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賦范文

時間:2023-04-01 17:35: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后赤壁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譯文: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準備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隨著我,一起走過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降下,葉全都脫落。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樂;于是一面走一面吟歌,相互酬答。過了一會兒,我嘆惜地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

2、月色皎潔,清風吹拂,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么度過呢?”一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像吳淞江的鱸魚。不過,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為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痹俅蔚匠啾诘南旅嬗斡[。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

3、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巖,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虬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下望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都不能跟著我到這個極高處。我大聲地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共鳴,大風刮起,波浪洶涌。我也覺得憂愁悲哀,感到恐懼而靜默屏息,覺得這里令人畏懼,不可久留?;氐酱?,把船劃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4、這時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覺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像車輪一樣大小,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長聲音叫著,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過了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位道士,穿著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走過臨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說:“赤壁的游覽快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班?!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細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著從我這里經過的人,不是你嗎道士回頭笑了起來,我也忽然驚醒。開門一看,卻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1、這個藥物應飯后吃:復方鋁酸鉍顆粒主要有黏膜保護作用,在口服之后與胃黏膜形成鉍肽復合物在胃黏膜形成一層保護膜,從而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對胃黏膜的侵蝕與破壞,從而促進黏膜再生與潰瘍的愈合。

2、有中和胃酸的作用,碳酸氫鈉和碳酸鎂可以中和部分胃酸。

3、可以消除大便秘結和胃腸脹氣,它臨床主要用于胃炎、十二指腸潰瘍、慢性淺表性胃炎、十二指腸球炎、胃酸過多、消化不良,用法是成人一般是三次,每日溫水沖服一定要注意是飯后。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關鍵詞:延遲愈合傷口;負壓引流;護理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self-made closed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 device in delayed wound healing after orthopedic surgery. Methods 42 patients with delayed wound healing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from September 2014 to September 2016.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used the traditional surgical treatment methods,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self-made closed drainage device for wound treatment,the two groups in age,gender,wound area,wound site,wound depth,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mparable.Results The wounds healed by second intention in the two groups.The wound healing time,the number of dressing change and the cost of dressing chang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ess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Delayed healing wounds;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Nursing

g后傷口延遲愈合是骨科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導致傷口延遲愈合的因素有傷口感染、皮下積液、脂肪液化及患者營養不良等。自從1992年德國FIeischman博士首創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1],1994年裘華德教授首次將VSD技術引入國內[2],用于治療四肢軟組織創面后,其應用效果很快得到肯定。但在臨床應用中,由于國內外生產廠家生產的成套VSD裝置價格昂貴,每套價格在2500~3000元;加之VSD技術存在容易出現堵管及吸引材料硬化等缺點,影響治療效果[3],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因而限制了其在臨床的廣泛應用。為此,我科從2014年3月起對18例骨科術后傷口延遲愈合患者采用自制VSD裝置對其進行創面治療,取得了滿意效果?,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骨科2014年3月~2016年3月術后傷口延遲愈合的患者42例。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齡16~65歲。傷口部位:背部4例,腹股溝8例,膝部8例,小腿22例。傷口面積:6 cm×9 cm~18 cm×21 cm,深度:0.3~4.0 cm。入選病例排除癌性傷口、四肢血管疾病、特殊感染、使用抗生素及合并糖尿病患者。將42例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觀察組18例,對照組24例。年齡、創面面積與傷口深度采用t檢驗,其他數據采用χ2檢驗。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傷口面積、傷口部位、傷口深度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材料 醫用無菌紗布,內徑為6 mm無菌硅膠吸引管,無菌手術膜,中心負壓裝置。

1.3方法

1.3.1觀察組 ①徹底清創,開放所有腔隙,將創面壞死組織及積液清除,確保軟組織和骨組織創面血供。②填充材料選用醫用無菌紗布敷料,將紗布疊成6~10層,按創面大小和形狀設計裁剪敷料,敷料邊緣超出創面邊緣2 cm左右,保證敷料全部覆蓋創面。③將硅膠管剪6~12個直徑為3 mm側孔,置于紗布敷料底面第3層處,對于創面大、深、滲出物多者,則將吸引管盤性放置或增加一根吸引管,同時加入一根沖洗管,沖洗管選用一次性輸液器,將針頭剪去的一端開數個不同方向的小孔,將吸引管、沖洗管與紗布敷料縫合固定在一起,再將紗布敷料邊緣縫合,形成一個整體,將敷料緊貼于創面。創面較深者,須將生理鹽水紗布敷料填充底部,根據創面情況,選擇敷料是否與創面周圍皮膚縫合。④將患者創面周圍皮膚,用酒精脫脂,無菌紗布擦拭干凈,再用無菌手術膜將整個創面和敷料封閉起來,覆蓋范圍包括創周健康皮膚5 cm的范圍,在引流管出口處用系膜法固定,創面不平處加用多張手術膜加固,避免周圍存在氣泡。⑤將吸引管與連接管一端相連,另一端與透明引流瓶連接,再用另一連接管把引流瓶與中心負壓連接起來,調節負壓為100~200 mmHg。根據創面滲液多少、肉芽組織生長及創周皮膚情況,3~7 d更換一次引流裝置。

1.3.2對照組 徹底清創,清除壞死組織及皮下積液,清創后用生理鹽水沖洗,無菌敷料擦拭干凈,用紗布敷料按傳統外科換藥方法換藥,根據敷料滲液情況,決定換藥頻次。

1.4護理

1.4.1觀察組

1.4.1.1保持有效持續負壓吸引,持續負壓吸引是VSD治療關鍵,負壓過大,易引起出血,過小起不到引流作用,負壓大小應以敷料塌陷、顯露管形為有效,設置壓力為100~200 mmHg為宜。若發現敷料鼓氣,應檢查有無引流管堵塞和負壓異常。聽到有氣體漏出的聲音,要檢查膜與皮膚之間是否有脫膜、膜破損、貼合不緊密、各連接是否松動,管道破損等,若有需要重新密封漏氣處。

1.4.1.2保持引流通常,防止引流管扭曲、打折、壓迫、牽拉。引流物粘稠、有大塊壞死組織、血凝塊等引出時可致引流管堵塞,應根據引流物的量、粘稠度在吸引同時持續或定時從沖洗管中緩慢滴入生理鹽水,防止引流管堵塞。更換引流瓶1次/d。

1.4.1.3觀察引流液性質、量,如發現短時間內有大量新鮮血液吸出,應立即關閉負壓,報告醫生進行處理。

1.4.1.4觀察創周皮膚,如有浸漬性皮炎、皮疹等發生,應及時撤除負壓引流裝置,進行間斷使用VSD和縮短VSD使用時間。

1.4.1.5防止敷料干結變硬,敷料干硬見于膜密封不嚴、漏氣造成,這種情況也需要重新更換或密封膜。

1.4.2對照組 徹底清創后用無菌紗布敷料覆蓋創面,根據傷口滲出情況,予以換藥1~3次/d,保持敷料清潔干燥。

1.5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在傷口愈合時間,換藥次數、換藥費用、患者滿意度方面情況。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兩組間對比為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42例患者傷口均Ⅱ期愈合出院。觀察組傷口愈合時間為7~18 d,換藥次數為5~14次,換藥費用580~1180元,患者滿意度92.7%;對照組傷口愈合時間為21~45 d,換藥次數為28~49次,換藥費用為1120~2360元,患者滿意度72.5%。兩組患者在傷口愈合時間、換藥次數、換藥費用、滿意度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且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VSD的醫用泡沫材料,置入具有一定深度的創面,再以具有生物閥功能的半透性貼膜技術是將一種包裹了多側孔引流管將創面封閉,使創面與外界隔絕,形成一個壓力穩定持久,且分布均勻的高效引流系統[2]。VSD材料不含纖維,具有良好的彈性及韌性,親水性強,與創面和皮膚具有較好的相容性[3]。VSD用于治療四肢軟組織創面,療效肯定,.但在使用過程中,因創面炎性分泌物多,滲出物中含大量蛋白質,膠體含量高,液體粘稠,加之VSD引流管管徑較細,引流物易沉積于管壁導致VSD引流管堵塞[4]。據文獻報道VSD堵管率高達40%~50%[3]。另一方面,VSD設備價格昂貴,堵管后須重新更換裝置,導致患者費用增高,加重了經濟負擔,患者不易接受使用,所以限制了其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

自制封閉式負壓引流裝置利用VSD使用原理,對骨科術后延遲愈合傷口進行處理,具有以下特點:①使用的硅膠吸引管管徑較粗,內徑達6 mm,加用一根輸液管作為沖洗管,根據引流物的多少、粘稠度進行持續或定時沖洗,防止引流物沉積于管壁出現堵管,本組無一例堵管現象發生。②持續穩定的中心負壓,能及時吸出清除壞死組織、血凝塊和滲出液,使引流區創面內滲液達“零聚集”,同時應用形成的壓力差,改善局部微循環,減輕組織水腫,刺激肉芽生長,加快傷口愈合速度,縮小創面。③手術膜的密閉,使創面與外界隔開,避免創面暴露引起交叉感染,且有利于創面的觀察。④沖洗管的使用,使創面處于半濕潤環境,避免敷料干硬,濕潤環境有利于傷口愈合,縮短了傷口愈合時間。⑤引流管與沖洗管分開,避免了引流管堵塞時逆性沖管造成感染的可能。⑥使用生理鹽水紗布填充傷口,對于傷口較深和有潛行的傷口,紗布敷料更易填充且能完整取出,要優于VSD使用的泡沫敷料。本實驗患者均因術后傷口皮下積液、積血、脂肪液化等原因導致傷口延遲愈合,傷口滲液多,采用傳統外科換藥方法,不僅換藥頻繁,增加醫護人員工作量,同時也增加了患者換藥的痛苦和換藥費用,而且難以保證傷口敷料清潔干燥。而使用自制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能達到快速有效吸引傷口滲液,減少換藥頻率,減輕工作量,促進患者傷口愈合的目的,且提高了患者舒適度。與傳統外科換藥方法相比較,自制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在傷口愈合時間、換藥次數、換藥費用及患者滿意度方面均優于傳統換藥方法。自制封閉式負壓引流裝置雖然存在因使用的手術膜不透氣,使用時間長少數患者會發生傷口周圍皮膚浸漬問題,但這一問題只要在使用過程中加強觀察并給予及時處理,是可以避免的,本組1例患者發生傷口周圍皮膚浸漬,予及時撤除負壓引流裝置后好轉,后在使用負壓引流過程中,間斷使用和3 d更換一次引流裝置,未再發生皮膚浸漬。相比較使用套裝VSD成本高和易堵管,使用傳統換藥方法傷口愈合時間長等不足,患者更易接受和使用自制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處理傷口。

綜上所述,自制封閉式負壓引流裝置操作簡單,取材方便,使用的材料成本低,既發揮了VSD技術的優勢,彌補了VSD價格昂貴、易堵管等不足,又縮短了患者傷口愈合時間,減少了換藥次數,減少了患者醫療費用,值得在各級醫院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申全財.自制負壓封閉引流裝置治療骨科術后傷口感染不愈合[J]. 長治醫學院學報,2013,27(6):434-435.

[2]裘華德.負壓封閉引流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2-82

[3]曾婷苑,廖金梅,郭惠娟.改良VSD技術治療難愈性創面的效果觀察[J].現代臨床護理,2012,11(6):35-36.

[4]馬紅,孫強,田卓民.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42例難治性壓瘡患者中的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8):696.

[5]方祝英,汪仁煥,暢英才.VSD配合碘伏溶液灌洗在感染創面中的應用及護理[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4):657.

[6]周維俊,賈靜.應用沖洗防止VSD負壓引流管堵塞的觀察及護理[J].四川醫學,2011,32(12):2025.

篇4

貶謫之地黃州,長江邊上一個偏辟荒涼的地方。蘇軾在此掛名“團練副使”,詔令“不得簽書公事”。蘇軾由此成了一名地地道道有名無實的閑官。他該如何放置那滿腔的抑郁之情呢?幸好,這兒還有三國時赤壁古戰場上的英雄們可供憑吊,還有大自然的不老的山川風光可借以寄情。

于是到了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在人生低谷的貶謫路途上,蘇軾卻用文學創作迎來了他精神上的華麗轉身?!拔恼略髅_”似乎是中國古代許多文人不得不接受的宿命。李白、杜甫如此,柳宗元如此,蘇軾亦是如此。元豐五年七月和十月,蘇軾兩次泛舟游赤壁,先后寫下前后《赤壁賦》和《寒食雨二首》《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詩文。這些字字珠璣的詩文,讓我們看到了一顆痛苦掙扎的靈魂是如何沖破精神的重圍、實現自我的超脫,從而擺脫塵世的羈絆的。

元豐五年(1082)七月,蘇軾第一次游赤壁。在皎潔的月光下,他“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此時此刻,他全然忘卻了世俗的煩惱。《赤壁賦》讓我們感受到了這位沉醉于大自然的天才文人的豪放與曠達。他擺脫了俗世的羈絆,寵辱不驚;他遺世獨立,高蹈世外;他的靈魂在月下自由地飛翔。

《赤壁賦》中的貶謫文人蘇軾近乎完美,我們幾乎看不到貶官黃州給他內心造成創傷的痕跡。但是《后赤壁賦》卻讓我們感受到蘇軾內心復雜的思想斗爭,它更真實地逼近蘇軾的內心世界。

三個月后,即這一年十月,初冬時節,蘇軾再次泛舟游赤壁。這時的蘇軾是否已經完全擺脫了貶謫之痛而快意逍遙了呢?從《赤壁賦》來看,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但讀過《后赤壁賦》,我們會發現,事實并非如此。

“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初冬,霜露給山川抹上了清冷的色調,樹木枝條疏朗如寫意山水畫。明月皎潔,清風吹拂。這幅初冬月夜圖,恰如三個月前赤壁上那“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江上月色一樣動人。良辰美景觸動了蘇軾的心弦,激發了他故地重游的逸興。

當然,還有客相伴,攜帶佳肴;更有善解人意的妻子備好珍藏許久的美酒。由此看來,蘇軾是滿懷欣喜之情走向赤壁,再次泛舟夜游的。

距離上次游覽赤壁,不過短短三個月而已?!敖饔新暎瑪喟肚С?。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痹疽詾橛篮悴蛔兊奶斓厣酱?,面目竟然也會變得不可識?!霸赵轮畮缀危讲豢蓮妥R矣。”這不能不讓曾經在此獲得精神上超脫的蘇軾感到些許的失落。心有不甘的蘇軾轉而登上高處,希圖尋覓別樣的風景:“予乃攝衣而上,履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尋覓的結果卻發現“高處不勝寒”。“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久留也”。

“攝、履、披、踞、登、攀、俯”,寫奮力登往高處,不斷尋覓的情形。這一系列的動作,是身處逆境不甘沉淪的蘇軾的寫照;那聲“劃然長嘯”,正是蘇軾被貶黃州內心抑郁不平之情的傾泄??墒沁@種對現實的抗拒不但無助于擺脫痛苦的處境,反而讓他心底升起一種“悲恐”之情。最終,隨遇而安的心態、曠達開朗的胸懷讓蘇軾從困境中找到出口。蘇軾選擇“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此時的放任自流,無所作為,不妨看作是蘇軾在痛苦糾結中的無奈之舉。

來到赤壁,蘇軾情感由樂轉悲,經歷了“失落―悲恐―無奈”的掙扎。表面看來是由于季節變換、風景殊異觸動了內心的傷感,實質上是被貶黃州的蘇軾難遣寂寞痛苦之情的真實流露。

《赤壁賦》中,蘇軾縱情于山川景色之中,他認為大自然是永恒的。“流水”“明月”雖不斷地“逝去”“盈虛”,但最終沒有減少,沒有變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正是這種認識消解了他被貶黃州的巨大痛苦,從而讓他變得超脫、曠達起來。但是,三個月后,再游赤壁,卻發現永恒不變的天地山川也禁不起歲月的流逝,改變了容顏。大自然尚且如此,更何況那渺小脆弱的個體生命呢?情隨境遷,此時的山川明月已然不能排遣貶謫之痛,蘇軾該如何放置這滿腔的愁緒呢?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薄绊氎趴腿?,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翩躚……”苦悶的蘇軾借孤鶴喻己,借羽化的道士寄托“出世”之感。與其說是一只孤鶴轉移了蘇軾的痛苦與糾結之情,不如說是道家超塵絕世的思想讓蘇軾走出了思想苦悶的困境。這種“悟”雖不免虛無,卻讓他最終完成了自我的精神救贖。

《赤壁賦》中的蘇軾看似從貶謫黃州之痛中走了出來,完全擺脫了精神上的俗世羈絆,走向了超脫與曠達,其實不然。《后赤壁賦》讓我們看到了另一個蘇軾。在他身上,這種貶謫之痛仍是如此之深沉、厚重(要知道,蘇軾此時被貶官黃州已經三年多了),它蟄伏在蘇軾的心底,是如此難以排遣。然而,愈是如此,愈讓我們看到這顆靈魂掙扎時的艱難與高貴。

篇5

我們知道,聯想是指由一種事物通過一定的關系聯系到另一事物的一種表現手法,按其分類可分為相關聯想、相似聯想、相對聯想和因果聯想。聯想無處不在,生活因聯想而豐富多彩,工作因聯想而精彩迭出,藝術因聯想而煥發光彩。許多藝術,因聯想而誕生、成熟,也因聯想而氣象萬千、搖曳多姿。它既是構建藝術不可或缺的心理歷程,也是欣賞藝術必備的思維境界。教學是一門藝術,同樣需要運用聯想。運用聯想式思維進行教學,正好體現了新課程個性化課堂教學要求。它最大的優勢在于有效整合知識、利于理解記憶。

一、整合知識

教學以知識為基點,而任何一個知識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一定的范疇內,他都與其他知識點有著這樣和那樣的聯系。教學當中,運用聯想可以將分散的、凌亂的知識進行有機的整理與組合,使其系統化、條理化。下面我就以《赤壁賦》為例,談談運用聯想整合知識的優點。《赤壁賦》作者蘇軾,歷史上作為一位重要的且很有影響的文人,我們必須講解。

首先,講解姓氏與稱謂。作者姓“蘇”,我們能過相關聯想,自然會想到蘇洵、蘇轍,想到“蘇門四學士”。因其與蘇洵是父子關系,與其弟蘇轍是兄弟關系,他們三人在文壇上并稱“三蘇”;而與秦觀、黃庭堅、晃補之、張末是師生關系。蘇軾號“東坡”,人們稱其為“東坡居士”,我們由“居士”通過相似聯想會想到青蓮居士李白、香山居士白居易、六一居士歐陽修、淮海居士秦觀、清真居士周邦彥、石油居士范成大、幽棲居士朱淑真、易安居士李清照、后村居士劉克莊、柳泉居士蒲松齡等。東坡死后謚號“文忠”,我們又會聯想到歐陽修和元代的散曲家張養浩,因他二人謚號都為“文忠”。

其次,講解對他的評價?!氨彼挝膶W家,‘唐宋家’之一,在詩詞、散文、書法方面皆有卓越成就?!保ā对姼柙~典》)既然是“唐宋家”之一,通過相似聯想我們立刻會想到其他七位――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通過“唐宋家”又會聯想到歸有光,因歸有光與王慎中是明朝“唐宋派”的代表,是“唐宋家”與清朝“桐城派”之間的橋梁。蘇軾又是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我們又會聯想到其他三位――黃庭堅、米芾、蔡襄。

這樣,我們運用了多種聯想,將一些分散的知識點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使這些知識點在一定的范圍內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二、利于理解記憶

通過聯想我們整合了知識。整合后的知識不是以點的形式散亂的存在,而是以“塊”與“鏈”的形式耀眼地出現。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講授就會舉一反三,學生學習就會觸類旁通。從而有助于理解加深記憶。我們以《赤壁賦》的背景及文體知識為例來看。

《赤壁賦》寫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是蘇軾被貶黃州夜游赤壁所作。要想深刻的理解文章內容,就必須講解“烏臺詩案”,因“烏臺詩案”與作者被貶黃州夜游靈壁表達一種樂觀、豁達的人生見解存在著直接的因果關系?!盀跖_詩案”是理解課文哲理與抒情高度融合的不可或缺的材料。

篇6

關鍵詞: 蘇軾 前后《赤壁賦》 悲喜

東坡名篇《赤壁賦》中有一條鮮明而又復雜的情感變化線索。新人教版高中語文教參是這樣梳理的:“文章先由清風明月之美寫玩賞之樂,再以主客問答寫歷史人物的興亡和現實苦悶的‘悲’,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尋求解脫,最后歸于豁達樂觀。”蘇教版教參更加簡潔,干脆概括為“歡歌―哀歌―歡歌”的變奏。縱觀長期以來《赤壁賦》的課堂教學,我們就在這樣的魔圈中走了無數年,而學生也茫茫然跟了無數年。如果僅從課文來看,這樣理解也是可以的,但文章的背景和余韻卻是文章的精華之所在。

我們之所以得出“歡歌―哀歌―歡歌”這樣的結論,是因為我們常常把蘇軾圣化,卻往往忽略了文章的背景和情感余韻。重讀《赤壁賦》,我認為文章的情感脈絡是貶抑之悲―暫得之喜―今昔的碰撞之悲―哲學超脫的無奈之喜。

先說“貶抑之悲”,從蘇軾的人生經歷來看,蘇軾從小受到其父蘇洵的影響,加之母親程氏的敦促,“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古代士人有共同的情結――“學而優則仕”,士子們在金榜提名后總是希望能為國效力,一展政治才能,更何況是在禮部考試中被誤判為第二的蘇軾。蘇軾二十多歲就進入仕途,更有歐陽修的賞識,可以說他的政治前途是一片光明;在杭州的十余年,牛刀小試,政績卓著,深得民心;后雖遭“烏臺詩案”,但太后偏愛其才,雖被貶但仍有官職,東山再起也未為可知。所以此時的蘇軾對政治還是抱有熱情的,因此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追憶少年英雄周瑜。當然在做黃州團練副使時心情肯定不好,所以才有兩次夜游赤壁,應該說游覽之前的蘇軾的心中充滿了悲涼之情,一悲國勢衰微,二悲仕途不順。這二悲也引發了人生平淡、人生短暫、人生渺小、人生矛盾、人生無常等眾多感慨。但究其原因還是人到中年的一種對事業追求的那份熱情,正因為事業不順,所以蘇軾特別希望自己能獲得仕途上的轉機,也才特別去審視自己的內心與人生。清人李扶九認為,歌詞之中唯“美人”二字才是蘇軾“真意所在”,此言不差。“望美人兮天一方”,說的是欲為賢臣而不能,這當然是可悲的。所以說蘇軾夜游赤壁是帶著澆胸中塊壘之目的而去的,也就是說作者在未作該文之前已滿含貶謫之悲,而且這種悲情一直貫穿前后《赤壁賦》。

再說“暫得之喜”。這一年的七月十六月圓之夜,“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以待月出;“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月兒也似被這一派清新明麗的秋江美景迷住了,流連徘徊,清風、靜江、明月三位一體,烘托出一幅“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秋江月夜美景。“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江面寬廣,游船纖巧,在輕快而飄忽的江面上,詩人不免“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原先壓抑在心頭的因詩案被貶、親朋疏離的悲情,終至尋得一種神游太虛、暫得解脫的樂趣和宣泄。這種“暫得之喜”包含了同游之樂、飲酒之樂、吟詩之樂、賞景之樂、縱游之樂、忘情之樂。

但“暫得之喜”畢竟短暫,且古今的碰撞之悲也在赤壁這里驟然激發。于是飲酒放歌暗抒“不遇”悲嘆,“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由“樂”而“歌”:“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在這樣的歡娛之夜,作者究竟想起了誰呢?“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边@樣的詩句難免讓我們想到《離騷》里的詩句來:“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作者原來念念不忘的是宋神宗。而此時“天各一方”,山高皇帝遠,歡樂只能是暫時的,“不遇”的憂愁卻常駐心間。于是就連那吹洞簫的客人,都分明從中聽出了歌者的憂傷而吹奏出“嗚嗚然”的簫聲與之相和,否則哪有歌者歡唱而奏者悲鳴的道理呢。一代文壇巨星如今謫居黃州一隅,不就像潛伏在深淵的蛟龍;失去皇帝的信任,不就像婦女失去了丈夫的寵愛嗎?!拔栌嫩种疂擈?泣孤舟之嫠婦”兩句,不單是用視覺形象寫簫聲的凄絕,更是作者悲怨之情的真實寫照。

既然面對如此美景也難忘屈辱過去,如何排遣內心郁悶呢?與客問答權作自我寬慰。簫聲的凄絕不僅使蛟龍起舞、寡婦泣下,而且使蘇子內心“愀然,正襟危坐”。是呀,當內心隱蔽的憂愁不期然被他人覺察時,蘇軾也忍不住驚問:“你的簫聲為何如此悲涼呀?”于是文章自然由此景想到與此景有關的英雄人物曹操,引入曹操目的是反襯其悲情,具體說來,其悲情表現在以下方面:人生平淡之悲,操“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自己卻“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懷古而傷今,自己也是滿腹經綸,胸懷濟世之才,卻在“東坡”躬耕,在水中捕魚,在山上打柴,與英雄相比,真是可嘆可悲;人生短暫之悲,人生如“寄蜉蝣于天地”,故“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想到一個人用畢生的精力也難以實現報國之志,何況自己蹉跎歲月?那結果豈不更是“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人生渺小之悲,“渺滄海之一粟”,人生渺小得如大海里的一粒沙子,可有可無??v有補天神才,可面對朝中小人的毀謗,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人生矛盾之悲,蘇軾身在江湖,心懷魏闕,可是想入世,卻“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想出世,“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只能“托遺響于悲風”。人生無常之悲,曹操雖一世之雄,可也有困于周郎的時候,況且“而今安在哉”。周郎雖“羽扇綸巾,雄姿英發,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卻仍不免“英年早逝”。自己雖一生勤政,卻遭“烏臺”之難,真是人生無常,前途未卜啊。

想到短暫、渺小、痛苦無常的人生,蘇軾悲不自勝。無論是悲中之悲還是貶謫之憂,作者是如何解開愁結,轉悲為喜的呢?蘇軾在面對人生根本苦難之時,不像韓愈在《祭十二郎文》中那樣富有激情和感性,也非歐陽修在《祭石曼卿文》中的純粹理性近乎于冷酷,而是在理性的分析和佛道思想的基礎上,得到了哲學的精神解脫,當然也是無奈的解脫。莊子的論辯藝術,佛教的“無常觀”、“緣起說”、“四諦說”都在蘇軾此時的思想中得到體現。蘇轍說到蘇軾“讀《莊子》,喟然嘆息曰:‘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可見東坡與莊子思想之相通。而在《前赤壁賦》中主要表現在《逍遙游》中大鵬從超越于人世的絕對高度來觀察世界,從而以莊子的相對主義思想來排解人生失意。而莊子是借“小大之辯”表達超越人世之意,蘇軾則是用“常變之辯”來回應人生短暫的痛苦。在《逍遙游》中,常人之所觀“天之蒼蒼,其正色耶?其遠而無所至極耶?”大鵬視下,“亦若是則已矣”,如此便將人間一切紛繁都歸于了蒼天一般的渾然一體,毫無分別。并通過多次小大對比超越偏執的自我中心,揚棄為功名束縛的小我,使精神突破形骸,而上升到自己與萬物相通的根源之地,最終達到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境界。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所感嘆的是人生的須臾短暫而產生的無所寄托之感。這種感覺和韓愈在得知十二郎的逝世,以及歐陽修對石曼卿的緬懷的境界是不同的,他們雖然都是從個人不幸境遇和內心失落而起,但蘇軾之悲已超越了個人乃至倫理道德的層面,他是從人和宇宙自然的宏觀視野中尋找答案,而不是單純地停留在個人的情感失落和空虛無助的思辨中。

在《赤壁賦》中,蘇軾以水月的往來盈虛,說明人間萬物的變與不變是相對的,因此無須為時光流逝、世幻、人生短暫而傷感,應該隨遇而安,恬然自適。文中首先描述了水月的自然變化特點,即在變化中也有不變,不變中也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在此基礎上,他開始了變與不變的思考:“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笨梢娮兣c不變,“一瞬”亦或是“無盡”,全在乎一念之中。而這一念,卻超越了單純的人生本體的存在,由儒家講求“中庸”、“中和”的人生觀而拉伸延展出兩種極端的認識,即“一瞬”的狹隘和“無盡”的曠達。而從另外一個角度可以說是從“人觀水月”到“以水月觀人”的變化,其中蘊含著人生在世與宇宙自然不可分離的自然觀。人與自然之水月本為一體,水月的變與不變源自大化之流行,人之生滅亦如此。可以說人的痛苦和悲哀并不來自于人生之短暫這一現實,而在于人對這種既定命運的無用的懷疑和無力的挑戰。

蘇軾面對著人生屢屢遭遇和巨大痛苦之時,能用相對思想穿透人生自然的本質的同一,所以他說:“物我皆無盡,而又何羨乎?”蘇軾在文中不僅多次使用佛家用語,而且其人生觀中也有很多佛家思想的成分。蘇軾“后讀釋氏書,深悟實相”,佛家思想早已深入其思想創作當中。佛家的“四諦說”中,集中闡釋了人生苦難的來源和解決之法?!翱嘀B”揭示了人生的本質為“苦”的圣諦,其中尤為強調了“五盛陰”及其對于事物欲求的痛苦。這一思想在蘇軾的《超然臺記》中也有所表現:“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就是說人生的痛苦就在于以“無所窮”的欲望追求“有盡”的外物。佛家將苦難的原因歸結為“集諦”,其核心將世間萬物人情種種總歸為“空”。但是蘇軾在此并沒有完全按照佛家“無自性,無實體,因緣生”絕對遁世,而是認為對于人生世情的追求是心為形役的“游于物內”,認為要齊同萬物,對人生的夷險順逆不作分別,不生執著,隨遇而安,“游于物外”,從而無往而不樂。很明顯其中有著莊子“齊物”思想的影響,也可以看到《逍遙游》中大鵬在逍遙境界中對于人間“視下亦若然”的境界。因而在《超然臺記》中傳達出“痛苦的解脫在于不要刻意的追求”的思想,即是痛苦的解脫在于無分別心而達到的無欲無求。雖然這種思想并沒有直接回應人生短暫的痛苦,但自哀人生短暫的背后也同時包含著因短暫而無所作為的痛苦,這與《前赤壁賦》中的思想是一致的。

空虛之后的無盡藏其實就是一種哲學的超脫。莊子逍遙游、齊物的思想可以通過超越人生的層面,從而超越人生的痛苦。然而蘇軾并沒有停留在這個層面上,而是在凌空超脫看清人事之后,重新回到世間,用宏大的心胸囊括無盡大自然和宇宙,并在其中的富于變化而又永恒不變的“明月”、“流水”中積極地寄托人生,即是寄托于“吾與子之所共適”的“造物者之無盡藏”。“無盡藏”一詞源自佛語,佛性廣大無窮,妙用無邊,謂之“無盡藏”。《維摩詰經?菩薩品》用“無盡燈”比喻菩薩化導無量眾生,后亦以“無盡藏”泛指事物之無窮盡者?!肚俺啾谫x》中即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笔澜缟纤^無時無刻的變化都是暫時的,變化中總有永恒不變的東西,這種不變的東西就是自然的無盡藏,它永恒存在并且無窮無盡。蘇軾思想的超越性就在于此。他用齊物思想看清人世之無分別,用佛家的“四諦”解讀苦難的根源,但是終究還是在尋的“空”之后找到了精神的寄托,這是一種十分人性化的寄寓,避免完全進入虛空和遁世而消磨人生。在虛空的背后尋找出一個永恒存在的“無盡藏”,使人在失去一切之后仿佛又重新得到了一切。這種在情感上的大起大落表現了蘇軾精神上的大徹大悟。一失一得之間,體悟人生的意義。大鵬是超越于人世間的絕對的超越,而蘇軾是在江河之間的平凡的超脫,在莊子式的超脫之后又將精神安置于大自然中最穩定永恒的事物當中,即如“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并將自我存在感與外物存在感化一,通過“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的方式將永恒的事物化為自我欣賞中獲得的永恒,“無盡藏”之無盡,因而我們“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并強調這種永恒是不因為個體“得之、觀之”而有任何改變和消減的,因而可以“吾與子之所共適”,達到一種個體與自然的平衡與和諧。由此反觀蘇軾的生命經歷,其追求之盛,其變動之多,其命運之舛,使他始終處在動蕩不安的狀態。他對生活的安定感的缺失,更加深化了對人生生命乃至靈魂的安定感的強烈需求,因而也就在重重遭遇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落當中,走到了一個生命和思想的極端。物極必反,蘇軾用他性格中的調和與曠達造就了超然物外的永恒不盡絕對精神。因而他才可以在屢屢貶謫之后,依然如常,在各地當任期間合風俗、理民情,表現出一種大悲哀之后的大曠達從而無往而不樂。

但也正因為如此,蘇軾的哲學的解脫更具有悲情的況味。因為蘇軾在哲學的寬解之后,賞月觀景已退居次要,“杯盤狼藉”,只求一醉解千愁,贏得一晌貪歡,便成為情理中的結果?,F代學者余秋雨在《坡突圍》中說得好:“坡在黃州還是很凄苦的,優美的詩文,是對凄苦的掙扎和超越。坡在黃州的生活狀態,已被他自己寫給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說,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這是一種真正精神上的孤獨無告,對于一個文化人,沒有比這更痛苦的了。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去尋找遠逝的古人。”坡內心的這種痛苦矛盾在七個月之后所作的《后赤壁賦》中更是表露無遺:“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闭媲殡y掩,即使欲縱情山水也不得,這才是真正的蘇軾――在前后《赤壁賦中》悲不自勝的蘇軾。

參考文獻:

[1]冷金成.蘇軾的哲學觀與文化觀.學苑出版社,2004.

[2]陳鼓應注釋.莊子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2007.

篇7

《核舟記》一文的教學,“言”的問題比較容易解決,文下注釋詳細,學生可通過歸類總結與對比分析,理解與掌握字詞;那么,怎樣解決“文”的問題呢?細細盤點起來,這枚小小的核舟,承載著這樣的文化信息:

第一,核雕文化。據《核工記》載,明末清初核雕工藝堪稱一絕,核雕精品是當時江浙一帶縉紳商賈的熱門藏品。桃、橄、杏等果核經民間藝人巧手精雕,成了扇墜、念珠、手串等裝飾品,核舟是當時奇貨可居的藝術珍品。在核雕中,橄欖核雕最為常見,桃核舟最為名貴。從選料到設計布局,再到雕刻完成,需要藝人具備超乎想象的耐心和近乎傳奇的技藝。民間自古以來一直把桃木奉為祛邪扶正、避兇趨吉之物,如桃符、桃梗等,因而桃核舟的產量屈指可數,為宮廷秘藏,貴比金銀。所以,桃核舟被視為果核雕刻的,當時能雕刻桃核舟的大師寥寥無幾。

第二,名人文化。這枚核舟以“大蘇泛赤壁”為主題。蘇軾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大家學過他被貶黃州時所作的《記承天寺夜游》,而核舟所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十六字,恰出自蘇軾被貶黃州時另外兩篇文章《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此二賦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作者長期被貶而又能自解其愁的仙風道骨。

第三,宗教文化。蘇軾政治上堅持儒家的人世精神,在生活上則更多地持有莊禪的曠達態度,執著超脫,無往不可。事實上,蘇軾前后《赤壁賦》中,并未提及魯直、佛印二人,但王叔遠并沒有拘泥于蘇軾夜游赤壁的原型,而是通過大膽的想象,獨具匠心地創造了一個似不真實、卻又令人深信不疑的藝術品。他“安排”黃庭堅與他們同游赤壁,合乎藝術的真實。而船頭又安排了和尚佛印,也不是無稽之談,因為坡的世界觀非常矛盾復雜,他不僅對儒家思想、道家哲學深有研究,而且也精通禪學,與和尚往來頻繁,關系密切。可見王叔遠對坡的了如指掌,想藉此刻舟,有所披露。

至此,《核舟記》一文的教學,就不是單純的“言”的內容了,更不是簡單的“對勞動人民的智慧與高超技藝的贊嘆”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所能包容的。語文教學需要有文化培育。文言文形式典雅、內涵豐富,是古人思想精髓的集結。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如是說,“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從中汲取民族智慧,評價其意義”。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依賴于“言”與“文”的緊密結合,二者不可或缺;重文言字詞解釋、輕文章內涵感悟是舍本逐末;忘卻了“工具”之外的清風明月、秦磚漢瓦,忽略了內在的文化追求,文言文教學就會失去其燦爛的本色。

篇8

一、不同時期作品有不同特點,教學要把握好品析的重心

我國古代游記散文大致經過了魏晉誕生期、唐代成熟期、宋代高峰期、元明復興期和清代衰變期,教學中要根據山水游記散文各時期的不同特點進行品析。

教學魏晉山水游記,要注重感受風物,在山水的描寫中去體會文人學士的寄懷。魏晉南北朝時期動蕩不安,朝代更迭,社會黑暗,這使得文人學士厭惡仕途,逃避現實,志趣轉向廣闊的大自然。他們有的隱居田園,有的寄情山水,開始對大自然進行自覺性的觀賞,他們對大自然的審美以及覺醒,使得這時期的山水景物不再如秦漢時期只是表現主題的附屬品,而成為了主要的描寫對象。東晉陶淵明文風舒爽自然,情味雋永,教《桃花源記》,要讓學生去想象那個和平、寧靜、幸福、淳樸的理想世界;讀鮑照駢文《登大雷岸與妹書》,眼前要能浮現出廬山、九江一帶氣象萬千,煙云變幻,光色耀目的景色;觀吳均《與朱元思書》,水之清澈急猛,山之峻拔奇秀,要能讓學生感受其描寫的傳神效果。

教學隋唐游記,文人對山水景物描繪時融入的主觀感受以及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寫法是賞析的重點。隋唐時期,社會盡管有些動蕩,但總的說來還是比較安定的,經濟繁榮,文化高度發展。這一時期人們的旅游目的和要求有了很大的改變,不但培養自己與自然之間相親相近、相和相融的關系,以獲得身心愉悅,還積極探索旅游價值觀,注重景物的文化內涵。讀唐元結《右溪記》,不僅要引導學生玩賞右溪“清流觸石,洞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的清秀美景,還要品讀出作者借景而抒發的“置州以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的懷才不遇的感傷之情。讀《永州八記》,就要了解柳宗元借山水之樂排遣內心抑郁,將寫景抒情融合為一的寫法。

教學宋代山水游記,要把握描寫、敘述、議論并用,景情理融成一體的特點。宋代的山水游記把唐代山水游記散文融情于景擴大到寓理于景,借山水景物進行說理議論,為山水游記散文發展在內容上又另辟一條蹊徑。教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體會作者描寫美山、秀亭、四季、醉翁、游人眾景之后,歸結到太守之樂,是要表現為官要“與民同樂”才為真正樂趣的理念;讀蘇軾《石鐘山記》,要明了蘇軾對景物的游覽、觀察是為最后發出“事不目見耳聞”不可“臆斷其有無”的議論作鋪墊。

明清山水游記,文人注重個性表達、借山水抒發的獨特游賞趣味則是最有特點的鑒賞之處了。明清兩代,古代山水游記散文發展得更成熟多樣,文人都刻意在作品中表現個人在山水審美中獨特的生活情調,在“獨抒性靈”的旗幟下,作品富有個性。若讀《游蘇門山百泉記》,要賞析袁宏道以游百泉而借題發揮,充分表達自己向往古代隱士、熱愛自然山水、鄙視功名富貴的情感和個性。而“桐城派”姚鼐《登泰山記》記游敘事,語句不多而線條清晰,考證述古,文筆平實而恰到好處,這些正是要表現“義理、考據、辭章”三者結合的文學主張。將文學主張與旅游情趣融為一體,也正是文人在山水游記中的個性表達。

二、入景入境,重誦讀促聯想感受山水風物

讀山水游記,必要跟隨作者感受景物,走進有“佳木異竹”的山林,欣賞如“搗珠崩玉”的瀑布,如何走入這美景呢?

反復吟誦感受畫面美和音韻美。作者運用準確到位的詞語、變化多樣的句式、靈活豐富的修辭手法、朗朗上口的音韻去描寫景物,營造意境,這些只有在朗讀中才能更深刻地體會。杜牧《阿旁宮賦》善于運用排比“廣文勢,廣文義”,“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矗不知其幾千萬落”。用“四字句”為主軸,整散相間,長短錯落,顯示阿房宮浩蕩的氣勢?!笆关摋澲嘤谑腥酥哉Z”,一連六個比喻,夸張的手法和蟬聯的句式相結合,環環扣緊,表現出阿房宮雄渾奢華。這樣的才思,鋪采文,不值得我們千百遍的吟誦回味嗎!又如王勃的《滕王閣序》,其中幾乎是字字用典,句句對偶,其華麗的辭藻、豐富的內容、流暢和諧的音律、工整多變的句式,讀來給人以暢快淋漓之感,細品之下,更覺作者獨具匠心,勾畫出的壯美的山水樓臺如卷軸鋪在眼前。

比較閱讀,感受寫景的不同趣味。古人在不同境遇下對待山水有不同的態度,不同心境下述諸筆端則有不同景觀。比較蘇軾前、后《赤壁賦》,《前赤壁賦》寫景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月如美人,徘徊有情,寥寥數筆,蘇軾便勾勒了一幅空靈秀美的月夜江水圖?!逗蟪啾谫x》寫景句“霜露既降,木葉盡脫……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景物卻空寂清冷,虛無縹緲。同一個人,同樣寫赤壁,不同的心境下呈現出的景物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意境,正是因蘇軾寫《前赤壁賦》表達的是其樂觀曠達的情懷,而寫《后赤壁賦》時,卻寄托其孤獨苦悶之意。《滕王閣序》中王勃的語言辭藻華麗,色彩絢爛,寫景的名句化用前人詩句,卻更有凌然之勢。如“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舳”與漢代張衡《西京賦》中“擊鐘鼎食,連驥而過”比較起來,辭藻更華麗,描繪更細膩?!奥湎寂c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化用庾信《馬射賦》“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但它描繪的畫卷更為曠遠明麗。從這些與前人的不同以及《滕王閣序》的文墨詞彩中,我們能看到大唐盛世刻在年輕詩人骨子里的昂揚與樂觀,即使后文有懷才不遇的身世之悲,但這種文采激情照亮了失落的悲壯。

運用聯想與想象進入美境。山水游記中的“景”,既是現實之景,又是作者心中之景,是作者創造的藝術之景。閱讀時,惟有充分展開想象,對作品中所繪之景,所敘之事,所狀之物進行再補充,再創造,才能常讀常新,獲得裨益??梢試L試用散文化的語言改寫文句,既能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想象能力和聯想能力,還能讓學生更深入地感受作者的情懷。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雖不是出游,卻描寫多年未回的田園風景,也是山水之間的抒懷,文中可以改寫“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這樣寫景的句子,感受田園的靜好風物;也可以改寫“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這樣景中寫事的句子,體會他于美景中樂安天命,追求閑適與自由的人生理想。

入景之所以要聯想,還因為游記作品也常常運用想象來寫虛景。《醉翁亭記》中寫道“環滁皆山也”,但實際上滁州周圍并沒有那么多山?!对狸枠怯洝分械摹盎[猿啼”也非實寫,岳陽樓周圍自古就沒有發現過“虎”,這些寫景的佳句都是經過作者的集中概括和創造,實中有虛,虛實相生。而杜牧寫《阿房宮賦》,全然是靠想象再現了秦宮的壯麗和秦皇的驕奢。

三、入情入理,抓脈絡巧設問加深理解情理

古人游覽山川景物、名勝古跡,往往是有感而發,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審美趣味寄寓其中。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全文僅80余字,寫景的只有“月色入戶”、“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短短幾句,在此基礎上,作者發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的感慨。而“閑人”一詞即抒發了作者被貶黃州仕途失意的傷感和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復雜感情。如何帶領學生深入作者的心靈,理解情理呢?

1.抓住情感變化的脈絡,把握寫景、抒情和議論的關系

教學中應指導學生找出貫穿全文的情感線,學生便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靈魂――情理的深意。如《蘭亭集序》中,找到文中情感變化句子“信可樂也”、“豈不痛哉”、“悲夫”,理出作者的情感脈絡為“樂―痛―悲”。蘭亭盛會,暢敘幽情,游目騁懷,這是縱情山水之“樂”,樂在景中。但這樣的清談忘俗,真能帶給人永恒之樂嗎?這引發了王羲之的深沉思索,發出“修短隨化”“死生亦大”的“痛”感,以及文章結尾對人生代代生死的興嘆莫不相似的千古“悲”嘆啊。由景入情,這樣的思考和覺醒中,抓住情感的脈絡,學生能體會到生的豐厚怎能與死的虛無相提并論,人生也不能只是在無為避世之樂中消極度過。

再如《赤壁賦》,找出情感句“于是飲酒樂甚”“哀吾生之須臾”“客喜而笑”,整理蘇子的情感變化為“樂―哀―喜”,整理出脈絡可以自然地帶出問題:這前“樂”后“喜”是否為同樣的情懷呢?深入到蘇軾的內心,“樂”為山水之樂,美景之樂,暫娛心情,卻生出了人生如蜉蝣的短暫渺小之感和羨長江天地永恒的“哀”嘆之情?!跋病睘椤傲宋蛑病?,不如不羨,與清風明月“共適”,這是蘇軾在人生遭遇重挫之后,在自然造化中對人生的理性思考,樂景雖暫生哀情,思考卻終得釋然的理趣。

《游褒禪山記》是游記名篇,不重在寫景,而重在說理。文章表達作者內心感受的關鍵詞是“悔―嘆―得―悲”,通過設問引導學生研讀:作者“悔”于何因?“嘆”于何事?“得”出何理?“悲”從何來?王安石“悔”自己跟隨別人而沒能盡情享受游洞的樂趣;由“嘆”古人求思之深而無不在,“得”出做好一件事要有志、有力、借物幾個因素;“悲”為感懷學者做學問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由此來看前文寫“有碑仆道,其文漫滅”,“華山”乃“花山”之誤,以及游洞一事,實為抒情議論作鋪墊,在情感脈絡的探討中,王安石的深思慎取,不盲從,盡志可以無悔等思想,便讓學生理解得更清晰更深刻。

2.課堂巧妙設計思維訓練,往往能使學生潛入文意

研讀補白,深味作者心懷。設計一些需要補充的句子,帶動學生閱讀,是一個較好的方法。如《蘭亭集序》中設計補句子“死生亦大矣,( ),豈不痛哉?”學生在反復誦讀后,會由開始填“修短隨化”,“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慢慢變為“齊彭殤,一死生”“詩酒清談,虛度時日”等答案。在補寫中品讀出了王羲之在世人都回避死亡的時候,去思考生死區別的勇氣和胸襟?!冻啾谫x》中設計“客的簫聲‘如怨如慕’,根據客的回答,補全句子??徒韬嵚?,表達出羨慕( ),哀怨( )。”同學們從這個方向去品讀,很快能理解在赤壁懷想曹操的緣由。羨慕曹操這樣的人生,英雄得志,文韜武略流傳恒久;哀怨自身渺小,生命短暫,平凡失志。這也正是才華橫溢的蘇軾借客之口而言自己貶謫黃州后的心情。研讀補白,給了學生一個閱讀體驗指向,往往可以讓思考進行得更深入。

課堂延伸遷移,能強化學生對文章情意的揣摩。如寫一副對聯描述滕王閣,上聯“三江為襟,五湖為帶,平地起高閣,成就千古妙筆”,下聯“四海升平,七星拱月,青天顯明辰,訴說百世滄桑”。在對聯寫作的訓練中,再次品讀文本,咀嚼俯拾即是的美詞落英。還可以聯系學生的閱讀體驗來拓展。如教學《蘭亭集序》時設問,同學們是如何看待“死生”這樣的大事呢?聯系你讀過的作品和自我人生體驗來談談你對生與死的理解。當學生答出“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急流奔向前去的時候,才美麗,才有意義”、“生命不可能有兩次,但是許多人連一次也不善于度過”這樣的答案,他們已然感受到王羲之“一死生為虛誕”的思考。

篇9

晚明是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思想領域的個性解放,出現了如徐渭、張瑞圖、倪元璐、王鐸等一批重獨創、重主體情感抒發的書法家,他們成了這一時期的書壇變革中的代表。他們影響后世的書法藝術成就都是行草書,在墨法、筆法、結體、章法等不同角度對魏晉帖學的行草書有一定的變革和突破,從而形成了他們各自獨特的書法面貌。張瑞圖就是其中一個絕去依傍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代表人物。歷代書史在論及他的書法時極少談到他的師從淵源。清代秦祖永在《桐陰論畫》中說:“瑞圖書法奇逸,鐘、王之外,另辟蹊徑?!币虼耍趶埲饒D的書法中,讀者也許能夠感覺到他的橫折筆法與“二王”的內L、外 拓和絞轉筆法相去甚遠,但他畢竟是書法筆法美學史上的個案和參照,他奇崛、一意橫撐、獨標氣骨的風格正來自其筆法和結體的獨特創造。

張瑞圖,字長公,號二水,別號果亭山人、芥子居士、白毫庵主、白毫庵道者,生于明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庚午),卒于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辛巳)。福建晉江人。神宗萬歷35年延試一甲第三名及第,授翰林院編修、武英殿大學士、禮部侍郎、左柱吏部尚書等職。當時正值魏忠賢宦官擅權,張瑞圖因畏于權勢投靠魏氏,給魏忠賢寫了很多生祠碑文。后閹黨失敗,因為同黨而入獄,后贖為庶民。從此,張瑞圖對世事心灰意冷,一心向禪,寄情詩文書畫。張瑞圖雖然政治失敗,但在書畫藝術上卻得到了后人公允的評價。清旋曰:“張果亭、王覺斯人品頹喪,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風,豈以其人而廢之?!睆埲饒D在明末之際的書壇是一個典型的反叛性書家,他的草書與“二王”中鋒外拓、圓轉、典雅、清朗俊逸的書風相悖,筆法有折無轉,多用折筆、翻筆、側鋒、偏鋒,起筆方利、露鋒,轉折峻峭、奇崛,線條瘦硬、骨力洞達,結體字心緊密、縱橫交錯、銳角高昂,展示了一種雄奇傲然的生命意識和孤絕的氣象。這種氣象或許緣于他靜修禪宗、得益無法之法的理念,其使轉中的一意橫撐折筆透出的孤傲倔強的性格,更是他政治失意后的精神對抗和反叛意識的流露。這種有折無轉的寫法拓寬了行草書結體和筆法的藝術審美形式。有學者把他的用筆歸納為王羲之內L筆法一路,其筆法是對王羲之內L筆法的開掘和發展。筆者認為張瑞圖書法在使轉中偶有內L使轉筆法的運用,而更多的是比內L筆法更加直接簡單,任情恣性,斬截爽利地一意橫折筆、翻筆,轉折處多有圭角暴露,鋒芒畢露獨標氣骨,打破了外拓圓轉筆法飛流直下的勢態。形成了他排S跌宕、潛氣內轉、瘦硬挺拔的書法藝術風格。他的手卷《后赤壁賦》就是其中的代表。賞析該帖特點如下:

一、用筆露鋒多折筆

張瑞圖在書寫用筆上與“二王”秀潤典雅不同,其用筆的起、止、行、使轉多尖筆露鋒,使轉處和左提右鉤多用折筆、翻筆,使轉處呈方折形式,使字體透出一股棱角鮮明的生命意識。這種使轉法讓后世評論者幾乎找不出其淵源。在書法史上,用筆有內L和外拓,即便是王羲之的內L法在使轉中也都有提按動作的交代,筆意溫潤含蓄。而張瑞圖則相反,他的折筆多從橫畫中間將筆鋒直接折過來,筆鋒不作任何回環的調整,動作簡單直接,使轉處露鋒芒呈現圭角。如“既降木葉盡”幾個字的使轉盡是圭角、方折、露鋒,表現出作者內心的桀驁不馴。如“葉”字中間三橫的連接都是簡單地把筆鋒直接折過來,筆鋒不作回環調整。又如“歸”字左邊偏旁的“豎”畫是從短橫中間直接折下來。而“盡”字的最后兩點也讓他擴大寫成了兩個短橫。

二、結體峻峭,中心密集

由于張瑞圖用筆尖刻露鋒的特點,使他的字形結構峻峭、瘦硬。如“月白清風”四個字與王鐸、徐渭、黃庭堅、張旭、懷素、“二王”一脈帖學筆法相反,他的字不追求大開大合,而是一味中宮內收,字形豎長,字心密集。形成這種用筆和結構的深層原因可能是政治失意導致他對現實的失望,他更愿意把自我裹緊,避免再受傷害,也許是他內斂性格的筆墨折射。在《后赤壁賦》中,幾乎所有使轉處留下來的都是方折內斂的筆意,這種方折成了張瑞圖筆法的定勢,也鑄就了他奇崛峻峭的書法風格。張瑞圖結字以橫取勢,形成自身折帶搖蕩不斷回環的節奏韻律,打破了以往帖學弧線外拓圓轉順勢滾動直下的常規模式,反其道而行之。線形橫折扭錯排列疊加?!岸酢币幻}字體橫畫多為由左及右略向上斜,而張瑞圖的橫畫是平行的,不向上傾斜。如“坂”、“從”、“堂”等。張瑞圖結體的橫式走向、中心密集、峻峭風格從某種意義上拓寬了草書的結字形態,豐富了書法的藝術審美形式。

三、用墨均勻、蘊藉

張瑞圖的書法作品中很少有墨色的夸張,《后赤壁賦》也是如此。一般來講,書法的節奏感一是靠用墨的濃淡干濕對比來表現。當然用墨跟用筆是不能截然分開的,要在熟練控制用筆提按頓挫的基礎上才能將墨的輕重、濃淡干濕表現到位,尤其是草書的書寫,其用筆和用墨都很重要。用筆是基礎,用墨是體現書法藝術效果的關鍵。用墨得當才能更好地保證用筆動作的準確表現。二是以結構變化來體現作品的節奏感。在書法諸體當中,草書結構形態的書寫是最無法固定的。固定的是字符,不固定的是字的形態。在不同的位置需要不同的形態。用筆的方法是歷史的傳承延續,漢字結構的書寫符號是統一的,而漢字結構形態的變化是需要隨時隨地根據前后左右的布局來及時調整的。同樣一個字在不同位置就需要有不同的字體變化及寫法,每一個字的形態書寫要看前后左右給你的即有條件、空間分割、輕重對比、黑白關系,來調整這個字書寫的大小、肥瘦、粗細、輕重、濃淡等對立統一的關系。

《后赤壁賦》的用墨比較均勻、平緩、蘊藉,沒有強烈的對比。它的個性風格靠的是用筆方折和結構的中宮緊密等特點來表現的。只是個別字和個別字組的用筆提按輕重不同,線條的粗細、墨色的分量也不同。臨寫張瑞圖的《后赤壁賦》不需要墨色上的過分強調,只需要用筆提按的輕重變化和書寫速度快慢變化的調整。

四、章法行距疏朗、字距緊密

篇10

[關鍵詞]蘇軾作品 樂觀曠達 壯志難酬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16)160024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當下,不少中學生遭遇挫折后無所適從,缺乏積極向上的精神。詩歌具有強大的熏陶感染功能,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鑒賞詩歌,并從中思考、領悟。語文教材中,作家的作品所傳達出來的積極態度,為學生模仿榜樣提供了可能性。榜樣應充滿生命感,不能只講其優點,而對其缺點只字不提。

蘇軾,是中學生的榜樣。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御史何正臣彈劾蘇軾,上奏蘇軾任職湖州后所進的謝上表,其用語暗諷朝政。接著御史李定等王安石一派的官員,從蘇軾的詩文中尋找罪證,指控他有謀反之心。后蘇軾在御史臺獄受審。御史臺也稱“烏臺”,因御史臺內柏樹上多烏鴉筑巢棲息。這起文字獄被稱為“烏臺詩案”,最后,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筆者查閱人教版初高中語文教材,發現蘇軾被貶黃州后的作品共有七篇。這些作品分別為元豐四年(1081)作散文《方山子傳》,元豐五年(1082)作詞《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詞《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詞《念奴嬌?赤壁懷古》、賦《赤壁賦》、散文《游沙湖》,元豐六年(1083)作散文《記承天寺夜游》。而《游沙湖》中蘇軾游蘄水清泉寺所作的詞即《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一、樂觀曠達的精神

“烏臺詩案”發生后,蘇軾履險如夷,盡顯其樂觀曠達。

《游沙湖》作于元豐五年(1082)。蘇軾病愈后,與主治醫生龐安常同游蘄水清泉寺。蘇軾看見寺邊蘭溪的水往西流,作詞《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罢l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告訴我們,縱使時光流逝,我們仍應老當益壯,奮發有為;“休將白發唱黃雞”,即不要因人老就唱起“黃雞催曉”等消極悲觀的歌曲。

元豐五年(1082)三月七日,蘇軾去沙湖看田。他在歸途中遇雨,便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同行皆狼狽,而蘇軾卻持竹杖,穿芒鞋,一邊吟詩長嘯,一邊逍遙前行。他不怕,只需一件“蓑衣”就可以抵擋自然界和人生旅程中的風雨?!盎厥紫騺硎捝帲瑲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一語雙關,表面上是說他對天氣變化毫不介意,實際上是他不為人生憂患而動搖的修養。

元豐五年(1082),蘇軾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肮蕢疚鬟?,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碧K軾所游為黃州的赤鼻磯,并非赤壁大戰之地。由于當地傳說赤鼻磯就是周郎赤壁,蘇軾也不妨把它當成真的赤壁來寄托自己的情懷。壯美的大江,引發了蘇軾對主帥周瑜的贊賞。周瑜年輕有為,在赤壁之戰中從容指揮,最終打敗曹操。而此時的蘇軾,功業未成,早生華發,便感喟“人生如夢”。這種感觸并非頹廢和悲觀,他最后還是做出了舉杯邀月,酒酹于江的壯舉。這一舉動,與詞中所寫的壯麗江山、千古英雄融合在一起,營造了深沉、雄渾的意境。

元豐五年(1082)農歷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客在赤壁之下泛舟游玩,并進行了一段精彩的主客間的對話。月下的主客問答,是蘇軾人生態度的兩個層面。作為“主人”的蘇軾,表現了他的樂觀曠達;而作為“客”的蘇軾,表現了他的消極悲觀。先分析作為“主人”的蘇軾。面對“客”所發出的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感慨,“主人”蘇軾解釋到,就像水會流逝,月有盈虛,生命就個體而言,是如此短暫;就整個人類而言,萬物與我們一樣,都是永恒的。既然這樣,我們不如享受大自然,隨遇而安,拂江上清風,賞山間明月。

元豐六年(1083),蘇軾作散文《記承天寺夜游》。作者與好友在承天寺悠閑地觀賞柔和的月景,庭中的月色如水般澄澈明凈,“藻”“荇”縱橫交錯,原來是微風吹拂,竹子和松柏在月光的照耀下舞弄著自己的影子。

二、壯志難酬的慨嘆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蘇軾被貶謫后,偶爾慨嘆壯志難酬,也是可以理解的。

試分析《赤壁賦》中作為“客”的蘇軾,他從眼前的赤壁壯景,想起了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英雄人物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了,他便發出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悲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