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讀費范文
時間:2023-03-24 09:59: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借讀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從小學一年級到現在,爸爸媽媽已經從他們微薄的工資中,先后交付5000多元這種“自覺自愿的贊助費”了,不知這次是不是真的就不收了?
另外,這次宣布第一次使用了“外地學生”,而不是“農民工子女”這個令人莫名其妙的詞匯,我覺得這又是一大進步。
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給我們進城務工的父母,冠以了“農民工”的雅稱,而我們這些隨父母就學的學生,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農民工子女”了。且不說發明“農民工”這個詞語在邏輯上就不太說的通,因為農民本身就是一種職業,而工人也不過是另一種職業,人無貴賤,工作自然也不應有高低之分。由農民而改做工人,不過是工作性質的轉移而已,而決不是由一種低級的職業轉向了另一種高級的職業。不然的話,依照這種邏輯,農民成了,就該叫“農民軍”;農民幸運的成了干部,是不是又該叫他“農民干”呢?這也許只能是這樣解釋,“農民”在一些人的眼里,是比較低級的職業,后面冠以“工”,比較單純的農民就“高級”了一些,或者是有關統計單位出以工作需要,用以區分:本地工、外地城鎮戶口工、農民(農村戶口)工、農民之類吧?總之,每次春運回老家,看到車站、碼頭上的大紅橫幅上的“熱烈歡迎返鄉農民工……”字樣,我的爸爸媽媽心里就像是打翻了五味瓶,說不出是什么滋味。也許有人會說,冠以這個稱呼,是為了引起社會的關注。可我覺得,還是應該正名為“外地務工人員”為好,畢竟所有的“外地務工人員”都應該受到關注的啊,何必管他是來自哪里的什么工呢。
篇2
“哇,真好看!”聽見哥哥的一聲喊,我趕緊跑了過去,原來他正在非常投入的看一本書。我便也貼在他的旁邊看起來,不由得整個心都停在這本書上了?!罢娴暮芎每础?,我說。于是我就想把這本書借回家仔細看。
我想:我們哥倆平時形影不離,對我也是有求必應。就理直氣壯的說:“哥,這本書借我看兩天?!睕]想到他把嘴一撇,說:“不,我還要看呢?!薄扒竽懔恕?,我抱著他說。他滿臉無奈的說:“好吧?!?/p>
不過,我哥接著又說:“不許把書角卷了,不能在書上亂涂畫,不許……”為了借到書,我對他發誓:“絕對不把書角卷了,不在樹上亂寫,一星期后還給你,行吧?!彼@才同意借這本書給我看。
借到書后,我高興得像一只小兔一樣跑回了家,抱著這本書津津有味的看起來,忘了吃飯,很晚了還沒有倦意,只三四天就看完了全部的內容。第七天時,我按時將書還給了哥哥,不過還時?;匚赌潜緯嫌腥さ墓适隆?/p>
篇3
當我們把借讀證明開好之后就可以拿著這個證明到上海找那些可以辦理就讀的學校了,這個是需要慢慢找的,因為不是所有高中的學校都可以借讀的,很多都是不可以的,這是地方的政策,這個我們是需要知道的。
當我們找到借讀的高中學校之后,就可以去辦理借讀手續了,這個一般是需要簽訂三方協議的,這個我們是需要知道的,簽訂之后,我們是需要保管好自己的那份借讀協議的,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辦理好借讀手續之后,我們是需要繳納借讀費的,這個我們大家應該是明白的,畢竟是借讀,一般在上海借讀高中的費用還是比較高的,每個學校的借讀費都是不同的,這個我們也是需要明白的。
繳納完成借讀費之后,會有一個憑證,這個我們需要保管好,千萬不能搞丟了,之后我們就可以正式的準備入學了,等待學校開會或者已經開學的話,我們就可以準備入學了。
篇4
關鍵詞:現代文閱讀 讀文 解題
《江蘇省考試說明》對于現代文有這樣的規定:“閱讀鑒賞中外文學作品。了解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文學作品閱讀鑒賞,注重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涵,分析藝術表現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备咭桓叨恼n堂教學雖然也涉及相當篇目的現代文(散文和詩歌),但更多側重于帶領學生閱讀文章鑒賞文章;高三關于現代文的教學則要將“考試”這一因素考慮進來,所以如何提高學生對于現代文的閱讀鑒賞水平,使之適應高考的要求,是所有高三語文老師要探討的問題。
現代文一向是同學們的薄弱環節。同學們做現代文閱讀,總是輕閱讀,重做題。而教學一線的老師們評講現代文也總是將關注的重心放在題目的評講上,對于讀文缺少應有的關注。高三年級的老師,由于時間緊、任務重,急于追趕復習進度,很多時候甚至于略去“帶學生讀文”這一環節,而直接進行題目的講解,這樣做,看似節約了時間,加快了復習進度,實則只會對學生的現代文閱讀產生誤導,事倍功半。
下面,我就以小說《釣魚的醫生》為例,談談現代文閱讀的課堂教學。
一.閱讀文本
1.我選擇從《三國》中“曹操的被圍與脫困”的一段文字引入,讓學生概括其情節特征,并從情節特征入手,對小說進行分類。
《三國》第九回寫呂布和曹操大戰,這樣寫道:“操不能前進,無計可脫,大叫:‘誰人救我?’馬軍隊里,踴出一將,乃典韋也……典韋殺散敵軍,救出曹操。眾將隨后也到,尋路歸寨??纯刺焐?,忽然背后喊,呂布驟R提戟趕來,大叫‘曹賊休走!’此時人困馬乏,大家面面相覷,各欲逃生。不知曹操性命如何,且聽下文分解?!?從情節特征入手,對小說進行分類:情節淡化的和情節波瀾起伏的;并歸納不同情節特征的小說閱讀方法。淡化的,圈劃關鍵詞,分層概括;有波折的,按照事件發展順序,梳理情節;在此基礎上確定本文類型(情節淡化的小說),按照閱讀方法,梳理文章情節,概括文章主旨;
2.從情節入手整體感知文本。指導學生粗讀與精讀相結合;并圈畫關鍵詞、關鍵句;進行討論交流,在此基礎上歸納概括,梳理情節。
情節如下:
(1)作為醫生的王淡人釣魚、吃魚(灑脫);
(2)王淡人家的匾(側面寫醫術精湛);
(3)王淡人家的小院(生活情趣);
(4)王淡人看病(認真負責、善良、甘守清貧);
(5)王淡人到被洪水包圍的孤村就診,村人送匾。(急公好義)
3.從小說反映社會現實的廣度和深度上,提示學生。廣度上:作者由寫王淡人,到寫以其為代表的一類人;深度上:由寫王淡人,到寫王淡人身上具有的傳統美德,也就是由寫人上升到精神品質層面。在學生充分交流基礎上,我進行補充完善。
主旨如下:表達了作者對以王淡人為代表的一類人以及他們身上體現出的傳統美德的贊美。
總之,在感知文本這一環節,我選擇從小說三要素的“情節”入手,抽絲剝繭,帶領學生一步步深入文本,并在此基礎上,去把握文章主旨。事實上,通過帶領學生這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閱讀,學生不再感到無處著手,而是真正做到了讀懂文本。
二.試題評講
在這一部分,主要是學生展示討論結果,評析同學答案,(可以它組成員點評,也可以由本組成員點評,盡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我進行補充完善。在此基礎上進行題型歸類小結,明確思維步驟,建立小說各題型的答題模式。
各題目情況展示如下:
11.第三段寫到王淡人家的匾,有何用意?(6分)
參考答案:
1.交代相關背景,說明王淡人家世代行醫,暗示他醫術高超;
2.特別點明送給王淡人的那塊匾的內容,突出他“急公好義”的性格特點;
3.為下文敘述這塊匾的由來埋下伏筆;
4.暗示文章主旨。
思維步驟:
1.題型定位:小說中重要物象的作用
2.勾連相關知識:物象對于(刻畫人物)(推動情節)(揭示主旨)(描寫環境)的作用
3.結合文本答題
12.請賞析文中畫線句的表達效果。(4分)
王淡人看看病人身上蓋著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診費免收,連藥錢也白送了。
參考答案:“看看……破被,鼻子一酸”,運用動作描寫、細節描寫,寫出了王淡人內心的善良;(人物)“不但……也……”凸顯了他對金錢的看淡,對人生命的尊重;(人物)表現了作者對王淡人的欽佩與贊揚。(主旨)
思維步驟:
1.審題,題型定位:表達特色題
2.讀畫線句,明確分析對象為人物
3.勾連相關知識(手法,內容,效果)
4.結合句子答題
13.結合全文,概括王淡人的性格特點
參考答案:灑脫;富有生活情趣;淳樸、善良;認真負責;甘于清貧;急公好義。
思維步驟:
1.題型定位:概括人物性格特點
2.找出文中能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語言、行動和心理描寫的句子;找出文中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紹和評價的句子。
3.歸納概括,規范作答。
14.有評論者認為,汪曾祺的小說充滿“中國味兒”,請結合本文,從主題思想和表現手法角度,探究“中國味兒”的內涵。
參考答案:1.主題思想:王淡人身上集中體現了灑脫、富有生活情趣,甘守清貧、急公好義等中華傳統美德,表達了作者對王淡人及其具有的傳統美德的贊美,從這個角度,其小說有中國味兒。2.表現手法:文章繼承了中國古典小說的優秀傳統,善于運用白描手法,往往寥寥數語就能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風采。如第二段對王淡人釣魚、吃魚的描寫,不事雕琢卻又準確生動,簡練傳神,將其性格刻畫得栩栩如生。
思維步驟:
1.審題,題型定位:探究題。
2.對于探究的內容多角度思考(本題中較為明確)
3.結合文本,規范作答
在完成試題講評之后,我結合期中考試的題目,參照第11題(考查小說中重要物象的作用),帶領學生創制了新題。題目如下:《珠穆朗瑪峰上的魔方》一文中多次寫到“魔方”,有何用意?(6分)
答題角度:1、刻畫人物;2、反復出現,成為小說的線索,使文章結構更加嚴謹;3、揭示文章主旨。
同樣,還可以命制出這樣的題目:文中除了明暗線的雙線結構外,在情節結構上還有哪些特點?
參考答案:小說運用了欲揚先抑(先抑后揚)的寫法。(2分)①老太太一出場就面無表情,言行古怪,讓周圍的人覺得陰沉;隨著交流的深入,“我”漸漸發現她屢遭不幸但性格堅強,外表冷漠卻內心充滿著愛。(2分)②“我”起初覺得老太太古怪,不想理睬,勉強敷衍她;后來卻對她肅然起敬,滿懷同情。(2分)這種欲揚先抑的寫法,不僅避免了情節的平鋪直敘,增強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讀性;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實,主題更為突出。(2分)
通過引導學生創制新題,可以提高他們研讀文本的意識,提高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尤其是可以有效地對業已建立的答題模式進行鞏固。
三.課堂小結
篇5
定位準確
據《人民日報》報道,全國待業求職人群高達4000萬,高校的不斷擴招及競爭的日益加劇,使得求職問題比肩婚戀問題成為又一社會熱點問題。《非你莫屬》的定位與以往電視節目有很大區別,傳統的電視節目有娛樂節目、新聞節目、體育賽事、電視劇等。《非你莫屬》是“新派求職節目”,這是電視節目的新領域,它融合吸收了其他電視節目的優點,又富有獨具特色且面向時代的節目內容?!靶屡伞睙o疑是最大亮點,而“求職”也擴展了其內涵。節目參與者以尋求工作的年輕人為主,他們大膽直言、氣質各異、學歷背景各具特色、工作經歷各有千秋,言辭犀利、多元價值觀的交鋒,自然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尤其受到有相似求職需求人士的關注。
成功策劃和包裝
施拉姆和波特講過受傳者追求的是一種特殊的傳播情景。他們認為莊嚴的主題如果運用令人喜聞樂見的形式來表達,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招聘應聘本來是一個嚴肅活動,但《非你莫屬》借鑒了相親節目《非誠勿擾》的節目形式,節目由“自我介紹”“天生我有才”“談錢不傷感情”三環節組成,節目形式新穎、策劃精心。舞臺設計、燈光設置、音樂效果以及攝像機位的安排合理,4小時左右的錄制經后期制作合成精縮為大約65分鐘。
具有現實意義
觀眾使用電視的四種基本類型有兩種是“自我確認效用”和“環境監測效用”。電視節目中的人物、事件、矛盾沖突的解決方法等等,可以為觀眾提供自我評價的參考。正如鮑爾在《固執的受眾》一書中所指出,以往的問題是“訊息如何作用于受眾”,而現在的問題是“受眾如何使用訊息”?!斗悄隳獙佟酚^眾在看完節目后會有:“如果我是當事人,我會怎么做?”“如果老板問我這樣的問題,我該如何回答?”等諸如此類的思考。通過對自我的重新解讀后得到一個客觀的自我認知,并在此基礎上調整自己的行為,做出有利于自身發展的職業生涯規劃。與此同時,《非你莫屬》不僅使我們有一個清醒的自我確認,該節目還有一定的“環境監測效用”。通過觀看《非你莫屬》,觀眾可以獲得與自己同專業或類似專業的相關信息,可以及時把握求職環境的變化。
娛樂心理的滿足
傳播學者D·麥奎爾認為電視節目可以提供消遣和娛樂,能夠幫助人們“逃避”日常的生活壓力和負擔,帶來情緒上的解放感。這種效用被稱作“心緒轉換效用”?!斑@里是大型互動職場真人秀《非你莫屬》,歡迎節目主持人張紹剛”是每期《非你莫屬》的第一句話。這一句話包含節目的兩個看點。首先,“互動”?!斗悄隳獙佟返幕影死习搴颓舐氄叩幕?、老板和老板的互動,此外還有主持人與求職者的互動和主持人與老板們的互動。這些互動中,淋漓盡致地詮釋了唇槍舌劍、機智幽默、遠見卓識。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認為,“電視真人秀作為一種電視節目,是對自愿參加者在規定情景中,為了預先給定的目的,按照特定規則所進行的競爭行為的真實記錄和藝術加工。”廣東衛視《生存大挑戰》節目制片人閻純則認為,“真人秀是用全程跟蹤的電視紀實手法,按照預先精心制定的規則,如實記錄和反映一些經過特別挑選的普通人,在特定環境和情景中的真實反映和表現的大型綜合電視游戲節目?!憋@然,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難以對其有統一精確的概念界定。簡言之,真人秀丟掉了虛擬的演員和劇本,用藝術的形式為觀眾奉獻了一場真性情的文化盛宴。《非你莫屬》一方面以“真人秀”形式用最直接、淺顯的方式為大眾提供歡樂,另一方面還彌補了娛樂節目所欠缺的專業性和知識性。
受眾“偷窺” 心理推動
篇6
郝慧
都說《蘇菲的世界》是一本普及的哲學讀物,一本寫給大眾的哲學史。這個假期,我有幸讀完了這本書,感受頗多。
作家總是要盡力讓自己的筆下的人物鮮活真實,然而《蘇菲的世界》的作者喬斯坦卻沒有刻意如此,他只是讓我們讀到了一個真實如你我的蘇菲,經歷了許多謎一般的事情,隨著哲學家艾伯特的出現進入了哲學的世界。在作品的中途作者又突然提示,這無數謎一樣的原因不是蘇菲,而是席德父親假想出的人物。殘忍的是,作者還要蘇菲自己知道這個事實,知道自己是一個虛幻。更別出心裁的是,喬斯坦竟讓蘇菲與艾伯特去反抗那個主宰他們命運的席德父親,而且最終逃脫,來到了永恒之地,甚至影響了席德父親的那個世界。
是的,《蘇菲的世界》不僅是一本普及的哲學讀物,還是一位普通的哲學教師對哲學終極問題的思索?!短K菲的世界》原著副標題雖是“一本關于哲學的小說”,我卻認為它真正的主題乃是“存在與虛無”。
這是一個絕妙的影射。人類本是平凡如蘇菲一樣的生活著,并沒必要思索存在或是虛無。然而不同于其他動物的本能——愛智慧,讓人轉向哲學,思索自身的存在,沿著這條路越走越遠,直到驚惶地發現竟毫無辦法證明自身的存在,發現這一切都是虛無。
這正是整個西方哲學的映射?!澳闶钦l?”“世界從何而來?”蘇菲接到的這兩個問題,是早在三千年前,就被希臘先哲固執地提出,他們不甘心僅僅只活在這個世界中,他們偏要去認知,思索這世界的本原,證明真實的存在。從泰勒斯到普羅泰格拉,從蘇格拉到亞里士多德,他們為他們提出的問題奮斗終生,甚至不惜生命的代價。他們將他們的事業命名為“愛智慧”,不是“智慧”而是“愛智慧”,便是意味著也許他們的問題永遠無法真正解決。但對于智慧的熱愛讓人成其為人,讓哲學家成其為哲學家。千百年來,關于存在的思索在一代代哲學家中延續,即使未找到答案,卻也從未斷絕。面對這些對于人類太過于沉重的問題,我們曾求助于上帝。如是,可以認為自己站在宇宙的中心,生來就是其他物種的統治者,但這一切終歸幻滅。我們也求助于理性,如是,便可以認為我們擁有獨一無二的天賦,動物所沒有的理性,但終究無法忽視太多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主義與虛無主義漸漸滋生。因為人類日漸發展,卻也日顯無助。人類爭取著自由,但卻突然發現自己被孤零零地拋到這世界上,沒有上帝,甚至沒有任何永恒的存在之物可以依靠。我們自由了?也許。但,我們沒有任何選擇地不面對自身的自由,我們最終,同樣沒有任何選擇就必須失去所有的自由。這自由輕到無法承受。存在?抑或是虛無?人類前所未有的惶惑,甚至是痛苦。無論是在弗洛姆的《逃避》自由還是薩特的《存在與虛無》中,我都能或多或少地讀出這種無奈。如果,如果人類不曾想過這些不必思考的問題,我們就不會有這樣的痛苦,但,如果那樣,我們,也就不是人類。愛智慧是我們的本性,來自智慧的痛苦是我們的宿命。
《蘇菲的世界》中,我能讀到這種悲哀、壓抑與無奈。蘇菲是席德父親筆下的人物,席德父親又是作者筆下的人物,那我們呢?我們以為自己每天真真切切地生活著,然而也許,我們不過是另一個作家筆下的人物,我們沒有自由的意志,那個作家就是我們命運的主宰,我們的上帝,理性不能。是的,無人能夠證明,以為是存在的東西也許不過是虛無,虛無,一切皆無,沒有任何東西是堅實而又可以確定的。
篇7
石曼卿作佛號,都無回互轉折之勢,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張顛教顏真卿謬論⑴。蓋字自有大小相稱,且如“太一之殿”,作四窠分,豈可將“一”字肥滿一窠,以對“殿”字乎⑵!蓋自有相稱,大小不展促也。余嘗書“天慶之觀”,“天”、“之”字皆四筆,“慶”、“觀”字多畫在下,各隨其相稱寫之,掛起氣勢自帶過,皆如大小一般,真有飛動之勢也。
書至隸興,大篆古法大壞矣。篆籀各隨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狀,活動圓備,各各自足。隸乃始有展促之勢,而三代法亡矣⑶。
歐、虞、褚、柳、顏,皆一筆書也。安排費工,豈能垂世⑷。李邕脫子敬體,乏纖⑸;徐浩晚年力過,更無氣骨⑹。皆不如作郎官時《婺州碑》也⑺。《董孝子》、《不空》,皆晚年惡札,全無妍媚,此自有識者知之。沈傳師變格,自有超世真趣,徐不及也⑻。御史蕭誠書太原題名,唐人無出其右⑼。為司馬系《南岳真君觀碑》,極有鐘、王趣,余皆不及矣。
智永臨《集千文》,秀潤圓勁,八面具備,有真跡⑽。自“顛沛”字起,在唐林夫處,他人所收不及也。
字要骨格,肉須裹筋,筋須藏肉,秀潤生,布置穩,不俗⑾。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變態貴形不貴苦,苦生怒,怒生怪⑿;貴形不貴作,作入畫,畫入俗⒀,皆字病也。
“少成若天性,習慣若自然”,茲古語也⒁。吾夢古衣冠人授以折紙書,書法自此差進,寫與他人都不曉。蔡元長見而驚曰:“法何遽大異耶!”此公亦具眼人⒂。章子厚以真自名,獨稱吾行草,欲吾書如排算子,然真字須有體勢乃佳爾⒃。
顏魯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⒄。
友仁等古人書,不知此學吾書多。小兒作草書,大段有意思。
智永硯成臼,乃能到右軍⒅。若穿透,始到鐘、索也??刹幻阒?/p>
一日不書便覺思澀,想古人未嘗片時廢書也。因思蘇之才《恒公至洛帖》,字明意殊有工,為天下法書第一⒆。
半山莊臺上多文公書,今不知存否⒇。文公學楊凝式書,人鮮知之,余語其故,公大賞其見鑒。
金陵幕山樓隸榜,乃關蔚宗二十一年前書,想六朝宮殿榜皆如是(21)。
薛稷書慧普寺,老杜以為“蛟龍岌相纏”(22)。今見其本,乃知柰重兒握蒸餅勢,信老杜不能書也。
學書須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別為一好縈之,便不工也。
海岳以書學博士召對(23),上問本朝以書名世者凡數人,海岳各以其人對,曰:“蔡京不得筆,蔡卞得筆而乏逸韻,蔡襄勒字,沈遼排字(24),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25)”上復問:“卿書如何?”對曰:“臣書刷字。(26)”
[注釋]
(1)石曼卿:名延年,字曼卿,生于北宋年間,是一位著名詩人、書法家。
(2)窠:本指鳥獸昆蟲的窩。這里指框格,刻印時在印章上劃分的橫直界格,刻寫碑文題匾的書法也叫“窠”或“擘窠”。
(3)三代:指夏、商、周三朝,此時正是古文與大篆產生、發展和成熟時期。
(4)安排費工:指在結字排序上耗費工夫,巧思構造。
(5)李邕:唐代書法家,字泰和,揚州江都人,官至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子敬:王獻之,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之子,字子敬。
(6)更無氣骨:更加沒有氣勢與骨力。
(7)郎官:徐浩早年曾經官至金部員外郎,后官憲部郎中,此兩職皆屬郎官。
(8)沈傳師:唐代書法家,字子言,今江蘇蘇州人,官至尚書右丞、吏部侍郎。精真書,清逸遒麗。
(9)蕭誠:唐代書法家,善真、草書,與李邕并稱于當時書壇。
(10)《集千文》:隋唐人重王羲之書法,集王字為《千字文》帖,隋代僧人智永曾臨習這種集王字的《千字文》,經過多年磨煉,終于形成了自己的面目。
(11)骨格:即“骨骼”。指字的骨架。
(12)貴形不貴苦:形,指字的形態???,急躁?!肚f子?天道》:“所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背尚⑹瑁骸翱?,急也。”此句意為書法注重字的形態,避免急迫浮躁。
(13)貴形不貴作:作,做作,刻意而為之。此句意為書法重形態的表現,而不應刻意做作。
(14)少成:年少時養成的習性。此語出自漢賈誼《新書?保傳》:“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若自然。”
(15)古衣冠人:穿戴古代衣冠的人,或道或仙,多指高人。差進:逐步進展。蔡元長:即蔡京,字元長,仙游(今福建仙游)人。精書法,尤擅行書。
(16)章子厚:名,字子厚。官至相位,同蔡京、蔡卞同時同黨。
(17)顏魯公:即顏真卿,唐代大書法家,封魯國公??山?值得學習。教,習也。
(18)臼:舂米的器具,用石頭或木頭制成,中部凹下。
(19)蘇之才:其人生卒年及事跡不詳。字明意殊:字跡明麗,意態非凡。
(20)半山:即半山亭,王安石故宅。在江蘇江寧縣,由縣東門至蔣山,此為半道,故名之以“半山”。文公:即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死后謚文。
(21)幕山:即南京市北的幕府山。相傳為東晉大將軍王導設幕府于山上而得名。關蔚宗:宋錢塘(今杭州)人,廬州使君。平生好事,多蓄書、畫,游宦交廣。
(22)蛟龍岌相纏:見《米芾〈海岳名言〉解讀(上)》注釋8。
(23)海岳:米芾常以“海岳外史”自號。召對:君王召見臣下令其回答有關問題。此為宋徽宗召對。
(24)勒字:勒,雕刻。這里指刻板、緊迫。沈遼:宋代書法家,錢塘人,沈括的從弟。排字:注重結字的安排均布。
(25)描字:精意摹仿,有做作之態。畫字:隨意揮寫,善于刻畫。
(26)刷字:用筆快捷,如漆刷物。
[譯文]
石曼卿寫佛名號的字,沒有曲折婉轉之勢,小字拓展使其大,大字收縮使其小,這是張旭教顏真卿的謬論。字本來就有大小的搭配,就如寫“太一之殿”,作四等分,豈可將“一”字填滿一窠,來對應“殿”字呀!字本來就自然搭配相稱,不必大令小,小使大。我曾寫“天慶之觀”,“天”、“之”字都是四筆,“慶”、“觀”字多筆畫,隨手寫來,掛在墻上氣勢自然通暢,大小相隨,氣勢飛動。
書法到隸書興起,大篆古法便被破壞了。大篆籀文各隨字形的大小變化,所以有百物形狀,靈活完備,自然滿足。隸書有擴展收縮之勢,但沒有三代古法。
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顏真卿,都是一筆書。安排費工夫,怎么能流傳后世?李邕改變王獻之書體,但缺乏纖麗優美的風格。徐浩晚年用力太過,更無氣勢和骨力,都不如作郎官時的《婺州碑》寫得好。《董孝子》、《不空》,都是晚年惡札,沒有一點妍美之態,這自有識者知道。沈傳師改變常格,自有超世真趣,徐浩趕不上他。御史蕭誠題太原門額,唐人沒有超出他的。為司馬系《南岳真君觀碑》,很有鐘王之趣,其他的人都達不到。
智永臨習《集千文》,秀潤圓勁,八面完備,有真跡。自“顛沛”二字起,在唐林夫那里,他人收藏的比不上。
字要有骨格,肉須裹筋,筋須藏肉,這樣才字生秀潤,結字穩妥,而不俗氣。險勁而不怪異,蒼老而不枯干,濕潤而不臃肥。變化不同形態貴形不貴急躁,急躁產生怒氣,怒氣易生怪異。書法貴形不貴做作,做作則顯刻畫,刻畫則俗,這些都是字的毛病。
“年少時養成的習性若天性,習慣同自然”。這是古語。我夢見古衣冠人授我折紙書,書法自此有進展,寫與他人都不知曉,蔡京見而吃驚道:“法為什么突然大變了?”他很有眼力。章子厚以真書自稱,獨稱道我的行草,想來我的書跡排如算子,然而真書須有體勢才是好的。
顏真卿行書可以學習,真書便入俗品。
友仁習古人書法,不知學我的書多。小兒子作草書,大段有意思。
智永硯磨成臼,才到右軍的水平,若硯池磨穿,始能到鐘繇、索靖的水平。能不努力為之嗎!
一天不寫字便覺思想遲鈍,想來古人未曾停止過作書。因而想到蘇之才的《恒公至洛帖》,字跡明秀意態非凡,為天下法書第一。
半山莊臺上多王安石書跡,今不知有否?王安石學楊凝式書,別人很少知道,我說出其中的原故,文公大賞這個見解的高明。
南京幕山樓上的題額,是關蔚宗21年前所寫,相比六朝宮殿匾額都是這樣。
薛稷寫慧普寺題額,杜甫以為“蛟龍危急相纏”,今見它的拓本,乃如兒童握蒸餅的架式,相信老杜不會作書。
篇8
近日,艾瑞咨詢機構通過調研,了《2015年中國女性數字時尚用戶白皮書――美妝篇》,其中分析了新數字互聯時代美妝產品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趨勢、消費決策偏好及細分人群特征,并對中國時尚女性美妝行業進行解讀,以供相關企業把握數字化時代中國女性美妝行業現狀,選擇未來方向及發展策略。
其中,涉及的一些數據,也值得中國直銷行業人士借鑒和參考。
化妝品零售增長穩健
艾瑞咨詢通過綜合企業年報及專家訪談,根據預測模型核算及預估數值,歸納總結了2011年~2018年中國化妝品零售交易走勢。(參見圖1)
2015年,中國化妝品零售交易規模達到4843.9億元,化妝品零售市場呈現穩定增長趨勢,預計到2018年,這一規模將超過8000億元。
數據表明,中國的化妝品市場已進入成熟期。雖然,化妝品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越來越多,名目繁多的化妝品品牌層出不窮,市場競爭愈演愈烈,但人們對化妝品的需求相對穩定,市場前景依舊一片大好。
全覆蓋戰略更適合市場
護膚品年消費金額層級趨于平均化,說明中國護膚品消費者分布均衡,低中高檔各類型檔次的化妝品均存在相當數量的消費群體。
彩妝因其產品特性,消費以3000元以下為主,占比超過五成;但年消費超過萬元的消費也達到13.5%,可見高端彩妝仍有固定的消費群體和潛力。
需求帶動結構優化,產品戰略方面,直銷企業可以考慮多檔次多子品牌全覆蓋消費者需求,針對細分人群加強產品研發,占領更大的市場份額。
季節購置成規律
護膚品作為基礎的美妝護膚產品,使用頻次高于彩妝,其消費頻次必然高于彩妝。由于護膚品的季節性特征較強,以季度購置為主,每季度1~2次是主流購買頻次,而彩妝消費購買頻次一般以用完購新為主,年消費5次以下是主流。直銷企業可以把握消費者需求習慣推出季節性產品或者推廣策略。
另一組購買率數據,也頗有意思。雖然在整體花費金額方面,護膚以中等消費金額為主,彩妝以中低等消費金額為主,但是在購買率方面,高端美妝產品購買率最高。
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高端消費者很少會購買中低端產品,另一方面是中低端的消費者對于高端產品的向往,使其在日常使用產品之外,會至少購置一件經典的高端美妝產品進行嘗試及探索。
集中優勢資源,重視單品的研發,以經典爆品來帶動產品品牌升級和整體銷售額,也不失為一則良策。
線上交易漸成規模
有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整體網民規模達到6.5億人,其中移動網名5.6億人,女性移動網民占比52.9%,整體接近3億人。移動網民的快速增長為女性美妝行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用戶基礎和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隨著電商的發展,線上購買滲透率持續上升,線上購買美妝產品習慣已然形成。2014年中國化妝品線上渠道交易規模為1184億元,化妝品零售線上滲透率為29.2%,預計到2018年,這一規模將接近3000億元,年復合平均增長率為23.6%?;瘖y品線上渠道交易規模將保持較快增長,化妝品向線上渠道滲透會進一步加深。此外,鑒于護膚品切乎其身,消費者更加注重美妝產品的安全性,對正品的要求更高,大型綜合類電商平臺無疑成為線上購買的最優選擇。
在互聯網行業外,直銷行業算是很早就嘗試“互聯網+”的實踐者。移動互聯時代的出現,一方面幫助傳統巨頭企業再造,另一方面也為直銷企業提供了搶占市場的快速通道,三生“有享云商”、康美易創O2O模式都為直銷行業“互聯網+”的創新提供了較為成功的范本。
移動端設備讓用戶的信息獲取更加高效,為美妝用戶提供了更快的消費決策過程,移動社區的快速發展為用戶提供了更有效的交流平臺。作為直銷行業,許多生意是基于社交圈、朋友圈來拓展的,如何攻克移動互聯與社群活動有機結合的問題,將成為企業在移動互聯時代下幫助銷售員拓展顧客關系的有利課題。
西部地區或成銷售新亮點
在護膚品的消費方面,消費最高的并不是華南、華東等經濟發達地區,而是西部地區。西部地區消費者以高消費頻次成為高消費群體占比最多的區域。
護膚品方面,三成以上西部地區消費者的年消費金額超過8000元,但其高端護膚品購買率卻低于全國,主要贏在消費頻次方面,年消費5次以上占比為55.8%。彩妝品方面,西部三成以上消費者花費8000元以上,而華中僅占一成左右。也就是說,盡管西部地區消費者美妝產品一般買得不貴,但買得多,于是總消費金額最多。
城市級別間人均美妝花費差距明顯。城市級別越高,年花費越高;彩妝差距更甚,超級城市在彩妝產品消費5000元以上占主流,三線城市則大部分花費在1000元以下。
在沿海地區,化妝品的銷售,可謂是自帶優勢亮點,該地區的消費者思想比內陸地區更為開放。直銷企業的市場開拓也往往如此,忽略了西部內陸城市,市場開發應隨著消費人群所在地域情況隨之逐漸下沉和加深。
質量、功效、口碑驅動購買決策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消費者接觸到的信息越來越多,消費決策更趨理性,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媒體廣告或明星效應就可以輕易驅動的,而是從自身需求出發,需求式購買成為主導,朋友推薦、社交圈口碑的影響力不容小覷。產品質量、功效、口碑評價是消費者購買美妝產品最看重的三大因素。質量是消費者最為看重的方面,功效是其考慮的第二要素,而口碑評價位列第三,可見消費者在考察質量及功效方面均會參考口碑評價做出選擇,體現出消費者對產品口碑評價的重視性。
在不同的細分消費群體中,情況會有所差異。
大學生妝品消費金額低于整體水平,其中護膚品以中端品牌為主,彩妝低端品牌占多,近五成大學生彩妝年消費千元以下,可見彩妝品在大學生群體的市場潛力有待開發。超四成的大學生用戶選擇在線上購買化妝品,比例明顯高于整體。盡管歐美品牌最為普及,但受日韓文化熏染、產品價格適中等影響,日韓護膚及彩妝品在大學生群體間頗受青睞。
除朋友推薦影響外,更多大學女生會因促銷而買美妝產品;與女性整體不同的是,相比產品/品牌廣告,大學生更易受達人推薦影響。在購買時,大學生更講實惠,產品功效是王道,價格比品牌更重要。
白領是美妝時尚消費的主流人群,白領人群與時尚消費整體最為接近。白領護膚品年消費金額以1000~3000元占比最多,其余各檔分布均勻,彩妝則超過三分之一用戶年消費在1000元以下。大部分白領女性一年購買護膚品多在3~10次,彩妝購買則多在5次以下。
高階女性消費高,近半數的高階女性年消費彩妝金額過萬,超八成使用高端彩妝品,低端彩妝品市場小。高階女性的護膚及彩妝年消費均高于整體,護膚品方面,超過三成的高階女性年消費萬元以上,而在彩妝部分占比更是接近五成。
篇9
1、如果跟伴侶發生性關系,需要帶三層保險套。
2、新居要有3房,夫妻各睡一房,同房后,各自回房間,所以至今沒女人愿意嫁他。
3、費玉清和鄧麗君沒有什么關系,都是歌手,而費玉清演唱了很多鄧麗君的歌曲而已,費玉清很喜歡鄧麗君的才華,同時也很崇拜鄧麗君,他說,很多沒有知名度的歌曲經過鄧麗君的口就紅了起來,這點是他最崇拜的。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關健詞:陌生化語言 主客體融合 語義割裂 意象疊加 視聽覺連通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詩人更是擅長文字“游戲”的高手,他們用“心”經營“文字”,詩意也便在詩人的筆下誕生了。
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
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
我是你額上熏黑的礦燈,
照你在歷史的隧洞里蝸行摸索;
……
――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詩歌起始句“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就已經有些令人費解,接下來的“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更可以說是“動賓搭配不當”?!蹲鎳?,我親愛的祖國》這首詩發表之前,曾經有人向詩人舒婷提出建議,把“紡著疲憊的歌”中的“紡”字改為“唱”,詩人不同意,“我覺得‘紡’比較好。”即使一度曾被《作品》以此詩語言“晦澀低沉”的原因退稿,詩人不改初衷,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1]但這“紡”字究竟好在哪里,舒婷在與作家陳村的對話中也沒有明說。
有一種研究觀點認為,“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這里的“我是”應理解為“在我的眼里”或“在我看來”,“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則應理解為“你就像那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紡”與“歌”相搭配,是一種言語變異,因為通常我們只說“紡紗”而不說“紡歌”。上下兩個句子連貫起來應該作這樣的理解:“在我的眼里,祖國(你)就像那破舊的老水車一樣,整天都像紡車那樣在吱呀吱呀地轉著轉著,就好像一個疲憊的人在唱著悲哀的歌?!盵2]這種對文本的解讀其實是有失偏頗的。
“紡歌”是一種動賓的超常搭配,是語言運用中的變異現象,屬于陌生化語言范疇。本文試從陌生化語言表達的角度,對詩歌是“紡”非“唱”的詩意做進一步的分析解讀。
1.主體與客體的融合
對詩歌是“紡”非“唱”的詩意解讀,首先要厘清“紡著疲憊的歌”陳述的對象問題。
陌生化語言的要義是解構語言能指與所指間習慣性、固定性、自動化的意指關系,擺脫由語言建立起來的習以為常的知覺經驗,重構它的感性內涵,形成新的意義指向。習慣性的語言模式形成習慣性的語言知覺,它能形成人穩定的心理認知定勢,但也因此把人拉向理性與經驗之中,壓抑你鮮活的感受。對規范化的偏離、對已形成的語言規則的揚棄,成為創造出魅力獨具的陌生化語言的主要程序。“其實,所謂作家,就是‘一群在詞語的池塘里游泳的人們’”[3]詩人更是如此。
詩歌是一種適合于抒情言志的文體,抒情主人公大多可以跟詩人自己對號入座。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詩,第一人稱“我”自始至終貫穿全詩,雖然有時作為抒情主人公的詩人隱身于“我”的背后,但不會影響到“我”作為詩歌抒發詩人思想感情的主體地位??蛇@首詩的特別之處,還在于除了第一人稱“我”之外,作為第二人稱的“你”也同時貫穿全詩始終。從詩歌內容來看,“你”和“我”是相對而言的,如果把“我”理解成作為抒發思想感情的詩人自己,那么“你”可以理解成詩人抒發思想感情的客體“祖國”。一般而言,詩歌中作為抒情主體的“我”與客體祖國的“你”之間是涇渭分明,不應該也不允許相互混淆,這是讀者對“你”“我”能指和所指之間習慣性、固定性、自動化了的意指關系。但在這首詩歌中,“我”與“你”不再是楚河與漢界的關系,詩人是故意模糊了“我”與“你”之間界限,正如舒婷《致橡樹》中的那“仿佛永遠分離,又終生相依”的木棉與橡樹,呈現出若接若離的關系。
“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這兩句詩中的“我”和“你”名為二,實為一,“我”是我,“我”又是“你”,“你”是你,“你”又是我,這種語言文字上的多義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在藝術上收到虛實相生的審美效果。詩人正是通過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并存,強調抒情主人公“我”與抒情客體“祖國”之間那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肉相連的關系,強調祖國“你”的命運就是“我”的命運,你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也就是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也唯有如此,方顯“我”真摯、深沉而又執著的愛國情懷。這種抒情主體與客體的融合現象,在詩歌的第二節“我是貧困,我是悲哀”兩句中得到更明確的體現和更進一步的強調。
明白了“我”和“你”之間的關系,厘清了抒情主體與客體的融合關系,自然我們也清楚了“紡著疲憊的歌”陳述的對象既是抒情主體的“我”又是作為抒情客體的“你”――我的親愛的祖國。從這一角度來說,把“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理解為“在我的眼里,祖國(你)就像那破舊的老水車一樣,整天都像紡車那樣在吱呀吱呀地轉著轉著,就好像一個疲憊的人在唱著悲哀的歌”難免顯得有些狹隘、膚淺,不夠準確。事實上,這里的“我”和“你”不能也不必分清哪個是真正的“你”、哪個又是真正的“我”。“你”在“紡”著疲憊的歌,“我”又何嘗不是在“紡”著同樣疲憊的歌呢?!
2.語義的割裂與意象的疊加
“意象”古義即“表意之象”?!吨芤?系辭》云:“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币虼艘庀蟪蔀榱嗽娨獾妮d體。清代章學誠認為意象乃“人心營構之象”,這表明意象又同時反映著詩人的內心情感。
“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詩句中語義的割裂與意象疊加技巧的運用,足以說明詩人深諳古人“意象”的真諦,體現出詩歌語言陌生化的審美特征.
從上下兩句語義表達角度來說,“破舊的老水車”是被陳述對象,“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是對陳述對象的陳述?!袄纤嚒睉撌恰俺v的歌”才能構成一個語義表達完整的句子,才能在陳述對象與陳述內容之間彰顯合邏、合乎語法規范的要求。很顯然,詩人用“紡”字陳述“老水車”,在語義表達上造成割裂,給讀者增加了理解的難度,延長了感知時間。因為按照日常語言的思維,上句明寫“老水車”,下句本應用數百年來“唱”著疲憊的歌來對“老水車”進行描述,但詩人故意用一“紡”字蕩開一筆,轉移到貌似暗寫的“老紡車”身上。這種上下句語義的割裂,造成“老水車”這一意象暫時的支離破碎,只有陳述的對象,沒有了陳述的內容。
但這種語義表達的割裂,并不妨礙讀者對“老水車”這一意象完整性理解和感受。蘇珊?朗格在《情感與形式》中指出:“各種現實的事物(包括情感等內容),都必須被想象力轉化為一種完全經驗的東西,這就是作詩的原則”,而“進行詩轉化的一般手段是語言”。讀者讀詩、解詩,循著詩歌的語言文字,憑借自己的聯想和想象能力,憑借自己已有的獨特經驗,被割裂的語義得到貫通,被暫時支離的意象得到豐富和整合,試圖還原或重新構建世人心目中原本完整的“老水車”意象,這也就是當我們看到這兩句詩時,為什么會在第一時間想到“老水車”應該是“唱”著疲憊的歌的原因所在。
此處是“紡”非“唱”造成的語義割裂,非但沒有造成“老水車”意象的割裂,破壞讀者對“老水車”這一意象的完整性理解,反而豐富了詩歌內涵。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紡”字我們很自然聯想到同樣有著“老水車”“數百年”歷史的“老紡車”,這是非常合情又合理的聯想,一個“紡”字的運用,使得這兩句詩關涉到顯性“老水車”和隱性“老紡車”這兩個意象,這兩個意象疊加在一起,既顯筆墨之經濟、又顯詩意之盎然,更顯內涵之豐富?!袄纤嚒焙汀袄霞徿嚒眱蓚€意象共同成為承載古老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載體,由于“老水車”和“老紡車”都具有圍繞某一固定軸做原地打轉而不發生位移的動作特征,用來隱喻祖國的發展停滯不前的歷史,以及由于“老水車”與“老紡車”都具有“破舊”不堪的形象特征,用來隱喻中華民族農業生產技術落后的歷史都是恰到好處。在這里,我們在對這兩個意象的獨特體驗中,漫溯悠久的歷史長河,感受古老的農耕文明,既有了歷史的縱深感,又有了文化的豐厚感,更令人能夠站在今天現實的高度理性地反思祖國的過去、展望祖國美好的未來。
3.視覺與聽覺的連通
陌生化語言強調言語者認知過程中的主觀感受,更強調通過對客觀世界豐富多彩的精神活動,獲得充滿個性和智慧的主體意識。這種主體意識具有了強烈的體驗性色彩,其結果能使日常熟悉的、俯拾即是的事物變成一種特殊的意料之外的事物,并創造出一種對客體從未有過的審美感受。
“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老水車”是詩人精心選擇的主體意象。詩的上句“老水車”的意象給讀者造成視覺上的強烈沖擊,但從詩的上下句內在的關聯性來看,“紡歌”我們似乎又能聽到這“老水車”自遠古以來一直重復的那首單調、乏味而又凝重、蒼涼的“悲歌”,上下兩句同一意象的“老水車”同時訴諸讀者的是視覺和聽覺兩種感覺器官。視覺與聽覺原本是兩種不同類的感覺,詩人的高明之處,就在于通過“紡”和“歌”動賓的超常搭配,把原本訴諸于人聽覺的“歌”讓位于訴諸人視覺感受的“紡”,兩種不同類的感覺連通起來。這種“連通”雖然增加了讀者感知的難度,延長了感知時間,但更讓讀者獲得了“老水車”更為豐滿的感知形象,讓人們跳出認知的固有模式而走向審美體驗。同時,由于這一“紡”字的運用,造成“老水車”與“老紡車”兩個意象的疊加,這在表達效果上對“視覺”和“聽覺”效應起到了進一步強調突出的作用,是“紡”而非“唱”,就在于僅憑一“唱”字是無法喚醒讀者多種審美感官,在聽覺和視覺的多種感受活動中獲得多層面、立體式的審美感知。是“紡”非“唱”,能讓讀者在對語言的反復玩味中領悟到更為豐富的審美韻味,領略到陌生化語言賦予個性化的、獨特迷人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陳村VS舒婷:我已是狼外婆,[J].《收獲》,2002,(6).
[2]魏家駿,意象的組合與張力――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賞析,[J].《名作欣賞》,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