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有光傳范文

時間:2023-04-07 01:27: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歸有光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有線電視網絡發展的趨勢

有線電視的發展呈現以下明顯特點:⑴光纖化。光纖化是網絡發展的趨勢,這一方面是由于用戶對帶寬的需求越來越高,對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如家庭購物、VOD、家居銀行、家庭辦公等;另一方面也由于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涌現,生產銷售規模膨脹,光纖、光設備、DWDM的價格不斷下降。這些使得光纖逐步向用戶靠攏,最終將直接同用戶的終端設備相連,實現光纖到辦公室FTTO(Fiber-To-The-Office)或光纖到家FTTH(Fiber-To-The-Home)。另外,光分插/復用器、光交換機、光孤子通信技術的出現或即將出現也為網絡的光纖化提供了技術上的準備,歐美、日本等國家都在進行全光網絡的試點實驗。⑵數字化。網絡發展的另一趨勢就是數字化,它是信息傳播從傳統方式向電子和網絡形態轉變的重要標志。通信網、廣播電視網和計算機網的數字化都在迅速進行,特別是有線電視網的數字化為信息交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前景。由于數字壓縮技術的發展、成熟和標準化,今后廣播電視無論是信號的獲取、產生、處理、傳輸、接收和存儲都將數字化,數字化不僅使有線電視網絡可以傳輸更多更高質量的廣播電視節目,滿足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同時也是向基帶數字網絡發展的一個關鍵步驟。

2光纖傳輸技術及線路特征

⑴光纖傳輸技術的特征:光纖傳輸損耗小,可實現電視信號的遠距離干線傳輸,保證電視信號的技術指標;光纖頻帶寬,可以保證多路有線電視信號均衡地傳輸到各光節點;光纖無中繼傳輸距離長,且抗干擾能力強,系統可靠性高;光纖傳輸技術不僅僅局限于傳輸有線電視信號,它為開展寬帶綜合業務傳輸提供一個開放平臺,是寬帶綜合業務網的重要組成部分。⑵HFC網絡技術特征:光纖有線電視網不僅僅局限于有線電視業務,它可以為開展寬帶綜合業務傳輸提供一個開放的平臺,是寬帶綜合業務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各地廣電部門都對傳輸網絡進行改造升級,將原有的同軸電纜為主的樹型結構網改造為以光纖為傳輸媒質的HFC網,HFC網是一個頻帶寬、抗干擾能力強、可靠性高的雙向交互式網絡。⑶光纖線路有以下特征:①傳輸頻帶寬,傳輸信息量大。目前用于光纖有線電視系統的光譜波長是1310nm-1550nm。②傳輸損耗低。1310nm單模光纖衰減為0.34dB/km,1550nm單模光纖衰減為0.2dB/km。⑧光纖由纖芯、包層、一次涂復和二次被復組成,可分為層絞式、骨架式、中心束管式和疊帶式。光纖的保護措施能夠抵御大部分的外界破壞。④傳輸質量高,傳輸距離遠。在HFC網絡中作為有線電視干線網傳輸省去一連串的干線放大器和饋電環節,接頭較少,自然故障率降低。⑤抗電磁干擾和雷電干擾性能好,不存在雷擊和電力沖擊的威脅。⑥光纖不怕高溫,抗核輻射和銹蝕。光纖的壽命較長,一般為20-30年以上。

篇2

例1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一般把“美我”解釋成“以我為美”,說“美”是“意動”用法。下面與此相關的一句是: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這里的“以”,一般解為“以為,認為”,句譯為“認為 (我)比徐公美?!?/p>

這樣的解釋是有悖于事理的。如果說鄒忌之妻偏愛他,從內心里“認為”他美(情人眼里出西施之謂),是可以的;而其妾“畏”之,其客欲“求”之,“美”之,實在是不得已或別有用心,怎么可以說“認為”他美呢?鄒忌心如明鏡,也不會(實際上也沒有)自我陶醉至此。

其實,這個“美”字只是一般動詞用法。“美”做為一般動詞,并不罕見。如 《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谷梁傳·僖公元年》:“齊師、宋師、曹師城邢。是向之師也,使之如改事然,美齊侯之功也。”問題是,這里的“美”還不好直釋為“贊美”,因為這里的話題很具體,就是說長得漂亮不漂亮。所以,合理的解釋應是“說漂亮”或“說長得美”,“美我”,即“說我長得美”。與此相關的那個“以”字,自然也不解釋為“以為”“認為”,而只解為“說”。王引之 《經傳釋詞》曾引此句,釋“以”為“謂”,是很有道理的。

例2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末之嘗聞。(賈誼 《論積貯疏》)

對于管子的話,一般這樣解釋:糧倉充實(百姓生活富裕了),就懂得禮節。我們承認物質可以轉化為精神,但這樣的“轉化”也未免過于簡單,過于機械了,無論從道理上說還是從實踐中看,這種說法都是站不住腳的。這里的關鍵對“知”字的理解?!爸保舍屪鳌盀椤?,而“為”作動詞,在古漢語中意義相當廣泛。如 《易·系辭上》:“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王念孫說:“知猶為也,為亦作也”,“乾知大始,謂天之所為是創始萬物?!薄秴问洗呵铩らL見》:“三年而知鄭國之政也?!备哒T注:“知,猶為也。”譯成現在的話,就是:“主持”,“執掌”。“倉廩實而知禮節”的“知”,也應講成“為”,講成“作”:老百姓吃飽穿暖了,才有可能遵守禮儀,講究節操。這樣理解,有三個層次不同于一般的解釋。一是“禮節”不同于今日之“禮節”,這是兩個詞,“禮”即禮儀,“節”是節操、氣節;二是“知”

不是“懂得”,而是“為”、“作”,即遵守、講究;三是“倉廩實”只是“知禮節”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足條件。想一想當時的社會(從管子時代到賈誼的時代),老百姓“不知禮節”,是因為他們“不懂得禮節”嗎?他們饑寒交迫,不得已去做一些茍且之事,甚或揭竿而起,實在是無法去“遵”那個“禮”“守”那個“節”呀。

例3

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歸有光 《項脊軒志》)

人教社高中語文教材對“借”字不注,而“教參”則句譯為“借來的圖書堆滿了書架”?!百妊觥保⒃唬骸鞍簿?,休息。指生活悠然自得”。“嘯歌”,注曰:“長嘯或吟唱。這是顯示豪放自若。嘯,口里發出長而清越的聲音。”“冥然兀坐”,注曰“靜靜地獨自端坐著”。這可算是語文教材中最匪夷所思的幾處注解。

歸有光當時何人也?學童也。項脊軒何地也?書房也。所讀何書也?絕非珍本秘本也。歸家何家也?書香門第也。一個書香門第的學童,讀的不過是啟蒙應試的書籍,何需去“借”?即使要“借”,何能“滿架”?這樣從“理”字上稍加思索,即可知其不通。而還有不少人曲為之辯,如有人著文說:“所謂借書滿架,也是散人閑趣,未必都是借來的。陸游的‘乞借春陰護海棠’,若寫作‘我教春陰護海棠’,就幾乎不成詩句了?!标懹螌懙氖恰霸姟?,用的是比擬手法,固然可以那么寫,而 《項脊軒志》的這個“借”是寫實,況且,說歸有光(一個小小的學童)“散人閑趣”,不也太浪漫了嗎?更不可思議的是,(家長)辛辛苦苦給他“借”來了滿架的書,他卻毫無學習的心思,一會兒“悠然自得”,一會兒“豪放自若”。果真如此,那么歸有光仕途不利 (35歲才中舉人,60歲才中進士)也是咎由自取了。

其實,“借”是個通假字。《康熙字典》上就有注:“音積義同。”“借”,就是“積”,就是碼放、積聚,句譯出來就是:書架上堆滿了書。而“偃仰”,是說頭之低昂,身之俯仰;“嘯歌”是說吟誦詩文;連起來講,這四個字是描寫他非?!巴度搿钡匾髡b詩文的情景。“偃仰”同“俯仰”,不必再說?!皣[歌”,也作“嘯詠”、“歌嘯",意義與“歌詠”、“吟詠”大體一致,一般是指對詩的吟誦——也可以說是“吟唱”,因為古人誦詩就是歌唱。如明唐順之《書三章后》:“臨流歌嘯,渺然有千里江湖之思?!薄妒酚洝に挝⒆邮兰摇罚骸盎觽?,欲哭則不可,欲泣為其近婦人,乃作 《麥秀》之詩以歌詠之。”這都是明顯的用例。“吟誦”既久,再靜下來思索一番,這就是所謂“冥然兀坐”—— 他決不會無端地在那里“獨自端坐”。

例4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史記·屈原列傳》)

人教社高中語文教材注:“奪,強取。下文的‘不與’是不給的意思。”這樣解,粗粗一看也通了。但揆情度理,就感到有問題:起草憲令是楚王交給屈原的任務,上官大夫“強取”它干什么?這不是過于莽撞而又毫無意義的舉動嗎?一個要“強取”,一個又“不給”,這不類似小孩子的爭吵嗎?其實,在文言文中,“奪”與“與”都還有另外的常用義:“奪”即“削除”或“改變”,“與”即“贊成”,或“允許”。如 《左傳·桓公五年》:“王奪鄭伯歧,鄭伯不朝?!表n愈 《唐正議大夫孔公墓志銘》:“[公]改給事中,言京兆尹阿縱罪人,詔奪京兆尹三月之俸?!贝酥兄皧Z”,都解作“削除”。李密《陳情表》:“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此“奪”為“使……改變”。蒲松齡 《聊齋志異·喬女》:“母悅,自詣女所,固要之,女志終不奪。”此“奪”即“改變”。“與”作“允許”“贊成”講的例子更是常見。《書·胤征》:“舊染汙俗,咸與惟新?!薄墩撜Z·先進》:“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鄙暇渲芭c”可譯為“允許”,下句之“與”可譯為“贊成”。再回看例文,屈原寫的“憲令”是“未定”之草稿。上官大夫看了之后覺得與己意不合(或“爭寵”而為之),要求刪除(或“改變")某些條款,而屈原堅持己見,不贊成,不允許,于是上官大夫“讒之”。這樣,兩個人的斗爭是一種政治的斗爭,是有關國家方針政策的斗爭。否則,屈原不也成了“爭寵”者了嗎?

例5

(信陵君)至鄴,矯魏王令代晉鄙。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曰……(《史記·魏公子列傳》)

對“舉手”二字,一般不注(自然以為無可注),而譯文則為“舉起手來”。晉鄙為什么要“舉起手來”呢?注者譯者都末加思考。是一種“禮儀”嗎?除了納粹黨和中國少先隊有“舉手”之禮外,還找不到古人有這種行禮的方式。是晉鄙要以手遮光以利望遠嗎?兩個人又近在咫尺。這“手”舉得實在沒有道理。發現“無理”就會思考,就會去翻書。原來,“手”通“首”!《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陳知其罪,授手于我。”洪亮吉詁:“惠棟曰:‘手,古首字?!癜浮都艺Z》作‘授首于我?!痹瓉恚芭e手”就是“抬頭”!晉鄙“合符”,自然要低頭看符;待到“合符”之后,心有所疑,于是“抬起頭來”打量信陵君?!砣回炌ā?/p>

篇3

關鍵詞:“吾誰與歸” “歸” “與” 介詞 語氣助詞

“吾誰與歸”為后人熟知多是由于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那句“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對于其中“與”的認識,歷來眾說紛紜。

一種觀點認為“與”在句中作介詞,“誰”為賓語前置。《禮記正義》孔穎達疏:“此處先世大夫死者既眾,假令生而可作起,吾于眾大夫之內,而誰最賢,可以與歸?”人教版初中八年級語文《岳陽樓記》注解:“(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微,沒有。誰與歸,就是‘與誰歸’。歸,歸依。”“與”在這里作為介詞,解釋為“跟,同”。郭錫良《古代漢語》:“誰與:與誰”,“疑問句代詞賓語前置”,“歸:歸從,匯聚在一起”。

另一種觀點視“與”為語氣助詞,可省略。王引之《經傳釋詞》“歟、與”條:“與,邪,辭也。此皆常語也。其在句中助語者:《禮記·檀弓》曰:‘誰與哭者?’又曰:‘死者如可作也,吾誰與歸?’……家大人曰:‘與’,音馀?!嵴l與歸’,與‘誰與哭者’,文同一例,猶言吾將誰歸也。”《古書虛字集釋》“按‘與’字為疑問之詞,或有于句中倒用者,如《禮記·檀弓》篇:‘誰與哭者?’即‘哭者誰歟?’”又“死者如可作也,吾誰與歸?”即‘吾歸誰歟’皆是也。”

陳建生《“吾誰與歸”解》、余志朝《“吾誰與歸”正詁》、朱聲琦《郭錫良〈古代漢語〉(上)部分注釋商兌》、富金壁《“其與能幾何”與“吾誰與歸”》等認為“與”應視為助詞,同“歟”,無義,可省略。潘玉坤《句中虛詞“與”及其相關句型》將“吾誰與歸”和“其與能幾何”“何……之與有”“安與知……”這幾種先秦兩漢文獻中“與”的常用句型,著眼語言的系統性,梳理總結,認為這些句型中的“與”應作為虛詞。

以上兩種解釋中,“與”的詞義、詞性不同,句子結構也不一樣。“與”的釋義困惑,很大程度上來自“歸”字意義一直模棱兩可,有的主張“歸附、歸依”,有的贊成“崇敬、仰慕”。學界認為“歸”字的語義主要有兩種:一是“歸附,歸向”,二是“景仰、崇敬”,如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皻w”解為后者,文獻典籍中并未有新的例證。嚴格地說,此義應視為語義上的發揮,并不能視為“歸”本身的意義。例如:

(1)趙文子與叔譽游于九原,文子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誰與歸?叔譽曰:‘其陽處父乎?’文子曰:‘行植于晉國,不沒其身,其智不足稱也。’‘其舅犯乎?’文子曰:‘見利而不顧其君,其仁不足稱也。我則隨武子乎!利其君,不忘其身;謀其身,不遺其友。’晉人謂文子如人。”(《禮記·檀弓》)

(2)晉平公過九原而嘆曰:“嗟乎!此地之蘊吾良臣多矣,若使死者起也,吾將誰與歸乎?”(西漢·劉向《新序·雜事》)

(3)贊曰:君子重義,小人殉利。巢殞耆誅,其道即異。許、呂封駁,照耀黃扉。死而可作,吾誰與歸?(《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四》)

(4)非唐之劉宴會,吾誰與歸?(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劉宴知取予論》)

與“吾誰與歸”類似的“其誰與歸”:

(5)臨風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復見,而其誰與歸?(宋·王安石《臨川先生集·祭歐陽文忠公文》)

(6)瞻望城西,素旌來止。其誰與歸?九原莫起。(明·歸有光《震川先生集·祭唐虔伯文》)

(7)今年在揚州,聞公眉觀察亦有一聯云:“敬以持己,恕以接物,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生不交利,死不屬子,九京可作,舍公其誰與歸。”出語本《朱子》,對語本《檀弓》,則真足以傳陶泉矣。(清·梁章鉅《浪跡叢談·俞陶泉都轉》)

上述例文都談到了“死者可作”“死者若起”這一共同話題。其中例(5)、例(6)為祭奠亡人之文,若為“崇敬、仰慕”,則逝者、生者皆可敬慕,又何來“死者可作”之感嘆呢?

其實,“歸”作“崇敬、仰慕”義,盡管不合邏輯,但確實可以省去關于“與”究竟是介詞還是語助詞的麻煩,但仔細觀察如果“歸”作“歸附、歸依”解,亦有不通之處。

(8)進退我生,游觀所達,得貴為人,將在含理。含理之貴,惟神與交,幸有心靈,義無自惡,偶信天德,逝不上慚。欲使人沈來化,志符往哲,勿謂是賒,日鑿斯密。著通此意,吾將忘老,如曰不然,其誰與歸。(南朝·沈約《宋書·顏延之傳》)

(9)嗟夫!今之人,知動之可以成功,不知非其時,動亦為兇;知靜之可以立德,不知非其理,靜亦為賊。大矣哉!動靜之際,圣人其難之。先之則過時,后之則不及時。交養之間,不容毫厘。故老氏觀妙,顏氏知幾。噫!非二君子,吾誰與歸。(唐·白居易《動靜交相養賦》)

(10)然羲之《石牌帖》云:石脾入水即干,出水便濕;獨活有風不動,無風獨搖;又未可以意窮也。非至圣,吾誰與歸?(南宋·陳郁《藏一話腴》)

(11)禮者,過不及之準也;抑之極,則矯而為揚之甚,勢之必反也。垂及于女直、蒙古之世,鞭笞之,桎梏之,奴虜斥詬之;于是而有“者廝可惡”之惡聲施于詔令,廷杖鎖拏之酷政行于殿廷;三綱裂,人道毀,相反相激,害亦孔烈哉!三代之后,必欲取法焉,舍趙宋待臣之禮,其誰與歸?(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卷十三·明帝》

此三處文獻皆大段談論事理、物理,絲毫未提及人事,緣何筆鋒一轉產生“無人可歸”之感?例(6)《震川先生集·祭唐虔伯文》,唐虔伯與歸有光確曾一道為著名的“張貞女事件”奔走呼號,但二人關系并非“歸附、歸依”。例(2),“良臣再起”,恐怕晉平公所表達的也不是要“歸附”于他們。假使“歸”的“歸附、歸依”義引申為“在一起”,比喻心靈上的志同道合,能否說得通呢?例(11)“舍趙宋待臣之禮,其誰與歸?”既不能理解成“除了趙宋的禮法,還能歸附于什么呢?”,也不能理解為“除了趙宋之禮,還能和什么在一起呢?”因為“其誰與歸”并非是要“歸順”于趙宋禮法,而是要“取法”,參考、借鑒從而實現所要追求的至善至美之法。

趙文子九原對話的濫觴,從一開始就未提及“歸”的指向,后人在用典時也照搬全收,因而造成了無盡的爭論。但好在仍有極少數例子給我們提供了線索,指明例(11)“歸”指的是“創制符合仁政的禮法”。

(12)兩都陷沒,晉室垂盡,所留遺者,惟南陽瑯琊二王,同居征鎮,欲求繼絕,舍二王其誰與歸?(民國·蔡東藩《兩晉演義》)

《論語·堯曰》:“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毙蠒m疏:“賢者當世祀,為人非理絕之者,則求其子孫使復繼之?!薄袄^絕世”也作“繼絕”。這里很容易譯成“除了這二王還能歸附誰呢”,但聯系上下文,可知并不存在哪一方歸附哪一方,而是“除了這二王還能跟誰一起最終實現我們的目標呢?”即“求繼絕”,延續快要斷絕的世族命脈。

縱觀“吾誰與歸(其誰與歸)”的語境,無一例外,具備以下幾個特征:a.作者在現實環境中屢受挫折、失意惆悵。不論是慨嘆人才凋零,還是自身時運不濟,皆為逆境觸發的感慨。b.言者心情沉重,語氣程度甚于平時。從“嗟乎!“嗟夫!”“噫!”“害亦孔烈哉!”可見一斑。c.提及的人物多為逝者,非生者。正是由于現實環境的殘酷異常,同路乏人,才會不切實際希冀“死者可作”,渴盼能有同道中人與之前行。d.都在談論事理,而非談論某人。e.“吾誰與歸(其誰與歸)”提及的人和事無論是否得到公認,都籠罩了“至圣”“至善”的色彩。環境殘酷之至,心情沉痛之至,內心所最欽佩的人和事,這幾種特征都反映了共同語義“終極、至高”。而這得益于“歸”,因為“歸”本身即含有“最終、終結”的語意。

因此,“歸”訓為“終,至”“最終到達、最終實現”,則一切疑惑迎刃而解。“吾誰與歸”意思就是“還能和誰一起最終實現那至高的理想(探索到宇宙、人生的奧妙)呢?”張盛橋、熊細滾《古代漢語》第二章“選詞概述”,“歸”字,義項④“最后回到某一地點,《周易·系辭》:‘天下同歸而殊涂’”。這里“歸”與“吾誰與歸(其誰與歸)”意義相同,比喻實現至高的理想,即中國傳統文化中志士仁人上下求索的修身治國平天下的至理?!吨直媛浴罚骸啊逗鬂h書·袁術傳》‘雖假符僭稱,歸將安所取容哉’。‘歸’,終竟之辭”?!秴问洗呵铩ど鞔笥[·順說》:“以之所歸”,高誘注:“歸,終也”?!督浟x述聞·通說上·歸》宣十一年傳:以討召諸侯而以貪歸之。歸,亦終也。

“歸”本義為女子出嫁。《說文解字注》:“《公羊傳》《毛傳》皆云:‘婦人謂嫁“歸”’。此非婦人假歸名。乃凡還家者假婦嫁之名也。從止,婦省。當云從婦止,婦省?!薄兑住u》:“女歸,吉”,孔穎達疏“女人生有外成之義,以夫為家,故謂嫁曰歸也”?!豆騻鳌る[公二年》:“婦人生以父母為家,嫁以夫為家,故謂嫁曰歸”。由本義推廣為“回家”。由“回家”引申為“返回某個地方”,繼而引申為“歸附、歸依”。同時,由“返回”又引申出“人死”。道家主張“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等,認為生命是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反復過程,就像“女人生有外成之義,以夫為家”,人的最終歸宿是起始的地方?!稜栄拧め層枴罚骸皻w,鬼之為言歸也。”郝懿行義疏:“生,寄也;死,歸也?!崩畎住稊M古》之九:“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到達生命的終點,就是回到起點。由“人死”引申出了“最終到達”。也正由于“歸”的指向具有“終極”的涵義,連帶提及的人和事,也具有了“至高”的色彩。

如上所述,所有模棱兩可、佶屈聱牙的語句,便都可以通讀了。(較長的例子只截取一部分翻譯,引用相同語句的例子不重復作解。)

(13)文子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誰與歸?”(《禮記·檀弓》)

譯文:如果死者能死而復生,我會跟誰一起最終找到治國治家的方法呢?

(14)晉平公過九原而嘆曰:‘嗟乎!此地之蘊吾良臣多矣,若使死者起也,吾將誰與歸乎?’”《新序·雜事》

譯文:晉平公途徑九原故地嘆道:“唉!這里葬著我朝眾多良臣,如讓死者再生,我將會跟誰一起最終使晉國實現霸業呢?”

(15)贊曰:君子重義,小人殉利。巢殞耆誅,其道即異。許、呂封駁,照耀黃扉。死而可作,吾誰與歸?(《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四》)

譯文:稱贊道:君子看重義,小人為了利不惜犧牲生命。孔巢父為國獻身,柏耆為利而被誅殺,他們選擇的道路不同。許孟容、呂元膺不避安危,直言敢諫,其言行將光耀史冊。如果逝者再生,我輩會跟誰一起最終探索到為人臣子的處事之理呢?

(16)非唐之劉宴會,吾誰與歸?(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劉宴知取予論》)

譯文:除了唐朝的劉宴,我還能跟誰一起探索到取予的道理呢?

(17)故老氏觀妙,顏氏知幾。噫!非二君子,吾誰與歸。(唐·白居易《動靜交相養賦》)

譯文:除了這兩位圣人,我還能和誰一起探索到那動靜養生的奧妙呢?(按:同上)

(18)非至圣,吾誰與歸?(南宋·陳郁《藏一話腴》)

譯文:除了至圣,我還能和誰一起探索到天地間玄妙的道理呢?(按:同上)

(19)著通此意,吾將忘老,如曰不然,其誰與歸。(南朝·沈約《宋書·顏延之傳》)

譯文:若通曉了這個道理,我會忘了自己正在老去(比喻樂而忘憂),而如果說還不能明了,我又能和誰一起最終探求到這些道理呢?

(20)臨風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復見,而其誰與歸?(宋·王安石《臨川先生集·祭歐陽文忠公文》)

譯文:站在風中思緒紛飛,所不能釋懷的是:想到您已經不能再見到了,還能和誰一起最終探索到治理天下的道理呢?

(21)瞻望城西,素旌來止。其誰與歸?九原莫起。(明·歸有光《震川先生集·祭唐虔伯文》)

譯文:遠望城西,吊唁先生的旗幟來來往往。還有跟誰一起最終探索到修身治學的道理呢?逝者不能再生啊。

(22)三代之后,必欲取法焉,舍趙宋待臣之禮,其誰與歸?(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卷十三·明帝》

譯文:夏商周以后,如果一定要師法哪個,則除了宋朝對待臣子的禮法,還能借鑒什么最終創制至善至美的禮法呢?(此處以物擬人,“與”隨文曲折,譯為“借鑒”)

(23)兩都陷沒,晉室垂盡,所留遺者,惟南陽瑯琊二王,同居征鎮,欲求繼絕,舍二王其誰與歸?(民國·蔡東藩《兩晉演義》)

譯文:兩都城陷落,晉宗室已將近滅亡,遺留下來的,只有南陽、瑯琊二王還在駐守城鎮,征討四方,想要延續將斷絕的王朝命脈,除了這二王最終還能跟誰一起實現呢?

對象為逝者的文例,都是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表明自己處境孤獨,無人作伴,只有這些先賢的思想能與自己的心靈為友。

主張“歸”作“歸附、歸依”,往往自相矛盾。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文注釋和郭錫良等《古代漢語》都認為:“與”作介詞為“和”,“誰與歸,就是‘與誰歸’”,“歸”即“歸從,匯聚在一起”。這種解釋反映了句子大意,但逐字逐句考察,則前后矛盾凸顯。若“歸”為“歸附、歸依”,則“與”不能為介詞,而是語氣助詞;若“與”為介詞,則“歸”不能訓為“歸依”。如果這二者共存,這句話便翻譯成“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和誰歸依呢?”顯然語意不通。

因此“歸”應解釋成“最終到達”“最終實現”,“歸”之意明確,則“與”顯然應為介詞,表示“跟……一起”。需要指出的是,“與”在此處也不可能是連詞,因為說話者和提到的人事為主從關系,非并列關系。

“與”作語氣助詞,通常放在句末。

(24)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論語·學而》)

(25)抑與之與?(前一個“與”為實意動詞,后一個為語氣詞。)(同上)

(26)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同上)

(27)唯求則非邦也與?(《論語·先進》)

(28)長沮曰:“彼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痹唬骸笆囚斂浊鹋c?”(《論語·微子》)

(29)不識舜不知象之將殺己與?(《孟子·萬章上》)

“與”作句中語氣詞的情況極少,且有規律。

(30)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論語·公冶長》)

(31)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同上)

句中“與”都在介詞結構之后,而“吾誰與歸(其誰與歸)”的句子結構不符合這一規律。

王念孫《讀書雜志》以及裴學?!豆艜撟旨尅返日J為:“‘吾誰與歸’,與‘誰與哭者’,文同一例,猶言吾將誰歸也?!睂嵸|上此二者屬不同文例,對此已有學者做過闡述。

還有一些學者將“其與幾何”“何……之與有”“安與知……”等含有“與”的常用短語放在一起探討,認為句子結構相似,所以“與”的用法相同,其實也不然。因為只有當“吾誰與歸(其誰與歸)”中的“與”作語氣助詞講時,這幾種用法的句子結構才相似;況且判斷詞義必須結合文意,不能單憑句法結構。若“與”作語氣助詞,則“其誰與歸”即“其誰歸”。“歸”只能解釋成“歸附、歸依”“一道”或者“崇敬、仰慕”,“其誰歸”即“還能歸附誰呢?”或“還能仰慕誰呢?”。這都是說不通的。后一種不再贅述,這里只重申為何否定前一種解釋?!皻w附、歸依”放在句中,句子邏輯混亂,如例(14)和例(22)。甚至還有例句無任何鋪墊,就出現了“吾誰與歸”,如例(19),“歸附”從何談起?考察其它例子,盡管作“歸依”或者“一道”講顯得突兀、模棱兩可,大致還能符合文意,但仍然存在理解障礙。這一障礙就是這類語境的所有主題都在圍繞某種事理進行探討,而不是某人。取予之道、動靜養身之道、出世入世之道、做臣子之道、為人處事之道、宇宙萬物之理、禮法之道、救亡圖存之道,皆不為談人,而為議事。“和某人在一起”與主題毫無關系,讓人如墮云霧。趙文子叔譽的九原對話,評價陽處父‘行植于晉國,不沒其身,其智不足稱’,評價舅犯‘見利而不顧其君,其仁不足稱”,贊同隨武子“利其君,不忘其身;謀其身,不遺其友”。其實,趙文子并非為了說隋武子,而是要表明自己所向往、主張的處世之道,不過是借評議前輩委婉地表明自己罷了?!对狸枠怯洝芬彩侨绱耍劇肮湃嗜恕?,是想借“古仁人”來表明自己對境遇變遷、出世入世的態度: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不會因為自身遭遇而“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仍然會以入世之心,忘卻自己的喜憂,為民謀福祉。其他例子皆是如此。把握全文的主旨,才能盡量避免斷章取義引起的誤解。

文獻中還有一例,也能證明“與”在“吾誰與歸”中為介詞,應該解釋為“跟……一起”。例如:

(32)王太尉曰:“見裴令公精明朗然,籠蓋人上,非凡識也。若死而可作,當與之同歸?!被蛟仆跞终Z。禮記曰:趙文子與叔譽觀于九原,文子曰:‘死者如可作也,吾誰與歸?’鄭玄曰:“作,起也。”(《世說新語箋疏·賞譽第八》

“吾誰與歸”在后世成為“與之同歸”,大概去古未遠的人們較今人更明曉此典故的真正意義。

綜上所述,“吾誰與歸(其誰與歸)”中的“歸”應訓為“最終到達”?!拔嵴l與歸”是用比喻的手法抒發內心的感嘆,字面直譯“到達心靈所夢想的地方”,隨文意譯,具體說來就是“探索到那些事理的奧妙”,或者說“實現那最終的目標”?!皻w”的指向,同“天下同歸而殊途”一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通常不明說,其實不言而喻,指的就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士大夫階層所向往的遠景,諸如天下大同、美政、為人處事的和諧等等。“吾誰與歸”即為“我還能和誰一起最終實現那至高的理想(探索到宇宙、人生的奧妙)呢?”。《岳陽樓記》中的“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便可翻譯成“唉!除了這些人,我還能和誰一起最終探索到境遇變遷時應持有的至善至美的處事態度呢?”作者通過探求“古仁人”之心,反復琢磨,確實找到了符合自己人生觀的至善之道,那便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參考文獻:

[1]李學勤.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2]課程教材研究所.初中八年級下學期語文[Z].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8.

[3]郭錫良,唐作藩等.古代漢語[Z].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4]王引之.經傳釋詞(黃侃、楊樹達批本)[M].長沙:長沙岳麓書

社,1985.

[5]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M].北京:北京中華書店,2004.

[6]陳建生.“吾誰與歸”解[J].古漢語研究,1994,(1).

[7]余志朝.“吾誰與歸”正詁[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版),1996,(2).

[8]朱聲琦.郭錫良等《古代漢語》(上)部分注釋商兌[J].江蘇教

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2).

[9]富金壁.“其與能幾何”與“吾誰與歸”[J].語文建設,2001,

(12).

[10]潘玉坤.句中虛詞“與”及其相關句型[J].語文研究,2011,

(1).

[11]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2]李學勤.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13]張盛橋,熊細滾.古代漢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14]劉淇.助字辨略[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5]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M].北京:中國書店,1985.

[16]王引之.經義述聞[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17]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18]李學勤.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19]李學勤.十三經注疏·春秋公羊傳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1999.

[20]李學勤.十三經注疏·爾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篇4

文言文是中學語文的重要板塊,我們在閱讀和講授文言文時最大的難點就在于詞匯,訓詁學的研究對象就是古代的字義和詞義,所以,訓詁學對文言文的教學至關重要,下面試著從四個方面談談訓詁學對文言文教學的作用。

一、運用形訓,建立詞義和字形的聯系,直觀其形象

形訓,是訓詁的重要方法,又稱以形索義,就是通過分析漢字的形體結構來解釋字義,這種訓詁方法是根據漢字的特點而建立起來的。

漢字是一種以象形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其形體和意義有著密切的關系,因而造字時字的基本意義往往可以從字形的分析中顯示出來。而且古代漢語以單音節為主,用漢字記載的古代漢語書面語言,基本上一個字就是一個詞。因此,古代漢語書面語言里的詞,除了有音、義兩個要素外,還有一個“形”的外在要素,這就是形訓的理論根據。例如:

(一)蘇教版高中語文《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薄霸弊?,在這里是“腦袋”之義,這個字的古字形是“”,本義是頭,下面是個人形,上面的圓形指示人的頭部。“喪其元”就是丟腦袋。這一字形形象而生動,令人過目不忘。

(二)文言文中的常見詞“及”?!凹啊弊值墓抛中问恰啊?,整個字形像一支手把人抓住,其本義是“追趕上”,引申為“達到”,再引申為“到那個時候”、“趁這個時候”、“趁著”,再引申為“涉及”、“到”、“與”等等。

(三)蘇教版高中語文《孟子·粱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薄白摺惫帕x是“跑”,這里應解釋為“逃跑”,很多學生往往受今義的影響理解為“行走”?!白摺惫抛中巫鳌啊?,像人跑時兩手大幅度擺動,與現在的“行走”義不同。而“行”的古文字形作“”,本義是“道路”?!靶小惫┤诵凶?,因而引申為“行走、行進”。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如果能展示出“走”和“行”的古字形,學生便能更好地理解并加以區別這兩個字的古義了。

二、運用聲訓,建立詞義和字音之間的聯系,有效掌握通假現象

聲訓,又稱音訓、因聲求義,是通過漢字聲音線索的分析來探求和詮釋詞義的訓詁方法,被釋詞與用來解釋的詞之間往往音同或音近,或雙聲或疊韻。中學文言文中通假現象普遍存在,辨識通假字歷來是中學文言文教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教學環節,同時也是一個教學難點。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運用聲訓幫助掌握通假現象。例如:

(一)《論語·陽貨》:“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歸”通“饋”,贈送。“歸”與“饋”韻部相同,聲母相近,是疊韻通假關系。

(二)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中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闭n文未給“借”字作注,其他古文選本也未注。我們通常的理解就把“借”理解為普遍的“借進”義,聯系語境,歸有光為什么要把借來的書裝滿自己的書架呢?細細想來不合情理。《詩經·大雅·抑》:“借日未知。”《漢書·霍光傳》引《詩》作“籍”,“籍”的本義是古代祭祀朝聘時陳列禮品的墊物?!墩f文》:“藉,祭藉也。”如《文選·孫綽〈游天臺山賦〉》:“藉萋萋之纖草?!崩钌谱ⅲ骸耙圆菟]地而坐曰藉?!盵1]“借”上古屬鐸部精紐,“籍”上古屬鐸部從紐,“借”與“藉”為疊韻通假。“借書滿架”就是“置放的書排滿了書架”。

三、運用訓詁學的知識可以訂正中學文言文教材中錯誤的注釋

根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學始終將字詞教學確立為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對字詞理解的準確與否至關重要,有時會直接影響到對整個句子乃至全篇的認識和理解。中學課本里的文言文注釋絕大多數是正確可靠的,但仍有一些地方需要加以訂正。例如:

(一)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課文解釋“縣官”為“官府”。這種解釋顯然不準確,據考察,“縣官”一詞出自漢代,最初是對天子的稱呼。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縣官,謂天子也。所以謂國家為縣官者,《夏官》王畿內縣即國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縣官也?!庇秩缍鸥Φ摹蹲跃└胺钕瓤h詠懷五百字》:“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焙髞硪卜悍Q朝廷,如《史記·景帝本紀》:“令內史郡不得食馬粟,沒入縣官。”[2]《漢書·食貨志》中晁錯的《論貴粟疏》:“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盵3]

(二)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孔雀東南飛》:“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舉手長勞勞”課文注釋:“舉手告別,憂傷不止?!盵4]注釋將“舉手”就理解為今天所說的“舉手”,對嗎?《漢語大詞典》解釋“手”其中一個義項是通“首”?!蹲髠鳌は骞迥辍罚骸瓣愔渥?,授手于我。”洪亮吉詁:“惠棟曰:‘手,古首字?!癜浮都艺Z》作‘授手于我?!庇纱丝芍@里的“舉手”應是“舉首”,就是“抬頭”。

四、運用訓詁學知識可以指導我們弄清文言文中詞語的確切含義

語言是發展變化的,詞匯和詞義也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在中學文言文課文中,某些注釋雖無大錯,但仔細推敲起來卻總覺勉強,利用訓詁學的知識,可以幫助我們弄清課文中詞語的確切含義。例如:

(一)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廉頗藺相如列傳》:“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間”課文注釋為:“小路,名詞作狀語,從小路?!盵5]《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懷其寶,間行已去。”司馬貞《史記索引》:“間行,猶微行也?!薄妒酚洝り惿媸兰摇罚骸坝珠g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薄妒酚洝の汗恿袀鳌罚骸昂钌似寥碎g語?!薄妒酚洝分械摹伴g”用在動詞前面常作“暗中、秘密”的意思。所以“間至”譯為“暗中回到”更好。

(二)人教版語文必修三《師說》:“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師襄”課本注釋為:“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孔子向他學過彈琴?!盵6]這個注釋不是很準確,按這樣的注釋,學生很容易認為“師襄”是姓“師”名“襄”的人。這里的“師”應該是樂官的稱謂,翻譯為“一個叫襄的樂師”。在這篇課文中提到了“巫醫樂師百工之人”,春秋時期,“師”原指“樂官”,例如《太平廣記·王子年拾遺記》中提到的“師延”、“師曠”、“師涓”等,這三位都是當時的樂官,但他們都不姓“師”。這里注釋應該注明這種特殊身份,以免引起學生的誤解。

注釋: 

[1]李善等.六臣注文選[M].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2]司馬遷.史記·孝景帝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82:448. 

[3]班固.漢書·食貨志[M].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4]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篇5

燈謎是寫在彩燈上面的謎語,謎語來源于民間口謎,后經文人加工成為謎,它在中國源遠流長。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中秋節活動燈謎及答案2021最新版,歡迎大家來閱讀。

中秋節活動燈謎11、謎語題目:一輪明月照窗前(打一禮貌用語)

謎語解析及答案:光臨舍下。謎面可理解為有光照在居住的地方,因此是光臨舍下。

2、謎語題目:都在望明月(打一禮貌用語)

謎語解析及答案:大家賞光?!岸肌敝杆腥?,因此扣“大家”;“望明月”扣“賞光”。

3、謎語題目:卻叫明月送將來(打一字)

謎語解析及答案:腳?!皡s”“月”明企,“送將來”是放在該字的首位。該字表示人和某些動物身體最下部接觸地面的部分,是人體重要的負重器官和運動器官。

4、謎語題目:舉頭望明月(打四字常用語)

謎語解析及答案:面上有光。謎面可引申為有月光照在臉上,因此是面上有光。

5、謎語題目:明月一出照園中(打一貨幣)

謎語解析及答案:日元。“明”字的“月”出走只余“日”;“園中”扣“元”。日元是日本的官方的貨幣,于1871年制定。

6、謎語題目:明月隱高樹(打一字)

謎語解析及答案:杳。“明月隱”還?!叭铡?“高樹”是指“樹”字的.最上面,扣“木”。該字表示無影無聲:x無音信。x然無聲。x如黃鶴(喻人或物全無蹤影)。

7、謎語題目:半江明月畫中陳(打一字)

謎語解析及答案:渭。“江”字的一半“氵”,“畫”字的中間“田”,月明企,合起來就是“渭”字。該字表示〔x河〕水名,源出中國甘肅省,流入陜西省,會涇水入黃河。

8、謎語題目:明月當頭天馬行(打一字)

謎語解析及答案:騰?!懊髟隆笨邸霸隆?,添上“天”“馬”和“當”字的頭合成騰字。該字在漢語中常表示奔跑,跳躍:x驤。奔x。歡x。x躍。x越。

9、謎語題目:西江月懷古(打一字)

謎語解析及答案:湖?!敖弊值奈鬟吥恕般摺保砩稀霸隆薄肮拧倍?,合成“湖”字。古人把陸地中的封閉水域稱為湖泊,其中湖指水面長滿胡子般水草的封閉水域。

10、謎語題目:欲上月宮折桂枝(打一成語)

謎語解析及答案:高不可攀。月宮以及月宮上的桂花樹都是高得無法攀登的地方。該成語常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難接近。

中秋節活動燈謎21、十五的月亮(打成語)———正大光明

2、舉頭望明月(打電影演員)———高圓圓

3、敢上九天攬月(打汽車名牌)———凌志

4、得月樓前先得月(打一字)———棚

5、云破眉月倚西樓(打一字)———私

6、明月松間照(打攝影名詞)———黑白顯影

7、月落日出雁陣業(打一字)———胭

8、九月初三月似弓(打飲料)———珍珠露

9、節日晚會露一手(打一字)———挽

10、新婚度蜜月,中秋游異邦(成語一)———喜出望外

11、清風拂面中秋夜(四字常用語一)———發揚光大

12、中秋別后重團圓(影目一)———火種

13、中秋朗月,賓主共賞(成語二)———正大光明

14、時逢中秋產于滬(五言唐詩句一)———海上生明月

15、中秋月餅(電腦名詞一)———節點

16、八月望洞庭,千帆過眼簾(宋詩目三)———中秋湖上泛舟

17、外圓正割垂直線,積分開方斜角邊(節日一)———中秋

18、十里空山外,千行雁陣南(節日一)———中秋

19、八月十五共清輝(五代詩目一)———中秋月

中秋節活動燈謎1、謎語:金環銀環猜一《水滸傳》人物綽號答案:【兩頭蛇】

2、【中秋謎語】時逢中秋產于滬五言唐詩句一【答案】:海上生明月

3、【中秋謎語】月有陰晴圓缺打經濟學名詞【答案】:自負盈虧

4、謎語:當年也曾風光過猜歌手謎底/答案:【陳紅】

5、謎語:黃昏猜一中國地名答案:【洛陽】

6、謎語:“主公大權,不可委托他人”五字廣告語答案:【要爽由自我】

7、謎語:彼此摟緊,吻了又吻猜四常二答案:【互相體貼,親上加親】

8、【中秋謎語】長安一片月打《水滸》人物名【答案】:秦明

9、【中秋謎語】月是故鄉明打一農業名詞【答案】:光照

10、【中秋謎語】中秋月餅電腦名詞一【答案】:節點

11、謎語:阿哥妄稱大猜四字常言答案:【君子自重】

12、【中秋謎語】月落日出雁陣業打一字【答案】:胭

13、【中秋謎語】中秋月夜座談會打一氣象用語【答案】:明晚多云

14、【中秋謎語】明月松間照打攝影名詞【答案】:黑白顯影

15、【中秋謎語】中秋歸來打一詞牌名【答案】:八歸

16、字謎:到塞北后再落腳猜字一答案:【蹇】

17、【中秋謎語】十五的月亮打成語【答案】:正大光明

18、謎語:半推半就答案:【掠】

19、【中秋謎語】明天日全食打一字【答案】:月

20、【中秋謎語】中秋菊開打一成語【答案】:花好月圓

21、謎語:九只鳥猜一字謎答案:【鳩】

22、【中秋謎語】舉杯邀明月打一禮貌用語【答案】:賞光

23、謎語:“鄉音無改鬢毛衰”卷簾格猜韓國電視劇名答案:【大長今】

24、謎語:瑛猜花名一答案:【霸王花】

25、【中秋謎語】心已決斷不宜遲打一字【答案】:快

26、謎語:此去蘇北淮安,對方一向不見猜江蘇地名答案:【灌云】

27、【中秋謎語】中秋望月打一《紅樓夢》詩名【答案】:賈語村的,《對月寓懷》: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晴光護玉欄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28、【中秋謎語】中秋過后又重陽打一鄭板橋詩句【答案】:一節復一節

29、【中秋謎語】八月望洞庭,千帆過眼簾宋詩目三【答案】:中秋湖上泛舟

30、謎語:毀掉土壤大開林,錯上加錯猜歷史名城一答案:【襄樊】

31、【中秋謎語】敢上九天攬月打汽車名牌【答案】:凌志

32、謎語:雨霽云散猜詞謂一,二字答案:【開朗】

33、謎語:人稱小霸王,名列郡縣中猜江蘇地名答案:【通州】

34、謎語:兒童執扇追黃蝶猜一體育詞語答案:【少年相撲】

35、謎語:俏麗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猜體育項目省略語答案:【女子花樣】

36、謎語:需要一半,留下一半猜一字答案:【雷】

37、謎語:高高興興看日出猜四常答案:【歡迎光臨】

38、謎語:山,刺破青天鍔未殘猜一體育詞語答案:【凌空一頂,出界】

39、燈謎:又見潮水落堤頭猜宗教詞答案:【朝圣】

40、【中秋謎語】中秋度蜜月打一成語【答案】:花好月圓

41、【中秋謎語】八月十五共清輝五代詩目一【答案】:中秋月

42、【中秋謎語】二月平打一字【答案】:朋

43、謎語:禾薪入門打《水滸傳》人名一答案:【柴進】

44、字謎:借光復習又解難猜字一答案:【耀】

45、謎語:達板城娶親猜一人名答案:【馬拉多納】

46、謎語:舉頭望明月猜一外國地名答案:【仰光】

47、謎語:淮安點心暢銷西部猜影視演員答案:【湯唯】

48、【中秋謎語】舉頭望明月打一中藥名【答案】:當歸

49、字謎:三點一四又作圓周率猜一字謎答案:【漫】

篇6

中秋節燈謎大全

1.謎語:彼此摟緊,吻了又吻 (猜四常二)

答案:【互相體貼,親上加親】

2.謎語:達板城娶親(猜一人名)

答案:【馬拉多納】

3.謎語:怎么能說是你呢 (猜外國地名一)

答案:【安道爾】

4.謎語:黃昏(猜一中國地名)

答案:【洛陽】

5.謎語:苦絳珠魂歸離恨天 (猜現代橋梁學家)

答案:【茅以升】

6.字謎:千里相會斷橋邊 (猜字一)

答案:【驕】

7.謎語:歲暮不見有人來(猜一字謎)

答案:【仙】

8.謎語:天下有道則見(猜一燈謎用語)

答案:【露面】

9.謎語:齊心抓重點,欣然向前進(猜一字)

答案:【斧】

10.謎語:阿哥妄稱大 (猜四字常言)

答案:【君子自重】

11.謎語:曲徑人歸來(猜一字謎)

答案:【及】

12.謎語:居壽山而益壽 (猜宋詞人一)

答案:【石延年】

13.謎語:來回都頂風 (猜四字俗語)

答案:【兩頭受氣】

14.謎語:酩酊醉臥方罷休 (猜四字口語)

答案:【躺倒不干】

15.字謎:借光復習又解難. (猜字一)

答案:【耀】

16.謎語:當年也曾風光過 (猜歌手)

答案:【陳紅】

17.謎語:高高興興看日出 (猜四常)

答案:【歡迎光臨】

18.字謎:中秋節后來團聚. (猜字一)

答案:【種】

19.謎語:雨霽云散 (猜詞謂一,二字)

答案:【開朗】

20.謎語:正要奔赴華北,一心先置行頭 (猜福建地名)

答案:【德化】

21.謎語:“主公大權,不可委托他人”(五字廣告語)

答案:【要爽由自己】

22.謎語:《陳涉世家》 (猜水泊人名)

答案:【白勝】

23.謎語:舉頭望明月(猜一外國地名)

答案:【仰光】

24.字謎:山岡錯落合無人(猜一字謎)

答案:【峒】

25.燈謎:又見潮水落堤頭 (猜宗教詞)

答案:【朝圣】

26.謎語:巖紋美麗(猜一《水滸傳》人名)

答案:【石秀】

27.謎語:“鄉音無改鬢毛衰” 卷簾格(猜韓國電視劇名)

答案:【大長今】

28.謎語:半推半就

答案:【掠】

29.謎語:海埂冬訓練體能,待到炎夏去親征(猜一體育詞語)

答案:【熱身賽】

30.謎語:瑛 (猜花名一)

答案:【霸王花】

31.謎語:人稱小霸王,名列郡縣中 (猜江蘇地名)

答案:【通州】

32.謎語:柳眉初吐草蒙茸(猜一燈謎用語)

答案:【聊目】

33.字謎:初吻休要藏花下 (猜12筆字)

答案:【葆】

34.謎語:俏麗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 (猜體育項目省略語)

答案:【女子花樣】

35.謎語:山,刺破青天鍔未殘(猜一體育詞語)

答案:【凌空一頂,出界】

36.謎語:因欠收無賺頭. (猜字一)

答案:【歉】

37.謎語:毀掉土壤大開林,錯上加錯 (猜歷史名城一)

答案:【襄樊】

38.謎語:一只八寶袋,樣樣都能裝。能裝棉和紗,能裝鐵和鋼(猜一日常用品)

答案:【針線包】

39.謎語:上下難分(猜一字謎)

答案:【卡】

40.字謎:到塞北后再落腳. (猜字一)

答案:【蹇】

41.謎語:青色糕,紅色糕,不能吃來不能咬,食品商店買不到,蓋房建樓少不了。(猜一建筑材料)

答案:【磚】

42.謎語:清淺平波迻畫舫(猜一字謎)

答案:【盞】

43.謎語:兒童執扇追黃蝶(猜一體育詞語)

答案:【少年相撲】

44.字謎:三點一四又作圓周率(猜一字謎)

答案:【漫】

45.謎語:光看不許說 (猜醫學名詞二)

答案:【裸視,忌口】

46.謎語:金環銀環(猜一《水滸傳》人物綽號)

答案:【兩頭蛇】

47.謎語:九只鳥(猜一字謎)

答案:【鳩】

48.謎語:此去蘇北淮安,對方一直不見 (猜江蘇地名)

答案:【灌云】

49.謎語:廣闊國境皆安定(猜一中國地名)

答案:【遼寧】

50.謎語:淮安點心暢銷西部 (猜影視演員)

答案:【湯唯】

51.謎語:需要一半,留下一半(猜一字)

答案:【雷】

52.謎語:書成飛白舊知音(猜一字謎)

答案:【臼】

53.謎語:懸崖勒韁(猜一國家名)

答案:【危地馬拉】

54.謎語:滿腹狐疑輕聲語 (猜網絡用語)

答案:【短信小說】

55.謎語:禾薪入門(打《水滸傳》人名一)

答案:【柴進】

【補充增加】

中秋節燈謎附答案

1.【中秋謎語】華夏共賞中秋月(打一旅游用語)   【答案】:觀光

2.【中秋謎語】中秋度蜜月(打一成語)   【答案】:花好月圓

3.【中秋謎語】清風拂面中秋夜(打一四字常用語)   【答案】:明月清風

4.【中秋謎語】一輪明月掛中天(打一四字股市術語)   【答案】:日漲盈虧

5.【中秋謎語】舉頭望明月(打一中藥名)   【答案】:當歸

6.【中秋謎語】中秋月餅(打一電腦名詞)   【答案】:軟盤

7.【中秋謎語】中秋別后重團圓(打一影片名)   【答案】:第二次握手

8.【中秋謎語】中秋望月(打一《紅樓夢》詩名)   【答案】:賈語村的,《對月寓懷》: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晴光護玉欄.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9.【中秋謎語】中秋過后又重陽(打一鄭板橋詩句)   【答案】:一節復一節

10.【中秋謎語】又是一年中秋月(打一歷史名詞)  【答案】:八一五光復

11.【中秋謎語】中秋月餅 (電腦名詞一)  【答案】:節點

12.【中秋謎語】明天日全食 (打一字)   【答案】:月

13.【中秋謎語】長安一片月 (打《水滸》人物名)  【答案】:秦明

14.【中秋謎語】中秋朗月,賓主共賞 (成語二)  【答案】:正大光明

15.【中秋謎語】月是故鄉明 (打一農業名詞)  【答案】:光照

16.【中秋謎語】僧敲月下門 (打外國地名)  【答案】:關島

17.【中秋謎語】平日不思,中秋想你。有方有圓,又甜又蜜。(打一食品)  【答案】:月餅

18.【中秋謎語】月有陰晴圓缺 (打經濟學名詞)   【答案】:自負盈虧

19.【中秋謎語】二月平 (打一字)   【答案】:朋

20.【中秋謎語】敢上九天攬月 (打汽車名牌)   【答案】:凌志

21.【中秋謎語】得月樓前先得月 (打一字)   【答案】:棚

22.【中秋謎語】云破眉月倚西樓(打一字)   【答案】:私

23.【中秋謎語】明月松間照 (打攝影名詞)   【答案】:黑白顯影

24.【中秋謎語】月落日出雁陣業 (打一字)   【答案】:胭

25.【中秋謎語】九月初三月似弓 (打飲料)   【答案】:珍珠露

26.【中秋謎語】月與星相依,日和月共存 (打一字)   【答案】:腥

27.【中秋謎語】一對明月毫不殘,落在山下左右站 (打一字)   【答案】:崩

28.【中秋謎語】掬水月在手 (打一成語)   【答案】:掌上明珠

29.【中秋謎語】中秋月夜座談會 (打一氣象用語)   【答案】:明晚多云

30.【中秋謎語】同心改革為祖國 (打一字)   【答案】:中

31.【中秋謎語】一彎月照枝頭亮,兩顆星懸天下明 (打一字)   【答案】:秋

32.【中秋謎語】心已決斷不宜遲 (打一字)   【答案】:快

33.【中秋謎語】休把旁人抬太高 (打一字)   【答案】:樂

34.【中秋謎語】十五的月亮 (打成語)   【答案】:正大光明

35.【中秋謎語】舉頭望明月 (打電影演員)   【答案】:高圓圓

36.【中秋謎語】時逢中秋產于滬 (五言唐詩句一)  【答案】:海上生明月

37.【中秋謎語】中秋菊開(打一成語)   【答案】:花好月圓

38.【中秋謎語】明月照我還(打一明代人名)   【答案】:歸有光

39.【中秋謎語】舉杯邀明月(打一禮貌用語)   【答案】:賞光

40.【中秋謎語】寂寞嫦娥舒廣袖(打一舞蹈術語)   【答案】:單人舞

41.【中秋謎語】八月望洞庭,千帆過眼簾 (宋詩目三)  【答案】:中秋 湖上 泛舟

42.【中秋謎語】外圓正割垂直線,積分開方斜角邊 (節日一)  【答案】:中秋

43.【中秋謎語】十里空山外,千行雁陣南 (節日一)  【答案】:中秋

44.【中秋謎語】八月十五共清輝 (五代詩目一)  【答案】:中秋月

45.【中秋謎語】中秋歸來(打一詞牌名)  【答案】:八歸

篇7

借助于荒誕而有趣的聯想,將一些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文學常識聯綴在一起,又好玩又好記。如:

湯顯祖精心打造了《牡丹亭》,傾情上演王實甫的《西廂記》,關漢卿只好在一旁大叫《竇娥冤》。

《雷雨》過后,《北京人》《王昭君》看見《日出》,知道這是一個《明朗的天》,便約上一起去觀看他的《膽劍篇》。

二、 對比記憶法

對于一些易混淆的作家和作品,采用此法可以強化記憶。如:

劉鶚: 《老殘游記》―高鶚: 《紅樓夢》后四十回;

《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記》: 高則誠;

易安: 李清照―幼安: 辛棄疾;

樊川: 杜牧―臨川: 王安石―震川:歸有光;

茅盾: (“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

大仲馬: 《基督山伯爵》―小仲馬: 《茶花女》;

列夫?托爾斯泰: 《復活》)―阿?托爾斯泰: 《苦難的歷程》;

伏契克:捷克―伏尼契: 愛爾蘭;

詩歌《唐璜》: 拜倫―戲劇《唐璜》: 莫里哀。

三、 知識樹記憶法

畫文學常識知識樹,能使平面的知識變得立體生動。比如,可將中國古代作家及作品畫在一棵知識樹(見下圖,尚不完整,只作示例)上,主干是從西周到明清的時間縱軸,枝丫是各具體的年代,枝丫上結的果子就是作家和作品,從根部的《詩經》《楚辭》一直到樹梢的《紅樓夢》。畫完這棵樹,對中國古代文學常識的梳理和識記也就八九不離十了。

1. 《詩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2. 孔子《論語》《春秋》(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3. 老子《道德經》 4. 《孟子》5. 《莊子》

6. 屈原《離騷》7. 《荀子》 8. 《韓非子》

9. 呂不韋《呂氏春秋》10. 賈誼《新書》11. 司馬遷《史記》

12. 劉向《戰國策》13. 班固《漢書》

14.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及其作品 15. 建安七子

16. 諸葛亮《出師表》 17. 李密《陳情表》 18. 陳壽《三國志》

19. 陸機《文賦》20. 王羲之《蘭亭集序》

21. 陶淵明《飲酒》《歸去來兮辭》

A. 劉基《賣柑者言》B. 羅貫中《三國演義》C. 吳承恩《西游記》

D. 歸有光《項脊軒志》(唐宋派)E. 湯顯祖《牡丹亭》

F. 袁宏道(公安派)G. 馮夢龍“三言”H. 凌初“二拍”

I. 張岱《陶庵夢憶》 J. 李漁《閑情偶寄》K. 蒲松齡《聊齋志異》

L. 洪《長生殿》 M. 孔尚任《桃花扇》 N. 方苞(桐城派)

O. 吳敬梓《儒林外史》 P. 曹雪芹《紅樓夢》

【訓練題】

⒈ 下列作品、作家、國別(或朝代)的對應,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 《西游記》―吳承恩―明代;《神曲》―但丁―德國

B. 《鏡花緣》―李汝珍―明代;《湯姆?索耶歷險記》―馬克?吐溫―美國

C. 《西廂記》―王實甫―元代;《唐璜》―拜倫―英國

D. 《桃花扇》―孔尚任―清代;《紅與黑》―莫泊桑―法國

2. 下列關于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元明清三代,小說發展到高峰,產生了《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紅樓夢》等著名長篇小說。

B. 老舍是杰出的小說家、劇作家,其代表作中小說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有《龍須溝》《茶館》。

C. 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是由“詞”蛻化而來的一種詩歌形式,體式和詞相近,較為自由,有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

D. 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偉大的作家,著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長篇小說。

3. 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 《左傳》《史記》等歷史散文作品,以“實錄”筆法將人物寫得真實豐滿,有血有肉。

B.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這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說出自明末小說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

C. 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駱駝祥子》和葉圣陶的《倪煥之》,是我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長篇小說。

D. 馬克?吐溫和歐?亨利都擅長寫諷刺小說。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百萬英鎊》和歐?亨利的《警察與贊美詩》等都深受讀者的喜愛。

4. 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 唐代詩歌體裁完備,名家輩出?!霸娛ァ倍鸥︼柦洃n患,作品富于現實主義精神,代表作有“三吏”“三別”和《兵車行》《麗人行》《長恨歌》等。

B.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杰出的作家、詩人和戲劇家。他的詩集《女神》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新詩的奠基之作,《屈原》《虎符》《棠棣之花》是他的歷史劇代表作。

C. 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

D. 《吉檀迦利》《靜靜的頓河》《玩偶之家》《永別了,武器》的作者分別是印度作家泰戈爾、蘇聯作家肖洛霍夫、挪威作家易卜生、美國作家海明威。

5. 《牡丹亭》是_________代戲曲家_________的代表作,男女主人公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北宋初期,影響最大的民間詞人是_________。宋詞按風格一般分為_________派和_________派,北宋時期的代表人物分別是_________和_________。南宋時,繼承蘇軾詞風和蘇軾一起并稱為_________的著名詞人是_________。

7. “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后主遺風?!贝寺擃}寫的是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人名)。 “后主”指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人名)。

8. 寫出下列評語評論的作品、作者及時代(朝代)。

①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②“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蘇軾用“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評的是哪朝哪位詩人?

9. 下面是某中學生習作中的一段話,里面犯有兩處文學常識識記錯誤,請指出并改正。

迷戀金錢,金錢至上,必然導致人性的淪喪。小說《高老頭》中的葛朗臺因為戀金成癖,可以葬送女兒的終身幸福;戲劇《威尼斯商人》中的阿巴貢因為財迷心竅而成為嗜血狂。

錯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錯誤: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C (A. 但丁是意大利人;B. 李汝珍為清代人;D. 《紅與黑》的作者是司湯達)

2. A (《聊齋志異》是文言短篇小說集)

3. B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是古代白話小說)

4. A (《長恨歌》的作者是白居易)

5. 明湯顯祖柳夢梅杜麗娘

6. 柳永婉約豪放李清照蘇軾蘇辛辛棄疾

7. 宋朝李清照南唐李煜(后主)

8. ①《三國演義》羅貫中元末明初

②《紅樓夢》曹雪芹清朝

③唐朝王維

篇8

詞異讀的成因。其中通用假借、古今字、外來語及古書注解相沿而致是主要原因,而“破讀”所致也是重要

原因。本文還對古漢語異讀字的異讀音,進行了分類,并舉例加以說明。

關鍵詞古漢語異讀字分類

***

古漢語中的某些字詞要異讀,原因是很多的。其中,由于通用假借、古今字、外來語以及古書注解相沿

所致則是一個重要原因。其現象有如下幾種:

1.通假字的本義和假借義讀音不用。在古漢語的書面語言里,常有這樣的情形:本來有的字不用,卻用

另一個字來代替,造成讀者的不同。如“信”字,其本義是表示“誠實”、“信任”、“的確”、“任意”

、“使者”等意思,讀xìn。

例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不怨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但有時卻假借為“伸展”、“伸張”的意思,即與“伸”同義,讀為shēn。

例狼欣然從之,信足先生。(馬中錫《中山狼傳》)

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于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隳(《孫子·九地

》)

又如“歸”字,其本義是表示“返回”、“歸還”、“女子出嫁”、“歸附”等意思,讀guī。

例執訊獲chǒu@①,薄言還歸。(《詩經·小雅·出車》)

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歸有光《項脊軒志》)

江表英豪咸歸附之,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足以立事。(《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但又假借為“饋”,即贈送的意思,讀kuì。

例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論語·陽貨》)

2.古今字由于其分工不同,讀音亦不盡相同。在上古時代,特別是先秦時代,漢字的數量比后世要少得

多,一個字往往要表示幾個不同的含義,這就造成某些字“兼職”過多的現象。譬如“說”字,就兼任“解

說”、“講”、“言論”、“勸說”、“喜悅”等義項。當其表達“解說”、“講”、“言論”等意思時,

讀shuō。

例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墨子·公輸》)當其表達“勸說”的意思時,讀shuì

例公子患之,數請魏王,及賓客辯士說王萬端。(《史記·魏公子列傳》)

而當其表達“喜悅”的意思時,通“悅”,讀作yué。

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為了避免一字兼職太多,后來才造了“悅”字,分擔了“喜悅”的義項。

再如“責”字,本為“債”字,讀zhài。

例公說,使有司寬政、毀關、去禁、薄斂、已責。(《左傳·昭公二十年》)

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于薛者乎?(《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當其在兼任“索取”、“要求”、“譴責”、“處罰”等義項時,則讀zè。

例里胥猾黠,假此科斂丁口,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聊齋志異·促織》)

抑又聞之,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請為君責而歸之!(《戰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

后來,由于有了“債”字,就將該條義項區分出來。

又如“賈”字,兼有“買賣”、“商人”、“價錢”、賈姓等義項。表示“買賣”、“商人”等意思時

,讀gǔ。

例商農工賈,不敗其業。(《左傳·宣公十二年》)

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白居易《琵琶行》)

表示“價錢”之義,讀jià。

例有美玉于斯,韞@②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論語·子罕》)

表示姓氏,讀jiǎ。

后來由于有了“價(jià@③)字,才分擔了“價錢”這一義項。

3.許多人名、地名、物名保留了古代的讀音,與今音異讀。如“食”、“其”等,在用于人名時,“食

”讀yì,“其”讀jī。

例信引兵東,未渡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說下齊,韓信欲止。(《史記·淮陰侯列傳》)

“射”在用于古代鐘名時,讀yì。

例噌@④者,周景王之無射也,kuǎn@⑤坎鏜@⑥者,魏莊子之歌鐘也。(蘇軾《石鐘山記》)

在用作草名時,讀yè。

例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荀子·勸學》)

“房”在作古宮名時,讀páng。

例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杜牧《阿房宮賦》)

4.有些來自外族語言的國名、人名、姓氏名等,讀音也較為特殊。如“大宛”是古西域的國名,“宛”

則讀作yuān。

例大宛聞漢之饒財,欲通不得,見騫,喜,問欲何之。(《漢書·張騫傳》)

“可汗”,是對古鮮卑、突厥、回紇等少數民族的君長的稱呼,讀kèhán。

例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樂府詩集·木蘭詩》)

“氏”,漢代西域有大月氏、小月氏?!笆稀弊xzhī。

例(張)騫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隴西。(《史記·大宛列傳》)

又如漢代對匈奴王后稱“閼氏”,“氏”讀zhī。

例及衛律所將降者,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漢書·李廣蘇建傳》)

古漢語某些字詞異讀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破讀”所致。所謂“破讀”(亦稱“讀破”),就是

用改變一個字詞的讀音來表示不同的意義或者不同的詞性。這實際上是詞義引申發展的結果。語言中的某一

個字詞,當其產生了新的意義或新的語法作用時,為了在讀音上有所區別,并使之表達得更加明確,就把這

個字詞讀為另一種讀音,以表示差異。這種現象,概括起來有如下兩類:

1.有的字詞的不同含義,是用不同的讀音來加以區分的。如“殷”字,在表示“眾多”、“富?!?、“

深厚”等意思時,讀yīn。

例劉璋@⑩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陳壽《隆中對》)

書中情意甚殷,即長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長者深也。(宗臣《報劉一丈書》)

當其表示“震動”的意思時,讀作yìn。

例熊咆龍吟殷巖泉,lì@⑦深林兮驚層巔。(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當表示“赤黑色”時,則讀Yān。

例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輪朱殷,豈敢言?。。ā蹲髠鳌こ晒辍罚?/p>

再如“惡”字,在表示“罪過”、“兇惡”、“壞人”等意思時,讀è。

例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予羈縻不得還,國事遂不可收拾。(文天祥《〈指南錄〉

后序》)

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賈誼

《論積貯疏》)

噫!渫惡吏忍于鬻獄,無責也。(方苞《獄中雜記》)

當表示“討厭”、“憎恨”等意思時,讀wù。

例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黃宗羲《原君》)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孟子·告子上》)

而當表示“怎”、“如何”等意思時,則讀wù。

例以小易大,彼惡知之?(《孟子·梁惠王上》)

2.有的字詞的不同詞性,也是靠不同的讀音來予以區分的。這里有幾種情況:其一是名詞改換為動詞時

所造成的不同讀音。譬如:

“王”字在充當名詞時,表示“帝王”、“諸侯王”的意思,就讀wáng。

例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呂氏春秋·察今》)

而當其充當動詞、表示“成就王業”、“旺盛”等意思時,則讀wàng。

例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孟子·公孫丑上》)

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莊子·養生主》)

又如“度”字,在作名詞、并表示“計量長短的標準”、“限度”、“法制”、“氣度”、“度過”等

意思時,讀dù。

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狈礆w取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賈誼《論積貯疏》)

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后漢書·張衡傳

》)

在作動詞、并表示“計量”、“揣測考慮”等意思時,讀duó。

例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挈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賈誼《過秦論》)

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薄蜃又^也。(《孟子·梁惠王上》)

其二是形容詞改作動詞、名詞時造成的不同讀音。如:

“好”字,在充當形容詞、并表示“美好”、“友好”等意思時,讀hǎo。

例不如叔也,洵美且好。(《詩經·鄭風·叔于田》)

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在充作動詞,表示“喜好”的意思時,讀hào。

例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孟子·梁惠王上》)

再如“臭”字,在充當形容詞,表示與“香”相對的意思時,讀chòu。

例一薰@⑧,十年尚猶有臭。(《左傳·僖公四年》)

在作名詞,表示“氣味”時,讀xiù。

例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禮記·大學》)

其三是主動詞改作被動詞時造成的不同讀音。如“見”字,在作主動詞、且表示“看見”、“召見”等

意思時,讀jiàn。

例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在表示被動、作“引見”義,或作“顯現”時,讀xiàn。

例初,齊豹見宗魯于公孟,為驂乘馬。(《左傳·昭公二十年》)

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無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關于古漢語異讀字的異讀音,大抵來講,有四種不同類型。

一類是韻母相同,聲母不相同。如“乘”字,在表示“駕”、“坐”、“趁”的意思時,讀chéng。

例二子乘舟,汛汛其景。(《詩經·邶風·二子乘舟》)

而在代表“車輛”和作“四”的代稱時,讀shèng。

例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齊兵乃出。(《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遇之,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再如“虧”字,在表示“減少”、“毀壞”的意思時,讀kuī。

例不虧不崩,不震不騰。(《詩經·魯頌·bì@⑨宮》)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屈原《離騷》)

而當表示“差異”的意思時,同“詭”,讀guǐ。

例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呂氏春秋·察今》)

第二類是聲母相同,韻母不同。如“讀”字,在表示“誦讀”的意思時,讀dú。

例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孟子·萬章下》)

而表示“句讀”(即不足一句,讀時須稍有停頓之處)的意思時,則讀dòu。

例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韓愈《師說》)

又如“泛”,在表示“漂浮”、“廣泛”的意思時,讀fàn。

例余感焉,以杜君之言泛訊之,眾言同,于是乎書。(方苞《獄中雜記》)

而在表示“覆、翻”的意思時,讀fěng。

例大命將泛,莫之振救。(賈誼《論積貯疏》)

第三類是聲調不同。如“創”字,當表示“始造”、“首創”的意思時,讀作chuàng。

例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諸葛亮《出師表》)

在表示“創傷”的意思時,讀chuāng。

例夫身中大創十余,適有萬金良藥,故得無死。(《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第四類是聲、韻母均不同。如“罷”字,在表示“停止”、“罷免”等意思時,讀bà。

例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我才。(《論語·子罕》)。

復請之,吾輩無生理,而主讞者亦各罷去。(方苞《獄中雜記》)

當表示“困?!钡囊馑?,通“?!?,讀作pí。

例庶民罷敝,而宮室滋侈。(《左傳·昭公三年》)

又如“女”字,在表示女性的意思時,讀nǚ。

例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樂府詩集·木蘭詩》)

在表示“以女嫁人”的意思時,讀nü。

例堯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孟子·萬章下》)

而在作人稱代詞時,則通“汝”,讀作rǔ。

例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魏風·伐檀》)

一些常見的異讀字,因其流傳的歷史久遠,而且有的已進入現代漢語的書面或口頭語之中,有了較廣泛

的群眾基礎;同時許多工具書和古書的注本中,也都注明了它的讀音,因此應按傳統的習慣去讀。而那些較

為少見的、也未保留在現代漢語中的異讀字,或者人民群眾已改讀為一般讀音的字詞,就應按照現在的習慣

去讀。我們今天不必耗費精力去研討它的舊讀音,以免給學習者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如山東費縣的“費”,

舊讀為bì,現已改讀為fèi;“葉公好龍”的葉,舊讀為shè,今一般讀為yè。再如“暴露”的暴,傳統

的讀音本應是pù,但現已約定俗成,讀作bào,就不必固執舊讀了。

(作者單位:蘭州鐵道學院社科部責任編輯:孟恩)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酉加鬼,為左右結構。

@②原字為匚加賣,為半包圍結構。

@③原字為價的繁體字。

@④原字為口加肱的右半部,為左右結構。

@⑤原字為穴下加款,為上下結構。

@⑥原字為革加搭的右半部,為左右結構。

@⑦原字為忄加栗,為左右結構。

@⑧原字為艸加犭加酉,為上下結構。

篇9

關鍵詞:《高僧傳》 《漢語大詞典》 佛教詞語 始例

梁代慧皎的《高僧傳》作為保留至今的唯一一部較為完整的關于僧侶事跡的綜合性傳記,其佛教詞語的研究對于中國佛教史、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化史來說意義是非常重大的。在翻閱整理《高僧傳》的佛教詞語的過程中,筆者發現,這些語料對詞匯學的貢獻也是很大的,其中體現在其語料對《漢語大詞典》中佛教詞語引用始例的補正。

《漢語大詞典》是目前規模最大、收詞最為豐富的大型辭書,是研究中國漢語詞匯史極為重要的工具資料。但是由于編寫時的條件限制和制約,《漢語大詞典》中尚有很多不足和缺失。筆者發現詞典中有很多詞條例證所引用的始例都比實際用詞時間晚,有的甚至要晚上幾個世紀,尤其是很多佛教詞語,這樣的不足對辭書和佛教詞匯的研究都有所不利,所以有必要進行較為系統的補正。《高僧傳》作為中古漢語及佛學研究的重要文獻,其中有很多佛教用語的使用都對《漢語大詞典》的始例有補正作用。雖然有些詞匯的源頭并未真正探明,但是仍大大地將《漢語大詞典》中的始例提前了,所以筆者將《高僧傳》中對詞典始例有補正作用的佛教用詞收集整理于此,并分類舉例,以期對辭書的編撰和中古漢語詞匯史的研究有些現實意義,也以此進一步說明《高僧傳》語料的實用價值。

一、關于佛教義理的詞匯

【妙覺】佛家語。謂佛果的無上正覺。

《高僧傳》:妙覺既陳。又玄其知。婉轉平任。與物推移。(160)

《漢語大詞典》始例為唐李邕《楚州淮陰縣婆羅樹碑》:“妙覺常圓,什門上首。”當引《高僧傳》為始例。

【色空】佛教語?!吧迸c“空”的并稱。謂物質的形相及其虛幻的本性。

《高僧傳》:每與支道林爭即色空義,廬江何默申明開難,高平郄超宣述林解,沾于世。(168)

《漢語大詞典》始例為唐王維《謁璇上人》詩序:“色空無礙,不物物也;嘿語無際,不言言也?!碑斠陡呱畟鳌窞槭祭?。

【慧燭】佛教語。猶慧炬。謂無幽不照的智慧。

《高僧傳》:適若因陛下慧燭海隅,明華日月,故以慧明為人名。(288)

《漢語大詞典》始例為唐黃滔《莆山靈巖寺碑銘》:“慧燭九枝而吐焰,慈云五色以垂陰?!?當引《高僧傳》為始例。

【頓契】佛教語。謂頓悟契入。

《高僧傳》:每盤游極日,輒信宿妄歸,披衿頓契,自以為得意之交也。(171)

《漢語大詞典》始例為《壇經?定慧品》:“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碑斠陡呱畟鳌窞槭祭?/p>

二、關于佛教儀式及活動的詞匯

【歸依】佛教語。信仰佛教者的入教儀式。因對佛、法、僧三寶表示歸順依附,故稱。

《高僧傳》:宋孝武時迎益州仰禪師下都供養,稱便束意歸依,仰亦厚相將接。(438)

《漢語大詞典》始例為南朝陳徐陵《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州鄉愧伏,遠邇歸依?!碑斠陡呱畟鳌窞槭祭?。

【法祀】佛教徒舉行的祭祀儀式。

《高僧傳》:后劉思考臨州,大設法祀,請汪講說,乃應請。(283)

《漢語大詞典》始例為唐道宣《后記》:“明日,設大齋法祀。”當引《高僧傳》為始例。

【超度】佛、道教謂使死者靈魂得以脫離地獄諸苦難。

《高僧傳》:時京師瓦官寺又有超度者,亦善十誦及四分,著律例七卷云。(435)

《漢語大詞典》始例為元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你做甚么好事?超度誰?”當引《高僧傳》為始例。

【檀施】布施。指向僧道施舍財物或齋食。

《高僧傳》:詮性好檀施,周贍貧乏,清確自守,居無兼幣。(272)

《漢語大詞典》始例為唐楊炯《后周明威將軍梁公神道碑》:“月抽官俸,日減私財,并入熏修,咸資檀施?!碑斠陡呱畟鳌窞槭祭?。

三、關于佛教人物的詞匯

【門師】在家人的佛門師父。

《高僧傳》:時有涼州沙門釋慧崇,是偽魏尚書韓萬德之門師。(412)

《漢語大詞典》始例為唐杜寶《大業雜記》:“出右掖門門旁,渠西二里,有龍天道場,南臨石瀉口,即煬帝門師濟^黎所居?!?當引《高僧傳》為始例。

【圣僧】佛教稱已證正果的高僧。

《高僧傳》:此是圣僧,吾等罪人不能得見。(382)

《漢語大詞典》始例為唐白居易《游悟真寺》詩:“經成號圣僧,弟子名揚難?!?當引《高僧傳》為始例。

【羅漢】佛教語。梵語Arhat(阿羅漢)的省稱。小乘的最高果位,稱為“無學果”。謂已斷煩惱,超出三界輪回,應受人天供養的尊者。我國寺廟中供奉者,有十六尊、十八尊、五百尊、八百尊之分。

《高僧傳》:是故羅漢死后,佛許燒身。(457)

《漢語大詞典》始例為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縛喝國》:“故諸羅漢,將入涅盤,示現神通?!碑斠陡呱畟鳌窞槭祭?。

【施主】即檀越。佛道對布施者的敬稱。

《高僧傳》:施主失應時之福,眾僧乖古佛之教。(522)

《漢語大詞典》始例為唐杜荀鶴《題江寺禪和》詩:“江寺禪僧似悟禪,壞衣芒履住茅軒。懶求施主修真像,翻說經文是妄言?!碑斠陡呱畟鳌窞槭祭?。

四、關于佛教生活的詞匯

【染衣】僧人穿著黑色染的緇衣,因以“染衣”指出家為僧。

《高僧傳》:深法師理悟虛遠,風鑒清貞。棄宰相之榮。襲染衣之素。(157)

《漢語大詞典》始例為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磔迦國》:“是時王家舊僮,染衣已久,辭論清雅,言談贍敏?!碑斠陡呱畟鳌窞槭祭?。

【衣缽】亦作“衣缽”。佛教僧尼的袈裟與飯盂。

《高僧傳》:四事供養,衣缽臥具,滿三間屋,不以關心,姚興為貨之,于城南造寺。(67)

《漢語大詞典》始例為唐崔顥《贈懷一上人》詩:“竹房見衣缽,松宇清身心?!碑斠陡呱畟鳌窞槭祭?。

【寺舍】僧舍。

《高僧傳》:分遣軍兵,燒掠寺舍,統內僧尼,悉令罷道。(386)

《漢語大詞典》始例為《舊唐書?辛替否傳》:“寺舍不能保其身,僧尼不能護婦子,取譏萬代,見笑四夷?!碑斠陡呱畟鳌窞槭祭?。

【滅度】佛教語。滅煩惱,度苦海。涅盤的意譯。亦指僧人死亡。

《高僧傳》:滅度者,言乎大患永滅,超度四流。(250)

《漢語大詞典》始例為唐白居易《唐撫州景云寺石塔碑銘》:“佛滅度后,U卜香衰,醍醐味漓?!碑斠陡呱畟鳌窞槭祭?。

【坐禪】佛教語。謂靜坐息慮,凝心參究。

《高僧傳》:頃之,跋陀橫為秦僧所擯,嚴亦分散,憩于山東精舍,坐禪誦經,力精修學。(99)

《漢語大詞典》始例為《晉書?姚興載記上》:“起浮圖于永貴里,立波若臺于中宮,沙門坐禪者恒有千數?!碑斠陡呱畟鳌窞槭祭?/p>

五、關于佛教書籍及器物的詞匯

【梵書】指佛經。

《高僧傳》:善梵書,備諸國語,游履異域,別有大傳。(81)

《漢語大詞典》始例為元子溫《題畫》詩:“曾向流沙取梵書,草龍珠帳滿征途?!碑斠陡呱畟鳌窞槭祭?。

【律藏】佛教經典中關于戒律的著作的總稱。

《高僧傳》:初經流江東,多有未備,禪法無聞,律藏殘闕。(216)

《漢語大詞典》中無始例。當引《高僧傳》為始例。

【幢幡】指佛、道教所用的旌旗。從頭安寶珠的高大幢竿下垂,建于佛寺或道場之前。分言之則幢指竿柱,幡指所垂長帛。

《高僧傳》:每講會法聚,輒羅列尊像,布置幢幡,珠佩迭輝,煙華亂發。(179)

《漢語大詞典》始例為唐黃滔《大唐福州報恩定光多寶塔碑記》:“自地涌塔于佛之前,其幢幡瓔珞、瑪瑙、車渠、七盤四懸,乘虛耀日?!碑斠陡呱畟鳌窞槭祭?。

【戒壇】僧徒傳戒之壇。

《高僧傳》:即于南林戒壇前,依外國法^毗之。(109)

《漢語大詞典》始例為唐白居易《大唐泗州開元寺明遠大師塔碑銘序》:“十九從泗州靈穆律師受具戒,五夏,通《四分律》、《俱舍論》,乃升講座,乃登戒壇?!碑斠陡呱畟鳌窞槭祭?。

【金象】亦作“金像”。金身佛像。

《高僧傳》:于張侯橋浦里,掘得一金像,無有光趺,而制作甚工。(478)

《漢語大詞典》始例為《晉書?呂光載記》:“又進攻龜茲城,夜夢金象飛越城外。光曰:‘此謂佛神去之,胡必亡矣?!碑斠陡呱畟鳌窞槭祭?。

佛教從東漢時期開始大范圍地傳入我國,由此,大量的漢譯佛典應運而生。由于宣揚教義,爭取教徒的需要,很多譯者盡可能地將佛典語言譯得通俗易懂,口語性強,使得漢譯佛典中的佛教用語對中土文獻產生很大的影響。董志翹先生對于這個問題曾說過:“這是一種逐步的,由近及遠的擴散。率先受到影響的,便是一些與佛教有直接關系的中土文獻?!?可見很多佛教詞語最早應見于漢譯佛典以及受其影響的中土佛教文獻。同時佛教用語大大增加了語言交際時的詞匯量,并成為此后研究中古漢語詞匯的重要語言材料。所以作為重要的辭書,在編纂中,不僅要重視佛教用語詞條的引用釋義,關于佛教詞語的詞條始例更應有效利用相關的佛學文獻。

《高僧傳》產生于魏晉南北朝,這是一個僧人傳記最為發達的時期,同時,屬于傳記體例的《高僧傳》是目前保留下來的最早的一部代表作品,其關于佛教詞匯的語料本身便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更何況其語料能夠有效地補正了《漢語大詞典》中佛教詞語始例的不足,足可見對其語料的研究價值是非常有意義的??傊?,從《高僧傳》看《漢語大詞典》中佛教詞語始例不足,不僅有助于辭書的編纂和修訂,同時也體現了《高僧傳》中佛教語料的研究潛力。

參考文獻

[1] 羅竹風.漢語大詞典[K].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3.

篇10

幸好,我還沒到特別喜歡你

涼雨知秋,青梧老死,一宿苦寒欺薄衾,幾番世道蹉跎……也不過一聲“相見恨晚”。

等我找到了真正回人間的路就變回人了,變得像我在“外面”的時候一樣,隨行又好脾氣,不再喜怒無常,不再瘋瘋癲癲,不再隨手殺 人的活著也會……有一個人陪著我……他不怕我,我也對他好,可以在一起一輩子的人。

溫客行癡癡地看了他一會,笑了起來,忽然伸出一只手去,凌空抓了一把。

周子舒皺眉問道:

2、“我這一輩子,想快快活活玩的時候,沒能快活,等長大一點,想跟著爹娘習文學武了,又沒有人教了,你說……豈不是十分不合時宜?幸好……”

幸好,我還沒到特別喜歡你—— ----priest

3、于丘烽輕輕掀闔的嘴唇終于不動了,他手指掐著沾滿污泥的青草,雙目無神地望向一邊,瞳子已散,帶著他不知真情假意的山盟海誓,映著十萬幽冥森嚴陰冷的路。

塵歸塵,土歸土。 ----priest

4、涼雨知秋,青梧老死,一宿苦寒欺薄衾,幾番世道蹉跎

5、夜色中,他就像是一尊古佛——周子舒忽然無來由地覺得,此人的兵器應該是一把重劍,便是泰山崩于眼前,他也能巍然不動。 ----priest

6、周子舒便忽然伸出一只手捧起他臉頰,溫客行愣住,周子舒也不言聲,只是靠得極近,一雙眼深深地盯著他,眨也不眨。

張成嶺看看這個又看看那個,完全不知道他們兩個在干什么,足有一炷香的功夫,周子舒才帶著點笑意放開溫客行,指尖在他耳垂上彈了一下,笑道:“可算紅了?!?/p>

溫客行木然地邁出一步——同手同腳了。 ----priest

7、這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好比人站的久了要坐下,坐的久了屁股上要長釘子一樣,沒什么道理,只是人活著,就是得折騰。 ----priest

8、走馬道,洛陽川,蘭苑未空,行人漸老。傳有無限燕趙女,金梯上,吹笙相和,風起自洛陽東,香過洛陽西。

子規聲歇,有人攜酒長醉。 ----priest

9、平江柳色青,花月遙相守。

歲歲復年年,逢此冰消后。

幾回滄海平,山雪別云岫。

一眼萬年輕,唯此心如舊。 ----priest

10、為文者抱玉,為武者桓桓,與那旁門左道的外物有什么勾結? ----priest

11、等我找到了真正回人間的路就變回人了,變得像我在“外面”的時候一樣,隨行又好脾氣,不再喜怒無常,不再瘋瘋癲癲,不再隨手殺人的活著也會……有一個人陪著我……他不怕我,我也對他好,可以在一起一輩子的人。 [溫客行] ----priest

12、溫客行看著他頎長清瘦的背影,目光凝在他透出衣服若隱若現的一對肩胛骨上,就覺得即使那人破衣爛衫、落魄潦倒,身上也有那么一種難以言喻的東西,好像那個陽光遍落的下午,他瞇著眼靠在墻角,大喇喇地坐在大街上,分明一副叫花子樣,卻比誰都悠閑,比誰都從容。

溫客行就知道,那人其實只是在曬太陽。 ----priest

13、原來昨日已死,經年路過,也不過在等這樣一個、可以朝夕以對、執子之手的人。 ----priest

14、西楚霸王項羽見始皇帝儀仗,張口便道“彼可取而代也”,光武帝劉秀年幼時,也曾這樣癡癡傻傻地感慨過“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如陰麗華”。這世間人海茫茫,哪個不想脫穎而出,轟轟烈烈地做一世英雄呢?

少年正是好韶光,誰不曾這樣仰望著某一個影子,咬牙握拳地說一句“若有朝一日,我當如他”?

天下我傍,生殺予奪。

可風光無兩了,又怎么樣呢? ----priest

15、涼雨知秋,青梧老死,一宿苦寒欺薄衾,幾番世道蹉跎……也不過一聲“相見恨晚”。 ----priest

16、葉白衣想要跳出那天人合一的詛咒;容夫人想要跳出那冰天雪地的長明山;溫客行想要跳出鬼蜮,重回人間;周子舒想要跳出天窗,自由自在;趙敬想要跳出整個江湖的規則,居高臨下,手握乾坤;顧湘和曹蔚寧想要跳出世間根深蒂固的偏見,遺世獨立地在一起。

他們傾軋、爭奪、機關算盡、舍生忘死。

就像是一道深淵,有的人跳過去,便出去了,有的人沒過去,便摔死了。

而那道深淵,有一個名字,叫做――江湖。 ----priest

17、一入江湖歲月催,少年子弟江湖老。

18、除了怕別人追殺的,還有一種原因叫一個人躲著別人,便是傷心。他心里知道,最想見的那個人是再也見不到了,便干脆將自己埋在這里,時間長了,就能安慰自己說,他不找來,只不過是因為他找不到罷了。 ----priest

19、溫客行搖搖頭,往后退了一步,隨后又往后退了一步,說道:“我這一輩子,想快快活活玩的時候,沒能快活,等長大一點,想跟著爹娘習文學武了,又沒有人教了,你說……豈不是十分不合時宜?幸好……”

他斂去笑容,轉身便走,留下一頭霧水不明所以的周子舒。

幸好,我還沒到特別喜歡你——

涼雨知秋,青梧老死,一宿苦寒欺薄衾,幾番世道蹉跎……也不過一聲“相見恨晚”。 ----priest

20、你個滑不溜秋的老狐貍!

你個裝模作樣的王八蛋! ----priest

21、溫客行癡癡地看了他一會,笑了起來,忽然伸出一只手去,凌空抓了一把。

周子舒皺眉問道:“你干什么?”

溫客行低聲道:“你身上……有光,我抓來看看。” ----priest

22、江湖么,走到哪都有是非,朝堂是個名利場,江湖便是個是非場,有人總想不明白這件事,好像仗劍騎馬走天涯是件多了不得的事似的,臨死都念叨著。 ----priest

23、人生數十載,原不過是大夢一場 ----priest

24、她抬起頭,望向溫客行消失的方向,忽然就想起了他那被雨淋濕了的后背,肩膀寬闊而端正,晃也不晃地一個人在雨中疾步而行,不肯等她一步。他身邊空蕩蕩的,然而目不斜視地走過,像是已經踽踽獨行了不知有多遠的路。

就也有些覺得他可憐起來。

只是覺得同病相憐也好,怎么樣也好……可那人竟也只是個曇花一現的過客,三兩年,可不是倏地一閃,便沒了么?

那西陵之下,冷風吹雨,房中煙花明滅至末路,竟已剪不堪剪。天下有誰能得即高歌失即休,今朝有酒今朝醉?

你能么? ----priest

25、那西陵之下,冷風吹雨,房中煙火明滅至末路,竟已剪不堪剪。天下有誰能得即高歌失即休,今朝就有今朝醉?

你能么? ----priest

26、那一瞬間他心里忽然生出一點不足為外人道也的情緒來,像是有什么東西脫離了掌控,還有一點不明來由的憤怒滋芽而生。

原來這個人隨時可以消失——即使溫客行猜到了他的身份,猜到了他的心思,他仍然可以隨時消失不見——只要他想。

他是從天窗的天羅地網中落出來的,世上最狡猾的一尾魚。 ----priest

27、他忽然不笑了,只是靜靜地看著周子舒,那一瞬間似乎有萬語千言想說,卻都終究歸于沉默,屋里的人偃旗息鼓,前院傳來的歌聲便清晰起來,嬌滴滴的女聲輕輕地唱道:“憶梅下西州,折梅寄江北……”

溫客行便在周子舒掌心,一筆一劃地寫道:“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priest

28、那些年謹小慎微,那些年機關算盡,那些年狼煙四起,那些年風霜苦寒,那些年……而終于他君臨天下,可所有人都不在了,只剩他一個。 ----priest

29、那一刻溫客行竟覺得有幾分遲來的委屈,這些年,他們一個個見了他,便覺得他瘋瘋癲癲不可理喻,又有幾個能在夜色里,坐在篝火旁,聽他荒腔走板地唱支曲子,說幾句只有自己明白的故事呢? ----priest

30、他無聲地彎彎嘴角,眼角卻沒有笑紋:“那方不知雞鳴狗盜之徒,做事全憑一己私欲,凡事看上的東西,便連人家的救命錢也不管不顧,出手就拿,他不想要?那喜喪鬼,作惡多端,被逼無奈入了鬼谷,多年來人不人鬼不鬼地活著,他不想要?你不想要么?你嘴里說著積德行善,無非怕下黃泉有那十八重地獄等著審你前世今生做得那些個虧心事,我問你,若有那么個東西,叫你從此天下無敵,不怕半夜三更鬼敲門,你不想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