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正不阿的歷史人物范文
時間:2023-04-01 13:32: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剛正不阿的歷史人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傳統文化;思想品德課堂;歷史人物;經典故事;古典詩詞
[中圖分類號] G63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16005901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發展歷程中積累的知識財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它不僅是重要的精神財富,也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將經典的典故、傳奇的人物穿插、滲透進去,對提高學生素養,達成教學目標,提高課堂實效,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引用歷史人物,導入新課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他們或聰明睿智,或剛正不阿,或忠貞不貳,或行俠仗義……以其坎坷的人生經歷、對國家的突出貢獻和高貴的品格給人以啟迪、鼓勵和震撼。站在思想品德W科的角度,審視不同的歷史人物,將他們的品質與課堂中的知識點相聯系,用于課堂導入上,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在教學《學會調控不良情緒》這節課時,筆者先用多媒體在課堂上投影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的上闋,在學生齊讀后,讓他們思考,詞中“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描述的是赤壁之戰中的哪個歷史人物。在學生思考的同時,筆者播放出電視劇中“諸葛亮三氣周瑜”的片段,提問:1.影片中周瑜表現出的是一種什么情緒?2.這種情緒帶給周瑜的是什么后果?3.周瑜雖文武雙全,但最后吐血身亡,帶給我們什么啟示?學生爭先恐后,踴躍發言,筆者則水到渠成地在黑板上板書,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學會調控不良情緒。運用這種方法引入新課,趣味性強、學生參與率高、教學效果明顯。
二、善用經典故事,突破難點
傳統歷史故事,以其跌宕起伏的情節、豐富多彩的內容和耐人尋味的哲理為人們所喜愛。思想品德教師若能根據教學需要,廣泛收集歷史故事并予以精選,再以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展現出來,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巧妙地化解教學難點,起到撥云見日的作用。
記得在教學《難報三春暉》這節課時,筆者一改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和學生復習《三字經》,在學生大聲朗讀以后,提出疑問: “香九齡,能溫席”這句話中的主人公是誰?他是在什么情況下給誰溫席?聽到筆者的提問,學生議論紛紛,欲言又止。筆者看時機成熟,就以圖片配以文字解釋的方法,向學生展示了這一感人的歷史故事:黃香,東漢江夏人,九歲喪母,但能懂得孝道。每當夏天到來時,能夠用扇子將父親睡覺的枕席扇涼,趕走蚊子,讓父親睡得舒服、安穩;冬天到來時,能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子,再請父親睡到床上。小黃香不僅懂得孝道,學習也非常刻苦勤奮,遠在京師,就被人傳誦“江夏黃童,天下無雙”。當學生還沉浸在這一感人的故事情節中時,筆者順勢提問:同學們的物質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而正值青春期的你們,在日常生活中與父母產生了誤解和矛盾,會如何理性地看待和處理呢?如果出現了以下幾種情況,你們怎樣做才是懂得孝道呢?
1.學習習慣不好,不能及時完成家庭作業,當媽媽嘮叨時,我應該……
2.某次考試后,成績不理想,而媽媽又特別重視,我應該……
3.媽媽想把外公和外婆接過來住,爸爸卻不太樂意,我應該……
學生議論紛紛,交換各自不同的看法,而筆者卻以《孝經》中的名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來做總結。孝敬父母,就要換位思考,感同身受,發自內心。當然,孝敬父母,也不能盲從、盲孝,應該在法律和道德的基礎上,對父母的養育之恩給予報答。
三、巧用古典詩詞,總結知識
中國的古典詩詞凝聚了中國人民的偉大智慧和人文精髓,它語言簡練精當、內容豐富、韻律優美、寓意含蓄、節奏明快,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人類歷史發展歷程中的瑰寶。對古典詩詞進行篩選、分類,并與現代科技結合起來,應用在思想品德課堂的總結上,可以增強課堂的感染力、號召力,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教學《難報三春暉》這節課時,筆者就是運用這種方法總結課堂的。首先筆者通過語言過渡:今天,同學們感受到了人世間最質樸、真誠、催人淚下的情感――親情,接下來讓我們以一顆感恩的心,重溫《弟子規》中的“入則孝”。隨著音樂聲起,字幕逐步顯現,學生齊聲朗讀: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
篇2
【關鍵詞】李耕先生;草根;釋道人物
李耕先生(公元1885-1964),仙游縣人氏,原名李實堅,字硯衣,別號大帽山人,一琴道人,歷任福建文史館研究員,福建省政協委員,中國美協會員,福建美協副主席。
李耕先生是一位來自草根階層的近現代繪畫大師,其從事藝術實踐六十年,是一名民間畫師的后代,九歲起便隨父學畫。他自小勤奮好學,每到一處常虛心請教當地有識之士,每逢名勝古廟對里面精巧的雕刻壁畫等繪畫元素更是目識心記。作為一名民畫師,他卻非常注重自身的學養的錘煉。他自小便對古文、詩詞、音律、書法等方面的文化藝術勤于研究。正是年少的好學,為他日后成為一名文化內涵修養極高的繪畫大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耕先生擅長人物畫,尤精仙佛高士,是仙游畫派創始人,以釋道人物著稱于世。他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是令人嘆服的。他的人物畫在汲取前人經驗的基礎上,自出新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筆下的屈原、李白、坡、關漢卿等歷史人物,對特定的歷史背景、人物內在精神氣質著意刻劃,把他們的憂憤、深沉、豪宕、傲岸等神情,生動地表現于紙上。
清代繪畫理論家笪重光曾經說過:“畫工有其形而氣韻不生,士大夫得其意而位置不穩”。他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經幾十年鍛煉積累得來的。他能將人物的音容笑貌,“閉目如在眼前,下筆如在筆底”,信手拈來。他的作畫筆法超脫老練,神,形,韻三者兼備,獨樹一幟,享譽四海,其畫氣勢雄偉,揮灑自如,形成“李耕先生畫派”。李耕先生的古典人物畫,不管是超塵脫俗的釋道人物,還是風流倜儻的文人墨客,也不管是柔情似水的仕女還是韜光養晦的隱居高士,盡管對各階層人物屬性的描寫有不同之處,但個中無不血肉豐美,顯示出明朗樸實,倔強剛毅的氣質,這種氣質是李耕先生長期生活在民間,與勞動人民朝夕相處而形成真摯感情的表露.
1928年,李耕先生的作品《彌勒佛》、《東坡笠履圖》、《秋雨歸帆》等作品在中法繪畫聯展中被評為第一名。徐悲鴻先生為此寫畫評道:“有以夸拙勝者,首推李耕先生揮灑恣鍵,可追蹤癭瓢,其才則中原所無,自此可見其畫技之深?!?/p>
黃賓虹先生說,添一筆容易,減一筆難,更難得是筆減意不減。黃先生說的是山水畫境。其實,人物畫意趣何嘗不是,瞇眼合不攏嘴的寫意很不容易,沒有這種心態和趣味是很難有激情用筆,而且千筆萬筆,只取最能表現的數筆,這不單單要求有熟練的技巧,更需要有深入的生活體驗。李耕先生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有強大的磁場。這就是學畫得先學為人的緣故。沒有自己完美的內心構筑,怎么能畫出震撼他人心智的作品來。
李耕先生的畫技為人們所贊嘆,其藝德則為人們所敬仰。
李耕先生一生愛憎分明,剛正不阿,盡管生活窮困潦倒,也決不用自己的藝術事權貴??箲饡r期,他的作品《六子戲佛圖》諷刺偽軍旅長錢東亮為人們所頌揚。他一直與勞動人民打成一遍,曾作畫送箍桶工人并與之成為知己的傾心相交為人們所品評,這種來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創作理念是李耕先生終身所追求的藝術道路。
篇3
以河南省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最發達的中原腹地,中原文化的搖籃,中華文明由此濫觴而出?,F代人對于圣誕樹、復活節彩蛋,萬圣節糖果之類的西方節日文化的了解越來越多,然而會裝點紅紙窗花、逛廟會,祭祖焚香的中原民俗文化卻被逐漸淡忘。為了將中華文明中最重要的中原文化發揚光大,建設中原民俗文化產業旅游基地勢在必行,本文將從中原民俗文化旅游的現狀出發,提出多種中原民俗文化產業旅游基地的建設方案,使中原民俗文化的宣傳更加專業化,使中原民俗文化旅游產業化,以便吸引更多的游客關注和了解中原民俗文化,從而更加熱愛我們的中華文明。
一、中原民俗文化旅游業的現狀
中原民俗文化的發源地是黃河中下游地區,而最具中原民俗文化特色的地方莫過于河南省,因此我將以河南省為例,描述中原民俗文化旅游業的現狀。
(一)中原民俗文化的靈魂――文化故事
中原民俗文化最顯著的表現方式就是傳說故事和民間歌謠,從我國孩童都會誦讀的“道可道,非常道?!钡摹兜赖陆洝返侥捴巳丝诘姆它S帝的上古神話,都代表著我國悠遠綿長的中原民俗文化,展現出華夏兒女對自然的不懈探索和對生命的不斷追問,表現出中華兒女勤勞勇敢,崇善崇德的優良品質。這些民間傳說已經通過動態化、形象化的現代科技表現方式將中原民俗文化的精粹和中原文化的老莊哲學播撒到每個讀者的心中。河南省也十分注重對這種文化故事的傳承和表現,例如將河南省攝制的、包含中原優良民俗文化傳統的《獨角樂園》出口至歐美,使世界各地的人都能感受到中原文化的至真至善。隨著中全球化的到來,追求和諧發展的中原文化非但沒有被湮沒,反而愈加成為以“和平與發展”為主旋律的世界發展潮流中的核心價值,河南省也因為作為中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以其深厚的中原文化底蘊受到了越來越多游客的關注,河南省應當適時地借助國家政策對文化出口和民俗旅游的支持,積極將終于按傳統民俗推向國際,用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吸引世界各地的游人造訪。
(二)中原民俗文化的代表――名人建筑
狹義的中原民俗文化,即河南省的民俗文化,河南省的中原文化代表莫過于剛正不阿的包公,他也是中原文化中忠孝廉正精神的化身,關于包公的民間故事,例如鍘美案,貍貓換太子等等,都展現出了中原民俗文化對于公正廉潔、不畏強權精神的追求。也正是由于包公的個人魅力,開封成了人所熟知的歷史文化名城,并且也被賦予了包公所表現出的中原優秀文化內涵。
河南省旅游業的代表性建筑,如少林寺,龍門石窟等則展現了華夏文明和佛教文化的碰撞,它大大增添了中原民俗的文化內涵,從這些建筑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已經完全融于中原文化中的博愛、樂善好施的精神,同時這些建筑也已經被越來越的現代人所欣賞,變成了中原民俗文化的代表,也是河南省旅游的熱門景點。
河南省擁有及其豐富的中原民俗文化資源、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豐富的旅游資源,從包公祠、龍門石窟,到少林寺、白馬寺,再到牡丹花展、清明上河園,這樣的中原民俗文化聚集地,為中原民俗文化產業路旅游基地的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將它們進行優化整合,使之成為一條中原民俗文化旅游線路,使中原文化從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到與現代化充分融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完整呈現。
(三)中原民俗文化的寄托――工藝品與食品
中原民俗文化是建立在發達的農業文明之上的,正因如此,傳統的中原民俗工藝品和食品都包含著對五谷豐登的喜悅和對六畜興旺的渴望,活靈活現的牲畜泥塑,代表豐收喜悅的臘八粥,這些無不體現著中原民俗文化對生活的美好期待和信心。中原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傳統的泥塑、窗花等工藝品和各種節日食品所寄托的情感早已通過世世代代的言傳身教深深扎根于每個中華兒女的心中。但是對于這些工藝品和食品的深層內涵和包含的故事對于現代人來說,卻知之甚少,這對于中原民俗文化的完整傳承和民俗旅游的多元化開發來說,實在是一大憾事。
二、中原民俗文化產業旅游基地的建設類型
中原民俗文化是展現中華文明多樣化的代表文化之一,中原民俗文化從內容到形式都有明顯的、不可復制的特色,因為它是從勤勞善良的中原人民從遠古時代到今天的上下五千年的不懈勞動和生活經驗中積累出來的,是勤勞質樸的華夏文明與各種文化的一次次碰撞和融合而成的,它兼具了儒釋道的精神,并通過自己獨有的建筑和禮儀民俗表現出來,這樣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前來觀賞中原文化之美,關注中原民俗文化,接納中原文化精神。為了將中原民俗文化符號化、產業化,建設多樣化的中原民俗文化產業旅游基地是一個可操作性很強的方式,這不僅可以拉動旅游業的發展,還可以提高民俗文化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也可以促進民俗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與發展。
(一)建設中原民俗文化的教育產業基地
中原的傳統節日和民俗、傳說都是中原民俗文化的瑰寶,然而隨著國門的逐漸打開和改革開放的深入,西方文化給中國傳統文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快節奏的生活和對西方文明的學習沖淡了我們對傳統民俗的嚴謹和對農業文明致敬的諸多禮儀風俗,如今這些中原民俗又被當作文化遺產受到現代人的珍視。
1、中原傳統節日的研究
我國的傳統節日頗多,然而傳統節日真正受到重視還源于韓國在2005年將我國的端午節申請為韓國文化遺產成功這一事件,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報道中國的傳統節日和傳統的節日習俗,中原傳統節日除了我們所熟知的春節,中秋節,元宵節,清明節,還有農歷二月二的龍抬頭節,農歷七月七的乞巧節,農歷臘月初八的臘八節,這些節日在改革開放初期浪潮中幾乎被遺忘,如今為了感受中國古人的智慧和對中原文化的崇敬,開發與中原傳統節日相關的旅游項目,讓更多人感受和了解中原民俗文化的勤勞與質樸。
2、中原民俗故事的重譯
中原民俗故事包含了上下五千年的優秀中原文化,其故事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奇絕都令人贊嘆,然而傳統的中原民俗故事都以較為晦澀的文言文展示給讀者,對于現代的游客來說,直接進行文字展示不僅吸引力和觀賞感大打折扣,而且也不利于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播和交流。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連環畫,音頻化,影像化,視頻化等等現代技術手段的重現都為中原民俗故事再度獲得世人的關注提供了新的機遇,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游客不僅可以觀賞,還可以參與到其中。中原民俗文化產業旅游基地應當借助這一新技術,將民俗故事研發出多樣化的互動式網絡動畫和代入感更強的游戲,使傳統文化乘著是便捷的互聯網受到更為新式的解讀,注入更多的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使游客樂于體驗這一動畫和游戲之中,同時也可以幫助年齡較小的游客更加快速地掌握故事的內容框架,增強了故事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二)建設中原民俗文化旅游基地
中原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為了使更多的人能夠充分地感受到傳統中原民俗文化的魅力,將游客從現代社會帶回古代社會,使游客身臨其境地感受古人的生活氛圍和古代的節日氣氛,這可以讓游客更快地被中原民俗文化所感染,同時也大大增添了民俗旅游的趣味性,實現游客對中原民俗文化的全方位感知。
1、完善中原民俗文化情境體驗區
我國以民俗文化為旅游特色的城市并不在少數,然而將傳統的民俗情境擴大到整個景區的城市并不多,并且由于傳統中原民俗的多樣化,景區很難將所有民俗融入到情境中來。因此,為了吸引對中原民俗文化有強烈興趣的游客,中原民俗文化景區應當盡可能地將當地的民俗特色融入到當地特有的建筑景觀中來,使游客能夠充分參與到情境中來,同時也可以將充滿中原文化特色的工藝品和食品帶入進體驗區,從而使游客充分感受到傳統中原地區的生活,同時也能吸引游客進行消費。
2、開設歷史真人秀活動
中原地區由于經濟社會的繁榮富庶,自古以來的技術文化教育水平都較高,人才質量高,數量大,對于因某個歷史人物或歷史故事前來參觀的游客而言,開設歷史真人秀活動,讓游客能夠在歷史人物的角色扮演中過把癮,用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重演,給他們營造一個歷史感十足的表演環境,為他們提供一個成為自己仰慕已久的人的機會,而這樣的機會對于熱愛歷史、喜愛表演的游客一定是難以拒絕的。
3、建設中原民俗藝術培養基地
提起中原的優秀民俗藝術,中原地區的傳統音樂作品和美術作品都會躍然腦中,各個以民俗文化為特色的旅游城市都會有各自特色的民俗表演,中原地區的豫劇、二夾弦等音樂表演和彩泥臉譜、剪紙等美術作品都是中原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建設一個中原民俗藝術的培養基地,不僅可以讓游客親身感受到傳統藝術的巧妙構思,提高游客的參與度,還可以推廣中原民俗藝術,甚至有可能從中培養出民俗藝術的優秀傳承者。
(三)建設中原民俗文化加工基地
中原地區的傳統節日都有各自的特色食品,比如正月十五吃元宵,春節吃餃子,中秋節吃月餅,清明節吃青團等等。雖然現代人常常感到“年味”變淡,但是對于傳統節日的食品仍然在延續以及創新,不過食品的的加工翻新雖然花樣百出,但是不乏有些人已經忘記了這些傳統節日原本的內涵和意義[6]。建設中原民俗文化加工基地,可以幫助游客在享受制作美食的同時,領悟到美食背后的深刻的中原民俗文化內涵。
三、結束語
篇4
關鍵詞:打擊樂;個性特征;審美價值
打擊樂的音樂表現形式相較于鍵盤樂、聲樂以及管樂等,其音樂的表現功能元素以及審美價值取向等既具有相似之處又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打擊樂與其他的音樂表現形式相比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聲音強弱對比、色彩對比以及節奏對比中又具有獨當一面的優勢,所以對打擊樂的審美價值取向進行客觀分析,能對這一獨特的音樂表現形式所具備的現實意義進行完善。
一、打擊樂的氣氛烘托特征與審美價值
打擊樂在進行音樂氣氛的烘托和渲染方面,能對音樂作品的影響背景進行特色化或者強化。世界各國各種形式的打擊樂,都能通過自身極具特色的表現手法將自身的功能突顯出來。因此打擊樂中較為重要的個性特征以及審美價值取向之一,即是烘托和渲染氣氛。
(一)中國民族打擊樂。大鼓以及梆子等是中國民族打擊樂中常用來表現敲梆的樂器。鑼鼓樂段在民族器樂中,能在樂曲中起到對音樂氣氛的過渡、轉換以及銜接等作用,也可以將其用作主奏樂器來進行氣氛的烘托和渲染,增強整個樂曲的節奏感,使音樂場景印象得到極大的豐富。其中小鑼能營造一種輕松且歡快的氣氛,而大鑼可以營造一種緊張且恐怖的氣氛。鑼鼓經是樂曲打擊樂構成中極具趣味的表現功能,例如“急急風”這種京劇鑼鼓中用于渲染急促緊張、戰爭等場面氣氛的表現功能;長錘能表現出一種緩慢的氣氛,而緊錘能表現出緊迫的氛圍。
(二)西洋古典打擊樂。定音鼓在西洋古典打擊樂中進行大幅度強弱增減演奏的時候,能形成一種強烈的、奔騰的均具有較大音勢的聲浪,具有一種排山倒海的氣勢。當音樂處于階段的時候,定音鼓還能推進并強化氣氛,使音樂的表現氣勢得到增強;另外,小軍鼓是一種具有強烈個性化的音色,加上演奏者優秀的演奏,能營造出緊張、壓抑且恐怖的氣氛,還能對軍隊行進,以及戰斗等極其緊張的氛圍進行模擬,以此來激發聽眾聯想到雄壯的步伐,以及激烈且強勢的場面;大鑼主要是用來營造恐怖、莊重、森嚴等氣氛,因為其具有回聲濃郁低沉、音量響亮等特點;大鼓主要用來營造炮聲或者雷聲等具有大轟鳴特點的氛圍,因為其具有豐滿的聲音特點;三角鐵通常用來營造安詳溫和、活潑輕快的氛圍,其具有清脆響亮的金屬特性音色。我國的民族打擊樂與西洋古典打擊樂相比較,爵士鼓這種較為普遍的打擊樂,其具有十分突出的烘托氣氛的功能,能營造一種火爆且激烈的音樂氣氛。
二、打擊樂的情感傳達特征與審美價值
情感傳達是音樂表演藝術中最為核心的審美特征,打擊樂的音樂表演形態和演奏者的情感體驗有著直接的關系。世界各民族的各種形式的打擊樂,最為重要的審美價值之一即是情感傳達。比如,在西洋打擊樂中的小鼓和大鑼,能表現一種喜悅、歡快的情感。而在我國名族打擊樂中,能將許多具有感彩的東西表現得更加的生動形象,就如搓錘,其能傳達出一種讓人感覺焦躁不安的情緒,而亂錘則能表現一種煩躁且紊亂的復雜心情;在通俗打擊樂中的爵士鼓,能表現出一種興奮、狂放的情緒。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打擊樂,其多追求的最高境界,并不是簡單的敲打,而是要在敲擊中融入具體情感。對于打擊樂而言,很多人認為其沒有音高,也沒有旋律和情感,更有甚者,認為其是一種制造“噪音”的樂器。所以,在打擊樂中,要用情感來演奏,需要演奏者對音樂作品有精確的解讀,同時在演奏過程中將自身對作品的理解與體驗融為一體,并以此與聽眾進行有情感的交流和互動,將音樂作品應該具備的情感內涵充分表現出來,實現聲情并茂的演奏效果。很多作曲家在現代或者當代打擊樂作品中,會在一定程度上將自己的作品留出發揮空間,便于讓演奏者們在不對樂曲主旨有所違背的基礎之上,沒有束縛的進行即興演奏,將演奏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充分釋放表現。
三、打擊樂的形象塑造特征與審美價值
打擊樂在塑造形象這一方面有著突出的表現,景觀塑造形象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各門類音樂表演都具備的,但是打擊樂能將其賦予更為獨特的音色以及豐富的表現手法。打擊樂音色在塑造音樂形象這方面受到眾多作曲家的喜愛,在中外音樂作品中,采用專門的打擊樂器來進行音樂形象的塑造非常普遍。比如,《海濱的記憶——為馬林巴樂團而作》這首安倍圭子的樂曲,在這首曲子的開頭部分,為了表現海潮漸漸起潮,由打擊樂聲部的兩個海浪鼓緩慢均勻的進行搖動,再用6臺馬林巴逐漸進入,分別用長音滾奏,八連音以及三連音和二連音,將海潮此起彼伏的海濱景象表現出來。不同民族的節奏形態有著不同的特征,體現了人類對節奏審美追求的多元化,這些音樂節奏對人的聽覺感受進行不斷的刺激,使聆聽者的審美得到激發。在中國民族打擊樂中,很多民族打擊樂器能對自然界中的各種現象進行模仿,還能對不同特征的人物形象進行塑造。比如《擊鼓罵曹》中,有一個禰衡擊鼓的場景,這一擊鼓的演奏方式非常具有特色,其節奏輕重緩急的鼓點變化,將禰衡這一正直文人歷史人物的剛正不阿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這類精彩的鼓樂片段,是名族打擊樂中的經典范例。所以說,打擊樂在塑造音樂形象方面的功能是非常關鍵且不可小覷的。
四、結語
打擊樂與其他的音樂表現形式相比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聲音強弱對比、色彩對比以及節奏對比中又具有獨當一面的優勢。在現代音樂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打擊樂在音樂的表現形式以及審美價值方面被越來越多的作曲家所認可。
[參考文獻]
[1]王藝.西洋打擊樂與我國民族打擊樂的異同[J].北方音樂,2016,36(19):34.
[2]宋艷麗.西洋打擊樂教學中流行打擊樂的學習與借鑒[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03:120-121.
[3]王硯之.如何有效提高節奏打擊樂與旋律打擊樂的練習效果[J].北方音樂,2016,36(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