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葉功效與作用范文
時間:2023-03-31 13:13: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艾葉功效與作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艾葉泡腳可以達到很好的驅寒效果,還可以緩解足部的發涼、麻木等,它還可以用來治療皮膚病,比如皮膚瘙癢,濕疹。
2、艾葉還可以有效的治療口腔潰瘍牙周炎,喉嚨痛,中耳炎等。艾葉可以溫暖血液,有效的緩解疼痛。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艾”除了在臨床上有廣泛的治療作用外,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很高的食療保健作用。用“艾”作主料制作的“艾葉蛋”“、艾葉湯”、“艾葉酒”等對各種疾病均有很好的療效,是一種不可多得的藥食兩用之品[3]。其常用食療方如下:
1.1艾葉蛋湯:生艾葉15g、雞蛋2個,將艾葉濃煎取汁打入雞蛋湯,空腹服用,每日1次,連服30日。此方具有養血安胎功效,對孕期出血,習慣性流產者均有很好療效。
1.2艾葉生姜熄雞蛋:艾葉15g、生姜25g、雞蛋2個,將以上三味加水適量共煮,待雞蛋熟后剝去殼,用針扎一些小眼,再放入原汁中煨煮片刻,湯汁飲用,蛋食用,每日1次。此方有溫經止血,散寒安胎的作用。主治婦女崩漏及胎動不安及習慣性流產等病癥。
1.3艾葉雞冠花酒:艾葉15g、紅雞冠花5g、川芎3g,將三味藥切細,用黃酒500ml浸泡兩周后,即可飲用,每日2次,每次15~20ml。此方有活血化瘀,解郁止痛之功。主治婦女產后氣血不和,肝郁不舒兩脅脹痛、腹痛、胸悶、噯氣等病癥,本方亦對子宮肌瘤有一定治療作用。
1.4陳艾當歸羊肉湯:艾葉10g、當歸8g、肉桂5g、羊肉250g(切塊),將艾葉、當歸、肉桂先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取汁,再將羊肉放入藥汁中加入生姜、胡椒、味精一同煮至爛熟即飲湯食肉,每日1次。此方有調經止血,散寒止痛之功效,適用婦女經寒不調,小腹冷痛、宮寒不孕、白帶過多等病癥。
1.5艾膠地黃飲:艾葉12g、阿膠12g、當歸8g、生地12g、側柏葉12g,先將艾葉、當歸、生地、側柏葉水煎取汁,趁熱將阿膠放入融化即可飲用,每日2次。此方有調經止血、溫陽鎮痛之功效。用于治療月經過多、痛經、妊娠出血、崩漏吐血下血等病癥。
1.6陳艾羅布麻葉茶:艾葉15g、羅布麻葉6g、山楂6g、五味子5g,將以上四味藥置茶壺中加入冰糖適量,用開水沖泡代茶飲,每日數次。此方有清熱養血、清肝名目、降脂降壓之功效,適用于各類型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等病癥。
1.7“艾”外用也有很好的療效,艾葉煎湯外洗可治療皮膚濕疹瘙癢,用鮮艾葉擦拭局部,每日數次可治療平常疣。
2“艾”在中醫灸療法中的應用
2.1中醫“灸療法”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古代《靈樞•官能》曰“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其以“艾”作為灸料應用于臨床,在戰國時代的典籍中就有明確的記述。以艾絨制成的艾條,配合人體穴位灸療有溫通氣血,活血通絡,補虛冷祛寒氣,逐瘀而生新的作用。臨床可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結核、高血壓、低血壓、半身不遂、肝臟病、心臟病、腎臟病、婦科病等”。
篇3
青色養生:艾葉 夏季天氣炎熱,蛇蟲毒蚊較多,而艾葉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除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而且還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保健功效,幫助人們增強正氣。大家可以采用艾葉熏蒸居室的方法殺滅空氣中的病菌,達到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的目的。按照每平方米0.1克的量來準備艾葉,并集中在一阻燃容器中,先取少量點燃,然后再將其余大量艾葉蓋在火苗上,使其濃煙慢慢彌漫房間,每周1次。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艾葉熏蒸散發出的桉油素、蒿醇、芳樟醇對流感病毒、腺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肺炎球菌、傷寒桿菌、白喉桿菌及真菌均有抑制作用。用艾葉烏梅湯泡澡對緩解肢體疼痛也有很好效果。取艾葉60克、烏梅10枚、一大鍋水,一起煮30分鐘。將煮好的艾葉水倒入浴盆中,兌入適量的涼水,然后泡澡,每次大約20分鐘。艾葉能溫經止血、散寒止痛。兩者合用,對防治關節炎,寒濕侵襲所致的周身酸楚、肌肉疼痛麻木等,都有較好治療效果。
赤色養生:紅莧菜 紅莧菜營養豐富,其鐵、鈣的含量比菠菜還高,是蔬菜中的佼佼者。更重要的是,紅莧菜中不含草酸,不需焯水,鈣、鐵也很容易被吸收。對牙齒和骨骼的生長及骨折愈合有促進作用,還能防止肌肉痙攣。豐富的鐵和維生素K,具有促進凝血,增加血紅蛋白含量并提高攜氧能力,促進造血功能。需要提醒的是,紅莧菜畢竟性味偏于寒涼,平素脾胃虛寒、易腹瀉的人不宜多食,而且最好是搭配溫熱的大蒜或者生姜一起食用。而且據古人記載,紅莧菜忌與甲魚、龜肉同食。
白色養生:蓮子 古代醫家認為,“蓮子善于補五臟不足,通利十二經脈氣血,使氣血暢而不腐?!鄙徸尤庑云轿陡?,入心、脾、腎經,具有養心、補脾、益腎等作用。蓮子中間青綠色的胚芽,叫蓮子心,味苦,有清熱、固精、安神、交通心腎之效。二者可分別入藥,但食療養生時最好一起食用,一補一瀉,渾然天成。夏季濕熱并存,濕熱困脾,導致食量減少、腹脹、四肢無力等脾虛濕滯癥狀,嚴重者還會出現形寒肢冷、大便溏瀉、浮腫等。夏季與五臟之中“心”相應。汗為心之液,如果在夏季出汗多,還覺得心慌、氣短、乏力、脈搏無力,這都是心氣不足、氣陰兩虛的緣故。蓮有補益心脾、扶正止汗的作用;蓮心又能清心養陰,是再好不過的搭配。帶心蓮子40克,去皮鮮山藥50克,粳米50克。將蓮子、粳米洗凈,放入砂鍋內,加水煮至稠爛。山藥切丁,放入粥中煮10分鐘,加白糖調味,即可食用。本粥具有養心安神、補氣生津的功效,適用于夏季氣陰兩虛引發的心悸怔忡、多汗乏力、食少倦怠。
篇4
[關鍵詞] 廣西;五月艾;細葉艾;揮發油;GC-MS
[中圖分類號] R28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12(b)-023-04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volatile oil from
Artemisia indica, Artemisia feddei and Artemisia argyi in Guangxi Province
WU Huai-en, LI Yao-hua, WEI Zhi-ying, LIANG Hai-yan
(Guan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53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volatile oil from Artemisia indica and Artemisia feddei in Guangxi Province,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of Artemisia argyi. Methods: The volatile oil was extracted from Artemisia indica,Artemisia feddei and Artemisia argyi by steam distillation. The components of volatile oil were separated and identified by GC-MS. Results: The yield rate of the collected volatile oil of Artemisia indica and Artemisia feddei was 0.32%, 0.29%, respectively. The main constituents of them were as follows: Eucalyptol, Camphor, Borneol, Terpineol, Cubebene, Caryophyllene, Caryophyllene oxide, Germacrene D, etc, which was similar to the constituents of volatile oil from Artemisia argyi. But the contents of volatile oil we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medicinal materials. Longiverbenone with high content in Artemisia feddei was can not be detected in Artemisia indica and Artemisia argyi. Conclusion: It can be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fair use of Artemisia indica and Artemisia feddei of Guangxi.
[Key words] Guangxi; Artemisia indica; Artemisia feddei; Volatile oil; GC-MS
五月艾為菊科植物五月艾Artemisia indica Willd.的干燥地上部分,性微溫,味辛、微苦,歸脾、肝、腎經,具有祛風消腫,止痛止癢,調經止血之功效,可用于治療偏頭痛、月經不調、崩漏下血、風濕痹痛、瘧疾、痛腫、疥癬、皮膚瘙癢等癥[1]。細葉艾為菊科植物細葉艾Artemisia feddei Levl.et Vant的干燥葉,主要用于流行性感冒[2]。藥典收載的艾葉系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的干燥葉,性溫,味辛、苦,具有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的功效[3]。三種藥材中五月艾與艾葉的性、味、功效較為相近,并且五月艾在廣西的野生資源較為豐富,多作艾葉入藥。細葉艾藥材性狀則與五月艾相似而易與五月艾混淆。艾葉的主要有效成分為揮發油,含量約為0.75%[4]。目前尚未見有對五月艾與細葉艾揮發油成分的研究報道。本文選擇廣西產五月艾與細葉艾藥材,運用GC-MS技術對其揮發油成分進行分析,并與艾葉揮發油進行對比研究,以便為合理使用廣西產五月艾、細葉艾藥材提供一定的科學理論依據。
1儀器與試藥
1.1儀器
Agilent 6890/5973氣相-質譜聯用儀(美國安捷倫科技公司);HP-5MS毛細管柱(30 mm×0.25 mm×0.25 μm),METTLER AE100電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儀器(上海)有限公司];LG16-W高速微量離心機(北京醫用離心機廠)。
1.2試藥
艾葉(南寧醫藥有限責任公司);五月艾、細葉艾(均采于廣西北海市合浦縣黨江鎮,經廣西中醫學院藥用植物教研室劉壽養副教授鑒定分別為艾葉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五月艾Artemisia indica Willd.,細葉艾Artemisia feddei Levl. et Vant的干燥葉);無水硫酸鈉及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2方法與結果
2.1揮發油的提取
將艾葉、五月艾及細葉艾藥材粉碎后,分別稱取粉末100 g,按《中國藥典》附錄方法提取,所得揮發油用無水硫酸鈉脫水,結果見表1。
表1 艾葉、五月艾及細葉艾的揮發油得率
2.2GC-MS分析條件
2.2.1氣相色譜條件載氣為氦氣(99.99%),流速為1 ml/min,進樣量為0.5 μl;分流比為100∶1;進樣口溫度250℃;程序升溫為70~230 ℃,70℃保持3 min,以5 ℃/min升至95℃,保持4 min,以10 ℃/min升至130℃,保持10 min,以3 ℃/min升至150℃,保持3 min,再以10 ℃/min升至終止溫度230℃,保持3 min。
2.2.2質譜條件質譜接口溫度280℃,電離方式為EI源,電子能量70 eV,離子源溫度230℃,四極桿溫度150℃,加速電壓1 247 eV,掃描范圍45~550 amu,掃描間歇每秒2.94次,溶劑延時3 min。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3揮發油成分比較
將總離子流圖中各峰經質譜掃描后得到質譜圖,通過HP6890/5973(N)化學工作站Wiley275、NIST02.L、NIST98.L標準質譜圖庫進行檢索分析,共鑒定出60個成分,并采用峰面積歸一定量法計算各組分在揮發油中的相對百分含量。結果見表2。2.4揮發油中主要藥效成分含量的分析
具有解熱鎮痛、抗菌消炎及平喘作用的桉油精在艾葉中含量為16.68%,在五月艾和細葉艾中的含量分別為1.46%、0.25%;具有殺菌作用的樟腦在五月艾、細葉艾中的含量分別為8.05%、0.87%;具有止痛和消腫作用的龍腦在艾葉中含量為9.95%,在五月艾中含量為12.60%;具有止咳、解熱和抑菌作用的松油醇在艾葉中含量為2.95%,在五月艾和細葉艾中含量分別為1.11%、0.21%;具有抗菌作用的α-蓽澄茄油烯和大根香葉烯D在艾葉中含量分別為0.27%、2.49%,在五月艾中含量分別為0.82%、9.99%,在細葉艾中分別為0.43%、2.98%;具有平喘作用及抗菌活性的石竹烯及其氧化物在艾葉中含量為20.87%,在五月艾中和細葉艾中含量分別為22.46%、14.10%;具有促進血液循環、醒腦等作用的長葉馬鞭烯酮在細葉艾中為39.71%。結果見圖1。
圖1 廣西產五月艾、細葉艾及艾葉揮發油中藥效成分的含量
3討論
廣西產五月艾、細葉艾和艾葉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揮發油,得率分別為0.32%、0.29%和0.50%。由于揮發油中的組成成分及其含量不同,揮發油的顏色有一定差別。
廣西產五月艾、細葉艾和艾葉揮發油中均含有桉油精、樟腦、龍腦、松油醇、蓽澄茄油烯、石竹烯及其氧化物、大根香葉烯D等藥效成分,但各成分在不同藥材中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別;此外,廣西產細葉艾揮發油中含量較高的長葉馬鞭烯酮在五月艾和艾葉揮發油中均未檢出。
對三種藥材揮發油主要藥效成分的比較結果表明,五月艾和艾葉揮發油的成分比較相近,這為廣西地區以五月艾作艾葉入藥提供了一定的科學依據。但五月艾和細葉艾的合理使用還有待于對其非揮發性成分進行研究,并結合必要的藥理實驗與臨床觀察,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
[參考文獻]
[1]羅獻瑞.實用中草藥彩色圖集(第三冊)[M].廣東: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2-13.
[2]廣西中醫藥研究所.廣西藥用植物名錄[M].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411.
[3]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S].一部.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61.
[4]張喜云,孟慶安.零陵香等藥材揮發油含量的測定[J].武警醫學院學報,1999,8(4):236-237.
篇5
2013年8月上海書展上,編輯部邀請到主要作者之一,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達美君,與現場讀者分享書中眾多實用有趣的驗方。這些方子均出自古代經典,經過現代改良而更適合家庭制作,沒有中醫基礎的讀者也一聽就會。這里選取現場交流片段,與更多的讀者分享。
零基礎學做”家庭真驗方”
支持專家/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 達美君
本刊記者/ 許蕾
真驗方:艾葉熏腳止咳嗽
大眾醫學:這個方子在《小藥方大健康》“咳嗽”章節開篇,說的是20世紀40年代一位中藥店老藥工的親身經歷。他說因工作關系,他經常為顧客介紹小驗方,別的方子都沒啥特別,但這個方子卻印象深刻。艾葉是溫經止痛藥,婦科病用得比較多,為什么用它煎水泡腳可以止咳嗽?
達美君:艾葉主要用于虛寒性的出血病證,以及下焦虛寒的腹中冷痛??蒲羞€發現艾葉含艾葉油等揮發油,有與異丙腎上腺素相似的止咳、祛痰、平喘及抗過敏作用。艾葉煎劑并對多種細菌及真菌有抑制作用,因此煎水薰腳時,艾葉的揮發氣體被口鼻吸入肺,肺氣得宣,而相應發揮了止咳平喘作用,同時,通過腳部肺、脾腎諸經脈穴位,循經脈入腎,溫驅寒邪,腎氣得納,這樣共同發揮了鎮咳平喘。
祖國醫學強調辨證論治,使用小驗方亦要注意適應證,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這個驗方適用于寒性咳嗽,患者一般伴有畏寒、肢冷、小便清長等癥狀。
真驗方:安神促眠玉靈膏
大眾醫學:這個方子在《小藥方 大功效》“失眠”章節里,只要龍眼肉、西洋參兩味藥。有讀者來信問:蒸煮的時候要不要加水?制成后的藥渣要不要吃?
達美君:龍眼肉比較干,一開始加一些水也可以?;蛘咴谡糁恋?次時,再看情況加水。加水不要太多,只要糖化開了,龍眼肉看上去比較稠厚即可。這樣制成的玉靈膏沒有湯水,不必濾汁。所謂“藥渣”,也就是龍眼肉和西洋參,當然也可服用。
真驗方: 安度更年桑椹膏
大眾醫學:這個方子在《小藥方 大功效》“衰老”章節,鮮桑椹加蜂蜜熬膏,適合更年期婦女服用。有讀者問:買不到鮮桑椹怎么辦?還有人問:桑椹熬膏后的渣滓扔棄的話很浪費,可不可以再利用?
達美君:這個方子其實不僅適合更年期婦女,凡陰虧血虛之須發早白、眩暈目糊、耳鳴者,均適合食用,配合制首烏、女貞子、旱蓮草的話效果更佳。買不到鮮桑椹的話,可到中藥店或超市購干桑椹,量減半。桑椹熬膏后的渣滓可加冰糖或蜂蜜,文火熬成果醬,涂面包、饅頭食用。
真驗方: 延年益壽黃精膏
大眾醫學:這個方子有黃精、干姜、桂心三味藥,編輯部有同事母親過生日時做了這個黃精膏做生日禮物。同事反映500克黃精特別多,搪瓷鍋差點裝不下。另外,她爸爸看了也想吃,老人有高血壓、糖尿病,是不是不合適?
達美君:不能籠統地說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吃黃精膏,從中醫辨證的角度說,黃精偏于滋膩,易助濕邪,痰濕、咳嗽多痰者不宜;干姜、肉桂偏溫熱,陰虛內熱咽干舌燥者則宜減量或不用。
500克黃精嫌多的話,可以按比例減量。還可按個人具體情況制作黃精加減膏。比如腎虛精虧之腰痛、頭暈、下肢酸軟等癥,可合杞子、菟絲子、女貞子、萸肉等;脾胃虛弱之倦怠無力,食欲不振等,合黨參、茯苓、白術等;口干食少、無味、便燥、舌紅無羌等胃陰不足者,可合沙參、麥冬、生地、谷麥芽等。
真驗方:抗感冒驅蟲防蛀香袋
大眾醫學:這次書展,我們為現場讀者準備得禮物是一個精致的藥物香袋。這個香袋里裝的是貨真價實的中藥,是出版社市場部的員工們手工研粉、分裝的。那么它和市售香袋有什么區別呢?
達美君:市售香袋多以芳香辟穢藥物為主,而無扶正之效,而本方以玉屏風散加味,故有扶正祛邪之功。據報道,芳香類物質會在頭腦周圍形成高濃度的小環境,中藥成分被吸入后,具有開竅醒神、化濕醒脾的作用,隨身帶一個香袋,好像是帶了一個作用非凡的“空氣凈化器”。
篇6
關鍵詞:艾蒿; 化學成分; 藥理作用
艾蒿Artemisia vulgaris L.,也稱艾葉草,為菊科蒿屬多年生野生草本植物。艾蒿為我國傳統中藥,以葉入藥,歷代醫籍記載為“止血要藥”,是婦科常用藥之一。艾蒿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調經安胎、除濕止癢、通經活絡等功效[1]。用于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經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膚瘙癢。該藥用植物雖然在民間習用已有幾千年歷史,但對艾蒿的藥用成份進行科學分析和利用,則始于近代。近年來,已有不少關于艾蒿在生藥學、化學成分、藥理作用、臨床應用、工藝及質量控制等方面的報道。本文僅就艾蒿在化學成分、藥理作用方面的研究狀況綜述如下。
1 化學成分研究
艾蒿的藥用部位是艾葉,艾葉的藥用功能來源于其中所含化學物質,經研究艾蒿的化學成分主要有揮發油、黃酮、桉葉烷、三萜類及微量化學元素等[2]。
1.1 艾蒿揮發油類成分的研究艾蒿全草的揮發油含量為0.20%~0.33%[1]。1985年朱亮鋒等[3]首次報道了艾蒿的揮發油化學成分,以1,8-桉葉素為主體化合物的揮發油(39.45%)近40種成分,主要為α-側柏烯、蒎烯、莰烯、香檜烯、1-辛烯-3-醇、對-聚傘花素、1,8-桉葉素、γ松油烯、樟腦、龍腦等。顧靜文等[4]報道的艾蒿揮發油的主要化學成分為1,8-桉葉油素(35.40%)、1,4-桉葉油素(4.17%)、樟腦(5.52%)、等。艾蒿葉含揮發油約0.020% [1]。潘炯光等[5]從艾蒿葉中鑒定出2-甲基丁醇、2-己烯醛、三環萜、α-側柏烯等60種成分。劉國聲[6]從山東嶗山產野生艾葉的揮發油中鑒定出34種成分,其中含量較高的有檸檬烯、α-側柏酮、α-水芹烯和香茅醇等。各報道中艾蒿全草和艾蒿葉揮發油主要成分及含量有較大差異,這可能與植物生長的地區、環境、氣候、及材料采集時間等有密切的關聯。
1.2 艾蒿黃酮類成分的研究艾蒿黃酮類成分主要有5,7二羥基6,3,4-三甲氧基黃酮(eupatilin)、5-羥基-6,7,3,4四甲氧基黃酮、槲皮素(quercetin)和柚皮素(naringenin)等[7]。
1.3 艾蒿桉葉烷類成分的研究艾蒿桉葉烷類(eudesmane)成分有柳杉二醇、魁蒿內酯、1氧4β乙酰氧基桉葉2、11(13)二烯12,8β內酯、1氧4α乙酰氧基桉葉2,11(13)二烯12,8β內酯[7]。
1.4 艾蒿三萜類成分的研究三萜類成分有α及β香樹脂醇、無羈萜、α及β香樹脂醇的乙酸酯、羽扇烯酮(lupenone)、粘霉烯酮、羊齒烯酮、24亞甲基環木菠蘿烷酮、西米杜鵑醇和3β甲氧基9β,19環羊毛甾23(E)烯25,26二醇等[7]。
1.5 艾蒿微量化學元素研究用原子吸收光譜測定發現艾蒿中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如鍶(Sr),鉻(Cr),鈷(Co),鎳(Ni),錳(Mn),銅(Cu),鋅(Zn),鐵(Fe),鈉(Na),鉀(K),鈣(Ca),鎂(Mg)等[8]。
1.6 艾蒿的其它化學成分艾蒿的其它化學成分主要有β-谷甾醇、豆甾醇、棕櫚酸乙酯、油酸乙酯、亞油酸乙酯)和反式的苯亞甲基丁二酸等[9]。
2 藥理研究
2.1 抗菌作用艾蒿在體外對炭疽桿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艾葉的水浸劑對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艾葉煙熏患處有明顯抗菌作用,使空氣中菌落數減少,完全抑制化膿菌的生長。艾葉煙熏對腺病毒、鼻病毒、瘡疹病毒、流感病毒和腮腺炎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與民間用藥經驗相符[10]。姜文全等[11]用艾葉熏蒸母嬰同室的空氣進行消毒,可達到空氣正常參數要求,而且對產婦、新生兒刺激性小、毒性小。以艾蒿與蒼術或與菖蒲及雄黃或與蒼術、雄黃、白芷等混合煙熏,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白喉桿菌、傷寒及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枯草桿菌、產堿桿菌以及結核桿菌均有殺滅或抑制作用。艾條煙熏尚能減少燒傷創面的細菌。豚鼠結核經艾灸治療后,疾病進展較慢,病變較輕,尤以病程后期更明顯。此外還能增強網狀內皮細胞的吞噬反應[12]。古人用艾葉治下痢、民間用艾葉驅邪,這與艾葉有較強抗菌作用相對應。
2.2 抗癌作用[10]艾葉有抗消化道腫瘤、乳腺癌的作用,艾葉油灌胃能增強小鼠對炎癥滲出細胞的吞噬能力,能增強網狀內皮細胞的吞噬反應。
2.3 利膽作用[10]艾葉油混懸液8 ml/kg,3 ml/kg十二指腸給藥,可使正常大鼠膽汁流量增加91.5%和89%,與給藥前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P<0.001)。0.02 ml/kg艾葉油十二指腸給藥,可使正常小鼠膽汁流量增加20%,顯示其有明顯的利膽作用。
2.4 平喘、鎮咳、祛痰作用 艾蒿揮發油具有鎮咳平喘、祛痰功效,其中主要有效成分為萜品烯醇,直接作用于氣管,可平喘祛痰鎮咳,調節中樞,對藥物性哮喘有明顯保護作用,并能延長乙酰膽堿加組胺的引哮潛伏期,減少抽搐動物數。從艾蒿中提出的4-松油烯醇300 mg/kg灌胃亦有顯著平喘作用。用艾葉油灌胃0.5 ml/kg,對丙烯醛檸檬酸引發的豚鼠咳嗽有明顯鎮咳作用,揮發油成分4-松油烯醇灌胃300 mg/kg亦有明顯的鎮咳作用[13]。用艾葉油灌胃1 ml/kg,對小鼠酚紅法有明顯祛痰作用;其揮發油成分4-松油烯醇灌胃1ml/kg或丁香烯腹腔注射0.7 ml/kg亦有祛痰作用[13]。α松油醇0.05 ml/kg灌服對豚鼠吸入乙酰膽堿和組胺誘發的哮喘即有保護作用,反式香葦醇亦為平喘有效成分[14]。
轉貼于
2.5 止血與抗凝作用張學蘭等[15]研究了炮制對艾葉主要成分及止血作用的影響,結果表明:艾葉加熱炮制后揮發性成分含量明顯降低。炒炭或烘制后對小鼠的凝血及出血時間有顯著影響,具有明顯的止血作用。主要用于虛寒性出血,其中以180℃烘10 min和200℃烘10 min所得樣品水煎液止血作用最明顯,與生品組比較有著顯著性差異。艾葉醇提物對AT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明顯抑制作用。從艾葉中提出的β谷醇和5,7二羥基6,3,4三甲基黃酮均對血小板有極顯著的抑制作用[16]。艾葉藥理研究表明,艾葉是通過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抗纖維蛋白溶解起止血作用的。這與古人應用艾葉來治療月經過多、崩漏、便血等多種血證相吻合。
2.6 抗過敏作用有研究表明艾葉油中成分2-萜品烯醇、葛縷醇能抑制大鼠被動皮膚過敏反應和5-羥色胺引起的皮膚血管滲透性增強,抑制豚鼠肺組織釋放SRS-A和SRS-A的引起豚鼠回腸收縮[11]。反式-葛縷醇還對豚鼠離體氣管Sc-hultz-Dale反應有抑制作用[15]。
2.7 對神經系統的作用[15]艾葉油具有明顯的鎮靜作用,能延長戊巴比妥納的睡眠時間,但能加速士的寧的驚厥致死,似有一定的協同作用,此外,大劑量對心臟具有抑制作用,且能保護豚鼠卵白蛋白引起的過敏性休克。
2.8 對外補體作用[15]將艾葉的熱水提取物多半糖加入人的血清中,能使血清補體值下降,并證明這是補體激活的結果。日本山田氏也發現艾葉熱水提取物有強烈的補體活性,活性的主要成分為酸性多糖。此外,還有研究表明艾葉水提液在體內能誘生干擾素。
2.9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艾葉油對離體蟾蜍心臟、離體兔心的收縮力有抑制作用,艾葉油能對抗腎上腺素和組胺引起的收縮。有研究表明1∶50濃度艾葉油1~2滴均能明顯抑制心臟的收縮力,對心率影響不大,但可引起房室傳導阻滯現象,如加大濃度可使心搏停止,對離體兔心,艾葉油1ml(1∶150)可抑制心臟收縮力,心率及冠脈流量也明顯減少,對兔主動脈在緊張度提高的情況下呈松弛作用,且能對抗異丙腎上腺素的強心作用[17]。
2.10 吸收、排泄、毒性作用艾葉及其制劑口服后很快由小腸粘膜吸收而達肝臟,并隨血液循環而擴至全身,1h內即可在尿中發現艾的成分,大部分儲于體內,由尿逐漸排出,或經氧化、結合而破壞。艾葉煎劑對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23 g生藥/kg,艾葉油小鼠口服藥LD50為247ml/kg,腹腔注射LD50為112 ml/kg。據報道有因服干艾葉約100g中毒致死1例[18],因此,1995年版《中國藥典》規定服用3~9 g,外用適量。此外艾蒿揮發油對皮膚有輕度刺激性,可引起發熱、潮紅等。口服少量3~5 g可增進食欲,大量則引起胃腸之急性炎癥[19]。
3 結束語
艾蒿是一種具有藥、食用等多功能植物,分布于全國各地,藥源豐富,毒性低,價廉,具有廣泛的開發利用價值。人類對艾蒿的研究和開發利用還是很有限的,對艾蒿的化學成分尚有深入研究的意義,以使艾葉更廣泛地應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1] 全國中草藥匯編(上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76:27.
[2] 周 峰,秦路平,連桂芳,等.艾葉的化學成分、生物活性和植物資源[J].藥學實踐雜志,2000,2:96.
[3] 朱亮鋒,陸碧瑤,羅友嬌.艾蒿和蘄艾精油化學成分的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1985,7(4):443.
[4] 顧靜文,劉立鼎,陳京達,等.艾蒿和野艾蒿精油的化學成分[J].江西科學,1998,16(4):273.
[5] 潘炯光,徐植靈,古 力,等.艾葉揮發油的化學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1992,17(12):741.
[6] 劉國聲.艾葉揮發油成分的研究[J].中草藥,1990,21(9):8.
[7] Tan Renxiang,Jia Zhongjian.Eudesmanolides and other constituents from Artemisia argyi[J]. Plant Medica,1992,58(4):370.
[8] 洪宗國.艾與蘄艾的生藥學研究與開發[J].中醫藥學刊,2003,21(8):1356.
[9] Aina Lao,Yasuo Fujimoto,Jia zhongjian.Eudesmanolides and other constituents from Artemisia argyi et Vant,[J].Chem Phare Bull,1984,32(2):723.
[10] 邱潔芬,胡遵榮.試述艾葉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3,19(8)446.
[11] 姜文全.艾葉熏蒸用于母嬰同室空氣消毒[J].西北藥學雜志,2002 17(2):80.
[12] 蔡平.艾葉的藥理作用及應用[J].時珍國醫國藥,2001 12( 12):1137.
[13] 防治慢性氣管炎艾葉油研究協作組.艾葉油及其有效成分的藥理研究[J].醫藥工業,1977,(11):5.
[14] 浙江省平喘藥研究協作組.艾葉油新的平喘有效成分的研究[J].中草藥,1982,13(6):1.
[15] 李 慧.艾葉的藥理研究進展及開發應用[J].基層中藥雜志,2002,16(3):51.
[16] 溫瑞興,李 文,周向東.艾葉炮制品及其有效成分對血小板聚集性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1992,17(7):406.
[17] 湖北省衛生局.湖北中草藥志(二)[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345.
篇7
除了吃之外,還可以通過推肝經,達到居家保健、強身健體的目的。推肝經時,首先人坐在床上,右腿向前伸直,左腿彎曲平放。雙拇指重疊,用拇指指腹推按,從大腿根部,沿著肝經的位置,稍用力向前推至膝關節處。左右交替,以感到疼痛為佳(如果沒有疼痛感,中醫理論認為“通則不痛”,說明肝經通暢)??梢愿糁路?,也可以在皮膚上涂些潤膚油,這樣效果更好。
益腎壯陽踮腳跟
踮腳跟的動作有助于益腎壯陽,改善,特別是在小便時多踮腳跟效果更好。踮起腳跟的方法非常簡單,具體做法就是雙足并攏著地,用力踮起腳跟,然后放松;從十二經絡角度來看,踮腳跟還有利于疏通足三陰經,調和氣血,使陰陽相交,水火既濟,肝腎充盈,又能充沛精力,鍛煉形骸,凝聚中氣。
祛風止痛用白芷
白芷為傘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白芷味辛,性溫。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宣通鼻竅,燥濕止帶消腫排膿的功效。常用于感冒頭痛,眉棱骨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淵,牙痛,帶下,瘡瘍腫痛等。白芷對于外來風寒所致的頭痛很有效果,受到風寒襲擊時,會有前額疼痛、鼻塞、流清鼻涕等癥狀,可配合川芎、生姜等同用。
陰虛可嘗試花膠燉雞
陰虛人群通常容易上火,而由于嶺南地區氣候潮濕,又兼有濕熱。照中醫理論,陰虛人群本該滋陰,但太過滋陰容易留濕,過于祛濕又容易傷陰,所以陰虛兼有濕熱最不易治。用料:花膠100克,雞200克,瘦肉100克,瑤柱30克,姜汁10毫升。做法:花膠浸泡,大約24小時后用開水過一下,切成絲狀,與雞肉、瘦肉、瑤柱同放燜燒鍋內,加入姜汁,煮熟后調味即可食用。此湯有滋陰固腎的作用,適合于陰虛體質人群。
止吐解酒中藥飲
苦參性味苦,有燥濕、祛風殺蟲、利尿作用。苦參10~12 克煎湯飲服,有益醒酒;五味子性味酸、甘,溫,有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之功。五味子10~12克水煎飲服可解酒;烏梅性味酸、澀,平,有斂肺、澀腸、生津之功效。取烏梅30 克水煎服,可解醉酒后煩渴;桑椹味甘,性微寒,具有滋陰補血、潤腸作用。解酒時可取鮮桑椹150克搗汁飲用。
篇8
艾葉的確有溫經止血、調經止痛及安胎作用
宮廷情感大戲《甄嬛傳》似乎還沒有紅到底,妃嬪們“損人利己”過程里在飲食、起居中的各種用藥細節至今仍為“嬛迷”津津樂道。記者搜得網絡熱傳的《甄嬛傳》中的部分后宮藥方,請專家一一解讀。專家表示,部分劇情中涉及的中藥效用,與實際中的中藥應用相近,相信原著作者對中醫藥也有些了解。劇中后宮用到的艾葉、紅棗、百合等,現在都是常見中藥,若運用得當,套用一句“甄嬛體”,“效果想必是極好的”。而劇中用于“坑人”的麝香、北杏等現在也是常用藥材,假如不注意用量或適用人群,確實會導致中毒甚至引起生命危險。
艾葉可安胎?靠譜!
劇情:安陵容有流產跡象時,太醫在她的藥里加了艾葉,同時在房間里熏艾,說這樣能夠止血、保胎。
梁基智表示,艾葉確實有溫經止血、調經止痛及安胎的作用。用艾葉加上桑寄生、紅棗煲茶飲用,就是一味簡單的安胎茶:在家自己就能熏的艾灸,具有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特性。在日常生活中還有不少能運用到艾葉的地方,因為艾葉還具有僻濁、防時疫的效用,也就是起消毒殺菌的作用,在房間里熏艾葉,芳香氣味可以凈花室內空氣,如SARS期間,除了熏醋以外,也有用到熏艾來消毒室內空氣:加入艾葉到食物中做成艾餅、艾糍,有祛濕濁的功效。
益母草活血養顏?難說!
劇情:甄嬛不但自己種植益母草,也請太醫用它調制“神仙玉女粉”敷臉,短短半月使糟糠無色的容顏變得如玫瑰般水嫩光滑,因而重新獲得圣寵。
“益母草也是婦科良藥,產后惡露不斷時可以單味用,把益母草煮成水再濃縮,制成常用的益母草膏。但它和艾葉剛剛相反,艾草溫經止血,能安胎,而益母草是活血調經、利水消腫,用于血滯引起的月經不調,并且有抗早孕的作用。因此我們制劑時假如有益母草成分,都要標明‘孕婦忌服’。”
益母草對美容的作用,梁基智表示未有聽聞,而且調制成“神仙玉女粉”后益母草的藥性是否還能保存也很難說?!凹偃邕@么做依然能保留其藥性,可能就是運用到其活血的特性,加強皮膚的微循環,達到改善氣色、去皺祛斑的效果。”
但是,他提醒,益母草常用量是10克~30克/次,假如用到90克~150克,則會出現心跳、麻痹、呼吸加速等中毒反應,使用時要注意正確劑量。
紅棗補血健胃?靠譜!
劇情:紅棗被稱“脾之果”,不僅甄嬛廚房常備紅棗湯,摯友沈眉莊也常制作甘香馥郁的棗泥山藥糕和紅棗羹。
梁基智介紹,紅棗在中藥中叫做“大棗”,廣東人用的大棗和外省用的品種一樣但制法不同,按照制法廣東人用的實際上叫“黑棗”。大棗是常用的一種中藥材,的確具有補血、補中氣、健脾氣、安神凝心的作用。除了紅棗糕、紅棗羹以外,一些脾氣虛的人,面色白、唇色淡,感覺倦怠無力,可以用紅棗、桑寄生、雞蛋煲成茶飲用,有助于補血健脾。
百合安神補氣?靠譜!
劇情:皇帝憂國憂民,掌管后宮及從旁輔佐的皇后,必定親自準備各種百合甜品如綠豆百合粥、百合蓮子湯,讓天子能暫時歇口氣。
梁基智說,百合有養陰潤肺安神的功效,劇中讓皇帝服用綠豆百合粥、百合蓮子湯,一是讓皇帝有個工作間歇,二是利用百合的安神作用。百合含淀粉較多,制成糖水口感比較好,炒菜用的鮮百合也有差不多的效果。具有安神效果的藥材不少,而百合是一款常見藥材,對于一些一工作起來就一根接一根煙吸的“大忙人”,不妨效仿一下劇中皇帝,利用一下百合安神、潤肺的兩種特性,適當多吃含百合的食物。
麝香會讓人流產?沒錯!
劇情:甄嬛的脖子被貓抓傷,安陵容特送上一瓶家傳“舒痕膠”,告知熹妃此藥去疤效果極好。不過由于“舒痕膠”里摻有麝香,所以甄嬛在幾次涂抹之后,便流產了。
“麝香有開竅醒神、解毒的作用,能增加女性子宮宮縮的頻率、速度、力度,懷孕期女性對麝香尤其敏感,并且越到懷孕后期反應越大,所以中醫上用來在婦女難產時下死胎、下胎胞。劇情中通過皮膚吸收使人流產,有其一定道理。”梁基智說,因為麝香對神經中樞有雙向調節的作用,少量使用興奮神經、大量使用抑制神經,因此也被列為運動員慎用藥物。
“廣州亞運期間有本關于含有興奮劑的藥品目錄里,含麝香的中成藥就有100多種。所以說麝香的運用非常廣泛,孕婦特別小心。”他舉例,因為麝香有開竅醒神的作用,是溫性的,無論寒閉還是熱閉都適用,安宮牛黃丸、自保丹里面就都含有麝香:一些跌打藥油、藥膏里也含有麝香成分,利用其消腫止痛的特性。
苦杏仁會中毒?沒錯!
劇情:安陵容被打入冷宮,和甄嬛私下相見時,不停地吃著盤中的苦杏仁。幾粒下肚之后,安陵容出現中毒癥狀,死于宮中。
“講到使用苦杏仁,就真的要注意。我曾經見過一個10個月大的孩子,因為父母‘執藥’時看錯處方量,把1.5克看成15克,吃完后中毒了,面色、口唇青紫,目光呆滯,手下垂,要馬上搶救?!绷夯墙榻B,苦杏仁就是日常所說的北杏,它的效用來自于苦杏仁苷,但苦杏仁苷在腸胃里會分解成氫氰酸,抑制中樞神經,鎮咳藥方中會用少量苦杏仁就是利用了這個特性。但如果量大了,就會引起中毒,“我的老師曾教導我,10粒8??嘈尤示湍茏寧讱q大的孩子中毒,劇情里的安陵容不停地吃,把命丟了并不奇怪?!?/p>
木薯粉會傷胃?沒錯!
劇情:華妃將溫宜公主所食的馬蹄羹換成了木薯粉,使公主的病情加重,經太醫診治后發現,是木薯粉傷胃所致。
梁基智說,木薯粉和馬蹄粉類似,同屬淀粉一類,但性質要稍微寒涼些,本身脾胃虛寒的人吃得過量,確實容易傷及脾胃。木薯粉現在一是用來提煉葡萄糖,二是做街上售賣的珍珠奶茶中的“珍珠”。年輕人偶爾喝一杯不要緊,如果本身體質虛寒就要注意別吃太多了。
夾竹桃會致流產?沒錯!
篇9
古人善用灸
灸的發明源于古人用火時,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適,便主動用火燒灼治療病痛。灸法最早的文獻記載,可追溯到春秋時期。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首次記載了溫灸的療法。《莊子》曾曰:圣人孔子“無病而自灸”,即是指孔子喜用艾灸的方法養生保健。孟子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币馑际钦f患了多年的慢性頑固疾病,選用陳年之艾就可醫治,闡明一些久治難愈的慢性病可用艾灸施治。
秦漢之際的《黃帝內經》,強調“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素問?湯液醪醴論》載:“饞石針艾治其外?!笔稣f用饞石、針刺、艾灸等方法,通過刺激身體外部的體表、腧穴和經絡以治療疾病,屬于外治法的范疇?!妒酚?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述了扁鵲利用溫灸的方法治療“肺消癉”(糖尿病)的案例,首推醫治糖尿病的有效途徑。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稱為“長壽穴”。他還創制了多種隔物灸法,如隔豆豉餅灸、隔泥餅灸、隔附片灸及隔商陸餅灸等。孫思邈也常用艾草自灸足三里穴位,從而壽臻100余歲。唐醫王燾盛贊灸法的效用,指出:“是以御風邪以湯藥、針灸、蒸熨,隨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
宋代聞人耆年積40年臨床經驗,著成《備急灸法》,介紹了20余種急性疾病的灸療法,總結出:“倉促救人者,唯灼艾為第一?!薄端问?太祖本紀》曰:“太宗病,帝往視之,親為灼艾?!笔钦f宋太宗趙匡義患病,宋太祖趙匡胤前往探視,親自燃起艾柱為之施治。南宋醫家竇材在《扁鵲心書》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弱則人病,真氣脫則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竇氏認為灸法可醫大病,他又說:“人之晚年陽氣衰,故手足不能溫,下元虛背,動作艱難,蓋人有一息氣在,則不死,氣者陽所生也。故陽氣盡則心死。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竇材臨證擅灸任督二脈的俞穴,其中尤以關元、氣海、命門等穴為要。對于如何溫補腎氣,他提出三步序: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體現了主張扶陽的醫學思想。鑒于灸法易給病人帶來灼燒之苦,難為患者所接受,竇氏又創睡圣散,在為病人臨灸之前服之,即昏不知痛。睡圣散由曼陀羅、馬火麻花二味組成。竇氏醫德高尚,在研制睡圣散中,他先自用以驗其功效,然后用于病人,體現了他“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的高尚品格。
明代李在《醫學入門》中,闡述了一些病癥“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的理論,例如腹痛難耐,艾灸一炷即解。
奇珍蘄艾
艾灸療法的適應范圍十分廣泛,尤其對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及糖尿病等功效明快。清代吳儀洛的《本草從新》載:“艾葉苦辛,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治百病。”
艾灸由艾葉制成艾絨或艾柱,取穴施灸。艾葉為多年生菊科植物艾的干燥葉,我國各地均有生長,其中湖北蘄州(今蘄春)出產的“蘄艾”品質優良。與蘄竹、蘄蛇、蘄龜被稱為“四大奇珍”。李時珍之父李言聞(號月池)著有《月池艾葉傳》,稱贊艾葉“產于山陰,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補”。李時珍獨出心裁,以細軟蘄艾用布縫制成袋劑,用時圍于肚腹,可治肚腹冷痛、女子寒性痛經以及因風寒侵襲所致麻痹不仁或腫痛。
日本醫家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可預防腦血栓形成。還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膚組織中潛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
鮑姑艾
鮑姑是我國醫學史上第一位女灸學家。其父鮑玄為晉代道教學者,三國時期吳國名醫,稟性清慧,學通經史,官至南??ぬ亍|晉關內侯葛洪無意仕途,便棄戈釋甲去廣東羅浮山修煉。鮑玄相遇葛洪,二人相處默契,鮑玄遂收葛洪為弟子,將醫術、道術傳授予葛洪。不久鮑玄又將時年18歲的女兒鮑姑嫁給葛洪。
鮑姑繼承其父醫術,兼溶丈夫葛洪之學,融合貫通,遂成一代女醫,特別是其灸法達到了爐火純青之境。她長期跟隨葛洪行醫采藥,走遍廣東羅浮山、惠陽、博羅、南海等地,以專治贅瘤和贅疣而聞名于時,以艾絨灸人身之贅瘤,療效顯著,活人無數,深受各地百姓的尊崇,故有“鮑仙姑”之譽。
鮑姑為人治病,針刺、艾灸和草藥并用。她慣于采擷廣東越秀山腳下野生艾葉,加工后用于灸法施治,專治癭瘤、贅疣、痛瘍、疥癬等,一灼即消,靈驗神速。因此,后人稱這種艾品為“鮑姑艾”,如今中醫臨床所應用的艾絨,即源于鮑姑艾,具有理血化氣、逐寒祛濕、溫經止血、固澀安胎等效用。
艾灸可養生
俗語說:“若要老人安,肚臍常溫暖?!卑木哂袦仃栄a氣、消瘀散結、補中益氣及防病保健等作用。肚臍即神闕穴,神闕穴被認為是經絡之總樞,精氣之匯海,能司管人體諸經百脈。當人體氣血陰陽失調而發生疾病時,通過刺激或施藥于神闕穴,便有調整陰陽平衡、氣血和暢的功能,收到驅邪治病的功效。通過艾灸等刺激,有助于調節人體神經系統及內分泌活動,能顯著提高人體免疫能力,從而起到扶正固本、祛病防疾、益壽延年之作用。
《東醫寶鑒》稱灸肚臍有“養丹田,助兩腎,添精補髓,返老還童,祛病延壽”之功。《針灸集成》中記載,廣西有一人,“少時多病,遇一異人,教令每歲灸臍中,自后康健,竟年逾百歲而甚健壯”。
篇10
1 桂枝艾椒湯桂枝20克,川椒、紅花、艾葉各10克。
2 麻黃二活湯桂枝20克,麻黃、羌活、獨活各15克,紅花、細辛、艾葉各10克。
將上藥擇凈,放入藥罐中,加水800-1000毫升,煎取400-600毫升,去渣取汁備用。每晚臨睡前置溫水約1000毫升于盆內,兌入藥汁100-200毫升。將雙足浸入水中,水溫下降后,可繼續加熱水,直至踝關節以上,泡至雙足暖和、皮膚發紅為止,每晚1次。冬季可以連續浸1-2個月??蓽亟浲ńj,活血散寒。治療呼吸道感染的驗方
呼吸道反復感染,咳嗽咳痰、氣喘不休,讓人好不心煩,有辦法解決這些惱人的疾患嗎?辦法就在本文的名方、驗方里。
一、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方
方藥:黨參、白術、葛根、藿香、炙甘草、黃芪各30克,茯苓60克,木香10克。
用法:將上藥研制成粉,貯瓶備用。每次每公斤體重0,2克,每天服2次,隔日服。以2個月為1療程。較大兒童加白糖調開水沖服,較小兒童則將藥粉與米糕調勻服用。
功效主治:益氣固表。防治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
二、反復上呼吸道感染方
方藥:黃芪24克,炒白術、白茯苓各16克,雞內金10克,五味子8克。
用法:將上藥共研為細末。過篩裝瓶備用。小于3歲每次5克,大于3歲每次7克,每日1次,溫開水沖服,療程為2個月。
功效主治:補氣健脾。主治反復上呼吸道感染。
三、急慢性支氣管炎發作方
方藥:麻黃、薄荷、甘草各4克,杏仁、桑葉、桔梗、連翹各10克,8克。
加減變化:高熱口渴加石膏,干咳少痰加玉竹、沙參,咳痰黃稠加浙貝,痰多色白加二陳湯(注:二陳湯由茯苓、半夏、陳皮、甘草組成),咽痛加牛蒡子,胸滿氣促加栝樓殼、厚樸。
用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500毫升,分2~3次溫服。4劑為1療程。
功效主治:宣肺止咳,散寒清熱,主治急慢性支氣管炎發作期。
四、頑固性外感咳嗽方
方藥:生黃芪24克,防風、荊芥、杏仁、桔梗、前胡、白前、浙貝各10克,麻黃、炙甘草各6克。
加減變化:風寒犯肺證加蘇葉、桂枝各10克,風熱犯肺證加生石膏、牛蒡子各15克,連翹、蘆根各10克,燥邪犯肺證加北沙參、麥冬各10克,天花粉12克,山藥15克。
用法:水煎。每日1劑,取汁450毫升,分3次服,7劑為1療程。
功效主治:固表宣肺,化痰止咳。主治頑固性外感咳嗽。
五、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方
方藥:紫菀、白前、葦,莖、杏仁、栝樓仁、胡桃仁、淡蓯蓉各10克,竹瀝2支,枸杞12克。
加減變化:痰熱偏盛減蓯蓉加魚腥草、金蕎麥各30克,川貝9克:腎氣虛加熟地、巴戟肉各12克,沉香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