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壓力調查范文

時間:2023-03-15 16:38: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心理壓力調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學生心理壓力調查

篇1

越多的壓力,家庭、就業、人際交往等各方面的因素,讓大學生似乎喘不過氣來。如果處理不當,大學生心理健康會造成一定得影響,其后果或大或小,小即產生抑郁、自閉、暴力傾向,大則引發自殺,近年來頻繁出現的高校學生自殺現象則證明了這一點。為進一步了解大學生的內心世界,幫助其更好地處理和應對心理壓力問題,特進行了此次問卷調查。

1現代大學生心理狀況調查

一項由福州博智市場研究有限公司主辦,以福州大學、福建工程學院、福建師范大學等6所學校的1200名大學生為對象,進行的大學生心理素質調查。這項調查結果顯示:17%的大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人際關系、就業壓力、人格缺陷以及感情方面是存在廣泛的四大心理問題。在人際關系方面,約23%的大學生存在問題,具體表現為:自閉或沒有原則的交際;在學習就業方面,約有30%的大學生心理承受壓力大,具體表現為:繁重的考試壓力,嚴峻的就業現實,家庭社會的壓力;在人格缺陷方面,約有14%的大學生有抑郁癥狀,12%的大學生有明顯敵對心理,17%的大學生有程度不同的焦慮癥;在感情方面,約有35%的大學生存在問題,更有很多由情感引發的自殺等悲劇。

現代大學生犯罪率逐步增加,大學生自殺慘劇層出不窮,這些現象,都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有非常大的關系。從個體發展的角度來看,大學生正處于由青少年向成年轉變的過渡期,很多矛盾沖突都會出現,如果不能妥善解決這些矛盾,尋找平衡點,就會出現心理障礙,產生心理問題。

2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

2.1外部環境

總的來說,分為社會環境和學校環境。第一,世界經濟不景氣,各種經濟危機頻頻發生,我國的許多行業也受到影響,用人單位縮減招工人數,而且加上大學生實踐等能力弱,也影響了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錄用比率,因此,大學生就業形勢比較嚴峻。另一方面,由于社會經驗以及專業方向等方面的差異,大學生個體在擇業就業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一部分易產生眼高手低、畏懼社會等心理素質問題。第二,從學校內部來說,我國的素質教育包括大學教育都以文化課為主體,對身體素質以及心理素質的提高不是很重視。在大學里,有很多學校把外語四六級考試以及計算機等級考試作為學生是否畢業,是否能取得學士學位證的必要條件,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學生的心理壓力。

2.2個人心理素質

第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正確。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對自己要求嚴格,對社會負責,對任何事情都以積極向上的態度去對待,樂觀,健康地看待事物。扭曲的人生價值觀往往是犯罪事件的導火索。第二,心理承受能力差。學校生活相對于社會來說,人際關系不復雜,同學,師生之間都友好團結,另一方面,現在的大學生普遍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很少受到磨難,這些優越的環境讓他們像溫室里的花朵,一點風雨都經受不了。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承受挫折,不具備正確處理問題的心態,久而久之,則會出現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礙。第三,心理調節能力弱。大學生接觸社會以后,會產生諸如現實與理想的矛盾,現實與書本的矛盾等等,這種不同程度的偏差,如果調節不好,就會產生意識上的焦慮,對現實的不信任感。

3緩解心理壓力的應對策略

3.1優化社會文化的導向作用

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大學生世界觀,人生價值觀的形成,與社會環境的影響密不可分。因此,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健康的心理素質,必須優化社會文化的導向作用。第一,加強傳媒的正面導向作用,比如近段時間對“雷鋒叔叔”的討論,對普通人民勞動美的宣揚等等,都是對大眾有利的輿論導向,而近年來文化媒體為了吸引眼球,賺取經濟效益,在報道中扭曲事實,蓄意炒作,散播低俗丑陋的文化,這些社會文化,會對涉世不深的大學生產生很大的負作用,國家文化管理部門應在社會文化的散播上加強政府的管理職能。第二,加強社會道德建設,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等傳統美德不應該被拋棄,而應大力發揚,讓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的道德建設,擔當起對社會的責任。

3.2提升學校的教育能力

第一,加強生命教育以及生活教育。大學教育更應該教會學生思考生命以及生活的本質,引導學生體會自身的價值,以健康積極的心態,優異的世界觀去應對各種問題,解決各種矛盾。第二,關注大學生心理問題。重視心理課,教會學生青春期的心理適應技巧,引導學生合理宣泄情緒,提高學生的抗壓抗挫折能力。第三,加強學校的文化建設。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舉辦各類文體活動,組織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等等。第四,開設針對性的心理咨詢平臺。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可以對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疏導,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

3.3提高大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

第一,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價值觀。以文化充實自身的時候,也要思考生命的價值,要有自己清晰的生活目標。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消極情緒的產生,與人缺乏生活目標有很大關系。確立正確的生活觀,明確社會責任感,實現成才目標。第二,增加人際交往能力。樂于交往,勤于交流,克服孤獨感。

第三,培養廣泛興趣。第四,體驗苦難,提高抗壓抗挫折能力。正確認識自身的優點以及缺陷,理智分辨社會各種現象,參加挫折教育,提升抗壓抗挫折能力。

4結語

機遇和挑戰是把雙刃劍,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大學生更應該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對綜合性高素質全能人才的需求,已成為高等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同時,我們也相信,在社會,學校以及大學生自身的努力下,心理健康問題一定會得到解決,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質,身體素質以及心理素質的大學生群體會日益壯大,為社會負擔起更多的責任,為祖國作更大的貢獻。參考文獻

[1]王蘭芳.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分析及預防途徑[j].隴東學院學報,XX,(6).

篇2

【關鍵詞】大學生 日常壓力 應對行動方式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增添了無比的豐富性與多樣性,與此同時也給人們的選擇性與適應性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人們需要不斷采取有效的應對方式來適應不斷變化的現實。大學生正處于青年生理心理發育及適應社會的關鍵時期,所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由此產生了諸多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失衡現象,在校園內常見的表現形式是逃課、作弊等消極行為,近年來因壓力問題而嚴重影響身心健康,或導致休學甚至自殺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教育部的一份報告指出:對全國12.6萬名大學生的抽樣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因心理壓力產生心理障礙的比例高達20.23%,全國大學生中因心理精神疾病退學的占退學總人數的54%。

壓力在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一定程度的壓力對人是有利的,有助于提高個人的生活質量和學習、工作的效率, 但過度的壓力則會影響到個體的身心健康。積極的應對方式是緩解其壓力的重要途徑。對于處于心理沖突和壓力高發期的大學生而言,其對于壓力的應對方式如何,不僅關系到個體的適應與成長以及自身的身心健康,同時也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大學生壓力現狀及其應對方式有密切聯系,本研究旨在通過對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大學生所承受的壓力現狀和應對方式的差異研究,來促進大學生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來緩解壓力,為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江蘇省某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1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116份,有效回收率為97%。

1.2 研究內容

(1)大學生日常壓力的程度

在參考松浦弘子的量表的基礎上自編制《大學生日常壓力量表》,該量表共26個項目,分為人際交往,家庭關系,將來前途/就業,學業,戀愛5個緯度。采用4點式記分方式,對所問事項感到的壓力程度為“經常有”的記4分,“有時有”的記3分,“偶爾有”的記2分,“完全沒有”的記1分,各問的合計得分為壓力程度。量表的總體a信度系數為0.84,及其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0.75- 0.82,重測信度為0.75-0.87,內部一致性﹑重測信度均為滿意以上,效度可靠。

(2)應對行動方式

《應對行動方式問卷》由積極應對,被動應對和逃避應對3個維度組成,分別為,積極應對3項目,被動應對2項目,逃避應對2項目。采用4級評分,對所列舉的應對行動方式,回答為“經常采用”的記4分,“有時采用”的記3分,“偶爾采用”的記2分,“不采用”的記1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3,重測信度系數為0.81,積極應對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9,消極應對分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8,說明該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

1.3 數據處理方法

采用spss13.0對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大學生日常壓力的狀況

在《大學生日常壓力量表》所列舉的26個選擇項目里,根據統計表明被選擇頻率超過50%以上的項目共有6項。按從高到低的順序分別為,第一位是「關于將來是否能較好的就業63.3%,第二位是「即使能順利就業,也沒有自信做好62.5%,第三位是「關于自己的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58.3%,第四位是「不能做合適的職業選擇55.6%,第五位是「必須學習55.8%,第六位是「要照顧周圍各方面彼此的需求時51.2%。其中第一位至第四位都是“個人前途/就業”因子內的項目,第五位至第六位是“學業”因子內的項目。

由此可看出“個人前途/就業”因素是目前對大學生心理產生壓力的最大影響因素。高校畢業生一直是當今社會重要的人力資源,但隨著高校大規模的連年擴招,畢業生人數急劇增加,初次就業率逐年下降。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視頻會議上直言: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就業的不利影響還沒有消除, 2010年的結業生人數630萬,再加上往屆沒有實現就業的,需要就業的結業生數目之大可想而知,整個宏觀層面的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在這種形勢下大學生不得不面對就業過程中殘酷的競爭壓力,以往熱門專業的學生擔心自己是否有足夠的競爭優勢,冷門專業的學生擔心畢業后能否順利就業。前途與就業問題始終是大學生承受壓力最大的問題。

“學業”問題是對大學生心理產生壓力影響的第二大因素。在經歷了高考的難關進入大學后,與中學相比,學習環境與方法差別大,學習課程多,難度大,要求高,學習壓力和競爭加重,特別是如今學分制的普遍實施,重修成為了廣大大學生談虎色變的問題,學習好的學生要爭取獎學金,要不斷的趕超自我趕超別人,不斷地給自己制定更高的要求,學習不好的要為考試通過60分而努力。再加上隨之而來的英語四、六級,計算機等級等各種資格考試,現在已演變為今后就業的必要條件,成為眾人追逐的目標,本科就業前景不佳,考研熱的不斷升溫更加重了的大學生的學習壓力。

2.2 大學生日常壓力的年級差異

不同年級間壓力程度的平均得點如表1所示。t檢驗的結果表明, 從年級組合的比較來看「家庭關系,「將來的前途/就業,「學業,「戀愛這4個因子存在顯著差異。1至3年級同4年級相比,在「將來的前途/就業,「學業方面存在較強壓力感。2年級與4年級相比為更加為「戀愛問題而煩惱。4年級與1年級相比在「家庭關系方面更多的感覺到壓力感。

2.3 大學生日常壓力的性別差異

不同性別的壓力程度的平均得點如表2所示。結果表明,男女之間在「人際交往「前途/就業「戀愛這3個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女性與男性相比在「人際交往,「前途/就業,「戀愛方面存在較強的壓力感。男女雙方都在「戀愛方面感到較強壓力。另外,對于同樣的壓力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知到痛苦。

性別角色理論認為,人格特質是指在某種文化價值觀下,男女應具備的行為及心理特征。傳統的性別模型把男性描述為具有攻擊性的、獨立的、非情感化的;女性是被動、依賴和富于愛心、情感化的。因此,女生比男生更加敏感和依賴于他人,也更容易陷入人際、適應性等問題之中。而對于前途/就業方面,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日益增大, 其中女性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凸顯, 出現了用人單位對女大學生的性別歧視。使得女大學生產生了自我歧視, 進而使在校大學生主觀上夸大了性別歧視對就業的負面影響, 最終影響其就業預期,增加了女大學生的前途/就業壓力。戀愛是健康人生的必要內容,尤其是目前大學階段戀愛已被大多數人接受與認可,所以戀愛學生對戀愛人生目標而言可能會表現出一定的滿足感,而未戀愛學生的可能體驗的是任務感,進而導致為壓力感。

2.4 應對行動方式的年級差別

不同年級間的應對方式的平均得點如表3所示。所有項目在不同學年的組合上都有顯著性差異。首先,隨著年級的上升,采取「找出問題原因,直接處理的積極應對方式的傾向有所上升。1年級·3年級同其他年級相比較多使用「與朋友商量的積極應對方式。3年級·4年級與其他年級相比多采用「盡量不放在心上的被動應對方式。3年級與4年級相比多采用「做些與壓力源無關的事,如飲酒等來擺脫壓力的逃避的應對方式。人們受到壓力事件的影響,表現出的不僅是壓力反應,同時也會采取不同的對應行動。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關于壓力的應對方式,隨著年級的上升采取積極應對方式的傾向有所上升。這說明隨著年級的升高,大學生克服困難,迎接挑戰的能力有所提高。

2.5 應對行動方式的性別差異

篇3

>> 高校學生的心理壓力及壓力應對測試分析 腫瘤內科護士心理壓力及應對方式 農業院校大學生心理壓力及應對方式調查研究 中醫院校學生心理壓力源及應對方式調查研究 農村高中生心理壓力與應對方式研究及教育對策探索 陪讀中學生的心理壓力及其應對方式的研究 中學生心理壓力應對方式特點的研究 產科護士健康狀況、心理壓力及應對方式的調查 女子院校高職生心理壓力及壓力應對方式的調查研究 高職院校綜合基礎部學生和普通高中學生心理壓力及壓力應對方式的比較研究 高校學生工作干部心理壓力與調適 江西省大學生心理壓力與應對方式現狀分析與對策 外科護理人員心理壓力來源分析及應對方式 青年女教師心理壓力及應對方式調查研究 新入職警察心理壓力、應對方式及工作倦怠關系研究 關于農村初中學生心理壓力源和應對方式的調查研究 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下研究生的應對方式 地方高校學生干部心理壓力的類型及分析 淺析高校學生心理壓力的形成與調適 燒傷患者出院前心理壓力源\應對方式及生活質量調查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3] 教育部關于做好201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2014-12-10取自

[4] 中青評論:創客創新創業開創中國發展新時代.2015-03-10取自http:///content/2015-03/10/content_11273296.htm

[5] 車文博.當代西方心理學新詞典[D].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47-448.

[6] 張林,車文博,黎兵,張旭東.中國13所大學本科生心理壓力現狀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6,27(5):387-391.

[7] 樊富珉,李偉.大學生心理壓力及應對方式―在清華大學的調查[J].青年研究,2000(6):40-45.

[8] 徐長江,鐘晨音.浙江省大學生心理壓力總體狀況與來源的調查研究[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7(6):100-104.

[9] 寧凱.基于應對理論的大學生抗挫折心理能力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9).

[10] 張林,車文博,黎兵.大學生心理壓力應對方式特點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5,28(1):36-41.

[11] 張建衛,劉玉新,金盛華.大學生壓力與應對方式特點的實證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5(1):7-11.

[12] 劉春燕,李文權.師范大學生204名應激性生活事件和應對方式調查[J].中國學校衛生,2004,25(1):42-43.

[13] 謝琴.大學生應對方式的校別、性別及焦慮水平差異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4,24(1):49-51.

[14] 禹玉蘭,鄭希付.擴招時期研究生心理壓力現狀及其相關影響因素[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3).

篇4

1.人際關系的壓力。遠離家鄉、父母以及青春期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容易產生的問題,往往會產生孤獨感,從而使大學生產生心理焦慮和壓力。教師教育專業大學生由于未來工作的要求,則面臨更嚴峻的人際交往的挑戰和壓力。

2.就業的壓力。2010年第三方教育咨詢研究機構———麥可思公司了《2009屆教育類專業大學畢業生就業分析報告》。通過對比發現,2009屆教師教育專業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和平均月薪均低于非教育類專業畢業生,總體就業情況不容樂觀。而有的大學生對自己期望值過高,不能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確的評價,難以找準自己的定位,從而產生心情煩躁、精神不振、無所適從的心理壓力。

3.經濟的壓力。目前全國高校貧困大學生占在校大學生總數的20%左右,經濟的壓力進而影響人際交往,產生心理壓力。

二、教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壓力分析

筆者采取分層整群抽樣,從某高校教師教育專業在校大學生中抽取樣本,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后共獲得有效問卷508份,有效率為92%。研究工具采用由田瀾、沈國成編制的《大學生心理壓力感問卷》。所收回的調查問卷經過篩選、將無效問卷剔除后,采用SPSS17.0對回收的有效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1.教師教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壓力維度分析。

(1)在性別維度上,人際交往壓力、經濟與地位壓力、學習壓力、體能與生活壓力、就業壓力均不存在性別差異,這說明在心理壓力問題上,不管何種性別均存在這一問題。

(2)在是否獨生這個維度上,獨生子與非獨生子在人際交往壓力上存在顯著差異,獨生子的壓力顯著高于非獨生子。由于父母關注比較集中,獨生子女更容易養成“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同時,由于在成長過程中少了兄弟姐妹等傾訴對象,相對缺乏支持來源。因此,在面對大學內復雜的環境,更容易出現壓力問題。

(3)在年級這一維度上,僅在學習壓力和就業壓力這兩個壓力源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主要是由于隨著年級的升高,大學生需要考慮考研和就業等一系列學業和發展問題,無形中增加了大學生的心理壓力。

(4)在文理維度上,對大學生壓力的各個維度都沒有顯著性差異。這符合徐長江的調查研究:專業對大學生壓力源總分及各個維度都沒有顯著性地影響。

(5)在家庭來源維度,心理壓力農村大學生顯著高于城市大學生。相對貧困的農村大學生由于家庭條件、自身素質、學習條件等方面的限制,學習成績和就業出路往往并不盡人意。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農村大學生的心理壓力。

2.教師教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壓力源分析。

對得到的數據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在接受測試的508人中,人際交往壓力的平均數為29.61,標準差為6.646,而且從圖1中可以看出,大多數人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壓力指數集中在25~40之間,這說明大多數人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心理壓力。對獲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可以得出在參加測驗的508人中,經濟與地位的壓力這一壓力源的平均數為25.35,標準差為7.891,而且從圖2中可以看出,分數在10~40之間的人數比較多,在40~50之間的人數比較少,這說明經濟與地位壓力是大學生心理壓力的一大因素。對獲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經過SPSS操作分析,可以得出學習壓力的平均數為27.79,標準差為7.075,通過圖3也可以看出,學習壓力是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大學生心理壓力產生的又一“高峰期”對數據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可以得出體能與生活壓力的平均數為12.78,標準差為4.901,通過圖4可以看出,體能與生活壓力這一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壓力的產生的影響比較小,并不是導致當代大學生產生心理壓力的主要原因。對得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可以得出就業心理壓力這一壓力源的平均數為13.71,標準差為5.028,而且從圖5中可以看出,關于就業心理壓力這一壓力源所跨越的幅度比較小,這就說明就業心理壓力也不是大學生產生心理壓力的主要原因。心理壓力是各種壓力源的總和,通過統計分析可以得出,心理壓力的平均數為109.24,標準差為23.931,從圖6中也可以看出,大多數人的心理壓力在70~140之間,在被調查的所有大學生中有82.1%的人表示體驗到“非常大的”或“比較大的”壓力,反映了當代大學生正在承載著較高水平的心理壓力。在高校擴招以及大學專業與社會需求脫軌的情勢下,大部分的大學生承受著與以往不同的各種壓力。

三、建議

篇5

【關鍵詞】 壓力;精神衛生;吸煙;因素分析,統計學;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395.6 R 1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10-1193-02

Correlative Analysis Between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Smoking Behaviors Among Undergraduates/WANG Xue-ling,LIU Hong-zhen,ZHANG Yong-ze, et al. Medical College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056002), Hebe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stress, smoking behaviors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intervention measure. Methods Totally 9 766 undergraduates of grade 1 to 3 were sampled with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from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and were studied on their psychological stress, peer and self smoking behaviors, as well as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with a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The association was analyzed between psychological stress, smoking behaviors with non-smokers' defined as control group while "attempting smokers" and "current smokers" as case group,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re were students trying to smoke or becomingcurrent smokers on university campus. After adjusting the effect of relevant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and peer smoking behavior, "worry about current academic and future work" (OR=1.021,95%CI:1.002-1.040) were the risk factors of trying to smoke among male students, while study stress (OR=1.064,95%CI:1.011-1.116) was the risk factor for female students when start smoking. Personnel relationship and environment stress (OR=1.152,95%CI:1.013-1.314) were the risk factors forfemale students current smoking behavior.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stress are moderately associated with smoking behavior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 impact is different on different genders and smoking behaviors that suggesting that some specific psychological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so as to control different smoking behaviors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Key words】 Pressure; Mental health; Smoking; Factor analysis, statistical; Students

目前,許多國家和地區大學生吸煙行為日益嚴重[1]。國外研究顯示,嘗試抽第一口煙的年齡越早,就越有可能成為固定吸煙者[2]。近年來國內調查顯示,大學生吸煙者中有22%是為了緩解壓力。有調查顯示,緊張性生活事件顯著影響吸煙者的吸煙頻率[3-5],職業緊張與吸煙行為呈現一定程度的關聯[6],學校日常壓力與吸煙行為的形成和發展顯著相關聯[7]。我國大學生吸煙率低于成年人,大多數為嘗試吸煙和不規律吸煙[8]。71.3%的大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9]。為此,筆者開展了心理壓力對大學生吸煙行為影響的研究,探討我國大學生吸煙行為的心理成因,對制定大學生危害健康行為的早期干預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整群抽取某綜合性大學一~三年級在校大學生10 456名,有9 766(93.40%)名回答了試卷的全部內容,其中男生5 071(51.93%)名,女生4 695(48.07%)名;一年級學生3 130(32.05%)名,二年級學生4 006 (41.02%)名,三年級學生2 630(26.93%)名。平均年齡為(20.02±1.15)歲。

1.2 方法 采用自填式結構問卷調查大學生的自身及同伴的吸煙行為、心理壓力及社會經濟學指標。

1.2.1 吸煙行為的定義 參照全球青年煙草調查(GYTS)[10],吸煙行為定義為從未吸煙、嘗試吸煙、現吸煙。

1.2.2 心理壓力 參照相關研究[11-13],采用自編的壓力問卷測量大學生在過去6個月的壓力感受,共12個條目,見表1。答案選擇采用Likert氏6分制法 。根據學生所選答案分別賦予相應的分值,分值越高,表明壓力越大。識別出特征根>1的潛在因子,每個因子所包含條目的因子載荷≥0.40時,具有統計學意義。問卷的信、效度系數分別為0.91,0.72。

1.2.3 其他相關測量 同伴吸煙指同一宿舍的室友或者同班同學中有1人或1人以上吸煙。

1.3 統計學分析 以“從未吸煙者”作為對照組,分別以“嘗試吸煙者”和“現吸煙者”作為病例組,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統計學檢驗水準為0.05,所有分析使用SPSS 13.0軟件完成。

2 結果

2.1 心理壓力量表的因子分析 關于心理壓力的問卷經因子分析識別出3個公因子,根據每個因子所含條目描述的內容,分別定義為“對學業和未來工作的擔心”、“人際與環境壓力”和“學習壓力”,它們共解釋了總變異的65.97%;每個因子所含條目的載荷均>4。內部一致性檢驗分析,總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為0.83,各因子α系數均>0.70,見表1。

2.2 大學生不同吸煙行為的分布 9 766名大學生中的3.16%為現吸煙者,20.69%為嘗試吸煙,76.15% 為從未吸煙。如表2所示,大學生不同吸煙行為的分布存在性別和年級差異,隨著年級的增加,嘗試吸煙率、現吸煙率均有所提高。

2.3 大學生心理壓力對其不同吸煙行為的影響 在心理壓力各因子中,“對未來工作和學業的擔心”是男生嘗試吸煙的危險因素;“學習壓力”是女生嘗試吸煙的危險因素,“人際與環境壓力”是女生現吸煙行為的危險因素;心理壓力各因子未顯著影響男生現吸煙行為。見表3。

3 討論

本次使用自編的心理壓力調查試卷調查發現,大學生主要壓力來源為對未來工作和學業的擔心、人際與環境壓力和學習壓力;與國內外其他研究調查結果基本一致[11,13-15]。如Heins等[14]指出, 學生壓力主要由2個方面引起:一方面是與學業期望及成績相關的因素,另一方面是與自我發展及維持人際關系相關的因素。國內研究發現,在校大學生的主要壓力來源依次為就業問題、學業問題和人際關系問題[13]。另外,3個方面的壓力解釋了壓力總變異的65.97%,每個壓力因子所含條目的載荷均>0.4,提示該問卷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問卷及各壓力因子的α系數均>0.70,提示該問卷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以上結果顯示該問卷可以用來調查大學生的心理壓力。

進入大學后,隨著年級的增加,大學生嘗試吸煙率和現吸煙率均有所增加, 提示進入大學后仍有學生嘗試或形成吸煙行為。本研究發現,心理壓力在大學生吸煙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皩ξ磥砉ぷ骱蛯W業的擔心”是男性大學生嘗試吸煙的危險因素,“學習壓力”是女性大學生嘗試吸煙的危險因素。根據認知評價理論,對學業和未來工作的擔心及學習壓力一旦作為應激源被大學生認知評價后,即發生應激反應時,個體內部的心理應對資源將進行調整,當應對調整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或與原認知評價不一致時,在特定情緒和環境(如同伴吸煙)的作用下, 就容易發生危害健康的行為。再加上大學生遠離家庭,在面對種種壓力時,主要靠自己解決,有時感到束手無策,即使求助也主要是求助于自己的好朋友,更容易受到同伴壓力而嘗試吸煙?!叭穗H與環境壓力”是女大學生現吸煙行為的危險因素;心理壓力未顯著影響男大學生現吸煙行為,提示心理壓力對大學生吸煙行為的影響存在性別差異。心理壓力為主觀感受,男女兩性所感受的壓力在質和量上都有不同[15],如男女兩性對不同維度的壓力源的認知感受不同,對相同壓力的感知域亦不同;兩性所采取的應對方式不同,男生在自身積極應對因素上顯著高于女生;女生自尊感和控制感低于男生,面對壓力時會主動尋求幫助或通過吸煙等方式來消化緩解壓力。因此,吸煙作為一種心理壓力應對方式,被男女兩性的運用和控制會有所不同。

4 參考文獻

[1] 楊功煥,主編.全國吸煙行為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7-58.

[2] 徐明生,廖金蓮.武漢市中專男生抽煙現況調查與干預對策.中國學校衛生,1996,17(4):308-309.

[3] TODD M, CHASSIN L, PRESSON CC, et al. Role stress,role socialization, and cigarette smoking. Examining multiple roles and moderating variables. Psychol Addict Behav, 1996,10(4):211-221.

[4] PARROTT AC.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tress and arousal during cigarette smoking. Psychol Pharmacol, 1994,115(3):389-396.

[5] BYME DG, MAZANOV J. Sources of adolescent stre ss, smoking and the use of other drugs. Stress Med, 1999,15(4):215-227.

[6] SIEGRIST J, RODEL A. Work stress and health risk behavior. Scand J Work Environ Health, 2006,32(6):473-481.

[7] COSTELLO E, ERKANLI A, FEDERMAN E, et al. Development of psychiatric comorbidity with substance abuse in adolescents;effects of timing and sex. Jchin Child, 1999,28(3):298-311.

[8] CHEN X, LI X, STANTON B, et al. Pattems of cigarette smoking among students from 19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 latent ciass analysis. Drug Alcohol Depend, 2004,76(2):153-163.

[9] 郭楠.大學生心理壓力和應對方式研究述評.醫學教育探索,2006,5(4):383-385.

[10]THE GLOBAL YOUTH TOBACCO SURVEY COLLABORATIVE GROUP. Tobacco use among youth: A cross countrycomparison. Tob Control, 2002,11(3):252-270.

[11]王雪蓮,王緒朗.大學生心理壓力研究概觀.青年探索,2005(2):53-56.

[12]張淑熙,尹海蘭.大學生心理壓力問卷的編制.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3,16(5):75-78.

[13]徐長江,鐘晨音.浙江省大學生心理壓力總體狀況與來源的調查研究.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7(6):100-104.

[14]HEINS M, FAHEY SN, LEIDEN LI. Perceived stress in medical, Law and graduate student .J Med Educ, 1984,59(3):532-534.

篇6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壓力 應對 措施

目前90后大學生具有共同的特點――心理素質能力較差,在其面對困難的時候抗壓能力不足,日常遇到一點挫折就會表現的焦慮、不知所措。伴隨著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大學生心理壓力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現實中因為大學生心理壓力過大而發生校園事故的事件在逐年增加。其實造成大學生心里承受能力較差的原因多方面的,作為教育者應該正視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分析研究大學生的心理壓力。

1 當前大學生心理壓力產生的原因分析

大學階段是學習的重要階段,也是壓力相對較大的時期,因為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學習成績,還要面臨就業、交際等各方面的問題。而此時的大學生實踐經驗還不足、缺乏豐富的人生閱歷,心理素質還不成熟,當所有的現實困難擺在面前時,其沒有能力排除掉這些困惑,最終會對他們的心理產生巨大的沖擊,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

1.1 學習生活環境變化與優越感消失

高中教育階段與大學高等教育具有很大的反差,學生在面對如此大的反差時,他們的心理不能適應高等教育環境,環境變化的巨大反差會給學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沖擊。學生在高中學習時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老師和家長會督促他們學習,指導他們學習的內容,他們的生活也是由父母負責。而進入大學之后所有的生活習慣以及學習方式都要求學生改變,大學教師不再約束學生的學習,學生的生活也需要自我管理,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學生的獨立完成,因此在習慣了高中階段的環境之后,在他們剛進入大學中時他們往往會因為環境的變化而感到沮喪,這樣就很容易產生心理壓力。

1.2 與學習壓力有關的原因

大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面對社會就業競爭的壓力,大學生要想獲得更大的就業砝碼就必須要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同時大學學習方式不同于高中階段,它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能夠具有實踐性的技能,而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學生通過自我努力實現,因此學習內容、方式以及模式等的變化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了負擔。

1.3 與經濟壓力有關的原因

大學學習需要支付高額的費用,經濟方面的壓力是近幾年對學生心理壓力過大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對于農村大學生這種因素更為突出,隨著我國高校學費的不斷上升,大學生的學習成本也在不斷地上升,雖然我國有專門針對貧困大學生的救助政策,但是畢竟救助的人數有限,因此大學生在學習期間不僅要考慮學習成績的問題還要考慮自己的生活費以及下一學期的學費等問題,這些問題交錯在一起給學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而且有的學生可能因為經濟困難產生自卑心理,引起學生失去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1.4 與就業有關的原因

任何階段的學習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而自我價值的實現需要學生參與社會工作來實現,面對當今就業壓力不斷上升的局勢,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大學生的就業途徑越來越難,同時由于中國受到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一些具有社會背景的而且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往往在沒有畢業或者即將畢業時已經依靠社會關系找到了穩定、經濟報酬高的工作,而那些成績優異的學習在求職過程中四處碰壁,這些社會隱性現象會給學生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影響,增加學生的心理負擔,造成他們的壓力更大。

1.5 與情感受挫有關的原因

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他們在某種意義上就成為成年人的特征,他們就會形成獨立的意識,同時由于大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變化使得他們追求愛情,向往異往。目前高校學生戀愛已經成為大學生活重要的組成風景線,但是畢竟大學生對愛情還沒有清晰的認識,大學生活與社會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他們的愛情相對比較單純和存在幼稚的成分。然而一旦大學生的情感出現問題時,他們就會表現的情緒悲觀,感到心靈受到欺騙等等,給他們的心理產生巨大的沖擊,比如近幾年我國高校常常會發因為愛情失敗而跳樓自殺的現象。

1.6 與人際關系有關的原因

首先大學生在剛踏入大學時他們由于新環境的因素表現的比較孤僻,而且由于大學生來自于全國各地,他們之間的生活習慣、學習方式以及性格都不同,這些都給大學生之間的交流形成一定的阻礙,同時現在的大學生都具有自我意識,他們要求別人以自我為中心,這些問題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人際交流,長期下去會造成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圈越來越少,逐漸的就會被人們所忽略,他們的內心也就會越來越孤獨。其次目前的大學生受到的教育遏制了大學生的人際交流能力。大學生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比較深,現在的學生一般都是家庭的獨生子女,父母為了孩子的安全,他們會要求孩子不要與陌生人說話,這樣在某一定程度遏制了孩子的交流能力。同時應試教育模式下,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再學習,他們的素質能力則相對不受重視。

2 緩解當代大學生心理壓力應對措施

2.1 學生要做好自我心理調節,減輕心理壓力

學生的心理壓力大部分來自于我國對生活、學習以及社會態度認識。因此大學生要想提高自我心理素質,就必須要具備克服困難和措施的心態,能夠具有抗壓能力,并且學會自我心理調節。首先學生應該對壓力具有正確的認識。我們不要把壓力看做是一件壞事,而是要看到其積極的因素,壓力可以讓我們增強社會實踐的技能,可以磨練我們的意志,可以促進我們成長,因此在面對壓力的時候我們不應該采取回避的消極態度,而是要迎刃而解,將壓力的不利影響轉變為促進前進發展動力;其次學生要積極培養健康的人格。學生只有具備健康的人格才能在面對各種壓力時有信心克服壓力和對生活充滿希望。健康的人格能夠幫助學生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能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能夠科學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最后學生要學會宣泄情緒,掌握科學的心理調節方法。在學生遇到各種心理壓力時學生不要將這些壓力憋著心理,而是要通過有效的途徑宣泄出來,要學會自我調節情緒,比如向自己知心的朋友述說自己的壓力,向教師傾述自己的迷惑等等,通過情緒的宣泄緩解自己的心理壓力,促進心理健康地發展。

2.2 家庭要多與學生溝通交流

家庭要多關心孩子,減少給孩子的心理負擔,首先家庭要為孩子構建和諧的家庭氛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習慣都會影響到孩子以后的成長,因此父母要積極的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讓他們在家庭中形成寬容理解、樂觀豁達、自信開朗、與人為善的良好性格和品質;其次父母要多與孩子溝通,使子女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家人給予的強大支持,讓子女能夠在家庭成員間健康和諧的氛圍中獲得尊重與信任,在孩子感到迷茫的時候父母要給他們正確的引導;最后父母要正確看待孩子的興趣或價值取向,對孩子確定合適的期望值,以免期望過高產生負面影響。

2.3 高校要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2.3.1 學校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詢中心

加強心理咨詢工作,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的作用。加大相關宣傳力度,讓學生正確看待心理咨詢,使學生能夠在心理壓力難以排解時,愿意選擇心理咨詢這一方式。心理咨詢不僅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的憂慮,開發身心潛能,還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心理咨詢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可以針對不同問題,采取不同措施,做到心理問題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2.3.2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學科中的滲透,以增強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于學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自我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能力。同時,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心理教育,針對就業及考研等學生比較關心的熱門問題,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和講解,引導學生結合自身情況,響應祖國號召,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2.4 社會方面

大學生求學生涯的終點站就是社會,大學生對社會的發展動態都尤為關注,因此可以借這種鏈接來加強大學生的心理知識的宣傳。大學生對社會的茫然可能主要存在于就業問題,這就需要社會加快人才市場的完善,幫助大學生解決一些就業上的問題。同時也應設法加大貸款或助學金的力度來緩解學生的經濟壓力。

3 結束語

大學生在大學求學階段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心理壓力,這些心理壓力會對大學生的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要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就需要大學生們自己有一個完善的心理體系,以積極樂觀的心態來迎接多元化的大學生活,才能在最后有個滿意的結果。

參考文獻:

[1]楊靖.淺析大學生心理壓力產生的原因及應對措施[J].河南教育?中旬刊,2012(8).

篇7

【關鍵詞】 大學生 心理壓力 應對措施

隨著社會的發展,當代大學生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人際交往、就業等方面,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有來自父母期望的壓力;來自同學、朋友相處的壓力;就業壓力等等。在社會多元化價值觀的沖擊下,在現實和理想之間,在校園與社會的圍墻日益淡化的現實下,今天的大學生們有著與社會人同樣沉重的心理困惑。

一、當代大學心理壓力的現狀與分析

現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在社會激烈競爭的過程中,大學生受到各方面所帶來的緊張與壓力因素與日俱增,這些有形無形的壓力如果得不到緩解或釋放,就會嚴重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因些本人在某高校特作了一次調查,調查結果歸納以下幾方面:

1、學習壓力

大部分大學生都曾感到過學習的壓力,剛經歷了高考的沖刺,向往著大學應該是一個自由輕松的學府圣地,可是上了大學隨之而來的英語四、六級,計算機等級考試,各項專業技能等級考試以及考研熱、還有出國熱等等,這些大小不一的考試讓他們又回到了為考試而奔波的時代,特別是如今學分制的普遍流行,累計學分未通過者,必須要轉入下一年級學習,如再不達到規定的學分可被退學;學習好的學生要爭取獎學金,要不斷地趕超自我超越別人,不斷地給自己制定更高的要求;學習不怎么好的要為考試通過而拼搏,要為60分而努力。作為一名本科生,英語四、六級、計算機等級考試等是今后就業的入門招牌,為眾人所追求的目標,特別是英語四級考試,是得到學位證書的保證,種種壓力讓大家背上了一個沉重的包袱。還由于大學里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與中學有很大的不同。大學老師上課的授課方式是以教師指導性講解、學生自學為主。然而許多學生特別是剛進大學的新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仍然抱著過去學習的心理和方法,在經歷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便有茫然失措的感覺,進而不知道該怎么去學,從而由興奮轉為自卑、消沉,部分學生處于難以適應的境地,久而久之倍感學習壓力,產生厭學心理。 還有些學生由于種種原因,所學專業與興趣不符,在如何處理兩者之間時,常常左右為難,也會引起一些心理問題。

2、生活壓力

產生這一問題的各方面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大多數學生是第一次遠離父母過獨立的生活,加上現在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特別是從城市來的學生,他們從小嬌生慣養,生活適應能力較差,從而導致心理壓力,產生焦慮情緒。而對于那些從農村來的學生,由于家里條件差,每年學費都很難籌齊,特別是給那些來自貧困地區的學生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對尚未自食其力的貧困生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3、人際交往壓力

人際關系給大學生帶來了形形式式的心理壓力。處理這些壓力的能力直接影響他們的人生。每個人都生活在人際關系網中,每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都依存于人際交往。人際關系的好壞往往是一個人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同學之間、師生之間、老鄉之間、室友之間,個人與班級以及和學校之間錯綜復雜的社會交往,構成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網絡系統。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不僅是大學生活的需要,更是將來適應社會的需要。產生人際交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學生是個性原因,如習慣、自負、自卑、內向等,但也可能是由于部分學生對人際交往意義認識的不足及人際交往方式方法不對,再加上目前社會生活中對交往能力的極度重視,這些都形成了某些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壓力。

4、畢業就業壓力

近幾年來,由于社會競爭的加劇,就業市場的不景氣,大學生找工作或找比較理想的工作越來越困難。這對大學里眾多高年級學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壓力。

畢業生主要面臨著兩個選擇:一是就業,二是考研。就業時考慮對自己所學專業的就業前景也有不同想法??赡苁怯捎谧约核鶎W專業的人比較多,或者不是熱門專業,導致壓力升華;相反,對于比較熱門的專業的學生,就業前景相對比較好,就業壓力也相對較小,大部分同學對自己的前途都會感到困惑擔憂。就業前景的不明朗,競爭的越演越烈,使即將踏出校園,走向社會的大學學子感到壓力逼人。

既然有了壓力,而且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們就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決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根據調查,6 %左右的人在遇到壓力時會向知心朋友救助,向家人救助的占20%左右,不找任何人的占10%;在采取何種方式去應對壓力問題上,45%左右的學生選擇順其自然、自然調整,35%左右的人選擇轉移(心理不快樂時娛樂、游戲、讀書),也有8%的人選擇發泄(哭、傾訴、寫信記日記),也有個別人會壓抑自己(喝酒、睡覺、假裝高興)。

除此之外,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來調節大學生在各方面的壓力:

二、當代大學生應對心理壓力的措施

1、學習方面

在學習方面,我們應端正自己的態度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求知是一種樂事,壓力與動力并存。大學生在學習中感到有壓力,是很正常的。這個時候,端正態度顯得尤為重要,正所謂態度決定一切。要求大學生轉變學習方法以適應大學教學,改變過去那種態度上的被動從而做到主動自覺。大學生的可塑性強,只要經過努力他們完全可以使自己適應大學的學習。 至于專業發展的問題,則不妨以長遠的眼光看待。冷熱專業并非絕對的,一定時間內甚至會相互轉化。因此,不必因為專業的不對口而影響自己的學習情緒。正所謂“既來之,則安之”。不可能改變的事情,那就改變自己的態度吧,轉變心態,你會發現前面可能就是另外一片天空!

2、生活方面

對于那些來自城市、從小嬌生慣養的同學,應該從心理上正確的認識到自己已經長大成人,其他同學能做到的,自己也應該能做到、做好。當我們無法去改變環境時,那就讓我們去適應這個環境吧。對于那些來自貧困生家庭的學生,自身須不斷轉變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承擔起自身的那份責任。一方面我們應該認識到,貧困是暫時的,人窮絕不能志窮,只要我們不向困難低頭,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一方面我們也要做到,不斷去提高個人的思想、文化和其他各方面素質,努力發展個人學習、工作和其他各方面能力。學校在經濟上給予貧困生資助的同時,社會和學校必須加強對貧困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關注他們的精神世界。以切實保障貧困生身心的積極健康發展。

3、人際關系方面

有的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懼、羞怯、自卑、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加強自我訓練,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積極的態度進行交往,即要主動交往。

提高自身的人際魅力。應該說,每個個體都有其內在的人際魅力,它是一個人綜合素質在社交生活中的體現。這就使得在校的大學生應該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從儀表到談吐,從形象到學識,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學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會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隨著交往的深入,學識更占主導地位。特別是大學生的個性培養,拓展自己的內涵。要多為他人著想。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就業方面

現在的大學生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每個人心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壓力。很多同學擔心自己將來從事的職業社會地位和收入狀況不佳,擔心參加工作后不能很好地適應所從事的職業等。對于當今競爭激烈的就業形勢,當代大學生應該先就業再擇業。改變陳舊的就業觀念,加強與社會的聯系是大學生實現社會化,增強職業適應性的必要條件。以前的大學生是“天之驕子”,畢業不愁找工作。現在大學生多,自從擴招后就更多了,就業形勢自然緊張。一般來說,大學生畢業后都是自己謀求的,學校不再有分配。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改變就業觀念非常重要。具備了相應的技能和知識,還得要積極主動求職。另外,學校管理者應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教育及擇業心理的輔導,構筑與社會聯系的有效通道,以促進大學生社會化的發展。

總之,掌握對心理壓力的釋放對策,包括應對壓力的方式、方法、既然各方面是客觀存在的,那么學會正確地對待和運用它。幫助他們成長為成熟的大學生應該能夠承受各種壓力,有效的面對,保持心理健康,應及時對心理壓力做出調整排泄。培養并提高大學生對心理壓力的承受能力,包括高校應當主動開展心理壓力訓練和挫折教育,從預防著手,提高大學生對待心理壓力的容忍力;使大學生樹立辨證的人生觀,采取有效的心理防衛機制,走出心理困境。全面提高了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自信心、意志能力的培養, 才能有效地增強他們抵抗心理壓力的承受力,從而避免大學生的因心理壓力過大而使挫折感的產生,造成嚴重的后果,使大學生能夠健康地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宋寶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7年8月.

[2] 段鑫星 程婧.《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科學出版社.2006年 1月.

[3] 何金彩 唐聞捷.《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發展》.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5年8月.

[4] 潘海紅.《大學生心理健康自助》.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 年8月.

課題項目:

本文系秦皇島市科技局立項課題“當代大學生心理壓力的調查研究―以秦皇島某高校為例”

篇8

【關鍵詞】 社會支持;適應,心理學;抑郁;焦慮;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 17(2007)07-0620-02

Association of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Styles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 ety Among Undergraduates/ FAN Rui-quan, CHEN Wei-qing. Department of B iostatistics and Epidemiolog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51008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ssociation of social suppor t and coping style with depressive and anxious disorders in undergraduates, and to provide support for thei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 447 undergraduates were sampled with stratified cluster random sam pling from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in Guangzhou. They were inquired with a se 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about their coping styles, social support, depre s sion and anxiety. Results

The students mainly used active ment al regulative mechanism for coping with psychological stress, by contrast, they less employed self-defense and exterior dredging mechanisms. The average score

of social support was 36.29,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social su pport score in different subgroup students. About 35.29% of the students definit ely or probably had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16.16% of them had anxiety symptoms . There was a nega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positive coping st yles and depression or anxiety. Passive coping styles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Conclusion Social support and co ping styles can affect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Key words】 Social support;Adaptation,psychological;Depressio n;Anxiety;Students

焦慮和抑郁是青少年常見的情緒障礙。劉賢臣等[1]報道16%的青少年有不同程 度 的焦慮,大學生中可能抑郁的人數高達43.93%[2];另一方面,由于大學生正處于 情緒、情感豐富但不穩定,人格逐漸成熟、意志發展迅速的青年期[3]。為了解心 理社會因素與抑郁、焦慮情緒的相關程度,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疾病防治提供理 論支持,筆者對廣州地區某綜合性大學在校生的抑郁、焦慮情緒癥狀及其與應對方式、社會 支持的關系進行了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將廣州地區某綜合性大學在校生按文、理、醫科進行分層,然后 以班級為單位,按比例隨機抽取1 50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1 447名大學生有效回答了問卷。 其中男生697名,女生751名;一年級學生338名,二年級學生321名,三年級學生373名,四 年級學生309名,五年級學生107名;醫科學生619名,文科學生460名,理科學生368名。

1.2 方法 以自然班為單位,對抽中的大學生以匿名方式進行自填問卷調查 ,內容包括一般情況、應對方式、社會支持、壓抑和焦慮情緒。

應對方式采用張林等[4]編制的“大學生心理壓力應對方式量表”,分為4個維度13 個因子,共有67個條目。心理調節機制維度包括調整心態(f1)、總結經驗(f4)、調整情 緒(f7)和調整認知(f9) 4個因子;自我防御機制維度包含推諉(f2)、否認(f3) 、 壓抑(f10) 、幻想(f11)、退避(f12)和合理化(f13)6個因子;外 部疏導機制維度包含轉移(f5)、宣泄(f6)和傾訴求助(f8)3個因子。

社會支持使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5],該量表有10個條目,分3個維度:客觀支持、 主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各維度評分越高,表明大學生感受的社會支持水平越高。

抑郁情緒使用流調用抑郁自評量表(CES-D)[6],該量表共有20項,主要的統計指標 是總分,其范圍為0~60分。總分≤15分為無抑郁癥狀,16~19分為可能有抑郁癥狀,≥20 分為肯定有抑郁癥狀。

焦慮情緒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6],該量表含有20個項目,20項總分均值為(29. 78±10.07)分,總粗分的正常上限為40分。

1.3 統計分析 所有數據用SPSS 11.0進行統計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t檢驗和偏相關分析方法。

2 結果

2.1 大學生心理壓力應對方式使用特點 見表1。

大學生使用調整情緒(f7)、調整心態(f1)、總結經驗(f4)、調整認知(f 9)等積極主動的自我心理調節措施的頻率較高,而推諉(f2)、否認(f3)、退避(f 12)等反映消極應對方式的使用頻率則相對較低。

2.2 大學生社會支持狀況 男生在社會支持總分、客觀支持、支持利用方面 的得分均比女生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2.3 大學生抑郁、焦慮狀況 大學生抑郁得分的平均值為(13.2±8.6) 分,與常模(11.52±9.43)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其中239人(16.52 %)可能有抑郁癥狀,272人(18.78%)肯定有抑郁癥狀。

大學生焦慮總分的平均值為(34.05±6.7)分,與常模(29.78±10.07)分比較差異有統 計學意義(P<0.01),其中有234人(16.16%)有焦慮癥狀。

2.4 心理壓力應對方式、社會支持與抑郁、焦慮情緒的相關分析 控制性別 、年級、專業、生源、是否獨生子女等可能的影響因素,將心理壓力應對方式各因子及社會 支持各維度與抑郁、焦慮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表明除因子總結經驗(f3)與抑郁無相關外 ,心理壓力應對方式的其余各因子與抑郁、焦慮均有相關性。其中心理調節機制維度的4個 因子(調整心態、總結經驗、調整情緒、調整認知)及傾訴求助、轉移、合理化與抑郁、焦慮 呈負相關;而自我防御機制的4個因子(推諉、壓抑、幻想、退避)及宣泄呈正相關。社會支 持各維度的評分與抑郁、焦慮均呈負相關性,表現為社會支持各維度得分越高,大學生的抑 郁、焦慮得分越低,見表3,4。

3 討論

應對方式是個體面對有壓力的情境和事件時所采取的認知和行為方式。許多研究均表明,應 對方式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7-8]。本研究發現,應對方式與大學生抑郁、焦慮之間 存在顯著相關,其中調整心態、總結經驗、調整情緒等積極的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水平存在 顯著的負相關,而推諉、壓抑、幻想、退避等消極的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顯著的正 相關。另外從壓力應對方式的總體使用情況來看,本研究調查的大學生多使用調整情緒、調 整心態、總結經驗、調整認知等積極主動的自我心理調節措施來應對心理壓力,而較少使用 推諉、否認、退避等消極的應對方式,說明該組大學生在面對挫折和壓力時,基本能夠以積 極的心態去面對,并能主動尋求各種心理調節措施來減少壓力帶來的消極效果。結果也顯示 ,依然有少部分大學生使用消極的應對方式,雖然在短時間內可以幫助減輕心理壓力,但從 長遠的觀點來講對身心健康則不利,應給予重視。建議重視對大學生應對方式的指導與矯正 ,在學生中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幫助他們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 以積極的方式去應對面臨的壓力,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社會支持是一個心理學概念,它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密切關系,群體中的社會支持狀況對群 體成員的生活質量和發展前途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缺少社會支持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 易導致不良行為發生[9-10]。范興華等[11]研究認為,當大學生面臨 壓力而焦慮時,有了社會支持,可以使大學生應對壓力的勇氣和信心倍增,并阻斷焦慮向抑 郁轉化,最終降低抑郁水平。從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可以看出,社會支持是心理 健康的保護因素,與抑郁、焦慮有很強的相關性,提示面對承受著心理壓力或有心理疾病的 大學生,應給予更多的關愛和支持,使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幫助他們從心理障礙中走出 來。另外,由于個體的社會支持感與客觀支持之間只有中等程度的相關,并且前者比后者更 有利于預測個體的身心健康[12-13],所以在給大學生提供各種客觀支持的同時, 必須大力促進大學生社會認知能力的發展,培養大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及情緒調節能力,以 提高大學生的社會支持感,促進身心健康。

4 參考文獻

[1] 劉賢臣,孫良民,唐茂芹,等.2 462名青少年焦慮自評量表測查結果分析.中國心理 衛生雜志,1997,11(2):75-77.

[2] 劉賢臣,唐茂芹,陳琨,等.SDS和CES-D對大學生抑郁癥狀評定結果的比較.中國心 理衛生雜志,1995,9(1):19-20.

[3] 姜乾金.醫學心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3.

[4] 張林,車文博,黎兵.大學生心理壓力應對方式特點的研究.心理科學,2005,28(1):3 6~41.

[5] 肖水源.《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應用.臨床精神醫學雜志,1994,4 (2):98-100.

[6] 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6-39.

[7] 鄭紅.大學生壓力應對中的問題與對策.教育探索,2006,178(4):110-111.

[8] 郭楠.大學生心理壓力和應對方式研究述評.醫學教育探索,2006,5(4):383-384.

[9] 陳耕春.我國城市成年人心理健康監測指標優化:社會支持程度調查研究.西安體院 學院學報,2001,18(1):99-100.

[10]劉廣珠.577名大學生社會支持情況的調查.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12(3 ):175-176.

[11]范興華,賀春生.友伴支持對大學生抑郁情緒的影響.湘潭師范學院學報:自 然科學版,2004,26(2):131-133.

[12]游潔.價值觀與大學生尋求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心理科學,1995,18(5):2 89-290.

篇9

[論文摘要]心理健康是現代健康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二十一世紀健康教育的主題。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本文論述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和高校體育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途徑和方法。

1.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

近年來許多調查表明,我國大學生中的大多數屬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約占20%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原國家教委曾對12.6萬名大學生進行調查和測試,發現存在明顯心理障礙者達到20.23%;更有資料表明,"在我國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學生有心理障礙,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來已達到30%??梢姶髮W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面臨著嚴重威脅,心理健康問題已經關系到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早日成才。因此,開展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維護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2.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現代大學生的特殊性

由于獨生子女在大學生中占有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過于溺愛,從而養成依賴性過強,自理能力差,強調以自我為中心,面對競爭、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擊缺乏承受力。

2.2人際關系不良導致情緒及人格障礙

在大學中,人際關系比高中要復雜的多,要求大學生學會與各種類型的人交往,逐漸走向社會化。但部分學生不能或很難適應,總是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際障礙。

2.3未來就業問題產生的心理壓力

隨著教學體制改草、大學擴招及雙向選擇就業等,打破人們以往那種上了大學就如同進了保險箱的觀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質和能力競爭的人才市場,因而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已是個普遍問題,這勢必導致大學生心理壓力劇增。

3.高校體育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1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塑造健康的心理

體育一般都具有艱苦、疲勞、激烈、緊張、對抗以及競爭性強的特點。體育不僅以其艱苦性來磨練大學生的意志,還在使身體健壯和意志堅強的同時,培育出一個愉悅、開朗、健康的心靈。

3.2緩解和消除大學生的精神壓力和心理障礙

大學生身體活動過程的同時也是自身情緒和情感體驗的過程,其中的表情、行為、意志等都可以真實地反映出來,因而很容易發現存在不同心理障礙的學生。而體育鍛煉有助于緩解肌肉緊張和生活緊張,促進大學生的情緒由消極、殘缺、扭曲向積極、健全、正常方向發展,從而可以化解大學生不良的思想情緒,使體育運動成為一種獨立的精神需要,從而促進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諧、全面、健康發展。

3.3提高大學生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

體育鍛煉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與社會的聯系。通過參加體育鍛煉,會使個體社會交往的需要得到滿足,豐富發展個體生活方式,這有利于消除工作、學習和生活等帶來的諸多煩惱,消除精神壓力和孤獨感。

4.關于高校體育教學的幾點建議

4.1開設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

體育課程應設置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使學生了解心理健康標準,心理健康的影響,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學生能夠在必要的時候,及時而恰當地對自己的心理狀態進行調整。還可以開設心理咨詢門診,從而預防和排除心理障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身心健康。

4.2結合體育運動的實際,加大高校體育教改力度

篇10

【關鍵詞】大學生 田徑運動 心理健康 促進作用

一、前言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追求和向往越來越趨向明顯。對于健康的定義,最權威的定義是由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健康不只是沒有身體上的疾病和病態(虛弱現象),而且是一種在身體(生理)上、心理上、社會上完全安好的狀態”。 從該定義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是健康所包含的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將心理健康定義為: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

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中文化層次較高的群體、高級人才的預備隊,對于我國未來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由于當前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才競爭日趨激烈、學習任務不斷加重等因素的影響,近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在我國,23.25%的大學生有心理障礙,20世紀90年代上升到25%,近幾年有的大學已達到30%。20世紀末國家教委的調查報告顯示:在調查的12.6萬名大學生中有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3]。如何促進心理健康成為醫學、心理學、教育學和體育學等多學科所關注的課題。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田徑運動的關系

1.大學生心理狀況調查

據調查,在總體大學生中,有35%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有32%的大學生心理問題應引起關注,有33%的大學生可能有心理障礙。另據調查,在參加田徑運動群體中,心理問題應引起關注和可能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共有59.6%;在非運動群體中,心理問題應引起關注和可能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共有68.8%。對運動與非運動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t檢驗。從這些調查中我們明顯看出,經常參加田徑運動的大學生明顯心理狀態要好于不經常參加運動的大學生。

2.參加田徑運動與不參加運動大學生心理壓力心理壓力狀況

非運動群體大學生在生理反應、認知反應和情緒反應維度均顯著高于運動群體大學生;運動與非運動群體在行為反應維度上差異不顯著。說明經常參加運動的學生軀體上的不適癥狀,抑郁、沮喪等消極情緒和認知上的偏差都少于不運動的學生;但運動不能緩解不良行為如吸煙、酗酒等。

3.大學生情緒狀況

總體大學生在各維度上得分與全國常模相比,在緊張、憤怒、疲勞、抑郁、精力、慌亂、自尊感維度均高于全國常模。說明,目前總體大學生在消極情緒維度(緊張、憤怒、疲勞、抑郁、慌亂)上,情緒水平較差;但在積極情緒維度(精力、自尊感)上,情緒水平較好。運動群體在抑郁、慌亂這兩個消極情緒維度上的得分非常顯著或顯著低于非運動群體(P= 0.003< 0.01,P= 0.010< 0.05),在積極情緒維度(精力、自尊)上的得分均非常顯著高于非運動群體。說明經常參加運動比不運動學生的抑郁、慌亂水平低,精力旺盛、自尊感強。

4.運動與人際關系的狀態

假設認為運動會影響人際關系,而心理健康會受到人際關系的影響,則人際關系是中介變量。人際關系的中介效應顯著。由于第4個t檢驗也是顯著的,所以,是部分中介效應。說明,一方面,運動對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正效應,即運動對心理健康有直接促進作用;另一方面,運動通過人際關系對心理健康水平有間接正效應,即運動能改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5.運動與情緒的中介效應分析

運動與情緒存在一定的影響,這是眾所周知的,并且相關研究顯示情緒是中介變量。很明顯,運動對情緒的影響都是顯著的,所以,情緒的中介效應顯著。由于第4個t檢驗也是顯著的,所以,是部分中介效應。說明,一方面,運動對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正效應,即運動對心理健康有直接促進作用;另一方面,運動通過情緒對心理健康水平有間接正效應,即運動能調節情緒,情緒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三、關于田徑運動與大學生心理健康調節的幾點建議

1.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壓力、人際關系、情緒狀況不容樂觀,這一現象學校、家庭和社會相關部門應高度重視,從各方面加以疏導。如對新入校的大學生進行心理測查,建立跟蹤式心理檔案,并定期進行心理監測,開辦多種形式的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講座和活動,加強對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和輔導的工作等。

2.應對不同群體加以的引導。對非運動群體大學生,應引導其積極參加體育活動,每周至少活動兩次,每次30min以上,最好參加多人共同參與的活動。對運動和非運動群體中心理問題應引起關注,可能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應加強認知干預和行為干預的心理輔導。

3.應根據不同性別特點制定針對性的緩解壓力、改善人際關系、調節情緒的體育活動方式,從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如針對女大學生交際交友、交談、與異往較不理想的情況,可多開展一些必須通過合作、交流才能完成的體育活動:即活動所設計的任務是單人無法獨立完成的,必須多人參與(有男有女)、互相配合;活動中必須進行交流、溝通;每個人的角色都是完成任務的焦點;使學生在交流、溝通、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高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4.體育教師在體育教育中,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體育鍛煉,掌握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參考文獻:

[1]關于世界衛生組織,http://who.int.世界衛生組織中文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