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英語課件范文
時間:2023-04-02 22:21: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八年級英語課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那么,如何在教學中發揮教材特點,適應學生的差異,使教法改革與教材改革完美統一呢?我們在上海師范大學謝利民教授的報告中找到了答案。他認為現代教學最能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理念的就是差異教學,即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分層,并為其設置好可以在層次上進行流動的階梯的這樣一種分層階梯教學法。每個學生的天賦、品格、智能和體能等情況都不盡相同,學生的個體差異及其發展的多元化等因素決定了學生發展目標的多元化。所以,教法應圍繞“因材施教,分層提高,讓尖子冒出來,使多數邁大步,后進生不落伍,達到班級整體優化”來開展教與學的活動。
一、學生分層
學生分層,就是根據班級學生對英語科的學習能力、學習效果、興趣等方面進行比較,把全班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A層主要是那些學習基礎好、學習能力強、自覺性高的優等生。B層則是那些成績一般、思路不是很活躍的中等生。C層主要是那些基礎差、習慣差、自覺性差的學困生。對分類的結果原則上不在全班公布,自己做到心中有數就可以了,以防止優生自滿、學困生自卑,從而保護學困生的自尊心。同時,這個分類是動態的,并不是永恒不變的。筆者采用了能上能下的競爭機制,根據學生的綜合評定可隨時變更,隨時注意學生層次的變化,鼓勵低層次學生向高層次發展,一旦有同學上升為高一層,就給予及時的鼓勵和表揚;而對于下滑到低層次的學生則采取鼓勵為主的方法,希望他們不要灰心失望,加倍努力,力爭下次上升到高一層次。做到讓A層次的優生感到有壓力而不是停滯不前;B層次的中等生看到希望,只要努力就可以邁入A層生的行列;C層次的學困生覺得只要通過努力,逐漸縮小差距,有希望向B層次甚至A層次邁進。通過這樣的分層,最大限度地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形成你追我趕的競爭局面。
二、教學目標分層
為了增強學生學好英語的信心,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應該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不同的學習目標。A層次學生在全部掌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應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使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都得到較大提高。B層次學生重點以掌握教材內容為主,力爭不存在缺、漏、忘、記憶混亂等現象,使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C層次學生以掌握基礎知識和提高學習興趣為主,增強學習信心,激發學習潛能。
此外,還要對各單元的單詞、詞組、課文以及練習進行目標分解。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對每一層次的學生要按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出示不同的教學目標。對于A層的優等生,每節課要求熟練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全部內容,能綜合運用新舊知識,靈活地進行會話、復述課文,創造性地解決一些非常規問題。對B層的學生,要求識記常用單詞和習慣用語,掌握基本語法,初步運用所學知識閱讀相應程度的閱讀材料,能熟練進行日常會話。對C層的學生,只要求他們識記最常用的單詞和習慣用語,對課文的理解只要求了解其大意,能聽懂和進行最常見的日常會話,單詞聽寫只要能寫出一半就可以過關了。分層次地給學生落實學習目標時,要注意以下三點:第一,要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好學生吃得飽、差學生吃得了為宗旨;第二,無論對于哪一層次的學生,給他們設立的目標都應在他們的最近發展區,不能借口差異,降低要求,遷就低水平;第三,不可以要求學生只停留在識記、了解層面上,對C類學生要進行適時的必要的思維要求和訓練。
三、課堂教學內容分層
課堂教學分層次不是復式教學,它是在集體教學的框架里,以中上水平的學生為教學重點,帶動學困生,提高優等生。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提高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優化設計課堂能有計劃地把學生思維一步一步引向深入,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在設計提問時分三個層次:第一級是記憶級水平;第二級是理解級水平;第三級是應用級水平。提問時要注意必要的鋪墊,形成階梯,以利于中、下學生回答。
如教八年級Unit 7第一課時,筆者就分層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
SA: Would you mind cleaning your room?
SA: Would you mind not playing baseball here?
SB: Would you mind moving your car?
SB: Could you please wash the dishes?
SC: Could you please feed the cat?
SC: Could you please help me make dinner?
通過這些與教材內容、學生層次相配套的問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既有可學性,又有驅動性。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不斷建構認知結構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并照顧不同層次學生接受能力的差異。教材要一步步呈現,采取走小步的方法,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如教八年級下Unit 6 How long have you been collecting shells?時,現在完成時還沒有學過,如果突然讓學生學習現在完成進行時,感覺困難很大,怎樣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效掌握和理解這課,經過一個晚上的構思,我終于想好了對應的策略。第二天,我以這樣的話題考試導入新課:How many years have you studied English? We have studied English for two years. When did you study English? We studied it for six years.也就是說,從小學至今,你們已經學習英語有六年了。是不是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我們從小學至今學習英語六年了,目前,我們還要繼續學下去,學生都贊同我的觀點。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How long have you been studing English? We have been studying English since we were nine years old. 我這樣引導,全班學生都能聽懂,在沒有學習現在完成時的前提下輕松掌握了現在完成進行時。
四、設置階梯,作業分層
由于每個學生英語水平的差異,決定了教師分層布置作業的必要性,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提高和進步。如果布置的作業對每個學生都一樣,那就會出現A層次的學生“吃不飽”,B層次的學生“吃不了”,而C層次的學生不知如何“下口”的情況。一提到作業,不少老師常感嘆:每天批改幾十人的作業本,有時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如果再遇到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做的作業,那就更是一肚子氣。講了無數次的問題,照錯不誤;翻譯過的重點語段,有些學生照樣找不到方向。
要解決上述問題,在布置作業時采用作業分層的方法,便可迎刃而解。平時,根據A、B、C三個層次學生的實際,在布置作業時都各有側重點。對于A層學生,要求做到“一免四重”,即免做一些常規的抄寫作業,重詞匯、重聽說、重閱讀、重作文,這樣他們做起來也頗具挑戰性,更適合他們的“口味”,使得優生更優。對于B層學生,主要是要求他們盡量掌握好當天所學的知識,適當練習聽力和寫作以及一些少量的擴展練習。對于C層學生,則要求他們重“雙基”,對當天單詞、詞組力爭“過手”,所以布置的作業主要是以一些簡單的抄寫為主,這樣也有助于他們強化記憶所學知識,達到復習、鞏固、消化的目的。在每一次單元測驗后,筆者都會根據學生情況分層布置作業。對在80分以上的A層次學生,只需把錯誤的題改正;而對于60~80分的B層次學生,則除了改錯以外,還要把閱讀題重做一遍;最后的C層次學生除了改錯以外,還要把選擇題、填空題等基礎題重做一遍,以便進一步加深印象。
五、考核分層
考查方法可以采用如下幾種方式:
(1)三套試卷中試題相同但難度不同。如C層學生的單詞拼寫是提供兩三個字母的,其選擇題僅提供2個選項,作文給出大致提綱,只需用一些恰當的連詞串起來便可。B層學生試卷參考普通試卷難度。而對于A層學生,附加一些競賽類試題,要求必做,但只算附加分。
(2)同一套試卷分兩部分命題。基礎題80分,拓展延伸題40分,其計分方法是:C層學生實得分=120分-扣分,B層學生實得分=(120分-扣分)×100/120,A層學生實得分=100分一扣分。(此方法可用于綜合考查)
(3)試題相同但評分標準不同?;A題對C層學生基分高,對A、B層學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識延深擴展題補足A、B層學生的基分滿100分;允許C層學生做拓展題,作為升級的參考因素。(此方法常用于單元考核)
在期末的考核中,采用分層考核,從平時的課堂表現、作業、任務完成情況、單元測驗等方面進行。根據學生實際,按照不同標準考核,而且還將記入期末考試總分。在填通知書時,按照英語總分=平時成績(占20%)+期末成績(占80%)的計分辦法。這就使每一位學生都必須認真對待平時的測驗和任務完成,尤其使一些B、C層學生看到了希望,避免了以前那種單純看期末成績評定一個學生的弊端,大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度。除此之外,筆者還在學生中采取“結對幫扶”的辦法,即在實行分層的原則下,開展互幫互助活動。通過此活動的開展,一方面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另一方面也增強了學生間的團結互助精神,培養了學生的工作能力,增強了學習英語的信心,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英語成績。
篇2
關鍵詞:復述課文;綜 合能力訓練;表達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4-355-01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 很強的學科,它需要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不斷地操練和體會,以求達到準確運用語言的目的。所以,語言的正確操練使用是建立在學生“能”用語言,“想”用語言,“會”用語言和“堅持 ”用語言的基礎上的。在語言學習活動中,課文是一切領會性學習和表達性學習的基礎,課文復述要求學生識記,掌握語言知識,靈活甚至 有時是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課文復述是學生語言實踐的有效形式,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語言能力的表達。因此,重注英語課文復述,必將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整個英語教學中 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復述的定義
復述是指學生在理解和記憶的基礎 上,把閱讀的內容加以整理,用自己的話,有重點、有條理、有感情地敘述出來,一般可分為口頭和書面兩種形式的復述。它熔理解、記憶、歸納、表達于一爐,對原文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加工、整理、改進后進行復述。課文復述要求學生識記,掌握語言知識, 并使其轉化為實際運用能力。
二、復述課文的方式和方法
筆者以人教版Go for it為例,根據不同的文章體裁,歸納了幾種復述課文的方式和方法。
1、關鍵詞提示法復述
在幫助學生復述課文時,教師可以根據課文所敘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從文章中抽取與課文主要內容密切相關的重點詞匯和短語,讓學生以這些信息為線索,來復述課文的梗概。學生可邊看邊想、用詞串句、用句串段、由段及篇、層層擴展。例如八年級上冊Unit 6 2b, 筆者給出以下詞匯:a kind of promise --- makea promise ---improve one’s life --- some...others----write down---different kinds of --- physical health----have to do with ---self- improvement ----take up a hobby---better planning----have...in common--- too...to
這些詞匯既是一些重要短語或者固定搭配,又和文章的主題息息相關,因此學生復述課文時非常順暢。[來源:Z+xx+]
2、利用圖片、掛圖進行復述
Go for it 教材上就有很多圖片,如九年級Unit 10 Section A 部分,這一個關于學生睡過頭的故事,一般教師都會利用課文上的圖片要求學生復述聽力材料,效果也很不錯。教師 也可以將課文內容制成多媒體課件,通過有趣、形象的圖畫,把抽象的課文內容直觀、生動地展示給學生。比如八年級上冊Unit 5 Section B 2b 部分,文章談的是美國的文化-米老鼠這一卡通人物,文章中提到了Walt Disney,動畫短片Steamboat Willie以及好萊塢星光大道。由于這些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對于學生來說都是陌生的,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筆者從網絡上下載了相關的視頻和圖片,并給予相關介紹、提問或者引申。
Picture 1: Where did you see these words Walt Disney Company? Walt Disney made the cartoon character Mickey and created Walt Disney Company .Because of Mickey, he became rich and successful.
Picture 2: Mickey first appeare d in this cartoon. In the cartoon, was Mickey lucky or unlucky?
Picture 3: This is the Hollywood Walk of Fame. Mickey became the fir st cartoon character to have a star on it. He is little , but he is strong.
有了這些圖畫,學生就感興趣多了,也增強了對文章的理解。通過這些圖片,學生可以喚起他們的回憶,順暢地復述課文。
3、通過啟發式問、題復述
這種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最常用且難度較小。筆者會根據課文的具體內容設計若干問題,以競賽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小組搶答,促進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競爭意識。
4、短文填詞法復述
此法類似于關鍵詞提示法,區別在于這種方法是將與課文中心內容相關的關鍵詞取出,讓學生依據課文大意或首字母提示將其填入適當的位置。這種方法重點考察學生對文章整體理解以及對文章中新詞匯和重點詞組的記憶情況,并要求學生同時注意時態和詞形變化,可謂一舉多得。中考短文填詞部分,很多學生失分率較高,因此我們也可以通過對課文的這種復述方式來加強平時的訓練。例如八年級上冊Unit 5 Section B 2b,講完課文后,筆者設計了以下一段文字:
Mickey Mouse first appeared in the cartoon Steam Willie. Walt Disney created Mickey. After that he became rich and successful.
Why did Mickey become so popular?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is that Mickey was like a common man. He was always ready to try his best. He was the first cartoon character to have a star on the Hollywood Walk of Fame. He is a symbol of American culture.
這樣的復述對于普通班的學生比較適合,因為復述的內容更加直觀,學生只需在文章中找到相對應的信息就可以了,若班級那些英語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按照這個方式復述課文,會讓他們找到成就感,樹立學習英語的信心。
篇3
關鍵詞: 農村初中 英語教學 “情趣”教學
目前,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交通不便的貧困地區,英語課堂教學效率不高,教學質量偏低,長此下去,學生的英語水平與城市學生的英語水平相距越來越大,這必然影響他們高中甚至大學階段的學習。作為在農村任教二十多年初中英語的教師,我對近幾年的初中各年級期末統考成績的分析發現,近50%的學生對英語學科不感興趣,即使成績在30~40分左右的學生,他們的成績都不能代表他們的真實水平,基本都是瞎蒙的。就目前各地區的試卷看,初中英語總分為120分,客觀題就占有85分。農村英語教師如何改變英語教學方法,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是值得探索的問題。我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情趣”教學應用于農村英語教學的體會。
課堂是英語教師進行英語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豐富、難易適中,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是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關鍵。據我平時觀察,發現不少學生除英語外,其他學科都非常優秀。造成偏科的原因有多方面,有的是小學的時候所在的學校沒有開設英語課,進初中后剛接觸英語,如果我們老師不關注這些同學,課外也不給他們充電,如果接受英語的能力弱了,他們就會對英語失去信心;有的是小學老師與初中老師的教學方法不一樣,導致部分學生厭學英語,據了解曾有同學跟我說,他們小學時候的老師不這樣教的,初中老師的教法自己不適應;有的甚至說自己又不去國外,英語學了沒用,這類學生主要是家庭原因造成的,對他們來說,出國比登月還難,因此產生放棄學習英語的想法;還有的是部分學生對語言學習的天賦本來就不好,總之這樣長期下去,造成大面積的同學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課堂教學沒有活力,教師的積極性再高也收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情趣”教學以師生情感為紐帶,從字面可以把它分成兩部分理解,即情感和興趣的結合體。情感指的是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興趣指的是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一種以興趣為動力的課堂教學改革模式,旨在優化課堂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使學習成為學生富有情趣的活動。那么,怎樣做才能給嚴肅而沉悶的英語課堂增添樂趣,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呢?
幾年來,我在農村初中英語課教學中巧用“情趣”教學法,在培養學生興趣上下工夫,盡量創設一種與學生水平差不多且能誘發學生興趣的英語語言學習環境,在傳統英語教學的基礎上,強化課堂教學效果。下面是我在農村英語課堂教學中的粗淺嘗試。
一、備“趣”設“情”
備指的是備課,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基本環節。首先,當老師打開書本備課時,應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尤其是教材中的圖片,它蘊涵著豐富的教學內容,這就要求教師感悟教材,激活內容,挖掘教材內容背后蘊藏的內容,只要我們仔細推敲就不難發現,幾乎每課都有趣味性的東西包含在圖片里,有時還具有可比性。比如Go for it!新八年級下冊Unit 5“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SectionA 3a,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都接觸過大暴雨,而且相當熟悉。其次,備課過程中老師要善于捕捉與授課知識點相關的社會生活現實,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趣聞軼事,這些都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比如Go for it!新八年級上冊Unit 10“If you go to the party,you’ll have a great time!”許多學生都有過參加Party的經歷,他們對此都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教學本單元,學生興趣較濃,課堂氣氛也比較活潑。再次,如果可以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教學內容的,我們應盡量利用“多媒體”,因為它集音樂、錄像、電影、故事、動畫、游戲于一體,課件的展示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眼球。粉筆和黑板是傳統教學的主要手段,往往比較單調乏味,易使學生注意力分散。而“多媒體”手段可以為學生創設新的語言情境、問題情境和視覺情境。比如在準備教學Go for it新八年級下Unit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SectionA,3a這一閱讀課文時,我就事先剪輯了一段電視劇《西游記》中孫悟空吹毛變猴的錄像,以供學生上課時觀看。
二、授“趣”激“情”
授課過程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關鍵環節,直接影響教學的進度與效率。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英語老師運用美妙和諧的教學語言,準確生動而富有情趣地講解課文,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并可以帶來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一堂課我們不能單用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可以靈活多變,前提是必須因材施教,同時要因人施教,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教法。在授課過程中,要善于啟發誘導,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出發,啟迪他們發揮想象和聯想,把所學的內容進行橫向、縱向比較,有條理地結合,有意識地拓寬他們的思路,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另外,當提出問題的時候,老師應該有意識地給學生設置懸念,讓他們因質疑而激起情趣。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在喧笑聲中接受老師的教學內容。還可以采用:1.新穎開頭引趣法,如教學Go for it新八年級上Unit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2.幽默故事引趣法,如教學Go for it新七年級下Unit9“ What does he look like?”;3.互動游戲引趣法,如教學Go for it新八年級上Unit 3“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三、拾“趣”激“情”
英語教學除了課堂教學,很多知識內容可以讓老師、學生從課外找尋樂趣,培養學生的興趣,擴大他們的知識面。不難發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東西是用英文標注的,如:“Play boy”,“Lucky dog”,“love me,love my dog”,“black tea”等,單從字面,學生很容易把意思弄錯。老師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尋找相類似的英文,相比課文內容,不難發現課外是個豐富多彩、五彩繽紛的“大世界”。部分學生如果家庭條件許可,還可以利用互聯網獲取更多的信息。
當然,以上粗淺的嘗試,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平時教學時應多角度、多層次地挖掘創新,不斷探索,力求讓我們的農村初中英語教學踏進一個新的境界,減少長期從事農村英語教學教師的一點煩惱。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只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重視情感教育,培養學習興趣,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英語課的教學質量,使課程改革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教學媒體;英語課堂;課程標準;板書教學;媒體課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4-339-02
一、研究背景
隨著新課程改革改革的逐步實行,教材教法等都有了新的變化,而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使得新課程改革與教育信息化同步進行。在這樣的雙重背景下,教學媒體已經廣泛運用于教學中,教學媒體已經在課堂教學和個人自主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初中英語實行新課程改革改革已經有十年之久,現在使用的新目標英語人教版版教材,在教材的設計上都已經考慮到多媒體的運用,每一課時的教學,都需要精心地運用多媒體備課。
二、研究意義
教學媒體是一把“雙刃劍”,通過媒體我們可以獲取資源,但是媒體也可能傳遞一些消極消息,如何才能讓媒體在英語課堂中發揮它的積極作用,這對于我們英語教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本文通過探討多媒體教學環境在英語各種課堂中的使用,從而找出如何才能讓多媒體最大化的為課堂教學服務,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自主學習服務。
三、研究方法
通過分析英語的各種課堂,以及在課堂中多媒體的使用。例如:多媒體輔助教學優化聽、說、讀、寫訓練。聽、說、讀、寫是學生必備的基本技能,也是中學英語訓練的基本要求。在教學中采用聲像視覺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聽和讀是學生通過聽覺從文字和語言情景中獲得意義的心理過程。多媒體的參與,有效地提高了聽和讀的質量。首先,多媒體手段使學生接受信息的載體由課本中的文字變成了可感知的聲音,可視的情景,解決了由于認知水平不足而無法完全接受信息的問題,使更多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其次,運用多媒體手段可以有意識地讓學生聽英語錄音,看英語錄像,標準的發音更具吸引力,錄像聲情并茂,為學生形成語感,提高說和寫的能力打下基礎。說和寫是表達過程。直觀的多媒體豐富了學生的說和寫的內容,縮短了學生的訓練周期,提高了教學質量。又如:多媒體輔助教學豐富課堂內容,拓寬學生視野。英語教學的內容包含了風俗習慣、體育、飲食、服裝、交通,心理調試等各個方面,可以說內容包羅萬象。單憑教師一張嘴無法形象生動地展示豐富的教學內容。只有運用網絡和計算機多媒體,整合教學資源才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拓寬學生視野。例如;當我們教授八年級Unit 2的時候,教師可以制作一個課件來展示中國、美國、英國、日本等地的名勝風光并配以英語解說,展示圖片的同時教授相關的詞匯與句型。
四、科學應用
與傳統教學手段一樣,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同樣有一個運用得好與壞的問題。運用得好,既可以大大提高教學質量,又能提高學習效率。運用得不好非但不能提高教學質量,反而攪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因此,運用多媒體要講究科學性。通過近年來的英語教學實踐,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1、人教版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上Unit 4 Section A教學。本課主要是把學生導入到本單元的學習當中,讓學生對本單元的學習感興趣。這一部分主要以鍛煉學生口語為主,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和自己積累的知識進行對話,既迎合了學生的興趣又完成了教學任務。其中還包括一個連環畫內容。這一課對于多媒體的要求很高。首先,本課利用了一些傳統的方法,如朗讀單詞,分角色朗讀對話等,落實了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其次,把因特網同英語課堂結合起來,開拓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提供了新的場所。最后,利用一些動畫給學生的思維添上了翅膀,使學生有發揮想象的空間,真正參與并靈活運用新學的語言知識表達自己的思想,達到了暢所欲言、自由表述的效果。我在平時上課的時候發現了一些問題,在用多媒體進行展示的時候,學生確實比較感興趣,表現的非?;钴S,但是對于展示內容中的知識點卻不能很好的掌握。往往他們把過多的注意力都投入到了好看的動畫,以及有趣的圖片上,因此,我也嘗試著不用多媒體,只是用書本和板書上了相同類型的課,又出現了另一種極端,學生對于課本上出現的知識點爛熟于胸,但是整堂課的課堂氣氛卻顯得很是沉悶。學生在口語上面的操練有所減少。于是,我覺得應該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的板書教學相結合。不能將所有的內容都在課件上展示,這樣學生就不知道什么是重點,而是將一部分重要的語言點和語法點寫在黑板上,重點強調,在寫板書的過程中,還要提醒同學們做好筆記,讓他們形成勤記筆記的好習慣。長此以往,學生就會知道黑板上老師強調的是重點,而另一方面生動活潑的課件也能夠活躍課堂氣氛。
2、人教版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這一課時的教學是一個單元的重中之重,這一課的重點詞匯,重點句型,以及重要語法現象往往都集中在這幾百字的課文之中。在我所知道的教學案例中,有兩種極端,一個是將文章分析的支離破碎,只分析其中的語言現象而忽視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分析完文章后,學生甚至不知道文章的大意講的是什么,還有就是忽略其中的語言現象,運用多媒體教學,采用各種各樣的課堂活動,學生非常積極,討論熱烈,但是卻沒有掌握課文中的重要語言知識點。
這兩種極端也反映了兩種運用不同教學媒介的極端,前者必定是運用傳統的板書教學比較多,而后者則過多的依賴于多媒體課件。這與welcome一課中出現的是類似的問題。當然我們不能離開語言本身來講文章內容,更不能離開文章內容空洞地分析語言現象。
參考文獻:
[1] 課程名稱:公共關系學[OL].互聯網-綜合課件-道客巴巴.
篇5
摘要:“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沒有成為我在教學中的絆腳石,反而為我的教學增加許多樂趣,成為我的英語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我覺得法制教育不是英語課堂的負擔,而是課堂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我不刻意讓學生讀法律書籍,看法律專題,我只會在關鍵時刻借用法律知識完善我的課堂。英語學科滲透法制教育讓我收獲不少,它使我的英語課堂變得更加多姿多彩,讓我的學生學習興趣更加濃厚,熱情更加高漲。最重要的是,它造就了遵紀守法的孩子們,幫助他們鑄就美好人生。
關鍵詞:初中英語法制教育收獲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我曾懷疑過,也曾擔心過它是否會影響和阻礙我的正常教學,但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余的。它不但沒有成為教學的絆腳石,反而為我的教學增加許多樂趣,成為我的英語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下面簡單陳述我的一些做法,供同行們參考。
一、打好球,讓法制教育服務于教材
在教學中,我同樣遵循學科教學的規律,依據英語課程的特點,努力尋找教材中的法制滲透點,對學生因勢利導,使英語課堂教學與法制教育相互融合,相互統一。教材中有許多圖文并茂的闡述,都在于強化青少年遵循學校、家庭秩序的意識。例如:
1、在七年級上冊Unit1 My name is Gina. 的學習中,我讓學生自己取英文名,后來班上同名比較多,發生了爭論。我就讓他們展開討論:Why does he / she have the same name as me? 借機交給學生一些英語口語:He / She has the same given name as me ,but he / she has the different family name as me. 這些句子既增加了教材詞匯,又是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所以孩子們很愿意與我一起說英語。此時我給他們講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學生討論熱情一下子高漲起來,我引領他們盡量多說一些英語口語,這個活動把我的課堂效果推向頂峰。
2、在七年級下冊Unit12 Don’t eat in class.的學習中, 我讓學生學會用英語表達校紀班規的同時,讓他們親手制作英文標志牌,張貼在學校合適的地方。如:會議室:No smoking. (禁止吸煙);走廊:No spitting. (禁止吐痰), No littering. (禁止亂丟雜物);圖書館:Don’t speak loudly. /Please be quiet. (請不要大聲喧嘩?;蛘埍3职察o。); 花壇:Keep off the grass. (勿踏草坪), Protect the plants. (保護花草樹木); 校園景點: Keep our school clean and tidy.(保持學校干凈整潔)等,讓學生自己隨時檢查、改變自己的一言一行。這個任務不但沒有增加學生負擔,反而激發了他們學英語的興趣。
3、由于當前環境污染十分嚴重,我在教學七年級下冊Unit3動物類單詞時,讓學生紛紛表達了自己對動物的喜愛之情,當我們講到動物們各自的作用和人類的密切關系時,學生們竟發自肺腑地說:“All the animals are our friends. We should protect them forever. We can’t hurt and kill them. And we shall always keep the nature more beautiful.”還有一個學生竟出乎意料地說:“ I want to send my bird to the nature. Because that’s his home.”雖然稚嫩的語言卻道出了學生善良、美好的心靈,更強化了他們要更好地親近自然、保護動物的信心。此時我給他們介紹一些野生動物保護法的相關法律,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在教學八年級上冊Unit1談到未來的生活和九年級 Unit15 學習拯救海牛保護生態環境等時,我讓學生關注到污染、植樹等話題,并讓他們用這些話題寫英語小短文,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培養了他們的法制意識。同時讓學生覺得英語課堂并不完全是學語言,其中實際魅力無窮,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材中可以挖掘和利用的話題還有許多,我們只要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適時、適度,點點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滲透,就能有機地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爐。不但不影響教材內容的正常教學,反而能讓其在課堂教學中很好地發揮作用。
二、有效實現法制教育與學生實際生活的有機整合
我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學會觀察了解身邊的事,如教學八年級上冊Unit 1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你多久鍛煉一次?)Unit 4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你怎樣到校?) Unit 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你的學校旅行怎樣?) 八年級下冊Unit 6 How long have you been collecting shells?(你一直收集貝殼多久了?) 九年級上冊 Unit3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未成年人應該被允許選擇自己的衣服。)這些話題時,由于都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我在教學這些單元時都設計了與之相應的調查表,讓學生把豐富多彩的生活素材帶到課堂,融入我的英語課堂交流中。在進入對話的語言環境時,我設法讓同學們達到身臨其境的感覺,此時滲透法制便是錦上添花,為打造完美課堂做貢獻。在那一刻我覺得法制教育不是英語課堂的負擔,而是我的課堂不可缺少的調味品。
三、充分利用課程資源,讓法律知識成為英語課堂的小幫手
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一切有價值的課程資源,增加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Unit 4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你怎樣到校?)一課時,我在教學課件中插入交通事故視頻,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到違反交通規則的嚴重后果,此時的法制教育效果不言而喻,學生對話題相關英語語言的獲得也水到渠成。平時我還喜歡引導學生關注時事,要求他們每天觀看新聞聯播,閱讀報刊雜志。但我始終堅持:不為學法而讀書,只在書中習得法。我不刻意讓學生讀法律書籍,看法律專題,我只會在關鍵時刻借用法律知識完善我的課堂。
四、法制教育延伸到課外活動,為英語課堂添磚加瓦
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英語課堂法制教育的課外延伸,為了使學生樹立牢固的法制觀念,幫助學生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向持久性,穩定性發展。我還組織一些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生動活潑的法制教育活動,讓學生勤于思考,敢說、敢錯、常悟、常反省、??偨Y,如:在班上舉辦《Safety is first(安全第一)》英語手抄報展、“《交通法》在我心中”的主題班會、觀看法制教育動畫片、唱有關環保的歌曲《The signs in the park》、收集交通、環保方面的英文警句等,這樣既增加了學生的英語知識,又不斷增強和強化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法制觀念。
五、當好楷模,為人師表,不愁學生學不好英語
篇6
一、信息技術與“導入”聯袂,事半功倍。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能否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引人入勝,讓學生始終興致較高地圍繞教師的教學設計展開教學活動,“教學導入”環節就是很重要很關鍵的一環。而信息技術的影音與圖像動畫整合于新課的導入環節,恰恰能滿足初中生的心理需求,為英語教學設置“形象、生動、聲情并茂”的情境與語境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使學生在一開始上課時就被吸引,從而激發了參與英語學習的欲望。
如八年級(下)unit2《whatshouldido?》第一課時的教學導入,借助于多媒體,課前設置一個“enjoypiecesofmusic”的環節。通過暴風影音系統,首先播放了幾首小提琴曲和薩克斯樂曲,學生徜徉在悠揚舒緩輕松的音樂氛圍中。就在這時,音樂突然更換成經過筆者用軟件處理過的“背景音嘈雜,并伴有刺耳聲”的jazz。在這對比強烈的音樂出現后,大部分學生特別是女生立即表現出不舒服并要求教師停止此音樂。此時筆者說:“recently,wheniwanttogotobedeverynight,but-theneighbordownstairsoftenstillplayssuchkindofmusic!ican’tstandanymore!whatshouldido?”學生很快就進入教師預設的教學氛圍,不斷地有學生舉手向教師提供建議,很自然地進入到本課時要求學生掌握的向他人提建議時的常用句型“youcould/should……”“maybeyoushould/could……”的教學,效果超出預期,事半功倍。
二、多媒體技術創設語境,營造學習氛圍,激發興趣。
我們英語教師最希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解決什么樣的難題,或者說英語課堂中最稀缺的資源是什么呢?我們認為不是語法條文,不是詞義辨析,不是句型句式,而是一種“真實”:真實的語言,真實的語言環境。把真實的語言資源引入課堂,創造真實的語言環境,這正是現代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有機結合的切入點。語言環境在語言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著名應用語言學家s.p.corder指出:“我們實際上不能教會學生一門語言,我們只能為他們創設一個適合外語學習的環境?!边\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前提和基礎,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這種興趣維持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
三、信息技術與“聽、說”的教學環節整合,提高英語聽力水平。
英語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反復模仿和練習,不斷加深記憶,達到鞏固的過程。以往英語教學中,僅憑課堂上教師對學生進行授課和灌輸,由于時間有限,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將信息技術運用于聽力教學,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播放聽力材料和聽力訓練時,可集文字、圖像、聲音于一體,形象生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在幫助學生依據影像或圖片在聽中理解,在有效提高學生聽力上起到較明顯的效果。另外,在播放中,學生如果某一句或某一段聽不懂,可以快速找到而重復聽,且在訓練聽力的同時學生們還可以跟著摹仿朗讀,提高自己的口語能力。這一點是傳統的錄音機無法比擬的。
四、信息技術與“口語表達”教學環節結合,情景交融。
外語教學中,情境教學法是一種師生均比較喜歡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它能為教學提供語言交際接近真實的模擬情境,使得語言交際在情與景交融中較為順利地展開。
如八年級(上)unit8《howwasyourschooltrip?》涉及到參觀水族館的教學內容。有位教師是這樣做的:事先用數碼攝像機到臺州海洋館錄制了相關視頻并拍攝了大量的圖片,經過多媒體技術處理后制作了課件。在課堂上,通過提供水族館的真實視頻和圖片創設了模擬教學情境。組織學生進行了以下一個pairwork的教學。
t:haveyoueverbeentotaizhouaquariumorotheraquariums?
ss:……
t:andwhatseaanimalshaveyoueverseen?
s1:……
t:whichisyourfavorite?why?
s1:……
t:howmanykindsofseaanimalsdoyouknow?
ss:……
t:wouldyouliketovisittaizhouaquarium?
s2:……
在組織完這個pairwork以后
,根據教學設計,讓學生以“myschooltriptotaizhouaquarium”為題,對參觀臺州海洋館的所見所聞進行口頭表達。
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視頻和圖片讓學生如身臨其境,幫助學生實現了“在較真實的語言情境中輸出真實的言語”進行交際的目的。情景交融,達到了外語語言教學的交際目的和交際功能。
五、多媒體課件與英語語法教學組合,潛移默化。
多媒體課件提供的圖象、動畫、活動影像等圖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課本上的靜止畫面,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有助于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也更容易激發與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利用多媒體軟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體的超文本結構,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個別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規律,采用不同的觀察方式,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觀察,以提高學生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學生在愉快而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就更容易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輕松學語法。
篇7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忽視知識的教學是失掉基礎的教學,沒有情感的教學是不完整的教學。音樂、圖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情境,打破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引發想象和聯想,給學生展示一個更為廣闊、豐富的空間,給課堂注入活力。電子白板的運用為我們的課堂帶來了新鮮的學習氣息。鮮艷的色彩、動聽的聲音以及多變的圖像有利于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各種教學情境的創設,喚起學生的情感活動,促使他們發揮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極大地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講授“This is my …”句型后,筆者在白板上出示了一張教室的座位照片,然后用魔術筆畫出聚光燈,并將其拖到照片中的各個座位上。對應的學生則馬上站起來說“This is my desk, and this is my seat”之后再請說得好的學生上臺來拖動聚光燈。結果學生在非常興奮的同時,注意力也非常集中,都期盼著那神奇的聚光燈能照到自己身上。當然,句型也就得到了反復而有效的練習。
在學習“I like …”及“I don't like …”句型時,筆者將大量圖片隱藏在白板上,學生上臺點擊顯示圖片,并根據自己對該圖片內容的喜好說“I like …”或“I don't like …”因為形式新穎、圖片有趣,每名學生都躍躍欲試,而且不僅有效操練了句型、復習了單詞,也激發了興趣。
又如,在學習了“This is his/her …”句型后,筆者用白板分別展示了1名男生和1名女生的照片,并用放大鏡突出他們身上的物品,學生則使用句型“This is his/her …”進行描述。之后又將許多物品的圖片放在一起,學生上臺憑記憶將剛才男女生身上的物品拖出,同時說句子“This is his/her…”。為了增大操練面,筆者還為每名學生的某樣物品拍下照片,并隱藏在白板上,表現好的學生上臺點擊顯示出圖片,該物品的主人起立說“This is my …”,其他學生則說“This is his/her…”。這樣的語境貼近學生生活,讓每名學生都感興趣并能參與其中,真正做到了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
再如八年級上冊,學習第五單元“Can you come to my party?”時,可以先播放外國人邀請朋友參加party的一些影像資料,有動作、圖像、聲音,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興趣盎然,即刻說出流利的英語句子。為下一步的口語表達奠定基礎。
二、呈現大量信息,當堂訓練新內容
利用電子白板,可以靈活地把自己上課需要用到的各種教學資源(包括文字、圖片、動畫或課件等)保存到電子白板的資源庫或放在計算機上隨機調用。筆者利用這一特點,在制作課件時,收集大量與本節課有關的內容供學生操練使用。如七年級教材講授顏色和身體部位時,可以讓學生根據指令在圖片中身體的各部位快速準確地涂上相應顏色,在講授單詞fat/thin,big/little時,讓學生在聽見“It's fat”的指令后,將動物的圖片拉得又扁又寬,聽見“It's thin”后將其拉得又細又長。如此夸張的行為,讓每名學生都興奮不已,力爭上臺參與。接著又由學生自己拖動圖片,其他學生根據圖片形狀回答“It's fat/thin”“It's big/little”,學生所學的知識及時得到了鞏固。又如七年級上冊“Where is your backpack?”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在地圖上分別設置了kindergarten,garden,school,supermarket等圖片,讓學生學習“in front of”“behind”“on the right of”等這樣的句型來表達具體的方法,然后讓學生在電子白板上變換這些圖片的位置,進行句型操練。這個教學設計不僅鞏固了當天所學的新知識,更讓學生在英語課堂上有了參與和體驗,從而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如七年級《英語》上冊中的“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教學內容,給學生呈現出球類、玩具、學習用品、生活用品等圖片,讓學生進行操練,操練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pairwork,listen and retell,看圖寫對話、看圖作文等練習,達到熟練運用的程度。
三、豐富的課堂信息容量,極大地提高了復習效率
筆者多年任教初中畢業班的英語教學,每當新課結束后都需要對初中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復習。在我校安裝電子白板之前,復習效率非常低下,因為英語學科的特點是基礎知識繁雜、內容眾多、考點零碎,傳統的英語復習課全靠教師嘴和手,邊講邊寫、邊寫邊擦,一節課下來感覺復習不了多少內容,而且擦掉的板書無法恢復。自從使用電子白板以后,課堂容量大了,復習效率也隨之提高了。電子白板非常適合英語復習課教學。比如筆者在帶領學生復習八年級《英語》下冊中第三單元“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時,先在白板上呈現最基本的詞組和句型進行復習,這時可以遮擋英語或漢語進行英漢對照復習,然后讓學生自己操作白板,進行造句和批改。最后進行拓展練習,先由學生快速在白板上寫下答案,如果有錯,其他學生會積極去改正,做完之后教師做歸納和總結。這時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的翻頁、回視功能讓學生進行再復習、再鞏固,避免了任何信息的遺漏。學生爭先恐后地在觸摸屏上圈點、評注、修改,真正做回了課堂的主人。電子白板使英語復習課變得多容量、快節奏、高效率。
篇8
一、利用多媒體教學,創建良好的學習氛圍
教師可以針對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教學,將課本場景中的內容通過圖片、文字或者是電影展示,進而轉移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重視課件的學習。例如,在外研版英語八年級下冊Module 2“Time off”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世界的風景勝地,然后采用小組討論的方法,給學生布置相應的教學任務,鼓勵學生用英語表述旅游相關的內容。
二、運用真實的教學案例,提高教學質量
初中階段通過課堂情境教學的方法,才能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中的指導作用,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真實案例,結合實際場景,將這些生活的細節運用在課堂教學中。比如在學習Module 4 Seeing the doctor時,可以現場組織兩名學生進行實戰演練,模擬真實情境下醫生與患者的對話。通過這種模擬情境教學,提高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還可以調動課堂氣氛。
三、通過音樂教學,創建教學場景
音樂具有舒緩情緒、陶冶情操的功能。初中生也大都喜歡音樂,在英語課本中,也會出現一些英文歌曲。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播放英語歌曲,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放松心情,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另一方面,英文歌曲也可以增強學生的語感,鍛煉學生的聽力?,F在的英語教材中,每個章節都會出現英語歌曲,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歌曲播放,也可以指導學生學習英語歌,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四、通過游戲,創建情境教學
篇9
一、“名師導教”凸顯名師的“導”
名師導教是指由名師工作室成員指導英語學科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其主體是“名師”,核心是“導”,目標是“教學實創”,最終目標是打造高效英語課堂。下面筆者從導教的四個方面闡述“導”的過程。
1.導情。導情是指名師工作室成員把對教育教學工作的熱愛傳遞給其他老師。具體途徑有:①成立名師工作室,樹立教師榜樣,利用榜樣的力量帶動全體教師積極投入教育教學工作中。②開辦名師講座,由名師工作室成員講述自己的教育教學故事,以此激發全體教師對教育教學工作的熱情。③開展師徒結對活動。通過以上幾種途徑,把名師工作室成員具備的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傳遞給青年教師,引領青年教師的成長。例如,陸璇老師在名師工作室成員的指導下,教學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被列為自治區級名師培養對象;李濟菲、龐儒、林德蘭等青年教師通過與名師工作室成員結對子,教學能力提升很快,在全國、自治區級教學比賽中均有出色的表現。
2.導備。傳統的集體備課形式單一,教師備課比較被動,且容易流于形式。老師們希望通過耳聞目睹優秀的教學案例,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為此,2010年春季學期,在名師工作室成員的組織下,老師們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材,一起討論教學活動的設計,商討教法、學法以及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使用等,經歷了“各抒己見名師點撥心領神會身體力行”的導備過程。
例如:在導備環節,針對人教版新目標英語九年級《Unit 8 I’ll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s》第1課時的教學內容,首先由備課組老師闡述對教材的理解及教學方案的設計。備課組的林德蘭老師認為,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要求學生掌握以下短語動詞:cheer up,set up,give out,come up with,hand out。在名師工作室成員的引導下,備課組全體教師一起分析教學內容,最后得出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短語動詞這一知識目標的同時,關注情感目標的教學。有了名師工作室成員的引領和同伴的幫助,林德蘭老師意識到自己在備課時思考得還不夠周全,在重新確定教學重點后,及時調整了教學思路。
3.導課。經過長期的積累與沉淀,名師工作室成員們在教學中逐漸形成了“3E”風格,即Enjoyable(有趣)、Emotional(有情)、Effective(有效)。導課的具體做法是:名師授課,全體教師聽課名師與聽課教師共同交流,并各自反思聽課教師學習名師的教學聽課教師根據實際情況修改教案、調整教學,自己授課。
例如:林德蘭老師在聽了名師工作室成員呂英明執教的人教版新目標九年級Unit 8第1課時后,發現呂老師的授課呈現出“快節奏、大容量、高效率”的特點。輪到自己上課時,她發現自己安排的教學內容過多,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很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于是,她再次認真分析了呂老師的教學過程,并積極請教。在呂英明老師的指導下,林德蘭明白了教學設計要符合本班學生的學情,做到有所取舍,有所側重,有所突破。最后,她決定先舍棄教材中“3a”這部分內容,側重教學課文中的短語動詞,同時調整了教學思路,修改了教學方案。教學時,林德蘭還“偷”用了呂老師教學短語動詞的方法,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別人的方法有哪些”這一問題,同時增加了朗讀、交流、漢英互譯等練習,加強了學生對短語動詞的記憶和鞏固,整節課的教學讓人眼前一亮。通過名師導課,青年教師從名師工作室成員身上學到了處理教材的技巧,懂得了巧妙安排教學環節,提升了執教水平。
4.導思。在執教老師授課完畢后,名師工作室成員會組織老師們進行教學評價和教學反思,評價方式由傳統的以“他評”為主轉為以“自評”為主。反思的具體內容有:授課教師找出自己教學中的3個亮點、2個不足、2個改進,簡稱“322”評課。通過導思,名師工作室成員和授課教師、聽課教師互相幫助,相互借鑒,共同成長。例如:林德蘭老師執教人教版新目標九年級Unit 8第1課時后,不知道自己的教學亮點是什么。這時,名師工作室成員和聽課老師就會對她的教學過程進行分析,找出教學亮點,比如:能夠運用圖片創設情境展開教學;教學環節過渡自然;抓住本節課的中心話題,引導學生關注他人與社會,完成了情感目標的教學。找出教學亮點后,林德蘭也發現了自己教學中的不足。比如:上課節奏過快,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消化和吸收新知識;開展活動的鋪墊不夠充分。在名師工作室成員的幫助下,林德蘭提出了具體的教學改進措施。比如:適當放慢教學節奏,留足時間給學生思考,要讓學生做到口動、耳動、手動,還要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關注生成,聽說課中“說”的練習要由控制性的“說”過渡到半控制性的“說”,最后才到非控制性的“說”。
通過多次導備、導課、導思,林德蘭老師的教學有了明顯的進步,逐漸學會了對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改進。“名師導教”的做法發揮了名師的帶動、引領和示范作用,全體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集思廣益、取長補短,促進了整個英語教師團隊的成長。
二、“教學實創”凸顯教師的“創”
教學實創是指在名師導教的基礎上對英語教學教研進行實踐與創新,概括為“五創”。五創的主體是教師,核心是“創”,它既是“四導”的目的,又是高效英語教學的保障。
1.創建科研型的教學團隊。隨著課改的深入實施,頻繁更換英語教材的現象時常發生。老師們發現,雖然教材在變,但是英語的“課型”和“話題”是不變的。因此,名師工作室成員通過“主題式”“案例式”“課題式”等教研方式來創建科研型教學團隊。例如:主題式的教研方式主要針對教學中的某個主題或話題開展研究,由名師工作室成員指定一個主講人對所研究的主題進行5至10分鐘的講解,再讓每個組員將收集到的材料與大家進行交流、分享,老師們可以根據“主題”結合平時的教學,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最后由名師工作室成員進行講解,使老師們加深對主題的認識。一個主題或話題研討結束后,每個成員必須撰寫學習體會,通過評比和交流,使教研主題或話題向縱深推進,增強教研工作的實效性。又如,案例式的教研方式主要針對某個教學案例或某個課型的教學開展研究。做法是:首先由教研組通過調研確定一種課型,然后挑選一位老師圍繞這種課型執教一節課,課后由執教老師進行反思,最后全體教師圍繞執教老師的教學進行點評,評價內容包括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否、教學策略的使用情況、教學創新等,要求找到改進教學的切入口,鮮活的案例分析使老師們受益匪淺。
2.創新教育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的仿真性、形象性、直觀性等特點為教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而多媒體的可重現更適用于課內與課外的復習與鞏固。比如,在執教人教版新目標八年級上冊《Unit 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一課時,一位老師播放秋游的視頻導入新課,并讓學生結合視頻談談這次“trip”的經歷,很快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當學生在視頻中看到“自己”時,想用英語表達想法的愿望非常強烈。又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實施分層教學,既注重了對尖子生的培養,又不放棄對學困生的關注。再如,注重開發校本課程和開展課外活動。朱杏老師編寫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校本課程系列》叢書之《趣味英語》深得北海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專家好評;由呂英明、羅國卿和張穎等老師編導、學生表演的課本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獲得北海市社區文藝表演優秀獎。
3.創設高效課堂教學活動。在名師工作室的引領下,老師們根據教材特點,結合教學實際,對教材進行了“二次創作”。比如,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等進行適當的取舍、調整和補充。老師們在分析人教版新目標八年級下冊《Unit 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 Section B》內容時發現,本課的教學內容繁多,安排順序欠合理,如果按部就班展開教學,在有限的時間內難以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為此,老師們積極開動腦筋,對教材進行了整合:刪除文中3b部分內容,把文中4c部分內容設計為對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的復習,把文中1a和2b兩部分內容設計為Pre-reading(讀前)活動,由學生閱讀文中3a部分內容,在While-reading(讀中)活動中形成Alan’s report card,并把描述Alan’s report card作為Post-reading(讀后)活動。最后,把文中的3c部分內容作為課外作業,讓學生以寫信的形式談論自己的report card。這樣處理教學,巧妙地利用了教材提供的內容,優化了教學過程和教學設計,節省了教學時間,在沒有降低教材難度的基礎上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名師工作室成員們帶領老師們探索出了英語高效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原則。比如:教學活動的開展要注重目的性、實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學生活動要有鋪墊,注重過程;教學實踐的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活動的開展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等等。
4.開發有特色的課外作業。在教學實踐中,老師們發現,很多練習題和參考資料都無法完全照顧學生的差異性。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教學效率,從2004年開始,老師們參與了校本課程“課課通”課外作業的設計和編寫。目前,已經編寫出初中英語冀教版和人教版七年級和八年級的“課課通”,中國外語研究中心黃國斌主任對此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此外,老師們還制定了一套“課課通”編寫原則,具體要求是:圍繞當天的教學內容,作業力求充實、完整;嚴格控制題量,使學生能在15—20分鐘內完成;作業題型力求新穎、多樣化;根據教學實際設置題目難度;注重對新知識的練習和對舊知識的鞏固;對重點知識進行反復訓練;重視每個單元中最后一課的練習設計。
5.創編高質量的英語測試題。不少教師在出測試題時喜歡直接從網上下載,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導致考試難度、區分度、考試信度不夠真實。為了體現“學什么,練什么,練什么,考什么,讓學生練出信心來,考出成就感”的教學理念,名師工作室成員把創編測試題作為開展教研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指導老師們根據教學實際創編初中英語人教版系列單元測試題,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在創編英語測試題時,老師們必須遵守“九步八注意”原則?!熬挪健笔侵钢贫p向細目表、備課組長分配任務、教師收集資料、教師獨立命題、首次討論試題、初步匯總試題、教師獨立審題、教研組多次討論并修改試題、定稿這9個工作步驟,而“八注意”指的是在技術層面的8個要求,即注意試題的科學性、思想性和時代性,注意試題素材的公平性,注意突出重點,注意考點的覆蓋率,注意試題難、中、易的比例,注意題量要適中,注意主觀題和客觀題的比例,注意在語境中考察知識和能力。經過不斷地探索和實踐,老師們創編測試題有了一些新亮點。比如,收集近3年來各地中考真題或教學期刊上的精品題,按內容模塊對試題進行分類整理、篩選,通過對比研究,找出教學的切入點,達到“原創”的目的。利用集體的智慧編制出高質量的測試題,充分提高了測試的效度和信度。
篇10
1 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
求異思維是創造性的核心,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和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勢,敢于“say no”,從而讓學生多側面、多角度地思考問題。
例如我在組織學生學習七年級下冊時提出了“Why does the shop assistant say women always wear uncomfortable shoes?”的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展開熱烈討論。有學生大膽地指出shop assistant這句話帶有明顯的性別歧視,我及時表揚了他,并鼓勵學生要注重理解語言的內涵,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
2 在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中發展學生的個性
例如有一次我在復習教材八年級上冊Unit II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時,我抱了個看似十分沉重的大紙箱子走進教室,隨口就說:“Certainly?!比缓笪矣謫査骸癐s it heavy?”他掂了掂箱子的分量說:“No,it is not heavy。It is light。”隨后我又借機問學生:“What is in the box,do you know?”學生便好奇地猜起了箱子里的東西來。接著我如同變魔術般從這只大箱子里拿出了足球、小盒子、茶杯、娃娃、彩蛋、水果等東西,每樣都要求學生描述它們的顏色和形狀。凡是猜中箱子中物品的學生都得到了相應的東西作為獎品,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已經掌握了如何用英語提供幫助和如何描述事物,學生們也在教師創設的自由寬松的情境教學中感受到學習語言的無窮樂趣,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學好英語的自信心也在這些“似教非教”的課堂活動中被激發了出來。
3 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語言
學生在母語環境中學習英語常常會遇到英語和母語在語音、詞匯和各種表達方式上的沖突,而這正是引導學生自覺歸納語言規律的最佳切入點。例如,在語法結構教學中,初中學生往往會對都能在漢語中表示“有”的結構“there be”和“have/has”頗感疑惑,教師可利用時機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掌握語言規律。教師可讓學生搜集含有“there be”和“have/has”結構的例句。將他們分類羅列,學生們的分類羅列過程,正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便會發現“have/has”表示“擁有”而“there be”表示“在……有……”。又如語音教學中,有的學生發現worse,world,work這些詞中的or都念[a:],便好奇地問老師:“是不是所有的or只放在w后就發[0:]的音,教師此時便可賣一下關于,而后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的方式自己去尋找答案,找出單詞的發音規律來,并啟發學生對于其他的語言現象進行思考,自己總結出語言規律和英語學習的小竅門來。
4 合理運用創新性教學手段
以多媒體計算機及其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作為一種創新性教學手段,具有直觀性、交互性、生動性等特點,有利于適時拓展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創造力。教師在創意制作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時也常常將自己的創造力融于其中,從而以教師的教學創新來啟發學生的學習創新。
英語教學課件的制作尤其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并應留給學生給一定的思維空間。例如本人在創意制作課件“Where are you from?”時,涉及了“See the World”板塊,在這一板塊中,課件呈現了世界各國的風景,讓學生用英語說出每個國家的名字并簡單地敘述該國的風土人情。學生在這一課件呈現的課堂活動中,復習了舊知,開闊了眼界,拓展了思維。
此外,教師還應通過生動有趣、富于啟發的英語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