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李白范文
時間:2023-03-20 01:07: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塞下曲李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2、翻譯:
篇2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2、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盧綸:《塞下曲》)
5、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6、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里館》)
篇3
--《竹里館》唐·王維
2、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梅花》北宋·王安石
3、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石灰吟》明·于謙
4、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5、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詩》三國魏·曹植
6、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望洞庭》唐·劉禹錫
7、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惠崇《春江晚景》北宋·蘇軾
8、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北宋·蘇軾
9、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樂游原》唐·李商隱
10、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唐·李白
11、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12、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塞下曲》唐·盧綸
13、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椗摇?/p>
--《浪淘沙》唐·劉禹錫
14、西塞山前白鴛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漁歌子》唐·張志和
15、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江雪》唐·柳宗元
16、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游園不值》唐·葉紹翁
17、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劉長卿
1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竹石》清·鄭燮
篇4
且看“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朦朧,夢回大唐,我贊嘆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篷篙人”的豪邁?!叭松谑啦环Q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對世事的散慢。
歷史是白居易的一紙折扇翩翩,才子情溢,《惜牡丹花》、《長恨歌》里楊貴妃的絕麗嬌笑,“回眸一笑非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她鬢上的鳳釵正是大唐的一抹濃烈啊——紅顏禍水,玉環的美貌險些斷送了大唐的半壁江山,安史之亂的悲戚。
英雄之爭,楚河漢界?;赝尻栂чL安,大漢時的鼎盛,女子并非都是紅顏禍水,僅僅為的托出皇室的壯麗篇章。
你可記得“文景之治”的開明,漢元帝時,雖不是盛世,但百姓豐衣足食,若不感思于當初的昭君出塞,豈能換回數十載的匈奴大漢的和平?昭君的楚楚嬌顏,明妃的纖纖玉指,胡琴、琵琶與羌笛遠赴關外,《塞下曲》的一簾幽夢,匈奴闕氏的明麗。
武帝的威顏下,哀我南宮公主。衛青、霍去病直擊韃虜時的輝煌,你可記得當年的“金屋藏嬌”,阿嬌的悲戚,換回司馬相如的《長門賦》。永久囚在漢宮的妃子,為何,又一佳人、衛子夫、金蓮踱步,舞姿婀娜……直至李夫人病逝,漢室的又一曲《紅顏》。
篇5
關鍵詞:李白;詩歌;劍
詩仙李白不僅是位才華橫溢的大詩人,也是位技藝精湛的劍術家。李白是高產詩人,也是“體育明星”。作為唐朝燦爛的文化之一體育,同樣令我們感到驕傲,它不但為唐文明增光添彩,在中國體育史和世界中世紀體育史上也占有顯赫的地位。李白詩歌中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到古代劍術、劍法、歷史、地理、文學、宗教等各個文化領域。從李白的詩歌中不難看出,在其各個的詩歌中都提到了”劍”,由此可以推斷出詩人畢生堅持擊劍,現存的《李白全集》964首詩中描寫“劍”的有107次,分布在106首詩中,約占全詩總數的10%以上,可見,李白是非常鐘情于“劍”的。
李白詩歌中107次描寫“劍”中除開有作為地名出現了4次“劍閣”3次、“劍壁”1次外,作為武器出現了103次。屬于劍的“鋏”出現了1次、“霜雪”2次、“莫邪”1次、“吳鴻”1次、“秋蓮”2次、“湛盧”1次、“青萍”2次、“干將”1次、“吳鉤”1次、“龍泉”4次、“匕首”3次。
李白詩歌中對“劍”的描寫是是各式各樣的,他既驕傲又謙虛地稱與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為“拙妻莫邪劍”(《竄夜郎,于烏江留別宗十六Z》),他把朋友蘇明府比作“蘇季子”,并稱贊他“劍戟森詞鋒”(《魏郡別蘇明府因北游》),他坦蕩地褒獎亦弟亦友的李凝為“吾家青萍劍”(《送族弟單父主簿凝攝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橋卻回…留飲贈之》)。他還寫到“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裙王門不稱情”“起舞拂龍泉,四座皆揚眉”“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等,想見他應該是古代文人中的運動健將也是劍文化的推廣者。據《新唐書》本傳記載,李白「性倜儻,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他自稱「十五學劍術,遍干諸侯,二十五歲「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他還投書以舞劍著名的裴斐將軍,愿向他學劍?!段盒颉犯f他曾「手刃數人?!扒鼗蕭吡希⒁暫涡墼?。飛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秦皇按寶劍,赫怒震威神。逐日巡海右,驅石駕滄津?!保耙袆Φ歉吲_,悠悠送春目。蒼榛蔽層丘,瓊草隱深谷?!?,等等這些是李白在「古風中對秦王橫掃天下的描述,他描寫秦王揮劍如割斷浮云,使得各國諸侯全都向西來朝拜秦王了。李白是用感嘆的語氣在贊嘆秦王。他在「蜀道難中寫到“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是說劍閣高峻崎嶇而突兀不平,一個人守住關口,萬人也打不開。李白借助這樣的描述來表達蜀道的險峻?!皬埞珒升垊?,神物合有時。”這是李白「梁甫吟中的詩句。“鼎湖流水清且閑,軒轅去時有弓劍,古人傳道留其間?!背鲎岳畎椎摹革w龍引二首?!鞍蝿λ念櫺拿H?。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赤雞白狗賭梨栗。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保@兩句詩出自李白的「行路難三首。李白在「胡無人中寫到“流星白羽腰間插,劍花秋蓮光出匣?!??!澳罹L城苦寒良可哀。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紋金@x.中有一雙白羽箭,蜘蛛結網生塵埃?!?,「北風行。“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保鲎浴競b客行?!靶蹌毂冢瑫r時龍鳴。不斷犀象,繡澀苔生。國恥未雪,”,出自「獨漉篇。“壯士憤,雄風生。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保鲎浴概R江王節士歌?!氨甭涿餍莿庸獠?,南征猛將如云雷。手中電擊倚天劍,直斬長鯨海水開。”,“羌笛橫吹阿回,向月樓中吹落梅。將軍自起舞長劍,壯士呼聲動九垓。”,出自「司馬將軍歌(以代隴上健兒陳安)?!皡区櫳倌陮W劍術,凌轢白猿公。珠袍曳錦帶,匕首插?!?,出自「結客少年場行?!靶蹌Σ赜裣唬幏貕m?!保鲎浴搁T有車馬客行?!皷|海有勇婦,何慚蘇子卿。學劍越處子,超然若流星?!?,出自「東海有勇婦(代關中有賢女)。“龍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劍,落日明珠袍?!?,出自「白馬篇。“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玉關殊未入,莫長嗟。烽火動沙漠,連照甘泉云。漢皇按劍起,還召李將軍?!保鲎浴溉虑?。“槌鐘速嚴妝,伐鼓啟重城。天子憑玉幾,劍履若云行?!?,出自「入朝曲(一作鼓吹入朝曲)?!盎⒅窬冗吋?,戎車森已行。明主不安席,按劍心飛揚?!?,出自「出自薊北門行。“殺氣毒劍戟,嚴風裂衣裳。奔鯨夾黃河,鑿齒屯洛陽?!?,出自「北上行?!皳P兵獵月窟,轉戰略朝那。倚劍登燕然,邊烽列嵯峨?!?,出自「發白馬?!肮沧饔我北P,雙行洛陽陌。長劍既照曜,高冠何V赫。”,出自「君馬黃?!皳糁嬅谰?,劍歌易水湄。經過燕太子,結托并州兒?!保鲎浴干倌晷卸??!坝胁卟桓曳庚堶[,竄身南國避胡塵。寶書玉劍掛高閣,金鞍駿馬散故人。”,出自「猛虎行(此詩蕭士S云是偽作)?!傲沂繐粲駢?,壯心惜暮年。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背鲎浴赣駢匾??!翱蹌Ρ骺者袜担宏惏坠莵y如麻。天子龍沉景陽井,誰歌玉樹花?!?,出自「金陵歌,送別范宣。“范子何曾愛五湖,功成名遂身自退。劍是一夫用,書能知姓名?!保鲎浴副栊??!昂鷫m輕拂建章臺,圣主西巡蜀道來。劍壁門高五千尺,石為樓閣九天開?!?,“劍閣重關蜀北門,上皇歸馬若云屯。少帝長安開紫極,雙懸日月照乾坤。”,出自「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等等,李白描寫“劍”的詩歌還有很多,大多是對劍術、劍法、以及通過對劍的描寫來敘述某件事或自己的觀點、喜好等。李白的詩歌中多次提到了“劍”,他的“劍”是俠客的標志,是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展示著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在古代的中國社會中“劍”既是一種非常尖銳的兵器,又富含有豐富的文化韻味。李白人從小就開始學劍,而劍術還不錯。劍也是他的知音和至愛,甚至是他生命的化身。李白生活的年代正是唐王朝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經濟空前繁榮的時期,當時的唐朝正處于國威遠揚、萬方臣服的大唐盛世階段。李白“安社稷”、“濟蒼生”的理想在國土開拓、民族融合、邊戰頻繁的現實刺激下,在開放型文化的熏染下,勃發為一種建功立業的奮懷。他的詩用自由的文筆把我國文學史上的“劍”描寫得瀟灑翩然、出神入化,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髓財富。(作者單位:綿陽師范學院)
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綿陽師范學院李白文化研究中心2014年度科研項目,項目編號為LB14-19
參考文獻:
[1]侯長生:《李白詠俠詩述論》,《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
[2]王瑤.李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4.
[3]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7.
[4]裴斐.李白十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5]林庚.唐詩綜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6]戴偉華.李白待詔翰林及其影響考述〔J〕.文學遺產2003(3).
[7]侯長生.李白詠俠詩述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
篇6
關鍵詞 唐詩宋詞;人文情懷;分析
唐詩宋詞為我們呈現的是一個集風骨、氣質與人格于一體的精神王國,它是唐宋文人精神的象征和情感的寄托,讓我們看到了文人的風骨與氣質,對人情感和人格的熏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表現了豁達開朗、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人生態度決定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和對生活的態度,唐詩宋詞中所表達出來的豁達開朗、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正是人們所需要的,通過閱讀詩詞明白人生和生活的奧義,培養積極進取的人生價值觀,珍惜生命,熱愛生活,以豁達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不言敗、不放棄,對人生的未來充滿了希望。例如,在李白的《望天門山》一文中,“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這兩句表達了作者豪情雄壯的胸襟;在王維的《使至塞上》一文中,“大漠孤煙直”和“長河落日圓”這兩句充分展現了大漠壯美的景色,氣勢壯闊,榮獲“千古壯觀”的稱號;在李白的《將進酒》一文中,“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這兩句將生命強健、力量宏偉的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在杜甫的《登高》一文中,“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這兩句給以一股驚天動地的感覺;在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一文中,“潮平兩岸闊”與“風正一帆懸”兩句展現了積極樂觀的精神,給人一種力量上的鼓舞,讓人樹立樂觀的人生價值觀;在杜甫的《望岳》一文中,“會當凌絕頂”與“一覽眾山小”表現了作者積極進取、昂揚向上、豪放豁達的樂觀精神,讓讀者不禁在心中升起登頂觀天下的壯志;在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文中,“直下三千尺”和“銀河落九天”這兩句將瀑布雄渾壯闊的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足以激蕩心魄;在王之渙的《登黃鶴樓》一文中,通過“欲窮千里目”和“更上一層樓”這兩句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不懈追求的感情境界,激勵讀者自強不息,不言敗、不放棄;在李白的《蜀道難》一文中, “天姥連天向天橫”和“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兩句給人一種清新博大、熱情奔放的情感境界,讓讀者升起勇攀高峰的決心。因此,唐詩宋詞所表達出來的豁達開朗、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對于正確人生價值觀的樹立非常重要,讓我們懂得如何去生活和偉大的愛國情懷。
二、蘊含了憂國憂民的責任意識和愛國主義思想情懷
詩詞作家大多都是飽含詩書的文學大豪或志向遠大的莘莘學子,受到儒家觀念的影響,他們一般都以“兼濟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關心天下民生的疾苦,他們這種愛國主義的思想情懷和憂國憂民的責任意識往往被作者灌輸到自己的作品中,即使在失職無助的情況下,仍不忘“扶社稷,濟蒼生”。例如,著名的愛國詩人杜甫用筆刻畫時代的面貌,敘述著人民內心的疾苦, “國破山河在”與“城春草木深”無不是這位詩人高尚愛國情操和憂國憂民責任感的體現。除了杜甫以外,李白、白居易、王昌齡、蘇軾、岳飛無疑都對自己的腳下的土地愛的深沉,他們的字里行間無不表露出愿赴國家之需,拋頭顱灑熱血的決心,將自己的喜怒哀樂與民族命運、天下興衰緊緊的拴在一起。例如,李白在《塞下曲》中寫到“漢皇按劍起,還召李將軍”“橫行負勇氣,一戰凈妖氛”;蘇軾在《江城子》中寫到“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王昌齡在《從軍行七首》中寫到“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痹里w在《滿江紅》中寫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憾,何時滅?!蓖ㄟ^誦讀詩詞我們可以看到具體而實在的“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的思想情懷。
三、流露出了純樸的鄉情與誠摯友善的友情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和“人文之邦”的稱呼,在傳統思想的影響下,人與人之間逐漸形成了各種純樸誠摯的情感,比如純樸的鄉情和誠摯友善的友情都是人們慰藉人生的妙藥靈丹。作為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結晶的詩詞更是少不了情感的流露和表達。詩人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故鄉的思念和朋友之間情誼的不舍。既有高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寬慰,又有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感動和“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的癡情,也有王勃“海內存知己”的豁達,更有王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牽掛和蘇軾“但愿人長久”的祝福。陰晴圓缺、離別聚散是人生永恒的旋律,相聚的喜悅和離別的苦痛以及纏綿的相思構成了人生的情感旋律,細細品味,我們一定會被這種情感所打動。
總之,唐宋燦若星斗、卷帙浩繁的詩詞作品所散發的人文情懷魅力影響著一代代人,同時人們的思想文化也因為這些品格高尚的詩人獲得了深刻啟蒙,從另一方面來講,唐宋詩詞是精神文脈傳遞的載體,通過誦讀詩詞可以豐富人們的人文精神,獲得靈魂的欣悅與洗禮。
參考文獻:
[1]莫礪鋒.唐宋詩詞的現代解讀[J].新湘評論,2009,(07).
篇7
唐詩中的“以漢代唐”,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借漢皇代唐皇。白居易的《長恨歌》,寫的是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首句說“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明明是唐玄宗李隆基想找傾國傾城的美女,卻讓漢武帝劉徹背黑鍋。杜甫《兵車行》:“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詩人本來是譴責唐玄宗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卻把罪過栽到漢武帝身上。
2.借漢兵漢將代唐兵唐將。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痹娙擞脻h兵代唐兵。高適《燕歌行》:“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痹娙擞脻h將代唐將。
3.借漢時匈奴代唐朝突厥、契丹等外族,用單于代這些外族首領。陳陶《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睆埣墩鲖D怨》:“九月匈奴殺邊將,漢軍全沒遼水上?!北R綸《塞下曲》:“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p>
4.借漢代美人代唐朝美人。李白的《青平調三首》(其二):“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苯铦h代美人趙飛燕來指代絕代佳人楊貴妃。王昌齡《西宮秋怨》:“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誰分含啼掩秋扇,空懸明月待君王。”借漢代班婕妤的故事反映唐代宮廷婦女多舛的命運。
5.借漢代宮殿代唐朝宮殿。王昌齡《少年行》:“白馬金鞍從武皇,旌旗十萬獵長楊。樓頭鳴箏坐,遙見飛塵入建章?!倍拍痢对缪恪罚骸跋烧圃旅鞴掠斑^,長門燈暗數聲來。”兩首詩中提到的“長楊”、“建章”、“長門”,都是借漢代宮名代唐代宮名。
篇8
格律詩有這樣一些特點:①每首四聯八句。五字一句(五言),簡稱五律;七字一句(七言),簡稱七律。六律很少見。八句以上的叫長律或排律,長律一般都是五言。②押四韻或五韻。在第二、四、六、八句的句尾押韻,通常押平聲。③平仄聲搭配上也要求合乎一定的格律。④中間兩聯必須對仗。因此,我們在寫格律詩時一定要講究以下幾方面:
一、平仄
格律詩的平仄有4種基本句式:
(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曝曝破狡?/p>
這四種基本句式的交錯,就構成了不同格式的格律詩。七言絕句、律詩是在五言旬式的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構成的: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狡截曝曝破狡?/p>
下面以例詩說明:
1 仄起仄收式(七言即為平起仄收)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ㄆ狡剑┴曝曝破狡?/p>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李白《塞下曲》)
七言例詩見杜甫《客至》。
2 平起仄收式(七言即為仄起仄收)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ㄆ狡剑┴曝曝破狡?/p>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山居秋暝》)
七言例詩見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3 仄起平收式(七言即為平起平收)
(?。ㄆ狡剑┴曝曝破狡剑ㄒ遥ㄘ曝疲┢狡截曝破?/p>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ㄆ狡剑┴曝曝破狡?/p>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ㄆ狡剑┴曝曝破狡?/p>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七言例詩見蘇軾《新城道中》。
4 平起平收式(七言即為仄起平收)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ㄆ狡剑┴曝曝破狡?/p>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凄涼寶劍篇。羈泊欲窮年。
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
心斷新豐酒,銷愁又幾千。
(李商隱《風雨》)
七言例詩見杜甫《登高》。
以上是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的平仄格式,五言律詩以句首不入韻為常。七言律詩以句首入韻為常。
篇9
關鍵詞:經典;寫景;樂情;正襯;反襯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1)01-0173-02
“讀經典學作文”是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一個重要內容,而且,在古代詩歌的閱讀鑒賞方面,將以主觀題的方式進行考查。習慣于應付客觀題型的廣大師生,特別是不少復習備考中的學生,一時難以適應這種變化,往往存在著惶恐心理,不知該從何處入手去提高自己閱讀鑒賞方面的能力,從而適應這種“更高”的要求。筆者認為,完全可以從古代詩歌最基本的、也是最有可能考查的主題思想和表現手法這兩大方面著眼,而具體的突破口,可先選擇詩中的景物描寫。
一、景物描寫,尋找突破
古代詩歌講究情景交融,“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是古代詩歌的一個最基本的特征,理解好這個特征,對閱讀和鑒賞古詩的意義非常重大。詩中的景物,都是為烘托氣氛、抒發感情服務的,大致可分為好的和壞的兩種??紤]到景物與感情的這種密切關系,我們不妨將感情方面的“哀”與“樂”也用來形容景物。下面,分幾種情況簡要舉例介紹:
1.“樂”景正襯“樂”情。例如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痹娭惺惆l對錢塘湖春行所見美景的喜悅欣賞之情,這可由尾聯可見。中間兩聯寫春天鳥和花草的情趣和生機,即是為了抒發后文“最愛”之情所作的鋪墊,這里,美好景物和喜悅情感是和諧統一的。
2.“哀”景正襯“哀”情。與第一種情況類似,凄涼之景也可以用來烘托凄涼的氣氛,而且更為常見。例如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比娂斜磉_的是對朋友杜甫的思念之苦,為此,第二句的“高臥”即是孤獨的詩人無所事事、百無聊賴的不得已之舉;第四句的“秋聲”更是明顯地渲染了凄苦的心情。
3.“樂”景反襯“哀”情。古人曾評價說:“以樂寫哀,以哀寫樂,一倍增其哀樂?!边@是古代詩歌中可追溯到《詩經》的一個重要的傳統,是“反襯”這一手法在古代詩歌中的最基本的體現。這里的關鍵,或要抓住全詩的中心句和關鍵詞,或要聯系上下文。杜甫的一首《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然(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前兩句的景是美好的春景,可是后兩句的情又是傷感的懷鄉之情。這時一定要注意,全詩的中心恰恰是這后兩句而不是前兩句。這樣,我們就可以明白,前面的美景就是為反襯后面的傷感之情服務的
4.“哀”景反襯“樂”情。景是為情服務的,若全詩是“樂”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為反襯“樂”情服務的。請看李白的這首《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鼻叭搶懭缕D苦的環境條件和緊張的戰斗生活,尾聯卻轉到寫將士奮勇殺敵的豪情,這種豪情也正是全詩的中心。這樣,我們感受到的,是不畏艱苦、有著鋼鐵般意志的將士形象。這里,所謂的“哀”景,既然是用來反襯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5.“哀”景不“哀”。就是說,景物表面上似乎是破敗蕭條,好像是借以表達傷感之情。實際上卻相反,詩人對此非常欣賞和得意。這是為什么呢?答案就在于詩人特殊的身份和審美取向。像陶淵明、王維等喜歡歸隱田園的這類詩人,在他們眼里,質樸、清靜的農家田園風光遠勝于繁華熱鬧的都市。
二、重現顏色,感知詩意
細細品讀寫景的古詩,會發現這些詩之所以能讓讀者感到美,是因為詩中蘊涵了豐富的色彩。我在教學寫景古詩時,先讓學生感知景物,再回到詩文中,讓學生讀出詩中所蘊含的顏色,以豐富學生的表象,加深學生對詩中景色的印象。詩中所描繪的色彩有的是顯而易見的,找到表示顏色的詞就可以了。
三、品讀字詞,讀活畫面
篇10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據粗略統計有近五分之一的是詠月吟月詩詞,尤其是唐宋詩詞中許多已成為千古絕唱的經典之作,其意境或優雅或凄涼,情愫或熱烈或悲傷,纏綿悱惻,情景交融,膾炙人口,無不借月抒懷。特別是坡一曲《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钡莱隽巳嗽孪嗳诘淖罡呔辰绾驼芾?。
從天文學的角度來講,月相指從地球上看到被太陽照亮的月球部分的視形狀,其形狀隨著日、月、地三者空間運動位置變化,以一個朔望月(平均29.5日)為周期發生著有規律的圓缺變化。由于月相指月球反射到地球上的太陽光,因此,我們看到的月光比太陽光暗許多,觀看月相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差別。一般在黃昏之后黎明之前觀察較佳。上半月黃昏之后,下半月黎明之前觀察較宜。一月內觀察時間不同看到月相有區別,根據古詩中月相的描述,大致可分以下幾類:
寫月相變化,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又如:“自居之出矣,不復理殘機。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保◤埦琵g《賦得自君之出矣》)詩中“滿月”指在十五、十六的月相,“夜夜減清輝”指滿月之后,月相依次變為凸月、弦月、娥眉月,月相愈來愈瘦小,后兩句指思念夫君使妻身如同滿月后的月亮日漸消瘦、憔悴。
寫月初娥眉月,例如:“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保ò拙右住赌航鳌罚鶕娭小熬旁鲁跞比掌?,“月似弓”即為上娥眉月。又如:“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蘇軾《黃州定惠院寓居作》),詞中“缺月”指彎月掛在稀疏樹梢,農歷初三、初四,黃昏之后二、三個小時內在西部天空清晰可見,形狀似弓,彎向西邊。
寫上弦月,例如:“月落烏蹄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保◤埨^《楓橋夜泊》),詩中“月落”之時即“夜半”應為上弦月,此時約為農歷初七、初八晚上看到的月相,此時日、地、月成90度夾角位置,中午月出東部地平面,黃昏時掛在天空中部,半夜時月落西部地平面,看見月球西邊的半個月面。
寫滿月(望月),如:“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保W陽修《元夕》),詩中“元夜”指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月亮掛在了柳梢枝頭,戀人約在黃昏之后。又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保ɡ畎住鹅o夜思》)。詩中“明月”即“滿月”,“舉頭”暗含明月高懸之意,時間約在半夜前后,夜深愁思不寐,表現游子客居他鄉的愁緒。滿月時,日落月出,日出月落,徹夜可見。
寫下弦月,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飛鳥,時鳴春間中。“(王維《鳥鳴澗》),詩中“夜靜”而“月出”指夜深人靜之時,月亮升起,此時應指下弦月。大致是農歷二十一、二十二日的月相,此時半夜月出,黎明時高懸天空,中午月落西部地平面,與上弦月不同的是月面東半邊亮。
寫下娥眉月,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詞中“今宵酒醒”,“曉風殘月”,據此推斷應為清晨時所見的下娥眉月。又如:“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不見年年遼水上,文章何處哭秋風?!保ɡ钯R《南圓》),詩中“曉月”指清晨的月亮,“玉弓”指下弦月之后的殘月,即月末的娥眉月。此詩反映月相是農歷二十五、二十六日出現于東部天空,僅在黎明前二、三小時內可見,形狀與上娥眉月相似,但彎曲方向不同,像字母“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