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對已故長輩的思念范文

時間:2023-03-13 18:36: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表達對已故長輩的思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表達對已故長輩的思念

篇1

重陽節句子精選1) 重陽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族節日,節日雖只有一天卻濃縮了很多中國人寶貴的真感情。

2) 重陽節是九月九日,雙九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重陽節也叫“老人節”。重陽節是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節日。

3) 唐代大詩人王維在九九重陽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被后人廣泛流傳,現在在中國幾乎是全部人家都會慶祝重陽節,登高、探親、賞菊,是一種民俗的享受。

4) 今年重陽節真是一個愉快的節日啊!也希望每個老人都有一個愉快的節日,每天都可以過得幸??鞓?

5)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是專屬老人的節日,我們應該在重陽節那天給老人們送上祝福,讓他們過一個愉快的老人節。

6) 時光老人的沙漏就這樣一點一點,快速而又漫長漏去細細的沙粒,細水長流似的。那個幼小的我已不復存在,可重陽節依舊每年一次不急不慢地到來,只是能與我一起分享重陽糕的老人已離去了一位——我的爺爺。

7) 重陽節也稱作老人節,理應把為老人祈福作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一戶人家里都有老人,都當做寶來對待。

8) 重陽節染著的香氣,披著輕含的霜露,浸著烈的美酒,載著殘陽中回味不盡的厚重心事。

9) 在重陽節那天,人們通常會表達對老人的尊敬和關愛。

10) 中華民族是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優良品德的民族。重陽節便是最好的體現。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古時以奇數為陽,九月初九兩個陽重疊,故稱重陽,亦稱重九、重陽時節。

重陽節句子推薦1) 農歷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2) 人們常說六為陰,九為陽,則九月九即為重陽。在個位數的個自然數中九為最大,人們又賦予它對老人們的崇高美好的祝福,希望每一老人都能長壽快樂,所以重陽又是一年一度的老人節。

3) 重陽節古往今來都是一個有著濃郁人情味的節日,這天我們既有團聚親友又帶著我們秉承了數千年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尊老。

4) 重陽節,無論身旁有沒茱萸酒,還是有沒在年長的長輩身邊,請都不要忘記這份人間真情。

5)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習俗。

6)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7) 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茨锨镉暌梗啐S聞雁來。

8)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

9)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10)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重陽節句子大全1)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3) 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4)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5) 稚子牽衣問,歸來何太遲?共誰爭歲月,贏得鬢邊絲?

6) 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7)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8)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9)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10)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11)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12) 陰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13) 思念是最漫長的享受,每逢佳節,寄一份思念,傳一份祝福。祝福家人,祝愿家人健康快樂!

14) 懷念,是親情的眷戀;思念,是親情的羈絆,登高思親,九月九日重陽節,祝家人身體安康,幸福合樂!

15) 又是月圓思念日,你在他鄉是否安康?家人掛念念你,朋友想念你。祝福你,在他鄉的人!

16) 又是一個思念已故親人的日子,原來時間并不能讓人忘記所有,相反只會讓人越記越深,故去的小姨呀,如果真有來世的話我還想你做我的姨,真的好想你!

17) 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費淚行-晏幾道(宋)-《鷓鴣天》

18) 曉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唐寅(明)-《一剪梅》

19)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李白(唐)-《秋風詞》

20) 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徐干(魏晉)-《室思·其三》

21) 終日兩相思。為君憔悴盡,百花時-溫庭筠(唐)-《南歌子四首·其二》

22)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23)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

24) 母親,想起你,我的淚如長河……母親,你曾在村頭扶著拐杖將我了望,那絲絲白發被暮風無情的飄亂。母親,你曾在炕頭念叨我的乳名,那滿臉的皺紋里,蘊含了多少滄桑。

25)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26)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27) 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宋。蘇軾《水調歌頭》

28)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篇2

明天又是七月半鬼節了。我不相信有鬼。但是老人們,是相信或者說惟愿鬼是會來的,回來享受給他們的祭品,燒給他們的紙錢。當然,老人們只迎送自己家祖先的鬼魂。

七月半,或者提前一天,黃昏,很多人家就會在院外、路邊、河邊送鬼。一些老奶奶,蹣跚著纏過或者沒纏過的小腳,提著或大或小一提籮東西,酒肉、水果、麥芽等祭品,領著個半大孫兒,或者小媳婦,到路邊去送鬼。

忽明忽暗的火,照得他們的表情十分可怕。其實,跟在老奶奶身后的半大孩子,或者年輕小媳婦,往往也現出害怕的樣子。

一袋袋大大的包封里,包滿金銀定,金黃金黃的金銀定,紙折的金子樣子,現出一錠錠銀子的模樣,十分好看。不過活人千萬不能喜愛和眼紅。

我高中政治老師的老伴,一位迷信的老奶奶,常年四季就是折這種金銀定賣。平時,買的人不多,清明節和七月半鬼節前買的人很多。她家住在古老的街道米市街,折好了金銀定,和打好花印的紙錢,新式的冥幣一起,一摞摞,一篩篩,擺在街邊,和其他古老小店的鋤頭犁鈀、爐子木桶、鏟子火鉗、鍋碗瓢盆、草煙煙筒、篾帽草帽、竹籮篩子一起,作為商品賣。

其實送鬼,是要先迎鬼的。

小時候,常住外婆家,我記得每年七月初,就要把祖宗的鬼魂接回家來,叫做接祖。外婆做得很認真。六月底,就買好各種紙,折金銀定的金黃紙,打印冥幣的土黃草紙,包封金銀定的包封袋。接祖時只擺酒飯水果等祭品,在門外插上香,在祭祀的供桌前,也要插上幾把或者幾柱香。貧窮農家,沒有香爐,外婆一般都是把香一個矮點的酒瓶口,或者在一個大碗里盛滿灶坑里的火灰,把香插在碗里,有時也把香插在一個大蘿卜上。

外婆對祖宗很虔誠,怎樣貧窮,七月接祖回來,都要給祖宗鬼魂吃肉喝酒,準備豐盛的飯菜。每天吃飯前,必定要恭恭敬敬地站在供桌前,擎著點燃的香,虔誠祭拜,有時她會讓我跟她一起上香,祭拜。我聽見她很虔誠地呼喚著一個個我根本不認識的祖先的名字,叫他們回家來,來享用祭品。她還向有的祖先鬼魂道歉,表達感情,說是常去看他們的住房墳墓的,不過由于貧窮和忙碌,沒有經常維修他們的住房墳墓,可能致使他們的墳墓陰宅漏雨漏風,并且給他們許愿說,一定會在什么時候幫他們培土、修繕一下。然后外婆還會趁機委婉地埋怨他們,已經燒給他們足夠的紙錢了,每個節氣都祭拜他們,為什么還要來糾纏家里的活人,為什么不保佑家人無病無災。我在一旁或者后面,聽著外婆跟我根本看不見的鬼魂說話,她含糊陰森的聲音,叫我心驚膽戰,我以為她看見了一個個作古已久的鬼魂飄飄而來??粗澙@飄渺的青煙,烏黑低矮、陰暗陰森的農家瓦房,我經常全身毛骨悚然,甚至心驚膽戰。

祖先鬼魂,當然不會真的來把祭品吃掉。我觀察過無數次,不敢問外婆。有一次,終于憋不住了,問外婆,祖先為什么沒有把祭品吃掉。外婆說不清楚。不過,祭祀完之后,她就會很快把水果拿一個給我。外婆疼我,知道我想什么。那時貧窮得很,鄉村里很少能吃到水果,祭祀的水果,一般是很好的紅梨,有時還會有蘋果和香蕉,鄉村里更難見。

接祖前,要焐麥芽,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麥芽長在一個個大碗里,或者小盆子里,長得很高,撐住了碗邊,甚至可以提著高高的嫩綠麥芽,把碗也提起來。麥芽放在供桌上,不知道是不是象征子孫興旺,醞釀一種生機勃勃的氣息,還是因為知道祖宗都是農民,忘記不了莊稼,因此擺幾碗旺盛的麥芽在供桌上,讓祖先鬼魂看了歡喜。

送祖,就是送自己家祖宗的鬼魂。一般就叫送鬼,說自己家祖宗,當然不能這么說,得叫送祖。

不會填包封袋,外婆就請前面鄰居家的一個老人填,他有文化,舊知識分子,熟悉民間文化習俗,毛筆字也寫得很好。他們家也是外婆的本家,我也叫他外公。

我曾經幾次在他們家,看老人戴著黑黑的老花鏡,為村里許多人家填包封袋。外婆和我請請他填,他很高興。他曾經教過我填包封,給這些作古的人寫這種特殊的信封,當然得講究古禮,得豎著寫,由右向左,由上到下地寫,還得講究“先妣”“先考”等獨特稱謂。

這位很獨特的,會給先人、已故祖先寫信封的外公,死于我遠在省城昆明上大學期間,我來不及在他面前改正自己犯下的一個知識錯誤,至今很遺憾。

記得在我讀初中的時候,住在離學校很近的外婆家,也經常幫外婆做家務,牧牛,拔牛草,有時也會串門子,大多是到臨近的這位會寫包封袋的外公家去。我很敬佩他,他戴著鄉村里少見的眼鏡,我那時覺得戴眼鏡的老人肯定飽含學識,而且他還會寫毛筆字,能給死人、祖先的鬼魂寫豎排的信封。

一天,回到家,外婆家沒人,我進不去,就到老人家去做作業。老人就隨手翻了翻我的書包,看了看我的書,翻閱到《中國古代史》“隋文帝懲子”一節時,他問我“隋”這個字怎么讀。當時,剛剛開學,發下新書不久,老師還沒教到這一章節,我書包里又沒有字典。我被問住了,憋得臉紅紅的,羞慚得很。我幾乎要流淚,不想在這位慈祥的老人面前丟臉。在這位飽含學識的外公面前不認識字,我覺得很丟臉,比在大字不識的親外公外婆面前丟臉。我很想在老人面前表現一下,讓他看得起我。但是,猶疑再三,我卻告訴老人,讀“惰”,并且告訴他,就是“懶惰”的“惰”。不記得老人是否笑我了。

我不明白,老人是真的不知道這個字,還是要考考我。要是考考我呢,他最后卻沒告訴我正確讀音。后來,我猜測,他是確實不知道這個“隋”字。

不久,課堂上就聽老師讀這個字。我很羞愧,不過,卻一直不愿意,也沒有機會當面跟老人改錯,告訴他這個字的正確讀音。如果他真的是不知道這個字,那么我的錯誤就被老人帶進了棺材,成為我終生的遺憾了。

不知道,老人死后,是村里什么人給他寫包封袋。這種給死人寫的信封,估計會寫的人越來越少了。雖然,他曾經多次手把手教過我,不過我現在早已經忘記,毛筆字也沒有學好。

到了七月半,接回家的祖先,也孝敬得差不多了,就都要在這一天,把他們送回陰間去。我總有疑問,死去的人,鬼魂不是很快就要托生人間嗎,那么他們的鬼魂就不存在了,幾年甚至幾十百年之后,怎么還可以把他們的鬼魂接回來和送出去呢。

不過,大家即便都有這種想法,也不會深究,反正,接祖,送祖或者說送鬼,大家都心知肚明,都是表達對祖先的一種緬懷,一種思念而已。

到了送祖那一天,家家戶戶就都把寫好收信祖先地址姓名的包封,或者說給鬼魂的信封,裝滿金銀定,封起來,拿出郊外、僻靜處,丟進火中,和面值億萬的紙錢,一起燒給祖先,把他們送回去。酒肉、紙馬,甚至紙彩電、紙別墅、紙汽車,都要送進火中。只有焚燒化了,他們才能帶到陰間去。

酒也可以潑在燒的紙錢、金銀定附近。有的人家,也把一碗碗的麥芽、肉菜,一個個的水果放在紙錢堆附近。

七月半或者七月十四日,黃昏送鬼,所以這兩天,大家都忌諱傍晚外出,或者晚歸,害怕回魂纏身,燒完紙錢金銀定,送完鬼的人,也會匆匆而歸。這時,到處只見紙錢紙灰飛揚,紙火幽微昏暗,明滅閃爍,路人稀少,郊外路邊,僻靜之處,到處顯得陰風慘慘的。想想,那么多被各家接回來的鬼魂,一下子都被送到昏暗的路邊,也真是可怕。

老家鄉村人迷信,慢性病久治不愈,總認為是鬼魂纏身,就要請端公來端篩盤,送禍鬼。這個鬼,就是纏身的病魔,不是七月半送鬼時送的鬼,七月半送的鬼,是自家祖先的鬼魂,是自家的鬼,不害自家人。

纏身的病魔,往往是惡鬼,孤魂野鬼,叫禍鬼。

兒時,往往可以見到村外路邊,田間地頭,有一篩子送禍鬼的禮品,照樣有一碗碗酒肉,和許多燒過的紙錢、金銀定灰。惹不了他們,戰勝不了他們,就用祭品賄賂討好他們,讓這些禍鬼滾蛋。我佩服家鄉人的聰明,理解他們的無奈。

此時,已經是七月十四日黃昏,想必已經有部分人家在路邊僻靜處送鬼了。我想起一首古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那是一個上墳和懷念祖先的節日,此時又是另一個緬懷祖先的節日。

現在,許多人家已經嫌麻煩,能簡單則簡單,就在七月半這一天,既接祖,又送祖,接鬼迎鬼送鬼都在這一天。有的干脆不接祖接鬼,直接在七月半黃昏,到大門外或者僻靜的路邊,把包封的金銀定和紙錢燒給祖先,在那里喊叫他們的名字,讓他們來拿金銀定和紙錢,享受酒肉供果等祭品,意思是叫他們享受完祭品后,拿著燒給他們的金銀定和紙錢冥幣,就回陰間去。當然,大家都怕鬼,既然表達了對祖先的緬懷和關懷了,家門都不讓他們進一下,也可以。何況沒有多少人信任真有鬼神?何況三輩以上,親情就淡了嘛?今天的人,還能記得祖先,簡單、草草地緬懷一下祖先,已經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