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梅花的古詩詞范文

時間:2023-04-05 01:49: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梅花的古詩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關于梅花的古詩詞

篇1

[關鍵詞]古詩詞 教學 美學 進程

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中要轉變教育觀念,著眼于師生雙方都能從雙向的教學過程中獲得收益,著重于建立起民主平等、互親互愛的師生關系。強調營造一種寬松愉悅、心情舒暢的古詩詞教學氛圍。師生雙向和諧體驗古詩詞的活動,創造一種愉快和諧的情緒體驗。古詩詞教學應該成為一種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學。從而達到一種追求美感與美化的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

一、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培養教學受眾的美感是美學化進程里的關鍵一環

古詩詞美學化的過程實際就是給學生美感,美的熏陶,感染和體驗,從而提高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的過程。古詩詞在審美中,是依賴主體學生才成為審美對象的。沒有學生的能動的審美,沒有良好的審美態度和審美心境,古詩詞就失去了審美價值。在語文古詩詞教學中,一定要喚醒學生的審美心態,根據美感特點,激發學生的興趣。

普列漢諾夫說:“美則憑直感的能力而被認識?!蔽膶W藝術作品是人類的一種特殊創造。它是按照美的規律來進行創造的,所以它本身便具有美的特性。在學習中,當我們感受到某種美的事物、美的言行、美的情操時,就會產生一種愉悅和滿足,進而激起我們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培養高尚情操的理想和愿望。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就必須把教材中的美展現在學生面前,啟發他們去追求美、創造美。如王維的《山居秋暝》,開始讓學生把它作為一幅有聲圖畫來欣賞,啟發學生從景物的色彩、明暗、動靜、構圖、畫外音等方面感知形象。然后從這些學生的感知形象啟發,讓學生想象這幅詩畫中由明月、清泉、青松、翠竹、紅蓮、白石構成的色彩美。而這一切又籠罩在月光下,別有一番奇麗的朦朧美,既有“明月松間照”的寧靜,也有“竹喧”、“蓮動”動靜相生的動態美,更有“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含蓄美。

在藝術欣賞和形象思維中,應有情感的參與。“沒有情感的激蕩是算不得審美活動的?!痹谡Z文古詩詞教學中,學生不能與課文產生情感共鳴,就得不到精神滿足,產生美感。詩人郭小川說:“詩是表現感情的,當然也表現思想,但感情可以說是思想的‘翅膀’,沒有感情,盡管是思想,也不是詩。”文學作品美就美在一個“情”字上,它以優美的文字,通過各種修辭手法和表現來表達的產物,因此在教學中,要把這種感情轉化為學生的感情,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方式從而獲得美的享受。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感情火花,使學生從作品所表達的外顯的或潛在與字里行間的感情中發生共鳴,產生審美的愉悅。

在古詩詞美感教學操作中,要把握適當時機,引導學生展開審美想象,以實現自己設置的審美目標。如在講授孟郊的《游子吟》時,在屏幕上展示青燈孤月下慈母縫衣,殷殷囑咐母子離別,異鄉望鄉思母,殘月念子歸鄉等配樂畫面,極其生動的創設了該詩的意境。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覺器官的想象能力,進行科學的合理的深刻的想象,向高層次發展。使學生獲得藝術美的享受。

二、施教者在詩歌教學實踐上必須為美學化進程提供質量保證

古詩詞的精煉語言,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感傳唱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不朽的一章。從詩三百,到楚辭、漢樂府、魏晉南北朝詩,唐詩宋詞元曲,是兩千多年來詩人們飽含感情的作品,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之豪情壯志之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寄情山水隱遁山林之章,“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之羈旅思鄉之作,其情真摯動人。面對著優秀的文化財產,教師究竟該如何去教好它。因此在古詩詞教學里需要教師的提供多種條件和措施來完成美感的教學。

從語文古詩詞教學內容來看,自然人生、天文地理,包羅萬象。語文教師應自由馳騁,應有開有合,控制適度,收放自如,優化語文古詩詞教學,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力。古詩詞不是無情物,語文教學的情感因素十分突出,要增強感染力,使學生從而產生一種愉悅,一種共鳴。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揭示語文的審美性質。要激起學生的審美直覺,并且經過學生生活和知識經驗的參與,會使學生創造出更深刻的意境。就形式而言,語言文字的暢達與生動本身就是美,表達的靈活多變也是美,至于層次建構的美、抑揚的美、跌宕的美不乏于教材。羅曼.羅蘭說:美是到處都有的,缺乏的不是美,而是對美的發現。語文教師應當善于從教材中捕捉和發掘美育因素,借以在提高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同時培養他們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這一切都需要語文教師的努力。重視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熏陶感化美的作用重在教者。

三、詩歌教學美學化的形式是架在教與學之間的橋梁

要把握走入古詩詞教學的方向。詩歌形象的方向。“形象”不外乎三種:人物形象、自然形象、詩人的自我形象。讀完一首詩,首先要看它塑造的形象,形象把握住了,感彩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通常的分析角度有分析形象的色彩、動靜、指向、強度、虛實等。形象的色彩傳遞著詩人不同的情體驗,一般曖色預示著熱烈活潑、積極向上、意氣風發,冷色體表著冷漠低沉、消極頹唐、孤寂凄涼等。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詩中“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色彩,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傳達出無比歡欣的心情。形象的指向性不同和強度大小不同可以反映出詩歌的感情基調和作品風格。如都是寫友情:李白詩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杜甫詩為“故憑錦水將雙淚,好過瞿塘滟堆。”李白選取的形象是“明月”,指向在空中,“向上”給人以飄逸之感;杜甫選取的形象是“滟堆”,指向在水下,“向下”給人以沉郁之慨。形象還常常通過動靜結合相互映襯的手法來開拓詩境,傳達情感。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保ㄍ蹙S《鳥鳴澗》)詩中所寫的“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春澗”的幽靜。

需要尋找學習詩歌的語言的途徑。詩貴含蓄,詩歌的語言往往具有以下特點:暗示性、跳躍性、多義性,隱喻性等,分析時應注意這些特點。分析詩歌語言常用的術語要熟記一些,如:準確、生動、形象、凝練、精辟、簡潔、明快、清新、新奇、優美、絢麗、工麗、含蓄、質樸、自然等。分析詩歌的語言應注意詩中的那些字詞、哪個句子用得準確,或用得生動,或感彩濃烈,尤其要重視動詞、形容詞,有時也要注意副詞和數詞。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穿”、“拍”、“卷”等一連串的動詞用得十分形象。三個動詞從不同的角度訴諸不同的感覺,串連了陡峭的山崖、洶涌的駭浪、滔滔的江流三種形象,集中地突出了古赤壁戰場令人驚心動魄地雄奇景象。同時抓住詩歌的藝術技巧的趨向。詩歌的藝術技巧包括內容很多,常見的分析角度如:行文構思、修辭特點、表達方式、表現手法、風格流派等。行文構思如“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采用一句一景的方式;“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采用意象相加的形式;“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蓱z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前幾句圍繞“求賢”節節上揚,末句點出不是尋求治國安民之道,卻是為了“問鬼神”,運用了欲抑先揚的手法,等等。

四、詩歌美學化教學須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教學是一種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首先要了解學生實際,了解他們學習語文的目的、態度、習慣、方法、興趣、愛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特點,在教材中從適當的角度尋找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特級教師于漪在談教學體會時說:“崇高的使命感和對教材的深刻理解緊密相碰,在學生心中彈奏的時刻,教學藝術的明燈就在課堂上高高升起?!?/p>

語文課文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語文教學應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強化語文課上學生的思維活動,教師必須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讓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因為“教學過程是一個以學生的認識為歸宿的特殊過程”。古詩詞的學習要求學生真正狀態,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生活閱歷、審美情趣進入作品,進入作者的語言,領略作品的表達技巧,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也就決定了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引導學生活動的行為,教師應該是教學的研究者。

參考書目:

[1]李澤厚《美的歷程》2001.3

篇2

關鍵詞:綜合性學習;設計;思路

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展,我們的社會進入了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們只有學會了學習和調整才能適應社會,于是,學校教育要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在此背景下綜合性的學習應運而生。綜合性學習以為學生創設自主的學習氛圍,提供多種途徑、多層次的學習來代替以往學生純粹接受教師講授知識的學習方式,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提高綜合實踐能力的目標。

語文綜合性學習以語文教學作為媒介,重視語文學科與相關學科、社會實際、學生生活之間的相互聯系。它以專題為主題,以活動為首要手段,借用綜合性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我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設計應當以以下幾方面為基礎。

一、“三維”目標的整合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一個有機綜合體,而不是單獨存在無相關聯系的內容。知識的發生和能力的產生過程中形成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個過程不是分步驟形成,而是相伴而生的。教師應該首先完成知識和能力的目標,再去實現過程和方法的目標,最后達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是不切實際的,而是要有機結合、全面涵蓋,穿插而行。

二、學科內的整合

語文綜合性學習應展現語文知識的綜合全面應用,努力提高學生聽力、口語表達及書面表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加強字、詞、句、段、篇的綜合運用,促進各方面能力的全面發展。在口語交際“秋游”一課中,可以讓學生查找資料確定適合秋游的地點,討論秋游所需要攜帶的物品,欣賞秋天的美景,自己動手畫一畫,夸一夸美麗的秋景,寫一寫秋游體會等教學活動,師生一起討論、分享,用這些活動來加強語文學科內知識的綜合運用。

三、學科之間的整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綜合性學習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提倡跨領域學習”。語文綜合性學習就是要經過語文與音體美、思想品德、數學、信息技術學科相聯系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讓學生綜合性地、全面地學語文、用語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減少固定的繁瑣的束縛,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激發興趣,激勵、指導學生將語文學習與相關學科相結合,綜合而全面的運用。例如,《梅花魂》教學中,不妨參考布置以下作業:

1.查找關于梅花的藝術作品,自己試畫一幅梅花的圖畫。

2.學唱歌曲《紅梅贊》。

3.搜集擁有梅花精神的革命人物故事。

4.積累描寫梅花的古詩詞。

這一綜合性學習活動中,不僅考慮到各學科間知識的綜合,還鍛煉了學生的各種能力,學生想要完成老師布置的這項工作,并非重復機械的讀寫就能敷衍了事,而是必須運用語文知識和其聯系的學科知識共同來實現,通過這種活動方式,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四、語文學習與社會實踐的整合

文本知識的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緊緊聯系是綜合性學習的另一個特點,地理知識、民俗風情、歷史事件、國內及國外新聞以及平常生活遇到的問題,這些都可以成為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手段,也就是說語文學習的范圍與實際的范圍是一樣的。教學實踐中可以結合學情、實地環境,充分利用家庭、學校、社會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能力的實踐機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篇3

一段課程,讓我走過詩意四季

乙未年(2015年)的冬至那天,我們終于走上了“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農歷天空下的古詩詞”之旅。這是我和雨滴班的孩子們向往的一種生活。

我們從姚合的《冬至日》開始――獻壽人皆慶,南山復北堂。從今千萬日,此日又初長。是啊,這一天,太陽將向著我們回歸,

白晝漸長。于是,我們一起繪制“九九消寒圖”,為生活增添一抹溫暖、幽香與期盼――當梅花怒

放的時候,春天也便來到了我們身旁。

立春,我們約定“從今克己應猶及”;雨水,我們探尋“最是一年春好處”;驚蟄,我們相遇“向風卻是最先迎”……于是,有很多的期許,有很多的愿望,有很多的夢想就這樣破土萌發!

粉面桃花,綻放在我們的心中;國色牡丹,驚艷于我們的眼前;勁挺翠竹,搖曳在我們的思里;映日荷花,吐芳于我們的指

間……還有端午“競渡爭先”的精神,也一并帶給我們更多信心與力量。叩問、理療、成長……是啊,生活就是一本書,我們從中讀到了很多,很多!

暑假后,我們從“白露”繼續航行。中秋月,我們唱起了蘇軾的《水調歌頭》。伴著這樣的吟唱,這皎月也便活在了孩子們的生命中了吧。

“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桂花,十里飄香。直到今天,桂花的幽香似乎依然在鼻尖縈繞。轉眼間,霜降節氣到了,萬物蕭瑟,唯有傲放。飲菊,畫菊,仿寫菊詩……于是,我們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啊,“不是花中偏愛菊”只因“百草摧時始起花”。

冬天到了,天氣越來越冷了。誰言冬日最蕭條?于是,我們一同走入了“可憐冬景似春華”的冬天。與“凍筆新詩懶寫”的李白不同,孩子們仿寫著屬于自己的詩篇,于是,“冬天”“雪花”便成了一首首的詩行綻放在我們眼前。

冬之韻

云凡真

菡萏已殘菊消容,

西風吹響杜蘅薨。

最是一年寒冷季,

孤僻之心無人懂。

清之雪

云凡真

■白清寒如璨冰,

蒼山之頂地之靈。

梅必退讓三分白,

但卻勝出一段香。

難忘“小雪”節氣里應景的雪,的《沁園春?雪》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壯美河山的豪邁,更有對于人生、對于明天的思考與憧憬!

“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薄按笱惫潥猓覀冏x起了“離別”主題的詩詞。八首“離別”,不僅僅讓我們重溫著一段段醇厚、真摯的友情,也讓我們想起了這一年的“春夏秋冬”,這一年的“風霜雨雪”……

于是,我們在丙申年(2016年)的冬至,舉行了一個小小的告別儀式――穿越二十四節氣,我們彼此生命陪伴,一同描繪著一段別樣的風景,書寫著我們自己的故事!

熟悉的教室里,孩子們唱著李叔同的《送別》,我看到有不

舍、有留戀、也有欣然與微笑。是啊,離別意味著開啟,我們告別了一年的“農歷天空下”,因為編織――和當下、和生活、和生命的編織,這些詩詞,已成為一粒粒種子,一定會在我們的生命中生根、發芽。

真的要說再見了――

難忘每個周日下午,一個人靜靜地坐在辦公室里,完成一周課程資料后的喜悅;難忘每次晨誦后,將孩子們的生活編織進仿寫小詩,和孩子一同分享的愜意;難忘將班級的故事潤物無聲地融入課程,看到孩子們悄然成長的那份欣慰――

一段課程,我們整整走了一年。

由此,我和孩子們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一個人,讓我遇見成長之美

“我想取的,是在時間的流里沉淀下來的一些東西。也許,它們相對于自己來說,更有珍藏的意義與價值,更耐品味,滋味悠長。”這是我在5月“鄉村新教育專題研討會暨全國新教育焦作開放周活動”結束后,寫下的一段話。

從接到碩果老師的短信開始,我便在心中裝下了這件事――“探尋鄉村教育的突圍之路”焦作開放周活動。從研究室秦老師那里得知給我的報告設定的主題是“x和寫”的時候,我便開始構思,列出簡單的提綱,并從自己的“行走”中陸續搜集、整理相關的資料。

這個任務就像一塊石頭一樣壓在我的心頭。直到抽時間開了班“夜車”,將初稿寫好,發給了秦老師之后,才稍稍感到了幾分輕松。

很快,我接到秦老師的短信,讓及時和颶風大姐聯系,因為颶風大姐要在出發來焦作之前給我們簡單說一下稿子,然后是我們的自主修改,并希望可以在她周日晚到后,看到我們修改過后的二稿。這樣,在周一和我們一同磨稿的時候,便可以做到心中有數。

撥通颶風大姐的電話,略帶沙啞的聲音,陌生卻又熟悉?!昂糜性娨鈫??!彪m然遠隔千山萬水,但是那親切的聲音就這樣生動地呈現在我耳邊,鋪展于我眼前。

“這是你最大的優點,同時,也是你最大的缺點?!憋Z風大姐上來便一針見血。心頭瞬間的陣痛之后,我很快便鎮定下來,跟著颶風大姐的思路走著。“稿子中少理性的東西,教室里的東西是通過什么樣的路徑傳遞給孩子們的?!憋Z風大姐希望我將稿子中的詩性收一下,增添理性的思考與概括。比如,讀書節后的啟發,家長卷入共讀方法的提煉,激勵孩子們持續閱讀的策略,孩子們的表現是怎樣的?孩子們的行動有什么樣的變化?閱讀過程中,讀寫如何與生活結合,與生命成長結合?如何實現生命在場?師生共寫的東西是如何“活”出來的?

……

說實話,聽了颶風大姐的建議,感覺要對這個稿子動“大手術”了。于是,一塊石頭再次壓在心頭。

理性的思考、凝煉與提升。于是,我把記錄了颶風大姐建議的紙條放在電腦旁,反復地看,對照著自己的稿子,一點點試著修改。

為了更安靜地工作,周日我到學校。安安靜靜的辦公室里,我獨自一人再次修改自己的稿子。直到對稿子比較滿意,并完成了PPT的制作,將二稿發給了颶風

大姐。

周一早上,我如約找颶風大姐磨稿子。風塵仆仆的颶風大姐一邊讓我先坐下休息一會兒,一邊忙著給我溫水沏茶。

颶風大姐肯定了我的二稿。然后我們坐下來,一點點開始說稿子中存在的問題。

比如,在讀的過程中寫,就要解決寫什么,如何寫,何時寫的問題。顯然,我的做法是“少而精透”的,是教師的示范,是“心發感動”與“生命契合”時再寫。而這些都需要在稿子中呈現出來,便于大家借鑒學習。

比如,當自己的書寫記錄了孩子們成長的足跡之后,孩子們、家長的變化是怎樣的?也許,沒有刻意地追求,但“無心插柳柳成蔭”,孩子、家長、老師,大家都變得越來越美好!這些,也應該交待清楚。

……

就這樣,從9點多,到11點半,兩個多小時,颶風大姐再一次領著我對稿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推敲。

中午,再次對稿子和課件進行調整!晚上,繼續找颶風大姐試講稿子。颶風大姐又針對三稿中不足的地方逐一梳理,切磋琢磨。比如,節奏有些快,板塊之間的停頓應該再清晰些;幾個生命故事內容呈現的方式,“每周期語”和“一周飛鴻”課件的美化……課件制作遇到了攔路虎,颶風大姐便樂此不疲、不厭其煩地手把手一點點教,為我演示,幫我完成。那樣謙和慈愛,那樣精益求精,那樣激情澎湃!

颶風大姐反復提醒我要將最終的文字稿給她,她第二天的點評時要用到的。好一個盡責、守業的颶風大姐!

離開賓館時,已經是凌晨1點多。街上,燈火闌珊,我卻沒有絲毫困意。回到家,對稿子、課件進行最后的完善,當我將最終的四稿以及課件拷貝到優盤里,合上電腦時,已經是凌晨3點多了。

5點半起床,再次將稿子檢查一遍,沒有發現什么問題,洗漱后,便忙趕到車站和碩果老師會合,乘車到武陟會場。

路上和同樣找颶風大姐磨稿子的毛瑩老師聊天。毛老師說,颶風大姐對她太好了。

我說,怎么個好法?

“從來不著急,不認為我什么都不會……”

我忽然想起去年在種子研訓營學習時,在講臺上那個言辭犀利、咄咄逼人的颶風大姐。臺上、臺下,昨日、今朝,真是判若兩人。

會議間隙,颶風大姐見縫插針,給我們談高年級的共讀問題。颶風大姐建議我們讀《草房子》和《影之翼》。一本書,一學期的精讀恐怕都不夠呢。“時間很寶貴。”颶風大姐一直對我們說,“有時間大家就坐在一起,我們可以多聊一會兒。”可是,活動安排得非常緊湊,話題未曾深入,便需要乘車到學校參觀了。

回來的途中我還在想,要不要找颶風大姐繼續我們的“共讀”題。我知道,對于颶風大姐來說,她一定是歡迎的??墒牵矣謱嵲谑遣蝗绦?,因為聽毛老師說,昨天,颶風大姐也就是只睡了兩三個小時。也許,沒有了我的討擾,颶風大姐晚上可以稍早些休息。這樣想來,也便打消了去找颶風大姐的念頭。

對于工作,颶風大姐是摯愛的,近乎于狂熱,一談到工作便眉飛色舞、神采飛揚,這就是一個生命的真實,是生命的一種在場。因為在思維模式與表達方法上與颶風大姐的不同,這次開放周稿子的打磨總是磕磕碰碰的,好在有颶風大姐幫忙。

直到我讀到了颶風大姐2015的年度敘事,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大姐要將自己重新打碎,零落成土,化為春泥更護花。

颶風大姐是新教育的貴人,也是我生命中的貴人!

一本書,讓我沐浴教育微光

一本書對于我的意義究竟是什么,我可以這樣告訴你,它見證著一種可能,一種“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可能。正是這樣的可能,使得我們不再迷惘,即便今日霧霾糾纏,我們依然目光如炬……

從2016年8月21日接到新網師韓老師的電話開始,我便著手準備共讀。中間和花王老師交流了幾次,并嘗試對我負責的“養育孩子”這一章撰寫授課稿。

我在網上購買了《夏山學?!贰断纳綄W校的百年故事》《夏山學校畢業生》等共讀書籍,撰寫了萬余字的備課資料。“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真是如此,在3個月的時間里,反復閱讀著《夏山學?!罚看伍喿x,都是一次心靈的游歷與滌蕩。

對于自由,對于自由孩子的養育,我越發覺是那么的彌足珍貴。雖然我們沒有這樣的一個大的環境,但是我們可以嘗試去改變,因為我知道,任何改變都不是等待而來。

于是,我不覺地從自己開始,從自己的一間教室開始,“心是無畏的,頭也抬得高昂”“話是從真理的深處說出”“不懈的努力向著完美伸臂”……我希望孩子們的“心靈是受你的指引,走向那不斷放寬的思想與行為”……

那天,再次收到韓老師的短信:“齊老師,您好!明晚19:30在新網師課堂恭候您?!蔽倚睦锱模∥蚁?,這就是新網師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智慧的分享,還有朋友的彼此慰藉。

2016年11月29日,終于在新網師《夏山學?!饭沧x課程中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7:30,在大家

的問候中,我們準時開始了“夏山

之旅”。

可以看出,大家對于閱讀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對于書中談到的一些話題,努力用自己的經歷去印證,對于自己尚未覺醒的地方也能夠積極進行反思。雖然我一直在注意著授課的時間,努力做到張弛有度,但是,在授課的后半段,時間還是有些緊張,于是不得不及時對內容進行了刪減,授課的節奏也有些“手忙腳亂”了。

好在大家都是懷著一顆包容的心而來,21:30,當我們結束授課的時候,鮮花與感謝齊飛,掌聲共贊揚一色。于是,幾個月的惦念終于暫時畫上了一個小小的句號。

我始終認為,閱讀是打開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窗,很多我們所沒有經歷過的,總可以通過作者的記錄與思考實現與自己認知的及時對接。這對于我們的成長來說無疑是一種營養的補給。很多時候,我們一直呆在一間小小的教室,一個封閉的校園,營養的貧乏造成了我們成長中養分的補給不足。因此,讀書、思考,特別是集體的共讀,更能夠幫助我們在“眾人拾柴”中,看到智慧的火焰,汲取心靈的溫暖。

“我們沒有書,也沒有金科玉律,更沒有權威。我們只有對孩子有信心的少數家長、醫生和教師,決心不以錯誤的干擾阻止孩子心理和生理的發展。我們也只是卑微的人性真理的尋求者?!弊x書的最終目的在于踐行。關于“養育孩子”,關于《夏山學校》,更多的智慧在民間,在你我手中,在大家心里,在我們新教育人對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求索之中。

感謝這次難忘的共讀之旅!

用“一段課程”“一個人”“一本書”來記錄自己一年的經歷,似乎有些過于簡單。可是,我們的教育生活原本不就是簡單、從容的嗎?

如果說,這一年自己還幸運地擁有哪些故事,撿拾了哪些美好,也許,下面的這些也可以算作自己生命留下的印跡:

雨滴班開啟了“挑戰不可能(2)”的征程,“萬條成語”的誦讀與積累;參加新教育晨誦讀本“思與行”的部分編寫;我被評為2016年度新教育榜樣教師;生命敘事劇《夏洛的網》終于和孩子們相

遇,孩子們自己完成劇本的編寫與演出道具的準備、排練,最終將一個雋永的故事化為一段難忘的回憶;我們依然在“想象節”中創造著,玩陶泥巴、設計門票、創意紙條、拼圖大戰。

新的學期,我們將繼續挑戰“萬條成語”,做事有始有終;重溫“唐詩三百首”,實現溫故而知新;完成《影之翼》《草房子》的共讀,真正“把一本書活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