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美寫景文章范文

時間:2023-03-31 07:31: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優美寫景文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優美寫景文章

篇1

一、創設優美環境,呵護幼小心靈

通過反復學習、研討、實踐,使我的觀念不斷更新,改變過去單純的為美化活動室而布置環境的觀點,而是努力將近期的教育目標與環境相結合,以幼兒的身心發展為依據,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讓幼兒主動地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通過與物的交互作用,發展各大智能,培養能力,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

1.優美環境要與幼兒身心特點相適應

幼兒年齡的差異不僅僅是生理現象,也表現在心理上,5歲的孩子思維敏捷,想象力豐富,富有一定的童話色彩。因此,形象、生動、活潑的環境,易吸引他們的注意和興趣。夏天,我在窗戶上掛上翠綠的柳葉,整個活動室看上去像座神秘的森林,孩子們高興地取名“快樂林”。他們在充滿童話色彩的“森林”里學習、游戲,增添了不少愉悅的情緒體驗;秋天,當花草樹木稍有變化,我又將柳葉換成楓葉,與自然物變化同步伐的調協設置環境,既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讓幼兒充分感知季節的變化,又達到了美化教室的效果,真正發揮了環境的作用。

2.優美環境要與幼兒成長相適應

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是否有意識地積極引導幼兒與環境的創設。創設符合幼兒發展需要的與教育任務、教育要求相適應的生動形象、豐富多彩的環境,以此激發幼兒內在的創造沖動和意欲,激發幼兒求知欲好奇心,使幼兒通過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促進其發展。創設環境的過程也是一個教育的過程,我們努力讓幼兒參與創設環境,并最大限度發揮環境的作用。

“快樂林”的創設,給與了幼兒極大的想象空間,既然是森林,孩子們首先想到的是森林里一定有座神秘的城堡,那是我們大家的家。于是,我與孩子們共同創設了城堡的背景,幼兒將自己與家人的照片貼進自己中意的房間,有了城堡,孩子們突發奇想:設計一顆神奇許愿樹,過生日的孩子只要在許愿樹下許愿就一定能實現愿望。就這樣,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活動室另一面墻上“許愿樹”誕生了。樹下還有兩座可操作的神奇小屋,“晴雨屋”和“星期屋”。我感到,凡是孩子設置的地方,就是他們最感興趣,樂意參加活動的地方。在這里幼兒動手、動腦能力得到了提高,積極性、主動性得到發揮,幼兒真正成為了環境的主人。

3.優美環境要與幼兒智力發展相適應

隨著知識的積累,墻飾不再是掛在墻上靜止不動的裝飾品,而是成為幼兒進行多種活動的教具。大班的孩子剛接觸計算,對計算則非常感興趣。在活動室的后墻上,我創設了花叢,草地、藍天、小河等,還有許多房子,這是森林里動物們的家。房子上的數字代表門牌號。而各種動物身上則掛著寫有算式的卡片,需幼兒動腦計算出答案,找相應門牌號,幫動物找家。每隔段時間交換不同算式。在這小小的天地里,幼兒情緒愉快,學中玩,玩中學,我便巧妙地利用墻飾檢驗了幼兒對計算的掌握情況。

二、營造人文環境,滋潤幼兒童心

孔子在回答他的學生子路、顏淵關于志向的含義時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彼囊馑际?孔子的志向是“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輕人使他懷念我?!蔽蚁?這個志向充滿了人文主義的情愫,它不僅是偉大教育家孔子的志向,也堪稱是今天我們幼教工作者的志向。

說到人文環境,你設想一下吧,陽春三月,萬紫千紅,沫水漣漣,若水漪漪,和孩子們在陽臺上吹吹風,望望。再一路唱歌,一路歡笑,一路交流,一路祝福,這是何等美好的人文環境啊!在這個環境中,人文情愫滋潤幼兒童心。

1.人文環境是幼兒全面發展的環境

教師必須注意環境與教育目標的一致性,人文環境要有利于幼兒在體、智、美各方面的全面發展。因此,物質材料的提供應多樣化,滿足其各種興趣。我設置了各類活動角:(1)在游戲區,提供大量游戲材料。如醫具、廚具、積木變形玩具、手絹、畫板、膠泥等,在做做玩玩操作實踐中提高幼兒能力;(2)體育活動區,在地上用粉筆畫出各種圖案供幼兒走走跳跳,還提供各類球、繩、啞鈴等大量器械滿足幼兒的需要,鍛煉幼兒肌體;(3)再次,在自然角讓幼兒充分享受大自然給我們帶來的情趣;(4)美的環境陶冶人的情操,在音樂角、美工角里幼兒的個性得以健康發展;(5)提供大量書籍在閱讀區供幼兒閱讀;(6)室外的《家園橋》、《家園共育》兩個欄目向家長宣傳教育要求、育兒知識和交流家園教育情況。

2.人文環境是與現階段主題活動相適應的環境

大班幼兒由于知識、經驗、語言和抽象概括水平的提高,邏輯思維開始有所發展,好奇心強,愛思考。我通過環境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

如開展“減少垃圾”主題活動時,師生共同創設“環保專欄”以及圖片、資料等展示,大大提高幼兒環保意識;當開展《奇形妙葉》主題活動時,又靈活地將“環保專欄”變為“觀察區”師生共同收集,制作葉貼畫,樹木標本等,通過觀察、制作,尋找異同,提出疑問,使幼兒活動具有探索性。

三、構建和諧環境,培養慈善童心

幼兒成長的和諧環境就是幼兒生活中人際關系因素生存的時空。在這個時空中,有教師與幼兒之間的關系,幼兒與幼兒以及與集體的關系,幼兒與父母之間的關系等等。這些關系用愛心編織成一張巨大的網絡,猶如青枝綠葉的藤架下的舞臺,這個舞臺上的主角是孩子們,讓孩子們在這個舞臺上淋漓盡致地發揮,生龍活虎地玩耍,繪聲繪色地模仿。但在這中間要有個度,這個度就是不能為了幼兒忘了一切,切莫將孩子寵成小皇帝、小公主。而要用愛心、慈善心、感恩心這些情愫來滋潤他們,使他們從小就萌生愛朋友、愛老師、愛父母、愛周圍的一草一木,把“愛祖國”詮釋的真真切切。

篇2

人類生活在五光十色的自然之中。春、夏、秋、冬,風、霜、雨、雪等氣候現象;春種秋收、日出日落等節令時序;鳥獸蟲魚、花草樹木等動物植物,還有那數不勝數的名山大川,富饒的沃野、草原,浩瀚的沙漠、海洋,構成了這個豐富的大千世界。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中,必須要接觸它,并了解、觀察、感受它,以至加以描繪。把這些再現于字里行間,就是景物描寫。那么,怎樣才能寫好這樣的作文呢?

一、立足于觀察

觀察是寫好作文的基礎,尤其對于寫景作文,離開了細致準確的觀察,是絕對寫不好的。

觀察必須確立好立足點。立足點可以是固定的 ( 空間方位 ) ,也可以是變換的 ( 移步換景 ) 。但無論怎樣必須層次清楚,文章的思路也就清楚了。

二、抓住特征

寫景物,要善于抓住在不同地區、不同季節、不同時間里的景物顏色、形態、聲響、變化等方面的特征,不能生搬硬套,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秋天就是秋高氣爽。這樣,你筆下的景象就會生動起來。

三、要層次分明

層次就是文章的內容順序,也即表達順序。一般來說,寫景文章有如下幾種順序。

1 .空間方位順序。上下、左右、前后、遠近等等。

2 .時間順序??砂醇竟潟r令和一日的時間變化 ( 春夏秋冬早午晚 ) 。

3 .地點轉換順序。也稱移步換景,或參觀、游覽順序。

四、要動靜結合

所謂動靜結合,就是指描寫景色時,不僅要寫出景色的靜態,而且要寫出它的動態,使他們很和諧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只有這樣、你筆下的景色才能活起來,才能使讀者的印象更深刻。

五、要抒發感情

任何景物都是客觀存在的,但這種客觀存在的景物卻能給人不同的感受。我們寫景要寫自己熱愛的景色,表達一定的主題思想,要表達出對自然的熱愛,這就是借景抒情。

六、要文辭優美

自然景色是美麗的,令人陶醉的。因此,我們在寫景色時,一定要文辭優美,語氣生動形象,恰當地運用一些修辭方法。這樣,文章才會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寫景作文范文:

美麗的雪景

今天,下了一場鵝毛大雪,一片片雪花在天空中飛舞。

雪花落在樹姑娘的身上,樹姑娘好像披上了雪白雪的的婚紗。雪花落在屋頂上,屋頂好像帶上了雪白雪的帽子。雪花落在大地上,大地好像蓋上了雪白雪白的羊毛毯。

我雙手接過晶瑩的雪花,想數一數它有幾朵花瓣,誰知它到手上就不見了,變成了小水珠。

小朋友們可高興了!

篇3

放給學生自己學習,并不是說文言文知識點不重要,也不是弱化基礎知識,而是在處理方法上有所不同。文言文實詞、虛詞、特殊句式、語法知識等都是需要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可以采取語法開路的方式,也就是先給學生上一次系統的文言文語法課,在具體課文的學習中,再將系統方法與具體指示相結合,這樣容易幫助學生形成一種系統的文言文語法,便于記憶和整合。對于文言文基礎知識點,多加練習以便鞏固,這樣比單純的講解效果會好很多。畢竟文言文浩如煙海,老師再強大也不可能一一點到,這就需要學生自己勤學勤練,找到適合自己的一套記憶方法,學習重要的是“熟能生巧”,教師做到“授之以漁”,會讓學生受用一生。

二、以點帶面,點面結合

教師充分利用起《語文讀本》上的文章,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向學生介紹與之相關的文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更有利于進一步鞏固學習內容,以達到學以致用。比如,在學習《鴻門宴》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自由擴展楚漢之爭的故事,講解垓下之圍、烏江自刎等段落,讓學生充分了解劉邦和項羽的性格,加深對課文人物形象的理解與分析。還可以為學生講解有關主人公耳熟能詳的成語,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等故事,并且布置幾個成語讓學生課下整理,課上與同學們討論交流,這樣既能擴展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篩選手機信息的能力,更能增加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最終達到以課本中的文章為點,以完整的故事為面,點面結合,對故事的來龍去脈有個整體的把握,對人物形象作全面的分析。

三、優化課堂教學形式

高中生面對升學壓力,作業繁多,時常給他們安排一場視聽盛宴,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學習《孔雀東南飛》時,以屠洪綱優美動聽的歌曲導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到《荊軻刺秦王》和《鴻門宴》時,安排幾名同學進行分角色表演,不但能把課文流利的背下來,而且能加入自己的性格元素,真正的體會人物形象,真沒想到他們剛剛接觸長篇深奧的文言文,竟會如此順利,這便是優越的課堂模式的魅力所在。在學習《鴻門宴》時,讓學生在課堂上再現鴻門宴會的場景。在談到“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這一段時,請他們入座。學生不知道該怎么正確入座,這時教師趁機講解鴻門宴上座位體現出來的地位尊卑,這種教學會比讓學生死記硬背過座次好得多。

四、讓學生改寫文言文

篇4

一、激情導入,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形式新穎的課堂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教師必須注意課堂導入的藝術性和科學性,針對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內容設計課堂導入方式,渲染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

課堂導入有很多,比如歌曲導入、故事導入,等等。比如在教學《木蘭詩》時,我采取歌曲導入的方法,先給學生放了一段豫劇《花木蘭》選段中的“誰說女子不如男”的唱段,一下子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不失時機地問學生們:“歌中所唱的‘有多少女英雄,都把功勞建,為國殺敵是代代出英賢’,大家都知道哪些巾幗英雄呢?”學生們七嘴八舌爭先恐后:“花木蘭,穆桂英,楊排風,楊八妹,婦好……”群情激昂。我接著對學生說:“我們今天要說的便是女扮男裝、代父從軍、馳騁疆場、殺敵建功的傳奇女子花木蘭?!边@樣在音樂和故事引導下,學生們帶著強烈的興趣隨我一起進入了課文的解讀。

二、重視朗讀,在讀中感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笨梢娬b讀是語文教學之根本。古文音韻和諧,朗朗上口,頗具美感,所以更應多讀,朗讀它能夠觸發讀者的情緒,進而體會古文之意境,是一種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學生可以通過不同方式的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我以讀貫穿整個課堂,首先范讀詩文――弄清字音,然后我讓學生自讀詩文――整體感知,再細讀詩文――理解文意,最后深讀詩歌――欣賞品評。在一遍遍的朗讀之中,學生隨著鏗鏘和諧的音韻,感受故之美,并且對文意的理解也逐步得到了深化。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句

以前許多學生上古文課總捧著文言翻譯書,老師問時,照著書一讀就算完事,其實真正理解文句的人為數甚少,更談不上理解其中關鍵字詞的詞意各用法和句子的句式了。文言翻譯應是文言文的重點內容,豈可草率應付?我在教文言翻譯時,為了讓學生對文言字詞句段能夠準確理解掌握,讓學生放棄對翻譯書的依賴,自己對照注釋自行翻譯,若遇難點詞句就用合作討論的方法,每四人為一組,將自己遇到的難題一一列舉,你幫我助,幾分鐘就將難題解決了,仍有疑問的提出來在班上群策群力,集體討論解決,讓文言翻譯變成展示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個環節,學生在課上都表現得積極踴躍。這個方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克服了學生對文言文的畏難情緒。

四、質疑問惑,解疑答難。

在疏通了文言文的文義之后,下一個環節就是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主題思想和寫作特色了,為了讓學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對于故事性的文章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生動復述故事,再精簡情節,最后概括故事大意;對于寫景文用一兩個詞或一兩句話進行概括。的歸納就更容易了,敘事文章必借事說理或塑造人物形象,寫景文必寫景抒情,我讓學生們分析文章的布局謀篇,語言運用修辭寫作特色,修辭方法,等等,讓學生們自己從讀中去體味,對于這幾塊問題,我常常使用設置關鍵性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去思考討論然后再抽簽答疑解惑,比如在教《仿仲永》一文時,為總結主要內容,我設置了如下幾個問題:(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2)方仲永由天資聰穎變得“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在解決了這兩個問題的基礎上再提出一問:“最后一段的議論講了什么道理?”這樣順水推舟也就解決了文章的主旨問題:本文以方仲永幼年時的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于成才的重要性。還有在教《花木蘭》時,我問:“大家喜歡花木蘭嗎?為什么?”學生道:“喜歡,木蘭孝敬父母、機智勇敢、熱愛國家、勤勞善良……”學生們在對問題的分析思考中已把這位傳奇女英雄的形象深入心中。

五、啟發想象,模仿創新

篇5

那么,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呢?我在教學中不斷思考,得到以下結論:

一、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明白學習內容

學習說明文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對說明性文字的聽說讀寫能力。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的文章,新課程標準教材中入選的一些說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學小品,不少寫得形象生動、通俗活潑,讓人讀得饒有趣味。教師只要根據說明文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就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如果學生的說明能力強,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將會發揮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對學生明確說明需要注意的問題,如:說明對象,對象的特征,說明方法有作比較、列數字、打比方、分類別等,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等。學好說明文,樹立明確的目標,今后就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二、教師要充分利用和發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备鶕f明文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和知識性、中學生又正處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點,教師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現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就一定會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旅鼠之謎》時,我就講了幾個有關旅鼠的故事,學生們都豎起耳朵,認真的聽著。這樣,就把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了。

三、結合學生實際進行教學

說明文的說明性強(即實用性強)。教學中,教師若能把各門學科的學習內容聯系起來,把學生的課內外生活結合起來,多讓學生留意自己身邊的事物,顯示說明文學習的指導作用,同樣能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濃厚興趣。如:學生在學習《羅布泊,消失的仙湖》時,我就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調查一下自己生活的區域過去和現在的變化。學生可以去詢問家長,讓家長說一下過去村里池塘河流的情況;然后結合現在的情形進行思維,仔細觀察自己所在地區某河流的特點;最后摹仿課文的寫法,寫一則幾百字左右的短文。這樣,學生的興趣就被激發出來了。

四、展示說明文的語言魅力,激發學生興趣

說明文的語言有的客觀性很強,就是語言要求準確、簡明和周密。有的說明文(尤其是文藝性說明文)語言生動活潑,教學中,教師只要抓住一些關鍵詞句,讓學生體會語言的準確性、分寸,就可以激起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如:《看云識天氣》的語言就很生動活潑,尤其是開頭部分,一組組排比句,一個個比喻句和擬人句,使文章讀起來就像是優美的寫景文章;還有《敬畏自然》,學生學習起來也很有興趣,尤其是里面的一些詞語(像“狂妄”、“竊笑”、“無知的孩子”、“喜形于色”等)賦予自然以人的感情,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對自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與認識。

篇6

所謂“移景對比法”是指在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中,假設性4改變審美主體對象的背景材料,引導學生在不同背景材料的對比中,明了美的主題和背景之間的特定關系,領會作者所創造的美的意蘊。

事物之間的聯系是普通的。我們平常所說“紅花要用綠葉襯”,正是說明了審美的主體對象和背景之間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紅花”與“綠葉”之間是一種姊妹式的映襯關系;而“染缸里倒不出白布”的“染缸”和“布”則是一種母子間的相生關系。那么如何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關系并從中把握事物的整體美,正是我們語文教學工作者的一個重要的任務,其方法頗多“移景對比法”是最簡捷和富有成效的一種。

二、實列分析

朱自清先生的游記散文《綠》中,有一節是作者對游覽時天氣情況的描寫:

“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微微的云在我們頂上流著,巖面與草叢都從濕潤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p>

筆者在講解中將這一部分當做審美主體對象梅雨潭之綠的背景材料之一,其作用為

1.渲染了一種柔和、靜謐的色調,為下文梅雨潭和梅雨瀑提供了聲與色的映襯(見課本)。

2.暗示了作者尋求美和體察美時從容不迫、恬淡寧靜的心境。正如馬克思所說:“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那么沒有恬淡寧靜的心境也就很難發現美的所在?!边@“薄陰的天氣”和“微微流動的云”不正是作者某種心境的寫照嗎?

3.表明是獨特的氣候決定了梅雨潭有“奇異的綠”。古人說“春來江水綠如藍”,我們不可以說“秋到潭邊水更綠”嗎?

由第一方面來說,天氣情況(背景)和梅雨潭的綠(全體)之間是映襯關系;而由第二種與第三方面來說則是一種相生關系。為了讓學生體會出這些,筆者設置了三種場景,來實施“已經對比法”。

1.烈日炎炎似火燒,野種禾苗半枯焦。(《水滸》)――毒熱的太陽灼人的眼睛,使人焦躁不安。

2.驚風亂芙蓉水,密雨斜浸薛荔墻。(【唐】)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天外黑風吹海立。(【宋】)蘇軾《有美堂暴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同上《六月二十七望湖樓醉書》)。――狀美,但疾風暴雨,使人凄惶恐怖。所以引導學生思考。

以上兩種能孕育和產生梅雨潭那“離合的神光”和作者恰淡寧靜的審美心境嗎?

3.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唐】王維《山中》)――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本來沒有落雨,但松蔭濃翠,似流欲滴,穿行其間,頗覺涼爽,宛若濕衣,這“似流欲滴”的“濃郁松蔭”和課文“巖面與草叢”的“油油綠意”何其相似,恐怕還會以為梅雨潭那一潭綠水是這山的汁液染成的呢!在此等環境中,你又會產生什么樣的心境呢!難道不會像作者那樣按捺不住胸中的激情去謳歌那秋的神韻嗎?

三、“移景對比法”的應用

實踐證明,語文教學中“移景對比法”的運用有著以下幾點好處:

1.避免了教學的簡單化,背景的建設在審美對象的創造中雖必不可少,但由于它在文中只占極少的篇幅容易忽視。而通過“移景對比法”則可以將它放在醒目的位置上,詳細的加以分析。

2.豐富了教學內容,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舉一反三的教和學,開拓了學生的視野;移花接木式的移景與對比體現了教師匠心獨運的教學藝術

3.移景對比的過程是引導學生跳出課文的過程,而對比之后的歸納總結的過程,則是引導學生又回歸課文的過程。一出一進,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的靈活性。

4.解釋美的來源,將學生帶入美的意境。

然而,“移景對比法”的運用,也并不是無條件的,須遵循以下原則:

1.聯系性原則,用來移植的材料與被移植的材料之間,應當有一定的相關因素,他們的性質或者相反(狀美與優美)或者相近,但必須有利于進行對比和分析。

篇7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文言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學生學習文言文,普遍感覺翻譯是個難題。教師在講授文言文時,對如何指導翻譯也頗感困難。這主要是因為文言文在時空距離、表達形式以及隱含的意義等方面與現代漢語有較大的差距,從而增加了學生認知理解的難度,并限制了教師授課方法。大多數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采用的是串講課文的方法,除了教讀就是讓學生抄記譯文,上課氣氛不好,學生自然就產生了排斥心理。那么,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激發學生的興趣呢?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加以探討。

一、落實預習要求,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文言文教學中,對文言字詞的理解、對文章內容整體的把握是教學重點,那么,在預習環節,教師需要將預習工作精細化,針對這兩個方面,提出具體要求。教師可讓學生在預習時,通過上網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寫作背景;然后先不看注解,大致瀏覽全文,讓學生憑自己的能力盡可能多地讀懂文意,大致了解到底寫了什么,作者的觀點是什么,選取了哪些材料,怎樣寫的。這樣的預習作業,一是可以增強學生閱讀文言文的信心,不至于一開始就對煩瑣的翻譯產生厭煩情緒;二是知道了文章的大致內容后,在課堂上的翻譯就有了方向,不至于偏離文意太遠;三是預習文章時,哪些地方自己看不懂可做標記,在課堂翻譯時可舉手提問,重點對待。

二、課堂教學要重視文言字詞的教學

文言字詞是構建文言大廈的基石,對文言基礎相對薄弱的高中生來講,文言字詞教學就更為重要。傳統的教學方式,強調基礎的做法有可取之處,但是,每節課“字字落實,句句清楚”講得多了,教學內容勢必枯燥,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基礎的提高也有限。從學生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展開文言字詞教學就成為廣大教師的任務了。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落實字詞教學。

(一)把握文言實詞、虛詞的規律

文言詞匯和現代詞匯有較大區別,但我們知道事物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文言文字詞教學也是如此。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積極引導學生自己去摸索、尋找規律性的東西,并掌握這些規律,從而提高文言文教學的質量與效率。例如“幸”字,是一個多義字,它的解釋有七種之多,還不包括作為姓氏的解釋,可是,這七種解釋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漢字源流詞典》中解釋說:〔本義〕《說文?夭部》“幸,吉而免兇也,從逆,從夭。夭死之事,故死謂之不幸?!薄靶摇北玖x指意外得到的好處或免去災禍。得到好處或免去災禍,讓人高興,所以引申為“高興”,而高興時,自然感到“幸?!弊寗e人幸福,則是“寵愛”,如果皇帝寵愛某個地方,駕臨此地,就有了“巡幸”之意了。如此講解文言字詞,學生掌握了“幸”的五個詞義的內在規律,學習起來自然輕松。

(二)適當拓展、延伸,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文言字詞的含義

文言文的許多基本詞匯及基本語法特點,至今仍在支撐著現代漢語的大廈,許多有生命力的東西,仍然活躍在現代漢語中,若在講解中予以延伸、拓展,學生必然感興趣、記憶也牢固。比如說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常常成為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障礙。教師需要利用新舊知識的關聯適當地拓展延伸,幫助學生理解這些現象,從而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字詞。例如,《史記?項羽本紀》“沛公軍霸上”高中語文第二冊注:“軍,駐軍,動詞。”我們可以通過適當的延伸來幫助學生理解?!墩f文》:“軍,圍也。四千人為軍。從車,從包省。車,兵車也?!庇纱丝梢?,“軍”原來是動詞,本義是“包圍”。將兵車圍成一圈時,當然表示軍隊駐扎下來準備宿營,因此,“軍”引申有“駐扎;駐軍”義,那么是誰將兵車圍成一圈呢?當然是軍隊,因此,“軍”又引申有“軍隊”義。由此可見,軍的“駐軍”義和“軍隊”義都是由本義“包圍”引申出來的。成語中的語素有許多保留了古漢語的意義,聯系成語釋義能增強說服力,加深學生印象,便于學生記憶。

三、課后作業布置有創意,讀寫結合,提高鑒賞能力

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作業往往以翻譯文章、歸納文言句式、背誦相關語段為主。誠然,這些作業可以幫助學生鞏固學生文言文的“言”的基礎,那么,教師是否可以再有一些創意,用形式新穎的作業來鞏固學生“文”的學習呢?

(一)改寫

文言文具有“言簡而意豐”的特點,文言經典中有許多寫景抒情的優美片段,語言簡潔,意境優美,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在課堂上,教師完全可以在學生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類似優美的寫景文段,加上個人的想象,把這些文段改寫成現代文,讓學生將自己用現代文改寫的文段與原文段進行比較,更能夠體會到文言文“言簡而義豐”的特點。如《項脊軒志》中有一段精美的環境描寫:“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督處熃虒W用書》這樣翻譯:“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懸,照亮了半截墻壁下,桂樹的影子交雜錯落、微風吹來,花影搖動,美麗可愛?!睂烧哌M行比較,我們會發現譯文雖然也可以體現出十五的夜晚時分景色的優美,但是少了很多韻味。歸有光筆下的項脊軒充滿了詩意美,原文僅僅20字,卻更能準確簡潔地描摹出清幽的意境,激發讀者更多的想象,也更能夠體現作者“室僅方丈”卻能夠“樂以忘憂”的精神追求。

(二)寫分析評論

篇8

關鍵詞 自讀 引導 閱讀 嘗試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Trilogy of Chinese Learning

ZHENG Lijuan

(Nine Lake Center Elementary School, Longhai, Fujian 363118)

Abstract Apperception, accumulation, and application are important contents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This paper from three aspects, elaborated how to make the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by self-reading, accumulation, to use their own rich language accumulation in the authentic language practice.

Key words self-reading; guide; reading; try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怎樣才能更好地落實新課標要求呢?

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往往需要用好幾個樂章才能完美演繹,語文教學與音樂創作有“異曲同工”之處,也需要專注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再通過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共同演繹,逐步實現教學目標。課堂上筆者常常與學生共同譜寫著“語文學習三步曲”。

1 自讀感悟

“自讀感悟”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自主地閱讀、體會,通過對文章語言的反復閱讀,獲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如果無視學生的個性差異,一味地把自己的認識結果強加于學生,替代學生的認知過程,必將打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上課也“累人累己”。因此,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地學習,嘗試性地進行閱讀、理解,逐步感悟語文學習內容,內化為自己的認識。

在小學語文第五冊《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的教學中,教學一開始,我就開門見山地問:“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景色是怎樣的,有什么不同?”要求學生初讀課文,思考后回答。這樣自然地把學生引向了自主閱讀的學習活動中,并且有效地調動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主動性。接著又要求學生默讀全文,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在小組內自由讀一讀。讀完后,再談一談你為什么印象深刻?最后,結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再讀一讀這些句子。在整個環節中,教師沒有進行過多的分析和講解,只是引導學生讀課文,并隨著閱讀的深入,逐步提出要求,在學生偶爾“卡殼”處進行適當的啟發和提示。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很快就抓住了文章要表達的中心: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色美麗,物產豐富。對此學生又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課堂上“高見”此起彼伏,學生的閱讀熱情空前高漲。教學后反思這個教學環節,感受頗深:(1)重視引導學生通過“自讀”來“感悟”,不僅能大大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且也由此初步構建起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閱讀活動中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盡可能自我感悟,自行解決問題。(2)教師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給予學生足夠的“自讀”時間,保證了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才能讓學生確有所悟;還要向學生提出明確的學習目標,促使學生積極思維。(3)“自讀感悟”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學校目標,完成學習任務,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但教師在其中的引導作用也不容忽視。課文的重、難點,教師要適時點撥,處理好“引路”和“矯正”的關系:當學生在“自讀感悟”中遇到困難時,教師應該當好“引路人”,為他們釋疑解惑,引導他們拾級而上;當學生理解不全面、出現部分偏差時,教師應及時加以糾正和補充,指引學生的思維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2 閱讀積累

感悟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并進一步感悟學習內容,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生活閱歷和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否則,思維無定向,茫茫然地,思亦無所得。因此,學生的“感悟”是建立在擴大課內外閱讀,增加語言積累的基礎上。閱讀積累的語言越豐富,“感悟”的能力就越強,所謂“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在《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反復地誦讀。自己大聲朗讀,小組誦讀,同桌輪流讀,互相評議后再3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作者運用語言的精妙所在,感受到課文語言表達的生動。這是課堂教學中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和積累?!皶x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精辟地指出了“讀”與“悟”的關系。當然,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僅靠課內朗讀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培養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適當增加閱讀量。

課外閱讀積累的一種方式是閱讀新課標推薦的優秀詩文和課外讀物等,另一種方式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各種課外書籍。比如:學完《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后,喜歡寫景文章的同學,可以再找一找其他優秀寫景作品來閱讀;喜歡小說的同學,可以讀一讀童話故事及神話小說等。教師作為指導者、參與者,要加入學生閱讀的行列,正如新課標指出:“要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還可要求學生對精彩片段進行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3 嘗試運用

在學生閱讀理解了課文的后,我注意適當地引導學生展開想像。夏天的野花、霧、草地秋天的樹葉、特產,冬天的雪花、動物……這些都是富有特點而又十分生動的事物,所以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比如問問學生夏天的濃霧和野花使你想象到了什么景色?秋天林間的落葉使你想用什么詞語來形容?冬天笨重的黑熊在舔著自己的腳掌時愿意為它配音嗎?替它說說心中的想法??傊?,讓學生充分體會文章中詞語的同時展開自己的想象走出文本,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想不被束縛,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

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材料后,要及時鼓勵他們有感而發,說一說,寫一寫,進行嘗試性的運用、實踐。就課堂教學而言,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創設情境,營造輕松的氛圍,讓學生樂于進行語言實踐。

篇9

關鍵詞:備課 講課 質疑 新巧的課堂練習 自主學習

素質教育是21世紀中國教育的發展方向。自主學習是應素質教育而生,為學生的終身教育奠定基礎的教學新思路。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育應該面對社會的需要,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環節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其實這種教育的民主、教育平等的思想,早已有之,源遠流長。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西方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這本西方最古老、最系統的政治與教育的專著中,明確提出自由的思想。

語文學習狹義是指課堂上書本知識的學習,從廣義講包括課余、家庭、社會語文知識的學習及能力的培養。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弊灾鲗W習就是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主動地去摘取果實,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就是通過學生廣泛和深入的參與與教師教學手段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實現語文教學的民主化。自主學習的主要任務就是采用一定方法來激發學生閱讀、寫作、口語交際以及綜合性學習的強烈欲望。

作為語文教師,我積極地進行了“自主學習”的課題研究,把教研的重點放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上。教師教讀課文,引導多了,就束縛了學生的自主性;但是教師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對于重點、難點知識則挖得不透。如何在課堂上滲透新課標的新理念,在教學實踐中,我帶著新理念做了一些嘗試和探索。

一、學生備課、講課

由學生備課、講課,并不是減輕了教師的負擔。相反,教師除了自身要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確立自讀課文的訓練重點外,更重要的是要當好“小老師”的顧問,宏觀把握課堂結構。學生教課不僅僅可以鍛煉其口才、思維、膽量,更重要的是能培養他們創造思維,創造性地提出問題且解決課堂上的問題的能力。在實踐中,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超出了我們的預想。同樣一個問題,老師以成人的眼光來看,揣摩學生的思維,而“小老師”就能從學生的心理著手,這樣更容易找到切入點,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講《挖薺菜》一課時,文章的中心在于教育青年人熱愛生活,珍視幸福,多與長輩溝通,盡力消除“代溝”。作為老師,我們只能從學生的言、行方面,“規勸”年輕一代,卻忽視了21世紀年輕人思想的多元化,課堂上不僅沒能說服學生,反而造成學生被動,甚至逆反的消極心理。如果讓“小老師”講課,放手讓他圍繞重點組織教學。“小老師”與學生之間很快地建起了橋梁,學生們在平等民主的氣氛中討論在“小老師”的引導下,得出辯證結論:青年一代應珍視幸福生活,盡力消除代溝,可代溝的產生并不全是因為孩子不理解父母,而是現代生活節奏快,父母為了生存而奔波,他們只是一味地滿足孩子們吃、穿物質方面的需求,對于子女們的思想無暇顧及,了解甚少。思想的隔閡產生了代溝。這堂課涉及的不僅僅是學科問題,而是社會問題了,文章的主題被深刻地挖掘出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課堂質疑不可少

課堂質疑是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學生在課文旁邊作批注,就自讀課文提出內容、修辭、寫法等方面的疑點,老師與同學共同探討答復,這樣就培養了學生敢于懷疑的精神,因為敢于質疑是創新精神的前提。有這樣一個故事:維特根斯坦是劍橋大學著名哲學家穆爾的學生,有一天,著名哲學家羅素問穆爾:“你最好的學生是誰?”穆爾毫不猶豫地說:“維特根斯坦?!薄盀槭裁?”“因為在所有的學生中,只有他一個人在聽課時總是露出一副茫然的神色,而且總是有問不完的問題。”后來,維特根斯坦的名氣超過了羅素。有人問:“羅素為什么會落伍?”維特根斯坦說:“因為他沒有問題了。”所以課堂質疑這個自主學習的環節,如能長期堅持下去,一定能讓學生大有收獲。

三、新巧的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是對課文訓練重點的實踐和鞏固,課堂練習本著新巧性、趣味性、可操作性、可檢測性來設計。如《海濱仲夏夜》一課,學生在“小老師”授完課后,已經掌握了兩個教學重點:一是抓住景物特征寫景,二是貼切的比喻能再現景物。然后就將前幾天郊游的錄像帶拿出,讓學生細心觀察,學生們“舊地重游”興趣盎然,抓住夕陽西下的不同時間段的光線和色彩的變化,來觀察周圍景物的特征,然后口頭作文,鼓勵學生盡力用優美的比喻句和擬人句表述,老師給予評價、指正,最后連綴成篇,書面作文也變得輕而易舉了。一堂自讀課結束后,學生已經學會了寫景文的寫法。

學生備課、講課,教師宏觀把握,是個教學相長的過程。盡管教師具有一定業務水平,知識面較學生而言也比較全面,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在教材的把握方面“小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普遍水平有所取舍、挖掘,能較敏感地捕捉到教材的重點、難點,有的放矢地教學;“小老師”雖然平時是被施教者??墒撬δ咳?,也能按照老師講課的程序來設計自己的課?!靶±蠋煛敝v課時,直奔教學重點,重點以外的知識點則不予處理,這樣就避免了老師們講課,怕把知識點遺漏而面面俱到的缺點?!靶±蠋煛痹谡n堂上是雙重角色,作為“老師”要及時處理課堂上的問題,關注、引導同學們的思路,作為學生,他的思想認識、知識水平與其他同學相仿,這樣他就在引導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參與討論與同學們融為一體,能很快掌握其他同學的思路,便于下一步引導,這一點是教師平時授課時忽略的?!案呶萁病钡闹v解遠遠比不上情感相容的理解所能達到的效果。

篇10

一、在閱讀范文中充分感受美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由于審美對象的顯現是以課文為主的,所以課文內容則是學生耳聽、眼看、口讀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閱讀范文則成了激發學生美的情趣、樹立美的意識、增強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徑。

激發美的情趣。學生美的情趣是在學習過程中激發出來的。教師的作用。就在于為學生對課文的感知和體驗創設一種情境,指出一種導向,即通過對課文的認真閱讀和反復品味,為其接受機制創造美的情緒氛圍,誘發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比如教學《桂林山水》這篇課文的教學中,在初步介紹課文內容之后,教師反復吟讀,恰如一個富有激情的導游,把學生帶到一幅美麗和畫卷面前,將桂林的水的“靜、清、綠”,山的“奇、秀、險”的特點次第展示出來,把學生引入人在畫中游的情景之中,而教師的朗讀就是由課堂到達桂林的“游船”。實踐證明:朗讀課文是激趣的關鍵。通過朗讀,課文中的美學意蘊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學價值得到了相應的挖掘。

樹立美的意識。學生美的意識是在美的情趣激發以后,潛移默化逐步確立起來的。教師要分外珍惜,精心呵護。要在閱讀范文上下功夫,花氣力。閱讀范文既有教師富有魅力的范讀,更有學生富有表情的朗讀。如前者是導徑的燈,后者則是尋路的杖。學生在尋路之時則能把教材中優美的詩歌、動人的故事通過聲情并茂的反復吟誦,體味出作品的美感,從而進入作品定的意境,達到“目視其文,口發其聲,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藝術效果,就會積極主動地去發現美、感受美。

增強美的感受。范讀不僅要再現課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體會課文的情感,只有真正體會到課文的情感,才能獲得最真切的感受。小學生正值人生成長階段,他們渴望豐富的情感體驗,而教師的作用就在于因勢利導,使其從作品中吸取營養,產生愛心,生發美感。比如課文《七月的天山》,教師通過舒緩、欣喜的語調,再現了天山山腳的活潑溪流、山腰幽靜的森林、山上繽紛的野花等形象,使學生感受到天山七月神奇的美景。再如《父親的菜園》,教師通過平和溫情的朗讀,使學生從平實的敘述,深情的思念之中感受到堅忍不拔的父親形象。

二、在課文分析中正確鑒賞美

小學語文課文中包容了各種美的形象和各種美學風格,如桂林的清秀、雙龍洞的神奇等等。教師通過文章的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喚起學生情感,調動學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點、引導,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力。

抓住美的語言。高爾基曾經說過,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因此講讀課文時首先要抓住文章的優美語言,在領略其語言美中獲得美的享受。在《桂林山水》這篇課文的教學中,著重引導學生注意分析“句眼”來體現語言的美感效應?!袄旖乃骒o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薄肮鹆值纳剿嫫姘?,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水真秀啊,像……桂林的山水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岣……”對這樣寫景文章,讓學生明白語言的準確使用本身就是美。我們曾指導學生做這樣的嘗試,把描寫水“靜、清、綠”,山“奇、秀、險”的語言任意換成同意詞試試表達效果會有何變化,從而感知“靜、清、綠”,“奇、秀、險”表達得準確、鮮明、具體。

抓住美的形象。美具有形象性的特點。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欣賞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帶有普遍社會意義的典型形象的美,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格力量。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能夠在潛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學生的心靈,具有啟發人、感動人、鼓舞人的藝術魅力。如、、、雷鋒、張思德……無一不是學生學習的楷模。英雄為國捐軀、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對學生情感的觸動、心靈的震撼會深刻地印在腦子里的。這時候的教育會影響他們一生,也正是理想教育、奉獻教育、愛國教育的大好時機。

抓住美的意境。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難寫之景”呈現在學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現出來,讓學生體會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實踐證明,優美的意境能引起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如教《朝發白帝城》,這是李白在唐朝元二年春天遇赦,離別白帝城,乘舟東下時所作。全詩敘述與描寫相結合,創造出生動感人的藝術畫面:“清晨詩人辭別朝霞滿天的白帝城,乘著一葉扁舟,沿著滾滾長江,順流而下;兩岸猿聲不絕于耳,山巒疊嶂,夾道相迎……好一幅三峽行舟圖啊!”通過傾聽有感情的配樂導讀后,給學生的想象和聯想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通過教師的分析點撥,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通過聯想和想象,學生不僅會感受到詩人遇赦東歸時輕松、喜悅的心情,而與作者思想感情交融,感受詩文的意境美。

三、在說寫訓練中創造美

一個人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發展與他審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決不能光用教師的范讀和講解去代替學生的朗讀和理解,用教師的鑒賞代替學生的鑒賞。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使課堂成為感受美、理解美的場所,使學生成為評價美、鑒賞美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