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蟲的花衣裳范文

時間:2023-04-11 10:10: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瓢蟲的花衣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當前的基礎教育階段藝術課程的目標已從過去重在培養學生的藝術知識與技能,轉變為促進學生藝術能力與人文素養的整合發展?!?a href="http://www.trq119.com/haowen/46684.html" target="_blank">瓢蟲的花衣裳》這課主要關注學生的動手興趣,引導學生如何通過親自動手來表現藝術的魅力,自覺地把藝術學習與人類生活、人類情感、人類文化和人類科學的發展聯系起來,加深對藝術的理解;本課的教學綜合多類藝術形式,為學生營造音樂和美術等多學科相互支持和相互補充的藝術學習環境,在完整的美術課活動中形成藝術創造的能力。

【教學背景】

一、教材分析

教學內容

《瓢蟲的花衣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一年級下冊教材的內容,這是一節造型表現課,是一節集欣賞性、合作性、互動性等特點于一體的美術課。教材的要求是:用多種有趣的材料創作可愛的瓢蟲。我根據教材要求一課時教學。用各種材料造型。

二、學情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學習用各種材料制作可愛的小瓢蟲,不僅是讓學生們動手制作的方法,更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夸張想象能力、創造性思維等能力,在學習中體會手能創造美的樂趣,用繪畫、剪貼、橡皮泥捏來表現各種造型,將童稚娛樂活動融于美術學習活動中,做到在玩中學,在玩中創造,寓教于樂。

【教學目標】

這一冊是新課標實驗教材,根據新課標對小學美術教學提出的“既重知識與技能,又重過程與方法,更重情感態度價值觀”;“既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又主張合作與探究”等方面的要求,我為本節課的教學制定了以下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本節課學習,讓學生了解瓢蟲的特征,學會制作瓢蟲的瓢蟲。

2、過程與方法:嘗試用多種多樣的繪制方式,大膽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瓢蟲。

3、情感和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耐心細致、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充分體驗 “感受美-熱愛美-創造美”這一過程的樂趣。

【教學重點】

表現出有趣、漂亮的瓢蟲。

【教學難點】

表現得瓢蟲與眾不同。

【教具預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彩色水彩筆、圖畫紙、卡紙、剪刀、橡皮泥等工具材料。

學生:卡紙、剪刀、雙面膠、橡皮泥、水彩筆等工具材料。

【教法、學法】

葉圣陶先生說過:“學習貴在愛好,愛好出勤奮,勤奮出天才?!睕]有愛好的教學只會把課堂引入呆板、沉悶的死胡同,只有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才能讓學生愉快而又輕松地學到知識。那么,怎樣抓住學生的愛好設計出一堂生動活潑的美術課呢?為了真正讓美術課活起來,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及思維特點,在教學方法的設計上,我預備采用“直觀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啟發式教學”以及“示范教學法”。直觀教學法是讓學生通過多媒體直觀的看到很多漂亮的瓢蟲作品,讓學生很快的掌握制作瓢蟲的基本方法。啟發式教學是通過我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開動腦筋。示范教學法是通過我的示范步驟,讓學生學會如何制作。在學生的學法指導上我采用“觀察法、討論法,操作法,欣賞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眼、手、腦”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同時,我還用生動有趣的畫面吸引學生,通過這些教法、學法,指導學生用各種材料來制作小瓢蟲,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愛好,也培養了學生的能力,更增強美術課的綜合性和個性化特點。學生們通過學習,制作出與眾不同達人作品,充分享受到成功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老師給同學們帶來“小伙伴”先導,目標定向。

俗話說“情感產生愛好”。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首先我在教學用謎語導入“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位穿著花衣裳的“小伙伴”,你們猜猜看它是誰?(出示謎語)“一只小蟲真可愛,圓圓的身子小腦袋,六只短腿斑點衣,兩只觸角伸出來。愛吃蚜蟲護莊稼,農民伯伯都喜愛!”誰能猜猜看?

(設計意圖:這樣做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集中學生的留意力,使學生對這節課充滿好奇心。)

在學生回答“瓢蟲”。我用激勵的語言讓課堂氣氛相當的活躍,在黑板上畫出一只穿著氣球衣裳的瓢蟲,花花綠綠的。目的是引出課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把語文中學到的運用到美術課上,體現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引出本課課題《瓢蟲的花衣裳》

(二)發展階段。

1、思考題。

同學們都見過瓢蟲對不對?一般都出現在哪些地方呢?它們長的是一樣的嗎?我們來欣賞一下吧?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答案,并且能更好地觀察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瓢蟲,讓學生互相交流收獲會更多。)

2、欣賞各種各樣的瓢蟲并講解。

在多媒體的幫助之下,同學們能欣賞到各種各樣的瓢蟲,例如:七星瓢蟲、二星瓢蟲、六斑異瓢蟲等。

(設計意圖:欣賞欣賞到各種各樣的瓢蟲是為了讓學生知道,瓢蟲身上的“花衣裳”也是多種多樣的。讓學生知道瓢蟲不緊會爬,它們還是小飛行家呢?)

3、讓學生知道瓢蟲是益蟲。

(設計意圖:讓學生知道瓢蟲有多少種,這些瓢蟲大多數都是益蟲,引出謎語,它們是愛吃蚜蟲,保護莊稼,所以農民伯伯特別的喜歡它們,還叫它們?目的讓學生更多的深入生活。)

(三)分布講解,明確方法。

1、欣賞這么多瓢蟲的圖片,瓢蟲有哪幾部分組成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欣賞的同時,要觀察瓢蟲有哪幾部分組成?)

2、小組討論

以下五種材料你們會選擇哪些材料、形狀、顏色來裝飾瓢蟲的花衣裳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小組合作,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選擇自己喜歡的形狀和顏色來進行裝飾。)

3、欣賞其他同學的作品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的幫助,使學生有比一比的心理,對自己的作品充滿了期待。可以欣賞到其他班同學的瓢蟲作品,更能激發他們超越別人的欲望。)

4、教師師范

我通過自己分布的講解,讓學生直觀地展示了,每一個制作步驟,首先是選擇用橡皮泥來捏,我選擇用黃顏色的橡皮泥,捏成圓形。其次讓學生指導除了我們知道的斑點衣外,它還有條形的外衣。最后用黑顏色水彩筆來畫頭、觸角、腳。讓學生明白制作步驟: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設計意圖:在黑板上我來做師范,這樣能讓學生更直接地知道制作步驟,并且能引起他們制作瓢蟲的欲望。)

5、作業要求

在老師的師范中學會了制作步驟,還要讓他們知道我們這節課的作業是什么?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本課作業之后,在去制作作品,這樣會事半功倍)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還充分考慮到學生參與的“面”與“度”,通過讓學生自己回憶、感受,在小組討論的方式中,讓每個人都能夠動手、動腦、動口,相信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個性能得到張揚,能力也能得到極大提高。

(四)指導制作 培養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有效發揮的課堂教學才是成功的教學,我將學生分為2個人一組,進行制作比賽,用各種材料制作自己最喜歡的小瓢蟲,看哪一組做得又快又好。通過比賽,使整堂課的教學形散神聚,學生的情感也在教師一步一步引導中、學習活動一步一步拓展中得到升華。

(五)品評欣賞 培養情趣。

每組派代表,上臺介紹自己組的最佳設計作品,教師做小結性講評。為了能讓美術課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我除了精心設計導入和各種教學活動外,在評價過程中我首先讓設計者介紹自己的設計意圖、制作經驗,發表自己對作品的看法,讓每個學生都成為主動參與者,這樣既使美術教學與生活融合,也能讓學生對這堂美術課留下深刻印象,喜歡美術課。

(六)總結:

總結學習收獲。

(七)和老師一起唱唱跳跳(可愛的小瓢蟲)

(設計意圖:讓學生和老師成為好朋友,沒有距離感,使學生在歡聲笑語中度過了這節課)

本堂課的教學,從談話導入開始到結束;從點撥到學生的自主參與;從圍繞中心到拓展延伸,我都考慮如何體現一個字-------“趣”,這是我對本篇課文設計的重心所在,更是新課標、新教學理念、新時代對我們每一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板書設計】

(設計意圖)好的教學板書的效果是眾所周知的,教學板書各有不同的作用,我設計本節課的板書 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把握用學習制作的方法,能生動地貼出豐富的作品。因此,我的板書是:

《瓢蟲的花衣裳》

瓢蟲的制作步驟(教師師范):一、選擇喜歡的顏色(黃顏色的橡皮泥)

二、捏成圓形

三、條形外衣

四、水彩筆畫頭、觸角、腳

《瓢蟲的花衣裳》教學反思

《瓢蟲的花衣裳》這節課出自于人教版小學美術一年級下冊教材的內容。我設計過程中,首先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以激勵的方式導入課題,結合謎語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來調動學習積極性。本課我主要要求學生使用各種材料進行造型表現活動,完成有創意的作品。在上本課之前由于學生們已經按照我安排提前準備了橡皮泥、水彩筆、卡紙等等,所以在本課的第一階段有關于“小伙伴”它是誰?通過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只穿著氣球衣的瓢蟲,畫畫綠綠的真可愛。第二階段欣賞各種各樣的瓢蟲,選擇哪些材料來制作呢?例如:瓢蟲是用什么材料制作成的,比較夸張的造型與彩色對比等等的討論研究。首先,我先讓學生欣賞各種各樣的瓢蟲圖片,讓學生知道瓢蟲還有許多種類,然后我讓學生知道瓢蟲有所少種,大多數都是益蟲。知道瓢蟲的組成部分大約我僅僅用了12分鐘就完成了,其次,讓學生欣賞小同學的作品,然后在我事先準備好的花叢中,形象地向學生展示了用橡皮泥制作的全部步驟及豐富多彩的創意作品,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圖形和顏色來裝飾花衣裳。最后,聽著優美的音樂同學們興高采烈地開始用早已準備好的材料來制作有創意的作品,雖然我為了充分發揮同學們的創造才華,給他們的制作活動留下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但是學生們確只用了15分鐘的時間就都完成各具特色的瓢蟲作品,這樣就為接下來的評選小組和全班的創意點評留下了充分的時間。

篇2

【關鍵詞】小學美術;多媒體;有效教學

21世紀社會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對學生具有創新能力的要求比過去任何歷史時期都強烈。歷史的航船進入了新世紀時代,人們稱之為信息時代:多媒體時代。電腦多媒體教學,是課堂教學中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為此,我嘗試除了課堂范畫、實物外,配以一定的電教媒體,把一些難以講解和直接獲取的知識,巧妙借助于電教媒體進行表現,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談談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看法:

一、借助多媒體,培養學生興趣

多媒體教學對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小學美術課堂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至關重要。新課程背景下的美術教學要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考慮學生發展的需要,讓學生自主選擇、強化學生興趣的原則貫穿于整個教材。多媒體引入課堂后,通過計算機圖、文、聲、象并茂的特點,給學生最直觀的感受,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能把大量、涉及面廣的教學材料能通過多媒體很好地集成在一起,通過多種視、聽為主的設備讓學生體驗線條、色彩、形體、音樂等外在形式的美,也能讓學生從中體驗情感、體驗創造,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輔助教學的目的。

教師應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運用多媒體引導學生“看、想、畫、做”,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要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注意到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通過多媒體的畫面去想象、去感受、去理解、去表現,最后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目的,以此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

二、借助多媒體,創設有效情境

由于聲像信息富有直觀性、生動性和強烈的感染力,它容易吸引人的注視和心向,誘發人的想象和思考。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巧妙設計和合理運用與教學內容相一致的聲像信息,創設寬松愉悅的教學情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探究興趣,拓展學生想象的空間,培養學生求異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如在手工課制作面具時,我采用獨特的故事情節為開端,I造一個極具情意性的氛圍。在課前準備中,把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寶蓮燈》中一段情節(畫面中人物圍繞篝火狂舞、祈禱祭祀)改編成一段flash影像情境。上課伊始,教師神秘地拉上教室窗簾,關閉燈光,播放聲像,熒屏上狂熱的舞蹈場面和不時出現的面具特寫營造出強烈的聲像效果,給人以強烈的刺激和震撼。此時,教師作故事旁白:“在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在重大的慶典活動中,人們會頭戴造型奇特夸張的面具,用他們特有的舞蹈狂歡慶賀?!痹诮處煹膯l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嘗試體驗、探究創造,他們陶醉在少數民族地區那個具有神秘而歡快的節日氣氛中,奇思妙想,大膽創意,運用綜合造型材料設計制作出一個個具有個性化的面具??梢?,以生動有趣的聲像信息創設教學情境,這不僅豐實了學生的表象信息,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和創造空間。

三、借助多媒體,突破教學重難點

多媒體課件具有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還具有存貯,再現等功能,在同一屏幕同時顯示相關的文字、像和動畫,這是其他教學媒體無法達到的。如果教學中充分利用課件這一優點,使學習內容變得易于理解、掌握,變抽象為直觀、變靜為動、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呆板為生動,通過向學生展示教學情境,能有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瓢蟲的花衣裳》一課,我們這些遠離農村的兒童很少能看見瓢蟲,對瓢蟲形體又不了解和熟悉,然而要叫他們對瓢蟲進行變形裝飾,學生作業難度較大,教師也很難把瓢蟲的變形裝飾講得透徹,更談不上讓學生創作出好作品來。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與學生共同探討裝飾瓢蟲的方法。先播放一段錄像,讓學生熟悉了解瓢蟲的不同姿態,觀察瓢蟲的色彩以及生活的環境等。然后播放裝飾瓢蟲的課件。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變形裝飾瓢蟲的興趣,而且讓他們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了如何對瓢蟲的原型進行大膽藝術夸張等裝飾方法。從學生最后作業可以看出,學生在創作中不僅采用繪畫的組合手法、裝飾手段,將瓢蟲的裝飾色彩、圖案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而且把自然界的動物變為孩子們心目中可愛的形象,使瓢蟲具有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四、借助多媒體,提升審美能力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盡可能嘗試計算機和網絡美術教學,檢索豐富的美術信息,開闊視野,展示他們的美術作品,進行交流?!痹谛W美術教學中,學會審美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而美術欣賞是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對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起著積極的作用。而在美術欣賞課中引用計算機多媒體的輔助,則更有利于素質教育這一目標的實現。

如讓學生欣賞現代建筑時,先讓學生欣賞各地古今建筑并了解其特點是必要的一環,但書上的圖片不多,又沒有與教材配套的掛圖,欣賞實景更是不可能,這時候多媒體就是最好的輔助工具。我從網上搜集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圖片,并將之分類,做成課件,展現給學生。他們在音樂的伴隨下,邊欣賞,邊贊嘆,很快產生了愉悅的學習氛圍,通過多媒體清楚地展示了生動別致的江南建筑美,大氣古樸的北方建筑美,增強了學生的審美意識。再在個別的細節上,比如故宮漢白玉的石階上的浮雕、天井上的圖案等進行放大和特寫,學生忍不住站起來想看得更清楚,迫不及待地舉手想要問清楚,小聲地和同學討論起來。

總之,多媒體教學是美術教育事業向前發展不可躲避的環節,是突破當前美術教學發展頸瓶的有效辦法。作為一名小學美術教師應從自身入手,提高自己的教學處理能力,添加美術教學素材,豐富教學內容,規劃教學體系。只有自身的不斷突破和發展,才可以保持美術的魅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全面提高美術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篇3

筆者認為,以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活動為載體,多點整合,多層推進,能有效加強情感教育,長足促進學生健康情感的發展。

一、引導賞析,激感。

情感,不會無緣無故地產生。所以,教師要善于采取靈活有效的策略,積極創設生動真切的情境,用真情去撥動學生內心的情感之弦。

如,一身廚師打扮的教師在大屏幕上展示“今日的菜譜”(人教版小學美術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以下簡稱人教版二上),面對色彩繽紛、形狀奇特、構思巧妙的各種菜肴、點心和水果拼盤,學生仿佛一下子走進了神奇美妙的菜譜世界,目不暇接,贊不絕口……教師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暢談菜譜之美,交流欣賞感受,有效激發了學生對各式菜譜的濃厚興趣,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作了成功啟動和必要鋪墊。

又如,教師為了加深學生對中國畫形式美的感悟和認識,激發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積極情感,在指導學生欣賞山水畫大師李可染先生畫的《萬壽山諧趣園》(《水墨游戲──園林》江蘇版第9冊)時,采取對比觀察的教學策略,注重對中國畫形式要素的分析與探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再如,金秋時節,孟河鎮苗圃運來了數百盆品種多樣的,把校園裝扮得格外亮麗。教師臨時增加了幾節室外寫生課。一次,教師建議六年級學生分組選一兩盆自己喜歡的,先仔細觀察,再用恰當的詞句來夸夸的美麗,并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來談談自己的感受。隨著賞菊活動的深入,學生的情感如泉水般奔涌而出,情之所至,妙語連珠。其中有一組學生別出心裁地用“改詩、一人吟誦一句”的方式,大膽表達了自己真切的感受:“吾家洗硯池邊菊”“個個花開淡墨痕”……對此,教師由衷地大加贊賞,學生更是眉飛色舞,賞菊的興趣更濃了。

二、巧用資源,體驗情感。

如,筆者在《紙風鈴》(人教版一上)和《會搖的玩具》(人教版一下)教學中,啟發學生思考解決“如何將線穿過紙杯底、不讓杯子上下移動”和“怎樣讓紙圈搖起來”的問題時,請那些通過自主探索、獲得成功的學生做“小老師”,讓他們拿著自己的“杰作”上臺,為大家示范、講解。由于教師巧妙利用了課堂教學活動中的生成資源,在使學生體驗到了大膽探索、相互學習而取得成功的快樂和自豪的同時,難題也迎刃而解。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盡可能運用自然環境資源(如自然景觀、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園和社會生活中的資源(如活動、事件和環境等)進行美術教學?!边@給師生的美術教學活動提供了廣闊的創造空間。同時,也要求廣大小學美術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使用好原有的課程資源,還必須積極開發新的課程資源,并加以有效整合、靈活運用。

如課前,教師發動學生收集有關中國古代青銅器(江蘇版第11冊)考古發現、介紹欣賞方法的短文等,在指導學生欣賞青銅的過程中,巧妙引用,幫助學生由表及里地體悟、理解作品的思想,引導學生真切體驗從青銅器作品中表露出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和拼搏抗爭等積極情感,使之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情感熏陶。

如在教學《淅瀝的小雨》(人教版一上)時,恰巧外面下起了小雨。教師就不失時機地讓學生到教室外面去看雨、玩雨。由于教師能根據活動目標和學生需求,采取了靈活務實的教學策略,充分利用了天氣資源。在真實鮮活的活動情景中,學生與雨點們零距離親密接觸、真誠“對話”,所獲得的情感體驗真實、豐富、細膩。這是任何人為的高超手段創設的情境所不能替代的。

另外,我們還要正確對待學生在美術教學活動中不經意犯下的一些錯誤。只要我們多動腦子,這些“美麗”的錯誤就會變成更具影響力、更有利于學生情感發展的生動鮮活的可貴資源。這里面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三、精心創作,表達情感。

創作出一件美術作品并不是美術創作活動、也不是情感教育的終極目標,而美術創作活動也沒有統一的標準模式。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個人獨立創作、小組合作或師生合作等多種形式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不同材質帶來的新奇與樂趣,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如在師生合作“大閘蟹” (《今天的菜譜》人教版二上)的過程中,師生分工明確,愉快合作。教師以飽含積極求美情感的言行作紐帶,隨時保持與其他學生的“熱線聯系”,多方引導學生大膽思辨,精心創作,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與眾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真實情感。這樣,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得到了大力培養,藝術情感之花也得到了茁壯成長。

在指導學生以《鮮花送老師》(人教版一上)、《媽媽的生日》(人教版一下)等命題畫創作活動過程中,教師采取以情育情、以情促情的策略,先自己講述親身經歷和感受,再引導學生通過回憶思考、小組討論感受老師和媽媽對自己的關愛,然后通過夸一夸、畫一畫的形式來歌頌崇高純潔的師愛和母愛,形象地表達了自己對老師和媽媽的尊敬與真摯情感。

同時,教師切實以人為本,采取活化教材、拓展教材、整合教材等多種積極策略,讓教材“站起來”、“動起來”、“唱起來”,大大激發了學生參與美術創作、表現內心情感的興趣。在教《閃光的煙花》、《美麗的印紋》、《魚兒游游》、《繁忙的交通》(人教版一上)和《瓢蟲的花衣裳》、《有趣的半圓形》、《分蛋糕》、《太空里的植物》、《運動場上》(人教版一下)等內容時,教師能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既作線形的深入,又作點上的泛化,把一課內容分成有共同主題統領的幾課時完成,又注重美術與音樂、語文、科學等學科的有機整合。在連續展開的學習活動中,教師采取說一說、比一比等靈活的手段激發學生表達自己情感的熱情,加深對美術符號的特定意義的認識和理解,并發揮想象、大膽嘗試將內心體驗用自己喜歡的繪畫、泥塑或工藝制作等不同的方式加以表現。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把內心情感外化為顯性的物質作品的能力和水平,學生充分感受到了創作的快樂,鞏固并強化了自己已獲得的審美情趣和情感體驗。

四、評價交流,升華情感。

在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有必要針對實際情況,積極引導學生在賞析美術作品(包括大師作品、老師作品和學生作品等)過程中,或針對自己與他人的創作情況、參與美術活動的態度、與人合作的精神以及社會上出現的某種美術文化現象等,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點評等多種形式互動交流,鼓勵學生講出并不斷更正自己的感受,加深學生對美術活動過程、結果的反思和內心體驗,及時梳理自己的情感,建構起新的開放性的健康情感體系,時時增強學生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和自信心,并長久促進學生的健康情感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

當然,我們還需要樹立大美術教育觀,立足小學美術課堂,積極向外拓展和延伸,大力開發并有效利用各種美術課程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校外美術活動。這樣,課內外相互配合和補充,形成美術教育的合力,以此實現情感教育的多元化目標,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