐在我身邊的,都在安安靜靜地吃著母親做的冷飲。我們都平靜的閉上了眼睛。

睜開眼睛之時,我們竟都還有呼吸。

我們還活著!!我們還活著!!

還活著??!

在黛色的天幕背后,響著一個深沉的聲音:“向你們致敬,人。‘它們’已經被地球淘汰了。希望你們今后像今天這樣對待每一天。”

我們彼此望著,欲言又止。

篇7

河魚被遠逐到海洋,是對后代的責任使它重新起程,游回故鄉。

云霧被狂風所吹散,是對萬物的責任是它重新聚集,灑下甘霖。

小時侯,她問過他,責任是什么?

他不太懂,她也沒再問。

時光伴著兩人慢慢長大,兩人的關系一直很好。

月下老人為他們牽了紅繩,兩人結成了夫妻。

新婚之夜,她又問他,責任是什么?

他還是沒說。

自此,她也沒再問。

而他,在每個失眠的夜晚,都會想起她的話,責任是什么?

他想,也許是兒時為她受了欺負挺身而出,也許是初中時在學業上的你追我趕,也許是大學時的彼此關照,也許是現在的相愛。

她很不幸,在他們兒女成群時,卻得了不治之癥,她的臉失去的往日的艷麗和光彩。

他很傷心,但他相信,他能給她一個快樂的留念。他在崗位和家庭之間奔波,為她撐起了一方晴空,一道道皺紋也爬上了他英俊的臉。

但他在她心中,他依然英俊瀟灑,因為:她愛他。

但她在他心中,她依然美麗嬌羞,因為:他愛她。

慢慢,他明白了,這就是責任,一種因愛而產生的力量。

當她將離開人世的時候。

她再次問,責任是什么?

他緊擁著她,含著淚說到,我想了一生,現在總算明白了,責任就是我為你修筑的通向安全的隧道,責任就是用我的身體為你而筑成的遮風擋雨的港口,你說對嗎?

她幸福地笑了。

她幸福地依在他的肩上說,其實,我心中的責任就是讓你永遠愛我。

說完,她冰冷的頭便埋進這隧道,埋進這港口。

他不想去搖她。

他想:讓她睡吧,安靜些,因為她的生命已進入我的心,她還活著。

他帶著含笑的微笑,一直抱著她,好久,好久。

責任并非要心容天下,其實,你對一個人所負的責任,足已讓那個人幸福一生了。

朝陽下的小草說,這就是責任。

故鄉里的河魚說,這就是責任。

篇8

何紫文

我擁有一個偉大的希望,這個希望是完全發自我內心的,這個希望也是在2008年5月12日所立下的的。究竟發生了什么?我為什么會擁有一個偉大的希望呢?

2008年是一個奧運年———個我們中國人興奮的日子,一個我們中國人都希望可以讓所有人看見我們的文化與文明??墒?,2008年5月12日卻發生了一件全世界震驚的事——四川汶川發生了8級大地震,傷亡上幾萬人。我很不明白,為什么一個我們中國人興奮的奧運年居然發生這樣的事情來呢?這年既是收獲年,又是損失年。

在地震的時候,一座12層的高樓,從6樓一直塌下。學校上課的時候,地震開始了,所有師生都在逃命,可是,已經來不及了,從幾位學生的頭上壓了一塊石頭下來。一位老師看見了,把幾位學生推開了,自己卻來不及走,被石塊壓住了。

有些同學還在教室里,一位老師用自己的身驅為學生遮風擋雨,老師用懷抱溫暖學生,可一塊石頭壓了下來,老師被壓著了,含著淚說:“你們不會有事的,放心,不用怕!”老師對我們的愛!我們不能回報,可是父母的愛更不能忘記!

篇9

當我滿懷喜悅和好奇走進透析中心的時候,天啊!我所看到的不是憧憬、不是白衣輕舞的歡快。卻是一根根透析管道、一張張沒有色彩的面孔、一個個悲痛無助的生命。我臉上的笑容凝固了。難道,我的工作將是日復一日地,重復那單一的工作程序嗎?難道,今后的時光要在這個毫無生機的空間里,耗掉嗎?

我的,猶豫和失落沒有逃過護士長的眼睛,她,沒有責備我。只是她的行動,讓我受到了深深的教育:面對煩躁病人無禮的指責,她會微笑地說聲:"對不起,我會努力達到您的要求!"面對消極的病人,她會耐心開導,直到他們甩掉思想上的包袱。她經常會對我說這樣一句話:"這一根根管道只能維持生命,但是我們能讓他們勇敢地面對生活,我們可以在他們血液中注入生命的希望。"這句話讓我回味了很久,很久……

記得有一個患腎衰的小女孩,病房里經常都能聽到她背誦唐詩稚嫩的童音。治療時,我問她:"小妹妹,你怕不怕?"小女孩調皮地說:"姐姐,有你們,陪著我,我不怕。我喜歡你們、我喜歡看你們笑的樣子!"我聽了她的話,含著淚笑了。護士的工作不僅僅只是用雙手機械地忙碌,更是用心、用情、用愛、用微笑去面對每一位病人。

記得那是一個春天,科里來了一位年青的大學生。談判桌上他旁征博引的談吐征服了周圍的同事;籃球場上,他瀟灑的身影吸引了眾多的目光。胸懷大志的他,正準備在事業上施展才華的時候,卻被無情的病魔把一切希望碾得粉碎。他,完全消沉了。他甚至會絕望地說:"反正我是個廢人了,我活不了幾天,你們不要管我了。"這些話深深地震撼了我。他,是這樣的年青,卻又,這樣的絕望。每當看到他,無助的眼神,我便陷入了深省之中,甚至不安——我在想,除了給予他護理與照料,我還能為他,做些什么呢?

為了與他溝通,我查閱了大量的心理資料,尋找各種機會,耐心開導他!而他,總是默然之至。有時甚至不配合治療。

面對這個棘手的問題,我,該怎么辦?

在課堂上,我可以認真解答每一個復雜的護理問題??擅鎸ΜF實工作中的難題,自己顯得如此渺小。我矛盾了,要放棄嗎?我的情感讓我沒有放棄;我的工作讓我沒有逃避;我的職責讓我沒有退卻。我不能、不能讓一顆和我一樣年輕的心,在絕望中停止跳動。

我沒有氣餒,一直鼓勵著他,并給他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一位百歲老人在社區舉辦的活動中要求表演一個節目。只見她,拄著拐杖步履艱難地來回走了幾趟,停住了,她努力地直起身子對周圍的人說:"我的節目表演完了,節目的名字叫"活著",雖然我老了,疾病纏身,但我,仍然活著。這位年青人愣了半晌,嘴里喃喃地念著:活著、活著、活著……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地過去了,久違的笑容和自信重新浮現在他的臉上。

不久,他成功地接受了腎移植手術。在康復出院的那一天,他激動地拉著我的手說:"是你給了我活著的勇氣,我永遠不會忘記表演活著的那位可敬的老人!"

是的,精湛的醫術可以挽救生命,先進的治療儀器可以延續生命;精神上的生命又該如何救治呢?我意識到心理上的脆弱、痛苦甚至比軀體上的病痛更加可怕。我沒有想到作為普通護士,我的一個小小的故事也能給患者生的希望與勇氣。這一切讓我體會到,自己所做的不僅僅是奉獻和付出,我的人格同時在對病人的關懷、理解和愛中得到了升華。

我驕傲,因為一個個絕望的患者通過我的護理,重新揚起生命風帆。

篇10

當我滿懷喜悅和好奇走進透析中心的時候,天啊!我所看到的不是憧憬、不是白衣輕舞的歡快。卻是一根根透析管道、一張張沒有色彩的面孔、一個個悲痛無助的生命。我臉上的笑容凝固了。難道,我的工作將是日復一日地,重復那單一的工作程序嗎?難道,今后的時光要在這個毫無生機的空間里,耗掉嗎?

我的,猶豫和失落沒有逃過護士長的眼睛,她,沒有責備我。只是她的行動,讓我受到了深深的教育:面對煩躁病人無禮的指責,她會微笑地說聲:"對不起,我會努力達到您的要求!"面對消極的病人,她會耐心開導,直到他們甩掉思想上的包袱。她經常會對我說這樣一句話:"這一根根管道只能維持生命,但是我們能讓他們勇敢地面對生活,我們可以在他們血液中注入生命的希望。"這句話讓我回味了很久,很久……

記得有一個患腎衰的小女孩,病房里經常都能聽到她背誦唐詩稚嫩的童音。治療時,我問她:"小妹妹,你怕不怕?"小女孩調皮地說:"姐姐,有你們,陪著我,我不怕。我喜歡你們、我喜歡看你們笑的樣子!"我聽了她的話,含著淚笑了。護士的工作不僅僅只是用雙手機械地忙碌,更是用心、用情、用愛、用微笑去面對每一位病人。

記得那是一個春天,科里來了一位年青的大學生。談判桌上他旁征博引的談吐征服了周圍的同事;籃球場上,他瀟灑的身影吸引了眾多的目光。胸懷大志的他,正準備在事業上施展才華的時候,卻被無情的病魔把一切希望碾得粉碎。他,完全消沉了。他甚至會絕望地說:"反正我是個廢人了,我活不了幾天,你們不要管我了。"這些話深深地震撼了我。他,是這樣的年青,卻又,這樣的絕望。每當看到他,無助的眼神,我便陷入了深省之中,甚至不安--我在想,除了給予他護理與照料,我還能為他,做些什么呢?為了與他溝通,我查閱了大量的心理資料,尋找各種機會,耐心開導他!而他,總是默然之至。有時甚至不配合治療。

面對這個棘手的問題,我,該怎么辦?在課堂上,我可以認真解答每一個復雜的護理問題??擅鎸ΜF實工作中的難題,自己顯得如此渺小。我矛盾了,要放棄嗎?我的情感讓我沒有放棄;我的工作讓我沒有逃避;我的職責讓我沒有退卻。我不能、不能讓一顆和我一樣年輕的心,在絕望中停止跳動。

我沒有氣餒,一直鼓勵著他,并給他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一位百歲老人在社區舉辦的活動中要求表演一個節目。只見她,拄著拐杖步履艱難地來回走了幾趟,停住了,她努力地直起身子對周圍的人說:"我的節目表演完了,節目的名字叫’活著’,雖然我老了,疾病纏身,但我,仍然活著。這位年青人愣了半晌,嘴里喃喃地念著:活著、活著、活著……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地過去了,久違的笑容和自信重新浮現在他的臉上。不久,他成功地接受了腎移植手術。在康復出院的那一天,他激動地拉著我的手說:"是你給了我活著的勇氣,我永遠不會忘記表演活著的那位可敬的老人!"

是的,精湛的醫術可以挽救生命,先進的治療儀器可以延續生命;精神上的生命又該如何救治呢?我意識到心理上的脆弱、痛苦甚至比軀體上的病痛更加可怕。我沒有想到作為普通護士,我的一個小小的故事也能給患者生的希望與勇氣。這一切讓我體會到,自己所做的不僅僅是奉獻和付出,我的人格同時在對病人的關懷、理解和愛中得到了升華。

我驕傲,因為一個個絕望的患者通過我的護理,重新揚起生命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