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顧城范文
時間:2023-04-09 03:15: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一代人顧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薏苡仁是一味常用的中藥,中醫認為它味甘,性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為常用的利水滲濕藥。薏苡仁同時還具有很好的食療效果,在廣西桂林地區,有一首民謠是這樣唱的:“薏米勝過靈芝草,藥用營養價值高,常吃可以延年壽,返老還童立功勞?!蹦抢锏暮芏嗳似綍r都有食用薏苡仁的飲食習慣?,F代研究也證實薏苡仁有滋養皮膚、預防老年斑的作用,它還被日本列為防癌食品,有著“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和“生命健康之禾”的美譽。不過薏苡仁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神奇功效,那就是治療疝疾,據說還與秦始皇有關。
秦始皇建立了強大的秦朝之后,整天日理萬機,政務十分繁忙,身體因此也有些吃不消。一天,他突然感到陰囊有些隱隱作痛,而且有重墜的感覺,仔細一看,居然發現陰囊已經腫大得像茶杯一樣大小了,他一陣心驚,趕緊傳召御醫前來診病。
御醫不敢怠慢,為秦始皇進行了一番仔細的診查,然后確診秦始皇患的是疝疾,是因為感受了風濕之邪,邪毒進犯入腸所導致的。御醫給秦始皇開具了一些治療疝疾的方藥,可效果并不好,秦始皇的病情變得更加惡化,陰囊腫得更大,疼痛也更加劇烈了。
眼見病勢日益沉重,秦始皇盛怒之下大罵御醫:“連這種小病都治不好,我重金供養你們這些廢物醫生有什么用。”嚇得御醫們紛紛磕頭作揖求饒,連忙集體會診,可他們所開的方藥仍然沒有太多效果。為疝疾所擾的秦始皇雖然怒火沖天,但他也知道,即使殺了所有御醫,對醫好他的病也沒有用處。無奈之下,他不得不詔告天下,尋找醫術神通的名醫給自己治病。
不過給皇帝看病可是一件要冒很大風險的事,說不好要掉腦袋的,很多醫生因此都不敢揭下皇榜。這一天,一位方丈來到京城,胸有成足地說自己可以治好皇帝的病。群臣大喜,急忙把他帶進了皇宮。只見方丈從口袋里拿出一些薏苡仁,又掏出幾把土,把它們一起放入鍋中翻炒,然后又水煮為膏,送給秦始皇服下。令人稱奇的是,沒過幾天,秦始皇的疝疾就治好了。此后,薏苡仁治疝疾的方法也流傳了下來。
古代醫界為何又稱“杏林”?
“杏林”作為我國醫界的別稱由來已久,自古行醫之人便以位列“杏林中人”為榮,醫著以“杏林醫案”為藏,醫技以“杏林圣手”為贊,醫德以“杏林春暖”為譽,醫道以“杏林養生”為崇。而這其中,還有一段喻意深遠的故事。
據說三國時的吳國有個刺史中毒得病,從廬山請了一個叫董奉的醫生去治療??啥钰s到時,病人已經死去多時。董奉是個實在人,就是人死了也要診診脈,一診之下,他的臉上現出了喜色,大叫:“這人還有救!”說著從藥囊中取出三粒丸藥塞進死人的嘴里,并不斷推拿其胸腹。只一會兒工夫,病人的身體就慢慢舒展,臉上也變得紅潤。又過了幾天,便恢復了健康。
篇2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4(a)―114―02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ANFH)是醫學界三大難題之一,發病率較高,多見于青壯年。我院采用術前辨證給予中藥調理后,帶肌蒂骨瓣移植治療成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術后依急性傷筋三期辨證原理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45例,同時進行圍術期康復護理,效果滿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45例,其中,男20例,女25例,年齡21~52歲,平均37.8歲。左側13例,右側32例。相關病因:外傷15例;長期或大劑量應用激素10例;長期大量飲酒13例;其他7例。根據Ficat分期:Ⅰ期13髖,Ⅱ期15髖,Ⅲ期10髖,Ⅳ期7髖?;颊卟∈?.5~4.0年。男性患者以首發無痛性跛行居多,女性以首發髖關節疼痛居多,所有患者都有髖關節的外展、外旋受限及局限性壓痛。髖關節伸屈受限及疼痛情況與股骨頭壞死輕重無明顯一致性。所有患者均經X線、CT或MRI檢查確診。住院時間最短14d,最長35d,平均24 d,隨訪3個月~3年,股骨頭壞死癥狀均獲得好轉,髖關節功能恢復良好。
1.2 手術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患側臀部稍墊高。采用Smith-Petersen入路,用縫匠肌肌骨瓣或旋髂深血管髂骨塊及髂骨松質骨髓,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注意保護神經。視情況常規切取縫匠肌肌骨瓣、旋髂深血管髂骨塊并原位取松質骨髓及骨髓血備用。分別從相應部位十字形切開并切除部分關節囊,顯露股骨頭頸部分,觀察股骨頭的變化。根據CT或M砌提示的股骨頭囊性變或壞死的部位,在距病灶最近的頭頂交界處沿股骨頸縱軸方向開槽。沿槽向股骨頭軟骨下潛行刮除死骨或硬化骨質,深達頭頸骨質中心及軟骨下骨質(要特別注意負重區軟骨下死骨的清除),軟骨下骨質挖除的范圍略大于死骨的范圍,將壞死硬化的死骨徹底清除,其原則是創面粗糙有滲血,如有軟骨面塌陷,牽引下用圓頭骨膜剝離器將塌陷的軟骨面頂起。將取好備用的松質骨髓填入骨洞,并將骨髓血一并填入,用嵌入器將松質骨髓夯實頂起塌陷的軟骨面。然后將肌骨瓣植入骨槽,根據情況可用1枚螺釘固定或不固定,有內收肌緊張者行閉合內收肌部分切斷。
1.3 中藥治療
術前根據中醫辨證施治理論分為三型,進行全面地調理:Ⅰ型為氣滯血瘀型:采用當歸紅花飲加減,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Ⅱ型肝腎兩虛型:用六味地黃湯合補陽還五湯加減,以補益肝腎,活血通絡。Ⅲ型氣血肝腎俱虧型:采用六味地黃湯合十全大補湯加減,以固本培元,氣血雙補。調理期間根據患者的綜合因素考慮,時間一般為2~6周。待患者達到最佳狀態時,可進行手術治療,術后依急性傷筋三期辨證原理進行治療:初期以行氣活血法為主,予以當歸紅花飲加減,一般服用4~8劑即可;中期以和營止痛法為主,方用和血止痛湯加減,活血止痛、祛痕生新,服用1~2周;后期以補益肝腎為主,用壯腰健腎湯加減,舒觥壯骨,促進植骨的愈合和關節的功能恢復,時間為2~4周。經過手術與中醫辨證施治結合:一方面,帶肌蒂骨瓣移植手術,徹底清除了壞死骨,既減輕了骨內壓,又為植骨、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復活提供了基礎:同時適當植入松質骨,對防止股骨頭塌陷提供了有力的機械支撐作用,起有效防止股骨頭塌陷的作用;同時植入肌骨瓣,重建股骨頭的血液循環,另一方面,通過中醫中藥治療促進壞死區血液循環的建立和壞死骨的復活,最終達到股骨頭外形重塑基本恢復正常。髖關節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復。
2 結果
本組45例,隨訪1.5~6.0年,平均3年8個月,按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療效標準(百分法)進行評價,優≥85分,良84~75分,可74~60分,差<60分。本組優18髖,良17髖,可7髖,差3髖。
3 術后護理
3.1 心理護理
由于病史長,求治心切,術后恢復期較長,患者易出現煩躁、焦慮心理,對治療的信心不足。同時,患者對中藥治療該病的原理可能不清楚,應加強與患者的溝通,解除患者的疑惑,使患者了解有關疾病的知識、各項治療的目的、治療中的注意事項以及預后情況,指導患者正確對待疾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其心理負擔,使其積極配合治療護理。同時,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消除醫務人員在語言、態度、行為及在治療中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因素。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促進早日康復。
3.2 的護理
術后應盡最大可能防止血管蒂扭曲或受壓,術后正確的放置對于防止術后股骨頭脫位、骨瓣缺血壞死、髖關節脫位并發癥非常重要。術后給予患者平臥位。患肢屈髖、膝部墊枕、髖關節保持10°~20°外展中立位。屈髖可減輕血管蒂的張力,減少局部牽拉刺激,保持血管蒂的松弛狀態,保證良好的血液循環。術后患肢避免出現外旋或過度外展,以免使血管張力增高,血管發生痙攣,造成血運障礙,使骨瓣壞死。避免側臥位和髖關節內收位,以免發生髖關節脫位。術后1周給予半坐位,避免長期平臥產生的勞累,減輕血管張力,促進血液循環。
3.3 皮牽引的護理
術后患者下肢給予皮套牽引,維持4~6周,以加強關節的穩定性,防止股骨頭脫位,減輕關節壓力,有利于股骨頭的恢復。給予皮牽引時注意有效牽引,牽引陀要懸空,牽引重量2~5 kg,位置出現偏差時及時調整,行牽引部位的皮膚護理防止壓瘡,牽引帶里面鋪毛巾防止磨破腿部皮膚,足跟懸空,雙踝部給予按摩,防止壓瘡。
3.4 功能鍛煉
①麻醉恢復后,可做足趾屈曲與背伸活動及踝關節背伸、跖屈活動。帶動小腿肌肉運動,避免關節僵硬、強直。1周后進行屈髖鍛煉。②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3周后坐在床邊做膝部屈伸運動。③臀肌收縮運動。患者平臥,收縮臀肌保持10 s以上再放松,重復20次,3~4次/d。④6周后扶雙拐下地,保持患肢外展,拄拐時與肩同寬,雙拐距足前半步,呈三角形支撐,使身體重心在雙拐與雙下肢的合力線以內,鍛煉時囑患者患肢不得負重以防止股骨頭塌陷,注意保護患者以防摔倒,3個月后輕負重。此后,攝片檢查決定負重情況。
3.5 注意觀察病情,防止并發癥
術后按連續硬脊膜外麻醉常規護理,嚴密觀察病情及各項生命指征,并作好記錄。注意觀察刀口滲血情況,患肢末梢血液循環、足趾的感覺及運動情況,以及引流管是否通暢。該病術后常見的并發癥有切口感染、墜積性肺炎、壓瘡、深靜脈血栓等。①感染:隨著抗生素的普遍應用和醫療技術的復雜化,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的機會增加。手術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使患者的抵抗力降低,加上治療過程中生理屏障被破壞,極易引起傷口感染,故要合理應用抗生素,根據醫囑術前半小時及術后常規應用抗生素,靜脈用藥3~5 d,保持切口敷料清潔、干燥,敷料滲血過多時應及時更換。②墜積性肺炎:術后由于患者須平臥位,因此應經常指導患者做擴胸運動,深呼吸,用力咳嗽,吹氣球,防止墜積性肺炎發生。③壓瘡:加強基礎護理,保持床整、干凈,定時按摩骨突受壓部位,避免局部長期受壓及局部物理性刺激,經常進行溫水擦浴、熱敷,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強皮膚抵抗力,增強組織修復能力,避免發生壓瘡。④深靜脈血栓:有效的血栓預防性治療和護理措施,是防止發生血栓的好辦法,術后常規輸入低分子右旋糖酐、復方丹參注射液等藥物,合理指導患者早期積極進行功能鍛煉,尤其術后24 h內應嚴密觀察肢體感覺、運動、溫度、顏色、腫脹程度、靜脈充盈情況。如肢體遠端有凹陷性水腫,皮膚發緊伴淺靜脈充盈及活動受限。常提示有深靜脈血栓,應及時報告醫生,采取相應的處理。
篇3
【關鍵詞】 記憶合金卡環 髓內釘 股骨干骨折
手術治療成人股骨干粉碎性骨折,選擇合適的內固定器械是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記憶合金卡環與帶鎖髓內釘聯合治療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具有固定牢固,術后早期活動、并發癥少,骨折愈合率高等優點,是目前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內固定術中比較理想的方法之一。我院于2004年3月—2007年1月應用記憶合金卡環與帶鎖髓內釘聯合治療各種類型的股骨干粉碎性骨折40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齡16~58歲,平均27歲,皆為外傷性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單側37例,雙側3例;開放性骨折7例,閉合性骨折33例;骨折部位:股骨上段15例,中段20例,下段2例,股骨多處骨折3例;合并有其它部位骨折8例,合并有休克4例。
1.2 治療方法 上述無論何類骨折,治療均在確保生命體征穩定下進行,有休克者,先予補液。輸血糾正休克。①閉合性股骨干粉碎性骨折,采用持續皮牽引或骨牽引6~10 d后,在硬膜外麻醉下進行開放復位記憶合金卡環與帶鎖髓內釘聯合固定。術中取股外側或后外側切口顯露骨折斷端,切口盡量要小,以能顯露骨折端及骨塊為宜。用擴髓器自小號至大號自骨折端向遠近端分別擴髓,向近端擴髓可攻破近端皮質(約于股骨大轉子內后梨狀窩內),至所能應用最大號擴髓器擴髓后,將導針自骨折端向近端插入,自近端皮質鉆出,在股骨大轉子上方捫及導針切開皮膚,將比所用最大號擴髓器小一號髓內釘自近端在導針引導下順行打入,至骨折端后,直視下復位骨折端及碎骨塊,力求解剖復位。用持骨鉗把持復位繼續打入髓內釘至釘尾留0.5 cm。用記憶合金卡環環抱固定碎骨塊后松開持骨鉗。檢查骨折端對位線好后通過支架和瞄準器依次鎖定遠近端鎖釘。最后沖洗切口,逐層關閉。②開放性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先充分清創后縫合創口轉化為關閉性骨折,持續皮牽引或骨牽引8~12 d后手術。術后2~3 d指導病人行膝關節主動功能鍛煉。
1 .3 結果 本組患者平均住院22 d,切口Ⅰ期愈合。術后X線攝片骨折均達到或接近解剖復位。術后創傷反應輕。根據創傷和內固定情況于術后4~8周開始負重行走。本組40例隨訪時間4~18個月,39例經X線拍片證實達到骨性愈合。1例延期愈合,經將靜力固定改為動力固定后愈合。術后隨診X片未見鎖釘或髓內釘斷裂。 2 討論
帶鎖髓內釘近年在臨床上獲得廣泛應用,因其操作安全、固定可靠,不影響骨折愈合的時間,且早期可負重,進行關節功能鍛煉,尤其具有抗旋轉和縱向穩定,防止骨折處短縮,恢復肢體長度的優勢,故而是股骨多段粉碎性骨折的最佳治療方法[1,2]。
治療成人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僅僅恢復其正常的解剖軸線顯然是不夠的,必須盡可能將碎骨塊逐個整復、固定。以往鋼絲固定形成一環形勒緊物,影響骨折處血運,易導致骨折延期愈合或不愈合;有時遇骨痂包埋,難以取出;普通絲線強度環扎難以達到可靠固定且不易吸收。現今由上海格樂醫療器械公司提供的記憶合金卡環,它具有以下優點:①使手術操作簡單,大大減少手術創傷及手術時間;②取得“載荷分擔”效應,保留對骨折愈合有利的應力刺激,縮短骨折愈合時間;③復位碎骨塊時盡量保留骨膜,記憶合金卡環環抱于骨膜外,避免了對骨膜的廣泛剝離,減少對骨折端血供的再損傷;④記憶合金卡環固定時為半環形抓持,且為點狀接觸,不形成環形勒緊帶,有利于骨折塊血運恢復及重建。其固定的強度及組織相容性明顯優于鋼絲和普通絲線。記憶合金卡環與帶鎖髓內釘聯合治療成人粉碎性股骨干骨折,固定合理可靠,對骨折端血運干擾小,骨折愈合率高,膝關節功能恢復好[3,4],且無需特殊設備,復位后質量好,手術時間短,特別適用于基層醫院,是治療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比較理想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羅先正.CrosseKempf帶鎖髓內釘的臨床應用[J].中華骨科雜志,1993,13(3):173.
[2] .CrosseKempf帶鎖髓內釘治療股骨干骨折[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1996,11(5):282.
篇4
【論文摘要】近期以來,人們對“五四”以來的新文學的反思愈加深入了。對80年代的“朦朧詩”沖擊波的反思是百年文學反思的重要部分,近年來,這一話題又在學界產生了一定的爭議。本文從“朦朧詩”和“朦朧詩派”、“朦朧詩”的產生與衰減、正確評價“朦朧詩”三個方面對“朦朧詩”進行了討論和思考。
一、“朦朧詩”和“朦朧詩派”
“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作“朦朧詩”。我國當代人本主義文學思潮是經由新詩潮而得以產生的,“朦朧詩”是它的第一批文學作品。從60、70年代的地下創作,到70年代末“朦朧詩”的公開發表,再到80年代初引發的聲勢浩大的關于“朦朧詩”的論爭,是這一運動的發展軌跡?!半鼥V詩派”迎著熱風冷雨,直到被社會普遍認可與接受,其生長和發展的不尋常歷程,可以說是相當輝煌的。然而,到了文學多元化的80年代中后期,“朦朧詩”則開始淡出?!半鼥V詩”以人的主體性的覺醒對“”神本主義思想文化統治的勝利而告終,這個勝利也是人本主義文學對“”文化專制的勝利,它使詩歌打破了建國以來的種種文學禁錮,而承接了五四以來的新詩傳統?!半鼥V詩”不應被看作是一個詩歌流派,而應被看作是一種文學思潮。文學思潮是指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為適應時代、社會的變化而在文學上形成的一種思想潮流。一種新的文學思潮的興起和發展,總要同舊的思潮發生不同程度的碰撞。因此,在“朦朧詩”登上歷史舞臺之際,就有了新詩潮詩歌運動。
“朦朧詩派”崛起于二十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半鼥V詩派”的代表詩人主要有舒婷、北島、顧城、楊煉、江河、多多、食指、芒克等。舒婷的《致橡樹》、《中秋夜》、《四月的黃昏》,北島的《回答》、《冷酷的希望》、《結局或開始》,芒克的《天空》、《十月的獻詩》、《心事》,食指的《相信未來》、《命運》、《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江河的《祖國啊,祖國》、《沒有寫完的詩》、《星星變奏曲》,顧城的《簡歷》,楊煉的《烏篷船》,方含的《謠曲》等。其中,不少后來被看作是“朦朧詩”的“代表作”?!昂谝菇o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鳖櫝堑倪@首《一代人》作于1979年,這首詩是“朦朧詩”創作中最經典的名篇之一。舒婷的《致橡樹》被收入中學語文課本,這首詩熱烈歌頌了誠摯、堅貞的愛情,當年曾膾炙人口。
雖然“朦朧詩派”并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詩歌群體,但這些詩人從自我心靈出發,以象征、隱喻、通感等詩歌藝術技巧,所創作的詩作呈現出理性的思辨色彩和浪漫主義情懷,憂傷而不悲觀、真摯而又沉郁,既有苦難中對理想的追尋,又有對“人”的自我價值的思考,信念、理想、社會的正義性、強烈的個人理性精神都通過詩歌表達了出來。
二、“朦朧詩”的產生與衰減
(一)“朦朧詩”的產生
“朦朧詩”的崛起有著特定的時代背景。它自1979年3月浮出水面,能在兩三年內迅猛崛起,遍地開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黨的前后興起的思想解放運動,得益于舉國上下痛恨“”渴望新生的政治熱情。伴隨著當時整個社會理性和反省力的逐漸復蘇,對人的自我價值的重新確認,對人的自由心靈的探求,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對未來的熱切希望,構成了“朦朧詩”的思想核心。
例如,顧城的《一代人》以一組單純的意象構成了對剛剛過去的“”歲月的隱喻?!昂谝埂?、“光明”和我的“尋找”在這里的含義都是不言而喻的?!兑淮恕分挥卸潭痰膬尚性娋洌匀齻€單純的意象概括了生于逆境卻始終不失信念的一代人異常復雜的心理經驗和精神特征。《一代人》其實也可以看作是一代人“心靈史”的縮影,“朦朧詩人”所代表的這一代,都是在“”中長大,心靈的成熟包括著對苦難的承擔,或是在不斷地受傷害中經歷成長,苦難給予了他們超越性的信念和理想,使他們時時企圖透過時代的陰暗尋找光明,時時企圖在精神的向往與追尋中戰勝苦難。他們用詩歌表達了了“一代人”歷經黑暗后對光明的頑強的渴望與執著的追求。
朦朧詩潮的社會起源和個人起源都與這一代人在“”中的個人經驗有關。這些年輕詩人都有一個由信仰的狂熱到理想破滅后墜入絕望的共同的“”經歷,他們是這一代青年中最早覺醒并進行反思的一群。這群“”后期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并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半鼥V詩人”們從自我的心靈出發,譜寫出一曲曲“心靈的呼告”,我們今天讀來,仍能感受到一種深深的震撼。
(二)“朦朧詩”的衰減
“朦朧詩”在“”期間以對當時的黑暗社會現實的批判這一主題宣告其誕生,在經過近20年的坎坷歷程之后,又以“提供歷史的見證”這一主題宣告其消隱。至此,新詩潮詩歌運動也拉下了它的帷幕。在“朦朧詩”受到猛烈討伐的1983年,“朦朧詩”的勢頭已衰減。衰減的原因,部分在于“朦朧詩”影響擴大所帶來的模仿和復制;而“朦朧詩”過早的經典化也造成對自身的損害;加上藝術創新者普遍存在的時間焦慮,加強了他們盡快翻過歷史這一頁的沖動。對中國新詩有更高期望的“更年輕的一代”認為,“朦朧詩”雖然開啟了探索的前景,但這不是終結,他們需要反抗和超越。
新詩潮的大多數后續者大多生于60年代,他們獲得的體驗和“朦朧詩”所表達的政治倫理判斷不盡相同,也不大可能熱衷于“朦朧詩”那種雄辯、詰問、宣告的浪漫模式。此時,社會生活的“世俗化”的過程加速,公眾高漲的政治情緒、意識已有所滑落,讀者對詩的想象也發生變化。國家要求詩承擔政治動員、歷史敘述的責任的壓力明顯降低。在80年代中期前后,“純文學”、“純詩”的想象,成為文學界創新力量的主要目標之一。這種想象,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中,即帶有“對抗”的政治性含義,也表達了文學因為“政治”長久過多纏繞而謀求“減壓”的愿望?;氐皆姼枳陨?,回到語言,回到個體的日常生活與生命意識,成為新的關注點。
三、正確評價“朦朧詩”
新時期詩壇上所出現的“朦朧詩”創作潮流是中國當代文學走向現代化的一個信號,也是20世紀中國新詩發展史的一個里程碑。“朦朧詩”以其特殊的藝術魅力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獨到的人文審美價值及其歷史貢獻。要想對“朦朧詩”做出合理的評價,我們不能僅僅從它的藝術創新方面來判斷其意義和價值,我們更要把它納入整個文學思潮的運動、發展中去,把握它在文學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們對“朦朧詩”的意義和價值的確認,本質上也便是對新詩潮詩歌運動的意義和價值的確認。
(一)“朦朧詩”的詩學貢獻
“朦朧詩”作為一種新的詩歌樣式,其獨特的詩質、題材、意象與語言是變革時代的詩歌特色的突出體現。“朦朧詩”強化了新時期詩歌的文本特性。詩歌是一種語句上分行排列、側重抒發激情的文體,它特別講求詩意的開拓和意境的創造。“”時期,對詩的文本特性的扭曲達到了空前的程度。而在今天,新時期詩歌之所以能稱得上“新”,從根本上說就是詩的文本特性受到了應有的尊重,并在其自身發展中得到了強化?!啊钡奶厥獾臅r代氛圍造就了“朦朧詩人”獨特的思維模式,而他們的創作實績則體現為對詩歌新的范式的追求。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更多地感謝“朦朧詩”以及稍后的現代主義詩流,它們在恢復和強化新時期詩歌的文本特性方面立下了卓著的功勛。
(二)“朦朧詩”的時代意義
“朦朧詩”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詩歌流派,但這些詩人在詩歌精神和探索的主導意向上具有共同點?!半鼥V詩”在開啟新詩那些被長久封閉的空間上,在激發詩歌探索的激情與活力上,在推動當代詩歌藝術視野的拓展,尋找與人類廣泛文化積累的對話,以及發掘現代漢語的詩歌可能性等方面,都有難以忽視的功績。在精神向度與詩歌寫作上,“個體”精神價值的提出與強調,是最值得重視的一點。至于說到“朦朧”,也應該是詩歌語言變革的重要一項?!半鼥V詩”與當時“環境”構成的緊張沖突,根源于它的語言的“異質性”,它表現的某種程度的“語言的反叛”。因而,“朦朧詩”這一稱謂雖受到不少質疑,卻不一定就是十分離譜。
(三)“朦朧詩”的歷史貢獻
“朦朧詩”的歷史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較突出的表現是“朦朧詩”影響著新時期詩歌的發展方向。在新時期詩壇多元并存、競相爭妍的詩流中,“朦朧詩”可以說是最引人注目的一支勁旅。在新時期,沒有哪一種詩歌、哪一種詩派能像“朦朧詩”那樣如此地引起人們的關注,產生著如此巨大的轟動效應和持續的震蕩,引發出關于詩歌創作與理論研究諸多深刻的話題。自“朦朧詩”誕生后,它便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新時期詩歌的發展方向——返歸詩的本體,注重審美追求。事實上,“朦朧詩”的出現正是詩歌自身審美價值凸現的一種表現,詩的文本特性受到最大尊重的一種選擇,它是一種不可扼止的體現著一代詩人強烈創新意識的現代詩流。
四、結束語
“朦朧詩”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崛起的詩界奇觀,它作為一種嶄新的詩歌思潮,以其清新蓬勃的詩風,奏響了中國詩歌現代化探索中最動人心弦的樂章??v觀“朦朧詩”走過的短暫而光輝的歷程,它無疑是中國文壇的一次革命,其突出貢獻是對文學本位的捍衛和詩歌范式的變革。為了盡可能對“朦朧詩”做出公允的評價,本文試將其放在當代文學思潮的運動發展中去考察,確認其在當代文學史中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對“朦朧詩”做出合理的評判。
【參考文獻】
[1]盧志杰.二十年滄桑再看“朦朧詩”[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增刊
篇5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摘自《一代人》。顧城
黑夜模糊了視線,視線消逝在黑夜。
夜里,你無法疾行,你不能疾行。
夜里,你小心著,你摸索著,你在前行。
現實蒙蔽了理想,理想屈服于現實。
現實,利益的國度,虛假的王國。
現實,鞭打著你,扭曲著你,你身陷其中。
遠方
理想在向你揮手,只是揮手
遠遠的
這里
現實在陪伴著你,一直陪伴
緊緊的
偶爾
你也曾想過,想過去追尋理想
可從來
你都不曾想過拋棄現實
因為
你是那么的需要
需要它的陪伴
徘徊
這就是你最后的選擇
與現實結伴去追尋理想
與現實結伴今生不棄
篇6
朦朧詩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國文壇新興的一種新式詩歌體裁,也漸漸風行為一種獨綻枝頭的奇葩,一種流派。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顧名思義,朦朧詩以其婉約含蓄、清新靚麗給人留下無限的遐想空間。多富于象征寫法,以意象的模糊性與意境的存在性、形式與內容的相互矛盾性而擦出火花,引領于大多數現代詩愛好者心目中。
朦朧詩的代表作家有海子、顧城、北島、舒婷、于堅等。雖說是同出一轍的朦朧詩,但他們的詩各有風韻。讀起來雖不平仄相對,也不一定串聯和諧,但大都彰顯出朦朧詩最本質的特點,達到了詩體本身的目的,實現了作為一種基礎文體的最終價值。
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以一派略帶濕意的潮春海景圖為背景,補充以平民生活最原始、最古樸、最天然渾厚而又瑣屑的生活細節為血肉,以尋找向往的理想精神家園的情愫為經脈貫穿全詩,于淺顯中滲透深刻。同樣,舒婷的那篇膾炙人口的《致橡樹》則以暗喻的修辭和第一人稱的敘述和抒情,締造了堅貞的愛情佳話。還比如顧城的《一代人》《近和遠》都寥寥數十字,卻揭示了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社會情狀下深受時代影子觸染的年輕人的覺醒,叛逆的心理狀態,及“尋找光明”的情感構圖,包括人心之間無情與冷漠壓抑下的洪荒場景與世態炎涼。
一方面由于藝術構思和抽象效果的需要,另一方面可能也是社會制度的對知識分子激進的扼殺和自由的剝削,迫使這些朦朧詩在實現“模糊中清晰詩的輪廓”的基礎上也做到了半遮半露、半虛半實的隱匿。隱匿起詩人真實的意想,不然為什么海子、顧城、三毛這些優秀的詩人過早地隕落,而且都是自殺?不然為什么當代詩人都被灌注上了“窮、酸、顛”的字眼?詩是朦朧的,是邪惡的美好,但是這些詩人的下場卻是明明白白見證了一個時代的縮影!不僅是社會的人心惶惶和對信仰規律的背叛,更多的還是無力的悵然,內心的孤獨和悲哀。
篇7
喜歡小詩,喜歡它文字的面積小,情感的含量高,如同大建筑家安藤忠雄初為世人關注的處女作《住吉長屋》所表達的概念:在狹小的土地上,尋找屬于狹小土地的富足。曾出版過《微型詩話》的老詩人穆仁這樣總結小詩創作的優勢:“小詩正因其小,更便于容納、剪裁千姿百態的世象,處理大大小小的題材;正因其小,在藝術營造上更見精力充沛、神情從容,琢磨出精品”。
初為人婦時,面對陌生的新婚生活有各種不適應,全然感受不到甜蜜的愛的存在,直到有一晚,偶然讀到敻虹的小詩《死》:“輕輕地拈起帽子/要走/許多話,只/說:/來世,我還要/和/你/結婚”,真是“只言片語奪人心魄”??!幾行字,水口行舟,將我渡到生命之河的彼端,回望此時,心中滿是繾綣的情意和不舍的牽掛,我俯身去望身旁人熟睡的臉龐,透過婆娑的淚眼,看到了愛——從那一刻起,便被小詩開了“天目”。
喜歡小詩,喜歡它簡明的意象,清朗的音節,不盡的意蘊,人情、風物與世事一旦入了小詩,便有了別樣的秀韻,而在去掉繁瑣和鋪陳之后,又直抵詩的本質。臺灣詩人陳瑞山的《茶葉》,可以拿來給小詩做形象代言:“火烤的煎熬/水燙的煎熬/一翻身/完成/一片芬芳”,僅用19個字釀出的一片芬芳,是從冥思苦想的煎熬中來。
小詩,先要求體例短小,后強調一定是詩,不要滑向雕琢過度的“小碎篇章”,要追求“一砂一天國”的高遠境界,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許多冠以“小詩”之名的作品,其實是將一長句格言,用回車鍵敲成詩,著名詩人羅青對此有精辟的評論:“金句、摘句之類的,有如大鵬身上采下來的羽毛,精則精矣,奇則奇矣,然終究比不上五臟俱全的麻雀,無法形成一個完整活潑的宇宙。”
小詩天生就極具存在感。一位詩人,如果他有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作品立在那兒,那他無論還創作過多少首長篇佳作都將被“忽視”,因為在讀者的記憶收藏室里,小詩總是被安放在最顯眼的位置上:
馬致遠,元代大戲劇家、大散曲家,所作雜劇15種,散曲120多首,可我們能記住的還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艾青,中國現代詩的代表詩人之一,出版詩集幾十部,創作詩歌幾百首,可我們最熟悉的還是他的小詩《我愛這土地》;顧城去世后,他的父親、老詩人顧工編輯出版了《顧城詩全編》,收錄了這位“當代僅有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所創作的六百余首詩,但顧城的哪些詩最為人熟知呢?《一代人》、《遠與近》、《安慰》都是小詩的名篇佳構;當有人問我:“你欣賞的女作家三毛是怎樣一個人呢?”我想了想她出版過的二十七部作品:“三毛曾創作過一部小詩,也許是她最真實的寫照——那人在月下/畫著白白的側影/試圖使一些玩笑/更古典些……”
說小詩是為我這樣的懶讀者特別烘焙的“文字曲奇餅”,似乎更恰當:吃大餐禮儀又繁講究又多耗時又長,哪有吃甜點來得愜意自在?唇齒留香,還省時省力,尤其,煉字煉句的小詩,不僅吟詠起來上口——“聚精會神與方寸間,對于其中的含蘊更易充分領略,作酣暢的交流”(穆仁)——摘抄起來更是方便。
當閱讀進入以微博作為傳播媒介代表,短小精悍作為文化傳播特征的微時代,微友們推崇的是“惜字如金”,比試的是百步穿楊的功夫——看誰能在140個字之內解決問題。于是,有一種文學樣式來到微時代咸魚翻身,一躍成為獨領的弄潮兒,是什么?對,小詩!
當我把這個發現講給他聽時,他一盆涼水潑過來:“得了吧,現在誰還讀詩?!”一句話激醒了我:原來所謂小詩開始受寵,只是我一廂情愿的私以為!可我沒氣餒,只有導師認可、沒有觀眾支持的歌手,不能在好聲音的舞臺上站到最后,我要既當小詩的“伯樂”又當小詩的“粉絲”,我要讓人們聽到小詩的“好聲音”!
于是我在微信的“朋友圈”里設了個“小詩私囊”,每隔幾天就發一首小詩,夾在各種養生搞笑段子時評心靈雞湯文章中生存的小詩,的確像丑小鴨,與圈里歡樂的氛圍格格不入,但我堅信小詩是天鵝:發李勛陽的《皈依》——“等謝了頂/灑家/再順道燙上/九個香疤”讓朋友們看看小詩也可以這樣搞怪加無厘頭;發夏宇的《就》——“就這么走了/留下一句臟話:/我愛你們”讓大家了解文字在小詩里怎樣被磨成暗器,奪人魂魄……
篇8
——題記
現在對于我,似乎一切都被烏云所包圍了。忙碌的生活,已讓我不知所措,而這生活壓在我尖頭的重擔,讓我難以挺直自己的脊梁。
坐在書桌旁,呆呆地望著窗外,想著前些天考試成績出來時,同學和自己驚愕的表情,又想著前些天和好友為一點小事吵得不可開交,忘卻了以前說“要永遠在一起”的誓言,而將“你不再是我的朋友”的話摔給對方是的毅然決絕,再想著和父母爭執時,固執己見的父母對我憤怒而又失望的言語……我欲哭無淚。不明白生活為何這樣不公,讓我的生命被黑暗所籠罩,讓我找不到生命的航標,看不到我所希冀的那一點成功,那一點光明。
外面的天陰沉沉的,老天也對我板著一張冷酷的臉。外面的風在呼呼作響,想小孩子在啼哭,讓人心煩意亂。是啊,現在連那些沒有生命的東西也在嘲笑我,笑我無法考出一個令人滿意的成績,笑我無法捍衛自己的友誼,笑我國語偏執而和父母吵鬧。
“黑云壓城城欲摧”,失落充盈在我心里,不留意點空隙。我到底什么時候才會盼到“甲光向日金鱗開”呢?
隨手拿起一本書,可我什么也看不進去,腦子里亂糟糟的一片,眼前浮現的有都是我網版不遠憶起的畫面。那有怎樣?惆悵失落已占滿了我的心靈,主宰著我的思想。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蔽覠o數次在心中這樣想,聊以。但我始終不是一個豁達的人,對這,始終無法接受。
我想閉上眼睛,好好地睡一覺,忘掉所有不愉快的事??晌抑佬褋砗螅炜者€是那般陰沉,我還是這般失落?!俺榈稊嗨?,舉杯消愁愁更愁?!蔽业谝淮胃惺艿骄烤故裁床攀钦嬲摹凹舨粩?,理還亂?!?/p>
無奈,我又拿起書來走馬觀花,我知道我是心猿意馬,書快速的翻過,便是看過。只是這樣消磨了很長一段時間后,或許是我的心靜了,手也停了,我才猛然看見書上的內容,是顧城的《一代人》,而真正震撼我的事詩中的兩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去尋找光明?!?/p>
很簡單的兩句詩,為何我當初沒有先到。其實天空一直都是晴朗的,只不過是我沒有用這雙眼睛去尋找光明。
篇9
關鍵詞:鳳姐;《延河》;朦朧詩
時下,網絡紅人鳳姐緊步“芙蓉姐姐”之后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走進大眾的視野,諦造了又一個平民神話,也成為惡俗、粗俗、媚俗、低俗的代名詞,當人們再次“被眼花繚亂”,聽著平民大嘴的信口狂言之時,或許多少也帶著幸災樂禍的微笑表情靜觀或唾罵。
就在這時,鳳姐攜著她的8首詩作優雅而華麗地登上了陜西老牌純文學期刊《延河》,頓時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般引起了公眾激烈的爭論。
身份認同錯位:鳳姐寫詩
就在人們早已習慣了芙蓉的搔首弄姿與鳳姐的狂言妄語的時候,我們等來的卻是惡俗之下的單純,喧嘩過后的寧靜,混亂之余的序列存在。鳳姐寫詩了,還是朦朧詩,而且還被編輯認為不錯的詩,更讓大眾無法理解的是竟然在《延河》雜志上一口氣刊登八首!這讓人們如何接受!到底是鳳姐的神經錯位了,還是大眾的思想位移了?鳳姐能寫詩嗎?鳳姐不能寫詩嗎?
“詩言志,歌詠言”,詩歌是高雅藝術,是文學之桂冠,古往今來,人們亦喜將人品與文品相提并論 。誠然,文品與人品具有一定的聯系,人的美學修養和情操對文風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二者之間也無必然聯系,明人胡應麟在《詩藪》里說:“光堯題金山一絕云:‘屹然天立鎮中流,彈壓東南二百州??裉攣砼R須破膽,何勞平地戰貔貅!’”這首詩氣勢雄渾,洋溢著大丈夫當建功立業、抵御外侮的英雄氣概,但“光堯”即是向金稱臣納貢的兒皇帝宋高宗趙構,殺害民族英雄岳飛的人,所以胡應麟評論此詩“殊不類其人”。所以元朝詩人元好問曾寫道:“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文如其人”不是“必然”的,錢鐘書也曾說“以文觀人,自古所難”,鳳姐雖然是靠極度惡俗且低俗的言行走紅于網絡報端,雖然是個公眾人物,盡管她的為人有極強的功利性,她的種種做法為人所不恥,她的人品到底怎樣,暫且擱置不論,但她也有自己的生活,情感,有自己的想法,她也有寫詩的權利,她也完全可以無拘無束自由放飛思想,寫出優秀的詩歌來?!霸掝}大王”與“詩人”之間并不矛盾,如果公眾單純以她的為人來否定她的詩,將會有失公允。
唯質按需論稿:《延河》刊發
“從天空落下的黃沙/與這個世界無關/與滾動的人群無關// 清潔工在收拾一個/從樹上掉下的橘子/晨光中,一只刺猬招搖過市//所有樹葉開始朝一個方向聚攏/收集從西方來的風/人們把鏡子藏在背后/開始趕集”(《這是個優勝劣汰的世界》)如果我們隱去詩歌的作者,摘掉帶有偏見的“有色眼鏡”,從作品本身出發,從審美的角度來分析鳳姐的詩作,我們會發現這是一首相當不錯的好詩,與惡俗毫無聯系,而且洋溢著清新朦朧之氣。有詩人認為鳳姐的詩受到上世紀名噪一時的朦朧詩的影響,有顧城、席慕容、汪國真等人的影子。此詩中作者精心選擇了幾個富有代表性的意象,為我們描摹出了一幅干凈而純美的畫面,詩意跳躍而凝煉,情感真摯而飽滿,極富空間感與想象力,正如著名詩歌評論家劉全德所言:“她的詩歌存在的意義在于,她把顧城經常演繹的一種近乎完美的童話式心靈結構的兩端拆除了。那原本必不可少的代表黑暗的魔性和代表光明境界的神性都化為烏有,一種新的但仍然具有普泛性的心理結構凸顯出‘人’的懸空感、漂浮感,童話中的王子和公主不再是人間寵兒,而是一個無所歸依的棄兒?!?/p>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人觀物,須用詩人之眼,不可用政治家之眼?!比稳宋ㄙt,用稿唯質,《延河》在“新詩經”欄目,策劃“80后詩歌六人行”專題,目的是以文學為特征呈現“80后”一代人的寫作狀態和精神成長,而鳳姐的詩作完全符合刊物欄目的要求,符合編輯審稿理念,很自然的被刊發,有何不可?執行主編閻安說:“鳳姐的生活道德不等同于美學道德,或許她生活中有很多反常的行為,有很多超出道德常態的形象,但那是在道德范疇,最起碼鳳姐還沒有違法,那她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公民,和所有公民有同等的權利?!笔堑?鳳姐對于刊物來說,只是很普通的自由作者之一??餅楹尾荒馨l鳳姐的詩作?
當高雅與粗俗相撞之后,被審視被考驗的不僅是高雅,也不僅是粗俗,還有我們整個社會的道德與文化、公眾的審美與趣味,其實炒作與否都不重要,因為喧囂終將趨于平靜,浮華終將歸于平淡,讓我們真心期待老牌《延河》延續精彩,鳳姐繼續詩心飛翔……
作者簡介:
篇10
美學家李澤厚認為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無可否認,任何優秀藝術作品都應該有這樣的潛質,但我認為,詩歌藝術應該先有意味構成,才后有意味的形式,而成就詩歌之美。這個意味構成的關鍵就是“意點”。
意點的概念。每次和詩歌愛好者談到詩歌意味美學的時候,就會覺得太抽象,所以我們有必要提出這個新的概念詞組。究竟什么是詩歌意味里的意點?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定義:它是一首詩里能夠讓讀者獲取印象的核心元素,是詩歌思維空間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是體味詩歌主題最初始的坐標。成明進《蘑菇》:學會張開/沒有學會收攏//你怕收傘時/收攏了天空。在這首四行短詩里,我們感受到非常濃郁的哲理意味,在“蘑菇”和“天空”之間不斷生成和彌漫,所以“蘑菇”和“天空”就是我們所倡導的詩歌意味美學中的“意點”。
意點在詩歌中的表現形式。我們通常可以看到詩的意點在表現形式上靈活多樣,存在不確定性。它可以是非常明確的,也可以虛設??梢苑辞校部梢哉?。顧城的《煙窗》就屬于典型意點虛設的例范:煙囪猶如平地聳立起來的巨人/望著布滿燈火的大地/不斷地吸著煙卷/思索著一件誰也不知道的事情?!罢l也不知道的事情”到底是什么事情呢?這個意點是虛設的。同樣是他寫的《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作者通過“光明”對“黑夜”的反切,凸現了“一代人”在大時代背景下的精神、追求,所以給予讀者從視覺到思維的撞擊力特別強。年輕詩人劉清風《尋找》:前面的路很長很長/抖了抖衣兜/我朝向后方。在“前面”與“后方”之間,一個獨立思維的新生代時代來臨,他“抖”掉的是陳舊的觀念,完成了人生另類的選擇。
不可替代的特定性。意點具備明顯的特定性,不可替代。余光中《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l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這首詩里,先后出現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字眼,但如果把它們分別當成意點,就無法凝聚成濃濃的“鄉愁”,“鄉愁”才是無可爭辯的意點,所以包括“母親”“新娘”等這些都只是作者情感抒發的鋪墊,都不能作為意點。無論是從舒婷的《致橡樹》,還是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以及其它更多新時期的優秀作品里,我們都發現了這一規律。只有準確判斷出詩歌里面的意點,對于欣賞和分析一首詩,才有助于正確把握主題方向。
意點與意點的對應關系。意點與意點可以是對立或對等性質,也可以是非對立或非對等性質,但一定是一種對應關系,兩點之間遙相呼應。它能夠使作者通過某種特性的關聯,運用各種創作技巧,在點與點之間形成一條線,達到詩意內斂而詩味外延的藝術效果。以琳《粽子》:誰的一滴淚珠滾落江心與塵世訣別/誰的一聲嘆息跌落風中/在眉心凝結成化不開的菱形//遠處的老婆婆顫微微地走來/竹籃里鮮綠香氣飄起/六月的臉上頓時開出朵花//她伸出干瘦的手/把粽子一串串拽出來/遞給周圍看龍舟的人//齒頰留香的女人和孩子/將剝開的粽葉隨手一扔/它們便在河灘上生出新芽。作者以“誰的一滴淚珠滾落江心與塵世訣別”切入“歷史”,以“河灘上生出新芽”隱喻“未來”,“歷史”和“未來”就自然形成了一種對應關系。湖南詩人羅志成《城市邊緣》:我看不到完整的城市/雖然用盡了全部的力量/這里曾經是海邊小漁村/這里已是漂泊者家園/這里開創了一個個傳奇/在傳奇之外/樹葉一面寫著憂郁/一面露出歡悅的笑臉/漁村已看不到漁民/漁港無魚?!俺鞘小迸c“漁村”從詞性上來說,是屬于對等意義的同性詞組,但出現在這里就成為一種對應的關系,體現了人類自然和現代城市化的沖突。
意點之間的關聯。意味的形成主要是通過意點與意點之間某種特性的關聯,運用比、擬、興等各種技巧,產生出詩義、詩象的運動,使兩點連接成線,構成詩的整體內涵。張九齡《吊蘭》:我還是要贊美/一種謙卑的生活態度/總是將自己交于生活的低處/也握一手綠/但不張揚,不浮躁/小小臉蛋/絕不涂脂抹蜜/一些風聲、一點雨露/就可以點亮一盞盞不滅的長燈。詩人以蘭喻人,贊揚了那些美好的品質,但沒有陷入在道德的說教里,避免了詩義的窘迫。珂雪石《戰爭》:今夜的天空/演繹著一場古老的戰爭:/月,陷落在/群星包圍之中/她縮身成舟/逃遁/卻無法劃出/浩瀚的星海。也沒有停留在星月的描述上,而以“戰爭”拓展了思維的無極限,避免了詩象的束縛??梢?,意味的形成無法擺脫意點與意點之間的心領神會,需要各種創作技巧來達成,同時,它又高于以往詩歌停留在意義和意境的美學層次。
意點的存在意義。最后,我們來看龐德《在一個地鐵車站》:人群中這些面孔幽靈般顯現/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這首詩發表后馬上引起轟動,同時被公認為是晦澀的代表,之所以一直以來眾說紛紜,是因為龐德自己也找不出恰當的理論依據,只能很勉強地以“方程式”來作為說法。當然,詩歌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不可能像是龐德所理解的,加減乘除等于幾來求得未知數使等式成立的程式。當我們今天找到一種新的詩歌美學理論的時候,一切神秘就撩開了它的面紗。我們開始注意到意點的存在,我們緊緊抓住“面孔”和“花瓣”這兩個可對應意點的可重疊性來解讀,就會發現詩人在一個最普通的生活場景中,挖掘到對人類生命的印象。這種印象跨過了語言文字的本身,完成了意味表達而和所有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