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翻譯英文范文
時間:2023-03-19 20:41: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文翻譯英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最美好的祝愿在漫長而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I look forward to greeting you on your golden wedding anniversary. May you ha一ve many gold years.
在您們金婚紀念日之際,向您們表示祝賀,祝你們有更多的金色歲月。
It was love that brought you two together, love that joined your hearts as one. And may you find with each new year your love has just begun.
是一愛一情把你們結合在一起,是一愛一情使你們心連心,愿你們發現,年年歲歲你們都像初萌一愛一心。
congratulations and best wishes.
致以衷心的祝賀和良好的祝愿。
we never knew two people better suited to each other.
我們從未見過如此般配的一對。
wishing you a world of happiness and love as all your dreams come true.
但愿天從人愿,幸福與一愛一情無邊!
I wish you many more anniversaries each happier than the last.
愿你們有更多周年紀念日,一年比一年更幸福。
Happy anniversary! May the years ahead fulfill all your hope.
祝結婚周年快樂,愿今后年年如愿以償。
He must be extra special, because he is marrying a lovely girl.
新一娘一如此可一愛一,新郎必定英俊不凡。
We never knew two people better suited to each other.
我們從未見過如此般配的一對。
Wishing you a world of happiness and love as all your dreams come true.
但愿天從人愿,幸福與一愛一情無邊!
A wish to two happy people for a future of dreams comes true, Congratulations!
祝兩個幸福的人兒,來日美夢都成現實。祝賀你們!
Only once in a lifetime that a special dream comes true. And suddenly your entire world seems beautiful and new. Best wishes always!
一生中只有一次美夢實現的奇跡,你倆的整個世界頓時變得絢麗新奇。祝永遠幸福!
You two are a perfect match. Heres wishing you both a lifetime of happiness.
你們是天生的一對,祝你們永遠幸福。
May the joy you share on your wedding day .Be the kind youll share all along lifes way.
愿你倆婚禮之日分享的喜悅,將伴隨你倆共度人生的歲月。
congratulations, wishing you guys the best life can give you
祝賀,祝你們最好的生活所能給你的。
god bless you and yours, and surround you ever with his blessing.
愿上帝祝福你和你的一愛一人,永遠賜福于你們。
you two are a perfect match. here’s wishing you both a lifetime of happiness.
你們是天生的一對,祝你們永遠幸福。
you’re the luckiest guy in the world.
你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兒。
may you two always be in love! may happiness increase with age.
愿你倆永浴一愛一河,祝你倆幸福與年俱增。
篇2
關鍵詞:縮合詞,中文縮略詞,科技術語
中圖分類號: H159; N0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8578(2012)03-0044-04
作者簡介:韓貽仁(1932—),男,山東青島人,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并于2002年獲全國科技名詞委突出貢獻獎。通信方式:hanyr@sdu.省略。一 縮合詞與縮略詞 隨著社會和科技的快速發展,英語新術語大量涌現,其中復合術語(complex term)占了很大的比例。復合術語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組成的術語,如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美國航空航天局)、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北大西洋條約組織)、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Football Association (國際足球聯合會)。由詞組形成的術語能夠準確地表達事物的含義,然而,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詞的數量,給說、聽、讀、寫帶來了不便。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英語語言學中就出現了縮合詞(blends)和縮略詞(abbreviations)。
縮合詞是指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各取一部分(一個或幾個字母)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新詞,其意義一般也是幾個詞的縮合;也就是說,英語縮合詞既有“縮”,也有“合”。如:smoke 煙+fog 霧=smog 煙霧。有的學者,將英語縮合詞稱為“字母詞”[1]。上面提到的三個組織一般分別縮合成NASA、NATO、FIFA。
縮合詞又可分為拼讀首字母縮合詞(acronym)和音讀首字母縮合詞(initialism)。首字母縮合詞一般字母間不形成音節關系,因此音讀首字母縮合詞在說讀時只能連讀字母音,如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鏈式反應)、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置標語言)、DNA(deoxyribonucleic acid,脫氧核糖核酸),等等。拼讀首字母縮合詞的字母組成縮合詞與普通詞類似,故可按音節拼讀,如NATO。由詞組各成分詞的首字母組合成縮合詞是英語的重要構詞方式之一,對其定名須認真對待。
縮略詞(abbreviations)是英語的另一種簡稱形式,由一個詞或詞組縮短形成。如abbreviation可縮略為abbr;另外常見的eg、ie、etc,分別是exempli gratia(for example,例如)、id est(that is, 即)、et cetera(等)的縮略形式。對于這些例子來說,這些縮略詞也可稱為“簡寫”,因此在英語中,abbreviation一詞的定義并不十分嚴格,有時也常與blend一詞混用。本文不擬深入探討abbreviation與blend的語言學差別,而重點是探討字首縮合詞在中文中的應用。
漢字無法以“拿來主義”的方式將英文縮合詞直接插入使用。目前,媒體報道中有時也直接將英文縮合詞插入中文。有個別英文縮合詞使用頻率非常高,已經形成了英語單詞,并為中國社會和群眾所廣泛接受,如RNA、DNA等,這樣做也未嘗不可。然而如果英語縮合詞大量出現,在使用時必須加上中文注解,否則會給讀者造成誤解。例如新近出現的FTA (free trade agreement, 自由貿易協定)和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
二 英文縮合詞的局限性 英文縮合詞因其讀、寫簡便,近年來大量涌現,幾乎在每篇科技文獻中都有所使用,大大方便了同行間的學術交流,然而,其局限性也比較突出。
1專一性不強
由于縮合詞只是由幾個字母組成,如果遇到詞組中含有相同的首字母,就可組成同一個首字母縮合詞,造成一詞多義現象。
例如FTA,可以有多種含義: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歐洲]自由貿易協會(free trade association),貨物運輸協會(freight transport association)。如不加注解,其確切含義只能由讀者根據具體情況自行判斷。又如,在生物學中,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鏈[式]反應)已經是一個極為普及的術語,可是在信息技術領域中,它卻有完全不同的含義,如光電導繼電器(photoconductive relay)、程序控制暫存器(program control register)、程序時鐘參考(program clock reference)。
2概念交叉
有的縮合詞概念紛繁難辨,代表了多個的術語。
例如IT,原本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縮合詞,代表的是信息技術。但是現在“IT”這個縮合詞可代表的術語有許多,如信息產業(information industry)、信息論(information theory)、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國際旅游(international tourism)、國際標準誤差(international tolerance)、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等等。據《海詞縮略語詞典》[2]統計,以IT為縮略語的詞組達129條之多,而且其中很多詞條在概念上并沒有什么相關性。
有時同一個英語縮合詞使用不當,會造成嚴重誤解或損失,如PPA。
PPA有很多種含義:吡哌酸(pipemidic acid)、苯丙醇胺(phenylpropanolamine)、多聚磷酸(polyphosphoric acid),等等。吡哌酸是一種消化道抗炎藥;苯丙醇胺是一種治感冒藥成分。因為有研究發現苯丙醇胺具有引起血型腦中風的副作用,2000年11月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了“全面停售含PPA藥物”的規定。我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據此于2000年11月16日緊急通知:“立即停止使用和銷售一切含PPA成分的感冒藥、減肥藥。”[3]通知一出立即就引起了一場風波,這一緊急通知殃及了生產吡哌酸(PPA)的企業。后來,有關機構不得不申明,苯丙醇胺(PPA)與吡哌酸(PPA)是兩種藥物,后者不會引起腦中風。
3增加了詞匯量
現代英語中究竟有多少縮合詞,無法統計。由于學科的快速發展,創用的縮合詞越來越多。有些縮合詞與來源詞分離,形成普通獨立詞;有的雖然不是獨立詞,但如果不附注原詞,也具有獨立性。因此,增加縮合詞等于增加了英語詞匯的數量,不符合語言“經濟原則”。
三 中文縮略詞與英語縮合詞的比較 中文縮略詞與英語縮合詞在形式上有些相似,然而二者有質上的不同。英語縮合詞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各取一部分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新詞,其意義一般也是幾個詞義的縮合。中文縮略詞(Chinese abbreviation)是術語省略部分漢字后的簡稱。也就是說,中文的縮略詞只有“縮”沒有“合”。英語縮合詞省略的是字母;而中文縮略詞省略的是漢字。構型上,縮略詞術語與原詞是同名異表,而不是新詞,因而名詞術語的實際數量沒有增加。
與英語縮略詞相比,中文縮略詞有以下不同。
1語義較明確
一般而言,中文縮略詞多為一詞一義,不易被誤解。例如,人體血液中含有一類與運載膽固醇有關的脂蛋白,根據其密度分為低密度脂蛋白質(lower 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高密度脂蛋白質(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兩種,分別縮略成“低密脂蛋白”和“高密脂蛋白”不會產生歧義。可是它們的英語縮合詞則不然,如LDL可以表示多個含義:lower density lipoprotein (低密脂蛋白),lower deviation level (低偏差水平),Linus distribution list (Linus列表),lower detection level (低檢出限),等等。
中文縮略詞不易產生歧義的原因在于它為詞義限定了主干框架。例如,當我們看到“國家發改委”這個縮略詞時,立即會理解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簡稱,而不會想到是其他什么機構或組織,因為簡稱是由全稱中的主干詞(字)組成。英語縮合詞顯然不具有這種特點。
2中文縮略詞與英語縮合詞構詞方式不同
英語縮合詞是由兩個或多個詞的一部分字母組合成的一個新詞。有的學者把中文縮略詞也稱為縮合詞,把中文縮略詞與英語縮合詞混同了。有許多文章已對中文縮合詞進行了論述[4]。但是細究起來,英文與中文是兩種不同的語言系統,二者文字符號有著質上的差別。
目前,世界上的語言多數為拼音文字,拼音文字的詞是由若干字母排列組合而成, 而中文沒有字母,每個方塊字即是一個音義結合體。漢字一般由義旁和聲旁組成,中文是由形、音、義三者關聯形成的優秀文字體系。漢字與英文字母沒有對應關系。顯然,中文不可能用偏旁模擬拼音字母組合成縮合詞。
有的學者主張,“抽取一個詞組中部分詞的某幾個代表性語素, 組合成新詞”,即謂之中文縮合詞[5]。然而,中文縮略詞仍由字(詞)而不是字母組成,保持了原有的表意功能,英語字母縮合詞則沒有直接的表意功能;且中文縮略詞僅有省略,沒有合成關系。從實例來看,中文縮略詞抽取的語素都是主干語素,如奧林匹克運動會(奧運會)、蛋白質性感染顆粒(蛋白感染粒)、彩色電視機(彩電),將其列為縮合詞顯然不合適。
四 譯用英語縮合詞的建議 目前,由于歷史、政治、經濟和科學技術等原因,發達國家使用的文字大都為拼音字,英語在文化、科技、信息、學術交流等方面尚占有一定優勢。英語中的縮合詞大量涌現,中文也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盡快定出中文縮略詞的定名原則。筆者在此提出如下兩條:
1循源原則
英語縮合詞在外觀上極其簡略,書寫方便。然而因為它是由詞組縮合而來,所以它的實際含義比其表面形式要復雜得多。因而它的形成是英語構詞的“舍繁就簡”方式。漢字是表意文字,中文定名時,就應將英語縮合詞的原意表示出來。
例如FTA,可直接定名為自由貿易協定,簡稱“自貿協定”。又如,細胞生物學中的prion一詞,原指proteinatious infectious particle,定名為蛋白感染粒。這樣,在中文翻譯定名時,就不會被英語縮合詞所困,達到簡意并蓄的目的。
2縮略原則
多數漢字自身就是詞,這不同于拼音字母,決不能將漢字當字母使用。英語中的地名和人名,可以采取音譯的方式,例如,New York定名為紐約;Darwin定名為達爾文。可是對于學術術語來說,音譯會造成許多不便。
例如,過去把青霉素音譯為“盤尼西林”,大多數中國人很難從字面上理解它的含義。翻譯原本就是“把一種文字的意義用另一種文字表達出來”[5],因而我們應發揮漢字表意的優勢,根據縮合詞的含義定名。又如,prion的含義是蛋白質性感染顆粒(proteino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據此將其定名為“蛋白感染?!保瓤s減了字數,又不失原意。還有,在細胞中有一種激素被稱為AKH(adipokinetic hormone),按字面應當翻譯為“脂肪動力激素”,但考慮到它具有刺激和動員脂庫中的脂質的作用,因此定名為“促脂激素”。
雖然在有些情況下,使用英語縮合詞有說、寫簡便的優點,但是也存在不少不足之處,不適于在中文論述中直接插入使用。因此筆者建議:
1在公共場合和各媒體中不使用或盡量少用英語縮合詞,特別應避免在中文新聞報道中隨意插入英語縮合詞。
2專業學術領域里,英語縮合詞可以適量使用。
在《分子細胞生物學》教材中,我們使用“雙表法”使用英語縮合詞,即在一些生僻縮合詞初次出現時,首先使用中文名稱,后加括弧注明英語全名和縮合詞,例如:受體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RTK)[6]。這樣在下文使用這個概念時,就可以直接用RTK,比較方便,也不會產生混淆。但這種方式只建議針對那些使用頻率較高又不會引起概念混亂的英語縮略詞和縮合詞,且須在本專業領域內。
3有些英語詞中含有分類功能的單獨字母,在中文譯名中只好原樣保留,有些學者把這種帶有外語字母漢語詞稱為“字母詞”[7],筆者認為這種提法有待商榷,因為它并不是完全由字母構成,而且容易與英語的首字母縮合詞在概念上混淆。筆者在此暫將其稱為“合璧詞”,有“中西合璧”之意。
中文學術定名使用合璧詞不可避免,如人體血型A 型血、B型血等,又如免疫球蛋白重鏈分為μ、δ、γ、α、ε五個同種型。
參 考 文 獻
[1]顧曉微 常用字母詞的語音特點[J] 中國科技術語,2011, 13(5): 26-30
[2][EB/OL] http://dictcn/abbr/it
[3]秦惠基,苯丙醇胺事件的啟示[J] 藥物流行病雜志, 2001,10(1):1-3
[4]張美霞 現代漢語縮合構詞研究的回顧和展望[J] 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中文綜合版,2009,28(5):91-92
[5]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Z]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篇3
Dear Bob,
親愛的鮑勃,
Yesterday I heard from you. I am very glad to be your pen friend. My name is Peter Zhang. I am sixteen years old. I live in...
昨天我收到了你的來信,我很高興成為你的筆友。我的名字叫張彼德。我今年十六歲,我住在......
I am a middle school student, too. I like English and maths very much. I also like sports. I am good at singing. I know a little about America. Could you tell me something more about your country in your next letter?
我也是一名中學生,我非常喜歡英語和數學。我還喜歡體育運動,我很擅長唱歌。我對美國的了解不多,下次來信時能多跟我聊聊你們國家的事嗎?
Please write to me soon.
期待著你的來信。
Yours
你的
Peter Zhang
篇4
[關鍵詞] 電影 片名翻譯
隨著世界各國文化交流活動日趨頻繁,尤其是以電影為代表的大眾文化消費品交流的日益活躍,我國進口大片數量越來越大,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華語電影走向世界。由于存在著較大的文化差異,在對電影進行宣傳時,就有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片名如何取?電影的片名是一部電影精神的集中體現,它起到導視、開門見山、畫龍點睛的作用。片名就好比商標,對影片整體的藝術性和傳播效果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想達到好的宣傳效果,一個好的電影片名必不可少。正如當年期間,像西方人介紹《梁山伯與祝英臺》說是《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一樣,能取得出人意料的傳播效果。
“翻譯不是對原作依樣畫葫蘆的簡單勞動,不是傳真。它是科學的、創造性的勞動”,“要尋得兩種文明的契合點,縮小出發語言與歸宿語言之間的距離”[1]。翻譯是一項系統工作,是一門科學,不是簡單的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轉換。它涉及到語言規律、文化和審美心理等各個因素。
翻譯實踐是靠翻譯理論的指導來實現的。我們在做中文電影片名翻譯工作的時候同樣也要依據科學的翻譯理論,通過合適的翻譯途徑,采用適當的翻譯方法最終得出一個符合電影實質而又優美的英文片名。電影是藝術與商業的完美結合體。一方面,它是一個文化的載體,起著文化交流的功用;另一方面,它是一種商品,要在市場上流通、傳播。下面將從一個原則、兩個途徑和四個方法等方面具體探討中文電影片名的英文翻譯。
一、翻譯原則
我們進行電影片名翻譯時首先要始終遵循對等翻譯原則,其次還要遵循譯語的語言習慣,還要切合原文的語體語域。“翻譯理論之父”尤金·奈達認為:所謂翻譯,是指從語義到語體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原語信息[2]。這里的“再現原語信息”,就是在內容上要忠實于原作,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就是用最符合譯出語文化傳統和接受習慣的語體。翻譯是一種信息的傳遞,信息的內容大于形式。因此,在動態對等翻譯中,譯者著眼于原文的意義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語言結構,即不拘泥于形式的對應。這也是各種語言翻譯的最主要的原則。對等翻譯雖不拘泥于形式,但也不是傳統上的“自由翻譯”,而是要在不同的語言結構里盡可能完滿地再現原文意旨。
二、翻譯途徑
1、文藝學翻譯途徑
文藝學翻譯的著眼點是研究翻譯的結果,特別是比較原文和譯文的主題結構、風格特色和藝術效果。主要突出的是語言的創造力及作品獨特風格的感染力。每種語言都有豐富的創造力,原語在翻譯中失去的東西,譯者可以創造出新的東西來加以補償,使譯文與原文在總的藝術效果上達到一致[3]。
電影的片名作為電影旨意的總括,有著與電影同質的風格內涵。翻譯時就要把這種連帶的風格和藝術效果同樣注入到譯出語中。如周星馳的《大話西游之月光寶盒》(Chinese Odyssey : Pandora’s Box)——《中國的奧德賽:潘多拉寶盒》。這種譯法既保持了原名的總體結構,又保留了原名的注釋性的修辭手段,同時更重要的是把一個完全中國化的已經入鄉隨俗的改變成了一個西方人所熟知的奧德賽的故事,并加上了潘多拉寶盒這么個注釋。讓即使不了解西游記的人也明白了這是一個歷經艱險的英雄游歷的故事,并且這個故事是圍繞著這么一個“道具”——某種具有神秘力量的盒子講述的,能夠引起觀眾的收視期待,中國的奧德賽是什么樣子的呢?他這樣打開潘多拉盒子的呢?
這種方法符合英語使用群體的語言接受習慣和文化氛圍,更有利于受眾對影片內容的理解,達到了通過片名把目標觀眾引向原作的目的,相比死譯月光寶盒,結果要理想得多。
2、交際學翻譯途徑
季羨林先生認為:“不同的國家或民族之間,如果有往來,有交流的需要,就會需要翻譯。否則,思想就無法溝通,文化就難以交流,人類社會也就難以前進”[4]。
不同國家之間相互的文化產品的交流都是思想的溝通和文化的交流。因此電影無論是作為文化載體進行文化傳播,還是作為商品在市場上流通,本質上都還是在社會群體中的一種文化流通。
電影《刮痧》(Treatment)講述的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醫術因為文化的不同而遭遇誤會。刮痧的英譯本應為“Skin scraping”。在中國刮痧是一種治療術,刮痧后,皮膚很快會出現一條條痧痕和累累細沙粒(出血點),并且存留的時間較長,這是它的特征之一。也是因此,才導致了西方人的誤會:以為中國的長輩給孩子刮痧是在虐待孩子,而遭到刑事控訴。其實是東西方文化的一種沖突。片名翻譯Treatment,其意義就是“治療”,契合了片子的真正要表達的中國醫術神奇。同時也讓西方觀眾了解到了中國傳統醫術的博大精深,實現了文化認同,同時也在接受上更具親和力。
三、方法論
各種翻譯理論和途徑具體到方法論上,我們可以把翻譯主要歸為四類:直譯、直意相融、改譯和文化翻譯。
1、直譯
直譯是把忠實于原文內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實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順的譯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譯方法[5]。這類翻譯方法可以用于以人名、地名或是某種在人類生存體驗中具有相似的象征作用的物品為片名的影片。如:《小武》(Xiao Wu)、《我的父親母親》(My Father and Mother)、《晚鐘》(Evening Bell)、《功夫》(Kung Fu)等。
影片《晚鐘》譯為Evening Bell。因為晚鐘這個意象給人一種莊嚴、神圣、凄涼、悲愴的感覺。影片表現了抗戰勝利時的種種關于人情、人性的關懷。整部影片壓抑、肅穆,基調冷暗,震撼人心。在晚鐘聲里,一個老農揮動利斧,奮力砍斷了日軍炮樓的木樁,炮樓轟然倒塌。晚鐘就如同為日本敲響了喪鐘一樣,作者的創作心態不言自明。在外國文化中,晚鐘同樣用來表現這種莊嚴與肅穆,并且外國的鐘多與教堂有關,神圣莊嚴更不必說。法國著名畫家讓·弗朗索瓦·米勒的一幅名畫就叫《晚鐘》,用以表現強烈的宗教情感,這凝重圣潔的宗教氣氛,這莊嚴、肅穆、令人敬畏的宿命色彩和這深沉、悠遠、悲壯的詩意境界,這直指人心的精神魔力。即使語言、膚色、種族、文化不同,藝術的相通性、象征意象的共識讓人們在藝術世界里自由溝通。
2、直意譯結合
直意譯結合是在直譯的基礎上加上一些解釋性內容,使之更貼近原作真實。如:《大腕》(Funeral of The Famous Star)、《城南舊事》(Old Days in Southern Beijing)、《十七歲單車》(Beijing Bicycle)等。
影片《大腕》是講為一個國際著名導演籌辦葬禮而引發出來的一連串的事件的。“腕兒”是指有名氣、有實力的人(多指文藝界的),相當于英語里的Famous Star。影片中的主角泰勒是一位國際著名導演,事件的當事人,首先要把他—— “大腕”交待出來。然后又增加了解釋性的內容:所有的故事都是問繞著泰勒的葬禮展開的,沒有這個葬禮就沒有這個電影故事。葬禮是核心事件,所以要在英譯片名中有所反映,翻譯為Funeral of The Famous Star。
3、改譯
改譯即改編式翻譯。其翻譯結果和原片名并沒有太多甚至沒有聯系,是根據原作的實際內容而從新制定合適的譯出語翻譯。如:《看上去很美》(Little Red Flowers)、《無極》(The Promise)、《甲方乙方》(Dream Factory)、《回家過年》(Seventeen Years)等。
影片《看上去很美》是圍繞著幼兒園小朋友方槍槍與小紅花展開,小紅花是貫穿全劇始終的一個重要線索。拋開詩意的中文片名,以“Little Red Flowers”為英文片名直奔主題,更符合西方人的接受習慣。一個小小的物件很容易勾起人們童年的美好回憶,也很容易在相同經歷的群體當中產生共鳴。移情作用會使觀眾感到相當的親切,在情感上得到了升華。
4、文化翻譯
文化翻譯是指把一種語言的文化背景遷移到另一種語言里。這類翻譯收到譯出語受眾的欣賞,但其傳遞的信息卻不為原語受眾的理解。如上面所舉的《大話西游之月光寶盒》(Chinese Odyssey : Pandora’s Box)、《刮痧》(Treatment)等,是為了貼合英語文化和英語接受習慣而做出的文化遷移。
結語
無論哪種翻譯,目的都是為了傳遞信息、尋求溝通、促進交流,使不同語言之間的人能夠相互理解。電影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是對外展現一個國家的窗口,是文化交流的使者。電影片名更是一部電影的門楣,是靈魂,它在第一時間向觀眾傳達影片信息。因此電影片名既要畫龍點睛,又要吸引觀眾,就要照顧到影片的美學特征、文化內涵以及觀眾的語言和文化接受習慣。在翻譯時,要綜合考慮翻譯的理論、方法和技巧,爭取完美再現原作的主旨和文化特色,以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參考文獻
[1] 許鈞,文學翻譯的理論與實踐——翻譯對話錄[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17頁
[2] 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11頁
[3]同上,263頁
[4]季羨林,譯林[J],1998,第4期, 210頁
[5] 許淵沖,翻譯的藝術[C],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北京,1984,51頁
篇5
【關鍵詞】中英小說;風格;翻譯
一、“風格”可譯的理論依據
風格是否可譯呢?回答是肯定的。風格不但是可譯的,而且風格的翻譯對于文學翻譯而言,還具有重大意義。
首先,風格是客觀存在的,是具體可感的并具有現實、具體的內容,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神秘的東西。這是業已公認的事實,所以也就自然排除了風格的神秘性和縹緲性?!帮L格問題是文學翻譯的核心問題,譯出風格是文學翻譯的全部指歸。每個民族都希望把別的民族的具有獨特風格的優秀作品譯介過來,以豐富本民族的文學寶庫,或供閱讀欣賞,陶冶性情;或供創作借鑒,推陳出新;或供批評研究,對比反思。這就是要譯出風格的重要意義。”
其次,茅盾先生曾經指出,文學作品是用語言創造的藝術,即通過藝術的形象,使讀者對書中人物的思想和行為發生強烈的感情。文學翻譯是用另一種語言把原作的藝術意境傳達出來,使讀者在讀譯文的時候能夠像讀原作一樣得到啟發、感動和美的享受。然后運用適合于原作風格的語言,把原作的內容與形式準確恰當地再現出來。根據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理論,任何語言的表層結構雖然不同,但其深層結構所表達的內容是相通的。因此,翻譯可以用一種語言再現另一種語言的深層結構,也就是再現其神韻。事實上,一部文學作品的風格,是通過語言來體現的。一般說來,如果這部文學作品的語言準確無誤地譯成了另一種語言,那么就可以說,這些語言所負載的風格因素也就或多或少地隨之翻譯過去。
最后,中西方風格相同或相似的作家的大量例證為風格翻譯提供了事實依據。梁宗岱先生曾把李白和歌德這兩個生活年代和地域相距如此遙遠的作家進行比較,認為無論是對抒情詩的觀念,還是創作手法,歌德的詩都與我國舊詩非常接近,而他與李白尤其相似的地方“一是他們的藝術手腕,一是他們的宇宙意識”。這里的“藝術手腕”即創作風格。奚永吉先生將曹雪芹和莎士比亞這對身處異時、異地的偉大作家相比較,認為“兩者在其本身的心理形式、精神世界乃至創作風格上存在著某種同構對應之處”。他們都運用了反證、雙關、人物性格語言等相同的藝術表現手法,而研究不同譯家對《紅樓夢》與莎劇的翻譯,卻發現“文筆雖異,其致無二”。
二、“風格”可譯的實踐證明
風格可譯不僅理論上存在可能,更被中外譯者的翻譯實踐證明是可行的。譯作中能傳達出原文的“意”、“味”、“氣”、“韻”等各種風格之美者不勝枚舉,可以說,每一部成功的譯作都較好地傳達了原文的神韻和風格。舉個大家熟悉的例子,培根的論說文OfStudies以其略帶古風而文詞練達的風格受到讀者喜愛,王佐良先生的譯文又何嘗不是這樣,“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長才。”惟妙惟肖地傳達了原文“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的寫作特點:簡約、典雅,又具睿智和風趣。
王爾德的《快樂王子》是篇優美的散文似的童話,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大人和孩子,中國的讀者們正是因為有了巴金先生那傳神的譯文才得以欣賞。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原文和譯文的片段:
(1) “Why can’t you be like the Happy Prince?” asked a sensible mother of her little boy who was crying for the moon. “The Happy Prince never dreams of crying for anything.”
“你為什么不能像快樂王子那樣呢?”一位聰明的母親對她那個哭著要月亮的孩子說,“快樂王子連做夢也沒想到會哭著要東西。”
(2)One night there flew over the city a little Swallow. His friends had gone away to Egypt six weeks before, but he had stayed behind, for he was in love with the most beautiful Reed.
某一個夜晚一只小燕子飛過城市的上空。他的朋友們六個星期以前就到埃及去了,但是他還留在后面,因為他戀著那根最美麗的蘆葦。
(3) “Shall I love you?” said the Swallow, who liked to come to the point at once, and the Reed made him a low bow. So he flew round and round her, touching the water with his wings, and making silver ripples. This was his courtship, and it lasted all through the summer.
“我可以愛你嗎?”燕子說,他素來就有馬上談到本題的脾氣,蘆葦對他深深地彎一下腰。他便在她的身邊不停地飛來飛去,用他的翅子點水,做出許多銀色的漣漪。這便是他求愛的表示,他就這樣地過了整個夏天。
原文使用的是口語化的語言,流暢質樸,譯文同樣清新動人,讀起來朗朗上口,如母親對孩子說的話用適合孩子的語言:“連做夢也沒想到”,口語化的用詞還有“戀著”、“不停地飛來飛去”、“用他的翅子點水”等等,一如原文那么清新、明麗。
三、“風格”的可譯性的限度
1、“神似”或“形似”
雖然可譯性是客觀存在,但是可譯性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文學作品的翻譯只能做到近似而不能做到相等。由于不同民族的語言詞類和語法結構不同,修辭格律和概念的表達方式各具特色,因而出現了翻譯中的可譯性限制問題,其中原作語言風格獨特就是限制可譯性的一個方面。我們知道,每一種語言都含有自己的文學形式和修辭手段,如詩歌、雙關語、韻律、節奏等。人們在利用語言的認知表達功能時,常會有意或無意地展示該語言的形式特點,以便產生某種修辭或美學效果。而翻譯就是要以一種語言形式改換到另一種語言形式,因此原語特有的形式特征就不可能全部譯到譯語中去。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就需要做出選擇:“神似”或“形似”。
許淵沖在《再創作與翻譯風格翻譯》中認為,風格有“神似”和“形似”之分,在“形似”的譯文和原文的內容有沖突時,翻譯只能“神似”,翻譯要使讀者愉悅,得到美的享受,仿佛原作者在用譯語寫作,這就是再創作。錢鐘書先生對風格的翻譯也有著名的論斷:“文學翻譯的最高標準是‘化’。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變成另一國文字,既不能因語言習慣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風味,那就算得于‘化境’”。
因此,在翻譯過程中當譯者遇到以原作的語言形式特點為修辭手段來表達某種意境或美學效果時,便只能用譯語的語言形式特征來替代,以取得與原作相類似的藝術效果。
2、譯者的風格
翻譯的風格問題之所以爭論不休,難以達成共識,除了因為文學作品的風格本身錯綜復雜,難以翻譯之外,也因為翻譯存在著雙重風格的問題,即在強調忠實地傳達原作風格的同時,還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譯者的風格問題。原著者的風格和譯者的風格交織在一起,使事情復雜化了。
一部文學作品的藝術風格,說到底應該是作家的思想氣質、文化修養、語言功底和生活積累等基本素質的體現。譯者翻譯一部作品,最高目標是要忠實地再現原著的藝術風格。這種再現能達到何種程度,無疑也要受譯者的思想氣質、文化修養、語言功和生活積累等基本素質的制約和局限。譯作總不可避免地要打上譯者個人的烙印。例如譯界圍繞著《紅與黑》的譯本所開展的批評,主要集中于羅新璋、許淵沖、郭宏安和郝運的四種譯本。四種譯本四種風格,到底哪一種譯本忠實于或接近于原著的風格?要準確、公正地做出評價并不那么容易,主要因為這其中摻雜著譯者個人的風格。老實講,即使在羅、許、郭、郝四位先生著手譯《紅與黑》之前,把他們召集起來,討論一番,對這部經典名著的風格達成統一的認識,而后他們各自譯出的本子,恐怕也不可能像一個模子里倒出來的一樣,而仍會各有各的特色。這正是譯者的個人風格在發生作用。
因此,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風格。文學翻譯中怎樣既能體現出原作的風格,同時又能保持譯者的風格,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反映在譯文中,這是翻譯工作者必須明確的問題。譯者不能像作者那樣,根據自己的風格習慣來選擇素材、構思情節、塑造形象和渲染氣氛。他必須忠實于原作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意境,時刻意識到自己是溝通作者和讀者之間的紐帶和橋梁。但這也不等于說譯文中絲毫不得體現譯者的風格。文學作品是作家用自己的價值觀和審美觀來以藝術的形式再現現實生活,所以每個譯者在觸及某一主題、翻譯某一著作時總有自己感情和藝術風格的流露也是很自然的事。但這種流露是以和原文的風格保持一致為前提的。作為譯者,應該在不違背、不損害原作的意蘊、風貌的限度內去發揮自己的創造性,以自己獨特的文學風格為自己的譯文贏得讀者。譯者的風格應盡量讓自己的風格和作者的風格保持一致,這種一致應體現在題材、體裁、文體和作家風格等方面。所以,譯者的風格和作者的風格之間的關系應是“并行不悖、相互映襯”的。魯迅先生的譯作《死魂靈》就是這樣一個最好的例證:譯者將自己的辛辣深刻的風格和原作者那詼諧諷刺的風格融為一體,令人拍案叫絕。
【參考文獻】
[1] 錢鐘書. 林紓的翻譯[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1.
[2] 周儀, 羅平. 翻譯與批評[M].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3] 奚永吉. 文學翻譯比較美學[M].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篇6
在新聞翻譯中,流暢和準確的翻譯是最重要的??梢赃@樣說嚴復先生的“信達雅”三條中,我們一般新聞翻譯工作者一直追求的就是“信和達”。至于“雅”我們必然要在前兩者滿足的基礎上來考慮完成。
為了滿足“信”的標準,譯者需要使翻譯適合相應的閱讀群體,必須了解他們的知識面,理解水平以及局限性。下面我們將就怨言和文化兩個方面談談交際翻譯法的意義。
一、在語言層面
從跨文化交際的方面來看,翻譯包括很多復雜的因素:交流目的不同,觀眾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程度不同等,而涉及到媒體方面, 交流方式和各種語言風格也各不相同。這些所有的不同都可能導致對于新聞翻譯的不同要求。在一般的文學作品翻譯中一般都要求譯者能夠保留原文的主題內容和藝術風格,但是在新聞翻譯中我們強調的是“達”也就是要將新聞的內容通順明白的傳達給大家。
從信息理論方面來看,翻譯是一種信息交流的方式,是一種涉及到語言間轉換的復雜過程。我們必須對于語言和文化有著基本的了解。語言是不能逐字翻譯的,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表達而且含義深厚。
中文和英文屬于不同的語系,所以他們有著各自的獨立語言特征,詞匯,語法和修辭。而這些都加深了翻譯的難度,因為這些都有著使目標語聽眾發懵的字面伴隨信息。例如:“個人主義”和individualism,“自由主義”和Liberalism 是大相徑庭的。
在新聞翻譯中,譯者不可避免的會遇到大量的中英文新詞,那么就要求我們作為譯者要把其中隱晦的意思講清楚,如:“減負”應該翻譯為“lighten the burden on students”,而“老年大學”則應翻譯為“spare time college for the elderly”.這些就是所謂的“解釋性翻譯”也是我們交際翻譯法在實踐中的體現和應用之一。
相對的,在英文中也有許多伴生信息,如: The roofs of this palace are covered with colored glazed tiles of yellows and greens.在這一句話中半生信息就主要在于最后的“yellows and greens”的復數形式里面。當這兩個詞做顏色的時候一般來說是不可數的,但是我們把他們表述成為復數形式的時候就出現了兩種意思:這種顏色的特定物體或者是同種顏色的但是有色差的塊狀體。當我們在做翻譯時就應該根據上下文來判斷具體意思,所以在這個句子中我們必須把隱含的信息加進去并明確的表達出來,譯為:這座宮殿的房頂是由深淺不同的黃色和綠色的琉璃瓦所構成。又如:The government held a fund-raising party for “fat cats” at $35 thousand a dish. 一些海外中文報紙把 “fat cat” 直譯為“肥貓”, 而大多數海外的讀者都是有足夠的背景知識去理解的。但是對于中國大陸的大部分讀者來說,如果直接把這句話譯為“這個政府舉行了一次集資晚會,而其中每一盤菜高達3.5萬美元”的話,就會造成大家理解上的困難。第一,大家都不知道“肥貓”是什么意思。 其次,“at $35 thousand a dish”本來的意思是說基本的入會費需要3.5萬美元,但是如果直接翻譯為以3.5萬的高價出售就會造成理解上的偏差。為了使目標語的聽眾毫無障礙的獲得信息,那么就必須要放棄原文中的修辭手法以達到我們所追求的的“達”的標準這一新聞翻譯的基本要求。這個例子充分的說明了交際翻譯法在滿足目標語受眾需要中的重要性。
二、在文化層面
篇7
每個民族在其形成、發展、壯大的過程當中都會形成獨特的風俗習慣,這種約定俗成的民族文化是其他沒有參與文化建設的外人很難理解的。比如說對動植物或顏色態度的不同。
(一)動植物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喜歡的動物或植物,不同的民族對同一種事物的態度也有可能是不一樣的。比如說dog,英語中有大量俚語: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Everydoghasitsday(人人都有幸運之時);Heisaluckydog(幸運兒)等都表現出對狗的喜愛。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狗是受人鄙視的動物,一般帶有狗的習語都是含有貶義色彩的、罵人的話語。比如“豬狗不如”“狗仗人勢”“走狗”“狗腿子”等。又如貓頭鷹,在中國是不吉祥的,預示著要死亡的鳥;而在英國等一些國家則被認為是智慧的象征,“aswiseasanowl”,owlish都是形容人像貓頭鷹一樣聰明。另如goat,中國人認為goat(羊)是溫順、聽話的動物,但在西方國家有“色鬼”“犧牲品”的意思。
(二)顏色鑒于各地所處地理環境與生活處境各異,顏色詞帶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偏差,而即便是相同的色彩,從東西方環境和文化角度來說也包含著各自迥異的含義。中國紅代表大吉大利,是喜慶、美好、歡快的象征,在結婚宴席等大型慶?;顒由?,都以紅色為主調來裝扮環境、突出氛圍。中國的鞭炮是紅色的包裝,過年的對聯一定是紅顏色的,送人的一定是“紅包”,“開門紅”蘊涵的一定是好運開始的寓意。另外,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紅”代表和年輕女子有關的事物。“紅妝”是女子的衣著,“紅顏”指美麗的女子,“女紅”指以女人手工制作出的傳統技藝。然而英語中的“red”和漢語中的“紅”所代表的意義就有所不同。例如“paintitred”的意思是意為“把某事物描繪成駭人聽聞的樣子”,這樣就含有貶義。在中國,白色意味著悲愴、哀傷和死亡。同樣的白色在西方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意思,它是潔白和純真的化身,在教堂,結婚的女方身著飄逸的白婚紗,喻示著純潔和貞潔。而在中國,充滿喜氣的紅色卻在西方象征著戰爭、對抗、流血,總之和暴力甚至死亡密切相關。外國翻譯家在翻譯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時,對這部著作的書名就采取了回避態度。而是使用了《石頭記》這個與紅色無關的名字。這樣的翻譯既保留了原著的開篇本意,又不至于讓西方人一看書名就產生排斥反應,從而達到了很好的翻譯效果。再比如在翻譯《紅樓夢》時便對“紅”做了靈活處理:賈寶玉品茶櫳翠庵,劉姥姥醉臥怡紅院。譯者把“怡紅院”譯為“GreenDelights”而不是“RedDelights”,主要是從西方文化角度出發,使讀者更容易理解,信息對等轉化,從而達到翻譯的目的。
二、價值觀念對翻譯的影響
價值衡量會因為文化審美差異而產生不同的結果,這是地域文化和東西方文化差異構成的結構原因,也是區域文化的深層烙印,它深刻左右人們的心態、視角和審美方式。
(一)道德觀念西方法律文化是一種個性化突出的以人為本的法律觀,崇尚個人自由和個人維權思路。于這種利益環境脫胎下生成的人性文化,這種體現生命個體意識,高揚公平、奮斗以及自由的人文思想嚴重沖擊著東方地域文化和法律意識?!癷ndividualism”這樣的價值觀到了中國漢語中則是“個人主義”,完全成為一個貶義詞,它與“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相背離,在中文中被解釋為“一切從個人利益出發,把個體利益放在集體利益之上,僅顧自己,不顧別人”的觀念和做法。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對于這種“喻于利”的小人,是要受責、挨罰的,嚴重者還要入刑。
(二)神話傳說不同的沃土孕育出來的文化是有區別的,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學作品也是異彩紛呈。要想深入地解讀作品,把握文中的思想,就必須了解其形成文化背后的沃土。古希臘、羅馬傳統文化中的神話故事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出現得非常頻繁,許多西方文學藝術家們都曾從古希臘、羅馬神話中尋找創作的靈感和素材。在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過程中,多次出現引用了古希臘、羅馬神話的場景,極大地豐富了文學作品的表現效果。但是如果對希臘、羅馬神話故事的了解不充分,就不可能深入地理解文學作品所要表達的深刻思想。所以在翻譯工作中,需要有效把握多元文化下的表達方式,通過掌握神話的內涵思想,傳達出原語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就最廣為人知的“阿喀琉斯之踵”來說,“ShynessisherAchilles’heel”。Achilles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一位戰爭英雄,他的母親在他出生后把他浸到冥河中洗浴,這樣他的身體就可以刀槍不入,然而入浸的時候他的母親是握著他的腳踵的,這成了他的致命弱點,結果他被對手用箭射中腳踵而死,所以“Achilles’heel”代指一個人的致命弱點。所以“ShynessisherAchill’heel”是“害羞是她的致命弱點”的意思。明白了這些神話故事,有助于翻譯工作的進行。
三、多元文化下的翻譯策略
對于不同語言的文學作品的翻譯,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表面論述上,關注文化間的差異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中心思想,做到“信、達、雅”的信息完美傳遞。翻譯的終極任務就是拉近作者和讀者的關系,在中間架起一座橋梁,有效地傳遞信息。魯迅在《拿來主義》中曾經極力呼吁要學會“拿來”,這是基于他對中國文化的認識而提出的一種文化立場?!拔覀兊奈幕浜螅瑹o可諱言,創造力當然也不及洋鬼子,作品的比較的薄弱,是勢所必至的,而且又不能不時時取法于外國。所以翻譯和創作,應該一同提倡,決不可壓抑了一面,使創作成為一時的驕子,反因容縱而脆弱起來。”既然是翻譯,就要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翻譯,實際上也是一種再創作。從魯迅所譯的《死魂靈》可以明確地看到他通過積極能動的翻譯活動,對促進中國文化所作的貢獻。在充分認知了中國文化的基礎上,對異文化采用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與氣魄,推動文化的交流和發展。翻譯的實質是作為一種“文化活動”存在的,語言是服務于文化思想的表達的,文化的性質決定了翻譯的藝術形式。在小說《名利場》中有這樣一段描述:“SheisjustasrichasmostofthegirlswhocomeouttoIn-dia.Imightgofarther,andfareworse.”在這段話中,并不能只靠詞匯的表面意義進行翻譯,它有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正如楊必所翻譯的,“跟那些出國到印度去的女孩們比一比,她不見得窮到哪里去。說不定我左等右等,反而挑著個不如她的”。在原文學作品中,并不是要強調路程的遠近和所花路費的多少,所以譯者將原文蘊涵的深層內涵結合文中的語境轉化成了漢語的表層結構,反映了原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減少了文化差異帶來的隔閡。
四、結語
篇8
由于中西文化存在顯著性差異,導致英語翻譯工作者在翻譯茶藝英語過程中為了迎合文化差異中對方語言表達習慣,違背了當地茶藝用于的傳統表達方式,造成譯文語原文語言表達習慣脫離,降低了受眾對原文體會度?;诖耍恼轮饕ㄟ^中外茶文化存在差異,對中西文化差異在茶藝英語翻譯的影響進行分析,希望能為英語翻譯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
中西文化;存在差異;茶藝英語;翻譯影響
雖然茶藝英語翻譯已經由來已久,也基本形成一個固有的傳統翻譯方式與表達習慣,但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因為中西文化茶藝存在明顯差異,為了迎合文化差異中對方語言表達習慣,違背了當地茶藝用于的傳統表達方式,降低了受眾對原文體會度。因此,在茶藝英語翻譯過程中,英語翻譯工作者應當秉承茶藝英語翻譯的專業忠實準確原則,強化專業術語,從語法與結構上探究茶藝英語翻譯的地道性表述。
一、中外茶文化存在差異
茶和茶藝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已經成為我國文化的精髓與血脈,在茶葉還沒有通過貿易方式進入英國之前,外國民眾對茶葉了解少之又少,伴隨著中英貿易進行,紅茶與綠茶進入英國,隨后飲茶逐漸成為民眾一種生活習慣,使茶葉消費量不斷上升。據不完全數據統計,至今為止,英國民眾中每天保持飲茶習慣的達到80%,茶葉作為一種飲料,在各種飲料消費量中茶葉消費量所占比例達到50%,因為英國本身不生產茶葉,所以英國茶的進口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其人均消費量已經超過我國茶葉發源地。在具體飲茶習慣上,英國民眾喜歡紅茶。我國出口到英國的茶葉中紅茶比例是最高的,最近綠茶的比例才有所上升,表明了外國民眾對綠茶認可度有所提升。兩個國家之間的飲茶習慣也存在明顯區別,英國的紅茶習慣在里面放入牛奶、糖攪拌飲用,而我國紅茶在飲用過程中一般不會放入任何的輔料,英國民眾認為他們這種飲茶習慣方式提高了茶藝文化的品位,我國民眾飲茶一般在飯后時間,而英國人一般在上午10~11點或者是下午3~4點飲茶。
二、推動中西文化差異對茶藝英語翻譯的具體措施
1、強化專業術語研究
中西思想文化與表達模式存在的差異導致茶藝英語翻譯出現多重困難,必須結合文化本身,明確規范茶藝文化用語,從茶葉名稱規范翻譯到茶藝過程意譯。由于我國茶葉數量龐大、種類繁多,雖然大致劃分成六大類,但是每一類別的茶葉又有不同的品種,每個品種茶葉根據季節、樹種、制法及存放等方法不同又分為不同種的茶葉。從茶葉本身來說,必須按照我國對茶葉細致劃分,才能展現出我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只是簡單的翻譯就會失去傳播、繼承文化的初衷。例如陳年普洱又分為31年陳年普洱與普通陳年普洱,在茶藝英語翻譯過程中可將其翻譯成:31-YearPu’erTea和AgedPu’erTea進行區分。又如臺灣阿里山烏龍茶和凍頂烏龍茶,因為國外也有烏龍茶,所以烏龍茶這個詞語有相對應的英語單詞,在茶藝英語翻譯過程中可以直接翻譯,其翻譯成:TaiWanAlishanOolongTea與DongdingOolongTea。
2、搭建直譯與意譯銜接的橋梁
受中西方兩種思想文化模式影響,英語翻譯工作者難以利用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實現精確無誤的信息表達。因為漢語與英語的掌握正存在一種不平衡的狀態中,這種不平衡的狀態造成兩種語言之間相互干擾,導致英語翻譯工作者在茶藝英語翻譯活動中往往是按照漢語表達方式尋找英語詞匯與語法翻譯,這些直譯結果難以表達出茶藝英語的核心內容,使譯文變得枯燥、無法理解。在中西方文化差異影響下,簡單的直譯或者是意譯極易讓受眾產生歧義。因此,在茶藝英語翻譯活動中,英語翻譯工作者應靈活轉變直譯與意譯兩種方式,在保證翻譯質量同時,維護我國語言文化的特色。例如明前茶的由來是因為這一茶葉采摘在清明之前,當時的氣候條件對茶葉生長帶來影響,非常珍貴,因此可將明前茶可通過意譯方式翻譯成:Theprecedingdragonwelltea。又如在我國紅茶的翻譯中,應將其翻譯成blacktea,并不是翻譯成redtea。而對于綠茶產品翻譯中,碧螺春翻譯成Biluochun,安溪鐵觀音可翻譯成AnxiTieguanyinTea或者是OolongTea。
3、豐富翻譯工作者的茶文化知識
為了保證茶藝英語翻譯的質量,英語翻譯工作者在翻譯茶藝英語活動中,應具有專業的英語水平和中文水平,熟悉掌握茶藝英語語言的內容及茶藝文化有關的知識,了解茶藝語言蘊藏的深邃文化本經與深層意義。從茶藝文化本身來說,英語翻譯工作者除了需要認識茶葉的類型、產地、制作工藝、特色與時間以外,還應了解茶藝的技術,熟悉奉茶、賞茶、出湯、溫壺、刮抹、注水、淋壺和洗茶的具體操作步驟,否則難以達到意譯的效果。另外,還應了解茶藝的利益、規范和水質的基礎知識。熟悉泡茶過程中茶葉湯色種類,例如茶葉湯色中紅色系就有豬肝色、褐色、黃紅、橙紅、棕紅及暗紅,但是紅暗一般用在紅茶湯色中,棕紅用在紅茶干茶色澤與紅碎茶茶湯,橙紅用在烏龍茶湯色。只有英語翻譯工作者在翻譯茶藝語言中熟悉這些基礎知識,才能精確翻譯出原文表達內涵。從文學基礎角度來說,英語翻譯工作者必須熟悉茶藝語言中的文言常識、修辭手法及成語典故。在品茶時講究“三龍護杯”及時用拇指與食指扶杯,用中指托住杯底,不僅拿杯文檔,又不失優雅。只有英語翻譯工作者掌握“三龍護杯”的動作要領后,才可以將其翻譯成受眾接受的:Threedragonsprotectingthecup,tastingthefamoustea。
三、結束語
綜上,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導致相應的茶藝文化也存在明顯的區別,如何融合這種文化差異,要求英語翻譯工作者必須強化專業術語研究,搭建直譯與意譯銜接的橋梁,豐富自身茶文化知識,才能有效的完成不同文化的交流。
作者:李玲 石學亮 單位:南昌理工學院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英語翻譯 文化差異
有一次,我和一名英國小伙伴進行交流的時候,發現她覺得我像“Summer”。我比較疑惑,在詢問過她之后,我發現我們對于夏天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在我的意識里,夏天是很熱的,因此在中文的書籍中,我們常能看到“驕陽似火”這類詞語用以形容夏天。但是在英國人的意識中,夏季溫暖明媚,是一年中最宜人的季節,氣溫同中國的春天一樣。因此,她稱我為“Summer”是因為我給他一種美麗、溫馨和可愛的感覺。我由此聯想到,英國和中國兩個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環境的不同而對事物有不同的認識,那么在翻譯中又存在哪些文化差異呢?我們又如何應對呢?
一、文化與翻譯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一個重要工具,它在文化中,也是基本的構成部分,但地位又是至關重要的。翻譯是讓兩種不同的文化和語言進行交流的手段,不僅是不同文化間情感交流的介質,又是傳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但是很多人認為翻譯主要是一系列語言轉換的過程,其實,其中包含著兩國之間的文化、心理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承擔著傳播兩國文化的責任,因此,在翻譯國際通用語言――英語時,有必要充分掌握英美的文化內涵,才能進行精準的翻譯,促進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二、地域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地域文化差異是指由于所處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的不同從而形成的某一地區特有的文化表達方式。比如說,中國的地理位置在太平洋的西面,受到東南季風的影響,因此我常常在日常生活中能聽到這樣一句話:“借……的東風”,意思就是與好事相伴,吹東風就代表著溫暖的春天即將到來。
但是在英語中,剛好與漢語相反。英國的氣候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夏天受到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溫暖宜人。因此,我們在翻譯英國雪萊的《西風頌》“Oh,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y behind”時,可以翻譯為“哦,西風,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而東風則代表著刺骨和寒冷,比如對《biting east winds》的翻譯,就為刺骨東風。我們可以看到,風在不同的語句中被翻譯為西風或者是東風,而不是統一被翻譯為“風”。因此,了解地域文化的差異,我們才能領略到其中的文化內涵,將真正的意義翻譯出來。
三、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對翻譯的影響
思維方式的不同,是使用不同語言的民族的思維特征的反映,也是不同表達方式的反映。
西方人擅長抽象思維,表現在語言的使用上,則文中常常含有意義豐富的抽象名詞。比如,對“for what can be prettier than an image of Love on his knees before Beauty?”的翻譯,就是“癡情公子向美貌佳人跪下求婚,還不是一副最賞心悅目的畫嗎?”在這句英文中,“Love”和“Beauty”是兩個意義很豐富的抽象詞語,如果直接翻譯的話,就被翻譯為“愛向美麗下跪求婚”。而中國人喜歡具體,因此大多數詞語都有它所代表的意象。
四、歷史文化對翻譯的影響
歷史是文化的沉淀,但是在翻譯中厚重而不同的歷史則是一個難題。在英語中,大多數典故來自于羅馬、希臘神話或《圣經》,并且帶有風格別致的民族色彩。比如英語中的“paint the lily”,在翻譯中變成了“畫蛇添足”。這是因為翻譯者考慮到了這句話的文化背景。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百合花是高貴美麗的象征,這在《圣經》中的天使報喜圖中就有表現。所以,在百合花上涂抹就是對原來潔凈素雅的破壞,明顯是多此一舉。在漢語中,“畫蛇添足”就是用以表達為本身就沒有腳的蛇畫上腳,顯得多此一舉。因此,對英語的翻譯還要考慮到其歷史典故的來源和背景,才能表達出傳神的效果,而且容易被受眾所接受。
五、翻譯中應對英美文化差異的策略
考慮到中西文化多個方面上的差異,作為我們英語學習者在平時需要不斷提高文化修養,不僅要加強對漢語的語法結構、句式的學習,還要加強與英語的語言結構、語言體系、文化等方面進行對比,從而了解到不同文化下不同的思維方式,并將其巧妙運用到翻譯工作中。
除此之外,應該多閱讀西方的文學作品,了解英語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內涵,才能在翻譯歷史文化典故時產生清晰的方向。不能機械的直接按照字面的意思進行翻譯,需要充分考慮到這個民族語言背后的民族文化。比如在翻譯英語的典故時,可以借用等值的典故,也就是說,當兩者在意義和風格上比較相似時,可以采取漢語的習慣。比如將“walls have ears”.翻譯為“隔墻有耳”。但是在翻譯時,需要考慮到當時這個語境下的情感色彩。
總之,翻譯不僅僅是單純的文字轉換,更是文化之間的一種交流,因此文化和翻譯有密切的聯系。而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之間在價值標準、歷史背景、自然環境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此存在著特定的文化氣息。這為兩種語言的互譯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因此,在日常翻譯中要正確認識和合理處理其中存在的文化差異。從而減少翻譯中所發生的信息流失現象。
參考文獻:
篇10
利用翻譯中的動態對等概念,正確處理文化差異
在對英語文學的翻譯過程中,所有的翻譯行為都是將英文單詞翻譯成對應的中文詞組,并保持整體含義一樣,使英語文學作品能夠全面的展示在中國讀者面前,使中國讀者能夠有效理解英語文學作品的含義。但是由于英語與中文在許多領域都存在差異,特別是文化領域的差異更加明顯,因此我們在翻譯過程中,除了要對文化差異有充分的了解之外,還要學會利用動態對等概念正確處理文化差異。翻譯中動態對等的概念主要是指在翻譯過程中,要根據單個的英文單詞或者英文詞組,將其翻譯成對應的中文。由于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存在差異,導致了在具體單詞翻譯的過程中,如果按照英語單詞的字面意思來翻譯,不但無法理解原文的內容,還會造成錯誤。例如對于例句“眾人拾柴火焰高”可譯作”Manyhandsmakelightwork”。之所以進行這樣的翻譯,主要是充分考慮到了英語語言習慣,這樣翻譯尊重了中英文化差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對于“膽小如鼠”的翻譯,譯作了“astimidasarabbit”,這里之所以出現了兔子代替了老鼠,主要是在英文習慣中認為兔子是溫順動物的代名詞,這兩個例子屬于典型的中英文化差異處理出色的案例。對于“動態對等”概念來說,主要包含了四個方面的內容:1)在詞匯方面要對等。2)在句子用法方面要對等。3)在翻譯時候篇章要一一對應。4)文學體裁要保證一致。這四方面決定了英語文學翻譯后的最終質量,因此我們必須要對動態對等理論有正確理解,并在翻譯中保持英文和中文的文化內涵。1)詞匯對等,主要是指在對英語文學翻譯的時候,要對英語單詞或詞組進行逐個翻譯,在詞匯上與中文詞匯對等,保持含義一致,保證翻譯質量。2)句法對等,主要是指在對英語文學的句子翻譯的時候,應保持句子的完整,并同意意譯的方式,保證英語文學的句法能夠與中文句法起到同樣的作用。3)篇章對等,主要是指對英語文學的翻譯,要保證翻譯內容是按照篇章進行翻譯的,保證文章的完整性,不能跨越篇章進行翻譯,使文章變得混亂。4)文體對等,主要是指在翻譯英語文學作品的時候,要保證翻譯之后的文學體裁一致,詩歌就翻譯成詩歌,散文就翻譯成散文,小說就翻譯成小說,科技應用文就一定要保證其科技性,避免文學體裁發生錯誤。
通過對異化和歸化翻譯理念的研究,正確處理文化差異
在英語文學的翻譯中,異化的理念主要是指一種翻譯理論,其理論核心是在翻譯中以源語文化為最終的歸宿。運用異化翻譯理論最出色的要屬于美國的翻譯家勞倫斯.韋努蒂。對于異化翻譯理論的理解,我們可以以此為例,例如在將《紅樓夢》翻譯成英文的時候,充分采用了異化理論,極大程度的保證了中文中的文化因素,像“真是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保捅环g成了“Truly,stormsgatherwithoutwarninginnature,andbadluckbefallsmenovernight.”在英語文學的翻譯中,歸化理論是與異化相反的一種翻譯理論,歸化的核心在于在翻譯過程中,要以最終譯文的文化特點為歸宿,強調了考慮翻譯目的文章的文化特征。應用了這一理論,雖然有時候對于原文發生了一些改變,但是在文章翻譯之后,譯文更具有可讀性,對譯文最后的文化是最大的尊重。所以,我們要正確利用異化和歸化翻譯理念,通過對二者展開深入的研究,達到正確處理文化差異的目的,使英語文學的翻譯工作能夠提高翻譯質量,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原文的精髓。
利用創造性叛逆的手段,正確處理文化差異
在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翻譯的時候,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現實問題,即:我們是應該根據英語文章的單詞和詞組直接翻譯,還是應該在英語作品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再創造呢?對于英語科技應用文的翻譯來說,由于體裁的要求,基本不會出現再創造的問題,我們只需要在原有文章的基礎上,保證單詞和術語的準確性就可以。但是對于英語小說、詩歌和散文來講,作品本身就是英文語言的再創造,里面蘊含了一定的思想和文化內涵。我們在翻譯的過程中,如果僅僅對字面意思進行翻譯和理解,不但無法向中文讀者展示原作品的魅力,還會使翻譯完的作品變得枯燥乏味,無法體現原作者的意境和文化氛圍。正是由于這種現實的文化差異,導致了我們在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過程中需要對原作品進行創造性的翻譯,并體現一定的創新精神。通過英語文學翻譯手法分析來看,創造性叛逆的手段是英語文學翻譯的重要手段,其含義主要是指在對英語文學作品的翻譯過程中,要在理解原文并保證單詞和詞組正確的基礎上,加入翻譯者的主觀創造,使翻譯之后的作品更加生動有趣,并且消除文化差異帶來的影響,使作品能夠保持英語原文的精髓。所以,正確利用創造性叛逆的手段,才能有效處理文化差異。
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