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子英語范文
時間:2023-03-29 13:10: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例子英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舉例子要結合時機
一次筆者要講情態詞must,may,might,could,can表示推測判斷的語法項目,直接告訴學生們各個詞表推測的使用情況,會讓學生覺得索然無味。筆者就想到中秋快到了,學生們都在盼望著中秋放假,但是放假幾天不確定,我以這個話題引入。我就問學生“How many days do you think we will have for the Mid-autumn day?”這是學生們所關心的話題,學生們一下子來了精神,紛紛猜測,有學生說一定是three days的,也有學生說可能是five days的,因為中秋節與雙休重合了,也有人馬上反駁說不可能放假五天。我就用情態詞把他們的話語表達出來:
We must have three days for the holiday.
We may/might/could have five days for the holiday.
We can't have five days for the five days.
從這些切身的例句中,學生開始接觸must,may,might,could,can表達猜測的場景,學生自然而然跟著老師,領會到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二、要注重例子的趣味性,讓學生感覺學習不只是苦差使,老師也可從教學找到樂趣。
中學生的心理發育還未成熟,他們的自制力、意志力還不夠強,注意力也不足夠長,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只是枯燥地傳授知識,勢必會出現課堂上“你講你的,我做我的白日夢”,哪里還談得上教有所獲、學有所成?把所講的知識融入到一些故事或笑話中,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習學習知識,從而樂學。如在講授短語make sure的用法時,為了幫助學生們準確理解它的詞義,我講了如下的故事為例子。
One day two men went together into the forest to hunt. While they were walking, suddenly one of them fell down and became unconscious ness. The other man went into a panic. After a while, he phoned a hospital.
The operator asked: “This is Friendship Hospital, What's the matter?”
The man said: “My friend fell down and is unconscious now. I don't know whether he is alive. Come and help us.”
The operator said: “Make sure he is dead.”
The man said: “Okay, just a moment.”
The next moment the operator heard a loud “boom” of a gun.
Then the man said to the operator: “Okay, he is dead.”
明白了這個笑話時,學生們不禁大笑,也明白了,如果有時誤解詞匯的意義不僅會鬧笑話的,也會產生很嚴重的后果的。
三、在教學過程中,適時、恰當地運用精煉、對仗、寓意深刻且瑯瑯上口的英語格言、諺語名著和詩歌作為例子,無疑會使教學錦上添花,也幫助學生們更多地接觸理解英語語言文化。如講still這個詞的詞義及用法時,可用“Still water runs still”這樣的諺語,而講pain時,可以舉例句“No pain, no gain.”隨便讓學生們明白“不勞無獲”的道理,也可用“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吃一塹,長一智)”的名言。當講短語in need時,可告訴學生們“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的交友道理;講youth這個名詞時,可引用Samuel Ullman 的勵志詩篇中的“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態。)?!癆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一日一個蘋果,身體健康不求醫。)”則是闡述keep away的很好例句?!癐t is never too late to mend.”則既呈現的too……to……的用法意義又告訴了學生們人生“亡羊補牢,猶未為晚”的道理。
四、要保證例子的真實性,增加學生的信任度,拉近語言學習與生活實際的距離。
新課標下的英語課應關注學生身邊的生活,幫助學生解決現實的問題并逐步培養適應生活的良好道德品質;只有鮮活的、和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子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使學生真切地感到課本與生活很貼近,從而更加自覺、自愿地學習、探究英語語言及文化,進而引導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做人。這樣,語言課才會變得“有用”和“有效”,提升英語課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因為語言既是生活。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舉例時應盡量避免使用“張三、李四、王二、李甲、某乙”等之類虛擬的例子。學生“信其道”,才能“聽其言”。以真實的事例作引子、導入,課堂教學才會更易于理解,讓知識變得實用,學生們才可真是的參與學習中。所以,教師舉例時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力求創設多種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情境,讓學生融入情境并得到啟示,從而產生思想上的碰撞,以有效地促進德育素質的提高。比如講equip及be equipped with時,可以結合教室里配備的設施舉例,并讓學生參與造句,如: Our classroom is equipped with a TV, Our classroom is equipped with air-conditioners及we are equipped with knowledge to prepare for future life等。另外,舉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實例子,起到的教育作用會更大,因為學生的見識范圍還比較窄,講太遙遠的東西,在他們心目中起不到預想的教育作用,就難以引起他們內心的共鳴、共振,如講 be addicted to 這個短語時,可隨便舉因上網成癮而出現問題的現實案例,這會讓更易學生記住這個短語,也會思考上網的問題。
五、要注重例子的啟發性和鼓舞性,讓學生建立積極向上的態度和人生觀。
英語課標要求英語教學要實現知識傳授、能力發展、態度與價值觀形成的整合,學生不僅學知識,還應該在學習中培養起正確的人生觀,充滿信心積極向上。
中學生時又是是非善惡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是學做人、學道理的重要時期。因此,在英語課堂上舉例子應注重所舉例子的正面導向作用,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滲透是非判斷問題進行教育。比如在講到pay的用法時,可以舉出這樣的例子“It pays to be kind.”來啟發學生要善良。在講解failure時,別忘了告訴學生“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七、要注重例子的新聞性、時事性,以提高學生與周圍世界的聯系。
篇2
關鍵詞:詞典 語法功能 語境
詞匯是語言體系中結構和意義的統一體,是語言的主要的基本單位。沒有建筑材料就不能蓋房子,同樣,沒有詞匯的交際也是不可想象的。我國英語學習者,尤其是職業院校英語學習者,雖然非常重視英語詞匯學習,但詞匯一直是他們的難項和弱項。
下面筆者根據理論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主要從如何利用詞典、重視詞的語法功能、在閱讀中學習詞匯等方面介紹高職學生詞匯學習的方法:
一.把詞典當成走向自主學習的通行證
在高職學習階段,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在老師的幫助下,形成獨立的自學能力。因此,英語詞典就顯得尤其重要。
學生如果不借助于詞典,培養一定的自學能力是難以學好的。那么,我們如何去有效地使用詞典學習詞匯呢?建議同學們在打開詞典之前,不妨從以下幾個步驟著手:
1.思考一下含生詞的句子,在不知道該詞意思的情況下,我們對該句子還能理解多少?
2.觀察該生詞,它屬于哪種詞性?名詞?動詞?亦或是形容詞?
3.考慮一下該詞在句子中那種詞性的可能的涵義。如果是一個名詞,它也許表示某物?某人?還是某種觀念?是好事還是壞事?
比如,假設在閱讀中你不認識句子中的reword,“One of the rewords that space travelers receive is the beautiful view of the planet on which we live.”當你對這個句子思考之后,你會知道此處reword應是一個名詞。因為它在定冠詞the之后。由此句又得知reword是一個可接收的事物,而且一定是個好的事物。因為這里的beautiful view被稱作reword。
經過這番思考,你一定猜出個七不離八了,當你這樣對整個句子經過認真思考后,你也許會覺得已經沒有必要再查找這個生詞了。如果該詞是一個常用的基本詞匯,那么,在下文中一定還會出現,當它再次出現時,你對其涵義的理解也一定會越來越清楚。當你還不能確定它的意思,打開詞典結合句子的內容和詞典中的例句“He will respect some reword after working so hard.”從眾多詞條中挑選一個,就顯得很容易了。
二.關注詞典中詞匯的多個語法功能的現象
有意識地注意到英語詞匯在不同句子中具有不同的語法功能,同樣有助于擴大我們的詞匯量。舉個簡單的例子:hand,它不僅可以當名詞來使用,如:left hand,right hand 還可以用作動詞:Please hand me your notebook。在英語語言學上稱之為“功能切換(functional shift)”因此,我們應該留意英語的這一特征。通常用作名詞的詞,有時也用作動詞,如:hand,face.再如:“This is one of the benefits which result from space travel.”顯然,幾個黑體字benefits, space, travel在這里是名詞,在其它語境中它們也可用作動詞:“to benefit from something, to space words on a page, to travel somewhere ”而例句中的result在這里是一個動詞,但在其它語境中通常當名詞來使用。因此,我們應經常思考這樣的問題,哪些詞匯在這里是名詞,在不改變詞形的情況下,在別的語境中又當作動詞來使用?例如:“That’s my hope.”和“I hope so.”
當然,英語也象其它語言一樣,具有詞尾的變化,不同的詞尾標志著不同的語法功能。學過了allow, accept, appear,就應該了解allowance,acceptance,appearance, 等后綴為-ance的相應的名詞,以后有機會時再總結象:encourage, enjoy, announce,與 encouragement, enjoyment, announcement;connect, inspect,combine, repeat 與connection,inspection,combination,repetition后綴為-ment,-tion之間的關系。這樣做無疑會擴大我們的詞匯量。
三.借助詞典在閱讀中根據語境學習詞匯
篇3
【關鍵詞】高中英語;詞匯自主學習;培養策略
一、培養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動機
學習者學習英語的動機可分為工具性動機和融合性動機。前者是指通過第二語言的學習獲得某種使用的具體的回報,在此動機的驅動下,學習者把學習英語當作通過考試或找到一份好工作,獲得高薪的工具;后者指學習者對所學目的于語言文化感興趣,并希望融入這種社會,與目的語人群進行交流,最終成為其社會的一員。無論是哪種動機,學習任何一門語言都離不開動機這一學習者內部動力。有了良好的學習動機就會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狀態就極佳,自然學習效果就會好。
學習態度與學習動機是密不可分的。英語詞匯學習是一個長期的痛苦的過程,記憶詞匯尤為枯燥,再加之缺乏真實的英語語言環境,勢必會造成學習過程中的障礙,學習動機就會減弱,這時就需要有高度的意志控制力,教師應力圖使學生認識到英語詞匯學習在整個英語學習系統中的重要性,又要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心理,以積極的態度對待英語詞匯的學習維持自主學習者的主體能動性。
二、師生角色轉變,教學方式轉變
傳統的語言教學,教師通常扮演著知識與信息的提供者的角色,而學生只是被動的消極的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壓制。而在現代教學理論的框架下,教師的任務主要不在于講授知識,而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中來。詞匯教學作為語言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如此。教師不應只演“獨角戲”。既做導演又做演員。應從“前臺的圣人”轉向“靠邊站的向導”。
傳統的詞匯教學是教師講解課文里及生詞表里的詞匯,一般也是輕描淡寫地傳授詞匯的表面信息,采用的方法也多是英漢對譯、提供同義詞或反義詞、介紹常用搭配、構詞分析或演示詞典例句等。這種脫離語境的詞匯輸入方式很難使學生將新舊詞匯之間建立聯系,很難通過其背景知識激活對新詞的認知,很難建立自己的有機詞庫,實現知識的內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再完全地以語言為中心,而應側重以學生為中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過去的被動聽課轉為主動參與,從單純學習語言知識轉為詞匯的實際運用。特別是對一些一詞多義,意義看似相同用法卻不同的單詞,教師必須注意提醒學生,指出該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解釋,可以舉一兩個生動的例子幫助他們掌握不同的用法,值得一提的是使用的配套例句應能引發學生的興趣和聯想,貼近生活,富于時代感,應為例句的好壞會直接影響課堂學習氣氛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在講解詞匯時要增加詞匯的語體色彩、文化內涵、結構屬性及語用方面的介紹。
三、指導學生掌握詞匯自主學習策略
詞匯自主學習策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利用遷移的方式進行新詞匯的教學,遷移的教學方式有助于抓住新詞匯與舊詞匯之間的關系特點,例如詞匯的語音的讀法、詞形、詞義等,抓住詞匯的關聯性,有利于新詞匯的學習,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可以有效掌握新詞匯,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sixth上記憶forth,在happiness上記憶loveliness,在trouble基礎上記憶failure等等,這些都是詞形的關聯詞,對于同音的關聯詞,通過遷移的方式,即舉一反三,從而增加學生的詞匯量,也方便學生有效的記憶;第二,采用語境進行詞匯的教學,其方法是指教師指導學生把詞匯融入到文章內容的語境中,進行詞匯的學習,通過理解文章的內容,使學生充分掌握單詞及使用用法,另外,學生對詞匯反復的讀聽寫,也有利于英語詞匯的記憶;第三,分類記憶策略,由于高中英語詞匯量較多,若不采取有效的學習策略,則難以有效的記憶,例如,學生可以按照音標的規則進行詞匯的記憶,如學習environment單詞,其可以根據音標的標準進行分組記憶。
四、培養學生課外自主學習能力
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有限,大量的工作還需要學生在課后獨立完成,這就需要學生能掌握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教師應指導學生設立英語詞匯學習目標(包括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教師可以介紹一些自我監控與評估的方法供學生參考,只有不斷的進行自我評估才能不斷的總結經驗,調整學習方法,確立新的目標使得詞匯自主學習能力有所加強。英語詞匯的學習主要是一個記憶過程,很多學生都采用死記硬背的記憶策略,這種脫離語境的詞匯記憶方法只會加重他們的學習負擔,記憶效果差。影響詞匯成功記憶的因素有很多如詞匯本身的性質,與學習者的關系,學習的環境與教學的方法等。盡管如此,對學生進行專門的詞匯記憶策略教育,訓練他們合理運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進行記憶也是必要的。如,聯想記憶,使用助記,利用影像或聲音記憶等。但教師不能用同樣的策略來訓練所有的學生,應鼓勵個人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特點的方法。顯然,教師并非要將一套所謂最好的記憶方法灌輸給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創造出適合自己的有效方法,同時也鼓勵學生之間進行相互交流,取長補短。教師應向學生介紹一些適合課外學習,與學生水平相當的英語書籍、報刊雜志、音像材料等。同時還應教給他們選擇適合自己學習材料的方法,使學生在沒有教師的情況下能夠獨立學習。
英語詞匯自主學習與其他任何自主學習活動一樣,并不是學生完全的自主、完全的排斥教師的作用,而是使學生發揮詞匯學習的主導作用,積極使用促進詞匯自主學習的策略。只有把課堂詞匯學習融入到學生的自主學習中,提高學生詞匯自主學習能力,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語言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李晗英.高中學生英語詞匯學習策略與成績的相關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
篇4
(05年福建卷第9題)把下列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項籍之解而東,高帝亦欲罷兵歸國,留侯諫曰:“此天亡也,爭擊勿失。”此二人者,以為區區之仁義,不足以易吾之大計也。
……
(3)項籍之解而東,高帝亦欲罷兵歸國。(3分)
這道翻譯題當年難倒大批考生,特別是其中的“之”字的翻譯,更是五花八門,殊不知這里的“之”正是高中生熟悉的“放在主謂間取消獨立性”的用法。“項籍解而東”本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句子,但這里它卻成了整個句子“項籍之解而東,高帝亦欲罷兵歸國”中的一個時間狀語,那么它就相當于英語語法中常見的“時間狀語從句”,整句話正確的參考譯文是:“在項籍突破重圍而向東敗逃的時候,漢高帝也想收兵回國。”
上面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所謂的“‘之’字放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就是古人通過一個“之”字告訴閱讀者,此處的主謂結構并不是獨立的句子,而是另一真正獨立句子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主謂結構是句子的最基本結構,就是在一般情況下,句子多半由“主語”和“謂語”兩部分構成。然而這并不等于只要具備“主”“謂”兩部分的結構就都是句子,這種具備了主謂形式,又不是句子的結構,有人把它叫做“主謂詞組”,有人把它叫做“主謂短語”,英語課本上又稱之為“從句”,本質上都是一回事。那么,我們就可以通過將各種類型的英語從句與文言文中“失去句子獨立性”的主謂結構進行分析與歸類比較,從而做到不同語言學科知識的相互驗證、融會貫通,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里我舉幾組例子對照說明,以期學生能自己梳理探究,使之進一步完善。
1.主語從句
在英語語法中,如果一個原可獨立成句的句子成分在復合句中充當一個主語,那么這個句子成分就是主語從句,引導主語從句連詞有that,whether,who,what,whatever等,連詞“that”等不能省略。而文言文語法中亦有相似主謂結構,“之”放在主謂之間,它的作用相當于英語主語從句的“that”等引導詞。如以下兩例:
(1)英語中的主語從句:That light travels in straight lines is known to all.(光線沿直線運行是眾所周知的)。
(2)與之相似的失去獨立性的文言文主謂結構: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
解析:“light travels in straight lines”與“師道不傳也”本身已經足以構成一個獨立的句子,而這里它們只是分別作為謂語“is known”和“久矣”的主語,因此它們都沒有了獨立性,“that”和“之”用來告訴讀者它們的獨立性被取消了。
2.賓語從句
在英語語法中,如果一個原可獨立成句的句子成分在復合句中充當一個賓語,那么這個句子成分就是主語從句,引導賓語從句的連詞有that,whether,if,who等,連詞“that”在不影響句意表達的情況下可以省略。而文言文語法中亦有相似主謂結構,“之”放在主謂之間,它的作用相當于英語賓語從句的引導詞“that”,但“之”不似“that”那樣有時可以省略。
John said that he was leaving for London on Wednesday.(約翰說他星期三要到倫敦去。)
與之相似的失去獨立性的文言文主謂結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只喜歡蓮花出淤泥而不染。)
解析:“he was leaving”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本可獨立成句,這里卻分別作為動詞“said”和“愛”的賓語。
3.時間狀語從句
英語中的時間狀語從句:When I came into the office,the teachers were having a meeting.(當我走進辦公室時,老師們正在開會。)
與之相似的失去獨立性的文言文主謂結構:項籍之解而東,高帝亦欲罷兵歸國。(在項籍突破重圍而向東敗逃的時候,漢高帝也想收兵回國。)
解析:文章開頭已詳解,不贅述。
4.條件(假設)狀語從句
英語中的條件(假設)狀語從句:If he works hard, he will surely succeed.(如果努力工作,他肯定會成功。)
與之相似的失去獨立性的文言文主謂結構: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父母如果愛自己的孩子的話,就得替他做長遠的打算。)
解析:“he works hard”和“父母愛自己的孩子”本可以獨立成句,這里卻分別作為“he will surely succeed”和“父母得替他做長遠的打算”的條件狀語。
5.讓步狀語從句
英語中的讓步狀語從句:Though the sore be healed,yet a scar may remain.(傷口雖愈合,但傷疤留下了。)
與之相似的失去獨立性的文言文主謂結構:“雖我之死,有子存焉。”(雖然我會死,但我還有子孫。)
解析:“the sore be healed”和“我會死”本是可獨立成句的主謂結構,這里卻分別作為“a scar may remain”和“我還有子孫”的讓步狀語。
篇5
一、 課本資源的重新組合
英語教材是英語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英語教材除了包括學生課堂用書以外,還包括教師用書、練習冊、活動冊、掛圖、卡片、音像帶、多媒體光盤、配套讀物等。教材是由許多經驗豐富的專家精心編寫的,但“教材僅是例子,知識本身只是載體,最終目的是要開發學生的智力,促進學生的多方面發展?!笨捎捎趯W生情況、教師素質、教學條件諸方面的差異,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對教材的使用要因人而異,要從學生的角度,用學生的思維和已有經驗去思考、去驗證、去歸納;要盡量解放學生的眼睛,讓學生用生活中的發現去解決問題,要解放學生的嘴巴,讓學生用自己的頭腦去發現問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現狀,增加一些教學內容,或分散教學中的難點,以幫助他們拓展思路,增長他們的見識,開闊視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我們英語教材中有一課是專門教學月份和日期的,如果說在教學前已經分散到每一天的值日生匯報中去教學,或讓值日生把日期、月份、星期寫在黑板上,給學生以觀察、積累的時間,讓學生在日積月累中學習,那么,學到這一課時,學生就會感到輕松,學起來有成就感。
有時,現實生活中發生了某件重要事情,例如,過圣誕節時、同學過生日時、教師節、植樹節等,教材中有一個相關的單元,也可以提前教學這個單元。把教材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
二、 活動資源的有效開發
英語學習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積極主動的協調和創造性過程,它是通過聽、說、讀、寫言語交際活動來實現的,它不僅體現在課上,還體現在課外。課堂上我們通常采用討論、表演、游戲等活動。(1)討論。組織學生就學過的內容展開討論。這種方式,既能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又能讓學生充分開動自己的大腦,培養學生創造性、發散性思維。(2)表演。把課文內容改寫成短劇,或者就是對話內容的表演,讓同學們在課堂上進行表演,其余同學做評委,要評出每組學生的優點,并且給予所有參與者肯定和表揚。這種方式既讓學生掌握了課本上的語言知識,又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3)游戲。把游戲引入課堂,按照給定的程序、要求、規則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戲,組織學生進行廣泛的語言實踐活動,使學生們在游戲中創造性地運用語言。
三、 學生資源的合作組合
每個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生活背景、生活理念、生存方式,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各不相同,因此學生之間會各有所長,我們教師要放棄用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防止忽視學生的其他優勢。
1. 重視學生差異資源的互補效果
教學中我們可充分利用“共生效應”實現學生差異資源的互補。如:我將全班學生按知識基礎分成十個組,每組一個組長,五個組長又組成一個組,該組長歸課代表負責;要求他們面對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互幫互助,取長補短,并以小組的總體成績作為每個成員的參考成績。也就是說,只有全組成功才意味著個人成功。 轉貼于 因此,小組每個成員都必須對自己及組內其他成員的學習負責,不僅自己要努力成功,而且要關心幫助其他同學獲得成功。每一次練習,每一次作業,我都要求做得最好的同學負責將其他同學教會。這樣,好,中,差學生之間形成一種互動,學生在互動中學會了將小組中的不同思想進行優化整合,把個人獨立思考的成果轉化為全組共有的成果,學會用群體的智慧來解決問題,初步嘗試了合作的效能。
2. 重視學生差異資源的競爭效果
上面所講的學生差異資源的互補是通過老師有目的,有意識的分組合作形成,在實際操作中,我們還可以根據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差異,實行流動分組,合作競爭。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如:我們開展了“挑戰滿分”活動,隨堂練習后,我讓滿分獲得者臨時組成一個合作小組,讓滿分獲得者站在講臺上,回答非滿分學生練習中存在的問題。學生可以任意指定講臺上某同學回答 。要知道平時讓學生提問,學生常常是低頭不語。而如今學生問問題的熱情是空前高漲,恨不得翻遍自己的肚腸,搜遍自己的腦子,找出問題,試圖將對方問倒;答題者是精神空前緊張,思維空前活躍。
四、 教師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優勢互補
1. 把自己的愛有效傳遞
連續幾年,我接任了我校的后進班,班級平均分與好的班級差距很大,但我從不發牢騷,而是滿懷信心,因此,每一次他們都能有較大的進步。在開學初的班會課上,我作為任課教師被邀請參加他們的主題班會,會上我深情地告訴同學們:走進你們的教室是我的驕傲,是我們的緣分??吹侥銈兦宄和该鞯哪抗?,我的內心有了一絲不易察覺的膽怯,因為在你們的目光中,我讀到了渴望;看到你們挺直的腰扳,我的心中掠過一絲不安,因為在你們挺直的腰板中我看到了期待;我膽怯、我不安,因為你們的成功是我的成功,你們的失敗就是我的失敗。但是我愿我是一塊小小的鵝卵石,你們能站在我的身上健身;我愿我是一塊臺階,你們能站在我的身上看得更遠;我愿我是一座橋,愿你們能通過我達到理想的彼岸。同學們晶瑩的淚花和著熱烈掌聲如春風如春雨滋潤著我的心房。由此我深深體會到教學是愛的教學,在這個教學園地里展示的應是愛的藝術,我們要學會表達對學生的愛,把自己的愛有效地傳遞給學生,而不是埋怨的愛、責怪的愛,這種愛是要從心里流淌出來的,不帶私欲的,不帶貪婪的愛。這樣的愛,學生才會接受,學生才會領會,師生之間才會有愛的互動。
2. 把學生的愛精心收藏
篇6
【關鍵詞】體育運動學校;自學能力;學訓并重
體育運動學校是為我國培養體育后備人才、為社會提供體育專業人才的訓練基地。就讀于體育運動學校的學生,由于體育訓練的強度特點和競爭壓力,其對文化課學習的熱情相對較低,尤其是英語學科,更是因為存在文化和地域的差異而導致運動員望而生畏。英語是一門國際性的語言,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國際地位迅速提升、中國與全世界融合接軌的今天,英語更成為了一種重要的交際工具。它不僅僅是各級各類學校中的必修課程,更是作為具有國際性特點的職業——運動員所應該掌握的一種交際技能。
近年來,國家體育總局提出“學訓并重”,要求加強運動員的文化課學習。通過幾年的教學經驗,本人初步探索出體育運動學校學生如何提高英語自學能力,現分析如下:
一、興趣是英語學習最好的老師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睙o論是什么層次的學生,學習興趣都是推動他們學習的一種最實際、最有效的內部動力,會直接影響到學習效果,對于英語這門學科尤為如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總是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對英語的持久興趣,鼓勵學生不斷處于較為輕松愉快的學習狀態之中,使他們對英語樂學、善學、會學,學而忘我,樂此不疲。學習語言最怕缺乏語言環境,這就需要根據運動員的心理特點制造一種積極的氛圍,運動員害怕失敗,害怕受挫,因此要特別注重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因為“成功越大,興趣越大,動力也就越大”。 首先,要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英語用途的廣泛,甚至可以暢想取得世界冠軍之后能夠說出一口流利英語時的光彩,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其次,教師在引導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中要發揮重要的作用,如運用多媒體,精心設計好每一堂課,把抽象的語言、單調的詞匯、語段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就會深刻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習情趣,迅速培養其學習興趣,提高其學英語的能動力。教師還可以根據運動員的心理特點制造一種積極的氛圍,在課堂上制造一些英語競賽和活動,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們的創造力和競爭力。此外,運動員都愿意表現自己并希望得到認可,這就意味著在英語學習方面要讓運動員體會到成功的快樂。當他們在某一方面獲得了一次成功后,即使他們的成功只不過背會了一個單詞或是寫對了一個句子,他們也會感到高興,繼而對英語產生親切感,必反饋出巨大的內驅力,促使他們向著第二次、第三次……的成功邁進,從而形成穩定而持久的興趣。
英語本身就是一門非常有趣的學科。如果運動員們能細心挖掘出潛藏在英語中的寶藏,培養出對于英語的學習興趣,并且自始至終都能堅持下去,他們一定會在英語學習方面有突出的表現。
二、廣告英語的價值
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 廣告作為信息載體,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現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每天觀看的電視節目、經常收聽的廣播電臺、乘坐的出租車、甚至是公交車站、地鐵口……到處都充斥著廣告。也許用心的人會注意到,這些廣告中好多都有著英語的使用,其實,英語就在我們身邊,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學習,這也未嘗不是一種自學的手段。廣告英語區別于普通英語的方面就是它的詞匯簡潔別致又富于創新,總是力圖用最簡潔、最準確的文字,為商品提供豐富的信息,使讀者一目了然、過目不忘。如:Born To Shine.我本閃耀!(LG 手機);Just do it. 只管去做。(耐克)?;“SONY-take the world with you.”讓世界陪伴你。(索尼)?。這些朗朗上口、耳濡目染的廣告語對于任何一個學習英語的人來說都是一種相當好的學習方法。
廣告中的英語作為一種具有獨特語言魅力的方式,對于運動員掌握英語知識、熟悉英語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念有著重要的幫助作用。同時,由于中外文化的差異,廣告翻譯會喪失了英語句子本身的句式結構,一些關鍵詞的詞義跟原文也有些出入,作為一種學習方法還需要運動員仔細琢磨,去粗取精。
三、英語學習習慣的重要性
英語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學好英語,必須要有耐心、有恒心、培養一個好的英語學習習慣。首先,要養成課前預習、及時復習的習慣。預習不僅能使學生初步了解生詞的使用和課文的重點,還有利于其上課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在課堂上由自卑變得自信。復習更是使知識從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真正成為自己的知識。其次,要養成勤于視聽、勤于模仿的習慣。當今的英語學習工具很多,互聯網等手段更是相當發達,要想學會純正的英語發音,多聽多模仿的過程必不可少。有這樣一個例子,北外一位英語專家多年收聽BBC并且堅持模仿其語音語調,練就一口純正的英國口音,后來一位來自英國的英語專家以為他曾經在英國留過學,對他的地道英語語音十分佩服,其實他根本沒出過國。這些都是模仿的功效。?最后,學習英語還要養成廣泛閱讀、勤于背誦的習慣。課外閱讀,不僅能擴大視野,補充英語知識,也能促進英語的閱讀能力。在閱讀中,還要勤于背誦,背誦生詞和短語,背誦美句美文都是英語學習的重要捷徑。
總之,體育運動學校的學生有別于其他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他們肩負著奪冠的使命,承擔著為國爭光的重任,他們的訓練強度之大、學習時間之有限,都是只有作為體育學校的教師才能夠深切體會到的。運動員只有培養出良好地英語自學能力,才能有效地進行英語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今后的升學考試或是未來的國際交流中才會發揮出最好的英語水平。
參考文獻:
[1] 左煥琪.《外語教育展望》.華東師大出版社
篇7
論文摘要:文章通過對我國非營利組織與營利組織籌資的比較分析,為我國非營利組織尋找多樣化的資金來源渠道提供參考。
非營利組織的籌資是根據非營利組織的特點和對資源的需求,通過可能渠道依法籌措非營利組織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資金,從而使非營利組織完成某一社會使命的行為。而營利組織的籌資是根據營利組織的特點和對資源的需求,通過可能渠道依法籌措營利組織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資金,從而使營利組織實現營利目的。盡管許多非營利組織正在逐漸擴大收費產品和服務的范圍,但是它們的主要收入來源還是來自多方面的籌資(包括政府撥款)。因此,如何有效的籌資是非營利組織的重要任務,也是非營利組織面臨的一大難題。
一、非營利組織與營利組織籌資的區別
(一)籌資目的不同
營利組織(如企業)籌資目標具有單一化,籌資的目的就是營利。企業籌資是通過滿足四個方面達到營利的目的:一是實現企業資金流量的增加;二是實現企業擴張;三是調整資本結構;四是保持營利的控制權。無論怎樣,營利組織的籌資都是要滿足企業的生存、發展和營利。而非營利組織籌資追求的是多種目標,謀求組織自身和組織的利益,增加收入,使組織發展壯大,滿足群體利益,最終目標與任務在于造福整個社會。其籌資第一個目的是保證組織的基本運作是非營利組織籌資的最低額度。非營利組織的設立、生存需要資金額度是非營利組織籌資需達到的第一個目標,也是實現籌資第二個目標的基礎。籌資第二個目的是實現非營利組織的社會任務。社會使命的完成與否是非營利組織籌資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這兩個籌資目的歸結點是實現非營利組織的社會使命。
(二)籌資手段不同
營利組織的籌資渠道和方式主要有:向政府引入投資或股權籌資,向其他組織和個人除引入投資或股權籌資外、還進行負債性籌資,包括:借款、發行債券、租賃、商業信用籌資等。營利組織向政府、其他組織和個人進行籌資具有有償性,需用未來的現金或勞務進行償還,并給付一定資金成本。而非營利組織的籌資渠道和方式主要有:向政府申請財政撥款和補貼,申請項目支持和政策支持。向其他組織和個人收取會費,吸收捐贈,或個別進行負債籌資,挖掘自身潛力,利用組織資源進行合法運營,進行收益性籌資。非營利組織除負債性籌資外,向政府、其他組織和個人進行籌資具有非償還性的特點。通過對資金等財產物資的使用達到資金提供者的除資金以外的某種目的。
(三)籌資績效考核指標不同
營利組織籌資目的就是營利,對其籌資績效考核指標可以通過利潤指標進行考核,利潤指標對營利組織籌資的及時性、足額性提供量化分析依據,也便于不同組織之間進行比較。而非營利組織籌資的目的是實現其社會使命,社會使命最終要達到什么程度,在實現目標的各個階段需要多少資金,什么時候籌集資金成本最低,籌集到的資金進入組織后能產生多大的效益,能在多在程度上幫助組織實現自己的目標等沒有一個具體衡量標準,使籌資人員履行職責情況難于考核評價,因而籌資各部門責、權、利無法十分明確。因此,沒有完善籌資績效考核指標是非營利組織籌資困難的原因之一。
(四)籌資對政府依賴程度不同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而政企分開后,營利組織(如企業)對政府的依賴程度越來越低,在籌資方面很難再得到政府的資助和補貼,在向金融機構融入資金時也難得到政府的擔保,營利組織需要獲得資金,只能走入市場,通過借貸有償使用資金等方式或通過銷售產品、提供服務從而取得收入。如果產品不適銷,不能滿足市場需要,那么營利組織會出現入不敷出,嚴重的只能以破產而告終。而非營利組織籌資的主要依賴政府。特別是由政府機構演變產生的組織或在社會上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非營利組織,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從政府手中獲得各種撥款、補貼、項目支持、特許權。非營利組織籌資依賴政府的原因是因為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有共同使命,都是服務大眾,為大眾提供公共物品。
二、非營利組織籌資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要明確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公益使命并在活動中貫徹執行
非營利組織和其他許多組織一樣,都是為了完成某一具體的社會使命而存在,而不是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存在,但與其他一些組織不同的是,非營利組織提供的產品有著自身的特性和本質,這一特質就是公益。這是非營利組織與營利組織的根本區別的標志。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彼得·杜拉克精辟地指出,非營利產品“是改善人類生活和生命品質的一種無形的東西——使人獲得新知,使空虛無主的人獲得充實與自在,使天真無邪的兒童長成有自尊、有自信的青年,使有傷痛的患者獲得痊愈……因此,經營非營利事業應以‘使命’為重,不能像商界那樣以追求利潤為目的,只在乎商品的‘賣與買’的交易,而是要全身心地投入創造出價位、視野、觀念、設想和服務來點化人類,改善環境與社會。它的精神是仁愛的、利他的、為公眾利益著想的,作法應是兼具系統化、持續性和前瞻性的”。
任何一個非營利組織,如果無法實現其具體的社會使命,那么該組織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更不用說發展了。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社會使命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的命脈。因此,非營利組織只有在其具體社會使命為社會所認同時才能籌集到實現使命所需的資金。而為社會所認同的社會使命必須是解決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的、重大的、緊迫的現實問題。也就是說,該組織要解決直接影響社會整體利益的某個特定群體的需要,就必須體現出真正的社會公益性,為社會公益服務。但同時,公益使命還應當基于實踐,具有可操作性,并能夠在實踐中長期堅持下去。因此,非營利組織的使命應當從該組織自身的基本性質即非營利性和公益性出發,結合組織工作的基本特點去設計。正如希望工程發起人徐永光所說:“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永遠是中國青基會機構文化的靈魂,并體現在中國青基會的各項機構行動之中”。
(二)要靈活運用多種籌資方法,積極探索多樣化的籌資渠道
非營利組織要靈活運用多種籌資方法,如利用義賣、義演、廣告勸募、傳媒報道勸募、電視勸募、上街勸募、開會勸募、寫信勸募、還有專業籌資、分成籌資、舉辦營利事業但不以營利為目的進行籌資,利用市場籌資以及提供服務收取合理費用等,這些都為人們所熟知。此外,還可以進行聯合籌資和協同籌資。協同籌資是以非營利組織為主體,選擇社區亟需資助的項目,協同當地政府、企業、媒體和公眾,集中資金、物資和人力資源共同推動這一項目。同時,非營利組織的籌資目標和方式方法應隨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有所變化,因為經濟社會在發展,人們思想和意識也在變化,如何適應并推陳出新地創造和借鑒新的籌資模式,使人們不產生厭倦情緒,取得新的籌資效果,是擺在非營利組織面前的重要課題。
非營利組織應當積極探索多樣化的資金來源渠道,而不應當僅被動地依靠來自政府的補助和社會自發志愿捐贈。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時代,非營利組織也要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這就要求其拓展籌資渠道和籌資方式,利用一切方法來籌集資金。以上海慈善基金會為例,上海慈善基金會這幾年陸續推出了“娛樂慈善”、“快樂慈善”、“消費慈善”、“體育慈善”、“文化慈善”、“科普慈善”等概念,讓人們看一場,聽一場音樂會,看一場體育比賽,參加一次舞會,都是一種參與慈善活動的形式。只有適應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創新組織的籌資渠道,才能保證組織在不斷變化和充滿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健康發展。
(三)要加強非營利組織成本效益和績效管理的研究與運用
第一,在成本管理方面,非營利組織主要通過預測、決策、計劃、控制和分析來降低成本或者耗用水平。首先建立財務預算管理制度,發揮預算在機構運行計劃、控制和評價中的獨特作用,而且要加強對財務預算的跟蹤分析,這樣才能看到預算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改進,通過提出調整方案、改變資源分配的決策方式和資金使用的管理辦法,使財務管理更加規范、有效,使組織在不降低服務質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因此,我國非營利組織要嚴格控制機構開支,壓縮行政管理費用。同時要動員志愿者參與非營利組織活動,利用社會資源解決公益問題、降低組織成本。第二,在效益管理方面,效率在營利組織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但對非營利組織而言,公平原則顯得更為重要。非營利組織在制定戰略時,往往會首先考慮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委托人而寧愿犧牲效率。非營利組織如果對資源的管理與運用效率太差,將導致社會資源配置不當,降低整體福利水平。第三,在績效管理方面,非營利組織要想更好地發展必須進行績效管理,尤其是成本、支出、耗費的控制。由于非營利組織財務特征之一是不存在利潤指標,這也就導致它的評價方法不同于典型的營利性企業,不能根據工作量評價,也算不出個人創造的價值。
(四)要注意處理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和營利組織的關系
1、要處理好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關系。在我國,如何處理好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關系是至關重要的。非營利組織在宗旨上與政府的目標是相似或相近的,因此,它在爭取政府支持方面具有優勢。我國的《公益事業捐贈法》也明文規定國家鼓勵公益事業的發展,對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給予扶持和優待。但作為非營利組織必須保持自身的獨立性,既要取得政府的支持但又不能依賴于政府。因此,如何確定與政府的合作關系,做政府的“伙伴”,而不是做政府的“對立者”或“人”,是非營利組織發展中的一個長期的重要問題。
2、要注意處理好非營利組織與營利組織的關系。營利組織是非營利組織最大的潛在投資者和捐助者。營利組織除向非營利組織注入資金、承購債券外,還有產品、勞務、設施、技術等。處理好營利組織與非營利組織的關系,首先要分析營利組織參與非營利組織的目的,針對各種目的,結合組織自身情況進行創新,提供服務。其次分清主次,重點突破,要分析容易獲得籌資的營利組織,重點處理好與這些組織的關系。對想利用非營利組織網絡,獲得長遠回報的營利組織,可利用非營利組織的政府背景、自身品牌在與營利組織合作中各取所需,為籌資墊定基礎。對愿意承擔社會責任,樹立企業形象的營利組織,可采用出讓“冠名權”等方式籌資。非營利組織在組織各項公益活動時,也可冠以營利組織單位名稱或商品名稱,吸引營利組織進行籌資。也可針對各個非營利組織自身的特色,開展一些影響較大的活動,以吸引營利組織對冠名贊助的積極性。對需要改善周邊與內部環境的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可與之結成“伙伴關系”。非營利組織幫助營利組織管好治安、管好周邊環境、做好職工培訓、職工就業安置等工作,讓營利組織主動撥款,形成非營利組織固定的資金來源,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名,劉國翰,何建宇.中國社團改革——從政府選擇到社會選擇[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2、Weisbrod,Burton.TowardaTheoryoftheVoluntaryNonprofitSectorinThreeSectorEconomy.InE.Phelp(eds).AltruismMoralityandEconomicTheory.NewYork:RusselSage,1974.
3、王文紅.非營利組織籌資策略與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淺論[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06(12).
4、張純.非營利組織理財[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篇8
關鍵詞: 大學生 英語自主學習 培訓策略
一、自主學習的定義及特點
自20世紀80年代法國語言學教授Henri Holec的著作《自主性與外語學習》出版后,自主學習(Autonomous Learning)這一概念逐漸成為語言教學領域的熱門話題。近年來,諸多國內外語言學者著書立說,從不同角度對自主學習給出各自的定義。
Holec指出,自主學習是學習者“對自己學習負責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take charge of one’s own learning)[1];Leslie Dickinson進一步指出“自主學習既是一種學習態度,又是一種獨立學習的能力”[2],其中態度是指對自己的學習做出決策的責任,能力是指對學習過程的決策和反思;Littlewood說道,自主學習是“學習者獨立做出選擇的愿望和能力”,其中愿望是指學習者對自己學習負責的信念和信心,能力是指既具備為自己學習做出選擇的知識,又具備執行自己選擇的技能。而國內對自主學習的研究則側重于理論介紹或探討如何結合我國外語教學的實際情況促進自主學習。束定芳提出,自主學習包括態度、能力、環境三個方面,其中態度指學習者自愿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并積極地投身于學習,能力指學習者應培養學習能力和學習策略來獨立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環境則指學習者應被給予大量的機會鍛煉自己對學習負責的能力。
為了進一步闡述自主學習這一概念,Dickinson列舉了自主學習者的基本特點:
1.了解教師的教學目的與要求;
2.確立學習目標與制訂學習計劃;
3.能夠選擇學習內容和運用適當的學習策略;
4.能夠監控學習策略的使用;
5.能夠評價與監控學習過程及結果。
二、 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及學習策略培養的重要性
首先,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人才市場對大學生英語水平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英語語言能力已然成為當代社會衡量人才的一項硬性指標。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學生的學習壓力不斷增大,因此,如何提高英語學習效率和如何學好英語成為每個大學生都必須面對的問題,提高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掌握自主學習策略有助于解決這一問題。
其次,大學階段的學習與中學有很大不同。在中學階段,一切只要聽從老師的安排,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學習任務,便無后顧之憂。然而在大學階段,老師不再是學習生活的唯一主導者,學生有充分的空間尋求個人發展,這個過程就需要自我獨立、自我規劃和自我管理,因而教師應做好帶路人,給予學生入門教育,教會學生學習方法。
最后,增強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是21世紀素質教育的要求。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已成為現代教育的目標。因此,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課余時間充分發揮主體意識,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實踐中提高綜合能力和素質。
三、加強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訓策略
O’Malley和Chamot在進行了大量的學習策略理論研究之后,又進行了學習策略的實驗,并設計了自己的方案,即“認知語言學習途徑”(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Learning Approach,簡稱CALLA)。該方案由以下6個步驟組成:(1)準備:教師識別學生目前在完成熟悉任務時所使用的策略;(2)呈現:教師示范、命名、解釋新策略,詢問學生是否使用過這些策略,是如何使用的;(3)練習:學生練習新策略,在隨后的策略練習中,教師不再提醒,鼓勵學生獨立使用策略;(4)自我評價:在策略練習后,學生立刻對自己策略使用情況進行評估;(5)擴展:學生把策略遷移到新任務中,形成策略組群,將自己偏好的策略建立策略庫;(6)評價:教師評價學生的策略使用及成效。
Cohen在《學習和運用第二語言的策略》一書中提出了以CALLA策略為基礎的訓練方案(Strategies―based Instruction,簡稱SBI),該訓練方案以明確和隱含的方式,將策略訓練融入到課程內容中,適用于滲透式教學。該模式包括5個步驟:(1)教師對可能有用的策略進行描述、示范并舉例說明;(2)基于學生自身的學習經驗,引出更多的實用策略例子;(3)引導小組或全班學生對策略進行討論;(4)鼓勵學生練習使用各種策略;(5)把策略與日常的課堂材料結合在一起,以明確或隱含的方式將策略融進語言任務中,為學生提供語境化的策略練習。
四、結語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苯處煈匾晫W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其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獨立做事的能力。但是正如Dam所指出的,“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艱難的、經常是痛苦的過程”。因此,廣大英語教師對此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在英語教學實踐中,幫助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策略與方法,培養他們自我管理、自我調控、自我評估學習過程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自主能力培訓策略達到最佳效果,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成為真正的自主學習者。
參考文獻:
[1]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205.
篇9
【關鍵詞】課程資源語言運用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0)01-0048-02
新的《英語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英語課程資源,拓寬學生學習渠道,改進學生學習方式,提高教學效果”。積極開發組建英語報刊、英文學習網站、英文原版影音頻等各色的課程資源,并將泛讀教學作為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方式引入課堂,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實現英語教學的優化教學。
一、組建英文報刊閱讀教學資源,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英語作為一門實踐課,一定要注重把語言知識的傳授轉變為語言實踐,提高語言實踐質量。英文報刊作為一種信息載體,內容新穎,容量大,具有趣味性和實效性強,貼近生活等特點,集學習、娛樂和信息于一體,是學生學習英語,提高英語閱讀能力理想的閱讀材料。開展英語報刊閱讀課程可以輔助正常的英語課堂教學,通過任務式報刊閱讀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在英語聽、說、讀、寫各方面技能的提高。
中學生日常生活中能很容易地接觸到大量的來自于報刊、雜志期刊等上的鮮活的文字和信息。比如:21st Century, Crazy English, Teens, China Daily,《英語沙龍》,《希望英語雜志》等等。
由于正規英文報刊語言更加具有靈活性和時代感,從而使得學生們更加直接體驗了語言及語言運用的不同情境,會幫助學生開闊眼界,增強他們的文化意識。學生通過經常閱讀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文章,也能有效地積累詞匯,這樣,反過來也會促進課堂詞匯教學的延伸。
詞匯是構成語言最基本的材料,而擴大詞匯量更是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的重要前提。教師若能在組織、指導學生進行報刊閱讀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利用各種方式鞏固、擴展和記憶所學單詞和詞組,就能使課堂詞匯教學得以有效地延伸下去。例如:21st Century Teens Senior 3 Edition(Issue No.266) 中的“History comes to life”一文。標題中的“Come To Life”在人教版英語課本第二冊(上)中出現過,意思是蘇醒過來,變得活躍,顯得逼真。但是用在這里指的是大英博物館“牽手”故宮博物院,讓人們在“家”看文物,即走進人們生活的意思。因此,在利用英文報刊資源訓練閱讀的實際應用過程中,課本詞匯的意義將得以深化,知識將得以增長。利用英文報刊課程資源輔助教學的功能真正得到了實現。
二、組建英文學習網站教學資源,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發展。
我們的生活中蘊藏著巨大的英語教學資源,其中更應該包括互聯網絡這個新生代的事物。有了網絡,我們的教學就不再局限于書本了,而應將網絡教育資源與書本知識融通起來,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書本知識的意義和作用,從而增強學習的興趣和動機。 現在的中學生是和網絡時代同步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是眼光最敏銳、對新事物最敏感,而且也是最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一個群體。所以我們一定要借助網絡拓展英語課堂,因為“結合生活實際開發出來的課程資源才是學科教學可以真正利用的課程資源精髓,才能讓我們對內容的開放性和主體的開放進行具有現實意義的探究”。
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幫助學生瀏覽、篩選、分類和指導利用那些專門為英語教學服務的網站。例如:中國外語網、瘋狂英語俱樂部、洪恩在線英語網校、天天英語、英語時空等等。
瀏覽眾多的英語教學網站,搜尋那些內容適合中學生、營運較穩定的、內容豐富的、更新更快、可信度高的網站,然后把這些好的網站按英語視聽、英語拓展閱讀、英語練習測試、英語新聞等條目加以分類,然后向學生們推薦幾個,將其作為任務型作業的材料來源,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拓寬聽、說、讀、寫的渠道,讓學生真正享受自主學習、創造性學習的樂趣。教師則應成為學生基于資源學習的引導者、輔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
通過網絡把教師和學生的計算機聯絡起來后,能形成師――生、生――生、師生――外界多維的立體教學面。比如:老師可以制作一個班級網頁,做好有效的鏈接(鏈接一些好的英語學習網站,或學生自己的網頁,或老師的網頁)。在操作中,可以把學生優秀的英語習作放在上面,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允許學生當管理員,讓他們隨時進行管理,添加有趣的、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內容,比如在我們與學生共同創建的網頁上,有“作業布置公告欄”、“優秀英語作文選登”等活動;老師還可以嘗試創立BBS論壇的形式,讓同學們找到表達心聲,交流學習心得的舞臺,鼓勵他們自己做版主,發起有關英語學習的話題等。
綜合網絡資源的優勢,通過合適的教學策略,不斷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釋放學生的學習潛力,在滿足英語學科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能幫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相互協作等能力,也更加能夠促進英語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組建英文原版影音教學資源,真實情境中體會“活”知識。
新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老師應該利用音像和網絡資源等,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而《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中也規定八年級(高中畢業)時,閱讀量要達到36萬詞以上;近年來,高考試題的立意也由簡單的“結構立意”轉向“情境立意”。試題創設的語境明顯,多為發生在學生學習或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情況。然而,目前我們中學生的英語課外閱讀量嚴重不足。因此,在教學中,積極組建英文原版影音資源,以這些原
版的影音作品,時尚臺詞為例子,能使學生們在情景中體會知識、歸納知識,將語言基礎和語言運用有機結合起來。
對于基礎知識來說,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學生對有些詞匯和語法在一定場合下的用法已經很熟悉,但是若將其置于新的語境中則成為新的難點,很多時候,這無異于不斷地打消學生的學習熱情。然而各種影音視頻作品中大量詞匯生動而準確的應用,則給學生們敞開了另一扇大門。它們讓詞匯、語法知識也富有了生命,使它們有了鮮活的意義。
如果說教師能在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課堂氣氛沉悶時,適時利用課外的音、視頻資料中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或時尚報道論述,就可以有效地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在最佳的心境下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比如,學完定語從句后,老師可以選擇“時光倒流70年”的主題曲“the one you love”,這個音頻資料,歌詞里有大量的定語從句,聽歌的同時,也可以讓同學們在開心中記住了難記的語法知識。
又如,電影《阿甘正傳》中的經典臺詞: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will go to get to me, I’ll never forget this! I wish I could have been there with you. You were Jenny, I am not a smart man, but I know what is love.
…Forrest Gump
在欣賞影片片段的同時,同學們能夠深層次的理解I wish之后使用虛擬語氣的用法,也會記住what引導名詞性從句的應用形式。對于這一經典句型,如能加以模仿、造句,使之成為自己的東西。相信一定會幫助同學們提高書面表達的檔次。此外,電影片段中當阿甘喊出“Where is my Jenny?”這句話時,很多同學都不能抑制地掉下了眼淚。我想這樣的經典影片對他們來講,也是一種別樣的震撼心靈的教育吧!
如上所述,積極開發和組建英文報刊、英文學習網站以及英文原版音、視頻課程教學資源,能有效地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在開啟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的同時,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也發展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 琳、王 薔、程曉堂.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2 何安平.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理論與實踐.吉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 張正東.外語教育學.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篇10
關鍵詞:功能對等 日本影視 字幕翻譯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語用學視角下影視作品翻譯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基金項目批準號:HB14YY001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加強。隨著視頻、DVD等的普及,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不同文化、不同語言的人們可以隨時看到世界各國的影視作品。這其中,日本影視作品作為一個重要的分支出現在中國觀眾面前。動漫、日劇以及有影響力的大片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尤其是對年輕一族有著巨大的影響力。而作為調整日本影視作品和觀眾的語言和文化差異的手段,影視字幕翻譯工作不可或缺。字幕在觀眾欣賞日本影視作品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正像錢紹昌教授(2000)所呼吁的那樣,影視翻譯正在逐漸成為翻譯園地中愈來愈重要的領域。
但是,面對鋪天蓋地而來的日本影視劇,相應的中文翻譯工作量也大大增加。翻譯水平的良莠不齊以及翻譯理論的不足使得觀眾對字幕翻譯的質量存在不少爭論。相對于國內的英語影視翻譯研究,日本的影視劇翻譯研究還寥寥無幾。因此,對日本影視翻譯的相關研究顯得刻不容緩。
一、翻譯的要求
要給翻譯下一個確切的定義,是非常困難的。古今中外的名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對翻譯這個詞進行了定義?!暗侥壳盀橹梗容^多的人同意翻譯主要是指人類的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動,具體講就是人類的口譯、筆譯和人操作的機器翻譯”(楊自儉,2000年)。
當代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從功能對等角度解釋翻譯的含義:“所謂翻譯,是指從語義到文體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原語的信息”。
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翻譯被認為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的過程,它要求譯者不但要精通原語和譯語,更重要的是要熟悉兩種文化,并且還需要具備一個或多個領域的知識。在翻譯的過程中,不同的譯文實際上代表了不同程度的對等。信息流失是任何翻譯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在翻譯的過程中永遠不可能有絕對的對等。翻譯只能是在接受語中尋找和原語信息盡可能接近、自然的對等話語,首先是意義上的對等,其次是風格、詞語的對等。
二、影視字幕翻譯的特點
影視字幕翻譯不同于一般的簡單的語言或文本翻譯,影視字幕翻譯有其特殊的要求,要研究影視字幕翻譯首先要了解影視字幕翻譯的特點以及翻譯的策略。
(一)定義
什么是影視字幕?顧名思義,影視字幕就是屏幕上的文字顯示,以使觀眾能夠更好地理解其故事情節。更為具體的定義為:影視字幕是一種為無聲電影提供的、在屏幕上以印刷體出現的說明或者對白片段,或者為外語電影或電視節目的畫面所提供的出現在屏幕下方的臺詞的翻譯。說白了,影視字幕就是為影視對白提供同步說明,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二)影視字幕的特點
影視字幕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文字性。影視字幕以文字形式表現,這種文字既可以與對白同源,也可以與對白異源。
(2)關聯性。字幕與影視作品對白具有高度關聯性,是一種附加的不能獨立存在的輔助工具。
(3)同步性。影視字幕必須與相應的語言聲音同步出現,否則就會容易引起誤解和混亂。例如:在《入殮師》中有一個鏡頭,社長對大悟一邊說一邊伸出一個手掌說:“ああ、そうか。最初は片手でどう?”這時聲音和影像是同時出現的,翻譯時就要根據畫面的情況譯成:“哦,對了,開始5萬行嗎?”
(4)制約性。影視字幕翻譯主要是由對白向文字的轉換,除了在以書面這種方式表現口頭言語交際上本身存在的限制外,還存在著傳播載體的技術限制,主要為時間、空間以及語言形式等因素的制約。比如說空間制約,由于對白必須對應到相應的影視作品畫面,因此字幕的字數就受屏幕空間的限制。如果字數太多,就會影響影視作品畫面的整體性,降低觀眾的可閱讀性。因此,在翻譯影視字幕時必須在有限的屏幕空間內傳遞出當時最主要的信息。
(5)有效性。影視字幕的內容基本上就是影視作品人物的對白,而這些對白隨著畫面的變化轉瞬即逝、一閃而過。觀眾不可能停下來仔細看字幕,或者倒回去重新將某個片段再看一遍,這就對翻譯人員的翻譯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翻譯人員必須用最有效的方式表達出最容易為觀眾理解和接受的內容。同時要使字幕的內容和畫面的內容同步和匹配,掌握好字幕出現的節奏變化。
(6)針對性。不同的影視作品受眾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受眾語言層次、文化水平都是不同的,這就需要翻譯人員針對不同受眾的特點對字幕翻譯的詞匯、語氣、文化等因素進行相應的調整。例如,大量的日本動畫片針對的人群主要是兒童,這些字幕的翻譯就需盡量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和健康、活潑的風格來進行翻譯。如在《千與千尋》中,千尋和她母親有兩句對話:
千尋:お母さん、お花しおれてっちゃった。
千尋:媽媽,花快枯了。
母親:あなた、ずっと握りめてるんだもの。御家についたら水切りすれば大丈夫よ。
母親:都怪你握得太緊了,到家以后澆點水就好了。
句子中的“水切り”指的是日本花道,意思為“在水里剪枝”,大多數日本人都知道,但是中國的小朋友一般對此比較陌生。如果按原臺詞翻譯,不僅句子冗長,小朋友也不容易理解,因此,還不如譯為“澆點水”更易于明白,盡管這樣有點誤譯的嫌疑。這樣的例子在《名偵探柯南》和《龍貓》中也有很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7)通俗性。影視作品一般都希望能夠被最廣大的觀眾所認可,所以在影視作品的翻譯中,一定要做到語言的通俗易懂,明白通順。與一般文學作品翻譯的不同之處是影視字幕翻譯的內容基本上是人物的對白,因此,應盡量以口語化的語氣通俗地表達,而不能翻譯成書面語。而且也只有口語化的翻譯才能讓觀眾真正體會到對話的語境和場景。
總之,由于影視作品的這幾個特點,影視字幕翻譯需要做到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傳遞出最廣泛、最直接、最有效、并與原作品最貼近的內容,而不是簡單的詞語羅列或是大段的文本,而為了做到這一點,譯者就需要考慮如何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讓目的語觀眾獲得與源語觀眾對影視作品相同的理解和感受。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正是指導影視作品字幕翻譯工作最適合的工具。
三、日本影視字幕翻譯策略
(一)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
尤金?A?奈達是功能對等理論的首創者。為了確定兩種語言之間轉換的標準,減少差異,奈達提出了著名的“動態對等”翻譯理論。在這一理論中,他指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的信息?!保üㄖ校?000:65)翻譯應該以意義翻譯為主,在翻譯時不能僅考慮字面上的對應,而應當盡量使兩種語言的受眾能夠對文章有相同的理解,產生相同的心理感受。翻譯不僅是詞匯意義上的對等,還應包括語義、風格和文體的對等,翻譯傳達的不僅僅是表層詞匯信息,還有更深層的文化信息。奈達認為:“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保üㄖ校?000:67)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語的文化意義并阻礙文化交流。根據奈達的理論,譯者應以動態對等的詞匯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和文體對等四個方面從語言形式到文化內涵作為翻譯的原則在目的語中準確地再現源語的風格和精神。
(二)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在日本影視字幕翻譯中的運用
為了運用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準確地再現日本文化和消除中日文化差異,在日本影視字幕翻譯中可以遵循以下幾點:
第一,按照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在字幕翻譯時最好能夠同時兼顧四個對等,但是有些對白無法完全兼顧,這時就需要舍棄形式對等,改變原文的形式達到再現原文語義和文化的目的。例如:在《名偵探柯南》中有這樣一句話:“くそ、どうする、このままじゃ袋の鼠だ?!比瘴闹弊g應該是“該死,怎么辦,這樣不就成了袋子里的老鼠了嗎?”這里的“袋の鼠”是日本一個諺語,相當于中文的“甕中鱉,網中魚”的意思,但是如果按源語譯為“袋子里的老鼠”,就會令觀眾費解、摸不著頭腦,因此在翻譯時就需要舍棄這種形式上的對等,轉譯為:“可惡,怎么辦,這樣下去不就成甕中鱉了?!边@樣更讓人容易理解,也能比較準確地傳遞原文的語義。
第二,有時雖然舍棄了形式對等仍然不能忠實于原文原意,就需要譯者以文化內涵對等為原則,根據自己對原文的理解,用替代的方法進行翻譯。如《千與千尋》中千尋和鍋爐爺爺的對白:
釜じい:えんがちょ。
鍋爐爺爺:破除厄運。
千:えんがちょ。
小千:破除厄運。
釜じい:きった。
鍋爐爺爺:我切。
這是劇中主人公小千在踩死附著在湯婆婆印章上的蟲子時,鍋爐爺爺對小千念的咒語。這是日本獨特的驅除厄運的咒語。鍋爐爺爺喊出“えんがちょ”后,小千將拇指和食指合到一起,隨后,鍋爐爺爺用手“切”開小千的拇指和食指,并說“きった”。通過「えんがちょ和「切った兩個詞將踩到污穢東西的小千從“厄運”中解脫出來。這樣的對白即使舍棄了形式對等也無法完全翻譯為中文,只能用替代的方法進行翻譯。
第三,在一些場合,字幕翻譯時需要既符合日文語義又能體現日本的文化特色。中日兩種語言雖然同根同源,但是經過上千年的變遷,兩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已經有了很大的差異。因此,要用中文完全展現日本文化是基本上不可能做到的,在翻譯時只能是最大限度地再現日本文化。例如:在《入殮師》中,主人公大悟和妻子美香在洗浴完畢后暢快淋漓地喝酒時美香說的一句話:“なんか演歌つぽい。”日文直譯應該是“好像演歌啊”,此處所說的“演歌”是日本現代歌謠的一種,是明治、大正時期產生的一種音樂形式,是演歌師用獨特的發聲技巧演唱的歌曲。在翻譯成中文字幕時顯然不能直接反映如此多的內容,所以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英文版的《入殮師》中的翻譯為“好像一首老歌啊”,比網絡版的中文翻譯“像是哪首歌的歌詞”,更加貼近原文的原意。
總之,在日劇進入國內急劇增加的今天,字幕翻譯力量不斷壯大,翻譯速度越來越快,如何提高翻譯作品的質量,讓更多更好的日文影視作品走入尋常百姓生活,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指導作用。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在進行日本影視字幕翻譯時應該更多地考慮國內觀眾的感受和反應,更多地從文化對等的角度來考慮,準確地表達其中的含義并挖掘出其中的美學價值,從而搭起一座中日文化交流的橋梁。
參考文獻
[1] Nida Eugene,Charles 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
[2] Nida Eugene.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33.
[3] 邵巍.功能對等理論對電影字幕翻譯的啟示[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9(6):89-91.
[4] 李運興.字幕翻譯的策略[J].中國翻譯,2001(4):38-40.
[5] 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