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上冊課件范文
時間:2023-03-31 19:43: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二年級語文上冊課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大家上午好!
下面我就二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四單元的教材做以下三個方面的淺析。
一、單元教學重點
二、識字寫字
三、寫話
流程:
一、先整體后具體(出示幻燈片)
第三單元以“兒童生活”為主題編排了《曹沖稱象》《玲玲的畫》《一封信》《媽媽睡了》4篇課文。這些課文以兒童的視角,表現兒童的生活。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圍繞兩個重點:一是”閱讀課文,能說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二是“借助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出示課件)比如《曹沖稱象》一課中,文中提到的兩種稱象的辦法,先讓孩子們在課文中畫出來,然后展開討論,“為什么曹沖的辦法好”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說出自己的想法。(出示課件)在《玲玲的畫》一文中,我們可以抓住關鍵句“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理解課文內容。(出示課件)
第四單元以“家鄉”為主題,編排了2首古詩和3篇課文,分別是《登鸛雀樓》《望廬山瀑布》《黃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溝》這些課文表現了祖國的遼闊和美麗,激發學生贊美家鄉的情感和認識家鄉的渴望。我們在教學中要圍繞以下兩個重點;一是“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經驗,了解詞句的意思”二是“學習課文的語言表達,積累語言”。比如在《黃山奇石》一課中,有這樣的句子,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兩只胳膊抱著腿,一動不動地蹲在山頭,望著翻滾的云海。(出示課件)聯系生活讓學生理解“陡峭”一詞?!镀咸褱稀芬徽n中有這樣一句: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掛在綠葉底下,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出示課件)引導學生聯系上文理解“五光十色”的意思,學生一般都會將“五光十色”理解成顏色非常多,此處,不僅指顏色多、色澤鮮艷,而且主要講葡萄品種多、品質好。另外,這幾篇課文語言優美、生動形象,課后也要求背誦課文或片段,其實,學習語文就是學習語言文字,平時讓學生多記多背多積累,我認為才是學習語文的硬道理。
二、識字寫字
識字寫字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也是一項重要內容,重在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因為一年級已經掌握了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基本筆順,二年級不在呈現新筆畫,要寫的字也不再做筆順跟隨,我們只是對筆順容易錯的加以強調。如在這兩個單元中需要強調的字:及、報、窗、巨、每、些(出示課件)
三、寫話
本冊教材共安排3次寫話,第三、第四單元各占一次,第一次的寫話說說自己喜歡的玩具(出示課件)這個時候要向學生提出寫話的基本要求“寫在方格紙上”“標點符號占一格”重在培養學生把自己想說的話用文字表達出來,培養書面表達的興趣。另外一個寫話是學寫留言條,留言條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用到,也是書面交流的一種工具,初學讓學生明白留言條的基本格式。(出示課件)
篇2
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段的教學重點。根據課標要求,低年級教學要把識字作為目標,豐富學生的識字資源,擴大識字量。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的識字單元對此采用了組合和編排的方法,串聯識字,通過系列詞串讓學生既能和現實生活聯系,又能夠獲得教育熏陶,是非常有效的教學形式。
二年級上冊“識字五”是蘇教版詞串識字的第一站,教材以冬天為素材,將冬天的景色、冬天的人、動物的活動以及冬天的植物聯系起來,連綴成一幅豐富多彩的畫,學生從中學習識字,理解字義,識字寫字。課文中的詞串,字字有韻,學生在閱讀中想象畫面,然后落實到寫字上,這是課堂教學的關鍵。以下是我的教學心得。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對低年級識字教學來說,良好的開端來自于學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的興趣,是識字教學的關鍵。為此,我在課程伊始,便收集了很多的資料,將詞串呈現的風景制作成課件。
學生初讀12個詞語后,我進行引導:12個詞語構成了12幅很美的畫,現在我將這些畫組合在一起,看看會怎么樣。大家都閉上眼睛哦。(生閉眼)
師:大家快來看,這是什么季節的景色。(圖畫展示)
生:(驚嘆)太美了!多美的冬景圖啊!
此時,我播放輕緩的音樂,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欣賞圖畫,然后看著12個詞語,連接詞語和圖畫的記憶,讓學生為這些詞語找到相應的圖畫。
師:哪位小朋友愿意把你喜歡的詞語貼到相應的圖畫上?(生踴躍舉手)
教室的課堂氣氛異?;钴S。學生的識字興趣被點燃,在音樂和畫面的交相輝映下,12個詞已經在學生的心田撒下了記憶的種子。
二、分類建構,形成意象
識字教學的心理學基礎,就是在學生的記憶中建立表象,而后通過體驗和運用獲得字詞的含義,從而熟練運用。低年段識字教學重在積累,表象的素材積累是提高學生識字能力的有效載體。
在12個詞語中,根據現實語境可以分為4組。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完全有能力將這4組劃分出來。為此我讓學生自主學習,從自己的感受入手。
師:大家發現了嗎?這12個詞當中,每3個是一組好朋友,都住在一塊。我們一起來找找,看看誰和誰是好朋友。(分工合作,將分類的詞語和圖貼在一組。)
我將學生分成小組,大家一起動手,在音樂聲中,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將4組詞語分類后進行討論交流。
師:你們為什么將“大雪、北風、寒流”貼在一起?
生1:它們都和冬天有關,很冷。
師:那第二組“蟒蛇、螞蟻、刺猬”呢?為什么貼在一起?
生2:它們都是動物。
生3:“滑雪、溜冰、跳繩”,都是小朋友的游戲,所以要貼在一起。
生4:“臘梅、翠竹、蒼松”都是植物,也要貼在一起。
通過小組交流,學生明白了詞語分類的意義,也有了識字學習的方法,接下來我引導學生識字就可以深入具體了。
三、識字解義,誦悟有韻
低年級識字教學的任務比較艱巨,要在短暫的課堂中讓學生理解詞義,并能識字背字,這需要教師高效靈活的課堂組織能力。我提倡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從自己的問題談起。
師:現在我把12個詞分成了4組,你們有什么問題可以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
生1:我不懂什么叫“寒流”。
師:有誰能幫幫他?
學生之間互通有無,懂的學生就幫助不懂的學生理解:寒流就是很冷很冷的寒風。
師:大家覺得他說得對嗎?(出示課件)
想象:寒流來了,你有什么感覺?(很冷)寒流讓你想到了什么?(下雪了,到處都是白茫茫的。)
師:讀讀“寒流”這個詞,你們想到了什么?
生2:想到大雪、大風。
師:冬天來了,天這么冷,請大家從詞組中找出自己喜歡的詞,看看植物、動物、小朋友是怎么過冬的。
學生對詞的愛好是不同的。有的學生對植物感興趣,我就讓學生談談對翠竹、蒼松和臘梅的感受。有的學生喜歡動物,我就讓學生了解動物的習性。
通過感受和理解,學生的腦海有了和冬天有關的畫面。在感受領悟之后,學生也有了相關的字詞的表象,完成了識字教學的音、形、義的積累。
為了鞏固識字教學,我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覺,誦讀這些詞組,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在音樂聲中感知字詞帶給自己的審美體驗。
篇3
一、在形義結合中顯漢字情理
以下是我執教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夕陽真美》時的教學片段。(課件演示:夕陽下沉圖)
師:從圖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太陽慢慢地往下沉。
師:(板書“下沉”)太陽下沉,“沉”字是一個生字。(出示“沉”)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嗎?
生:左右結構,左邊三點水,右邊是“冗”。
師:你用了部件相加的方法記住了“沉”,是一個好辦法。
師:古代的人把它寫成這樣(板書“沉”的甲骨文字形),周圍是水,中間是牛,表示牛沉到水中,跟浮相反。
師:沉到水中還能看見嗎?
生(齊):當然看不到。
師:是啊,所以寫右邊的“冗”時,能不能在上面加一點?
生:不能,如果加了一點頭就露出來了,就不是沉在水中了。
教學反思:大部分漢字的字形與字義有著緊密聯系,且蘊涵著耐人尋味的情理。以上案例中,我將漢字分散到看圖學文中,在掌握讀音的同時,對學生記憶字形的方法及時予以引導,通過字理分析由字形聯想到字義,將形義巧妙結合,學生對“沉”字有了形象的感知與記憶。這一過程,既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學習曲線規律,學生學得形象生動,妙趣橫生;又體現了字理識字具有的博采眾長的兼容性,發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二、在讀、記、寫、擴中求識字效率
以下是我執教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活化石》時的教學片段。(在同一時期生活過的動物,許多早就滅絕了,大熊貓卻一代一代地活到了今天)
師:“代”字和我們前面學的一個字長得很像——化,這兩個字是兄弟,你怎樣區分它們呢?
生:“代”字右邊是“戈”少一撇;“化”字右邊像“七”,但“七”的橫要改成撇。
師:我們一起來寫這個“代”字。(老師范寫,邊寫邊說)斜鉤要拉長。(學生書空,描紅,書寫)
師:在家里,爺爺奶奶是——一代。
師:爸爸媽媽是——一代。
師:我是——一代。
師:我們家有三代人,一代一代,代代相傳。
師:“代”字很有趣,與不同的字可以組成新的詞。
師:數學老師生病了,我來代他上課,是——代課;學校舉行講故事比賽,我選湯軼涵參加,她是我們班的——代表;我自己的事情讓別人替我做,是——代勞;要想取得好成績,就要努力學習,這是你必須付出的——代價。
教學反思:在隨文識字中教師要把生字的讀、記、寫、擴落實到課堂閱讀教學之中。我們在課堂調查中發現,許多教師重識輕寫。要么是教師紙上談兵,光說不練;要么是讓學生“書空”而不讓學生“書寫”。殊不知“書空”并不等同于“書寫”,“書空”只能解決筆順問題,“書空”的字不能在頭腦里留下記憶的痕跡。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多種器官參與學習活動,能提高學習的效率。讀、記、寫、擴的有機結合,才能提高學生識字效率。
三、在理解運用中助語言內化
以下是某位教師在執教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梅蘭芳學藝》時的教學片段。
師:梅蘭芳緊盯空中飛翔的鴿子,注視水底游動的魚兒,這是一件事還是兩件事?
生:是兩件事。
師:那么這兩件事能不能同時做?
生:不能。
師:所以書上用了一個關聯詞,你找到了嗎?
生:或者。
師: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用到“或者”這個詞。(出示句式練習)
1.體育課上,同學們在操場( ),或者( )。
2.下課了,小朋友們可以( ),或者( )。
3.星期天,我在家( ),或者( )。
篇4
時間過得可真快,從來都不等人,我們又有了新的學習內容,寫一份教學計劃,為接下來的工作做準備吧!相信寫教學計劃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事情,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工作計劃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工作計劃范文1一、班級學情:
一)基礎知識:
本班共有學生33人,其中1人跟讀。絕大部分的學生都能適應學校生活,對于學校、班級的各項紀律、常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也逐漸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個別孩子上課時還是顯得那么活潑好動,自律性差,注意力難以集中,做小動作,不按照老師的指令學習,甚至上課打瞌睡,行為習慣尚在養成階段,學習也處于被動狀態。少數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學習目的還未明確,學習只是出自一時的興趣,課堂上專心聽講難以堅持。通過上學期的學習和課外閱讀的進行,孩子能讀一些淺顯的注音讀物,會背兒歌、講故事,大部分孩子已經形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班內差異較大。但天性使然,學生的好奇心很重,可塑性很強,內心很渴望教師真誠的贊揚,這一切都需要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提醒、糾正、督促,使其盡快適應學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受益終身。
二)閱讀方面:
大多數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習慣,書包里每天必帶至少一本課外書,能每天自覺看書至少30分鐘,看書時能大聲朗讀或專心閱讀,看完后能講述大意,閱讀興趣濃厚。但也有一些學生的閱讀習慣較差,不愛看書,需要家長時時督促,個別家長對于閱讀也并不重視。在創設良好的閱讀氛圍的基礎上,本學期將繼續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并嘗試推進親子閱讀。
三)作文:
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一般,看圖說話的能力較弱,長的句子就表達不清楚,也沒能運用優美詞語。寫話方面,多數學生能把好幾句話寫清楚,并注意到了開頭空兩格和運用標點符號的能力。但是有的學生連一句完整的話也說不上,需要在本學期加強說話練習和寫話練習。
二、本學期重點教學目標:
一)漢語拼音
復習鞏固漢語拼音,能借助漢語拼音識字、正音。
二)識字與寫字
1、認識450個字,會寫350個字。要求認識的字能讀準字音,結合詞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書寫。要求會寫的字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確書寫,練習在口頭和書面表達中運用。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識字。養成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2、會使用音序查字法,學習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養獨立識字的能力。
三)閱讀
1、喜歡閱讀,對閱讀有興趣。
2、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指定的課文和自己喜歡的片段。
3、能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主動積累詞語。
4、能閱讀淺顯的課外讀物,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養成愛護圖書的習慣。
四)口語交際與習作
1、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學習使用句號、問號和嘆號。
2、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和愿意與人交流的意識,能認真聽別人講話,聽懂主要內容,能主動與別人交談,講述簡短的故事和見聞。講話時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3、對寫話有興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了解日記的格式,學習寫日記。
三、教學措施:
1、充分利用四十分鐘課堂教學,采取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使他們樂學愛學,認真學好語文。
2、多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輔優補差工作,尤其關注后進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使人人感到學習的樂趣。
3、加強家校聯系,做到家校同步,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得到和諧發展。
4、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和形式,讓好的學生帶動中差生,以取得共同進步,共同發展,使班級整體成績得到提高。
5、利用晨會、班隊以及課外閱讀課,開展讀書、講故事、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激發學生自發、自覺地學習,促使學生積累詞匯,豐富語言。
6、加強識字教育,創導學生在生活中識字,并注意運用,以達到鞏固的目的,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工作計劃范文2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1)班學生素質良好,都能遵守學校的各項基本規章制度,能按時完成作業,作業質量較好。希望在本學年,學生的各科成績能夠保持,并且取得進步。
(2)班學生學習較認真,能遵守學校的各項基本規章制度,能按時完成作業,作業質量較好。
(3)班學生能夠遵守學校的各項基本規章制度,在語文學習上也有許多優秀的學生。
二、本冊教學目標
1、學習習慣
(1)繼續掌握正確的讀寫姿勢,并養成習慣;養成愛惜學習用品的習慣。
(2)繼續掌握正確的寫鉛筆字的方法;繼續培養積極發言、專心聽講的習慣。
(3)繼續培養勤于朗讀背誦,樂于課外閱讀的習慣。
(4)培養勤查字典,主動識字的習慣。
2、漢語拼音
(1)鞏固漢語拼音,能利用漢語拼音幫助識字、學習普通話。
(2)能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3、識字寫字
(1)準確認讀393個生字。
(2)掌握本冊課本安排的11個常用偏旁。
(3)能按筆順正確書寫,默寫生字288個;能按字的結構特點把字寫端正、寫勻稱。
4、口語交際
(1)能認真聽別人講話,聽懂別人說的一段話或一件簡單的事。
(2)能在看圖或觀察事物后,用普通話說幾句意思完整、連貫的話。
(3)能就所聽所讀的內容,用普通話回答問題,做到語句完整。
(4)愿意與別人進行口語交際,態度大方,口齒清楚,有禮貌。
5、閱讀
(1)繼續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指定的課文;能復述課文;會分角色朗讀課文。
(2)能聯系語言環境和生活實際,理解常用詞語的意思。
(3)能憑借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所描述的情境,知道課文的大意。
6、寫話
(1)能用學過的部分詞語寫通順的句子;能理順次序錯亂的句子。
(2)學習按一定順序觀察圖畫和簡單的事物,寫幾句連貫的話。
(3)學會“轉述”、“勸阻”等方面言語交際的'本領,能用幾句連貫的話把有關內容寫下來。
(4)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和感嘆號。
三、本冊注意事項
1、要十分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2、要改進識字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要改進閱讀教學方法,在閱讀教學的各個階段,都要把指導學生讀書與加強字詞句的基本功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
4、要使用好與課本配套的教學輔助用書、教具、學具。
四、學習習慣的培養、各種能力的培養及潛能的開發
1、培養學生勤于查字典、主動識字的習慣。
2、培養學生閱讀、寫話的能力。
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工作計劃范文3一、班級情況分析:
本學期本班共有學生10人。班級學生兩極分化情況嚴重,加上課堂紀律不是很好,本學期教學壓力較大。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打好基礎。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同時,要對他們嚴格要求,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好的學生態度不夠認真,要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他們合作,幫助他人,熱愛集體,積極參加各項活動意識。對于后進生,增強集體意識,培養他們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學習信心。落實培尖補差工作是這學期的重點,還要做好家訪工作,爭取家長的配合。
二、教材分析:
全冊教材由“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3)”與“識字”、“課文”組成。“識字”安排了2個單元,每單元4課,共8課。課文安排了6個單元,每單元3-5課,共23課。
1、關于識字。本冊繼續采用“識字分流”的辦法安排生字。全冊共安排生字406個,其中要求會寫的為276個,另外的130個只要求認識?!白R字”課有三種形式:
(1)詞串識字。
(2)看圖會意識字。
(3)形聲字歸類識字。
2、關于課文。全冊教材安排課文23篇,其中韻文6篇。有些課文內容與秋季風光有聯系;有些課文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多姿多彩的兒童生活;有些課文讓學生認識社會,認識人生等。
3、關于練習。全冊教材共安排綜合練習8個,每單元后面安排1個。練習以綜合性為主,內容包括學用字詞句、寫字、讀讀背背、口語交際等。
三、本冊教學目標
1、學習習慣。
(1)掌握正確的讀寫姿勢,養成愛惜學習用品的習慣;
(2)勤于朗讀背誦、樂于課外閱讀的習慣。
2、漢語拼音。
(1)鞏固漢語拼音,能利用漢語拼音識字,學習普通話。
(2)認識大寫字母,能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3、識字寫字。
(1)準確認讀406個生字。
(2)掌握27個常用偏旁,正確書寫、默寫276個生字。
4、口語交際。
(1)能認真聽別人講話,能在看圖或觀察事物后,用普通話說幾句意思完整、連貫的話。
(2)能就所聽所讀內容,用普通話回答問題,愿意和別人交流,態度大方,有禮貌。
5、閱讀。
(1)繼續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指定的課文。
(2)能聯系語言環境和生活實際,理解常用詞語的意思。
6、寫話。
(1)能用學過的部分詞語寫通順的句子;能理順次序錯亂的句子。
(2)學習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圖畫和簡單事物,寫幾句連貫的話。
四、具體措施:
1、深入學習新課程改革的理論知識,更新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改變讓學生接受學習、被動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
2、發揚敬業精神,充分利用我校的多媒體設備和遠程教育資源,認真上好每一節課。課前精心準備課件,吃透教材,保證每節課的教學質量。認真批改每一次作業,及時反饋。
3、做好學生的課外輔導和補缺補差工作。充分利用課內課外的時間加強學困生的輔導轉化工作。
4、重視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組織好語文實踐活動,充分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5、不斷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為教育教學服務。如:怎樣制作優質的多媒體課件,怎樣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等。
6、積極參加語文教研活動,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五、教學時間安排:
本學期所需教學時間初步估計如下: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3)2課時
識字8課24課時
課文23課69課時
綜合練習8個24課時
小計:119課時
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工作計劃范文4一、教材分析
本冊共有課文32篇,其中精讀課文24篇,略讀課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還編排有8篇選讀課文。每組教材包括導語、課文和語文園地三大部分。第二組和第五組各安排了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附錄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會認的字;生字表(二),要求會寫的字;詞語表。
教材繼續以專題組織單元,設計了八個專題。它們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愛護周圍環境,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豐富多彩的兒童生活,可貴的親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國際理解和友好,神話故事、傳說。每個專題人文內涵豐富,貼近兒童生活,體現時代特點,蘊涵教育價值。
二、學習目標
1.在語文學習中,體現8個專題的思想。
2.認識200個字,會寫300個字。累計認識2200個字,會寫1600個字。
3.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繼續練習用鋼筆書寫正楷字,用毛筆仿影。
4.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繼續學習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6.學習聯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詞句的意思,繼續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8.繼續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9.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誦讀優秀詩文,練習復述課文。
10.繼續培養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
11.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12.能用普通話交談。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請教,就不理解的意見與人商討。繼續具體生動地講述故事,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講述一件事情。
13.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
三、學生情況分析及教學措施
本班小部分同學紀律散漫,行為習慣不好,學習沒有自覺性,經常作業不按時完成。對于這小部分學生有待于今后教學中采取多種方式,激發其學習積極性,逐漸養成遵守紀律,愛學習,求上進的良好習慣。
1、準確把握教學目標,不隨意拔高或降低。
2、扎實進行語言訓練,著重進行段的訓練——讀懂一段話,寫好一段話,繼續對學生的識字、寫字給予重視,幫助他們積累詞匯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達方法。
3、注意聽說讀寫的聯系。要讓學生通過閱讀學表達,從讀中學寫。在作文訓練中,要充分運用課文中學到的表達方法,鼓勵學生寫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4、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四、教學進度
單元教學內容合課時周次
一1—4課語文園地一131—2
二5—8課語文園地二143—4
三9—12課語文園地三145—6
四13—16課語文園地四147—8
五17—20課語文園地五109—10
六21—24課語文園地六1110—11
七25—28課語文園地七1412—13
八29—32課語文園地八1414—15
期末復習、期末綜合測試716—
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工作計劃范文5一、本冊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由“識字”、“課文”和“語文園地”組成。各部分相互聯系,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課文”安排了8個單元,每單元4~5課,共34課。每單元安排1個綜合練習,共8個。
本冊繼續采用“識寫分流”的辦法安排生字。全冊共安排生字450個,其中要求寫的為350個。
本冊教材安排課文34篇,其中韻文8篇。大體上按內容分為8個單元:1~4課為“秋光篇”,課文內容大都與秋天的物候有關;5~8課為“生活篇”,意在反映兒童的生活樂趣;9~12課為“祖國篇”,意在培植學生愛祖國、愛首都、愛中華民族的情感;13~17課為“人生篇”,意在讓學生認識社會,明辨是非,學會在故事中感悟生活;18~21課為“團結篇”目的是引導學生與人要友好相處,團結合作;22~25課為“情感篇”意在讓學生學習用真情獲得真情,培養愛心;26~29課為“環保篇”,主要教育學生熱愛自然,保護環境;30~34課為“科學篇”,意在讓學生關注科學,從而愛科學,學科學。
本冊教材仍然堅持“多編少搬”的原則,所編選的課文,仍然體現內容豐富、充滿情趣的特點。
本冊課文語言規范,淺顯易懂,便于對學生進行朗讀、背誦、復述、口語交際等訓練。插圖精美,富有童趣,便于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其形象思維能力。
二、班級情況分析
我班學生人數51人。年齡大多是7歲左右。經過一年的語文學習,有了一定的語言基礎,但由于教材變動較大,要求認識和會寫的字很多,課文篇幅很長而且全部脫拼音了,對于剛上二年級學生來說真的很難。而且我班學生男女比例懸殊,男生比女生多,男生比較好動,上課注意力較難集中,學生年紀較小還是容易受他人影響分散注意力,影響學習效果,大部分同學學習認真,上課能認真聽講,積極舉手發言,課后按時完成作業,他們聰明好學。但也有少數一部分同學基礎較差,個別同學頭腦不夠聰明,反映慢,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后進生的學習,使他們逐步趕上大部隊。
三、教學目標:
1、學習習慣。
(1)繼續掌握正確的讀寫姿勢,并養成習慣。
(2)繼續培養專心傾聽的習慣,養成認真寫鉛筆字的習慣。
(3)培養勤于朗讀背誦,樂于課外閱讀的習慣。
2、漢語拼音。
(1)繼續鞏固漢語拼音,利用漢語拼音幫助識字、閱讀、學習普通話。
(2)認識大寫字母,能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3、識字寫字
(1)準確認讀450個生字。會默寫出350個生字。
(2)能按筆順正確書寫、默寫生字。能按字的結構把字寫端正、勻稱。
4、口語交際
(1)能認真聽別人講話,聽懂別人說的一段話和一件簡單的事。
(2)能在看圖或觀察事物后,用普通話說幾句意思完整、連貫的話。
(3)能當眾說話,做到口齒清楚,語句完整,有禮貌。
5、閱讀
(1)繼續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指定的課文。能復述課文。會分角色朗讀課文。
(2)能聯系語言環境和生活實際,理解常用的詞語的意思。
(3)能借助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內容,想像課文所描繪的情境,知道課文的大意。
6、作文
(1)能運用學過的詞語寫句子,能理順次序錯亂的句子。
(2)學習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圖畫和簡單的事物,寫幾句連貫的話。
(3)學會“祝賀”、“購物”、“待客”等方面的言語交際的本領,能用幾句連貫的話把有關的內容寫下來。
(4)學習使用逗號、句好、問好和感嘆好。
四、教學措施
1、充分利用閱讀課,注重讀寫結合。
2、充分利用各種電教媒體,提高學生的習作興趣。
篇5
關鍵詞:識字教學;高效;科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串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
回首以往的識字、寫字教學,高耗低效,究其主要原因,不外乎機械識字與“平均用力”。如何實現識字、寫字教學的低耗高效?筆者認為,根據每個漢字的獨特性,因字設法,因時制宜,根據學情,因材施教,可切實提高識字、寫字教學效率。
一、因字設法,厚積薄發
漢字是以象形字、會意字和指事字這樣的圖形文字為基礎,以會意字為主體的表意文字體系。每個漢字都有其獨特性,根據其獨特性,可以設置不同的學習方法。
1.追根溯源,認祖歸宗
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幅畫,一首詩,每一個漢字的背后都有一個故事。從字源的角度識字,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古人造字時對這個字的思考與設計。如“兔”中的一點,學生在書寫時很容易丟掉,教師教學時就很有必要溯源,讓學生看看這一點在這個字中代表什么。其中“兔”字就要溯源三個演變過程:甲骨文“”、小篆“”、隸書“兔”,才更好說明這一點代表兔子的尾巴。
識字教學時追尋漢字的起源,將實物圖形與文字相對照,通過展示漢字演變過程,幫助學生輕松記憶字形,理解字義。
2.運用字理,一舉多得
“世界上唯有漢字有字理?!痹谧R字教學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感悟漢字構字規律來識記生字,進而產生探究漢字規律的濃厚興趣。如:《“紅領巾”真好》中學習“牌”字時,圖字結合演示“片”字的來由:()()片。學生從形象的演示中明白“片”字就像劈開的木片,帶有片字旁的“牌”指的是扁扁薄薄的木牌、門牌、車牌、撲克牌……“巢”字是象形字,教學中圖字結合演示“巢”字的演變:巢,凸顯了象形字從圖形到文字的有趣演變過程。漢字在學生眼里不再是死氣沉沉的方塊,而是栩栩如生的圖畫;不再是干巴巴的筆畫組成,而是流暢的線條繪畫。
3.融入字族,舉一反三
在漢字這個大家族中,每一個漢字都有其獨立的小家族。掌握了漢字的組合方法,不僅可以擴大識字量,而且能提高應用率。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教學中,教師選擇“掛”和“哇”兩個字作為著眼點,不僅讓孩子們找出這兩個字的區別之處,而且明白“為什么會是不一樣的偏旁呢?”讓孩子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接著通過給這兩個字換偏旁,引導積累把文本從文內拉到了文外。(這是在課堂最好的、最有實效的方法之一)這首兒歌不僅講明了這些生字的字義,而且揭示了字形表意的特點。教師遵循漢字的系統特點,科學解析部分字的偏旁部首,帶出了一串字。字族識字,簡化了教學步驟,優化了識字過程,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
二、因時制宜,隨文入境
教學必須講究時機,掌握好時機,可以事半功倍。識字、寫字教學并非是一個獨立的教學環節,其教授時機存在于教學流程的每一個環節。因此,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教師要學會選擇合適的時機,巧妙地引導學生與漢字相遇。尤其是低中年級,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及識記特點,自然地將識字寫字分布于教學流程的每一個環節。
1.在激趣導課中融入識字教學
課題中帶有要求認讀的生字,這是中低年級語文課較為顯著的特點。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一冊為例,20篇課文中就有15篇課文的課題帶有認讀字。教師可根據這一特點,不失時機地在激趣導課時融入識字教學。
如在教學《四個太陽》時,教師創設情境:在悠揚的音樂聲中一輪紅彤彤的太陽緩緩升起。學生在跟太陽打招呼的過程中,讀準“太陽”的字音。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加一加、換一換、找朋友等方法識記“陽”。最后學生和教師一起寫太陽的名字,學會寫“陽”字。這樣隨“題”識字,學生興趣盎然。
2.在初讀感知中引入識字教學
初讀《乞巧》這首詩,老師有意識地把大屏幕上“宵”與“霄”用紅字表示,進行字形區別。出示篆文,讓學生猜測是什么,原來“宀”即房屋,閣樓?!跋弊直玖x“在小閣樓過夜”,引申為晚上?!跋觥睆摹坝辍保玖x“粒狀雪花,米雪”,引申為“云際天空”。初讀課文后,在學生自主識字的基礎上,如此講解比較,再加以細致指導書寫,“宵霄”二字便在學生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學生今后再也不會混淆了。
3.在品讀悟情中滲透識字教學
語文教學離不開讀文悟情。教師要善于抓住帶有生字的關鍵語句,并以此為突破口,組織學生讀、說、練、評,讓學生在理解內容、體悟情感的同時,認字讀詞,明白字義。
如《兩只小獅子》一課教學中,教師遵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依托關鍵語句“一只小獅子整天練習滾、撲、撕、咬,非??炭??!眮韼印皾L”“撲”“撕”“咬”等字的認讀任務。同時通過情境創設“早晨,天剛蒙蒙亮,勤勞的小獅子就開始練習――;中午,太陽火辣辣的,小動物們都躲在樹陰底下乘涼,勤勞的小獅子又在練習――;晚上,天上的星星一閃一閃的,小動物們都鉆進了溫暖的被窩睡覺了,勤勞的小獅子還在練習――。像這樣從早到晚,就叫做――整天?!笔棺至x在生動形象的語言環境中凸顯出來,將認字學詞、讀文悟情合二為一,有機整合。
4.在描摹書寫中鞏固識字教學
寫字教學是識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描摹書寫的過程中,學生再一次對字形進行了精細分析和綜合記憶,是熟悉、鞏固和掌握字形的絕好機會。教師要重視書寫指導,指導學生看清生字的書寫位置、間架結構、筆畫的穿插挪讓等,使學生在感受漢字形體美的同時,把字形牢牢記在心中。
如指導學生書寫“垂”字時,首先借助課件,理清書寫筆順。然后通過范寫,配合口訣(短撇來當頭,一橫短又平,一豎站中間,二橫最長在中線,一豎一撇左右立,三橫長四橫短)來明確筆畫的書寫要點。最后放手讓學生練寫。這三個步驟目標明確,尤其是第二步用簡明扼要的口訣來突破書寫難點,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認字如認人,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是朋友?!弊R字、寫字教學,尤其是低中段的識字、寫字教學,需要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隨文入境,科學、巧妙、自然地呈現,回環往復,層層遞進,以達到低耗高效。
三、因材施教,去蕪存菁
回顧以往的識字、寫字教學,教師對于教材設定的“生字”沒有進行必要的教學判斷,總是用同樣的教學時間、同樣的教學要求,甚至是同樣的教學方法來展開。如此教學,勢必出現兩種情況:一是“生字不生”,由于學生學前水平的參差不齊,部分學生在課前就已經認識教材中設定的生字;二是“生字還生”,部分學生雖然已經學了生字,但是換了一個語言環境,由于字的讀音、意義發生了變化,又不認識了。
針對“生字不生”和“生字還生”這兩種情況,老師必須真正指導學生從有效學習的角度著手,了解學情,對癥教學。
1.首次相遇,一見鐘情
學生第一次遇見一個漢字,第一次學習這個漢字,會給其今后的學習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第一次學習,一旦發生了什么錯誤,之后的矯正需要下很大工夫。因此,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學生在課堂上與漢字的第一次相遇。教師應注重生字的“首識”,將一個東西在一定程度內放大,對我們的認識和記憶有很大的幫助,學習生字也是這個道理。
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清澈的湖水》在“我會寫”8個生字中,“紙”是教學重點,總有部分學生會情不自禁地在“氏”下加點。教學時,教師尋根溯源,講清“紙”字的來歷:“紙”字從絲,氏即底部,聲旁。紙,古時漂洗絲帛時沉落在池底竹篩上的一層雜絲,粗絹。為防止學生寫錯,老師又附上一句:絹紙無斑點。接著老師在板書范寫“紙”時把生字寫得大大的,到底有多大?一般是四個格子的位置。而且讓孩子們跟隨老師書寫,再在生字本上放大,工工整整地書寫一遍。
2.巧抓典型,有的放矢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生字很多,尤其是一二三年級,幾乎每篇課文都有十余個生字。教師在預設學案時,必須認真研究每個生字,根據學情,篩選并確定識字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做到有的放矢。在識字教學中,要抓住生字中的典型,巧妙設置識字方法,引導學生更藝術、更科學地學習生字,不斷優化識字過程,提高識字效率。
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卡羅爾和她的小貓》一課教學時,在學生自由讀課文的過程中,老師根據巡視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依次板書讀音方面易混淆的詞語:
滑稽 抽屜 糊涂
軟墊 絨線球
蹭
這樣從多音字、輕聲、平翹舌音等方面入手,將字詞分組出示。借助讀音上的共同特點,幫助學生突破生字讀音上的難點,做到重點突出,落實扎實。
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紅領巾”真好》指導寫字時,教師將“捉、蹦、跳”歸類指導。以往不少同學受“”“足”互相副遷移影響,“”寫成“足”,“足”寫成“”。尤其是學了“”,“捉”錯寫成“扌”,這里,選擇這三字一同教寫,在直觀對比中不僅理解了“捉、蹦、躍”三個字的異同,而且有效地降低了錯誤率。
3.難處授法,重點指導
當學生具備了初步的獨立識字、寫字能力時,為了提高識字、寫字的效率,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地尋找規律,發現易錯字,如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搭石》要寫的字有11個,逐個教學費時費力,而且成效不一定明顯。而十分鐘寫字是新課標的要求,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把字寫正確、寫美觀,教師引導學生把本課要寫的生字按照結構歸成左右、左中右、半包圍三類,學生從中發現規律。引導學生讀帖不僅是第一學段的教學目標,同樣也是二三學段的教學目標。將寫字的教學指導貫穿到整個小學階段。教師盡可能地做到少教已知,多教未知。利用漢字獨特的構字規律,遵循構字規律識字、寫字,是提高識字、寫字效率的好方法。
漢字教學,奧妙無窮。因字設法、因時制宜、因材施教猶如識字、寫字教學的“三部曲”,清新自然的旋律令識字、寫字教學妙趣橫生、低耗高效。只要我們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巧抓時機,科學引領,循序漸進地教給學生自主學習漢字的方法,讓學生興趣盎然地融入漢字王國,就能奏響高效識字、寫字的新樂章。
參考文獻:
篇6
然而,作為重點的詞語教學,歷來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反思當前的語文課堂,對生字和詞語的把握和處理,一直是許多老師苦苦探索的“冰寒地帶”,或盡力回避,或“浮光掠影”。在詞語教學中,脫離語境,就詞解詞的現象時有發生,導致低年級學生對詞語學習不感興趣,繼而產生厭學心態,使詞語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引領兒童在具體的語境中學習詞語呢?
一、創設情境,理解詞語含義
傳統的查字典釋義或教師直接告訴詞義的詞語教學,不但調動不起學生學習詞語的興趣,而且實效性很差,無法在學生頭腦中留下印象。在語文教學中,創設適當的情境,既有助于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又有趣有效。如教學《從現在開始》(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一課,對“議論紛紛、叫苦連天”兩個詞語的處理:
師:當貓頭鷹命令動物們白天休息,夜間做事時,動物們會怎么說?
(學生紛紛發表不同看法。)
師:小朋友、小動物你說一句,我說一句,這就是——(生:議論紛紛)
師:現在你能用議論紛紛說一句話嗎?
……
師:一個星期下來,動物們天天熬夜,它們會說些什么呢?
(學生交流。)
師:剛才大家都在訴苦,用課文中的詞語就是——(生齊說“叫苦連天”)
案例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特定的語境,讓學生在語境中,通過角色體驗,在生動的言語實踐中真正進入文本世界,詞語所表達的內在意思只需稍加點撥,便能儲存于學生的大腦中。學生不但輕松理解“議論紛紛”、“叫苦連天”的意思,還能正確地運用,可謂一舉多得。
二、喚醒表象,感悟詞語形象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習言語,要讓詞深入到兒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詞在兒童的頭腦和心靈里成為一種積極的力量,成為他們意識中帶有深刻內涵的東西。”文章中的許多詞語都是經過作者精心挑選,反復推敲而來的,不僅形象生動,而且折射著作者的感彩。為了讓兒童獲得深刻的體驗,讓詞語煥發生命的光彩,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引領兒童通過想象畫面、詞語組合等方式喚醒詞語表象,由抽象的詞語進入具體的形象去感知、感悟。如教學《江南》(蘇教版語文一年級上冊)中的“田田”一詞:
師:誰能猜一猜“蓮葉何田田”是什么意思?
生:可能是蓮葉很甜很甜的意思。
(顯然,學生根據“田”與“甜”同音而做出了這樣的判斷。)
師:這里的“田田”可不是很甜很甜的意思。小朋友們,請仔細觀察插圖,看看蓮葉是什么樣子的呀?
(學生根據插圖上蓮葉的樣子講出蓮葉大、綠、密的特點。)
師:真會觀察!根據你們的回答,老師送大家兩個詞語——“層層疊疊”與“茂盛”。
生:老師。我感覺蓮葉像是喝了很多很多的水,看起來嫩嫩的。
師:真會看圖,還能說出自己的感受。
生:(手舉得非常高,小臉通紅)老師,我也送大家一個詞“水靈靈”。我媽媽上次買了桃子,她說“這桃子水靈靈的”,剛才小朋友說“蓮葉像喝了很多水”,我看也可以說“蓮葉水靈靈的”。(師生熱烈鼓掌)
生:蓮葉像一個大大的涼帽。
(小朋友立刻笑了,用小手在自己頭頂上比畫涼帽的樣子。)
生:蓮葉像一把小傘。
師:真會想象呀!蓮葉就像是高高舉在手中的綠色小傘。
(小朋友立即高舉小手做撐傘的動作,此時的課堂氣氛非常熱烈。)
師:小朋友剛才說了這么多,其實已經說出了“蓮葉何田田”的意思了。誰再來試一試呢?
生:蓮葉長得很茂盛,像一把高高舉起的小傘。
師:說得真好。這句話是贊美蓮葉的?!吧徣~何田田”中的“何”是“多么”的意思。我們也來贊美蓮葉吧?。ǔ鍪揪涫剑骸岸嗝確____的蓮葉呀!”)
(學生聲情并茂地贊美蓮葉并齊讀句子,讀出對蓮葉的贊美和喜愛之情。)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田田”一詞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若只用干癟抽象的說教,一年級的孩子很難理解“田田”一詞的豐富內涵。教學中,老師先是巧妙地利用插圖引導學生將“田田”一詞化為眼前可視的“實物”,進而在對話中啟發想象荷葉茂盛的畫面,體會“田田”一詞中作者滲透的由衷的贊美之情,在此過程中,還極自然地引出了“層層疊疊、茂盛、水靈靈”等一些描寫蓮葉的詞語,在語境中,學生不但理解了詞語,而且有效地積累和運用了詞語。
三、構建語境,豐富詞語形式
傳統語文教學習慣將詞語作為個體孤立教學,如此一來,詞語就陷入呆板單調的泥沼,學生對詞語的理解也會顯得機械、枯燥。其實,許多詞語存在著豐富的聯系,而根據課文內容,構建新的語境,將零散的“詞語”串聯成線,不僅可以豐富詞語形式,還能放大詞語教學功能,如《我為你驕傲》(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一課,在教學“道歉 信封 攢錢 信箱 繼續 驕傲 頓時”這組詞時,可以通過構建新的語境來重組詞語:
小男孩在打碎老奶奶家的玻璃后,決定賣報紙攢錢,向老奶奶道歉。當他把信封投到老奶奶家的信箱后,心里不再害怕、擔心、不自在,而是頓時一陣輕松。小男孩終于可以繼續他平靜的生活了。我們為小男孩的誠實感到驕傲。
教學中,我們通過構建新的語境,把這些單個的詞組合成一個“整體”,引導學生閱讀中學詞,在學詞中推進閱讀。因為有主線的串聯,學生對詞語的理解便有了依托、有了方向。在具體的語境中,這些原本孤立的詞語因為相互間的聯系而變得鮮活、形象,而連詞成段的方式,在幫助學生回顧文本內容的同時,更把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蘊含其中,這樣的詞語積累和運用就顯得更加有效。
四、依托文本,豐盈詞語內涵
引導學生理解感悟詞語時,不能僅僅停留于表層內容、意思的理解,而要依托文本,將詞語納入文本的具體語境進行品味推敲,感悟詞語潛在的、隱含的深層意思,領悟作者用詞的精妙。
如教學《灰雀》(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結尾處:“第二天,列寧來到白樺樹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歡蹦亂跳地在枝頭歌唱?!边@個句子中“歡蹦亂跳”一詞,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加深理解:
師:讀讀句子,想一想句子里“歡蹦亂跳”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寫灰雀跳來跳去,很快樂的樣子。
師:課文里還有哪些句子能幫助我們看到那只歡蹦亂跳的灰雀?可以聯系上文找一找。
生:(默讀后)課文第一自然段中說:“它們在樹枝間來回跳動,婉轉地歌唱,非常惹人喜愛?!边@句話就是描寫歡蹦亂跳的灰雀的。
師:哪些詞語能讓你體會到灰雀的“歡蹦亂跳”?
生:“來回跳動”“婉轉的歌唱”這幾個詞都是說灰雀在很高興地唱歌跳舞。
師:你體會得很好,這句話里雖然沒有出現“歡蹦亂跳”這個詞,但是從灰雀的動作和歌聲里我們都能體會到它的快樂。
生:老師,我還有補充,原本公園的白樺樹上有三只灰雀,其實它們都是好朋友,可是那個小男孩捉走了深紅色胸脯的灰雀,它們分開了?,F在那只灰雀又回來,它又可以看到老朋友了,可以在樹林里和老朋友一起飛翔,一起唱歌了,所以它歡蹦亂跳了。
以上片段中,對“歡蹦亂跳”一詞的理解,教師并沒有停留在“快樂”這種模糊的、泛泛的理解層面上,而是將其放在全文語境中,引領學生通過聯系上文更好地理解。學生通過第一自然段中的語句,不僅感受到了灰雀在“樹枝間來回跳動”的快樂,還從“婉轉地歌唱”中感受到了它那種情不自禁的歌聲也是快樂動聽的,更有孩子從“友情”的角度,發現了好友重逢的心情也令灰雀“歡蹦亂跳”。反復地品味推敲,讓學生對“歡蹦亂跳”一詞的理解更顯多元化、立體化,詞語的內涵也從中得以不斷豐富。
五、鏈接生活,觸摸詞語情感
鏈接生活情境,是指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利用學生生活中有過的經歷和體驗,打通詞語和生活相聯系的通道,喚起學生頭腦中與詞語相關的表象和情感,使詞語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對應,引領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詞語。
如《筍芽兒》(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中“呼喚”一詞的教學:
師:(多媒體模擬雨聲)仔細聽,這是誰的聲音?
生:是春雨姑娘的聲音。
師:(多媒體模擬雷聲)這又是誰的聲音?
生:是雷公公的聲音。
師:春雨姑娘來了,雷公公也來了,他們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呼喚筍芽兒。(出示“呼喚”,生齊讀)
師:“呼喚”就藏在這兩個句子中,自己讀讀,你能給它換個詞嗎?
生:可以換成“喊”或“叫”。
師:這幾個詞的偏旁都是“口”。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時候也可以用上“呼喚”這個詞?
生:早晨,媽媽輕輕地呼喚我起床。
師:媽媽輕輕的、溫柔的呼喚里包含著一份深深的愛。
生:心愛的小狗不見了,我到處呼喚它。
師:是怎么呼喚的?
生:著急的呼喚。
師:把“著急”這個詞用進去。
生:心愛的小狗不見了,我著急地到處呼喚它。
師:同樣是“呼喚”,卻能表達不同的心情。小朋友自己練一練,春雨姑娘和雷公公又是怎么“呼喚”筍芽兒的?(學生練讀,讀出來兩種不同的“呼喚”。)
在這一片段中,對“呼喚”一詞的理解,老師并沒有停留在就詞解詞的層面,而是將它放在一個新的語言環境中,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生活中熟知的“呼喚”,如此“呼喚”一詞便產生了新的語意張力。當學生生活中的相似記憶被喚起,觸摸到詞語所蘊含的獨特情感,并產生全身心的體驗時,詞語的理解便也在學生的個性解讀中被打上了鮮明的烙印。
六、互文參讀,體會用詞的準確
《鄉下人家》(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一文中,有這樣一個句子:“有些人家,還在門前的場地上種幾株花,芍藥、鳳仙、雞冠花、大麗菊,它們依著時令,順序開放……”在這句話中,“時令”一詞,學生不易理解,“順序”一詞與我們平時使用的又有些不同。一位老師教學這兩個詞的方法值得借鑒。
課件出示含有“時令”、“順序”兩詞的句子。指名讀后,老師問:“讀著‘依著時令,順序開放’這句話,你的眼前出現了什么景象?”(學生交流,老師不作分析。)
接著出示《花鐘》(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中的一段話:凌晨四點,牽?;ù灯鹆俗仙男±?五點左右,艷麗的薔薇綻開了笑臉;……
讓學生讀讀這段話,說說發現了什么。(一天中,花兒按著時間次序開放。)
再出示: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蘭花盆里裝,三月桃花紅十里……
教師朗讀后,請學生說說從中體會到了什么?(一年中,花兒按季節有順序地開放。)
最后,教師又回歸文本語境,安排了一個拓展練習:鄉下人家的場地上,春天桃花梨花競相開放:夏天 ;秋天 ;冬天 。喇叭花在夏天的早上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午時花在夏天的 ;夜來香在夏天的
。真是依著 , 開放!
這位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個詞語時,立足文本,利用互文的方法,巧妙地將詞語置于一個新的語境中,用新文本的相關性來創設“語用”情境,在新舊文本的互相交叉、借用、闡釋下,復活詞語的本來面目,使詞語更加精美傳神。學生在“語用”情境中不但理解了詞語的意思,而且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
需要注意的是,低年級課文中需要教學的詞語很多,若每個詞都采用在語境中識詞的方法,不但較難做到,而且處理不當的話,反而會影響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因詞而異。對于文本中一些學生可直接理解,日常生活中較常見的詞語,可采用簡單識詞的方法,以達到省時的高效目的;對于一些結構特殊,可通過理解關鍵字來揣摩意思的詞語,就放手引導學生通過借助工具書等方式,培養學生自主識詞的能力。
詞語,從來就不是無生命的僵硬符號,當其融入具體的語言環境,融入我們的精神生活時,它便充滿了生命的活力。我們要做到的是,通過多種形式引領孩子在語境中體會詞語的意蘊。
篇7
一、設定多元目標,實現綜合性
新版框定了“三維”目標,它包括: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過程、方法。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們考慮更多的是德育目標,不自覺中窄化了課程目標,忽視了綜合性的內涵。所以,多元性目標的設定,應該成為懸在任課教師頭上的一柄利劍,需要隨時關注它、敬畏它。比如,《偉大的先人》(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可以設定如下的教學目標(為了方便說明,在每小點后面注明了目標指向,下同):(1)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孔子對我國乃至世界的影響(知識);(2)簡單了解《論語》(知識);(3)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紀念孔子的意義(德育);(4)學習收集、處理、歸納、運用信息的基本方法(能力、方法);(5)嘗試用探究式學習方法進行學習(方法、過程)。再如,《學做小雄鷹》(人教版二年級上冊)可以設定如下的教學目標:(1)了解《飛翔的小雄鷹》的故事內涵,知道面對困難時,不膽怯,想辦法解決(知識);(2)有能力嘗試富于挑戰性的活動(能力);(3)愿意做勇敢、堅強的孩子,不嬌氣,培養不怕吃苦、勇于和困難作斗爭的品質(情感、態度等)。上面兩課的目標設定呈現了多元化狀態,體現了“三維”課程標準,顯現了教材應有的價值,如果任教者循著這樣的目標思路,在教學實踐中一以貫之,逐環落實,綜合性就能發揮最大效應,就能培養完整的“人”。
當然,“三維”目標是對整體而言的(包括整冊教材、單元教材等),并非每一個主題、話題教學都要死摳“三維”目標,應該因文而異,因班級學生實際而異而有所側重,否則就有矯枉過正之嫌了。
二、實行跨學科整合(融合),實現綜合性
借鑒清華附小主題教學經驗,可以在實現小學品德學科綜合性方面實行跨學科整合(融合),從而達到“兒童的生活體驗與道德體驗,知識學習與社會參與、問題探究等彼此滲透、相互促進,實現生活、教學、發展的三位一體”的目的。
1. 與學校的行為習慣教育相融合?,F行的小學品德教材,有許多行為習慣教育的內容,而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又是學校傳統教育項目,二者可以有機融合。比如《我和規則交朋友》(人教版三年級上冊),主要是教育學生規則很重要,無處不在,人人都要遵守規則。這些教學內容可以與學校的排路隊要求、做操要求、課間活動要求等行為習慣教育相結合。教學時,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園里找一找學校在這方面制定的規則,讓他們說一說應當如何去做,大家都做到了沒有。由此,讓學生明白,課內學習與學校的生活是融為一體,是學校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在課內學,更要在課外做。
2. 與家庭教育相融合。只有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三駕馬車齊頭并進,才能實現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否則,“5+2=0”的慘狀就可能出現。德育如此,品德學科教學也不例外。比如教學《我愛我家》(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可以讓學生回去問問家里人,他們出差或外出做事,想不想家,為什么想家;請家里長輩給他們講一講“家的故事”。讓學生從中明白,家是溫馨的地方,家是避風的港灣,家里的燈火永遠是最明亮的,我愛我家。再如教學《我的責任》(人教版三年級上冊),不妨請家長給孩子說一說家里每位成員的不同責任、不同擔當;說一說他們為這個家都做了些什么。家長的現身說法,更容易讓學生領悟到,家庭的每個成員都有各自的責任,每個人都要有作為,有擔當。
3. 與語文學科教學相整合。(1)與口語交際課相結合?,F行的品德教材,都會選擇編輯一些體現“家庭”“學?!薄吧鐓^”主題的教學內容。比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就是以“家庭、學校和社區”為標題,下設三個主題,即“我愛我的家”“我們的學?!薄拔疑畹纳鐓^”。這些教學內容完全可以與語文教材中的口語交際課“介紹一個你喜歡的地方”相整合。盡管二者的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有別,但通過口語交際的形式,呈現“我”眼中的家庭、學校、社區,再通過教師、同學的點評與指導,既能培養“愛”之情感,又能提高口頭表達能力。(2)與作文課、語文實踐活動課相結合?!秾ぢ放c行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漫游世界》(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等教學內容,本身就是要通過走出校門開展活動才能達成教學目標,如果能與作文課、語文實踐活動課相結合,既可以解決學生作文“無米之炊”的頑癥,又可以讓品德學科的生活性得到很好的落實,可謂雙贏。
4. 與班隊活動相整合?!拔覀兊拿裰魃睢保ㄈ私贪嫖迥昙壣蟽缘诙卧┡c“再見,我的小學生活”(六年級下冊最后一個單元)等教學內容就可以與班隊干部選舉和班級畢業典禮等活動相結合。前者可以為后者提供豐富的活動內容,后者則可以為前者增添活動方式,可謂相得益彰?!安磺闹袊恕保昙壣蟽缘诙卧┑冉虒W內容可以與少先隊“祭掃烈士墓”“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等活動相結合。
三、利用多元資源,實現綜合性
品德課程開放性的特征,決定了本課程的資源是多元的、開放的。正如一位德育教育家所說“過去我們把課程當作整個世界,現在我們要把整個世界當作課程”。
1. 關注熱點新聞。通過培養學生收看新聞的習慣,從而收集熱點新聞,充實教學內容,更讓學生感受生活處處是德育。比如:霧霾、河流污染、堵車……都是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有效資源。
2. 收集身旁真事。班級、學校、家庭、社區時常會有一些事情發生,其中的部分事情,非常有教育意義,可作為教學資源充實到教學活動中,增強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比如,學生課間摔傷、上體育課骨折、家長自愿者行動等,這些事情就發生在學生身邊,非常鮮活,學生感受深刻,教育效果也會很明顯。
3. 利用文學資源。豐富的文學資源,品德學科教學時,大都可以“拿”來用之。比如,教學《祖國的寶島臺灣》(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課尾可以這樣安排:
篇8
【片段一】導寫“領”字,尋找規律
師:小朋友們,每位同學胸前佩戴的紅領巾是少先隊員的標志,讓我們自豪地讀一讀――
生(齊說):紅領巾!
師:(板書“紅領巾”)再讓我們親切地讀一讀。(生讀)
師:(出示田字格中的“領”字的課件)同學們,仔細瞧一瞧,比一比,左右兩邊誰胖誰瘦?
生:左邊瘦,右邊胖。
師:有些左右結構的字左瘦右胖。你還發現了什么?
生:“令”在這里 “捺”變成了“點”。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因為“令”的謙讓,“領”字就顯得美了。有些字做偏旁的時候,有的筆畫要改變,左右才顯得和諧,字體才好看。跟著老師寫一寫,要把字寫漂亮哦。
(師示范,生仿寫)
【片段二】運用規律,掌握方法
(出示含有要書寫的漢字的兒歌:嘰嘰喳,蹦蹦跳,小鳥機靈又活躍。理羽毛,捉害蟲,保護樹苗立功勞。晨風吹,放鳥巢,“紅領巾”鳥人)
師:請同學們讀一讀,仔細看,發現了什么?(齊讀)
生:帶點的字是本課要寫的字。
師:(把字集中在一起)請同學們運用剛才發現的規律,看看這些字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生:“蹦、躍”是足字旁,足字做偏旁“捺”變成“提”,和“領”字一樣,都是左瘦右胖。
生:還有“理、捉”也是左瘦右胖,“王”字做偏旁后最后一筆也變了,“橫”變成了“提”。
師:是呀,左右結構的字這樣一避讓,字就顯得更美了。
生:兩個上下結構的字“晨”和“靈”上扁下長。
生:“羽”字像雙胞胎,矮的弟弟在前,高的哥哥在后。
……
篇9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0A-0100-01
字、詞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學生正確理解文中字、詞的含義,是真正讀懂文章的前提,也是提升語言運用能力的必要條件。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字、詞教學作為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在正確理解字、詞意思的基礎上,逐步掌握字、詞運用的方法,領會規范、生動、形象、優美的字、詞運用策略,真正把指向運用的字、詞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具體來說,指向運用的字、詞教學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漸進式運用
語文教材中的一些詞語,學生看似熟悉,但理解運用時又存在一定的難度。對于這類詞語的教學,不少教師直接予以回避,等待時機成熟時再進行教學,但這種避重就輕的回避教學方式使學生失去了學習語言的大好時機。對此,教師不妨采取漸進式的詞語教學方法,讓學生豐厚詞匯積累,拓寬閱讀面。例如,以下是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爬天都峰》的課文教學片段。
(多媒體展示:爬啊爬……終于都爬上了天都峰)
師:誰來讀一下?(生讀)
師:你們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1:天都峰好難爬??!
師:為什么這樣說???
生2:我是從“終于”一詞感受到的。
師:在你平時的生活中還有做什么事情感覺到不容易的呢?
生3:有一次,一道數學題特別難,我絞盡腦汁終于做出來了,我很高興!
師:“終于”就是指“到底,終究”的意思,充分說明了過程不容易。
二、明辨式運用
有效的字、詞理解大致要經過“理解――記憶――運用”幾個階段。在理解字、詞的過程中,教師常常借助字典和工具書理解字、詞,但這種理解字、詞的方式畢竟是機械、有限的,不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活學活用。因此,要使學生實現對字、詞的內化,教師就要借助詞典學字、詞和鏈接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運用字、詞。例如,以下是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贈劉景文》一文的教學片段。
師:“菊殘猶有傲霜枝”這句詩中的“枝”在字典里是什么意思?
生1:附著在樹木本體上的分叉伸展部分,木條。
師:在這句詩中,“枝”是什么意思?
生2:木條或枝條。
師:這個“枝”字與我們學過的哪個詞很像?
生3:支。
師:怎樣區別這兩個詞呢?
(出示選詞填空:枝 支)
1.樹上又抽出了新的( )條。
2.我新買了一( )鉛筆。
3.冬天到了,樹( )上光禿禿的。
這樣教學,學生對“枝”與“支”的用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體會,有利于學生學習生字詞的遷移表達與運用,提高教學效果。
三、豐厚式運用
在語文教學中,同樣的字或詞出現在不同的語境中,其表達的意義就不相同,教師不妨以文本為基礎,引導學生進行拓展式的字、詞運用,這樣可以使字、詞的意蘊變得更加豐厚,有助于學生長久地記憶。例如,以下是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荷花》一文的教學片段。
(多媒體出示: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
師:這句話中的哪個字應該重讀?
生1:我覺得“冒”這個字應該重讀。
師:“冒”字是什么意思?
生2:突出,高出其他的。
師:這個“冒”字還有其他意思嗎?
生3:我覺得還有“不顧”的意思,比如“冒著風雪”。
師:即使是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表達的意義也就不同。接下來,老師要考考大家了。(課件出示以下句子)
1.你真是個冒失鬼?。懊粒?/p>
2.有人冒名頂替,我們絕不容許。(冒充)
3.問題一冒尖,就要及時采取措施。(露出苗頭)
師:通過剛才所學,我們明白了“冒”的用法有很多種,那么,你能用上“冒”字說一句話嗎?
這樣教學,不僅豐厚了學生對生字的認識,而且積累了生字,學會運用生字,為學生語用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礎。
篇10
一、在品讀賞鑒中觸摸語言的生動性
葉瀾教授曾說過:“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有充分地激活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才能使其變成生命的涌動?!彼?,對于科普文的教學,教師也要把重點放在對文本語言的體味上,引導學生從容咀嚼、細細品味,使其領略科普文生動的語言,從而激活閱讀的內動力,于無形中把握語意,品出語文味。
【案例】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我是什么》教學片段
1.圖文結合,理清變化
師:小朋友們,現在我們就是那些在天空中飄浮的水寶寶了。一股冷風吹來,我們又變成了什么?(根據回答,隨機板畫雨點圖、雹子圖、雪花圖)
2.圈點勾貼,感悟語言
師:那我們又是怎樣從空中下來的呢?請大家默讀課文,圈出有關的詞語。(交流反饋,隨機出示“打下來、落下來、飄下來”三張詞卡)
師:誰愿意將這三個動詞貼在對應的“雨點”“雹子”“雪花”的下面?并說說這樣貼的理由。
生:因為雹子落下來的速度很快,就用“打下來”,而雪花落下來就像跳舞一樣,所以用“飄下來”。
生:春天下雨沙沙響,就用“落下來”。
3.想象畫面,入境品讀
師:看,這三個動詞作者用得多好??!請大家邊讀邊想象,把你看到的畫面通過朗讀表現出來。(指名朗讀,隨機點撥)
在這次教學中,教師通過抓關鍵詞語,引導學生從煉字的角度品味語言,了解“落下來”“打下來”“飄下來”,形象地寫出了這三種事物從空中下來的不同形態,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語感。這樣的教學是扎實有效的,是意趣橫生的。學生在有滋有味的品讀中,感受了語言的生動,觸摸了語言的溫度。
二、在適度補白中把握語言的科學性
“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為成功?!保ㄈ~圣陶語)為了讓讀者對事物、事理有一個清晰、完整的認識,說明文的作者必須把相關的知識介紹清楚,這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相應的專有名詞。但在當前的科普文教學中,教師對那些專有名詞避而不教,生怕涉獵過多,讓語文課被貼上“科學課”的標簽。如何讓“科學”與“語言”和諧共舞?
【案例】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片段
課件出示: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師:請同學們仔細讀一讀,你讀懂了什么?
生:“一支”說明最后變成鳥兒的是恐龍的一部分。
生:恐龍進化為鳥兒,經歷了很長的時間。
師:這個漫長的演化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學生不約而同地答道:中生代時期)
師:看,這就是中生代時期!一起讀一讀吧!
課件出示補充資料:中生代時期,距今約兩億六千萬年,被稱為“爬行動物的時代”。那時,地球上氣候溫暖濕潤,對恐龍的繁衍十分有利。它們迅速占領了陸地、海洋和天空,成為地球上的主宰。
生:原來中生代時期離我們是這么遙遠。
生:怪不得作者要用“漫長”這個詞。
師:請同學們再來讀讀課文中的這句話,讀出你的感受。
科普文對學生了解當前世界的科學發展趨勢,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探索未知的興趣有著積極意義。因此,教師在挖掘文本的語言因子、扎實有效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也應關注文本中的科學常識。通過適當補白,使學生跨越時間與空間的界限來到兩億六千萬年前的恐龍世界,既對語言有了直觀的感受,又將科學知識融于其中,實現了知識與能力的雙贏。
三、在感悟咀嚼中揣摩語言的縝密性
“讀書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咽,終不知其味也?!笨破瘴囊詡魇谥R為目的,這就要求它使用的語言,如表示時間、空間、數量、范圍、程度等的詞句,都應準確無誤。教學科普文時就要抓住這些詞句進行咀嚼、對比,讓學生充分感受說明文的用詞藝術。
【案例】人教版五年級上冊《鯨》教學片段
1.自主讀文,概括要點
師:自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思考這一段介紹了鯨的什么特點,用一個字來概括。
2.細讀文本,含英咀華
師:其實,第一自然段的每一句話都在寫鯨的大,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畫出有關的句子,抓住關鍵詞談談自己的感受。
生:“目前已知最大的鯨約有十六萬公斤重……一條舌頭就有十幾頭大肥豬那么重?!蓖ㄟ^這許多數字,讓我們感受到鯨的大。
師:是的,作者運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可是那么多組數字,只有“十幾頭”用得太模糊了,如果換成“十五頭”或者“十八頭”不是更加準確嗎?
生(沉思片刻):不行,因為鯨和肥豬的體重都是不確定的。
生:用模糊的數字反而更加準確。
3.適時小結,習得方法
師:看來這模糊的數字也是為了準確地表達,這也是科普文語言的一大特色。其實像這樣的用法課文里還有很多,大家可以找出來體會體會。
科普文的語言準確、簡明、縝密,是訓練學生正確選用詞語、準確描述事物的好素材。教學中,教師抓住文本中的模糊數字,以學定教,引導學生揣摩、感悟敘述的客觀性,領悟語言的縝密性。教學的過程沒有生搬硬套,沒有強塞猛填,可謂水到渠成。
四、在比照整合中體味語言的多樣性
科普文可分成知識性科普文和文藝性科普文,作者往往會根據描寫對象的不同和表情達意的需要,選擇恰當的語言,或嚴謹平實,或生動傳神,不一而足。如果僅僅讓學生了解語言的知識性,而忽略它的多樣性就有淺嘗輒止之嫌,而比照整合就是一種較好的方式。
【案例】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松鼠》教學片段
1.自主填表,對比閱讀
教師發放自主學習卡,讓學生畫出《鯨》和《松鼠》的重點句對比閱讀。表格如下: 《松鼠》 《鯨》
內 容
表達方法
語言特色
2.集體評議,完善表格
抽取典型語句匯報交流,在充分了解兩者在內容、表達方法上的異同后,教師著重引導學生感受文本的語言特色。
師:請同學們再仔細讀讀《松鼠》和《鯨》中關鍵性的語句,想一想它們在語言特色上有什么區別。
生:布封寫的松鼠有一點像人的感覺。
生: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
生:《鯨》寫得比較嚴謹,一看就是科普文。
師:是的,同樣是描寫動物,因為作者運用了擬人化的寫法,所以《松鼠》的語言顯得生動傳神,極具文學色彩,而《鯨》一課則顯得精練平實。
3.探討寫法,積累內化
教師引導學生探討科普文的寫法:學習本文之后,你覺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紹動物?
教師精選對比點,通過合作學習,引領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進行比較、對照和鑒別,讓學生習得語言之法。學生經歷了從“課文深入體驗”到“同組類比感悟”的完整的學習過程。同時教師又及時總結寫法,學生在開闊眼界、活躍思維之余,明白科普文的語言并不單是質樸平實的,形象生動有時也能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大大提高了鑒賞能力。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二年級語文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