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范文

時間:2023-03-29 22:16: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

篇1

1.能正確讀寫生字、新詞,了解課文內容。

2.概括各部分的意思,練習給各部分加上小標題。

3.理解談《水滸傳》,感受魯迅先生對青少年的關心。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了解課文內容。

2.練習給各部分加上小標題。

3.理解談《水滸傳》,感受魯迅先生的品格。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脈絡。

教學難點:給各部分加上小標題。

教學準備:

1.小黑板;

2.預習:

(1)勾畫生字新詞,把課文讀通順、讀準生字所帶的詞語。不理解的詞語可以聯系上下文理解。

(2)收集有關魯迅的資料。

(3)想一想本文作者圍繞魯迅先生寫了哪幾件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讀課題,你讀懂了什么?你能根據課題提出自學要求嗎?A.寫了有關魯迅先生的幾件事?B.反映了魯迅先生的什么優秀品質?

二、明確學習目標

三、引導學生自學,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

既然大家都做過預習,現在先來檢查一下,比比誰預習得認真。

1.開火車讀詞語

“遺體、挽聯、致敬、、團聚、情節、記性、保存、陰暗、低微、寒意、深奧、詳細、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聲痛哭、囫圇吞棗、張冠李戴、馬馬虎虎、恍然大悟、北風怒號、匆匆忙忙、飽經風霜”等詞語。

2.分辨字型,練習書寫幾個重難點字:冠、嗽、挽、棗

(一)了解課文內容

1.自學指導一

自由朗讀課文,思考:

(1)這篇課文可以分為幾部分?每部分講了件什么事?給各部分加小標題。

(2)想想魯迅先生是個怎樣的人,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2.檢查自學情況

(1)總結歸納各部分意思:

第一部分講人民群眾崇敬和愛戴魯迅先生。

第二部分講伯父跟“我”談《水滸傳》啟發教育“我”認真讀書。

第三部分講魯迅先生在談笑中抨擊舊社會。

第四部分講魯迅先生熱情救護和幫助黃包車工人。

第五部分講阿三對魯迅先生的回憶。

(2)指導加小標題。

擬小標題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根據段意概括小標題;二是摘錄最能表達主要內容的詞句作小標題。

(3)“的確,伯父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p>

(二)學習談《水滸傳》

1.自學指導二

自由讀第二部分,想想魯迅先生是怎樣“”周曄的?勾畫出相關的句子,自由讀一讀,并在旁邊用鉛筆批注出來。

2.檢查自學情況

(1)伯父摸著胡子,笑了笑,說:“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p>

(2)那天臨走,伯父送我兩本書……

(3)指導朗讀。

四、當堂訓練

1.填空:

這篇課文圍繞魯迅先生生寫了(深切悼念)(談《水滸傳》)(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五件事。

2.造句:

(1)恍然大悟

(2)飽經風霜

五、學習反思

六、板書設計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深切悼念

談《水滸傳》

救助車夫笑談“碰壁”

關心女傭阿三

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篇2

一、創設情境,讓課堂生機盎然

在課堂教學中,要創造一切有利條件,去啟發誘導學生積極地學習,才能提高課堂效率,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比如,導入新課,這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為了使學生的心理從上課開始就有效地定格于語文教學,可以根據課文基調,創設情境,烘托出特異氛圍,把學生感情引入到課文情景中去。

比如,教學《月光曲》時,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上課伊始,我播放貝多芬的著名鋼琴曲――《月光曲》,聲音由弱到強,由強而弱。伴著音樂,我深沉地講述:一百多年前,德國有個偉大的音樂家叫貝多芬。他說過:“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曲子。我們現在聽到的優美動聽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对鹿馇肥窃鯓幼V寫成的呢?這,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呢――請打開書,讀讀課文。讀過之后,看誰能把這個傳說說給大家聽聽。在聽《月光曲》中介紹作者,立刻使學生入情入境,大家都興趣盎然地讀起來。

二、巧妙提問,讓課堂妙趣橫生

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精彩的提問是誘發學生思維的發動機,能開啟學生的大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師生情感的交流,優化課堂教學。巧妙的提問,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求知欲,促進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讓課堂妙趣橫生。

有一位老師在教學《孔乙己》時,適時提出一個學生意想不到的問題:“孔乙己叫什么名字?”問題提出后,同學們都笑了,乍一想,學生們覺得是廢話,題目不就是嗎?又細想,不對,于是他們翻書,討論得出:原來孔乙己只有姓,名是“別人隨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里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孔乙己。”接著老師再問:孔乙己苦讀半生,最后卻落到求乞為生,窮困潦倒的境地,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曾有,這是由什么造成呢?有個學生的回答是:孔乙己雖然熱衷科舉,但是正是那封建科舉制度無情地摧殘了他的肉體和靈魂。這就是由對名字的思索而引發出深刻主題。課堂教學內容有很多創設問題的素材,可將其設置成課堂提問、閱讀提綱、思考題等,讓學生在不斷地解決問題的氣氛中學習。

三、美讀導思,讓語文味香溢課堂

“讀是閱讀教學的永恒主題,無論何時何地,無論語文教學改到什么程度,放棄了讀,就等于放棄了一切。”文本背后蘊涵著的是海洋,是天空,是豐富的精神家園,要理解它,感悟它,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讀”。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讀出來,既能引領學生深入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領會文章所蘊涵的美,又能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我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一課,運用的方法就是“讀”字當先,長文短教?!白x”占鰲頭,讓濃濃的語文味香溢課堂。為了讓學生了解魯迅是一位怎樣的伯父、一位怎樣的先生,我先引導同學們通過讀抓主要事件,寫出小標題,如談讀書、談碰壁、救車夫;然后讓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想到再也見不到伯父的面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把5件事像串珍珠一樣串在一起來感悟;最后讓同學們讀課文銜接,讀課外資料,不斷豐滿魯迅先生的形象。正因為有了充分的讀,所以當我提問:“你仿佛看見了誰在流淚”時,學生能夠由“我”在流淚、車夫在流淚、女傭在流淚,聯想到小學生在流淚、窮人在流淚、千千萬萬勞苦大眾在流淚……這里的“讀”讓學生超越了文本,超越了自我;“讀”讓學生穿越時空與作者、與文本進行精彩的對話……整個課堂生機盎然,教學環節簡簡簡單單,學生學得快快樂樂。

四、捕捉細節,讓課堂演繹精彩

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有效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需要我們從關注細節開始。關注教學細節,其實就是關注學生的生活、知識、情感、體驗和生命發展的過程。細節成就精彩的課堂:捉住一個細節,就能生成一次精彩的教學;忽視一個細節,就可能會毀掉一堂精彩的課。

在《赤壁之戰》中,有這樣一個句子:這一天,東南風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曹操正在船頭迎風眺望,忽然有個兵士報告說:“江南隱隱約約有些船帆,趁著東南風向北岸出來。”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隊帆船直向北岸使來……指名讀時,這名學生把“船帆”讀成了“帆船”。另外一個學生馬上說了:老師,他把“江南隱隱約約有些船帆”這句中的“船帆”讀成了“帆船”。于是我抓住這一個即時發生的教學契機――首先給予了肯定――

師:你聽得真仔細。

緊接著問:是呀,你們想想看,為什么兵士報告說“船帆”,而曹操看見的是“帆船”呢?

學生議論紛紛,各抒己見。

生:“船帆”與“帆船”側重點不同?!按眰戎赜凇胺?,“帆船”側重于船。

生:兵士看時一定是離得很遠,只能隱隱約約看到船上的船帆,而曹操看時,他看到了帶帆的船,說明船離得很近了。

生:可以這樣設想:兵士來報,只是隱隱約約看到了船帆,可見東吳的船剛出現;可是當曹操定睛一看,已經清楚地看到了一隊帆船,可見東吳的船速度太快了。

生:老師,我接在他后面加上一句:可見東南風很急。

(對學生這么精彩的分析,我當時十分高興。)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精彩,補充得更棒!這可是赤壁之戰以少勝多的一個重要因素:東吳這一方很好地利用“天時”――東南風。

有了這段“意外”的精彩,這名學生自信地說“老師,我想我絕不會把“船帆”讀成“帆船”了”。教學因意外的細節捕捉而精彩,因真實而成為了不可替代的一段師生生命發展的“流程”。

擁有有魅力的課堂,將會擁有輝煌的人生,將會享受教育的詩意。讓我們一起努力吧,在教學中不斷加強理論學習,不斷實踐和反思,切實抓住、抓緊、抓好課堂四十分鐘,精心打造出更有魅力的課堂,努力使自己的課堂教學不斷登堂入室,漸至教學之佳境。

參考文獻:

\[1\]賴翠.激趣是語文教學的生命力\[J\].新課程學習(綜合),2010,(8).

篇3

關鍵詞:情感交流 多媒體 語文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22-00-01

社會的發展呼喚“人文精神”的回歸。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它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課在學生人文性培養上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而,語文教師要特別注重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培養。

案例如下:人教版第十一冊《月光曲》教學片段。教師問:“‘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l能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這種情境?”學生:“風卷巨浪、波濤洶涌?!苯處煟骸斑@時音樂的旋律是怎樣的?”學生:“聲音很響,很強烈?!睂W生:“音樂旋律激昂。”接著教師用多媒體出示大海圖片,在圖片下面出現填空:這是____的大海。學生:“這是波濤洶涌的大海?!睂W生:“這是波瀾壯闊的大海。”教師:“現在你能把這段話讀好嗎?”

最后學生開始練讀句子。

審視上述片段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者明顯的缺失:通過課件教學,學生的直觀形象性得到了發展和強化,但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品詞析句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卻沒有得到落實。教師只是憑借學生原有的認知,讓學生發揮想象,感受課文所描述的大海的形象的過程,這實際上剝奪了學生自主參與活動的機會,壓抑他們想象的靈感。這種教學行為如果長久下去,學生的審美能力必然會降低,想象力必然匱乏,創新精神也就無從談起,致使人文素養的培養也成了紙上談兵。反思我們的閱讀教學,由于不恰當地使用現代教學技術而扼殺語文教學人文性的行為確實存在。

1 以間接經驗代替生活經驗

一位教師教授描寫春天的韻文,用多媒體出示了一組表現春光的圖片。這是教師經常的做法,此方法在評課時也多得到教師的認可和青睞。但通過教學實踐發現,與其讓孩子們欣賞美輪美奐的圖片,倒不如讓孩子們談談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樣子的。意境的建構離不開學生已有的經驗,因此,閱讀教學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這就要求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首先考慮的不是如何實現教學目標,而是學生實實在在的需求,切不可因小失大,以能看但無感受的圖片替代學生對真實生活的感受和理解。

2 以直觀形象代替豐富想象

語言是對生活的描述,更是激發學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徑,通過對詞句的品讀,讓學生走進文字那特有的魅力之中,學生的人文素養必然得到提升。多媒體教學,其優勢明顯,功能強大,但如果一味使用,不考慮實際情況,也會讓學生失去一次次絕佳思維的訓練機會,進而產生思維的惰性。上述教例中媒體介入的時機不合適。可取的做法是先讓學生品詞析句,通過想象,再現語言所描繪的畫面,再讓學生說說自己所看到的畫面,最后用多媒體出示音樂和畫面,讓學生在情境中朗讀。

3 以標準答案代替個性體驗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于學生的個性差異,在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上也是存在區別的,因此,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這樣的教學才能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現行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作者用四個小故事從不同層面描述了一個愛憎分明、愛護他人的魯迅先生,表達了作者對伯父的尊重和思念。

我在指導朗讀的環節,運用了課件。旨在通過對重點詞語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制作課件時,開始我只用了PowerPoint工具,把四個故事制成四張電子幻燈片,將句子中的重點詞語用紅點標記出來,但由于多媒體課件的功能限制,一些詞語以及出現的程序是固定不變的,這如同教師給出了標準答案。后來我決定用中PowerPoint幻燈片鏈接Word頁面。用此頁面操作,教師不受課件呈現程序的影響,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隨時且及時地將學生自我認為的重要詞語用紅色標注出來。這樣的做法,體現了尊重學情的特點,源于學生學習是動態變化的,隨時都會出現其他情況,只要學生做法有道理,就應該積極認可并以此作為教學契機進行后續的教學。通過多年的實踐,我發現,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學定教來設計多媒體課件,不僅學生喜歡,教學效果也非常明顯。

4 以人機對話代替人與人面對面的情感交流

一位教師在利用網絡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時,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利用BBS表達自己在學習課文以后的感受的環節。初看教師的做法,也許很多人都認可甚至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也在運用,細細想之,這種做法存在弊端。暫不談學生文字輸入水平的高低,單就用純文字表達自我思想的做法就值得探討。我們都有共識:有時候冰冷的文字不如現場交流取得的效果好。如果教師采用面對面的交流溝通,學生不僅僅用語言文字表達自我情感,他們的表情、體態、語調等肢體語言也會起到輔助作用,更能生動地表達自我情感,效果非常好。

篇4

關鍵詞:教材插圖;審美;啟發智力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8-016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109

現在科技越來越進步了,各種優美的課件隨時都可以制作得出來,但我們的語文教材卻還存在著很多呆板落后的課文插圖。編者之所以保留大量的課文插圖,肯定有其的良苦用心,筆者以為,除了點綴美化課本之外,它還有著更關鍵的,我們的語言文字本身都無法取代的作用,即審美和啟發學生智力的雙重教育功能。課本上的插圖往往都是與課文的主要內容相吻合的,它常常起到點睛的作用。在這里,筆者姑且就怎樣用好插圖的問題,與讀者一起共同探討。

一、教師指點學生“看”圖,讓學生感受美

“看”者,準確來說,是“讀”也,實際是“讀”圖。教師讓學生認真細致地讀圖:圖中有什么?他(它)們是怎樣的?他們為什么是這樣?編者有什么意圖?細細地瞧,靜靜地揣摩。教師一定要喚醒學生對插圖的直接感知,學生才能根據插圖感知課文的內容,才會充分體味到插圖寓于課文中的意義。

如《頤和園》《長城》《開國大典》這類課文,可先讓學生直觀感受一下課本中的圖畫,再以“讀”圖促讀課文,增加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形象感知認識事物,將圖畫中的建筑物構造及方位、觀覽景物的空間布局、場面特寫等,老師進一步釋疑解難,學生也就不難悟出其中的道理了。若老師純粹地以語言解說去讓學生體驗、想象,對于缺少歷史知識和生活經驗的他們來說,實在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若是純粹以課件的形式讓學生直接觀閱,語文的“味”又相應少了一些。所以,老師以簡短的指引,再有課件的展現,最后讓學生美美地 “讀”圖,美美地聯想圖中所發生的事情,筆者相信,學生就會開始感受到文章的魅力!

二、教師帶領學生“入”圖,讓學生體會美

有些課文還需要教師帶領學生“入”圖,讓學生體會美。有些課文插圖,就是情感教育的直觀手段。

如教學《林海》就可借畫創設三個問題情境:1、老舍先生在描繪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時用“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的句子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這樣寫好處是什么?2、為什么說大興安嶺的美麗“與建設結為一體”?3、“我不曉得當初為什么管它叫做興安嶺,由今天看來,它的確含有興國安邦的意義?!薄芭d國安邦”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由今天看來它的確含有興國安邦的意義?隨著三個問題情境的逐層展開,學生觀圖入境,入圖出圖,體味查情,以美啟真,文道相諧。

三、教師引導學生“賞”圖,讓學生鑒賞美

教育大師葉圣陶先生曾把語文教學對課文的鑒賞,比作采礦,這是很有道理。對課文插圖的鑒賞,我們同樣也可借鑒。

課文中的插圖,有一些是側重“賞”,對一些名人佳作,應從欣賞的角度,教給學生欣賞的方法,使學生望表而知里。如《鳥的天堂》、《桂林山水》等,師生同賞文圖和諧,感受畫面的完美、景象的壯觀、線條的流暢。也有一些課文,老師可以和學生一起鑒賞勞動人民的勞動美、生活美,如《農村的變化真大》、《我們的民族小學》、《一次成功的實驗》等。有一些課文可以鑒賞人物的心靈美,如《小攝影師》、《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觸摸春天》等。也有一些課文體現眾多的偉大模范人物的肖像,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中的伽利略,《晏子使楚》中的晏子,《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的魯迅等人物,通過人物的外貌、表情、姿態,特別是人格特征、性格創造作風等,進行豐富的聯想,賞圖和賞人同步,學文與悟道兼融。

四、教師啟發學生去“評”圖,讓學生評判美

這是審美階段較高的層次,它要求學生不僅能感受美、體會美、鑒賞美,更重要的是能夠自身融入課文插圖中,就課文插圖的表現形式與表達意義玩味品評一番,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比如課文插圖與課文內容上相同在哪,不同在哪?插圖藝術處理得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真實?插圖中人物的美丑、善惡等是不是臉譜化?怎樣從人物的外貌讀懂他的心理?等。比如教W《窮人》,筆者是這樣處理的:第一步:讓學生就課文插圖仔細品味圖中主次人物。如漁夫黧黑的臉、光著的腳丫,說明了什么呢?桑娜慈祥的眼神說明了什么呢?孩子們緊緊地蜷縮在一起又說明了什么呢?引導學生去深入地思考。第二步:讓學生聯系人物在課文中的動作語言描寫,當場作口頭作文表達。第三步:在學生口頭表達的同時,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深一層地思考:造成西蒙一家、桑娜一家悲慘命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引導學生通過對自然環境的反思,再反思到社會環境中,反思沙皇的黑暗統治和殘酷剝削,但也從中看到勞動人民善良的品格。筆者認為,通過看圖對人物社會行為的是非善惡評判,無疑反映和影響著學生內在的人格品質。

五、教師點化學生“悟”圖,讓學生享受美

學生在看圖中,出于對美的渴望和向往,心情會很輕松愉悅。如《桂林山水》這篇課文,在學生收獲美的愉悅時,教師可以適時再給一些提示,讓學生從心頭說出一個“好”字,一個“美”字。

筆者認為,“悟”圖審判的途徑可有以下幾種:

1.悟圖設計提綱。如《桂林山水》,可要求學生對照插圖,依圖的特點、畫面的主次順序設計課文的提綱。

2.“悟”圖學文,作文。利用課文插圖寫作文,是小學低年段課文首選的看圖學文的教學方式,它要求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弄清插圖反映的內容。

3.“悟”圖學做人。蕓蕓眾生相,為學生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做人直觀標準,教師應寓教于圖,使正面人物傳播出正能量,化身成為學生做人的楷模,其他人物也成為學生廣泛了解社會、認識世界的窗口,讓他們知道人間不但有真善美的存在,也有假丑惡的存在?!拔颉眻D是高于審美的物質功用之上的精神功利價值。

總之,語文教師不要輕視課文插圖的作用,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課文插圖中發現美,體味美,鑒賞美,評判美,從而達到享受美、創造美的境界,使課文插圖真正在語文教學中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篇5

讀中學寫,寫時憶讀

凡是入選課本的文章,都是經過認真挑選的大家名作。這些課文,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寫作技巧,都是很好的范例。特別是講讀課文,從內容的安排到表達方法,都可以給學生的寫作以有效的引導。教材中又會將同一類型的文章編排在同一單元中,這樣就更加有利于一個主題的作文訓練指導。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這些課文的時候,在教學字詞、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同時,還要將作者在寫作方面的特點,像構思方法、表現形式、語言技巧等,一并教給學生,使他們獲得具體的寫作知識。例如在五年級下冊的《人物描寫一組》一課,這篇課文由3個獨立的片段組成。這3個片段分別描寫了小嘎子、嚴監生、鳳辣子三個人物形象,每一個片段,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側重點也不盡相同,可以說這3個片段是人物描寫的經典。因此,在教學后,筆者會根據這個片段所運用的人物描寫方法讓學生練寫。比如描寫運動會上我們班某個運動員參賽時的動作,抓住外貌、語言的特點描寫班上的一位同學,寫一寫你所觀察到的家人的某個習慣性的動作……讀中學寫,日積月累,學生的寫作素材就會逐漸豐富起來。

小學階段的作文多是記敘文和應用文。這些文體的寫作知識和表現方法,在要求學生寫練之前,先進行閱讀。學生在練習時,如能注意回憶和聯系,對他們的文章構思和行文表達會有幫助。教師在指導中,要根據實際需要及時啟發引導學生,讓他們從讀過的文章中吸收好方法。例如在指導學生寫人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回顧學過的有關寫人的課文,吸取所長。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主要寫魯迅受到人民群眾的愛戴,方法是通過事例表現人物,具體寫了五件事,集中說明了魯迅受人崇敬的原因。《偉大的友誼》――主要寫革命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親密關系,方法是先概括說明,后具體敘述,具體從兩個方面(生活上互相關心、事業上互相幫助)來說明?!缎z影師》――主要寫高爾基對下一代的關心與愛護,方法是抓住語言、神態和動作表現出小攝影師的認真、可愛以及高爾基的慈祥……

寫時憶讀,學有樣子,練有基礎,既可以鞏固所讀,又可以發展寫練。這樣的結合是很自然的,也很容易做得到。

改時質疑,有效仿寫

學生作文總會有缺點和困難的。話想這樣說但不得方法,事想那樣寫而不得要領,想分段而分不好,所用標點常出錯,人稱寫亂了,前后重復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都可能出現。這些問題學生在寫的時候自己很難發現,如果能讓學生相互改作文,對方就能很快地為其指出錯誤所在。究其錯誤原因,有些是學習過而沒有應用好,有些是還不懂得,沒有學過。教師可以利用閱讀教學,憑借課文例子,來解答學生的疑問、提高學生的認識,是直接有效的方法。你引號不會用,來,看看課文是怎么用的;你想寫點心理活動,好,今天學的課文就有例子;大家不會分段,沒關系明天學新課就有分段練習;這次作文的共同缺點是重點部分寫得太簡單,這樣吧,下星期學第六課的時候咱們一起來討論……這樣下去,學生的許多困難都會通過閱讀教學得到解決。隨著問題的解決,學生的寫作知識也會一次一次得到補充,寫作技能也會一步一步提高。讀與寫多渠道、多方面地結合起來,可以互相影響、相互促進,不論對發展閱讀教學還是提高寫作教學,都是有好處的。

讀寫結合的重要工作之一,是選定結合重點。也就是說,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選定寫作練習結合閱讀中的方法和技巧。是學習課文的造句方法還是寫段方法,是學習課文的開頭方法還是結尾方法,是學習課文的記敘方法還是描寫技巧?;蛘呤瞧渌骋豁?、某一種,具體定下來作為學生習作的重點,有時可以一課一法。有時也可以結合幾課幾法。確定例子,提出要求,讓學生作練習。例如《松鼠》一課,就可以組織學生作相應練習。課文寫松鼠,抓住了兩個方面,就把這種小動物寫清楚了。一是抓松鼠的外貌特征,寫它的面孔、眼睛和皮毛,寫出了它的玲瓏和漂亮;二是抓松鼠的生活習性,寫它的活動、筑窩和吃食,寫出了它的機靈可愛。文字不多,但寫得具體而生動。這是描寫小動物的好例文。學過這課以后,就可以要求學生學習課文的寫法,也寫一種自己熟悉的小動物。選定例文,讓學生學習寫作,這是讀寫結合的一種基本方法。只要讓學生了解例文的寫作特點,他們參照一定的方法去寫去練,一定能收到實效。

篇6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缺失;改善對策

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培養和提高小學生聽、說、讀、寫等各方面的綜合能力,讀在學生的語文學習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培養和提高小學生對語言的把握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但是,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一直以來對于閱讀教學的重視度不高,很多教師會覺得閱讀僅僅是為了寫作,認為閱讀僅僅是一種手段,導致很多教師把閱讀課當成寫作輔導課。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閱讀教學質量普遍較低,下面是筆者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點看法。

一、 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缺失問題

(一) 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主要采用“填鴨式”教學模式

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指出,教師進行閱讀指導之前,首先應該深入理解、剖析具體的課程內容,使課程教學形式更加偏向于互動性、對話性,這種教學方式更能夠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更加深入的理解、學習閱讀內容,讓學生學會自我反思,這樣也有利于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較高的合作意識以及社會互動意識。但是,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主要采用的是“填鴨式”教學模式,教學理念比較落后,很難跟上新教材的腳步。有的教師認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僅僅是讓學生識字、看書,并沒有注重閱讀內容,也沒有進行互動性、對話性的閱讀教學模式。

(二) 閱讀教學缺乏個性

實際上,閱讀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心智活動,在閱讀的過程中會包括想象、記憶、感知、意志、興趣、思維以及情感等很多心理活動,通過這些心智活動,學生主體可以和讀者進行心靈對話,在情感上進行交流,汲取更多的精神文明營養,積累更多的知識。每個學生個體的心理素質、認知水平以及個人經歷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區別,因此即使是相同的閱讀的文本,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會有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實際上也就是指閱讀的個性化。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實施個性化教學模式。新課程中提出了個性化這種新的閱讀標準,覺得閱讀應該屬于學生的一種個性化行為,不應該受到教師固定教學方法的局限和束縛,也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代替學生進行個性化思考?,F階段,小學語文教師普遍都不是那么注重閱讀教學,完全忽略了學生自主閱讀的重要性,在閱讀教學中也沒有指導學生正確的個性化閱讀方法。這種閱讀教學模式下,學生會感覺非??菰铩⒎ξ?,認為閱讀課可有可無,這樣自然會導致閱讀教學的成效低下。

二、 進一步完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對策

(一) 調動小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

興趣是每一個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后,可以使學生更加意識到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只有學生對閱讀學習產生興趣后,才會有動力繼續進行閱讀學習。上課前,教師一定要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一些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以自主、獨立思考,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例如,學習《黃山奇石》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一個極富挑戰性的話題,讓學生們學習這篇課文后自己擔當一次廣告設計師,根據黃山的特點寫幾則具有特色的廣告語,使更多的人了解、向往黃山。往往像這種話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比較多,很多學生會覺得很有趣,參與積極性會比較高。

(二) 實現個性化閱讀模式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該注意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千萬不能采取統一的閱讀教學方法,也不能抱著使所有學生都可以成為優等生的想法,而是應該確保優等生和后進生能夠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最大的提高以及發展,讓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在實際的閱讀教學過程中,使不同愛好以及不同語文水平的學生都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和長處。當然,在閱讀教學中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直接代替學生的個人閱讀理解,應該讓學生可以在各種情感活動中有進一步的理解和體驗。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突破那些條條框框的局限性,使學生可以更加深入的體驗語文學科的魅力,追求真善美,實現個性化閱讀。

(三) 閱讀教學應該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和學生們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這樣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們的閱讀興趣,更好的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小學語文新課程中,很多課文都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還有作者對于某個時代的獨特感受。比如,《金色的魚鉤》、《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以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都是幾部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代表作。這些作品反映的時代和現代小學生差距可能比較大,文章寫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也相差很遠,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能很難親身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教師在講解這些文章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多向學生講解一些舊中國的社會背景知識以及舊中國人們的貧困生活,更學生更好的了解在過程中的艱苦,這樣才會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內容,更好的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四) 進一步延伸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對于小學生而言,閱讀的書籍非常有限,而且小學生的個人生活經歷也比較有限,因此有的學生很難理解閱讀文本。小學語文教師為了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拓寬小學生的閱讀視野,使學生更好的了解文章的內容。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慢慢引導學生超越課堂,走向更為廣闊的視野,使學生更加深入的學習。

綜上所述,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高度重視閱讀教學,明確(下轉第152頁)

(上接第147頁) 閱讀教學的缺失,想法設法激發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在閱讀教學中不斷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品詞析句 ; 語文本色; 工具性?。弧∪宋男?/p>

當今,許多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常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創設各種比賽、游戲、表演等活動情境,還制作了生動活潑的多媒體課件。學生在課堂上表現非常積極,甚至有些亢奮,場面氣氛十分熱鬧,動靜結合迭起。這樣的課堂被許多老師認為是貫徹落實了課程改革新理念的成功課堂。

可當我們冷靜的反思會看到:這樣的課堂有許多是為了“滲透”課改精神,一味地搞花架子,刻意求新求異,一味追求課堂形式上的熱鬧,撇下應有的教學任務不管,肆無忌怠地鼓勵學生去“探詢”、“研究”,天馬行空的讓學生發表“獨特體驗”,過分依賴現代多媒體技術??;只顧營造外表“虛美”,完全忘記了語文課堂的“本真”。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也就是說語文教學要堅持語言訓練與人文熏陶的統一。小學階段是基礎的基礎,理應抓住工具性不放,通過工具性滲透人文性。我想,這才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本色。引導孩子品詞析句,使語文課堂較好地實現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使語文有了情感、有了依托的載體,也使我們的語文不再虛幻。

文本的情味是實實在在通過對言語的研讀“品”出來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緊緊圍繞文本,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品詞析句,實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精彩詞、句,進行分析、比較、推敲,這樣不僅可以感受到文章的語言之美、意境之美,還能體會到作者譴詞造句之精妙,從而能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世界?,F將自已學習的一些資料和教學體會與大家分享。

1 通過換用詞語來進行分析比較,咬文嚼字

課文中有許多精妙傳神的語詞,學生看看似懂,而實際上卻不明白作者用這個詞好在哪里,為什么要用這個詞而不用那個詞。此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品評、賞析。如《燕子》一課中,“在微風中,在陽光下,燕子斜著身子在天空中掠過”一句中的“掠”字就是一例。

怎樣才能使學生體會到“掠”字好在哪里呢?教學時,可運用換詞法將“掠”字換成“飛”、“竄”字,再與“掠”字比較,從中悟出“掠”字用得多么準確傳神。一個“掠”字不僅寫出了燕子飛行時的輕快,也寫出了燕子飛行時姿態的優美。再如這篇課文中“小燕子從南方趕來,為春光增添了許多生趣”一句中的“趕”字,倘若換成別的字,就不能體現小燕子追趕春光、珍惜春光,不顧疲倦地長飛而來。真是一字傳神,意境全出。教學中抓住重點詞語品味與揣摩,可以幫助理解文章的內涵,達到了“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由情到理的過渡。

2 朗讀感悟求真

文本的情味是實實在在通過對言語的研讀“品”出來的。如《第一場雪》這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優美生動的語言為我們描述了膠東半島的第一場雪,雪前、雪中、雪后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這場預兆豐年的大雪的喜悅之情?!τ谀戏降暮⒆觼碚f,他們對雪是陌生的,雪對他們來說是遙遠的。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雪的美、雪的大。我是這樣引導學生來品讀這篇課文的。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三、四自然段,邊讀邊想象文字所描述的畫面。咱們交流交流,讀完了課文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這幅畫面使你有何感受?學生能根據課文那些優美的句子談自己看到的畫面, 也說出了自己的感受,一言以蔽之,覺得下雪時、下雪后的景色很美。我相機要求學生再讀課文,看看文中哪些詞語,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你體會到美的?生讀完課文三、四自然段后交流:從粉妝玉砌、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體會到美。

師:“粉妝玉砌”是什么意思?“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這四個疊詞寫出了什么?生:用白色的粉來裝飾,用玉石砌成。師:結合課文談談本課是用什么來裝飾?生:用雪來裝飾。師:那還可以說是一個怎樣的世界?生:白茫茫的世界。生:雪白的世界。師:那課文中為何要用粉妝玉砌的世界而不用白茫茫的世界呢?生:因為用這個詞把雪寫活了。師追問:怎樣寫活了?生:雪就像一化妝師他把大地、房屋、山川、河流打扮得像玉砌成的一樣。師:是啊!你體會得真好!這個詞不僅把雪寫活了,還表達了作者當時怎樣的感情呀?生:對雪的喜愛之情。師:請大家帶著自己的感受讀一讀這句話。

3 采用比較法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比較法,可以讓學生通過異同點的比較,逐步把事物的個別部分和特征分辨出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他們在閱讀時積極思維,幫助他們更好地通過語言文字來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如《趵突泉》一文,在描寫三個大泉眼的水一個勁往上涌時,句子一連使用了三個“冒”字。如果在品詞析句時,去掉三個“冒”字,再讓學生與原文進行品讀比較,三個“冒”字就把趵突泉不斷噴涌的樣子寫活了,同時感受到不知疲倦、奮斗不止的精神力量。這種方法就是比較法。

4 聯系生活實際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寫到魯迅救助一位受傷的車夫時,對車夫的外貌描寫用到了“飽經風霜”這個詞。學生是怎樣掌握這個詞的呢?靠背詞語解釋“飽經風霜是形容一個人經歷了很多的艱辛和磨難”,顯然不行。這種純理性的識記,除了應付考試,對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沒有作用。切實有效的辦法是,引導學生用感性的方式去掌握它?!±蠋熛日垖W生回憶在生活中有沒有看到過飽經風霜的臉,再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這位車夫的臉。對此,學生的反應相當活躍。有的說:車夫的額頭上布滿了一道又一道的皺紋,眼眶深深地陷進去,顴骨高高地突出來。有的說:車夫的臉蠟黃臘黃,他實際上只有三十來歲,但是看上去卻已經五十開外了。有的說:車夫的頭發亂得像一堆稻草,臉色灰黑、臉頰精瘦,明顯的營養不良?!±蠋熯M一步啟發學生,從這張飽經風霜的臉上還能看出些別的什么來?學生反應更熱烈了,有的說:“我看出車夫干活肯定非常累,不管是烈日酷暑,還是暴風驟雨,為了家庭生活,他都要拼命地拉車?!庇械恼f:“我看出車夫的家里肯定很窮,吃了上頓就沒了下頓?!庇械恼f:“我看出車夫的身體肯定不好,他因為身體有病、營養不良、干活又累,所以他的健康肯定很糟糕?!薄∵@時候,老師動情地說:“是呀!就是這樣一個車夫,那么冷的天,還赤著腳在拉黃包車?,F在,他的腳被玻璃片刺破了,深深地嵌入了腳掌,地上淌了一灘血,他躺在地上痛苦地,他想站起來但又起不來。同學們,如果當時你就在現場,你會怎么做?”學生也跟著動了感情。一個說:“我一定會用黃包車把他拉到醫院去?!币粋€說:“我一定會把身上所有的錢都掏出來給他?!币粋€說:“我一定馬上打電話給我爸爸,我爸爸是個醫生?!薄W生正是通過這種感性的學習方式,讀出了“飽經風霜”這個詞的形象、情味和意蘊,也正是通過這樣的感性方式,“飽經風霜”這個詞融化為學生的血肉、深入到學生的骨髓、成為學生精神世界中的又一個鮮活的元素。

5 想象、對比、再想象、再對比

比如:王老師上《一夜的工作》一課講到:《一夜的工作》一課中恐怕最難以忘懷的是“極其簡單”這四個字。每當我想起這四個字,總理的音容笑貌與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里極其簡單的陳設重疊在一起,讓我無法釋懷。顯然,王老師對文本的文風和內涵是心領神會的,他與孩子一起從982個的字中找出了“極其簡單”這四個字?!霸僮x讀這幾句,體會體會為什么‘簡單’的前面要加上‘極其’?不是‘十分’不是‘非?!皇恰堋俊痹诤⒆觽兊拿枋鲋?,“極其簡單”漸漸具體了,它不再是四個字,而是總理屋里那少得可憐的陳設,一讀句子,孩子們有些動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