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壁牡丹范文
時間:2023-03-15 16:18: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畫壁牡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大家下午好!
我們實驗小學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周就要圓滿結束了,在此我代表學校,向給我們學校親切關懷和細心指導的教育局領導表示真誠的感謝!向在本次藝術周活動中具有出色表現、取得良好成績的各位同學表示熱烈的祝賀!向為本次藝術周活動付出辛勤勞動的老師、同學表示誠摯的感謝!正是有了教育局領導的悉心指導,我們藝術周的活動才能具有較高的水平,如此的具有藝術細胞!正是有了各位老師的精心組織和細心指導,藝術周活動才能如此豐富多彩、井井有條;正是有了各位同學的踴躍參與、勤奮好學,藝術周活動才能如此鮮活生動,令人難忘!
更令人高興的是,通過本次藝術周,同學們有了如下兩方面的體會:
一是要有參與意識和表現意識。同學們意識到參加藝術周活動是鍛煉自己的好機會,有句話叫“貴在參與”,同學們參與了,在活動中得到了多方面的鍛煉,獲得了經驗,獲得了成功,獲得了自信。這是非常寶貴的財富,所以同學們都積極地參與,充分地表現。
二是意識到參加課外活動不但不影響學習成績,而且有助于提高個人素質。通過參與活動,通過參加課外小組學習,同學們得到了別人沒有的本領,同時愉悅了身心、開發了智力,提高了學習成績。多參加藝體活動不但不影響學習,而且有助于提高綜合素質,有助于成為各方面都更加優秀的學生。
篇2
總是幻想在一個美麗的仙境,遇見了自己夢中的情人,她是那么的美麗多情,她是那么的關懷親密。仿佛在遙遠的天的另一邊,自己真正的一半,永遠在深情地等著你,永遠在脈脈地望著你。然而,這一切又是那么的虛無縹緲,那么地飄忽不定,那么的可望不可即。抑或在夢中見到,醒時更是惆悵長嘆。
感情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美麗花環,但也是上天懲罰我們的荊棘利劍。懂感情的人,永遠在享受上天的恩賜,但也一直在品嘗著由此帶來的苦果。愛與恨永遠交融,親與疼永遠相伴。
完美的愛永遠是一種理想,愛的遺憾才是人生的常態。
朱孝廉,這個年青趕考的書生終于來到自己夢中的幸福世界——“畫壁”世界,他也見到了自己的夢中情人————牡丹。他立刻被牡丹的美貌和氣質徹底迷住了。然而,在這個“純潔”的仙女世界,是絕不容許有男人闖入的。他遭到了追殺。牡丹為了救他,奮力把他推回到現實世界,而她自己卻要為心愛的人煎受煉獄之苦。朱孝廉第二次進入畫壁,是為了救牡丹,牡丹真的是自己的心上人,他又怎么能拋下她于不顧呢?為了能在畫壁仙境長久呆下去,他終于答應和翠竹假成婚,準備和翠竹等姐妹一起想辦法,奮力救出牡丹。芍藥,一個溫柔體貼,舉止嫻雅大方,感情豐富善解人意的領班仙子,她的職責就是協助姑姑維護仙界的法度和秩序??伤秊樗那樗袆樱舶祽僦恢卑档貛椭?,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和姑姑鬧翻。歷盡艱險,牡丹終于救出??芍煨⒘l現自己真正喜歡的是芍藥,而和他假婚的翠竹也對他動了真情。
本來非常平靜的仙女們的生活,因為朱孝廉的到來,徹底打亂了仙境的“秩序”。愛情、友情受到考驗;欲望、貪念,引發了一場仙界戰爭。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在面對三個對自己動了真情的女子面前,朱孝廉只有無奈地選擇離開。
世上有兩種男人,一種是愿意騙你一輩子的男人,一種是只愿意騙你一陣子的男人。朱孝廉到底屬于哪一種呢?
在自己心愛的男人面前,已是仙界最高管理者的芍藥,也只好作出艱難的選擇?!拔覑勰?,一直都愛你??墒?,你不應該留在這里,你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你的愛,我都感受到了,但我不能接受。我沒用,我沒有勇氣跟你在一起。今生沒有緣分,下輩子吧。我等你!”
……
我欣賞朱孝廉選擇離開的勇氣,欽佩芍藥所作出的艱難的抉擇。在感情糾葛面前,最好的結局莫過于選擇離開。
朱孝廉回到了現實,他呆呆地站在畫壁前。依然是那破舊的廟,依然是那寒冷的風,依然是那帶給他那么多喜怒哀樂的墻,以及墻上那幅似曾相識恍如隔世飄飄渺渺的畫。
我感嘆朱孝廉的奇遇,也感嘆人世的無常。莊周夢蝶,蝶夢莊周,無從考察,不必考察。然而,富貴榮辱,真如過路煙云,人生似夢,卻是祖先留下的古訓。
朱孝廉太幸運了,他終于在一個美麗的仙境中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他們在一起幸福的生活了好久好久!朱孝廉也太不幸了,美麗的神話永遠只是神話,神話永遠不會把現實變成神話,而現實永遠不會把神話變成現實。留給他的,只有永遠的痛。從此,他再也不會是那個從前的他了,他將永遠生活在思念和回憶之中。即使他揮慧劍,也斬不斷那帶給他愛和痛的情絲了。他只有羨慕那些無憂的耕者,只有凝望那些無知的孩童了。
世間最苦是鐘情。
篇3
清乾隆 畫琺瑯牡丹紋花籃 通高13.6cm,口徑14.9-18.7cm,足徑8.7cm
清乾隆時期的畫琺瑯工藝在康熙、雍正兩朝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作品數量難以數計,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精美之作。此籃為清乾隆內務府造辦處琺瑯作制造,為清宮舊藏?;ɑ@作海棠花瓣式,上連銅鎏金畫琺瑯扁提梁,銅鎏金圈足,足內白色琺瑯地,籃底以朱紅色楷書“乾隆年制”四字款。
花籃通體以黃色琺瑯釉為地,用紅色琺瑯釉繪飾盛開的牡丹花四朵,并點綴以紅、藍兩色的荷花二對,寓意富貴祥和。此花籃造型簡練,綻放的牡丹富麗華貴,色彩艷麗,其金屬成型、鎏金工藝及繪飾技法俱佳,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
此藏品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乾隆 琺瑯彩花卉紋瓶 景德鎮窯 高20.4cm,口徑4.8cm,足徑4.3cm
此瓶造型端莊秀美,胎體輕薄細膩,以紅、黃、綠、粉、藍等色,繪成姹紫嫣紅的花朵,在如雪似玉的釉面上,顯得嬌艷嫵媚,栩栩如生。畫面布局承中國繪畫融詩、書、畫、印為一體的傳統,頗具藝術感染力。
此瓶小口,短頸,圓肩,肩下漸收,圈足。瓶外壁白釉上以各色琺瑯彩料繪月季、天竹、臘梅、蘭花、山石圖案。肩部空白處以墨彩題“夕吹撩寒馥,晨曦透暖光”五言詩兩句,配以胭脂彩方形印章,引首為“佳麗”,下首為“金成”、“旭映”。外底藍料彩,雙方欄內“乾隆年制”雙行四字款?;ɑ芊N類繁多,襯托于白釉上更顯花團錦簇,富麗典雅。
此藏品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乾隆 雙耳活環金瓶松樹花卉瓶景 通高64cm,瓶高22.5cm,瓶口徑8.8-6.2cm,腹徑14.4-10.8cm
此瓶為清乾隆造辦處造,屬清宮舊藏。其特色在于以金石材質鑲嵌為瓶中所插花卉瓶景,精工細造,栩栩如生。瓶為鏨金雙耳活環方瓶,口沿飾拐子紋,瓶頸鏨回紋邊,兩側嵌獸面紋活環雙耳。瓶身四邊鏨環繩紋邊框,通體鏨錢紋錦地,又以雷紋條將瓶體清楚地間隔為瓶頸、瓶腹、瓶足三部分。瓶體四面鏨嵌紋飾,瓶頸四面均嵌靈芝、蘭花兩種花紋;瓶足嵌蓮花紋一周;瓶腹前嵌翠竹,后嵌桃枝,兩側各嵌、蜻蜓、蘭花、飛鳥紋。瓶中植物以碧玉葉松樹為主景,蜜蠟藤蘿花垂掛于樹間。樹下襯有青玉葉、芙蓉石花瓣的月季及白玉蘭花。
瓶景上所嵌湖色松石花紋與鏨金瓶體相互輝映,富麗堂皇。匠師以四季常青的松、早春的玉蘭和夏季的月季配嵌花卉紋的鏨金方瓶,寓意“歲歲平安”,堪稱乾隆年間宮廷像生盆景的佳作。
此藏品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 陳書 《歲朝麗景》工筆花卉
陳書(1660-1736年)為清代女畫家,字南樓,號上元弟子、南樓老人,太學生陳堯勛長女。她因官至刑部左侍郎的長子錢陳群的力薦,而成為歷史上作品入藏宮廷最多的女畫家。陳書的創作題材廣泛,人物畫為嚴謹精細的工筆重彩畫,其山水和花鳥畫為講求筆情墨韻的文人寫意畫。
此軸為她七十六歲時為雍正乙卯(1735)新春上元節供花寫生之作,畫面展現春暖花開,歲首迎新之喜氣。畫中盆景將數種花株移于瓷盆之中交錯植栽,為插花與盆栽藝術之完美結合。石意喻壽,加水仙、天竺,為“天仙拱壽”;旁搭百合、柿子、靈芝、蘋果,另有“百事如意”、“平安如意”等吉祥寓意。
此藏品現藏于博物院。
宋 佚名 《芙蓉》 工筆花卉
此幅工筆花卉為佚名之作,單繪芙蓉一枝,累累花苞,已次第綻放,布局、姿態自然而生動。舉凡花瓣之鉤勒、葉片之鋸齒筋絡,筆筆俱見功力。枝干、蕊萼,與葉之背面,兼采石綠及汁綠罩染,偃仰轉側之際,極見研麗真實。風格饒有宋代院體花卉畫細膩典雅的特質,應出自南宋畫院畫家之手。
此藏品現藏于博物院。
宋 青白釉纏枝蓮花印紋瓷壺
青白釉為瓷器釉彩的一種,又俗稱為“影青釉”,是一種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間的瓷器,盛行于北宋年間的景德鎮窯,其成色原理是以含鐵量很低的氧化鐵為著色元素。宋蔣祁《陶記》中:“江、湖、川、廣器尚青白,出于鎮之窯者也?!?印證了宋人把現在所說的“影青”瓷器叫做“青白瓷”的史實;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描繪道:“影青固甚薄之瓷也,乃有瓷質頗厚僅能一面影出青色雕花者,此則名為隱青?!?/p>
此青白釉瓷壺出土于漢陽十里鋪,造型端莊簡潔,壺身上方飾有纏枝蓮花印紋,其素雅端莊頗能體現宋瓷之文人風范。
此藏品現藏于武漢市博物館。
清 畫琺瑯花卉小杯
琺瑯釉是傳統工藝的一種,專指涂飾在金屬器物表面的玻璃質釉面,在制作技術上要兼顧釉與胎兩者性質;釉至少應調配到膨脹系數比胎質的小,同時熔點比胎質的低,才能完整的附著在器表以增添器皿的美觀。琺瑯器即金屬胎琺瑯器,是一種集金屬制作與琺瑯釉料加工處理為一體的復合性工藝制品。它既具備金屬貴重、堅固的特點,又具備琺瑯釉料晶瑩、光滑及適用于裝飾的特點。
篇4
久亮在洛陽畫院的畫室,不大,畫案卻不小。這樣的好處是不必旁騖,專心藝術。靜守專攻,潛心久之,必有不凡收成。久亮為人謙遜,不善言辭,不事張揚,但真正討論起中國畫藝術,耐心聽取,便可發現他不但有看法而且有想法,不但有選擇而且有方向。
誠然,“太偉大的變動,我們是無力表現的,不過這也無須悲觀,我們即使不能表現它的全盤,我們可以表現它的一角,巨大的建筑總是一木一石壘起來的。我們何不作這一木一石呢?”畫家畫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世間千水萬壑,一個山水畫家不可能窮其大觀,但一個山水畫家,可以將你領進屬于他自己的山川林莽??v觀久亮的繪畫經歷,我們可以從筆墨的變化中,從氣、韻、勢的變化中,感受到他的畫風的移動,由厚樸、篤真向恬和、淡靜,這個移動的過程,也是文人氣的誕生和濃化過程。筆墨背后,思考顯而易見。從而,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久亮的進步,有兩個動力――“思索”和“勤奮”。
中國山水畫,在歷史的演進中,不但綿延無盡,而且高峰疊起。自魏晉到唐,蔚為大觀,吳道子的“疏體”,李思訓的“金壁”,張與王維的“水墨”,各領;五代與兩宋,更是大家輩出;到元明清,山水畫尤成主流……可以說,中國畫史,元以來,幾乎是一部以山水畫為主導的歷史。史上,一座座高峰,給山水畫的丹青晚輩設置了一個個屏障,難以逾越,還有,西方現代藝術的一次次沖擊。但中國當代的山水畫家,沒有望而卻步,在傳統與現代的時空交匯點上,他們努力探索,尋求新的發展。略顯遺憾的是,當今洛陽,以牡丹為著力核心的花鳥畫,大勢領先,追隨眾多,能夠堅守一方山水,孜孜以求,尤為可貴。久亮不但堅守,而且正在一層層地,修筑屬于自己的藝術高地。
創新,是穩站于傳統之上的作為,而非盲目立異。既得到中國傳統筆墨精神的滋養,復加以善于動腦,專心致力,于是,久亮2003年在第二屆河南省中國畫藝術展覽拿了佳作獎,2003年臺北和大阪當代畫家精品年展,優秀獎,2004年,《秀水可居》,第十屆全國美展,河南省銀獎。臺階越登越高。然而近期,久亮的創作又有出新――把垂直、水平等裝飾元素納入渾厚、闊大的北方風貌的山水,諸如《金秋絮語》,《鄉原情夢》,北方丘壑,本來以蒼、干為本色,“裝飾化”的結果,出乎意料,使人產生了“潤”的奇幻感受,產生了“水的歷史造就”的審美聯想,堪為有益探索。
藝術之旅沒有捷徑,其如宗教朝圣,必須心懷虔誠,不僅要敬畏,而且要執著。故而,謙虛謹慎,勤學善思,不讓一日空唱,當是青年為藝之要,我看,久亮做到了這些,因而新成績、新高度可期也。
人物鏈接:劉久亮
篇5
下面將館藏磁州窯一些代表瓷枕介紹如下,以供廣大瓷枕愛好和收藏者鑒賞。
1.宋白釉黑彩孩兒垂釣紋枕
長29厘米,寬22.1厘米,高11.8厘米。枕呈腰圓形,頂面出檐,前低后高,兩端翹起,周壁直立,繪纏枝花卉紋。枕面繪粗細兩道墨線的邊框,框內正中繪有一名童子,頭梳劉海,身著緊袖長衣,手持魚竿,在長有小草的河邊,垂釣河中游魚。三條小魚競相爭食,其中一條已咬釣鉤。畫面簡潔空靈,寥寥數筆,將恬靜的鄉村景象和兒童天真可愛的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瓷枕底部壓印“張家枕”戳記,說明燒造這件瓷枕的窯戶是“張家”。據統計,當時燒造瓷枕的窯戶有“張家”、“王家”、“李家”、“趙家”等,而以“張家”的聲譽最高,燒制的時間最長。這種壓印戳記,是一種商家廣告現象。
2.宋白釉黑彩孩兒蹴鞠紋枕
長30厘米,寬18.5厘米,高10.8厘米。枕呈八棱形,枕面周邊出檐,前低后高,兩端微翹,周壁直立,繪纏枝花卉紋。枕面周邊繪粗細兩道墨線邊框,框內繪一位童子,頭梳雙丫小辮,身著長袖花衣,下穿肥褲,躬身擺臂伸腿踢球。瓷枕底部壓印“張家造”戳記。此枕構圖簡潔,生動傳神,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畫面的內容說明早在宋代,足球就已成為百姓喜聞樂見的游戲。
3.宋白釉黑彩蘆葦仙鶴紋枕
長29.5厘米,寬20.7厘米,高11厘米。枕呈腰圓形,周邊出檐,前低后高,兩端微翹,周壁繪纏枝花卉。枕面以粗細兩道墨線為框,框內繪有一只仙鶴漫步于蘆葦叢中,仙鶴回首顧盼,含情脈脈,塘邊蘆葦迎風搖曳。瓷枕底部壓印“張家造”戳記。此枕以簡潔生動的畫面營造出仙鶴求偶的自然景象,情趣盎然。
4.宋白釉黑彩鴨蓮紋枕
長30.8厘米,寬23厘米,高12.8厘米。枕呈如意形,周邊出檐,前低后高,兩端微翹,周壁繪纏枝花卉。枕面繪出粗細兩道墨線如意形邊框,框內繪小鴨在荷塘蓮花下追逐戲水,形態逼真,活潑自然。底部戳印“張家造”三字款識。
5.宋白釉刻雙鹿紋枕
長25.3厘米,寬21.3厘米,高13厘米。枕呈四出花瓣形,枕面微凹,周壁直立。枕面邊飾雙線和菱形花葉紋一周,中間以雙線作開光,開光內繪兩只小鹿,眼睛圓睜,雙耳直立,短尾上翹,鹿身有美麗的花斑,悠然自得地跪臥于湖邊草坪上。畫面和諧融洽,動物神態逼真,刻工技法簡潔流暢。
6.宋灰白釉剔花枕
長24.8厘米,寬20.2厘米,高13.1厘米。枕呈腰圓形,上面四周出檐,前低后高,兩端微翹,周壁稍有弧曲,平底無釉,有一透氣孔。枕面雙勾線作邊框,內剔劃一盞宋代瓷燈。燈身好像倒置的淺碗,下承筒形支柱,連接盤形托,燈身與底托上下對稱,兩側裝飾卷葉紋,畫面內容十分新穎。
7.宋三彩劃花牡丹紋枕
長37.3厘米,寬25厘米,高13.7厘米。枕呈半月形,立壁外有一凸孔,平底無釉,前低后高,兩端翹起。枕面以雙線繪邊框,邊緣周圍繪一圈卷草紋。中心有五道黑線作半月形開光,開光內繪折枝牡丹紋,花朵為黃色,枝葉呈綠彩,立壁繪一周花葉紋,裝飾優美。
8.金白釉黑彩蜻蜓點水紋枕
長32.2厘米,寬24厘米,高14厘米。枕呈如意形,前低后高,兩端上翹,中間下凹,枕面周邊以三條曲帶紋和三條粗細墨線繪如意形開光,開光內繪一只體態輕盈的蜻蜓,平展雙翅,翩然飛舞于湖邊花草叢中。枕壁為二方連續卷葉紋,后立壁有一氣孔。平底無釉,有“張家造”戳印,底面偏左有楷書款“張大家枕”款識??钭R上覆一荷葉,下托一荷花。此枕為磁州窯典型代表作。
9.金三彩釉虎形枕
長41.5厘米,寬17厘米,高12.5厘米。枕為臥虎形,虎尾盤至前身近肘部,四肢趴臥,周身繪褐色虎皮紋。虎背為枕面,呈橢圓荷葉狀,葉稍外卷有清晰綠色葉脈紋。老虎臥于一塊不規則弧形平陶座板上,面部眉骨突出,兩眼簾垂閉,一副閉目養神安然自得的神態。此枕可謂古代雕塑藝術佳品。
10.金黃褐釉蘆雁圖虎形枕
長34.3厘米,寬13.4厘米,高10.5厘米。枕呈臥虎形,縮頸低頭,雙目圓睜,前肢墊于頜下?;⑸硎┖稚裕煤诓庶c畫瞳孔和眉骨,并勾畫皮毛斑紋。枕面上繪蘆雁圖,兩只大雁口銜蘆葉,在蘆葦塘上比翼齊飛,畫面生動簡練,線條柔和自然?;⒄淼撞坑心珪疤┖臀槟晡樵鲁跗呷铡?1字,是金代磁州窯帶有紀年的一件珍品瓷枕。
11.金綠釉黑花詩文枕
長30.5厘米,寬23厘米,高12.8厘米。枕呈如意形,前低后高,周壁直立,枕面周邊繪粗細四條墨線邊框,框內書草書七言詩句:“水風輕蘋花漸老,月露冷梧葉飄黃。”周壁繪卷葉紋,底有“張家造”戳印。
12.元白釉黑花詩文枕
長27厘米,寬13.8厘米,高11.5厘米。枕呈長方形,枕面以三道墨線繪出不規整的菱形開光,開光內有楷書《喜春來》詞一首:“牡丹初放安排謝,朋友才交準備別,人生一世半癡呆,如夢蝶,不覺日西斜?!遍_光外四角均繪有不同形狀的荷花各一朵,每朵花旁各書有一字,順時針讀為“高枕無憂”。枕前立壁開光內繪花草叢竹,后壁開光內繪一位士人傍依荷花,枕左右兩側繪開光荷花。底面墨書“古相陳家造”五字款識。
13.元綠釉刻花墻紋瓷枕
篇6
《釋名?釋宮室》云:“亭,停也,人所停集也。”亭原是供旅人途中遮蔭避雨、稍事停憩的簡易建筑。大多坐落在村頭、路旁、渡口和山野之間,供過往行人歇腳,稱為路亭。有些路亭會有壁畫和雕刻,有文人墨客途經此處,觀其景致,品其聯額,亦會借題發揮,即興作詩,題于亭壁。而有不同見解者,便又加以點評,路亭成了詩亭。饒州干越亭上的題詩就有上百首。晚唐詩人薛能經過蜀地飛泉亭時,曾看到“亭中有詩板百余”。
兩晉時期,文人雅士常在亭間集會,詩酒唱和。傳越王勾踐曾植蘭于此的浙江紹興西南的蘭亭,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這天,王羲之與名士謝安、孫統、孫綽等42人于此宴集,眾人列坐水邊,酒杯盛滿黃酒,放入曲折流動的水道中,隨波逐流,酒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就飲酒賦詩。此次雅集,《蘭亭序》得以誕生,天下聞名。
大凡風景勝地,多有亭綴其間。泰山天柱峰頂西面有望河亭,每至晚霞西映,山亭一片火紅,可觀“黃河金帶”和“云海玉盤”。四川青城山的茅亭,杉木為柱,樹皮蓋頂,抑或干脆依樹而建,就其干為柱,以其根為凳,枯枝古藤裝修欄桿,不似雕工,勝似雕工,極具天然情趣,與清幽的山林景色融為一體,如自然生長,生機勃發。遇雨時滴水不漏,天晴,則瀝下點點甘霖。綠蓋紅妝錦繡鄉,虛亭面面納湖光。瀲滟湖水之上,亭更有一番韻味和浪漫氣息。楊萬里《池亭》一詩中言道:“小沼才階下,孤亭恰水邊??ヒ挥耒R,上下兩青天。”且看小橋那頭,綠樹掩映中隱現翹角飛檐,青荷擎蓋,綠柳垂青,倒影如畫,別有天地在人間。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亭,自古送別之所,古驛站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樓中人望盡天涯路,柔腸百轉難解相思苦。寒蟬凄切之時,柳永與心愛之人對長亭,執手相看無語凝噎?!板氤叩奶炷系乇保畷r間月缺花飛。手執著餞行杯,眼閣著別離淚……好去者,望前程萬里!”那崔鶯鶯十里長亭送別張生,盼他早日高中歸來,雖有離愁,更多的卻是歡喜與企盼。
亭,亦有明麗嫵媚的色彩。借問漢宮誰得似?沉香亭北倚欄干。沉香亭吟詠著唐詩,牡丹妃子,國色天香,花偎人笑,人賽花嬌,李白的詩雄渾大氣,卻也提筆淋漓而下三首婉約《清平調》。牡丹亭上,纏纏綿綿一臺昆曲,超越生死的情與愛在水磨腔的詩情畫意里濡染浸潤,到今天,風采依舊,華麗依然。
亭是大自然中的幽雅小品,它空靈,通透,極具詩詞畫意的一種空間美。亭之妙處,在于“虛”,在于“空”,虛空納萬境。宗白華說:“中國人愛在山水中設置空亭一所。戴醇士說:‘群山郁蒼,群森薈蔚,寧亭翼然,吐納云氣?!隆逗撏ぁ吩娫疲骸┯写送o一物,坐觀萬景得天全?!咴屏置慨嬌剿?,多置空亭,張宣題倪畫《溪亭山色圖》詩云: ‘石滑巖前雨,泉香樹杪風,江山無限景,都聚一亭中?!?/p>
小紅橋外小紅亭,小紅亭畔,高柳萬蟬聲。蘇州網獅園,有亭名“月到風來”,風月為我所有矣。靜坐亭中,觀行云流水,鳥飛花落,佳境天成,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天地之間若是沒有了亭,將缺失多少自然生命的生機意趣!
(惠軍明選自《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8月26日)
賞 析
篇7
琺瑯器即金屬胎琺瑯器,是以金屬和琺瑯釉為材料裝飾而制成的復合性工藝制品。按照不同的裝飾工藝,它分為掐絲琺瑯、畫琺瑯、鏨胎琺瑯,以及將兩種或兩種以上工藝結合共同裝飾一件器物的復合琺瑯等。它首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手工藝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深刻文化內涵。盡管它的工藝源自阿拉伯地區,但自元代傳入中國后,歷經各朝代變革改進,已完全被賦予了華夏民族的傳統風格,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其中既可陳列、又可日常實用的乾隆琺瑯茗壺,由于宮廷琺瑯作內人員的更替和缺乏,可能總體藝術水平要遜于雍正時期,但是瑕不掩瑜。其裝飾題材較雍正時卻更加豐富,除山水、花卉、花鳥外,還有中國或西洋人物和各種洋花圖案,且圖案繁復,不留空白,不題寫詩句。其造型雍容華貴,色彩富麗堂皇,紋飾寓意吉祥,工藝超凡脫俗,至今已成為了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的一朵奇葩。
一 乾隆掐絲琺瑯茗壺
掐絲琺瑯為琺瑯器品種之一,一般特指銅胎掐絲琺瑯,又稱“景泰藍”。它有著五彩斑斕、華麗奪目的魅力,其制作是在金、銅胎上以金絲或銅絲掐出圖案,再填上各色的琺瑯,最后通過焙燒、研磨和鍍金等多道工序才完工。而乾隆掐絲琺瑯茗壺,胎壁制造厚重堅實,造型工整,鍍金光亮,金碧輝煌,具有“金光燦爛、厚重堅實”的特征。
乾隆時期掐絲琺瑯工藝大發展、大繁榮,其制作茗壺的胎子胎骨厚重,銅質精純,有的茗壺甚至用昂貴的黃金制胎?,m瑯釉色彩之豐富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且琺瑯釉料均無透明感,砂眼減少,細膩光滑。圖案裝飾除運用了仿古的獸面紋、幾何紋以外,還繼承了明代勾蓮花的做法,并努力追求繪畫的意趣,將人物故事、山水亭榭、花鳥蟲魚作為裝飾,取得了較好的裝飾效果。同時鍍金、鏨刻不惜財力與功力,刻飾精美,金色濃重。當時掐絲琺瑯茗壺的工藝,還常與畫琺瑯工藝一道結合,并且鑲嵌珠寶及珊瑚、松石各色料珠為飾,頗具皇家風范。
掐絲琺瑯錦紋扁壺(圖1)
此壺高12.4厘米,口徑3.8厘米。壺圓口,短頸,壺肩部附銅鍍金雙獸耳,扁圓腹,長方形圈足。其通體施藍色琺瑯釉為地,頸飾掐絲如意云頭紋。壺身兩面布滿了銅鎏金鏨花忍冬紋,并將腹部劃分成排列有序的長方格,格內飾紅色錦紋。足飾鍍金鏨花云頭紋,足內鐫楷書“乾隆年制”四字款。此器造型仿自戰國青銅器,胎壁厚重,金工富麗,釉色清純,錦紋工整。特別是金光燦爛的銅鎏金鏨花工藝,與多彩的掐絲琺瑯工藝錯落有致地排列組合以后,產生了器型獨特、立意新穎、紋飾美觀、金碧輝煌的良好效果。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奶壺(圖3)
通高12厘米,口徑13厘米。壺蓋凸起5層,鍍金蓮花頂上有寶珠鈕。通體施淺藍色琺瑯釉為地,蓋環周飾各色花卉、云紋,口緣下及柄飾忍冬紋,腹及流飾彩色纏枝蓮紋。近足處飾蓮瓣紋。壺底鍍金并鏨十字杵紋,與眾不同,中心部位鏨陰文“乾隆年制”楷書款識。
掐絲琺瑯鳧形提梁壺(圖4)
通高15.3厘米,寬25厘米。壺為立鳧形,平首,開屏尾,背馱提梁壺。銅鍍金如意云頭紋方形提梁,獸形鈕。通體施天藍色琺瑯釉地,掐絲填釉各色纏枝小朵紋,胸腹為各色蕉葉紋,并且鏨陰文“乾隆年制”楷書款。該壺生動別致的鳧形壺身是乾隆琺瑯器的一種典型造型,而以動物禽鳥類作為器物造型,此前未有,故該壺具有乾隆琺瑯器的顯著特點。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多穆壺(圖5)
通高53.4厘米,口徑10.4厘米,底徑14厘米。壺以銅鍍金龍首做柄手和流,蓋頂嵌珊瑚珠為鈕,蓋部開光內飾螭紋。壺口及壺身三道銅鎏金圈箍,皆鏨花蔓草紋,并且鑲珊瑚、松石各色料珠為飾。壺通體飾天藍色琺瑯釉為地,飾雙線彩色纏枝蓮紋。圈足勾蓮花紋,嵌長條銅鍍金板,鏨陰文“大清乾隆年制”楷書橫行款。“多穆”是蒙語“奶茶壺”之意,為蒙、藏少數民族盛裝水或酥油茶的器皿,而乾隆朝于裝飾上融入了漢文化元素,具有制作考究、剛柔兼具的特點。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賁巴壺(圖6)
高23厘米,寬11.5厘米,足徑7.4厘米。壺為塔式,頂如塔剎,雕五座蓮瓣,各有變化,上托寶珠鈕。通體施淺藍色琺瑯釉地,上飾彩色纏枝蓮及六瓣形花卉紋。腹部飾六大朵盛開的纏枝蓮花,座飾纏枝蓮紋。底雙方框內鏨陰文“乾隆年制”楷書款。此器型又稱“凈瓶”,原為佛教法器。它是唐宋時期由地區的金屬制品演變而來的,故民族特色十分顯著,后于乾隆朝將其制成琺瑯器。
二 乾隆畫琺瑯茗壺
以單色琺瑯釉料直接涂畫于金屬胎為地,然后用琺瑯釉料按照圖案設計的色彩,以此繪制人物、風景、花卉等紋飾,最后經入窯高溫烘燒,出窯經磨光與鍍金而成的,是為畫琺瑯。它還有非金屬胎的,例如瓷器、紫砂、玻璃等,稱之為“琺瑯彩”,是與瓷器有關的僅有的一種琺瑯工藝。
出于較高的使用頻率,乾隆畫琺瑯茗壺風格多樣,異彩紛呈。它的制作工藝借鑒、吸收了掐絲琺瑯器、瓷器以及料器和畫琺瑯,茗壺造型豐富,題材廣泛。它既有仿掐絲琺瑯、青花瓷器等工藝的畫琺瑯作品,又有仿古器、仿生器、同時使用兩種琺瑯工藝完成的器型,還有飾以各色纏枝、折枝、四季花卉,以及仕女、母嬰圖、歲朝、嬰戲和花鳥魚蟲、螭龍夔鳳、幾何圖案等的品種。另外出于乾隆帝對西方畫琺瑯茗壺的偏愛,將眾多西洋畫師養在清宮,使得他們與中國工匠一道,共同為其制造了許多中西合璧的畫琺瑯作品。其中的茗壺更是美不勝收,嘆為觀止。
畫琺瑯團花紋提梁壺(圖7)
通高17.3厘米,口徑5.3厘米。壺高提梁,通體以白色琺瑯釉地,提梁與壺的口、足邊繪勾蓮等折枝花卉。蓋及壺身通繪色彩斑斕的圖案式團花簇錦紋,為乾隆時期流行的裝飾手法。壺底白釉,藍色雙圈內書藍色“乾隆年制”楷書款。此壺做工精細,設計巧妙,設色明快,賞心悅目,為乾隆時期畫琺瑯器中的珍品。
畫琺瑯八棱開光提梁壺(圖8)
通高37.8厘米,口徑8.8厘米,足徑13.3厘米。壺呈八棱形,上置鍍金嵌金星料提梁,鍍金曲流,下置銅鍍金“S”型足架,架下為一可盛燃油的畫琺瑯紋小盒。點燃后,可以加熱。壺身八面開光,開光內相間排列設色山水和花鳥圖各四幅。壺底及油盒底均署仿宋體“乾隆年制”豎行四字款。提梁壺的造型仿西洋式樣,紋飾為筆墨工致的中國山水花鳥畫,制作集金屬、琺瑯和料器等多種工藝,為一件融合中西文化的畫琺瑯經典之作。
畫琺瑯牡丹紋扇面式壺(圖9)
此壺高9厘米,口徑6.4×5厘米,足徑6.2×5.1厘米。銅胎,通身裝飾黃色琺瑯地畫琺瑯紋。腹呈扇面形,壺身四面繪寫生牡丹花紋飾。曲流,柄為螭形,均飾以螭紋。以白色琺瑯鋪壺底,紅色雙方框內書紅色“乾隆年制”四字楷書款。此壺黃色地上之各色牡丹盡顯宮廷富貴之氣,可謂雍容華貴,色彩艷麗,造型獨特,出手不凡。
銅胎畫琺瑯紋執壺(圖10)
此壺高9.1厘米,口徑6厘米,腹徑10×10.1厘米,足徑6厘米。執壺在主題上標新立異。壺腹呈扁長方形,壺身四面皆凸起菊瓣形開光,開光內繪大朵盛開的紋為裝飾,雖造型夸張,但主題突出。蓋面繪菊瓣紋,彎柄,曲流,柄、流皆以小朵紋為飾。圈足為菊瓣式,內鋪白色琺瑯為地,藍色雙圈內署“乾隆年制”仿宋體款。執壺不管是在藝術特點、繪畫技法方面,還是于造型設計、燒制工藝上均屬上乘,堪稱乾隆朝畫琺瑯工藝的絕代佳品。
畫琺瑯勾蓮紋壓柄壺(圖11)
通高10厘米,口徑5.8厘米,足徑4.3厘米。壺通體以白色琺瑯為地,蓋與壺身則通繪寶藍色纏枝蓮花紋和如意云頭紋,口邊和近足處飾以如意云頭紋。壺蓋鈕、壓柄、把手及口流處均銅鍍金。足內白釉地,書藍色“乾隆年制”雙行楷書款。此壺構圖簡潔、用色明快,有仿青花瓷的效果。同時它皇家氣派的造型、古樸素雅的色彩、精制細膩的畫工,別具新意,拍案叫絕,不愧為乾隆朝畫琺瑯精品。
掐絲嵌畫琺瑯山水圖執壺(圖12)
通高8.5厘米,口徑5.3厘米,足徑6.8厘米。壺銅鍍金龍首流和曲柄,臥足。通體施天藍色琺瑯釉為地,蓋平頂飾纏枝蓮花紋,云頭式開光內繪畫琺瑯山水景致,中心有桃花鈕。腹部飾神龍及雙鳳穿花紋,兩側各有一云頭式開光,內嵌畫琺瑯粉彩山水雅景。底鍍金,雙方框內鏨陰文“乾隆年制”楷書款。此器造型小巧玲瓏,精致別雅,制作工藝考究,畫面秀麗,是一件風格鮮明的乾隆掐絲嵌畫琺瑯器。
金胎掐絲琺瑯嵌畫琺瑯執壺(圖13)
執壺通高39厘米,寬25.5厘米。壺為葫蘆式,以黃金為胎。通體施藍色琺瑯地為飾,兼飾掐絲琺瑯纏枝蓮花紋,掐絲線條規整。同時作多處開光,并于開光內施仕女、山水、花蝶等彩繪畫琺瑯,圖案繪飾精美。壺身多處鑲嵌珍珠和珊瑚,盡顯富麗堂皇的皇家氣派。銅鍍金龍首流,如意形曲柄。底座為銅鍍金并鏨蓮花紋為飾。壺底鏨陰文“乾隆年制”楷書款。此器以畫工精致的中國傳統繪畫為題材,符合皇家的審美情趣,為乾隆朝琺瑯茗壺之極品。而采用昂貴的黃金為琺瑯器胎體亦始于乾隆朝,此壺正好折射出乾隆朝皇家的雄厚財力和奢侈生活。
金胎掐絲嵌畫琺瑯開光仕女圖執壺(圖14)
此壺為金胎,通高39厘米,寬28厘米,口徑7.3厘米,足徑12.3×11.7厘米。壺蓋頂圓托內鑲嵌紅珊瑚珠,并且以金鏈將蓋與梁相連。壺頸鏨飾花卉、如意云頭、蕉葉紋各一周。青金石、綠松石各一鑲嵌于梁、柄所飾花托內。壺身施藍色琺瑯釉地,而蓋、頸、肩及腹、足均以嵌畫琺瑯片作開光,開光內繪仕女、山水、花卉,開光外為掐絲琺瑯勾蓮紋;腹部主體紋飾作兩面花瓣式開光,且開光內繪《庭院母子圖》,其色彩艷麗、細膩。柄、流、梁與壺體焊接處,均有張口龍首為飾。壺底鍍金,雙方框內鏨陰文“大清乾隆年制”楷書款。乾隆琺瑯茗壺以銅胎居多,金胎少見。而此金胎執壺不僅沿用了明代金樣式執壺造型,而且開光內圖案中西合璧,于中國傳統繪畫中雜糅了歐洲繪畫的表現技法,更為一件少而精之皇家極品。
金胎鏨花嵌畫琺瑯開光西洋仕女圖執壺(圖15)
篇8
【關鍵詞】明代建筑繪畫;吉祥圖案;規格化;定型化
東岳稷益廟位于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城西南20公里的陽王村,當地人俗稱它為“陽王廟”,相傳是供奉后稷和伯益的廟堂?,F今東岳稷益廟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從外觀上看這座存在了幾百年的國寶像是被塵封了多年的壓在箱底的寶貝,平靜、寂寥而又難掩其光芒。一扇朱紅的鐵門,一把鐵將軍將它與世俗隔離開來,已經不允許外人隨便進入了。
這座稷益廟在佛教和壁畫研究領域名氣很大,已經有很多相關領域的專家對它進行過考證研究,也留下了一些相當珍貴的資料,還有一些專家正在接著考證研究,希望還能從中發現新的有意義或有爭議的地方,為我們的歷史資料作補充或訂正。對于稷益廟以及它精彩絕倫的壁畫,關于歷史的相關問題由于還存留有一些文字以及有文字記錄的碑文,專家們能夠發掘的資料大部分已闡述詳細。本文從稷益廟壁畫以及建筑繪畫中的裝飾紋樣中分析一下東岳稷益廟的裝飾藝術特色。
稷益廟現存主體建筑為明代遺構,壁畫在現存的明代壁畫中屬巨幅佳品,而明代的裝飾圖案整體來說比宋代有了進一步的變化,逐漸向精純、淳樸方面發展,色彩較濃艷,國畫裝飾逐漸流行,吉祥圖案盛行。圖案設計也漸次走向規格化、定型化。
走進稷益廟院落布局,軸線上原由南向北依次建戲臺、獻殿、正殿,東西兩側建有翌室及廊房,現僅存正殿、戲臺、獻殿基址。正殿,元至元年間(1335-1340)重建,明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年間擴建重修。殿內東南西三面滿布壁畫,面積131.11 平方米,壁畫保存基本完好,東西兩壁以臺階式布局,寬8.23米,最高處達6.18米。
有關壁畫的年代在《重修東岳稷益廟碑》記載:“正德間……百工殫巧,金碧摛輝?!绷硗庠谡钅媳谖魃议g上邊尚存壁畫的年款和畫師的題記,“正德二年秋九月十五日工畢,翼城縣畫師常儒、男常耕、常耜,門徒張絪,本州(絳州)畫士陳圓、侄陳文、門徒劉崇德”,可見壁畫是正德二年(1507 年)由翼城畫師常儒、絳州(今新絳縣)陳圓帶領繪制完成。從而確定了壁畫確切的年代。再者在正殿內脊桁的另一木板留有“重修展蓋正殿六間四社人等同建,各邑人匠,……畫匠杜忼”。從而我們在這里可以看到在后來的重修中還有畫匠杜忼參與到壁畫的繪制或修復中。
稷益廟壁畫的內容描繪比較特別,在通常的寺觀壁畫中未有發現。畫面中描繪的既不是佛教中的佛、菩薩等佛教人物和內容,也不是道教神袛的內容和神仙,它所描繪的是我國古代神話歷史傳說。壁畫繪百官、農民朝圣、稷益傳說、燒荒狩獵、伐木耕獲、山川園林等故事。歌頌了大禹、后稷、伯益為民造福的事跡,表現了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堅忍不拔的精神。繪畫藝術極其精美,技藝精湛,堪稱是我國壁畫遺產中的又一瑰寶。
我們先從壁畫中分析一下裝飾紋樣的藝術特點。東壁正中畫面主要繪朝圣圖,以朝圣伏羲、神農、黃帝三圣帝。三圣殿面闊三間,繪以盤龍柱、黃綠琉璃瓦蓋頂,兩旁還有配殿。殿前植有梧桐、月季、松竹、槐樹等花卉樹木。三圣帝坐于殿中,頭戴圣冠,圣冠頂部皆畫有紅白兩個圓圈好似青天和紅日;坐在正中的黃帝身著青色大袍,坐于左右兩邊的二帝都著紅色長袍。大殿橫梁上所繪紋飾為散點式斗拱圖案和如意紋二方連續圖案,而畫面中上部地面裝飾紋樣則采用了四方連續紋樣菱形云龍紋,屬于“菱形連綴”?!傲庑芜B綴”是傳統構成技法之一。一般以適合紋樣填入菱形內,多以花卉組成,而壁畫中填入紋樣則為云龍紋,彰顯壁畫中主人公三圣帝的帝王身份。其中的云紋畫法皆為明清時期典型的畫法。行云綿延似流水,臥云平擺似如意。這些云像云不是云,主要表現在意境上,天上不會有像流水、像如意的云,這種創造的“天上彩云”正是來自生活、高于生活,浪漫生動的藝術表現手法。中下部地毯裝飾紋樣為長方形適合紋樣,邊緣紋樣為二方連續的波紋式,中間紋樣仍為云龍紋,四方角隅則為纏枝蓮紋。
東壁上部繪有后稷誕生故事組畫,這些場景中的人物、房屋、花草樹木、動物、山巒等占畫面不大的地方,但畫師能夠非常細致嚴謹生動地表現出畫面一系列場景。而這組畫中出現的地面裝飾紋樣則運用了方形適合紋樣。紋樣的角隅位置還是繪入云紋加以裝飾,而中間的方形位置則填入了流水紋。這種紋飾屬于四方連續紋樣重疊式構成,這種紋飾在明清時期流行,常以各種錦紋、水紋、冰裂紋做底紋,多以連綴式組成,通常還會繪有浮紋,但這幅紋飾中沒有繪入浮紋。
西壁畫面以朝圣東岳、后稷和伯益為中心,以三圣殿前的一部分布局,殿臺、樹木為近景,午門、軍帳為中景,山川、云樹為遠景,祭廟樓閣為兩翼,形成宏大場面的縱深空間感覺。內容主要有朝拜、耕種、收獲、燒荒、狩獵、農婦送飯、碾場等畫面,表現晉南地區農村生活場景。西壁畫面中地板的紋飾為四方連續紋樣八達暈式構成。八達暈式由幾何形和自然紋結合在一起組成。以團花為連接點,四方皆是幾何形骨架,中間填充圖案則為云龍紋,但是和東壁的龍紋有所不同,龍紋形態優美長有雙翼。中下部地毯裝飾紋樣為長方形適合紋樣,邊緣紋樣為二方連續的散點式,中間紋樣仍為云龍紋。在東西兩壁的上部,群峰林立,云霧繚繞,其中包括有小橋流水、宮殿房屋、田地、郁郁蔥蔥的樹木,人物掩映其中。
南壁東梢間主要表現張大帝帶領府吏赴會朝圣的場景,其中山水部分占到畫面二分之一,畫面主要通過山水把人物的關系展現出來。其中山水山巒重疊、云霧繚繞其間,其中樹木和祠山張大帝的宮殿掩映在山水之間。
南壁西梢間表現的是酆都獄門和陰曹地府圖。畫面中山水部分占到整體畫面二分之一還多。整體畫面中把酆都獄門置身于山崖峭壁之間,人物錯落有致的安排于其中。
接下來我們再分析一下稷益廟中建筑繪畫裝飾紋樣的特點。位于廟宇內頂部的平梁、斗拱間隙皆繪有精美的建筑裝飾畫。稷益廟四方斗拱間隙繪有黑底描金云龍紋。云紋畫法皆為明清時期典型的畫法,繪有如意云、行云、臥云等云勢。四方平梁以下至上都繪有裝飾紋飾,最下面的梁上繪有波形二方連續,紋樣為花朵纏枝紋,以一波做上下環繞構成,每一波間所飾花朵各不相同,統一中顯出多樣性。依次向上,為二方連續折線形式,木梁旋子彩畫。旋子彩畫是明清時期主要的彩畫形制之一,題材有旋花、卷葉。
北殿橫梁掛落上所繪紋飾與大殿中其他紋飾有所不同,雀替左右紋飾為描金鳳紋、蓮花纏枝紋;中間則為描金龍紋、牡丹纏枝紋。木梁旋子彩畫為描金彩畫,題材以龍紋為主,還有鳳紋、瑞獸以及仙人圖案,西箍頭為童子坐蓮圖,東邊箍頭為層疊蓮花圖;藻頭為龍紋、鳳紋、仙人、瑞獸題材;枋心紋飾為二龍戲珠。根據紋飾以及題材特點,稷益廟掛落更偏向于清朝建筑繪畫的特點,有可能是在清朝時所加,或所繪紋飾為清朝補繪。往上的橫梁裝飾紋飾屬于比較典型的旋子彩畫,二方連續形式,題材以蓮花和梅花為主。再上一層橫梁上的裝飾彩畫為幾何形式感強的花卉鎖紋構成;在往上一層橫梁上則繪有旋子彩畫,采用明代典型的牡丹旋花紋飾。東西壁中間梁上彩畫以幾何形組成的鎖紋錦紋構成。最頂部的梁上彩畫則繪有花卉纏枝紋,以花為主,以葉為襯,作來回纏繞,結構簡單,動感很強。
稷益廟壁畫以及建筑繪畫中的裝飾紋樣,綜合地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民族傳統、藝術創作方法和科學技術水平等,表現出明朝裝飾繪畫特有的風格和特色。這些優美的圖案,精巧的紋飾是古代工藝匠師,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創造出來的。它為我們提供了無窮的信息,是古代畫匠們的血汗結晶,是無價的財富。這份民族的、民間的珍貴遺產,我們理應認真探索、整理、研究和總結,找出規律,借鑒學習,這是為繼承和研究民族裝飾藝術所應該做的。
參考文獻:
[1] 柴澤俊編著《. 山西寺觀壁畫》[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2] 王澤慶.山西新絳東岳稷益廟壁畫[J].文物,1979(, 10).
[3] 見新絳東岳稷益廟殿前《重修東岳稷益廟碑》.
篇9
鄭州甲骨文“商”字,商鼎,沙漏,市花月季,“壇”,祥云,詮釋商城和綠城,展示中國古都之魂,物華天寶,地靈人杰。取甲骨“商”字為主體構架,融入商鼎造型,構成城池,聳立于高臺之上,“沙漏”置于天地之間,水晶月季位居地心,祥云托起主體上部架構,主題形象厚重充滿張力,大氣恢弘,傳遞出歷史文化名城之淵源,歷史進程,未來發展的時速,美好祥和的人居環境。
2.安徽
安徽《皖山情緣》展示了安徽著名旅游勝地天柱山的地理風貌,亦將天仙配、天仙河、槐蔭樹、董永草屋揉合其間。以人間仙境天柱山為園區背景,將天仙河加以渲染,借神話天仙配故事為畫筆,采用舞臺美術的表現手法,制造園區空間中的仙境。結合花草樹木的有機配合,集中表現天柱山的人文特征,抒發出人們對于皖山、皖水、天仙配的絲絲情緣。
3.甘肅
甘肅兩山對峙,黃河中流,古城蘭州就坐落在這崇山峻嶺懷抱的河谷盆地之中。獨特的位置決定了蘭州的發展要依托山、依托水。具體來說,是因為南北兩山和黃河才有了蘭州。甘肅園以蘭州兩山夾一河的特殊地理環境為主題,取名“隴園”,借此次綠博會向世人展現蘭州及兩山綠化的業績和巨大變化,謳歌蘭州人民百折不撓,知難而上,頑強拼搏,再造秀美山川的精神風貌。
4.上海松江園
上海松江園又名茸暉園,表現了江南古城的地域文化內涵和茸城新貌,體現了江南園林“精巧秀美”的藝術特色。茸暉園共分五大景觀區,春暖花谷、神鹿跳泉景觀,用山花爛漫和假山瀑布營造了自然山水之秀美,栩栩如生的神鹿雕塑成為該園標志性的象征。聳立于山林天際之音的方塔訴說著上海的文脈淵源,形成了松江園特有的“壁石垂纓、虹橋塔影”景觀。松江的醉白池與鏡湖綠陰,將上海佘山度假區的美景復置到園區;“九色花溪、萬卉迎賓”則將世博風采帶入中原。園區最后一處景觀“茸城新貌、情溢松江”則向綠博會展示了松江人民和諧、富裕的美好生活畫卷。
5.中鋼協
“鋼鐵風情”,最引人注目的是“鋼”(綱)舉目張的巨形雕塑,手托起的鋼圈道出了鋼鐵工人甘于奉獻的精神,同時也抽象地隱喻出鋼鐵之手托起中國現代化。園內建筑小品有力地體現了鋼鐵的產生過程,鐵礦石經鐵路至煉鋼爐、鐵水再到成品鋼鐵,表現鋼鐵文化特色。各種建筑小品,與周圍各種植被相結合,有力地體現了建設與綠化相協調的深刻含義。整個園區以雕塑為中心,的多個花瓣式花壇代表著眾多的鋼鐵廠,并以鋼協為中心,團結一致,共同發展。3米高的花崗巖雕塑基座,用浮雕手法鐫刻雕塑和鋼協旗下各個鋼鐵廠的名稱和徽標(logo),襯托鋼鐵雕塑,彰顯了鋼協的大氣和莊嚴。
6.黑龍江
黑龍江展園體現了黑龍江省在地理、人文、工業等各個方面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快速發展,通過綠化博覽會的方式在展示新技術新材料的同時,按照地域文化性原則、自然性規則、生態性原則,將園區按“兩軸、五心、兩帶”進行布局,將日新月異的龍江大地和黑龍江人民的文化風情和精神面貌展示給國人。
7.四川
結合本屆綠博會的“以人為本――共建綠色家園”主題,四川展園力爭營造一個既具有四川特色風貌,又能體現人與自然水融的優美園林景觀。整個園區地勢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降低,最大高差超過4米。園區景觀規劃為一軸、兩帶、六景。一軸是指以入口門牌、天府人家為主要景點的景觀中軸線。兩帶之一是指園區西北部分以景墻、浮雕等人文景觀小品為主的人文景觀帶;另一條是指園區東南部以地勢變化和植物搭配為主體現四川自然風光的綠色景觀帶。六景是指園區內、天府人家、門泊萬舟、蜀景沉香、擁翠亭、古蜀掠影六個主要節點。
8.貴州
貴州展區名為“西江月”,整個園區是苗寨的一個縮影,體現貴州的原生態景觀及生活。園區內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苗寨文化在建筑小品及裝飾上的體現,園區內的灌、喬木及名貴樹種,更讓貴州展園錦上添花。苗人有參拜圖騰的歷史,其圖騰主要有水牛、黃牛、野豬、鷹、猴、燕 、鳳、魚、犬、竹、楓樹等等。由于歷史原因,苗族也經歷了無數的遷徙和融合,其圖騰的來源也是多源的,園區內的圖騰柱是此次綠博會貴州展園的一大亮點。此外,貴州的蠟染、衣帽飾品在展園都能見到。
篇10
楷法寫枝干,行草寫花葉。作畫如作書,乃與青藤接。此幀筆筆頗得墨氣。
木瓜圖
“以篆草之筆寫藤本,畫雖不佳,亦可無俗?!贝梭疚陶Z也。今予效顰,可免俗不?九三澄翁園目疾中瞎涂,敝帚自珍,藏潮音之閣。
知足圖
知足常樂,不貪不辱,獨于求知,何日填吾欲壑。一九八一年歲杪,寒宵篝燈枯坐誦芬書屋中,炙研遣興并記,時鐘十下矣。
牡丹讀書圖
讀書時是看花時,兩事思量割愛遲。但愿折花書案供,也聞香氣也吟詩。袁隨園詩也。詩固佳,予謂折花太煞風景,不如改:我自攤書花下讀,也聞香氣也吟詩。則兩善矣。
畫蟹
一詩換得兩尖團(東坡句),欲效禪門戒殺難。紫醋紅姜調劑下,滿腔熱血不知寒。蟹要廿四元一斤,寒士買不起。適有人送來兩只,正好,吃后謝之畫兼詩。
蕉石鳴琴圖
民二三年,予隨學校旅行杭垣,游丁家山??的虾S袆e墅方在修建,室中見木石古佛像多尊。后二十年再游則長素已逝,屋宇亦零落易主。又數年,予寓西湖,欲再尋之未果,丁家山已無游者。蕉石鳴琴之稱更無人知之,當時隨身手冊留得草圖,今寫出之。
玉蘭花冊
木筆初開第一花。歲辛亥,予年十四,隨長輩訪吳缶老于滬上。丈方畫玉蘭畢,粘壁上自讀。予拾棄紙亦學畫一朵,丈語余曰:此花難畫,非學篆隸,枝必不佳。予又畫蘭花,家伯父在旁笑曰:此所謂彎轉炒韭菜也。一座哄堂。迄來六十六年矣,偶然念及,留此印象。澄,丁巳。
水墨葡萄
蟠曲自如,綠云紆徐,清風明月,篆草同書。缶廬嘗言:畫藤木植物要在似不似間,全似則為攝影,故曰:“讀畫渾如讀草書。”今于月下觀葡萄,綠陰罩地,更如大筆走龍蛇。漫寫此幀博識者笑笑。
山水
生計野人足,浮名自所輕。一竿垂釣處,鷗鳥共怡情。此幀用筆全是國畫老法,布局亦不出前人窠臼,惟生辣松以自非早年所能到,天趣往往從無意中得之,若刻意求工,斯匠矣。
跋《潘天壽畫冊》
天壽先生作畫必先打稿,稍有未愜,輒苦思終日。易草數次至數十次不倦,興到落筆矣。一筆或失則又終日不愉,必重畫或連畫之。其鈐印亦然,先釘壁自讀,定鈐印位置,印或小或大或聯珠或欹側。其題款字也或節取古人或自詠新句,雋而不腐。嘗見之湖上低首徘徊,逢人如不相識,尾而聆其喃喃自語,知在吟安一字也。既相見,即以推敲之字相詢,其不恥下問又如是?;貞浥讼壬谏虾C缹r所作,未若今之妙造自然也。長浙美院以后,專研不斷,造詣益深,與卅年前之作幾乎出兩人手。以此知潘先生之成功,實非天授,自努而已。商兄晉卿英年好學,今展出于業余畫會,已甚可觀,論年則尚未及潘先生在上海時也。君能留心于此,精進不懈,安知卅年之功不能過之耶?敢有一言奉告曰:小處著眼,大處落墨,即體驗益深,庶筆下膽力益大耳。若基礎不立,徒以狂怪炫人,只可欺人一時,不能欺人一世,其勉乎哉。更望留意書法,書進則畫藝亦進,管蠡之見,得毋哂老生常談耶。
題劉寧水墨葡萄
劉君畫葡萄,仿佛潮音閣。潮音摸黑十多年,君不二年成何速。懸腕中鋒筆自健,分朱布白氣亦足。倘教去蕪更存精,縱筆回翔無拘束。唯畫老藤最難佳,草隸作筋篆作骨。古來幾個畫葡萄,不是嫌生便嫌熟。期君更讀十年書,共君同畫二千幅。潮音老人漫記。
題王鐸《瑯華館帖》
王覺斯書專學“二王”,草書最精。其論:“書必從臨古碑入手,只有入古出新,不參透古碑,書無古趣;未入晉人之室,終入野道,為俗筆多也。學書之始難以入帖,繼則難以出帖,必字之甚似,而后融會眾妙,自成一家?!贝苏撋蹙=裰剷阑虺扪詣撔?,或固執傳統,拾人牙慧而已。鐸書傳世不多,蓋其時士子考卷以清秀為宜,十載寒窗以可干祿為前提,豈能日考古碑作書圣耶?故趙董書體最風流,碑版照四裔。此拓精良,辛棣宜善珍之。九三老人建丞跋。
太湖風帆
回憶抗倭之年,往往駕扁舟橫渡三萬六千頃具區。風發如勁箭。若遇長空皓月,水天一色,恍在廣寒宮里行矣。迄來四十余年,此景猶在胸海中,識之以畫。八十七翁澄園。
水仙
昌碩先生曾言,畫水仙花不可多,多則俗。予言只要添畫丑石一拳,便爾不俗,缶老竟無以難。然曾見此老畫長幅水仙,不加石亦不覺空。蓋老人懶而吝,不肯多畫故耳??投?,承友人饋水仙數顆,日日俾曝陽光中,因得開花甚繁。茲圖其一,自視頗不俗也。丙辰正月。
韜光觀海
曩歲從靈隱上韜光觀海,是日多云,海未能見也。迄來十七年矣,追憶舊夢,成此一幀。按該處山徑逼仄,草木蓊郁,不易圖之。今以中西法參,可免蕪雜。亭有板,鐫刻曰:“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瘪樫e王句,自佳,今不知存否?澄翁記。七一年二月二日晴窗午后。
華山蒼龍嶺
華山蒼龍嶺險絕處,須抱崖壁鐵屏息而過,下臨千仞,非大膽人不能至也。友人游歸示予圖片,今追憶畫之。錢松巖曾游,言東峰巖石紋理似所謂荷花皴。但亦有千仞如削,光光一無紋理處。兩峰則無數黑色水漏痕,下乖線條拉長,氣勢削拔,此非目睹不知也。記其語以存吾稿,澄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