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匠的兒子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4-09 10:24: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鞋匠的兒子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語文;親情;教育;學生;成長

親情是學生接觸的第一份情感,因為家是人類永恒的情感歸宿。尤其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的兒童時期,親情是無法取代的,是心靈的皈依。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孩子被愛包裹起來,漸漸地習慣了愛的外衣,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也就忽略了親情的存在。語文教材中洋溢著一個又一個感人至深的親情形象,正是通過閱讀,使學生感悟到親情的力量。

一、遲來擁抱,感悟母親的偉大

兒童對于母親的依賴程度遠勝于其他親人,母親在兒童心目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因此,母親成為語文教材中最常見的親情形象,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對學生都具有非凡的教育意義。如《第一次抱母親》,講述了作者因母親生病住院而前去照顧,正因為有了這一次與母親的“親密”接觸,使作者感慨良多,文中字里行間折射出的濃濃感恩情與質樸的母愛,仿佛在學生心靈深處輕輕刺了一下,有一點痛,卻無比真實。

課文的題目開宗明義,意味雋永。“第一次”暗喻作者對母親的關心太少,直到母親漸漸老去,生病住進醫院,作者才意識到母親不再年輕、不再能為作者抗風擋雨,飽含了作者對母親的愧疚之情;而“抱”字則展現了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愛,已經超出了一個簡單的動作所能體現的意義。學生常常見到講孩子撲在母親懷抱中的橋段,卻極少見到孩子“抱”母親的橋段,一股融融愛意油然而生。

尤其是文中三次出現了“沒想到”一詞,一次比一次意蘊深長。第一次出現,是作者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卻在抱母親時突然發現,母親原來如此瘦??;第二次出現是作者沒想到母親還不到100斤;第三次出現是作者沒想到母親用80多斤的身體挑起了100多斤的重擔。作者用量化的數字,突出展現了母親在艱難的歲月里挑起了生活的重擔,為作者營造了家庭的港灣。而母親質樸的言語,“哪個母親不是這樣子過來的”,更使人感慨母愛的偉大。在課文結尾處,當作者像當年母親抱著自己入睡一樣,也抱著母親入睡時,母親激動地流下眼淚。這感人至深的場景,使學生聯想起自己與母親那些充滿溫馨的瞬間,不禁感慨“我也要哄母親入睡”。

二、智慧廣博,體味父愛的雋永

如果說母愛是感性的,那么父愛就是理性的。父子關系往往不及母子關系那般親昵,是內斂的、雋永的愛。由于兒童所接觸的生活環境,極少能運用到理性的思維去處理問題,因而少有能體會到父親智慧之愛的機會。所以,在教材中,編者刻意安排了一些展現父親形象的課文,使學生體會父愛所蘊含的智慧與廣博。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講述了著名作家高爾基與其十歲兒子之間一段生活趣事。在小島休養的高爾基,盼到了妻兒的到來。兒子在駐足的時光里,種下了若干小花。待到兒子走后,小花開了花。高爾基欣賞著兒子栽種的花,心中無限喜悅。在他眼中,每一朵花都像是兒子乖巧的臉蛋,那是兒子為他的寂寞所種的花,盡管兒子隨母親返回家鄉,卻留下了濃濃的愛,這使得高爾基備感欣慰。高爾基用寫信的方式,感謝兒子為他帶來的美好的禮物——“鮮花”,并鼓勵兒子繼續播撒愛心,告訴兒子“給”比“拿”將獲取更多的快樂。

如《鞋匠兒子》一文,講述的是美國前總統林肯的一段往事。當他首次站在參議院的講臺上演說時,被一位傲慢的參議員當場指出其父是一名鞋匠。盡管他父親當時已經去世,但在兒子心中,父親永遠是高大的、偉岸的,無關乎父親的身份、地位。兒子要尊重、孝敬的是父親,而不是父親的權勢和地位,即使父親僅是一名鞋匠,而兒子已經成為一國總統,但身份的改變,不足以改變父子間的關系。這一點對于現代小學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即使身份、社會地位存在差異,但愛沒有差異,尤其是父母之愛。

三、溫情畫面,澆注濃濃的親情

家庭對于兒童來說,不僅是港灣,簡直是整個世界。父母的言行會折射在孩子身上,而孩子則透過父母的眼睛來看待世界。即使再謹言慎行的父母,也會有松懈的時候,特別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父母作為社會人,難免不帶有社會中的種種風氣,而這些將影響孩子的身心成長。從學習角度來看,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而從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建構來看,學校教育卻是家庭教育的補充。當父母沒能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的環境時,學校教育則及時進行了補充。在教材中,編者悉心安排了許多溫馨的故事。

如作家蕭紅的《我和祖父的園子》,文中充滿了童真、童趣,寫出了童年生活的自由、無拘無束,也寫出了祖父對于自己的愛,勾勒出一副充滿慈愛、歡愉的溫馨畫面,洋溢著濃濃親情。在當今社會,兒童與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情感較為特殊,對一些孩子來說,甚至勝過對父母的情感。因為在兒童的生活中,與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朝夕相處,他們成了兒童最“親近”的人。這種親情充滿了質樸和溫馨。另一方面,“園子”對于作者來說有特殊意義。在了解作者的成長經歷后,不難發現,“園子”中動物與植物的自由,體現了作者作為一名兒童渴望自由寬廣的空間,渴望更廣闊的天空,而祖父正是為她創造這片天空的人。課文中自始至終充斥著純真與田園的風格,不帶有功利色彩,對于兒童構建積極豁達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起到了促進作用,為兒童內心開啟一道溫情的門,讓兒童所見的世界充滿幸福與正能量。

親情如一曲悠揚的樂曲,浸透于兒童的靈魂深處,暖融融地,準備好了一雙大手,撫摸著兒童稚嫩的臉頰。那是親情,唯有親情,才不求回報。經過編者精心選編,語文教材中展現了慈祥質樸的母愛、寧靜雋永的父愛。這些其樂融融的親情畫面,無不激蕩著學生的心。那些可能錯過的感動,可能忽略的幸福,如同生活的膠片一般,掠過學生眼前。教材中這些親情形象所賦予的教育意義,也隨之呈現出來。學生終于體味到——寸草報春暉,父母之愛何其深沉??!

參考文獻:

[1]魏賢超.道德心理學與道德教育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1995.

[2]蔣成云.親情類課文教學該怎樣把握[J].小學教學設計,2009(4).

[3]王建穩.將親情教育滲透到閱讀和寫作教學中[J].教研天地,

篇2

一、預設細節,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課堂教學作為一種情境,細節是可以預設的。根據教學的需要,教師要用心去預設適宜的教學情境,才能預約精彩的生成。古人說:“預則立,不預則廢?!苯虒W設計無疑是課堂教學的藍圖,精彩的課堂生成,總是來源于顯性或隱性、直接或間接的設計之中。即使是出乎預設的臨場發揮,也絕不是偶然得之,而是基于充分鉆研教材、深刻解讀文本,具有深厚的教學功底而發揮的教學機智。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特別注重以下幾方面的細節預設:

1.創設問題情境,關注學生的動態生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教學理念開始深入人心。我們在教育教學的實際工作中,要將新理念轉化為行動,最終將之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細節上得到實踐與體現。我們所說的教學細節,它不是公開課中的表面“作秀”,不是為刻意追求的一節課的“亮點”而設的“應景之作”,更不是可有可無的故弄玄虛,而是要靠教師對教材、對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創設”。

“教學預設”是教師備課環節中重要的一環。教師備課時,要用開放的胸懷去創設理想的教學情境,要預測到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和心理反應,充分考慮到課堂中有可能發生的事件。這就需要教師要清楚了解學生的認知基礎、能力水平、情感取向,從而預測到學生面臨這些細節時所表現出來的反應。

2.采用講故事、做游戲、表演、比賽等形式形成教學細節貫穿在課堂教學中。

教學細節的預設是為生成精彩的課堂。在老師和學生的故事、歌聲、笑聲中, 使原來枯燥無味的語文學習,變得非常有趣味,這樣教室里也充滿了學習的氛圍。學生通過玩游戲、表演等來獲得新知,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二、關注細節,讓課堂奏響和諧之美

課堂教學既是知識與能力相互交叉、滲透與融合的過程,也是精神與生命共同發展、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時時閃爍跳躍著一個個鮮活的細節。課堂上我們不應該也不能夠忽視這樣的細節。教師要養成關注細節的習慣,用發展的眼光、激勵的神情呵護那別樣的思維,用誠摯的熱情、真切的態度關注每一顆稚嫩的心靈。只有當這一個個鮮活的細節被關注、被珍視,才能彰顯一個流動的“過程”。

以《鞋匠的兒子》教學為例:在學生自讀課文時,教師將課文中的生字詞工整地抄寫在黑板上。聽課老師發現了黑板上“尷尬”一詞被執教老師寫錯了,并示意其糾正。教師如何處理?

師(坦誠地):同學們,老師此時非常尷尬。猜猜看,老師為什么尷尬?

學生一下子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還不時望望聽課老師,不知道怎么回事。個別聰明的學生開始看黑板上的字,與書上的字仔細地進行對比。終于,有學生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生(大叫):老師,“尷尬”寫錯了。

師(微笑):當老師發現自己寫錯的時候,心里會怎樣想呢?

生:老師覺得很難為情,去改又怕被聽課老師和我們笑話,丟了面子。

師:是呀,老師此時改也不是,不改也不是,這就是 “尷尬”。

師:進也不好,退也不好,處于兩難的境地,這就是——

生(齊聲):“尷尬”。

師(真誠地):此時,老師還想問問你們,你們會笑話老師嗎?

生:我覺得老師有意把“尷尬”寫錯,目的是引起我們的注意,想讓我們牢牢記住這兩個字的偏旁是“尢”,而不是“九”。

生:我認為老師是有意創設這種“尷尬”的情境,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尷尬”一詞的意思。

師(誠懇地):老師確實沒看細致,錯把“尢”看成了“九”,希望大家今后寫字別像老師今天這樣。其實不僅僅是寫字,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粗心,一定要一絲不茍,這樣才能少一些尷尬。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苯處煴M管對每堂課都作了周密安排,精心準備,但仍不免出現一些失誤,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有較強的課堂應變能力。上述教學片斷中,教者面對自己的失誤,沒有遮掩,沒有回避,而是巧妙抓住失誤,引導學生思考教者此時的內心感受,不露痕跡地讓學生自己感悟了“尷尬”的含義,加深了對該詞的理解和記憶。而且教者順勢而下,進一步引導學生探討如何對待別人的過失,從而對學生進行了一次生動的人文教育,讓課堂流淌著濃濃的和諧之美。

三、捕捉細節,讓課堂折射智慧之美

“無須刻意求佳境,自有奇峰報曉春?!痹谛抡n程理念指導下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常有出乎教師意料之外的“創舉”,令人不得不驚嘆于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面對意外的生成,教師應捕捉其中的積極因素,充分利用這些動態生成的資源,以學定教,適時改進教學設計,就會不斷給課堂生成智慧。

《九色鹿》教學案例描述

師:國王非常慚愧,他會怎樣懲罰調達呢?

生:讓他變成奴隸!

生:把調達扔到河里,淹死!

生:把他斬首示眾……

這時,卻有一個學生提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問題:“老師,可以給調達一次改過的機會嗎?”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起來反駁:不可以,調達是個靈魂骯臟的小人,怎么能原諒他呢?如果原諒他的過錯,他會害更多的好人……

面對這意外的“添亂”,教者并沒有放棄,而是抓住機會,引導學生多方面思考。

師:給調達一次改過的機會,并不是要原諒他的過錯,每個人都要為他的過錯承擔責任。除了“死罪”,可不可以有其他的懲罰辦法呢?

生:把他發配到偏遠的地方,讓他好好反省。

師:據說,調達被發配到一個非常遙遠的地方,一直到年老的時候才被國王赦免?;氐郊亦l后,他每天拖著衰弱的身體奔波在山林中,為的是向九色鹿道歉。假如有一天,他能夠再次見到九色鹿,他會怎樣向九色鹿懺悔呢?

生:調達會跪在九色鹿的面前,懇求九色鹿原諒自己。

生:調達會說:“恩人哪,我現在明白我的錯了!您大人有大量,就原諒我吧!”

師:調達一定會向九色鹿深深地懺悔,你們不妨用上這樣的句式:“我真后悔……我用一生的時間,終于明白了……說一段話。

生:調達會說,我真后悔自己當初見利忘義、恩將仇報,我真誠地懇求您原諒,如果能得到您的諒解,我死也瞑目了。我用一生的時間,終于明白了人應當有誠信,有恩必報。

生:調達會說,我真后悔當初見錢眼開,一心只想著發財,竟然忘記了您的大恩大德,忘了自己的誓言,帶領軍隊前來捉您,我實在是黑了心了。我是罪有應得,罪該萬死啦!現在我老了,我用一生的時間,明白了做人應該知恩圖報、言而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