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利的反義詞范文
時間:2023-03-21 23:12: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銳利的反義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史記 “連文” 反義詞
《史記》是西漢時期重要的典籍,是漢代文學語言的典范?!妒酚洝烦蓵幱谟缮瞎诺街泄诺倪^渡階段,它在古漢語研究及漢語發展演變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斑B文”是古漢語中常見的語言顯示格式,也是判定古漢語專書反義詞的重要方法。要更確切、更全面地判定、研究《史記》反義詞,除“連文”之外,還需要其他判定方法的綜合運用。
一、“連文”的界定及其類型
關于“連文”,學術界有不同的界定及看法,歸納起來主要分為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連文”是兩個同義詞或者同義語素的連用,即所謂的“同義連文”。這種觀點可以追溯到清代學者王念孫、顧炎武等訓釋學者。王念孫《讀書雜志·卷七》:“凡連語之字,皆上下同義,不可分訓?!边@里的“連語”就是“連文”,王念孫認為連用的上下兩字必須同義。后來很多學者都沿用了這種觀點,如陳啟英在《古代漢語連文淺說》中指出:“連文,就是同義復詞,即兩個同義或近義詞素組合在一起,共同表示一個意義,如今之‘道路’‘掌握’‘緩慢’等?!彼无斌赵凇哆B文、連類而及與連類并稱》中提到:“實際上連文與同義復音詞指的是一種語言現象。它們都是由兩個同義詞并列,由一個詞的意義連及另一個詞的意義。”還有不少學者在探討具體問題時也采用了這種觀點,如葉桂郴在《語文版尋瑕》中對《古代漢語》中“莫大”“向化”兩條訓釋提出了新的訓解,認為二者應為“同義連文”。朱雷在《韋昭注詞義歧誤考訂》中對韋注訛誤之處進行了歸納,其中提出了“不明連文”,這里的“連文”也是指“同義連文”。另一種觀點認為“連文”是幾種成分的連綴使用,根據這幾個成分意義上的關系又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別和模式。如楊琳《論連文求義法》:“‘連文’一是指一句話中連在一起的幾個語素;二是指一段文章中連在一起的兩句話或兩件事?!彪S后他又重點分析了同義連文現象??梢?,楊琳對“連文”有了新的認識與理解,“同義連文”只是“連文”中一個小的類別。張其昀《對文證義與連文證義及其在中的運用》又對“連文”類別進行了更進一步的劃分,認為“連文”包括兩個同義詞連用和兩個類義詞連用兩種情況。周復剛《論訓詁類比法》中對連文的定義及分類模式有了更為詳細的論述:“連文,指文句中同類詞語的連綴使用,包括同義連文、類義連文、反義連文三種主要模式”。
結合《史記》語言顯示格式的具體情況及我們利用“連文”進行反義詞判定的具體情況,我們認為第二種觀點更為合理?!斑B文”強調的是詞語使用時的不間斷性,只要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同類詞語接連使用就可以稱其為“連文”,只是根據連用詞語的意義又可以具體劃分為“同義連綴使用、類義連綴使用、反義連綴使用”三種不同類型。這樣看來,第一種觀點只強調了同義連綴使用的情況,顯然有些偏狹。此外,“連文”強調的是“同類”詞語連綴使用,我們認為“同類”一方面是指連綴使用的兩個成分必須有共同的意義或概念范疇,另一方面是指連綴使用的兩個成分如果是詞的話則必須詞性相同,或者具有相同的語法功能,這兩點也是我們判定同義詞和反義詞的重要前提。連文主要有三種類型模式:一是“同義連文”,指意義上相同或相近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成分連綴使用于同一語句的情況;二是“類義連文”,指意義上相類或相關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成分連綴使用于同一語句的情況;三是“反義連文”,指意義上相反或相對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成分連綴使用于同一語句的情況。就判定反義詞的依據而言,我們主要依據的是“反義連文”,但在實際運用中也會遇到一些問題。下面就這些問題做出討論。
二、依“連文”判定《史記》反義詞遇到的幾個問題
通過以上討論,我們在進行《史記》反義詞判定時依據的是“反義連文”,但在實際判定過程中人們往往不能很好地區分哪些屬于“反義連文”,哪些屬于“同義連文”,哪些屬于“類義連文”。這就造成反義詞與同義詞難以區分、反義詞與類義詞不易劃分、詞組與反義相成詞界限模糊等問題。
(一)反義詞與同義詞難以區分
我們知道,反義詞必須以共同的意義領域為前提,“反”和“同”有著對立統一的關系。同義詞當中完全等義的詞很少,互為同義詞的幾個成員之間大多有著細微的差別,而這些差別有些是相對立的,這就增加了區分同義詞和反義詞的難度。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趙克勤《古代漢語詞匯學》等論著對同義詞和反義詞的轉化及交叉做出了討論,這些都是支撐我們區別《史記》反義詞與同義詞的重要理論依據?!妒酚洝分小斑B文”顯示格式很多,是判定反義詞的有利依據,但有些詞的連綴使用也增加了判定反義詞的難度。
1.有些“連文”是“同義連文”,而有人把它當作“反義連文”,把互為同義詞的兩個詞判定為反義詞。如:
(1)號—泣:太子母繆嬴日夜抱太子以號泣于朝。(晉世家第九)
“號”,《說文解字》:“號,痛聲也。”《顏氏家訓·禮》:“以哭有言者為號?!薄疤枴敝缚薅醒?,既有聲又有淚?!捌?,《說文解字》:“無聲出涕者曰泣。從水立聲?!睆摹坝新暋焙汀盁o聲”來看,兩者確實構成反義關系,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判定它們互為反義詞。二者都表示“哭”,只是哭的方式、強烈程度不同。同義詞在“大同”中也會表現出“小異”來,而這些“小異”有時表現為相反或相對。我們認為“號”和“泣”就屬于這種情況,“有聲”和“無聲”兩個相反的義素只是“大同”中的“小異”,不能因此就判定二者為反義詞,實際上二者屬于同義詞在情態、風格上存在差異的情況。有人把二者歸為反義詞,是不合理的。
《史記》中表示“哭”的詞除了上文所舉外,還有“哭—泣,啼—泣,涕—泣”的連綴使用,這些詞在哭的方式和強烈程度上也有相反或相對的語義成分,但我們還是把它們看作是“同義連文”,而不是“反義連文”。
2.有些詞的連綴使用,有人把它們歸為“同義連文”,有人認為是“反義連文”,其實這種“連文”并不像上文所舉的“號”和“泣”一樣,它們的對立就是所指事物的對立,而不是風格或者情態上的相反或相對。所以,把這類詞歸為“反義連文”比較穩妥。再者,為了更深入細致地研究《史記》反義詞,可以把它們看作是“反義連文”,以此判定它們為反義詞,從而更全面地展示《史記》的語言特點。如:
(2)鰥—寡、孤—獨:上為立后故,賜天下鰥寡孤獨窮困及年八十已上孤兒九歲已下布帛米肉各有數。(孝文本紀第十)
“鰥—寡”:“鰥”指成年無妻或喪妻的人,“寡”指成年喪夫者,二者在男女性別上相對立?!肮隆殹保骸肮隆敝赣啄陠矢刚呋蚋改鸽p亡者,“獨”指老而無子孫者,二者在“幼”“老”年齡上相對立。這些詞處于“連文”當中,它們有著共同的上位義,但在進行具體的義素分析時又能分解出相反或相對的語義成分來,為了更全面細致地研究《史記》反義詞,我們認為可以把它們歸為反義詞。
(二)反義詞與類義詞不易區別
類義詞是指表示同一范疇或概念的詞,互為類義詞的幾個詞處于同一語義場,這是狹義上的概念,而“廣義的類義詞指屬于同一語義場,表示同類概念的所有的詞,包括上下義詞、同義詞、反義詞和狹義的類義詞”。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類義詞和反義詞有交叉的成分,有些類義詞是反義詞,有些不是反義詞,但反義詞表示的事物一般是屬于同一類的,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妒酚洝贰斑B文”當中有些是同類詞語的連綴使用,屬于“類義連文”而不是“反義連文”,只是同類詞語所表示的事物含有相對的語義成分,因此我們在運用“連文”進行《史記》反義詞判定時要注意區分。如:
(3)草—木:舜曰:“誰能馴予上下草木鳥獸?”(五帝本紀第一)
“草”指草本植物,“木”指木本植物,二者都表示植物類,是類義詞而不是反義詞,有人把這一組詞歸為反義詞,有些欠妥。再如:
(4)黑—白:今皇帝并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秦始皇本紀第六)
“黑”“白”一般被認為是顏色語義場中的類義詞,但由于它們所表示的顏色有著強烈的對比度,也經常被看作反義詞。這里我們判定為反義詞,“黑”“白”分別表示“善”“惡”。
(三)詞組與反義相成詞界限模糊
“連文”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成分連綴使用,在使用過程中兩個成分的意義有時會進一步融合而產生新的意義,那么這兩個成分所屬的語法單位就由原來的詞變為語素,從而產生一個合成詞,這就給我們判定反義詞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我們要注意區分互為反義詞的兩個詞構成的詞組和由兩個反義語素構成的反義相成詞。對于詞和詞組劃分的討論從來沒有停止過,不少學者就這一問題作出過專門討論。就《史記》反義詞組和反義相成詞來說,只要所形成的新的成分不是兩個原有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產生了新的意義,就可以認為是詞,反之則是詞組?!妒酚洝樊斨械摹斑B文”一方面可以促使兩個詞構成反義詞,形成一個詞組,同時也可以使兩個反義語素的意義進一步融合形成反義相成詞。如:
(5)浮沉:其治容容隨世俗浮沉,而見謂諂巧。(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
例(5)中的“浮沉”并不是“浮”與“沉”意義的簡單相加,而是指世俗變化。
(6)袁盎病免居家,與閭里浮沉,相隨行,斗雞走狗。(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
這里“浮沉”指隨波逐流,可見都產生了新義。
(7)非是:太子遷謀曰:“漢使即逮王,王令人衣衛士衣,持戟居庭中,王旁有非是,則刺殺之。(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非是”并不是指“錯”與“對”,而是指緊急情況。
(8)雌雄: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保椨鸨炯o第七)
“雌雄”也不是指“母鳥”和“公鳥”,而是指高下,勝負,形成反義相成詞,產生了新義。我們在利用“連文”判定反義詞的時候要注意二者的區分。
通過以上三個問題的討論,可以看出利用“連文”進行《史記》反義詞判定還存在一些不易解決的難題,因此,還需借助其他的方法加以判定。在上文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判定反義詞最主要的還是看二者意義上是否相反或相對,而分析詞的意義,我們運用的主要是義素分析法。利用這一方法找出相反或相對的義素,并結合語境綜合考慮二者是否為反義詞。因此,除了“連文”之外,還需運用其他的方法綜合判定《史記》反義詞。
三、《史記》反義詞的其他判定方法
“連文”是判定古漢語專書反義詞的一種有效方法,但并不是唯一方法。除“連文”之外,還有義素分析法、利用語言顯示格式、利用注釋及工具書的注解及語境等多種方法。我們在進行《史記》反義詞判定時要把這些方法綜合起來加以考察,以保證《史記》反義詞判定的準確性。
(一)根據義素分析法來判定
義素分析是從義位的角度對詞義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屬于語義學的范疇,詞匯學借鑒這種方法來分析詞義也是一大進步,不少學者也運用這種方法來界定反義詞,使反義詞的研究更深入。蔣紹愚先生比較贊同這種方法,他指出:“A、B兩個詞如果中心義素相同,只有一個義素不同,而A、B兩詞不同的義素,或是互補,或是極性對立,或是反向,那么,A、B兩詞是反義詞,否則就不是?!边@也是我們判定《史記》反義詞的一種有效方法。如:
(9)于是外攘夷狄,內興功業。(平淮書第八)
(10)二公命國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筑之。(魯周公世家)
(11)湯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罰殛之,無有攸赦?!保ㄒ蟊炯o第三)
“外”指對國外,“內”指對國內,它們的共同上位義都是指“國家”,但在方向義素上相對立?!巴狻敝竾?,“內”指國內,二者中心義素相同,區別性義素不同,構成反向對立?!百取敝阜?,“起”指立起,二者共同的上位義是“行為姿態”,區別性義素在“倒下”和“起立”上,二者為互補對立?!伴辍敝笟⒙?,“赦”指赦免,二者共同的上位義是“對待罪犯的態度”,區別性義素在“殺戮”和“赦免”上,構成互補對立。
義素分析法有自身的局限性,即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因此蔣紹愚先生后來又指出:“要把詞的義素構成情況和詞的實際使用情況結合起來考察。如果兩個詞其他義素完全相同,只有一個義素不同,而這個義素又是反義的,這兩個詞未必就是反義詞,也可能是近義詞(或稱為廣義的同義詞)?!币虼?,我們運用這種方法時要注意與詞的使用情況、語境等結合起來考慮。
(二)根據反義詞其他顯示格式來判定
除了“連文”之外,還可以根據古漢語其他語言顯示格式來判定反義詞。根據何九盈、蔣紹愚[11]的觀點,古漢語反義詞經常成對出現在上下文中,顯示出對舉的格式,因此我們將《史記》反義詞的出現格式分為以下幾類:
1.以對文格式出現
對文一般是指兩個詞出現在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相互照應或對比的上下文句中,兩詞出現的位置往往相互對應,意思也相互對應,這就為我們進行《史記》反義詞判定提供了語言格式上的提示。如:
(12)行—居: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周本紀)
(13)上—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秦始皇本紀第六)
(14)喜—怒:喜則愛心生,怒則毒螫加,情性之理也。(律書第三)
在判定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區分反義詞與對義詞,因為對義詞經常以對文的形式出現在上下兩句的相應位置上,并且語義相對。這樣就與反義詞有了一定的相同之處,我們在區分的時候就會有一定的困難。這樣我們仍要借助義素分析等方法綜合起來考察,對二者加以區分。
2.以否定式格式出現
楊榮祥曾指出:“在具體的句子中,甲詞的否定式與乙詞同義,那么甲乙兩詞往往構成反義聚合?!盵12](P196-197)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否定格式來判定《史記》反義詞。如:
(15)行—悖: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周本紀第四)
(16)惑—悟:“三主惑而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秦始皇本紀第六)
(17)得—失:其頗不得,失之旁郡國。(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三)根據文中注釋及工具書來判定
古漢語詞義關系的確定離不開注釋注解等方面的材料,我們在判定《史記》反義詞時主要參考《史記》三家注,借助注解來了解更深層次的詞義,確定其反義關系。如:
(18)幽—明: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五帝本紀第一)
張守節《史記正義》:“幽,陰;明,陽也?!贝送馕覀冞€可以依據許慎《說文解字》及《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對《史記》反義詞的語義關系做出比較準確的把握。
(四)根據語境來判定
《史記》中的反義詞有些并不是以“連文”、“對文”、否定式等特定的格式出現的,有些詞在意義上也不好把握,或者有些詞在具體的語境當中意義發生了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根據語境來判定。蔣紹愚先生也認為判定反義詞時要考慮詞的實際使用情況,因此語境是判定《史記》反義詞的重要參考因素。如:
(19)利—?。菏谒?,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五帝本紀第一)
(20)非—多:然則反古未可非,而循禮未足多也。(趙世家第十三)
“利”的本義是指“銳利,鋒利”,《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安 北玖x指疾病,《論語·述而》:“子疾病,子路請禱?!庇捎谠~義的發展演變及其在語境中的具體運用,“利”指好處,“病”指壞處,二者構成反義關系?!胺恰边@里指“批評”,“多”指“贊美”,二者構成反義關系。
本文對利用“連文”進行古漢語專書反義詞判定時出現的問題進行了討論,但并不是否認“連文”在反義詞判定中的作用。我們在進行古漢語專書反義詞判定時要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這是我們研究古漢語專書反義詞的重要前提。
參考文獻:
[1]陳啟英.古代漢語連文淺說[J].云南教育學院學報,1992,(2).
[2]宋薇笳.連文、連類而及與連類并稱[J].內蒙古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3).
[3]葉桂郴.語文版《古代漢語》尋瑕[J].桂林航天工業高等??茖W校學報,1999,(1).
[4]朱雷.《國語》韋昭注詞義歧誤考訂[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1).
[5]楊琳.論連文求義法[J].長江學術,2011,(1).
[6]張其昀.對文證義與連文證義及其在《廣雅疏證》中的運用[J].陰山學刊,2009,(5).
[7]周復剛.論訓詁類比法[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5).
[8]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9]趙克勤.古代漢語詞匯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10]沈云佳.論對聯創作中的類義詞連用手法[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05,(3).
[11]何九盈,蔣紹愚.古漢語詞匯講話[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篇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圈出帶點字的正確讀音。(4%)
湖泊( pō bō ) 山巒( luán ruán ) 敘述( xù xǜ ) 笨拙(zhuó zhuō) 銳利(rùi ruì) 鈴鐺(danɡ dǎnɡ)頭暈(yūn hūn ) 增添(zēnɡ zēn)
三.將詞語填寫完整(8%)
戰 驚 舞 蹈 搖 晃 ____ ____不安
抬 挺 啞口___ ____ 恩 義 詩 畫
四、選詞填空(寫序號):6%
①愿望 ②希望 ③失望
1. 老師( )同學們好好學習,將來為祖國多做貢獻。
2. 姐姐想當一名人民教師的( )終于實現了。
3. 遇到困難時,大家不能( ),應當增強信心去戰勝它。
①活蹦亂跳 ②亂蹦亂跳 ③歡蹦亂跳
1)媽媽買回來許多( )的鯽魚,放在一個小木盆里。
2)小鳥在樹上( )地唱歌,歌聲真動聽。
3)被關在籠子里的鸚鵡( ),它一定是很想飛出去吧!
五.給下面的句子打上標點符號。4%
1.你知道燕子的尾巴有什么用嗎
2.太陽從東方升起來了
3.小蜜蜂很勤勞
4.你看他長得多么結實呀
六.用直線把左右兩邊連起來,成為一句句子。4%
金魚拖著 像盛開的石榴花。
刷過的墻壁 像小南瓜那樣大。
小玲的臉紅得 白綢般的大尾巴。
仙人球長得 像雪一樣白。
七.按課文內容填空:10%
1.看,樟樹 、 的枝丫, 地朝四面八方 ,編織出一大片 。
2. 的原野, 的草垛, 哞哞的 ,啾啾的 ,使我 。
八、閱讀表達(11+8%)
西湖名堤(節選)11%
站在柳絲輕拂的西湖邊,放眼遠眺,只見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層層疊疊、連綿起伏的山巒,一山綠,一山青,一山濃,一山淡,真像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平靜的湖面,猶如一面碩大的銀鏡。一群群白鷗掠過湖面,在陽光下一閃一閃,好看極了。
1、 照樣子寫詞語2%
例:層層疊疊
2、 按要求找出詞語。(4%)
(1)近義詞:( )――( )
(2)反義詞:( )――( )
3、選擇合適的詞填在括號里。(4%)
( )的西湖 ( )的山巒
( )的山水畫 ( )的銀鏡
4、選擇語段理解正確的句子,在括號里打“√”。(1%)
(1)這幾句話分別寫了西湖、山巒和陽光。 ( )
(2)這幾句話分別寫了遠山、湖面和海鷗的美。 ( )
(3)這幾句話分別寫了山水畫、銀鏡和湖面的美。 ( )
海龜的胸懷 8%
小章魚和小比目魚正在做游戲,海中霸王鯊魚張開血盆大口向它們撲去,大家都嚇呆了。正在這危急關頭,大海龜突然向鯊魚撞去,把鯊魚趕跑了。這些小魚好像什么事也沒發生似的,又玩起了游戲。
大海退潮了,一條小黃魚被一塊大石頭擋住,回不了大海了。正在沙灘上產卵的大海龜又毫不猶豫地把小黃魚送進大海。小黃魚頭也不回地游向大海深處。
大龍蝦不滿地說:“這些家伙真不像話,別人救了它,竟連一句感謝的話都不說,要是我決不救它們!”海蟹也不平地說:“你真是個大傻瓜,這樣做值得嗎?”海龜微笑著回答:“不對!你們想過沒有,做好事難道僅僅是為了得到別人的感謝嗎?”
1. 文共有 小節,短文第一節共有 句話。2%
2.根據文章內容判斷,意思對的打“√”,錯的打“×”。3%
A危急關頭,大海龜向鯊魚撞去,趕跑了鯊魚,救了小章魚和小黃魚。( )
B小章魚和小比目魚 小黃魚都沒有感謝大海龜。 ( )
C大龍蝦、海蟹、海馬都認為大海龜不值得救這些小魚。( )
3.選擇。1%
樂于助人的海龜不要別人謝它,是因為 。
A. 海龜不想得到別人的感謝。
B. 海龜心胸開闊,他做好事并不是為了別人的感謝。
C. 海龜不喜歡別人感謝它。
4.按意思寫詞。2%
1).想也不想馬上去做。 ( )
2).非常危險的時刻。 ( )
篇3
【關鍵詞】中職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培養
語文,作為社會的精神產物,人類文化素質的載體,知識傳承的橋梁,無一不體現了它在人類生活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扇缃癖环Q為“百科之母”的語文課,竟遭到了學生的“冷遇”。 目前,中職學校中許多學生對文化課,特別是語文課的學習興趣不濃,積極性不高。古人云:學者之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人一旦對某事物產生興趣,便會具有一定的自覺性,在無須敦促的情況下,主動去接觸探究事物。一個人做他感興趣的事,他的全部才能可發揮80%以上,而不感興趣的只能發揮20%左右??梢?,興趣對于每一個人都是尤為重要的。而對于接受能力以及可塑性極強的青少年,興趣的培養顯得更為重要。
那么,如何去激發培養中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筆者根據從事中職語文教學多年的體會,談談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希望引起同行們的共鳴。
一、作為教師個人要“為人師表”
教師要在人品學問方面做學生學習的榜樣。這是對教師自身素質的要求,也是激發培養學生興趣的前提。教育家李鎮西曾說過:“要培養學生的語文意識,首先你教師是否語文化了?!睋Q言之,作為語文教師,首先自身應該語文化,給學生一個榜樣,然后以興趣激發興趣,以能力培養能力,以思想點燃思想。比如:在學生寫作文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和學生進行比賽,在同樣的時間段,看誰的作文先寫完,其次看誰寫得好,誰的質量高。這樣做幾次后,學生不僅在知識上被你折服,還會在心中對你產生一種敬佩和尊重的心理。
二、學會管理學生
在中職學校里,對學生科學、合理、有序的管理,是上好課的基礎和保證,中職學生本來就不愿意學習文化課,如果再不進行嚴格的管理,在以后的教學當中就會“一發不可收拾”?,F在的中職學生誰都不怕就是怕他們的班主任,有的甚至連班主任都“不放在眼里”,那么任課教師就更不用說了。所以我們要認真分析這類學生的心理,從心理上讓他們服從管理。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學校也有制定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通過學校制定的相關規章制度,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實事求是,對學生在學校的違規情況做記錄,拿出一定的證據,對學生進行說服教育,并配合家長對學生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讓學生和學生家長心服口服,無可狡辯之言。
三、根據學生實際,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
教育家孔子說過“要因材施教”,因此,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出發,不能盲目照搬教材,要根據學生實際對教材內容做適當的刪減,切記盲目地追求教學內容的 “多”與“深”。例如教材中一些篇幅較長且難度較大的文言文可適當刪減,而根據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較差的特點,開設每周一節“口語交際課”,搭設平臺讓學生鍛煉,學生都知道口才交際對自己的重要性而自己又想盡快提高,因此學得有興趣,練得也很努力。
四、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激發課堂興趣
教師必須在教學中想方設法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寓教于樂,力促學生積極的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例如巧妙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運用現代教學手段,讓學生從視覺、聽覺等方面產生興趣,渲染課堂氣氛;引入表演,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分組討論,代表發言;老師設問,學生搶答等等這些教學方法都可根據教學內容適當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定能讓學生學有興趣,且學有所獲。
五、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類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彼挠^點給了我們一定的啟示,我們從中可以領悟到關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是可以通過讓他們體驗成功,享受成功的快樂來達到的。 每一個學生身上都有閃光點,但有時候閃光點可能是瞬間的,稍縱即逝,所以作為師者的我們必須用鷹一般銳利的眼光去捕捉它。興趣被激發,并逐漸變得濃厚,那學生便很有希望了。例如,學生回答的問題,即使答案有一點偏差,但我們都應該給予支持鼓勵,讓他嘗到表揚的滋味。人在被肯定的情況下,潛在的興趣便會被喚醒。
六、重視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某一領域實際知識的積累是產生對該領域認識興趣的基本條件,因此,只有當語文知識積累到了一定程度時,才會對語文感興趣,一竅不通,定會興趣索然。中職學生的基礎知識較薄弱,教師尤其應在語文教學中注意幫助學生加強語文知識的累積,例如:加強2005個常用字的讀寫,做好文字積累;開展正反義詞對答、成語接龍、名言警句背誦活動,做好詞句的積累;開展根據話題講故事活動,做好材料積累;課內教學注意歸納總結,梳理各類文體常識、各類句型等知識點的積累;針對學生的某些缺陷,精選傳授,搞好針對性積累;擴大課外閱讀,做好延伸積累等等。這樣多方面地、持之以恒地積累,就會積少成多,就會讓學生學語文越學越容易,越學越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