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作品范文

時間:2023-03-25 17:34: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汪曾祺作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汪曾祺作品

篇1

以苦作樂的哲學。汪曾祺的一生有許多不幸,這些不幸在他看來都充滿詩意。他打成后,在昆明紗嶺子農業科學研究所呆了四年,前兩年扛過八十公斤重的麻袋糧,干得最多的是噴“波爾多液”農藥。后兩年是在研究所打雜,主要是與馬鈴薯打交道,畫《中國馬鈴薯圖譜》,還寫了許多與馬鈴薯有關的文章,儼然一個研究馬鈴薯的專家,過年時還帶著自己種的馬鈴薯回家,與家人共嘗。那四年,他與當地的人非常親近,相處很好。他認為,在紗嶺子這幾年,對他確立今后的生活態度和寫作態度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汪老的人生平淡、傳奇而又充滿詩意,在這充以苦作樂的詩意人生中,他寫下了許多充滿詩意的文章。

讀他的小說,你最感動的不是小說的情節(有些小說根本就沒有情節),而是小說中看似平凡實質具有典型特征的事件和獨具詩意的描寫,用平淡樸素的語言塑造形象逼真、氣韻生動的人物形象,把一切變得高尚、美好,讓你看到逆境中的順境,抑郁中的樂觀,以及勞動人民的苦趣?!妒芙洹分杏羞@么一段細節和心里描寫:“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腳印。海明看著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指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海明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里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边@是一段多么溫暖、多么富有詩意的細節和心里描寫啊,它傳神地反映了人性最原始的沖動、透視出小和尚內心深處掀起的愛情波瀾,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這讓我想起了《故里雜記》中的第三篇《魚》中的 一段描寫:“‘真是魚也有眼睛,誰家興旺就往誰家盆里跳啊!’正在穿堂里做針線活的妯娌三個都聽見了。三嫂子抬頭看了二嫂子一眼,二嫂子又看了大嫂子一眼,大嫂子又向兩個弟媳婦都看了一眼。他們低下頭來繼續做針線。她們的嘴角都洋溢著說不清的表情。”這一充滿詩意的簡潔精當的描寫,僅幾十個字就反映這妯娌三個在聽了桶匠說的“真是魚也有眼睛,誰家興旺就往誰家盆里跳啊!”這句話后心照不宣的神態,雖說無言、勝是有言。這眼神活化了妯娌三個對自家美好生活的得意之情,亦或是對別人的鄙夷之態。

小中見大的哲學。汪曾祺文中的詩意美表現在以小見大的細節和心里描寫上,從人物的語言描寫中也可窺見一斑。小說《受戒》中小和尚放完焰口后,在眾人的圍觀下,唱了這么一段小調:“姐而生得漂漂的,兩個翹翹的。有心上去摸一把,心里有點跳跳的?!薄捌薄ⅰ奥N翹”、“跳跳”這些形象、生動、富有詩意的語言在那個談性色變的年代,讀到它,人眼球一亮,心靈一震。其實它所反映的只是平淡帶有苦味的生活中,人們所表現出的一種樂觀的生活情趣,現在讀來還是那么親切自然。我們不妨再看一看《大淖記事》中,當十一子能進一點飲食,能說話時,巧云與十一子的一段對話:

“他們打你,你只要說不再進我家的門,就不打了,你就不會吃這樣大的苦了。你為什么不說?”

“你要我說么?”

“不要?!?/p>

“我知道你不要。”

“你值么?”

“我值。”

“十一子,你真好!我喜歡你!你快點好?!?/p>

“你親我一下,我就好得快。”

“好,親你!”

不足一百字的簡短平淡如水,凝練美好如詩的對話,無一句動作描寫,無一句心里分析,然而人物神態依稀可見,人物性格活靈活現,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這段純白描式的對話,安排在小說的結尾,不僅別開生面,更能收到余音繞梁的藝術效果,使讀者掩卷之后,仍沉浸在作者精心創造的詩意氛圍之中。

篇2

汪曾祺是個非常真實的人

揚州市文聯主席劉俊是高郵人,他回憶說,1996年,曾經與汪老有過一面之緣。當時他任高郵東墩鄉書記,汪老來參加某活動時,就坐在自己身邊。汪老還提出,等到活動結束時,讓劉俊到他家里,給劉俊寫一幅字,畫一幅畫。但是,因為當時括動太忙,劉俊沒能去成。如今,這也成為了劉俊的一大遺憾。

揚州市作協主席杜?;貞浾f,早在1986年,他就和汪老有過接觸。當時,杜海將汪老從南京接回揚州,和揚州文學青年們進行過座談。

杜海說,汪曾祺是一個非常真實的人。對于家鄉的美食味道、美女文化,都很有興趣,他曾笑稱,揚州之所以能出美女,是因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還有就是揚州女孩“吃得好”。

杜海感嘆說,汪曾祺給他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作家要有學問,要有文風,更要有人格精神。而現代的文學愛好者,不一定全盤臨摹汪曾祺,在充分學習汪曾祺的作品基礎上,要寫出屬于自己的風格。

難忘最后一次見汪老

作家高蓓和汪曾祺之間,有著不一樣的故事。汪老生前接受的最后一次訪問,就是高蓓所采訪的。高蓓回憶說,那是在1997年5月11日,她之前和汪老通過電話,講述了采訪愿望。汪老在電話中,很爽快地答應了她,并約好在中國作協見面??僧敻咻碲s過去時,發現那里空無一人。當高蓓再次打電話詢問時,汪老笑呵呵地說,自己記錯了,讓她趕快到他兒子家里來,他在那里等她。到了汪老兒子家附近,老遠就看到汪老在那里等她。穿著灰色西服,白色襯衫,很是正規。到家中,高蓓發現,汪老非常隨和,即使是家中小保姆,也可以隨意和他開玩笑。當日,汪老不但接受了采訪,還留高蓓在家里吃了一頓炸醬面。但是在這次采訪之后,汪老忽然生病,沒過幾天,汪老就因病逝世了。

張藝謀曾嘗試拍汪老作品

如今,在高郵竺家巷9號的“汪曾祺故居”,每年都有很多“汪迷”聞名而來。而目前在故居中居住的,是汪老的妹妹汪麗紋、妹夫金家渝,還有比鄰而居的弟弟汪海珊。

如今,金家渝也是故居義務講解員。前來拜謁的文人不計其數,給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法學博士鐘晉奎。當時,鐘晉奎一走進故居大門,就對著汪老的照片連鞠了三個躬。

篇3

別樣才情

“懷念汪老,也是懷念文壇的一種品格?!敝袊鲄f副主席高洪波心儀汪曾祺,那種欽佩是由衷的、自然的、審美的,是文人的惺惺相惜。他講起只有汪曾祺能寫出“馬兒嚴肅地咀嚼著草料”、“大樹莊嚴地倒下”這樣的字句,憶起汪老如何耐心地跟青年文學愛好者交流。“作家活在作品里,也活在文壇的口碑里。他是一個可愛的老頭兒,一個才華橫溢的老頭兒,跟他在一起很溫暖,就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人間送小溫’。”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孫郁在20世紀90年代初時曾和汪曾祺是鄰居,都住在蒲黃榆?!霸谖铱磥砟鞘莻€臟亂嘈雜的地方,但它被汪老寫得很美,相信看過《蒲橋集》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汪曾祺就是這樣,能從無趣的地方找到有趣。20世紀80年代的文學如果沒有他的存在,我們的文壇將大為遜色?!睂O郁認為,汪曾祺在拯救漢語方面所做的貢獻是巨大的,當時的漢語太注重意識形態化,表達越來越不豐富有趣了。汪老的作品卻不是這樣,一讀就覺出很中國的樣子,而且那么成熟,是我們軀體的一部分。它與流行色保持距離,有書齋的,也有山野的。漢語的個體感覺在他那里精妙地呈現著。

汪老以其空靈、含蓄、淡遠的美文跨越幾個時代,絢爛至極歸于平淡,小說、散文、戲劇無不匠心獨具筆下有神。

“在我50年編輯生涯中,面對有幾位大家的稿子,只有欣賞的份兒,他們的文本嚴謹得不能動一個字,比如、孫犁、汪曾祺?!薄妒隆穭撌既酥粡埵厝驶貞浾f,有一次和汪先生到南方水鄉講學,贊賞汪老執筆寫的《沙家浜?智斗》中阿慶嫂那段唱詞:“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相逢開口笑,過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涼?!蓖粝壬掷飱A著一支煙,湊到嘴邊吸了一口,笑道:“你對這段唱詞別看得太認真。我在那里故意搞了一組數字游戲?!~壺煮三江’,是受到坡詩詞的啟發。其中‘人一走,茶就涼’,也是數字概念,它表示零?!?/p>

恬淡達觀

一位文學大師必定是一個豐富的文化寶藏,而不是單一的文字傳奇。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越來越深入人心,除了他獨具一格的文風之外,還要得益于他純粹的文人本色,而這種本色在當下文壇卻十分稀缺?!敝膶W評論家何鎮邦感慨道。

“汪曾祺的人緣很好,他像自己的文字一樣被許多人喜愛。他好像沒有等級觀念,與人相處很隨和。身上有種溫潤的東西,我們從中能呼吸到南國般的柔風。他家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沒有奢華的裝裱,也見不到大量的藏書,可是很有味道。”孫郁說。

篇4

《老頭兒汪曾祺》收錄了子女們對他的印象,算是一本回憶錄或者傳記性質的書。其中提到,他的孫女上小學五六年級時,老師讓學生從文學名著中摘抄一些華麗的辭藻,以便寫作文時應用。她把名作家爺爺的書翻了一遍,也沒發現什么好詞兒,因此斷定:“爺爺寫的文章一點兒都不好?!焙髞磉€真誠地幫助爺爺分析一下他的文章為啥“不咋樣”,總結出了三大罪狀:一個是中心思想不明確;其次是段落分得不好,最后是亂用標點符號。因此在學校老師眼中,這位著名作家的文章最多得個“二類中”,也就是七十多分吧。

這話現在看確實有幾分逗樂,孩子的樂趣透著十分的天真。但是孫女的分析大體是不錯的,我們小時候讀書,認為最好的散文是楊朔的《荔枝蜜》,盡管從來不知道好在哪兒,總覺得都收到語文課本里了,當然是最好的。但閱讀的天性是靠直覺,喜歡什么樣風格的文字不是語文課本能灌輸的,業余翻書的時候讀到汪曾祺,總覺得這個老頭寫的東西跟那些名家不一樣。雖然說不出來好在哪里,但已經能感覺到這是另外一個閱讀的世界,是課本的那些范文所不能給予的。

《老頭兒汪曾祺》中提到一個私下里的段子,大意是汪曾祺跟家里人聊天時說對解放以來散文評價都不高,認為不少作品“不是劍拔弩張,盛氣凌人,就是過度抒情,顧影自憐,文字過分雕琢,敗壞了中國散文的傳統”。20世紀80年代初,一次電臺正在播放配樂散文《荔枝蜜》,老頭兒從隔壁房間出來說:“散文配樂是最惡劣的做法。這樣的文章也不要學。散文的大忌是作態。中國的散文一壞于楊朔,二壞于劉白羽?!边@兩位“大家”都有文章收錄在中學語文課本里,作為范文推崇。小時候讀書,我們寫作文就從這兩位散文大家中總結出某種套路和模式,一套一個準兒。不過,長此以往寫作文,味同嚼蠟。

篇5

《鑒賞家》是汪曾祺晚年追懷故土之作,選入蘇教版《短篇小說選讀》。文章用沖淡自然的語言,散文化的筆法,講述了賣果子的葉三的故事,向讀者展現了一幅純美的畫卷。

美需要細細品味欣賞,本文采用文本研習的方式,引導學生用鑒賞的眼光品味美、追求美。以下是以此為核心確定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課時和教學過程。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的目標

了解作者,理解“鑒賞家”內涵,提高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的目標

通過文本研習,涵詠文字,體會作品主旨。

3.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

領悟作者向我們展示的充滿人性美、風物美、人情美的詩意畫卷,激發學生對美的向往,對健康人性的追求。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鑒賞家”內涵。

2.領悟作者對美的禮贊和追求。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安排

閱讀預習資料(作者簡介材料,《受戒》、《戴車匠》),初步了解作家及其作品風格。

設計思考:通過預習材料初步了解作者,做到知人論世?!妒芙洹贰洞鬈嚱场泛捅疚亩紝懹?0世紀80年代,都帶有追憶往昔、懷想故土的意味,從文章主旨到語言風格、創作手法與本文都有相似之處。通過補充閱讀幫助學生對作家作品積累一定的感性認識,再經過課堂教學,使學生對汪曾祺作品的“美”有較立體的感知。

(二)課堂教學

1.導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汪曾祺先生也說“活著是美的,有詩意的。生活是可以欣賞的”。今天讓我們一起用發現的眼睛,用鑒賞的眼光到汪曾祺的小說《鑒賞家》中感受美、品味美。

2.速讀全文,勾畫出原文中相關句子,回答問題:葉三賣果子和別的賣果子的有什么不同?葉三鑒賞畫有哪些特點?

設計思考:要求學生在閱讀文本過程中完成信息篩選,以有利于整體把握全文,并為理解“鑒賞家”的內涵作梳理。

明確:文中寫葉三賣果子與別人不同的相關句子集中在第一自然段,如:“他專給大宅門送果子”“葉三賣果子從不說價”。尤其注意他的“金絲篾籃”,他的果子的好處,以及他經常外出,看到很多好景致。由此可看出葉三的熱情、能干、誠信、閱歷豐富,以及他賣果子追求精致,講究品位、眼光獨到。

寫葉三賞畫的文句如:“葉三的贊賞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內行,也不是諂媚”,葉三說“紫藤里有風”“這是一只小老鼠”及對季的荷花的評點。由此可見葉三賞畫真誠、鑒賞力強、不涉功利。

3.再讀文章第二自然段和寫葉三賞畫、收藏畫部分,思考:葉三賣果子和賞畫作有哪些相同、相通之處?

設計思考:這一問主要解決教學重點難點之――理解“鑒賞家”的內涵。引導學生研讀文本,將文章寫葉三賣果子與寫葉三賞畫作比較分析,理解、把握作者筆下的“鑒賞家”追求美、鑒賞美、珍愛美的純真品質。

明確:葉三賣果子和鑒賞畫作都體現了他真誠、用心、智慧的品質,他有自己獨到的鑒賞力,對美有深沉純粹的追求,有不慕功利的深愛;他對畫作的見識又是他在賣果子時多走多看,積累而獲得養成的??梢姡粋€真正的鑒賞家在用心觀察生活中成就高超的審美能力,用本真的眼睛和心靈欣賞、感悟美、追求美,用質樸誠摯的語言鑒賞美。

4.作者曾說“我寫的是美”,作者筆下的葉三等人身上閃耀著人性的美,結合文章具體內容,說說你的理解。

設計思考:再次進入文本,從“人性美”入手,理解作者對美的禮贊。

明確:葉三賣果子熱情、誠信;葉三的兒子們對父親尊敬、孝順;葉三對季民敬重、坦誠、情深義厚;季民厭惡賣弄、接受意見虛心等。

5.美需要發現的眼光,美值得反復品讀,重讀課文,你能發現作者除了向我們展現人性美之外,還有其他的美嗎?找出來,讀一讀、品一品,和大家分享一下。

設計思考:以上一問的理解為例,讓學生較自由地品讀文章,發現美、感受美、領悟美,實現對學生思想情操的陶冶。

明確: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析出作品中的風物美(如第三自然段對四季果子的描繪)、人情美(如葉三與季民的關系);如果時間允許或學生能理解,則簡要分析文中的情趣美(如季民作畫時喝酒的習慣和他不喜應酬的脾性)。

6.對文章的結尾寫葉三死后畫隨他埋了,有人贊賞,有人批判,你怎么看?

設計思考:這是一個開放性問題,同時又可以深入探究到對傳統文化現象看法的問題,這一問題能引導學生拓寬思維,深入探究文章內容及相關文化現象。

參考示例1:贊賞這個結尾。葉三把畫帶進棺材正體現出他愛畫、重友情,是對視他為知音的報答,與前文季給他起字、送他畫,以及他不賣畫是融為一體的,與文章要展現的美是密切聯系的。這也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重友誼、重知己。

參考示例2:這個結尾是敗筆。結尾可以留有空間讓讀者想象。同時,葉三把畫帶進棺材是很狹隘的選擇,不過是一種文化痼疾,這與全文對美的頌揚和追求相背離。

(三)延伸拓展

再讀預習材料中的兩篇文章,進一步體會領悟汪曾祺作品的純美風格。

篇6

關鍵詞:汪曾祺 戀水情結 人性 至真至純

在中國現代小說發展史上,流貫著一脈散文化小說的創作傳統,而汪曾祺的創作則開創了新時期小說散文化的先河。在新時期的小說中,他的散文化小說可謂獨樹一幟。散文化小說以近乎散文的形式與詩的語言,使小說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對情節敘事的依賴,獲得了與傳統小說完全不同的審美空間??v觀散文化小說,它們無不散發出一種“水性”。汪曾祺的散文化小說也不例外。這種水性外在表現為以水為背景,即故事發生在水邊,和水有著密切的關系,深層上表現為至真至純的人性美。

一、戀水情結——以水為背景

“在中國古代五行學說中,水被列為五行之首?!辉凰换?,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尚書·洪范》)。水被看成是創造萬物和萬物得以生存的憑借,是世界萬物的本源?!豆茏印に亍分姓撌龅溃骸?,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侨f物的本源,人的生命亦來之于水。對水的迷戀也就是對生命本源的迷戀。”[1]汪曾祺對水的迷戀也是如此。汪曾祺的故鄉高郵是個典型的水鄉,水灌注了他的童年。他從小看運河,行船,湖上撒網,也曾耳聞目染水患肆虐給人們帶來的痛苦。所以在他的作品中那靈魂深處的刻骨銘心的水鄉情結總會自然而然地紛涌而至,以水為背景也就不足為奇了。對此,法國人安妮·居里安女士也問過他為什么他的小說里總有水?為什么即使沒有水,也有水的感覺?這個問題連作者本人以前也沒有意識到過。汪曾祺是這樣回答的:“是這樣的,這是很自然的,我的家鄉是一個水鄉,我是在水邊長大的,耳目之所接,無非是水,水影響了我的性格,也影響了我的作品的風格。”而在《受戒》中,這份似乎與生俱來的戀鄉戀水情結得到了釋放。

作品中的主角明子和英子就是生活在水鄉中的,他們相識在水上,文中有一段他們相識的描寫:

到了河邊,有一只船在等著他們,船上有一個五十來歲的瘦長瘦長的大伯,船頭等著一個跟明子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在剝蓮蓬。明子和舅舅坐到艙里,船就開了。

……

大伯一槳一槳地劃著,只聽見船槳撥水的聲音:

“嘩——嘩!嘩——嘩”

……

這是文中首次關于水的描寫,寥寥數語竟勾勒出一幅清新自然的江南水鄉畫。寫水的文字不多,但卻給人水的感覺,這得益于作者他愛水,對水的依戀影響了其性格,也影響了他的作品。他那行云流水的語言,超功利率真自然的思想使得他在進行小說創作時,自然而然地將這種戀水情結融入到作品中去了。

隨著認識的加深,接觸的頻繁,明子常搭著趙家的船進城,給庵里買香燭,買油鹽,閑時是趙大伯劃船,忙時是小英子,但劃船的是明子。

在去庵趙莊到縣城,當中要經過一片很大的蘆花蕩子。蘆葦長得密密的,當中一條水路,四邊不見人。劃到這里,明子總是無端端地覺得心里很緊張,他就使勁地劃槳。

小英子喊起來:“明子!明子!你怎么啦?你發瘋啦?為什么劃得這么快?”

天真爽朗的小英子此時哪里知道明子的心正在翻天覆地呢,面對著水的時候,人的心特別純凈透明,而此時明子恰好就是在這四周無人的蘆花蕩子里,心靈的召喚已經一覽無余,是的,他對小英子是心動的,只不過還不知道怎么去面對,只好借助劃槳以擺脫心靈上的波動。在此,我們發現寫水的文字也不多,但是這對水鄉兒女的愛情卻在蘆花蕩里延伸開來。水是他們孕育真愛的搖籃,水是他們激情感悟的紐帶。最終,他們的結合亦在水上:

小英子忽然把槳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邊,小聲地說:

“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說話呀!”

明子說:“嗯?!?/p>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呀?”

明子大聲地說:“要?!?/p>

“你喊什么!”

明子小聲地說:“要——!”

“快點劃!”

英子跳到中艙,兩只槳飛快地劃起來,劃進了蘆花蕩。

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著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著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只青樁(一種水鳥),擦著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

蘆花,蘆穗,蒲棒,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水鳥,這些明顯帶有江南水鄉痕跡的景致在此是功不可沒的,它們在引領著讀者去領略江南水鄉清新淡雅的同時也見證了水鄉中這對小兒女純真大膽的戀情。于是,一種和諧的、至真至純的人性帶著水的清新蕩漾成就了汪曾祺這個清麗明朗的水鄉夢。

再如故事中的明子和小英子各自生活的荸薺庵以及小島似的家,或是靠著河,或是三面被水包圍著,其中描寫他們的生活環境中涉及到水的文字更是被作者一筆帶過,很明顯寫水的文字不多,但是讓人從心底里接受了他們是在江南水鄉長大的,與水分不開。作者沒有刻意地去描繪他們如何與水打交道,但是我們卻總能感覺到水,在此不能不認為汪曾祺確實是迷惑人的高手。他為讀者營造了一幅清麗明朗的江南水鄉畫,而他自己也沉浸在故鄉高郵中,盡情地享受這一股柔軟的、平和的、從故鄉高郵靜靜流淌出來的水的感覺。

二、戀水情結——人物的人性美

“水”在古代哲學里是“美”的象征,道家從水中看到道之所在,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之所惡,故幾于道?!比寮野阉闯伞暗隆钡南笳鳎怯械碌?。《說苑·殺言》云:“子貢問曰:‘君子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泵献釉唬骸叭诵灾酪?,猶水之就下,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泵献邮窍嘈湃诵员旧频?,他認為人的本性與水的本性一樣,一個是趨善,一個是趨下,皆順其自然。而汪曾祺在《受戒》中所展現的人物的人性是美好的,“他說:‘有評論家說我的作品受到了兩千多年前的老莊思想的影響,可能有點……我自己想想,我受影響較多的還是儒家,我覺得孔子是個很有人情味的人,并且是個詩人?!c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極致?!矣X得儒家是去愛人的,因此我自詡為‘中國式的人道主義者?!薄妒芙洹分兴憩F的不正是這種“生活境界的美的極致”么?作者是愛人的,他筆下的人物所展現出來的人性亦是健康的。正如他所說:“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薄拔乙獙?!我一定要把他寫得美,很健康,很有詩意!”因此,在汪曾祺筆下,人物都帶有水一樣清澈透明、至真至純的性格。

小英子和明子第一次見面的語言充滿童心,天真無邪甚至可以用幼稚來概括,這種純凈的感覺如水晶般無瑕,無可挑剔,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完美的。雖是兩個人的第一次見面,小英子并沒有扭扭捏捏,更沒有害羞似地避開,而是主動搭話,并主動將吃剩的半個蓮蓬扔給明子,可見她的心靈是多么的單純,她的一言一行都是發自內心的,心里想什么就直接問。她身上體現出來的本色美,讓我們確信人性中的健康的積極的東西。在小英子的世界里,男女授受不親的傳統秩序被打破了:小英子晚上和明子一起看場并肩坐在一個石磙子上,聽著青蛙打鼓,聽寒蛇唱歌,看螢火蟲飛來飛去,看天上的流星,率真自然的小英子看到流星掉下來的時候驚呼了,因為她相信,在流星掉下來的時候,在褲帶上打結,心里想什么好事,就能如愿。和小明子一起挖荸薺,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腳去踩明子的腳,這些都是她以農家少女特有的淳樸和大膽向明子暗示著她的愛情。又如在善因寺向明子道別時,她終究不管寺里禁止喧嘩的規定,大聲喊了一句“我走啦!”打破了宗教對人性的束縛。從善因寺返回的途中,在船上,小英子不讓明子當方丈也不要當沙彌尾,明子都答應了。小英子更是毫無顧忌地提出:“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眼睛鼓得大大的明子以“嗯”作答時,小英子并不滿意,“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終于使明子大聲地說出“要!”這一簡短的對話讓人們看見的是一個有幾分俏皮,又有幾分野性的農家少女,但她俏皮得率真,野性得可愛。人性中的真和純從這個天真少女的言行中展露出來。小英子心里想著什么就說出來,而不是故作姿態,含蓄矜持,在此筆者并不否認女孩子的含蓄之美,但看到這里實在是讓人忍俊不禁,有誰不說小英子美呢?她打破了那種含蓄之美,呈現出另一種美,率真自然。那是一種不假雕飾的天然之美,天性之美,是一種人性的自然流露,她在對待自己的愛情上更是大膽直白,以自己的方式回應著自己心靈深處的人性的召喚。

與此同時,小和尚明子在超然世外的荸薺庵里過著清凈的生活,無拘無束。如果用我們社會的道德倫理功利標準去評判這種人性解放狀態的善惡,那是不合適的。在明海的家鄉,當和尚可以有許多好處,可以吃現成飯,哪種廟都管飯;可以攢些錢,由和尚還俗娶媳婦是很容易的?!笆芰私渚涂梢缘教幵朴?,逢寺掛褡”,廟里無所謂清規,和尚們也殺豬,也吃肉,打牌,即使從事很神圣的宗教法事,如放炮,和尚們也跟玩雜耍似的,年輕的和尚們甚至趁機出風頭,引得大姑娘小媳婦跟著他們私奔失蹤。明海耳濡目染著廟里廟外的生活,潛移默化,逐漸成長,他雖然做了和尚,卻是個涉世未深的孩子,還沒有經歷滄桑,遠離狡黠,他和小英子之間的朦朧愛慕和眷戀是天性使然。第一次見面時明海面對小英子的問題都一一作答,話雖不多,但是真誠,并且接過小英子扔的蓮蓬就一顆一顆地剝起來吃了,并沒有推辭,這都是他人性中純真美好的一面。隨著接觸的深入,兩個孩子之間的關系更融洽了,小英子在挖荸薺的時候總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腳去踩明子的腳。而看著小英子的腳印,明子的身上也有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里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泵鎸χ∮⒆舆@么一個活潑可愛的農家少女,明子心里癢癢的,這讓讀者不難看出明子內心的單純,懵懂孩童的無知在這里卻是那么可愛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再如當他們獨處時,劃到四面無人的蘆花蕩子里的時候,明子無端端地緊張,這真實地反應了他的內心世界,激動、心跳加速,只有借助外在的船槳劃快點來擺脫此時激動澎湃的心。最后在蘆花蕩子里近乎愛情宣言似的“要”更是讓我們看到他那率真可愛的一面,一個略帶羞澀的小和尚形象躍然紙上。至此,明子人性中的純真毫無保留地展現在大家面前,像水般清澈透明。

“一方水土一方人”,生活在江南水鄉這片青山綠水中,小英子和明海身上散發出來的那種至真至純的人性正是汪曾祺所追求的人性的和諧。人性中有最原始的欲望,為什么要用看不見的東西即所謂的倫理道德來捆住它呢?人與人的交往中,若沒有人性的自由來參與,則再自由的物質世界也無法填補心靈世界的空虛。人始終是以面具示人,看不見下面真實的表情:人的生活像被囚禁在籠子里的野獸,即使給它最鮮最美的肉,也無法比擬自由給它的無上的快樂?;蛟S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可以被束縛的,但人性卻是永遠無法被束縛的,它會用盡所有力量去沖破一切阻礙,尋找心靈的歸宿。這是它的天職,是它歷盡千辛萬苦仍不懈追求的目標。人最初的善良和勇氣,才是真正健康的人性,這種人性下的追求,才是美好的追求;這種人性下的勝利,才是正義的勝利。人性之善,是世間生命的精髓;人性之善,是社會靈魂的支柱。宣揚著復蘇的人性,引領著人性的復蘇,這正是《受戒》的偉大之處。

(指導老師:王海燕)

注釋:

[1]黃春慧,韓偉表:《中國散文化小說中的水情結》,求索,2008年,第1期。

汪曾祺:《汪曾祺散文·我的家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5月版。

篇7

摘要:汪曾祺超越了傳統的語言工具論認識,將語言上升到小說本體的高度。汪曾祺小說語言的美學特征為:小說語言首先應當是真實準確的;小說語言是有暗示性的,是模糊的;小說語言應當氣韻生動,有音樂性;小說語言是詩化的,具有超越性,“言有盡而意無窮”;小說語言應具有文化性。

關鍵詞:汪曾祺;語言觀;美學特征

作者簡介:盧軍(1970-),女,山東萊蕪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后,聊城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H0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1)-21-0150-01

汪曾祺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文學創作時就在小說文體上進行了多方面的深入探索。汪曾祺的這種探索最集中地體現在小說語言上。汪曾祺非常重視小說語言,曾直接地說:“寫小說就是寫語言?!盵1]具體來說,汪曾祺的小說語言實踐追求如下美學特征:

1.小說語言首先應當是真實準確的

“準確”是汪曾祺推崇的語言觀,“語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聽就記住。語言的唯一標準,是準確”[2]。小說語言中,俗人說俗語即是大雅。汪曾祺小說中的對話語言大都較短,既注意到人物的個性特點,又關顧到全篇氣氛?!堆蛏嵋幌Α穼懮嚼飦淼姆叛蛐湛吹綔厥依锏狞S瓜西紅柿,“西紅柿那樣紅,黃瓜那樣綠,好像上了顏色一樣”。汪曾祺認為,如果稍微華麗一點,就不是這個放羊娃的感受了。而在《徒》里,汪曾祺又有意用了一些文言的句子,如“嗚呼,先生之澤遠矣”,“墓草萋萋,落照昏黃,歌聲猶在,斯人邈矣”。因為寫的是一個舊社會的國文教員?!皩憽妒芙洹贰ⅰ洞竽子浭隆肪筒荒苡眠@樣的語言”,《受戒》中寫明海時,有這樣一句:“村里都夸他字寫得好,很黑?!鞭r民眼里的字好,用“很黑”二字就很傳神,倘用工整、勻稱、雄健之類,則脫離了語境的文化限制,就不是村里人夸他了。在汪曾祺眼里,語言中沒有天然的“好詞”或“壞詞”,常用的、通俗的、不見特色的“俗詞”、“俗字”,在恰當的上下文語境匹配下,照樣能平字見奇、樸字見色,甚至大俗大雅,尋常詞語顯出極不尋常的生命力。

2.小說語言是有暗示性的,是模糊的

小說語言的暗示性和模糊性主要源于中國古典文論對汪曾祺的影響?!段男牡颀?隱秀》:“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隱以復義為工,秀以卓絕為巧……”,梅堯臣闡發為“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3]。小說語言富有暗示性自然就使其能指產生了多種理解的可能性,具有了模糊性。這種暗示性集中體現在汪曾祺小說詮釋結尾方面。比如《異秉》,前部分只敘寫賣鹵味的王二的“發達”,藥鋪學徒陳相公的辛苦和忍氣吞聲。結尾寫大家聽到王二“大小解分清”的異秉后,陳相公不見了,“原來陳相公在廁所里。這是陶先生發現的。他一頭走進廁所發現陳相公已經蹲在那里。本來這時候都不是他倆解大手的時候。”“卒章顯其志”,原來,他是想試試自己能不能做到“大小解分清”,他渴望王二那樣的生活,竟把希望寄托在這樣微不足道的可笑的生理特征上。還有《八千歲》結尾:“是晚茶的時候,兒子給他拿了兩個草爐燒餅來,八千歲把燒餅往賬桌上一拍,大聲說:‘給我叫一碗三鮮面!’”八千歲省儉一世,吃了數不清的草爐燒餅,省下的錢卻變成了八舅太爺的滿漢全席。因此,他大聲地叫一碗三鮮面,實有萬般滋味在里面。

3.小說語言應當氣韻生動,有音樂性

汪曾祺小說能準確地把握語言的節奏,使作品呈現出一種整體的和諧美。汪曾祺認為要注意語言的內在節奏、語言的流動感,唯此,詞句之間才顧盼有情,痛癢相關。“語言的奧秘,說穿了不過是長句子與短句子的搭配。一瀉千里,戛然而止,畫舫笙歌,駿馬收韁,可長則長,能短則短,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聲之高下’不但造成一種音樂美,而且直接影響到意義。不但寫詩,就是寫散文,寫小說,也要注意語調。”[4]看來,氣韻生動的小說語言既是一種情感濃郁的語言,也是一種富有音樂美的語言。汪曾祺對語言的運用表現為下面兩方面:第一,大量短句的運用,長短句式的巧妙搭配,奇偶句式的交叉變換,避免了節奏上的呆板單調,形成了如詩詞般的節奏回旋,達到文章的和諧美。第二,語句中暗合的韻腳,疊音、疊字的使用造就的韻律變化和協調,形成內部節奏的和諧美。

4、小說語言是詩化的,具有超越性,“言有盡而意無窮”

為表現一種神思妙悟,文學語言有時可以突破一般語法規則的約束,靈活多變,不拘一格。俄國形式主義學說認為,詩的語言是對日常語言有目的、有組織的破壞和變形,汪曾祺稱之為“訴諸直覺,忠于生活”。汪曾祺認為,“所謂詩化小說的語言即不同于傳統小說的純散文的語言。這類語言,句與句之間的跨度較大,往往超載了邏輯,超越了合乎一般語法的句式(比如動賓結構)”[5]。比如《故人往事?收字紙的老人》中“老白粗茶淡飯,怡然自得。化紙之后,關門獨坐。門外長流水,日長如小年”,他說,這段話語“如果邏輯緊嚴,合乎語法的散文寫,也是可以的,但不易產生如此恬淡的意境”。汪曾祺小說語言中一個最明顯的特征是名詞性詞語和短小的非主謂句的運用。這種運用結構簡單,形式短小,表意簡潔明快,在特定的語境中,另成一種格局和氣象,形成了中國畫中的“留白”,很有些像戲劇劇本中的背景語言,耐人品味。

5.語言的文化性

汪曾祺認為語言和文化是一種互相等同的關系:語言是一種文化現象,語言的背景是文化。像《故人往事?花瓶》中對那只精美絕倫的花瓶的描寫,就透露出一種深沉的文化氣味。還有《受戒》中對江南小鎮民情風俗的精細刻畫,真不亞于觀賞一幅現代中國的《清明上河圖》,體現出濃郁的文化韻味和人文氣息。這里的所謂“文化”,既有俗的一面,也有雅的一面。雅的,如《收字紙的老人》里寫老白:“老白粗茶淡飯,怡然自得?;堉?,關門獨坐。門外長流水,日長如小年?!庇袧夂竦墓诺湮膶W意味。俗的一面則來源于汪曾祺對民間文學的借鑒吸納。在受民間敘述風格影響,其小說語言表現為少浮辭、不渲染,簡潔明快的藝術特點。

篇8

《昆明的雨》, 讓我感受最深的, 是汪老 播撒在字里行間的那份文人情懷。有評論稱, 汪氏散文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文人散文 , 沒有 空泛的好為人師的大道理,也少有宏大題材 , 流淌在字里行間的都是文人 的雅趣和愛好, 彌 漫著文人的情調, 讀汪氏散文能讓我們享受到 份閑情逸致。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p>

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逝水》《晚翠文談》。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關鍵詞:生命意識 “圓形思維方式” “有無相生” 意象 意境

中圖分類號:I2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2-0393-01

新時期以來,隨著作家主體的解放,個人話語的確立,文學逐漸向本體回歸,走向“美文”,在小說界出現了一批有著傳統筆記體小說神韻的作品,卻體現著新的時代精神和東方美學趣味,還包含一定新的文體實驗的意向,影響很大,時人稱之為“新筆記小說”。 它先由汪曾祺、孫犁等老作家發韌,并隨之影響一批中青年,如阿城、賈平凹、何立偉等自覺追求響應,成果豐厚,形成整體效應。新筆記小說作家群體非常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因此,新筆記小說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新筆記小說與傳統生命意識

從新筆記小說作家的創作歷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新筆記小說作家對藝術孜孜以求的精神。他們重視作品的質量,追求作品恒久的藝術魅力,并極力避免使自己的作品被時代的浪花所淹沒。

孫犁早期創作非常重視對外國文學的學習和借鑒,在文學作品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抒情風格,在四十年代以《荷花淀》蜚聲文壇。五十年代,受到環境和歷史的影響,孫犁創作出一些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人物的史詩性作品。進城以后,孫犁大量閱讀古代文學作品,對古代文學作品的學習,使得他的作品形成了以紀事為主、注重理性的厚重風格。從孫犁的創作歷程,可以看出隨著時代的變化,作家時刻保持著一顆對藝術恒久魅力的探索之心,最后,在文學創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

大多數新筆記小說作家在創作小說作品時都經歷了與孫犁同樣的藝術探索的歷程,剛開始是向西方借鑒小說創作的藝術經驗,接著受到一定的政治環境的影響,最后回歸到本民族的傳統形式中,最終找到了與自身氣質相符的小說創作形式,創造出一批非常優秀的新筆記小說作品。

新筆記小說作家對藝術的探索正是重視作品質量和作品生命力的表F,分析其原因,我們可以發現這和中國傳統生命意識有很大的關系。新筆記小說作家受到傳統生命意識的影響,他們大多接受了傳統文化的濡染,因此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影子。而古代文人士大夫大都具有強烈的生命意識,即他們都意識到生命的短暫,因此努力追求生命的意義,意圖通過人為的努力來增加生命的內涵,提高生命的質量。強烈的生命意識一方面使得他們特別注重營造心靈的一方凈土,注重生活的情趣,如追求琴棋書畫的雅趣。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對生命不朽的追求。古代文人追求生命不朽主要是通過立言來實現的,立言也即創造出屬于自己的作品,以此來與短暫的生命相抗衡,如司馬遷的“發憤著書”等,這些文人都希望能通過立言即著書、寫文來使自己“名垂千古”。

新筆記小說作家承襲了這種傳統生命意識,希望通過立言以追求生命的不朽。但是在文學創作過程中,他們深刻地認識到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償地使自己名留青史,他們發現了這樣一種文學現象:有些小說雖然能受到當時讀者的喜愛和追捧,但是并不長久,數年之后便會失去讀者,無人問津。因此,他們都對藝術探索有著無限的熱情,希望使自己的作品散發恒久的藝術魅力,能夠被不同時代的讀者所喜愛。

新筆記小說作家對藝術不懈地探索正是強烈的生命意識的體現,他們對藝術做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給后人留下了豐富寶貴的經驗。

二、新筆記小說與傳統“有無相生”觀念

在新筆記小說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新筆記小說作家受到“有無相生”觀念的影響來進行創作,例如林斤瀾的小說《“夜半歌聲”的歌者》,這篇小說主要講的是三十年代著名歌唱家盛家倫的故事,在這個作品中,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將人物的人格品味和精神氣質巧妙地展現在我們眼前。作者在寫人物時運用了“聚焦于無”的藝術視角。作者沒有著意寫人,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為讀者展現了人物的精神人格世界。其精神人格附著于“江水滔滔,山風拂拂”的風景之中,使人物具有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林斤瀾將刻畫人物的筆墨聚焦于飄逸的環境,這種飄逸的環境表面上是對人物刻畫的暫停,實際上還是在寫人物的精神人格,是作者營造的藝術空白。這就是從“無”中把握“有”,林斤瀾在這里就很好地把握了“有”、“無”的關系,在“聚焦于無”的視角下,創造藝術空白,使讀者獲得藝術想象,表達出了“言外之意”、“韻外之旨”。

汪曾祺的作品也多通過著意于環境、風俗、氣氛的描繪來刻畫人物,表面上寫的是環境、風俗、氣氛,但實際用意卻是在寫人。如汪曾祺的《晚飯花》對晚飯花開的情景“非常熱鬧,但又很凄清”的描寫,實際則是在寫主人公王玉英如晚飯花般美麗的青春以及其相反的凄涼的命運。

“有無相生”的觀念是一種重要的傳統思維方式,作為重要的傳統文化而存在。老子首先提出了“有無相生”這一重要的哲理概念,接著一些古代的文學家、評論家在文學領域也相繼提出了一些相關的文學觀點。司空圖說“含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嚴羽提出“言有盡而意無窮”等。

在“有無相生”觀念的影響下,新筆記小說作家總是力圖表現有限物象背后的無限深意,重視營造作品中的“言外之意”、“韻外之旨”。他們非常喜愛傳統的文學、藝術,在欣賞古代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的同時,他們領悟到創造藝術空白的重要性,如在作畫時,古代畫家都不強調把畫布填滿,而是要留下足夠的空白,使觀者在看作品時可以有更多的想象空間。新筆記小說作家在“有無相生”的觀念影響下,往往使用“聚焦于無”的藝術視角,重視創造小說中的藝術空白。

三、新筆記小說與傳統意象、意境

新筆記小說作品中有很多關于意象的描繪,新筆記小說作家經常運用意象敘事來增添作品的意蘊。

如孫犁的小說《羅漢松》,羅漢松是富有文化意味的形象,它代表著高潔、堅強、不畏嚴寒等優良品質,往往用來比喻人格高尚,富有操守的人。小說中描繪了一個與羅漢松形成截然對比的人物老張。老張是一個沒有堅定操守的人。老張愛好文學,但態度上卻不太嚴肅,在革命年代也吃不了苦,常常不避嫌疑,居住在地主、富農家里。進城以后經常赴宴,很會看風使舵。在文中羅漢松和老張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營造出強烈的反諷效果,極大的豐富了小說的藝術意蘊。

其他如孫犁的《雞缸》中的雞缸的意象象征著人事的沉浮,李慶西的《鑰匙》、《鎖》中的鑰匙、鎖的意象象征著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等心態世相,象征著復雜的人際關系。

運用意象敘事比直接寫人物會給人留下更深刻的映像,在意象的烘托或反襯中可以使讀者獲得更多的藝術感受,從而使小說具有更豐富的意蘊。

楊義認為:“研究中國敘事文學必須把意象、以及意象敘事方式作為基本命題之一,進行正面而深入的剖析,才能N切地發現中國文學有別于其他民族文學的神采之所在。”李陀也指出:“意象的營造是幾千年的文化和藝術的發展積淀在中國人心理深處的一種普遍的審美意識。”

新筆記小說作家往往用充滿詩性的筆墨描繪環境,讓讀者感受到如詩般的意境。如汪曾祺的《故鄉人?釣魚的醫生》中對王淡人釣魚、喝酒、吃魚的動作的描繪都非常具有情致,最后描寫一只鋼藍色的蜻蜓落在王淡人的魚竿上,為畫面添加了生意和情趣,使得整個畫面具有詩的意境。

意象和意境最早是詩歌中的重要的審美范疇,意象是包含了詩人的情意和神思的物象,意境是一種藝術境界,是一些批評家評論作品優劣的評判標準。慢慢地,意象和意境也被一些敘事作品所學習和借鑒,在敘事作品中對意象敘事和意境的追求,豐富了作品的內涵,提高了作品的品味,使作品具有無窮韻味。新筆記小說作家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都很喜歡古典文學,因此,在他們的作品中,追求意象敘事和意境的營造就變得理所當然了。

新筆記小說作家學習古代傳統中意象和意境的手法,將這些手法運用到小說創作中來,使新筆記小說具有豐厚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鐘本康選評:《新筆記小說選》,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2]張曰凱編:《新筆記小說選》,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3]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楊義文存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篇10

[關鍵詞]認知結構 文學類文本 效率 復習課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210031

認知結構指的是學習者頭腦里的知識結構。閱讀是負載著作者顯露或隱藏的見解、意愿的讀物與讀者這一主體之間不斷相互作用的過程。而人的認識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機制就是主體的認知結構與外在客體順應和同化。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要把新知識納入或同化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重建新的認知結構,才能達成對外界客體新知識的順應。如何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認知結構,這是閱讀最重要的價值所在,是高三復習課的關鍵。

一、激活零散的文學知識認知結構――系統化

拿到名家大作,直接做題,學生得分往往并不高。在復習課中,教師可以設置專題閱讀,幫助學生激活原有的零散的文學知識,使學生對名家大作有系統的認識。

例如,復習2008年江蘇文學類文本考題《侯銀匠》時,不必急于做題,可以與模擬卷中汪曾祺的《職業》《陶虎臣》這兩篇文章對話,借助教師點撥,系統了解汪曾祺小說的特點。首先,讓學生一起回顧兩篇小說所講的內容?!堵殬I》中,汪曾祺塑造了一個不該有職業而有了職業,被迫在街頭盡心盡力叫賣,但又不失天真爛漫天性的小孩。而《陶虎臣》中,則塑造了一個手藝精妙,與世無爭,卻仍難逃脫悲慘命運的小人物。在激活這些零散的文學知識的情況下,就可以探討汪曾祺小說的創作風格,從而可以系統解讀他的小說了。由這兩篇文章,學生可以概括出汪曾祺小說創作風格的共同點:一個歷經滄桑的老人在槐樹下講述最為樸實的底層百姓的平凡生活,在娓娓的敘述中,透露著傳統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從而讓讀者體悟世間百態。

激活了學生相應的認知結構,運用這些系統化的知識就可以分析《侯銀匠》中侯銀匠這個人物了。譬如第四題讓我們探究小說題為“侯銀匠”,但寫侯菊的文字多的理由。解答這道題目的關鍵在于分析侯銀匠和侯菊之間平凡的生活,在樸實的生活中,體會侯菊形象塑造對于侯銀匠的作用。侯菊身上的優秀品質來自父親,侯菊的出嫁,必然讓侯銀匠這個鰥夫除了體會到嫁女兒的甘甜,也將品嘗作為鰥夫的更多的人生況味。寫侯菊是為了烘托侯銀匠,寫侯銀匠是為了看到大社會,讓更多的人體會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情人性。

在閱讀前,激活學生零散的文學知識認識結構,不僅克服了學生的閱讀恐懼心理,便于學生輕松解題,還能夠對一些名人大家有全面的認識,從而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

二、激活原有的解題技巧認知結構――規范化

通過三年的高中學習,高三學生有了一定的習題量,也掌握了各種解題方法,但是在解題時還會出現思考不全面,答題不規范的現象。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不妨激活學生原有的解題認知結構,指導學生進行歸納整理,使學生能夠規范答題。

下面是兩堂實驗習題課:甲、乙兩班是平行的高三文科班,甲班在做題前,未曾激活解題技巧認知結構,直接做一份關于文學類文本情節作用的專項復習練習。乙班在做題之前,師生討論總結文學類文本情節作用:對上下文情節的作用,對刻畫人物的作用,對表現主題的作用,給讀者感受的作用。思路清楚之后總結此類題型的答題模版:①為……情節發展做鋪墊(提供依據,設置伏筆、懸念等),推動……情節發展(進入或轉折)。②表現……的思想品質(心理),有助于塑造……的形象。③揭示……,有利于表現……的主題。討論歸納結束后,學生獨立完成同樣的試卷,得分情況如下:

得分考題班級2008年江蘇卷《侯銀匠》第12題(4分)2011年江蘇卷《“這是你的戰爭!”》第11題(4分)2015年無錫高三期末卷《鳳凰眼》第12題(4分)

甲班2.322.182.57

乙班2.762.653.12

根據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教師采用了“蘇格拉底式對話”方式,讓學生一方面和自己原有的解題技巧對話,激活自身的解題技巧認知結構,另一方面汲取他人的解題技巧,從而形成全面規范答題的新知識認知結構,使自己的思路更清晰,答題更規范。

三、激活抽象的考綱認知結構――形象化

《201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江蘇卷)說明》中明確指出:現代文本閱讀考查學生理解能力、分析綜合能力、鑒賞評價能力、探究能力。為了考查這些能力,出題者在不同的能力要求下,形成各類考點,演繹各種題型。教師在平常教學中,會不斷地提及這些考查角度,但事實上,學生對這些考查角度的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抽象理解的層面上。如何將考綱落實是必須解決的問題。激活學生的考綱認知結構,可以使抽象考綱形象化。

第一步,可以讓學生結合《考試說明》,分析2011年江蘇卷《“這是你的戰爭!”》的考查點以及考查樣式?!丁斑@是你的戰爭!”》的第一題“文中第三節師生問答的內容,與上下文的人、事敘述有何關聯”和第二題“文中的手帕細節描寫表現了人物什么樣的情感活動”,分別考查的是段落的作用及細節描寫的作用,屬于理解和分析綜合能力運用的題型,都可以歸屬于作用題。第三題“孟弗之與蔣姓學生、蕭子慰與澹臺瑋的對話場景,對比鮮明,請從學生的形象和對話兩個方面加以分析”,考查的是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和鑒賞能力,也就是《考試說明》中要求的學生在欣賞作品形象的基礎上,賞析作品內涵,從而領悟作品藝術魅力。第四題“請探究文中自然景物敘寫的深刻寓意,以及對表現人物的作用”,考查的是學生的探究能力,通過探究,探討作品的創作背景和挖掘作品的意蘊。通過第一步的分析,教師首先激活了學生的考綱認知結構,在鑒賞《“這是你的戰爭!”》時,初步調動考綱內容,完成第一次考綱與考題的銜接工作,使抽象考綱初次形象化。

第二步,在分析《“這是你的戰爭!”》的基礎上,閱讀劉傳珍的《活著》,模仿高考出題樣式,揣摩考點,自我命題。這個命題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反復激活學生舊有考綱認知結構的過程,考查方向、考查點不斷作用于學生大腦,再次完成了考綱與考題之間的銜接工作,使考綱再次形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