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幕遮范仲淹范文

時間:2023-04-04 13:49: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蘇幕遮范仲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 (上海卷)____________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

____________,溪頭臥剝蓮蓬。(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2 (廣東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羌管悠悠霜滿地。(范仲淹《漁家傲》)

3 (山東卷)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____________,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4 (江蘇卷)____________,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____________高處不勝寒。(蘇軾《水調歌頭》)

5 (北京卷)雕欄玉砌應猶在,____________。問君能有幾多愁?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山映斜陽天接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蘇幕遮》)

6 (湖北卷)____________,最難將息。(李清照《聲聲慢》)

7 (天津卷)____________,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周邦彥《蘇幕遮》)

舞榭歌臺,____________(辛棄疾《水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8 (重慶卷)____________,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姜夔《揚州慢》)

9 (福建卷)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____________。(李清照《聲聲慢》)

10 (安徽卷)____________,水隨天去秋無際。(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11 (江西卷)____________,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12 (浙江卷)____________。獨上高樓,____________。(晏殊《蝶戀花》)

13 (四川卷)《沁園春?長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夸張手法寫出了劈波斬浪的氣魄。

[參考答案]

四、古詞曲名句名篇默寫

1 梧桐更兼細雨

最喜小兒無賴

2 濁酒一杯家萬里 燕然未勒歸無計

3 會挽雕弓如滿月

斜陽草樹

4 不知天上宮闕 又恐瓊樓玉宇

5 只是朱顏改 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芳草無情 更在斜陽外

6 乍暖還寒時候

7 葉上初陽干宿雨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8 自胡馬窺江去后

9 如今有誰堪摘

10 楚天千里清秋

11 雕欄玉砌應猶在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篇2

關鍵詞:文學;繼承;革新

中圖分類號:I0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6A-0085-01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或曰“不會吟詩也會偷”。所渭“會吟”、“會偷”,即善于因襲點化,推陳出新。因襲是古人用功入門的捷徑,點化是大方升堂入室的秘決,歷代文豪莫不經由此道而成名成家。這正反映了文學發展中繼承與革新的辯證關系。例如:

“秋風起兮白云飛”,“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是漢武帝《秋風辭》中膾炙人口的名句。然而前者蹈襲漢高祖“大風起兮云飛揚”《大風歌》,后者源于屈原“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湘夫人》)。“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晏幾道(《臨江仙》)被譽為“音韻諧和,文情并茂”的絕句而收入《中國古代名句辭典》,可它卻出自五代翁宏的《眷殘》詩:“又是春殘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崩钋逭铡熬湃f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漁家敏》)化用莊子“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逍遙游》)。郭沫若一九三七年七月從日本秘密回國,于歸國船中步魯迅“慣于長夜過春時”(《魯迅詩選》)原韻寫成了一首《歸田園書懷》:“又當投筆請纓時,別婦拋雛斷藕絲。去國十年余淚血,登舟三宿見旌旗。欣將殘骨埋諸夏,哭吐精誠賦此詩。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焙晚嵟c魯詩內容無關,襲承其韻而深表愛國之情。同志的許多名句如“一唱雄雞天下白”(《浣溪沙》)脫胎于李賀:“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致酒行》);“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水調歌頭》)是從童謠“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演化而來的;“樹欲靜而風不止”(1957年5月20日為《人民日報》撰寫的社論標題)出自“樹欲靜乎風不定,子欲養乎親不待”(《說苑?敬慎》);“人生易老天難老”及“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沿襲李賀“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捧銅盤仙人掌歌》);“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出自《紅樓夢》黛玉之口;“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出自《詩經?序》;“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像個癟三”出自韓愈《送窮文》;“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是他的秘書田家英為他草擬“開幕詞”的得意之筆。

如此因襲繼承,古今中外的大家都有過。他們正是在摹仿中沿濁而更清,點化而出神的?;蛴靡舛?如范仲淹“碧云天,黃花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蘇幕遮》),王實甫“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西廂記?長亭送別》)因襲而點化較范氏狀秋色(色彩鮮明)達離愁而意境更深;范仲淹“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蘇幕遮》)點化李白“借酒消愁愁更愁”(《宣州謝眺樓棧別校書叔云》)的詩意,而構思新穎,想象豐富,狀愁緒綿綿的心境生動形象;杜牧“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夜泊秦淮》);王安石“至今商女,時時猶唱《》遺曲”(《桂枝香》);陳后主“玉樹花,花開不復久”(《玉樹花》)皆襲用杜詩借諷當朝統治者不吸取沉痛教訓的亡國之憂;五代翁宏《春殘》詩“又是春殘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寓目魂雙斷,經年夢亦非。那堪向愁夕,蕭颯暮蟬輝”;晏幾道《臨江仙》詞用翁詩成句“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然翁詩不出名而在晏詞中卻十分顯赫,極和諧融貫,情景交融,與全詞渾然一體,比翁詩出色有名。

但凡前人杰作,后人擬之,非雄才博學,鮮有過人者。杜甫“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擬蘇子卿“明月照高樓,想見余光暉”;王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擬庚信“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韋蘇州“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擬簡文帝“濕花枝覺重,宿鳥歸飛遲”。三者各有所本,然盡皆青于藍而勝于藍。

篇3

關鍵詞:圖式理論;古典詩歌教學;“悲秋”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3-0096-02

一、“圖式”理論及其內涵

古希臘的哲學著作中最先提出圖式二字,只不過其含義與今日大不相同。深化圖式理論的第一人是康德,而將之運用到心理學領域是英國的巴特利特。瑞士的皮亞杰將圖式理論用于認知心理學中,美國的魯美哈特創造性地把圖式理論與人工智能的發展聯系起來。美國心理學家維特羅克是該理論的佼佼者,他把圖式理論當成是人類學習的生成模式的一種方式。他認為學習的生成過程就是學習者對外界信息主動選擇加工的過程,如果大腦中已有的知識與外界的信息建立起積極的聯系,那么學習便會取得良好的效果。[1]毫無疑問,閱讀、寫作均存在一定的圖式模式。有研究者認為:“閱讀過程是一個隨當前閱讀的內容不斷主動地激活讀者背景知識,將當前的信息與先前的信息進行整合,形成文章的情境模型的過程[2]。按照圖式理論,如果一個閱讀者在閱讀某個材料時,無法將大腦中的圖式與材料信息建立相應的關系,則其信息的解讀是無效的。據此而論,當閱讀者無法解讀材料時,如果幫助其建立閱讀圖式與外界信息的聯系,或者激活其閱讀圖式,閱讀者便能朝著更加正確的方向解讀文本。而且如果圖式能從不同角度引導閱讀者對信息的理解、破譯,能產生舉一反三,為創造性閱讀與個性化閱讀提供條件。

二、在古典詩歌教學中運用圖式理論教學的重要性

古典詩歌教學歷來是教學的難點。首先,古典詩歌的語言系統與今日迥異,今人與古人處于不同的語言背景與文化背景中,語言與文化的隔閡增加了閱讀的難度。其次,古典詩歌,特別是近體詩講究聲律、平仄、對偶,語言高度凝練,具有多義性,而中學生的閱讀素養不夠扎實,尚難把握詩歌之美。最后,古典詩歌的意境十分抽象,最難破解。這些都在無形中增加了教學的障礙。特別是中學生的詩歌鑒賞水平十分有限,不經巧妙點撥,難以體會個中奧妙。而傳統的教學法不盡如人意,采用新的教學法也就十分必要了。當然,難點也有突破點。如近體詩的平仄是固定的,押韻的地方也是固定的,教師便可總結其中相類似的詩句。又如古典詩歌的一些意象具有固定含義。如“東籬”、“黃花”、“柳絲”等諸多意象在詩歌中意義大體是不變的。又比如,一些詩歌中的句子,組合形式具有特殊性,如有些詩句全部由名詞組成,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這些由純名詞意象組合而成的詩句,意象密集,畫面感強,頗似幾幅山水畫的集合,其風格不盡相同,但其所描繪的景物均有一種蒼茫之感。如果我們再仔細閱讀,便會發現這些詩詞作者有相近的感情傾向。有了這些共同點,教師便可總結這種句式的圖式,引導學生加深印象。上述所論的共同點較難以掌握,緣于其尚未形成結構化的知識。結構化的信息以基本規律、基本概念與主題思想為理論依據,體系簡易、中心突出,易為學習者所心領神會的,它可以使得記憶變得明晰化,加深印象[3]。從這個角度說,如果能通過圖式理論促進詮釋詩歌知識點的結構化,便能極大促進對詩歌內涵的準確把握。那么,如何促進呢?首先,應從詩歌中尋找共同的規律,從中尋找出一種共同的“范式”。所謂的范式就是詩歌表現出的一種共同的知識組織形式。例如歌頌春天的詩句,可以從三方面歸納其圖式范式。第一,畫面的色彩。第二,表現詩人喜悅之情的詞語。第三,描寫春天景色的意象。其次,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建構詮釋詩歌的知識點的圖式范式。而且,當舊的圖式范式的內容不斷發展與深化,便會遞進為高一級,新的圖式范式。以傷春為主題的詩句為例,如傷春詩原因生成圖式為(思征人、報國無門、貶謫外地、仕途偃蹇、韶華消逝、人生感傷、愛情失落……);情感表現圖式為(憤憤不平、哀而不傷、郁郁寡歡、郁結于胸、抑塞磊落、黯然神傷……)這幾個詮釋傷春詩歌的范式便可成為建構傷春詩歌的圖式。這種圖式有助于學生對詩歌的聯想。最后,探索圖式下面的低層圖式有助于實現詩歌知識點的結構化[4]。從學科教學的角度來說,不斷建立圖式有助于對古典詩歌進行深入解讀。比如在熟悉傷春詩的圖式范式后,還應讓其了解低層的圖式,如創作背景、詩人生平經歷等。

三、圖式理論在幾首“悲秋”詞曲教學中的運用

在古典詩歌里,“悲秋”是一個永恒的主題,而且形成了中國獨有的傳統。這類詩歌中,意象的選擇,作者情感的特征,詩歌的審美特征等方面呈現出一種范式。為了研究方便,這里放寬了“悲秋”的概念,我們將中學語文課本中,李煜《相見歡》、柳永《雨霖鈴》、馬致遠《秋思》、范仲淹《漁家傲》《蘇幕遮》、王實甫《長亭送別》、李清照《聲聲慢》等歸為悲秋作品。首先,從上述作品中,我們可以抽繹出主要的景物意象。西樓、弦月、梧桐、東流水(《相見歡》);煙波、暮靄、酒、楊柳岸、曉風、殘月(《雨霖鈴》);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秋思》);大雁、落日、孤城、濁酒、霜(《漁家傲》);碧云、黃葉、寒煙、斜陽、明月、酒(《蘇幕遮》);碧云、黃花、西風、北雁(《長亭送別》);淡酒、(秋)風、大雁、黃花、梧桐、細雨(《聲聲慢》)。我們不妨從這些詩詞中,歸納出幾個頻率較高的意象,分別為(秋)西風、(殘)月、(濁)酒、大雁。通過對“悲秋”的詞曲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以某一相近內容作為吟詠對象,其往往會形成某種相似的范式。如“悲秋”詞在意象的選擇上,首先偏向于選擇色彩暗淡、質地凄清的詞語。其次,其所選擇的高頻意象西風、殘月、濁酒、大雁,說明了“悲秋”情感的表現有一種普遍性,這種普遍性緣于詞中抒發了某種相同的思鄉之感。這種思鄉之感,教師可根據思鄉的特征幫助學生建立起圖式范式。馬致遠《秋思》:“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對故鄉的思念,表達了羈旅行役者的悲涼感受。范仲淹《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表現了戍守邊疆的將士對故鄉的深刻思念,表達了建功立業與思鄉之苦的矛盾心態。范仲淹《蘇幕遮》:“黯鄉魂,追旅思”表達了詞人縈繞不去的思鄉之情,是對故鄉昔日人事的追憶,難以釋懷,不禁潸然淚下。杜甫《月夜憶從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抒發了杜甫戰亂中兄弟離散,無家可歸的悲慘境地,通過描寫故鄉的月亮,倍增對家鄉和弟弟的想念。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描寫了詩人漂泊他鄉孤寂凄清之感,表現了眷念故鄉之情,但淡淡的鄉愁含而不露。思鄉是古詩永恒的主題,但詩人的情感因為處境、身份等因素流露出不同的感受,在講述“悲秋”詞中,教師當舉一反三,總結歸納,授人以漁。其次,我們還應抓住反映詞句情感特征的關鍵詞句?!断嘁姎g》為“寂寞”、“許多愁”;《雨霖鈴》為“無緒”、“無語凝噎”、“傷離別”;《秋思》為“斷腸人在天涯”;《漁家傲》為“歸無計”、“人不寐”、“征夫淚”;《蘇幕遮》為“黯鄉魂”、“愁腸”、“相思淚”;《長亭送別》為“總是離人淚”;《聲聲慢》為“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怎一個愁字”?!氨铩庇胁煌?,詞人或者傷離別,或者思故鄉,或者憶往昔,或者嘆如無根浮萍,其情感傾向十分鮮明,可歸結為“悲”與“愁”。教師可進一步延伸,對其他類型詩歌作品進行總結。如“詠懷詩”、“閨怨詩”的情感傾向。最后為作品均顯示出傷感的審美風格,這種對“悲”的表達使得作品的節奏舒緩而徘徊,難以消散。當然,除了《聲聲慢》開頭的句子,其他詞的節奏均為舒緩的。因而在朗讀時,要引領學生體會句尾押韻之處的凄清、悲傷之感。

參考文獻:

[1]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莫雷.閱讀與學習心理的認知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篇4

第一次接觸波上寒煙時,是范仲淹的《蘇幕遮》,“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我覺得,那時用一見鐘情最合適不過。首先,我覺得里面有我的大半個名字,其次,我覺得它的意境很美。此罷,便深深地迷上了波上寒煙,把它想象成是我的另一種存在形式。恰逢那時剛剛申請了,想都沒想就把它用作了網名,這一用就是近五年。

波上寒煙呈現的意境是唯美的,碧波蕩漾,白霧茫茫。波上有霧,霧中有船,船中有人,然后我就坐在岸邊的石板上,靜靜地看著這一切。這是我最開始通過波上寒煙幻想出來的景象。就是這么愛幻想,就是愛這么幻想。五年了,我對波上寒煙的理解沒有什么改變,更成熟的想法也沒有滋生。不過它所承載的意義多少還是有點兒改變的,記得那時剛開始用波上寒煙時,它是有三種含義的?,F在再讓我一口氣把那三種含義表述出來,我表示很困難,即使沒忘記,也不想再提了。

記得剛來大學時,有一種沖動,在大學期間寫本書或集子,名字就叫《寒煙》。想想過去看看現在,我表示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三年前那個躊躇滿志的我,那個滿腔熱血沒地方撒的我,最終還是被平庸了,沒有堅持最初的夢想。也罷,平庸自有平庸的美,從某種意義上說,甘于平庸也是一種豁達的心態,享受平庸更是一種境界。只是我還沒達到登峰造極之境,沒體會到樂趣罷了。

現實生活中,波上寒煙只能被暫時放下,身邊的人都是喊真名。說到這,我覺得他們對我的稱呼還真是多樣化,有喊名字的,有人喊飛哥(是現在喊的最多的),我最喜歡的還是韓董,不過那只是高中時少數人喊的,現在聽不到了。

后來認識了一群與自己有共同愛好的人,他們習慣喊我寒煙,我很受用。問好寒煙,寒煙安好之類的話百聽不厭。這些人雖然素未謀面,也未深交,但從他們的文章中,我可以讀出他們的心境,讀出他們的魅力,讀的出他們都是性情中人。

記得還寫過兩首用波上寒煙命名的詩詞,錯了,嚴格意義上說是寫一首,改編一首。

波上寒煙其一——-燈影槳聲里

燈影槳聲里,煙猶寒,水猶寒,煙波之外人未還。

人未還,煙花易冷,暮雨瀟瀟落漫肩。

落漫肩,笛聲寒,波影殘,

煙波槳聲里,何處是江南。

波上寒煙其二——-煙雨中的民主湖

遲暮雨歇意闌珊,

波上寒煙冷素顏。

人湖相望不相聞,

我心思君念君安。

篇5

據筆者統計,在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收錄的63首詩詞作品中,直接或間接涉及登臨的有19首。[注]這些作品一般具有意境闊大、興象高遠的特點。本文主要以《唐詩宋詞選讀》中的作品為例,觀照登臨詩詞的文化內涵。

一、 景象:雄渾和壯闊。居高,匯集生動的形象;臨遠,展現開闊的意境。

不管是登山、登臺、登樓、登閣,登臨行為給詩人提供了一個居高臨下、俯視大地的寬廣視角,詩人即景會心,將從制高點看到的景象掃描進作品,作品就呈現出登臨之作特有的藝術效果。

作者登臨獲得的景象不會局限一隅,往往在空間上比較廣闊,層次上比較分明,意境上比較雄渾。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樓,由近而遠描寫所見景象:

驚風亂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是遼闊荒涼的空間。望到極處,海天相連,茫茫愁思充溢其中。近觀芙蓉出水,驚風“亂”,薜荔附墻,密雨“斜侵”。遠視則茂密叢林遮斷千里之目,曲折江流有似九回之腸。城樓之登臨令詩人獲得了一個寬廣視角,從這一視角目睹的凄涼景觀,特別適宜表達時代悲聲、志士悲歌。

柳永《八聲甘州》展示的登臨景象之雄渾壯闊“不減唐人高處”(蘇軾語)。這是一個暮雨后的清秋時節,詞人俯瞰大地:

漸霜風凄慘,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猛烈凄厲的霜風過處,關塞江河,驟然冷落,只有落日一抹慘淡的余暉,投向詞人所在的高樓。于是,紅花凋敝,翠草減色,萬物的芳華隨著秋雨的侵蝕和霜風的摧殘逐漸消歇?!栋寺暩手荨访枘〉木拔铮兄_闊博大的形象和深致邈遠的意境。東流江水、冷落關山、當樓夕照,都顯得形象博大,在這樣開闊的背景之下抒發人生悲情,便顯得氣勢沉雄,興象高遠。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宰相》),“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陽樓》),“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蘇軾《念奴嬌》),“疊嶂西馳,萬馬回旋,眾山欲東”(辛棄疾《沁園春》),詩歌史上,這類膾炙人口的寫景名句常常出諸登臨之作。這是因為,雄渾壯闊的景象往往與居高臨遠密切關聯。居高,匯集生動的形象;臨遠,展現開闊的意境。假如不是登臨仰望或俯視,作家筆下不可能出現這樣視野開闊的形象。

二、 望遠:思鄉和懷人。遙望遠方,幻化故鄉情景;翻涌思緒,浮現親人形象。

獨在異鄉的異客登臨高處遙望遠方,眼前最容易幻化出故鄉風物。杜牧《題齊安城樓》:“不用憑欄苦回首, 故鄉七十五長亭。”秦觀《滿庭芳》:“憑欄久,疏煙淡日,寂寞下蕪城?!迸c此同時,登臨高處遙望,最容易由此及彼,念及親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柳永《西平樂》:“秦樓風吹,楚館云約,空悵望、在何處?!边b望遠方,幻化故鄉情景;翻涌思緒,浮現親人形象。作為一種文化視野,傳送思鄉懷人之情的登臨之作不勝枚舉。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思念故鄉,郁郁累累。”(《漢樂府》)眷戀故鄉、懷鄉思歸之情是人類共有的文化心理,登臨行為釀就的這種情感猶為強烈。范仲淹《蘇幕遮》: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鄉魂”黯然凄楚,愁緒纏繞心頭。好夢做得很少,長夜不能入眠。詞人月明中倚樓凝想,愁懷更甚,不由發出“休獨倚”的慨嘆。消愁不免“倚樓”,“倚樓”更添離愁,高樓獨倚的場景透射出鄉愁離思之深重。

社會生活中,朋友間那種肝膽相照的友情,戀人間那種生死相依的戀情,曾感動過無數的讀者?!都睦钯僭a》是一首向友人傾吐政治懷抱和苦悶的詩。韋應物與友人分別已屆一年,“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韋應物需要友人深厚的情誼來澆洗胸中的塊壘,詩人西樓望月,成為異地懷人的一個經典畫面?!罢l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睆埲籼摗洞航ㄔ乱埂返囊粋€片斷,展現的是扁舟游子與樓上佳人間相思相望的一個鏡頭,傳達著永恒的相思情愫。眾所周知,因其永恒,這一鏡頭在唐詩宋詞中被反復展示。

柳永《八聲甘州》將思鄉和懷人緊密結合起來,呈現出強勁的藝術張力: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這是羈旅行役詞中一首膾炙人口的思鄉懷人名作。暮雨瀟瀟,江天寥闊。詞人在樓上“正恁凝愁”,佳人在故鄉“登樓望”。自己之所以“不忍登高臨遠”,是因為“故鄉邈遠,歸思難收”。詞人反復突出“登”“倚”動作,鋪展出登樓行為蘊含的文化意蘊,取得了言少意豐的效果。

三、 叩問:歷史和現實。仰望天空,引發思古幽情;俯視大地,觸發傷今意識。

登臨創造了一個天人對話的機會,詩人思接千載,很容易進入與古人溝通的話語情境。陳子昂《燕昭王》:“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臺?!?劉長卿《登余干古縣城》:“孤城上與白云齊,萬古荒涼楚水西?!蓖醢彩豆鹬ο恪罚骸扒Ч艖{高對此,漫嗟榮辱?!毙翖壖病端堃鳌罚骸扒Ч排d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詩人思古情緒的引發,登臨是一種重要媒介。

仰望天空,對話古人,引發思古幽情。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作者登上峴首山,見到羊公碑,自然會想到西晉名將羊祜。時光流逝,朝代更替,羊公碑卻依然屹立峴山?!敖搅魟氽E,我輩復登臨”,作者的傷感情緒,便來自今日的登臨。當詩人將目光投向幽遠的時空,緬懷古人,不禁凄然傷懷。勝地登臨,睹今思昔,是登臨之作的重要題材之一。

另一方面,詩人總是將目光投向現實。李白《金陵城西樓月下吟》:“金陵夜寂涼風發,獨上高樓望吳越。”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陳亮《念奴嬌》:“危樓還望,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眲⒖饲f《賀新郎》:“白發書生神州淚,盡凄涼,不向牛山滴。”俯視大地,關注蒼生,觸發傷今意識,登臨行為是一種催化劑。

南宋詞壇的許多登臨之作,悲壯之聲為其基本音調,愛國之情為其基本內涵,不知感發和沸騰了多少仁人志士的夢幻和熱血。辛棄疾《菩薩蠻》“借水怨山”(周濟語),抒懷郁孤臺: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青山可以遮斷視線,卻阻擋不了人們對中原淪陷地區百姓的關懷與想念之情。江水千折百回,終究會洶涌翻騰,滾滾向東流去。這是用沖破重巒疊嶂的滔滔江水,表達詞人百折不回的意志和決心。因登臨而引發深重憂患意識的作品,愛國詞人辛棄疾的詞作尤為突出。

四、 愁思:孤獨和憤激。置身天地間,催化孤獨感;游目樓臺外,觸發憤激情。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保ㄍ豸印兜菢琴x》)然而,事實上,登臨的效果往往與登臨者的主觀愿望相反。登高臨遠引起詩人悲情,差不多成了登臨之作的主旋律。宋玉《高唐賦》:“吏隳官,賢士失志,愁思無已,太息垂淚,登高遠望,使人心悴?!薄澳依ü艁肀娮?,團詞以蔽,不外乎登高望遠,每足使有愁者添愁而無愁者生愁。”(《管錐篇》第三冊876頁)錢鐘書先生對登臨之作主體情感的概括,誠不刊之論。

“客羈臣逐,士耽女懷,孤憤單情,傷高望遠,厥理易明?!保ㄍ希╆愖影骸兜怯闹菖_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懷才不遇的陳子昂登上幽州臺,置身廣闊大地、寥廓天空之際,不禁悲從中來,愴然淚下。在這里,登臨幽州臺成了引發詩人悲情的催化劑。外在形象的孤獨,內心深處的孤獨,這種“陳子昂式”的孤獨在唐詩宋詞里屢見不鮮。登臨者在偌大的空間之中面對茫茫宇宙,頓時會感到自己的渺小孤單,那種個人不過是滄海一粟的感覺就油然而生。

辛棄疾《水龍吟》的孤獨感表現為抒情主體對知音的渴望與呼喚: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夕陽西沉,孤雁悲鳴,登上建康賞心亭的詞人辛棄疾看到腰間佩戴的寶刀,情不自禁地拍打著亭上的欄桿?!鞍褏倾^看了”三句,抒發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抑郁苦悶之氣,借拍打欄桿來發泄,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宛然展現在讀者面前。“無人會,登臨意”高度概括了那些空有恢復之志卻難覓知音的孤獨者心態。

登臨行為對作家情感產生的影響,在那些悲劇人物的作品中,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和非同尋常的意義。岳飛《滿江紅》: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靖康之恥,至今未雪;臣子之恨,何時泯滅?深仇大恨,不共戴天。詞作對女真貴族蹂躪中原、荼毒生靈的切齒之恨,“千載下讀之,凜凜有生氣焉”(陳廷焯語)。作者那種“壯懷激烈”的悲憤之情,令多少志士扼腕喟嘆。

置身天地間,催化孤獨感;游目樓臺外,觸發憤激情。在南宋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時刻,登臨之作中不斷出現高亢激越的時代悲聲。“曳杖危樓去”的張元,“倚高寒。愁生故國,氣吞驕虜”(《賀新郎》)。“佳處縹緲著危樓”的陸游,“不見襄陽登覽,磨滅游人無數,遺恨黯難收”(《水調歌頭》)。“送我今夜岳陽樓”的張孝祥,“欲吊沈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水調歌頭》)?!俺畔嬷荨钡脑トA,“書生報國無地,空白九分頭”(《水調歌頭》)。在南宋這個特定的時代,有志之士發出的登臨“悲聲大合唱”,是支撐一個民族的脊梁的仁人志士發出的最強音。

五、 懸念:遙想和夢幻。對面落筆,遙寄深情;夢里寫懷,幻化奇景。

登臨行為的虛化是詩家常用的一種手法。對面落筆,遙寄深情。作者的敘述視角不是瞄準自身,而是撇開己方,落筆對面,轉換角度,易位主客,通過寫對方的情態來展現深邃的意境,表達豐富的情感。杜荀鶴《新雁》:“想得故園今夜月,幾人相憶在江樓?!痹娙藦墓蕡@落筆,不明言自己思鄉,卻用“想得”一詞,勾起故鄉親人登樓賞月思念自己的聯想。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痹娙嗽O身處地遙想山東兄弟“登高”之時如何思念自己,以曲筆寫出“憶山東兄弟”之情。

對面落筆寄深情這種手法,宋詞中亦多見。歐陽修《踏莎行》: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樓高”三句,是行者對居者的設想。行者由自己的離愁推想到居者的離愁,又由居者的離愁而想到居者會登高望遠。別上樓去靠著高高的欄桿癡望了吧!人已行遠,杳無蹤影。這就語多一層曲折,通過寫對方的情感表現了深邃的意境。

夢里寫懷,幻化奇景。這種手法特別適宜表現浪漫情感。通常所言的登高,大多是登臨實地,別有一種登高,不是踏實而是蹈虛。李清照《漁家傲》:“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睉{虛御空,下視云霧籠蓋,千帆飛舞。夢中蹈虛,不僅聽到天帝殷勤相問,還向天帝一吐衷曲。辛棄疾《水調歌頭》:“我志在寥闊,疇昔夢登天。摩娑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驂鸞并鳳,云遇青山、赤壁,相約上高寒?!痹~人登天而望,與月為伴,俯仰之間,人事已經千年,在浩浩茫茫的太空,遇到素所景仰的太白和東坡,于是相約攜行,直上廣寒。這些詞作寫夢中登臨,突破了高度限制,幻化出奇麗景觀,高揚著浪漫主義精神。

寫夢中登臨之作唐詩中已多見。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展現的一幅瑰麗變幻的奇景,為此中迥出之篇: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深林兮驚層巔……

穿上謝靈運當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謝靈運當年攀登的云梯,看到海日升空,天雞高唱,卻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暫憩之中,覺暮色降臨,旦暮之變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龍吟,震響于山谷之間,深林為之戰栗,層巔為之驚動。這一切奇景通過浪漫主義的非凡想象凝聚一處,輝煌燦爛,氣象萬千。

六、 熟套:倚樓和憑欄。倚樓,凸現時間之長;憑欄,顯示空間之廣。

“言憑高眺遠、憂從中來者,亦成巢臼?!薄澳憳俏iw迥,凝睇含愁,欄干憑暖,漸成倚聲熟套?!保ㄥX鐘書《管錐篇》第三冊877頁)當登臨行為被廣泛地寫入作品,積久成習,就有了程式的性質與意義。程式化的登臨行為表現得最明顯的是古典詩詞中寫得最多的兩種登臨行為――倚樓和憑欄。倚樓和憑欄出現的頻率之高,范圍之廣,說明其對詩詞的介入不是一種偶然現象。詩人借倚樓、憑欄這些動作寄托了種種情感。

作家們在抒發各種愁情時,往往借助于倚樓這一行為來表現。白居易《長相思》:“月明人倚樓?!睖赝ン蕖锻稀罚骸笆嵯戳T,獨倚望江樓。”而在宋詞中,憑欄現象更是層見錯出。戴復古《木蘭花慢》:“落日楚天無際,憑欄目送歸鴻?!鼻赜^《畫堂春》:“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捻花枝。”倚樓,凸現時間之長,佇立樓閣,悵望彌久身體疲憊才有“倚”的必要。憑欄,顯示空間之廣,欄桿將空間切割為二,欄內的狹小和欄外的曠遠引起登臨者對大自然廣闊空間的向往。面對茫茫蒼天,作家獨自登臨,可以毫無顧忌隨心所欲地抒發人生的感嘆。欄桿是抒情主體“精騖八極,心游萬仞”,把握自然景觀的憑借。憑欄遠眺,抒情主體的情緒便借著目力與想象飛越遠方,憑欄過程既是情緒的蓄積,也是情感的傾瀉。

在《唐詩宋詞選讀》中,我們讀到這樣的語句: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趙嘏《長安晚秋》)

想佳人、妝樓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柳永《八聲甘州》)

多少淚珠無限恨,倚闌干。(李《浣溪沙》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岳飛《滿江紅》)

趙嘏描寫的情景韻味清遠:一聲長笛悠然傳來,尋聲望去,倚樓人正吹奏橫笛。柳永想象的細節委婉動人:佳人倚樓眺望,多少次誤識歸舟,又多少次化喜為悲。李悲秋的感觸含蓄不盡:風雨高樓,淚花紛飛,憑欄寄恨。岳飛悲憤的情感噴涌而出:雨后憑欄,怒發沖冠,百感交集。

詩人常有登臨行為,但又常常害怕登臨。于是“一登樓,就發愁”成了一種常態。不少倚樓和憑欄之作表露出這樣的情緒。《唐多令》:“都道晚涼天氣好,有明月,怕登樓?!毙翖壖病蹲S⑴_近?晚春》:“怕上層樓,十日雨?!比f俟詠《昭君怨》:“莫把欄干頻倚,一望幾重煙水?!迸髓省赌相l子》:“生怕倚闌干,閣下溪聲閣外山?!眱煞N矛盾的心理反映出詞人對社會人生的認識,給登樓之作染上了一層悲涼色彩。

在《唐詩宋詞選讀》中,我們又讀到這樣的語句: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歐陽修《踏莎行》)

明月樓高休獨倚。(范仲淹《蘇幕遮》)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李煜《浪淘沙令》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柳永《八聲甘州》)

歐陽修的詞句,表達了羈旅之人心中的牽掛;范仲淹的詞句,表達了不眠之人心中的傷情。李煜“莫憑欄”三字之中,蘊含著多少血和淚;柳永“不忍”一語之內,寄托了多少怨和愁。當倚樓和憑欄被“莫”“不”“休”這類副詞限定以后,倚樓和憑欄簡直就是愁與恨的代名詞。

“因發愁,怕登樓”的另一種表述是故作瀟灑和開脫。在《唐詩宋詞選讀》中,我們還讀到這樣的語句: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丑奴兒》)

杜牧故作調侃之語,其實內心并不超然,正言欲反,“憤激之思,以曠達出之”(繆鉞語)。辛棄疾以“欲說還休”四字故作灑脫,更顯得愁思疑重,無法解脫卻又無可奈何,無可奈何卻又無從訴說,故言“欲說還休”。

自從王粲寫了《登樓賦》,抒發了“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淹兮少留”的感嘆之后,歷代登臨之作,層出不窮,延綿不絕。這些作品,或欣賞山川之美,或寄托兒女之情,或感懷鄉國之悲,或抒寫人生之愁。一次次浸于前人千古憑高的華章之中,一次次提升了我們的視界,又一次次豐富了我們的心靈。從這一角度欣賞《唐詩宋詞選讀》中的登臨詩詞,的確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藝術享受。

[注]:

篇6

1、東風不解愁,偷展湘裙衩。——納蘭性德

2、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3、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

4、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李清照《聲聲慢》

5、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6、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7、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李煜《相見歡》

8、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長恨歌》

9、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

10、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11、人到愁來無處會,不關情處總傷心。——黃庭堅《和陳君儀讀太真外傳》

12、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黃仲則《癸已除夕偶成》

13、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14、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杜甫《夢李白》

15、愁無限,消瘦盡,有誰知?——納蘭性德

16、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

17、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18、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19、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秦韜玉《貧女》

20、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鳳凰臺上憶吹簫》

21、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22、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煥《涼州詞》

23、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4、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李清照《一剪梅》

25、愁腸若牽繩。——韓愈

26、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

27、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白居易《琵琶行》

28、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29、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眺樓做官別校書叔云》

30、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31、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32、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

33、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

34、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35、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36、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秦觀

37、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

38、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一剪梅》

39、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后》

40、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

41、一水牽愁萬里長。——李白

42、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43、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

44、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杜牧《遣懷》

45、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翻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

46、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李清照《醉花陰》

47、無邊絲雨細如愁。——秦觀

48、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白居易《琵琶行》

49、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50、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溫庭筠《夢江南》

51、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

52、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53、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雨,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篇7

【備考方略】首先,考生不妨對過去兩年所學古詩詞進行梳理與歸納,結合2016年考綱要求理解、記憶重點詩詞句。容易被忽視的是現代詩歌,中考中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出鏡率最高。特別提示:2016年大部分省市提出進一步加大理解型默寫題的考查力度,這就要求我們在記憶詩詞時還應理解詩人感情或詩詞主題。此外,還要關注古詩詞中“異曲同工”或有著相同意象的詩句。

【模擬演練】1.范仲淹《漁家傲?秋思》中的“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碧”與王維《使至塞上》中的“______,______”有異曲同工之妙。

2.詩酒縱橫,是中國古代許多詩人的最好寫照。陶淵明《飲酒》中寫自己縱酒隱居的真正意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p>

蘇軾《水調歌頭》惟愿兄弟平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p>

李白《行路難》開篇以宴會場面的盛大反襯自己悲憤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彼未鷼W陽修自號“醉翁”,寫下流傳千古的《醉翁亭記》,其中寫欣賞山水之景,領會在心里寄托在酒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贝送?,請寫出連續的兩句帶有詩酒況味的句子:“______,______。”

3.對于家鄉的向往,是天涯游子一代又一代的傳唱。“日暮客愁新”,崔顥《黃鶴樓》在日暮時分抒發思鄉的惆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范仲淹《蘇幕遮》中連用山、夕陽、湖水、芳草這些意象表達客居他鄉游子的哀愁情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贝送猓垖懗鲞B續的兩句寫夕陽西下游子的思鄉之情的句子:“______,______。”

4.杜甫的《望岳》中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意境一致的詩句是:“______,______。”此外,請你寫出連續兩句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詩句:“______,______?!?/p>

5.古詩詞名句中以“雨”為意象的句子有很多,請寫出連續兩句:“______,______?!?/p>

【熱詞二?名著閱讀題】

【備考方略】隨著課改的深入,對名著閱讀的考查朝注重具體情節、豐富命題形式趨勢發展,簡單識記作者、主人公遠遠達不到考試要求,閱讀原著是最重要的。特別提示:閱讀時要把握重要故事情節;明確人物性格及其代表故事、經典語言。名著閱讀新題型有兩類:呈現名著片段,提問相關問題;觀察名著插圖,走進名著文本。

【模擬演練】6.下面是《黃永玉大畫水滸》中的兩幅畫,寫出人物的姓名、綽號,并任選其一概括其性格特征。

7.寫出下列《水滸傳》插圖的故事名稱與情節。(不少于30字)

8.閱讀《水滸傳》(第六十回)選段,完成下面的題目。

當日夜至三更,晁蓋身體沉重,轉頭看著宋江,囑咐道:“賢弟保重。若哪個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毖粤T,便瞑目而死。

晁蓋因何事受重傷致死?后來“捉得射死我的”人是誰?簡述此人沒有“做梁山泊主”的兩個原因。

9.閱讀《簡?愛》第三十七章選段,完成后面問題。

“但我至少要選擇――我最愛的人。簡,你愿意嫁給我嗎?” “是的,先生?!?/p>

“一個你得用手牽著他走的可憐的瞎子?!?“是的,先生?!?/p>

“一個比你大二十歲的殘疾人,還得由你來伺侯?!?“是的,先生?!?“真的嗎,簡?” “完全當真,先生?!?/p>

文中的“先生”是誰?簡愛怎么結識“先生”的?“先生”變成殘疾人的原因是什么?

【熱詞三?文言文閱讀】

【備考方略】文言文閱讀中,備受命卷者青睞的是課內課外文言文的比較閱讀,考查考生遷移拓展能力。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中考復習中文言文多而雜,對于部分學生而言索然無味,復習效果一般。因此,筆者建議考生提前做好初一、初二文言文復習,掌握當地考綱規定的重點文言文的字詞句翻譯、文章主題、作者情感。特別提示:中考選用的課外文言文多以人物傳記為主,學有余力、對歷史感興趣的同學不妨閱讀《二十四史》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也可結合本刊“中考古文賞練”備考。

【模擬演練】【甲】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乙】宋濂嘗與客飲,帝①密使人偵視。翼日②,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③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遍g召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④上書萬余言。帝怒,問廷臣?;蛑钙鋾唬骸按瞬痪矗苏u謗非法?!眴栧ィ瑢υ唬骸氨吮M忠于陛下耳,陛下方開言路,惡⑤可深罪?!奔榷塾[其書,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詰責,因呼濂字曰:“微景廉,幾誤罪言者?!?/p>

【注釋】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翼日:第二天?!耙怼蓖耙睢?。③饌:食物,多指美食。④主事:官職名,茹太素是人名。⑤惡:疑問代詞,加強反問語氣。類似于“怎么”。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

(1)走送之 (2)俟其欣悅

(3)濂具以實對 (4)微景廉

11.翻譯下面句子。

(1)家貧,無致書以觀。

(2)宋濂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

12.填空:用原文語句回答。

甲文中,很多人愿意把書借給宋濂的原因是“______”。乙文中,宋濂只列舉好的大臣的原因是“______”。

13.結合甲、乙兩文,聯系生活實際,從讀書和做人兩個方面談談你得到的啟示。

【參考答案】

1.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2.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盤珍饈直萬錢 山水之樂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對酒當歌 人生幾何

3.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山映斜陽天接水 芳草無情 更在斜陽外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4.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5.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6.花和尚(魯智深、魯達、魯提轄) 性格:見義勇為,嫉惡如仇,扶危濟困;青面獸(楊志) 性格:精明、警惕,性格孤立。

7.宋江、戴宗、李逵三人在潯陽江邊琵琶亭上吃酒,宋江想吃鮮魚湯,李逵便到江邊討魚,因放走了漁戶的魚,與張順打了起來。張順用計將李逵引到江心,讓李逵吃盡苦頭,后在戴宗等人的勸解下兩人和好。

8.征討曾頭市,被史文恭射傷。盧俊義;宋江手下李逵等人不服。宋江與盧俊義抓鬮分別攻打兩座城池,先攻破者為梁山泊主,結果宋江攻下兩座城池。

9.羅切斯特 結識:簡?愛通過在報紙上登求職廣告,應聘到桑菲爾德莊園當家庭教師,從而結識羅切斯特。 原因:羅切斯特德的瘋妻子放火燒毀了桑菲爾德莊園,羅切斯特為救人最后離開,卻被一根掉下的大梁砸壞了一只眼和一只手,另一只眼也跟著發炎瞎了。

10.(1)跑 (2)等待 (3)全,都 (4)沒有

11.(1)家里貧窮,沒有辦法得到書(買書)來讀(看)。 (2)宋濂曾經與客人飲酒,皇帝暗中派人偵探監視。

篇8

1.采用多媒體引路,誦讀更有效

讓學生誦讀的詩詞《沁園春?雪》,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或錄像,先讓學生欣賞祖國的北國風光,讓學生感受北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場景,然后讓學生談觀賞后的感受,最后再讓學生誦讀這首古詩,這樣有助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還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在誦讀蘇軾的《水調歌頭》時,既可以讓學生欣賞歌曲,再向他們介紹時代背景,激發起學生對岳飛愛國品德的敬仰之情,再讓學生吟誦,也可以讓學生欣賞八月中秋,明月高照,家家團圓的和諧畫面,再加上老師的時代背景的介紹,然后再誦讀全文,這樣,詩歌的內容更容易理解、記憶也特別深。再次,利用多媒體提供背景音樂,還能為誦讀增色不少。

2.開展創造性誦讀競賽,讓學生在享受成功中愛上誦讀

以詩詞作畫、以詩詞編寫歌曲、以詩詞表演、以詩詞進行想象畫面等。經過實踐,我們發現開展創造性誦讀競賽確實是個好方法。教師讓學生以自己喜愛的形式進行誦讀表演,并進行比賽,評獎。比如:在一次經典詩詞誦讀比賽中,有的學生是以唱的形式進行展示的《》和蘇軾的《水調歌頭》;有的學生以配樂的形式朗誦《春江花月夜》的;也有的學生是邊吟誦邊配上動作,自演自娛的。創造性地開展一些誦讀競賽,能增添孩子誦讀的興趣。

3.開展親子誦讀活動,讓學生在樂融融的氛圍中愛上誦讀。

誦讀活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從來就不是袖手旁觀的角色。在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我們為親子誦讀搭建平臺――讓家長參與到孩子的誦讀活動中來,還在每學期的例行家長會上讓家長和孩子一起誦讀表演,并讓有經驗的家長介紹與孩子一起誦讀的經驗做法等。事實證明,親子誦讀活動,讓家長與孩子一起去感受經典詩文的魅力的同時,更能讓孩子愛上誦讀。

二、挑選精品,讓學生在品讀中汲取作品中的語言和思想精華

我們可以這樣教學生品讀孟郊的《游子吟》。在學生誦讀文章后,先讓學生談談對詩句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引導學生關注開頭的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并引導學生思考詩句描寫的人和物,啟發學生入情入境地思考:人生最傷感的是親人之離別,而本文的作者孟郊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面對即將遠行的孩子孟郊來說,他的母親最擔憂的是什么?學生通常會回答孩子的安危、生活等等,這時教師可以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從“手中線”和“身上衣”這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什么?緊接著讓學生找出描寫人的動作和意態的詩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苯處熞龑W生結合圖畫理解:臨行前的夜晚,老母親一針一線地為兒子縫制衣服,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制得更為結實一點兒的呀。然后,引導學生再一次深情地讀:“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教師接著說:“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期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濃濃的母愛就是在這樣樸素的語言:‘密密縫’和‘遲遲歸’中表現出來的,多么親切感人?。 弊詈笞寣W生誦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區區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那如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呢?通過引導孩子品讀,不但能喚起了孩子們親切的聯想和對母親真摯的愛戀,還會在孩子的心里樹立一個觀念,那就是語言文字是有生命的,在誦讀時,要關注詩詞中的字、詞、句及盡量去理解字詞句的意思和所描繪的意象,還要加以大膽地想象等。

篇9

一、在古詩文中挖掘民俗文化元素

文化可以理解為被社會成員廣泛復制執行的操作程序,最基本的體現為衣食住行和娛樂等方面的行為習慣。中國傳統文化,是與忠、孝、節、悌、溫、良、恭、儉、讓等行為規范相關聯的,抽去了社會教化,缺少了這些具體的道德規范,傳統文化就無以傳承。不能進行歷史傳承, 就會造成文化的歷史缺位,就更談不上文化的弘揚。因此,想要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可以在古詩文中對傳統民俗文化進行挖掘整理。

例如,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這樣寫道: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一首流傳千年而不衰的唐代重陽節風俗詩,王維除了在詩中寫出每逢九月九日重陽節思念山東家鄉親人的心情,還記錄了當時重陽登高、插茱萸的習俗,在這些習俗中蘊涵的豐富內涵不可漠視。據資料記載,重陽糕最多有九層,取重九之意,一層比一層小,遠看像座小寶塔?!案狻迸c“高”諧音,象征高壽千年、步步高升。插茱萸可祛病消災、延年益壽,人們可將茱萸葉切碎或用茱萸子裝在小袋中系在手臂上,也可以頭戴,其意與插茱萸相同,祈望避兇增福,健康長壽。

風俗習慣背后的文化內涵是如此豐富,故而在教學中可以大講特講,還可以讓學生們做相應的古詩詞積累。例如:杜牧的《清明》,歐陽修的《元夕》,《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讓學生對清明、元宵、七夕等傳統節日進行積累整理。

二、在古詩文中培養審美情操

中國文化常常流淌于文學這條河流,傳統文化元素匯聚成了文學作品的意象。所謂意象,簡單地說就是作品通過所描述的物或事來寄托作者的“情”、“理”、“美”等主觀情感。借助古詩文的意象,可以豐富情感,陶冶情操,從而奠定學生的審美底色。

月、花、鳥、水、山、木……這些意象構成了中國古典詩文中最常見的意象群體,對這些意象的審美挖掘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

例如“月文化”在蘇軾的《水調歌頭》,范仲淹的《蘇幕遮》,曹操的《觀滄海》……很多篇目都出現。

月,是存在于廣闊渺遠中的冰鏡玉璧般的自然之物,亙古不變,清輝永存。面對皓月當空,自然勾起人們飛躍的神思,探索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妙。再者由于傳統美妙動人而訴說不盡的人文烙印的疊加,更加輝映出“月”意蘊豐富的內涵,比如中秋節,起于古人祭月節,源于遠古人類對自然的祟拜。碧空如洗,圓月如盤,賞月之余,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遠游在外客居異鄉的親人,包含著一份深切的思念,是最具人情味,最有詩意的節日。月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審美思維與中國人的某些文化特質。在中國文學中,它是有生命的,不但和人一樣具有思想感情,而且也最善解人意,無論你喜怒哀樂,都能成為你的朋友,中國文人自然喜歡借月抒懷。

對這一意象的挖掘有助于奠定學生的審美底色。而學生有了基本的審美底色,他們就能結合生活實踐中的物質文化,更好地理解意象的豐富內涵,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養。

三、挖掘體現科學思維的文化元素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強調教化功能。以文教化,就是與天造地設的自然對舉,與無教化的質樸野蠻對舉,其中蘊涵的科學思維方式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值得挖掘弘揚。教學蘇教版七年級上冊《〈論語〉八則》一文時,筆者注意到語錄中關于學習的辯證思維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 等。這里的“時習”、“溫故”是指導學生在學習時要溫習,也可以理解為要多實踐,在生活實際中多體會;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則體現了“先學后教”、“先思后得”的教學理念。這些至理名言,就是與“功到自然成”、“隨性而為”相對舉的。強調教化作用,遵循科學的思維方式,學習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人的思維方式也可在教化中得到潛移默化的優化。

此外,語文課程不僅強調實踐性,還提倡綜合性。在開發初中語文綜合實踐課程資源時, 我們需要注意到學科的跨越性、綜合性。

篇10

關鍵詞唐詩宋詞;語言文化;兩者結合;別有韻味

在高二下學期,我們語文組安排了唐詩宋詞這門選修課。我竭盡全力去備課,想盡可能講得生動些,畢竟上下懸殊上千年的時間,人的思想觀念及審美觀也有了很大的轉變,更何況我們面對的是新新人類,想讓他們很容易的接受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文化,著實難以入手。我邊思索邊聽著音樂,驀然間,靈感涌起,何不用賞歌的心態去賞詞呢?更何況古時的詩詞就可以當歌來唱,可怎樣才能將流行歌曲與唐詩宋詞巧妙地聯系到一起呢?

其實,流行音樂已經成為我們現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不論你喜歡或是不喜歡,它都正在主動或被動地充斥、滲透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也不管你接受或者不接受。流行歌曲其實已經是一種文化,盡管更廣泛地稱之為通俗文化,它來自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這一點上,它和文學作品是相輔相承,異曲同工的,更何況它包含著一個詞的創作的問題,這就不可避免地與文學扯上了關系。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歌詞創作同樣也是一種文學創作,屬于詩歌的范疇,而且作為同一種語言文化,那么,它的起源也必定與古代詩歌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大多數的學生不愛詩詞愛聽歌,如果能將這兩者結合起來,讓學生以一種聽歌的心態去賞詩詞,那或許是別有一番韻味!

于是我大膽創新,打破詩詞的時代局限,把詩詞分為三大類:

第一,“全盤吸收”式的。在學習詩詞時不管是書本上的,還是課外的,只要把詩詞譜成曲子了,就和學生共同欣賞。唐詩宋詞大都非常講究,在遣詞造句,行文起勢,敘事抒情上,自有一定規格,往往是字字珠磯,千古傳頌。古詩詞非常講究韻律,大多音樂感極強,而從另一個角度上,結合到中國人的情感表達方式,往往是含蓄婉轉,迂回曲折,動人不止,這些恰似當今諸多流行歌曲創作人所孜孜以求的一種境界。因此,許多音樂創作人,大膽地全盤吸收,直接挑選經典的唐詩宋詞,譜上曲,換一種角度來詮釋千古佳句。這里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春江花月夜》,李商隱的《無題》,李煜的《烏夜啼》、《相見歡》、《虞美人》,蘇軾的《水調歌頭》、范仲淹的《蘇幕遮》,李清照的《月滿西樓》等。這些詩詞譜成歌曲,全是直接拿來,毫不改動,這樣更便于學生欣賞。在上這樣的課時,我總是先播放歌曲,引導學生入境,順便熟悉歌詞,其實在熟悉歌詞的同時,也就熟悉了詞的內容,可謂一舉兩得。其中有些歌曲是我喜歡的,我就大膽地唱給學生聽,或者讓學生去唱,再讓其他學生談感受。這樣就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在歌聲中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容易理解,讓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就此活躍起來。在那一段時間里,我時常在課間聽到學生在唱詩詞,這真是非常難得,恰好說明了經典詩詞與音樂的融合性。所以,對唐詩宋詞恰到好處地使用“全盤吸收”來表達某種情感,往往同樣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第二,“旁征博引”式的。文人創作素來講究一個廣征博引,引經據典,物為我用,從而提示其所表現主體的廣泛性。許多現代的流行詞作者喜歡用唐詩宋詞的原句或題名作為歌曲名,而內容卻用現代漢語加以改編,將其展開或以其為思路加以演繹,繼而展現一段現代人的故事情感。像羅文的《滿江紅》和岳飛的《滿江紅》題目相同,白雪的《聲聲慢》和李清照的題目相同,還有周傳雄的《寂寞沙洲冷》就巧妙地借用了蘇軾的《卜算子》(缺月掛疏桐)中的最后一句等等。

這些歌曲可能與原詩詞并無太大關聯,但是在上課時,稍加播放,讓學生帶著意境去聽歌,或者利用詞中的原句或原題目來吸引學生的眼球,我相信學生會隨著他們原先感知過的再重新認知未知的東西,理解起來會更快一些。這樣直接引用詩詞或題名做歌曲的,教科書上摘錄的較少,我在教學時就廣泛地引入了課外的詩詞在內,拓寬學生的視野,不拘泥于教材,但又不脫離教材。

第三,“意境相同”式的。在流行歌曲中部分化用唐詩宋詞的某些詩句,營造某種意境。歌詞和詩詞都講究氛圍和意境,而好的詩詞中的某些詩句往往“言淺而意深”,從而直接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審美層次和審美內涵。像我們熟悉的歌曲《濤聲依舊》,歌詞就部分化用了張繼的《楓橋夜泊》中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詩句,從而增加了歌詞的審美意境。還有像江淑娜唱的電視劇《庭院深深》主題歌,其中意境就和歐陽修的《蝶戀花》意境頗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