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范文
時間:2023-03-14 16:55: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索溪峪的野教學反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課文;教學設計;教學反思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冊第六單元的課文。作者曹敬莊以優美細膩的語言,為我們生動地描述了索溪浴的風光,贊頌了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抒發了作者暢游其間無比愉快的心情。通過本課教學一是讓學生閱讀欣賞此文,從中感受索溪峪風景區天然野性的自然風光,產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二是通過閱讀課文領悟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先概括敘述再具體描寫的表達方法。教學過程具體設計如下:
1 營造氛圍,抓住題眼,引發學生尋找美
課前,運用多媒體,讓一首輕松明快的《高山流水》樂曲縈繞于教室之中,一幅幅優美的風景圖片展現在學生面前,為整堂課奠定了“和諧”的基調。不僅喚起了學生對“美”的感知,而且使學生置于優美的意境中,身心得到放松,激起學生學習的情感。
師: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語文課上,我們曾游覽過景色奇麗的五彩池,物產豐富的西沙群島,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今天,讓我們再一起到張家界的索溪峪去感受那野性十足的美。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你發現什么了嗎?(引導理解引號的作用)你想知道什么?
老師把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歸納出來,讓學生帶著問題(①找尋“野”在文章中的意思②課文是從哪幾方面展示這種“野”的)初讀課文。這樣,學生一下子進入文本,既整體感悟了課文,了解了課文所寫內容,也潛移默化的滲透了文章的布局謀篇――由概括敘述到具體描寫的方法,初涉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2 由景激趣,品讀感悟,引導學生欣賞美
師:想不想知道索溪峪怎么個“野”法,再來感受一下吧。(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索溪峪風光的有關圖片,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看后,你能用哪些詞來描述你所看到的景象?
生:美不勝收,
生:野性十足,
生:氣勢磅礴,
生:生機盎然……)
那作者又是怎么的語言把索溪峪的“野”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呢?讓我們隨著作者的足跡再去神游一番吧!
你想用什么樣的方法來感受它“野性十足”的美呢?
生:畫畫,
生:朗讀,
生:想像,
生:合作……)
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伙伴和學習內容來讀課文.(師同時出示文中的兩點閱讀提示)
以第二自然段“山野”為例,讓學生自由匯報,教師相機展示多媒體,讓學生觀賞圖片,引導用上文中的“千峰萬仞,綿亙蜿蜒”“浩氣長舒”等重點詞來描述景象。再通過自由讀,引讀,配樂讀,想像讀,引導學生通過語言與圖片理解索溪峪的山那種驚險的、氣勢磅礴的、隨心所欲的野性美聯社,體會作者的感情。
最后師生合讀:師:這種美是一種驚險的美;學生:幾十丈高…;
師:這種美是一種磅礴的美,學生:……;
師:這種美是一種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學生……)
師:索溪峪那雄偉壯闊的氣魄,清新秀麗的神韻,令人陶醉,我想,任何高明的畫家也畫不出那樣的豐姿神采。讓我們再一起融入水,接觸物,親近游人,去感受索溪峪不同風格的“野”,誰愿意從其它方面談談索溪峪的野?
學生分組匯報,師用豐富的語言情境引導學生多形式的讀,多角度地讀,如:
師:百聞不如一見,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這調皮的野孩子的風采吧!碰到橫欄綠水的青山它就……(生接著讀)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引讀)
師:正是因為我們用心保護自然界的這份野,動物們才野得這般可愛,讓我們在這群小猴子的注視下,將它們的野讀出來,同時,也將我們的這份愛傳遞給它們。(齊讀)
師:看來,人來到大自然中,被美景所陶醉便會無拘無束,變得“野”起來。如果你們到了那兒,你會怎么樣?寫一寫,讀一讀(自由創作讀)
小結:
是啊,人們遠離了城市的喧鬧,人工的粉飾,有的則是真,是樸。此時的山水,已是一個充滿靈氣的孩童,充滿朝氣的青年,是那樣的率真,自然,用自己的純真蕩滌著游人的胸懷。難怪,作者會出出感嘆:于是,我感到……(生接著讀)
3 由情拓展,延伸教材,讓學生升華美
假如,此時此刻,你就站在索溪峪,你心中一定有許多的感受,能用一兩個詞或一兩句話或一首小詩來贊美索溪峪嗎?把你要說的寫在課文插圖的旁邊吧。(師同時播放樂曲《高山流水》,讓學生在優美的曲調中自由抒發自己的感想)寫后交流。
看來,索溪峪那天然野性的美已在同學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師希望作者高超的寫作方法也能給同學們一點啟發,能說說你領悟到的寫作方法嗎?
老師希望同學們同索溪峪一樣,讓思維繼續“野”下去。
出示作業:(任選一題)①挑選你認為最美的畫面設計解說詞。②觀察一處景物,運用文中的寫作方法,表現景物的特點。
4 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讀出來的”要注重引導學生個性化的朗讀,“語文教學應注意情感體驗,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北敬螆探?,我讓學生在讀中悟情,悟中美讀,憑借豐富的語言情境和優美的配樂、圖片,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深深地感受到索溪峪那“野性十足”的美。
篇2
關鍵詞:網絡多媒體資源探究學習方式服務人才
整合網絡多媒體資源為探究性學習服務
《語文課程標準》整合了許多新思想、新理念、新教法,她的橫空出世,震撼了整個教育界。她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催人深層次的思考。她的實施將是教育界一次全面的、深刻的、脫胎換骨式的變革?!伴_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就是一個適時的全新的提法;而探究性學習更是一種充滿了新理念的新學法。提到課程資源我們馬上就會想到尋找便捷、資源豐富、感知形象的網絡多媒體了。它那浩如煙海、博大精深的信息儲備;它那多姿多彩、形象直觀的呈現方式;它那呼之即出、隨心所欲的查閱功能,無不令人稱絕。我認為它是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雙點并支的最具影響的課程資源支點之一。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發現問題為起點,以學生親身體驗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為過程,以綜合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問題為中介,以使學生獲得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思維方法,從而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歸宿的體驗式的學習方式。它所具有的育人功能,是其它學習方式無可比擬的。我認為探究性學習是自主、探究、合作這三種學習方式的核心,要不能怎么會有偏正詞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呢?探究性學習也確實應該成為培養高素質未來型人才的核心學習方法,這是歷史發展之必然,因為探究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最基本方式,人類正是在對求知領域的不斷探究中獲得發展的。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如果國民對未知領域沒有探究的意識、精神、方法和能力,這是國家的悲哀。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探究學習方式學習應具有五個基本的教學環節:激活學生探究欲望——誘發學生質疑——輔助學生釋疑——喚起學生辯疑意識——引導學生總結探究方法。那么怎樣整合最具影響的網絡多媒體資源為最具終生和時展需要的探究性學習服務呢?這是我近年來教學上的一塊心病。有心病倒也不是壞事,我四面出擊尋求“對癥良方”,現在總算摸著了一點門道。
一、利用網絡多媒體創設情境,激活學生探究的欲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這段話明確地告訴我們:要使學生學得輕松有趣就必須先激活學生的心境。激活學生心境的最好辦法當然是導情入境了,而導情入境的方法有許多,諸如:以展現生活導入情境,以演示實物導入情境,以再現圖畫導入情境,以表演體驗導入情境等,但我認為運用多媒體展示精心制作的課件導入情境不失為是最佳的選擇之一。多媒體能有效地再現課文內容所描繪意境,使學生產生認知課文所需的情感基調的心理場。學生在心里場的作用下,感同身受,如臨其境,會產生一種急于追索人物命運,尋覓自然神韻,獵取未知信息的失衡心境。這如同為后面的教學注入了一針興奮劑。如教學《索溪峪的“野”》這篇課文時,我通過一頁課件來創設情境,一個人物角色在秀美的山間、歡鬧的溪中穿行,鳥語猴鳴不絕于耳,他暢快淋漓,大有游了此景不慕仙感覺。學生看了也是心騁神往、樂不可支,對山的親和力油然而生,他們急不可待想認識它。這就為探究課文內容做好了情感的“定調”和內驅力的“動員”。
二、利用網絡多媒體展示場景,誘發學生質疑。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也有人戲稱中國的教育是把有問題的學生教得沒問題,而外國的教育是把沒問題的學生教得有問題。溝通歷史,縱觀一些重大的科學發明,也是因疑而起的。從某種意義上講,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富有價值。探究性學習法正好順應這種思想,它是以學生發現問題為起點的,所以激活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后,我們要做的第二步工作是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在閱讀教學中,我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直觀形象有趣的優勢,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如教學《索溪峪的“野”》時,我展示了這樣一頁課件:一個游人在索溪峪山水間游歷各處景點,一個問號卻懸于他的頭頂。正當學生看得盡興時,我將課件定格了,旋即拋出一句話“假如你是這位游人腦海中會跳出一個什么問題”。這時,和景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的學生那肯袖手旁觀,個個躍躍欲試:“我現在是在仙界還是在人間呢?”“這索溪峪的山有什么特點呢?”……生成的問題之多,問題之奇是我事先沒有預想到的。教學《撈鐵?!愤@一課時,我也播放了一頁課件誘導學生質疑。起伏的山嶺之間蜿蜒著一條黃色的河,一個懸空的變形“撈”字上垂下一根繩索,繩索的末端系著一個鐵鉤,隨著繩索的延伸下降鐵鉤沉入了水中,“撈”字在河面上游蕩,像是在尋撈著什么?(“撈”字的倒數第二筆是橫折鉤,我把它的折筆變為了一根繩索,把它的“鉤”變為了鐵鉤。)這時我問學生:看到這個場景你想問什么?頃刻間,全班學生都把自己的小手舉起來了,有的問撈什么呢?有的問為什么要撈呢?有的問是怎樣撈的呢?……經過這樣反復的誘導訓練,學生不但提高了善于發現問題的能力,增強了質疑問難的意識,還逐漸形成愛問的習慣,體驗出了發問的方法,發問的契點(于文題發問,于教學重點處發問,于教學疑點處發問,于課文“空簍”處發問,于課例特色處發問••••••)。
三、利用網絡多媒體提供信息,輔助學生釋疑。
尋求恰當的方式解決問題是探究性學習法的重要一環。這時要充分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選擇。他們可以自由地選擇釋疑的方式,是自主釋疑,還是合作釋疑;是相機合作,還是持久合作;和誰合作,多少人合作,一切隨緣隨愿。他們也可以自由制定釋疑的策略,或誦讀有關內容,或查閱工具書、網絡,或操作表演,或實踐體驗,或聯系實際生活;分幾步釋疑,各步做什么,一切遵從學生的個性文化底蘊、個性情感、個性經驗、個性選擇。但講究的是,學生要用科學的態度審視自己釋疑策略,力求使自己釋疑的策略更嚴密更合理;要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去探究問題的答案,使自己的思維要有發散性、求異性、多向性、創造性。在這一環節中網絡多媒體可以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各種信息素材,學生可以在Intelnet網上或本地硬盤上查找、收集、處理信息,輔助問題的解決(一般我事先會把相關的信息分門別類地放在一個本地硬盤的文件夾中,供學生上課時查閱、調用。)。如教《清明上河圖》時,我就組建了一個“《清明上河圖》信息庫”文件夾,內置7項內容:1、《清明上河圖》全卷(由卸載的43幅畫拼接而成),2、《清明上河圖》三部曲(《市郊》、《汴河兩岸》和《街市》),3、張擇端塑像和簡介,4、繪畫背景,5、詞語解釋,6、名人評價,7、摹擬景點,8、課文朗讀錄音。這樣就為學生個性化探索提供了便利,為自主發展提供了平臺,學生在釋疑時可以隨時調用相關的信息素材。只要能堅持這樣放手讓學生自主地親身去體驗,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自主去搜集和處理信息,綜合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問題,學生就能獲得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思維方法,從而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利用網絡多媒體搭建“舞臺”,喚起學生辨疑的角色意識。
辯疑是學生全員參與,展示自己對問題思維結果的過程。它能使學生優勢互補,開闊眼界;它能使問題的答案更趨明朗、合理、全面、完善;它能充分展示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它又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學生的語文知識得到綜合運用。教師要想方設法促使學生全員參與,全員發展。要達成這一點,教師就必須做好兩方面的工作。1、開放課堂,要營造一種和諧、民主、平等、充滿靈性、充滿激情、富有生成創新的課堂氛圍,要悉心呵護學生的積極性。2、利用多媒體渲染環境,促發學生角色意識,激起學生交際的沖動。如教學《畫風》這一課時,出示課題后,我問學生你們會畫風嗎?這時候,學生是一個個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突然教室里響起了一段風的音效,一個個學生變得屏息凝神了。“風”止后,我再問學生“剛才你們腦海里出現了一幅幅怎樣的畫面?”這時學生的發言就像迸發的火山:“我腦海中出現了地上的紙急速翻滾向前的畫面?!薄拔夷X海中出現了樹點頭彎腰的畫面”……再如教《清清的溪水》這一課時,我尊重學生的選擇,學生自然地分成了兔子、象、野豬這三群。隨著課件場景的轉換,學生們與這些小精靈們是同憂共樂,辯疑解惑就像是自己的事一樣,個個涌躍。這就是角色意識產生的效應。
五、利用網絡多媒體再現探究過程,引導學生總結探究方法。
篇3
一、激活憤悱之態——黑云翻墨未遮山
孔子有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薄皯嶃弊鳛橐环N教學狀態,古今有多種解釋。宋代朱熹釋為:“憤者,心求其通而未解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编嵭尀椋骸靶膽崙崳阢?,堪為古今啟發教學之精髓。“憤”是指學生經過思考理解了其中一部分含義,但又未能徹底弄清楚,這時學生最著急。那么這時,老師在關鍵處給學生指點一下,學生就有很大的收獲,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在課堂上要留出時間給學生思考。人,天生應該是愛思考的,特別是孩子,有著跳躍的思維,豐富的想象力。然而,我們常聽一些老師議論:現在的孩子怎么變笨了?可我們細細思忖:在沉重的作業負擔面前,冗長的課堂環節中,我們留時間給孩子思考了嗎?缺少了思考的時間,再靈光的腦子也會被“作業大山”給麻木了。所以,一定要讓學生從繁忙的課時中解脫出來,有足夠的時間思考。
其次、創設問題情境,催使思維活躍。認知和失調論認為:在對待任何問題和事件上,人總有一種要保持其各種認知協調一致的動機。如一旦不協調,便產生矛盾和沖突,人就會感到緊張、不安和煩悶,就會產生減少或消除這種不協調的內在驅動力,以獲得內心的平衡。從而達到知識、信念、態度和行為的改變。實踐證明,疑問、矛盾、問題引起認知不協調,是思維的“啟發劑”。
(1)導學法。一切思維活動都是由問題開始的,問題又往往能導出沖突,開啟學生的心智。而文中切合時宜的小泡泡,以兒童的語言貼近學生的內心,容易激起他們思維的波瀾。如學習《魯濱孫漂流記》中的精彩片斷,寫了魯濱孫遇到了很多困難。在段落旁邊出現了一小泡泡,我借機請學生讀小泡泡:魯濱孫又是怎么做的,看看我們的學習伙伴給我們什么提示呢?讀了泡泡后,學生的思維有了方向,能循路而思。
(2)啟情法。間接激發學生探求問題的熱情。如學習《索溪峪的“野”》一課,我先放映一段課件,當學生看到張家界、索溪峪等優美的風景,就一下子被吸引了??粗@些令人神往的景色,孩子的閘門打開了?!霸趺从心敲疵赖牡胤窖??”“這是在哪里呢?”“還有小動物呢?”“那里的水好清啊?”一連串的問題激起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3)演繹法。學生因驚嘆結果的微妙而去推論其原因所在。如學習《開天地》時,我先引導學生回憶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了解宇宙在最初和現在分別是什么樣的?當“混沌”與“美麗”一強烈對比后,與學生說:“看到這些,你有什么想法嗎?”孩子帶著欣喜的說:“我們的宇宙是怎么變過來的呢?”我立馬請學業生帶著這份好奇進入課文。好好默讀,尋找出答案來?!边@樣的導課,導在了教材的關鍵處、學生思維的碰撞點,啟動了學生的思維系統。
(4)歸謬法。讓學生在笑過后再反思其中的歸因。像學習《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我范讀第三自然段時,故意將“不加節制地開采”讀成“開采”,“加速枯竭”也念成“枯竭”,學生一聽紛紛舉起小手,“義憤填膺”一個勁兒地說:“老師,錯了,漏字了。”我故意好奇地問:“哪里呢?”學生得意洋洋地說:“有‘不加節制’,還有‘加速’?!蔽曳讣{悶地做思索狀:“為什么不能少這兩個詞呀?意思不是一樣的嗎?”此時,學生興奮地加入到了思考的軌道中來了,有效地激活了學生的求異、逆向思維。
(5)布白法。在教學中布白,就是要留有余地,讓學生在利用想象填補空白的過程中,追求啟發思維的藝術效果。這樣做可以有更多的學生能夠主動而又恰當地思考問題:可增加學生的信心;可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可增多發散性思維的成分;可增加學生提出問題的多樣性等。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時空,才有可能針對問題積極思維,主動探討,他的思維過程才能夠在課堂上得到展現。
二、啟憤發悱在點上——望湖樓下水如天
篇4
小學語文教學重在語言的習得,教師要善于把準年段目標,強化 “讀” 的工具性訓練,真正傳遞“言語心聲”。
1. 加強范讀,為學生語言習得形成基點。眾所周知,教師的范讀,對喚醒學生的讀書意識、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只有讀得準確:不添字、不漏字、不錯讀、不重讀,努力做到抑揚頓挫,才能讀出語言文字的生命所在,才能激發學生熱愛語文的內在激情。
于永正老師說過:“對兒童來說,‘正統’不如‘卡通’?!苯處煹姆蹲x就是一種卡通,一種現實的、直接的指導。如《索溪峪的“野”》一課有這樣一個自然段:“索溪像是一個從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會兒纏繞著山奔跑,一會兒撅著屁股,賭著氣又自個兒鬧去了……”在抒情的范讀后,學生也“蹦跳而出”“纏繞”著,“撅著屁股”“賭著氣”地讀起來了。這樣,課文讀懂了,讀出味來了,學生如臨其境,留戀不舍。
2. 披文入境,為學生語言習得催生亮點。所謂入境就是讀出作者表達的情感,讀出作者描繪的畫面,讀出作者刻畫的人物,走進作者的心坎,進入文字背后所透露的境界。例如,薛法根老師在教學《珍珠鳥》時是這樣引導學生讀書的。
師:那么,這原本怕人的鳥,又怎么會膽大起來的呢?我們一起來邊讀邊悟,注意從字里行間體會言外之意、體會言中之情。先看第4自然段。
生:(讀第一句話)起先,這小家伙只在籠子四周活動,隨后就在屋子里飛來飛去,一會兒落在柜頂上,一會兒神氣十足地站在書架上,一會兒把燈繩撞得來回晃動。
師:讀得真好!你們從這一句話中能體會到些什么呢?注意這個“只”字。
生:我從這個“只”字體會到珍珠鳥開始的時候膽子并不大,只敢在鳥籠四周活動。
生:鳥籠就像它的家,一有危險就可以躲到里面去,躲到它的父母身邊去。
生:我也體會到小鳥膽子小,它害怕飛得遠了會受到傷害,所以活動范圍很小。
師:很有見地!再讀讀這三個“一會兒”,又有什么發現?
生:我發現小鳥很快就膽子大了些,敢到屋子里活動了。
生:我發現珍珠鳥開始淘氣了。它發現沒有人傷害它,沒有人管它,就膽子大起來了。
生:我從三個“一會兒”發現珍珠鳥非常活潑,就像天真好動的小孩子一樣,作者是不會生氣的,反而很喜歡。
生:我發現珍珠鳥的膽子是慢慢兒變大的,不是一下子就大的。
生:(齊讀,讀得很有感情。)
師:讀書就要這樣,從那些含義豐富的詞語、句子中間,體會言外之意,言中之情。
薛老師采用師生互動對話的方式,從珍珠鳥膽子變大的過程認識珍珠鳥的心理變化,體會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將學生引向文字描繪的場景,把抽象的文字活化為感人的畫面,增強語文教學的厚度。
3. 思辨創生,為學生語言習得鋪設生成點。朗讀的教學至為重要的是在朗讀訓練中,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表現手法,強化借鑒式練習和遷移式思考,將讀與思有機結合,對語言品味習得,讓語言真正呈現其應用的價值及傳遞的社會道德價值。
一位老師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的《水》時,朗讀后引導學生反思:“明明這么缺水,可作者為何重點寫雨天洗澡的舒服和勺水沖涼的痛快?”學生經過讀書、比較、討論,得出了結論:作者是采用“反襯”的手法,以“樂”襯“苦”,更讓人體會到村民因“缺水”所受的痛苦。此時此刻,“珍惜水資源”“生在福中要知?!边@樣的話根本不要老師去講,早已在學生的心坎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二、 重視“文”的習得,讓學生運用語言,表達思想
1. 巧妙設計,多角度練習文字。語言的轉換訓練可以是句式的改變、人稱的變化,也可以是整理式的歸納或內容的復述,這樣的訓練建立在讀懂文本、領會大意的基礎上?!段液妥娓傅膱@子》是蕭紅的經典之作,講述了蕭紅幼時在祖父的園子里生活的場景,表達了作者的快樂和對祖父的思念。薛法根老師是這樣教學的。一是引導學生梳理我與祖父在園子中做了些什么,在學生梳理完畢后追問,這樣寫說明什么。在這個環節中學習一種表達的句式:“哪里……反而……其實……”。二是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在寫了與祖父在園中的生活之后,還要進行景物的描寫。讀懂其中擬人手法的好處,進而理解借物抒情的寫法,并進行練筆,想象自由的生活還會有哪些場景。三是由《呼蘭河傳》的第一句“呼蘭河小城里住了我的祖父”,理解祖父對于蕭紅的特殊意義。
2. 創設情境,多層次表達思想。語言習得,是一個日積月累、聚沙成塔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用中學”的策略,將課文中規范的語言通過運用內化為學生的內部語言,用這種規范的語言取代學生的不規范的內部語言,從而促進學生語言的發展,實現技能的飛升。如在教學《鷸蚌相爭》這則寓言時,我請學生討論,如果鷸和蚌再次相遇,它們會怎么說,怎么做。在討論的基礎上,編寫《鷸蚌再次相遇》,促使學生結合對寓意的理解,從語言、動作等方面進行合理想象,從而使學生聽說讀寫思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切實的發展。
三、 生成“意”的體驗,讓學生獲得真情,引領價值
1. 在教材中尋找情感的身影。語文教材是情感的倉庫,這里有親情的傾訴,有友情的真摯;有崇高的情懷,有深沉的關注;有對自然的無限熱愛,有對美好理想的執著追求;有的豪放,有的感激,有的憤怒,有的豁達。再加上或絢麗或樸實的文辭,總散發著氤氳的感情氣氛,或深或淺的思想連綴著感彩,亦莊亦諧的故事傳遞著感情信息,感情的河流奔涌在篇篇佳作之中。如《第一次抱母親》,記敘了由于母親生病住院,需要更換床單,就這樣一個非常偶然的抱母親的機會,引發了母子之間心靈的碰撞和融通。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母親對子女的愛,更表達了兒子對母親深深的感恩之情。由此可見,這篇課文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錘煉語感的好素材。
2. 在過程中尋找情感的路徑。語文教師課前對教材的理解、把握的深度,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深度。面對著名篇佳作,如果語文教師只讀出了“是什么”“怎么樣”這些東西,那課堂上肯定只是對教材的肢解、文本的剖析了。語文教師面對教材首先要做的就是拜讀,就是潛心會文,就是靜心聆聽。在這個過程中,帶著虔誠之心,帶著仰慕之情,帶著欣賞之意,去傾聽生命的呼吸,傾聽花開的聲音,傾聽一切奇妙的音響,為文喜,為文怒,為文哀,為文樂……教師的情因文而生,為課堂而生。孫雙金老師在教學《二泉映月》的結尾時說:“苦難本來給人們帶來了什么?悲痛、哀傷、哭泣。但是對一個命運的強者,對于敢于和命運抗爭的人來說,苦難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讓我們勇敢地面對苦難吧!”多么發人深省的話語!如果之前孫老師沒有對阿炳苦難的理解,沒有對《二泉映月》這首曲子的情感認同,怎么會有如此的 “鏡像”。
3. 在互動中架構動情的橋梁。語文課堂是教師、學生、文本及媒體等互動對話的場所。在這個對話的過程中,教師要以自己心中的情,點燃學生的情,與學生一同走進文本,感知文本之情,達到讀者、作者的融合,感受語文學科“以文表情”的魅力,增強學習語文的樂趣。
就拿《九寨溝》第3自然段的教學而言,可這樣設計: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走進世界自然遺產風景名勝——九寨溝,請大家仔細讀第3自然段,邊讀邊用筆標注,在這里你看到了什么,試著向同桌介紹介紹。以此為切入口,引導學生讀書、思考。在介紹的同時,引發學生深思:“你為什么要把它介紹給大家呢?”在欣賞性閱讀評析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并讓這種情感放大,再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