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崗烈士事略序范文
時間:2023-03-19 04:51: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黃花崗烈士事略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赤壁賦》中提到主客二人。據考證,當時同游赤壁的確實只有蘇軾與客共二人,客人就是蘇軾的好友楊世昌道士。如譯為“客人中有一位吹洞簫的人”就表示客人不止一位。因而第一種譯法明顯是不正確的。
正因為如此,一些人采取第二種譯法,如《語文教學之友》2009年第2期馬龍強《“客有吹洞簫者”該如何翻譯》一文即是如此,將原句視為定語后置的倒裝句。
然而,第二種譯法也是有問題的?!坝幸晃淮刀春嵉目腿恕?,從語法角度看,并不是形容詞修飾名詞的偏正結構,而是一個動賓結構:“有”是謂語,“客人”是賓語。
那么這句話怎樣翻譯比較妥當呢?筆者以為應該這樣:(一位)吹洞簫的客人。
這種譯法,去掉“有”字,與第二種譯法只有一字之差,既避免了第一種譯法的事實矛盾,也避免了第二種譯法的語法矛盾。問題是:去掉“有”字的譯法科學嗎?
理由一:去掉“有”字,不影響對原句的理解。蘇軾原文為:“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勺g為:“(一位)吹洞簫的客人,依循著歌曲的(節拍)應和它”。沒有“有”字,讀起來仍然順暢。
理由二:“有”字本身可做助詞,起舒緩語氣的作用?!掇o源》中“有”字有九個義項,其中第七項為:“助詞,無義”。“客有吹洞簫者”中“客”字為單音節詞,其后加一個助詞,會使整個句子的語氣變得舒緩。
對于這個句子,有一點是共識,“者”在本句中起提示定語后置的作用。
其實,文言文中用“者”提示定語后置,加助詞舒緩語氣的現象并不少見。
①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②予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孫文《〈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③有一言而可心終身行之者乎(《論語?衛靈公第十五》);④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哉(張溥《五人墓碑記》)。
例句①②可歸納文言固定結構:中心詞+之+定語+者(“者”提示定語后置,“之”舒緩語氣)。例句③④可歸納文言固定結構:中心詞+而+定語+者(“者”提示定語后置,“而”舒緩語氣)。
王力先生云:“例不十,法不立。”文言文在用“者”提示定語后置的倒裝句中,加助詞“有”舒緩語氣的現象也很多。
⑤人有亡斧者(《列子?說符》);⑥鄭人有且買履者《韓非子?外儲說左上》;⑦宋人有耕者《韓非子?五蠹》;⑧齊人有馮諼者《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⑨楚人有涉江者(《呂氏春秋?察今》);⑩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司馬光《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例句⑤~⑩可以歸納文言固定結構:中心詞+有+定語+者(“者”提示定語后置,“有”舒緩語氣)。而這種文言固定結構的翻譯,應該注意兩點:一是調整句序,將后置的定語放到被修飾語前面來;二是助詞“有”不譯。所以,例句⑤~⑩應譯為:⑤(一個)丟失斧頭的人;⑥(一個)將要買鞋的鄭國人;⑦(一個)耕田的宋國人;⑧(一個)叫馮諼的齊國人;⑨(一個)過江的楚國人;⑩膽敢再說應當投降曹操的各位武將文官。
篇2
浙江省自2004年自主命題以來,一直把“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這一考點在2009年的《考試說明》中開始表述為: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作為一個重要的知識點進行考查,是文言文閱讀部分的鐵桿考點。本考點的命題形式以全國卷的命題形式為主流,四組八句,每組兩兩比較文言虛詞用法的異同,其中一句為給定的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的句子,另一句為中學教材中所選篇目中的句子。另一種命題形式是四項為一組,或比較同一個文言虛詞在各句中用法的異同,或比較不同的文言虛詞用法的異同。浙江卷一直采用全國卷的命題形式進行命題。
不僅如此,文言虛詞也是理解文言文的關鍵環節。它同樣滲透在考點“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這一題型中,是進行句子翻譯時首先要準確理解和把握的三個知識點之一(另外兩個分別是實詞和句式)。如2005年的文言文閱讀《書褒城驛壁》,其中對“蓋當時視他驛為壯”一句的翻譯正確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虛詞“蓋”的理解。虛詞“蓋”有三種用法:①副詞,一般用在句首,表推測語氣,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大概”。中學語文教材中的例子有“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②連詞,表示原因,解釋為“因為”。如“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③助詞,用在句首,表示要發議論,不譯。此處“蓋當時視他驛為壯”一句的正確譯文應為:(褒城驛)在當時比其他驛站更為壯觀。“蓋”的用法當屬第三種,但我們同學因對“蓋”的理解出現偏差,導致如下錯誤答案:①大概當時比起其他驛站較為壯觀。②因為在那個時候認為他的城驛很壯觀。③原來在那時比較其他驛站是宏麗的。④所以在那時比較別的驛站這是壯麗的。
此外,掌握文言虛詞的重要性還體現在“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這一考點的另一種題型——斷句中。我們講到斷句的技巧方法時,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抓住常用虛詞,常用虛詞往往是斷句的標志。因為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符號,他們明辨句讀,尤其是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后,往往是該斷開的地方。句首:“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句尾:“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句中:“以、于、為、而、則”等連詞。掌握了虛詞的這些特點,就會有助于斷句。
面對考查如此廣泛的虛詞和不菲的分數,我們對虛詞的復習應采取一種怎樣的態度和方法呢?是順其自然,不加干涉,能掌握多少是多少;還是有的放矢,逐步推進,把《考試說明》上規定的18個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一并拿下。實事求是地講,18個虛詞的容量挺大的,而且有些虛詞的用法非常豐富,往往有好幾種詞性,即使同一種詞性往往又有不同的含義,掌握18個虛詞對語文基礎一般,對文言文又有點畏懼感的同學來說確實并非易事。
二、破解之道——掌握虛詞的復習方法
筆者在執教高三的幾年里,經過反復的實踐,覺得虛詞的掌握也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難,只要用心,再加上得當的方法,復習起來還是卓有成效的。以下是筆者在復習這一知識點時的一些做法,現將其歸納為:
(一)分門別類,區別對待
通過對浙江省2004—2010年考查的虛詞,2009年、2010年全國各省所考查的虛詞的統計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不是所有的虛詞都能那么幸運地被命題專家相中,作為高考虛詞考查,有的虛詞從來沒有登上過“考試的舞臺”,如“何”、“若”;而有的虛詞則相反,屢屢被選中,甚至在同一年份出現在不同省份的試卷里;即使是同一個虛詞,有些用法也反復考,受到許多命題專家的青睞,甚至所舉的課內的例子也是一樣的,如對“焉”這個虛詞的考查常常是考查它作為“兼詞”的用法,2007年浙江卷:“置杯焉則膠”;2010年浙江卷:“風雨興焉”;2009年安徽卷:“積土成山,風雨興焉”,我們可以發現,這三個句子中的“焉”都用作兼詞。而選自《勸學》的“風雨興焉”,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內,竟然出現了兩次。又如對“且”這個虛詞的考查,專家往往喜歡考查它作為“副詞”解釋為“將要”的用法。2009的山東卷和2010年的湖南卷都不約而同地選用了《鴻門宴》中的“若屬皆且為所虜”一句。據此,筆者把18個虛詞按出現頻率的高低分成三大類:高頻虛詞(而、以、其、之、于)、一般虛詞{因、為、乃、與、且、焉、則、乎、所(翻譯中涉及“所”字結構較頻繁)}、“少數民族”虛詞(何、若、也、者)。引導學生有區別地對待虛詞的復習,對高頻虛詞的高頻用法尤其要引起足夠重視,從考試的角度講,這些高頻虛詞被考到的幾率大,復習的回報率高。但對高頻虛詞高頻用法的重視,不等于對少數民族虛詞和高頻虛詞中的不常見用法的漠視。譬如我們浙江省命題的專家會有意識地給那些低頻虛詞以“露臉”的機會,如2004—2010年從未考查過虛詞“所”,但2011的調測卷把“所”考慮進去了,這應該是一個值得重視的信號,提醒我們不能忽視18個虛詞里面的任何一個虛詞,哪怕目前一點都沒有“發跡”的征兆。還有如虛詞“以”的用法非常豐富,它既可以是“介詞”,也可以是“連詞”,還可以是“助詞”(作語氣助詞,與“來、往、前、后、左、右等方位詞組詞,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等),一般情況考查它用作“介詞”和“連詞”,作為助詞很少考到,但2009年的北京卷考到了這樣一個句子“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這一語境中的“以”就是一個助詞,表示對前面官職的限定,可以不譯。
(二)強化訓練,各個擊破
在有區別地對待的前提下,再對這些虛詞進行有計劃地落實。筆者的做法是高頻虛詞每兩天鞏固一個,提前一天把任務布置下去,然后請同學們根據一本高三復習用書的附錄,先把這個虛詞整理在摘記本上,補充中學語文教材中的例子,并留有一定的“余地”,在以后的復習中,不斷地把例子補充進去。然后隔天在早自修抽出幾分鐘時間進行檢測,把這個虛詞的各種用法的典型例子用幻燈片的形式打印出來,每個同學一小張,檢測批改后貼在整理好的虛詞后面。當然,這些例子要精心篩選,要有一定的代表性。盡管不能保證和高考題撞車,但能夠最大程度地讓學生熟悉中學教材,然后老師認真批改,去發現典型錯誤。第二天把該虛詞容易混淆的地方反饋給學生,以便他們徹底弄清楚這個虛詞的相關用法。其他幾類虛詞的復習也可以舉一反三,依次類推。
(三)回歸課文,網羅課例
前面已經提到,浙江省本考點的命題形式以全國卷的命題形式為主流,四組八句,每組兩兩比較文言虛詞用法的異同,其中一句為給定的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的句子,另一句為中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篇目中的句子。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考生有的時候不是不知道給定的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的句子,因為有一定的語言背景,學生一般可以根據已學知識推測該虛詞的用法。但選自中學語文教材篇目中的句子,因為所涉及的篇目較多,學過的時間已長,再加上有的同學當初學新課文時又學得不那么扎實,所以“時過境遷”,很多教材中的例子反倒遺忘了。所以我們在復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強化學生回歸課本的意識。但凡在平常的練習包括上課時所涉及的例子,務必請學生注明選自哪篇課文,所舉例子所涉及的課文范圍要盡量大一些,盡可能讓學生多熟悉課文。其實學生熟悉課文不僅是可以網羅幾個虛詞的典型例句,它的作用可以朝多方面輻射,譬如熟悉課文通讀注釋,在此基礎上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利于背誦默寫,也有利于提高翻譯能力、斷句能力等,總之益處多多。
(四)難點突破,講深講透
通過分類整理與比較,我們會發現,有些虛詞的用法很單純,沒有很容易混淆的東西,各種不同的參考書說法也比較統一,譬如“為”作為虛詞時有兩種詞性:介詞和助詞,介詞時四種用法,①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譯為“向、對”。例:“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鴻門宴》);②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譯為“給、替”。例:“君為我呼入”(《鴻門宴》,2009浙江卷考查了此用法),這種用法高考中考得最多;③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譯為“為了、因為”。例:“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黃花崗烈士事略〉序》;④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的格式,譯為“被”。例:“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2005年遼寧卷)、“重為鄉黨所笑”、“若屬皆且為所虜”等均屬此類用法。助詞時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譯為“呢”。例:“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保ā跺羞b游》)但有些虛詞的用法則不然,譬如“而”,作為連詞時,既可以表承接關系也可以表修飾關系,看起來這組關系風馬牛不相及,但如果“而”前后都是表動作的動詞,就要看前后的邏輯關系。如“拔劍切而啖之”(《鴻門宴》,2010年江西卷),“切”“啖”兩個動作有先后順序,所以表承接關系,可譯為“然后”“接著”或不譯;但“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2009年安徽卷)中的“而”也連接兩個動作,但它們是同時發生,且后面的“走”為中心詞,故為表示修飾關系的連詞,可譯為“地”或不譯。同理如“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2006年四川卷)又如“以”這個虛詞,用作連詞時可以表目的關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勺g為“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斂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也可以表承接關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越國以鄙遠、焉用亡鄭以陪鄰?!保ā稜T之武退秦師》)但學生往往很難區分,筆者就告訴學生一個訣竅,如果做前一動作行為主觀上是為了后一動作行為,那就是表目的關系。又如虛詞“與”,解釋為“和、同”時,既可以是連詞也可以是介詞,可在具體操作時并不那么好區分,例如:“今君與廉頗同列”(《廉頗藺相如列傳》,2009年安徽卷)與“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報任安書》,2008年浙江卷)這組比較容易區分,但與“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廉頗藺相如列傳》)的區分就不是那么簡單了。前者是連詞“和”,后者是介詞“和”,可學生覺得兩者沒甚差別,這里要告訴學生一點技巧:“與”連接的名詞前后位置調換,不影響句子的意思,就是連詞;反之,則是介詞。
還有一類虛詞,不同的參考書上對其詞性的定位不一樣,如“所”,有的參考書上是助詞,但學生拿出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一翻,發現“所”,代詞,放在動詞前面,組成名詞性詞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地方”等。又如“者”,《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里注明是“代詞”,但其他的參考書更傾向于助詞。學生有時候對這些“差別”偏偏很較真,可虛詞本身有些用法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即使專家也莫衷一是,尤其是在詞性不影響解題的情況下,就必須明確地告訴學生沒必要在詞性上糾纏不清。
(五)牛刀小試,初見成效
一段時間以后,18個虛詞積累完畢,再經過虛詞的專項訓練、學生自出虛詞訓練題等環節,筆者發現學生的進步確實比較大。在平常的課外文言文訓練中也能有意識地去關注文本中虛詞的用法。每次做到考查虛詞的題目,他們解題的信心都很足,在這個題目上的得分也明顯高于同一層次的平行班,此外在對句子的理解翻譯上,也更到位更準確了。
以上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著重分析了文言文閱讀虛詞復習的一些方法。其實,只要我們做教學的有心人,平時留心觀察,注意積累,用心揣摩,文言文虛詞復習的方法肯定還會有很多。在此,也希望有更多的教師朋友能夠和我們分享他們好的經驗與方法,以便切實提高文言文閱讀虛詞復習的效率,并最終形成學生獨立解題的能力。
參考資料:
[1]楊林.2009年全國語文高考試題全編全解[J].語文學習,2009,(高考增刊).
[2]陳彪.2010年全國語文高考試題全編全解[J].語文學習,2010,(高考增刊).
[3]何勝.浙江省高考命題解析·語文[M].杭州:浙江省高考命題咨詢委員會,2009.
[4]何勝.浙江省高考命題解析·語文[M].杭州:浙江省高考命題咨詢委員會,2010.
[5]葛偉明.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試說明[M].杭州:浙江省教育考試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