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傳統風俗范文
時間:2023-04-10 05:22: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端午傳統風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設計背景
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絕大部分幼兒對于祖國節日的了解也就僅限于吃好吃的了,針對這一現象,我設計了本課,通過本科使孩子們了解中國的節日傳統和風俗,激發他們的國家自豪感。
活動目標
1、通過多媒體教學,引導幼兒探索、發現關于我國四大傳統節日的知識,了解端午節、中秋節、春節、元宵節的由來及風俗。
2、通過系列游戲活動體驗節日的快樂,感受節日氣氛。
3、引發幼兒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端午節、中秋節、春節、元宵節的由來及風俗。
難點:引發幼兒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活動準備
電腦、錄音機、錄音帶、粽子、月餅、餃子、湯圓、廚師帽、圍裙、面、餡、粽葉、糯米、棗、盤子、各種節日裝飾品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導語引入:這幾天,小朋友和家人交流了有關我國傳統節日的知識,你們知道我國有哪四個重大傳統節日嗎?你喜歡過節嗎?過節的心情是什么樣的?那好讓我們帶著快樂的心情,乘時光列車,進入時光隧道,到這些節日去看一看。
2、聽音樂進入活動室
二、基本部分
1、了解端午節的由來風俗
導語:看時光指針指向了五月初五,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呢?端午節?誰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呢?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1)幼兒說說端午節的由來、風俗。
(2)讓我們一起進入時光網站,看一看你們說的對不對。
教師小結:端午節的由來及風俗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而設定的節日,人們在端午節這天包粽子、賽龍舟、戴荷包、掛葫蘆、采艾蒿、扎五索、吃粽子、吃雞蛋。
2、了解中秋節的由來、風俗。
(1)聽音樂繼續出發,到下一個節日看一看,時光指針指向八月十五是什么節日?
(2)誰能說說中秋節的來歷?風俗?
(3)進入時光網站,師講解中秋節的來歷、風俗。
3、了解春節的由來、風俗。
(1)聽音樂到下一個節日看一看,時光指針指向正月初一,師簡介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一個節日。
(2)幼兒說說春節的來歷?風俗?啟發幼兒回想有哪些活動。
(3)進入時光網站,師講解春節的來歷、風俗。
4、了解元宵節的由來、風俗。
(1)聽音樂繼續出發,到最后一個傳統節日看一看,時光指向正月十五?這是什么節日?
(2)幼兒說說元宵節的由來、風俗。
(3)師小結
5、認識并品嘗傳統節日食品
請來四大名廚載歌載舞送來美食,用表演唱的形式介紹美食。再分發給幼兒品嘗。
6、幼兒動手制做傳統食品
四個老師扮演四大名廚,指導幼兒動手制作。
7、游戲:愛心傳遞
傳節日禮品,教育幼兒互相關心,團結友愛,關愛他人,思想教育:我們的祖國和民族團結奮進。
舞蹈:娃娃過節
教學反思
篇2
20xx幼兒園端午節活動策劃書范文一活動目標:
1、欣賞端午節傳說中有關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的愛國詩人。
2、能認真傾聽老師和同伴的講述,樂于在集體中交流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活動準備:有關《屈原的故事》的圖片。
活動過程:
1、觀看圖片,傾聽《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節的來歷。
指導語:你們知道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嗎?
2、理解故事內容,激發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敬佩之情。
指導語:①人們為什么要過端午節?為什么要紀念屈原呢?②人們是用哪些方法來紀念屈原的?③假如你是屈原,國君不接受勸告,你會怎么做?(教育幼兒珍惜生命,以積極的方式解決問題。)
3、拓展交流: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
20xx幼兒園端午節活動策劃書范文二一、背景材料: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顒?。這些活動都適合中班的幼兒來開展,既能鍛煉和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同時,端午節又有著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為此,我結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開展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
二、主題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樂于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樂于參與一些節日準備和慶祝活動。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環境創設:
1、科學區:投放艾草和菖蒲。陳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美工區:放置制作長命縷和紙粽子的材料。
3、閱讀區:張貼有關端午節的字條,讓幼兒認讀。
4、表演區:提供扎頭的布條和紙棒,供幼兒表演賽龍舟。
四、家長工作: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孩子講述端午節的風俗。
2、帶孩子購買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鴨蛋等過節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祝活動的報道。
4、參加班級的包粽子活動。
五、活動安排:
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初步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幼兒表現:
當我在給孩子講《屈原》的故事時,他們都聽得非常的認真,睜著大眼睛滿臉一副敬佩的樣子。當聽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時,都不約而同地發出“啊”的驚嘆聲和遺憾聲。有的孩子還爭著要把自己從家長處聽到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說出來。
20xx幼兒園端午節活動策劃書范文三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并了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2、通過實踐操作活動,感知粽子的形狀和品種,鼓勵幼兒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培養幼兒創新意識。
活動準備:1、故事錄音。2、各種形狀的粽子,粽葉若干、米、皮筋、點心盤、毛巾等。
活動過程:
一、引出話題。
T:小朋友你們知道端午節嗎?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什么時候?在這一天,我們會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活動介紹:淡淡棕葉香,濃濃世間情,根根絲線連,切切情意牽,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端五、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有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
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
二、品嘗粽子,并講述。
1、認識粽葉。
T: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我們來聞一聞,香嗎?你們知道這陣清香來自哪兒?是從粽子外面的這片葉子上散發出來的,它叫粽葉。
2、幼兒品嘗。
T:你們吃過粽子嗎?你吃過哪些粽子?今天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很多的粽子,我們來吃吃看,跟你吃過的一樣嗎?
3、幼兒講述粽子的餡及它的味道。
小結:原來粽子的品種這么豐富啊!
三、請小寶寶們表演朗讀端午節的兒歌。
小(1):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小(2):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簍入山谷;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篇3
有關于端午節的習俗大全
戰國時期,中國的北方已把夏歷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了。五月進入夏季,蛇、蝎、蜈蚣、蜂、蜮等五類毒蟲和蚊、蠅等害蟲進入活動、繁殖旺季,致人們受傷后的傷口容易發炎。由于當時的醫療水平很低,這些害蟲帶來的生病和死亡率很高。所以,古人處在惡月惡日的恐怖之中,甚至連出生在該月的嬰兒也慘遭遺棄,有幸活下來的也時刻有一種不祥的感覺。于是,出于感性和質樸的認識,古人便產生了豐富多彩的五月端午風俗。如:
系五色絲。以青、赤、黃、白、黑等色合成的五色絲系于手臂,希望能驅瘟、除邪、止惡氣。
掛艾草。將艾草掛在門口以禳毒。
飲菖蒲酒。飲菖蒲酒以預防五毒叮咬和外傷發炎。
戴石榴花。起初也是驅蟲,后成為小閨女端午籫以榴花為美的風俗。
喝雄黃酒。最初人們以雄黃涂耳鼻,后發展為端午喝雄黃酒。“喝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
與此同時,中國的南方又出現了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的端午節風俗。
龍舟競渡。南方越族以龍為圖騰,在先秦時期就有祭祀龍的節日,龍舟競渡是其中活動之一。
吃粽子。古稱角黍,用“菰葉裹粘米、栗、棗”,是南北方普遍食用的端午節食品。
千百年來,中國的端午節風俗保留至今還有多少呢?記得小時候,我還在臉上涂過雄黃,也喝過雄黃酒,今天的街面上偶爾還見過門口掛艾草,但現在五色絲、菖蒲酒、雄黃酒已難覓蹤影。如今,古代的端午節風俗也就只剩下賽龍舟和吃粽子了。追究其緣由,是因為它們已經和一個偉大的名字緊緊聯系在一起了。
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的夏歷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羅江而亡,為中華民族文化史留下了劃時代的壯麗一章,使普通的驅邪避惡的端午節成為千古不衰的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節日。
從漢代到南北朝,中國的節日開始賦予紀念意義和人文化的傾向。端午節所紀念的歷史人物,曾因地區而不相同。南方吳地之俗,是紀念伍子胥和曹娥的。紀念屈原的說法,流行于荊楚地區。隋唐統一后,經過各地風俗的滲透、匯融和人民的普遍篩選,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偉大詩人屈原擊敗了其他對手,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紀念屈原的說法,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同。
介紹端午節的習俗
同學們,你們聽過這樣的童謠嗎?“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寫的就是我國傳統佳節端午節。
說起端午節,你們知道是為了紀念哪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嗎?他就是屈原,他被別人陷害,被迫跳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所以就在這天把粽子扔進汨羅江,喂飽魚蝦們,不讓魚蝦們吃掉屈原的尸體。在端午節這天,我們還要賽龍舟,是為了撈起屈原的尸體,可是沒有撈起來。屈原已經離開我們很久了,我們只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才一直這么做的。
篇4
一、主題來源: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顒?。這些活動都適合中班的幼兒來開展,既能鍛煉和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
同時,端午節又有著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為此,我結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開展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
二、主題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樂于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樂于參與一些節日準備和慶祝活動。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環境創設:
1、科學區:投放艾草和菖蒲。陳列不同造型的香袋。2、美工區:放置制作長命縷和紙粽子的材料。3、閱讀區:張貼有關端午節的字條,讓幼兒認讀。4、表演區:提供扎頭的布條和紙棒,供幼兒表演賽龍舟。
四、家長工作: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孩子講述端午節的風俗。2、帶孩子購買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鴨蛋等過節物品。3、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祝活動的報道。4、參加班級的包粽子活動。
五、活動安排:
活動一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目標: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初步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幼兒表現:當我在給孩子講《屈原》的故事時,他們都聽得非常的認真,睜著大眼睛滿臉一副敬佩的樣子。當聽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時,都不約而同地發出“啊”的驚嘆聲和遺憾聲。有的孩子還爭著要把自己從家長處聽到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說出來。
活動二艾草和菖蒲
目標:觀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了解它們在端午節期間的特殊用途。
幼兒表現:班上有四個幼兒特地讓家長去市場購買艾草和菖蒲,我把它掛在教室內外。孩子們感到很新鮮,他們以前看到過,但是卻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實際含義是什么,所以都紛紛問我。我向他們解釋和介紹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稱和端午節用來辟邪的用意。對于辟邪孩子們都不太懂,但他們知道這肯定是一種挺厲害的東西,就象一把劍一樣。關于名稱,有一個幼兒問我:哪一樣是艾草?哪一樣是菖蒲?我當時一下子蒙住了,的確課前我沒仔細去查過資料,于是我就請小朋友幫忙去問問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小朋友們樂意地接受了任務,下午當大人來接孩子時,他們都急著詢問,但當時家長們也都被問住了。
活動三粽子香袋版權所有
目標:1、感受粽子香袋的美。2、在探索中學習疊制錐體技能。3、養成做事細心的習慣。幼兒表現:幼:“瞧!我包的粽子大吧。”幼:“我包的粽子可結實了?!庇祝骸拔覀兊聂兆游孱伭恼嫫粒?!咬一口?!薄祝骸巴郏±蠋煱盐覀兗堊龅聂兆哟饋砹?,好漂亮啊!”幼:“這個是我做的?!庇祝骸拔业囊灿械模脦讉€呢!”幼:“我們的教室真漂亮啊!別的班級肯定沒這么漂亮。”
家長反映:當家長來接孩子時,他們走進教室就發現了懸掛在梁上的一串串粽子香袋,都說很漂亮,的家長饒有興趣地湊近摸摸。孩子們也非常積極地拉著大人參觀自己的作品,一臉的自豪感。家長們都說班級的環境非常漂亮,非常美。
活動四長命縷
目標:1、知道我國有在端午節給兒童戴長命縷的習俗,加深對端午節的了解。2、學習搓線的技巧。幼兒反映:顯然,孩子們非常的喜歡搓長命縷,每天我都要給孩子準備一批制作的毛線。區域活動或課間休息時,都愛到美工區去搓長命縷玩,有些孩子一連搓了好幾條戴在手上、腳上,有的甚至連脖子上也戴了一條。女孩子還戴著跳起了舞。
活動五做龍舟
目標:1、通過觀察、集體討論,分工合作,運用捏泥、建構、繪畫等手段創作龍舟。2、增強合作性、創造性、動手能力。
活動六包粽子
目標:1、學習包粽子,進一步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產生興趣。2、體驗勞動和分享的樂趣。幼兒反映:包粽子的活動提早已經通知孩子和家長了,孩子們可開心了,總是來問我什么時候開始。他們急切地等待和盼望著?;顒幽翘?,孩子們似乎來的很早,還一個勁地囑咐來參加活動的家長等一會不要遲到?;顒又暗臏蕚?,孩子們已經急不可待了,看者調好料的糯米、粽子殼、線一樣樣地擺上桌子,他們紛紛要開始動手了?;顒又校⒆觽儗W得可認真,可積極了,一個勁地要求大人幫忙指導。雖然他們包的并不好,有的甚至屢屢失敗,但那份積極性和興趣依然很濃。下午,孩子們吃上自己包的粽子,又說又笑,離園時還帶一個回家讓大人品嘗,成功的喜悅溢與言表。
家長反映:家長很支持我們的活動,所以當日來了不少的熱心家長。在活動中,他們教得很認真很耐心,手把手地指導孩子如何卷棕葉、如何壓實糯米、如何包裹和捆扎?;顒咏Y束,家長們還主動幫助我們整理場地,掃地、擦桌、拖地、擺桌椅,一會兒工夫教室就干凈整潔了。
篇5
1、2019端午節是06月07日。
2、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等,節期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處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龍德顯揚。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3、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于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后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偟膩碚f,端午節起源于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于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1、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2、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于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后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于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于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3、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關鍵詞:歲時門飾;節氣;文化意念
中圖分類號:J5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7-0163-01
一、門飾——歲時風俗的物質載體
門的裝飾與節氣緊密相連,一年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這一套時序系統,并不是“不誤農時”的保障系統,也不只是充當耕作人的時間表,它為整個社會所遵循,它與民眾的消禍祁福心理相結合,在悠悠的歲月里產生了燦爛的文化現象。而門飾藝術在幾千年的民風熏染之中,作為歲時風俗的物質載體,顯得愈發的色彩紛呈。
二、歲時門飾的種類
1.除夕門飾。除夕以辭舊迎新的獨特時間段,成為展示年節習俗的重要舞臺,門飾承載了這絢麗的場景,使中華的年俗益發多彩。清代《順天府志》:除夕“門窗貼紅紙葫蘆,曰‘收疫鬼’。”葫蘆具有收降妖魔鬼怪的法力,門飾中的紅紙葫蘆是流傳久遠的除夕習俗。
2.春節門飾。春節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也是民族傳統的集中展示。節日里,家家戶戶門前都為歡度新春而貼春聯、掛彩燈、請門神……,其中以春聯最為常見。
3.元宵節門飾。元宵節賞燈的古俗使家家戶戶的門飾中張燈結彩,寓意著人們想盡快走出舊歲留下的冬季,迎接春天?!爸亻T夜開,以達陽氣”請“陽氣”進門來,請溫暖進門來,這是彩燈節的意義所在。同春節相比,元宵節沒有關于哪個怪物的傳說,因此省去了諸多的忌和宜,只有大紅燈籠高高掛。這種元宵節特有的門飾至今流傳,經久不衰。
4.谷雨門飾。谷雨一般在農歷三月。民間谷雨的風俗門飾是在門上貼上“禁蝎”傳統木刻版畫,這個節氣已著眼于夏季的“收疫攝毒”的風俗。這種裝飾以木版畫的形式出現,可見它的需求量是很大的,這也足以見證了這種傳統的門飾藝術的普遍性。畫面中央雄雞銜蟲,爪子上還有一只蝎子,在畫面上還印有咒符。這種門飾藝術是有關谷雨風俗的寶貴資料。
5.端午節門飾。端午節的門飾主要以“避邪”為主要題材。端午節的這種門飾風俗,追根溯源是源于“午為陽極”而來,端午節是一年中陽氣最重的日子,因此傳統哲學講陰陽協調,過旺則為毒,因此要禳解。端午節的門飾是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以便驅邪避毒。另外,也有門上貼紙葫蘆之俗,用彩紙剪成各式的葫蘆,倒貼在門上,以泄毒氣。
三、歲時門飾的藝術形態特征
1.對聯。對聯也稱“門對”、“春貼”、“對子”,因為是在春節時張貼故又名“春聯”。它的長處是言簡意賅的形式將房主人的理想、愿望和追求表現出來。春聯最早起源于古代的桃符。當時人們為了驅鬼便用桃木制成兩塊木板,分別畫上神荼和郁壘的像,即 “桃符”。過年時,將這兩塊桃符放在門邊,可以驅鬼避邪。到北宋時期,人們將對聯寫上了桃木板,內容均是祈求福貴的。
2.門神。人們在新春之際,通過祭祀門戶來實現陰陽兩界的溝通,確保自身一年的安全?!伴T神”就此出現。門神畫種類大體上分為捉鬼門神、武將門神、文官門神、祈福門神四大類。具有構圖飽滿、夸張變形、裝飾性強、色彩艷麗等特點。它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樸實、優美的風格和濃郁的鄉土色彩。
3.祈福物。祈福物主要出現在江南地區的農村。門上貼一對元寶,旁邊飾以香插。這里的元寶是用紙做成元寶形,講究的用金紙或者銀紙,上面貼上有喜鵲等吉祥物的紅色剪紙。元寶貼在門上是為了接財納福,有時在元寶上面插上幾枝柏樹枝,這樣從色彩、造型和象征意義上都增加了吉祥的內容。香插大多用竹筒做成,外面包一層紅紙;也有用硬紙卷成的,供節日插香用。
4.辟邪物。避邪是利用一定物件來防止邪鬼來犯的一種消極巫術。不同地區不同人民有不同的避邪物。例如門上貼凈符,隔開喪事的不潔與煞氣;北方民間流行的五彩葫蘆;普米族在門或墻上印的許多打鬼手勢的石灰手印紋;鄂倫春族在仙人柱上懸掛野豬牙、熊鼻;侗族在門上掛狗頭,以狗護家;苗族在門上掛有米篩和魚網;以及各種夸張、另類、極具裝飾性的圖騰。
四、結語
節氣的門飾基本上表現的是一個祥和、祥瑞的世界。在節氣的門飾藝術中,我們深刻的體悟到了古人對生活的向往,對現世的追求。這種門上的裝飾開始是作為驅鬼祈福的現實存在,隨后在人們印象中形成一種可以代表安全、吉祥的符號。這些符號的精神意義之巨大,它是一種心理暗示,讓人心安理得、代表吉祥如意。當這些附加裝飾深入到人們的精神領域,便有了普遍意義。我們應該從符號學的角度對這些現實存在的附加裝飾加以定義抽取,運用于方案設計中,作為體現民族性、區域性的一種方式。
篇8
然而,無論就其性質、內容還是主題來說,古代端午節與今人觀念中的端午節都是大相徑庭的。古代端午節的民俗事象遠不只上述幾項,而是具有繁復多樣的內容;其紀念、娛樂和社會交往的意義并不是一開始就有,而是在后代不斷衍生出來或者附麗上去的。通過系統清理各類文獻的相關記載,我們發現:在端午風俗不斷傳播和流變的歷史過程中,一些原本與之并無關聯的民俗事象被添加了進去,另一些事象則被篩選掉,或被重新詮釋和改造;在不同時代、地域和民族,端午風俗具有不同的事象聚合和內涵意蘊,差異相當顯著。不過,各地端午風俗雖然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差別,但有一點是相同并且兩千年一貫的(至少在漢民族區域是如此),這就是避邪祟、止惡氣、驅毒蟲、防疫病的企圖和祈求健康長生的意愿,這些方面到了現代逐漸為人們所淡忘。如此說來,端午節與其說是一種紀念性節日,不如說是一種以健康長生為目標的“衛生防疫節”。
雖然龍舟和粽子很早就是端午節的重要物事,但最初的端午節并不像今天洋溢著娛樂、喜慶的氣氛,相反,卻充滿了憂懼。古人之所以在農歷五月造出一個“衛生防疫節”,乃是基于視五月為“惡月”的觀念,這種觀念自上古以后一直普遍流傳。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而《風俗通》則曰,“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史記·孟嘗君列傳》記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于戶齊,將不利其父母”。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惡月”之名,最早見于魏晉文獻?!短接[》中引董勛《問禮俗》曰:“五月俗稱惡月,俗多持齋放生?!逼浜螅喝俗阢痢肚G楚歲時記》亦稱:“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曝床薦席,及忌蓋屋?!钡晕逶聻閻涸碌挠^念在戰國時代可能就已出現?!抖Y記》“仲夏之月”云:“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毋躁。止聲色,毋或進。薄滋味,毋致和。節嗜欲,定心氣。百官靜事毋刑。以定晏陰之所成?!彪m未明指五月為“惡月”,但已視之為陰陽爭鋒、生死攸關的一個特殊月份,要求清靜節欲,飲食聲色、坐臥起居和行事理政均需謹慎;人們進一步認為五月是“陰氣萌作”、惡氣盛行的時節,于是有了各種助陽止惡、驅邪防疫的風俗,見于文獻記載的主要有諱舉五月(特別五月五日)所生子女,食梟羹,在門戶上懸掛飾物以止惡氣,采藥、合藥以及用五彩絲系于手臂以避兇邪、防疾病,等等。
視五月為“惡月”的觀念,在古代一直相沿不替,直到清代仍是如此。因是月蟲毒并作,疫病易行,故又稱“毒月”;因人們心懷畏懼,禁忌多端,故又稱“忌月”。清人袁景瀾《吳郡歲華紀麗》稱:“白香山詩:‘仲夏齋戒月,三旬斷腥膻。”《北齊書》稱:‘五月不可入官,犯之,不終于其位?!晕逶聻閻涸乱?。今吳俗諱惡月為‘善月’,僧道先期印送文疏于檀越,填注姓字,至五月朔日焚化廟庭,謂之‘修善月齋’。其實不修齋也。是月俗稱毒月,百事多禁忌,不遷居,不婚嫁?!笨梢娺@個觀念流傳久遠。
何以古人對五月長期懷有如此強烈而普遍的恐懼心理以至于處處戒慎、禁忌百端?這應從中國生態環境特別是氣候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中尋求解釋。
眾所周知,中國東部尤其是長江、黃河流域位于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冬夏寒暑變化顯著,決定了這些區域生態環境的諸多特征,對當地人民的生理、心理、生活方式和生活節律,都有著莫大的影響。仲夏五月,南方梅霖正盛,暑氣蒸郁,黃河流域亦進入酷熱季節,人們經歷著一年之中最嚴峻的生命考驗。這個季節又正值農事繁忙,人民戶外田間活動多,深罹驕陽烤炙之苦和暑濕蒸渥之煩,身體贏弱之人不免中暑而亡。對生命的威脅不僅來自于驕陽酷暑,還來自于有害生物的侵襲。仲夏氣候濕熱,正是毒蟲繁育、病菌孳生之際,蛇蝎當道,蚊蠅猖獗,瘴霾彌漫,疫病極易流行,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在祛暑降溫條件落后、醫藥防疫水平低下的時代,這些都不能不令人深感畏懼!古人視五月為“惡月”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面對這個時節充滿兇險的生存環境,古人根據周圍生態與文化條件發明和采用了一些相應的措施與方法,不外采取兩方面的行動:一是在物質上不斷尋求醫藥,摸索防治方法。吃大蒜,吃五黃——黃瓜、黃鱔、黃魚、黃桃、雄黃,或喝雄黃酒;穿五毒衣,帶香囊,取夜露或捉癩蛤蟆作 為藥物治??;用黃煙爆竹熏居住環境等,都繼承了這一傳統。再就是在精神上尋求支持和保護。通過龍舟競渡以禳災驅疫就是這方面的重要行動。
篇9
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佳節,相傳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的。這一天有許多風俗習慣。
懸菖蒲艾葉。這天一清早,奶奶將鄉下帶來的菖蒲艾葉掛到了門上。我很好奇,就問奶奶,奶奶告訴我,這是為了驅瘴,艾葉有藥用功能,驅蚊子、蒼蠅,凈化空氣。原來,端午節還有這些習俗呀!這下我知道了。
吃粽子和黃魚,到了中午桌上突然多了幾樣平時少見的東西——粽子、黃魚。我很奇怪地問奶奶:“今天又不是過年怎么吃粽子呀?”奶奶笑著說,“今天是端午節呀,所以要吃粽子和黃魚。據說這天人們把粽子裹成尖角形投入江中,尖角形能嚇跑魚蝦,里面的米能喂飽魚蝦,它們就不會去吃屈原的尸體,這是人們對屈原的敬愛。”現在我才知道吃粽子還有這講究。
篇10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身份認同;端午節習俗;賽龍舟
前言:
近年來,相關學者對于端午節的研究越來越深入,研究范圍也空前廣泛,并與現實的社會發展緊密相連。提起端午節,人們都會聯想到汨羅江,而“汨羅江畔端午習俗”這一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觀賞性、娛樂性以及藝術性巧妙的融為一體,凸顯著端午文化的獨特魅力。
1汨羅江畔端午節發展源流
公元前278年,深受世人景仰的偉大詩人屈原縱身投入汨羅江,從此誕生了端午節。端午節又經歷了數千年的演變,時至今日,端午節依然備受世人重視。汨羅江發源于湖南省平江縣的龍潭山脈和江西省修水縣。每年一到端午節前后,汨羅江畔就會變成一片歡樂的海洋,各族人民歡聚一堂,包括土家族、苗族、壯族、侗族、漢族等等。雖然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但是,屈原的名字卻依然深深的鐫刻在這片大地上,而端午節歷經了風雨的洗禮流傳至今,其習俗也被醞釀的更加濃烈醉人。
1.1艾葉洗澡
在端午節這一天,當地的人們都會用新鮮艾葉來洗澡,艾葉有的是從集市上買來,還有的是從山上采來,而這一習俗的起源是《離騷》中:“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不可佩”大致的意思就是千家萬戶都需要佩戴艾草,而不能佩戴蘭草。
1.2喝雄黃酒
端午節需要喝雄黃酒,這也是當地的一大習俗。在端午節當天的午餐桌上,不管是男女老少,都需要喝上一小杯雄黃酒,就連小嬰兒也需要在眉心點一點雄黃酒。而雄黃酒據老一輩的人說,還具有驅除百毒的功效。
1.3包粽子
端午節當日的包粽子習俗也是當地一個重要習俗,而包粽子習俗對于現代人們來說也并不陌生。當地有幾個比較著名的市鎮,包括汨羅、歸義、長樂等等,每年臨近端午節,這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小鎮就開始躁動,街上也開始排起了長長短短的隊伍,連平時生活很節儉的老大爺也不例外,一筐一筐的包子被買回家。而汨羅江兩岸的女人們應該是最忙碌的,她們需要煮粽子、包粽子、采粽葉、洗糯米,場面十分熱鬧。
1.4賽龍舟
在端午節的當天,十里八村的男人們也會集聚于此,開展一些關于力量的比賽活動,劃龍舟就是其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活動。江面上迅速聚集了很多的龍舟,包括“青龍”、“紅龍”、“黑龍”、“白龍”等,比賽的時間并不長,伴隨著一聲號響,船手們緊鑼密鼓的向前飛馳,大家齊心協力,揮灑著自己的力量和汗水,只有底氣十足的人才能獲得最后的勝利。而汨羅江兩岸更是集結了很多看熱鬧的觀眾,當地的人們對于龍舟的感情尤為濃烈,很多外地的人們來到此地,都會被當地人的熱情所感染。
2005年,"汨羅江畔端午習俗"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時間到了20世紀80年代,"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更是得到了世界各地的廣泛關注。而汨羅市近年來也成了祭祀組、賽龍舟組、火炬傳遞組等等,各種各樣的活動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當中。每年一到端午節,日本、香港、臺灣等媒體,都會爭相報道端午節的盛況,很多的外國電視臺,也在報道端午節的賽龍舟、包粽子等活動。
2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身份認同
2.1傳統文化保護不當
首先,早在2001年韓國就已經為申請端午節為世界文化遺產做著一系列的準備,在民眾的強烈反對中,我國政府也試圖通過一些手段和措施平息民眾的反對聲音。當我國還在研究端午節發源地的時候,韓國就可以開始通過其他國家的名義,對端午節的文化進行標注,而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我國對于端午節文化保護不當所造成。全國各地在發展的過程中,都在努力的保護著各地的風俗文化和傳統節日,但是,卻并沒有進行集中保護,同時,也忽視了傳統文化的。當全世界都在關注"汨羅江畔端午習俗"的時候,我國就應該意識到,不論在任何條件下,端午節文化的都應該屬于中國。
2.2“廢舊立新”原則
其次,與韓國、日本不同,我國的很多主流分子在創建現代思想體系的過程中,通常都是本著“廢舊立新”的基本原則,并非是借鑒傳統來創造新文化。如果把這種思想與相關的政治運動相結合,那么中國的傳統文化必將會受到更加嚴重的摧殘,甚至不能保存其原有的完整形式。而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的發生,就需要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加以保護。我國與韓國相比,在Υ統文化的保護和重視方面,還遠遠不及,不管是站在民族的立場上,還是站在普適性的立場上,我國都必須要以神圣的使命感和崇高的責任感來保護和重視傳統的文化遺產。只有具備了保護本民族文化遺產的能力,才能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做貢獻。
2.3明確民族文化身份
最后,明確民族文化身份也很關鍵。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為了更好的明確本民族的文化身份,共存文化遺產、路線文化遺產以及邊疆文化遺產都應該進行優先的考慮,并進行登錄和申報。在世界遺產唯一性的引導之下,重點強調文化的多元性和同源性共存,辯證分析源流與源頭之間的關系,抓住文化語言的主動權。傳統文化的根基十分重要,需要加強保護,在經濟多元化、經濟全球化的社會背景下,依然要保持自我,絕對不能喪失本國的文化之根和文化身份。“端午節申遺”事件就應該給我們敲響一個警鐘,可民眾的覺醒,很多時候都是通過各種“保護運動”以及“新聞事件”,從而激發了我國網民的民族主義情緒,可與此同時,更應該做的其實是反思,反思自己是否真的關心我國的傳統文化遺產,這個問題至關重要。
總結:
通過對汨羅江端午節發展源流進行研究,對于中國的端午節風俗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汨羅江畔端午習俗"也成為了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世界的廣泛關注。我國在今后發展的過程中,更要加強對于本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只有這樣才能為世界文化建設做貢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