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的詩意范文
時間:2023-03-16 08:22: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秋夕的詩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古典詩詞;“悲秋”;意象;情景交融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829(2013)02-0073-03
“悲秋”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的一曲感傷旋律,它由蕭瑟、凄切、衰敗的秋景、秋物、秋色、秋聲結合人自身境遇而感發,主要抒發的是人對自身悲劇的感慨和一種生命的悲哀。
對“悲秋”的研究,有的學者從文學史時序出發研究“悲秋”的原型、歷史接續及影響;有的學者研究“悲秋”的言敘方式;更多的學者則從“情景關系”角度來研究“悲秋”。在這里筆者則試圖通過一系列“悲秋”意象來探究“悲秋”的意義。
一、古典詩詞的“悲秋”意象
意象,是中國首創的一個重要的詩學審美范疇,《周易·系詞》提出“立象以盡意”原則,所以意象的古義是“表意之象”。[1]意,包括情、志、事、理等方面;象則包括景、物、色、聲等方面。二者結合起來構成古典詩學的基本范疇。[2]“悲秋”意象是多種多樣的,與秋外在的自然形態和自然之物是分不開的,在詩詞中多呈現為意象群?!氨铩币庀螅?主要可分為秋景秋色、秋物秋聲和秋日天象三大類。
(一)秋景秋色,主要包括秋風落葉、秋雨和霜露等三種意象
1. 秋風落葉
瑟瑟秋風是身感耳聞的悲涼之氣;枯槁飄零的落葉是可以目見的,易引起人的感傷情緒,產生生命易逝的悲哀。先秦時代,屈原《湘夫人》中“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已有悲秋因子的存在,秋與人之哀傷有了一定程度的關系,即秋引發、加深和表現了詩人的哀傷。[3]宋玉《九辯》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詩句,此一聲“悲哉”開中國文學史上“悲秋”主題的先河。賈島《憶江上吳楚士》“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頗富動感,氣象雄渾,渭水西風陪襯居者懷念行者的心情,將一段悲愁之情寄于秋風落葉。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曾說這兩句詩是“置之盛唐不可復別”。[4]
2.秋雨
秋雨最易扯動人的情思,也最易扣響情感的門環。李商隱作《夜雨寄北》時只身在蜀,家小在河內,巴山秋夜,夜雨瀟瀟,激發了作者纏綿的相思之情并以詩代書。柳永《八聲甘州》首句“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使整個畫面有一種凄清的動態美,物態總是與心靈相遇相契才產生詩意,“暮雨灑江天”告訴我們詩人的心靈是流動的,雨水仿佛在洗滌著清冷的殘秋,灑濕了江天,也灑濕了羈旅漂泊者的心靈,雨水灑洗,秋天越發清冷凄涼,客思越發濃烈。
3.露和霜
霜露屬冷色調,從視覺上就給人一種清冷之感,身感至心。駱賓王《在獄詠蟬》中“露重飛難進,風多響亦沉”,以蟬的艱難處境“露重” 以及“風多”喻己之冤屈難伸,感慨仕途的艱難并抒發自己的哀怨之情。柳永《八聲甘州》中“漸風霜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這幾句描寫使人滿目蕭瑟,更覺風霜漸漸凄冷,但氣象雄渾,悲壯中蘊含著無限的感慨蒼涼,一股思鄉之情演繹成了漂泊游子對精神家園的渴求。
(二)秋物秋聲,主要包括動物和植物兩大類
1. 動物:主要包括(孤)雁南飛哀鳴、秋蟬殘鳴和寒鴉悲啼等三種意象
雁南飛是秋天特有的現象,南飛即“還鄉”,易引起人的思鄉情懷。孤雁南飛哀鳴,更易勾起文人的孤獨感傷悲涼之情。杜甫《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描寫邊地的秋夜中偶爾的雁鳴給人的心理觸動。戰事頻繁,邊地交通早已中斷,路上已沒行人,邊塞秋夜籠罩著沉郁死寂的氣氛,大雁不僅沒有給邊地帶來一絲生機,反而更增添了幾分冷落與悲涼,路斷人行是目之所見,戌鼓雁聲是耳之所聞,詩人通過對自己所見所聞的描繪,生動具體地展現了一幅邊地秋景圖。尤其是“一雁”突出地表現了作者一種孤獨寂寞的心境和漂泊無依的艱澀。[5]蔣捷《虞美人》“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景物描寫視聽結合,小舟在濃云低垂下空闊的江面上漂泊,西風中傳來失群大雁的哀鳴,這孤雁漂泊的愁思長長,誰問誰憐?孤雁的聲聲悲鳴叫人心碎。
蟬,春生夏死,夏生秋死,喧鬧的生命十分短暫。秋蟬殘鳴既從聽覺上給人一種凄切的感觸,也預示著生命的脆弱和即將結束。李商隱的《蟬》,以蟬自喻,抒發自己的清高、清貧和不得志,詠嘆出了詩人在動蕩的晚唐時代,個人遭遇的坎坷不平。[6]柳永《雨霖鈴》首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讓清秋的寒蟬殘鳴聲營造了一種離別時濃厚的感傷氛圍。
烏鴉又叫寒鴉,這和秋的凄冷有關。鴉凄切的叫聲和秋天中人的感傷又相關,寒鴉棲息于樹,幾聲悲啼,易于引起孤獨漂泊者的愁思,引發多種感觸,故鴉在秋天悲啼也使人感到秋的寒涼。張繼《楓橋夜泊》首句“月落烏啼霜滿天”中“烏啼”是秋聲的象征,見其棲巢不穩,打破夜的寧靜,引發愁思,正以映襯滿懷旅愁的不眠之客,創造了悲愁的情感基調。馬致遠《天凈沙·秋思》首句“枯藤老樹昏鴉”中“昏鴉”為這幅黃昏蕭條的孤旅圖更添了幾聲悲啼??萏倮p附于老樹,黃昏時烏鴉歸棲于老樹之上,草木野鳥都有歸宿,正以反襯游子之漂泊無歸。
2. 植物:主要包括秋菊和蘆、菰、荻、江楓、梧桐(雨)等一些特殊意象
秋菊色彩美麗燦爛,亦可作為“悲秋”意象,當秋菊這種美麗與人物的生命和所處的環境不能與共時,便產生失衡感、落寞感和孤獨悲哀。秋菊作為“悲秋”意象,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這在李清照詩詞中表現得較為典型,李清照后半生有過較長時間顛沛流離的生活,感傷敏銳的心靈面對秋菊有憂愁,更有孤獨冷清。憂愁如《醉花陰》里“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孤獨冷清如《聲聲慢》中“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深秋正在盛開,可是容顏已經憔悴消損,“人比黃花瘦”,又怎有心思去將它采摘?
蘆、菰、荻、江楓、梧桐(雨)等是一些特殊的“悲秋”意象。蘆、菰、荻等屬水生植物,根系脆弱,秋天花白,秋日殘敗是顯而易見的,使人產生生命的脆弱之感。江楓秋天變紅,象征秋色,能引發愁思,滲透著生命將逝的意味。秋雨滴打著梧桐枯葉,目見耳聞,容易觸動人的心靈,產生感傷之情。張繼《楓橋夜泊》中“江楓漁火對愁眠”,“江楓”經霜,與“漁火”相映而紅,如炯炯的眸子,與愁人無言相對,巧妙地烘托了江上孤客的旅愁。韋應物《夕次盱眙縣》中“人歸山郭暗,雁下蘆州白”描寫人歸雁宿,各安其居,看著白茫茫的蘆花催生了懷鄉之情,天大地大,何處是家?白居易《琵琶行》首句“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中一組意象“楓葉荻花”瑟瑟作響,營造了一種感傷的送別氛圍。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女詞人聽梧桐細雨,敏感破碎的心靈被滴打著,分不清是聽覺還是心靈的感觸?!短ど小分小案粢谷嗽谟曷曋?,晚風菰葉生秋怨”雨聲菰葉交響生悲,借凄清之景抒凄涼之情,詩人從風雨菰葉聲中感受得特別深刻。
(三)秋日天象,主要包括秋月和星(牽??椗牵﹥煞N意象
月亮在古典文學中作為一個綜合型意象頻頻出現。秋夜,月亮分外明亮,望月的人會把思鄉懷人等種種情感寄予明月,明月發揮著情感傳遞功能,秋月作為意象,更蘊含著濃郁的“悲秋”氣息。王建《十五夜望月》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月亮觸動著詩人的心,勾起滿腹思緒,月明人遠,思深情長,滲透著淡淡的悲哀。李煜《相見歡》中“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殘月一鉤,勾起心中千絲萬縷的去國懷鄉之愁和無限的亡國之恨。
牽??椗亲鳛椤氨铩币庀螅脕肀憩F情侶之間遠在天涯的相思之苦,但也別有所寄托。如《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寫織女隔銀河以望牽牛,可望而不可即,無限相思。詩中將織女星擬人化,言因終日相思不能織布,淚落如雨。[7]杜牧《秋夕》一詩“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恰敝小盃颗?椗恰庇|動了遭棄宮女的心,哀婉自身不幸,傾慕他人之有幸,心事盤繞全在這舉目仰望之中。聯系作者人生的窮愁潦倒,何嘗不蘊含著政治上不得志的愁悶呢?
綜上所述,“悲秋”意象可概括為秋風落葉、秋雨、露霜、(孤)雁南飛哀鳴、秋蟬殘鳴、寒鴉悲啼、秋菊、蘆菰荻楓、梧桐(雨)、秋月、牽牛織女星等。這些意象往往在文本中不是單一的,而是審美主體適時適地組合而成的意象群,意象間相互映襯生發、對比強化、和諧浸染、視聽動靜結合,就形成了“意象紛呈,觸類多通”。[8]如呂巖《梧桐影》:“明月斜,秋風冷,古人今夜來不來?教人立盡梧桐影?!比~四句,由明月、秋風、梧桐等組成意象群,畫面豐富多彩,有利于情感表達的需要,更有利于創造詩詞意境。
二、情景交融——“悲秋”情懷與“悲秋”意象的契合點
“悲秋”是一種復雜的情懷,意象即融入了情思的形象。中國文論講究詩歌的本質是情景交融,提倡感物說和言志說,即外感于物,言動于心。情與物遇,目擊道存,精神與物態的契合,有時是“一見鐘情”式的拍合,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因而詩的意象,有時簡直就是物象,而抒情也簡直就是狀物。[9]如歐陽修《秋聲賦》中“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秋中有情的感傷,情中有秋的落寞。
詩人之怨憤與愁緒不源自物,而源自人生的窮途失意。詩人摶結秋日景觀,正是以其性情,而“悲秋”也。并不是欲悲秋日之草木零落,而是悲其人之窮、愁。哀怨之心甚熾,胸中全是秋意,則已無需值秋日而有悲秋,其發而為詩,則無往而不含秋意。秋本無情無志,更沒有感傷,不過是秋外在的自然形態和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使之更契合中國文人的心境罷了,情與景的交融方見中國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參考文獻:
[1]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0.
[2]趙永紀.詩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23.
[3][10]陸玉林.傳統詩詞的文化解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02;106.
[4]賀新輝.全唐詩鑒賞辭典(第九卷)[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1713-1714.
[5]林高俊.邊塞詩賞析[M].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0:77.
[6]傅德岷.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4:214-215.
[7]賀新輝.古詩鑒賞辭典(第三卷)[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105.
篇2
一、籃球意識的定義和內容
意識,是指人的大腦對客觀事物存在的反映,它是客觀世界的主觀印象。籃球意識,就是籃球運動員的技術動作和戰術配合以及比賽場上的情況在運動員頭腦中的反映,是運動員根據比賽場上的動態變化,自覺地、有意識、有目的地運用已學過的技戰術來控制比賽的能力。這種能力是運動員在長期的學習、訓練和比賽中逐漸培養形成的,是籃球運動員最寶貴的財富。由此,籃球意識定義為:運動員通過專項訓練、比賽和反復實踐,根據比賽場上的情況,通過視覺、感覺、思維、判斷,實施合理動作的心理過程的總和。
籃球意識的內容較全面,包括籃球技、戰術多個方面,有傳、接球意識、投籃意識、突破意識、防快攻意識、搶籃板球意識和協同配合防守意識等。培養籃球意識應貫穿在訓練的各個環節。
二、少年籃球運動員籃球意識的培養
1、要依據少年身體和心理特點進行意識培養
少年運動員正是身體和思維發育的時期,易于接受新事物,善于模仿,但心理上不完善,目的性不明確,容易受其它情況的干擾,容易形成錯誤的動力定型,因而需要用正確的心理幫扶和科學的訓練方法來指導他們,逐步培養他們的籃球意識。
少年運動員比較活潑好動,特別是有的籃球運動員是憑興趣或身體條件較好而參加訓練,對籃球運動和比賽思想上不是很重視,因而在訓練中表現出較差的自覺性,組織紀律觀念不強。因此,要教育他們,使運動員樹立起熱愛藍球、熱愛集體、遵守紀律、勇于拼搏的整體意識,并熱愛球隊、愛護隊友、團結向上、爭取勝利。
籃球是一項集體的運動項目,需要每一名運動員都能在比賽中良好發揮。作為籃球隊的集體,需要有統一的思想和行動、統一的奮斗目標。作為一名籃球隊的隊員,要有崇高的責任感、集體榮譽感和頑強的拼搏思想意識。
2、結合籃球基本技術訓練進行籃球意識的培養
籃球的基本技術,包括運球、傳球、投籃、突破技術和進攻、防守等組合技術。籃球技術是籃球意識訓練的主要內容,是戰術意識形成的基礎,是球隊取勝的保障。
首先,在技術訓練中要培養運動員的觀察、判斷、反應能力。在籃球比賽場上,發生瞬息萬變的情況是正常的。因此,在技術訓練時,要重視培養運動員的觀察能力,加強視野訓練,拓寬視覺對技術的注意,提高對球場復雜變化情況的分析、判斷、反應能力,便于在比賽中準確把握戰機,增加比賽的勝率。
同時,在技術訓練中要培養運動員的配合意識?;@球是一項集體的競技運動,必須有良好的集體配合意識?;@球運動技術不是獨立的,各個技術之間互有聯系。如在一次投籃過程中,可包括傳球、運球、突破,再到投籃這幾項技術,其中也穿插了移動、搶位等。因此,在練習技術動作時,要逐個練習,逐個熟練,然后再把各個技術動作緊密配合起來。從運動員參加訓練開始,就要培養運動員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在練習每一項技術動作時,都要使運動員清楚,在什么情況下運用這項技術,提高運動員的視野范圍、合作意識及合作能力,使技術動作運用與應變更具有實效性、攻擊性和針對性。
總之,在籃球基本技術訓練中,要與籃球意識訓練緊密結合。從意識源于實踐出發,在基本技術中,依據運動員的個體情況因人實教,培養運動員的籃球意識,通過看、學、訓、練等手段,把學、練與用、變結合起來,達到提高籃球意識的目的。
3、在籃球戰術訓練中加強籃球戰術意識的培養
籃球的戰術意識,是根據籃球比賽場上的變化情況,合理運用戰術配合的能力,也是運動員在比賽中按照一定的戰術目的正確地運用技術和戰術的心理活動。戰術意識不僅支配著技術和戰術的正確運用,而且也直接影響著戰術實施的效果。
籃球項目在比賽中具有激烈、對抗、復雜、多變的特點,這決定了其比賽的狀況是瞬息萬變的。在比賽中運動員要運用良好的戰術意識,根據場上不斷變化的情況,采取正確、果斷的組合,發揮全隊優勢,才能取得理想的比賽成績。運動員通過學習戰術內容,要掌握基本的戰術配合,同時樹立正確的戰術意識。如要樹立快攻意識,也要培養陣地進攻意識,還要重視培養防守意識。
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是形成良好籃球意識的保障。要培養運動員自我控制的能力,當運動員處于緊張和焦慮狀態時,應有意識地調節呼吸頻率,進行平靜均勻的深呼吸,同時暗示自己“要沉著冷靜”。要培養運動員頑強拼搏的精神,培養“斗智”、“斗勇”的意識。
篇3
論文摘要: 籃球意識是指籃球運動員在從事籃球實踐活動中,經過大腦積極思維,提煉積累起來的一種正確反映籃球運動規律性的特殊心理素養和生理機能的反射能力。對于籃球運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籃球教學與訓練實踐談幾點有關籃球意識培養的方法,以便為籃球教學與訓練提供參考。
第16屆亞運會剛剛結束,從所有比賽可以看出,世界籃球運動是向高速度、高空優勢、高超技巧、強對抗的方向發展,表現為隊員高度與速度的統一,既有技術特點又很全面,智力和體力并重,攻守趨向平衡?!艾F代籃球”運動員要想擠身于強列之中,除具備勇猛頑強的戰斗作風、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外,還必須具備十分重要的、在高超的籃球技、戰術中表現出來的“籃球意識”。它直接影響運動員技術水平和戰術行動的合理性、實戰性和實效性,戰術意識的好壞也直接影響到籃球運動員技術、戰術水平的發揮。所以說,在籃球教學與訓練中,對于運動員籃球意識的培養及其訓練也就想得尤為重要。
一、籃球意識涵義
籃球意識是指籃球運動員在從事籃球實踐活動中,經過大腦積極思維,提煉積累起來的一種正確反映籃球運動規律性的特殊心理素養和生理機能的反射能力。籃球意識的形成有一定的規律。需要經過教練員長期地、系統地、潛移默化地熏陶與訓練,以及運動員在運動實踐中自我提煉加工的過程。它隨著運動技能的形成而產生,也隨著籃球運動技術、戰術的發展和在比賽中經受磨練而積累提高升華?;@球比賽的特點是攻守轉換頻繁,場上對抗爭奪激烈。因此要求運動員要有精湛而全面的技術及應變能力,在能全面觀察場上情況的基礎上,對出現的情況迅速做出正確判斷,并能及時采取恰如其分應變措施,即合理運用籃球意識能力,這就要求在籃球教學與訓練中務必重視籃球意識的培養,這對于籃球運動來說非常重要。
二、籃球教學與訓練中籃球意識培養
(一)強化技術教學與訓練,滲透籃球意識
在技術教學與訓練中,不僅要有正確的講解、示范、更應講明關于動作運用的目的性,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探討規律,使學生明白自己掌握的技術在比賽中應如何運用。這樣就使學生在練習中做到“練中想、想中練”想練結合,學生不斷獲得反饋信息,日積月累,使思維和技戰術意識不斷提高。在初步掌握技術的動作后,要及時進行對抗練習和動作組合練習,這樣對技術動作完成的穩定性,實用性及技巧性和籃球意識的形成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球意識是在有計劃、有步驟的學習過程中科學地、潛移默化地形成的,而籃球意識也滲透在訓練其中,在技術與戰術的發展過程中,籃球意識也得到很好的培養與發展。
(二)關注視野訓練,提高觀察能力及其應變能力
在正規的籃球比賽中,比賽瞬息萬變,絕大多數情況下運動員主要用眼睛的余光來觀察場上的變化,捕捉戰機,及時應變,如觀察運動員的面部表情、移動速度、方向、角度、節奏、球的落點、配合的路線、攻守特點等等。所以要特別關注學生的視野訓練,具體可用有助于擴大視野的技術動作來培養學生的余光觀察能力,比如在運球技術時,要求學生用余光照顧球或不看球,觀察的重點是場上雙方全面的攻守情況;在聯系傳接球技術訓練時,可采用多人快速傳接球練習,要求用余光觀察接球人及其防守情況,接球后立即將球傳出,并要求傳球及時、準確到位。在兩個技術動作以上的組合性技術銜接中,特別要注意觀察能力的培養,這對提高運用技術的應變能力極為重要。另外,無球隊員還可以利用策應、反跑等技術,準確觀察場上的位置,隨時跑出空擋,接球進攻,而這些能力都需要在良好的視野下才能完成,這也是提高籃球意識的重要方面。
(三)完善教學與訓練過程,發展學生判斷力、協調配合能力等,促進籃球意識的提高
在籃球運動中,諸多技術、能力都是在教學與訓練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的,而通過技術動作的實戰運用訓練,可培養學生的分析判斷與運用技術的應變能力?;炯夹g中的每個動作方法都有其特點、應用范圍、條件及規格標準,在比賽中具有相對獨特的戰術價值。這些既是運動員在比賽中意識活動的物質基礎,又是技術訓練中培養學生籃球意識的重要內容?;@球比賽激烈多變,每個技術動作在運用方式上不可能一成不變,同一動作在不同時間、不同位置、不同條件下都可能千差萬別。所以,要重視從技術動作個性訓練中培養學生的籃球意識,在對抗因素和對抗條件中培養學生的籃球意識,在運用真假技術的變化中培養學生的籃球意識。這就要求在訓練過程中必須完善訓練過程,還要有基本技術、戰術訓練,同時,要使技術動作具有對抗性、應變性和實效性,以簡練適時的方式去解決臨場的各種具體問題。通過技術動作的實戰運用訓練,可使學生在掌握規格標準的技術動作基礎上,進一步強化技術運用的特點、范圍、條件及變化規律,為在比賽情況下合理地運用與應變技術、創新發展變異性個性絕招技術打下物質基礎。同時,不斷培養學生在各種攻守具體情況下的分析判斷和應變能力,積累技術運用與應變的實踐經驗,就能使學生在籃球比賽中分析判斷及時、準確,應變合理,運用有實效,達到在技術動作的運用訓練中既掌握動作應變方法又培養應變意識的目的。
(四)加強心理訓練,促進籃球意識的提高
在籃球訓練中,學生的籃球意識是在教師的基本技術、戰術傳輸和教學比賽實踐中,通過大腦分析、判斷、推理的積極思維過程而形成的一種能正確反映籃球運動規律與特點的能力,是學生心智能力的集中表現,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生的籃球意識得以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生的籃球意識是隨著在教師的技、戰術訓練下而逐步形成的,加上認知訓練、意志訓練和心理調整訓練等一般心理輔助訓練,可以使學生的籃球意識結構要素的心智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為籃球意識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這些有目的的心理輔助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感知覺的反應速度。而專門化知覺能力的建立和提高,是培養籃球意識的重要內容,為此,教師應在訓練中加強學生的球感和臨賽感覺的訓練,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提高學生自我調節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學會調節心理狀態的方法,以創造臨場時的良好心理環境,為在正式比賽中的正確意識活動作好必要的心理準備。并利用學校的各類籃球比賽,加強學生的心理訓練,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籃球意識的有效手段,即通過賽間、臨賽的心理訓練,促使學生的心理處于最佳的狀態,保證學生在比賽中能在正確的籃球意識支配下采取正確的行動,從而有利于籃球意識的發展與提高。
參考文獻:
[1]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
篇4
【關鍵詞】世界杯 足球比賽 任意球直接進球
1.前言
隨著職業足球比賽的日趨殘酷,進球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而任意球反而成了打破場上僵局的最好武器,任意球逐漸成為當今足球場上的一道獨特風景。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第十七屆、第十八屆世界杯六十四場比賽任意球直接進球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2.2.2數據統計法 運用求和等方法對近兩屆世界杯足球賽所有任意球直接進球進行統計
2.2.3影像資料分析法 觀看近兩屆世界杯足球賽所有的進球視頻,從而對近兩屆世界杯十五個任意球直接進球進行分析
2.2.4對比分析法
3.結果與分析
3.1近兩屆世界杯任意球直接進球分析
在第十八屆世界杯賽八分之一決賽中,英格蘭隊對厄瓜多爾隊,在下半場14分鐘時,貝克漢姆前場任意球直接射門得分,英格蘭隊最終憑借這一任意球進球的成功淘汰了厄瓜多爾隊,而躋身世界杯八強之列,在世界杯足球比賽中,很多強隊都是靠定位球進攻戰術獲得進球而取得了勝利,特別是直接任意球進攻戰術運用較好,由此可見任意球進球技術在當今高水平比賽中的重要性。
3.1.1近兩屆杯賽任意球直接進球距離分析
圖中陰影區域為任意球直接進球最佳區域,如在此位置獲得直接任意球機會,直接起腳射門效果比較好。任意球射門最佳區域
第十七屆任意球直接破門,大都在前沿的位置,分布在弧的兩側較多,距離球門大約25-35米;十八屆任意球直接進球的位置多數分布在前沿左側,也就是守門員右手邊的位置,距離球門的位置與上屆差不多。總之,任意球直接射門最佳區域主要集中在前場罰球區前沿,罰球區前沿區域處于球門正面區域,距離球門近,射門角度大,進攻隊員在這些區域門可以使用更多的腳法,選擇不同的射門角度,并且球速飛行較快,使對方守門員難以撲救,因此,在此區域內可以獲得更多的進球。
3.1.2近兩屆杯賽任意球直接進球角度分析
第十七屆、第十八屆世界杯在直接任意球進球的角度上也有共同點,那就是任意球直接射門更多的是選擇射球門的兩個上角。通過近兩屆世界杯的數據我們也能很好的分析出這一點,近兩屆世界杯任意球直接進球共15個,而打在球門兩個上角的進球就有10個,占了總進球比例的67%,可見前沿的任意球直接打門罰球隊員更多的會選擇打球門的兩個上角區域。而在大兩側靠近邊線處的任意球之所以難以進球得分,主要的原因是角度太小,要想在大兩側的區域射門得分的話相對于前沿區域距離遠了不少,而且角度還小了很多,同樣的射門情況下得分的難易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前沿(也就是圖中陰影區域)是任意球直接射門得分的最佳區域。
3.1.3近兩屆杯賽任意球直接進球腳法分析
第十七屆世界杯任意球直接進球 9個,其中腳內側弧線球進球8個,在9個任意球直接入球中,只有巴西隊進兩球,其他均由不同球隊打進,而這9個任意球直接進球有6個是由右腳打進,其余3個由左腳罰進。第十八屆德國世界杯任意球直接進球數量為6個,全部的任意球直接進球都是由腳內側弧線球打進,而這6個任意球直接進球分別由不同的球隊打進,在這6個任意球直接進球中,4個由右腳打進,2個由左腳打進,左右腳進球所占總進球的比例與上屆是相同的。可見,近兩屆世界杯任意球直接進球所采用的腳法多是腳背內側弧線球射門。腳內側弧線球相對于腳背正面射門來說具有以下的優點,腳背正面勁射多是直線球而任意球防守隊員在9.15米之后肯定把球的路線是給封死的,不可能留給進攻隊員這么大的空擋讓你輕松的起腳得分,腳背正面直接射門多是打到防守隊員的身體上,而很難穿越人墻形成對球門有威脅的機會,而腳背內側的弧線球可以輕松的饒過防守的人墻,形成有威脅的射門。所以,腳內側弧線球是前沿任意球直接射門的最佳腳法。
3.2.4 第十七屆任意球直接進球9個,第十八屆任意球直接進球6個。在判罰尺度方面,現代足球為了提高其觀賞性,在合情合理的情況下充分掌握有利原則,裁判員盡量不間斷比賽,充分發揮運動員的技術和特點,由表1可以清楚的看出,第十七屆世界杯罰球區附近任意球比例為7.82,而十八屆世界杯足球賽
罰球區附近任意球所占的比例下降到了0.99,因為第十七屆與第十八屆裁判員的判罰尺度與指導思想不同了,十七屆世界杯為了保護運動員的安全,禁止不正當行為,裁判對比賽判罰尺度更加嚴厲,這是前沿任意球增多的原因,如果裁判員認為犯規了那么就鳴哨判罰任意球;但第十八屆德國世界杯與第十七屆韓日世界杯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裁判員可以充分掌握有利原則特別是前沿敏感區域,如果防守方在前沿犯規了,而攻方繼續拿球組織進攻或射門,之前的犯規轉換成了有利那么犯規是可以不進行判罰,第十八屆世界杯前沿任意球的機會少了相應的任意球進球也就也就相應的少一些,這是第十八屆世界杯比十七屆世界杯在任意球直接進球方面少的一個原因。
4.結論與建議
1當犯規發生在對方罰球區前沿,而且隊中有一名球員具有出色的腳法,那么,直接起腳射門就是最佳的任意球戰術。
2任意球直接射門時,除了腳法精湛之外,隊友的牽扯跑動也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隊友的跑動能夠分散防守者的注意力,為任意球進球創造更大的可能。
3任意球直接射門進球主要集中在球門兩個上角區域,因此,主罰隊員罰球角度不妨更多的選擇球門的兩個上角區域。
4任意球直接射門得分是最重要的一個進攻戰術方法,所以進攻方總是設法引誘防守者在前沿犯規,以獲得主罰任意球的機會。
【參考文獻】
篇5
摘 要 對我國高校網球禮儀教育的缺失進行了分析,并對高校如何實施網球禮儀教育闡述了基本的途徑與方法。
關鍵詞 網球 禮儀 高校
一、高校網球禮儀教育實施的必要性分析
(一)禮儀的重要性分析
禮儀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美國禮儀學家埃米爾·波斯特指出:“表面上禮儀有無數清規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卻在于使世界成為一個充滿樂趣的地方,使人變得平易近人[1]”。體育禮儀主要是指人們在體育活動中所應該具備的相互表示敬重、友好和親善的行為規范。從某種意義上說體育禮儀就是儀容、儀表、語言、禮貌禮節以及各種典禮儀式在體育文化活動中的綜合運用。它是禮儀文化在體育方面的具體體現。在很大程度上是類似于運動規則[2]。網球與高爾夫球、保齡球、臺球并稱為“世界四大紳士運動”,就是因為除了球場上法定的規則之外,還有許多約定俗成的禮儀,如果缺乏這些禮儀,即便球技再高明也不會帶來贊譽。
(二)當前我國大學生網球禮儀水平亟待提高
目前,在我國禮儀教育課程并沒有在普通高校開設,但網球課程是多數普通高校的選修課程。我們要看到當前我國大學生網球禮儀修養現狀卻令人堪憂,大學網球課堂中,時常出現傳統課堂禮節的缺失,如課前師生問好、課后師生道別已經逐漸被淡出課堂。在網球課堂中,學生上課遲到、早退,服裝穿著不符合上課要求。甚至有的學生在課堂中任意接打手機、發短信、聽音樂等。當然學生在觀賽、參賽過程中,不服裁判、不尊重對手等網球禮儀缺失的現象也十分嚴重。這與我們的學校教育無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和責任。這些問題的產生與我們國家的教育制度有著莫大的關系。長期以來,各高校的教育方式、體育教育目標存在差異,學校體育教育的目的任務過于注重動作技能及技戰術的傳授,較大程度上忽視了網球教學中的禮儀教育成份。
二、高校網球禮儀教育的實施方法與途徑
(一)更新傳統觀念
網球運動技術較為復雜,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往往將網球禮儀教育束之高閣。在大力推廣素質教育的今天,在網球教學中實施禮儀教育,提高學生的文明素質已刻不容緩,廣大體育教師、工作者應引起高度的重視,要充分認識到這個問題的迫切性和深遠意義。充分利用體育禮儀實踐操作性強、教育內涵豐富的特點,結合體育教學是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身體活動之中,使學生的行為表現直接受到實踐的檢驗,有利于教師有針對性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培養良好的社會行為的特點,積極引導,充分挖掘網球文化中豐富的網球禮儀教育因素,通過禮儀教育與訓練使學生樹立起一種內心的道德信念和行為修養準則,從而提高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能力,塑造出良好的禮儀風范,出眾的形象風采,使學生既具有自尊、尊人之本,更具有立足、立業之源。
(二)加強教師網球禮儀修養
名師出高徒,教師的素質是網球禮儀教育成敗的關鍵,因此要確實提高網球教師的禮德修養水平。網球禮儀教育涉及到心理、形象、語言、體態、人際交往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和技能,要求教師必須在具備厚實的專業功底、廣博的知識面的同時,還要通曉種種網球禮儀規范的操作與科學的教學、訓練方式。更重要的還要求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動表現出良好的禮儀風范,做到言傳身教,讓學生在其中耳濡目染,得到熏陶和滋養。
(三)建構融入西方傳統紳士教育和儒家“中和”思想為一體網球禮儀體系
講究禮儀是東西方倫理的融合之處。禮儀是社會公德中那些最簡單、最易于操作的部分,具有“底線倫理”的性質,這就使它易于成為中西倫理的融合之處[3]。在全球化過程中,禮儀已經成為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諧關系為目標的、符合“禮”的精神的行為規范、準則和儀式的總和。儒學中的“中和”思想在中國傳統禮儀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在弘揚社會道德、倫理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現代網球禮儀在思想上倡導“公平、公正、友誼”,在行為上倡導“和諧、健康、文明”等,使網球運動有了一個良好人文環境。要創建有儒學特色的中國當代網球禮儀文化系統,就要對以儒學為主流的傳統文化進行分析、梳理、鑒別、挑選、吸取、沉淀和升華。并且積極吸取西方網球禮儀和西方紳士教育中的精華成分,真正實現網球禮儀文化的本土化,構建具有東方特色現代網球禮儀教育體系。
(四)狠抓落實,切實將網球禮儀觀融入到學生的內在品質中
要深入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將網球禮儀內涵有目的、有系統地貫穿到每一堂教學活動中。因此,我們首先要認真抓好網球教學這個主要環節,在教學過程中,要教育學生互相尊重、禮貌互讓,在練球時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競賽中遵守規則、尊重裁判、尊重和體諒對手、體現“紳士運動”之風。其次,組織觀看一些重大的比賽時要求按規定的時間進場、遵守秩序,對號入座,要保持安靜、鼓掌要適時適度等等。若身邊有外國朋友在場時則應主動讓路或指引座位。在賽事進行中,不要隨意在看臺上來回走動或講臟話,要不斷為雙方運動員加油,不喝倒彩或向賽場上扔易拉罐、水果等物。使用的口號、標語應有所節制健康而體現網球運動特色等。
參考文獻:
[1] 朱燕.現代禮儀學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篇6
1 結果與分析
1.1 籃球意識的概念、內容和構成 所謂籃球意識,是指籃球運動員從事籃球運動實踐活動中經過大腦積極思維過程而產生的一種正確反映籃球運動規律的特殊機能和能力,它是運動員在長期籃球實踐活動中,不斷認識、提煉、積累起來的一種正確的心理和生理機能反射性行動。
根據籃球比賽的情況把籃球意識歸納分為技術意識和戰術意識。
1.2 籃球技術意識
1.2.1 無球技術意識
包括:起動、跑、跳、急停、轉身、假動作等。
1.2.2 有球技術意識
包括:傳、運、投、急起急停、假動作、擲界外球等。
1.2.3 臨場意識
包括:攻防轉換角色變化及時性、協防意識、快攻意識、整體配合、控制意識、籃板球意識等。
1.3 籃球戰術意識
1.3.1 戰術意識的分類
(1)進攻戰術意識包括:個人進攻意識,如擺脫防守、跑位、運球突破、傳球、投籃等基礎戰術配合意識。
(2)防守戰術意識包括:個人防守意識,如站位、搶位、補防、夾擊等防守基礎技術配合意識。
1.3.2 學生運動會籃球比賽戰術意識表現的形式
(1)協防時補防意識差,看球不看人,做不到人球兼顧; (2)快攻快下意識差,處理不好場上的情況,貽誤戰機; (3)陣地配合盲目亂動.移動路線不清楚,整體配合意識差;
(4)缺乏控制比賽節奏的能力,往往一味求快:
(5)搶籃板球缺乏沖搶和搶位意識。
2 結論與建議:
2.1 建立認知結構是培養戰術意識的基礎
所謂戰術意識是指運動員在發揮技術過程中的理性思維,是運動員出于戰術目的運用技術的能力。隊員在訓練過程中形成的認知結構,即為各種配合方法、戰術變化形式、運用條件和時機的規律性等。在隊員形成認知結構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使隊員全面掌握配合方法,理解其運用的時機和條件及配合的多種變化形式,形成牢固的記憶系統;同時,在訓練過程中,培養隊員的協作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反應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通過訓練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通過知識的掌握及能力的培養而形成鞏固的認知結構。
2.2 實踐中不斷總結,是培養戰術意識的保證
教練進行戰術配合教學時,將戰術配合的概念、要點、方法及運用配合的時機傳授給隊員,隊員立即轉入實際操練――實踐,也就是在訓練中不但要做到教、學、練,還要讓學生做到想、用、憶。長期地、系統地進行籃球基本技術和戰術的訓練,有助于運動員掌握貫穿在運用技術和戰術的內在聯系的知識,對各項技術和戰術的運用時機和條件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解。同時在分隊教學比賽中,讓隊員負責比賽的指揮工作,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踐過程中有成功或失敗,教練應及時組織隊員總結在實踐過程中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同時應給予具體的方法和措施(也可以在課后布置學生寫書面小結),然后再實踐總結,不斷提高隊員的戰術意識。
2.3 樹立團隊整體意識.是戰術意識之源
教練員安排戰術很大程度上是根據隊員的特點,在戰術中發揮出每一個隊員的技術特長。隊員在比賽場上,除了發揮自己的特長以外。還要有團隊意識,發揮其他隊員的特長。這樣就基本上迎合了教練員的戰術思路,更好地執行戰術要求?;@球比賽中,得分是最終目的,如果一個隊員不是這個隊伍的得分手,他要利用自己的特長為得分手創造機會,甘當幕后英雄。教練員應多表揚這些“甘當幕后英雄”的隊員,有利于戰術意識的培養。
2.4 排除學生心理障礙是培養戰術意識的保障
有些隊員戰術意識差主要是由心理障礙造成的。比如.有的隊員訓練很刻苦,技術動作規范,但比賽中發揮不出,究其原因,這些隊員多注意機械能力的鍛煉,但理解能力較低,運用動作上缺乏靈活性,在戰術執行中不會隨機應變.往往經常出現失誤,造成心理障礙。對這樣的隊員要糾正他們的學習方法,注重他們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的培養;還有的隊員在一個集體里,因為與其他隊員位置的重疊或者技術特點不適合教練安排的戰術,就放棄了自己的追求,放松了籃球訓練,影響了技術的提高,便由此產生了,自卑感。這種自卑感使他們心理失去平衡,不能正確估計自己,甚至自暴自棄,訓練積極性處在壓抑狀態,在訓練效果上形成惡性循環。此時,就要求教練認真找出原因,分析是哪種心理障礙影響了訓練,并有目的、有意識地加以排除,走出心理陰影,恢復自信心。
篇7
關鍵詞:秋意象 古典詩詞 審美
所謂意象,是情與景、心與物的統一體,即主觀的“意”與客觀的“象”的有機融合。 對于秋,文人們似乎情有獨鐘。自古以來,我國許多文人騷客以秋景入詩,抒發自己無限的感慨,涌現出不少詠秋的佳作名篇。因此,在初中古典詩詞鑒賞教學中,讓學生了解秋意象文化的內涵,對于學生更好地領會詩詞意境、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重要的意義?!耙磺芯罢Z皆情語”,關于“秋”這一意象非常深廣,在不同作者的筆下有不同的內涵:
一、秋意象意味著恬靜、閑適。
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是妙手偶得之筆,是不經意間的“絕妙恒辭”,可謂渾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國維的話來說就是“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達到了物我合一的“無我之境”(《人間詞話》)。詩人所見之“菊”,是風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范成大說:“名勝之士未有不愛菊者,到淵明尤甚愛之”(《范村菊譜序》)。陶淵明愛菊,是愛菊之美麗,所謂“秋菊有佳色”;更是因為菊是詩人高風亮節的象征,正如蘭之于屈原、梅之于陸游一樣,都有著特殊的機緣。“悠然見南山”句中,“悠然”不僅屬于人,也屬于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至此,“秋菊”意象就寄寓了詩人棄官歸隱后遠離塵世、醉心田園的情志。
二、秋意象意味著離別懷人、羈旅思鄉。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離愁別恨,自古就是詩人詞家難以割舍的情懷,因而也是他們常詠的對象。
馬致遠被譽為“秋思之祖”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借描寫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個蕭瑟蒼涼的意境,并以小橋流水人家的幽靜氣氛,反襯出淪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p>
三、秋意象意味著時光易逝、仕途失意、懷才不遇。
多愁善感似乎是詩人的本性,就是極平常的秋景也時常引發他們對時光易逝的感嘆。如:“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此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王績面對“樹樹秋色,山山唯落暉。牧童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的田園牧歌式的晚秋之景,卻無法像陶淵明那樣在歸隱后從田園生活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表明自己身處亂世、前途黯淡的孤獨抑郁之情(《野望》)。
四、秋意象意味著對人生認識思考的承載。
身為亡國之君的李煜,這樣刻畫深秋月夜獨處的情景:“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弊允銮艟由钕裼拈]深院的梧桐,孤苦寂寞,毫無自由??少F的是,李煜接著不再對周圍的環境做具體逼真的描繪,而抽去了意象和時空的特定內涵,對時空和個人情感進行了超越,慨嘆“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相見歡》),把個人的“身世之戚”普泛化,從人生悲歡的角度對自我無法排遣的苦痛進行了抒發。李煜詞從一己遭遇出發,清秋意象熔鑄的是個人痛徹心扉、長歌當哭的亡國之恨。黃升在《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中稱:“此詞最凄婉,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蓖瑫r,這首詞卻“又概括出、升華到人生悲歡離合這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情感,從個人情感中提煉出人類社會整體的情感價值,引起了歷來多少讀者的共鳴”。
五、秋意象意味著奮發進取、豁達樂觀。
[賞]宋人蘇軾有詩曰:“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p>
[析]荷花枯了,荷葉凋零,也謝了,但即使冬天快要到了,仍然有果實累累的豐收。蘇軾以此來安慰他的好友,人到了壯年,雖然青春年華不再,但是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仍然可以大有作為,請朋友不要妄自菲薄,應該樂觀向上。
古代詩詞作品中,詩人常借助于一些原型意象來寄托自己的情感。原型意象是民族普遍命運和文化心理的凝聚物,是民族心靈發展歷程中的驛站。原型批評的代表人物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原型意象是“無數同類經驗的心理凝聚物”,“每一個意象中都凝聚著一些人類心理和人類命運的因素,滲透著我們祖先歷史中大致按照同樣的方式無數次重復產生的歡樂與悲傷的殘留物”。
參考文獻
[1]楊艷梅 論宋詞意象的文化品格.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2)。
[2]陸玉林 傳統詩詞的文化解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3]鄭張清 詞人與秋的不解之緣――解讀悲秋詞.讀與寫雜志,2008,(1)。
篇8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秋思
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的《逢入京使》是一首懷鄉之作,與他其余的富有浪漫氣息的邊塞詩風格迥異。此詩不假雕琢,語言平淡樸實但又透露出豐富韻味,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百讀不厭。細細品味此詩,發現它與中唐詩人張籍的同是懷鄉之詩《秋思》有許多相似之處。我就題目、思想內容、結構安排、語言這幾方面談談兩者的異同。
看到《逢入京使》這個題目,很難讓人想到這首詩表達的是思鄉之情,反而由于岑參的生平、遭遇而認為這是一首抒發自己的抱負,希望建功立業的詩。等看了正文“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才明白詩人在思念家鄉,可是這好像和題目沒什么關系,而接下去引出“入京使”,點名題目,讓讀者恍然大悟:原來詩人是要人京使者來“傳語報平安”。《秋思》與《逢入京使》不同,從“秋思”兩字,不難知道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首句“洛陽城里見秋風”就點了題,向讀者展示了詩人作詩的背景:秋天木葉枯黃,百花凋零,秋風帶有肅殺之氣,一種凄涼蕭索的景象使人產生凄寂的感覺,自然而然地勾起客居他鄉的詩人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
兩首詩在內容上都從描寫眼前的實景來引出思鄉之情:岑參“故園東望”引出“雙袖龍鐘”,張籍是“見秋風”而“欲作家書”:兩位詩人都想用寫家書的方式讓別人捎信來傳達感情:岑參碰到入京使是在西去邊疆的途中,時間倉促,沒有紙筆,只能把對家鄉親人的無限思念傾注在匆忙說出的“憑君傳語報平安”這一句極普通的話里,使它包含了豐富的感情,“平安”二字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意蘊無窮,給家人帶去安慰的同時也使詩人懷鄉思親之心得到慰藉。和岑參相比,張籍雖有紙筆,寫了信而不是口頭傳達,但“作家書”時思緒萬千,欲說還休,恐怕把所要表達的給疏漏了,而等到“行人”走時,又匆忙開封檢查,可見詩人對這封家書的重視,含蓄曲折地表達了他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兩首詩都描寫了實際生活中人人可以遇到的極平常的事:遠離家鄉思念家鄉親人。兩個詩人都通過具體情節來抒發自己的真實感情,不加任何修飾把自己的經歷寫進詩里。所不同的是,《逢入京使》中隱隱地表達了國事與家事難以兩全的矛盾心理:想念故土親人,但為了建功立業不得不把國家大事放在第一位,因而僅報“平安”,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氣概。而張籍的詩所表達的感情比較單純,僅是一個宦游者對家人的思念。
《逢入京使》以路逢入京使者為中心組織詩的層次結構,但詩中只有“君”字提及入京使,重點不在“逢”時,而在“逢”前“逢”后,入京使作為過渡,承前啟后,這獨具匠心的安排讓讀者體會到詩人感情變化的復雜:詩人“故園東望”,“雙袖龍鐘”,是悲切;遇到入京使,能捎家書,是驚喜;馬上相逢匆匆,無紙筆,是遺憾;只能捎口信來報平安,是無奈。感情一波三折,構成全詩波瀾起伏。形象地反映出詩人的心情。在這一點上,《秋思》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人從特定的環境“洛陽城里見秋風”寫起。是感傷;思念家人,鋪開紙筆,是激動;思緒澎湃,想說又不知從何說起,是矛盾;復恐說不盡思念之情,是慌亂;臨發又開封,是擔心。全詩層層推進,復雜微妙的心思盡現。雖沒用一個“思”字,卻通過一連串心理和細節描寫,把自己對家人的感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從而增強了思鄉效果。
篇9
教學的優劣,很大程度取決于實習帶教教師隊伍的素質和工作熱情。教學過程不僅是知識、技能的傳遞過程,也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道德品質、心理素質的形成過程。因此,選擇合格的臨床帶教教師非常重要。應施行“臨床帶教資格”認定制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規范化管理,建立教師業務檔案。帶教教師要注重自身素質的提升,不但要思想品德好、責任心強,具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嫻熟的操作技能,熟知各種疾病的典型臨床表現及實驗室診斷特點,而且要不斷學習并廣泛查閱文獻資料,收集專業領域最新進展,充實實習教學內容,優化知識結構。
科學的教學方法是實習教學得以順利完成的有效保證,帶教教師要不斷探索與改革臨床帶教方法。濰坊醫學院醫學檢驗教研室在臨床實習教學過程中重視探究性與協作性教學,逐步采用傳統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實踐教學法、專題講座與導師制結合等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努力培養出敬業愛崗的高素質優秀畢業生。
二、完善的教學質量管理制度是實習質量的保證
1.適應性和前瞻性的崗前培訓制度
在學生入科前已接受院級崗前培訓的基礎上,為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還應進行科室崗前培訓:介紹科室設置、設備配置、專業特色、院科二級規章制度等。經過科室崗前培訓,使學生盡快熟悉科室周圍環境、科室有關規章制度,明確自己在科室內的責任與義務,嚴格要求自己,端正實習態度,樹立起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意識和質量第一的職業觀念,培養學生良好的醫德醫風、職業道德和愛崗敬業精神。
2.教學實施階段
在實習過程中,為學生創造一個較為規范、嚴謹的實習環境,并嚴格執行考勤制度和請假銷假規定,加強對學生實習的全程管理。實行“一帶一”帶教制度,帶教教師嚴格按照實綱和實習計劃,指導學生進行基礎理論學習、操作技能訓練、實踐能力培養、專題講座等各種基礎理論與實踐教學活動,強化學生的質量管理意識和生物安全意識,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并及時檢查和督促,促使他們的知識水平進一步提升,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與嚴謹的工作作風。我科實行主任負責制,定期召開科務會,每位帶教教師提出自己在帶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主任匯總實習生提出的問題和建議,大家共同討論,提出最佳方案并及時調整帶教內容和方法,使實習帶教工作進入一個良性循環過程,確保實習任務圓滿完成。
3.教學檢查
教學檢查分兩級進行,一級是院級檢查,另一級是科室自查。院級檢查由教育科進行,檢查內容包括科室教學組織體系健全程度,制度完善情況,教學計劃落實情況,教學活動的原始記錄,帶教情況等。教育科通過查閱相關教學文件、檔案、資料,對實習生進行調查等對科室教學進行指導、監督和測評??剖覍嵙暽芾硇〗M開展科室教學情況調查及帶教教師的自查自評活動,以此提高教學效果。
三、科學的實習考評制度是實習質量的綜合反映
科學的實習考評制度既可考核學生的實習效果,也可考評教師的帶教水平。設立由教研室、科室共同組成的實習考評小組,通過實習生、帶教教師雙向調查、教學溝通會、教學質量量化考核等方式獲得信息,及時對實習生所在科室實習教學計劃的完成情況和實習生的實習情況進行綜合教學質量評估。
1.對實習生的考核
不僅考核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檢驗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考查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己藘热莅ú傩性u定(20%)、基礎理論筆試(20%)、操作考試(20%)、案例分析(15%)、實踐(工作)能力(15%)、畢業論文答辯(10%)方面??荚u小組按照實綱要求采用百分制評定實習成績,成績按優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5級制劃分。對考核優秀的實習生進行表彰獎勵,對不及格的實習生進行教育,幫助其分析原因。全面考核的重點不再是考查學生基礎理論的掌握程度,而是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考核,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
2.對實習帶教教師的考核
考核內容包括醫德醫風、專業水平、教學態度、教學效果與教學能力等方面。特別要注意聽取學生的意見??己送戤吅螅瑢⒖己艘庖姺答伣o本人,對優秀的帶教教師進行表彰獎勵,對不合格的批評教育并限期改正。科學的獎懲并重的實習考評制度不僅可以考評教與學的質量,更關鍵的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師帶教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持續改進。
四、討論
篇10
別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動北梁篇。
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
終知難再奉,懷德自潸然。
【前言】
《秋日別王長史》是唐朝詩人王勃所作的一首送別詩,此詩以寒霧、暮煙襯托離別愁緒,情感低回而沉穩,著重表達作者對王長史的感激之情與惜別之意。
【注釋】
①百年:一輩子。
②西候: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故稱秋日為西候。
③北梁,北邊的橋,代指送別之地。
④奉:侍奉,照顧。
⑤潸然,流淚的樣子。
【翻譯】
此地一別,相隔千余里。您的情深恩重,令我終身難忘。本來正在悲秋,又遇上了分別。田野的景色籠罩一層寒霧,山上的光線逐漸黯淡,暮煙升起。終歸知道難以再挽留,想起你的恩德,我還是忍不住落下了淚水。
【鑒賞】
別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分別之后,詩人前方的路途千里迢迢,對王長史恩情百年難忘。用“千里”、“百年”強調路途之遠和時間之長,表明詩人對朋友的感激之情和依依惜別之情。首聯寫出開闊浩渺的時空,縈繞在詩人心頭的離情別緒就像千里之路、百年之時一樣綿延不斷、浩渺悠長,點題明旨,詩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蘊含其中。起筆起得開門見山,直抒胸臆。
正悲西候日,更動北梁篇——在西候之日詩人悲傷不已,因為與王長史分別,心中的悲傷讓詩人想起《楚辭》中那令人神傷的文辭。西候,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稱秋日為西候。北梁,北邊的橋。《楚辭·九懷》:“絕北梁兮永辭?!焙笥靡灾杆蛣e的地方。用“西候”、“北梁”兩個典故點出分別的時間和地點,含蓄而新穎。頷聯緊承上聯而寫,省略具體的分別場面和情節描寫,而是用典故點出時間和地點,時間是蕭索凄涼的秋天,地點是北橋邊,恰當含蓄地烘托出分別時凄切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