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和楊貴妃范文

時間:2023-04-09 16:09: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李隆基和楊貴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人生在世,知己難求啊!問那世間有誰沒有追求?可是又有誰想擁有知己吶?你可曾問道:“紅顏知己多禍水,咋就要尋求知己吶?”這你就有所不知了。何謂知己吶?何謂的知己表面含義是知道自己??上攵袀€美麗佳人知道自己的心事,愿示撫媚、安慰,難道不說很高興嗎?難道反而說別人是什么禍水?這難道說的過去嗎?你可以說楊貴妃是禍水,也可以說西施是禍水、貂禪是禍水。那你有憑證嗎?

哪個美人不是因為男人而成名的。西施原本不過是一個打漁的姑娘,后因勾踐的關系送給夫差,這能說是西施的過錯嗎?就算西施這么做,也是為了整個越國的百姓,這樣做也值得。然而人家一提到“紅顏禍水多薄命”,肯定就會想到楊貴妃,我認為楊貴妃并非禍,只是李隆基昏而已。楊貴妃原初只是李亨的妻子,后來被李隆基看上,就封為貴妃,這難道是楊玉環愿意的?后來的安史之亂,也并非楊玉環的錯,一、李隆基昏庸無能;二、安祿山野心太大;三、楊國忠亂國。這三條是導致安史之亂開始的三大主犯,其實根本就沒楊貴妃的事,更可笑的是什么白居易,寫了《長恨歌》來貶斥楊貴妃的事,我認為楊貴妃就是有錯,也是楊國忠和李隆基逼的。白居易對楊貴妃的恨雖然不明顯,但是從他的《長恨歌》,我可以感受出白居易顯示文人的憐逸心軟,轉而對貴妃和李隆基的蕩氣回腸的愛情加以描寫,在國家大事的“恨”下又莞爾生出卿我千古之愛的生死離別之恨。這讓我從中明白,只要有知己,無論有何苦惱之事,都可以侵訴。李隆基雖然逼迫楊玉環成為自己的女人,但是卻得到楊貴妃這樣的知己,并且有一段讓人羨慕的愛情,此二人之愛原本無罪,卻因角色的不同終成悲劇。

雖然天下人都在覓尋自己的真愛,但是依我而言知己與心中的她或許相似,或許相差,無論如何我也要找到向楊貴妃那樣的知己,伴隨我度過苦惱的日子來迎接快樂的日子。

我渴望得到知己,可惜不知那時終究在何時?

沙門中學初一:a***

篇2

造型圖中,貂蟬的艷麗之美,貴妃的雍容之美,昭君的嫻靜之美和西施的靈動之美給觀者巨大的想象空間,展開遐想,1切美好具融會于4美之間,舞劇總導演,中國歌劇舞劇院副院長于健對于舞劇的解析恰恰與觀眾的感覺契合,于健告訴記者,“看罷《絕代佳人》,觀眾會聯想到兩個字,紅顏,但是紅顏后面卻是省略號,紅顏……讓觀眾去想象,留下空間讓觀眾自由的想象?!?/p>

(1)4大美女4章史詩

根據于健的介紹,舞劇《絕代佳人》打破了常規舞劇的規矩,并沒有講述具體的故事,而是著重于意念的表達,4個章節,并沒有選擇4大美人的具體故事,而是像史詩般刻畫美人的情感,加入很多舞美技術手段,將4大美女的故事串成1首委婉悠揚的長詩。

貂蟬之詩亂世紅顏忠誠之歌

用總導演于健的1句話總結,“貂蟬是1個忠誠的女人?!蔽鑴≈?,貂蟬是第1章節,拉開《絕代佳人》大幕。董卓與呂布的斗爭,貂蟬周旋于兩人之間,連環計,面對老邁的董卓,貂蟬騎在董卓身上,手拿鞭子抽打董卓,董卓萬人之上1女之下,權與色裸的對立著,連環計,最后1場群舞,悲壯,群舞過后,留下1聲長長的嘆息,嘆天下紅顏的命運。英雄的輝煌美人的艷麗,最終凝成的卻是1聲長嘆,自古紅顏多薄命……

于健介紹說,“貂蟬代表的是忠誠的女人們,自古以來,有多少貂蟬們用她們的忠誠成就著男人們的豐功偉業,貂蟬群舞最終留下的是1種悵然,傳達給觀眾1種感慨千古紅顏多薄命的情懷?!?/p>

貴妃之詩深宮寵妃真實之歌

造型圖上,楊貴妃雍容華貴,大紅色的裝扮象征著得寵時貴妃的華麗之美。而舞劇《絕代佳人》的第2章,運用了時代交錯的反差由大唐盛世切入安史之亂再直接將暮年李隆基置于長安雪景中,大雪紛飛,年邁的李隆基步履蹣跚,眼前的長安1片白茫茫,物是人非……而李隆基腦海中卻不斷回憶著楊貴妃當年豐滿快樂的美麗身影,腦海中的貴妃愈發美麗,年邁的李隆基愈發的痛苦,久久不能忘懷的貴妃回眸1笑的百媚容顏在腦中閃現,而眼前……獨留《長恨歌》1曲,“此恨綿綿無絕期?!?/p>

說起對楊貴妃的設計,于健導演解釋說,“楊貴妃其實是個非常真實的人,她的1生從未去爭取什么,她欣然接受1切發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她慵懶她無邪,只有這樣真實的楊貴妃才能真正使6宮粉黛沒了顏色,舞劇運用了歷史時代的突然切換,從年邁李隆基的記憶中找尋楊貴妃的美麗影子,而并沒有講述傳統的貴妃醉酒的故事?!?/p>

昭君之詩和親公主思念之歌

王昭君的1生是肩負著歷史責任的1生?!督^代佳人》進入第3章,我們來到了空曠的大漠,老昭君望著故鄉的方向,無處派遣思想之情?;貞浿?,小昭君青春年少,1紅1白的對比體現了昭君的無奈。

思念,是1種強烈的情感,《絕代佳人》昭君這段也沒有傳統的描述昭君出塞,而是著重于昭君的思鄉。于健解釋說,“其實昭君的思想才是她作為女人1種最真實的情感,也是最感人的地方。舞劇著眼于昭君的思念,比去講述昭君如何出賽的故事更加動人?!绷硗?,這1段在全劇來說也稱得上是濃墨重彩之間的1道留白。

西施之詩浣紗女子自我之歌

作為4美之首的西施,被放到最后1章,西施以她不同于1般的美麗和內心贏得了4美中最好的結果,泛舟不知所蹤。舞劇中西施的獨舞占有很大部分,無論外面環境如何,無論是清幽的小溪還是吳越的大戰,西施都自顧自的跳著自己的浣紗舞,旁若無人。吳越之戰的慘烈和西施獨舞的悠閑形成鮮明對比,西施,最終幻化成1條紗,在眾人眼前消失。

篇3

楊貴妃并非胖美人

在無數壁畫及唐俑中,我們都能看到唐人以胖為美的風尚,“環肥燕瘦”也是千百年來對楊貴妃身材狀態的評價,不過也許其中有誤會,真實的楊貴妃并不是一位胖美人。

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王雙懷經過多年研究與梳理,發現在史料中的楊貴妃神采“纖中度”,胖瘦適中,豐而不滿,艷而不妖?!堕L恨歌傳》中載:“纖中度……如漢武帝李夫人。別疏湯泉,詔賜澡瑩。既出水,體弱力微,若不任羅綺,光彩煥發,轉動照人。”由此可見,楊貴妃身材修美,符合人體的黃金比例。史書還記載說,楊貴妃“微有肌”。在王雙懷看來“微有肌”的意思就是她有一點肌肉?!皳送茰y,我們估計她的體重,大概在60公斤左右。身高1.65米,符合人體的黃金比例”。

由婚禮發端的三角戀情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咸宜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鐘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楹?,兩人甜美異常。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十二月初七,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郁郁寡歡。在心腹宦官高力士的引薦下,唐玄宗把目光投向了和武惠妃相似的兒媳楊玉環。華清池相會中,唐玄宗要求楊玉環入宮去做他的妃子,讓她離開壽王,入宮伴駕。楊玉環不敢抗命,在這個過程中,她發現唐玄宗比壽王瑁更有魅力,便答應了唐玄宗的要求。

不封后為方便自由戀愛

篇4

紅色的磚,綠色的瓦,高高的亭,密密的樹,背靠青山,腳踏靜湖,令所有的一切都很恬淡。

楊玉環。一個豐腴美麗的唐朝女子。李隆基。一個愛江山但是更愛美人的男子。一個愛舞,一個好鼓。唐玄宗無限寵愛,與貴妃楊玉環朝夕相伴,或樂舞于梨園教坊,或貪歡于芙蓉帳里,或醉飲于沉香亭下……兩人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原本上天也想讓他們白頭到老,可惜,一次“安史之亂”,在馬嵬驛前,兩人陰陽相隔,后人知道的,只有零散的記載和華清池了。

華清池,也叫華清宮,一個在唐朝時西安驪山旁的供皇上和妃子梳洗玩樂的地方。“山姿水態冠秦疆,美色當初醉李唐。只把風懷傳妙麗,依然韻致舞霓裳。”但是,因為年代久遠,現在的華清池,大都是由后人所建造的,但是這個也無法影響后人想象當年的富貴,氣派的華清池,想象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如膠似漆。

慢悠悠地走在青石板的小路上,吹著習習涼風,心情也就平靜了許多,腦海中突然冒出了一個畫面:裊裊熱氣籠罩著蓮花池,楊玉環輕移蓮步,輕輕地走出了浴池,一旁的侍女趕緊上前為她穿衣,花瓣還在水面慢慢地飄游,微風輕撫她的發絲,為她豐腴的身體又添了幾分美。

篇5

【關鍵詞】白居易;《長恨歌》;抒寫方法;藝術構思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詩人和詩歌理論家,祖籍山西太原,后遷下邽(今陜西渭南)。白居易一生詩歌作品數量為唐代詩人之最,今存近三千首,以諷喻詩最為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還與好友元稹積極倡導了“新樂府運動”,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當時詩人正在盩至縣(今陜西周至)任縣尉。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

一、《長恨歌》的內容與主題

《長恨歌》根據內容可以分為四個部分。下面依次進行簡單的掃描分析。

1、介紹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個重色輕國的帝王,一個嬌媚恃寵的妃子

全詩以“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一句開頭,看似簡單,事實上卻具有豐富的內涵,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原因,又統領和組織著全詩。接著,作者將視野轉換到女主人公:先寫楊貴妃的身世、入宮過程和入宮原因:“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最后寫到唐玄宗的所作所為對于當時社會風尚的影響:“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這一部分寫出了“長恨”的內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通過這一段宮中生活的寫實,無不諷刺地向我們介紹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個重色輕國的帝王,一個嬌媚恃寵的妃子。

2、重在寫二人的沉醉享樂最終釀成安史之亂

由在華清池樂舞逍遙的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寫起,重在寫二人的沉醉享樂最終釀成了唐朝歷史上乃至中國歷史上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接著,詩人詳細地描述了安史之亂發生后,唐玄宗等兵馬倉皇逃入西南的情景,尤其是在這一動亂造成的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的毀滅:“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盎ㄢ毼責o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寫的就是他們在馬嵬坡生離死別的悲慘一幕。接著,從“黃埃散漫風蕭索”起到“不見玉顏空死處”,詩人用酸惻動人的語調,宛轉形容和細致描述了楊貴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和在返還都城長安路上對二人過去纏綿生活的追憶,特別是“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一句運用了細節描寫。

3、唐玄宗回宮后睹物思人,觸景生情

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種種感觸:“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回腸蕩氣。接著對于唐玄宗如何思念楊貴妃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細節描寫:“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逼渲小盎昶遣辉鴣砣雺簟笨梢钥醋魇且粋€過渡句,將兩人的苦苦思念之情的表達形式轉換到了仙境,詩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這樣的程度促成了仙境的出現好像并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富有感情和思想的真實感。

4、以“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開端

既能看出唐代皇室對于道教的推崇與信仰,又是對下面浪漫主義手法運用的鋪墊與襯托。接著詩人又以動人的筆觸,詳細描寫了楊貴妃得知作為天子使的道士到來消息后的各種又驚又喜的動作神態,特別是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殷勤迎接漢家的使者。詩歌以“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結尾,韻味無窮而又富有哲理。

通過以上內容可以看出,《長恨歌》具有歌頌愛情與諷諫刺弊的雙重主題,二者之間不是具有同等的地位。從本詩后面三部分對于唐玄宗與楊貴妃二人互相思念之情的細致描寫與入微刻畫中可以看出,詩人更重視對于二人真摯感情的歌頌與張揚。從本詩的第一部分唐玄宗的“不早朝”、楊貴妃姊妹的飛黃騰達和天下父母對于生男生女觀念的改變可以看出其中又蘊含著對于唐玄宗誤國誤民的諷刺與鞭撻,很顯然,二者之間,詩人是側重歌頌愛情這一主題的。

二、《長恨歌》的藝術成就

1、《長恨歌》的抒寫方法

(1)《長恨歌》的抒寫方法首先表現在對于浪漫主義手法的特別重視和巧妙運用。唐玄宗、楊貴妃都是唐代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詩人并不完全拘泥于歷史和采取寫實的手法,而是有實有虛,前三部分大多是 “實”,第四部分全是“虛”。詩人的高明之處即是第四部分的“虛”,詩人根據當時人們的傳說,街坊的歌唱蛻化出一個回旋曲折、宛轉動人的故事,雖然“仙境”在現實生活中不存在,但給讀者的藝術感觸與欣賞效果卻是真實的。

(2)在故事敘述推進和人物形象塑造上,詩人將敘事、寫景和抒情三種藝術表現手法結合使用,融情入景、移情于景及借典型神態動作舉止抒情等方法的運用使其具體體現。唐玄宗在逃往西南時,路途遙遠而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秋景凄涼,此正是以悲涼環境來烘托人物的悲哀情思。面對蜀地青山綠水,唐玄宗不是欣賞享受,而是青山綠水在唐玄宗眼中也和自己的心態一樣寂寞悲哀,美景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就是融情入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層?!跋Φ钗烇w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從黃昏寫到黎明,集中地表現了夜間唐玄宗被情思縈繞、孤苦伶仃而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運用的是借典型神態動作舉止抒情的方法??傊?,不管是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還是從行宮夜雨到凱旋回歸,不管是從白日到黑夜,還是從春天到秋天,詩人都是將敘事、寫景和抒情三種藝術表現手法巧妙結合起來,給讀者以全視角的藝術享受。

2、《長恨歌》的藝術構思

通過第一部分對于全詩分段內容的掃描,我們可以將《長恨歌》全篇的關鍵詞和行文線索摘要如下:重色貌美相遇相知君王晚朝兄妹列土歌舞饗妃死馬嵬血淚相流孤燈未眠道士勤覓帳里驚魂容寂淚干寄釵寄詞恨無絕期。這些表示行文線索的關鍵詞正是詩人藝術構思的表征。詩人對于唐玄宗的“重色”和楊貴妃的“百媚”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唐玄宗的荒誤國,政治上的悲劇——安史之亂,同時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制造者最后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之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詩人的高明之

處正是沒有按照常理結束詩作,而是借助唐代道教盛行的社會文化氛圍,想象構思了一個嫵媚動人的仙境,把悲劇故事的情節推向。楊貴妃對于唐玄宗的思念與真愛完全不亞于后者對前者的珍重,他們的愛情經歷與故事最終凝成了一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在欣賞詩作的過程中,我們在收獲到轟轟烈烈的愛恨情感體驗的同時,似乎更有如何去真正地愛一個人、如何表達愛意的哲理思考。

【參考文獻】

[1]蹇長春.主題平議——兼論悲劇意蘊的多層次性[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06).

篇6

假如我能穿越,我定要去看看那位不減肥卻依然絕代風華的胖美人—楊貴妃。我一要去親眼目睹她和李隆基的愛情故事。也要去看一眼在她故事的最后時刻被她所愛的人親手殺死的失落。我想我不喜歡李隆基,他顧全大局殺死了楊玉環,最后卻未能保全江山,我想這可能是我太喜歡玉環的緣故。假如我是楊玉環,我會選擇讓他刺死,毒會讓你痛苦不堪,一刀兩斷才好。

最近網上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待我長發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古代的詩人啊,也難逃一劫。

假如我能穿越,我還要去司馬相如那個朝代,聽他的一曲《鳳求凰》賞她的才高八斗、文采風度,那一曲《鳳求凰》竟令才貌雙全的卓文君與之私奔,甘愿當壚賣酒,不離不棄!我還要去看卓文君寫下:“皚如山上雪,皎若云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凄凄及凄凄,嫁娶不須啼。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的悲傷、痛苦,那番濃厚的情意,也教司馬相如如夢方醒,與之山高水遠,長相廝守。屈原也沒能逃過,不然又怎會寫下:“山有木兮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的詩句呢!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獨寵一人又何妨?

篇7

李隆基(685-762),即歷史上著名的唐玄宗(廟號為“玄宗”),亦稱唐明皇。

西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謚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故亦稱為“唐明皇”。清朝為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故而多稱其為唐明皇。

李隆基在位期間開創了唐朝乃至中國歷史上的最為鼎盛的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但是唐明皇在位后期(天寶十四年)爆發安史之亂,使得唐朝國勢逐漸走向衰落。

唐朝詩人白居易有著名詩《長恨歌》,描寫的就是唐明皇和楊玉環的愛情故事:

《長恨歌》作者: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伺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液專液。

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液,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女未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云,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謾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余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云??M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液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液,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

樓閣玲瓏五云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

云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液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15、6歲的楊玉環出落得貌美如花,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彈琵琶。開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兒咸陽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咸陽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鐘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楹?,兩人甜美異常。

一次她正打馬球,唐玄宗擺架而來,迎駕匆忙,來不及換衣,在一群華服麗影的盛裝婦人中,她倒有些不知深淺的小女兒態。除了戴冠垂紗外,亦以頭巾扎髻,再延長下來遮著臉龐,這種頭巾以質地輕薄的紗羅制成,覆在臉上時,更顯溫軟動人,內中玄虛若現若隱,更添引人入勝的誘惑力。和眾人一起高呼“萬歲”,她不禁好奇地抬眼一望,誰知,最頂上皇袍金冠的那個人,正呆望著她,似乎含著別樣的情。她不禁一笑,天真無邪卻又風情無限。擺駕回宮,依然是六宮粉黛衣香鬢影,可他獨不能忘記香濃玉艷的壽王妃,那個胖嘟嘟的美人兒。

從此他竟患起了相思病,一個五六十歲的老人了,竟放不下那驚鴻一瞥,他一定要得到她??墒撬亲约簝鹤拥钠拮?,怎么辦呢?讓她出家,做帶發修行的道姑。差不多了,要見一面呀。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就這樣她成了他的妃。

她純性,她大膽,她熱烈,她放縱,她只把他看成自己的男人而不是什么皇上,她可以揪他的胡須,撫摸他那高貴的腦袋,他開始也有些驚訝,但很快就釋然了,就是這種感覺,他就是我要的那個女人。沒有高高在上,只有真摯的情感,我兩獨處時我只是他的男人而她也只是我的小女人。

楊玉環與李隆基都有共同的愛好,喜歡音樂,舞蹈。他倆到李隆基創辦的梨園里去演習。梨園里長滿梨樹,梨花盛開。

梨園弟子為皇帝和貴妃表演各種舞蹈和參軍戲、角抵戲。原來楊玉環出身教坊,也有梨園生涯,她為自己遇到唐明皇這樣的知音深感幸運,也為唐明皇開創梨園、發展藝術的業績所折服。她帶頭下拜,眾梨園弟子隨之下拜,

在梨樹之下,拜認李隆基為梨園祖師爺。李隆基親自作了《霓裳羽衣曲》,楊玉環為感李隆基寵幸之恩翩翩起舞,兩人如癡如醉,李隆基大為感慨:“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

真是: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液專液。

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云,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曼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一日楊玉環與唐明皇約好在百花亭飲宴,誰知唐明皇中途駕轉西宮梅妃處,楊玉環只得一人在百花亭獨飲,酩酊大醉,趁醉發泄苦悶和不滿。他在太監的啟發下,割下一縷青絲,托高力士捎給唐明皇,以表心跡。唐明皇收到楊貴妃的青絲,特地去探望貴妃。時值七月初七,楊玉環到長生殿對月乞巧,以雙手在金盆中捧月,并傾訴她對唐明皇的思念,對純潔和永恒愛情的追求。唐明皇趕到長生殿,在楊玉環身后聽聞,大為感動。于是二人重歸于好,對天盟誓。適逢嶺南新鮮荔枝送到,楊玉環更加笑逐顏開。唐明皇在荔枝宴上擊羯鼓,為楊玉環表演自己的絕活。楊玉環也以自己新創的盤舞回報。

為什么在最快樂的時候偏偏要失去。這一去就是天上人間。玉環為隆基而死,她的死都是那么美麗純情。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老年的李隆基沒有了皇權,對人生有了更多本真的體悟,他更加思念愛妃,到了不能自已的地步。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他甚至抱著玉環的畫像老淚縱橫。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云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

風吹仙袂飄飖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李淵于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長安(今陜西西安)為都,后來又設洛陽為東都。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遷都洛陽,史稱武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復大唐國號。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后日漸衰落,至907年梁王朱全忠篡位滅亡,共延續了289年,傳了19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唐朝連同宋朝被歷史學家黃仁宇認為是相繼于秦漢之后的中國第二帝國時期,日本歷史學者則普遍認為唐朝是中國“中世”時期的結束。唐朝國力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因此華人也被稱為“唐人”,現今西方華人聚居處也被稱為“唐人街”。

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唐朝女服較之其它朝代,具有強烈的自信心與流行意識,更加追求大氣飄逸與華麗絢爛。

唐朝服飾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傳統裝束。唐女襦裙裝在接受外來服飾影響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而又動人的一種配套裝束了。襦,一般只長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點。與此相近的衫,卻長至胯或更長。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個階層的常服。元稹詩句“藕絲衫子藕絲裙”,張佑詩句“鴛鴦繡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歐陽炯詩句“紅袖女郎相引去”。從這些詩句看,唐代女子著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歡紅,淺紅或淡赭,淺綠等色,并加上“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的金銀彩繡為飾,外觀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領口常有變化,襦衫領型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 盛唐時代有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早期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后來連豪門貴婦也予以垂青,從唐墓門石刻畫和大量陶制女俑來看,袒領流行開來,或許已經遍及黎庶,因而當時藝術形象中出現的袒領女裝形象為數實在不少。裙,唐代婦女下裳為裙。這是當時女子非常重視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圖》,以及周濆“慣束羅衫半露胸”等詩、畫即描繪這種裝束,這是中國古代女裝中最大膽的一種,足以想見當時思想開放的程度。唐代裙的質料、色彩和樣式均大大超過前代,可謂群芳爭艷,瑰麗多姿。如唐詩中所涉及的諸多裙式有:“上仙初著翠霞裙”,“荷葉羅裙一色裁”、“兩人抬起隱花裙”、“竹葉裙”、“碧紗裙”、“新換霓裳月色裙”等。

篇8

我笑,回答是:恭喜你,她愛上你了。被女生欺負說明那人看上你了,傻瓜!抓緊機會,化折騰為折服!每個女人都有一顆折騰的浪漫心,特別愛折騰她喜歡的男人,包括愛里的男人。

折騰才熱鬧,愛是因為寂寞,克服寂寞的方式是湊熱鬧。張愛玲說,唐玄宗李隆基為什么喜歡楊貴妃?因為皇家缺一樣東西,缺錢嗎?不,他最缺熱鬧,楊玉環有這本事不讓皇帝寂寞,就是她豐腴誘致的音樂舞蹈,以及她有顆愛折騰的心。歷史上可以和皇帝鬧別扭、吵架的王妃,應該只有一個楊貴妃。歷史記載,她曾經兩次因為和唐明皇吵架,跑回娘家,如此折騰皇帝,需要有多大的勇氣。而勇氣的源頭,來自她的真愛,以往皇帝與他的女人是上下級的關系,很難有兩相匹敵的愛情。而楊貴妃敢于說“不”,愛折騰,就是因為愛。聰明英明的唐明皇眼睛也是雪亮的,他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貴妃的折騰里,看到她的純真與愛情,所以特別感動也因此更知心。

愛就是游戲。

游戲怎么展開?“欺負”男人是比較好玩的,“看他被氣得不行的樣子,很開心啦!”一個女生這樣嚷著,另外一個則坦白:“不喜歡的男生我可是不會欺負的?!蔽覀冊谏张蓪ι?對壽星進行大規模玩弄,還不是因為友愛?所以才給他面子,在他臉上涂抹奶油,這樣才可愛,游戲就是這樣熱鬧地通達到愛的高度上。換言之,愛有時就是表現得比較“低檔”,有玩弄的感覺,真的懂愛的人,是心甘情愿的,還暗爽到內傷。

愛就是“虐待”。

有男人仍然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憤憤不平:“輕暴力”女性怎么越來越多,是不是這種現象全拜韓國電影所賜,如“野蠻女友”?其實,女性都有一只隱形的皮鞭,連老民歌也這樣唱“帶著你的嫁妝……和皮鞭”。愛,是輕微的施虐與被虐過程。小時候,男生喜歡通過頑皮斗狠贏得自己垂青女子的反應,所以,如果一個男生一直去逗或者捉弄一個女生,顯然是為了引起那個女生的注意。反之亦然,如果長大后,一個女人總以折騰你為樂,肢體語言表現在“捏”“扯”“撕”“咬”等輕暴力上,說明她看上你了,打是疼,罵是愛。

愛就是不講道理。

如果她與你講道理,那她是你的班主任;如果她與你客氣,那她是你的客戶。如果她是你的愛人,她就是不講理,不講理是快樂的,也只有在家,在自己男人面前才可以盡情地發揮。先生遵循太太的教導,早上有“叫醒服務”:起床了,起床了,老婆,你不說今天要早起開會嗎?太太翻身再睡:討厭,別吵我,我再睡一會兒。當他把飯熱好,繼續叫她時,她終于喊:呀!都遲到了!你怎么不叫我呢?還有一段對話:老婆喊,“老公,我要喝水!”老公:“我給你倒去。哎,這水杯不就在你手邊嘛,沒看見?”老婆:“看見了,我就是想讓你遞給我?!边@就是女人的所謂“不講理”,錯的一定是男人。當然都是些非原則的東西。愛人之間,多是這樣雞毛蒜皮的事情,所以,不講原則,是顛覆社交場合規則的,是很有的。當然,如果你不喜歡她,就覺得那是騷擾了。

愛就是想稱王稱霸。

幸福的女人都要有優越感。而最好最簡單的優越感,就是自家男人身上去榨取。傳統一般是女下男上,那是性;表現在更光明的地方,女人喜歡被尊崇,做女王,要在男人之上。最溫和的語言威脅是:要不要來?不來我就走了!比較深切的一劍封喉的霸道是掌管家庭財政大權。當然更多的是,生活里處處為難自己的男人為樂,從心理學上看,她本質不是做女王,真正的意圖是要男人寵著她,捧著她。俯視的呵護、憐愛,父母那里就可以得到了,在愛的男人、上過床的男人面前,如果還要的只是那種“太和諧的愛”,就沒有多大意思了。女人常常會把吃一半的東西給她男人,而且不容謝絕,若有男人反抗,說不愛吃,她的臺詞一般是如此理直氣壯:“不行,你是不是嫌棄我吃過的?你不愛我!”關于權力問題,大家都喜歡上綱上線 ,哪怕是愛情里的女人。

愛就是貧嘴。

沒愛的時候,女人的唇舌是寂寞的,所以喜歡吃東西,所以缺愛的,反而容易胖。一旦愛了,唇舌就如魚得水,風生水起,特別貧,喜歡在語言上折騰男人,常常把男人弄得“無語”,男人一旦沒話說,只好行動了,比如吻她,封口!這時女人會作秀地掙扎,其實,這才是自己貧嘴之后所要的結果。女人嘴上功夫,不一定是為了贏,而是要激發男人的斗志,行動的斗志。 所以,貧嘴常常成為“最普遍的折騰”,嘴巴厲害,卻滿心期待。

篇9

我們坐著纜車一眼就看到了“連理松”?!斑B理松”真有意思——同一棵松樹竟然有兩根主干,筆直筆直的,大約有八九米高。更奇怪的是這兩根主干雖分卻合,緊緊地偎依在一起,仿佛一對恩愛的夫妻。我不禁想起“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做連理枝”的詩句。用連理松來比喻唐朝皇帝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愛情是再好不過了。

導游帶著我們徒步走,饒了個山彎就看到了千姿百態的石頭。我看著那奇異的石頭真是心曠神怡。突然,我發現一塊宛如桃子一樣的石頭恰恰落在另一塊石頭尖上,搖搖欲墜,好像隨時都有掉下萬丈深淵的可能。我問導游:“阿姨,那塊石頭怎么像桃子?有來歷嗎?”“它是‘飛來石’?!薄啊w來石’?為什么叫‘飛來石’呢?”“傳說是太白金星煉丹的石頭,沒用了就扔了下來,正好落在了這里。它還是鎮山之寶呢!”

隨著導游我們來到了一線天,看到了美麗的云海。這云海怎么這么靜???靜得讓人看不到它在飄動!此時此刻,感覺自己就是乘著祥云的神仙,真使人陶醉!一陣風吹過,霎時間,白云在山谷里翻滾涌動,如同大海的波浪一樣 …… 遠看一座座被云霧環繞著的山,恰似海里的島嶼一般,使人有進入夢境之感。

篇10

1.隱事說。這一觀點首先由愈平伯先生于1929年發表的《〈長恨歌〉及〈長恨歌傳〉的傳疑》一文提出。這一觀點認為《長恨歌》在提示一個隱事,即楊貴妃在馬嵬兵變中隱逃民間。此觀點頗新穎,并迎合了人們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愿望。

2.諷喻說。這是一個歷史較長的觀點,也是一個較有影響的觀點。認為《長恨歌》主題為諷喻,詩歌通過李楊故事揭示了一個深刻的歷史教訓,旨在通過這個教訓達到諷喻的目的。

3.愛情說。這一觀點認為《長恨歌》旨在描寫李楊愛情,否定諷喻主題。詩歌開頭“漢皇重色思傾國”、“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等詩句明顯地諷喻李楊故事本身所蘊含的歷史教訓的客觀諷喻性均說明詩歌蘊含著諷喻主題。此觀點同樣存在著殘缺性和非封閉性。

4.感傷說。此觀點認為《長恨歌》“通過李楊這個富有象征意義的悲劇故事的敘述,傳遞和宣泄出了中唐一代人嘆恨時世變遷的感傷情緒。此觀點將李楊故事看作一種象征,旨在通過這個載體表現一種時代的感傷情緒。

5.雙重主題說。這一觀點在二十世紀50年代諷喻說和愛情說相互爭論中產生。此觀點以王運熙《略論〈長恨歌〉內容的構成》最有代表性。這一觀點認為《長恨歌》前半部表現了諷喻主題,后半部表現了愛情主題,兩個主題并存。但以詩人諷喻和愛情傾向先后流露所占的篇幅對諷喻主題和愛情主題作簡單的主次劃分,有明顯的割裂感。另一方面當時代感傷說出現之后,諷喻主題對詩歌政治是思想內涵的揭示有著明顯的不足。

6.三重主題說。二十世紀80年代感傷說提出之后,蹇長春于1991年發表《〈長恨歌〉主題平議》一文,對三重基本觀點諷喻說、愛情說、感傷說作出回歸而提出三重主題說。此觀點對《長恨歌》主題作了全方位把握。提出諷喻、愛情、感傷三者并存。但將諷喻和時代感傷單列兩重主題和愛情主題并列,不太恰當。

《長恨歌》主題的雙重性是由題材的特殊性決定的。

《長恨歌》所選題材李楊故事是一個歷史題材。李楊故事本身就蘊含著政治和愛情兩個方面的思想意蘊。故事的主人公李隆基和楊玉環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一個是天子之尊,一個是貴妃之寵。他們的身份決定了他們一舉一動的政治后果。其愛情不能不與唐帝國的盛衰相聯系。帝王沉迷于愛情,必然要荒廢朝政;而朝政的荒廢必然導致動亂。這就說明封建帝王的愛情本身就蘊含著政治內容。唐明皇自迷于楊貴妃之后,整日鶯歌燕舞,而將朝政委于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終于導致了“安史之亂”。這是一個有深刻教訓的歷史史實。這種歷史題材的特殊性決定了主題的雙重性,這種雙重性也是詩人創作思想雙重性的反映。

詩人寫《長恨歌》是初入仕途,為“三登科第”的得意時期?!凹鏉煜隆笔瞧渲鲗枷?。對于李楊故事這個蘊含著深刻歷史教訓的歷史故事,詩人不能不從政治角度著眼,以寄寓諷喻。作為以“兼濟天下”自負的封建文人不能不為大唐的衰落而感傷。另一方面,詩人作為一個有愛情傷痛者(詩人于元和年間在符離曾與一個叫湘靈的女子相愛,但終因禮教而忍痛分別,未能成眷屬)不能不對創“開元盛世”的唐明皇以天子之尊不能保全自己深愛女子的痛苦。詩人的愛情隱痛正可借李楊愛情故事得以宣泄。這種從政治和愛情雙重著眼的創作動機,反映在詩歌中必然是政治和愛情的雙重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